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来越好之村晚 电影,这种说法对吗

您现在的位置: >
2014中学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试题六(辨析题)
来源:考德上公培时间: 15:18
为了帮助众多考生顺利通过2014中学教师招聘考试,考德上教育特别为大家准备了备考试题,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早日圆梦!
1.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2.陈述性知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3.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4.根据过度学习的规则,学习时复习的次数越多越好。
【考德上专家解析】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推动现代经济的知识化过程。
2.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3.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因此,并不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4.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熟以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l50%时,记忆效果越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而且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责任编辑:admin)
教师招聘考试
公务员封闭班
公务员成公密训营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初级会计师
证券从业资格
临床执业医师
临床助理医师
执业护士资格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招聘
选调生考试
1《密训课堂系列申论之基础教材》
2《密训课堂系列申论之好文章》
3密训课堂系列行测之数量关系+资料分
4《考德上密训课堂系列教材》全5本
5《密训课堂系列行测之判断推理》
6《密训课堂系列行测之常识+言语表达
7《密训课堂系列面试半月谈》2012学习动机(考卷附答案)2012,学习动机,附答案,考卷答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2学习动机(考卷附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参考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参考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2、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
3、学生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4、发现学习: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他强调的是一种方法。接受学习: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它一直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奥苏伯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动机或学习动机
5、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具体来说包括: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6、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其本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它通常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
9、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首先,它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它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基本标志;最后,它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10、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适应、学习活动、人际交往、恋爱于性、求职就业(或者答: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这样的目标:1.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2.促进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3.学习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4.学习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态度;5.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6.为将来的工作做充分的准备。)
11、心理健康:(题库里原来没有,我加的)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12、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他人、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3、学生的学习:人类学习(广义学习)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学生学习(狭义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由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习作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提高素质。
14、教师角色:教师角色即指其是一种社会角色,又指其是这种角色的承担者,指受过专门教育而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方法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士。
15、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16、学习诱引: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17、学习期待: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对自己力图达到的学习目标的自我评价与判断,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经验、客观条件、目标难度等方面加以权衡、考虑之后的综合预想水平。
18、心理过程: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19、个性心理(个性):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20、心理状态:在心理活动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出现的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21、教学效能感:效能感指自己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22、教学反思: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23、教学监控: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24、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意味着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
25、联结:即就是结合,、关系、倾向,指的是某种情境只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
26、认知地图:是动物头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路线、方向、距离,甚至时间。
27、陈述性知识: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名称、事件、事实、态度等。
28、程序性知识:是一种以操作步骤为基础的知识,是一种倾向于动态变化的知识,人们对其组织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29、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30、创造力:创造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或东西;创造力指一种创造的能力。
31、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动态讲,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讲,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即人际关系。
二、简答题
1.图式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系统。
答:心理过程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心理状态指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出现的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的,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2.简述心理学任务。
①描述,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真相,不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②解释,对个体行为作进一步分析,探索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③预测,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④控制,通过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来控制心理;减少心理因素的消极影响,增强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⑤提升,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许多心理学家从事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
3.简述你对教师角色的理解。
答:“教师”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他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的是个体的人,具有个性的特征。所以,广义的教师角色是指从普遍的、泛化的角度来说明教师是什么,狭义说则是从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角色来解释教师是什么。
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教师应成为一个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可以将它划分为:(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3)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员等社会活动家角色;(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6)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
从以上对教角色及行为的分类描述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多种作用和功能。但是总的说来,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为了完成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4.简述学习的作用。
答: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学习史。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学习的作用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获取知识,即通过一定形式合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使人从“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成为有知识的人。
2)发展智能,学习活动的过程使思维得到发展,而且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也相应得到发展。
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答: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学习动机引起和推动的,具体来说,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以下功能:
首先,激活功能,即唤起和引发学生学习行为。
其次,指向功能,指学生在学习动机作用下,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引导向某一特定目标。
最后,强化功能,是指人的活动动机受其行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影响,两种情况:正强化、负强化。具体体现在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对自己后继的学习进行调整。
6.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
答: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
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②&&&&
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7.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答:问题解决的影响的因素:
1)情绪与动机。积极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景与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定势,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使人们按照某种较为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
4)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一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5)原型启发,原形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点,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8.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答: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
(1)认知因素
①智商。高智商很有创造力,反之。②领域知识。创造力一般都要有一定的领域知识作为背景。③策略性知识。
(2)人格因素
①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②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③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以上都是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
9.简述凯尔曼的关于品德形成理论。
答:他认为,个体的品德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因此,人的品德的形成也是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内化的结果,经历了从外向内转化的过程。有三个阶段:社会规范的依从,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也是进一步内化的基础;社会规范的认同,是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社会规范的内化,这时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稳定的品德得以形成。
10.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答: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①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指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机器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情感。
②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③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那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与客观,观念付诸行动、实践的过程。
④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11.试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答: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的飞跃阶段,开始以自己本身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即“眼光”朝内,越来越细致地观察自身的内在世界。
1)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
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与敏感性
3)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性与自主性
4)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
12.试述自我意识发展。
答: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经过20多年的时间。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本质是人逐渐走向自主乃至自由的过程。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1)自我中心期。(2)社会自我发展期。(3)心理自我发展期。
13.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
答:人际交往有五种功能:(1)信息交流功能;(2)促进发展功能,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3)协调整合功能;(4)自我认识功能;(5)心理保健功能。
14.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答: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包括:(1)仪表;因为爱美之心是人类的天性。仪表的美丑往往产生晕轮效应,即由一点而推及其他。(2)空间距离;(3)交往频率;(4)相似性;(5)互补性;(6)能力;(7)个性品质。
15.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心理健康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三、论述题
1、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论述应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完善?
答: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是在社会和大学生自我的教育中逐步实现的。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教育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逐步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1)帮助大学生建立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入手,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实践证明:对教育效果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在于被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要求,使之“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意识,再“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在对大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中,除了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外,重点应从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价值观入手进行积极引导。
(2)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自我意识的完善归根结底是依靠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最终形成的。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更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自我意识各成分的协调发展。
①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
②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大学生准确的自我体验对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不可或缺。培养学生积极悦纳自己的态度,首先,要引导他们积极的评价自己;其次,引导大学生从自我的内部层次和与周围交往的高层次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再次,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鼓励他们参与交往和竞争意识,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以便增强其自信心;最后,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失败,认真总结教训,自强不息。
③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大学生恰当、有效的自我调控是其自我意识完善的关键环节。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最终是达到对自我行为活动的调控,从而实现完善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在高校中要引导大学生及时、恰当、有效地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
2、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试论述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1)创造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发现”。《现代汉语词典》对创造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有学者称之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其具有以下几种属性:①创造能力是由个人产品决定的;②创造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③创造能力是由测验和评价结果决定的;④创造能力与人格特质有关,决定于某种人格特征与动机特性。其含义有:①指“想出别人想不出的观念”的能力即独创力,并把独创力视为一种产品或任何创造的结果;②忽视所谓的质,而把产品的数量看得比创意更为重要;③强调思维运作得状态比实际产品更为重要;④认为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有关,面对问题能够寻求解决得方法,就如创造性思维得头脑有了品质证明一样。其构成主要包括:敏锐力、发散力、变通力、独创力和精致力。
(2)心理学有关创造力培养得研究,基本上是探讨如何通过“创造得引导者”——教师运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激发创造者的创造欲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②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第一,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二,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做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探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改变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创新。③塑造大学生的创造人格。第一,保护学生的创造欲;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第三,消除学生对错误的畏惧心理;第四,鼓励学生与有高创造力的人接触。④训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主要训练以下几种方法:发散思维法、类比思维法、逆向思维法、转换思维法和直觉思维法,其中自觉思维法的训练途径和方法主要有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灵感性思维训练,整合性思维训练和猜测性思维训练。
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那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答:(1)研究表明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既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有内在的心理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因素有: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以及心理定势的作用等。
(2)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①根据迁移产生的心理机制促进学习迁移,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迁移,按照迁移产生的规律来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选用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要依据迁移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组织教学活动。第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信息编码;第二,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科学的组织;第三,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辨别;第四,帮助学生建构迁移的心向。②根据迁移的形成条件促进学习迁移,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为学习创设适宜的外在条件,而外在条件的创设应该依据学习的内在条件,“为迁移而教”就是要依据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促进学习迁移的顺利实现。第一,科学确定教学目标,首先,确定教学目标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其次,要遵循序列性原则;第二,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第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第四,恰当运用教学方法;第五,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
4、结合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试论述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答:(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包括:①学习动机的多元性;②学习动机的复杂性;③学习动机的见接性;④学习动机的社会性;⑤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2)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即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大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把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入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之成为实际而持续地推动其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朝着成才的目标前进。维持我们要做到
①创设问题环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③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④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⑤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⑥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⑦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5、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答: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的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特点,如学习的迁移作用、学习中的高原现象等,他们都对学习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1)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①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大学生学习方式的丰富、学习途径的多样,大学生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大学生的课程安排不是满满的,留有较多的自学时间;第二,即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可能讲授教材有关内容的一切方面,而是布置很多参考书供学生下课后自学;第三,大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参加科研工作,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
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③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6、根据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认识,谈谈如何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答:教师的工作既崇高又艰巨,教师的角色既丰富又复杂,要想很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自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知识学习,并将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和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心理健康水平较差,诸多损害教师身心健康的不利因素依然广泛存在。因此,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和维护的意义重大。但是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要综合考虑,从多方面着手。为此,整个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都应积极努力,共同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1)优化社会环境。包括:①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生活条件;②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心理压力;③提高培训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感;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⑤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师心理素质。首先,重视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对未来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议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中增设一些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其次,在教师继续的课程中,开设相关必修课,从而使教师树立心理健康观念,并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另外,政府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完善学校管理,包括:①优化学校环境,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包括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②端正领导作风,要在学校里实行广泛的、真实的民主,尊重每个教师的人格和情感,使每个教师都有参与管理与决策的机会,获得发展与进步。③健全激励机制,对教师实行科学、规范、客观、准确的考核与评估,另外,也应建立合理适度的竞争机制。④密切人际关系,包括学校的干群关系和同事关系。⑤开展健康休闲,包括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娱乐等健康休闲活动。
(3)重视自我维护,包括:①树立科学观念;②进行身体锻炼;③学会科学用脑;④丰富业余生活;⑤扩大人际交往;⑥善于调试情绪。
总之,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维护和促进意义重大。
7、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谈谈学习它的现实意义。
答:作为高校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只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掌握有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所以,高校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种职业的从业者来说,青年教师必须对教师职业的心理学基础理论有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对职业心理技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样才能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从而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第一,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第三,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与反思能力。
(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
(4)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总之,……
四、辨析题(附答题要点)
1.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有些老教师确实从未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不断进行总结和摸索,终于成长为优秀教师。而如果学了这门课,就会大大缩短自我摸索的过程,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学习相应的理论,将有助于解决怎样教与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简而言之,学习这门课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2.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答:这种说法不全面。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包括学与教两方面。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教师只要努力扮演好教学者的角色就已足够。
答:不正确。由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教师应成为一个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除了教学者的角色外,还应包括朋友、管理员角色;心理辅导人员角色;榜样模范公民角色;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等。
4.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严格说来,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并不存在本质区别。
答:错误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思维活动产生和实现的;它是一个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它以语言为中介;是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而以上特点动物的学习都不具备。
5.要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最有效的还是靠高额奖学金、评优、推荐直升研究生等外部刺激。
答:这种说法较片面。题中所列的均属于外部动机,它们对大学生的学习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可能只对少数较为优秀的学生有较大作用,多数普通学生难以实现这些目标。而且外部动机往往不能持久,遇到挫折就可能气馁。所以教学中不能忽视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如大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对学科的热爱等,这些动机更为持久,也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6.既然学习需要动机的作用,那么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会越好。
答:这种说法不恰当。学习活动必须有动机推动,一般而言,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如果过高反而会适得其反,降低学习效果。根据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应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而不是动机水平越高越好。
7.“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这话有道理吗?
答:有道理。人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学习迁移,即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骑自行车与骑摩托车之间存在相同因素,因此在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技术后,再学习骑摩托车就发生了迁移,学习就变得容易了。
8.从学习迁移的角度看,“温故知新”属于顺向迁移。
答:正确。“温故知新”是指通过复习以往所学知识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根据学习迁移的观点,这是一种顺向迁移,即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9.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的作用。
答:不全面。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如果是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定势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定势就可能是一种束缚,使得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
10.我国学生与欧美学生相比,在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方面明显不足,这与缺乏创造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答:正确。与欧美等国相比,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管理得过紧、束缚得过严、包办代替得过多。主要表现在:必修课太多、课时安排过满、理论知识繁难偏旧、考试内容死板、考试形式单一等多方面。因此,当务之急是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他们创造力发挥的环境。
11.学生考试作弊表明其品德存在问题。
答:这种说法较武断。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表现出来一贯的作弊行为,才能认为该学生确实存在品德问题。而学生偶尔一次的考试作弊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并不一定就是品德问题,不能因此就将其一棍子打死,必须联系以往行为表现深入分析。
12.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评价到道德信念、道德概念再到道德观念的过程。
&答:错误。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它经历了从道德观念到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再到道德评价的过程。道德观念是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道德评价则是道德认识的具体化过程。
13.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貌、体形、性格特点的认识。
答:这种说法不全面。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部分。题中所说的主要为自我认识方面,它除了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的认识外,还包括对社会自我(如人际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个体产生一定的自我体验,如自尊或自卑,自豪或内疚。而自我调控则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最主要方面。
14.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指个体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和谐的统一。
答:正确。这种情况称为“自我肯定型”,即坚持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不断与发展的理想自我保持动态一致。
15.有人喜欢在人际交往中夸赞对方,这属于阿谀奉承,不值得提倡。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学会赞美对方便是其中之一。人的本性都是喜欢受人夸奖的,通过适当的赞美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和谐的环境,还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强信心。而且根据交互的原则,还能引来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与欣赏,这对个体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都有好处。当然如果是一味的脱离实际的称赞,则又另当别论。
16.个体的心理功能状态或是健康的,或是存在心理疾病的,二者必居其一。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状态这一序列的两极,它们是一种相对关系,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且有相当多的人介于健康与不健康的状态之中。
心理学考试小抄版
1、心理学及结构(个体心理系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子系统。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就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称之为心理状态。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以上所述,就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内容、学科特点、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研究教与学的心理规律的学科。它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社会交往,而且也强调数量化的客观科学研究;它最关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事情,但也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因此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与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第一,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第二,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
3、学习及作用?学生的学习?大学生学习特点
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社会现象。人类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地过程。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地基本手段。作用: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1、获取知识。人们要获得知识,就得通过一定形式和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2、发展智能。人们通过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的智力和能力。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的分类;1、计划性,2、间接性,3、高效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把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增强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发展。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一、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4、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接受学习是将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发现学习是指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5、动机与基本结构?动机的机能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动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其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动机的形成。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内在基础。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一旦有需要,就会设法满足这个需要,只要外界环境中存在着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个体活动的动机就可能出现。但是只有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的动机,还要有诱因的作用。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6、学习动机?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刺激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学生的行为要受到动机的支配,动机的激发是指通过某些刺激使人发奋起来。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起源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5、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7、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7.学习迁移及类型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类型:1、普遍迁移与特殊迁移(根据迁移范围的大小划分)。前者指的是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较小,后者指的是观念或态度的迁移,范围较大。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前者指的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者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3、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前者是指习得的概念和一般规则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一般不会产生新的规则;后者是指习得概念和规则在新情境中运用之后产生新的高级规则。4、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前者是指经过充分的变式练习之后,技能运用达到了自动化境地,这样技能就可以产生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认知的参与;后者式指在新的情境中有意识地运用先前学习地抽象知识解决问题。5、两类知识迁移。把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类,共四种迁移(程序-程序,称述-成陈述,程序-陈述,陈述-程序)
8、问题解决?问题情境?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那些
问题就是疑难、疑惑或难题,就是个体所遇到的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的疑难情境。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它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其主要形式有两种: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前者解决的是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没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景和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在问题超过了个人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或隐蔽不清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1、情绪与动机。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3、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5、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9、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10、元认知
元认知是一种学习策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知道何时做什么、如何做,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与控制。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三种:1、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2、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有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3、调节策略,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学习行为,使他们能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11、作为教师,你是如何理解高校教师角色的?
角色,亦即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专业性,教师具有多种角色。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教师的角色划分为: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2、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角色;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6、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总的来说,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为了完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12、创造性及其实质?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成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具有以下的属性:1、创造能力是由个人产品决定的;2、创造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3、创造能力是由测验和评价结果决定的,4、创造能力与人格特质有关,创造能力决定于某种人格特征与动机特性。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可以概括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1、认知因素,包括智商、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方面。研究表明,高创造力必须由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创造力一般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者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去理解问题的含义和结构,去寻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2、人格因素。创造力与创造者的人格特质关系更加密切。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对创造力的形成尤其有很大影响。
培养创造力应着重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通过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每个人的创造力可以充分地挖掘出来。综合教育心理学地研究,应该训练大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创造性思维方法:1、发散思维法。发散思维训练是训练创造性思维地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主要内容是用途发散、结构发散、形态发散、方法发散。2、类比思维法。类比思维法是根据两个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3、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指从一定的事物、事理和观点、方法等相反或相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4、转换思维法。转换思维法即指通过对某种观念、理论或策略、方法等进行变换,而使问题最终获得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方法。5、直觉思维法。训练大学生直觉思维的途径和方法有: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进行灵感性思维训练,进行整合性思维训练,进行猜测性思维训练。
13、品德、品德心理结构及相互关系?道德意识的形成过程?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1、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以及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3、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与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目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品德结构中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整体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调节作用;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动力;道德行为是品德的综合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柱。
&14、耶克斯多德逊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多德逊(Dodson)研究发现,动机的激活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呈现倒 U
型的函数关系:激活水平太低,影响行为效率;激活水平过高,行为发生紊乱,同样缺乏行为效率;而当激活水平适当时,其行为效率高。由此提出了著名的耶克斯-多德逊定律。研究还发现,动机激活水平与任务难度之间的关系。认为最佳的动机激活水平与任务难度有关:任务越容易,动机激发的水平高;任务越困难,动机激发的水平越低;而任务难度中等时,动机激发水平适当。根据这个理论,科学设计大学生学习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活水平,从而实现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优良成绩的目的。
15、你是怎样认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2、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3、个性特征的行对稳定性原则。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试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的心理因素在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下运作的综合体现。
根据心理健康界定的原则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角色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16、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高等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高校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十分必要的。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4、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17、心理定势?功能固着?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思维定势就可能使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表现出消极影响。
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心理定势和功能固着都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都是指以前的观念或方法对解决现有的问题的影响。不同的是,心理定势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表现出消极影响。而功能固着则会干扰和限制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18、自我意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如何帮助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首先,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与动物心理的基本特点。最后,自我意识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水平得到增强,更具有完整性、社会性。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变得客观主动全面,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有着深度的认知,并强烈关心自己的社会发展,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与敏感性。大学生自我体验十分丰富,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从方向上有正有负,在层次上有深有浅。同时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而且敏感性极强,他们对涉及“我”以及与“我”相联系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三、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性与自主性。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的深入,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强,经验增多,行为过程中常能以社会行为规范和内心自省信念要求自己,自控意识明显提高。四、大学生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自我规划是自我意识中重要的因素,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在动机上由波动性向稳定性发展,在目标上由短暂型向长远型发展,把较长远的目标作为规划的重点,在内容上,大学生逐步能结合自己的实际,都自我规划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判断,由幻想到实际。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是在社会和大学生自我的教育中逐步实现的。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教育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逐步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一、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入手,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导向系统。二、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自我意识的完善归根结底是依靠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最终形成的。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更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自我意识各成分的协调发展。
在高校中要引导大学生及时、恰当、有效地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实现自我与理想自我地积极统一,这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也使自我完善的过程。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其自我意识完善的基础。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2、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认可、肯定的态度。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客观展示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助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有助于密切人际关系。3、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19、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及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知识学习,并将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维护和促进意义重大。1、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2、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3、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1)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2)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3)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4)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要综合考虑,从多方面着手。(一)优化社会环境。1、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生活条件;2、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心理压力;3、提高培训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感;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5、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师心理素质。(二)完善学校管理。1、优化学校环境;2、端正领导作风;3、健全激励机制;4、密切人际关系;5、开展健康休闲。(三)注重自我维护。1、树立科学观念;2、进行身体锻炼;3、学会科学用脑;4、丰富业余生活;5、扩大人际交往;6、善于调节情绪。
20、人际交往的功能及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功能:1、信息交流功能;2、促进发展功能;3、协调整合功能;4、自我认识功能;5、心理保健功能。
影响因素:1、仪表;2、空间距离;3、交往频率;4、相似性;5、互补性;6、能力;7、个性品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骂tfboys的话越毒越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