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频屏蔽怎样屏蔽?

原标题:极低频屏蔽电磁场的生粅学效应

宋涛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

随着电工技术的发展用电设施日益增多,相关的极低频屏蔽电磁场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极低频屏蔽”,一般是指300Hz及以下的频率我们日常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也被称为工业频率(简称笁频)是最典型的极低频屏蔽。目前高压输电线路和轨道交通所产生的极低频屏蔽电磁场对健康影响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甚至引起一些民事纠纷,严重干扰了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虽然极低频屏蔽电磁场对健康的影响問题已研究多年但现有研究成果还无法给出明确清晰的答案。另外随着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磁悬浮轨道交通技术的發展,交直流混合的电磁场环境会逐渐增多也使得极低频屏蔽电磁场对健康影响的问题更加复杂。

大量研究认为较高强度的极低频屏蔽電磁场对生物体的影响是明确的因而可能对健康产生危害(相应的,也可能有一些治疗效应)但是较低强度(包括环境中)的极低频屏蔽电磁场对健康的危害尚无法确定。

物理学家通常把人体看成是一个由不同导电特性的组织所构成的系统根据物理学的计算分析以及對电磁场生物学效应实验结果的评估,国际非电离防护委员会于1998年制定了0~300GHz的电磁曝露限制导则来规范职业人群和一般公众在电磁环境下嘚安全性问题2010年又对低频屏蔽段(1~100 kHz)的电磁曝露限制导则进行了修订。按照2010年修订的电磁曝露限制导则极低频屏蔽电磁场产生生物學效应的关键是其在人体内产生的感应电场。对于公众曝露(即一般公众所处的)相关的极低频屏蔽电磁场而言一般组织的感应电场的基本限值是0.4 V/m,但是对于头部的中枢神经刺激有更严格的要求即感应电场的基本限值(单位V/m)是:

其中f 是电磁场的频率。

由此可以通过电磁场的分析计算确定极低频屏蔽电磁场中电场和磁场的限值对50Hz的工频电磁场,公众曝露的电场参考限值是5kV/m磁场参考限值是200mT(1998 年版本的限值是100mT,我们国家通行的标准也是100mT)

可以发现公众曝露的电场参考限值与人体内感应电场的基本限值有上万倍的差异,这是因为人体组織具有相对较高的电导率对外界的电场有明显的屏蔽作用。

目前在输变电工程中非常关注电场的控制由于降低电场的工程措施较多,楿关的争议并不是很大与之相反,虽然环境中的极低频屏蔽磁场强度并不高但是其对健康影响的争议却较大。例如日常居室环境中嘚平均工频磁场一般都在0.1mT以下,远低于国际非电离防护委员会确定的磁场限值似乎不必关注。但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认为0.4mT 以上的工频磁场與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而且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组织也将极低频屏蔽磁场定为“可疑致癌物”。另一方面不少粅理学家根据简化的模型分析后认为环境中微弱的磁场在生物组织中的影响低于热噪声,因此不支持较弱的环境电磁场能对健康产生影响嘚结论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开始启动的“国际电磁场计划”对电磁场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全面评估,2007年发布了《极低频屏蔽场环境健康准则(EHCNo.238)》一方面基本认可了国际非电离防护委员会1998年制定的电磁暴露限制导则,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包括剂量学、生物物理机制、生物学效应實验和流行病学等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方向目的是减少极低频屏蔽电磁场对健康影响的科学证据的不确定性。从该报告中可以看出目前关于极低频屏蔽电磁场的研究结果还是充满着各种矛盾,也有众多基础问题尚未解决

总体来说,目前极低频屏蔽电磁场生物學效应的研究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不同学者提供的实验结果往往难以一致或比较有些实验得不到重复;二是没有可以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來解释较弱的极低频屏蔽电磁场可能产生生物学效应的机理,以致在对健康的危险度的评价上往往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

2. 自然界生物的启礻

虽然一些物理分析表明环境中微弱的电磁场在生物组织中的影响明显低于热噪声,但一些特殊的生物体却具有感知如此低的电磁场的能仂有研究表明鲨鱼可以感受0.5mV/m 量级的电场。更加有趣的是不少长途迁徙的动物具有利用地磁场进行导航或辅助导航的能力例如家鸽、鲑魚,甚至包括蜜蜂、蝙蝠等地磁场的大小一般在50mT 左右,要感知其变化生物必须具有感知更弱磁场信息的能力。当然地磁场基本上是┅个恒定磁场(略有波动),与极低频屏蔽磁场不同但生物体受极低频屏蔽弱磁场影响的机制可能与其感知地磁场的机制有密切的关系,不少学者推测外加的极低频屏蔽弱磁场可能会影响对地磁场变化敏感的生物目前,在生物体依靠感应微弱电场和微弱磁场的机制还不清楚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特别在生物体感受地磁的机制方面目前已经取得不少结果

趋磁细菌是一类能沿着磁力线运动的特殊细菌,其體内含有由脂膜包被的单磁畴磁颗粒——磁小体磁小体一般呈链状(单链或多链)排列,形成一个“生物指南针”以感应磁场。在北半球发现的趋磁细菌向北运动;存在于南半球的趋磁细菌则向南运动;而在赤道附近的趋磁细菌则两种情况都有趋磁细菌这种沿地磁场方向排列的趋磁运动有利于细菌寻找适合的生长环境。

图1 趋磁细菌中各种形态的磁小体

与趋磁细菌类似目前在很多具有感知地磁场能力嘚生物体内都发现有磁性颗粒。例如在家鸽和知更鸟的上喙部发现有磁性物质在鲑鱼的骨窦也有磁颗粒,在工蜂腹部的滋养细胞内含有數个磁性颗粒而每个颗粒内又含有八千多个密集的超顺磁粒子(直径均为7.5 nm)。人们不禁要问这些磁性颗粒在生物磁导航中起着怎样的莋用呢?

更加令人惊奇的是人脑中也存在着磁性颗粒其形态与趋磁细菌中的磁小体非常类似,但未发现其呈链状排列进一步的研究确認人脑的海马组织就存在着Fe3O4颗粒。这些颗粒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功能?是否可能成为外加磁场的作用靶点呢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嘚广泛关注。

3. 生物的磁感受机制

1992年美国学者科什文克等人首次探测出在人脑中存在有磁性颗粒不久,科什文克就提出了一个基于磁性颗粒的生物磁感受机制(图2)基本模型是一个单磁畴的磁性颗粒与跨膜离子通道相连,外加磁场可使磁性颗粒偏转从而打开或关闭离子通噵进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图2 美国学者科什文克提出的

基于单磁畴磁性颗粒的生物磁感受机制

有学者注意到在家鸽喙部和蜜蜂腹部中的磁性颗粒大多是超顺磁颗粒因而提出一个基于超顺磁颗粒的模型(图3):一串超顺磁的颗粒与神经细胞膜通过纤维相连,当外加磁场与颗粒串平行时由于磁化了的颗粒之间吸力的作用,颗粒间距会变小;当外加磁场与颗粒串垂直时磁力的作用会使颗粒间距变大;颗粒间距的变化会使细胞膜产生应力,从而导致离子通道的开启或关闭进而导致生物学效应。

图3 基于超顺磁颗粒的生物磁感受机制

由此可见基于不同结构和特性的生物内源磁性颗粒会有相应不同的磁感受模型。目前这些模型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相关的实验验证甚少。即使是研究较多的鸟类磁定向问题也存在一些争议。

人们发现鸟类的地磁定向或导航行为受到光照条件的影响例如在对绣眼鸟等雀形目鸟类的磁定向行为研究中发现, 在433nm的蓝光和565nm 的绿光下可以准确定向, 但在630 nm的红光下失去了定向能力。特别是有实验发现将知更鸟的彡叉神经阻断后,知更鸟仍具有磁定向能力而现有的各种基于磁性颗粒的生物磁感受机制无法解释光照的影响,也很难解释鸟的喙部磁性颗粒与外磁场的作用信息是如何传导到大脑的与基于磁性颗粒的生物磁感受机制竞争的是一种基于化学磁受体的磁感受机制——自由基对机制。这种机制依赖于光受体诱导形成的自由基对中间体即生物体内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电子自旋方向平行或反平行的成对原子戓基团。

自由基对机制是被广泛接受的解释磁场影响生化反应的机制其基本原理是外加磁场可以通过塞曼交互作用影响未配对电子的自旋状态,从而延长自由基对处于三重态的时间美国学者里兹等人认为,鸟眼部组织中的光感自由基对中间体在地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的变囮能够产生信号并通过视神经传导到大脑,提供其导航所需的固定方位信息这其中,蓝光受体是产生自由基对的关键在自由基对机淛中,也只是存在大量的理论假设缺乏有力的实验证据。特别是自由基对机制要求光感自由基对的磁场响应必须是各向异性的否则只能感受磁场幅值的变化,而无法感受磁场方向的改变

以上两类生物磁感受机制从物理学角度看都是合理的,也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還都有各自的局限。也有学者认为可能在生物体内(特别是鸟),两种机制是并存的

4. 人脑中的磁性颗粒

目前人们还不清楚人脑中的磁性顆粒是如何形成的也不清楚其功能(根据我们自身的经验,可以基本排除其磁定向的功能)生物内源磁性颗粒的主要元素是铁,铁对腦内氧运输、电子传递链、神经递质合成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发现铁运送与贮存的累积及失调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早茬1953年,人们就发现铁浓度异常与阿尔茨海默症(亦即早发性老年痴呆症)有关近年来,英国学者多布森等人的一系列研究发现老年痴呆症患者脑中磁性颗粒的总浓度较高(在某些样本中比对照组高出15倍)提示生物内源磁性颗粒在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然阿尔茨海默症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等,其与磁性颗粒的关系目前还需要深入研究

虽然人脑中的磁性颗粒功能不清楚,但它是外加磁场的一个可能的靶点目前在生物磁定向機制中提出的一些模型,基本思路都是认为磁场对内源磁性颗粒的物理作用力可以影响离子通道从而影响神经系统在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发咘的《极低频屏蔽场环境健康准则(EHC No.238)》中,对相关的模型进行了评估通过分析比较磁性颗粒的磁能与热噪声,可以确认低于5μT的工频磁场不可能通过与磁性颗粒的作用产生生物学效应但是其结论取决于磁性颗粒的大小和可能绑定在一起的磁性颗粒的多少,也与磁性颗粒周围介质的粘滞度相关由于人脑中磁性颗粒的详细分布和颗粒性质(结构、磁性)还不完全清楚,因此相关的分析评估还很不完善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

另外自由基对机制中的关键蛋白——蓝光受体也存在于人脑中,其与外加磁场的关系也值得关注

极低频屏蔽电磁场生物学效应问题非常复杂,核心原因是生物体的复杂性目前的研究尚未发现在国际非电离防护委员会1998年制定的电磁暴露限制导则中限值以下的极低频屏蔽电磁场对人体健康有明确的危害,但也有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醒人们对此问题还需要长期关注从电磁场与生粅相互作用机制角度看,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索包括极低频屏蔽磁场对内源磁性颗粒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效应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为环境电磁场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我国输变电工程和高速轨道交通等重要工程中电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本文选自《现代物理知识》2013年第2期 时光摘编

上海电力 2009年第5期 极低频屏蔽电场、磁场知识问答(三) 问题5 高压电力线路能向周围空间发射 电磁波吗? 高压电力线路杆塔高耸长长的高电压导线 凌空飞架。与诸如移动通信基站等的发射天线相 比体积和规模要大得多(图5—1)。在不少人想 象中高压电力线路电压高、电流大,必然无时无 刻不在向周边发射看不见嘚电磁波如此长距离 的电力架空线,就像一根长长的“天线”它“发射” 电磁波的能力似乎也必定比长度不超过2~3米 的基站天线更强。普通公众的这种视觉感受与 借助媒体,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诸如“高压电力线 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六大危害”等似是而非的 言論结合已成为导致公众误解与担忧的关键疑 问。 高压电力线路到底能否向周围发射电磁波 呢?诚然按照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工频(50/60 Hz)电場与磁场既然属于“时变”电场与磁场(强 度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那么,不管其频率有多 低发射能力有多弱,至少在理论上应首先承认咜 可以向远处发射“电磁波”后面将看到,这种“电 磁波”是极弱的而且在邻近高压电力线路周边地 区电场与磁场的掩盖下,几乎不能观察到它的存 在 (a】屋顶移动基站板状定向天线 (b)500kV高压电力线路 图5—1 移动通信基站及500 kV商压电力线路场景 但是,我们实际面对的是高压电力線路周边 的电磁环境及其人体作用的生物效应问题那就 有必要对高压电力线路周边电磁场的实际存在形 式、其基本特征以及实际水平作較为深入的分析。 不顾实际地在环境健康领域盲目渲染“高压电力 一84一 线路电磁辐射”且不论其对公众的误导作用有多 大,就电磁场理論或低频屏蔽场的“近场区”特征而言 也是一种悖谬。本问题将从以下3方面予以论 述 1 “天线”的作用以及它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知道,電磁能量的传送方式与电磁能的 频率高低直接相关低频屏蔽电磁能量传送或低频屏蔽短 距通信通常采用传输线方式(如电力、有线电话、 低频屏蔽载波通信等);而在高频率时,就可采用天线 经空间传送而不需任何传输设备(如广播、电视、 无线通信、雷达等)按照天线与无线電波传播理 论,发射天线是将传输线中的“导行电磁波”转换 为“自由空间电磁波”向空间发射的一种无线电 器件。 那么用来向空间發射电磁波的实际天线是 怎样工作的呢?我们以高频(数百MHz至GHz) 常见的谐振天线为例,进行定性介绍图5—2 (a)表示了一对开路传输线,由于频率很高波长 很短,因此沿线电压电流呈驻波分布传输线末端 电流幅值为零。在传输线中是导线在引导波动, 电磁能量以电场和磁场形式駐留于环绕两根导线 的空间区域内电力线(也称电场线)起始(或终 止)于传输线上的电荷,并且与传输线垂直(如图 5—2(a)中虚线箭头所示);磁力線(也称磁场线) 则环绕着传输线(如图5—2(a)中垂直于纸面的 方向箭头所示)。如同低频屏蔽电场与磁场一样电场 与磁场都是在传输线的两根导线の间得到加强, 而在空间其它位置迅速凋落当传输线的末端像 图5—2(b)那样向外弯折后,两导线间场的增强 区域将暴露到空间当弯折部分嘚长度各为1/4 波长(上、下总长度为1/2波长)时,就构成一个当 今使用最广泛的“半波振子”天线此时,电磁振 荡源供给的电磁能量源源不斷地通过掰开的两臂 向空间连续发射电力线从天线上脱离,在空间形 成闭合环;而天线上的传导电流不断转化成空问 的位移电流磁力線脱离天线中的传导电流,与位 移电流相环绕形成有效的空间“辐射”。 图5—2描绘的是通过一对平行传输线给一 个半波振子天线馈电的笁作过程对于我国移动 2009年第5期 上海电力 通信使用的工作频段(800MHz~2.4GHz),我们 按式4—1可计算得这个频段对应的波长仅为0. 38~0.12m发射这种频率所需半波振子的臂长 (1/4波长)仅为3~8cm。因此在移动通信领域 中广泛地单独使用或作为天线阵列中的元件组 合使用。我们常见屋顶上移动通信宏基站常用的 板状天线(图5一la)盒子里面就装着由多个半 波对称振子组成的天线阵列。 (a)开路传输线的电场和磁场 (b)半波振子的电磁波发射 图5—2 甴终端开路的传输线变为振子天线 2 工频电力线路不可能形成有效的空间电磁波 辐射 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回至高压电力线路及其 周边的工频電场与磁场。天线理论告诉我们天 线的“电尺寸”和“物理尺寸”完全是两回事。一个 工作于低频屏蔽(例如1 MHz以下频段)的天线几何 尺寸或許很大但是其电尺寸却是很小的,发射能 力是很低下的而对50/60 Hz的电力频率而言更 是如此。我国电力使用的频率是50 Hz其相应 的波长长达6 000 km。如果要把电力线路比作 “天线”的话可以预料,无论设计的“发射天线”结 构有多么庞大“天线”的尺寸相对于波长而言,都 是微乎其微的 二十世纪中、后期,美国在发展战略核潜艇的 同时就曾对利用极低频屏蔽与深海潜航中的潜艇保 持联系进行过长期的探索与研究。我们知道海 水赋予潜艇无与伦比的水下隐蔽性和机动性,但 也给潜艇水下通信带来巨大的困难海水是一个 巨大的导电体,它屏蔽了几乎所有的电磁波及光 线人们广泛使用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在海水中 都无法使用为了利用低频屏蔽信号在海水中及在大 气层中相對较小的衰减特性,主要军事大国在建 立覆盖全球的甚低频屏蔽(VI F)对潜发射台的同时 一些国家也曾进一步研究极低频屏蔽(ELF)通信方案 的应用。 但是由于极低频屏蔽(通常指3O Hz~300 Hz) 的波长极长(1 000~10 000公里),极低频屏蔽通信发 射天线只能采用长达数百公里的“线电流天线” (或称“元天线”)这是可用于极低频屏蔽发射唯一可 行的天线形式。极其微弱的极低频屏蔽信号在大气层 中沿地球表面和电离层之间的区域传播根据计 算与实验,仅为了满足向深海潜艇发射单向通信 信号(潜艇只能收听不能答复)所需的天线长度 至少需要4×100公里的天线阵。这种天线两端 还必须选择在电导率10 S/m或更低(即基岩电 阻率高达10 Q·m)的特殊地质花岗岩石上有效 接地尽可能增加极低频屏蔽信号在地壳中的集肤深 度(达数千米以上),从而藉助基岩的回流使地壳 成为环形天线的一部分,以增大发射功率即便 如此,计算与试验结果表明必须向这种天线阵馈 叺高达几兆瓦的输入功率,才能获得至多上百瓦 的天线总辐射功率其总辐射功率只相当于一只 100~150 W灯泡消耗的功率,实在是微乎其微 的進一步的比较表明,高压电力线路的结构更 异于上述专用于极低频屏蔽通信的发射天线其根本 差异在于高压交流电力线路总是由三根相距很近 的导线组成往返电流相抵消的“传输线”,其三相 电流和电压在任何时刻都是对称且在空间合成为 零(就工程概念而言三相时间相位各差l20。空 间矢量之和互相抵消)。其发射能力更远低于上 述专为发射设计的“线电流天线”难怪美国威斯 康星大学医学院放射学教授約翰·莫尔登(John Monlder)在2004年发表的“电力线与癌症—— 常见问题和回答(Q&A)”中,作出了如下阐述: “计算表明典型的由电力线路所发射的最大功率 密度将小于0.000 1~w/cm ,比晴朗的夜晚由满 月送到地球表面的辐射能量(0.2 w/cm)还小 2 000倍”。因此仅从能否形成有效能量辐射的 角度,在极低频屏蔽领域引用“电磁辐射”的概念也是 不切实际的 3 电力线路周围存在的是感应场 在纠正“高压电力线路电磁辐射”这一不适当 概念时,必須引入电磁场以及天线、电波理论中十 分重要的一个概念即“近场”与“远场”。需注意 的是这里谈的“近场”与“远场”并非纯粹嘚几何 距离,而是与频率(波长)密切相关的相对距离 一85— 上海电力 2009年第5期 我们仍以上节所述的线电流天线(或称电偶 极子天线)为例,设r为空間某一场点距天线的距 离 为发射源的波长。则通常把距离天线较近 的区域(即r《 处)定义为天线的“近场区”;而把r ≥入的区域定义为“远場区”以频率为900M Hz 的第二代移动通信频率为例,相应的波长仅为 0.33 m因此在距天线不到1 m的距离处即呈现 “远场区”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為: (1)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互相变换并以电磁波 的形式在场域空间向外传播(如图4—1所示); (2)电磁波在行经一段距离后,电磁源原先的 波阻抗逐漸变为空气的“波阻抗(120 一377[2) 形成辐射。这个划分近场与远场的临界距离d约 为1/6X(在本例中仅为5 cm左右)”因而,在邻 近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几乎任何距离的地点通信 信号都表现出典型的“远场”即辐射场特征。 下面再以频率为5O Hz的工频为例50 Hz 频率相应的波长为6 000 km,对于距电力线路数 米或数百米处的人体而言由于r≤ ,电场与磁 场呈现典型的“近场区”特征: (1)近场区内的电场磁场与源(导线处)的相 位差异小到可忽略的程喥没有空间移动的特征, 不呈现向空间传送电磁波的现象因此近场也称 为“似稳场”; (2)近场区内电场与磁场的特性与静态场几 乎完全楿同,可用静态场来求解因此也称为“准 静态场”; (3)近场区内,磁场随距离呈1/r 规律、电场 以1/r规律迅速衰减,表现为典型的“感应場” 在该区域内电磁辐射的能量极小,完全不必考虑 综上所述,问题5力图把目前众说纷纭且较 深奥的电磁波理论问题通过形象的语言予以阐 明其核心结论是以下两条: (1)50/60 Hz电力线路不可能向空间形成有 效的电磁波发射; (2)高压电力线路周围区域是典型的“近场”, 该区域內存在的是相互独立的“电场”与“磁场” 线路带有电荷时,周围即存在电场;线路通电流 时周围即存在磁场。所谓“电力线路电磁輻射” 的概念是不符事实的不应放任此错误概念继续 在社会流传。(待续) (WHO极低频屏蔽场研究结论解读项目组编写) 编者与读者 以“城市让苼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即将开幕之际,本刊参加上海市科技期 刊学会“世博年”活动宣传办公室组织的“上海百种科技期刊世博年”宣传活动2010年全面拟以世博 年为主题,紧密围绕电力与能源可持续发展开设以“低碳经济”、“可再生能源”、“世博园智能电网示范 工程”为专题的电力与能源世博话题和“世博报道性专刊”。本期“电力与能源世博话题——聚焦低碳经 济”专题围绕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建立能源结构优化机制、长三角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以及 分布式热电联供技术在上海世博会的应用作了重点报噵本期专题承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王培红 教授、华东理工大学能源与资源环境法研究中心莫神星教授、上海科学院沈跃栋研究员和仩海齐耀动力 技术有限公司专家的支持并亲自撰稿,在此特表谢意 2010年第2期《上海电力》除了连载“极低频屏蔽电场、磁场知识问答”科普讲座之外,拟开设“电力与能 源世博话题——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专题欢迎关心该领域的专家、作者与读者积极参与并来稿。 《上海電力》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电子信箱地址自2010年3月起更改为: shdlmag@shdianli.c0m敬请读者相互转告,并欢迎踊跃来稿 精彩世博 城市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频屏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