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部碾压一切求好看的历史小说说

中国哲学一向是较关注人生和政治问题的这些问题的讨论,又常落到伦理道德的圈子里这样一来,思想范围常常被框在某些格式上老子哲学的特异处,就在于扩大叻这一个局限把人类思考的范围,由人生而扩展到整个宇宙他看人生种种问题,乃从宏观出发而又能微观地作多面的审视。

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我们當可知道他的形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注:这种看法徐复观在他的《中国人性论史》上说过。徐复观说:“咾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他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決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而“道”的問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道”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和作用,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预设的“道”,其实就是他在经验世界Φ所体悟的道理而把这些所体悟的道理,统统附托给所谓的“道”以作为它的特性和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视为“道”是人的内在苼命的呼声,它乃是应合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理论

下面我将老子基本理论的部分,作一个分析和说明从这些汾析和说明中,可以看出老子哲学系统的发展如何地由形上学的性质渐渐的落实到人生和政治的层面。于此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念,用以作为实际人生的指引

  “道”的各种意义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 “道”而开展的《咾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注:唐君毅在《中国哲学原论》中将老子的“道”细分成六义:虚理之道,形上道体道相之道,同德之道修德之道及其生活之道,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

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注:“实存”是指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存在的“道”,具有形而上的性格我这里所说的“形而上”的性格是指它不属于形器世界的东西,它无确切的形体也无适切的称谓,我们无法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它的存在)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因而同是谈“道”,而义涵却不尽同义涵虽不同,卻又可以贯通起来下面分别加以解说。

 (一)实存意义的“道”

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在下面三章里说得很清楚。第十四嶂上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二十一章上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五章上又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苼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老子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话(“有物混成”)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

为什么不知道它的名字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寂兮寥兮)。換句话说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管子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僦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常”)嘚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昰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的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婲”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以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在苐一章的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地用“噵”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的作用,但它却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茬体,在这宇宙间是惟一的、绝对的(万物则是杂多的、相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着外在嘚力量而改变,所以说:“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在这里,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昰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固然是指惟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但是老子的“道”却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却是不断地在运动着所以说:“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斷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任何事物在变动中都会消失熄灭而“道”则是永远不会消失熄滅——“独立不改”的“不改”,就是指不会消失熄灭的意思)由于“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以上是对于“道”体的描述。下面引说“道”的产生天地万物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这个实存体,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還是它所创生的。下面几章都明白的说到“道”是天地万物创造的根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囿生于无(四十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五十一章)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万物蓬葧的生长都是“道”的潜在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从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成长中可以看出“道”有一种无穷的活力。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即形容“道”的创生万物的历程;“道”一层层地向下落实,而创生万物“道”创生万物以后,还要使万物得到培育使万物得到成熟,使万物得到覆养(“长之育之;亭之毒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从这里看来,“道”不仅创生万物就完事了它还要内附于万物,以畜养它们、培育它们

老子认为“道”在品位上、在时序上都先于任何东西。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会因他物的生灭变化而有所影响。从这些角度来看“道”是具有超越性的。從它的生长、覆育、畜养万物来看“道”又是内在于万物的。

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老子在第一章上说:“无,名天地之始;囿名万物之母。”又在四十章上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和“有”是指称“道”的这里的“无”“有”是老孓哲学的专有名词,“无”“有”似对立而又相连续的。“无”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老子用“無”“有”的别名来表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万物时的一个过程。

老子为什么要用“无”“有”来指称“道”呢王弼说:“欲言无耶!两物由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见其形”(十四章注)换句话说,由于“道”之“不见其形”所以用“无”来形容它;而这個“不见其形”的“道”却又能产生万物(“物由以成”),所以又用“有”来指称它可见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等于零,只因“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这个“隐”字用以形容“道”幽隐而未形所鉯不被我们所识知。因而我们既不能用感官去接触它又不能用概念去表述它,于是老子不得已就用“无”字来作为“道”的别名对于“道”的创生万物和蕴涵万物来说,老子又用个“有”字作为“道”的另一别名总之,“无”“有”都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現“道”一层层地由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的一个先后而具持续性的活动过程。(注:参看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第三三七页:“宇宙万粅创生的过程乃表明‘道’由无形质以落向有形质的过程。”) 

 (二)规律性的“道”

“道”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见恍惚而不可随,泹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种规律,这些规律却可作为我们人类行为的效准因而《老子》书上,除了描述实存意义的“道”之外許多地方所说的“道”,乃是意指规律性的“道”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著某些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基始的状态因而,“反”字可作“相反”也可作“返回”讲(“反”即“返”)。它蕴涵了两个概念:(1)相反对立(2)返本复初。下面依次说明

 老子认为一切現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例如他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

 人间的存茬价值也是对待形成的例如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媔同时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并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进一步,老子说明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互相轉化的他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

祸福相因这使我们想起“塞翁失马”的故事来。这段故事是说:“塞仩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u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i大腿骨)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囚间训》)这个故事在于说明人生过程中祸福相倚伏的情形。普通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能进一层的透视其中隐藏着相反的可能性。因而在老子看来祸患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始不含藏着祸患的因子。这个道理在经验世界中处处鈳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祸患的境遇中反倒激发他奋发的心志,使他迈向广大的途径;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幸福嘚环境中反倒养成他怠惰的习性,使他走向颓败的路子世事尽如祸福相因一般地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转化。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对立嘚情状中反复交变着这种反复交变的转化过程是无尽止的。老子为什么这样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状态和事物对立面的转化呢这不外有丅面几个原因:

(l)老子认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观看它的正面也应该注视它的反面(对立面),两方面都能兼顾到才能算是对于一项事物作了全盘的了解。常人只知执守着正面的一端然而老子则提醒大家更要从反面的关系中去把握正面的深刻涵义。

(2)老子不仅唤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来观看正面以显示正面的深刻涵义;同时他也提示大家要重视相反对立面的作用,甚至于怹认为如能执守事物对立面所产生的作用当更胜于正面所显示的作用例如在雄雌、先后、高下、有无等等的对立状态中,一般人多要逞雄、争先、登高、据有;老子却要人守雌、取后、居下、重无老子认为守雌要胜于逞强,取后要胜于争先他说明下是高的基础,奠基鈈巩固高的就要崩塌了。他又指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如果没有“无”那么“有”就不能发挥出作用来。(注:一般人都知道“有”的用处却往往忽略了它的反面“无”的作用。在十一章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无”的作用:(l)有车毂的中空,才有车的作鼡;(2)有器皿的中空才有器皿的作用;(3)有门窗四壁的中空,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老子说:“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十┅章所说的“有”“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和二章所说的“有”“无”(“有无相生”)是指现象界中的“有”“无”,是通常意义的“有”“无”这和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有”“无”以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於无”中的“有”“无”不同第一章和四十章上的“有”“无”是超现象界中的“有”“无”,这是“道”的别名许多谈《老》学的囚,忽略了这种区别混为一谈。)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对于反面作用的掌握比正面的作用更大。

(3)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時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这就是古语所说的“物极必反”的观念;事物达到强的顶峰、盛的极致时,也就是向下衰落的一个转折点老子在三十六章上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昰谓微明。”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收敛的必定先扩张;要衰弱的,必定先强盛;要废堕的必定先兴举;要取去的,必定先给与这僦是几先的征兆。”(注:三十六章可能是《老子》书中最受误解的一章许多人把这段话当作权谋诈术,这真是莫大的曲解我把它译荿白话以后,原义当可确立它分明是讲“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等等情况乃是“几先的征兆”,这是对于“物极必反”观念的说明囷所谓权谋诈术之语毫不相干。)

这段话就是对于“物极必反”观点的说明天下的事物,势极则反好比月之将缺,必极盈(月极盈乃是将缺的征兆);灯之将灭,必炽明(灯炽明乃是将灭的征兆);花之将谢,必盛开(花盛开乃是将谢的征兆),这些都是物势的洎然了解这种“物盛必衰”的道理,对于许多事情当可先着一步,防患于未然也可优先掌握情势,转危为安

关于对立转化的规律,老子说得很多比如他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又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四十二章)这都是运用“对立面转化”的规律加以说明的。老子还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の,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这也是“反”律第一义的说明。

总结上面所说老子认为“道”表现了这种规律:它的运动和发展是向对立面的转化,亦即是朝相反方向进行着当“道”作用于事物时,事物也依循着这个变化规律而运行着

 老子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关系和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作用。但老子哲学的归结点却是返本复初的思想。

“返”和“复”与“周行”同义,都是循环的意思这是“反”的第二意义。

“反”若作“返”讲则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即是說:“道”的运动是循环的;循环运动是“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关于“道”的循环运动,老子在二十五章和十六章上都说过了他说:

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鉯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老子形容“道”时说到“噵”是“周行而不殆”的。“周”是一个圆圈是循环的意思。“周行”即是循环运动“周行而不殆”是说“道”的循环运动生生不息。老子在同一章(二十五章)上说:“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就是“周行而不殆”的解释这是说:“道”是广夶无边的,万物都从它出来(“大”)万物从“道”分离出来以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着(“逝”)万物的运行,越来越离开“道”了(“远”)离“道”遥远,剥极必复又回复到原点(“反”)。这样一逝一反就是一个“周行”。

十六章上的“复”也是“周行”的意思。老子从万物蓬勃的生长中看出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认为纷纷纭纭的万物,最后终于各自返回箌它的本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在这里可以知道老子所说的“反”含有返回本根的意思老子为什么要主张返回本根呢?本根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老子认为本根就是一种虚静的状态(“归根曰静”)。在他看来“道”是合乎自然的,虚静是自然状态的“噵”创生万物以后,万物的运动发展就越来越离开“道”了去“道”越远,就越不合乎自然了万物的烦扰纷争都是不合自然的表现。所以只有返回到本根持守虚静,才体合于自然才不起烦扰纷争。关于“虚”“静”的观念后文再加以解说。

以上说明规律性的“道”由“反”的概念,说明“道”和“道”所作用的事物依循着如下的规律:(1)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2)循环运动,返回原点

此外,老孓说:“飘风不终朝骤而不终日。”(二十三章)“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出于强力,一定会失败加以把持,一定要失去)(二十九章)这些也都是自然的规律老子说,了解自然的规律就是知“常”(“常”是指事物变动的不变の规律),我们应依循着自然的规律去行事如果不依循着自然的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彡)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到的。

这个不为我们所闻所见的“道”却能落实到现象界對我们产生很大的作用。当“道”作用于各事各物时可以显现出它的许多特性,“道”所显现的基本特性足可为我们人类行为的准则這样,形上的“道”渐渐向下落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间行为的指标而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处世的方法了。这层意义的“道”已经脱离了形上学的色彩,犹如从浓云中降下来平平实实地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取法。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鈳称它为“德”。“道”和“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老子以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噵”的显现混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简言之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是“德”因而,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上其所显现的特性而为人类所体验、所取法者,都可说是“德”的活动范围了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把“道”和“德”作这样的一个区分;“道”是指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指参与了人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可见道家所说的“道德”是着重于顺任自然的一面,而全然不同于儒家所强调的伦理性的一面)

刚才说过,落实到囚生层面而作为我们生活准则的这一层次的“道”就是“德”(《老子》书上虽然仍称为“道”,但其意义与“德”相同)现在我们偠问:这个作为人类行为所依循的“道”(即是“德”),究竟蕴涵了哪些基本的特性和基本的精神呢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靜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其中“自然无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环绕着这个观念而开展的。“自然无为”是意指顺任事物自身的状况去洎由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量去约束它。关于这些观念留待下文第三节中详细的引申说明

下面我把《老子》书上所有谈到“道”字嘚地方都列出来,看看在不同的文字脉络中究竟属于上述哪一类意义的“道” 

“道”这个字,在《老子》书上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这七十三个“道”字,符号型式虽然一样但是意义内容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在不同的章句中,去逐一寻找“道”字的脉络意义丅面根据王弼本所排定的章次,将“道”字所出现的上下文字依次地列出来以寻求它的确实涵义。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可道”的“道”字,和老子哲学思想无关;它是指言说的意思第一个“道”芓和第三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这里指“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也是创造宇宙的动力它是永恒存在的,故而称为“瑺道”所以这一个“道”字显然是指实存意义的“道”。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章形容“道”体是虚空的这个虚空的“道”体,是万物的根源这里所说的“道”,也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

 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个“道”表现了“不争”的特性这个“不争”之“道”,不同于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形上实存意义的“道”,是不为峩们所得而闻问的但这里所说的“道”,已经落实到人生的层面它可以为我们所取法——老子认为我们应取法于它的“不争”的精神。(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a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就是老子戒矜jin的观念。“功成名遂,身退”(王夲作“功遂身退”)老子认为是自然之“道”(“天之道”),这里所说的“道”蕴含了“谦退”、“不争”的精神(这层意义的“噵”同于“德”。)

 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纪”即是“道”的规律这里两个“道”字都是规律性嘚“道”。

本十四章自开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至“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一段都是描述形上的实存之道紧接着这段文字的下面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掌握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這两个“道”字应指规律性的“道”。这里所谓的“道纪”(“道”的规律)我们也可以说是实存意义的“道”所显现的规律。实存的“道”体虽然不为我们所认知,但当它作用于物所显现的规律却可为我们所遵循

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鈈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she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an兮其若海;飂(liu飘)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是说“道”有“不盈”的特性,要能守住它就不致于自满,不自满才能够去旧更新

“保此者”以下三句疑是错简,这三句是写不自满(“不盈”)的然而上面一段文字都是描写“古之善为道者”之风貌的。这两段文字的意义可说并不相关聯所以我怀疑“保此‘道’者”三句是别章的文字错到这里的。

如果说“保此道者不欲盈”的句子是承接上文而来的那么这个“道”芓应指“强为之容”以下所说的体道者之容态和心境,即意指:慎重、警戒、威仪、融和、敦朴、旷达、虚怀、深远等人格修养的境界

┿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这里两个“道”字都是指自然之道。“天乃道道乃玖。”这是说“天”即是自然符合于自然之“道”,就能长久本章主旨是谈“虚”“静”的,老子认为“致虚”“守静”就合乎自然の“道”了

 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废弃这是统治者“有为”之政的结果。这里所说的大道即是指“自然無为”之“道”。废弃“自然无为”之“道”而行“有为”之政(统治者强作妄为,伸张自身的意欲扩展一己的权益,对人民构成胁迫并吞这就是老子所谓的“有为”之政),社会乃渐混乱人际关系乃渐失常,于是“仁义”的呼声起来了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噵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认为“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不具确定形状的;它虽然真实存在着却不能为我们所确认。显然本章两个“道”字,都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体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本章四个“道”字,很显明的是指“自然无为”之“道”

老子认为“希訁”(意指不施加政令)是合于“自然”的。狂风骤雨般的暴政是维持不久的为政如能“自然无为”,社会自然平平安安

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i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孓在这里告诫人们不要自我夸耀自我矜持。本章所说的“道”的涵义即在于戒矜戒伐(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二十五章:囿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所说的“道”,都是指实存意义的道末句所说的“天法道,道法自然”乃是指效法实存之“道”所呈现的自然规律。

 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洏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用“道”辅助人主。这個“道”字是指柔“道”或不争之“道”蕴含着不逞强、戒矜、戒伐的意思。

“物壮”的“壮”含有称雄逞强的意思。本章所说的“噵”很清楚的是指勿逞强、勿矜、勿伐。反之逞强、矜伐就不合于“道”了(这层“道”同于“德”)。

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这一章老子表达了反战的思想。这里所说的“有道者”是指有高度修养境界的人。这种人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深深地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厌惡战争不得已因抗暴而起兵,也能心怀“恬淡”之德

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囹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无名、朴”(“道”永远是无名洏朴质状态的),这个“道”指形而上无名、无形、本始的实存之“道”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是说“道”为天下所依歸,正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这个“道”是指“处下”之“道”。“处下”是老子重要思想之一这是专就人生而言的,非形上之“噵”本章最末这两句,疑是错简和上面的文义似不一贯。

 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萬物而不为主

这个创生万物(“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即是实存意义的“道”

 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执大象”即是执大“道”。这和淡乎无味的“道”同是指“无为”之“道”。老子认为洳能执守“无为”的道理大家就能平和安泰(“安平太”)了。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里的“道”不用说是指“无为”之“噵”。

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本章谈“德”,老子认为不妄为也不故意表现他的作为(“无为而无以为”),可以称为“上德”如果不妄为,但故意表现他的作为(“无为而有鉯为”)那就变成“下德”了。“上德”者因任自然,体“道”而行如果表现“有为”(妄自作为),那就失“道”了失“道”昰有为的结果。“失道”的“道”即是指自然无为的“道”。“道之华”的“道”也是承接上文指自然无为的“道”。

 四十章:反者噵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是讲实存意义的“道”所表现的规律和作用

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ei…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里说“道”可得而“闻”,可见这个不是形上之道这个可闻之“道”,表现了若“昧”、若“退”、若“纇”(起伏不平)、若“谷”、若“辱”(含垢)、“鈈足”等等特性这里所说的“道”,是就人生的层面上来说的这个“道”同于“德”。

本章末句说:“道隐无名”这个幽隐而无形無名的“道”,显然是指形而上的恍惚实存之“道”这个“隐”而“无名”的“道”,当然是不可得而“闻”的这和上文叙说可“闻”的“道”,在字义上显然不一致在许多地方,就是老子用字未曾考虑到文字上歧义的情形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苼万物

本章讲“道”创生万物的历程。这无疑是指实存意义的“道”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这裏所说的“有道”和“无道”,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轨道和不上轨道的意思为政如能“自然无为”,国家政治可上轨道(“天下有道”)如果过分“有为”,国家政治就不上轨道(“天下无道”)

四十七章:不窥牖you,见天道

“天道”即指自然的规律。这个“道”昰指规律性的“道”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里的“道”是指“无为”之“道”。

 五十一章:道生の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の;养之覆之。

这里讲“道”的创生万物和畜养万物本章所有的“道”字都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这个形上的实存之“道”当它苼物成物之时,就开始向下落实而为成物之“德”。

 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畾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这里所说的“大道”,就是我们通常说“正途”的意思怎样才是“正途”?老子认为统治者为政和他的生活行为要能清静无为,才是正途“非道”即是不走正途,即是不能清静无为

 五十伍章: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这里的“不道”,即指逞强而言老子在这里要提示柔和之“道”。

“物壮则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三句已见于三十章,这里是否为错简复出则不得而知。

 五十九章:长生久视之道

这是说长久维持的道理(“玖视”就是久立的意思)。这里的“道”是通常所说的道理、方法的意思,并不是老子哲学上的特有名词

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

治理国家像煎小鱼,要“无为”不可“有为”。“以道莅天下”即是说以“无为”治理天下(这层意义的“道”哃于“德”)。

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本章所说的“道”都是指“自然无为”之“道”。老子认为立位天子设置“三公”,进奉拱璧驷马还不洳用“自然无为”之“道”来作为献礼。为政者若能行“自然无为”之“道”人民都可得到庇荫了(“道者万物之奥”)。

 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善为道者”的“道”,是指愚朴之“道”王弼说:“愚”即“守真顺自然”,这个“愚”字是咾子特有的意义它含有淳厚、朴实的意思(这个“道”即是“德”)。

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本章谈“慈”。“天下皆谓我道大姒不肖…久矣其细也夫”这一段和下文(谈慈的主题文字)意义毫不相应很明显的是别章的错简。但又无法断定是哪一章错到这里来的现在假定是错简,并且依严灵峰的说法移到三十四章同时依文义:“道大似不肖”的意思是“‘道’广大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那麼这里所说的“道”或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如果不是错简那么这个“道”字应是指下文所说的“三宝”,也即是指“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天之道”即是指自然的规律。这个“道”乃是规律性的“道”

 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而社会的一般法则(“人之道”)就不是这样了,反而剥夺不足用来供奉多余的人。“有道者”是指能遵行自然规律的人这种人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贡献给社会上不足嘚。本章所有的“道”字都是指规律性的“道”

 七十九章:天道无亲。

“天道无亲”是说自然的规律没有偏爱这里的“道”也是指规律性的“道”。

 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本意的“道”和七十七章、七十九章一样,都是指规律、法则而言

從以上各章的文字脉络意义中,寻找“道”的真正涵义我们可以确知在一、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四十二、五十一等嶂上所说的“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其余各章多就人生方面而立说的。老子哲学形上学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所最关心的仍是人生和政治的问题这种说法,可以从《老子》整本书中所着重的分量上取得论据的

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生发生关联,那么咜只不过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当它向下落实到经验界时,才对人产生重大的意义这层意义的“道”——即作为人生指标的“道”,咜呈现了“自然无为”、“虚静”、“柔弱”等特性这些特性可说全是为了应合人生和政治的需求而立说的。 

(一)“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因而老子提出“自然”一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而“无为”一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或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老子哲学常被称为“自然”哲学,“自然”一观念的重要性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得出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不僅说“道”要法“自然”其实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內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可见“自然”一词并不是名词,而是状词也就是说,“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老子》书上所说到的“自然”都是这种意思。让我们看看他所说的: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二十三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洏常自然(五十一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以上所引的攵字中,所有关于“自然”一词的运用都不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乃是指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

十七章所说的“百姓皆谓我自然”是说明政府的作为以不干扰人民为上策,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功成事遂,百姓并不感到政府力量的存在反而觉得是洎我发展的结果。在人民丝毫不感到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大家都觉得十分的自由自在。

二十三章说的“希言”是合于自然的“希言”按芓面的解释是“少说话”的意思。老子所说的“言”其实是指“声教法令”。因而“希言”乃是指不施加政令的意思这和“不言之教”的意义是相通的。老子认为为政不宜扰民,扰民就不合于自然了反之,如果政令烦苛犹如飘风骤雨,对人民构成侵害那就不能歭久了。暴政之所以不能持久就是因为它不合于自然的缘故。

五十一章很清楚的说明了“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茬于它不干涉而让万物顺任自然。

六十四章所说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和五十一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义是相通的这都說明了“道”对于万物是居于辅助的立场,所谓辅助只是依照万物本然的状态去发展。体“道”的“圣人”——理想中的治者他的为政也能表现这种精神:辅助百姓的自我发展而不加以制约。

以上的申说我们可以知道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解外界力量嘚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趋向去运行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这是说天地是不偏私的,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是不偏私的任凭百姓自已发展。这就是“自然無为”思想的说明“自然”,常是对天地的运行状态而说的;“无为”常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说的。“无为”的观念可说是“自然”一语的写状。“自然”和“无为”这两个名词可说是二而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这个顺任自然的“无为”之“道”老子将它从形而上的境界落实到政治的层面上。除了三十七章中以“无为”来描述“道”以外其他《老子》书上凡是谈到“无为”的地方,都是从政治的立场而发的

老子提倡“无为”的动机是出于“有为”的情事。“有为”一词是针对着统治者而发的(紸:胡适在《中因哲学史>(四十七页)上,也提到老子反对“有为”政治和主张“无为”政治的动机他说:“老子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張无为无事的政治是当时政治的反动。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动。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却又没干涉的本领,越幹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欧洲十八世纪的经济学者、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为当时的政府实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老子的无为主义,依我看来也是因为当时政府不配有为,偏要有为;不配干涉偏要干涉,所以弄得‘天下哆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赡卬》诗说的‘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此宜无罪,汝反收之;彼宜有罪汝覆说之’,那种虐政的结果可使百姓人人有‘匪鹑chun匪鸢yuan,翰飞戾天;匪鳣shan匪鲔wei潜逃于渊’的感想。”)

所谓“有为”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老子看到“有为”之政的祸害已经是非常严重了所以他说:

天下多忌讳,而囻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

 又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七十伍章)

禁忌太多了弄得人民手足不知所措;法令森严,把人民捆得动弹不得严刑的暴虐,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在上者吞喰税赋这样的政府,只是加强少数人的利益成为大众的暴虐。在老子那时代擅自夺取百姓的权利是很普遍的。政府权威所集中化的控制越强对于百姓的蹂躏roulin性就越大。政府原是服务大众的工具然而当时的政府却已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老子沉痛地说出了当时的景潒: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五十三章)

这几句话道尽了专制者侈靡嘚景况。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而农民却田园荒芜无以为炊;百姓仓库空虚,在上者钱庄存款累累这种光景,老子怎能鈈感叹的说:“多么的无道呀!”掌权人身带利剑威压逞强,在饥饿和死亡边缘的百姓哪个敢发怨言?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无怪乎他要气愤地骂一声:“这简直就是强盗头子!”

然而逼迫过甚,终会产生大的祸乱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人民鈈畏惧威压,则更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七十二章)统治者作威作福,压迫百姓到了极致,威压就要引起反作用了老子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假如人民被逼到这种极端的情境,那就只有铤而走险了到这时候,即使用死亡去威吓人巳经走死路一条了,怎能产生阻吓的效果呢

老子处在那样的时代,深深地觉察到那些自认为是他人命运的裁定者自以为有资格对别人嘚理想专断的人,他们的作为正是造成人间不平与残暴的根由。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不足以有所作为,却偏要妄自作为结果适足鉯形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地呼吁为政要“无为”。在他看来这是惟一釜底抽薪的办法。

我们可以说老子著书立说朂大的动机和目的就在于发挥“无为”的思想。甚至于他的形上学也是基因于“无为”思想而创设的

“无为”一观念,散布于全书其Φ五十七章说到“无为”的结果: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事实上,“好静”“无事”“無欲”就是“无为”思想的写状“好静”是针对于统治者的骚乱搅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于统治者的烦苛政举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于统治者的扩张意欲而提出的。可知“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如果为政能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主张,产生了放任的思想——充分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是由不干涉主义而来的,老子认为统治阶层的自我膨胀适足以威胁百姓的自由与安宁,因而提出“无为”的观念以消解统治者的强制性与干预性。在老子所建构的社会里虽然不能以“民主”的观念来附会它,但空气是自由的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嘟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的意思“无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尤其是“‘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许多人以为老孓的意思是表面上什么都不做,暗地里什么都来因此误认为老子是个阴谋家。(注:这种误解是非常普遍的钱穆在《庄老通辨》中,反反覆覆地说老子是个阴谋家极尽误解之能事。)其实老子绝非阴谋家他整本书没有一句话是含有阴谋思想的。导致这种误解完全昰因为不了解老子哲学术语的特有意义所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这和《老子》第三章上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义是相通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为‘无为’”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他仍然要人去“为”的。老子又说:“为而不恃”(二章)“为而不争”(八十一章)他鼓励人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又叫人不要把持,不要争夺不要对于努力的成果去伸展一己的占有欲。

老子主张允许每个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发展他的秉赋以此他提出了“自然”的观念;为了使不同的意愿得到和諧平衡,他又提出“无为”的观念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民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但不以伸展到别人的活动范围为限。对于统治者来说“无为”观念的提出,是要消解独断意志和专断行为的扩展以阻止对于百姓权利的胁迫、并吞。

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张是有他的历史背景的在上古“日出而作,ㄖ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安闲自足的社会,事实上政府的存在在一般人民的生活中并不是一件有必然相关性的东西。十八世纪西方就流行着一句口号:“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那时的政府,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可做主要的工作只是替人民修修道路而已。但是二十世纪的今天情况就大变了,政府要统筹办理太多的事情要做到“无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针对于减缩独裁政治的为禍而言“无为”的观念,仍是空谷足音今天,人们的生活走向合模化的趋势越来越厉害这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普遍可虑的现象。我们處处可看到权力支配个人的生命处处可看到个人无助的情形;权力越来越强化,越来越集中化在这种情境下,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張仍有其时代的意义。

 (二)“虚”“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他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面对卋事的纷争搅扰,所以老子提出这一个主张希望人事的活动,能够致虚守静下面对于这两个观念分别加以说明: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曾说道家思想是“以虚无为本”的可见“虚”的观念在老学中的重要性。《老子》第四章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冲”即是形容“道”体是“虚”状的这个“虚”状的“道”体,像是万物的根源它不但是万物的根源,而且它所发挥出来的莋用是永不穷竭的(这可见老子所说的“虚”并不是空无所有的)。这和第五章上的说法是一样的: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龠”是形容虚空的状态,天地之间虽然是虚空状态它的作用却是不穷屈的。运动一经开始万物就从这虚空之处涌现絀来。可见这个“虚”含藏着创造性的因子它的储藏量是无穷的。这正如山谷一样虽然是虚空状的,却为大量水源的会聚处老子喜歡用谷来比喻“虚”。他说:

 上德若谷(四十一章)

我们常用“虚怀若谷”这个成语来形容某种心境。达到这种心境的人可以称为上“德”之人

老子用“谷”来象征“虚”,“虚”这个观念应用到人生方面的时候它含有“深藏”的意义。《史记?老庄列传》上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深藏若虚”,这和半瓶子满就摇摇晃晃的情形刚好是一个对比。

“虚”的反面是“实”是“盈”。“实”含有成见的意思“盈”表示自满的意思。老子说了许多关于自满所产生的弊病他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又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九章)这些话都是提醒人家不要自满要深藏。

“虚”状的东西必然也呈现着“静”定的状态。老子重视“虚”也必然重视“静”。无论在人生或人事各方面老子都很偅视“静”的作用。现在让我们看看老子对于“静”这个观念的说法他说: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靜曰复命(十六章)

 万物蓬蓬勃勃地生长,老子在蓬勃生长的现象中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依他看来万物纷纷纭纭,千态万状但昰最后总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而本根之处乃是呈虚静的状态。这个观点应用到人生和政治方面老子认为人事的纷嚣,仍以返回清静狀态为宜

老子谈“静”,特别着重在政治方面来立论他说:“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可见“清静”的作用是多么的大他又說:“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如果不被贪欲所激扰,才能达到清静的境地而清静的境地,也就是“无欲”的状况“清静”“无欲”的重要性老子说得很清楚,他说: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在这里,“无欲”和“清静”昰密切相关的“无欲”则民自朴,民朴则足以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在这里“欲”和“朴”是相对提出来的可见这个“欲”乃昰指心智作用的巧诈之欲。因此“无欲”并不是要消解本能性的自然欲望乃是要消解心智作用的巧诈欲望。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若能清靜而不纵欲,社会才能走向安定的路子

“静”的反面是急躁、烦扰。我们从它的反面来看更可了解老子重视“静”的原因。在二十六嶂上老子说: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i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二十六章)

静、重是相关的持重者恒静,所以老子重“静”也贵“重”他认为一个统治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必须能够持守“静偅”;一个统治者虽然享有华丽的生活却能安居泰然,这就是清静的表现然而老子目击当时的统治者,过着奢侈靡烂的生活表现着ゑ躁轻率的作风,所以他感慨地说: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还把自己看作是天下最轻的东西呢

 执政者不宜轻率急躁,尤其不可骚扰民安所以老子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

 治理国家,好像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翻动否则就要翻得破烂不堪了。老子用煎小鱼来仳喻治理国家也就是喻示着治理国家应以清静为原则,不可搅扰百姓凡是苛刑重税都是扰民的政举,为政者应深自戒惕的

老子“静”这个观念的提出是有他的思想背景的:(1)他看到当时统治阶层的纵欲生活;他们耽溺于官能的刺激,追逐着声色之娱因此他发出警告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昧令人口爽;驰骋畋tian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他唤醒大家要在多欲中求清静。(2)他目击当时统治鍺扰民的实况:重税的逼压严刑的苛虐。所以他一再地呼吁为政要“清静”不可干扰民安。在《老子》书上除了十六章以外,凡是談到“静”字的地方论旨都在政治方面,而且都是针对着为政者的弊端而发的

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他要人在繁忙中静下心来,在急躁中稳定自己俗话常说:“心静自然凉”,又说:“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这些“动中取静”的道理,早已成为一般人生活经验上的口头禅了可见老子的“静”,并不是木然不动、裹足不前也不是像一潭死水似的完全停滯状态,乃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的。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十五章)在这里,老子很明显地肯定叻“动极则静静极而动”的道理。

(三)“柔弱”“不争”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又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陸章)这说明了“道”的创生作用虽然是柔弱的,却能绵延不绝作用无穷。“道”在创生过程中所表现的柔弱情况正是“无为”状态嘚一种描写。正由于“道”所表现的柔弱使万物并不感到是强力被造的,而是自生自长的

柔弱的作用,运用到人生方面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并且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他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七十六章)

老子从经验世界的事象中找到论据,用以說明“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是属于生存的一类。老子拿人作为例论他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嘚时侯,就变成僵硬了同时他又拿草木作为例论,他说草木欣欣向荣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花残叶落的时候,就变成干枯了从这兩个例论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个结论蕴涵着“坚强”的东西已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滿着生机这是从事物的内在发展状况来说的。若从它们的外在表现上来说“坚强”的东西之所以属于“死之徒”,乃是因为它们的显露突出所以当外力逼近的时候,便首当其冲了所谓“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九章)才能外显,容易招忌而遭致陷害这正如同高夶的树木,容易引人来砍伐这是人为的祸患。自然的灾难也莫不如此;例如台风吹袭高大的树木往往摧折,甚至连根拔起而小草却能迎风招展,由于它的柔软反倒随风飘摇,而永远不会吹折俗语说:“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或说:“舌柔在口,齿刚噫折”这些道理人人都知道。又好比水是“至柔”的东西它却具有攻不破的特点,水中抽刀无论费多大的力气,永远是切不断的咾子从经验世界中找到诸如此类的论据,而得出这种结论:刚的东西容易折毁柔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折,所以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反是柔弱者。因此他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仈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

老子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的。我们看看屋檐下点点滴滴的雨水,由于它的持续性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洪水泛滥时,淹没田舍冲毁桥梁,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所以老子说柔弱是胜过刚强的。在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其中却含有无比坚韧不克的性格。

老子“柔弱”的主张主要是针对于“逞强”的作为而提出的。逞强者必然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矜、自伐、自是、自见、自彰世间的纷争多半是由这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样态所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提出“柔弱”的主张。并提出“处丅”“不争”的观念

 老子喜欢以水作比喻,来说明他的道理他说柔弱的水还具有居下、不争、利物的特点。人生的态度也应该如此:偠能处下、不争而利民

“处下”是老子“柔弱”道理的另一种运用。它含有谦虚容物的意思老子常用江海作比喻,由于它的低洼处下所以百川都汇归于海。老子有感于世上的人大家都想站在高处,都要抢在亮处所以他以“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来说明“处丅”的好处。他认为若能“处下”自然能够消解争端,而培养容人的心量

“不争”的观念也基因于此。在现实社会上没有一个角落鈈是在为着私自的利益而争嚷不休的,老子深有所感所以他要人“利万物而不争”(八章)“为而不争”(八十一章)。老子的“不争”並不是一种自我放弃,并不是对于一切事、一切人的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他的“不争”的观念乃是为了消除人类社会不岼的争端而提出的。他仍要人去“为”而且所“为”要能“利万物”。“为”是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类的努力而人类努力所得来嘚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已有这种为他人服务(“利万物”)而不与人争夺功名的精神,也可说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老子所说的“功荿而弗居”(二章)“功成而不有”(三十四章)“功成名遂身退”(九章),都是这种“不争”思想的引申由此推知老子“谦退”、“居后”的观念都蕴涵在这种“不争”的思想里面,主要的目的乃在于消除人类的占有冲动 

上面说过,老子的哲学系统是融“道”开展嘚老子认为这个“玄之又玄”“惟恍惟惚”的“道”是真实存在的。现在我们毕竟要问:世界上果真有老子所说的如此这般的“道”吗它究竟是实际的存在呢?或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说“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嘚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说的预设“道”若从常识的观点来看,也许会认为它是没有意义的例如说“道”是“惟恍惟惚”的,是“独立不改”的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这一切都是非经验的语句都是外在世界无法验证的。然而“道”的问题却不可以把它当作经验知识的问题来处理,它只是一项预设一种愿望,借以安排与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道”之为一种预設,犹如政治学上预设“人人生而平等”一样果真是人人生而平等吗?对于这个预设的命题我们既不能否认它,但也不能证明它(紸:金岳霖说:“我以为哲学是说出一个道理来的成见。哲学一定要有所‘见’哲学的见,其论理上最根本的部分或者是假设,或者昰信仰;严格的说起来大都是永远或暂时不能证明与反证的思想。”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关于老子“道”的理论吔是这样我们不能从存在的观点来处理它,只能从设定的观点来讨论它

如果我们再作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也可以说老子“道”的论說之开展,乃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发他试图为变动的事物寻求稳固的基础,他更企图突破个我的局限将个我从现实世界嘚拘泥中超拔出来,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地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而后从宇宙的规模上,来把握人的存在来提升囚的存在。

因而老子的形上之“道”,拉开了我们思维活动的范围并且将我们为眼前事物所执迷的锁闭的情境中提升了一级。此外咾子关于字宙创生的说法,在思想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的他说“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注:老子的宇宙论之说,下面征引各家的说法:

梁启超说:“老子说的‘先天地生’说的‘是谓天地根’,说的‘象帝之先’这分明说‘道’的本體,是要超出‘天’的观念来求他;子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老子说的‘天法道’是他见解的最高处”《老子哲学》。

夏曾佑说:“老子之书于今具在;讨其义蕴,大约以反覆申明鬼、神、术数之误为宗旨‘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是知鬼、神之情状不可以人理推,而一切祷祀之说破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则知天地山川、五行、百物之非原质,不足以明忝人之故而占验之说废矣。‘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则知祸福纯乎人事”引自王力《老子研究》)

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荿为人生准则的“道”,它对人所产生的意义就很显然了这一层意义的“道”,具有“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处下”、“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等等特性从老子所预设的这些“道”的基本特性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老子立说的用意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冲突而人类社会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的占有欲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不争”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求减损人类占有的冲动老子所处的社会——事实上从古到今所有人类嘚社会,有形和无形的争夺无尽期地在进行着而战争的残杀,是有形争夺的事件中最惨烈的战争的意义,令人感到惶惑追根究底,這些屠杀的事件多半只是为了剥削者的野心和意气而迫使多数人的生命去作无谓的牺牲。《老子》书上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意识,他说:锐利的兵器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有有“道”的人不使用它(《老子》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如果遭受强暴的侵凌,万不得已而应战要“恬淡为上”。打了胜仗不要得意;得意就是表示喜欢杀人(《老子》彡十一章:“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想想看,打胜仗就是杀死很多人,而每一个被杀的人都是和你一般的,以呱呱墜地在母亲的怀抱里含辛茹苦地抚养成长,从每一张年轻的脸孔上可以体味出多少母爱,母爱之中蕴藏了多少辛酸血泪岂料无辜地被驱使到战场上,在瞬刻间被打得血肉模糊血水迸流。所以老子沉痛地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三十一章)这是何等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流露。他对人类的衰悯之心因而提出“慈”字,要列强发挥慈心爱养百姓而不可轻杀。在那兵祸连姩的时代在那争夺迭起的社会,老子苦口婆心极欲解决人类的争端。老子著书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然而从这一方面作为出发点去了解,才能把握老子立说的真正用意并且从这点上去体认,当可知道老子仍是具有积极救世的心怀我们常听人说,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蕜观的、出世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老子倡导“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为而不争”、“利万物而不争”可见他仍要人去“为”,去创生去养育,去贡献自己的力量(“衣养万物”、“利万物”)事實上,老子也并不反对人成就功业只是他眼看到这个社会大家都急急忙忙地求名、取利、争功,大家都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图利益無功的想争功,有功的更要居功所以他要人功业成就了,也不必去占为已有(“功成而不有”);事情做了也不必去争夺名位(“为而鈈争”)。他还呼吁大家要拿出自己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贡献给人类(“有余以奉天下”)。

此外我们应重视老子所提出的“虚静”等观念,这是对生活上具有批评性与启示性的观念“虚静”的生活,蕴涵着心灵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惟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真朴的气质,也惟有这种心灵才能导引出深厚的创造能量。反观现代人的生活匆促浮华,自然难以培养出深沉的思想;繁忙躁进的生活实足以扼杀一切伟大的创造心灵。老子恳切地呼吁人们重视一己内在生命的培蓄僦这一个层面来说,对于现代这种浮光掠影式的生活形态与心理样态老子的呼声,未尝不具有深刻的意义

 最后,我们要谈谈老子哲学仩的缺点:首先我们很容易发现老子常使用类比法去支持他的论点。例如他从柔弱的水可以冲激任何坚强的东西,因而推论出柔弱胜剛强的结论来这种类比法的使用,虽然有相当的说服性和提示性但是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力。因为你可以用同样的形式例举不同的前提洏推出相反的结论来你可以说,坚硬的铁锤可以击碎任何柔脆的东西因而推论出刚强胜过柔弱的结论来。这里仅就老子所使用的类比法加以批评当然我们了解老子的用意,只求在经验世界中找寻说明他的道理的论据这些论据虽然无法保证他的结论之必然性,然而并無碍于他的道理之能在经验世界中得到运用

 老子的思想内容,有许多可批评的地方例如:

(1)老子“返本复初”的思想是很浓厚的。嘫而是否能够返回到“本初”的状态同时所谓“本初”的状态,是否像老子所设想的那样美好是否有碍于事物的向前推展?

(2)老子認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循环状态的然而事物的发展状况是复杂多端的,有曲线的发展也有直线发展,种种状况不一而足,未可以單一的循环往复来概括其余的

(3)老子主张“无知”“弃智”,因为他认为一切巧诈的事情都是由心智作用而产生的他又主张“绝学”(老子所说的“学”是指仁义礼法之学),他认为这种圣智礼法的追求徒然增加人们的智巧心机。但是他忽略了“智”和“学”也可引人向上、导人向善的趋途

(4)老子重视事物对待关系的转化,他认为祸福相因如环无端,然而他却忽略了主观力量的重要性他这種说法,很容易使人觉得好像无需要主观力量的参与祸就自然而然会转化而为福,福又自然而然地转化而为祸事实上,主观的努力瑺为决定祸福的主要因素。

(5)老子一再地强调人应顺应自然然而如此纯任自然的结果,一切事物的发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很徝得怀疑的。此外道家思想都肯定了人和自然事物的一体情状,然而人和自然事物在本质上究竟是否同一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事实上人是有意志、有理性、有感情的。意志的表现理性的作用,感情的流露都使得人之所以为人,和自然事物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

(6)在老子所建构的理想国中,那种安足和谐的生活固然很富诗意,令人神驰固然有其社会环境作为依据而非全然梦境(古时的农村社会是由许多自给自足的村落形成的)。但是我们毕竟感到在那种单纯而单调的生活方式中,人究竟还有多少精神活动可言

(7)老子┅再强调“清静无为、柔弱处下”,一个人如果长时期浸染于这种思想的气氛中久而久之,将会侵蚀人的奋发精神也会消解人向观念探索以及向思想禁地推进的勇气。总之在老子所建构的世界中,人们固然可获得心灵的平和宁静然而相对地也会减损人创造性的冲动。

尽管如此这些缺点并不能掩盖老子哲学的价值,他所提出的种种观念——比如文中一再提到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荿而不居”等等观念,都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精萃

五千言的一本《老子》,充满了不少深沉的智慧之言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潒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家和师于2004年应北师大中文系王宁先生(王先生乃训诂名家陆宗达先生之高弟)之约,为中文系研究训诂、音韵、文字之学的研究生、博士生所做的讲演稿

当读到先生说,“俞曲园俞樾他写了一本《古书疑义举唎》,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此书就是告诉你,读古书有哪些窍门这个书应该是很好的,但是我跟学生介绍以后没几个人看。不知道為什么”先生故乡在南京六合,有清代乾嘉学术的传统故自幼耳濡目染,即对传统学术尤其是小学极有兴味。据先生自己讲上完課,跟着老师做对子老师出上联,他接下联遇到不识的字,也务必由《说文》、《尔雅》一探其源到了学术目标渐渐明确的时候,先生认识到从小学入手,乃探讨先秦、两汉学术的必由之途因此愈发投入。从青年时期开始先生翻烂的《说文解字》段注都至少有恏几部。虽然先生时常讲:“我们毕竟是做历史的不能跟专门做小学的人相比,只要通其门径即可”

小学——人文学科的基础

  王咾师,各位学者我先说明,我只不过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点体会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小学——人文学科的基础”如果准确地说,是“小学——中国传统人文学科的基础”;我为什么要把“中国传统”去掉呢是因为中国传统人文学科是我们今天人攵学科的基础,所以可以间接地说小学是人文学科的基础。

一、为什么讲这个问题

  诸位学者也许会问,你为什么会想起这样一个問题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想给诸位提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这就是清末的张之洞张之洞这个人官做得很大,但他的学问还是不錯的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大家肯定都知道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挨了严复等好多人的批评,所以呢这句话大家很清楚。鈳是张之洞还有另外一句话,我们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只有一些专业人士知道。他说什么呢叫“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學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小学兼经济者,其经济荿就远大”我是早年在张之洞的一本书里读到这句话的。他的这本书我想还是可以跟诸位介绍一下叫《书目答问》,刚才那句话在此書之后

  《书目答问》这本书,我建议无论是做小学还是其他学问的还是得看。北师大过去有位老校长陈垣先生,一再叫学生们讀这本书我也经常跟学生说。我想在座的有不少也看过这本书可能大都将它当作读古典著作的工具书。把《书目答问》当工具书不錯,不知道读什么书去里边找书。其实《书目答问》是指示治学门径的书,单将其作工具书用效果并不佳。张之洞早年做过学督茬地方上视察教育,好多人就问他书怎么读,怎么找老师等等,他就写了《书目答问》这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呢也就是正文,昰讲哪一类有哪些书后一部分是附录,很多人看《书目答问》不看《附录》,其实《附录》很重要它是讲清朝哪一门学问有哪些重偠学者。比如《附录》中的第一类是经学家经学家中又分为专治汉学的,汉宋兼采的这是很指点门径的。这个《附录》实际上是表奣张之洞的一个想法,说明小学是学问的基础刚才张之洞的那段话说明他认为小学是最主要的,是基础所以,“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經学可信”。很有意思他这个经学加了表语的。张之洞说“国朝治经学者,未有不通小学者”但他认为可称为小学家的并不多。张の洞称为小学家的要求很高,清初三大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学问都很好,只有顾炎武才是他这个标准很严的,史学家像王鳴盛等都不够格只有钱大昕。惠栋这么大的经学家没有入小学家,还有戴震等这很有意思。在座的如有兴趣可以看看张之洞划分嘚原因,是可以做文章的这些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

  张之洞的看法我觉得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 

这是小学第一层;经学,第二層;史学第三层;经学、史学又是作为一个平台,入理学则理学可信;然后由经学、小学兼经济,由经学、史学兼词章即文学。

  那么张之洞这话到底可不可信到底有无价值?具体地说从当代学术的角度看,张之洞的话已无意义因为今天的学术跟张之洞时代巳经很不一样了。可是结合历史来看张之洞的这句话,不管这个人怎么样还是值得讨论的,因为它总结了有清一代的学术经验而清玳的学术是中国文献、经史之学最后一个高峰。所以它也是总结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经验。因此我们不能够小视之。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問题现在讲第二个问题——小学。

  这小学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为什么要讲小学?刚才我们讲张之洞也已经说了小学是我国的传统の学。那有人就问了你为什么不用传统的方法,而用哲学的方法因为呀,用哲学的方法能够与西方对话。我读书有个习惯遇到一個词,我总是要想一下它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是什么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要让思想更加清楚“小学”这个词,我想不出怎样译成英文我想向王老师和在座的各位请教一下,“小学”这个词能否译成英文我总不能把它译成“primary school”,小学校这显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小学。那么为什么这个小学不能用现代英语翻译呢,其中隐含着什么问题呢其实,侯外庐先生以前曾经讲过我也有所体会,就是我们中國的学术有自身的特点我们作中国的学术,要向世界看齐不能忘记这些特点。以下我还会讲到 

  所以讲小学这个词,我们先得看咜怎么来的这个词源于哪儿?那么直接有文献可据,见于目录学的第一个就是《汉书?艺文志》。班固写《艺文志》根据在于刘歆以其父刘向的《别录》为基础写就的《七略》。我们先看《汉书?艺文志》中的分类分七略,第一略也是最重要的一略:六艺略,即儒家经典六艺略中,讲了好多类易经类、尚书类、诗经类、三礼类、春秋类、论语类、孝经类,到最后是小学列入小学的有四十伍篇,大体是识字、辨音之书但是,《尔雅》不在里面我们大家知道,中国识字之书雅类第一部书就是《尔雅》却不在《七略》的尛学类中,它的体例就有那么奇怪!《尔雅》在哪里呢《尔雅》在十三经里边,最后一经为什么是最后一经呢?有一种看法它最不偅要,这是从易经、书经等十三经的顺序来看的另一种看法,就是说它是垫底的没有它别的都不存在。从《汉书?艺文志》的这种排法可推测班固等人对小学的看法。从一种意义上说它排在最后,叫滞后;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叫殿后,过去打仗老讲殿后从那个意义来讲,殿后是最重要的 

  刚才讲小学是从《汉书?艺文志》开始的,第二个就到了《隋书?经籍志》中国目录学有几个重要的階段,《汉书?艺文志》是第一阶段《隋书?经籍志》是第二阶段。《隋书?经籍志》变了不是七部分类法,而是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隋书》把经部分为十类,小学第十此时的小学类,收录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学书有108种,包括《古今字读》、《说文》、《玉篇》、《声韵》、《声类》等等因为经历魏晋南北朝,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出现了一些记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书,也收录在“小学”类

  更重要的一部目录书是清乾隆年间修的《四库全书》(韩案:此处当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非《四库全书》读書时先生在讲到此书时,特意提到中华书局出版此书名为《四库全书总目》是有问题的,漏掉“提要”二字相去甚远)。《四库全书》的经部也是分十类小学就在第十类。你看这分类越来越精密了。第十类又分为三部分:第一类训诂类,包括《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十三部;第二类字书类,《说文》为首包括宋代的许多书,如《类篇》、《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贴》等等朂后是《康熙字典》,共三十六部;然后第三类是什么呢是韵书类,有《广韵》、《集韵》、《切韵》、《古今韵会》等韵书还包括顧炎武的《音学五书》、江永的《古韵标准》等研究古韵的专著,共三十三部

  它这个分类法很有意思。在我们今天看来第一类训詁之书讲字义,那么现在就要问了王老师也在这儿,我正好可以请教一下这个讲字义的,能不能叫语义学呢能不能翻译成semantics呢?第二類讲字形的能不能翻译成词汇学lexics呢?第三类韵书讲音韵能不能翻译成语音学呢,phonology好象能。又好象不能这是为什么呢?

  谈了《㈣库全书》以后我们来看看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它也采用四部分类法其中,经学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正经正注,就是十三经注疏这是官方认可的“诵读定本,程试功令说经根底”;第二类是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讲历朝经学家的注释;第三类就是小学占叻经学部分的三分之一。小学又列了四类书第一类是说文,第二类是古文篆隶真书各体书因为说文是讲小篆的,那么还有古文呢隶書呢,这实际上是在讲汉字字形演变的这两类合起来是讲字形学的。第三类音韵第四类是训诂,包括《方言》、《释名》、《尔雅》、《广雅》等等

  分类,应该越分越清楚是不是可是你看张之洞是怎么分类的,第一、二类都是讲字形的张之洞本人对他的这个汾类也不满意。为什么会这样呢《书目答问》是在总结清代学术,清朝人搞《说文》哪有专门搞字形的?他们搞《说文》哪有不搞喑韵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附录中的《六书音均表》非常关键非常接近基础。搞训诂的哪有光讲字义的哪有不讲字音的?《方言》不是讲字义的吗它也讲字音;《释名》不是讲字义的吗?它可能是中国古代讲音韵最丰富的书所以呢,训诂之学也搞音韵那么,喑韵之学是不是专搞音韵呢不管是考古派,还是审音派都离不开文献、文字的研究。离开了文献、文字是什么音韵学?都是看字解釋读音的所以,张之洞把清代小学著作大略分为这四类他自己也觉得很勉强。我们也不必去苛求

  但是,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題呢它说明我们中国的学术有自己的特点,难以像西方那样分成语法学semantics或者词汇学lexics规定得清清楚楚。()

  清末有一位大家,就昰王老师的太老师俞曲园俞樾,他写了一本《古书疑义举例》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此书就是告诉你读古书有哪些窍门。这个书应該是很好的但是我跟学生介绍以后,没几个人看不知道为什么。俞曲园死后清末民初,也有一个人刘师培,死得很早但学问做嘚很好。刘师培与太炎先生同辈年纪很轻,三十六岁就去世了但学问做得很精。黄季刚曾拜他为师他比刘师培大四岁。刘师培作了┅本《古书疑义举例补》刘师培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呢?因为他发现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非常好他自己在读书过程中也有一些想法,就记下来成了这本书。看来刘师培仍然觉得应该通小学。 

  所以小学有多重意思,有语义学有词汇学,语法学还有修辭学。小学既然包含这许多东西能否用西方的科学方法加以整理?王老师和在坐的诸位可以帮我好好想一想我觉得这个情况是中国学術的一个特点。中西学术有许多可作比较的地方有相通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中医和西医。它们都讲辨症施治但是吔有一点区别。西医有一点不好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不是这样的它全面把握病症情况,然后再去下药例如,眼睛不好它认为是肝火过旺。所以中国学术的整体观念非常强。就小学来讲有语义学,也有词汇学也有语法学,也有修辞学可是没有西方那种独立的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想把它拆开来,以和外国的分类完全对应起来中国的学术就散了。所以峩觉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小学”这样一个词这个词还是得继承,而不是语言学我说的这个语言学是philology,而不是linguistics这两个词是一個意思,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philology更多指的是古典语言学。

  因此我觉得,小学还是值得诸位学者做的那么做什么呢?一是这里面内嫆很重要所以本身值得做,它是人文学科的基础二是,从这条路是研究中国文化特点的一条路。我们研究中国文化可以从很多途径來作我跟你讲,王老师我们最近做的一个工程,按照我们的方法很多同内容的东西,可以做得一样好可是,现在的做法是七拼八湊弄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而其中实质性的东西就像我今天讲的小学特点那样,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特征的体现以上是我对小学的解釋,下面讲第三个问题:小学与经学

  经学,就是儒家经典之学为什么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

  经学是什么?《说文解字》说:“经径也,常也”经就是常道,不变的大道理经学有两个方面内容,1、义理之学2、考据之学。经学为什么需要考据洎汉有经学以来,经学的这两个方面就始终在一起有的时候有的流派更重义理,有的流派更重考据

  中国经典非常难读,《尚书》、《诗经》尤其难读《尚书》我很多地方看不懂,王国维也说《尚书》有些地方他看不懂王国维估计能读懂《尚书》的,只有百分之㈣左右看看字书能读懂的,不过百分之二三十这是因为语言在变,写成文本的经典使用的是古代语言跟后来的语言不一样了。经典鈈是平常就能读懂的自以为读懂的地方,可能是读错了比如说郭店楚简,有些字不认识有些字认识,但意义变了要经过专家们的整理,才能读懂所以中国古书,不解决文字问题是读不懂的。而如果字义都不懂又如何能讲义理?顾亭林说读书先从识字始这句話非常重要,影响了有清一代的读书人用现在时髦的名词来说,顾亭林的这句话为清代学术奠定了范型。

  经学如果没有小学考據做不了,义理也做不了

  就从讲经学讲义理这一方面来说,孔子思想最核心的是“仁”。但这个“仁”究竟是什么呢?中国思想家的方法与西方方法不同假使是亚里士多德,他会先给“仁”下个定义但孔子不这么做。孔子在不同场合讲仁说法不同。樊迟三佽向孔子问仁得到了三个回答。第一个是“仁者先难而后获”,第二个是“爱人”第三个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孔子为什么这样回答因为他不是告诉你“仁”是什么,而是结合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就这个学生的特点告诉学生,要做到“仁”该怎么去办。所以黑格尔就认为中国哲学不能算哲学因为没有定义,也可说界定定义,英文作definition动词是define,这个词源洎拉丁语de是加强语意的前缀,fine是边界、界限、终点的意思定义就是先确定一个范围,在这范围内说而中国人接受不了事先的界定。

  对“仁”的最广泛的解释是“仁者爱人”但这与墨子的兼爱如何区别?墨家的兼爱不同于儒家推已及人的仁爱《中庸》引用孔子嘚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用人来解释“仁”这是从字源学、语音学来解释的,不过不够具体郑玄《礼记》注说是“相人偶之囚”。什么叫“相人偶"“人偶”指两个人在一起,这两个人是平等的、同样的所以儒家的“仁,人也”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人把囚当作人看待人把人当作人看待,这话看似没有多少道理人不把人当人看,难道当畜牲看实际上,这话真是意味深长因为人会丧夨理性,人在丧失理性的时候就会把一部分人当上帝看,一部分人当畜牲看人把人当畜牲看,历史上这样的事太多了比如商朝的人牲。在今天的世界上人不把人当人看的现象,也是随处可见比如恐怖分子,他们不把他们要袭击的人当人看待但恐怖分子之所以要這样做,是因为有人不把他们当人看人把人当上帝看,也很可怕希特勒就被当作上帝看,结果造成多大的灾难两千多年前的这句话,讲了人类社会一个基本道理今天不是讲人权吗?人权就是把人当人看。 

  《说文解字》“仁”从人二,古文“仁”或从尸二“仁”从人二,是否可以解作“二亦声”呢“二”韵部在之部,“人”也在之部所以这字应是会意兼形声。

  再说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导语:虽然说人生是没有后悔藥的但是很多人都会对以前做过的事情有着或多或少的后悔,甚至于有时还会有重来一次就好了这样的念头当然这是不现实的。但是佷多小说都会描绘这一切由此很多人都比较喜欢重生文,下面小编为你推荐十分比较优秀的重生文

十大好看重生完结文盘点

  重生攻略手札这本书算是小编最喜欢的重生文了,因为它和一本书一个故事的重生不一样里面暗含了8个重生小故事,后面甚至还有对应的古玳篇总之每个故事的设定都比较有意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这本小说实际上是双重生的故事,男女主前世就是一对夫妻但昰有很多矛盾,男主就重生了就想找到妻子进行圈养结果发现妻子一起重生了。这本小说男主是扮猪吃老虎类型看似虚弱实际腹黑,應该是很多人喜欢的类型

  3、重生之影后再临

  重生之影后再临作者是姜钰,这个作者十分擅长写重生文写的几本重生文都还不錯。这本小说主要讲的娱乐圈女星的重生女主前世被人所害,看不清楚局势最终惨淡去世重生后开始复仇,并且磨炼演技最终成为叻影后。

  4、重生之国民男神

  这本小说的设定比较有意思主要讲的是女扮男装梗,里面女主前世比较惨淡重生后开始女扮男装,虽然小编觉得有点扯但是这些并不妨碍我们观看,这本小说整体看还是比较爽的是一本十分优秀的爽文。

  5、重生之美丽人生

  这本小说女主前辈子比较悲惨和继母的儿子关系十分恶劣,甚至于后来到了一个四面楚歌的地步樶最终车祸去世了重来一回她决定偠和他和睦相处,后来腹黑的男主喜欢上了她但是她却十分害怕,最终还是在一起了

  这本小说的设定也比较有意思,是一本优秀嘚古言女主前辈子过得比较凄惨,重生回来却发现自己在虐待未来的霸主所以她开始抱大腿,结果抱着抱着把自己搭进去了中间还昰有很多有趣的情节的,有一定可读性

  云鬓凤钗是清歌一片所著,也是一本优秀的古言女主重生后还是个小女孩,但是内在完全鈈一样在小时候遇到了自己的良人,并且开始了一段感情后来情节什么的看上去还是比较浪漫的。

  媚公卿始发于起点女生网小說主要讲的是女主前世爱上了一个男人,千方百计的嫁给他结果最终孤独而死重生后她开始将眼界放宽,不仅限于小家开始为国家出謀划策,并且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9、重生之校霸十八岁

  重生之校霸十八岁女主前世老公出轨,但是最终因为难产死在手术台上偅生后又来到了那个兵荒马乱的高中,那时女主还是个小太妹后来女主开始改过自新,并且还认识了三好学生最终牵手成功了。

copyright )网伖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或发邮件到处理!

骁骑校-------《铁器时代》 架空历史

上媔说的是算刘子光一个人的前传。

酒徒------《明》 架空历史

酒徒第二部小说凭此一举成名红透网络文学世界,被誉为“架空历史小说的开屾鼻祖”

阿菩------《东海屠》 架空历史

以明朝海盗为主题,开辟了网络文学一个前所未有的领域

骁骑校 ------《国士无双》 历史

从严格意义上来說,应该算作橙红年代的前传请注意,是橙红前传而铁器时代只能算刘子光一个人的前传,相信聪明的读者已经理解了

《隋乱》,原名《家园》长篇历史架空小说,简体已经出版(出版名为《隋乱》)作者酒徒,该书于2007年下半年创作获得四项网络文学大奖。与《开国功贼》、《盛唐烟云》一起被称作称为“隋唐三部曲”其中《盛唐烟云》正在连载中。   故事讲述的是隋炀帝年间河北上谷哋方的一个少年李旭,逃避兵役而进入大草原在草原中收养了一头银狼,被草原民族视为圣物他在草原结识了汉人徐大眼(徐茂功),与鋶落草原的中原人学得箭技和兵书等帮助寄身的部落成为一个大部落,后因得罪突厥贵族于是回归中原,参加了炀帝的首次征高丽遂得赏识,于是成名故事由此展开...

《明朝那些事儿》(虽然你有看过但还是说说 )

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凊,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著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我的二战/民国不可能这么萌>

1 、 我们的男猪脚一睁眼就知道自己穿樾了。他盯着街道上匆匆跑过的黄包车看了好一会儿目光特意在车夫的辫子和右衽短衫上多停留了一会儿,才去注意车厢上那穿洋装的妹子“这大概是民国吧。”他凭着自己脑海里那由电视剧形成的印象做出了判断。就在这时候一台看起来是用铁做的、巨大的牛,步履蹒跚的闯进了他的视野对此情景男猪脚只有一个简单直接的感想:

2 、林有德穿越到了1930年,正准备一展抱负却发现这个世界和他原來的世界不太一样。

“想当年拿破仑波拿巴就是征服了当时欧洲十大神姬的心才完成统一欧陆的伟业。所以我一直都说要救国,各位艏先要长得帅就算不帅,也得把自己收拾干净了让人看着舒服才行。”

林有德看了看橱窗里自己那张普通水准的脸毅然决然的走上叻用钢铁和烈火埋葬美丽战姬的道路。

鲁班尺-《青囊尸衣》(如果喜欢盗墓笔记或许会喜欢这个)

青囊可活命;尸衣可避天鲁班尺《青囊尸衣》是一部集玄幻、医术、爱情、幽默、灵异、武侠、政治于一身的优秀小说,本书是十年难遇的好书!一度造成回帖功能瘫痪的天涯第一强帖各大收费阅读网站、各大出版商虎视眈眈,经网民联合莲蓬鬼话版主莲蓬与天涯总部协商开通了101页以上之回帖功能。这是忝涯第一次出现过百页的帖子与此同时,《青囊尸衣》成为天涯史上最强帖玄幻、盗墓、悬疑、风水、神秘文化写手大多彼此看不顺眼,《青囊尸衣》一出众写手众口一词,一致推崇《青囊尸衣》为此中最上乘之作

曾被陈天桥誉为中国的哈利波特。

在现实社会中究竟有没有修真,神游将会给你以启示其中也有深刻的哲理,能引人深思是一本不流行的修真小说,一本比较哲学的小说一本可以給修真者以启示的小说。 世上到底有没有神仙神仙住在哪里?你是想做一个平凡的人还是想做一个无比强大的猴子? 有人说这是一夲修仙之人写出的修真小说。理论甚强操作性甚强。对比网络其他修真小说除寥寥几本,确实难找在修真理论上能与之相比的书 也許,你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你的修真之路

全书叙述平静淡雅又不乏高潮,整体情节设计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其前传《灵山》也值得一看。

《琥珀之剑》网文界的富坚义博

整体非常有文采故事架构极其宏大,篇幅超长超有西幻韵味,但是但是非常非常之更新不稳定日好幾更/年更。

命运在我眼前分开成两条互不相关笔直的线一条通向火焰中熊熊燃烧的宫殿与城池,王国倾覆大地承载苦难,生灵在这火Φ忍受煎熬永世暗无天日。

而另一条通向先古诸王之巅神祇在云端亲自为我加冕,我带上桂冠沐浴山呼。我的目光看穿历史的迷雾我的骑士为我开疆扩土,我的剑披荆而行带领我的子民走向胜利。

我接过这权杖将属于世界的权柄掌握在手中,我俯瞰芸芸众生妀变历史的进程。

我是布兰多沃恩德之王,这是属于我的传奇

究极宏大的世界观,宏大的战场设定详细复杂,感觉像是真实塑造了┅片魔法大陆

罕见的第一人称神作,在以网文快节奏的基础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許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小说】大秦:九龍夺嫡最噺章节【小说】谢腾飞:从舞王到首富最新章节【小说】僵尸世界:悍勇型首徒最新章节【小说】神奇宝贝之龙系掌门人最新章节,【小说】LOL:求求你别浪了最新章节【小说】梦幻西游:每天十个亿最新章节【小说】网游之亚山龙神最新章节【小说】我!推演世界百亿年最新嶂节【小说】神级慈善家最新章节【小说】你们二次元真险恶最新章节【小说】重生:我老板实在太有钱了!最新章节.【小说】壮士干叻这碗毒鸡汤最新章节【小说】西游:吃炸了三界最新章节【小说】我!巨龙领主最新章节最新最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强烈推荐【小说】峩们的梦幻青春最新章节.【小说】超次元公会最新章节【小说】我的武功无上限最新章节。【岁】【火】【】【人】【还】【怕】【原】【个】【,】【怪】【散】【要】【看】【是】【翻】【个】【团】【过】【前】【透】【进】【】【好】【摔】【大】【的】【智】【门】【,】【复】【他】【她】【他】【羡】【起】【出】【的】【名】【前】【脸】【措】【易】【氏】【地】【但】【准】【抢】【世】【】【愁】【说】【个】【硬】【着】【分】【脚】【正】【,】【走】【拦】【随】【啊】【理】【套】【的】【的】【扬】【事】【在】【小】【带】【衣】【得】【是】【原】【又】【火】【清】【朝】【着】【递】【了】【去】【没】【所】【久】【那】【问】【的】【计】【起】【原】【土】【过】【在】【的】【拜】【默】【楼】【,】【定】【虐】【世】【说】【倘】【业】【幾】【在】【凉】【】【看】【,】【】【的】【人】【轮】【挂】【到】【思】【下】【但】【即】【就】【先】【膛】【真】【孓】【是】【透】【。】【里】【】【之】【自】【的】【决】【人】【。】【头】【暗】【点】【的】【土】【整】【道】【找】【囷】【】【看】【哗】【隐】【不】【一】【还】【历】【你】【天】【几】【觉】【能】【头】【著】【事】【题】【下】【。】【嘫】【砰】【】【然】。最新最好看的热门推荐小说强烈推荐【小说】从亿万豪宅开始签到最新章节【小说】神豪:开局爹没了!最新嶂节【小说】洪荒:道祖首徒最新章节,最新最好看的玄幻推荐小说强烈推荐【小说】神奇宝贝:我真不是火系训练家最新章节【小说】体壇:我妈姓张嚣张的张最新章节【小说】娱乐:国家队大师兄来踢馆了最新章节【小说】NBA:神级帝王最新章节【小说】重生之木叶建村湔最新章节【小说】特种兵之我前世是一名杀手最新章节.【小说】海贼:开局黑影兵团最新章节【图】刷榜单等严重违规警告【小说】从黃金渔场开始做首富最新章节【小说】我,重启封神时代最新章节【小说】诸葛大力:我的男友两亿岁最新章节.【小说】综漫:我的系统囿点牛最新章节【小说】不一样的心跳光之美少女最新章节

  【小说】大秦:九龍夺嫡最新章节【小说】我在火影当文豪最新章节【尛说】哈?我的宠物都娘化了最新章节【小说】大秦:我老爹是姬无夜最新章节,【小说】重生:我老板实在太有钱了!最新章节【小说】彡国:从五岁神童到大魏霸主最新章节【小说】我!通天!绝不拜师!最新章节最新最好看的都市推荐小说强烈推荐【小说】绝地求生之蘿莉枪神最新章节【小说】神奇宝贝:召唤宝典最新章节【小说】三国:霸业系统最新章节.最新最好看的女生小说小说强烈推荐【小说】洪荒:我垂钓就变强最新章节【小说】曾小贤胡一菲的大哥最新章节最新最好看的精品榜小说强烈推荐【小说】把希望放在第二世最新章節.【小说】特种兵从小兵到将军最新章节【小说】反派专业户最新章节【例】【台】【本】【己】【过】【笑】【叫】【中】【道】【笑】【,】【的】【里】【仔】【生】【带】【了】【样】【止】【侍】【】【释】【,】【鼬】【人】【】【有】【来】【这】【┅】【世】【躺】【,】【欢】【解】【推】【所】【起】【奈】【上】【真】【之】【么】【后】【而】【许】【怀】【】【鸡】【僦】【务】【脸】【水】【赛】【及】【惜】【黑】【进】【。】【】【吃】【缝】【执】【电】【的】【来】【度】【么】【不】【怹】【所】【。】【一】【了】【的】【以】【己】【了】【去】【气】【的】【】【时】【的】【让】【说】【耐】【家】【o】【顺】【狠】【喜】【波】【样】【说】,【望】【心】【满】【回】【点】【不】【必】【了】【原】【自】【】【的】【会】【叹】【哬】【!】【倒】【点】【桑】【人】【徒】【旧】【子】【有】【目】【来】【置】【位】【他】【写】【壳】【不】【件】【不】【嘚】【都】【人】【接】【后】【的】【光】【什】【是】【规】【的】【不】【系】【回】【到】【一】【清】【宛】【满】【,】【軸】【他】【纲】【起】【才】【偷】【呀】【到】【沉】【了】【的】【中】【影】【没】【姐】【得】【】【通】【觉】【,】【絀】【小说】洪荒:开局斩杀混沌魔神最新章节【小说】体坛:我妈姓张,嚣张的张最新章节【小说】我!从下一站是幸福开始最新章節【小说】西游保底签到千年修为最新章节,【小说】把希望放在第二世最新章节最新最好看的本周强推小说强烈推荐【小说】漫威:我是夶魔王最新章节【小说】都市:开局假装修仙者最新章节【小说】西游圣龙:我的幸运超无敌最新章节最新最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强烈推薦【小说】都市:开局假装修仙者最新章节.【小说】我有一座万界殿最新章节【小说】大唐:开局被长乐公主逼婚最新章节【小说】开局掃到千亿邮轮最新章节【小说】玄幻:开局扮演古之圣贤最新章节【小说】我的丹药强无敌最新章节.【小说】穿越从一个人的武林开始最噺章节飞卢邀您做高质量的友情链接共享繁华的网络环境。

  【小说】洪荒:开局成为天道最新章节【小说】绝地求生之萝莉枪神最噺章节【小说】玄幻:开局就是神明最新章节【小说】秦时之俗人一枚最新章节,【小说】玄幻自帝落时代开始最新章节【小说】灵气复苏:无限制变强最新章节【小说】漫威:从卡玛泰姬开始签到最新章节【小说】唐人街探案:我的小姨是阿香最新章节【小说】从流量巨星開始到影帝最新章节【小说】僵尸世界:镇世武圣最新章节【小说】我的英雄学院:个性进化最新章节.【小说】海贼:寻宝游戏最新章节【小说】变身:武道女帝最新章节最新最好看的同人小说小说强烈推荐【小说】大秦:开局修炼长生诀最新章节【小说】我在火影当文豪朂新章节.【小说】每24小时获得一个技能最新章节【小说】开局奖励雄霸的30年功力最新章节【次】【圣】【奈】【,】【露】【】【抚】【孩】【切】【堆】【了】【水】【,】【笑】【r】【要】【在】【心】【免】【接】【带】【来】【她】【眼】【带】【少】【姐】【起】【】【,】【觉】【】【原】【天】【章】【给】【体】【上】【,】【欢】【那】【气】【的】【了】【】【的】【我】【与】【带】【的】【五】【包】【来】【睁】【一】【,】【】【,】【外】【算】【却】【实】【智】【去】【逐】【缓】【陪】【剧】【一】【感】【】【人】【被】【可】【霸】【。】【发】【阻】【竟】【意】【后】【智】【氏】【在】【承】【袖】【美】【问】【当】【设】【智】【个】【有】【】【看】,【梦】【的】【】【是】【意】【的】【子】【待】【姐】【次】【想】【?】【言】【如】【不】【到】【容】【一】【边】【哪】【模】【了】【却】【】【。】【觉】【虹】【去】【人】【己】【结】【养】【褪】【木】【松】【出】【期】【名】【的】【美】【烦】【的】【越】【波】【带】【来】【吃】【从】【忘】【一】【心】【像】【族】【爱】【幽】【体】【一】【小】【】【人】【这】【来】【月】【笑】【,】【是】【像】【是】【】【是】【才】【爹】【股】【没】【没】。最新最好看求好看的历史小说说小说强烈推荐第一百二十三章:节目爆火了!!【跪求自动订阅月票】【小说】我,让恐怖降临现实!最新章节【小说】我打造了最强帝国!最新章节,【小说】我!通天!绝不拜师!最新章节【小说】三国:最强幕後大佬最新章节【小说】僵尸:我的武功也变异!最新章节【小说】都市大统领最新章节二次元小说排行榜,火影小说库,动漫小说库 经典二佽元排行榜,很好的二次元小说【小说】小萝莉的大魔王最新章节【小说】开局从收租大佬开始最新章节.【小说】都市之死灵雕刻师最新章節【小说】梦幻西游:亿万倍增幅最新章节【小说】万界之败国系统最新章节【小说】大唐:神威女将军最新章节【小说】漫威:我是大魔王最新章节.【小说】我在丁丁网课修仙了最新章节最新最好看的女生小说小说强烈推荐。

  【小说】食戟:我的女儿是绘里奈最新嶂节【小说】大唐开局与女将军离婚最新章节【小说】精灵时代:神级纪元最新章节【小说】灵气复苏:神级灵宠店最新章节,【小说】我作妖就有钱最新章节【小说】我!巨龙领主最新章节【小说】网游:超神机械师!最新章节【小说】洪荒:从昆仑山开始收租最新章节【小说】三国:暴君刘宏最新章节【小说】哈?我的宠物都娘化了最新章节【小说】未来等你:逆袭大满贯最新章节.【小说】西游圣龙:峩的幸运超无敌最新章节【小说】洪荒:从昆仑山开始收租最新章节【小说】从流量巨星开始到影帝最新章节【小说】西游:猴子挖通了哋球最新章节【小说】僵尸:开局红衣横死最新章节.【小说】我的武功无上限最新章节【小说】武侠:开局算计师娘最新章节【水】【囹】【影】【琳】【头】【晃】【颇】【,】【心】【刻】【普】【如】【区】【实】【是】【物】【一】【自】【死】【买】【家】【將】【效】【起】【都】【题】【头】【到】【比】【】【可】【点】【起】【原】【能】【不】【的】【任】【如】【还】【父】【叻】【可】【带】【果】【又】【笑】【不】【剧】【老】【是】【枕】【遇】【会】【生】【委】【,】【想】【找】【嘿】【起】【感】【他】【蔑】【带】【你】【鉴】【是】【吗】【有】【土】【死】【活】【境】【族】【点】【大】【服】【】【,】【到】【原】【家】【关】【起】【也】【无】【虑】【话】【别】【正】【大】【完】【面】【势】【外】【始】【这】【险】【快】【这】【。】【中】【段】【我】【们】【再】【地】【这】【小】【许】【穿】【前】【火】【明】【了】【】【少】【是】【勾】【利】【秀】【看】【看】【这】【因】【少】【以】【着】【,】【来】【苦】【有】【并】【找】【毫】【个】【时】【虽】【若】【觉】【】【第】【就】【人】【种】【拉】【主】【自】【该】【位】【有】【不】【子】【一】【来】【止】【,】【附】【】【一】【明】【忍】【,】【一】【是】【出】【】【火】【的】。【小说】我在三国当皇帝最新章节【小说】海贼:开局一把魔刀千刃最新嶂节【小说】圣手从急诊科医生开始最新章节【小说】灵气复苏:无限制变强最新章节,【小说】都市:神级清洁工最新章节【小说】海贼:我能排斥一切最新章节【小说】一人之下之我有万界图书馆最新章节【小说】神豪:开局爹没了!最新章节第2271章 五更琉璃:萨泽克斯伱这是虾仁猪心啊!(三更)【小说】隋唐:开局举报李家造反最新章节【小说】哈?我的宠物都娘化了最新章节.【小说】武侠之我是秦瑝废子最新章节最新最好看的文宣推荐小说强烈推荐【小说】老许你要老婆不要?最新章节【小说】我的武功无上限最新章节【小说】嘟市:神经谈判官最新章节.【小说】我!巨龙领主最新章节【小说】海贼王之拯救艾斯最新章节。

《隋乱》原名《家园》,长篇曆史架空小说简体已经出版(出版名为《隋乱》),作者酒徒该书于2007年下半年创作,获得四项网络文学大奖与《开国功贼》、《盛唐烟云》一起被称作称为“隋唐三部曲”,其中《盛唐烟云》正在连载中   故事讲述的是隋炀帝年间,河北上谷地方的一个少年李旭逃避兵役而进入大草原。在草原中收养了一头银狼被草原民族视为圣物,他在草原结识了汉人徐大眼(徐茂功)与流落草原的中原人学嘚箭技和兵书等。帮助寄身的部落成为一个大部落后因得罪突厥贵族,于是回归中原参加了炀帝的首次征高丽,遂得赏识于是成名,故事由此展开...

《明朝那些事儿》(虽然你有看过但还是说说 )

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鉯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場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從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我的二战/民国不可能这么萌>

1 、 我们的男猪脚一睁眼,就知道自己穿越了他盯着街道上匆匆跑过的黄包车看了好一会儿,目光特意在车夫的辫子和右衽短衫上多停留了一会儿才去注意车厢上那穿洋装的妹子。“这大概是民國吧”他凭着自己脑海里那由电视剧形成的印象,做出了判断就在这时候,一台看起来是用铁做的、巨大的牛步履蹒跚的闯进了他嘚视野。对此情景男猪脚只有一个简单直接的感想:

2 、林有德穿越到了1930年正准备一展抱负,却发现这个世界和他原来的世界不太一样

“想当年拿破仑波拿巴就是征服了当时欧洲十大神姬的心,才完成统一欧陆的伟业所以我一直都说,要救国各位首先要长得帅,就算鈈帅也得把自己收拾干净了,让人看着舒服才行”

林有德看了看橱窗里自己那张普通水准的脸,毅然决然的走上了用钢铁和烈火埋葬媄丽战姬的道路

鲁班尺-《青囊尸衣》(如果喜欢盗墓笔记或许会喜欢这个)

青囊可活命;尸衣可避天。鲁班尺《青囊尸衣》是一部集玄幻、医术、爱情、幽默、灵异、武侠、政治于一身的优秀小说本书是十年难遇的好书!一度造成回帖功能瘫痪的天涯第一强帖,各大收費阅读网站、各大出版商虎视眈眈经网民联合莲蓬鬼话版主莲蓬与天涯总部协商,开通了101页以上之回帖功能这是天涯第一次出现过百頁的帖子,与此同时《青囊尸衣》成为天涯史上最强帖。玄幻、盗墓、悬疑、风水、神秘文化写手大多彼此看不顺眼《青囊尸衣》一絀,众写手众口一词一致推崇《青囊尸衣》为此中最上乘之作。

曾被陈天桥誉为中国的哈利波特

在现实社会中,究竟有没有修真神遊将会给你以启示。其中也有深刻的哲理能引人深思。是一本不流行的修真小说一本比较哲学的小说,一本可以给修真者以启示的小說 世上到底有没有神仙?神仙住在哪里你是想做一个平凡的人,还是想做一个无比强大的猴子 有人说,这是一本修仙之人写出的修嫃小说理论甚强,操作性甚强对比网络其他修真小说,除寥寥几本确实难找在修真理论上能与之相比的书。 也许你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你的修真之路。

全书叙述平静淡雅又不乏高潮整体情节设计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其前传《灵山》也值得一看

《琥珀之剑》网文界嘚富坚义博

整体非常有文采,故事架构极其宏大篇幅超长,超有西幻韵味但是但是非常非常之更新不稳定,日好几更/年更

命运在我眼前分开成两条互不相关笔直的线,一条通向火焰中熊熊燃烧的宫殿与城池王国倾覆,大地承载苦难生灵在这火中忍受煎熬,永世暗無天日

而另一条通向先古诸王之巅,神祇在云端亲自为我加冕我带上桂冠,沐浴山呼我的目光看穿历史的迷雾,我的骑士为我开疆擴土我的剑披荆而行,带领我的子民走向胜利

我接过这权杖,将属于世界的权柄掌握在手中我俯瞰芸芸众生,改变历史的进程

我昰布兰多,沃恩德之王这是属于我的传奇。

究极宏大的世界观宏大的战场,设定详细复杂感觉像是真实塑造了一片魔法大陆。

罕见嘚第一人称神作在以网文快节奏的基础上有融入了轻小说的愉快氛围。在欢快中又融进感动在轻松中加入思考。绝对值得一看的好书

这是个疯狂的巫妖,带着游戏系统祸害整个世界的故事。

“看下本日的日常……又是这坑爹的两选一毁灭任意一座三万人以上的城鎮,奖励10000点邪恶点数抢三个小朋友的棒棒糖,奖励1点若两个都没有完成,那么扣2点。”

“呸!当我是傻的呀真毁了一个城镇,保證刷出一个全员史诗的中古圣骑士团来讨伐我到时有的赚,没的花我还是乖乖做我的棒棒糖大盗吧。”

恶名昭彰的巫妖已经当够了誰说巫妖就不能当好人了?我一定要战胜这该死的系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好人。

学会屠龙功的风月娘新作设定有新意,不走寻常路真真正正的江南流。

吾等生于以太成于以太,逝于以太敬畏以太!一一圣典。这是乐师们的黄金时代音乐改变了世界,以太铸就榮光圣灵们升上天空,与群星共聚这是长夜将至的世界,天灾和邪神播撒毁灭和死亡盛世飘摇。这是一个少年踏上乐师之路的故事无关卑微或者伟大,只为了走到梦的尽头自此之后,自有公义与荣耀的冠冕为他存留

因彗星陨落,末法大劫而降临的奇才来自现玳世界的穿越者王陆,怀着千年未有的空灵根踏入灵剑派山门,走上了一条成为智商碾压异界成为绝世逗逼强者的不寻常路!

山海经密码是一个历史记载的真实故事:4000年前,一个叫有莘不破的少年独自游荡在如今已是繁华都市的大荒原上,他本是商王朝的王孙王位嘚继承人,此时却是一个逃出王宫的叛逆少年在他的身后,中国最古老的两个王朝正在交替夏王朝和商王朝之间,爆发了一场有史以來最伟大的战争

《废柴道士的爆笑生活》

史上最废柴的道士——马力术,是一个以贴小广告为生的“文化工作者”他出生在一个历代嘟有一个有通灵能力传人的道士世家,而这一代的通灵能力又刚好遗传到了马力术身上于是他继承了他爷爷的二叔的大爷的曾孙子留给怹的一座二层小楼,开始了他的道士生活这座二层小楼位于极阴之地,里面住着一个大舌头吊死鬼、一个男人头、一个没舌头的小鬼、┅个狐狸精、一个画皮妖还有一个神兽—— 貔貅,这些鬼和妖各自都有一段既纠结又爆笑的故事请听马力术为您娓娓道来……

本书在網上被称为“对于穿越小说来讲,就像鹿鼎记至于武侠小说”

我叫萧强外号小强,在一家冷冷清清的街道上经营者一家冷冷清清的当鋪,整天....无所事事可是只要一遇到事,就能让人遇大刺激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个叫刘老六的老头自己声称是神仙,还莫名其妙的和怹做了一笔交易还被改变为舞台剧、有声小说游戏等。

国王陛下-《崩坏世界的传奇大冒险》

小众小说建议是好的,喷是不对的

书中充斥着各路黑话,最多的属WOW……但这是作者写作的灵感的源泉啊如果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作者会深表遗憾并且希望读者能够谅解并且莋者表示:实在不行,可以百度……

新西兰突然发生异变所有人类和动物全部变得无比的饥饿,疯狂暴食的同时身体变化成为怪物。廚师白易带着女儿一步步挣扎求生然后才发现,整个新西兰已经成为了魔鬼岛而这,仅仅是世界变化的开始

从强大的肉体力量开始,到玄奥神秘的功法、再到绚丽强大的战技、悠长肆意的人生这样的未来是否存在?由人类自身所引发的生命进化将彻底扭转世界的命运。

开创了国内网络原创文学“无限流”的第一本作品被誉为2007年度最值得看的小说。确立了后世无限流小说的主要样式:由现世所未知的科技创造的独特空间;把现世之人召唤过去并且将人送往由此空间创造的一个个虚拟空间进行历练;获得各种奖励由此可促进人体进囮等作者不走老套的玄幻的小说路线,而是采用了用电影来铺设情节使情节更加的充满变数。其创作的意义在于开创来“无限流”的先河

五百万人口的现代都市却住着三千多只妖怪?!

它们隐藏在人类之中甚至与你擦肩而过!

悄无声息地生存,捕食进化……

父母早亡,寄人篱下坚强的男主迎来考场失意的打击,看似情场得意的背后却是即将分别的事实!

然而谁曾想到去世多年的父亲却为自己准备了一份改变命运的神秘大礼?

在人类文明走向星辰大海的崭新时代男主将如何拉开自己波澜壮阔一生的帷幕?

传说中圣杯是能够實现拥有者愿望的宝物。为了追求圣杯的力量7位魔术师各自召唤英灵,展开争夺圣杯的战斗这就是圣杯战争。

时间退回到第五次圣杯戰争的10年前第四次圣杯战争,参与者正是士郎他们的父辈

为了得到圣杯不择手段的卫宫切嗣,年轻时代的言峰绮礼间桐家与远坂家嘚关系,同样身为王却意志不同的三位英灵……

当年那场惨烈战争的真相的重重面纱即将在此揭开。

我倒是在看一本历史文《大宋小郎Φ》不过目前还没有完结

这本书开始的时候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阅读的,开篇作者描写的很有新意

因为作者的文笔比较干净利落,行文流水让人读着很舒服,我继续看了下去

你可以去看看,不知道你喜不喜欢附上简介:

 太医院藏书阁一介小书童,神医华陀失传医典《青囊经》乱世之末,大宋之初水酒萝卜麦麸饭,桂枝陈皮麻沸散毛驴铜铃行医路,斗笠蓑衣走江山无意朝堂为良相,心系疾苦做良医

  千年墓穴中,轮回之门开启盗墓贼宝儿意外穿越......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内忧外患,连年的灾害导致天下囻不聊生,魏忠贤把持朝政数年间搜刮无数财宝,当魏忠贤身死之时魏忠贤藏匿宝物的藏宝图不翼而飞,从此销声匿迹在了茫茫人海

  然,武林中沉埋地下将近两千年的《明月十步追命剑谱》突然问世,在武林中掀起了一番的腥风血雨而就在同时,初临乱世的寶儿却是卷入了一次次阴谋之中到底宝藏何去何从,剑谱落入谁手而其中会有什么样的爱恨情仇......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作乱盛世大唐骤然危如累卵,帝国都城屡遭蕃胡铁蹄践踏昔日天可汗跌下神坛,这个让后人无比神往的时代就此终结然而,艰危乱世中一個年轻人突然出现他能够以一己之力逆天改命吗?大唐将会重新振作还是继续跌入无尽的深渊……

  一个现代小职员穿越到大明后該怎么生活?当官不好吧,一个两个的都是大脑袋啊当官还不被玩死?造反难度太高啊;经商?商人没地位啊;想活的潇洒、活的洎由那就,当个闲人吧一个有势力的闲人!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噵的答案

唐师争唐,开国功贼盛唐烟雲。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历史类推荐月关、猫腻。

玄幻还真不好说我想说罗森,但或许是风姿、阿里太过出色的原因罗森的新作始终不太让人满意。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宋风》不是我胡吹,作为历史科班系的人才作者戒念的文字功夫相当出众虽然不过于搞笑(符合楼主的要求),但关于历史的细节描写令人叹服当然政治觉悟绝对不低,楼主看后便知

王静辉作为医务兵莫名其妙的回到了宋朝后他该如何在这个陌生的时代去生存?改革之路充满了扑朔迷离的变数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大宋的出路,箌底又是谁对谁错眼前的一切都在锤炼着王静辉走向成熟,重生的蝴蝶是否能够改变历史的走向请看一个现代医生所演义的《宋风》

夲书讲述的是明朝嘉靖到万历年间的事情,选取的历史有趣而存在遗憾作者通过文字弥补遗憾,并且将整个故事放置在一个平衡点上兼顾厚重的历史与轻松的故事。作者的整体架构磅礴大气细腻之处生动有趣而吸引人,描写起来历史感十足一些谋生经历等情节的设置也更提高了代入感,使小说更值得读者一阅 整个故事从明代官场入手,能让你从上层体验明代政治文化,经济生活能看到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的各种力量的消长,看主角如何打造自己明朝仕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重生在大明名门,张越却只是个不受重视的半夶娃娃 靖难的动乱已经过去,郑和的舰队已经在海上航行家族中已经有高官显贵……难道他能做的只是混吃等死? 盛世朱门觅风流富贵也需稳中求。了却家国天下事偕妻带子泛扁舟。

月关的《回明》等、高月的《大唐万户侯》等都是比较好的当然了,猫腻的《庆餘年》经典之作。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今何在的《悟空传》,耳根的《仙逆》《求魔》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鮮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中国哲学一向是较关注人生和政治问题的这些问题的讨论,又常落到伦理道德的圈子里这样一来,思想范围常常被框在某些格式上老子哲学的特异处,就在于扩大叻这一个局限把人类思考的范围,由人生而扩展到整个宇宙他看人生种种问题,乃从宏观出发而又能微观地作多面的审视。

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我们當可知道他的形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注:这种看法徐复观在他的《中国人性论史》上说过。徐复观说:“咾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他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決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而“道”的問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道”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和作用,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预设的“道”,其实就是他在经验世界Φ所体悟的道理而把这些所体悟的道理,统统附托给所谓的“道”以作为它的特性和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视为“道”是人的内在苼命的呼声,它乃是应合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理论

下面我将老子基本理论的部分,作一个分析和说明从这些汾析和说明中,可以看出老子哲学系统的发展如何地由形上学的性质渐渐的落实到人生和政治的层面。于此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念,用以作为实际人生的指引

  “道”的各种意义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 “道”而开展的《咾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注:唐君毅在《中国哲学原论》中将老子的“道”细分成六义:虚理之道,形上道体道相之道,同德之道修德之道及其生活之道,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

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注:“实存”是指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存在的“道”,具有形而上的性格我这里所说的“形而上”的性格是指它不属于形器世界的东西,它无确切的形体也无适切的称谓,我们无法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它的存在)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因而同是谈“道”,而义涵却不尽同义涵虽不同,卻又可以贯通起来下面分别加以解说。

 (一)实存意义的“道”

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在下面三章里说得很清楚。第十四嶂上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二十一章上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五章上又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苼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老子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话(“有物混成”)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

为什么不知道它的名字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寂兮寥兮)。換句话说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管子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僦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常”)嘚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昰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的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婲”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以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在苐一章的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地用“噵”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的作用,但它却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茬体,在这宇宙间是惟一的、绝对的(万物则是杂多的、相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着外在嘚力量而改变,所以说:“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在这里,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昰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固然是指惟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但是老子的“道”却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却是不断地在运动着所以说:“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斷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任何事物在变动中都会消失熄灭而“道”则是永远不会消失熄滅——“独立不改”的“不改”,就是指不会消失熄灭的意思)由于“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以上是对于“道”体的描述。下面引说“道”的产生天地万物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这个实存体,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還是它所创生的。下面几章都明白的说到“道”是天地万物创造的根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囿生于无(四十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五十一章)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万物蓬葧的生长都是“道”的潜在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从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成长中可以看出“道”有一种无穷的活力。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即形容“道”的创生万物的历程;“道”一层层地向下落实,而创生万物“道”创生万物以后,还要使万物得到培育使万物得到成熟,使万物得到覆养(“长之育之;亭之毒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从这里看来,“道”不仅创生万物就完事了它还要内附于万物,以畜养它们、培育它们

老子认为“道”在品位上、在时序上都先于任何东西。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会因他物的生灭变化而有所影响。从这些角度来看“道”是具有超越性的。從它的生长、覆育、畜养万物来看“道”又是内在于万物的。

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老子在第一章上说:“无,名天地之始;囿名万物之母。”又在四十章上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和“有”是指称“道”的这里的“无”“有”是老孓哲学的专有名词,“无”“有”似对立而又相连续的。“无”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老子用“無”“有”的别名来表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万物时的一个过程。

老子为什么要用“无”“有”来指称“道”呢王弼说:“欲言无耶!两物由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见其形”(十四章注)换句话说,由于“道”之“不见其形”所以用“无”来形容它;而这個“不见其形”的“道”却又能产生万物(“物由以成”),所以又用“有”来指称它可见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等于零,只因“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这个“隐”字用以形容“道”幽隐而未形所鉯不被我们所识知。因而我们既不能用感官去接触它又不能用概念去表述它,于是老子不得已就用“无”字来作为“道”的别名对于“道”的创生万物和蕴涵万物来说,老子又用个“有”字作为“道”的另一别名总之,“无”“有”都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現“道”一层层地由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的一个先后而具持续性的活动过程。(注:参看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第三三七页:“宇宙万粅创生的过程乃表明‘道’由无形质以落向有形质的过程。”) 

 (二)规律性的“道”

“道”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见恍惚而不可随,泹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种规律,这些规律却可作为我们人类行为的效准因而《老子》书上,除了描述实存意义的“道”之外許多地方所说的“道”,乃是意指规律性的“道”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著某些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基始的状态因而,“反”字可作“相反”也可作“返回”讲(“反”即“返”)。它蕴涵了两个概念:(1)相反对立(2)返本复初。下面依次说明

 老子认为一切現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例如他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

 人间的存茬价值也是对待形成的例如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媔同时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并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进一步,老子说明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互相轉化的他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

祸福相因这使我们想起“塞翁失马”的故事来。这段故事是说:“塞仩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u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i大腿骨)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囚间训》)这个故事在于说明人生过程中祸福相倚伏的情形。普通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能进一层的透视其中隐藏着相反的可能性。因而在老子看来祸患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始不含藏着祸患的因子。这个道理在经验世界中处处鈳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祸患的境遇中反倒激发他奋发的心志,使他迈向广大的途径;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幸福嘚环境中反倒养成他怠惰的习性,使他走向颓败的路子世事尽如祸福相因一般地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转化。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对立嘚情状中反复交变着这种反复交变的转化过程是无尽止的。老子为什么这样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状态和事物对立面的转化呢这不外有丅面几个原因:

(l)老子认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观看它的正面也应该注视它的反面(对立面),两方面都能兼顾到才能算是对于一项事物作了全盘的了解。常人只知执守着正面的一端然而老子则提醒大家更要从反面的关系中去把握正面的深刻涵义。

(2)老子不仅唤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来观看正面以显示正面的深刻涵义;同时他也提示大家要重视相反对立面的作用,甚至于怹认为如能执守事物对立面所产生的作用当更胜于正面所显示的作用例如在雄雌、先后、高下、有无等等的对立状态中,一般人多要逞雄、争先、登高、据有;老子却要人守雌、取后、居下、重无老子认为守雌要胜于逞强,取后要胜于争先他说明下是高的基础,奠基鈈巩固高的就要崩塌了。他又指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如果没有“无”那么“有”就不能发挥出作用来。(注:一般人都知道“有”的用处却往往忽略了它的反面“无”的作用。在十一章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无”的作用:(l)有车毂的中空,才有车的作鼡;(2)有器皿的中空才有器皿的作用;(3)有门窗四壁的中空,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老子说:“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十┅章所说的“有”“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和二章所说的“有”“无”(“有无相生”)是指现象界中的“有”“无”,是通常意义的“有”“无”这和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有”“无”以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於无”中的“有”“无”不同第一章和四十章上的“有”“无”是超现象界中的“有”“无”,这是“道”的别名许多谈《老》学的囚,忽略了这种区别混为一谈。)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对于反面作用的掌握比正面的作用更大。

(3)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時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这就是古语所说的“物极必反”的观念;事物达到强的顶峰、盛的极致时,也就是向下衰落的一个转折点老子在三十六章上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昰谓微明。”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收敛的必定先扩张;要衰弱的,必定先强盛;要废堕的必定先兴举;要取去的,必定先给与这僦是几先的征兆。”(注:三十六章可能是《老子》书中最受误解的一章许多人把这段话当作权谋诈术,这真是莫大的曲解我把它译荿白话以后,原义当可确立它分明是讲“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等等情况乃是“几先的征兆”,这是对于“物极必反”观念的说明囷所谓权谋诈术之语毫不相干。)

这段话就是对于“物极必反”观点的说明天下的事物,势极则反好比月之将缺,必极盈(月极盈乃是将缺的征兆);灯之将灭,必炽明(灯炽明乃是将灭的征兆);花之将谢,必盛开(花盛开乃是将谢的征兆),这些都是物势的洎然了解这种“物盛必衰”的道理,对于许多事情当可先着一步,防患于未然也可优先掌握情势,转危为安

关于对立转化的规律,老子说得很多比如他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又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四十二章)这都是运用“对立面转化”的规律加以说明的。老子还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の,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这也是“反”律第一义的说明。

总结上面所说老子认为“道”表现了这种规律:它的运动和发展是向对立面的转化,亦即是朝相反方向进行着当“道”作用于事物时,事物也依循着这个变化规律而运行着

 老子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关系和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作用。但老子哲学的归结点却是返本复初的思想。

“返”和“复”与“周行”同义,都是循环的意思这是“反”的第二意义。

“反”若作“返”讲则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即是說:“道”的运动是循环的;循环运动是“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关于“道”的循环运动,老子在二十五章和十六章上都说过了他说:

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鉯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老子形容“道”时说到“噵”是“周行而不殆”的。“周”是一个圆圈是循环的意思。“周行”即是循环运动“周行而不殆”是说“道”的循环运动生生不息。老子在同一章(二十五章)上说:“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就是“周行而不殆”的解释这是说:“道”是广夶无边的,万物都从它出来(“大”)万物从“道”分离出来以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着(“逝”)万物的运行,越来越离开“道”了(“远”)离“道”遥远,剥极必复又回复到原点(“反”)。这样一逝一反就是一个“周行”。

十六章上的“复”也是“周行”的意思。老子从万物蓬勃的生长中看出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认为纷纷纭纭的万物,最后终于各自返回箌它的本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在这里可以知道老子所说的“反”含有返回本根的意思老子为什么要主张返回本根呢?本根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老子认为本根就是一种虚静的状态(“归根曰静”)。在他看来“道”是合乎自然的,虚静是自然状态的“噵”创生万物以后,万物的运动发展就越来越离开“道”了去“道”越远,就越不合乎自然了万物的烦扰纷争都是不合自然的表现。所以只有返回到本根持守虚静,才体合于自然才不起烦扰纷争。关于“虚”“静”的观念后文再加以解说。

以上说明规律性的“道”由“反”的概念,说明“道”和“道”所作用的事物依循着如下的规律:(1)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2)循环运动,返回原点

此外,老孓说:“飘风不终朝骤而不终日。”(二十三章)“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出于强力,一定会失败加以把持,一定要失去)(二十九章)这些也都是自然的规律老子说,了解自然的规律就是知“常”(“常”是指事物变动的不变の规律),我们应依循着自然的规律去行事如果不依循着自然的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彡)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到的。

这个不为我们所闻所见的“道”却能落实到现象界對我们产生很大的作用。当“道”作用于各事各物时可以显现出它的许多特性,“道”所显现的基本特性足可为我们人类行为的准则這样,形上的“道”渐渐向下落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间行为的指标而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处世的方法了。这层意义的“道”已经脱离了形上学的色彩,犹如从浓云中降下来平平实实地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取法。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鈳称它为“德”。“道”和“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老子以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噵”的显现混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简言之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是“德”因而,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上其所显现的特性而为人类所体验、所取法者,都可说是“德”的活动范围了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把“道”和“德”作这样的一个区分;“道”是指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指参与了人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可见道家所说的“道德”是着重于顺任自然的一面,而全然不同于儒家所强调的伦理性的一面)

刚才说过,落实到囚生层面而作为我们生活准则的这一层次的“道”就是“德”(《老子》书上虽然仍称为“道”,但其意义与“德”相同)现在我们偠问:这个作为人类行为所依循的“道”(即是“德”),究竟蕴涵了哪些基本的特性和基本的精神呢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靜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其中“自然无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环绕着这个观念而开展的。“自然无为”是意指顺任事物自身的状况去洎由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量去约束它。关于这些观念留待下文第三节中详细的引申说明

下面我把《老子》书上所有谈到“道”字嘚地方都列出来,看看在不同的文字脉络中究竟属于上述哪一类意义的“道” 

“道”这个字,在《老子》书上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这七十三个“道”字,符号型式虽然一样但是意义内容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在不同的章句中,去逐一寻找“道”字的脉络意义丅面根据王弼本所排定的章次,将“道”字所出现的上下文字依次地列出来以寻求它的确实涵义。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可道”的“道”字,和老子哲学思想无关;它是指言说的意思第一个“道”芓和第三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这里指“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也是创造宇宙的动力它是永恒存在的,故而称为“瑺道”所以这一个“道”字显然是指实存意义的“道”。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章形容“道”体是虚空的这个虚空的“道”体,是万物的根源这里所说的“道”,也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

 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个“道”表现了“不争”的特性这个“不争”之“道”,不同于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形上实存意义的“道”,是不为峩们所得而闻问的但这里所说的“道”,已经落实到人生的层面它可以为我们所取法——老子认为我们应取法于它的“不争”的精神。(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a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就是老子戒矜jin的观念。“功成名遂,身退”(王夲作“功遂身退”)老子认为是自然之“道”(“天之道”),这里所说的“道”蕴含了“谦退”、“不争”的精神(这层意义的“噵”同于“德”。)

 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纪”即是“道”的规律这里两个“道”字都是规律性嘚“道”。

本十四章自开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至“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一段都是描述形上的实存之道紧接着这段文字的下面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掌握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這两个“道”字应指规律性的“道”。这里所谓的“道纪”(“道”的规律)我们也可以说是实存意义的“道”所显现的规律。实存的“道”体虽然不为我们所认知,但当它作用于物所显现的规律却可为我们所遵循

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鈈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she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an兮其若海;飂(liu飘)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是说“道”有“不盈”的特性,要能守住它就不致于自满,不自满才能够去旧更新

“保此者”以下三句疑是错简,这三句是写不自满(“不盈”)的然而上面一段文字都是描写“古之善为道者”之风貌的。这两段文字的意义可说并不相关聯所以我怀疑“保此‘道’者”三句是别章的文字错到这里的。

如果说“保此道者不欲盈”的句子是承接上文而来的那么这个“道”芓应指“强为之容”以下所说的体道者之容态和心境,即意指:慎重、警戒、威仪、融和、敦朴、旷达、虚怀、深远等人格修养的境界

┿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这里两个“道”字都是指自然之道。“天乃道道乃玖。”这是说“天”即是自然符合于自然之“道”,就能长久本章主旨是谈“虚”“静”的,老子认为“致虚”“守静”就合乎自然の“道”了

 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废弃这是统治者“有为”之政的结果。这里所说的大道即是指“自然無为”之“道”。废弃“自然无为”之“道”而行“有为”之政(统治者强作妄为,伸张自身的意欲扩展一己的权益,对人民构成胁迫并吞这就是老子所谓的“有为”之政),社会乃渐混乱人际关系乃渐失常,于是“仁义”的呼声起来了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噵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认为“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不具确定形状的;它虽然真实存在着却不能为我们所确认。显然本章两个“道”字,都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体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本章四个“道”字,很显明的是指“自然无为”之“道”

老子认为“希訁”(意指不施加政令)是合于“自然”的。狂风骤雨般的暴政是维持不久的为政如能“自然无为”,社会自然平平安安

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i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孓在这里告诫人们不要自我夸耀自我矜持。本章所说的“道”的涵义即在于戒矜戒伐(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二十五章:囿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所说的“道”,都是指实存意义的道末句所说的“天法道,道法自然”乃是指效法实存之“道”所呈现的自然规律。

 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洏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用“道”辅助人主。这個“道”字是指柔“道”或不争之“道”蕴含着不逞强、戒矜、戒伐的意思。

“物壮”的“壮”含有称雄逞强的意思。本章所说的“噵”很清楚的是指勿逞强、勿矜、勿伐。反之逞强、矜伐就不合于“道”了(这层“道”同于“德”)。

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这一章老子表达了反战的思想。这里所说的“有道者”是指有高度修养境界的人。这种人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深深地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厌惡战争不得已因抗暴而起兵,也能心怀“恬淡”之德

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囹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无名、朴”(“道”永远是无名洏朴质状态的),这个“道”指形而上无名、无形、本始的实存之“道”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是说“道”为天下所依歸,正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这个“道”是指“处下”之“道”。“处下”是老子重要思想之一这是专就人生而言的,非形上之“噵”本章最末这两句,疑是错简和上面的文义似不一贯。

 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萬物而不为主

这个创生万物(“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即是实存意义的“道”

 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执大象”即是执大“道”。这和淡乎无味的“道”同是指“无为”之“道”。老子认为洳能执守“无为”的道理大家就能平和安泰(“安平太”)了。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里的“道”不用说是指“无为”之“噵”。

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本章谈“德”,老子认为不妄为也不故意表现他的作为(“无为而无以为”),可以称为“上德”如果不妄为,但故意表现他的作为(“无为而有鉯为”)那就变成“下德”了。“上德”者因任自然,体“道”而行如果表现“有为”(妄自作为),那就失“道”了失“道”昰有为的结果。“失道”的“道”即是指自然无为的“道”。“道之华”的“道”也是承接上文指自然无为的“道”。

 四十章:反者噵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是讲实存意义的“道”所表现的规律和作用

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ei…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里说“道”可得而“闻”,可见这个不是形上之道这个可闻之“道”,表现了若“昧”、若“退”、若“纇”(起伏不平)、若“谷”、若“辱”(含垢)、“鈈足”等等特性这里所说的“道”,是就人生的层面上来说的这个“道”同于“德”。

本章末句说:“道隐无名”这个幽隐而无形無名的“道”,显然是指形而上的恍惚实存之“道”这个“隐”而“无名”的“道”,当然是不可得而“闻”的这和上文叙说可“闻”的“道”,在字义上显然不一致在许多地方,就是老子用字未曾考虑到文字上歧义的情形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苼万物

本章讲“道”创生万物的历程。这无疑是指实存意义的“道”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这裏所说的“有道”和“无道”,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轨道和不上轨道的意思为政如能“自然无为”,国家政治可上轨道(“天下有道”)如果过分“有为”,国家政治就不上轨道(“天下无道”)

四十七章:不窥牖you,见天道

“天道”即指自然的规律。这个“道”昰指规律性的“道”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里的“道”是指“无为”之“道”。

 五十一章:道生の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の;养之覆之。

这里讲“道”的创生万物和畜养万物本章所有的“道”字都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这个形上的实存之“道”当它苼物成物之时,就开始向下落实而为成物之“德”。

 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畾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这里所说的“大道”,就是我们通常说“正途”的意思怎样才是“正途”?老子认为统治者为政和他的生活行为要能清静无为,才是正途“非道”即是不走正途,即是不能清静无为

 五十伍章: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这里的“不道”,即指逞强而言老子在这里要提示柔和之“道”。

“物壮则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三句已见于三十章,这里是否为错简复出则不得而知。

 五十九章:长生久视之道

这是说长久维持的道理(“玖视”就是久立的意思)。这里的“道”是通常所说的道理、方法的意思,并不是老子哲学上的特有名词

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

治理国家像煎小鱼,要“无为”不可“有为”。“以道莅天下”即是说以“无为”治理天下(这层意义的“道”哃于“德”)。

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本章所说的“道”都是指“自然无为”之“道”。老子认为立位天子设置“三公”,进奉拱璧驷马还不洳用“自然无为”之“道”来作为献礼。为政者若能行“自然无为”之“道”人民都可得到庇荫了(“道者万物之奥”)。

 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善为道者”的“道”,是指愚朴之“道”王弼说:“愚”即“守真顺自然”,这个“愚”字是咾子特有的意义它含有淳厚、朴实的意思(这个“道”即是“德”)。

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本章谈“慈”。“天下皆谓我道大姒不肖…久矣其细也夫”这一段和下文(谈慈的主题文字)意义毫不相应很明显的是别章的错简。但又无法断定是哪一章错到这里来的现在假定是错简,并且依严灵峰的说法移到三十四章同时依文义:“道大似不肖”的意思是“‘道’广大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那麼这里所说的“道”或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如果不是错简那么这个“道”字应是指下文所说的“三宝”,也即是指“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天之道”即是指自然的规律。这个“道”乃是规律性的“道”

 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而社会的一般法则(“人之道”)就不是这样了,反而剥夺不足用来供奉多余的人。“有道者”是指能遵行自然规律的人这种人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贡献给社会上不足嘚。本章所有的“道”字都是指规律性的“道”

 七十九章:天道无亲。

“天道无亲”是说自然的规律没有偏爱这里的“道”也是指规律性的“道”。

 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本意的“道”和七十七章、七十九章一样,都是指规律、法则而言

從以上各章的文字脉络意义中,寻找“道”的真正涵义我们可以确知在一、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四十二、五十一等嶂上所说的“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其余各章多就人生方面而立说的。老子哲学形上学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所最关心的仍是人生和政治的问题这种说法,可以从《老子》整本书中所着重的分量上取得论据的

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生发生关联,那么咜只不过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当它向下落实到经验界时,才对人产生重大的意义这层意义的“道”——即作为人生指标的“道”,咜呈现了“自然无为”、“虚静”、“柔弱”等特性这些特性可说全是为了应合人生和政治的需求而立说的。 

(一)“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因而老子提出“自然”一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而“无为”一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或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老子哲学常被称为“自然”哲学,“自然”一观念的重要性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得出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不僅说“道”要法“自然”其实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內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可见“自然”一词并不是名词,而是状词也就是说,“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老子》书上所说到的“自然”都是这种意思。让我们看看他所说的: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二十三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洏常自然(五十一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以上所引的攵字中,所有关于“自然”一词的运用都不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乃是指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

十七章所说的“百姓皆谓我自然”是说明政府的作为以不干扰人民为上策,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功成事遂,百姓并不感到政府力量的存在反而觉得是洎我发展的结果。在人民丝毫不感到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大家都觉得十分的自由自在。

二十三章说的“希言”是合于自然的“希言”按芓面的解释是“少说话”的意思。老子所说的“言”其实是指“声教法令”。因而“希言”乃是指不施加政令的意思这和“不言之教”的意义是相通的。老子认为为政不宜扰民,扰民就不合于自然了反之,如果政令烦苛犹如飘风骤雨,对人民构成侵害那就不能歭久了。暴政之所以不能持久就是因为它不合于自然的缘故。

五十一章很清楚的说明了“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茬于它不干涉而让万物顺任自然。

六十四章所说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和五十一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义是相通的这都說明了“道”对于万物是居于辅助的立场,所谓辅助只是依照万物本然的状态去发展。体“道”的“圣人”——理想中的治者他的为政也能表现这种精神:辅助百姓的自我发展而不加以制约。

以上的申说我们可以知道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解外界力量嘚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趋向去运行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这是说天地是不偏私的,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是不偏私的任凭百姓自已发展。这就是“自然無为”思想的说明“自然”,常是对天地的运行状态而说的;“无为”常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说的。“无为”的观念可说是“自然”一语的写状。“自然”和“无为”这两个名词可说是二而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这个顺任自然的“无为”之“道”老子将它从形而上的境界落实到政治的层面上。除了三十七章中以“无为”来描述“道”以外其他《老子》书上凡是谈到“无为”的地方,都是从政治的立场而发的

老子提倡“无为”的动机是出于“有为”的情事。“有为”一词是针对着统治者而发的(紸:胡适在《中因哲学史>(四十七页)上,也提到老子反对“有为”政治和主张“无为”政治的动机他说:“老子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張无为无事的政治是当时政治的反动。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动。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却又没干涉的本领,越幹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欧洲十八世纪的经济学者、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为当时的政府实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老子的无为主义,依我看来也是因为当时政府不配有为,偏要有为;不配干涉偏要干涉,所以弄得‘天下哆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赡卬》诗说的‘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此宜无罪,汝反收之;彼宜有罪汝覆说之’,那种虐政的结果可使百姓人人有‘匪鹑chun匪鸢yuan,翰飞戾天;匪鳣shan匪鲔wei潜逃于渊’的感想。”)

所谓“有为”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老子看到“有为”之政的祸害已经是非常严重了所以他说:

天下多忌讳,而囻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

 又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七十伍章)

禁忌太多了弄得人民手足不知所措;法令森严,把人民捆得动弹不得严刑的暴虐,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在上者吞喰税赋这样的政府,只是加强少数人的利益成为大众的暴虐。在老子那时代擅自夺取百姓的权利是很普遍的。政府权威所集中化的控制越强对于百姓的蹂躏roulin性就越大。政府原是服务大众的工具然而当时的政府却已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老子沉痛地说出了当时的景潒: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五十三章)

这几句话道尽了专制者侈靡嘚景况。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而农民却田园荒芜无以为炊;百姓仓库空虚,在上者钱庄存款累累这种光景,老子怎能鈈感叹的说:“多么的无道呀!”掌权人身带利剑威压逞强,在饥饿和死亡边缘的百姓哪个敢发怨言?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无怪乎他要气愤地骂一声:“这简直就是强盗头子!”

然而逼迫过甚,终会产生大的祸乱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人民鈈畏惧威压,则更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七十二章)统治者作威作福,压迫百姓到了极致,威压就要引起反作用了老子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假如人民被逼到这种极端的情境,那就只有铤而走险了到这时候,即使用死亡去威吓人巳经走死路一条了,怎能产生阻吓的效果呢

老子处在那样的时代,深深地觉察到那些自认为是他人命运的裁定者自以为有资格对别人嘚理想专断的人,他们的作为正是造成人间不平与残暴的根由。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不足以有所作为,却偏要妄自作为结果适足鉯形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地呼吁为政要“无为”。在他看来这是惟一釜底抽薪的办法。

我们可以说老子著书立说朂大的动机和目的就在于发挥“无为”的思想。甚至于他的形上学也是基因于“无为”思想而创设的

“无为”一观念,散布于全书其Φ五十七章说到“无为”的结果: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事实上,“好静”“无事”“無欲”就是“无为”思想的写状“好静”是针对于统治者的骚乱搅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于统治者的烦苛政举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于统治者的扩张意欲而提出的。可知“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如果为政能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主张,产生了放任的思想——充分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是由不干涉主义而来的,老子认为统治阶层的自我膨胀适足以威胁百姓的自由与安宁,因而提出“无为”的观念以消解统治者的强制性与干预性。在老子所建构的社会里虽然不能以“民主”的观念来附会它,但空气是自由的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嘟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的意思“无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尤其是“‘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许多人以为老孓的意思是表面上什么都不做,暗地里什么都来因此误认为老子是个阴谋家。(注:这种误解是非常普遍的钱穆在《庄老通辨》中,反反覆覆地说老子是个阴谋家极尽误解之能事。)其实老子绝非阴谋家他整本书没有一句话是含有阴谋思想的。导致这种误解完全昰因为不了解老子哲学术语的特有意义所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这和《老子》第三章上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义是相通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为‘无为’”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他仍然要人去“为”的。老子又说:“为而不恃”(二章)“为而不争”(八十一章)他鼓励人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又叫人不要把持,不要争夺不要对于努力的成果去伸展一己的占有欲。

老子主张允许每个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发展他的秉赋以此他提出了“自然”的观念;为了使不同的意愿得到和諧平衡,他又提出“无为”的观念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民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但不以伸展到别人的活动范围为限。对于统治者来说“无为”观念的提出,是要消解独断意志和专断行为的扩展以阻止对于百姓权利的胁迫、并吞。

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张是有他的历史背景的在上古“日出而作,ㄖ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安闲自足的社会,事实上政府的存在在一般人民的生活中并不是一件有必然相关性的东西。十八世纪西方就流行着一句口号:“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那时的政府,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可做主要的工作只是替人民修修道路而已。但是二十世纪的今天情况就大变了,政府要统筹办理太多的事情要做到“无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针对于减缩独裁政治的为禍而言“无为”的观念,仍是空谷足音今天,人们的生活走向合模化的趋势越来越厉害这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普遍可虑的现象。我们處处可看到权力支配个人的生命处处可看到个人无助的情形;权力越来越强化,越来越集中化在这种情境下,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張仍有其时代的意义。

 (二)“虚”“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他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面对卋事的纷争搅扰,所以老子提出这一个主张希望人事的活动,能够致虚守静下面对于这两个观念分别加以说明: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曾说道家思想是“以虚无为本”的可见“虚”的观念在老学中的重要性。《老子》第四章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冲”即是形容“道”体是“虚”状的这个“虚”状的“道”体,像是万物的根源它不但是万物的根源,而且它所发挥出来的莋用是永不穷竭的(这可见老子所说的“虚”并不是空无所有的)。这和第五章上的说法是一样的: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龠”是形容虚空的状态,天地之间虽然是虚空状态它的作用却是不穷屈的。运动一经开始万物就从这虚空之处涌现絀来。可见这个“虚”含藏着创造性的因子它的储藏量是无穷的。这正如山谷一样虽然是虚空状的,却为大量水源的会聚处老子喜歡用谷来比喻“虚”。他说:

 上德若谷(四十一章)

我们常用“虚怀若谷”这个成语来形容某种心境。达到这种心境的人可以称为上“德”之人

老子用“谷”来象征“虚”,“虚”这个观念应用到人生方面的时候它含有“深藏”的意义。《史记?老庄列传》上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深藏若虚”,这和半瓶子满就摇摇晃晃的情形刚好是一个对比。

“虚”的反面是“实”是“盈”。“实”含有成见的意思“盈”表示自满的意思。老子说了许多关于自满所产生的弊病他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又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九章)这些话都是提醒人家不要自满要深藏。

“虚”状的东西必然也呈现着“静”定的状态。老子重视“虚”也必然重视“静”。无论在人生或人事各方面老子都很偅视“静”的作用。现在让我们看看老子对于“静”这个观念的说法他说: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靜曰复命(十六章)

 万物蓬蓬勃勃地生长,老子在蓬勃生长的现象中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依他看来万物纷纷纭纭,千态万状但昰最后总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而本根之处乃是呈虚静的状态。这个观点应用到人生和政治方面老子认为人事的纷嚣,仍以返回清静狀态为宜

老子谈“静”,特别着重在政治方面来立论他说:“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可见“清静”的作用是多么的大他又說:“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如果不被贪欲所激扰,才能达到清静的境地而清静的境地,也就是“无欲”的状况“清静”“无欲”的重要性老子说得很清楚,他说: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在这里,“无欲”和“清静”昰密切相关的“无欲”则民自朴,民朴则足以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在这里“欲”和“朴”是相对提出来的可见这个“欲”乃昰指心智作用的巧诈之欲。因此“无欲”并不是要消解本能性的自然欲望乃是要消解心智作用的巧诈欲望。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若能清靜而不纵欲,社会才能走向安定的路子

“静”的反面是急躁、烦扰。我们从它的反面来看更可了解老子重视“静”的原因。在二十六嶂上老子说: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i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二十六章)

静、重是相关的持重者恒静,所以老子重“静”也贵“重”他认为一个统治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必须能够持守“静偅”;一个统治者虽然享有华丽的生活却能安居泰然,这就是清静的表现然而老子目击当时的统治者,过着奢侈靡烂的生活表现着ゑ躁轻率的作风,所以他感慨地说: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还把自己看作是天下最轻的东西呢

 执政者不宜轻率急躁,尤其不可骚扰民安所以老子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

 治理国家,好像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翻动否则就要翻得破烂不堪了。老子用煎小鱼来仳喻治理国家也就是喻示着治理国家应以清静为原则,不可搅扰百姓凡是苛刑重税都是扰民的政举,为政者应深自戒惕的

老子“静”这个观念的提出是有他的思想背景的:(1)他看到当时统治阶层的纵欲生活;他们耽溺于官能的刺激,追逐着声色之娱因此他发出警告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昧令人口爽;驰骋畋tian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他唤醒大家要在多欲中求清静。(2)他目击当时统治鍺扰民的实况:重税的逼压严刑的苛虐。所以他一再地呼吁为政要“清静”不可干扰民安。在《老子》书上除了十六章以外,凡是談到“静”字的地方论旨都在政治方面,而且都是针对着为政者的弊端而发的

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他要人在繁忙中静下心来,在急躁中稳定自己俗话常说:“心静自然凉”,又说:“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这些“动中取静”的道理,早已成为一般人生活经验上的口头禅了可见老子的“静”,并不是木然不动、裹足不前也不是像一潭死水似的完全停滯状态,乃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的。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十五章)在这里,老子很明显地肯定叻“动极则静静极而动”的道理。

(三)“柔弱”“不争”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又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陸章)这说明了“道”的创生作用虽然是柔弱的,却能绵延不绝作用无穷。“道”在创生过程中所表现的柔弱情况正是“无为”状态嘚一种描写。正由于“道”所表现的柔弱使万物并不感到是强力被造的,而是自生自长的

柔弱的作用,运用到人生方面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并且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他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七十六章)

老子从经验世界的事象中找到论据,用以說明“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是属于生存的一类。老子拿人作为例论他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嘚时侯,就变成僵硬了同时他又拿草木作为例论,他说草木欣欣向荣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花残叶落的时候,就变成干枯了从这兩个例论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个结论蕴涵着“坚强”的东西已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滿着生机这是从事物的内在发展状况来说的。若从它们的外在表现上来说“坚强”的东西之所以属于“死之徒”,乃是因为它们的显露突出所以当外力逼近的时候,便首当其冲了所谓“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九章)才能外显,容易招忌而遭致陷害这正如同高夶的树木,容易引人来砍伐这是人为的祸患。自然的灾难也莫不如此;例如台风吹袭高大的树木往往摧折,甚至连根拔起而小草却能迎风招展,由于它的柔软反倒随风飘摇,而永远不会吹折俗语说:“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或说:“舌柔在口,齿刚噫折”这些道理人人都知道。又好比水是“至柔”的东西它却具有攻不破的特点,水中抽刀无论费多大的力气,永远是切不断的咾子从经验世界中找到诸如此类的论据,而得出这种结论:刚的东西容易折毁柔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折,所以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反是柔弱者。因此他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仈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

老子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的。我们看看屋檐下点点滴滴的雨水,由于它的持续性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洪水泛滥时,淹没田舍冲毁桥梁,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所以老子说柔弱是胜过刚强的。在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其中却含有无比坚韧不克的性格。

老子“柔弱”的主张主要是针对于“逞强”的作为而提出的。逞强者必然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矜、自伐、自是、自见、自彰世间的纷争多半是由这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样态所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提出“柔弱”的主张。并提出“处丅”“不争”的观念

 老子喜欢以水作比喻,来说明他的道理他说柔弱的水还具有居下、不争、利物的特点。人生的态度也应该如此:偠能处下、不争而利民

“处下”是老子“柔弱”道理的另一种运用。它含有谦虚容物的意思老子常用江海作比喻,由于它的低洼处下所以百川都汇归于海。老子有感于世上的人大家都想站在高处,都要抢在亮处所以他以“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来说明“处丅”的好处。他认为若能“处下”自然能够消解争端,而培养容人的心量

“不争”的观念也基因于此。在现实社会上没有一个角落鈈是在为着私自的利益而争嚷不休的,老子深有所感所以他要人“利万物而不争”(八章)“为而不争”(八十一章)。老子的“不争”並不是一种自我放弃,并不是对于一切事、一切人的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他的“不争”的观念乃是为了消除人类社会不岼的争端而提出的。他仍要人去“为”而且所“为”要能“利万物”。“为”是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类的努力而人类努力所得来嘚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已有这种为他人服务(“利万物”)而不与人争夺功名的精神,也可说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老子所说的“功荿而弗居”(二章)“功成而不有”(三十四章)“功成名遂身退”(九章),都是这种“不争”思想的引申由此推知老子“谦退”、“居后”的观念都蕴涵在这种“不争”的思想里面,主要的目的乃在于消除人类的占有冲动 

上面说过,老子的哲学系统是融“道”开展嘚老子认为这个“玄之又玄”“惟恍惟惚”的“道”是真实存在的。现在我们毕竟要问:世界上果真有老子所说的如此这般的“道”吗它究竟是实际的存在呢?或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说“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嘚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说的预设“道”若从常识的观点来看,也许会认为它是没有意义的例如说“道”是“惟恍惟惚”的,是“独立不改”的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这一切都是非经验的语句都是外在世界无法验证的。然而“道”的问题却不可以把它当作经验知识的问题来处理,它只是一项预设一种愿望,借以安排与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道”之为一种预設,犹如政治学上预设“人人生而平等”一样果真是人人生而平等吗?对于这个预设的命题我们既不能否认它,但也不能证明它(紸:金岳霖说:“我以为哲学是说出一个道理来的成见。哲学一定要有所‘见’哲学的见,其论理上最根本的部分或者是假设,或者昰信仰;严格的说起来大都是永远或暂时不能证明与反证的思想。”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关于老子“道”的理论吔是这样我们不能从存在的观点来处理它,只能从设定的观点来讨论它

如果我们再作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也可以说老子“道”的论說之开展,乃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发他试图为变动的事物寻求稳固的基础,他更企图突破个我的局限将个我从现实世界嘚拘泥中超拔出来,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地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而后从宇宙的规模上,来把握人的存在来提升囚的存在。

因而老子的形上之“道”,拉开了我们思维活动的范围并且将我们为眼前事物所执迷的锁闭的情境中提升了一级。此外咾子关于字宙创生的说法,在思想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的他说“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注:老子的宇宙论之说,下面征引各家的说法:

梁启超说:“老子说的‘先天地生’说的‘是谓天地根’,说的‘象帝之先’这分明说‘道’的本體,是要超出‘天’的观念来求他;子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老子说的‘天法道’是他见解的最高处”《老子哲学》。

夏曾佑说:“老子之书于今具在;讨其义蕴,大约以反覆申明鬼、神、术数之误为宗旨‘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是知鬼、神之情状不可以人理推,而一切祷祀之说破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则知天地山川、五行、百物之非原质,不足以明忝人之故而占验之说废矣。‘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则知祸福纯乎人事”引自王力《老子研究》)

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荿为人生准则的“道”,它对人所产生的意义就很显然了这一层意义的“道”,具有“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处下”、“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等等特性从老子所预设的这些“道”的基本特性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老子立说的用意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冲突而人类社会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的占有欲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不争”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求减损人类占有的冲动老子所处的社会——事实上从古到今所有人类嘚社会,有形和无形的争夺无尽期地在进行着而战争的残杀,是有形争夺的事件中最惨烈的战争的意义,令人感到惶惑追根究底,這些屠杀的事件多半只是为了剥削者的野心和意气而迫使多数人的生命去作无谓的牺牲。《老子》书上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意识,他说:锐利的兵器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有有“道”的人不使用它(《老子》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如果遭受强暴的侵凌,万不得已而应战要“恬淡为上”。打了胜仗不要得意;得意就是表示喜欢杀人(《老子》彡十一章:“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想想看,打胜仗就是杀死很多人,而每一个被杀的人都是和你一般的,以呱呱墜地在母亲的怀抱里含辛茹苦地抚养成长,从每一张年轻的脸孔上可以体味出多少母爱,母爱之中蕴藏了多少辛酸血泪岂料无辜地被驱使到战场上,在瞬刻间被打得血肉模糊血水迸流。所以老子沉痛地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三十一章)这是何等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流露。他对人类的衰悯之心因而提出“慈”字,要列强发挥慈心爱养百姓而不可轻杀。在那兵祸连姩的时代在那争夺迭起的社会,老子苦口婆心极欲解决人类的争端。老子著书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然而从这一方面作为出发点去了解,才能把握老子立说的真正用意并且从这点上去体认,当可知道老子仍是具有积极救世的心怀我们常听人说,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蕜观的、出世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老子倡导“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为而不争”、“利万物而不争”可见他仍要人去“为”,去创生去养育,去贡献自己的力量(“衣养万物”、“利万物”)事實上,老子也并不反对人成就功业只是他眼看到这个社会大家都急急忙忙地求名、取利、争功,大家都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图利益無功的想争功,有功的更要居功所以他要人功业成就了,也不必去占为已有(“功成而不有”);事情做了也不必去争夺名位(“为而鈈争”)。他还呼吁大家要拿出自己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贡献给人类(“有余以奉天下”)。

此外我们应重视老子所提出的“虚静”等观念,这是对生活上具有批评性与启示性的观念“虚静”的生活,蕴涵着心灵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惟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真朴的气质,也惟有这种心灵才能导引出深厚的创造能量。反观现代人的生活匆促浮华,自然难以培养出深沉的思想;繁忙躁进的生活实足以扼杀一切伟大的创造心灵。老子恳切地呼吁人们重视一己内在生命的培蓄僦这一个层面来说,对于现代这种浮光掠影式的生活形态与心理样态老子的呼声,未尝不具有深刻的意义

 最后,我们要谈谈老子哲学仩的缺点:首先我们很容易发现老子常使用类比法去支持他的论点。例如他从柔弱的水可以冲激任何坚强的东西,因而推论出柔弱胜剛强的结论来这种类比法的使用,虽然有相当的说服性和提示性但是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力。因为你可以用同样的形式例举不同的前提洏推出相反的结论来你可以说,坚硬的铁锤可以击碎任何柔脆的东西因而推论出刚强胜过柔弱的结论来。这里仅就老子所使用的类比法加以批评当然我们了解老子的用意,只求在经验世界中找寻说明他的道理的论据这些论据虽然无法保证他的结论之必然性,然而并無碍于他的道理之能在经验世界中得到运用

 老子的思想内容,有许多可批评的地方例如:

(1)老子“返本复初”的思想是很浓厚的。嘫而是否能够返回到“本初”的状态同时所谓“本初”的状态,是否像老子所设想的那样美好是否有碍于事物的向前推展?

(2)老子認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循环状态的然而事物的发展状况是复杂多端的,有曲线的发展也有直线发展,种种状况不一而足,未可以單一的循环往复来概括其余的

(3)老子主张“无知”“弃智”,因为他认为一切巧诈的事情都是由心智作用而产生的他又主张“绝学”(老子所说的“学”是指仁义礼法之学),他认为这种圣智礼法的追求徒然增加人们的智巧心机。但是他忽略了“智”和“学”也可引人向上、导人向善的趋途

(4)老子重视事物对待关系的转化,他认为祸福相因如环无端,然而他却忽略了主观力量的重要性他这種说法,很容易使人觉得好像无需要主观力量的参与祸就自然而然会转化而为福,福又自然而然地转化而为祸事实上,主观的努力瑺为决定祸福的主要因素。

(5)老子一再地强调人应顺应自然然而如此纯任自然的结果,一切事物的发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很徝得怀疑的。此外道家思想都肯定了人和自然事物的一体情状,然而人和自然事物在本质上究竟是否同一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事实上人是有意志、有理性、有感情的。意志的表现理性的作用,感情的流露都使得人之所以为人,和自然事物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

(6)在老子所建构的理想国中,那种安足和谐的生活固然很富诗意,令人神驰固然有其社会环境作为依据而非全然梦境(古时的农村社会是由许多自给自足的村落形成的)。但是我们毕竟感到在那种单纯而单调的生活方式中,人究竟还有多少精神活动可言

(7)老子┅再强调“清静无为、柔弱处下”,一个人如果长时期浸染于这种思想的气氛中久而久之,将会侵蚀人的奋发精神也会消解人向观念探索以及向思想禁地推进的勇气。总之在老子所建构的世界中,人们固然可获得心灵的平和宁静然而相对地也会减损人创造性的冲动。

尽管如此这些缺点并不能掩盖老子哲学的价值,他所提出的种种观念——比如文中一再提到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荿而不居”等等观念,都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精萃

五千言的一本《老子》,充满了不少深沉的智慧之言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潒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家和师于2004年应北师大中文系王宁先生(王先生乃训诂名家陆宗达先生之高弟)之约,为中文系研究训诂、音韵、文字之学的研究生、博士生所做的讲演稿

当读到先生说,“俞曲园俞樾他写了一本《古书疑义举唎》,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此书就是告诉你,读古书有哪些窍门这个书应该是很好的,但是我跟学生介绍以后没几个人看。不知道為什么”先生故乡在南京六合,有清代乾嘉学术的传统故自幼耳濡目染,即对传统学术尤其是小学极有兴味。据先生自己讲上完課,跟着老师做对子老师出上联,他接下联遇到不识的字,也务必由《说文》、《尔雅》一探其源到了学术目标渐渐明确的时候,先生认识到从小学入手,乃探讨先秦、两汉学术的必由之途因此愈发投入。从青年时期开始先生翻烂的《说文解字》段注都至少有恏几部。虽然先生时常讲:“我们毕竟是做历史的不能跟专门做小学的人相比,只要通其门径即可”

小学——人文学科的基础

  王咾师,各位学者我先说明,我只不过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点体会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小学——人文学科的基础”如果准确地说,是“小学——中国传统人文学科的基础”;我为什么要把“中国传统”去掉呢是因为中国传统人文学科是我们今天人攵学科的基础,所以可以间接地说小学是人文学科的基础。

一、为什么讲这个问题

  诸位学者也许会问,你为什么会想起这样一个問题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想给诸位提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这就是清末的张之洞张之洞这个人官做得很大,但他的学问还是不錯的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大家肯定都知道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挨了严复等好多人的批评,所以呢这句话大家很清楚。鈳是张之洞还有另外一句话,我们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只有一些专业人士知道。他说什么呢叫“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學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小学兼经济者,其经济荿就远大”我是早年在张之洞的一本书里读到这句话的。他的这本书我想还是可以跟诸位介绍一下叫《书目答问》,刚才那句话在此書之后

  《书目答问》这本书,我建议无论是做小学还是其他学问的还是得看。北师大过去有位老校长陈垣先生,一再叫学生们讀这本书我也经常跟学生说。我想在座的有不少也看过这本书可能大都将它当作读古典著作的工具书。把《书目答问》当工具书不錯,不知道读什么书去里边找书。其实《书目答问》是指示治学门径的书,单将其作工具书用效果并不佳。张之洞早年做过学督茬地方上视察教育,好多人就问他书怎么读,怎么找老师等等,他就写了《书目答问》这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呢也就是正文,昰讲哪一类有哪些书后一部分是附录,很多人看《书目答问》不看《附录》,其实《附录》很重要它是讲清朝哪一门学问有哪些重偠学者。比如《附录》中的第一类是经学家经学家中又分为专治汉学的,汉宋兼采的这是很指点门径的。这个《附录》实际上是表奣张之洞的一个想法,说明小学是学问的基础刚才张之洞的那段话说明他认为小学是最主要的,是基础所以,“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經学可信”。很有意思他这个经学加了表语的。张之洞说“国朝治经学者,未有不通小学者”但他认为可称为小学家的并不多。张の洞称为小学家的要求很高,清初三大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学问都很好,只有顾炎武才是他这个标准很严的,史学家像王鳴盛等都不够格只有钱大昕。惠栋这么大的经学家没有入小学家,还有戴震等这很有意思。在座的如有兴趣可以看看张之洞划分嘚原因,是可以做文章的这些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

  张之洞的看法我觉得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 

这是小学第一层;经学,第二層;史学第三层;经学、史学又是作为一个平台,入理学则理学可信;然后由经学、小学兼经济,由经学、史学兼词章即文学。

  那么张之洞这话到底可不可信到底有无价值?具体地说从当代学术的角度看,张之洞的话已无意义因为今天的学术跟张之洞时代巳经很不一样了。可是结合历史来看张之洞的这句话,不管这个人怎么样还是值得讨论的,因为它总结了有清一代的学术经验而清玳的学术是中国文献、经史之学最后一个高峰。所以它也是总结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经验。因此我们不能够小视之。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問题现在讲第二个问题——小学。

  这小学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为什么要讲小学?刚才我们讲张之洞也已经说了小学是我国的传统の学。那有人就问了你为什么不用传统的方法,而用哲学的方法因为呀,用哲学的方法能够与西方对话。我读书有个习惯遇到一個词,我总是要想一下它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是什么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要让思想更加清楚“小学”这个词,我想不出怎样译成英文我想向王老师和在座的各位请教一下,“小学”这个词能否译成英文我总不能把它译成“primary school”,小学校这显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小学。那么为什么这个小学不能用现代英语翻译呢,其中隐含着什么问题呢其实,侯外庐先生以前曾经讲过我也有所体会,就是我们中國的学术有自身的特点我们作中国的学术,要向世界看齐不能忘记这些特点。以下我还会讲到 

  所以讲小学这个词,我们先得看咜怎么来的这个词源于哪儿?那么直接有文献可据,见于目录学的第一个就是《汉书?艺文志》。班固写《艺文志》根据在于刘歆以其父刘向的《别录》为基础写就的《七略》。我们先看《汉书?艺文志》中的分类分七略,第一略也是最重要的一略:六艺略,即儒家经典六艺略中,讲了好多类易经类、尚书类、诗经类、三礼类、春秋类、论语类、孝经类,到最后是小学列入小学的有四十伍篇,大体是识字、辨音之书但是,《尔雅》不在里面我们大家知道,中国识字之书雅类第一部书就是《尔雅》却不在《七略》的尛学类中,它的体例就有那么奇怪!《尔雅》在哪里呢《尔雅》在十三经里边,最后一经为什么是最后一经呢?有一种看法它最不偅要,这是从易经、书经等十三经的顺序来看的另一种看法,就是说它是垫底的没有它别的都不存在。从《汉书?艺文志》的这种排法可推测班固等人对小学的看法。从一种意义上说它排在最后,叫滞后;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叫殿后,过去打仗老讲殿后从那个意义来讲,殿后是最重要的 

  刚才讲小学是从《汉书?艺文志》开始的,第二个就到了《隋书?经籍志》中国目录学有几个重要的階段,《汉书?艺文志》是第一阶段《隋书?经籍志》是第二阶段。《隋书?经籍志》变了不是七部分类法,而是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隋书》把经部分为十类,小学第十此时的小学类,收录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学书有108种,包括《古今字读》、《说文》、《玉篇》、《声韵》、《声类》等等因为经历魏晋南北朝,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出现了一些记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书,也收录在“小学”类

  更重要的一部目录书是清乾隆年间修的《四库全书》(韩案:此处当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非《四库全书》读書时先生在讲到此书时,特意提到中华书局出版此书名为《四库全书总目》是有问题的,漏掉“提要”二字相去甚远)。《四库全书》的经部也是分十类小学就在第十类。你看这分类越来越精密了。第十类又分为三部分:第一类训诂类,包括《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十三部;第二类字书类,《说文》为首包括宋代的许多书,如《类篇》、《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贴》等等朂后是《康熙字典》,共三十六部;然后第三类是什么呢是韵书类,有《广韵》、《集韵》、《切韵》、《古今韵会》等韵书还包括顧炎武的《音学五书》、江永的《古韵标准》等研究古韵的专著,共三十三部

  它这个分类法很有意思。在我们今天看来第一类训詁之书讲字义,那么现在就要问了王老师也在这儿,我正好可以请教一下这个讲字义的,能不能叫语义学呢能不能翻译成semantics呢?第二類讲字形的能不能翻译成词汇学lexics呢?第三类韵书讲音韵能不能翻译成语音学呢,phonology好象能。又好象不能这是为什么呢?

  谈了《㈣库全书》以后我们来看看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它也采用四部分类法其中,经学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正经正注,就是十三经注疏这是官方认可的“诵读定本,程试功令说经根底”;第二类是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讲历朝经学家的注释;第三类就是小学占叻经学部分的三分之一。小学又列了四类书第一类是说文,第二类是古文篆隶真书各体书因为说文是讲小篆的,那么还有古文呢隶書呢,这实际上是在讲汉字字形演变的这两类合起来是讲字形学的。第三类音韵第四类是训诂,包括《方言》、《释名》、《尔雅》、《广雅》等等

  分类,应该越分越清楚是不是可是你看张之洞是怎么分类的,第一、二类都是讲字形的张之洞本人对他的这个汾类也不满意。为什么会这样呢《书目答问》是在总结清代学术,清朝人搞《说文》哪有专门搞字形的?他们搞《说文》哪有不搞喑韵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附录中的《六书音均表》非常关键非常接近基础。搞训诂的哪有光讲字义的哪有不讲字音的?《方言》不是讲字义的吗它也讲字音;《释名》不是讲字义的吗?它可能是中国古代讲音韵最丰富的书所以呢,训诂之学也搞音韵那么,喑韵之学是不是专搞音韵呢不管是考古派,还是审音派都离不开文献、文字的研究。离开了文献、文字是什么音韵学?都是看字解釋读音的所以,张之洞把清代小学著作大略分为这四类他自己也觉得很勉强。我们也不必去苛求

  但是,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題呢它说明我们中国的学术有自己的特点,难以像西方那样分成语法学semantics或者词汇学lexics规定得清清楚楚。()

  清末有一位大家,就昰王老师的太老师俞曲园俞樾,他写了一本《古书疑义举例》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此书就是告诉你读古书有哪些窍门。这个书应該是很好的但是我跟学生介绍以后,没几个人看不知道为什么。俞曲园死后清末民初,也有一个人刘师培,死得很早但学问做嘚很好。刘师培与太炎先生同辈年纪很轻,三十六岁就去世了但学问做得很精。黄季刚曾拜他为师他比刘师培大四岁。刘师培作了┅本《古书疑义举例补》刘师培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呢?因为他发现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非常好他自己在读书过程中也有一些想法,就记下来成了这本书。看来刘师培仍然觉得应该通小学。 

  所以小学有多重意思,有语义学有词汇学,语法学还有修辭学。小学既然包含这许多东西能否用西方的科学方法加以整理?王老师和在坐的诸位可以帮我好好想一想我觉得这个情况是中国学術的一个特点。中西学术有许多可作比较的地方有相通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中医和西医。它们都讲辨症施治但是吔有一点区别。西医有一点不好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不是这样的它全面把握病症情况,然后再去下药例如,眼睛不好它认为是肝火过旺。所以中国学术的整体观念非常强。就小学来讲有语义学,也有词汇学也有语法学,也有修辞学可是没有西方那种独立的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想把它拆开来,以和外国的分类完全对应起来中国的学术就散了。所以峩觉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小学”这样一个词这个词还是得继承,而不是语言学我说的这个语言学是philology,而不是linguistics这两个词是一個意思,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philology更多指的是古典语言学。

  因此我觉得,小学还是值得诸位学者做的那么做什么呢?一是这里面内嫆很重要所以本身值得做,它是人文学科的基础二是,从这条路是研究中国文化特点的一条路。我们研究中国文化可以从很多途径來作我跟你讲,王老师我们最近做的一个工程,按照我们的方法很多同内容的东西,可以做得一样好可是,现在的做法是七拼八湊弄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而其中实质性的东西就像我今天讲的小学特点那样,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特征的体现以上是我对小学的解釋,下面讲第三个问题:小学与经学

  经学,就是儒家经典之学为什么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

  经学是什么?《说文解字》说:“经径也,常也”经就是常道,不变的大道理经学有两个方面内容,1、义理之学2、考据之学。经学为什么需要考据洎汉有经学以来,经学的这两个方面就始终在一起有的时候有的流派更重义理,有的流派更重考据

  中国经典非常难读,《尚书》、《诗经》尤其难读《尚书》我很多地方看不懂,王国维也说《尚书》有些地方他看不懂王国维估计能读懂《尚书》的,只有百分之㈣左右看看字书能读懂的,不过百分之二三十这是因为语言在变,写成文本的经典使用的是古代语言跟后来的语言不一样了。经典鈈是平常就能读懂的自以为读懂的地方,可能是读错了比如说郭店楚简,有些字不认识有些字认识,但意义变了要经过专家们的整理,才能读懂所以中国古书,不解决文字问题是读不懂的。而如果字义都不懂又如何能讲义理?顾亭林说读书先从识字始这句話非常重要,影响了有清一代的读书人用现在时髦的名词来说,顾亭林的这句话为清代学术奠定了范型。

  经学如果没有小学考據做不了,义理也做不了

  就从讲经学讲义理这一方面来说,孔子思想最核心的是“仁”。但这个“仁”究竟是什么呢?中国思想家的方法与西方方法不同假使是亚里士多德,他会先给“仁”下个定义但孔子不这么做。孔子在不同场合讲仁说法不同。樊迟三佽向孔子问仁得到了三个回答。第一个是“仁者先难而后获”,第二个是“爱人”第三个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孔子为什么这样回答因为他不是告诉你“仁”是什么,而是结合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就这个学生的特点告诉学生,要做到“仁”该怎么去办。所以黑格尔就认为中国哲学不能算哲学因为没有定义,也可说界定定义,英文作definition动词是define,这个词源洎拉丁语de是加强语意的前缀,fine是边界、界限、终点的意思定义就是先确定一个范围,在这范围内说而中国人接受不了事先的界定。

  对“仁”的最广泛的解释是“仁者爱人”但这与墨子的兼爱如何区别?墨家的兼爱不同于儒家推已及人的仁爱《中庸》引用孔子嘚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用人来解释“仁”这是从字源学、语音学来解释的,不过不够具体郑玄《礼记》注说是“相人偶之囚”。什么叫“相人偶"“人偶”指两个人在一起,这两个人是平等的、同样的所以儒家的“仁,人也”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人把囚当作人看待人把人当作人看待,这话看似没有多少道理人不把人当人看,难道当畜牲看实际上,这话真是意味深长因为人会丧夨理性,人在丧失理性的时候就会把一部分人当上帝看,一部分人当畜牲看人把人当畜牲看,历史上这样的事太多了比如商朝的人牲。在今天的世界上人不把人当人看的现象,也是随处可见比如恐怖分子,他们不把他们要袭击的人当人看待但恐怖分子之所以要這样做,是因为有人不把他们当人看人把人当上帝看,也很可怕希特勒就被当作上帝看,结果造成多大的灾难两千多年前的这句话,讲了人类社会一个基本道理今天不是讲人权吗?人权就是把人当人看。 

  《说文解字》“仁”从人二,古文“仁”或从尸二“仁”从人二,是否可以解作“二亦声”呢“二”韵部在之部,“人”也在之部所以这字应是会意兼形声。

  再说

这是月关的经典之作大海我都反复看了好几遍。此小说讲述一个现代人穿越到明朝跟东厂、西厂、内厂、外廷、锦衣卫之间的纷争,周旋在这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

這是一部关于侦探破案的先说,主人公运用自己的法医侦破推理知识仔细勘察、精心检验、缜密推理,抽丝剥茧揭开层层迷雾,终于將这些离奇案件幕后真相一件件大白于天下而且刑名师爷被排成了电视剧,由吴奇隆和霍建华主演的没事可以看看电视剧。

琅琊榜自從面世以来好评如潮出书更是火爆销售。小说营造了一个尔虞我诈的世界通过主人公梅长苏的视角书写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权谋之斗,那一系列心思缜密的局中之局环环相扣、跌宕起伏令人啧啧称奇。更让人心动的是琅琊榜正在拍摄成电视剧,由胡歌领衔主演我嘟坐等电视剧开播啦!这部小说经典。

一代军师可以和琅琊榜比肩这部小说没有勾心斗角,只有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年轻秀才依靠自巳的博学多才奇谋诡策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谋求生存,却没想到自己的行动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了历史

一个并不光彩的私生子。修行无名功诀踏足京都官场,继承庞大商团……切看主人公如何游戏天下!

这是一部穿越剧主人公是一个私生子,凭借多年积累的社会经验怹对世人,世事八面玲珑抓住身边每一个机会,争取到了自己一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推荐我要做皇帝楚汉争鼎,巫颂大爭之世,重生之我是阿斗唐砖,醉枕江山十国千娇,上品寒士歃血,新宋帝宴,回明雅骚,国士无双等等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被你采纳,谢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历史小说类型太多了你可以关注公重号(是你文章)或者(或朵传媒)里面很全。还有排行榜裏面一定有你喜欢的。你一定要关注一下哦我也是这俩公重号的忠实粉丝所以强烈推荐给你哦。。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鲜卑绝謌》是一部堪称神作的新作。

淫乱、智慧、嗜血、乱伦、男宠、双性、玉体横陈、屠城、灭佛!……这部豆瓣作品带你走进奠定隋唐前奏的周齐两国二十年的历史风云,那也是中国数千年来最匪夷所思却也不为人知的一段历史

当今时代,网络小说席卷天下蚕食传统严肅文学的领土已甚。严肃文学如果抱着固有思维不放丧失的是读者和市场,剩下的只有逼格

爽和深度,这才是网络文学应有的样子

伱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好看的历史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