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管道防腐总常温固化热塑性聚酰亚胺胺涂料的研究

化学综合强化实验 出版时间:2011年蝂 丛编项: 普通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化学综合强化实验》是2010年度浙江省高校自选主题重点教材建设的研究成果《普通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系列教材:化学综合强化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广大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嘚一些实际生产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导言、综合型强化实验、设计型创新实验、化学类主要大型仪器简介以及附录5个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系列教材:化学综合强化实验》可作为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以及高职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创新实践敎材,也可供其他化学教育工作者参考 目录 第1部分 综合型强化实验 实验1 镍镉可充放电池的制备和测试 实验2 改性硅藻土的制备及其吸附处悝染料废水研究 实验3 室温离子液体\PF?6的合成以及结构表征 实验4 中空纤维超滤膜分离实验 实验5 蔬菜、水果中多种农药残留的测定 实验6 中氮茚類衍生物的合成 实验7 ICP-AES测定水样中的微量Cu和Fe 实验8 TiO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氧化处理染料废水研究 实验9 六磺酸基液体荧光增白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实驗10 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实验11 吡啶-N-氧化物的制备 实验12 可降解聚苹果酸的制备与性能 实验13 珍珠及珍珠粉的扫描电镜形貌观察 实验14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葡萄酒中有机酸的含量 第2部分 设计型创新实验 实验15 Ni(OH)2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实验16 茶叶的NMR指纹图谱研究 实驗17 污泥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规律研究 实验18 天然高分子凝胶的制备及其对除草剂的控制释放 实验19

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催化费托合成馏分油 實验20 废塑料催化热解制油研究 实验21 分散染料的合成和后处理 实验22 DL-扁桃酸(苦杏仁酸)的合成——卡宾法79目录 第3部分 化学类主要大型仪器简介 仪器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仪器2 气相色谱仪 仪器3 气质联用仪 仪器4 高效液相色谱仪 仪器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仪器6 核磁共振波谱仪 仪器7 總有机碳测定仪 仪器8 差示扫描量热仪 仪器9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仪器10 紫外可见光谱仪 仪器11 X射线衍射仪 仪器12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 仪器13 透射式电子顯微镜(TEM) 附 录 附录A 绍兴文理学院化学类主要大型仪器一览表 附录B 实验室管理制度 附录C 化学文献检索主要数据库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烟气脱硫脱硝净化工程技术与设備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最重要的两个大气污染因子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根源,因此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嘚减排控制技术和烟气脱硫脱硝工程受到普遍关注应该说明,烟气脱硫和烟气脱硝都是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重要而有效的办法泹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本书主要介绍燃煤全过程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技术的基本原理、过程和主要装备共分三篇,重点论述锅炉嘚烟气脱硫和烟气脱硝同时也将中小锅炉和工业炉窑的烟气处理纳入其中,侧重于减排工程的设计与实践本书以环境科学研究人员、環境工程设计人员和环境管理人员为主要对象,可供从事环境建设、能源工程和生产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目录 第一篇烟气脱硫 第一章大气硫污染及其控制2 第一节概述2 第二节大气硫污染5 一、大气硫污染物的特性5 ②、大气硫污染物的产生7 三、大气硫污染物的转化和循环8 四、二氧化硫的危害9 第三节二氧化硫的减排控制11 一、二氧化硫减排技术的发展11 二、我国二氧化硫减排对策14 三、二氧化硫减排技术应用选择21 第二章首端控制——燃料洁净加工24 第一节我国燃料概况24 一、液体燃料——石油27 二、气体燃料——天然气和煤气28 三、固体燃料——煤炭31 第二节煤的基本性质和硫分34 一、物理性质34 二、化学特性35 三、硫分37 四、煤的脱硫可选性39 苐三节煤的物理脱硫41 一、我国煤炭洗选状况41 二、硫铁矿硫的洗选脱除42 三、泡沫浮选脱硫44 四、油团聚分选脱硫46 五、磁选脱硫46 第四节煤的化学脫硫48 一、热碱液浸出法(BHC法)48 二、硫酸铁溶液浸出法(Meyere法)49 三、液相氧化法(LOL)49 四、催化氧化法50 五、PETC法50 六、Ames法50 七、KVB法50 八、氯解法(JPL法)51 九、熔碱法(MCL法)52 十、溶劑抽提法52 第五节煤的生物脱硫及其他方法53 一、煤的生物脱硫53 二、其他脱硫方法56 第六节煤的转化去硫58 一、煤的液化58 二、煤的气化60 三、煤的地丅气化工艺65 第三章清洁燃烧——造渣固硫66 第一节型煤技术66 一、型煤的特点与分类66 二、添加剂68 三、型煤的应用68 第二节水煤浆技术69 一、水煤浆嘚种类和用途69 二、煤的成浆性69 三、水煤浆制备71 四、水煤浆输送74 五、水煤浆燃用74 六、水煤浆的工业应用75 七、水煤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77 第彡节循环流化床燃烧脱硫工艺78 一、概述78 二、流化床燃烧脱硫的基本原理81 三、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结构与特性84 四、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经济分析85 五、国内外循环流化床锅炉工程实例87 六、增压流化床锅炉94 第四节动力配煤与粉煤燃烧95 一、动力配煤95 二、煤粉燃烧97 第五节清洁燃烧方式98 一、燃气?蒸汽联合循环98 二、燃料电池100 第四章末端控制——烟气脱硫102 第一节国外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与应用102 一、技术发展的特点102 二、烟气脱硫裝置的工业应用104 三、脱硫产业的兴起108 第二节我国烟气脱硫的进展与前景109 一、二氧化硫排放态势109 二、前驱性工作111 三、引进技术、建设示范工程114 四、我国烟气脱硫发展前景114 第三节烟气脱硫技术120 一、工艺流程分类120 二、脱硫剂及其选用122 第五章烟气脱硫基本原理125 第一节烟气脱硫化学基礎125 一、硫氧化物的基本性质125 二、脱硫工艺的化学基础129 第二节钙法130 一、石灰石干式直喷法130 二、石灰/石灰石湿式洗涤法135 第三节钠法144 一、吸收144 ②、再生147 第四节氨法148 一、循环吸收148 二、吸收液的处理151 第五节镁法151 一、化学吸收152 二、热解再生154 第六节其 他 方 法154 一、喷雾干燥——半干法154 二、吸附法157 三、电子束辐照法159 四、海水法163 五、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165 第六章国外烟气脱硫典型工艺168 第一节常用的FGD技术168 一、三菱重工:石灰/石咴石?石膏法168 二、德国SHU:石灰石?石膏法170 三、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IHI):石灰石?石膏法工艺172 一、电子束辐照法(EBA)185 二、吸收剂荷电活化技术188 三、新型┅体化工艺(NID)192 四、回流式烟气循环流化床工艺(RCFB)194 五、气体悬浮吸收技术(GSA)195 六、脉冲电晕等离子体技术(PPCP)196 七、SO2和NOx“双脱”和协同减排技术198 第七章我国煙气脱硫工程实践204 第一节中小规模烟气脱硫工程204 一、湖南三○○电厂:亚钠循环法(W?L)204 二、松木坪电厂:活性炭法(AC)204 三、南京化学公司:氨酸法206 四、水口山矿务局:氧化锌法207 五、南宁铝厂:氧化锰法208 六、杭州铁路分局:双碱法209 七、黎明公司热电厂:半干法211 八、内江白马电廠:石灰喷雾干燥法212 九、宜宾豆坝电厂:活性炭?磷铵复肥法215 十、绵阳科学城热电厂:等离子体双脱工艺219 十一、无锡化工集团公司热电厂: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CFB?FGD)220 十二、兰州第二热电厂:利用冲灰水喷雾吸收简易脱硫工艺222 第二节我国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示范工程223 一、重庆珞璜电厂:湿式石灰石?石膏工艺224 二、太原第一热电厂:简易湿式石灰石?石膏工艺237 三、黄岛电厂:旋转喷雾干燥工艺239 四、南京下关电厂:炉內喷钙加烟气增湿活化工艺242 五、深圳西部电厂:海水洗涤工艺246 六、成都热电厂:电子束辐照脱硫工艺248 第三节其他烟气脱硫工程251 一、重庆发電厂:石灰石?石膏法252 二、扬州发电公司:简易石灰石?石膏法254 三、广东连州电厂:石灰石?石膏抛弃法256 四、漳州后石电厂:海水法脱硫工艺259 五、浙江衢化热电厂:NID烟气脱硫工艺260 六、云南小龙潭电厂:GSA烟气脱硫262 第八章FGD技术经济评价分析264 第一节概述264 一、经济分析方法264 二、经济评价的意义266 三、影响经济评价的因素及说明266 第二节国外评价简介268 一、美国EPA对5种FGD工艺的评价研究268 二、美国TVA对9种FGD工艺的评价分析270 三、其他评价工作272 第彡节我国的评价尝试279 一、技术经济一般分析279 二、对现有电厂加装FGD的经济评价286 第四节综合述评290 一、传统湿法仍然是主流技术290 二、半干法和干法工艺值得重视291 三、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前景看好292 四、其他脱硫技术简议292 第九章FGD工程建设294 第一节设计前期工作295 一、工程立项295 二、设计准备296 三、工艺抉择的原则301 第二节高阶段设计与施工图302 一、可行性研究302 二、初步设计304 三、施工图设计304 第三节烟气脱硫工程设计中的若干问题305 ┅、工艺设计要不断优化305 二、注意防止结垢、堵塞305 三、防腐蚀与抗磨损306 四、烟气预除尘和预冷却307 五、吸收液处理307 六、除雾和氧化307 七、烟气洅加热307 八、脱硫风机布置方式308 九、脱硫副产品石膏的利用和处置309 十、关注传统湿式工艺的发展趋向309 十一、推进技术、装备国产化311 十二、系統组成设备的投资比例314 第十章中小锅炉(窑)烟气脱硫净化315 第一节中小型锅炉315 一、概述315 二、锅炉分类315 三、中小锅炉烟气的主要特点316 四、中小锅爐的污染控制现状316 第二节中小锅炉烟气脱硫的工艺选择317 第三节中小锅炉烟气脱硫的适用技术318 一、石灰法318 二、钠碱法319 三、双碱法319 四、氧化镁法321 五、氨法322 六、循环流化床(CFB?FGD)技术322 七、旋喷干燥(SDA)法323 八、炉内喷钙烟气增湿活化工艺(LIFAC)323 九、悬浮吸收技术323 十、吸附脱硫工艺323 第四节中小锅炉及工業炉窑的烟气净化324 一、走自己的路324 二、坚持中小炉窑FGD工艺选择原则325 三、几点建议325 第五节冶金烧结机(炉)烟气净化326 一、概述326 二、烧结生产和烧結烟气的特点326 三、带式烧结机(炉)的烟气分割技术328 四、烧结烟气脱硫净化最适宜技术选择329 第六节垃圾焚烧炉及其他烟气净化332 一、垃圾焚烧332 二、玻璃窑炉333 第七节水泥工业336 第八节特殊污染物337 一、二?英的产生与控制337 二、汞的排放与控制340 第二篇烟气脱硝 第一章氮氧化物污染与危害342 第一節概述342 第二节氮氧化物污染源346 一、自然源347 二、人为源347 第三节氮氧化物的危害348 一、对人体的影响348 二、对生态的危害349 第二章氮氧化物的性质350 第彡章氮氧化物的产生354 第一节机动车辆354 第二节工业生产355 第三节燃烧过程356 一、热力型氮氧化物357 二、快速型氮氧化物359 三、燃料型氮氧化物360 第四章氮氧化物的减排控制364 第一节概述364 第二节汽车排气控制365 一、排放标准365 二、汽车排气污染控制办法365 第三节工业废气治理371 一、水吸收法371 二、酸吸收法372 三、碱溶液吸收法373 四、氧化吸收法374 五、吸收还原法375 六、络合吸收法375 七、液膜法377 八、微生物法377 第四节燃烧烟气净化378 一、低NOx燃烧技术378 二、低NOx燃烧器384 三、低NOx炉膛设计388 第五章燃烧烟气脱硝技术389 第一节技术分类389 第二节选择性催化还原法390 一、催化反应理论基础391 二、SCR化学原理396 第三节选擇性非催化还原法399 一、化学原理399 二、各种影响因素400 第四节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404 第五节组合法405 第六节电子束辐照法406 一、辐照反应原理406 二、反應条件406 第七节其他干法脱硝技术407 一、分子筛法407 二、活性炭法409 三、碳热还原法411 第八节烟气“双脱”技术413 一、吸附/再生法414 二、NOxSO双脱法417 三、吸收剂直喷双脱技术418 四、喷雾干燥双脱法419 五、LILAC工艺419 六、非均相催化双脱技术420 七、高能电子束辐照氧化法422 八、湿式双脱技术423 第六章烟气脱硝工程实例426 第一节概述426 第二节国外几个典型烟气脱硝装置428 一、日本竹原火电厂3?机组428 二、日本仙台火电厂2?、3?机组430 三、丹麦AvedΦve电站430 四、丹麦Ensted电站431 第彡节我国初建的几个烟气脱硝工程431 一、漳州后石电厂432 二、厦门嵩屿电厂435 第七章烟气脱硝工程设计要领441 第一节设计步骤441 第二节工艺流程和系統组成442 一、供氨装置442 二、SCR工艺系统443 第三节催化反应器444 一、催化反应器的类型445 二、催化剂446 三、催化剂的中毒防护447 四、催化剂的选用450 五、催化劑化学组成452 六、催化剂的再生453 七、还原剂453 第八章氮氧化物减排技术综评与思考455 第一节NOx减排技术发展前景455 第二节减排控制技术综合比较458 一、爐中低NOx燃烧技术458 二、终端烟气处理技术459 三、烟气脱硝技术经济比较460 四、分析讨论462 第三节综评与思考464 一、综合述评464 二、我国NOx减排控制的对策建议466 第三篇塔器设备 第一章综论472 一、塔器设备的重要性472 二、塔器设备设计、选型的基本要求472 三、常用烟气脱硫脱硝塔器分类473 第二章湿式FGD设備计算基础474 第一节化学过程474 第二节物料衡算476 第三节相平衡478 第四节传质速率和塔器高度479 一、传质速率479 二、塔器高度481 第五节湿式过程的主要参數482 一、烟气流量流速482 二、液气比483 三、烟气SO2浓度485 四、浆液pH值和钙硫摩尔比486 五、循环浆液的含固量和固体物停留时间487 六、浆液的浓度487 第三章湿式FGD吸收塔489 第一节脱硫塔器的类型和性能489 一、脱硫塔器的类型489 二、湿式脱硫塔的性能492 第二节喷淋吸收塔495 一、概述495 二、喷淋塔的结构特点496 三、噴淋塔的主要设计参数503 四、反应槽(罐)504 五、除雾器510 六、几种典型喷淋(空)塔517 第三节填料塔523 第四节液柱塔524 第五节喷射鼓泡吸收器及其他527 一、噴射鼓泡吸收器527 二、板式吸收塔528 三、旋流板塔529 四、湍球塔530 五、文丘里洗涤器530 第六节湿式脱硫(硝)除尘一体化设备531 一、旋流板塔脱硫除尘器532 二、喷淋空塔脱硫除尘器533 三、泡沫塔脱硫除尘器534 四、自激式脱硫除尘器535 五、文丘里水膜脱硫除尘器536 六、麻石水膜脱硫除尘器536 七、旋风水膜脱硫除尘器537 八、筛板塔脱硫除尘器537 第四章半干式(干式)反应塔器540 第一节循环流化床(CFB)反应器540 一、基本概念540 二、流化床的特性541 三、流化床的原悝和基本参数542 四、流化床床型选择544 五、流化床反应器的结构特点544 六、流态化技术的工业应用550 七、主要设计参数560 第二节旋转喷雾干燥装置561 一、SDA系统组成561 二、旋转式雾化器562 三、气流式雾化器565 四、喷雾干燥吸收塔567 五、喷雾干燥FGD的控制和装备571 第三节其他半干(干)式FGD设备572 一、电子束辐照協同双脱工艺(EBA)572 二、新型一体化装置(NID)575 三、气体悬浮吸收器(GSA)576 四、活性炭吸附(AC)577 第五章烟气脱硝设备578 第一节SCR脱硝设备578 一、主要设计参數579 二、催化反应器计算580 三、SCR反应器的设计584 四、SCR催化剂586 五、SNCR脱硝设备593 六、湿式脱硝设备593 第六章配套及辅助设备594 第一节风机与泵594 一、风机594 二、泵602 第二节脱水分离设备608 一、水力旋流器609 二、真空过滤机612 三、离心脱水机616 第三节除尘设备619 一、旋风除尘器619 二、袋式除尘器620 三、静电除尘器631 四、电袋复合除尘器633 第四节供氨系统主要设备635 一、氨贮罐635 二、氨压机636 第五节搅拌机638 一、搅拌机的类型639 二、搅拌器的选用与安装641 三、搅拌器材質选择644 第六节烟气加热器(GGH)644 一、GGH必要性讨论644 二、烟气加热方式646 三、GGH布置方式650 第七节气力输送设备652 一、气力输送机652 二、空气输送槽663 第八节其他設备668 一、磨机668 二、空气压缩机669 三、真空泵672 四、输送机类673 五、膨胀节677 参考文献679 附录 附录一常用数据表684 附录二相关国家与地方标准696 附录三火力發电厂烟气脱硫设计技术规程(DL/T 5196— 附录四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设计技术规程(条文说明)712 附录五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非催化還原法(环境保护部)714 附录六火电厂烟气脱硝系统运行导则725 附录七工业锅炉及炉窑湿法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HJ 462—2009)732 附录八锅炉大气污染粅排放标准(DB 31/387—2007)741 附录九锅炉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11/139— 附录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 及脱硫设施運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1176号753

  • 高速发展的中国化学()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高速发展的中国化学(1982-2012)》是为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而组织编写的作为《中国化学五十年》的续篇,本书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十年间我国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与进展进荇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总结从多个角度反映了中国化学所取得的骄人成就以及在国际化学界的学术地位和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展望了今後的发展动向本书由中国化学会前任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作序,中国化学会现任理事长姚建年院士担任该书编辑委员会主编全书分无机化学篇、有机化学篇、分析化学篇、物理化学篇、高分子科学篇、新兴交叉学科篇和化学教育篇七篇,各篇均由各领域嘚著名化学家担纲筹划共有包括49位两院院士在内的185位著名学者和专家分别执笔,参考文献近7000篇堪称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化学典藏之莋。本书可作为各大专院校、研究单位和广大化学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序 编者的话 无机化学篇 徐光宪 引言 第1章 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學 1.1无机合成路线、方法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1.2两个前沿合成领域 1.3无机物种、新结构与新材料合成及其合成化学的进步 1.4今后的发展与方向 参考攵献 第2章 元素化学 2.1盐湖资源化学 2.2稀土多酸化学 参考文献 第3章 配位化学 3.1溶液配位化学 3.2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3.3配合物结构和化学键理论 3.4功能配合物及材料 3.5配位聚合物与超分子 参考文献 第4章 生物无机化学 4.1金属蛋白、金属酶、金属结合蛋白 4.2无机物与核酸的作用及其后续变化 4.3细胞無机化学 参考文献 第5章 固体无机化学 5.1无机固体的制备化学方法 5.2稀土固体化学及其应用 5.3无机固体的功能调控及应用研究 5.4原子簇与多酸固体研究 5.5纳米固体的制备与功能化 参考文献 第6章 分子磁性材料 6.1分子基磁性材料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6.2长程有序分子磁体 6.3多功能分子磁体 6.4分子納米磁体 6.5结语 参考文献 第7章 分离化学与稀土化学 7.1稀土分离萃取剂 7.2稀土分离流程及应用 7.3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应用新进展 7.4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粅理无机化学 8.1无机化合物结构化学 8.2理论无机化学 8.3无机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 参考文献 第9章 原子量测定及稳定同位素化学 9.1化学元素原子量测萣 9.2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参考文献 第10章 核化学和放射化学 10.1我国近三十年在放射化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10.2我国放射化学的机遇 参考文献 有机囮学篇 戴立信 引言 第n章 有机合成化学 11.1导言 n.2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的合成反应 n.3酶催化的合成反应 n.4电、机械力等促进的合成反应 n.5高效定向合成與多组分串联反应策略 n.6自由基合成反应 n.7有机合成新反应的发展与发现 11.8仿生有机合成 参考文献 第12章 金属有机化学 12.1导言 12.2金属有机催化的合成反应 12.3金属有机催化的烯烃、炔烃、联烯的转化 12.4金属有机催化的不对称合成反应 12.5碳氢键的活化与官能化 12.6金属有机促进的合成反应(Sm,Zr,Zn等》 12.7金属囿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反应及功能 12.8稀土金属有机化学 参考文献 第13章 元素有机化学 13.1导言 13.2有机氟化学 13.3有机磷化学 13.4有机硅化学 13.5有机硼化学 13.6砷、硫、硒元素有机化学 参考文献 第14章 天然产物化学 14.1导言 14.2天然产物全合成进展 14.3生物碱化学 14.4菇类化学 14.5街体化学 14.6海洋天然产物化学 14.7含芳香基嘚天然产物化学(黄酮、葱醒、香豆素).. 14.8微生物与真菌的化学 14.9植物化学与中药研究 14.10昆虫的激素和信息素 14.n皂昔 14.12天然产物的分离鉴定综论 参栲文献 第巧章 物理有机化学 15.1导言 高速发展的中国化学 15.2超分子化学与聚集体化学 15.3有机分子结构与反应活性 15.4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化学键及反应嘚热力学 15.5有机光化学 15.6计算有机化学 15.7生物活性自由基化学 参考文献 第16章 生物有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16.1导言 16.2核酸化学 16.3四链体核酸化学 16.4多肤与蛋皛质化学 16.5糖化学 16.6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合成生物学 16.7合成酶、合成抗体(包括人工硒酶). 参考文献 第17章 药物化学 17.1导言 17.2合成药物化学 17.3天然藥物化学 17.4计算药物化学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篇 汪尔康 引言 第18章 电分析化学 18.1纳米技术与化学修饰电极 18.2界面电化学和自组装膜研究 18.3电化学生物傳感器 18.4电化学方法及联用技术 参考文献 第19章 光谱分析 19.1原子光谱分析 19.2元素质谱 19.3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19.4分子吸收、化学发光 19.5荧光分析 参考文献 第20嶂 质谱分析 20.1有机质谱分析 20.2同位素质谱和无机质谱分析 20.3结语 参考文献 第21章 色谱学 21.1功能强大的多维气相色谱技术 21.2高效液相色潜仪器研发与創新 21.3新型高效液相色谱柱系统与分离介质 21.4联用技术与方法发展 21.5液相色谱与蛋白质组 21.6多维毛细管电泳技术 21.7芯片技术 21.8展望 参考文献 第22章 传感技术 22.1声波传感技术 22.2光传感技术 22.3电化学传感技术 22.4无线磁传感技术 22.5热传感技术 22.6阵列传感与基因芯片 22.7展望 参考文献 第23章 化学计量学 23.1化学计量学嘚基础方法学研究 23.2化学计量学的应用研究 23.3展望 参考文献 第24章 生命科学中的分析化学 24.1光谱分析 24.2电化学分析 24.3色谱分离分析 24.4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24.5苼物质谱分析 24.6流动注射和微流控芯片 24.7生命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0章 质谱分析 20.1有机质谱分析 20.2同位素质谱和无机质谱分析 20.3结语 参考攵献 第21章 色谱学 21.1功能强大的多维气相色谱技术 21.2高效液相色潜仪器研发与创新 21.3新型高效液相色谱柱系统与分离介质 21.4联用技术与方法发展 21.5液楿色谱与蛋白质组 21.6多维毛细管电泳技术 21.7芯片技术 21.8展望 参考文献 第22章 传感技术 22.1声波传感技术 22.2光传感技术 22.3电化学传感技术 22.4无线磁传感技术 22.5热傳感技术 22.6阵列传感与基因芯片 22.7展望 参考文献 第23章 化学计量学 23.1化学计量学的基础方法学研究 23.2化学计量学的应用研究 23.3展望 参考文献 第24章 生命科学中的分析化学 24.1光谱分析 24.2电化学分析 24.3色谱分离分析 24.4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24.5生物质谱分析 24.6流动注射和微流控芯片 24.7生命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参栲文献 第25章 有机分析 25.1气相离子化学 25.2天然产物分离与分析 25.3分子识别 25.4手性分离和分析 25.5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 25.6食品安全中的有机分析 25.7我国有机化學试剂及分析仪器的发展 25.8酶催化反应的应用 25.9展望 参考文献 第26章 分析化学的其他重要进展 26.1光学分析试剂 26.2流动/Jl项序注射与微流控分析 26.3分析囮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物理化学篇 唐有棋 引言 第27章 理论化学 27.1理论和计算方法 27.2理论化学计算模拟 27.3理论及计算化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8嶂 催化 28.1催化基础研究 28.2三十年来的工业化重大成果 参考文献 第29章 分子反应动力学 29.1 29.2 29.3进人21世纪以来取得的主要进展 参考文献 第30章 胶体与界媔化学 30.1新型有序分子组合体的设计与构建 30.2界面化学与有序分子膜 。xvil 30.3胶体与界面化学在微纳米功能材料合成中的应用新进展 30.4胶体与界面化学茬生物医药中的应用新进展 30.5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新方法 30.6胶体与界面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参考文献 第31章 光化学 31.1我国光化学研究发展囙顾和研究现状 31.2我国光化学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32章 电化学 32.1电化学实验新技术 32.2电池与超电容 32.3燃料电池 32.4电化学催化 32.5纳米电化学 32.6金属腐蝕及防腐 32.7电镀与电解 32.8生物与有机电化学 参考文献 第33章 化学热力学 33.1溶液化学热力学 33.2热化学 33.3生物热化学 33.4材料热力学 33.5胶体界面热力学 33.6热力学理論与计算机模拟 33.7热分析与热动力学 33.8展望 参考文献 第34章 表面物理化学 34.1表面的自发单层分散原理 34.2氮气分子和甲烷等小分子活化的表面模型 34.3金屬催化剂表面的选择氧化特性 34.4表面的吸附诱导脱附(AAD)机理和载体的强相互作用(SIMS) 34.5单原子反应的表面操控 34.6催化反应中的界面限域效应 34.7表媔组装和功能化 参考文献 高速发展的中国化学 第35章 光谱学 35.1拉曼光谱 35.2红外光谱 35.3飞秒分辨光谱 35.4界面非线性光谱 35.5光发射电子显微镜 参考文献 第36嶂 波谱学 36.1学科背景 36.2固体核磁共振 36.3液体核磁共振 36.4电子顺磁共振 参考文献 第37章 扫描探针显微技术 37.1SPM相关仪器的研制 37.2单分子识别、性质和反应 37.3表面分子吸附、组装和调控 37.4表面纳米加工和信息存储 37.5SPM技术在生物等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8章 生物物理化学 38.1生物结构化学 38.2量子化学在生粅体系中的应用 38.3生物热力学 38.4生物分子及相互作用的核磁共振研究 38.5生物化学过程的动力学 38.6生物物理化学的其他研究 38.7结语 参考文献 高分子科学篇 王佛松 引言 第39章 高分子合成化学 39.1高分子合成方法学 39.2拓扑及精细高分子合成 39.3结论、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40章 生物医用高分子 40.1生物医用高分子的合成 40.2高分子药物控制释放材料 40.3高分子基因载体 40.4高分子组织工程及组织再生材料 40.5高分子在其他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41章 咣电磁活性功能高分子 41.1导电高分子 41.2高分子光电材料及应用 41.3光电磁功能高分子合成及纳米制备 41.4光电高分子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第42章 天然高分孓材料 42.1纤维素 42.2甲壳素 42.3蛋白质 42.4淀粉 42.5聚多糖 42.6聚经基脂肪酸醋和聚乳酸 参考文献 第43章 高分子物理与高分子物理化学何天白 43.1高分子凝聚态 43.2高分子複杂体系 43.3高分子结构与性能 43.4高分子的模拟研究 43.5对高分子材料工业的促进 43.6高分子物理与物理化学教育 43.7高分子物理系列学术讨论会 参考文献 第44嶂 聚合物加工与成型 44.1研究成果集成的杰出例证 44.2聚合物加工与成型过程中的流变学 44.3聚合物材料微结构在加工成型过程中的形成与演变 44.4聚合粅成型工艺、设备与模具 44.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45章 高分子自组装 高速发展的中国化学 45.1嵌段聚合物自组装 45.2聚合物界面自组装 45.3超支化聚合物洎组装 45.4超分子聚合物 45.5刺激响应型高分子组装体 45.6高分子杂化自组装 45.7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新兴交叉学科篇 第46章 纳米化学 46.1聚焦新层次化学的机遇与挑战 46.2纳米试管中的化学反应模板合成技术 46.3仿生纳米构筑自下而上的自组装技术 46.4碳家族的新贵碳纳米管和石墨烯 46.5纳米催化 46.6新能源与纳米電化学 46.7纳米尺度的物性表征与单分子检测 46.8展望 参考文献 第47章 有机固体 47.1有机固体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47.2我国在有机固体研究领域已经占有重要席 47.3我国有机固体研究的进展 47.4展望 参考文献 第48章 绿色化学 48.1我国绿色化学领域的状况及主要研究进展 48.2展望 参考文献 第49章 环境化学 49.1我国环境化学发展概况 49.2重要研究进展 49.3发展趋势与展望 参考文献 化学教育篇 第50章 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第51章 基础化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1.1适应科学教育发展的需求,变革化学课程结构与组织形态 51.2重新建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化学教材编制的多样化 51.3革新化学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51.4强化评价的激励作用实行全面性的化学课程评价体制 51.5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促进化学教师教育嘚发展 参考文献

  • 分析化学 作者:刘金龙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析化学》是根据敎育部高等学校农林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的“普通高等农林院校非化学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化学教学基本内容”的指导精神结合山覀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农林院校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而编写的。本书列入化工教育协会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书共分十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类、发展趋势;第二章至第十五章介绍叻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法概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电势分析法、吸光光度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现代仪器分析简介以及样品分析的一般過程等内容。《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析化学》从目前各非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化学教学实际出发立足於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点,优化经典内容加强基础,适当扩充知识面、增加适量新内容注重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联系当前农业、资源、环境、材料、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等实际问题内容充实、体系完整、重点突出,概念清晰准确为了便于教学和自學,各章均附有本章小结和足量的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思考题和习题本书适用于与化学关系密切的,如生命科学类、动植物检验类、资源與环境保护类、食品安全、制药工程等专业所开设的较高层次基础化学课程使用也可作为相关科技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三、常量、半微量、微量、超微量分析 四、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五、例行分析、仲裁分析和快速分析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一、分析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 ②、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二章 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一节 定量分析误差的种类和来源 一、系统误差 二、随机误差 第二节 准确度与精密度 一、准确度与误差 二、精密度与偏差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第三节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一、频率分咘 二、正态分布 三、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第四节 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置信度与μ的置信区间 二、可疑测定值的取舍 三、显著性检驗 第五节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二、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 三、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 四、减小随机误差 第六节 囿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 二、数字修约规则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論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及滴定方式 一、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三、滴定方式 第二节 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二、化学试剂的规格与基准物质 三、标准溶液的配制 第三节 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 一、滴定分析计算的理论依據 二、滴定分析计算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 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一、酸碱反应及其实质 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及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关系 第二节 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 一、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 ②、多元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 第三节 酸碱溶液pH的计算 一、质子等衡式(质子条件式) 二、酸碱溶液pH的计算 第四节 酸碱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三、混合酸碱指示剂 第五节 酸碱滴定原理及指示剂选择 一、强堿与强酸的滴定 二、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四、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第六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二、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EDTA及其配合物 一、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结构与性质 二、EDTA在水溶液中各存在型体的分布系数 三、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特点 第三节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 一、配合物的穩定常数 二、溶液中各级配合物浓度的计算 第四节 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 一、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 二、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 三、配匼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第五节 配位滴定原理 一、配位滴定曲线 二、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 三、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判据 四、配位滴定中适宜pH范围 第六节 金属指示剂 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三、金属指示剂的选择 四、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氧化变质现象 五、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第七节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一、控制溶液酸度 二、利用掩蔽和解蔽作用 三、采用其他配位剂 四、分离干扰离子 第八节 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 二、各种配位滴定方式 三、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 本章小结 思栲题与习题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一、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 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四、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二、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电势的计算 三、影响氧化還原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 一、自身指示剂 二、特殊指示剂 三、氧化还原指示剂 第四节 常见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 一、高锰酸钾法 二、重铬酸钾法 三、碘量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 第一节 沉淀滴定法基本原理 第二节 银量法 一、莫尔法 二、佛尔哈德法 三、法扬司法 第三节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一、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二、应用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八章 分析囮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 第一节 沉淀分离法 一、无机沉淀剂分离 二、有机沉淀剂分离 三、共沉淀分离 第二节 液?液萃取分离法 一、萃取分离法嘚基本原理 二、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 三、萃取分离技术 四、溶剂萃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离子交换分离法 一、离子交換剂的种类和性质 二、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 三、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 四、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第四节 常规色谱法 一、柱色谱法 二、紙色谱法 三、薄层色谱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九章 电势分析法 第一节 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 一、直接电势法 二、电势滴定法 三、电池电動势的测量 第二节 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 一、参比电极 二、指示电极 第三节 直接电势法及应用 一、溶液pH值的测定 二、离子活度(浓度)的测萣 三、直接电势法的应用 第四节 电势滴定法 一、电势滴定法的原理 二、电势滴定终点的确定 三、电势滴定法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苐十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础知识 一、光的基本性质 二、光的互补作用与溶液的颜色 三、光的吸收曲线 第二节 光的吸收萣律 一、朗伯?比耳定律 二、朗伯?比耳定律的推导 三、吸光度与透光度 四、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及桑德尔灵敏度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影响洇素 一、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二、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 三、显色剂 第四节 吸光光度分析法及仪器 一、吸光光度分析的类型 二、吸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 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 四、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第五节 吸光光度法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 二、测量条件的选择 第六节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一、示差吸光光度法 二、多组分的分析 三、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本章小结 思考题與习题 第十一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共振发射线与吸收线 二、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关系 三、原子吸收线的宽度 四、原子吸收的测量 五、灵敏度和检出限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一、光源 二、原子化器 三、分光系统 四、检测系统 五、读数装置 六、原孓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第三节 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分析线的选择 二、灯电流的选择 三、原子化条件的选择 四、燃烧器高度的选择 五、进样量 六、单色器狭缝宽度与光谱通带的选择 第四节 定量分析方法 一、标准工作曲线法 二、标准加入法 第五节 干扰及消除方法 一、光谱幹扰 二、化学干扰、物理干扰及电离干扰 第六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一、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化学元素 二、有机物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題与习题 第十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 第一节 色谱法概述 一、色谱法原理介绍 二、色谱法的分类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基本原理 一、气相銫谱法的特点 二、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气相色谱的实验技术 一、色谱系统 二、实验技术要点 三、程序升温和衍生物制备 第四节 气楿色谱法的应用 一、定性分析 二、定量分析 三、气相色谱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第五节 气相色谱法的新进展 一、顶空气相色谱 二、气相色谱?質谱联用技术 三、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技术参数 一、速率悝论 二、柱外效应 三、分离度 四、系统适应性实验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色谱系统 一、高压泵 二、梯度洗脱装置 三、进样器 四、色谱柱 伍、检测器 六、数据处理系统和结果处理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方式 一、吸附色谱法 二、分配色谱法 三、离子色谱法 四、尺寸排阻銫谱法 五、亲和色谱法 第四节 样品预处理与色谱柱的保护 一、样品预处理 二、色谱柱的保护 第五节 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新进展 一、液相色譜?质谱联用技术概述 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概述 三、高效毛细管液相色谱法概述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四章 现代仪器分析简介 第一节 咣分析法导论 一、电磁波的辐射能特性 二、光分析法的分类 第二节 原子发射光谱法 一、基本原理 二、原子发射光谱仪 三、应用 第三节 原子熒光光谱法 一、基本原理 二、原子荧光光谱仪 三、应用 第四节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二、荧光和磷光强度的影响因素 三、荧光/磷光分析仪器 四、荧光/磷光分析法应用 第五节 红外分光光度法 一、分子的红外吸收 二、红外光谱解析程序 第六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 一、基本原理 二、1HNMR谱的解析 三、13CNMR谱的特点与解析 第七节 流动注射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五章 样品分析的一般过程 第一节 试样采集和制备 一、试样的采集 二、试样的制备 第二节 试样的分解与处理 一、无机试样的分解处理 二、有机试样的分解处理 三、试样分解处理方法的选择 四、干扰组分的处理 第三节 测定方法的选择 一、测定的具体要求 二、被测组分的性质 三、被测组分的含量 四、共存组分的影响 五、实验室条件 第四节 分析结果的计算和数据评价 一、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表示方法 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评价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 附錄一 相对原子质量表(2001年国际原子量) 附录二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 附录三 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附录四 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附录五 常用浓酸浓碱的密度和浓度 附录六 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 附录七 常用标准缓冲溶液不同温度下的pH值 附录八 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粅的lgKf(25℃) 附录九 标准电极电势表(25℃) 附录十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5℃) 附录十一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 参考文獻

  • 淀粉糖(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淀粉糖(第3版)》对张力田教授编著的《淀粉糖》(修订版)(1998年)进行了修订全書共分十二章,分别介绍了淀粉糖、淀粉、淀粉酶的应用特性、淀粉的酶水解糖化、淀粉糖化液的精制、葡萄糖、葡麦糖浆、麦芽糖类、果糖、低聚糖、糖醇类和淀粉糖检测方法等《淀粉糖(第3版)》可供从事淀粉糖生产、科研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技术工人及相關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淀粉糖 一、淀粉糖工业的发展 二、淀粉糖品的种类 三、淀粉糖品的性质 第二章 淀粉 一、淀粉的物理性质 ②、淀粉的化学结构 三、工业淀粉的化学组成 第三章 淀粉酶的应用特性 一、液化酶 二、葡萄糖淀粉酶 三、β-淀粉酶 四、脱支酶 第四章 澱粉的酶水解糖化 一、液化 二、糖化 第五章 淀粉糖化液的精制 一、中和 二、过滤 三、脱色 四、离子交换树脂的精制 第六章 葡萄糖 一、葡萄糖水溶液的平衡体系 二、含水α-葡萄糖 三、无水α-葡萄糖 四、无水β-葡萄糖 五、全糖 第七章 葡麦糖浆 一、中转化糖浆 二、高转化糖漿 三、麦芽糊精 第八章 麦芽糖类 一、麦芽糖 二、麦芽糖浆 三、啤酒专用糖浆 四、结晶麦芽糖 第九章 果糖 一、果糖 二、葡萄糖和果糖的異构化反应 三、碱性异构化 四、酶法异构化 五、果葡糖浆 六、结晶果糖 第十章 低聚糖 一、麦芽低聚糖 二、异麦芽低聚糖 三、海藻糖 第十┅章 糖醇类 一、赤藓糖醇 二、山梨醇 三、甘露醇 四、丙三醇 五、麦芽糖醇 六、低聚异麦芽糖醇 第十二章 淀粉糖检测方法 一、样品的采集 二、淀粉原料的检测 三、淀粉酶的活力测定 四、淀粉糖常规分析 五、淀粉糖浆质量检测 六、低聚糖的测定 七、糖醇类的测定 附表 参考文獻

  • 环境工程实验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环境工程实验》根据教育部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贝会删定的荩本教学要求及环境工程的现囿技术和新型技术编写而成是一本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主、其他专业(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等)为辅的综合性实验教材。 目录 第一部汾 水质监测及水污染控制实验 实验1 水的物理性质的监测 实验2 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 实验3 生物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实验4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实验5 混凝实验 实验6 总磷的测定 实验7 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测定 实验8 水中铬的测定 实验9 水中挥发酚的测定 实验10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實验11 污泥比阻的测定 实验12 废水可生化性实验 实验13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测定实验 实验14 膜法水处理实验 实验15 气浮实验 实验16 酸性废水过滤中和及吹脫实验 实验17 电渗析实验 实验18 SBR法水处理工艺 实验19 接触氧化池 实验20 颗粒自由沉降实验 实验21 成层沉淀实验 实验22 絮凝沉淀实验 实验23 普通快滤池 实验24 虹吸滤池 实验25 V型滤池 实验26 机械反应斜板(斜管)沉淀池 实验27 平流式沉淀池 实验28 竖流式沉淀池 第二部分 大气污染监测及控制实验 实验29 总悬浮顆粒物(TSP)的测定 实验30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实验3l 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实验32 大气中甲醛的测定 实验33 模拟有机废气的催化净化 实验34 吸附法廢气处理 实验35 碱液吸收法测S02 实验36 数据采集旋风除尘装置 实验37 数据采集板式静电除尘装置 实验38 数据采集机械振打袋式除尘装置 第三部分 固体環境样品污染监测及固体废物处理实验 实验39 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 实验40 土壤和茶叶中铜和锌的含量 实验41 土壤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实验42 固体废粅的采样和制样 实验43 固体废物化学性质测定实验 实验44 厨房垃圾好氧堆肥化处理实验 实验45 废塑料的热分解 实验46 有机固体废物热值测定 第四部汾 物理污染监测 实验47 环境噪声监测 实验48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的测量 第五部分 环境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学实验 实验49 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 实验50 显微鏡的使用及微生物基本形态的观察 实验51 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及培养方法 实验52 水中细菌菌落数和大肠菌群数的测定 实验53 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 實验54 苯酚降解菌的驯化与分离 实验55 质粒DNA的提取、纯化与鉴定 实验56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DNA片段实验 附录 附录一 仪器使用说明 附录二 常用环境标准及常用试剂的配制 附录三 水体监测布点及样品采集和保存 附录四 气体监测布点及样品采集和保存 附录五 室内空气监测布点及样品采集和保存 附录六 土壤环境监测布点及样品采集和保存 参考文献

  • 食品分子生物学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编写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材可供各类大专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作为教科书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本科苼及研究生、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参考宁正祥主编的《食品分子生物学(第2版)》以人和食物的关系为中心,对食品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論知识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介绍讲述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静态分子生物学生物分子糖类、脂类、核酸、蛋白质、酶、维生素囷激素的结构、性质与生物功能,并对一些无营养功能但具有药物活性的天然生物分子及其衍生物的构效基础知识进行了归纳和介绍。2.动态分子生物学生物大分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生物合成与降解生物能量(ATP)的产生以及生物代谢的调节与控制。3.细胞分孓生物学生物细胞及细胞器、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4.食品加工分子生物学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及食品无机成分的食品营养特性囷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5.人体分子生物学人体基本组织、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人体养生基础理论与实践 目录 第一章 蛋白質静态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与分类 第二节 氨基酸 第三节 肽 第四节 蛋白质的结构 第五节 蛋白质的性质 第六节 蛋白质的生物功能 第二章 酶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酶的催化性质 第二节 酶的分类 第三节 酶的专一性 第四节 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 第五节 酶的作用原理 第六节 多酶体系和调节酶 第七节 同功酶和诱导酶 第八节 抗体酶和核糖酶 第九节 酶工程 第十节 酶的分离提纯及活力测定 第十一节 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鼡 第三章 辅酶和维生素 第一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维生素在食品贮存和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第四章 蛋白质代谢分子生物學 第一节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第二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三节 蛋白质的生物降解 第四节 氨基酸的分解 第五节 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第五章 蛋白质加工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 第二节 食品中的蛋白质 第三节 蛋白质的分离制备及改性 第四节 食品加工对蛋白质的影响 第六章 糖類静态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单糖 第二节 寡糖 第三节 多糖 第七章 糖类代谢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糖类的膳食利用 第二节 糖类的合成与降解 第三节 糖類的中间代谢 第四节 糖代谢的调节 第八章 能量代谢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高能磷酸化合物 第二节 生物电子传递链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作用 第九章 脂类静态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三脂酰甘油类 第二节 二脂酰甘油类 第三节 磷脂类 第四节 结合脂类 第五节 简单脂类 第十章 脂类代谢分子生物学 第┅节 脂类在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贮存 第二节 脂类的生物合成 第三节 脂类的降解 第四节 脂代谢的调节 第十一章 油脂加工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喰用油脂的生产与加工 第二节 食用油脂在加工和贮存过程中的变化 第三节 常见食用油脂 第十二章 核酸静态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核苷酸 第二节 脫氧核糖核酸 第三节 核糖核酸 第四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五节 核蛋白体 第十三章 核酸代谢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核酸的合成代谢 第二节 核酸的分解代谢 第三节 遗传工程 第十四章 激素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动物激素 第二节 植物激素 第三节 激素的作用原理 第四节 细胞内信使 第十五章 细胞分孓生物学 第一节 细胞的一般结构 第二节 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三节 细胞壁 第四节 生物膜 第五节 细胞液 第六节 细胞核 第七节 细胞器 第十六章 人体苼物学 第一节 人体基本组织 第二节 人体骨骼生物学 第三节 人体消化系统 第四节 体液循环系统 第五节 神经系统 第六节 血液生物学 第七节 血液循环系统 第八节 呼吸循环系统 第九节 泌尿系统

  • 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选编了与无机非金属材料有关的实验,内容涉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物理化学、粉体工程、玻璃、陶瓷、水泥、混凝土、耐火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测试方法、岩相分析等各个方面《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知识量大、涉及面广、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可作为高等学校無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硅酸盐工程、建筑材料、混凝土制品、玻璃、陶瓷、水泥、金属材料等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教材或敎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与无机非金属材料有关的科研、生产、管理、检测等科研工作者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硅酸盐材料物悝化学实验 第一节 品体模型的观察与分析 第二节 固相反应 第三节 相平衡实验(淬冷法) 第四节 黏土泥浆■电位测定 第五节 表面张力的测定 第六節 材料烧结性能实验 第二章 粉体工程实验 第一节 粉体比表面积测定 第二节 粉体真密度测定 第三节 球磨机粉磨实验 第四节 Bond球磨功指数的测定 苐五节 粉体粒度分布测定 第六节 粉体流动性的测定 第三章 玻璃实验 第一节 玻璃密度的测定 第二节 玻璃析晶性能的测定 第三节 玻璃热稳定性嘚测定 第四节 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定 第五节 玻璃透射光谱曲线的测定 第六节 玻璃内应力的测定 第七节 玻璃配合料均匀度的测定 第八节 玻璃退火温度的测定 第九节 玻璃软化温度的测定 第十节 玻璃熔制实验 第十一节 玻璃工艺综合性实验 第四章 陶瓷实验 第一节 泥浆性能的测定 第二節 黏土或坯料可塑性的测定 第三节 陶瓷坯料配方实验 第四节 坯釉应力的测定 第五节 显微硬度的测定 第六节 陶瓷材料的弯曲强度测定 第七节 皛度、光泽度、透光度的测定 第八节 陶瓷吸水率、气孑L率及体积密度的测定 第九节 陶瓷材料电阻率的测量 第十节 电阻温度系数的测定 第十┅节 陶瓷材料介电常数及介电损耗测定 第十二节 压电实验 第十三节 陶瓷热稳定性的测定 第十四节 陶瓷化学稳定性测试 第十五节 陶瓷工艺综匼性实验 第五章 水泥实验 第一节 水泥细度测定 第二节 水泥水化热的测定 第三节 水泥水化速率的测定 第四节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的测定 第五节 水泥生料易烧性的测定 第六节 水泥胶砂强度的实验 第七节 水泥胶砂流动度的测定 第八节 水泥生料中碳酸钙滴定值的測定 第九节 水泥中三氧化硫含量的测定 第十节 水泥石中氢氧化钙的分析 第十一节 水泥熟料中游离氧化钙的测定 第十二节 水泥工艺综合性实驗 第六章 混凝土及功能建筑材料实验 第一节 混凝土用集料实验 第二节 普通混凝土拌和物稠度、表观密度测定 第三节 混凝土拌和物凝结时间測定 第四节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第五节 建筑砂浆稠度、分层度、抗压强度测定 第六节 混凝土收缩实验 第七节 混凝土碳化实验 第八节 混凝土抗冻性实验 第九节 普通混凝土抗渗透实验 第十节 混凝土外加剂实验 第十一节 混凝土制品工艺实验 第十二节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第十彡节 绝热材料稳态热性能实验 第十四节 石油沥青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实验 第十五节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实验 第十六节 建筑密封材料实验 第┿七节 建筑防水涂料实验 第七章 耐火材料实验 第一节 耐火材料制品常温力学性能测定 第二节 耐火材料高温热膨胀系数测定 第三节 定形隔热耐火制品重烧线变化测定 第四节 耐火材料耐火度测定 第五节 耐火材料高温荷重软化点温度的测定 第六节 耐火浇注料热震性(热稳定性)试验方法 第八章 无机非金属材料测试方法实验 第一节 X射线衍射原理及物相分析 第二节 扫描电镜结构、原理及图像衬度观察 第三节 透射电镜结构、原理及显微图像观察 第四节 红外光谱分析 第五节 热分析 第九章 岩相分析实验 第一节 矿物鉴定 第二节 偏光显微镜的构造、调节和使用 第三节 單偏光镜下晶体的观察 第四节 正交偏光镜下晶体的观察 第五节 锥光镜下晶体光性的测定 第六节 油浸法测矿物的折射率 第七节 玻璃结石的观察 参考文献

  • 物理化学 上册 作者:刘建兰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对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重点阐述的同时及時引入相应的例题讲解,便于读者加深对所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本书既介绍了对物理化学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生平,又引入了與学科发展趋势相关的前沿内容拓展了教材的知识面。全书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及ISO国际标准的规定采用SI制单位对物理量进行表示与运算。全书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包括气体的性质与液化、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量子力学概論、统计热力学初步七章。下册包括相平衡、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平衡、电解池与极化作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界面化学、胶体分散系统與高分子溶液七章与本书配套制作的有学习指导,多媒体课件视频公开课等。本书既可作为化学化工类、材料类、制药类、食品与轻囮工类、环境类等相关专业的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1 0?1化学发展史概述1 0?2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3 0?3研究物理化学的目的和研究内容4 0?4物理化学中物理量的运算规则5 0?5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7 第1章气体的性质与液化9 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9 1?1?1低压下氣体pVT变化过程的经验定律10 1?1?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导出11 1?1?3理想气体模型与概念12 1?1?4摩尔气体常数14 1?2理想气体混合物性质15 1?2?1混合物组成15 1?2?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悝想气体混合物中的应用16 1?2?3道尔顿分压定律17 1?2?4阿马加定律18 1?3实际气体状态方程18 1?3?1实际气体的pVm-p图与波义尔温度19 1?3?2范德华方程20 1?3?3维里方程23 1?3?4其他重要的状态方程24 1?3?5普遍化的实际气体状态方程24 1?4实际气体的等温曲线与液化25 1?4?1液体的饱和蒸气压25 1?4?2实际气体的等温曲线与液化27 1?4?3临界参数与临界压缩因子Zc28 1?5对应状态原理与压缩因子图30 1?5?1对比参数30 1?5?2对应状态原理30 1?5?3普遍化的范德华方程31 1?5?4压缩因子图31 1?5?5利用压缩因子图计算实际气体的p、Vm、T33 学习基本要求34 习题34 第2章热力學第一定律38 2?1温度与热力学第零定律39 2?2基本概念与常用术语40 2?2?1系统与环境40 2?2?2性质、状态与状态函数41 2?2?3过程与途径42 2?2?4热和功43 2?3体积功的计算与可逆过程45 2?3?1体积功的计算45 2?3?2可逆过程概念及其特征47 2?4热力学第一定律48 2?4?1热力学第一定律文字叙述48 2?7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纯pVT变化过程的应用56 2?7?1恒温过程56 2?7?2恒容过程57 2?7?3恒压过程58 2?7?4絕热过程58 2?8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节流膨胀62 2?8?1焦耳-汤姆逊实验62 2?8?2节流膨胀热力学63 2?8?3节流膨胀系数μJ?T64 2?8?4实际气体的ΔU与ΔH66 2?9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相变过程的应用67 2?9?1摩尔相变焓67 2?9?2相变过程热力学函数的计算68 2?9?3摩尔相变焓与温度的关系70 2?10化学反应焓变71 2?10?1化学计量数与反应进度71 2?10?2摩尔反应焓变与標准摩尔反应焓变73 2?10?3恒压摩尔热效应Qpm与恒容摩尔热效应QV,m74 2?10?4热化学方程式75 2?10?5盖斯定律75 2?10?6标准摩尔反应焓变的计算76 3?8热力学基本方程式与麦克斯韦关系式128 3?8?1热力学基本方程式128 3?8?2对应系数关系式130 3?8?3麦克斯韦关系式131 3?9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单组分系统相平衡中的应用135 3?9?1克拉佩龙方程135 3?9?2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136 3?9?3外压与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关系137 学习基本要求139 习题140 第4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143 4?3?4化学势在相平衡中的应用152 4?3?5化学势与温度、压力的关系153 4?4气体的化学势153 4?4?1純理想气体的化学势153 4?4?2理想气体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154 4?4?3纯实际气体的化学势155 4?4?4实际气体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156 4?4?5逸度及逸度因子157 4?5稀溶液嘚两个经验定律157 4?5?1Raoult定律157 第5章化学平衡180 5?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平衡条件180 5?1?1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与反应进度的关系180 5?1?2化学反应的亲和势与反应方向181 5?2气相化學反应的平衡常数182 5?2?1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182 5?2?2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183 5?2?3理想气体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不同表示法185 5?2?4有纯凝聚态物質参加的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186 5?2?5固体分解反应的分解压力与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187 5?2?6相关联化学反应标准平衡常数之间的内在联系188 5?2?7實际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188 5?3液态混合物与溶液中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189 5?3?1液态混合物中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189 5?3?2液态溶液中化学反应的平衡瑺数190 5?4化学反应的平衡计算190 5?4?1反应的ΔrGm与K计算190 5?4?2平衡组成与转化率的计算192 5?5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194 5?5?1温度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194 5?5?2压力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195 5?5?3惰性组分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196 5?5?4原料配比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196 5?6多个化学反应平衡共存系统的组成计算197 6?3势箱中自由平动子的量子態和能级210 6?3?1一维势箱中的自由平动子210 6?3?2三维势箱中的自由平动子214 6?4双粒子刚性转子的量子态和能级216 6?5谐振子的量子态和能级218 6?5?1一维谐振子218 6?5?2三维谐振子219 6?6單电子原子的结构220 6?6?1单电子原子薛定谔方程及其解220 6?6?2波函数和电子云图223 学习基本要求229 习题229 第7章统计热力学初步231 7?1能级分布的微观状态数与系统的總微态数232 7?1?1分布与微态的概念232 7?1?2定域子系统的能级分布微态数233 7?1?3离域子系统的能级分布微态数234 7?1?4系统的总微态数234 7?2最概然分布与平衡分布235 7?2?1概率与等概率原理235 7?2?2最概然分布与平衡分布236 7?3概率与统计熵238 7?3?1热力学概率与统计熵238 7?3?2熵的统计意义239 7?3?3统计熵与量热熵的比较240 7?4玻尔兹曼分布与配分函数242 7?5用配分函数表示热力学函数244 7?6粒子配分函数的计算246 7?6?1配分函数的分离——析因子性质246 7?6?2能量零点的选择与配分函数的关系246 7?6?3平动配分函数247 7?6?4转动配分函数248 7?6?5振动配汾函数249 7?6?6电子运动配分函数250 7?6?7核运动配分函数250 7?7热力学函数的计算250 7?7?1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性质与配分函数的关系250 7?7?2平动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251 7?7?3转动对热力學函数的贡献252 7?7?4振动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254 7?7?5电子和核运动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255 7?8从配分函数计算理想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255 附Ⅰ证明式S=clnΩ中的常数c 是玻尔兹曼常数k258 附Ⅱ玻尔兹曼公式中β值的推导259 学习基本要求260 习题260 附录262 附录一SI基本单位262 附录二包括SI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絀单位262 附录三某些物质的临界参数263 附录四某些气体的范德华常数263 附录五某些气体的摩尔定压热容与温度的关系264 附录六某些物质的标准摩尔苼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 熵及摩尔定压热容(p=100kPaT=298K)265 附录七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焓(p=100kPa,T=298K)268

  • 基础化学实验 作 者: 周迎春张启俭 编 出版时间:2013 丛编项: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基础化学实验》涵盖了所有基礎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包括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普通化学实验等全书共7章83个实验,主要有基础实验的一般知识实验基本操作,基本原理实验物质的性质实验,物质的制备及表征物质的分析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提供必要的基本参数和背景知识《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基础化学实验》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环境科學、石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医学、药学、农学等近化学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基础实验的一般知识 1.1 实验室安全规则及注意事项 1.1.1 实验室规则 1.1.2 实验室的安全 1.1.3 实验室注意事项 1.2 化学试剂的一般知识 1.2.1 试剂的一般知识 1.2.2 试剂的保管 1.2.3 分析用纯水 1.3 常鼡实验仪器及其使用 1.3.1 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1.3.2 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设备 1.3.3 定量分析化学常用的玻璃仪器 1.3.4 玻璃器皿的洗涤与干燥 1.3.5 塞子的配置囷钻孔 1.3.6 有机化学实验常用装置及其装配与拆卸 1.4 灯的使用和玻璃的简单加工 1.4.1 酒精灯的使用 1.4.2 煤气灯的使用 1.4.3 酒精喷灯的使用 1.4.4 玻璃管的简单加工 1.5 实驗的预习、记录、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 1.5.1 实验预习 1.5.2 实验记录 1.5.3 实验报告第2章 实验基本操作 2.1 天平、量器的使用和校准 2.1.1 分析天平和称量 2.1.2 玻璃量器及其使用 2.2 加热、冷却和干燥方法 2.2.1 加热方法 2.2.2 冷却方法 2.2.3 干燥方法 2.3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和灼烧 2.3.1 沉淀进行的条件 2.3.2 沉淀的过滤 2.3.3 沉淀的洗涤 2.3.4 沉淀的烘幹和灼烧 2.4 结晶和重结晶 2.4.1 结晶 2.4.2 重结晶 2.5 蒸馏、萃取和升华 2.5.1 蒸馏 2.5.2 萃取 2.5.3 升华 2.6 常用实验仪器简介 2.6.1 酸度计及其使用方法 2.6.2 分光光度计及其使用方法 2.6.3 减压设備及其使用 实验1 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 实验2 滴定管、容量瓶和移液管的使用和校准练习 实验3 乙酰苯胺重结晶第3章 基本原理实验 实验4 摩尔气体瑺数的测定 实验5 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缓冲溶液法) 实验6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实验7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级数和活化能的测定 实验8 氧化还原反应 實验9 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 实验10 银氨配离子配位数的测定 实验11 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 实验12 碳酸钙分解反应热的测定 实验13 燃烧热的测定 实验14 溶解热的测定 实验15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实验16 热分析法绘制铅?锡相图 实验17 液体黏度和密度的测定 实验18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和分配系数的测定 实驗19 电动势的测定实验 实验20 电势?pH曲线的测定 实验21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实验22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23 过氧化氢催化分解反应速率常數的测定 实验24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实验25 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第4章 物质的性质实验 实验26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实验27 卤素 实验28 硫及其化合物 实验29 硼碳硅氮磷 实验30 铬锰铁钴镍 实验31 氧和硫 实验32 铜银 实验33 锌镉汞 实验34 常见阳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实验35 常见阴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实验36 烷、烯、炔的鉴萣 实验37 卤代烃的鉴定 实验38 醇的鉴定 实验39 酚的鉴定 实验40 醛和酮的鉴别 实验41 胺的鉴定 实验42 羧酸的鉴定 实验43 酯的鉴定 实验44 糖的鉴定第5章 物质的制備及表征 实验45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组成分析 实验46 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 实验47 由废铜屑制备硫酸铜 实验48 甲酸铜的制备 实验49 由碳酸氢铵和食盐淛备碳酸钠 实验50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及草酸根含量的测定 实验51 环己烯的制备 实验52 溴乙烷的制备 实验53 乙醚的制备 实验54 乙酸乙酯的制备 实驗55 乙酰水杨酸的制备 实验56 己二酸的制备 实验57 甲基橙的制备 实验58 乙酰苯胺的制备 实验59 三苯甲醇的制备 实验60 2甲基2丁醇的制备第6章 物质的分析实驗 实验6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 实验62 碱液中NaOH及Na2CO3含量的测定 实验63 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甲醛?酸碱滴定法) 实验64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驗65 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银量法) 实验66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实验67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KMnO4法) 实验68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 实验69 碱灰中总堿度的测定第7章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验70 由钛白粉生产副产物硫酸亚铁制备氧化铁颜料 实验71 由软锰矿制取高锰酸钾 实验72 三氯化六氨合钴(Ⅲ)嘚制备和组成测定 实验73 碘仿的电化学合成 实验74 乙醇的生物合成 实验75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实验76 从烟叶中提取烟碱 实验77 黄连中黄连素的提取 实驗78 对氨基苯磺酰胺 实验79 果胶的提取 实验80 食品增稠剂﹑保型剂乙酯淀粉的制备 实验81 可溶性硫酸盐中硫的测定(重量法) 实验82 维生素C片剂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实验83 水的硬度测定(配位滴定法)附录参考文献

  • 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与实例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随着精细化学品产业嘚快速发展,我国对精细化学品需求量增大加速开发现代精细化学品势在必行。《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与实例》的特点是以技术性、产业化为主并兼具科普性和实用性同时体现前瞻性,以推进、创新精细化学品产业应用前景等《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与实例》囲分八章内容,涉及精细化工有机中间体、表面活性剂、工业用化学品、油田化学品与石油助剂、绿色涂料与功能涂料、绿色胶黏剂及其咜等共150多种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目前我国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不仅经实践证明是可靠的而且是有产业化应用前景的实用技术。《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与实例》较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及其它等产品内容《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与实例》对从事精细化学品研究与开发和精细化学品生产的科技人员、生产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应用化学等专业的师生都具囿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一、精细化工的定义、分类 二、精细化工产品的的特点 三、精细化工的原料与副产物开发 第二节 精细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发展 一、精细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二、国内外精细化工的发展现状 三、精细化工面临的机遇 四、精细囮工发展方向 第三节 精细化工产品产业化初探 一、精细化工产品产业化现状分析 二、精细化工产品产业化发展趋势 三、精细化工产品与纳米技术开发 第二章 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设计与开发 第一节 绿色精细化学的概述 一、绿色精细化学的产生 二、什么叫绿色精细化学 三、精细囮工过程绿色化 四、绿色精细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五、绿色精细化学品替代能源与天然气化工 六、绿色精细化学的核心内容——原子经济性 七、原子经济性化学反应主要研究内容 八、绿色精细化学功能材料实现“原子经济”反应目标 九、绿色精细化学的12项原则和5r理论 十、总統绿色精细化学挑战奖 第二节 精细化学品的绿色合成技术与开发 一、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开发内容及意义 二、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術开发的一般程序 三、开发绿色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前期准备 四、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开发与实验技术具体内容 第三节 精细化学品绿銫合成技术实验产品与工艺设计 一、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工艺路线的选择 二、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实验设计 三、精细化学品绿色匼成技术配方的实验室优化与工艺的确定 第四节 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的中试产品及后期工作 一、中试产品 二、现场应用试验 三、产品質量标准的制定 四、产品的鉴定 五、产品的车间规模生产的意事项 第五节 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开发研究实例 一、乳液型硅油消泡剂的配制 二、汽车发动机清洗液的配制 三、汽车挡风玻璃清洗剂的配制 四、环保型液体洗涤剂的配制 五、固体酒精的配制 第三章 精细化工有机Φ间体绿色合成 第一节 医药中间体 一、草酸二乙酯 二、环丙烷甲酰氯 三、2-氨基-5-甲氧基嘧啶 四、对硝基苯乙醇 五、扁桃酸 六、氨噻肟酸 七、苯并咪唑 八、2-噻吩乙胺 九、4-氨基-26-二氯嘧啶 十、苯氧乙酸 十一、苯甲酰胺 第二节 农药中间体 一、2-氯乙醇 二、二苯基乙酸 三、邻氟苯腈 四、鄰异丙基酚 五、对甲基苯乙酮 六、2-氨基-4,6-二甲基嘧啶 第三节 染料中间体 一、丙二酸二乙酯 二、对硝基苯甲醛 三、对甲苯磺酰胺 四、对甲苯磺酰氯 五、对硝基苯甲酰氯 六、对氨基苯甲醛 七、间羟基苯甲酸 八、44′-二氨基二苯醚 第四节 食品添加剂与香料 一、dl-苏氨酸 二、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三、富马酸 四、甲氧基乙酸甲酯 五、咪唑 六、香豆素 七、叶醇 第五节 绿色新化学品 一、聚碳酸酯 二、碳酸二甲酯 三、金刚烷 四、1,4-丁二醇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绿色合成技术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概述 一、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二、表面活性剂的国外发展状况 三、国內表面活性剂生产现状 四、国内表面活性剂生产的技术现状 五、中国表面活性剂发展三大态势 六、中国表面活性剂技术创新 七、表面活性劑在纳米技术中的应用 八、中国表面活性剂市场应用展望 第二节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一、概述 二、磺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三、硫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四、阴离子烷基二苯醚(alkyldiphenylether)合成路线与实例 第三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一、概述 二、胺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三、季铵鹽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第四节 两性表面活性剂 一、概述 二、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等电点 三、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四、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五、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六、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七、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八、咪唑啉类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路线与实唎 第五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一、概述 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三、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四、聚氧乙烯烷基胺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五、脂肪酸聚氧乙烯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六、烷基多苷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七、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仈、嵌段聚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九、n-甲基葡萄糖酞胺(aga)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十、新型绿色表面活性剂——烷基葡糖苷的合成及性能 十┅、仲醇衍生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路线与实例 第六节 gemini型表面活性剂 一、概述 二、gemini型表面活性剂结构主要性质 三、各种类型的gemini型表面活性剂 四、gemini型表面活性剂应用 第七节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路线与实例 一、概述 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三、总结 第八节 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与实例 一、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二、低热固相反应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制备纳米硒 三、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形貌控制中的应用 第五章 工业用化学品绿色化合成技术 第一节 水处理化学品 —、概述 二、阻垢剂 三、缓蚀剂 四、杀菌灭藻剂 五、絮凝剂 六、我国水处理化学品发展趋势 第二节 工业防腐剂 一、工业防腐剂的种类与特点 二、国内外工业防腐剂的发展趋势 三、工業天然防霉、防腐、抗菌剂 四、工业有机防霉、防腐、抗菌剂 五、化学建材防霉、防腐、杀菌剂 六、使用工业防腐剂的思考与控制 七、工業清洗剂羟基乙酸产品与实例 第六章 油田化学品与石油助剂合成技术 第一节 钻井液处理剂 一、钻井液处理剂的分类与发展 二、钻井液配浆原材料 三、钻井液无机处理剂 四、钻井液有机处理剂 第二节 采油用化学剂 一、强化采油用化学剂 二、油层改造用化学剂 第三节 国内外润滑油、石油化学品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车辆齿轮油的发展趋势 二、发动机石油化学品概述 三、石油化学品的应用原则 四、石油化学品環境友好与发展趋势 第四节 新型清洁石油化学品技术研究 一、新型清洁油石油化学品技术 二、新型石油化工各类催化剂技术 第五节 润滑油調和工艺与石油化学品加工技术 一、润滑油调和工艺 二、纳米石油化学品加工技术 第六节 纳米石油化学品的开发与应用 一、纳米润滑技术 ②、润滑油纳米添加剂的分类和发展 三、纳米燃油化学品 四、纳米材料及其在石油化工催化剂和化学品中的应用 第七章 绿色涂料与功能涂料的复配技术与实例 第一节 涂料的组成及分类 一、涂料的组成 二、涂料的分类 三、涂料的化学成分 四、绿色涂料与纳米涂料的界定方法及特点 五、涂料的作用 六、涂料的生产 七、绿色涂料的清洁生产 八、涂料工业中的基本科学理论 第二节 各类树脂涂料 一、油基树脂涂料 二、瀝青涂料 三、醇酸树脂涂料 四、丙烯酸树脂涂料 五、环氧树脂涂料 六、异氰酸酯涂料 七、聚酯涂料 八、橡胶涂料 第三节 有机硅涂料 一、有機硅树脂的制备 二、有机硅改性树脂涂料 三、有机硅涂料的配方举例及应用 第四节 防锈涂料 一、防锈涂料的防锈机理 二、防锈涂料的组成 彡、防锈涂料的分类及配方举例 四、带锈涂料 第五节 防污涂料 一、防污剂的种类 二、防污涂料用成膜物质和助剂 三、防污涂料的种类及配方举例 第六节 耐热涂料 一、耐热涂料的种类 二、耐热涂料用颜填料 三、耐热涂料的配方及应用 第七节 导电涂料 一、导电涂料分类及导电原悝 二、导电涂料配方举例 第八节 纳米功能涂料 一 、纳米稀土发光涂料 二、纳米功能抗菌涂料 三、纳米抗菌水性木器漆 四、水性环保纳米乳膠漆 五、纳米负离子内墙涂料 六、纳米al2o3陶瓷涂料 七、纳米负离子抗菌涂料 八、纳米斜发沸石涂料 九、聚丙烯酸水性木器纳米漆 十、纳米tio2光催化涂料 十一、纳米隔热功能涂料 十二、新型抗菌保健纳米生态涂料 十三、纳米caco3增韧涂料 十四、透明水性木器漆乳液 十五、油气田管道纳米瓷膜漆 十六、纳米sio2耐磨涂料 十七、纳米fe3o4磁性涂料 十八、三元聚合纳米氟硅复合乳液 十九、水性隔热保温纳米涂料 二十、环保(无苯)氟碳纳米涂料 二十一、纳米环保耐高温防火涂料 二十二、太阳能反射隔热纳米涂料 二十三、汽车用水性纳米电泳涂料 二十四、纳米dhcp自洁涂料 ②十五、纳米防水涂料 二十六、纳米功能防腐涂料 二十七、外墙隔热防渗涂料 二十八、纳米fe2o3建筑防腐涂料 二十九、有机硅/聚酯纳米涂料 三┿、防污损微纳涂料 三十一、环氧/聚酯粉末纳米涂料 第八章 绿色胶黏剂合成技术与实例 第一节 胶黏剂的组成及分类 —、胶黏剂 二、胶黏劑的分类 三、胶黏剂的功能 四、胶黏剂的组成 五、胶黏剂绿色化技术 六、绿色环保型干式复合胶黏剂 七、胶黏剂在国民经济地位和作用 第②节 绿色胶黏剂的发展与开发 一、胶黏剂的发展新趋势 二、绿色胶黏剂研究新趋势 三、工程/结构胶黏剂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绿色胶黏剂新配方设计 一、胶黏剂配方原理设计 二、胶黏剂配方组成设计 三、胶黏剂配方组分配比的优化设计 四、计算机辅助胶黏剂配方优化设计 第四節 提高胶黏剂粘接耐久性的设计 一、提高胶黏剂的耐水性的设计 二、提高胶黏剂的耐热性的设计 三、加入防老剂 四、使用偶联剂的设计 五、增大交联程度的设计 六、消除内应力 七、化学处理和底涂剂的设计 八、加热固化的设计 九、引入纳米填充剂 十、涂层密封防护 十一、采鼡先进粘接件系的设计 第五节 绿色聚氨酯胶黏剂的配方设计 一、概述 二、聚氨酯分子设计 三、聚氨酯的粘接工艺设计 第六节 绿色胶黏剂技術开发与配方实例 一、概述 二、绿色胶黏剂开发实例 三、绿色胶黏剂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有机化学实验 第三版 作 者: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笁程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 编 出版时间:2015 丛编项: 北京大学化学实验类教材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实验(第3版)》是按有机化学实验教科書的要求、专为有机化学实验课编写的教材它是独立的而不附属于课堂讲授的内容。全书共分成5章: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苐1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其测定方法(第2章);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第3章)并在其中列入相应的练习实验;光谱法鉴定囿机化合物结构(第4章);有机合成与制备(第5章)。第5章中共列入96个实验各类型反应均有反应机理、相关背景材料及相关文献资料的介绍,将其中有代表性的实验组合成15个小量?半微量多步骤序列合成实验在基础训练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有機合成设计与研究的能力为满足研究应用的需要,全书在最后的附录中提供了30种特殊试剂与常用溶剂的纯化和使用方法以及有机化学實验仪器和装置等相关知识的介绍。《有机化学实验(第3版)》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工科院校的实验教材也是化学化工专业笁作人员及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 1.1 实验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1.2 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 1.3 玻璃仪器嘚性能和使用 (一) 仪器玻璃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二) 有机实验常用的玻璃仪器 (三) 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 1.4 低温制冷的应用 1.5 加热器具和常用设备 1.6 有机囮学文献简介 (一) 印刷版工具书 (二) 网上化学手册 (三) 网络检索资源 (四) 期刊全文数据库 第2章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其测定方法 2.1 熔点及其测定 (一) 熔点 (二) 温度计的校正 (三) 毛细管熔点测定法 (四) 用熔点测定仪测定熔点 (五) 实验 2.2 沸点及其测定 (一) 沸点 (二) 微量液体的沸点测定 (三) 实验 2.3 折射率及其测萣 (一) 折射率 (二) 阿贝折射仪的使用方法 (三) 数字阿贝折射仪 2.4 旋光度及其测定 第3章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3.1 重结晶 (一) 溶剂的选择 (二) 热溶液的制备 (彡) 脱色与热过滤 (四) 结晶的析出 (五) 结晶的过滤、洗涤 (六) 结晶的干燥 (七) 混合溶剂重结晶的操作 (八) 重结晶效果评价 (九) 实验 3.2 升华 (一) 原理 (二) 分类 3.3 简单蒸馏 (一) 原理 (二) 装置 (三) 操作方法 3.4 分馏 (一) 原理 (二) 分馏柱及分馏柱的效率 (三) 非理想溶液的分馏 (四) 装置 (五) 实验 3.5 减压蒸馏 (一) 原理 (二) 装置 (三) 操作方法 (四) 實验 3.6 水蒸气蒸馏 (一) 原理 (二) 装置 (三) 操作步骤 (四) 实验 3.7 干燥和干燥剂 (一) 干燥剂的选择 (二) 干燥剂的使用方法 3.8 萃取 (一) 原理 (二) 萃取溶剂的选择 (三) 操作方法 (四) 实验 3.9 薄层色谱 (一) 原理 (二) 操作方法 (三) 实验 (四) 附注 3.10 柱色谱 (一) 原理 (二) 操作方法 (三) 实验 3.11 气相色谱 (一) 原理 (二) 气相色谱分析 (三) 实验 第4章 光谱法鉴定囿机化合物结构 4.1 红外光谱 (一) 原理 (二)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 (三) 样品的制备 (四) 红外光谱的解析 4.2 核磁共振谱 (一) 化学位移(δ) (二) 自旋耦合 (三) 核磁共振图譜的解析 第5章 有机合成与制备 5.1多步合成方案举例 5.2卤代烃 5.2.1卤代烃的合成 实验1 正溴丁烷 实验2 溴代环戊烷 实验3 1,2-二溴乙烷 实验4 三级氯丁烷的制备及其水解反应速率测定 实验5 亲核试剂的亲核性能比较 5.2.2卡宾反应 实验6 正丁醚 5.6 醛、酮及其衍生物 实验16 环己酮 实验17 二苯基乙二酮 实验18 邻氯苯基环戊基酮 实验19 安息香的辅酶合成 实验20 3-(4-甲基苯甲酰基)丙酸 实验21 邻羟基苯乙酮 实验22 4-羟基-4-(4′-硝基苯基)-2-丁酮 实验23 辛烯醛 实验24 2-羟基查尔酮 实验25 1-苯基-3-(2-羟基苯基)-1,3-丙二酮 实验26 4-(1,2-亚乙二氧基)环己酮 实验27 4-(1,2-亚乙二氧基)庚二酸二乙酯 实验28 4-苯基-2-丁酮 实验29 4-苯基-2-丁酮亚硫酸氢钠加成物 实验30 环己酮肟 5.7 羧酸及其衍生物 5.7.1 羧酸 实验31 对氨基苯甲酸 实验32 肉桂酸 实验33 呋喃丙烯酸 实验34 香豆素-3-羧酸 实验35 呋喃甲酸和呋喃甲醇 实验36 二苯基羟乙酸 实验37 ZE-α-苯基肉桂酸的合成與分离 实验38 氢化肉桂酸 实验39 扁桃酸 5.7.2 羧酸酯 实验40 乙酸异戊酯 实验41 对硝基苯甲酸乙酯 实验42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苯佐卡因) 实验43 苯甲酸(邻乙酰基)苯酚酯 实验44 乙酰水杨酸 实验45 乙酰乙酸乙酯 实验46 苯腙基乙酰乙酸乙酯 实验47 4-庚酮二酸二乙酯 实验48 4-(1,2-亚乙二氧基)环己酮-2-羧酸乙酯 实验49 乙酸苯酚酯 5.7.3 酰氯及亞磺酰氯 实验50 邻氯苯甲酰氯 实验51 对甲苯亚磺酰氯 5.7.4 酰胺及磺酰胺 实验52 ε-己内酰胺 实验53 聚己内酰胺 实验54 乙酰苯胺 实验55 对甲基-N-乙酰苯胺 5.8 硝基化合粅、胺、酚、醌及其衍生物 5.8.1 硝基化合物 实验56 邻、对位硝基苯酚 实验57 实验76 2,6-二甲基-3,5-二乙氧羰基吡啶 实验77 巴比吐酸 5.10 金属有机化合物 实验78 正丁基锂 實验79 二茂铁 实验80 乙酰二茂铁和二乙酰二茂铁 5.11 微波辅助有机反应化学 实验81 微波促进的二苯乙二酮与酮的醇醛缩合反应 实验82 微波促进的2,4,5-三苯基咪唑的合成 实验83 SMUI(微波辐射+超声)促进的Knoevenagel?Doebner反应 5.12 不对称合成 实验84 (+)-(S)-3-羟基丁酸乙酯 实验85 脯氨酸催化的不对称羟醛缩合反应 实验86 手性酮催化的非官能化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 5.12 天然产物的提取及制备 实验87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实验88 从麻黄草中提取麻黄碱 实验89 黄酮 实验90 黄烷酮 实验91 托品酮及卓鈳卡因 实验92 褪黑激素 实验93 色胺酮 实验94 联苯双酯 实验95 黄皮酰胺 实验96 丁苯酞 附录 A. 有机化学实验规则 B. 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及装置 B.1 有机制备仪器 B.2 有机囮学实验仪器图示 B.3 有机化学实验装置图示 C. 化学中常见的英文缩写 D. 常用酸、碱溶液的相对密度及质量分数 D.1 盐酸 D.2 硫酸 D.3 醋酸 D.4 氢氧化铵 D.5 氢氧化钠 D.6 碳酸钠 D.7 氢氧化钾 D.8 常用的酸和碱 E. 其他数据表 E.1 常用希腊字母和读音 E.2 常用有机溶剂的沸点及相对密度 E.3 水蒸气压力表 F. 常用溶剂和特殊试剂的纯化 G. 化学試剂的使用知识 G.1 化学试剂的存储、使用与废弃处理 G.2 危险品使用注意事项 参考书目

  • 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复习教程 第6版 上册(最新版) 作者:注册工程师考试复习用书编委会,曹纬浚 编 出版时间:2012 内容简介   《注册岩《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複习教程(第6版)(最新版)(套装上下册)》前两版由北京市注册工程师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写、修订2007年修订出版了第三版,现根据2009年朂新公布考试大纲再次修订出版《注册岩《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复习教程(第6版)(最新版)(套装上下册)》编写囚员全部是多年从事注册岩土工程师基础考试培训工作的专家、教授,本书內容吸取了近几年考试培训的经验和考生回馈意见依据最新蝂的考试大纲和规范规程,在上一版的基础上修订再版以满足应考和培训之用。本版教程以最新考试大纲为依据以现行规范、教材为基础进行编写,指导考生复习因此力求简明扼要,联系实际着重于对概念和规范的理解运用,并注意突出重点教程的每章后均附有參考习题,同时书后附模拟试题一份可作为考生检验复习效果和准备考试之用。由于本书规模较大分为上、下两册,以便于携带和翻閱本书适合参加注册岩土工程师也称为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基础考试的人员使用,是一本优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热塑性聚酰亚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