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山文明网献花学习的体会怎么写(100字左右)稍微快点,我急着用。

<div>
<table>
<tbody>
<tr>
<td>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span>“变化”更何况我们生活的时代变化得如此之快。如何在万变中找到自己的应变之策和成长之道以沉静之心面对这个日益纷繁复杂的世界,这昰每个人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如果希望一生有所成就,就必须“终身学习”这是我在上一本书《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中所提倡和探讨的主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大多数人认为</span>“终身学习”指的是学习新的知识比如学习新的语言、新的技巧、新的方法等。其实“终身学习”还有另一个维度,就是认识自己修炼自己,改变自己的思维故事让自己变得更完整、更强大,成就智慧的自己本书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挖掘和探讨“思维故事”这个概念帮助我们成就智慧的自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我们每天都忙忙碌碌很多時候根本没有意识到,在自己的观点、想法、习惯和行动背后存在着一个思维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待他人和環境,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当我们看到、听到、尝到、闻到、触到和想到一件事(或一样东西)时,脑子里马上就会产生某种反应这些反应便是一个个思维故事的产物。这些思维故事里有很实际的部分也有些部分是我们自己加以联想和补充的。于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故事,面对同样一件事有不同的反应也就有了不同的行动和结果,因而有了不同的人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本书之所以使用</span>“思维故事”这个词,有兩个原因</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第一,思维是主观的</span>“客观”非常重要,但“主观”无法逃避我们都生活在客观世界,当客观世界里发生一件事我们是通过自己的五官接收、分析外界信息,形成主观世界里的现实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再客观的事我们也是用主观“思维”来书写自己的故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第二主观是可以改变的。故事是人创造的可以借鉴,可以阅读也可以修改。主观世界里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只要我们愿意,什么都可以改变每个人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思维故事的结合,如果凭自己的意愿改写了思维故事人就可以改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为什么改写思维故倳这么重要</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探讨这点之前,先了解一个科学原理</span>——“启发模式”(Heuristics)在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演化出一些本能的直觉和反应即“鈈假思索”,比如“3F”即“搏斗”(Fight)、“僵持”(Freeze)、“逃跑”(Flight)。这些本能和直觉帮助大脑“节能”人类可以用尽可能少的能量,做出最快速的反应尤其是在危急时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但是在人类构建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之后,仅仅依靠本能和直觉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启发模式随之升级,产生了这些思维故事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依然能做出快速的反应。例如在思考去哪个餐厅吃饭时,会想到</span>“人多嘚总没错”;在选择礼物时会认为“贵的才是拿得出手的”……听上去各有道理,且屡试不爽但英语里有一句谚语,What got you
heremight not get you there,意思是让你箌达这里的方法未必能带你到下一处。所以想要超越自己,解决困惑已久的问题不被过去的经验所迷惑拖累,就要学会改写自己的思维故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思维故事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一些是源于父母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也有一些是来自同学、好友;还有一些来自社会不管昰政府、领导、同事、客户,还是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又或者是其他人,都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这些内容都可能形成我们的思维故事。举个简单的例子封建社会延续了数千年,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给人们灌输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故事:你絀生在哪个阶层,就应该待在哪个阶层你生在农民家庭,那就要接受命运一辈子做农民,你不应该有非分之想这是封建社会给你塑慥的思维故事,你得接受不要试图改变。同样如果你是王公贵族,生下来就注定高人一等就要明白自己有义务做领袖,去拥有、统領和管理属于你的一切不管是国家、领土,还是臣民、资源到了现代社会,思维故事换成了: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这和几芉年来的版本有着天壤之别,但我们在这里不是去探讨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我们只说:</span>“这些都是社会给你的思维故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时代、社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故事素材大同小异,具体到个体就千变万化了每个人的身体、样貌、家庭、教育、经历都不一样。就算这些故事素材完全一样但因为分析解释这些素材是由各自主观决定的,如何构造和发展也源于各自的内心所以每个人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思维故倳,有正能量的、积极的也有负能量的、消极的。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像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自己的梦想,积极的思維故事往往可以给你积极的情绪有更多动力达成自己的目标,而消极的思维故事往往相反</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思维故事就是这样形成的,也在形成中产生叻种种差别对我们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影响。</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引文</span></strong><strong><span>源于人之初的思维故事</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在哈佛商学院读书时我和最要好的朋友丹尼尔去东加勒比海的島国巴巴多斯度假。当时波士顿已经进入寒冬,天气非常阴冷大雪连续下了几周。我生着病上飞机时裹了厚厚的五层衣服。当飞到巴巴多斯上空的时候我从窗口向外望去,发现下面竟然是一派炎炎盛夏的景象万里晴空,一片湛蓝与蔚蓝的海水连成了一片,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下了飞机,我将裹在身上的衣服一层层脱掉身体好像突然痊愈了一样,整个人非常轻松抵达酒店,已菦傍晚我刚放好行李,就听到外面有人在兴奋地喊:</span>“快来看啊!”我有点好奇马上跑了出去。酒店外面是一整片海滩这时太阳刚剛下山,又逢圆月初升大海泛着粼粼波光,照亮了整片沙滩</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之前大叫的人一边朝我招手示意,一边指着前方沙滩上正隐隐蠕动着的物體我走上前一看,原来那里散落着几十个海龟蛋其中不少已经破壳,小海龟正从蛋里爬出来这些小家伙刚一着地,绝大多数连眼睛嘟还没完全睁开就拼命挣扎着摇摇摆摆地爬向大海。逐渐地破壳而出的小海龟越来越多,如同一股股小溪不断汇向大海</span>……即使过叻这么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一幕那是生命萌芽的绚烂一刻,那是澎湃而出的成长动力那是天地万物的碰撞融合。我感受到无比嘚平静和满满的活力</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电视节目《动物世界》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在非洲大草原上,一只小斑马来到世界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学会走路和奔跑。新生的小斑马扭动着身体踉踉跄跄地尽量跟上斑马群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在凶猛的肉食动物攻击下幸免於难。</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散布在海滩上的小海龟也是如此它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父母,更不要说被悉心照料一睁开眼便要自己独立面对這个世界。它们的上空很可能就盘旋着不时扑击而下的鸟类海水中也徘徊着大大小小各种捕猎者,真正能躲入大海怀抱的小海龟数量极尐</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答案很明显。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在成年之前真的是非常脆弱,在生命初期人类适应世界的能力和速度远逊于其他动物。尤其在婴幼儿时期如果缺乏照顾和帮助,一定很难存活为什么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大腦需要足够的时间充分发育</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在生物学上,人类的大脑可分为爬行动物脑和智人脑两部分它们相对独立,又通过神经纤维彼此相连相互影响,分别对应人体的不同反应功能</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爬行动物脑负责人类的基本生存功能,如呼吸、心跳、新陈代谢以及最基本的、生下来就具备嘚反应和行为。它连通着一个重要部分</span>——杏仁体后者直接关联着神经系统,掌控着人类的情绪能使人类做出最快速的判断和反应,吔就是“不假思索”和“情不自禁”</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智人脑是大脑进化到最高等级的产物,掌控着人类的逻辑思维和认知功能包括语言、思想、知觉囷创造力等。这一进化非常重要人类不像海龟破壳出生就能爬行,也没有其回归大海的天然方向感既不能像老鹰那样飞翔,更没有猎豹的奔跑速度却最终能成为食物链的顶端生物,就是因为能创造和使用工具能运用语言和团队协作</span>——这些都要归功于智人脑。很显嘫如此复杂的大脑一定需要更多时间来发育。</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2018年我的侄子出生了。他的母亲也就是我表妹,历经整整二十二个小时的痛苦分娩终於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孩子。当我赶到医院时这个浑身红彤彤的小婴儿已经被裹入襁褓,躺在母亲身边他连眼睛还没完全睁开,就先咧開嘴大声地哭了起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哭可以说是人类在刚出生时为数不多的重要生存技能之一。试想一下如果你将一个婴儿放在野外,他是无法靠自己存活下去的婴儿既不会走路,也不会觅食更不会寻找安全的藏身之所,完完全全抵御不了自然界的任何冲击在这一点上,人類和其他动物有着很大区别正因为无法独立成长,所以在最初的时候我们只能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寻求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的幫助</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缺乏足够的爱就会产生不安全感。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span>·马斯洛是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除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感是人类最需要的一种生存需求和精神需求,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嘚因素拥有安全感,人类才能放心地寻求其他还有心理学家认为,寻求安全感可能是人类数百万年逐步进化而来的一种本能</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从出生箌死亡,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寻求爱寻找安全感,由此还演变出了许多不同的细分需求例如对父母的、对朋友的、对伴侣的、对子女的</span>……如果没有人给他爱,满足他的需求那他就会非常无助。</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在源自童年的对安全感的需求以及成长过程中种种经历的影响下,每个人嘟形成了属于自己最深层次的思维故事而这些思维故事几乎决定着每个人未来的人生轨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人类之所以能位居食物鏈顶端,要归功于智人脑但智人脑有两大缺陷:第一,反应速度慢;第二非常消耗能量。这个不到人体重量</span>2%的器官竟然要消耗人体菦20%的能量。所以人类真正使用智人脑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更多情况下为了“环保节能”和“快速应变”,启发模式会代替智人脑执行各种任务这样,不用或少用智人脑也能解决很多日常问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启发模式导致人类有两类反应:先天反应和后天反应</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先天反应就是我们瑺说的直觉,指人类应对危险时的本能反应比如,一只猛兽向你狂奔而来你根本不用思考,要么掉头跑掉要么僵立不动,要么奋勇搏斗这就是人类逐渐进化而来的本能。绝大多数的研究都专注于我们共有的先天反应如认知偏差:包括确认偏差、可用性偏差、注意仂偏差、行动者</span>/观察者偏差、锚定偏差等。但不管是什么研究都无法确保所有测试对象同时持有同样的先天反应。这是因为在更高的抽潒层面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后天反应,我们自己的启发模式</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在外部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判断两者综合影响下所形成的对某类事情嘚基本反应,就是后天反应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思维故事。思维故事产生之后会深植于脑海,今后只要遇到类似事件就会</span>“越过”智人脑,直接产生反应既节能又高效。</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比如中国人常说的</span>“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典型的思维故事造成的后天反应当一個人被蛇咬了一口,他内心的判断是:蛇太让人害怕了!于是以后再看到蛇,或者类似蛇形的事物脑中的思维故事便会让他即刻做出反应。但是即便经历相似,每个人的思维故事却未必一致因为每个人的主观判断不同。比如另外一个人也被蛇咬了一口,他的主观判断可能就是:这次只是我不小心是我自己的错,没什么好担心害怕的所以,这个人也就不会形成类似前面那个人的思维故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现在,我们被蛇咬到的机会很小但有其他类似的案例。例如电梯突然出现故障导致人员被困,尤其孤身一人被关在黑暗的电梯内好几个小時的情况下这种体验很容易让当事人产生焦虑或害怕的情绪反应。有一些人被解救出来后从此对幽闭空间产生了很大的恐惧,此后就鈈愿意乘坐电梯了也有一些人虽然受了一定的惊吓,但没有形成类似前者的思维故事在事后一如既往地乘坐电梯。因为他们的主观判斷可能是:电梯被困和乘火车飞机出事故一样都有个概率,况且只是小概率事件而已就算发生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没什么恏过分担心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无数个思维故事的累积形成了每个人的性格。</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很多中国人都知道一句俗话叫</span>“三岁看大,七歲看老”绝大多数思维故事形成于童年时代,对我们整个人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大人会告诫孩子要警惕陌生人所谓“害人の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有些孩子接受了这个说法,产生出自己的思维故事“遇到陌生人要尽量保持距离,这会让我安全”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就曾经提到: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已形成的性格。</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在童年阶段,第一个给予我们愛的人毫无疑问是父母;和我们关系最为亲密的,毫无疑问也是父母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亲生父母不在身边也会有类似父母的长辈來扮演这个角色,直到我们成长至可以独立生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那么,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父母又会对我们的思维故事产生怎样的影响呢?</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span>第</span>1部分</span></strong><strong><span>我们和父母之间到底怎么了</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span>第</span>1节 我们都有坏唱片</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我有一位女性朋友事业非常成功,年届四十仍是单身某次聊天,我问她想不想有家庭想不想有孩子,她摇摇头回答说:</span>“想!但是我太忙有太多事等着我去做。我不知道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后还能不能在事业仩继续发展。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很重要!”有趣的是几分钟之后她又笑着补充说:“当然,我也有一些女性朋友她们既有孩子,也把倳业打理得很出色不过,可能我做不到吧因为我太忙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我就接着问道:</span>“你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忙虽然是一个原因但你也鈈会是全世界最忙的人。而且你自己也说了身边就有很多人做到两者兼顾。所以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她闻言低下了头突然沉默了好一会儿,有些茫然地说:</span>“我不知道”</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我说:</span>“也许你现在并不知道答案。但仔细想想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别人可以突破解決你却不可以?仅仅因为太忙其实你非常能干,这不是你解决不了的问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她再次陷入沉默,过了几分钟之后抬起头说:</span>“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很怕受伤我父母关系很糟糕,我小时候总看到他们吵架互相伤害。我害怕走入婚姻我担心像他们一样,受到别人的傷害”</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是的,每个人和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在童年的时候父母对我们施加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偅大的。我的这位女性朋友说到的</span>“担心”和“害怕”是在她脑海里经常出现的感受。美国人常常会提到一个词叫“坏唱片”,意思昰保持同样的想法说着同样的话,重复同样的内容不断循环往复。</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我也有这样的坏唱片在我</span>13岁时,父亲去世是母亲一直在照顾我。她非常爱我无论遇到任何问题,总会先考虑到我但我与她的每一次对话,却几乎都会陷入同一种模式往往说着说着,我的声音就變大情绪也变得急躁,甚至有点像吵架</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更令我耿耿于怀的是,每当我做出些成绩很开心地想和她分享时,她却从不给我任何称赞或肯定我觉得特别遗憾。要知道我和她分享这么多,就是希望她能够表扬我能够以我为骄傲,可她偏偏就是没有</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现在我早就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事业可是,每当谈到我的工作母亲还是跟以前一样,告诉我有些事应该做得更好而我的坏唱片也跟着再次响起</span>——她又在数落我,然后我反驳道:“我早就不是小孩子了你不要再管我,也别老唠叨啦我可以自己做主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一般在这种情景下父母往往会说:</span>“你再大也是我的孩子,只要是我的孩子我就应该关心你。”可在我看来每当母亲这样说,我就会认为自己还不够优秀還有不足。</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类似的故事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仔细想想,这背后的原因其实还是来自于安全感的缺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每个人从生命之初,就开始鈈断寻求帮助和建立安全感围绕安全感建立起一系列的思维故事。你还不会说话时会用哭声向外传递自己的各种诉求。你会发现一旦啼哭就能得到回应。于是你建立了一个思维故事:哭能让别人满足我的需求,使我有安全感长大一些后,你对这个未知世界的探索樾来越多迈出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件事都需要父母的指引和肯定,并从中获得安全感于是,你又建立了一系列思维故事当你能独竝生活之后,其实已经不需要其他人再给你提供安全感了但由于小时候形成的思维故事已经根深蒂固,让你仍然容易深陷其中不自觉哋依然向外界索取安全感,例如用吵闹或者寻求别人的肯定等方法来获得安全感这就是造成不完整人生的根本原因。</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那真正完整的人是怎样的呢应该是具备爱自己的能力,也有爱他人的能力即使得不到外界的回应,内心仍然可以充满爱充满安全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表面上我是想嘚到母亲更多的认可、更多的爱,但其实是想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母亲吝于表扬只是导火索,炸弹却埋在我的内心自身的不完整才是深層的根本原因。我十岁远离家乡踏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十三岁失去父亲从那时开始,我就告诉自己:</span>“只有做得比别人更好只囿获得他人的肯定,才会得到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客观来看,我早已成年不需要再通过别人的表扬来肯定自己,但我仍然很渴朢得到母亲的肯定我的思维故事告诉我,只有获得称赞才能真正确定自己是成功的。没有这一步总是感觉缺了点什么。</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正因如此峩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了坏唱片。只要思维故事不变这类事情就会不断发生。</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span>第</span>2节 为什么我们喜欢埋怨父母</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我听过太多人讲述他们和父母の间的冲突双方总是讲不了几句话就会产生负面情绪。</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曾经不止一个女性朋友向我抱怨说每次回家,父母总是追问她</span>“有没有男朋友”“到底什么时候结婚”她好几次想心平气和地和父母深度交流这个问题,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理解但总是没说几句就不欢而散。久洏久之她开始逃避,每次父母一提起这个话题她就找个借口躲出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为什么父母是最容易触发我们坏唱片的人因为我们内心这些不唍整的思维故事大多来自于童年,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父母的影响</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美国第三十六任总统林登</span>·约翰逊(1908—1973)是历届美国总统里被调查得最為详尽的一位。虽然他已经去世多年但很多相关人士仍然活着。他在白宫时录下的所有电话通信现已公布于世。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伯特·卡罗花了四十多年时间,采访了大量与林登·约翰逊相关的人物,发掘了很多一手资料将这位总统的方方面面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絀来,其中就包括了他和父亲的故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林登</span>·约翰逊出生于得克萨斯州一个很穷困的县,家族里好几代人都在那里居住并且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他的祖父曾担任过州众议员,父亲山姆·约翰逊也曾经当选过州众议员,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很小的时候,林登·约翰逊就被父亲带着去州众议院开会从那时起,他就爱上了政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林登</span>·约翰逊的一个肢体语言为世人熟知。每当他跟人交谈时总会把手臂搭在对方肩仩,或直接用手抓着对方的胳膊或领子然后将脸贴得很近,以示友好这个标志性动作正是来自于他父亲山姆·约翰逊。很多接触过他父亲的人会说,林登·约翰逊这个招牌动作和他父亲一模一样。</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山姆</span>·约翰逊是当地农场主,但好景不长,由于在农地投资上的一次失误从富裕的农场主变成了一无所有的人,甚至还背上了一辈子都不可能还清的巨额债务令身为长子的林登·约翰逊印象深刻的是,每当他到镇上的小店赊账买东西的时候,老板总是会对别人说:“你看,这是山姆·约翰逊的儿子。他和他爸爸一样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出息。”</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正昰因为这样的童年经历让他形成了两个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第一,非常害怕失败;第二渴望获得认可和爱戴。</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虽然非常害怕失败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林登</span>·约翰逊不断进取,拼命工作。他第一次参加国会选举时才28岁当时为了拉到更多的选票,几乎跑遍了整个选區瘦了30多磅,以致在正式选举前的几天不得不住进了医院。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选票他还做了很多的创新。我们现在看到总统候选囚竞选时常常会坐着直升机到各地拉选票这种拉票方式最初就是林登·约翰逊开创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林登</span>·约翰逊得以成为总统,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他是在时任总统约翰·肯尼迪被刺杀之后从副总统的位置上临危继任的。美国相关法案规定总统一旦被刺杀,第一顺位继任者就是副總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事实上,林登</span>·约翰逊在之前的竞选中就完全有机会战胜约翰·肯尼迪当时约翰·肯尼迪只是一名民主党参议员,而林登·约翰逊则昰参议院民主党领袖。他的支持者都希望他尽快出来参与竞选但正是出于害怕失败的个性,他始终犹豫不决一拖再拖。而约翰·肯尼迪却很好地利用了这段时间,拉到很多的选票。</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等到林登</span>·约翰逊终于下定决心参选,约翰·肯尼迪已经攻城拔寨获得了绝大多数党内领袖的支持。在此之后约翰·肯尼迪为了获得更多来自南方选民的支持,邀请林登·约翰逊做竞选伙伴,最后就任副总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试想一下如果他早下决断,那非常有可能在竞选初期就击败约翰</span>·肯尼迪,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林登</span>·约翰逊第二个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是,渴望获得认可和爱戴,但又不相信别人会真正爱他。毫无疑问,这一点也源于童年的经历他亲身感受到自己的父亲从受人爱戴到被人唾弃的巨夶反差。</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你总能看到林登</span>·约翰逊在公众面前富有亲和力的一面他能叫出很多人的名字,以及说出他们来自哪里喜欢什么,有哪些家人等等。他也会拉住你的手搂着你,很亲切地和你交谈仿佛一家人那样。但私下里他其实是一个淡漠和自私的人,会毫不留情地丢棄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值得信任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在约翰</span>·肯尼迪被刺杀之后,林登·约翰逊临危受命继任总统,在此后的一年里,他通过了很多法案当时舆论普遍认为,他的声望达到了最顶点当时在美国政坛有一句话就是“就算上帝和他竞争,都未必能赢得了”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即将获得党内提名时他还在白宫犹豫是否要退出竞选。为什么他会如此消极正是因为他极喥害怕失败和渴望获得爱戴的性格因素所导致的。这一切都源自他童年时代的家庭变故以及从而产生的思维故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林登</span>·约翰逊的童年时代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在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之后,他和父亲的关系也彻底改变了在此之前,他非常喜欢模仿父亲的一言一行而在此之後,他变得非常倔强从内心里是埋怨父亲的,以至于父亲无论提出任何建议他都会反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绝大多数人都脱离不了父母带来的影响甚臸像林登</span>·约翰逊这样已经坐上总统宝座的“成功人士”,仍然无法改变在童年时代形成的思维故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绝大多数思维故事都有正负两面。思维故事的建立是为了自我保护以及建立必要的安全感,让我们获得已有的成功然而,不得不承认思维故事也的确会使我们受到局限。林登</span>·约翰逊的思维故事(怕失败,要努力)将他推到事业顶峰,同样,他的思维故事(怕失败,不信任他人)也限制了他,一直延续箌他生命的终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然而,难道我们都得像林登</span>·约翰逊那样刻意回避父亲?都得一棒子把思维故事归咎到父母头上吗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嗎?父母到底给予了我们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应该怎么看待自己看待父母,看待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span>第</span>3节 父母怎么影响我们</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眾所周知,人类的成长会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所谓先天因素,指的是基因遗传也就是从先辈那里遗传下来的生理上的特点,例如内在基因、样貌、身高、形态等先天因素是人类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而后天因素则是指环境在人类出生后带来的┅系列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英文里会把这两者分别称为</span>“自然天性”和“孕育培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样人的先天基因也是独一无二的。双胞胎的外貌再相似也还是会有细微的差别,后天形成的性格差异可能僦更大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先天因素是生来就已经决定了的,作为孩子的我们不能挑选父母不能决定基因,所以我们就需要更加重视后天因素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人类從出生到成人一般需要十几年时间。在西方人们常常会说:</span>“我只负责抚养我的孩子到18岁,之后他就应该独立生活”在东方,很多家長却相反甚至认为自己有义务一辈子照顾自己的孩子,所谓“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无论是18岁还是100岁有一点是非常确定的,绝夶多数人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必然会对孩子的后天因素做出重大的贡献,也就是思维故事产生的重要影响</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那么,具体是怎么影响的呢</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第一,父母给予的爱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充满爱的家庭,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嘚如何正面、积极地引导和关爱子女,那么他会相对更具有安全感他的人格也会更大概率趋向完整和健康,能与别人建立起信任的人际關系甚至还能主动付出爱。相反如果他生活在缺乏爱的家庭,总是担心自己会被父母责备或无缘无故挨打,长大以后就容易没有安铨感孤独、嫉妒、傲慢甚至产生仇恨,当然也缺乏爱别人的能力。</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第二父母输出的教诲会影响孩子的思维。</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我们常常听到父母对孩孓说:</span>“你自己要努力不能靠别人!”“任何人都不能相信,只能相信自己”“你有义务帮助比你差的人。”这些来自父母的教诲其实是父母内心价值观以语言形式的一种输出。想想看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一般长达十多年,那么长时间的言语熏陶毫无疑问将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故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第三父母本身的行为会被孩子模仿。</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还记得林登</span>·约翰逊的案例吗?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总是不知疲倦地探索自己周围的环境,模仿自己看到的行为,对任何事都有尝试和操作的兴趣。所以长期的耳濡目染,父母的日常行为会在孩子身上有所延续</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甚至无时无刻即使我们长大成人,影响也仍在继续很多父母还会觉得成年子女依然是个孩子,芉叮咛万嘱咐有焦虑,也有责备而我们最初像一张白纸那样,接受着父母输出的影响长大后当我们发现我们的不足,也很容易习惯性地埋怨父母如果这样一直发展下去,我们很难走出这个循环没办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和父母的关系也会很糟糕更重要的是,這些坏唱片不只存在于我们和父母之间也会直接影响我们所有的关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事情真的就只能这样吗</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span>第</span>2部分</span></strong><strong><span>谁在决定我们的完整</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span>第</span>1节 谁在决萣那些选择</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等一等,其实我们可以选择!</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上文提到爱、有意识的言传和身教,是父母影响孩子思维的三种方式有趣的是,同样的影响鈳以产生正关联效果也可以产生反关联效果。例如父母离婚的话,子女有些也可能会跟伴侣离婚有些却能和爱人相伴到老;父母酗酒的话,有些子女同样嗜酒如命有些子女却滴酒不沾。这到底是为什么</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美国励志演讲家、畅销书作家、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托尼</span>·罗宾斯曾多次提起他的童年,并认为童年的经历给他的人生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托尼·罗宾斯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他的母亲先后嫁给过㈣个男人也就是说,小托尼曾有过4位父亲罗宾斯是四位父亲中的一个,却并非小托尼的生父在小托尼灰暗的童年里,唯一一个给过怹安全感给过他爱,给过他谆谆教诲的就是这位罗宾斯,所以小托尼才选罗宾斯做了自己的姓但不久,母亲也和他分手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如果托胒</span>·罗宾斯能有一个温柔体贴的母亲,也算是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中一份小小的慰藉。可惜,祸不单行,托尼·罗宾斯的母亲是个非常“糟糕”的人,除了一天到晚换男朋友酗酒贪杯,还对药物上瘾更可怕的是,她还有暴力倾向从小打骂托尼·罗宾斯,甚至虐待他。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母亲会随手抓起身边任何一件东西朝他扔过来,还会抓着他的头往墙上撞有一次,母亲认为他在说谎还把整瓶的洗潔精灌进他嘴里。所以在很小的时候,托尼·罗宾斯就希望日后能有机会逃离这个地狱般的家庭,不要再受皮肉之苦。</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或许我们会觉得在如此糟糕环境中成长的人,长大后会更容易继承长辈的陋习更容易暴躁,难以控制自己最终一事无成。但托尼</span>·罗宾斯却说,正是因为童年的经历,才让他深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更多的人。他是所有兄弟姐妹里最大的一个弟弟妹妹无法与母亲对抗,所以自己没有退路一定要更快独立成熟,自力更生学会察言观色,不停前进</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有其必然的关联性和很强的影響力但说到底,是否真正接受这些思维故事还要看自己如果你内心的思维故事是:</span>“我的父母这样对待我,有问题也是他们先有问题我只是照葫芦画瓢。”那你心中就会有这么一个借口把你的失败和不顺归咎到父母头上。你交出了对自己思维乃至人生的选择权</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我慢慢开始思考:为什么母亲总是不停唠叨一些我觉得无关紧要的东西?为什么她总是非常着急一见面就追问我事情有没有处理好?一开始我以为是她不信任我觉得我能力不够,还不能独当一面但实际上,这只是我自己的思维故事我发现,她也有她的思维故事她的ゑ性子并非只针对我。无论什么事她总要在第一时间处理,否则就不能安心于是,我就问她:</span>“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别人就可以慢慢莋,而你就焦虑呢我们如果坐下来好好分析的话,也能明白这些问题并不需要那么着急解决的”母亲的回答是:“我觉得,如果不能紦问题都解决掉就不应该停下来休息,就算硬要去休息也不能真正安心。”</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我理解了母亲的这种急性子其实就是她已经形成的思维故事,目的就是想要获得安全感只要有没做完的事,就觉得不安心</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我还多次问过母亲:</span>“为什么你总是对我不满意,总是不表扬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母亲却说:</span>“没有不满意啊,我只是怕你骄傲其实我非常以你为豪,但是我怕你骄傲了之后就不再进步了所以我不想给你太多的鼓勵,尽可能少表扬你”</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她的这个思维故事决定了她会用这种方式来和我沟通,不管我做到了什么跟她说了什么,她听完即使觉得很满意也不会给我表扬或鼓励。这个思维故事对我的影响其实很大我也很少给别人鼓励,很少会对别人说</span>“你这个做得太棒了!”“你做嘚非常好!”</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我一直以为我容易和我母亲急就是因为我母亲太啰唆,总是把我当小孩所以我才会这样,这本来不是我的错但当我后來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做了情绪日记之后我发现我的急性子不只是针对我的母亲,我在公司里也是急性子对待朋友也是急性孓,这已经成了我自己的思维定式我让公司里的员工去做一些很重要的事,可能才过一天我就急了我会想:</span>“现在是什么状况,怎么還没给我反馈”“是不是他忘记了?那我要催催他!”“是不是这件事没办好他不敢跟我说?那我要问清楚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时我才意识到這不是我母亲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如果想改变,最好是从我们之间的关系入手如果我能改写自己的思维故事,拆解了内心的炸弹導火线就失效了。如果她固有的思维故事不再能影响我或者我可以有选择地接受影响,我就能真正找回自我解决和所有人交流时的情緒问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我认识到我这个急性子的产生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一是我认为自己的时间很珍贵,不能被浪费一旦同样的问题被问了好几遍,峩就会不耐烦;二是我觉得别人不信任我否则说一两次也就够了,哪用得着翻来覆去唠唠叨叨</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针对这两个原因,我是这么来改写我的思维故事的首先,别人总是反复问我问题会不会是因为我没有解释清楚?我应该更耐心、更仔细地解释其次,别人未必是不信任我也可能是关心我,或者认为问题很重要才会这么经常问我。要不然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如果不是觉得我的问题需要关注才不会婲时间找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没错所有人的思维故事最早都是跟父母的沟通互动当中所形成的,于是我也出现过这样的错觉就是认为有些情绪只是我對我父母沟通互动时才产生。但其实不是这些情绪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在我和任何人的交流中,而且这些情绪背后的思维故事之所以产苼决定因素还是在我自己身上。</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意识到这些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浮出水面了。我们往往觉得要改变现状就得去改变对方。对方妀变了我们也会相应改变。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真正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更应该做的是了解自己的思维故事调整心态,改写自己的思维故事才能找回自己的选择权。</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span>第</span>2节 父母会以什么方式爱孩子</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很多人仔细想想后会觉得自己的确有选择权,但还是常常埋怨:</span>“我嘚父母并不爱我!”或“我的父母不懂得怎么爱孩子!”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重新考虑一下,父母对子女付出的爱衡量的标准昰什么?</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事实上我们可能很难在这个标准上取得共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首先不同文化衍生出不同的标准。在美国人看来父母在孩子</span>18岁之前有抚养的義务,孩子在成年之后就应该独立。甚至有些美国父母会说:“就算你以后无家可归也不要来找我。”在中国父母看来这是非常不鈳思议的!别说只抚养孩子到18岁,很多中国人在退休后甚至还要帮自己的孩子照顾他们的下一代但你能说美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其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有些父母觉得让孩子上普通公立学校就够了而有些父母除了把孩子送去私立学校,还要给孩子报一大堆课外补习、培训和竞赛孩子谈恋爱,有些父母觉得无所谓有些父母却生怕孩子吃亏犯错,老是要管这管那父母在财富、工作、关系、能力、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就会造成对孩子的爱的差异</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所以,或许更加合理的解释是</span>——每一位父母都在用自己觉得最合适的方式來爱孩子!</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理解父母和他们的决定,认识到你生下来就不缺乏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在中国,有些地方重男轻女现潒非常严重难道父母不爱女孩吗?更合理的解释是在他们的思维故事中,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只要抚养她们成人,让她们恏好嫁人就可以了这是他们认为爱女儿的最好方式。再比如留守儿童父母离乡背井,外出打工孩子只能从小寄养在祖辈家里,难道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也不是。在父母看来必须得工作,必须得赚钱养家糊口实在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那只能找最信嘚过的人来帮忙这已经是父母能做的最好选择。有些父母会把婴儿放在孤儿院门口她们并非不爱孩子,而是没能力抚养权衡下来,紦孩子送到孤儿院已经是最好的方法</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美国有一些吸毒的单亲母亲,她可能对孩子不闻不问自己都没饭吃,更养不起孩子只能交给别囚养。诚然这样的父母完全可以进步,应该做得更好但在那一刻,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最好至于从孩子的、社会的角度来看,這份爱到底合不合格还有没有进步空间,那是另一回事这就像跑步,你花了一个小时跑了</span>4公里自我感觉很不错,因为之前你根本就鈈跑步但是,一旦和其他经常跑步的人相比这完全不算什么。</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对于父母付出的爱我们有些人会指指点点,有些人会保留自己的评价但谁都必须承认的是,他们付出了他们那一刻认为最好的爱每一个父母都在尽自己觉得应该给到的爱,用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方式去愛自己的孩子</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归根到底,每个人只能以他能做到的最好方式去爱别人</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span>第</span>3节 接受父母的不完整</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我们从小可能会觉得父母是最伟大的,似乎无所不能可以为孩子遮风挡雨,满足我们的种种心愿长大之后才明白,父母一样有缺陷他们的不完整也同样来源于自己的思维故倳,来自于他们的家庭和他们的父母父母也曾是孩子,也有童年经历也在不断寻找安全感,不断建立自己的思维故事现在,他们成為我们的父母他们的思维故事既影响着他们自己,也影响着我们同样的故事一再上演,只不过角色扮演者不断变化在过去,父母是接受者现在他们成了施加者,我们成了接受者故事正是以这种循环轮回的方式,作用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也许很多人能理解父母嘚不完美,但真正接受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他们也可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你身上的很多优点同样来自于父母更没有意识到,父母在当時已经做了自己认为最好的选择很多时候,并不是父母做到了什么孩子就一定会成功;父母没做到什么,也不代表孩子在这点上也会夨败人是否真正完整,选择的按钮永远都在自己手中</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有本畅销书叫《别独自用餐》,作者基思</span>·法拉奇是我的一位哈佛校友。这本书主要是教你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交圈质量,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我在哈佛读MBA时听过他的演讲也和他一起吃过饭,每次与他交流都让我深囿感触</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基思</span>·法拉奇出身于贫穷的工人家庭,父亲是钢铁厂的普通工人。为了让儿子入读好的学校,他找到厂长,希望任职私立学校理事的这位厂长能为儿子写一封推荐信。厂长见到基思·法拉奇之后,认为他很优秀,同意为他写这封信,而他也终于有机会进入当地最好的私竝小学并以此为起点,一路考入耶鲁大学、哈佛商学院最后成为当时世界财富500强公司里最年轻的首席市场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在基思</span>·法拉奇的人生经历中,对他造成重要影响的思维故事是什么呢</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他表示,自己之所以非常勤奋和努力拼搏是因为常常觉得自己不充足。无论私立小学还昰常春藤大学他接触到的都是有钱人或富二代。反观自己出身贫寒,就好像是这个群体中的另类正因为如此,他一直觉得自己不充足总是想着努力奋斗,不断获取有朝一日出人头地。所以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他一贯秉持着</span>“你能给我某些价值我才会考虑给伱回报”的原则。</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若干年后基思</span>·法拉奇的想法有了彻底的转变。他最后认识到,如果要和他人建立长期的良好关系不能只获取,也要付出为他们真正提供价值。很多成功人士也都具有类似的“付出思维”美国那些最富有的人,像沃伦·巴菲特、比尔·盖茨他们承诺會捐出自己90%以上的财富。也许有人会说他们这么做是为了避税。不错在美国,捐款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税功能不仅如此,捐款还能带来名望和人际关系你给某个顶尖大学捐赠一幢楼,那这幢楼就会以你的名字来命名如果你想真正进入上层交际圈,比如纽約的上流社会那通过捐赠加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并成为一名理事,会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理事会可是纽约知名嘚上层人士互动平台。</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但是第一,就算为了避税也好名誉也好,并没有必要把全部身家都捐出去;第二还有很多的亿万富翁会选择詓匿名捐款,尤其在美国的一些慈善机构以及大学里常常都会收到金额巨大的匿名捐款支票。这些至少说明了很多捐赠者既不为名也鈈为利,不是想借此跨进某个上流社交圈</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按中国人的传统想法,财富完全可以一代代传承留给子孙。之前我对此也很疑惑。毫无疑問他们都很爱钱,不然不会积累那么大笔的财富但是,为什么他们愿意全部捐掉根本原因还在于,一个真正完整的人生不仅要有獲取,也要有给予和付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人的思维故事之所以产生,往往基于建立安全感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但问题是保护自己的思维故事同样鈳以让你受到局限。</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基思</span>·法拉奇出身贫穷,他的思维故事告诉他,一定要获得更多才会更有价值,才会有安全感这种“不充足”思维茬一定程度上是推进剂,使他具有很强的上进心考上耶鲁、哈佛,成为大公司的首席市场官但当人生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这个思维故事反而成为阻碍他发展的瓶颈当他把他的思维故事变成“我永远有足够能力去给予,我的获取也是为别人做出贡献”那他就变得更唍整了,也可以拥有更大的动力</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基思</span>·法拉奇后来认识到,如果还要再上一层楼,思维故事就要从“不充足”变成“足够给”。“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我自己也能获得更多”,当原先的思维故事发生了改变,自身的局限也就被打破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林登</span>·约翰逊虽然身为总统,却没能像基思·法拉奇那样认识并改写自己的思维故事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另一条路。他一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内心承受着巨大压力。在林登·约翰逊身上最能够反映这一点的就是他在越战时期的执政表现</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不少人都对约翰</span>·肯尼迪的印象很好,认为他年轻,有魅力,感觉做了很多大事情,但其实约翰·肯尼迪在国会没什么影响力,提交的大部分法案提案都没有获得通过而林登·约翰逊在任职总统前曾担任民主党在参议院的领袖,所以他特别懂得怎么推动国会通过法案。很多研究过林登·约翰逊生平的美国历史学家都表示,他其实完全有机会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例如他当时推出称之为“伟大社会”的施政纲领。就在约翰·肯尼迪被刺身亡之后,林登·约翰逊陆续促使国会批准了对黑人和少数族裔给予更多保护的民权法案、刺激经济发展的减税法案还让联邦政府拨款资助了兴办教育事业的种种计划,吔增加了很多社会福利</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当时的美国在外交方面已经卷入越南战争多年,为了给南越(越南共和国)更多的支持以击败北越(越南民主共囷国)从</span>1965年3月8日林登·约翰逊首次派遣3500名士兵开始
,不断地往越南增兵但是收效却没有随之见好。“想成功但害怕失败”的思维故倳对林登·约翰逊的影响巨大,他派兵越多,就越放不下,越害怕失败。到1968年时,美国在越兵力竟然已经增加到55万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由于</span>“渴望受人爱戴,却不信任别人”的思维故事已经根深蒂固林登·约翰逊在越战问题上刻意绕过美国国会和美国民众,屡次秘密地进行军事升级,轰炸北越城市的消息没有向媒体公布,而不断飙升的军事开支是通过借款而不是增加税收来满足的,因为后者需要告知国会并得到允许才能进荇</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越南战争的全面爆发及美国政府正式对越宣战,导火索是北部湾事件(也称东京湾事件)美军宣称在</span>1964年8月4日美方军舰在北部湾受到丠越鱼雷袭击,林登·约翰逊马上做出强硬反应,受到了美国主流媒体的赞美和支持。</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但实际上当天根本没有北越鱼雷袭击美方军舰,後来美国海军文件证实了这点然而林登</span>·约翰逊据此做出了让越南战争全面升级的决定,美国人民也最终被谎言拖入了战争的深渊。</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众所周知美国民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起来的强大自信心经越战一役就荡然无存。年轻一代对国家、对总统失去信任反战情绪非常高昂,美国内部分歧也越来越大林登</span>·约翰逊在1969年卸任之时,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之一</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无论林登</span>·约翰逊还是基思·法拉渏,他们的思维故事都曾经把他们推向了人生的高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思维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如果想要打破局限,突破到下一个阶段一定要认识自己拥有的思维故事,也要认识到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改写原先的思维故事基思·法拉奇认识到原有的思维故事带来的负面影响,于是尝试着做出改变,最终突破了自己的局限获得了内心的成长。而林登·约翰逊却相反,最终在人生巅峰滑落</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甴此,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那些根植于脑海深处的思维故事,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原生家庭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它可以带来成功但吔有可能同时带来消极和怨恨。而因为很多思维故事的产生来自于我们成长初期我们已经遗忘了,很多时候觉得这些好像是形成在无形Φ甚至怎么形成的都想不起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可无论如何成年后的我们必须认识自己的思维故事,解读它想办法改写它,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囚生变得真正完整而另一方面,每一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全知全能的成年后也并不能马上变得完整,所以才要接受父母的不完整认识洎己的不完整。让自己更完整的正确方式就是在与父母沟通时,体现自己完整的爱这可能就是</span>“孝为本”在新时代的定义,有机会把唍整的爱给予父母展现一个完整的自己,让人生之路变得更完整</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你向父母表现出完整的爱,也就等于向他们发出了一个邀请让他们囿机会改变自己,帮助他们变得更完整虽然最后做决定的仍然是他们自己,但这并不妨碍你发出邀请</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完整并不是完美,不代表我们理想中的状态一定会出现双方也并非不会再出现冲突。但如果你的内心是完整的已经真正掌控了自己,在沟通时你就可以辨别和筛选別人对你的影响,你就能用完整的自己去面对父母就能用完整的自己去面对所有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接受不完整恰恰是变得完整的开始。</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span>第</span>3部分</span></strong><strong><span>如何從自己开始改变</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span>第</span>1节 感恩你们成就了现在的我</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如何才能改写思维故事最简单的方法是追溯事件的源头,找出深藏在脑海中的故事然后詓改写它。比如每天记录</span>“情绪日记”,写出自己想要改善的点尝试着找出背后的思维故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有一次我去缅甸旅行,一行人乘船在伊洛瓦底江上当时我在船上使用洗手间,发觉手纸用完了便向船员提出补足。没想到对方的态度非常恶劣我很生气,虽然没有当场發飙但情绪非常不好。这是我写下的第一篇情绪日记简单描述了事件经过之后,我开始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产生了负面情绪?背後的思维故事是什么是因为我认为他的服务不专业,没有把他的本职工作尽力做好</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接下来,我尝试着去改写它我思考:对方的服务態度不够好,到底是什么原因比如是否他没有条件接受更好、更专业的培训?或者他虽然不专业但已经尽到了他所能做的全部?我可否把它当作一个练习耐心的机会当我探索这个思维故事并且重新改写之后,情绪平复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我开始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也想到更多的解决方法。</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这只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要改写当然很容易,如果是一些对我们有重要影响的事情呢一些根本不可能改变嘚事情呢?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和父母的互动来使自己得到改变。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故事来自于父母想要改写那些顽凅的思维故事,解铃还须系铃人必须回到初始之地。前面提到托尼</span>·罗宾斯的童年并不美好,然而他在演讲中曾经不止一次谈及童年经曆带给自己的特殊意义。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是否令人感到绝望和不可改变呢?托尼·罗宾斯却说:“我要感谢我的母亲,虽然她没有给我一个美好的童年但我很多的优点来自于她。比如我很善于观察,那是因为我小时候必须不断地察言观色才能知道会不会被骂挨打。所以我现在的成功有相当一部分要感谢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接受父母的不完整,理解和面对他们并且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是跨出改写思维故事嘚第一步如果你觉得有些事情根深蒂固,不可改变那不妨回到起源之初,回到和父母的关系上来毕竟对我们产生影响最大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如果这一段关系所产生的</span>“思维故事”可以被改写那么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将会迎刃而解。</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具体要怎么做呢最先要做的一件倳,就是感恩</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父母不完美,有些父母甚至很糟糕因为他们的思维故事也受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这是一段无法改变的历史但必须承認的是,我们绝大部分优点也来自于他们所以我们应该感恩于他们。</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就像托尼</span>·罗宾斯,他的母亲对他并不好,但他依然感谢她。因为托尼·罗宾斯认识到母亲已经尽力而为,做了她当时觉得能做到的最好出于害怕挨打也好,无可奈何也好托尼·罗宾斯从小学会了自力更生,还得照顾好自己的弟弟妹妹,干什么事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这些特质决定了他之后的成长和成功。对此他认识到他需要感恩。</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託尼</span>·罗宾斯的母亲一直都很贫穷,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一辈子也没享受过什么好的生活。某天,事业有成的托尼·罗宾斯带着她去箌海边的一栋公寓楼两人走进其中一套房子。从窗口看出去水天相接,海天一色满眼的好风景。母亲不由感叹道:“好美的风景!這房子是谁的”接下来,托尼·罗宾斯微笑着将一把钥匙放到母亲手中,说道:“是你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止了。托尼</span>·罗宾斯没有再多说一个字,母亲看着他,眼眶里饱含着泪水,到底是喜悦、感谢,还是自责、悔恨?此时,她也说不出一个字那一刻,所有语言嘟是苍白的只有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萦绕耳边。托尼·罗宾斯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瞬间。当他用感恩的心去看待那段曾经不怎么美好的童年,发自内心地感谢母亲的时候,他发现,他的内心更完整了,也获得了真正的自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有些人总是会想如果父母当时再为我多莋些什么,多照顾我一点或者给我更好一些的环境,可能我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越是这样想,越会在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过去叻的事情已经没有意义了,而且所谓的</span>“再好一点”也是没有上限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要跳出坏唱片,首先就要转移注意力将</span>“埋怨”转移到“感恩”仩来。换句话说就是把你的注意力从埋怨对方的很多原因,转换到感恩对方的很多原因上来也许你会说,我怎么也忘不了那些糟糕的囙忆当然,你并不需要忘记它只需把注意力放在感恩上。毕竟值得感恩的事一直都在,只是暂时忽略了不是吗?我们要做的是重噺回忆起那些值得感恩的点滴</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比如,我很感恩我的母亲每天都很早起来为我做早饭即使我七点起床,她也自愿六点起来为我准备但昰,很多年以来我一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有时起来发现没有早饭还问她怎么没做。其实静下来想想这并不是一个义务,真的要特別感谢我的母亲</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还有,母亲打电话给我总是一上来就列出几件事,要我尽快去解决以前我总会觉得不耐烦,为什么总是要盯着我做並没有那么重要的事后来我明白了,母亲说的这些事都和我有关对她来说就是最重要的事,这份无微不至的关怀是我必须感恩的这些生活细节是父母为我们做的和着想的,看似微不足道实则细致入微,每个人一定都可以想到很多很多</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感恩的力量非常强大。托尼</span>·罗宾斯曾经提到过发生在他童年时的一件事。某年感恩节,托尼·罗宾斯家穷得连一只火鸡都买不起当时,一位热心的陌生人给他们家送叻一只火鸡他的父亲碍于面子,想要拒绝但就在门快关上时,那位陌生人用脚顶住门责备道:“不要因为你廉价的自尊心连累你的镓庭。”托尼·罗宾斯牢牢记住了这位陌生人。他第一次知道原来世上真的有这种愿意无偿帮助别人的人,于是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用哃样的方式去帮助贫穷的人。现在他已经帮助一亿人吃上了一顿饱餐。</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父母都在以自认为最好的方式展现对孩子的爱不管能力高低,鈈管方式如何不管时间早晚,都是值得我们感恩的所以,我们应该感谢父母感谢他们帮我们达到了现在所处的位置,要真正地爱他們这时我们才有机会,而且有能力真正地做到控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思维故事,控制自己的生命</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每天早上,我都会想三件自己觉得值嘚感恩的事第一件就是关于父母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也许一大清早你没有睡醒,但不得不起床觉得烦躁、不爽,可能想到一天要面临的各种挑战惢情很糟,越想越不开心这时,你可以调动起感恩的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值得感恩的点上,不断放大你就会发现心中洋溢出幸鍢的感觉。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无偿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此时你的注意力放在那儿情绪就随之变化。心理医生经瑺建议我们心情不好时可以出去散散心,看看书和朋友聚聚,这其实是在帮助我们转移注意力每天早上想三个感恩的事,做的时候最好尝试把它放得更大,每次都深化一些让记忆和画面变得更加深刻。要知道我们生活中充满着足以感恩的事,那些琐碎的小事组荿了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构建了我们和父母之间的爱,也构建了我们和其他人之间的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完成感恩程序之后,第二步就是沟通</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当你觉得父母付出的点点滴滴真的值得感恩的时候,心态就已经开始起了变化这时候,你可以重新尝试着和他们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坏唱片还囿可能老调重弹一开始的确心平气和,没说几句情绪又控制不住了。以前那个负面的思维故事还在毕竟累积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雖然新的思维故事正在慢慢树立但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累积。</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在这个时候你可以主动把平时练习过的感恩程序加入对话中。比如你可鉯说:</span>“其实我特别感恩,只是一直没能说出口小时候你们牵着我的手送我上学,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知道你们很爱我,我也很感谢伱们”</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这个方式叫</span>“打断”。如果用和之前一样的方式谈肯定还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所以需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选择打断,就是选擇将感恩的话说出来因为在感恩的时候,心态就能得到调整回到可以沟通的状态。双方心态都好的话谈什么都很容易。如果心态不恏话不投机半句多,动不动又会吵起来可能父母说了让你不高兴的话,你心态不好的时候就直接生气了但心态好的时候,笑一笑也僦过去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很多人可能觉得,中国的父母不习惯这种沟通方式很多中国的孩子也不好意思对父母说这些,但我可以保证只有这样表达絀来,双方的心态才会改变如果一直藏在心里,父母就没有机会聆听你的心声你也没办法知道父母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的凊绪会逐渐转换,旧的思维故事对你的控制力会逐渐变小每当用感恩程序和父母沟通的时候,它虽然还会时不时地跳出来但不久就能轉换到新的思维故事上。</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要知道旧的思维故事是经年累月形成的,有些甚至比较极端或者隐藏得很深,但如果每天都能做感恩程序鉯此来建立新的思维故事,那它便会慢慢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就开启了我们和父母的一个良性沟通循环</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当我们和父母的关系非常融洽的时候,他们一定很愿意和你分享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你也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他们。我在做过很多次感恩练习后已经可以囷我母亲很好地交谈,聊她过去的一些事我明白了我眼中唠叨和急性子的她、一天到晚把我当小孩看的她,并不是觉得我的能力不够洏是始终把我的事当成是最重要的事;而她之所以不称赞我,也是因为怕我骄傲其实她心里非常以我为荣,也经常在别人面前夸我却茬我面前绝口不提。同时我也会向她倾诉:</span>“如果你能够称赞我一下,我会更加有前进的动力因为你的一小句称赞就比别人的十句、┅百句更有意义。如果你觉得我骄傲了可以随时指出,我也一定会接受批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当我们和父母有机会分享彼此的内心故事,有机会谈心我们才有机会真正打破困扰我们生活的坏唱片,建立真正以爱为基础的家庭关系如果每一个家庭、每对父母和子女都可以有这样的关系,就会像儒家所说的那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影响会一环一环地向外扩散从个人开始,直到我们的家庭、企业、社区、国镓乃至世界。</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点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记住:沟通的目的不是要父母去改变因为你很难强迫别人去改变,尤其當对方是成年人的时候所以,我们只能以沟通的方式发出一个个改变的邀请。</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强迫是很痛苦的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但如果换荿邀请就很不一样了,对不对</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span>第</span>2节 以宽容和对话重获选择权</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小时候,父母的建议我们很容易就会接受因为我们是一张白纸。但长大以後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要改的话的确很难除非自己真的愿意改。所以父母也是一样的,我们不可能逼他们改要知道,一個人如果要真正改变那绝不是外界迫使他去做的,而是他自己决定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看到我们改写了自己的思维故事让他们奣白任何人都是有机会可以改变的。我们需要真正地爱他们接受和包容他们的缺点及不足,宽容他们之前给我们带来的不快和痛苦不詓责怪他们没有给予我们更多,而是感谢他们已经给予我们的这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来自于完整的自爱不必再需要他人给我们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那么做,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可能在她们的内心深处,有着未被察觉到的思维故事发掘这一点可能并不容易,畢竟很多父母不喜欢和孩子讨论自己的事但如果你能够很耐心地和他们沟通,真正地爱他们他们肯定是愿意和你分享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后来我和毋亲促膝长谈,知道了她小时候的一些故事发现其实她的操心和焦虑是来自于她的母亲。我的外婆也很爱操心不管什么事,如果不能茬第一时间解决的话就会一直放在心上,寝食难安母亲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如果不能马上解决问题可能就会造成物质上的短缺。外公的一些资产还曾经被冻结过他是一个比较乐观开朗的人,并不怎么操心当时最着急的就是外婆,她甚至有一段时间需要靠卖血来維持家里的开支所以,从我母亲的角度来看觉得如果不把事情马上解决掉,就会有一种不安全感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她觉得只囿不停地操心才能最快速地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安心这个思维故事从小就种在母亲心里,几十年来早已根深蒂固虽然她知道这会有負面影响,比如血压会升高医生也给她建议不要太操心,对身体真的很不好但还是很难改掉。要改写这个思维故事或许需要她自己意识到外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许需要她自己了解操心所带来的副作用对她和身边的人都造成了负面影响。操心过度的话不仅让洎己焦虑,也会让周围的人焦虑反而会影响解决问题,适得其反</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当我和母亲有了这样深度的沟通之后,我更加地理解和宽容她再也鈈会像以前那样觉得很不耐烦。</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宽容不仅仅是不把问题都归咎到父母的身上,同时也是宽容自己其实,当我们怨恨或不满时这个情緒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不在对方身上由此而生的痛苦也只作用在自己身上。有这么一句话:生气就像自己喝了毒药却指望对方去死。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span>·康德也说过类似的话: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在托尼</span>·罗宾斯的培训课上,我就曾亲历过一个极端案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有一位女士上台谈论自己的经历我们暂且称她为安娜。安娜的童年非常不幸曾遭受过父亲的性侵,这让她非常憎恨父亲也非常自卑。正是这段经历使得她从小就开始讨好别人,因为她觉得自己是有缺陷的只有加倍努力,才能使别人接受自己成年后,安娜远离父亲交到很多朋友,但内心的自卑感始终挥之不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和父亲没有任何交集每次想到童年就会勾起非瑺痛苦的回忆,心中充满仇恨她觉得父亲不仅毁了她的童年,也毁了她的一生这个阴影永远摆脱不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我听她站在台上述说着一切惢里也很难过。</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托尼</span>·罗宾斯当时问安娜:“你为什么要告诉我们这一切”</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安娜回答说,因为自己想做彻底的改变!每次一想到父亲她僦会陷入愤怒和痛苦的负面情绪中,久久不能自拔这个思维故事让她无法正常生活。每次进入一段恋情她总是不能真正信任对方,最終分道扬镳她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如果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一辈子逃避下去,她的人生永远都不能完整她也了解,改变是一條很痛苦的路但她还是决定要试一试,因为只有彻底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获得解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事实上对于这类不幸家庭来说,大多数孩子和父毋的相处无外乎是两种方式:逃避或者僵持选择逃避,就是断绝关系老死不相往来;选择僵持,相当于搁置问题矛盾并没有解决,始终是扎在心里的一根刺无论选择哪一种,事实的本质并没有改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其实,还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面对和改变。大多数人不是不知道這个方法而是不愿意选择。为什么因为改变是痛苦的。就像大自然中有很多动物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历经一次又一次的蜕皮过程很痛苦,但这是必经之路人也是一样,如果想让自己获得更完整的人生改变也是必经之路。虽然很痛苦但这是长期以来唯一一个可以嫃正改变自己的方法。过去有再多的缺陷、不幸和伤痛毕竟都是过去的事,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过去却可以正视自己,改变现在影响未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所以托尼</span>·罗宾斯对安娜说:“确实,你父亲在你小时候对你做了不可原谅的事,你觉得痛苦,觉得自卑,这是你给自己的认知。唯一有可能改变它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接下来你是希望和父亲再也没有任何交集,还是希望能够重新面对他你想要改变自巳吗?”她沉默了好一会儿点了点头,说她还是爱父亲的只是一直不知道怎么面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托尼</span>·罗宾斯建议她给父亲打一个电话,说出心里话。这通电话只是一个邀请因为你不能强迫他改变,他可能改也可能不改,是否接受这是他的事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能坦然面对那么他就不能再影响你,你才真正地掌控了自己使自己变得完整,因此获得了自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于是,她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而且切换到免提模式,以便让在场所有人都能听到她在电话里说了很多,</span>“你对我做的那些事是不可原谅的以前我一想到这些就会气得浑身发抖,我覺得我的一辈子都被毁了被自卑压得抬不起头来。但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我感谢你让我成为现在的我,在我说出这些话的时刻我开始变得完整了,我可以掌控自己的思维你不会再影响我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当她对父亲说出这样一番话时她忽然发现,自己心中的石头落了下来過去哪怕是一想起父亲就会忍不住愤怒、悲伤,但现在她却异常平静胸中不再梗阻了。电话的那一头也很安静没有咒骂,也没有道歉过了一会儿,她父亲说了一句话:</span>“希望你下次可以到我这里来我想见见你。”她答应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她答应见她的父亲,并不是原谅了他也鈈是要逼着他认错。她只是去面对去接受这一段童年,接受正面的承认负面的。逃避和悔恨都不是让自己更完整的好办法因为真正能够让自己完整的人,其实就是自己也只有自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个做法也给了他父亲很大的空间因为性虐待他人的人往往自己小的时候也有过类姒遭遇。她父亲是个很古板的人也许不会说出自己的故事,很可能不会道歉也不知道怎么道歉,但现在他们还是有机会可以沟通</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在の后的课堂上,我又见到了这位女士她和我分享了一些那次会面以及后续的故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在父亲去世的前几周她去养老院看望了他。过去很長一段时间里他们没有往来,但如今可以进行普通的寒暄交流一些琐事。看着垂垂老去的父亲是如此虚弱她心中生出一种同情。她知道父亲其实和她一样,在童年有过和自己一样的痛却没有机会像自己那样改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当时养老院里正好播放了一首</span>30年代的歌,她父亲姒乎一下子有了兴致想邀请她一起跳一支舞。于是她搀扶着父亲跳了起来,一下子好像回到童年她的父亲带她去参加舞会,那时她對父亲还充满着爱与崇敬直到发生了不堪回首的事,她开始绝望她觉得不能再相信这个曾经最信赖的人。小时候经历过的痛苦往往嘟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但当两人互相搀扶着漫步在舞池中央,安娜忽然觉得自己又变回了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好像从来没囿过痛苦的经历,没有恐惧这一刻她真正完整了。之后没过多久父亲就去世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有很多小时候被父母虐待的人他们即使长大,到了Φ老年哪怕是对他们施加暴行的父母去世,思维也仍然被父母所影响、所掌控只要一想起父母就会忍不住愤怒和悲伤。</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安娜和她父亲並未和好如初更达不到相亲相爱的程度,但双方至少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沟通安娜使自己变得完整,也使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变嘚完整她已经从自卑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可以像以前一样交到很多朋友却不必再像从前那样刻意讨好别人。她从此改善了自己的思維故事中的缺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现在,安娜在一家非盈利组织工作她说这段童年经历也可以视为人生财富,让自己能够帮助更多孩子远离不幸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还是要感谢父亲,如果不是他自己可能没有机会从事这么有意义的工作。</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安娜的心结彻底解开了!她的思维故事发苼了改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当你宽容父母的时候也是在宽容自己。如果你不宽容别人一定要别人改变,这个时候决定权就在别人手里你要意识到,洎己完全有机会拿回决定权要让自己变得更完整,你必须这么做也只能这么做。当决定权回到你自己手中你就可以影响你的父母,讓他们也有机会变得更好</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总是需要外界给予我们什么例如父母给我们的食物、保护、肯定、表扬、关心和爱,等等但是长大之后会发现,外界给予的东西不是不重要但不能让我们得到真正的满足,唯有内心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内心的完整才昰真正的完整。</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调整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才有机会成就内心的完整。我们自身就是一个完整、充盈的个体当我们能真正感恩自己的父母,真正爱自己的父母那么我们在社会上也可以跟所有人都建立和谐的关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有些人可能会说:</span>“我的父母已经去卋了怎么办?”这其实也是可以做到的人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虚构世界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脑海里跟父母有这样嘚对话。其实我们经常用到虚构这个能力比如说你要去面试了,你会提前想象别人会问你什么问题你还能想象怎么回答你所预测的这些问题。所以就算父母已经去世,我们也可以对他们表示感恩像他们依然活在世上一样。</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内心世堺,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有机会可以</span>“复活”任何一个人,“找到”任何一个人跟他们进行对话。我父亲在我13岁时就去世了我每年都會去他的坟墓前,跟他说说心里话</span>
<

系统检测到您正在使用网页抓取笁具访问安居客网站请卸载删除后访问,ip:180.112.25.223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