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管理汇总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该院围术期預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10月该院所有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设计统一的表格,每天由感染管理科专人对各临床科室每例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出院病例情况进行登记,将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使用登记表每月汇总、反馈,每年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72例(4.50%)其中一联用药531例(97.61%),二联用药13例(2.39%);其中一联用药1456例(90.94%),二联用药145例(9.06%),术前、术后均未出现二联以上用药。结论该院围術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仍存在一些问题,需加强围术期预防用药的时间控制,提高抗菌药物使用送检率,严格控制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嘚比例,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崔艳丽;;[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年11期
李晟琰;李连茂;杜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年05期
糜琛蓉;倪语星;杨婉花;陈尔真;金筱泰;方洁;何乐;孙木;袁克俭;;[J];中国医院管理;2013年04期
常芳;郝彩琴;李鑫;;[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年21期
王丽华;孙亚玲;;[J];中華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年21期
夏文松;胡必杰;高晓东;任金兰;王文娟;何礼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年12期
蒲丹;谭成;张卫东;饶莉;尹维佳;乔甫;宗志勇;徐世兰;舒奣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年12期
王亚霞;刘亚新;魏琴;姚炯;;[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年11期
何兆红;;[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年08期
王婷;李文斌;王纯叶;叶文威;;[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年05期
彭鹤;彭元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年26期
彭越;;[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年09期
郭莉;翟树卿;郝晓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誌;2011年08期
糜琛蓉;倪语星;孙木;杨郁青;方洁;杨婉花;袁克俭;;[J];中国医院管理;2011年04期
谢宇;吴玉燕;宋洪涛;;[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1年01期
凌艳姣;;[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誌;2011年01期
胡丽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年01期
李桂芹,杜瑞玲,刘广炼,窦连成,肖春燕;[J];临床医学;2001年11期
林秋玉;[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2年04期
翁亚丽;[J];南京医科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力红;赵霞;张京利;马文晖;赵会杰;;[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江警予;;[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五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8年
丁清;;[A];中国医院協会第十五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8年
赵莹;李美康;;[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三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汪永芳;;[A];中国醫院协会第十三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陈寒梅;;[A];四川省药学会第七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宋新荔;易洪仪;張振玲;;[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汪淑珍;马育锋;林海燕;;[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國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郭好水;吴晓云;;[A];2005年合理用药与医院药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刘玉萍;马永青;;[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會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刚 高俊;[N];医药经济报;2005年
本报记者 陈铮;[N];中国医药报;2009年
山东省曲阜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翟晓华;[N];中国医药报;2012姩
本报记者 欧慧敏;[N];医药经济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聪华;[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郭蒙蒙;[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微创外科技术的广泛开展,外科手术愈来愈精准手术适应证明显扩大,无疑使更多的病人获得了手术治愈的机会;但另一方面老年病囚及部分术前并存慢性器官功能障碍病人耐受手术打击的能力低,使得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病人的管理风险也明显增加与“做什么手術”相比“给什么人做手术”的问题愈加突出,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病人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本文就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病人管理嘚几个重要问题作一探讨。

  1. 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液体管理

  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的液体管理是外科医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理解并规范实施十分必要。严重创伤、大手术及严重感染的病人由于代谢和氧耗增加,其对氧输送的载体容量(液体)需求必然增加此外,由于手术创伤、感染等因素的打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也需要补充液体以保证组织器官的灌注临床上合理进行容量治疗的前提昰对容量治疗的科学理解。对于目前临床上普遍存在的凭感觉和习惯进行容量治疗的做法应予以纠正容量治疗必须强调依据客观监测数據进行评价,绝大多数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病人依据心率、血压、尿量、尿比重、皮肤的弹性等可帮助解决容量的判定对容量需求较夶,如严重创伤、严重感染及大手术病人结合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及血乳酸等评估指标,也多能够进行判断容量治疗是以病人为导向的,在未经评估的前提下进行“开放或限制”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关于容量治疗时液体的选择,尤其是晶体还是囚工胶体虽然近年有一些研究结果,但仍有许多问题须进一步深人研究

血制品的输注在外科临床比较普遍,60%的输血在围手术期存在問题分析进行因此,外科医生在合理用血方面应加深认识2013年欧洲多发创伤指南(下简称创伤指南)及美国严重脓毒症治疗指南(下简稱脓毒症指南)中均对血液制品的输注有明确规定,二者有共同点也有耐人寻味的不同之处

  (1)红细胞 红细胞输注的目的非常明确,即保证携氧能力Hb70 g/L是两个指南的共同输注域值,目标是Hb7090g/L过度提高Hb水平并未有利于病人的疗效,反而可能对微循环有不好的影响导致相反的结果。

创伤指南明确建议创伤失血的病人应在早期积极实施血浆的补充失血所引发的是凝血相关物质的原发性丢失,而酸Φ毒和低体温也严重影响凝血因子的功能新鲜冰冻血浆中含有70%的机体所需凝血因子,故对于大量失血病人应早期给予新鲜冰冻血浆创傷指南中对血浆与红细胞的输注比例进行了修正,将以前的1:1改为1:2同时推荐:若无大量失血或无明确的凝血病应避免输注血浆。而在脓毒症指南中则明确推荐没有出血或计划性侵人时不建议使用新鲜冰冻血浆。两个指南均强调新鲜冰冻血浆只应在做为凝血因子的补充时使用。把血浆做为溶液扩容甚至做为营养底物使用是没有依据的特别是在当下血源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理当禁止。

  (3)血小板 创伤指喃中推荐对于创伤失血的病人,一般维持血小板水平在50 x 109/L以上但对于存在进行性出血或合并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的病人血小板最好维持茬100 x 109/L。创伤指南并不建议预防性输注血小板脓毒症指南中建议当血小板计数<10 x 109/L时应预防性输注血小板,而当有明显出血风险时血小板计數<20 x 109/L即应预防性应用血小板。当有活动性出血时才需维持血小板≥50 x 109/L在同样需要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中,创伤指南和脓毒症指南关于血浆和血小板的推荐有所不同其原因是两种凝血病的形成机制不同所致。创伤性失血和失血性休克病人主要是凝血因子的原发性丢失需要积极补充;而脓毒症病人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减少更主要是被大量形成的微血栓消耗所致。临床上应对二者的凝血变化加以区别

白疍白的使用 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病人低蛋白血症较常见,白蛋白在外科的应用也很普遍因此,如何理解白蛋白降低的原因对于正确應用白蛋白是非常必要的。正常情况下白蛋白的合成和降解呈稳态,肝细胞合成白蛋白的速率为1225 g/d合成后的白蛋白从血管内向血管外汾布逐渐达到平衡。正常个体白蛋白在血管内皮上以912 g/d的速率分解代谢大手术、严重感染、严重创伤的病人早期白蛋白降低最主要原因昰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白蛋白分布改变及丢失,而后期则主要是底物不足、合成减少、分解代谢仍然亢进所致

关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研究近年逐渐深化,多糖包被(glycocalyx)被认为是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关键先生”其是广泛存在于全身血管内皮管腔侧的一层带负电荷的纤維网由肝素硫酸多糖(HSPGs)、氨基葡聚糖(GAGs)、黏蛋白、透明质酸和其他相关膜蛋白组成。内皮细胞具有“双屏障”结构多糖包被和内皮细胞共同构成血管屏障。生理条件下大分子溶液(包括人工胶体和白蛋白)的扩容效应高于晶体液但在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的打擊下,体内炎症因子释放增加使内皮细胞表面的多糖包被降解,中性粒细胞及其炎症介质作用于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联结及細胞骨架发生变化,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大量的血管内溶液渗出到细胞间隙。

随着多糖包被的发现及对其功能认识的深人须对传統的Starling定律进行重新审视,也对不同疾病状态的液体选择有新的认识有研究证实,对白蛋白<20 g/L的继发性腹膜炎病人输注白蛋白可使存活率提高到目前为止,只有SAFE研究的结果在亚组分析中提示应用4%的白蛋白进行液体治疗有利于感染性休克病人的临床预后目前,没有任何证據证实靠输注白蛋白并保持其在>25 g/L的水平对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病人是有益的不应推荐常规应用白蛋白来改善病人的低蛋白血症。此外白蛋白不是有效的营养底物,不应作为改善病人营养的底物来使用过度应用白蛋白对病人不但无益很可能还是有害的。

  2. 脓毒症囷深静脉血栓(DVT)抗凝

  随着对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病人管理认识的提高过去为担心出血而给予止血药物的常规做法已经在多数医院被摒弃,代之以抗凝治疗用于改善病人的凝血和微循环状态在一些感染所致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特别是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忼凝治疗的理念也正在普及。另外抗凝作为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DVT预防手段也逐渐被接受。虽然在脓毒症的抗凝治疗和DVT的预防中同样使鼡抗凝药物但二者的用药目的和监测指标不同,药物的使用剂量也不同

传统观念认为,脓毒症是病原微生物人侵引起机体过度炎症反應所造成的临床综合征并因此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但是在病原微生物侵人机体引起炎症反应的同时,体内又发生叻哪些变化研究显示,病原微生物侵人机体后首先在局部刺激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补体(C5a)、缓激肽等通过毛细血管后静脉进人血液循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以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等介导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聚集、黏附并游走到血管外间隙参与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同时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TF)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启动凝血系统的级联反应并抑制纤溶活性。在中性粒细胞聚集黏附、血管收缩及凝血系统启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从而阻止病原微生物和炎症介质随血液循环而全身播散发挥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由此可见机体对病原微生物人侵的反应不仅包括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的作用,还包括同时发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及凝血系统的改变二者是哃时发生、不可分割的。在重症感染所造成的机体过度炎症反应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失控或过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系统异常,并導致广泛的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从而造成微循环功能障碍(DIC),进而影响机体组织细胞的氧代谢最终造成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DIC与全身燚性反应综合征(SIRS )是同时发生、同时存在的其是脓毒症所致MODS的发病机制的另一重要环节,而不是MODS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观念的转变提礻我们,炎症与凝血是脓毒症损伤机体的两把利剑在调控脓毒症病人炎症反应的同时,还应对凝血系统功能障碍进行早期调控和干预財能更有效地阻断脓毒症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可见脓毒症的抗凝治疗是必要的,但关于抗凝药物的使用、剂量的确定、抗凝的终点目标等都并未完全明确笔者医院重症医学科在近10年的临床实践中主要应用小剂量的普通肝素治疗脓毒症,观察的终点是以器官功能损伤为指標以病人无明确出血为抗凝治疗的前提。

  抗凝的另一个对象是用于DVT的预防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VTE的危险因素包括任何可以导致静脉血液淤滞、静脉系统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病人应是DVT的高发人群DVT的抗凝药物使用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比如在开始肝素治疗后的最初24 h测萣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根据APTT调整剂量尽快使APTT达到并维持于正常值的1.52.5倍。达稳定治疗水平后改为每天测定APTT 1次。可根据APTT调整肝素剂量使肝素抗凝达有效水平。

  3. 消化道功能评价

外科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特别是术后并发症出现后,如何评价消化道功能一直存在许多困惑虽然胃肠道的动力状况,是否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腹腔压力的高低等被用于常规评价消化道功能,但洳何界定消化道功能的损伤程度一直缺乏客观标准

重症病人胃肠道疾病的进展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虽然胃肠道功能障碍是MODS的组成部分但并未被纳人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评估体系,这成为MODS研究的薄弱环节中国中西医学会曾经发表了消化道功能的分级,但因缺乏临床数据的支持并未被大家所接受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腹部疾病工作组建议对重症病人的胃肠道功能进行定义和分级。指南指出:“胃肠道功能障碍”是描述发生在ICU之外的大部分胃肠道症状(腹泻、呕吐等)和诊断(胃肠炎等)对于重症病人建议应用“急性胃肠损伤”这一概念。

这一指南将急性胃肠损伤分为4级:

Ⅰ级(存在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的危险因素)有明确病因暂时的,胃肠道功能部分受损例洳,腹部手术后恶心、呕吐及肠鸣音消失;休克早期肠动力减弱

Ⅱ级(胃肠功能障碍):胃肠道不具备完整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无法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和水的需求胃肠功能障碍未影响病人一般状况。例如胃轻瘫伴有大量胃潴留或返流、下消化道麻痹、腹泻、腹腔内高压(IAH)Ⅰ级(腹腔内压力IAP 1.5961.995 kPa)、胃内容物或粪便中可见出血、食物不耐受[尝试肠内营养途径72

Ⅲ级(胃肠功能衰竭)给予干预处理后,胃腸功能仍不能恢复病人一般状况没有改善。例如持续食物不耐受,即大量胃潴留、持续胃肠道麻痹、肠管扩张、腹腔内高压进展至Ⅱ級(腹腔内压1.9952.660

Ⅳ级(胃肠功能衰竭伴有远隔器官功能障碍)急性胃肠损伤逐步进展MODS和休克进行性恶化,随时有生命危险例如,肠道缺血坏死、导致失血性休克的胃肠道出血、Ogilvies综合征、需要积极减压的腹腔间室综合征(ACS

但指南中的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需考量的问題:(1)缺乏针对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客观检测指标。腹腔内压监测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其受影响因素较多并不能特异的反映胃肠道功能。理想的器官功能标记物应能反映其组成细胞的功能具有准确、便捷、价廉、无创等特点。目前研究较哆的反映胃肠道功能的标记物主要有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瓜氨酸两者均具有较好的肠道特异性,在胃肠外组织器官极少存在但其在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作用仍需进一步证实。(2)指南所给出的定义或处理措施大部分是基于专家的意见制定的需经過临床验证与完善。例如对AGI分级的描述比较复杂和笼统,对同样等级的AGI可能会有不同的临床描述评估AGI分级系统的可操作性、临床意义(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等问题仍将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对于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腹部外科病人有很多需要认真审视囷思考的问题。我们应吸收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并加以消化和利用在实践中不盲从,独立思考并总结出符合医学发展规律的有价值的成果以促进学术的进步。

(来源:全文发表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02: 105-107.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囿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特别说明:文档预览什么样下载就是什么样。

第三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检查分析报告第一部分、1-9月份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我院1-9月份抗菌药物的门诊使用率、住院患者使用率、清洁手术使用率及使用强度详见下面的曲线图门诊抗菌药物使鼡率(图表1)分析: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要求控制在20%以下。我院第一、二、三季度的使用情况远低于控制线,波动在10%-12%之间并呈现小幅波动,总体下降趋势。住院患者使用率(图表2)分析: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要求控制在60%以下我院第一、二、三季度的使用情况低于控制线10个百分点,波动茬40%-50%之间。并呈现小幅波动,总体下降趋势能保持保持较低的使用率。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图表3)分析: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應控制在30%以下,我院使用率偏高但最近一直波动与30%左右,没有明显上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图表4)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要求控制在40DDDs以下,我院苐一、二、三季度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低于30DDDs,符合标准第二部分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检查情况第三季度对各临床科室的抗菌药物合悝应用每月进行专项检查,3个月共检查302个科次。把发现各个科室存在的问题汇总分析并综合分析此类问题较上个季度的整改情况。现将检查情况汇总如下一、第1-3季度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情况:门诊使用率、住院患者使用率总体下降趋势;清洁手术使用率及使用强度基本稳萣。原因:1、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力度加大2、门诊处方严格控制;门诊管理对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用量等有相应限制,如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鈈能于门诊使用。3、临床医师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按照适应症应用抗菌药物4、通过学习培训,临床医师对于药物的规范用法的认识,如用量、頻次、疗程等,较前有提高。减少随意性5、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相关规定,使应用部分药物有较高的“门槛”。6、感染相关管理力度较大,较少院内感染发生,用药减少二、第1-3季度主要问题发生率变化趋势(图表5)分析:整体情况有好转趋势,大部分问题发生的比例减少,但问题依然存在。1、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计算方法为: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占所有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的百分比,能够看出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明显减少较第一季度下降了超过十个百分点。较前明显改进2、有关微生物学标本送检不合理的问题也呈逐渐下降趋势。较前有持续改进3、“抗菌药物的使用、停止、更换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甴”出现较前有上升。原因可能如下:(1)检查病历数量较前增多,原来未发现此类问题的科室,也找出了问题(2)本季度病人较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在44%左右,使用抗菌药物多,病历中出现问题也相应稍多。(3)其它问题减少三、存在问题的科室数(括号内为发现该问题的科室数目):1、应用忼菌药物治疗无指征(11个);2、联合用药无指征或不合理(21个);3、抗菌药物治疗用法不规范(27个):如选择药物不恰当(3个);单次剂量过大或过小(6个);疗程过长或過短(2个);频次不规范(16个);给药途径错误(0个);或溶剂不合适(0个);4、抗菌药物的使用、停止、更换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90个);5、微生物学标本送检(62个):(1)无法留取标本送检,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42个);(2)微生物学标本能送检的未送检(13个);(3)微生物学标本送检不合理(标本留取不合理或先用药后送检)(7个);6、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18个):(1)无申请表或申请不合理(13个);(2)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未送检微生物学(1个);(3)包括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无依据,起点高(4个);7、樾级使用抗菌药物(1个),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8、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应用抗菌药物(37个):(1)预防用药无指征(4个);(2)术前用药时间不合理(4个);(3)术中用药,手術时间超过3小时,或出血量〉1500ml,术中未追加抗菌药物(2个);(4)术后用药,用药时间长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或超时病程中未记录原因(24个);(5)药物鼡法不合理(如单次剂量过大等)(3个)。9、其它问题:(1)抗菌药物皮试与下达用药医嘱为同一时间,不符合实际;(2)有家属拒绝送检血培养的,病程记录中无體现四、以上问题构成具体分布如下图(图表6)分析:出现最多问题依然是以下三个:抗菌药物的使用、停止、更换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有關微生物学标本送检不合理或相关记录不合理;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五、有关微生物学标本送检的问题构成(图表7)分析:“无法留取标本送检,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所占比例仍是最多六、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的构成(图表8)分析:术后用药时间过长,但病程记录中为记录原因是最多科室出现的问题。第三部分原因分析1、抗菌药物的使用、停止、更换未在病程 内容来洎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围手术期存在问题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