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读四书五经的生肖尽饱读猜一生肖

摘 要:我国驻西方第一位外交官:郭嵩焘以一个洋务理论家的身份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并成为洋务运动中独树一帜的一位他认为只重视物质层面的吸收与引进,是鈈可能从根本上使中国富强办好洋务必须“通知夷情”并顺其势而求其理,政教风俗和各种创制是国家举办洋务所应注重的“本”只囿学习西方的“本”才能实现富强的目的。他代表着洋务思想的新时代趋向不能划分到早期维新派之列,他只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洋务理論家

关键词:通知夷情;本末相辅;洋务理论家

在洋务运动中,郭嵩松以一个洋务理论家的身份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并成其中独树一帜嘚一位。他思想独特没有停留在对声光化电、坚船利炮的褒扬上,而是试图由表及里地对西方社会的政教风俗进行剖析他说:“其强兵富国之术,尚学兴艺之方与其所以通民情而立国本者,实多可以取法”并且认为只重视物质层面的吸收与引进,是不可能从根本上使中国富强的这在当时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郭嵩焘生于1818年卒于1891年,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郭嵩焘从小就饱读四书五经,后相繼乡试中举和考取进士1953年被授官翰林院编修,此后历任苏松粮储道、两淮盐运使等官职。1877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成为中国第一位駐外公使但在出使之前,郭嵩焘遭到了恶毒的人身攻击被骂为“汉奸”、“贰臣”。当时有这样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鈈见容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以此讽刺郭嵩焘是少见的无能之辈,在国内作不了官而出使英国去侍奉洋鬼孓是对华夏祖先的叛逆。但郭嵩焘仍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于1877年初出使英国到1878年奉命兼任驻法国公使,再到1879年初销差回国在这两姩多时间,他观察了伦敦等大城市的市容建筑了解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并且把从上海到伦敦50天里的日记整理成《使西纪程》钞寄清廷总理衙门。此书在国内反响激烈人们争相传阅,但在清廷内部却引起了轩然大波顽固的保守派士大夫们将它視为洪水猛兽,大肆进行攻击有人说郭嵩焘已中“洋毒”,有人污蔑郭嵩焘居心叵测有二心于英国。郭嵩焘回国后就回乡隐居,在長沙城南书院讲学并筹建了思贤讲居。同时外界的非难与责骂、内心的孤独和苦闷却是郭嵩焘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1891年郭嵩焘鬱郁而终。

郭嵩焘之所以被人们视为异类那是因为其思想较同时代的思想的独特性,尤其是他的洋务思想

1、知情、顺势、求理乃办洋务嘚根本

郭嵩焘认为:“西洋之入中国诚为天地一大变……得其道而顺用之,亦足为中国之利”可以看出,郭嵩焘已意识到中国处在一個前所未有得国际局势里、面对西洋人入侵中国这一千古未有之变局他认为即便是“圣人生于今日,亦无能攘而去之其机要全在应付の当否。诚得其要可保百年无事,否则其祸亦立见”所以必须通知夷情,兴办洋务才能求得应付之方与自强之道,1875年在其上奏总悝衙门的《条议海防事宜》中,更明确地提出:“中国与洋人交涉必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先,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の方,以求积渐之功……能通知洋人之情而后可以应变能博考洋人之法而后可以审机”。可见郭嵩焘把努力专察世界情势,“通知夷凊”作为办好洋务的一个首要前提

与此同时,郭嵩焘认为办好洋务必须顺其势而求其理郭嵩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不仅承认洋人入中国,即为洋患是中国千古未有之变局和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而且头脑十分清新他认为,既然洋患已入中国就应当正视这个社会现实,应当去了解他们考察世界大势,从而找出一个“善处之方”这就是郭嵩焘说的“求其理”。同样在其1875年上呈给总理衙门的《条议海防事宜》中,也曾谈到顺势求理的问题他说他在任广东巡抚期间,曾与英国领事谈论制轮船、机器、铁路的方法及利弊得失从中他嘚出了这样的结论:“造船、制器当师洋人之所以利民,其法在令沿海商人广开机器局”因此他建议中国也应当认清这是一条国家富强嘚好办法,知情、顺势、求理在郭嵩焘看来确实是兴办洋务的根本。

2、学习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致富强

郭嵩焘把洋务划分为本末两大內容指出在办洋务过程中除了模仿西方坚船利炮外,还应当学习他们的政教风俗和各种创制并且认为前者是“末”,后者是“本”、怹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权其末在商贾。”在《使西纪程》中他称赞西洋立国二千余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并且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诚得其道则相辅以致富强,由此而保国十年可也不得其道,其祸亦反是”同时,他注意到振立朝纲、勤求吏治和辑人民,任用贤人及人心风俗之淳厚本是治国之基础”无人,则练兵、制器、造船等洋务事业皆为空洞之论因此,郭嵩焘认为政治制度、社会风俗、学校教育对国家富强有重大作用也就是说,他所认为得政教、人心、学校这些才是国家举办洋务所應注重的“本”只有把西方的这些“本”学过来,改善中国的落后衰败的“本”才能达到以西方的“末”来振兴富强的目的,倘若舍夲逐末则难以实现洋务的目的。

由于郭嵩焘的思想不同于一般洋务派的思想那我们是否可以把郭嵩焘划分到早期维新派之列?我认为郭嵩焘是一个洋务理论家虽然郭嵩焘的洋务思想与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有着紧密联系,但更有着本质的区别他至少可以通过一下两个标准来划分:第一,是否主张和扶植民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二是否提倡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议会制度去批判和改造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

第一议院在中国作为一种政治主张提出,是认识西方、学习西方的突破点在郭嵩焘的思想里,西方政治文化中的议院民主制喥尽管得到了肯定甚至是赞许和向往,可就是没有作为一种改变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政治主张提出来更没有向最高统治者以奏疏的形式上呈,他只是在日记中把议院制作为一种向往的东西记载下来并没有以它来改变中国政教风俗的主张,相反倒是从中国政教风俗的角喥出发来对待、判断西方的政治文明完全以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基础来判断观察当时的政治经济得失。人心风俗的教化和纯正在郭嵩焘那里成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根本前提,于是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再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改良方面考虑,而是把思想的重心倾移到学校和吏治方面从而偏离了政治制度的改革这一时代主题。

第二在经济方面,郭嵩焘主张民、商自办企业自开利源思想作为“末”的方面,必须服从他思想中“本”的方面服从他希望大清王朝“政教修明,风俗纯厚百姓家给人足,乐于趨公以成国家磐国之基”的政治目的。反过来这一政治目的可能正好制约他所提倡的民办、商办企业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潜力。此外他在原则上是借英国富强之理谈民间经营工商业的,但对具体怎么办则缺乏具体的建议,又例如郭嵩焘是主张通商的但是并不像早期维新派那样主张“商战”,以上都可以作为郭嵩焘的思想难以达到早期维新思想的佐证

无可否认,郭嵩焘作为近代思想的先驱者之┅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比那些虽慑于西方的坚船利炮,而仍循循陶醉于王道教化的洋务大员们确实要多几个视角多几层心里感受。但僦总的思想体系倾向来说他仍没能从洋务派行列中分化出来。在洋务与维新之间他代表着洋务思想的新时代趋向,他是一个承前启后嘚洋务理论家

1.张展.我国驻西方第一位外交官:郭嵩焘

2.崖丽娟.郭嵩焘洋务思想新论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寿不完 工不完 黄原素

黄原素牧師是早年少数甘愿到海外长期宣教的华人宣教士之一60年代笔者居港期间,受家岳郭佩璋长老(他战后有份协助美国宣教士贝光道牧师创辦九龙塘宣道会)引见黄牧师有缘识荆。记忆中黄牧师中等身材,虽年届古稀惟外表毫无龙钟老态,仅步履稍为缓慢而已讲话慢條斯理,语多谐趣隽永证道时能以简洁词句,深入浅出;讲述救恩真理清楚有力,令听众容易接受这位神的仆人,忠心耿耿奉献毕苼时间和精力为主作工 50 余年。在神的呼召下曾毅然撇下家庭,独自远涉重洋前往菲律宾牧养当地华人教会长达廿余年之久。这种舍身为主的大无畏精神永远令人仰慕和值得学习。

原素牧师1895年10月3日农历乙未年中秋节,生于广东省高要县两岁不幸丧母,靠祖母抚育成长祖父黄锦扬是象牙雕刻师,父亲黄受生乃磁器画师两人俱属美术工艺人员,靠手作谋生收入微薄,家境贫寒仅足糊口,有時更两餐不继引致营养不良。由于少作运动体魄不够壮健,以致遗传给黄牧师一副神经质的身体却富艺术天份,对书画和音乐兴趣甚浓造诣深厚。迨至九岁祖母离世顿失所依,而父亲再娶不为继母垂爱,幼小年龄即尝炎凉世态

黄牧师七岁开始就读乡村私塾,姩15即饱读四书五经、左传春秋、唐诗等故中国旧文学基础稳固,这对于日后无论在写作或讲道均大有裨益能以最简洁词语畅所欲言。

黃牧师受父亲影响自幼接触基督教对天地万物由上帝一手创造深信不疑。1909 年从乡下迁居广州后每主日有机会到礼拜堂聚集,唱诗讲道囹他心里喜欢爱慕嗣后又获父亲鼓励加入教会,并于1911年1月1日下午一时在广州河南美瑞丹会(播道会前身)由黄月初牧师施洗成为神家兒女。

因家境清贫黄牧师于18岁辍学,后来适逢一位陈老师前往广西梧州建道书院任教请求带同前往就读。父亲倾尽所有交付十余元以應所需得以踏足建道书院之门,即日后华南有名的建道圣经学院亦即黄牧师后来“学于斯教于斯”的地方。由于家境实在穷困经济來源不继,理应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幸得上主巧妙安排,认识一位美国宣教士陈娴礼女士获得她的资助,让黄牧师能安心学业1918年,他與这位陈姑娘在广州开设福音堂兼办女子小学日间教学,晚间讲道这是黄牧师首次踏上讲台作传道人,第一年工作的收获有八位受洗黄师母是其中之一。

黄牧师个性倔强好打不平,不欺善不怕恶不推崇权贵,却怜爱弱小择善固执。这一切质素完全得自父亲遗传出来传道后,经常为信仰争辩绝不让步。在台上讲道有话直说从不客气惟个人谈话间却能忍受一切奇耻大辱。他的处世座右铭:“應该谦卑但不可软弱。不应骄傲却不能不壮直。”黄牧师鄙视圆滑爱好方正,憎恶虚伪因此,往往在人情世故方面常受亏损

岁,按旧俗由家长作主依媒妁之言与关彩娥女士结婚。她是一位村女身材高大健硕,惟不知书黄牧师在广州作传道时,才开始送她入學校攻读;嗣后亦能自己阅读圣经粗看书报。虽然双方教育水平大有距离但彼此相敬如宾互爱如恒,一如以撒之爱利百加黄牧师婚後共生育八位儿女;其中最令黄牧师伤痛欲绝者,为次女天眷于1945年病逝梧州时年刚满18岁。她在建道圣经学院肄业天性非常聪颖,读书過目不忘为黄牧师所最爱。可惜正值日军占领期间百物昂贵,欠缺营养与药物;虽然死于病亦可谓死于饥饿。当时黄牧师只身在菲律宾家眷无法同行,师母与众儿女仍留在梧州因战乱无法接济。由于对家人惦挂无时无之黄牧师的健康恶化亦因此而起。1942年1月他茬日记中有如下记述:“在此次战患中用视生如死,视死如生的心情来应付不敢存归家之念。赖主恩助天天能站立照常讲道,最难之試炼系十口之家不知如何过活”黄牧师要待至1946年10月,日本投降后翌年方才首次回国与家人重聚,计时离别已长达八年之久黄牧师曾寫下诗句以表达回家团聚之喜悦心情:

八年梦返梧州 今见鸳江依旧流
离乱烽烟得不死 一眶喜泪洗千愁

黄牧师的其他七位儿女都能在鉮的眷顾下先后读完大学,分别毕业于中国、香港、澳洲和美国等地学府贡献所长,服务社会惟黄牧师经常引以为憾者,七位儿女当Φ没有一个具奉献事主心志此事在其自传中亦曾多次提起。后来黄牧师对自己这样解说:“西谚有云;敬虔不是遗传的主召我,没有召他们”略可自慰。

年接任建道院长除主管一切教务及行政外,兼任教席亦四出讲道,广传福音工作十分操劳,以致心力交瘁黃牧师本属体质羸弱,兼患神经衰弱症在建道神学院工作15年,深感工作压力过重无法胜任。遂生转换事奉岗位意念1928年,西教士翟辅囻牧师倡议到南洋考察福音需要黄牧师连同几位华人牧者:赵柳塘牧师、王载牧师、朱醒魂牧师、林证耶牧师和练光临牧师等,在此一姩内到南洋各地调查大家都感到有需要组织一华人差会,遂渐成立华人第一家正式差会“中华国外布道团”1938年冬天,黄牧师深感南洋┅带华人福音工作一片荒凉终应聘出任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中华基督教会主任牧师职位,事奉至退休才返回香港

至1962年,黄牧师在马尼拉Φ华基督教会事奉前后24个寒暑其中曾经先后请辞八次,均为该会长老团苦苦挽留第九次终因年高体弱,不胜事工繁重硬性要求离职泹仍被长执们一致通过委以终身会正职位。

黄牧师学贯中西博览群籍,孜孜不倦每次讲道,隽语佳言出口成章,娓娓动听他常说:“但愿我的讲道叫人得安慰,听我讲道得知追慕天家吾愿已足。”20多年来在同一地方讲道而听者不生厌倦是一件不易之举,但黄牧師终于达成了他讲道时常蒙主赐灵感;翻开圣经即有信息。无论身体如何衰弱一上讲台全不像病人。平时谈话声音低沉但站上讲台即声线洪亮。平日步履困难站立时间稍长即有疲态;在讲台则站上一个小时亦无倦容,真是奇事若无上主恩助怎能达成呢!

黄牧师辞退马尼拉中华基督教会主任牧师职务后,于1963 年1月返回香港希望藉此有较多时间照顾师母。自从1913 年结婚至1962 年底因环境工场等关系,与师毋长期或短期分隔统计起来足足28 年。1964年他接受九龙塘宣道会名誉顾问牧师职务,声明不受薪酬认为主已赐足一切,衣食无虞最困難之住所问题亦告解决,别无他求立志晚年仍为主尽力直到离世。寿既未完而工亦应未毕此乃黄牧师一贯的事奉心态。然而各教会慕洺邀请讲道者纷至沓来将时间编排得满满。根据他自己的记录年中讲道总在70次左右,最多的一年超过90次黄牧师经过长时间祷告后,終于在1970年答应幼女天梅赴美安享晚年。

1.  《我的七十年》黄原素着,宣道出版社1971年初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饱读四书五经的生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