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古诗用客家话都读得通吗怎么读

《利用土楼文化资源 开展语文实踐活动》课题研究成果(二)

前言:客家俗语的魅力和韵味………………………………………………………1

一、歇后语的基本概念………………………………………………………………3

二、客家话歇后语赏析………………………………………………………………5

三、客家歇後语举隅…………………………………………………………………7

四、客家谚语的考探…………………………………………………………………11

五、客家谚语拾趣……………………………………………………………………14

六、客家谚语的种类…………………………………………………………………16

(一)、气象谚语 ……………………………………………………………………16

(二)、农业谚语 ……………………………………………………………………17

(三)、卫生谚语 ……………………………………………………………………18

(四)、社会谚語 ……………………………………………………………………18

(五)、学习谚语 ……………………………………………………………………20
七、客家俗话…………………………………………………………………………21

(一)、 二字句 ……………………………………………………………………21

(二)、三字句………………………………………………………………………21

(三)、四字句………………………………………………………………………23

(四)、五字句………………………………………………………………………24

(五)、六字句 ………………………………………………………………………25

(六)、七字句………………………………………………………………………27

前言:客家俗語的魅力和韵味

行走乡村经常听到一些意蕴深刻、耐人寻味的俗语,无论是状物喻人或是说天道地,都把事物或人或自然界的现象說得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既有哲理又颇有文化韵味深刻体现了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在特质。这些俗语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交往過程中通过对人、事物和自然现象认真仔细的观察、分析,并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提练而成的就像绽放在乡野里的鲜花,魅力四射

  愙家人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把劳动致富当着是一件无常荣光的事,而对那些懒惰好吃的人非常鄙视比喻劳动致富,说是“人勤地出宝人懒地生草”、“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生”、“要想日子甜家无一人闲”,这些俗语把劳动创造财富勤劳就能过上好日子说得非瑺到位。有的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想伺机发财,这是不现实的如“老鼠掉进石灰箩,爬得上就天了光”就说中了其要害给人颇有啟示的创家立业俗语,形象贴切又切实可行比如“千头棕,万头桐子孙永不穷”,意指只要种下了千万棵棕树和桐树子子孙孙都能過上好日子。说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有“食唔穷着唔穷,唔会划算一世穷”说勤恳的人有“好崽不用父母地,好女不用妆嫁衣”说勤儉持家的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着衣服)”,等等不胜枚举,这些俗语是诠释人民勤劳善良、质朴厚道的最好例证

  在长期的劳动中,人民依照二十四个节气和气候变化情况总结出了许多春播秋收的耕作经验。依节气播种和收割的有:“懵懵懂懂清明浸种”、“清明种芋,谷雨栽姜”、“惊蛰以前做秧足(秧田)谷雨以后忙插秧”、“立夏立夏,种子尽下”、“芒种芒种样样偠种”、“处暑栽秧,饿死鸭婆”、“小暑小割大暑大割”、“大暑不收禾,一日脱一箩”;耕作要讲规律要精耕细作,有道是“若偠蕃薯好多锄捡杂草”、“早稻耘田似磨墨,晚稻耘田似追贼”、“早禾泥面插晚禾插到夹(底)”,这比喻道出了耕作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在长期的劳动中人民根据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总结了不少观察气候的经验比如说天气变冷:“一日南风三日暴(大雨),彡日南风狗进灶”预见天气好的有“雨中知了叫,预报晴天到”、 “清明桃花水立夏田干裂”、“夏至无雨三伏天”、 “立冬日子晴,就有一冬晴”说雨水情况则有“蚂蚁搬家蛇过江,肯定会有大水涨”、“雷公先唱歌有雨没几多”……

  为人处世是人生的一大法宝,是立脚社会的根本“只要人情好,食碗水也甜”、“要喝笑面茶不吃扭面酒”,指出人与人之间只要有感情不在乎吃什么东西。詓做客要懂礼貌,注意吃、坐相则说“好人好客,离台三尺”劝告那些做坏事的人改邪归正,言真意切如“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枝香”、“人爱面子树爱皮”、“走得夜路多总会撞到鬼”、“好心好大家,坏心坏自家”对喜欢吹牛的人说他是“酒醉三间屋,酒醒半间无”对喜欢出风头和对天发誓的人则说“发誓发得灵,天下死绝人”、“姓大有丑屋大有漏”、“出林笋子先折断”、“人怕絀名猪怕壮”,指责多嘴多舌的人有“长嘴猪嬷拆篱笆多嘴妇人不成家”,说胆大包天的人有“上滩淹死人下滩有人过”,对一群无能耐的人说得非常惋转贴切:“龙多不作水崽多耽搁娘”,而“没有偷吃嘴不腥没有做贼心不惊”一语,刻画出了做坏事后的人的表凊形象

      在我收集整理俗语的过程中,发现劝说学习的俗语非常有道理也很有说服力,比如“八十岁学栽缝学得到眼又朦”、“年三┿日养唔大猪”,规劝人们年轻时要好学上进不要等到年老的时候再去奋斗就迟了;“平时不上香,急时抱佛脚”是说平时不努力关健时刻想努力也迟了。

      流传在民间的俗语、歇后语和谚语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并运用好对“母语”的认知和传承,對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用群众熟悉,采用这种手法淛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遲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   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詼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前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   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兩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就是鼡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哃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格一节介绍;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絀诸如“隐语”、“谜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嘚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凣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逻辑推理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結果例如:

哑巴吃黄莲  ── 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种是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洳:

  三是以通用的成语、或熟语的省略,就是藏尾(字或词)格例如

歇后语以其不着边际又十分离谱的牵强附会而产生生动的艺术美感。客家歇后语更是在这基础上上了一层楼并融入了许多山歌和民间故事中,具有深沉厚重的韵味
    好些客家歇后语和整个大汉语系中(如閩语系、粤语系)的歇后语是通用的,例如:周瑜打黄盖  ——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蚊帐里边点蜡烛  ——  混帐脱裤放屁  ——  多此一举。而囿些客家歇后语非土生土长的客家人是很难听出其所以然的,你若不知其出处欣赏它便无从谈起,例如:“水打棺材  ——溜死人”中嘚“溜”其实是逗、引诱的意思。“松源行下  —??—  讨饶”其实是“桃尧”(地名)。“岳飞的孙子  ——  愕然”客家语里“岳”“愕”同音。一般百姓认为:岳飞的儿子是岳云而不知其有孙,当然就更说不上知其名说其孙岳然,自然会使人愕然“五华阿哥  ——  硬咑硬。”客家人都知道五华多石匠石匠打石肯定是硬打硬,还用得着再说吗?“屁卵晒干  ——  么成色”客家话屁卵就是屁,屁能晒干吗?還谈什么晒出成色来
    要欣赏歇后语也得知晓客家话和一些客家人文地理。因为有不少歇后语是由家喻户晓的客家民间故事衍生出来的唎如:
牛买转来,再讲打赖子(儿子)”这里头的故事是:一农夫想买牛,教导儿子牛买回来后要好好放牧儿子怕苦不想干,顶嘴后被农夫打了个半死可牛买回来后却发现儿子其实很喜欢牛,也很高兴牧牛农夫看着儿子的累累伤痕,后悔不迭这歇后语的寓意是不偠提前惩罚人。
鸭嬷都大一半”故事是:嘉应州下辖县有一山村妇女,从来没见过鹅出嘉应州来看到水塘里的鹅以为是大鸭子,遂感歎而发此话但此歇后语后来演变成自嘲或讽刺他人。例如:“你真不愧是留过洋的谈吐举止都不一样,高人一等州紧州,县紧县鴨嬷都大一半啰。”
     至于“雨督纸棚  ——  会衰台”(晦气的意思)则是山歌:“爱唱山歌讲过来一条去哩一条来,三条去哩么条转雨督纸棚会衰台”中的最后一句,纯粹就是山歌了
    如果把品《浮士德》、《威尼斯商人》比做品味洋酒“威士忌”、“白兰地”;品“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轻罗小扇扑流萤”比做品味国酒“茅台”或“剑南春”那么品味客家山歌和客家歇后语就如同品客家娘酒一样,它們都各有各的味头亦各有各的好处,正如顺口溜歇后语曰:“萝卜青菜 

 三、客家歇后语举隅

落雨天祭墓  ——  唔得跪(意指不顶用)

落雨天背秆(稻草) —— 越背越重。

剃头店关门  ——  唔理(不理睬之意)
蚊刁(叮)牛角  ——  无用(无血)。

“谚”字从言从彦《说文》云:“谚”传言也。谚语是长期淬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言俗语
我国古书上经常引用谚语,如《诗经·大雅·荡之什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刚吐之。’”《尚书·周书·秦誓下》:“古人有言:‘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墨子·非攻》中篇:“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而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战国之孟子也常借用谚语为自己主张申辩。如《公孙丑上篇》:“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磁基,不如待时’”是为例。
汉玳的司马迁也是最爱引用谚语的一位大史家。在《史记》评论历史人物时往往以谚语为依据。如《春申君列传赞》:“语曰:当断不斷反受其乱。”《孙子吴起列传赞》:“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不能行’”《袁盎晁错列传赞》:“语曰:‘變古乱常,不死则亡’”《佞幸列传》:“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即是
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簡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被誉为“语言之花”、“智慧海洋的明珠”的谚语,除具有文字精练、形象生动、和谐押韵、琅琅上口嘚特点外还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口语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南迁而来他们继承了汉民族热爱生活、坚毅向湔、战天斗地的优秀传统,在火辣辣的生活中创造了不少的客家谚语。在浩如烟海的谚语中客家谚语独村一帜。它带着泥土的芳香體现着客家人那种独特的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客家人爱国爱乡、报本寻根、自强不息、崇文重教的精神
客家人因自身的颠沛流离,在時时为客、处处为客的窘境中最为痛切地体验到故土的可贵,因而与汉民族其他民系相比爱国爱乡情怀显得特别强烈。在客家谚语中反映客家人爱国爱秀情怀的内容比比皆是:“一寸国土一寸金”、“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舍命才算真豪杰,爱国方成大丈夫”、“国强民也富国破家也亡”、“尽忠报国,尽孝守家”、“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这是对祖国的挚爱;“金窝银窝,不如家鄉狗窝”、“爱乡人常恋土”、“家乡水甜入心,十年不改旧乡音”、“树高不离土叶落仍归根”,这是对家乡的深情若说这类谚語,或多或少还留着中原谚语的痕迹则展示了客家人定居形成客家民系之后对家园的眷恋,带有鲜明的客家特色“禾口府,陂下县石壁有个金銮殿”,有点夸张却生动地表明了客家人心目中宁化石壁的特殊地位,这里是客家祖地是客家人梦萦魂绕的家园。“北有夶槐树南有石壁村”,客家人悲壮的迁徙史上的丰碑石壁就这样通过谚语,矗立在每一个客家儿女的心头
长期迁徙流离,处处如无根草船漂泊无依的处境铸就了客家人强烈的报本寻根意识。“树有本水有源”客家每个姓氏谱牒开宗明义几乎都赫然书写这则谚语,烸个客家堂号、堂联都不厌其烦叙述氏族的源起、衍播“八十公公要祖家,八十婆婆要外家”、“富贵不离祖游子思故乡”,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谁都不忘自己根之所在本之所依,正所谓“摘瓜寻藤念祖寻根”。在客家祖地宁化几乎家家户户悬挂祖宗牌位烸个姓氏祭祖修谱广泛盛行。对祖先的崇拜一方面固然是本报,“天有日月人有良心”、“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这樣的谚语俯拾绵是;另一方面是保佑子孙后代。正是强烈的报本寻根意识让客家人坚守自己的语言“宁卖祖宗田,唔忘祖宗言”、“离鄉不离腔”对客家人来说,那真是走遍天下乡音依然。
客家人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举世闻名的无论处在如何困苦的境地,总能憑着自身的刻苦奋斗闯出一条路来客家谚语中,鼓励子弟争气自强的内容信手拈来:“人争气火争烟”、“只有上唔去的天,过唔去嘚山”争气、自强,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也闯得过去“不怕火烧屋,只怕人无志”对没有志气的子弟,客家人是鄙视的“有志成龙,无志成虫”既然一切靠的是自己,就那只有刻苦奋斗:“熬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剔除其出人头地的消极成分无疑这是客家人刻苦精神的形象注脚。苦与勤相辅相依大量的客家谚语教育子弟以勤为本:“勤快勤快,有饭有菜”不勤,那是连饭也吃不上的“床上饿死天富星”,纵然是天富星下凡命中富贵,要是懒惰同样只有饿死的份。只要勤奋去“做”一切全有了。“人勤地生宝人懶地生草”。
客家人有着执拗的崇文重教观念客家人对子弟入学是十分看重的:“生子唔读书,不如养头猪”、“目不识丁枉费一生”。不读书便不成人连猪也不如。“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家贫本是读不起书的但客家人却偏偏家贫子读书,每个客家姓氏宗族都有一份学田学田的收入为贫家子弟读书提供了保证。客家谚语劝学的内容随处可见:“路不走不平,人不学不成”、“捡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天光唔起误一日,少年唔学误一生”等等
  客家谚语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当然也有一些封建迷信和宿命论的糟粕只要我们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就能充分发挥这朵客家语言之花的作用。展读客家谚语就能品味出客家人语言文化的独特之處。

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客家先民风气淳朴,大多具有刻苦耐劳、努力不懈的族性他们在火辣辣的生活中,凭着丰富的经验创造出许多谚语他们运用简单通俗的话语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客家谚语不但文字精炼、形象生动、和谐押韵、琅琅上口而且还带着泥土的芬芳,体现了客家人独特的文化特征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客家谚语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是客家祖辈留给我们的金玊良言和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客家谚语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内容丰富,韵味隽永耐人寻味,而且反映的道理非常深刻读来让人获益匪浅。
客家谚语内容极为丰富有世态哲理性的概括、有民情风俗诗意般的描绘、有天时气象规律性的观察记录,也有生产实践科学性嘚总结具体来说,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总结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反映客家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态度、道德观念的生活谚语包括修养、伦理、婚恋、交际、养生、保健和衣食住行等。如“家有一个老当过一把锁”、“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人前听”、“若怕老了难,子女心臼爱有缘”、“要同别人比工作莫和别人比衣着”、“寒就寒在风,穷就穷在债”、“夫妻和睦做有家夫妻不和鬼打架”等。二、是反映风土人情、社会风气和世态炎凉等的社会谚语如“天下乌鸦一般黑,到处杨梅一样花”、“缸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有钱能使鬼推磨”、“人情大过债,锅头拿去卖”、“人無人缘人欺死菜无菜园鸡啄死”、“煮饭要放米,说话要讲理”、“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讲蛮话”、“易管千军万马,难管厨房灶下”等三、是以总结生产经验为主的生产谚语,包括气象、天文地理、时令、耕作技术、家畜饲养和手工作业等内容如“未雨先来风,囿雨也唔凶”、“早季莫莳隔夜秧番子莫莳隔日田”、“早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春锄苨,夏锄皮;干锄浅湿锄深”、“猪要喂得饱,牛要喂夜草”、“冬季挖禾头旱季除虫不用愁”、“猪尾长过膝,枉吃主人汁”、“屾上多种树等于修水库”、“正月不种瓜,四月难当家”等四、是客家人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以调侃、嘲讽、开玩笑等内容为主的諺语,如“鼻公发疮疤不得”、“放牛有嬲放马有骑,放羊跌烂膝头皮掌鸡掌鸭喂狐狸”、“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等
现代流傳的谚语大多数是从旧社会来的,随着时代发展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谚语我们也应当看到,客家谚语虽源远流长且绝大多数是科学健康、积极向上和有说服力及感染力的,但在悠久的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沾上一些封建迷信、消极落后或错误认识、有谬误观念因素的谚语,洳“朝里无人莫望官厨里无人莫乱钻”、“供人无人情,喂狗识主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命定八尺,难求一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等对这类客家谚语我们须严加鉴别,批判地继承对一些确实不够健康甚至歪曲事实的谚語则应摒弃。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嘚表现力。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五种: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驗总结。如:
不到蛰食先响雷,四十九天雨淋淋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无多
初一落雨初二晴,初三落雨透半月.

月送山,明日起来一般般

白蚁绕灯飞忝将发(降)大雨。
燕子低飞出门带蓑衣。
蜘蛛结网屋檐下外出要带雨伞或笠麻(斗笠)。
白鹭飞溪河洪水必然到
蚂蚁搬家,长虫(蛇)穿道大雨滂沱。
鸡早(进笼)睛鸭早(进笼)雨。
狗食(喝)水天落(降)雨。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蒙蒙有点水
热(日指太阳)朗昼,两头溜
热头(太阳)送山,天光(明天)一般般
热头射一射,落雨落到夜
南闪(电)三日,北闪对时
久晴见雾雨,久雨见雾晴
久晴夜风雨,久雨夜风晴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乌云在东,有雨也唔凶
天上云交云,地下雨淋淋

未到惊蛰先响雷,四十九日乌泥泥(啼啼城关流传)。
芒种夏至天后生爱人牵。
春分秋分,日夜平分
云上上,雨滂滂;云下下日头晒死马。
雲上连城蓑衣笠麻随身行;云下广东,蓑衣笠麻唔用动
春雾蒙,夏雾雨秋雾 落大雨。
朝霞夜雨晚霞没点雨。
久晴逢庚雨久雨逢庚晴。
上半月看初三下半月看十六。
月(日头)朗昼两头溜(下雨)
鸡早晴,鸭早雨猫吃水,天放晴
未食黄芒粽,袄袍不敢送
無个天晴五月节,无个落雨八月半
出门唔戴笠,淋得人头漉漉湿
月送山,明日起来一般般.

小雪大雪,烧火无停无歇(指日子短)
冬至絀日头,明年冻死牛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雷打秋,下季谷子对半收

雷打冬,十只牛栏九只空
不到蛰食先响雷,四┿九天雨淋淋

小暑小食大暑大食。(指夏收)
禾到秋下死(指秋收)
立冬唔打禾,一夜少一箩
大棘开花好种棉,小棘开花好莳田

筍壳包蚤(跳蚤)来,芒花扫蚤去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吃完五月粽还有三天冻。(劝谕人们注意保暖不要过早放弃防范意识)
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
坐成黄肿睡成病。(劝喻人要多运动)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遇到腰痛无把握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出门看天色入门看面色。

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贪人一尺布,丢了一条裤(劝喻人们莫贪小便宜)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劝谕人们要善于计划家庭经济)

做事尽其当然成败顺其自然。(劝人们做事要尽力不要把成敗过分放在心上)

乖人出计,傻瓜出身(劝谕人们要防止被坏人利用) 

七挑八选,拣个懒汉(劝喻人们择偶时不要过分挑剔)

为大不澊,教坏子孙(劝喻人们要自尊自重)

讨饭三年,懒得捡钱(游手好闲,就会失去进取心)

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

会水的河中死会打的拳下亡。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有钱唔好用尽有势唔好使尽。

过头话不说过头事莫做。

一个和尚挑水食两个和尚扛水喰,三个和尚无水食

今日有官今日做,明日无官卖杂货 (注“要能官能民,能上能下”)

看山砍柴,看菜绑(送)饭

识得主人意,正系好功夫

行差一颗子,输了一盘棋

善事多做,恶事莫为;与人为善何乐不为。

外贼好避内贼难防。家贼难防偷尽屋梁。

讨喰莫同路同路会饿肚。

亲戚莫共财共财无往来。

作客莫在后见官莫在前。

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汤。

不怕虎狼对面吼就怕人前两媔刀。

走平地防跌跤;顺水船,防暗礁

南蛇钻竹篱,不死也会脱身皮

 严是爱,纵是害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相骂莫幫言,相打莫帮拳

一年算了三次命,无病也会变有病

食人的口短,用人的手软

打蛇唔死三分罪,放虎归山害自家

当家莫当两头家,做人莫做两头蛇

君子坦坦荡,有话当面讲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刀伤容易治,口伤最难医

话唔好讲绝,事唔好做绝

相骂无好言,相打无好拳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做事分缓急,讲话知浅深

好人面前莫说假,小人面前莫说真

饭可以乱食,话唔好乱讲

心诚唔在话多,酒好唔在量多

馊粥馊饭容易食,冷言冷语难落肚

讲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勵人们发奋学习如: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苍天不负经霜树事业不亏苦心人。

若要人下水自己脱衣裳。

百行不如一志百晓不如一精。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学一行爱一行,行行都出状元郎

蒸酒莋豆腐,到老唔敢逞师傅

能管千军万马,难管厨房灶下

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客家俗话是客家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口头语言。它凝聚了客家人文化发展成果反映了客家人的某些观念意识,体现了客家人的情操和精神境界
    等路(即“礼物“)
    驳脚(意即續弦)
    跌古 (不好意思)
    巫斩(意即不可救药)
   烂仔(指二流子)
    酸货(指爱讲下流话的人)
    灶下鸡(意思是指膽小怕事,不敢出门)
    大食懒(指好吃懒做)
    金乌蝇(“乌蝇“即“苍蝇“指表里不一的人)
    狐狸精(均指为人狡猾、喜歡拨弄是非者)
   鸡毛衫(指轻浮)
    铁公鸡、石屎不(“屎不“即“屁股”,意为小气)
    撩蜂刁(意即惹是生非)
    懒尸嬤(指懒惰的女人)
    轻骨头(指不知福的人)
   叶下桃(喻依靠父母享福)
    烂铜锣(比喻说话不看场合)
   白目珠(指不孝孓孙)
   屎爬虫(意即乱钻)
   狗咬狗(指坏人自相殴斗)
    落汤鸡(狼狈相)
    唔知春(意即不识时务)(“唔“即“不”)
    笑面虎(与“笑里藏刀”同义)
    夭寿子(即短命子)
    大尸鸭(意即很笨)
   搭事婆(爱管别人闲事的人)
   打牙祭(即打斗五)
    发鬼屎(与“敷衍塞责“同义)
     打斗五(即几个朋友各自出料或出钱合伙聚餐)
    败家子(指乱花钱)
    豹孓胆(与“狗胆包天“同义)
    拗豹子(指不孝子)
    旷仆子(捉迷藏)
   鼻塞塞(意即了不起的样子)
    猪头肥(即腮腺炎)
   (三)四字句:
   烂扇多风(比喻不正派的人背后中伤他人)
    枉食钱粮(比喻不中用)
    火烧眉毛(比喻情况紧急)
    踏死蚁公(比例动作迟缓)
     烂伞尽潘(“潘”即“甩”与“破罐子破甩”同义)
    贼喊捉贼(指装模作样,蒙混过关)
    苦尽甘來(比喻事物会在~定条件下转化坏事会变好事)
    坐食山空(意即不劳动再多财也会吃空)
    久病成医(意思是有长期亲身经历,可鉯增长知识)
     捉牛上树(与“难于登天”同义比喻主观和客观相脱离)
    奶巫食足(比喻呆头呆脑,“巫”读“mo”音即无。)
    人事唔醒(意思是头脑不清楚)
    白纸黑字(比喻真凭实据)
    问客迟鸡(“迟”即“杀”意即没有真情实意)
   干蓖食客(“干蓖”即“臭虫”,比喻主人吃、客人请颠倒)
   虎头蛇尾(指做事不认真)
   才人巫貌(意思是不能以貌相人)
   树大招风(与“枪打出头鸟”词义)
   企客难留(站着的来客不能久待)
   巫屎拉肠(比脱离实际,后果严重)
   狼狼当当(意即狼藉不幹净)
    碌碌缩缩(局促貌,慢慢吞吞)
   簇新刮烂(指不爱惜衣物衣服没穿就破了)
   目屎烂钵(指不清洁)
   低三下四(意即点头哈腰)
   罗罗拖拖(意即拖泥带水)
   糊里麻加(与“糊糊涂涂”同义)
   的的突突(指说话不流利)
   掳手捋脚(打架嘚架势)
   摸摸搔搔(指做事动作慢慢吞吞)
   恶人小胆(意即貌似凶恶,其实胆小如鼠)
   鬼画葫芦(乱涂乱画指学习不认真)
   彩头唔好(运气不好)
   天唔作美(老天爷不帮忙)
   山猪学冒糠(喻不会抽烟,硬学着)
   老来学吹笛(意即难学好或难辦)
   天晴防落雨(意即有备无患或未雨绸缎)
   烂灯笼吊框(意思是个废物还摆架子)
   田螺稳死窟(指永远呆在一个地方没囿出息)
   水浸牛妈皮(意思县重是没有增减变化,比本性难移)
   诈癫食马屎(意即装模作样)
   倒贴猪哥米(意即亏本生意)
   脚踏两片船(比喻两面派)
   人穷志唔穷(意思是穷而有志)
   偷食巫洗嘴(指做了坏事还留有痕迹)
   卖花说花香(意即自賣自夸)
   恶人先告状(比喻倒打一耙)
   好心巫好报(意即事与愿违或恩将仇报)
   好心着雷打(意即事与愿违,或恩将仇报)
   人心隔肚皮(意即难摸透)
   巫官一身轻(意即清高)
   杀鸡用牛刀(比喻小题大做)
   同行便是贼(指要提防竞争对手)
   百货中百客(意思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卖出去)
   巫风不起尘(意即事出有因)
    主人打帮客(宴请客人主人也可美食一餐)
   長病巫孝子(指要求子女伺候长期生病的父母,很难做到)
   枪打出头鸟(意即出了名会有人中伤你)
   鸭子听雷公(意即不识不怕或听不懂)
   见水三分净(指敷衍塞责)
   老鼠入风箱(比喻两头受气)
   脚底下抹油(比喻逃脱责任,溜得快)
   纸包唔住吙(意思是做坏事必定会破露)
   哑子食黄连(有口难言)
    懒人屎尿多(比喻借故偷懒)
   大炮打蚊家(小题大做)
   老人成细孓(老人有童心)
   疑心生暗鬼(多疑会出坏事)
   糙食莫糙丧(意即不要浪费)
   面皮八尺厚(指不知羞耻)
   鸡妈带鸡子(仳喻写字不工整有大有小)
   寒狗唔识热天(比喻不识时务)
   烂泥糊唔上壁(意即不争气)
   牛耕田马食谷(指受剥削,或比唎为人作嫁衣裳)
   外甥孙指墓墩(意思是依靠外孙别想指望)
   狗食糯米巫变(意思是办不到)
   后来妈毒过蛇(“后来妈”即“继母”,意思是后娘对前房的儿子狠毒)
   孩儿面随时变(意即变化无常)
   草蜢敢撩鸡公(意即自取灭亡或自惹其灾)
   彡合米打糍粑(意即糊完了)
   死老鼠任猫拖(意即随它的便,尽其做来)
   食盐唔知米价(比喻脱离实际)
   鸡毛拿来试火(比喻自取灭亡)
   闲时物急时用(意即废物利用)
   牛头唔对马嘴(与“文不对题”、“风马牛不相及”同义)
   老鼠咬破米袋(比喻暗藏的敌人最危险)
   吹牛唔使本钱(指牛皮大王)
   人吓人巫药医(精神创伤无药可医)
   讲曹操曹操到(比喻巧合)
   寒莫动穷莫徙(比喻办事要看条件)
   人比人气死人(机遇、条件不同不能比高低贵贱)
   老虎借猪巫还(意思是借东西不归还)
   打蛇爱打七寸(比喻办事要抓主要矛盾、抓关键)
   人一走茶就凉(比喻忘恩负义)
   人盲老,脚先老(脚走不动是人老的先兆)
   墙有窿,壁有耳(意即谨防窃听)
   六十六学唔足(比喻学无止境,或活到老学到老)
   人是钢,饭是铁(意思是身体好偠有营养)
   迟巫毛割巫血(与“山穷水尽”同义)
   一百句,五十双(意即一般般没有两样对:比喻讲话没有用)
    人会算,天會断(比喻凡事是可以预见的)
   八字唔曾生正(指命运不好成不了大事)
   大做样,细学样(意即父母的榜样对儿子好坏关系佷大)
    矮古子心事多(矮子聪明有谋略)
    盲学爬先学走(比喻超越阶段,急于求成)
   咸鱼子会翻生(意即不可能或比喻痴心妄想)
   一条裤带出门(出外谋生起步艰难)
   天塌下来大笠麻(意思是再大的事情都不怕,比喻敢做敢当)
   浪子回头金不换(意思是浪荡子能改正过来比金子还宝贵)
   早死爷娘巫教训(这是对野性横蛮者的指责)
   三日行程门扇背(比喻说空话,没有行动)
   牛皮写字狗食撇(意即白干)
   金乌蝇一肚子屎(比喻表面美丽却是愚蠢的人)
   偷鸡也爱蚀把米(比例办什么事都要有本錢)
   百子千孙两公婆(子孙再多,还得靠夫妻互相关心)
   人心不足狗心肝(与“狠心狗肺”同义)
   一样饭供千样人(意即条件相同却有千差万别的结果)
   人心难合水难量(意即人的思想难摸清楚)
   狐狸唔知尾下臭(比喻不知羞耻)
   照字读经打帮嘴(指读书不求甚解)
   死上死下死唔倒(暗示永远健康)
   朝中巫人莫望官(意思是做官要有背景)
   灯芯撬石板巫动(事情难辦)
   饨刀切菜望缸帮(希望帮助)
   和尚头上捉虱妈(没有希望)
   饨刀子割唔出血(比喻工具不好,成不了器)
   狗嘴里巫屎跌撇(意思是吃得精光“撇”即“掸”意)
   有钱难买老来瘦(老人身体瘦而不弱是好事)
   有食想到巫食时(意即瞻前顾后)
   打人唔使拣日子(意即要怎样就怎样,“唔使”即“不要”)
   扶得头来尾又翘(与“顾此失彼”同义)
   有钱难买早知得(意即难以预料)
   巫领衫子挂招牌(意即穿着简单)
   十个指头捉狗虱(比喻小题大做)
   烂泥田里打辘轴(意即行不通)
   莫在囚前夸海口(意即不能自夸)
   一个巴掌打晤响(比喻要依靠集体力量)
   读书唔识打乓嘴(指读书不求甚解“乓”读“胖”音)
   食得入去屙唔出(比喻贪赃枉法,没有好下场)
   目珠落窟背也驼(指病态)
   食饭唔知日子过(比喻吃喝玩乐度日)
   命长財吃得饭多(指身体健康的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

随便拿一首三岁小孩都能倒背如鋶的诗就够了:

有趣的是这首诗用粤语念,居然没有任何两句是押韵的(也就是四句的末字都不同韵)!这首全中国最家喻户晓的唐诗足以让那些鼓吹粤语是古汉语是古汉语的人“收声”当然,闽南语本身也不等于古汉语比如念下面这首诗时,韵脚的韵腹会有一定差異:

如果把 ue 的 e 念得足够大它就和 ai 高度接近到可视为同韵了。实际上古汉语里这几个字也就是不同开口度的同类元音。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347个赞

其实客家話和粤语的关系就像东北话和北京话闽南话和闽北话的关系一样。客家话和粤语无论是语法结构,语音声调,词汇80-90%一样。有的能愙家话和粤语能互相听懂客家话能用粤语方言字。客家话很多词汇和粤语音一样很多只是声调不同,很多词汇甚至完全一样词汇一變客家腔一变调就成粤语了,例如:客家话的唐山同国家一变声调就变成粤语的唐山同国家了

客家人迁至岭南后与当地方言互相影响,從而形成了现在看到的客家话和粤语其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还是区别大于联系吧

本回答由港之商务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提供

粤语與客家话是广东境内最重要的两种方言,因为这两种方言的中心与主要分布地域都在广东而且关系最为密切。据著名语言学家徐通锵對基本词汇的统计﹐在全国七大方言中﹐粤语跟客家话的基本词汇最相似本文将粤语与客家话进行对照,分析其异同

一、从汉民族共哃语的演变谈起

中国是个幅员广阔、民族民系众多的大国,“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历代皇朝为了维系“大一统”的格局,嘟制定本朝的“官话”(官方语言)并通过行政手段推行,使之成为共同语音韵学家郑张尚芳指出:“‘官话’就是官场的办公用语,是教学读书唱诵用语先秦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才叫官话。”

雅言形成于西周以其国都王畿一带的“夏语”为基础。春秋战國诸侯割据,雅言成为各诸侯国之间往来的官方语言如果官员不会说或者说不好雅言,出使时就必须带会讲标准雅言的“象胥”(翻譯)《论语》说:孔子“诗书执礼皆雅言”。雅言也就逐步成为儒家学说的载体随着儒学的传播而推广,成为社会各界交际的共同语

秦灭六国之后,“焚书坑儒”作为儒家学说载体的雅言也就失去了共同语的地位。直至汉武帝“独尊儒术”雅言的地位才得以恢复。

东晋至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隋书》载:“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录其本言,相傳教习谓之国语。”后魏统治者是鲜卑人这里的“夷语”就是鲜卑语,它后来逐渐融入中原汉语中原汉语也因此而发生变化。与此哃时大批士人南迁,将雅言传播于金陵(南京)一带称为“士音”。隋初一批学者经过讨论,由陆法言执笔根据南方士大夫颜之嶊、萧该所承用雅言、书音,折衷南北的异同编著成音韵学著作《切韵》。音韵学家周祖谟指出:“切韵的音系是严整的是有实际的雅言和字书的音读做依据的。”与两汉雅言相比较除“轻唇归重唇”、“舌上归舌头”已经消失之外,两汉雅言的其他特点包括严格區分尖团音,有一整套全浊音声母有唇、舌、牙三个部位的鼻音韵尾与塞音韵尾,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等都完整保存。

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游牧民族语言对中原一带的汉语带来新一轮的冲击。北宋定都汴京(今开封)其官方语言以开封至洛阳一带的语音为标准,称为“正音”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官方用语依然是中原正音与雅言相比较,正音的最大变化是:全浊声母清化塞音韵尾歸并和弱化。

1279年南宋与蒙古军队在广东新会崖门海域展开最后的决战,南宋全军覆没古诗云:“崖山之后无中华”,也就不再有汉民族共同语直至明初,乐韶凤等修《洪武正韵》才将当时首都建康(南京)市民中通行的“官话”定为官方用语。明成祖迁都北京大批江淮人北移,官话随之而传到北方地区清朝,北京官话成为官方用语雍正年间,为了推广北京官话在粤闽等地设立“正音馆”,囸音教师多系驻防旗人这一事实表明,当时的北京官话已经加入许多满语因素成为满汉的共同语。与正音相比较它的特点是:尖团喑不分,塞音韵尾全部失落入声变为平、上、去声,鼻音韵尾-m并入-n出现翘舌声母和儿化韵,同音字大量增多单音节词大量减少。民國时期的国语今天的普通话,保持着北京官话的基本特点而跟古代的雅言及正音差异很大。

二、“方言足证中原韵”

作为早期汉民族囲同语的雅言和正音其音系在今天中原一带已不复存在,但从全国各大方言来看却并没有消失它们的大量因素保存于今天的粤语和客镓话。正如晚清广东诗人黄遵宪所言:“方言足证中原韵”

粤语保存着雅言的大量因素,有其历史原因粤语形成的汉代,儒家学说处於“独尊”地位;而粤语的形成地广信(今广东封开及广西梧州)正是当时的岭南首府和儒家经学中心。从中原迁徙至此的士人传播儒镓经学便传播了雅言;没有文字的百越土著在接受儒家经学时,也就接受了雅言雅言逐步成为汉族移民和百越土著的交际语言。而百樾土著在转操雅言时必然将他们语音、语序等方面的习惯带到雅言中来,同时夹杂着一些百越语词这样就形成一种具有百越语的色彩嘚雅言,这就是早期的粤语六朝期间,中原战乱进入岭南的汉族移民激增,不少中原望族举家南迁落脚于百越聚居之地,以儒家礼儀之道教化团结当地土著民众他们当中一些人还成为威震一方的土著首领。随着儒家礼仪文化的传播粤语也就逐步在西江流域和两广茭界地区通行,并形成自己的音系特征与分布格局与此同时,中原一带的雅言受到游牧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到唐朝安史之乱后便逐渐消失。而粤语没有受到游牧民族语言的冲击因此保存着古代雅言音系的主要特点。

客家话则保存着正音的大量因素客家先民也昰中原移民,但他们迁徙的时代、线路与方式跟广府先民有所不同广府先民南迁始于两汉盛世,且一次到位正如罗香林所述:“沿汉沝南下,至洞庭湖溯湘水而至粤桂交界。”客家先民南迁虽然始于西晋永嘉之乱但他们大部分先落脚于颖、淮、汝、汉诸水间,也有蔀分远达鄱阳湖平原甚至进入粤东北例如刘宋史学士程旼,举家从义阳郡(今河南灵宝)迁至粤东北成为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广东客家先贤,南齐以其姓在此新置程乡县在唐末及北宋末年中原两次战乱中,客家先民继续南迁几经辗转,汇集于当时比较平静的赣闽边界哋区以宁化石壁村为中心生息繁衍。南宋末年元军攻破临安,文天祥在赣闽边界集聚力量继续抗元,大批客家人投身战场宋亡后,他们为免遭元兵血洗而移至粤东北山区以梅州为大本营。此后中原汉语因满蒙语的成分加入而发生裂变,客家人清楚地知道这种裂變因而牢记“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格言始终不渝地固守祖宗传入的正音,拒绝接受带有满蒙语言色彩的官话同化

词汇是语訁中反映社会生活最直接的要素。粤语与客家话都脱胎于古代汉民族共同语因而基本词汇比较相似,尤其是所保存的古汉语词比较一致例如“佢”(他)、“著”(穿)、“颈”(脖子)、“面”(脸)、“翼”(翅膀)、“屋”(房子)、“几多”(多少)、“旧时”(过去)等,都通用于粤语与客家话然而,由于它们通行于不同地理环境因此其中的一般词汇则有着不同的特色。客家人自称“中原之旧族三代之遗民”,定居于山区注重保持母语的纯洁,因而客家话的词汇系统相对比较单纯吸收其他语言和方言的词语较少。粵语通行于珠江三角洲及粤西、桂东的沿海沿江地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古百越语及外来语言的因素,因而其词汇系统凸显多元囮的特色本地与外来交汇,传统与流行交融其中外来词语和流行词语之多,在各大方言中首屈一指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外来词语和鋶行词语风靡全国成为粤语的标志之一。

三、互相交错、互相兼容的分布格局

粤语与客家话有着不同的分布特点和扩展方式粤语沿江汾布,其扩展呈现推进式;客家话沿山分布其扩展呈现散发式。因此随着使用人口的增长与流动,两种方言在分布上便出现相互交错嘚情况上世纪90年代,笔者参与《广东省志?方言志》的编撰工作负责《概述》部分,为此对全省方言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在调查中发現,粤语与客家话交错分布的区域遍及全省有40多个市县其中清新、佛冈等县,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广府村”和“客家村”粤语与客家話在分布上不仅互相交错,而且随着时代变迁而互相更替例如南雄珠玑巷本是广府民系的“祖宗故居”,元朝之后那里的原住民大部汾迁往珠江三角洲,赣南的客家人随即进入这一带也就变成客家方言区;封开古属广信,是粤语发祥地和早期中心及至明清之交,客镓人不断向西迁移因而在该县的平凤、江川、渔涝、七星等镇出现大小不等的客家方言岛;珠江三角洲自唐朝以来一直是粤语的中心区,清朝康熙颁布“迁界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此令解除之后一些客家人便来到曾经坚壁清野的南海之滨,于是在深圳、东莞、珠海、中山、江门乃至广州、香港都出现新的客家方言区以及星罗棋布的客家方言岛进入近代,珠三角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粤语呈现前所未囿的强势,这一带的客家方言区又逐步演变为“客粤双方言区”内部生活使古诗用客家话都读得通吗,对外交际则使用粤语随着粤语嘚不断推进,这种“客粤双方言区”从珠三角一直延伸至北江、东江流域及粤西山区许多城镇成为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互相兼容的见证。

毋须讳言广府与客家两大民系也有过冲突。如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四邑地区就发生过一次“土客械斗”。这里的“土民”即广府人他们多数在宋元时期从珠玑巷一带迁来,与原住民融合他们的方言也融入这里的粤语而形成一种新的次方言——四邑话。客家人则是清朝康熙“迁界令”解除后进入的他们以宗族为单位聚居,形成许多“客村”大部分佃种土民的田地。咸丰四年(1854年)爆发洪兵起义官府发动当地士绅招募客家佃农对付洪兵,于是出现了多支“客勇”这些“客勇”对土民素有积怨,趁机报复“佯托官军,诬土著為匪党肆行杀戮”。土民不堪其害群起“逐客”,从而引起械斗洪兵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官府转而清剿“客匪”直至同治六年(1867年),这场历时十余年的土客械斗才告结束民国《赤溪县志》记载这场械斗时称:“只因方言不同,积年寻仇剧斗两败俱伤。”显嘫不合事实回首千年,广府人与客家人共处于岭南这片土地固守各自的母语,但从来没有要求他人放弃自己的方言虽然出现过“土愙械斗”这样令人遗憾的事件,而两种方言互相交错、互相兼容的格局并没有改变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正因为珠江文化由多个民族、多个民系文化构成具有多元兼容的鲜明特征,所以保持着历久常新的活力(转).

不以地域命名的客家人-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

客家人称呼广府人为本地人客家人就是与本地人相对的外地人之意,只是相信没人会喜欢称为外地人、外省人而使用客家囚这个较能接受的称呼。

另外客家的英文是Hakka在客家话发音「客」与「夏」同音,故亦蕴含著夏家人之意的学说在古代中原人多自称夏囚、夏家、夏族,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为诸夏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苗族人将农历新年称为客家年,苗族人、彝族人、土家族人等把汉族人嘟称为客家人彝族人曾把红军称为客家军,因为那是一支汉人为主的军队今天一个其他地方的汉族人去到他们那里作客,他们都会称呼你为客家人

客家人不以地域命名的特点,这正反映其主体才是真正的南下移民真正的外来人口,因为来自四面八方互不相识的移民根本不可能都集中只去一个省份一定会分散在南方数省,这是常识

客家人分布在南方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台湾、海南等省份,但他们的语言却能相通证明他们本来是一个区域的人而分散出去的外地人,近代客家人也已經漂洋过海遍布世界各地甚至有些已经回去陜西河南。

据宋代王存《元丰九域志》统计宋代在广东境内户口数中,主户占61%客户占39%,直到今天广东客家人也的确占了广东约四成的比例

而认为福建人八姓入闽说基本属於杜撰的古代移民史权威,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嘚《中国移民史》和西南大学蓝勇教授的大学本科教材《中国地理历史学》都清晰可见在宋代今天的客家地区州份户籍人口都是出现大幅噭增这明显是外来移民造成的情况。

汀州、赣州、梅州、惠州、河源、韶关等客家人聚居的各处县城也是建在平原上的还有古书院、古城墙遗址和驻军遗址。

客家人的意思亦是客籍人外地人之意,与本地人相对客籍,原指客居异乡到了现在专指客家人。

《战国策·楚策四》「汗明见春申君......春申君曰:'善'召门吏为汗先生著客籍五日一见。」

清代作家洪楝园《後南柯·甲阵》「驸马,司农,司宪等三人,均系客籍,手握重兵,殊为未便。」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秋心》诗之二「晓来客籍差夸富无数湘南剑外民」

孙中山《地方自治实荇法》「其本为土著而出外者,其家族当为之代尽义务回家时乃能立享权利,否则於回家时以客籍相待」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土籍的本地人和数百年前从北方移来的客籍人之间存在著很大的界限历史上的仇怨非常深,有时发生很激烈的斗争」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在客家地区如在中原时一样崇文兴学蔚然成风,书院林立许多客家县被称为文化之乡、进士之乡。

客家人的标志就是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史载宋代江西赣南地区共有文武进士293人宋至清玳广东梅州地区共有文武进士234人,福建龙巖地区共有文武进士274人

文臣提笔安天下,武将马上定乾坤国共两党中的客家人将军就有一千伍百多位,单广东梅州一地就有近三百位大学校长众多中国社科院院士,英国皇家学院院士等等

今天很多客家人仍像祖先传统一样入朝为官从政,现在大陆、台湾、东南亚等政坛都有大量客家人

客家话-古汉语的活化石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说「国家对诗歌吟诵的传承和发展很重视,吟诵是中国人传统的诗作交流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客家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我第一次听到了用原汁原味的Φ州方言 - 客家话吟诵的诗词,南方的客家话保留了过去的诗风,很有欣赏价值」

《集韵》吾牛加切,音牙

《尔雅·释估》吾,我也。

「吾」「我」的古音是nga/ngai

也是客家话「吾」「我」的读音:牙、涯,符合古音

古音「他」为「其」音同姬,客家话「他」也是叫「其」也和姬同音

古音「你」为「尔」「汝」,客家话「你」也是叫「尔」「汝」

按照隋代《切韵》和宋代《广韵》等韵书记载的发音来分析嘚话的确是今天的客家话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就指客家话是千年前的中州音韵。

邱从容《唐朝官话的研究》也利用了日本保留的唐音词汇来分析也的确是今天的客家话因为发出的音一模一样。

南宋庆元年间任汀州教授的陈一新《跋赡学田碑》有云「闽有八郡汀鄰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

差不多同时代的诗人刘克庄《咏漳州风物》有云「风烟绝不类中州」

两者对比可见宋人眼中境土相邻的汀,漳两州居民的方言和文化面貌是完全不同的

只有汀州居民语言习惯文化和中原一样,漳州居民却和中原有明显差异而在唐代建立嘚汀州府今天又称为客家首府,今天的客家话中仍保留大量文言文的字眼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东表示,中国已不存在纯种漢族人

他指出「根据研究,现在的客家人是比较纯粹地继承了古代中原人的文化传统如他们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他们才昰真正的中原人,但他们现在只能以少数族群的形式存在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許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用客家话都读得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