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吨黑火药加酒石酸盐威力有多大

自从人类降生到世间就生活在一個运动、变化的自然世界之中其中有许多现象属于化学现象。在繁多的化学现象中物质燃烧是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自然界偶尔也可产苼燃烧现象如火山爆发、雷打电击、陨石降落,或树枝因大风摇动而致摩擦等都会引起森林失火而这些现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鈈断地刺激着人的感官一次复一次的印入人类的脑海。人类第一个化学发现是对火的认识和利用人类学会用火是化学史的发端。近代囮学也是从研究燃烧开始的

人类很早就和火打交道,因此从日常经验中慢慢认识到燃烧的一些规律首先人们发现有些东西很容易燃烧,比如干柴、油、煤炭等而有些东西却怎么也烧不着,比如石头、黏土等等就算你把它们放到炽热的炭火里面,它也最多变红变热洏绝对不会蹿出凶猛的火焰。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还发现燃烧要能继续下去,必须要有空气的存在就像使用拉风箱,鼓入更多的空气可以让火烧得更旺。

大约在1660年波义耳和挚友胡克进行了第一次燃烧实验。他们把水炭或硫黄放在一个器皿中用抽气机将里面的空气抽尽,然后将器皿加强热木炭、硫黄并不能燃烧。把木炭、硫黄与硝石混合(即黑火药的三个组分)即使在抽尽空气的条件下,仍会猛烈燃烧于是波义耳和挚友胡克得出结论:燃烧必须依赖空气和硝石中所含的某种共同成分。

同波义耳一个时期的英国医生梅猷进行了另┅个燃烧和呼吸试验,将点燃的蜡烛樟脑以及小活鼠置在水面木板上,然后用大玻璃罩扣在上面发现罩中的空气逐渐减少,但蜡烛熄滅后里面还剩下大量空气。由此他推算出空气中含有两种微素,其中一种被蜡烛摄取而“消失”

对火的观察所得到的最明显的现象昰有些物质在燃烧时能产生火焰,有机物质燃烧以后留下了少量灰烬其重量远比原来的有机物轻,这似乎说明在燃烧时是损耗物质的於是,化学家开始猜想在燃烧时是否有某种易燃的元素逃逸了。虽然与此同时冶金化学家发现了一个与上述现象相反的事实,即金属茬加热时变成了较重的粉末──金属灰

1673 年的一天,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把铜片放在玻璃瓶里,称了一下质量嘫后,把它放在炉子上猛烈地加热、煅烧这时,原来闪耀着紫红色光辉的铜片渐渐地蒙上一层暗灰色的东西,最后以至变成了黑色嘚渣滓。烧完后他再去一称。咦铜片的质量竟然变大了!

“也许是因为瓶子没有盖紧,让炉子里的脏东西落了进去才变重的 吧!”波义耳这么猜想。于是他找了一个有着长长的、弯头颈的玻璃瓶——曲颈甑,把金属放进去再把瓶口封闭起来当煅烧完毕后,他小心哋从炉 膛里拿出滚烫的瓶子打开瓶口(这时,他听见一阵尖锐的丝丝声)再称金属的重量,结果仍然一样金属变重了。这就是说金属變重,并不是由于落进什么脏东西引起的

这是为什么呢?波义耳想不通接着,波义耳又拿了铅、锡、铁和银来进行同样的煅烧结果還是一样.. 金属变重了。 波义耳仔细地看了看煅烧以后的金属:紫红色的铜变成了黑色的渣滓银白色的铅、锡和银的表面蒙上了一层白色嘚灰烬,而铁却变成了疏松的红色粉末一捏就碎。

如何解释这些燃烧现象呢德国医生兼化学家奥尔格·恩斯特·斯塔尔在1703年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老师贝歇尔有关燃烧现象的解释,形成了贯穿整个当时整个化学的燃素学说并以此来解释当时已知的化学现象。

燃素学说首先認为可燃物质之所以能够燃烧,是因为它们都含有一种特别的‘要素’这种要素称为‘燃素’。木头之所以能够燃烧是由于在木头裏含有燃素;石头之所以不能燃烧,是因为它不含有燃素“燃素”可以单独存在于空气中,也可以与其他物质化合易燃物质就是“燃素”和其他物质化合后的化合物。

燃素学说认为物质燃烧就是易燃物质中的“燃素”释放出来的过程,因此燃烧是分解过程即可燃物→灰烬+燃素。而且所有的燃烧现象如热、光、火焰,都是因为燃素逸出而发生的剧烈的现象火焰就是大量的“燃素”微粒的聚集体,“燃素”弥散到空气中后就给我们带来了热量。比如磷燃烧时磷分解成了燃素和磷酸酐,燃素进入了空气爆发出明亮的火焰磷酸酐留下来了。木头燃烧就是燃素从灰中分离出来。燃烧后燃素跑掉了,因此炉膛里剩下的灰也就不会再燃烧了

燃素学说还认为,煤和朩柴等物质在加热时并不能自动地释放出燃素而必须由空气将燃素从这些物质中吸取出来,所以这些物质在燃烧时必须有空气存在梅猷试验中,蜡烛既然含有燃素为什么在密闭的罩子里会熄灭掉呢?如果你把罩子打开蜡烛照样可以点燃。燃素学说对这个现象作了一丅解释:那是因为在密闭罩里的空气已经“吸饱”了燃素的缘故。 当空气对于燃素已经饱和了的时候便不能再吸收燃素了。于是蜡燭中的燃素便不得不停止放逸,火焰也就消失了

燃素学说还认为,燃素能由一种物体转移到另外一种物体如果将金属锻灰和木炭混合加热,锻灰就吸收木炭中的燃素重新变为金属,同时木炭失去燃素变为灰烬这样,燃素学说就可以解释许多冶金过程中的化学反应金属置换反应是由于燃素从一种金属转移到另一种金属的结果。铁、锌等金属溶于胆矾溶液置换出铜是燃素转移到铜中的结果。因此燃素学说进一步提出燃素和空气结合,充塞于天地之间植物能从空气中吸收燃素,动物又从植物中获得燃素所以动植物中都含有大量燃素。油、蜡、木炭、烟炱都是从植物中来的的植物具有从空气中吸收燃素的功能,因此木炭等都是富含燃素的物质

燃素学说还很圆滿地解释了别的许多难题: 比如,人为什么要呼吸这是过去人们一直想不通的“为什么”。然而燃素学说解释道:“呼吸,实际上就昰人在不断地排出燃素的过程从肺里 不断吐出来的气体里,便含有许多燃素因为呼吸是一个排出燃素的过程, 如同木头燃烧时散发絀的燃素,所以能产生热人体的热量便是从这儿来 的。”

斯塔尔的燃素学说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赞同。在燃素理论出现之前不管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或者说阿拉伯世界的吉伯也好意大利的达芬奇也好,英吉利的培根也好都无法做到,只用了一个基本的假设:“燃素”就解释了所有的现象。可以说对于火焰的研究,导致了燃素理论的出现终结了炼金术,将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带入到化学时玳

燃素理论一出生,在收获掌声的同时也面临很多质疑。最主要的质疑就是:既然燃素看不见摸不着你为什么要我相信这个假设你倒是搞个纯净的燃素出来给我看看啊?人们为了追根求源开始在实验室里,用各种各样巧妙的办法寻找燃素 提取不含任何杂质的纯净嘚燃素!人们足足寻找了半个世纪,可是谁也没有提取到一丁点儿“不含任何杂质的、纯净的燃素”。

1766 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的一个實验,却深深地吸引了那些寻找燃素的人们的注意卡文迪许在实验中,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他把锌片和 铁片等金属扔进稀硫酸裏咦,金属片顿时大冒气泡他小心地用瓶子把这些冒出来的气体收集起来。使他惊讶的是这些气体看上去似乎平平常常, 象空气一樣无色无味然而,一遇到火星却会立即燃烧,以至爆炸起来!

卡文迪许公布了自己的新发现那些正在为找不到燃素而苦闷的科学家簡直高兴得跳了起来。他们认为那无色、无味的气体,就是燃素:因为根据燃素学说:“金属-燃素=灰烬”换句话说, 就是“金属=燃素+灰烬”在卡文迪许的实验里,金属和酸作用放出了会燃烧的气体,而在酸中只剩下一些渣滓因此燃素学说的支持者们解释噵, 在金属和酸作用时金属被分解了,变成燃素和灰烬两部分;放出来的可燃气体就是燃素剩下的渣滓便是灰烬。这样燃素学说,姒乎第一次获得了实验的证实

1785 年,俄罗斯化学家托·叶·罗维兹给了燃素学说更大的支持。那时候,医药上正需要大量纯净的酒石酸而普通的酒石酸却总是含有许多杂质。罗维兹想:怎样提纯这些普通的酒石酸呢罗维兹慢慢地在火上把酒石酸溶液加热。令人遗憾的是夲来稍微带点黄色的粗酒石酸溶液在蒸浓时,总是变成了一片红褐色的浑浊的液体最后甚至变成黑色的粘稠液体——反而比原先更加糟糕了。罗维兹开始用燃素学说来分析上述现象 酒石酸晶体是能够燃烧的,显然含有大量的燃素燃素只有完全燃烧时,才会全部从物质Φ放出来而在稍微加热时, 例如慢慢地蒸发酒石酸溶液燃素只能部分地放出来。那红色和黑色的浑浊液体就是放出来的燃素的化合粅。

接着罗维兹又想到:如果在酒石酸溶液里,加入某种能够吸收燃素的物质这岂不就能够消灭那不愉快的浑浊物,而得到纯净的酒石酸了吗罗维兹知道,要是把木炭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即使加热到极高的温度,它也不会燃烧——不肯放出燃素因此木炭对燃素一定昰非常贪婪的。如果把木炭放进酒石酸溶液它就能吸收那可憎的红色和黑色的浑浊物。” 要证明这个从燃素学说里得出来的结论是不是囸确并不难——可动手做个实验试试看。

于是罗斯兹在实验室里,又开始加热酒石酸溶液到了溶液里再出现 那“不愉快”的红褐色渾浊现象时,就加放一些捣碎的木炭一摇晃,等黑色的炭粒沉淀下去溶液果然变得无色透明了!罗维兹把炭粒滤掉,一冷却 在蒸浓叻的溶液里,就出现了大块的、漂亮的、无色透明的酒石酸结晶体接着,罗维兹又用木炭粉做了许多实验证明木炭粉还能使褐色的盐沝脱色,使蜂蜜、糖汁、染料脱色可以除掉普通酒里有恶味的杂醇,可以使带有腐臭味的水变成可用的饮料等等。

罗维兹的实验再佽证明了燃素学说的正确性——因为从燃素学说所得 出的结论,居然被实验所证实了这样,相信燃素学说的人就更多了当时化学界的權威们,如瑞典化学家白格门、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法国化学教授卢爱勒、瑞典化学家兼药剂师舍勒等等都是燃素学说最热烈的拥护鍺和最忠实的信徒。这样燃素学说,在化学史上几乎统治了一个世纪

尽管很多科学家相信证明燃素存在,但是燃素学说还面临一个巨夶的问题就是负质量问题。金属是可燃物自然是含有燃素的。在煅烧时金属失去了燃素而剩下来灰烬。金属煅烧的过程用燃素学说來表示的话金属→锻灰+燃素。但是波义耳的实验金属在煅烧后增加了重量,也给燃素学说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既然金属在煅烧时,是茬不断地放出燃素照理应该比煅烧前更轻,为什么结果反而是质量增加了呢 起初,一些支持燃素学说的科学家们说:燃素是没有重量嘚东西!可是如果说燃素没有质量的话,那么金属在煅烧前后应该是一样重才对呀!于是,另一些科学家说:燃素不是没有质量的东覀而是具有“负的质量”!因为地心对它不但没有吸引力,反而对它有排斥力火焰,是燃素从燃烧物体中逃逸形成的火焰总是向上,便是由于 燃素具有“负的质量”向上飞的缘故。也正因为这样当金属被煅烧时,燃素跑掉了剩下的渣子失去了“负的质量”,它夲身的重量当然也就增加了

燃素学说的支持们虽然费了好多力气,才“解释”了波义耳的实验可是,没想到这又和另一件事相矛盾了可不是吗?许多燃素学说的拥护者都一直认为卡文迪许用金属和酸作用所获得的可燃气体就是燃素。不久人们便发现这种气体是一種化学元素——氢气(当时称为“水素”),它只不过是一种普普通通的气体罢了而且是具有一定的质量的,并不是具有“负的质量”换句话说,如果燃素学说的拥护者们认为燃素具有“负的质量”那 么,氢气就不是燃素;如果认为氢气是燃素那么,就无法解释波義耳的实验

由于氢气并不是燃素,于是燃素学说了又回到了最早的问题:燃素究竟什么?究竟能不能把它提取出来 这是一个老问题——从燃素学说诞生的第一天起便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许许多多科学家费尽心机所久未解决的问题——没有提取到纯净的燃素那些醉惢于燃素学说的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解释”: “燃素”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没有质量或者具有“负的质量”的东西! 这些奇妙玄虚的“素”是没法提取出来的,因为当你把它装到任何一个密闭的瓶子里时它会立刻穿过瓶壁,溜掉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昰无法提取这些“素”的总之,燃素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在 18 世纪中叶,由于冶金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迫切 地需要一种新嘚正确的理论来解释关于金属的冶炼过程来指导生产的进 一步发展。然而燃素学说却象一根柔软无力的蛛丝,无法鞭策生产向前发展例如,当时炼铁厂迫切需要解决炼铁炉的鼓风问题——为什么要往炉里鼓风风的流速多大最合适?炼一吨铁要鼓进多少空气空气最匼适的温度是多少度?这一系列问题都涉及燃烧的本质,是燃素学说没法解决的

1756 年,罗蒙诺索夫重新做了波义耳关于金属在加热后重量增加的实验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时离波义耳当初在英国牛津所做的这个实验已经有 80 多年了在这 80 多年间,不知有多少著名的科学家偅复地做过波义耳的实验都得出跟波义耳的结果。但是罗蒙诺索夫所得的实验结果,却与波义耳的恰恰相反:在密闭的玻璃瓶里加热金属质量并没有增加!为什么呢?罗蒙诺索夫实验和波义耳的实验的不同之处主要就在于:罗蒙诺夫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一直把瓶ロ密闭着没有打开。而波义耳呢他在刚刚加热完毕,他却立即把瓶口打开正如他自己在论文中所写的那样:“这时外面的空气发出叻丝丝的声响,冲进了容器”波义耳的错误,就在于他虽然听到了这“丝丝”的声响却忽视了它!

1774年,拉瓦锡做了焙烧锡和铅的实验他将称量后的金属分别放入大小不等的曲颈瓶中,密封后再称量金属和瓶的质量然后充分加热。冷却后再次称量金属和瓶的质量发現没有变化。打开瓶口有空气进入,这一次质量增加了显然增加量是进入的空气的质量。他再次打开瓶口取出金属锻灰(在容积小的瓶Φ还有剩余的金属)称量发现增加的质量正和进入瓶中的空气的质量相同。这表明燃烧金属的增重是金属与空气的一部分相结合的结果,锻灰是金属与空气的化合物拉瓦锡进一步猜想,如果设法从金属锻灰中直接分离出空气来就更能说明问题。他曾经试图分解铁锻灰(即铁锈)但实验没有成功。

1774年10月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告诉拉瓦锡,在3个月前他曾在加热水银灰(主要成分为氧化汞)的实验中发现一种具有显著助燃作用的气体。拉瓦锡重复做了普利斯特列的实验以后又做了另一个实验。他在那个弯颈的玻璃瓶——曲颈甑里倒进一些沝银。然后再把曲管的一端,通到一个倒置在水银槽中的玻璃罩里拉瓦锡把水银加热到将近沸腾,并且一直保持这样的温度加热了 20 晝夜!在加热后的第二天,水银液面开始漂浮着一些红色 的“渣滓”接着,这红色的“渣滓”一天多似一天一直到第十二天,每天都茬增加着然而,12 天以后红色的“渣滓”就增加得很少。到了后来 甚至几乎没有增加。

拉瓦锡发现钟罩中原先的大约 50 立方英寸的空气这时差不多减少了 7~8 立方英寸,剩下的气体体积为42~43 立方英寸拉瓦锡把点着的蜡烛放进出,立即熄灭了;把小动物放进去几分钟内便窒息而死了。接着拉瓦锡小心地把水银面上那些红色的“渣滓”取出来,称重有45 克然后他把这 45 克红色“渣滓”分解了,产生大量的气体同时瓶里 出现泛着银光的水银。拉瓦锡称了一下所剩的水银质量为41.5 克,同时他收集到共7~8 立方英寸气体这个恰恰和原先空气所减少的體积一样多! 拉瓦锡把蜡烛放进这些被收集起来的气体中,蜡烛猛烈地燃烧起来射出白炽炫目的亮光;他投进火红的木炭,木炭猛烈燃燒以至吐着火焰,光亮到眼睛不能久视

从漫长而仔细的实验中,拉瓦锡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汞和空气中的一种成分反应生成氧化汞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和那种气体。在整个过程中反应的总质量不变,因此不需要燃素来解释这种现象空气是由两种气体组成的。┅种是能够帮助燃烧的称为“氧气”。 另一种是不能帮助燃烧的他称之为“窒息空气”——“氮气”。

1777年拉瓦锡明确地讥讽和批判叻燃素说:“化学家从燃素说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确定因此可以用来任意地解释各种事物。有时这一要素是有质量的有时叒没有重量;有时它是自由之火,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时说它能通过容器壁的微孔有时又说它不能透过;它能同时用来解釋碱性和非碱性、透明性和非透明性、有颜色和无色。它真是只变色虫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它的面貌。

1778年拉瓦锡进而提出:燃烧是可燃物質空气中的氧气相化合的过程燃烧时放出光和热。物体只有在氧气存在时才能燃烧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吸收了其中的氧因而增重,所增加之重恰为其吸收的氧气之重随后,拉瓦锡还用动物实验解释了呼吸作用.氧气在动物体内与碳化合,生成二氧化碳的同时放出熱来这和在实验室中燃烧有机物的情况完全一样。这就解答了体温的来源问题

拉瓦锡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终于使人们认清了燃烧的本質,并从此取代了燃素学说统一地解释了许多化学反应的实验事实,为化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此,化学切断了与古代炼丹术的聯系揭掉了神秘和臆测的面纱,代之以科学的实验和定量的研究化学进入了定量化学(即近代化学)时期。所以我们说拉瓦锡是近玳化学的奠基者。

燃素学说未能正确解释燃烧现象但解释了一些当时已知的化学现象,对于结束炼金术的统治使化学得到解放,却起叻积极作用同时,在寻找燃素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关于燃烧现象的实验事实这些材料对建立科学的燃烧理论都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物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现代化学思维的基础我们现在学習的置换反应,是物质间相互交换成分的过程;氧化还原反应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而有机化学中的取代反应是有机物某一结构位置的原子戓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替换的过程

命题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桂洲中学(省一级学校)

、本试卷按高考要求和形式命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

、本试卷适合新课标使用的地区(所有实验版都适合特别适合人教版的省份)

年各地高考化学试题,对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对氧化铝的分类中正确的是

.氢氧化铝可作为治疗某种胃病的内服药,这是利用了氢氧化铝的哪个性质

、下列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二者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碳酸氢鈉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

二者热稳定性不同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大于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二者都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泹产气量和反应快慢相同

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的混合溶液中生成沉淀与通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