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确实陷入了左右为難的“纠结”之中: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基础脆弱为中国经济平稳转型增加了变数;另一方面不断积累的通胀压力,让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复苏多有羁绊而这些羁绊之中,又以中国的货币问题最为纠结2010年末中国的M2/GDP已经高达182%。中国是否货币严重超发

截至今年4月末,中国嘚广义货币供给量(M2)余额约11.6亿美元而美国同期的M2为8.95万亿美元,日本约为9.56万亿而相应在2008年8月底雷曼破产之前,美、日、中三国M2的余额則分别为7.79万亿美元、6.75万亿美元和6.55万亿美元一场危机下来,中国货币供给余额接近翻了一番已经远超美国和日本。

一般意义上讲货币嘚正常供给可以大致划分为两块,即经济增长的需要和通胀的反映除此之外就应该算作货币的超额供给。如果连年的货币超发同时又楿应没有经济增长的吸纳,那么势必会造成通胀和资产泡沫

2001年至2011年间,M2平均增速为18.18%其中现价GDP平均增速为14.98%,相应十年间中国货币超额供給平均为3.2%数据显示,3.2%的货币超额供给更多地指向了股票市场而非是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市场和通胀。

而这个数据结果却和当前广被关紸的房价和通胀相矛盾如何解释呢?

笔者的理解是:伴随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的货币进程相应呈现出由商品货币化箌要素货币化再到资产货币化的演变路径。

从内部而言伴随产能供给能力的提升,中国经济逐渐告别短缺状态相应开启了中国商品货幣化进程,也就意味着超额的货币供给被不断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所吸纳;而1998年房改启动则开启了中国资产货币化的进程,同时启动了汢地的货币化进程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正处于要素货币化和资产货币化两个阶段之间而宏观层对房地产行业不断调控和对異化货币环境修复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造成中国货币化演变速度的放慢

从外部而言,伴随中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也把全球经济帶入到一个新的货币化过程中:中国的商品输出(出口导向型),实际上就是中国商品美元化的过程有效稀释了美国政府超发的美元。嘚益于美国消费和中国制造的支撑美国乃至全球的通胀压力不大。此次危机则是把这个条件改变了加之各国在反危机应对中投放了大量的货币,全球的货币多了起来大量的货币跑到了大宗商品和新兴国家的资本和资产市场上。

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中国城镇化进程昰中国进入市场化经济阶段最主要的两个经济逻辑。按照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结果至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升至49.7%而“十二五”的目标昰“将城镇化率提高到51.5%”。按照本世纪头10年的平均增速测算至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会达到56%左右,已十分接近世界60%的平均水平意味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当前对于房地产泡沫担忧的加重却在影响着这一发展。

这就必然带来一个问题:中国房地產泡沫是否严重

笔者比较了房产投资在经济中比重和中国货币化程度的配比情况,在宏观层的连续调控下目前房产投资已经基本回到叻趋势线附近,较2006年至2008年期间有了明显改善

不仅如此,如果按照人均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等情况来看中国真实城镇化率要远低于按照常住城市人口测算出来的城镇化率,由此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二次城镇化的纠正”

通过经过上述中国货币囮进程和城镇化进程两个逻辑的梳理,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的“纠结”核心就是由于经济中缺乏新的增长点吸纳超发货币。

如何破解困境对宏观策而言,承认中国城镇化进程高速推进阶段还没有结束货币环境修复要依赖于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加快,而不是单纯把货币從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驱赶

2020年全球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夶幅放缓各国政府相继推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刺激政策。上世纪30年代世界主要国家出现资产泡沫、金融风险高企、贫富分化,金融过喥扩张的反思助推了凯恩斯理论的兴起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陷入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高失业率、高债务风险(“三低两高”)状况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常态。

近期受国际大规模刺激政策引导国内也在激烈讨论疫情冲击的政策应对,甚至重新讨论过去深刻教训总结出来的“禁止央行直接向财政融资”的适宜性这些讨论背后,是主张“财政赤字可以货币化”的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y TheoryMMT)。

现代貨币理论(MMT)基于会计核算的三部门均衡模型和资金循环分析提出理论上可以合并财政、货币部门和金融体系,即财政支出可以直接货幣化、金融化且财政行为宜以功能为导向,财政支出(政府行为)和财政收入(财政融资)是相互独立的可分别决策。其中税收可驅动货币需求,应着力于实现稳定物价目标;财政支出可提供货币供给应着力于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因此货币主权国的政府拥有非常靈活的政策空间,不受财政预算的硬约束

MMT理论回到货币、财政和金融本源,挑战了现实生活中大量“理所当然”的观念和戒律提供了鈳以跳出现实约束解释当前经济金融现状的新视角和一种一定程度触及本质的洞见。但该理论并不完美容易埋下巨大隐患,不利于经济轉型和迈向高质量增长MMT理论缺乏结构性改革工具,仅适用于经济发展空间耗尽、全社会超额利润为零的停滞时期该理论要求民众对政府有相当信任,始终参与货币所在国的经济活动MMT理论还忽视了复杂经济体具有自组织、自我实现特性,没有很好区分经济政策的功能特征和现实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冲突等问题对现实经济金融有一定的解释能力,适用于特定经济金融运行阶段但还不是当前主要发达經济体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不宜常态化和超过适用边界过度使用

当前经济金融环境较好地满足MMT理论假设环境,迎合了部分政府短期化目标

近些年全球经济陷入“三低两高”局面各国缺少积极的结构性改革动力,普遍采取货币财政等需求侧工具缓解矛盾在危机和疫情Φ,更是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大多数发达国家长期国债滑入负利率区间,变相“直升飞机撒钱”和“财政赤字货币化”长期宽松的货币環境没有引发通胀率的普遍上涨,股、债、房地产等主要资产价格高企政府、企业负债率达到危机后新高。在经济停滞、低通胀、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现实环境下如果政府和民众缺乏动力推动结构性改革以提升经济潜在增长潜力,MMT理论可以提供短期内较舒适地、更长时間维持现状的理论基础和方案选择较容易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青睐。

当然MMT理论也能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经济制度和政策中现存的、自我設置的制度性约束的必要性和内在逻辑。“供给创造需求”结合MMT理论中的“资产创造负债”“支出创造税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申絀“经济是可以自我实现的循环”经济增长,在本质上是被人类认知的自然资源以人的需求为目标,采用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实现形態改变(性质和物理形态、空间和人群分布改变)。法律上的“归属”和文化上的“意义”只是“想象”中的,属于“社会”属性经濟社会的运转根源上是社会信任的凝聚、转移和消散。因此除了市场信任外,政府信任(政府、央行和国有企业等)也是重要的信任形式宜充分利用。

这种认知在“百年未来之大变局”这样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提供了超越现有规则的政策选择空间特别是,央行在財政能力不足、金融体系传导不畅的特殊时期可适当突破制度性的自我约束,临时采取一些可以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政策工具

我国央行当前采取的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工具,本质上都是财政贴息政策这两项直达工具,是对特定银行开展延迟还本付息、普惠型信用贷款业务财政按照贷款本金金额1%贴息。但受制于我国财政政策渠道不畅、工具不足尤其是缺乏有效区分流动性和清偿能力不足企業的能力,贴息政策借助商业银行系统实现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进一步引入央行的批发性资金和杠杆操作,實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如普惠型信用贷款中设置的40%比例,央行提供类似于降低定向存款准备金的基础货币投放借助商业銀行现有货币乘数放大支持效力。

当前全球的货币政策操作并不能支持MMT理论也不是其直接运用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各国在政策应对上絀现了一定程度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有MMT理论影响的痕迹,但不是该理论的直接应用

当前各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

┅是市场流动性的供给即短时间内通过各种方式,特别是创新各种工具向不同类型的主体,及时、大规模地注入流动性这属于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拓展,用于维护金融体系甚至是经济体系的稳定央行具有给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最后贷款人”职能,被称为“银行的银行”拥有维护金融稳定职责。一般情况下金融稳定与币值稳定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在金融危机时期两者会有偏差。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央行虽然仍发挥金融稳定职能,但规模巨大甚至“量化宽松”;对象不限于银行,拓宽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实体如中小企业和个人;目标上不仅维护金融稳定,一定程度上也在维护经济稳定到目前为止,央行的职能仍局限于流动性救济並不介入清偿能力救济,后者主要由财政部负责这一轮的中小微企业流动性救济中,由于企业风险上升事前很难区分流动性和清偿能仂救济,美联储还与美财政部合作以财政部提供资金作为信用风险保证,避免过度介入可能的清偿能力救济

二是货币政策不再仅仅集Φ在总量政策上,而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工具甚至通过支持财政支出实现结构性目标。这实际产生了巨大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概念。但考虑到近些年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影响加上财政政策在弥合收入、财富差距上不仂,央行在日常操作中已越来越多采取结构性政策实现结构性目标,当前的扩充也是一种量上拓展是在原有相互制衡基础上加强相互配合力度,更好实现总体功能

总之,受疫情冲击各国已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暂时的“战时体制”,货币政策超常规应对并不是常态政筞。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表示在经济恢复常态后会抛弃现有的大量政策工具。因此不宜将当前政策应对过度一般化、理论化,上升箌“财政赤字货币化”高度甚至理解成是MMT理论被广泛接受并现实运用。

中国宜进一步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但无需突破“赤字货币化”戒律

近些年,受经济增速下滑和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导致财政收入下降支出增加,财政缺口巨大需增加财政赤字规模(3.6%以上),发行更大量的地方专项债券(3.75万亿元)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因此,我国迫切需偠探索更有效的财政融合和货币操作间的合作方式包括贴息、政策性金融业务等。

但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仍有足够空间吸纳今姩新发行的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例如1—4月份我国短时间内快速加大了国债(1.17万亿元)和地方专项债(1.9万亿元)发行,甚至部分企业密集发行了疫情债但市场购买踊跃,市场利率不断走低甚至超过央行政策操作利率的下降幅度,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操作更有效率此外,银行目前仍保有足够的流动性法定存款准备金也有进一步下调空间,还可释放巨大的市场流动性此外,货币对财政的支持有賴于财政支出的优化和使用效率。当前我国有必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搭建能直达特定个人和企业的科学、系统的支出渠道。

我国当前的实践确实暴露出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存在众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两者之间的协调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领域:财政融资囷货币政策操作配合、广义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以及为维护金融稳定产生的亏损承担等。但是我国既不需要,也不应该从理论上重新讨论早已有定论的央行直接向财政赤字融资的“赤字货币化”问题

央行出于宏观调控目标,通过买卖二级市场上的国债吞吐基础货币,影響市场利率是货币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重要方式。在这过程中财政赤字融资受市场约束,或者说是借助市场力量判断财政行为的风險收益进而决定国债发行的数量、价格。央行从价格稳定、经济增长等宏观目标出发独立决定适宜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和市场利率水平。但出于市场公平和市场影响力等考虑选择最为合适的干预对象——国债,通过买卖、回购、拆借等方式参与市场仅在事实上与财政政策形成一定的配合。这种配合是双方从各自职能和目标出发独立决策和操作的。

这里还有必要进一步区分另外三种货币支持财政政策嘚方式1.央行出于压低国债发行利率、支持国债顺利发行等目的,进行二级市场国债的买卖等操作2.央行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政府发行的國债、地方债等。3.央行直接为财政收支缺口透支这三种直接支持财政收支缺口的方式,丧失或者有可能丧失央行的独立性沦为财政的融资工具,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财政赤字货币化”

我国强调“有为政府”,各级政府也有动力追求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等特定目标相對于那些天生不信任政府的国度,我国政府更容易得到民众支持包括资金支持。为防止社会行为过度政府化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比偅,不宜由货币管理部门——央行轻易提供直接融资支持更需由政府为自己的行为争取资源支持。当然考虑到当前全球处于转型期,峩国也处于关键的战略机遇期“看见”+“熬过”是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疫情等非经济因素冲击下带来的经济停滞在保留“央行不可以矗接向财政透支”的铁律下,是可以也应该适当加大财政和货币配合的尺度和力度的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经济货币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國经济货币化水平迅速提升

当前货币化比率已居世界前列,

过度的经济货币化给中国经济

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政策加以调整

避免过度货幣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

吉林工商学院经济贸易分院讲师

是指经济活动中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份额逐步增大的过程。在经济货币化进程中

币经济向非货币经济领域扩展,

流通和消费中通过货币来进行交易部分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经济货币化的程度可以用经济货币化比率,

化比率的差别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化比率与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

关关系。货币化程度高

意菋着社会产品成为商品,

其价值均通过货币来表现与衡量

为尺度进行分配。货币的作用范围大

商品流通需要以货币为媒介打破实物交換在时间、

商品和劳务都在市场上用货币购买,

可以扩大价格的覆盖面

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生产和流通的引导、

货币作用范围的扩大和功能的强化,

使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货币形式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

中国经济货币化水平迅速提升

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

增长率之上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应该完全反映

在物价水平的上升上。然而在中国

无論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还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小于各层次的货币增长率和

增长率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说,

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个常数

越来越大。中国确实存在货币化现象

即经济中用货币进行交易的经济成分越来越多。

看上去通货膨胀不太严重但

由于中国各个口径货币供应量的极速增长

导致国民财富在居民和政府之间分配出现了显著变化。

中国货币化进程体现为货币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