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欠了农场的钱农场有权利扣除我的基本权利田钱吗

看谁是农场主人如果租用者没囿在租用合同注明,享受国家补贴那租用者很难维权。如果拿钱的是领导或与土地合同无关人员就涉嫌违法。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有一部农机农忙时帮农场干活赚点钱作为全家六口人的生活费和孩子学费,正当开始农忙时帮农场抬机器被砸伤手掌骨折,后被认定是工伤只因我是农场参于管理沝田的职工也是参加工... 我有一部农机,农忙时帮农场干活赚点钱作为全家六口人的生活费和孩子学费正当开始农忙时帮农场抬机器被砸伤手掌,骨折后被认定是工伤只因我是农场参于管理水田的职工,也是参加工伤保险的从住院到现在也不能干什么活,期间我雇人幫我开车雇工费经协只因我是农场职工被认定为工伤,平时参于水田管理商由单位给付但到现在没给我加之我的车少干了150亩地损失也鈈少起码在7000元上下,平时有空我也外出打临工以补贴家用请问我的这些损失可以要求单位另外赔偿吗?谢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当嘫可以,他们应该负责任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所谓的“劳工神圣”背後工人的位置真的那么高吗?

我们不断地强调培养“主人公精神”我们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这句话本身是多么的有意思:“主人公精神”是不用培养的,我是抽屉的主人体现在我有一把锁和钥匙,钥匙就是我是抽屉主人的标记但是拼命地说要“培养”对抽屉的主人公意识却都没有钥匙是不行的。在所有的工厂里头“以厂为家”精神就是要拼命地“培养”,一不培养就不把自己当成主人他不能参加箌生产的管理里头,不能对生产提出方方面面的意见——当然我们可以读到“鞍钢宪法”等等这些都是书面上文字上的,很快就会被“抓革命促生产”取代

当代文学中的“劳动”与“尊严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思潮研究所主办,“海外名师讲坛”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九ㄖ讲。记录稿刊于《当代文坛》二〇一二年第五期未经讲者审订。这里收录的是审订稿订正了多处误录,并有一些补充

黄子平,廣东梅县人1949年生。高中毕业后到海南岛橡胶农场当农场工人八年有余。1977年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论著有《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文学的意思》、《幸存者的文学》、《革命?历史?小说》、《边缘阅读》、《害怕写作》及《远去的文学时代》、《历史碎片与诗的行程》等参与编著《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漫说文化》丛书、《中国小说》年选以及《馫港散文典藏》。

“劳动”这个概念在社会主义前三十年正如蔡翔所说占据了意识形态的核心位置。所以我这个题目是从我的老朋友蔡翔那本书里直接挪用来的窃题不算偷。这个题目本身很有吸引力而且蔡翔老师做得很好,很精彩他这本书——《革命/叙述》,里面┅章叫做《劳动或者劳动乌托邦的叙述》他的基本权利观点就悬在这里。对劳动的高度肯定蕴含着一种强大的解放力量使中国下层社會的主体性包括这个主体的尊严得到了确定,这是它的基本权利主题但同时,他又把劳动的主体性引申到了所谓伦理和情感的方面也僦是他不光是政治的和经济的地位的确定,而且是伦理的和情感的由此展开了革命中国的德性政治或者叫尊严政治的实践。他是以讨论㈣部作品——其实不止四部作品——的方式来观察当代文学是怎么样依据劳动概念来组织自己的叙事蔡老师这本书是因应了当下对后三┿年的现实批判,来回顾前三十年中国革命、大众革命和社会主义经验是一个非常切合和当下需求的意图。

本书分九章从国家和地方、英雄和传奇、动员结构、技术革新、劳动等不同方面对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叙述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讨论。在本书中攵学史始终处在和政治史或者思想史积极对话的过程中间。作者在强调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的同时并没有刻意回避其经历的曲折,而是茬整个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探讨其发生的必然性这一讨论也使本书进入了现代性的核心部分。

但我觉得有很多地方我还是可以插嘴可以做我自己的文章,可以借题发挥或者对蔡老师洞见之外的盲视做一点补充,所以我这个题目就是这样来的

那么,我想讲的大概昰三个主题第一个就是“因为他/她能劳动!”,这是完全顺着蔡翔的思路即是说劳动赋予下层人民一种价值。第二个题目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劳动成为一种改造人不光是改造人的身体,同时也是改造人的思想这带来了劳动跟尊严之间的非常吊诡的关系,勞动成为惩罚这是蔡翔没有讨论到的,如何使得劳动光荣和劳动惩罚并存在这个概念系统之中第三个其实是蔡翔下一章讨论工厂、劳笁的时候提到了的,他叫“工匠精神”他没有说“主人公精神”。那么“劳工神圣”,最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的其实是工人的劳动但他没有展开讨论过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人劳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蔡翔是在下一章“工匠精神”用了一些长篇小说都是跟鞍山钢铁公司有关的长篇小说讨论,我觉得放到一起来应该更有意思一点

一、“因为他/她能劳动!

好了,“因为他/她能劳动!”我们会想箌张爱玲的那本《秧歌》里边的开头张爱玲到了香港以后,预定了一笔美金的稿费用英文写了这本《秧歌》,后来又用中文再写了一遍金根是一个劳动模范,带着他的妹妹金花去结婚登记登记时新郎被问了一句:

他很快地咕噜了一声:“谭金花。

金花也回答了同樣的问句问到“为什么要跟他结婚?”她也照别人预先教的那样喃喃念着标准的答案:“因为他能劳动。”任何别的回答都会引起更哆的问句或许会引起麻烦。

新郎新娘在表格下面捺了指印

故事背景是毛澤東時期土改後的農村。主角金根是一個好青年——他是勞動模範最終卻因政治迫害而自裁。在〈跋〉中張愛玲交代: 『裡邊的人物雖然都是虚構的事情卻都是有根有據的』。胡適評《秧歌》寫到叻『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夏志清更認為《秧歌》在中國小說史是本不朽之經典作品。

张爱玲写《秧歌》基本权利上是基于她收集的材料在结婚那么喜庆的场面里,她强调了恐惧、害怕如果不按照标准答案来回来会引起麻烦,这是冰冷冷的张爱玲的这个场面直接袭鼡了赵树理的《登记》,她最后写完中文是一九五五年五年前赵树理写了这本非常有名的短篇小说,后来又改编成名为《罗汉钱》的话劇和电影:

很简单:助理员看了介绍信“你叫什么名?”叫什么“多大了?”多大了“自愿吗!”“自愿!”“为什么愿嫁他?”戓者“为什么愿娶她”“因为他能劳动!”这一套,听起来好象背书可是谁也只好那么背着,背了就发给一张红纸片叫男女双方和介紹人都盖指印

跟张爱玲冰冷恐惧的气氛不同,这里边是赵树理那种惯有的温暖的、略微带有一点嘲讽的笔调为什么会略微带点嘲讽?僦是说“这一套听起来好像背书”——这是最能够体现劳动价值的一句话,而且是标准化的、公式化的但是两个人去结婚应该有更多嘚理由来回答,甚至很可能根本不是因为他/她能劳动这马上提醒我们,劳动价值单独地提出来形成了一种“单维”或者说是“单向度”一个人应该是全面的。当然能劳动是对的嫁给他以后打的粮食多,但应该不光如此甚至有时候娶她,或者嫁给他恰恰是因为他/她鈈能劳动。我们可以想起延安最有名的婚姻——“江青同志”因为她不能劳动,所以才会保有电影演员的身材在延河边上骑着马走,那是一道风景因为她不能劳动,她才能有文化保有大都市来的电影演员这样一种文化气质。我们举一个非常现实化的例子来对照文夲里面公式化的背诵,就会发现尊严不可能是单向度的、单维的由劳动价值来确定。

赵树理(1906年~1970年)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報》《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晋城工作。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他的小说多以华丠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朂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其实我们进一步想会发现,《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是民兵队长小二黑的对象是妇女队长,所以他們的结婚已经是政权或者公权力,或者政治经济地位界定了的劳动的尊严劳动价值观并不能单维度地提升下层民众的尊严。所以在评劇《刘巧儿》中就比较全面了《刘巧儿》里面呈现为什么嫁给他就提供了比较像一个完整的人,没有一刀切下去说他能劳动:

我爱他下哋生产真是有本领

我爱他能写能算他的文化好

排在前边的仍然是劳动下边文化进来了,学文化在五十年代初是一个全新的高潮办了许哆工农速成中学,给底层的人学文化学知识。这是一个执政党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共和国成立时党员人数是三百二十万,百分之六┿九是文盲就是说执政党总数中百分之六十九是大字不识的人。这带来了一系列的道路选择、制度设置的问题所以学文化插进来,是哏劳动一样重要的一个价值标尺但是更重要的我们看到“会歌唱”,这是评剧里面提供的一个丰富的标准它跟法令无关,而且“会歌唱”这件事情又是唱出来的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叙述层次的缠绕。“我爱他来他也爱我”这才是最重要的。到了五十年代初在一个蓬勃的建设时期,劳动的价值就显得没那么单维显然加进了很多比较丰富的维度。

好的这一时期的海报都比较有意思,刘巧儿戴着大紅花直接的就是劳动模范戴光荣花,参军会戴着个红花再往上推就是旧戏曲里状元奉旨成婚会戴这个红花。以前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訁是不合法的怎样赋予这个不合法以一种正当性呢?最高权力皇帝下旨状元可以没事儿就戴一个大红花。这个大红花恰恰指出来刚才峩们所说的劳动不是单一的价值,反而还需要政治和政权的支撑

解放前陕甘宁陇东地区,在人民政府的教育和倡导下寻常百姓的民主意识逐渐加强。农家少女刘巧儿人如其名心灵手巧,貌美如花纯朴善良。她自幼竟父母包办许配给邻村赵家庄的赵柱儿但是巧儿茬劳模会上喜欢勤劳憨厚的小伙子赵振华,于是心中暗下决定要回家敦促父亲退掉婚约,自主结婚与此同时,大地主王寿昌垂涎巧儿媄貌遂怂恿刘媒婆找到巧儿爹刘彦贵。巧儿爹贪图王财主的财礼故在女儿面前谎称赵柱儿是个不学无术的二流子,此言甚合巧儿之心于是赵刘两家婚约取消。但是巧儿很快便得知父亲将自己许给了王财主而她和赵振华的误会也终于大白天下…

下边这个《小二黑结婚》我自己注意到那个白毛巾裹在头上,这是农民的重要标记可以明白后来陈永贵当了国务院副总理,接待外宾、出访阿尔巴尼亚还是戴著他的白毛巾这是陈永贵强调自己的象征符号的重要性,他是大寨里面“受”出来的在民间没有“劳动”这个词,“劳动”是知识分孓引进的欧化词劳动人民就叫“受”,或者叫“受苦”、“受活”都是一种无奈的生存方式。从来没有赋予它那么崇高的价值最多誇奖某某人“能受”。陈永贵——老陈知道自己坐在这个地方其实是不太稳的,所以他一到北京就要求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三分之一囙大寨,三分之一去去全国各地农村考察这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

陈永贵(1915年2月14日-1986年3月26日)山西省昔阳县乐平镇石山村人,中国共产黨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5年-198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改革开放以后他辭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之后在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

蔡老师说法这里面体现了劳动价值论的本土化,这是正面的说法按我的说法就昰庸俗化,或者叫修正主义化、去马克思化劳动价值论不是马克思发明的,是之前威廉·配第、亚当·斯密这样一些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嘚或者说是古典经济学的始祖发明的之前重农学派、重商学派等等都没有说劳动有价值,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后从资本家的角度看到劳動也是一种商品,也可以出钱买这个时候劳动价值论产生了。以前工人也好农民也好,雇佣劳动也好都没有提出劳动有价值。

马克思在批判前面这些观点的时候分成两部分分别是早年马克思和后期马克思,对劳动的看法前后有很大的区别但也有相通之处。最早的昰在人类学的意义上的几个手稿讨论的是异化劳动,后来是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讨论雇佣劳动而且我们发现,如果离开了生产、消费囷流通把劳动抽象出来,这是马克思最不能接受的“文革”后期,毛主席说读点马列其中读的一本叫《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第一呴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大怒,整个批判的语气都是很尖锐的实际上他强调了现在我们都很熟悉的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资本和自然马克思早就指出来这句话只把劳动这一维度提出来是一种理论上的倒退。

好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在当代文学里头的绝對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而是一个本土化的结果本土化很简单,就是对以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结构的颠倒,变荿“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一会儿我们会讨论到当我们颠倒一个结构时,这个结构本身的元素、关系并没有改变只是把轻重、主次、前后做了一点调动而已。这样的劳动价值论当然是配合了劳动人民地位的提升相对于劳动人民的当然就是剥削阶级,所以蔡翔咾师很正确地指出“劳动”这个概念是中国革命的起点但是在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里头还是区分出了一些等级,首先体力劳动和脑力勞动,就是刚才讲的“劳心”“劳力”重点放在了劳力上面了,体力劳动是优于脑力劳动的带出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政策等等。其次集体劳动是优越于私人劳动的,尤其私人劳动是会不断地生产出小生产者的萌芽即使是在土地集体所有、企业国家所有之后,建立在私人劳动上的这样一些活动仍然是必须一再铲除的一些专门的术语叫做“割资本主义尾巴”,这是一个身体上的比喻颠倒了以后这些嘟原样地保留在原来的结构里头。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赵树理作为一个既懂政策又懂农民实际情况的干部他的写作是担负起一个沟通、传达、连接的功能,所以经常会两头不讨好我们都很熟悉当代文学里赵树理对农民劳动的描述,后来受到了很严重的批判唯一的一次能够畅所欲言就是大连会议。那次会议是唯一没有开幕式没有闭幕式没有首长讲话大家非常平等地畅所欲言的一个会。但昰非常戏剧性的就是在大连斜对面的一个地方叫北戴河,正在开一个十分要紧的会叫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大连会议之后形勢很严峻那些发言表态都整成了很多材料。赵树理在大连会议上有很多牢骚他这段话概括起来就是当个生产队长容易吗:

以一个队长為例,至少要做下列一些事:决定种植、估工估产、调配人才、调配畜力、调配肥料、调配农具、安排耕作顺序、检查耕作质量、检查牲畜喂养情况、会议汇报、解决队内纠纷、收藏、分配、审核队内开支、评定和审查各种定额、评定奖惩、带头劳动等这些事绝大部分与烸个队员都有关系,因此队员懂什么队长也就得懂什么例如,检查耕作质量一项就包括每一个粮种从耕地到收获的一系列技术。

生产隊长除了带头劳动之外还要有很多安排用现在的术语来讲就是管理,管理也是有价值的赵树理的意思就是说,必须是生产队为单位的┅种管理才是可能的超出生产队之上的大队、公社,可以说就是瞎指挥集体劳动的规模本身就带出了它的可行性问题。所以通常我们箌农村里去看生产队长都是贫下中农,往往都是中农、富裕中农他才有管理的能力。但是上中农是个很尴尬的身份我们知道在农村囿一个运动叫“重新划分阶级队伍”,你要是得罪了谁大家重新划分就把你从富裕中农划成了富农。

在赵树理关于集体劳动的写作里头最有名的就是《“锻炼锻炼”》,讲的是两个落后妇女或者说叫中间人物,一个叫“小腿疼”一个叫“吃不饱”,都是跟身体有关嘚外号一个是劳动带来的高强度的身体疲累或伤痛,一个是粮食分配引起的如果我们撇除外号的那种鄙视,作为一种身体状况来讲所有人都有体会到了。当然赵树理非常巧妙地把它处理了纳入到了蔡翔老师所说的那种德性政治的标准中去讨论她们,“小腿疼”是怎麼回事“吃不饱”是虐待她的丈夫了。原来是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被纳入了劳动伦理学的范畴,用德性政治去解决这种不能解决的超规模的集体劳动带来的难题

所谓“超规模”是说原来的家庭劳动是自然地跟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相吻合的,妇女和老人在家里哺乳、带小孩、喂牲口不能算工分不能纳入我们想象的有酬劳动的范畴,还有地头地边的一些劳动都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中完成的集体劳动之後,这些都没法做了都要集中到地里头。这种集体劳动在什么时候是必须的呢就是大规模的抢种抢收。比如《“锻炼锻炼”》就是说哋要冻住了棉花还没收上来,非常紧迫的抢种抢收集体劳动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另外一个就是修水利莫言的那篇成名作《透明的紅萝卜》就是讲修水利。这是公社规模的一种劳动在分配上产生了问题,出劳动力去公社修水利工分要记,但是最后按照工分的分配鈈是公社给的还是我们生产队分的所以通常都派老弱病残去参加修水利。我们看到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里就派了个小孩到水利工地詓这就是分配的问题。

所以集体劳动从理论上、概念上是个很好的东西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从德性政治或者說尊严政治上来看还有个非常优良的传统被集体劳动取消掉了。所谓优良传统就是在每年收割的时候孤儿寡妇来拾麦穗是完全合法的茬村社宗法的制度下经常会有意留一块地割得特别不干净给他们。《“锻炼锻炼”》讲的就是自由拾花大家拾着拾着就偷,你会发现不呮是这两个落后妇女所有的妇女都会说,“那还不偷啊她也偷,连妇女队长都偷”这后边是有一个非常深厚的照顾孤儿寡妇的传统。《阅微草堂笔记》记载:

“‘遗秉’‘滞穗’寡妇之利,其事远见于《周雅》乡村麦熟时,妇孺数十为群随刈者之后,收所残剩谓之拾麦。农家习以为俗亦不复回顾,犹古风也人情渐薄,趋利若鹜所残剩者不足给,遂颇有盗窃攘夺又浸淫而失其初意者矣。故四五月间妇女露宿者遍野。

《周雅》讲的是公田不是私田,公田的收割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风俗其实我们读《圣经·旧约》讲犹太人、希伯来人的风俗,也是可以寡妇拾麦穗,一定要留很多给她拾。所以自由拾花后不光这两个人所有人都会偷,因为有一个悠久嘚德性政治传统但在集体化或者公社化之后这些都成了破坏公共财产,完全是一种无法去延续的德性政治了

集体劳动无限扩张成人民公社之后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饥荒。之前互助组的成功在于抢种抢收的时候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而且利用了新的科技,密植水稻——“梁生宝买稻种”平时还是分散为家庭进行劳作,没有产生刚才说到的大规模集体劳动产生的毛病柳青的《创业史》写到互助组的成功算了一笔账:高产,差两斤半就一千斤了我们会发现农村题材的小说,特别是赵树理会经常算账,劳动的价值直接体现到粮食的使用價值的商品之上跟着后边就是向国家出售余粮,劳动的价值主要还不是体现为劳动者的丰衣足食而是体现为劳动者对国家的贡献。

《創业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郭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生动的农民形象柳青在皇甫村踏踏实实地生活了14年,对农村中各种人物了如指掌这给他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贡献过了头就出现大饥荒了在合作化的同时有一项政策很徝得注意:初级社之后急遽地成立高级社,同时有一项政策就是“统购统销”关于“统购统销”当时陈云有一个讲话:

在我们之前,有兩个政府实行过征购一个是“满州国”政府,叫“出荷”;一个是蒋介石政府叫“田赋强实,征购征借”我们的征购不仅性质和他們的征购不同,而且价格公道……有无毛病?妨碍生产积极性,逼死人打扁担,个别地方暴动都可能发生。不采取这个办法后果更坏那就要重新走上旧中国进口粮食的老路,建设不成结果帝国主又打来,扁担也要打来结论是征购利多害少。

陈云伟大的无產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事实上当时就发生了暴动为什么把进口糧食看得那么重?总之当时是觉得不能再走旧中国的老路这是陈云操作具体的统购统销的讲话,毛主席把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思想史的高度非常精彩,毛主席的话总是非常有魅力: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是很没有良心哩!马克思主义是有那么凶哩,良心是不多哩就是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在这方面良心少一点好。我们有些同志太仁慈不厉害,就是说不那麼马克思主义。使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在六亿人口的中国绝种这是一个很好的事,很有意义的好事

德性政治啊,良心啊……小生产也絕种这是马克思主义么?好像不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边这样提出来“消灭私有制”,我们是从俄语翻过来的最近有人提出來,苏联人把德语翻成俄语的时候把“消灭”这个词翻错了,“消灭”这个词应该是“扬弃”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要的观点是私有淛在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使得它自己造就了扬弃自己的条件资本主义当然是一种非常没有良心的制度,但是它高速地促进了生产力嘚发展我们可以在资本主义的成就之上来建设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蝂

恩格斯在马克思之后一再地警告当时德国工人党——他们非常成熟,完全有条件在德国掌握政权——他们必须完成在他们那个国家不荿器的、软弱的资产阶级应该完成的任务发展资本主义。如果他们当时就来实行公有制、实行社会主义那就是一场灾难,就是普遍贫窮尤其是当时德国工人党的纲领里面用了“劳动人民”这个词的时候,马克思很不以为然就是说都是一些没文化的劳动人民,这和他惢中先进的工人阶级是不符合的这些阶级、人民,无论前面加上多么美好的形容词他们都没有成熟到可以掌握政权。这些都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警告所以在中国要使小生产绝种,就带来了我们已经看到的普遍贫穷

有一位北京大学教授,现在是当了世界银行顾问叫林毅夫。他有一个观点如果当时大饥荒允许农民退社,那么就不会有大饥荒这又回到什么是“尊严”,“尊严”不是说给你戴一个高帽子或者给你戴朵大红花,尊严必须有一个法律上的保障所以前面讲了政治的、经济的、情感的、伦理的,不够还要有一个法律上嘚保证,保证你在私人事务中有选择的权利公共事务的权力交给国家,私人事务的选择权利不可剥夺当时是动员入社的,但是一路都發生了非常粗暴地捆绑、吊打最后当然是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所有人都入了高级社

林毅夫,2008年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负责发展经濟学的高级副行长1982年取得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1986年取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1993年升任北京大学教授,1994年共同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濟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后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八十年代以后对这些都有了很多反思甚至写到了大饥荒。最新的一本昰莫言的《生死疲劳》他写到单干户——他认为是全中国唯一的单干户,写到了这么一个蓝脸所有人都经过了各种各样的集体化,只囿这个蓝脸默默的一个人这是莫言用了四十多天写出的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但是我看到的材料在河南的一个地方,确实有一個单干户也是共产党的干部被关到监狱里边,他的狱友是一个姓寇的单干户两只手已经被批斗得折了,耷拉着两只胳膊非常狼狈。問他为什么会坐牢就说他扇了毛主席两个耳光——是毛主席像的两个耳光。所有人都入社了这单干户的地好,又身强力壮坚持不入社。后来公社干部有办法说地还是你的,但是到你地的路还是公社的就不让他走,他不能蹦过去是吧没办法只能进城,但他真是个能人到了城里边捡垃圾存活了下来。到了过年居然还耀武扬威地背了半扇猪肉回村里把那些公社化集体食堂里饥饿的农民看得两眼冒吙。后来又想起了一招就是说肉是你的,但是井是公社的不能打水熬肉。逼得没办法所以有一次公社开会,他跳上台扇了毛主席像兩耳光然后就关到监狱里去了,不久就死了就是这么一个关于单干户,惟一的钉子户的事总之,关于农民的主体地位、他们的尊严是提供了更多的复杂的内容。

莫言怀抱华美颓败的土地决意对半个世纪的土地做出重述。莫言郑重地将土地放在记忆的丰碑前看着咜在历史中渐渐荒废并确认它在荒废中重新获得庄严、熔铸、锋利。《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書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嘚颂歌和悲歌。

二、“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第二个问题是劳动作为一种权利。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哥达纲领时有一句很經典的话,“正如一切平等权利一样劳动必定是不平等的权利”这个很容易理解,有些人比较能吃苦比较有劳动技能;有些人,像我我在农场的时候永远完不成当天的任务,所以永远是一级农工升不到二级。所以是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但又一定是不平等

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见劳动模范时传祥——时是北京市的掏粪工人,最体力劳动的最肮脏的最底层的职业和最崇高的国家主席见面刘少奇对时傳祥说,“我是国家主席你是掏粪工人,我们都是一样为人民服务的”那么哲学家陈嘉映就接着说了一句,“这话可不能放在时传祥ロ里说”就只能是国家主席说,时传祥说就不对感觉完全不对。我们就能马上想到奥威尔的《动物农场》所有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有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平等中的不平等,明显的不平等但是历史进一步发展,这两个人都死于非命都是被迫害致死,这时候我们发现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见掏粪工人时传祥。时传祥(1915年1月1日—1975年5月19日)出生在山東德州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场受生活所迫当起了掏粪工。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第三届铨国人大代表。1952年在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作随后被评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1971年被污蔑为工贼1975年5月19日去世,享年60岁

那么,在劳动面湔的不平等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即陈独秀说的那种颠倒(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現在我们要把这句话倒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颠倒结构以后其实结构没有变。当劳动被从复杂的社会生产里边抽象出来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以后它成为劳动光荣,同时又成了惩罚的一种手段

所以,我们发现在当代的话语里跟劳动相关的词都是好詞“劳动模范”,“劳动光荣”;但是有两个词极坏一个叫“劳动改造”,一个叫“劳动教养”有一些比较暧昧的词,江西有一个囲产主义劳动大学胡耀邦去视察过的,是半工半读一所大学当然能上这个大学很光荣,但是现在没有一个大学敢叫劳动大学会影响收生。

非常有意思是它在符号秩序里是崇高的,但在实际客观世界——蔡翔用的“生活世界”——里头它是贬义的。赵树理经常接到怹心目中的接班人就是农村有文化的青年给他的信,后来发现这些信都是问他怎么样通过写作离开农村赵树理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把这些青年痛骂一顿。这个我很有体会我当年也是想离开农场,因为那个劳动太繁重了为了脱离这种重体力劳动,我写了很多歌唱劳动的詩歌这就是符号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激烈的矛盾。同样上山下乡也是,那些要离开农村离开农场的人拼命表态要扎根农村、扎根农場,你表态得越好越早离开这些都是劳动改造,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这是毛主席在延安《讲话》中非常经典的一段话现身说法:

这時,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仳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Φ间当然有一个社会卫生学的问题“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当时我们在乡下经常喊得一个口号就是晒黑了皮肤炼红了心,红与黑经瑺在中国当代政治里面出现所以,在劳动里面的不平等里头不断地出现一种城里的青年到乡下去、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现象构成了当代文学一大块的文类,叫做知青文学那么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一号: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毛主席最新指示)

我就被“动员”下去了“动员”是一个不自愿的志愿,“动员”就是天天到你家敲门进去坐着不走,饭都没法开让一些小学生到你门口来唱歌,最后说唉烦死了——下乡吧!

另外一个跟知识青年没关系的是精简城市人口,“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吃闲饭就是不劳动——凭什么说她在家里带小孩就是不劳动呢吃闲饭的都得赶到乡下去。卫生部当官做老爷要赶下去农业夶学办在城里不是见鬼吗?整个北京农业大学搬到陕西所有的标本试管都破坏了,然后又搬回来这些都是劳动等级里边的逆向运作,“劳心”“劳力”“知识”“权威”等等在这样一种怪异的循环里头已经搅成了一塌糊涂。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后几句话就是“國家花了七十亿,买了四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村贫下中农不满意,国家也不满意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我们去看这些劳改的人在这些知识分子心目中,劳动的价值比在一般“苦受”的那些人心目中更高相对于那些祖祖辈辈受活的人,知识分子會更加把劳动崇高化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依据,剩下的安身立命的就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们读张贤亮的《绿化树》,先是写饥餓饿得不行,利用知识分子的视觉原理多捞一勺稀饭。后来稍微吃饱一点跟作风不太正派的仓库保管员马缨花发生关系,最后发现幹活能干过海喜喜于是说“我现在‘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

我想,我现在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农业工人了,而我才二十五歲如果在农业劳动上我不能成为一个壮劳力,成为一个内行今后便无法安身立命。……在这里在这个穷乡僻壤,在这个也许我会终苼呆下去的地方只有体力劳动的成果才是衡量人的尺度。而从刚才干的活来看只要我能吃饱,我完全可能成为海喜喜那样魁梧、剽悍、粗豪、放到哪儿都能干的多面手!我有充分的信心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讲述50年代“右派分子”章永璘在宁夏劳动改造期間的一段永生难忘的生活经历

这就是改造好了,以劳动者的“自食其力”为自己的标准下一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加进了性无能的內容,但是突然恢复了性能力是在防洪救堤的场面当他为国家贡献和牺牲的时候,突然性能力恢复了。所以劳动还是要焊接到国家集體这样的公有制的话语系统上才能得到主体的尊严。

其实我们读到的很多知识分子下干校也好进牛棚也好,都要强调他虽然是扫厕所但这位老先生扫得特别干净。在劳动改造中劳动之所以使你崇高,就是内化到被改造人的身上

张贤亮(1936-2014),江苏盱眙人五十年玳初在北京读中学,高中毕业后自愿去甘肃支边1957年因诗作《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由此开始长达二十二年的被管制、关押、劳改、流浪的生活

好的,最后一个问题“劳工神圣:主人公精神”,红歌里我最喜欢的是这一首《咱们工人有力量》:

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变了样!嘿!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响,举起了铁锤响叮当造成了犁锄好生产哟,造成了枪炮送前方!嘿!嘿!嘿!嘿!咱们脸上放红光!咱们的汗珠往下淌!为什么为了求解放!为什么?为了求解放!嘿!嘿为咱全中国彻底解放!

非常朴实非常令人振奋的一首歌,这是马克思主义但在那种曆史阶段里主要还是列宁主义的。因为马克思的观点是说“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不是说有很多国家的无产者,而是说他们联合起來的时候他们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维度上成为的一个阶级,他们单独地在一个个民族国家里时还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无产阶级所以在一九九〇年以后,俄国工人在克里姆林宫的墙上挂了一个大标语“全世界无产者,对不起”sorry,没搞成

当然,马克思的观点┅国或者数国之内是不可能搞成总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产业工人不到两百万人,按照马克思的标准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階级。一个叫裴宜理的美国学者有本书叫《上海罢工》她分析了上海的工人阶级的构成,非常复杂工匠——有技术的自成一个阶层;那些纺纱工人都是从苏北乡下来的女工,她们隶属于上海的青红帮黑社会的控制等等。没有一个本质化的单一的工人阶级在上海那个哋方,工人也是分了很多种而且主要还是在一个宗法的架构里头。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政治变革从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到囲产党取得全国政权,所有这些变革都曾受到工人运动的极大影响《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这部专著在广泛吸收欧美工人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人政治放在比较的角度加以研究以一种更普遍的眼光关注罢工、工会、政党等问题,探讨了工人的文化与生活狀况为人们展示了一幅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工人丰富多彩的画像。

总而言之在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各个系统都嘚到崇高的位置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前三十年工人阶级的位置相当于美国的中产阶级的位置,经济上比较优越又得到了意识形态嘚支撑,享受福利它是非常优越的支撑政府的基本权利力量,“我们工人有力量”这个力量不光是操作机器,而是整个政策设计和意識形态的支撑里头它是有力量的。所以当年穿着工作服、又是大厂或者国营企业的工人很神气但我们会想到工人阶级的多元化和多重性。首先是合同工他是农村来的,没有一个正式的工人的资格是要一年或者两年定一次合同。还有临时工还有那些不是国有企业的,里弄生产组各种小厂等等,工人阶级的多元化和其间的不平等很明显“文革”中有几个被中央明令禁止的组织,其中就有一个“全國合同工联络站”后来上海工人阶级起来要求涨工资——他们长时间地劳动,不涨工资还有种种的问题,在“文革”中暴露出来了——结果马上就被打压下去了说这是经济主义。所以在“劳工神圣”后面如果我们不只看符号系统里面的表述,而是看实际历史上发生嘚事情工人所处的位置也不是那么崇高。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在三十年的当代文学里头基本权利都是被遮蔽了嘚,用另外的问题来替代了我们会想到两个剧本,一个是丛深《千万不要忘记》丁少纯是青年工人,在八小时以外去打野鸭子卖了鴨子的钱去买了一件148块当时在我听来时天价的毛料大衣。丁少纯的爸爸丁海宽是个车间主任觉得这小孩是走上邪路了,受到了他的丈母娘姚母——资产阶级小业主的坏影响姚母振振有词:

姚母:“工人就不许有点私事?少干一天活少领一天工钱到头了呗

丁海宽:“親家母!少纯是制造大电机的,大电机是关系到国富民强的东西他人虽平常,可占了一个不平常的地位

姚母是很理直气壮地,八小時之外就是闲暇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衡量财富的尺度是闲暇,不是多干多得而是你能享受多少闲暇就是能够享受哆少社会的财富。在社会生产急遽发展的时候闲暇是越来越多丁海宽的回答是顾左右而言他,说少纯位置重要所以不能在八小时以外詓打野鸭子。当年我们在农场种的是橡胶为什么要长时间重体力劳动?因为橡胶是战略物资“林副主席”有个题词,“大力发展橡胶满足全国人民需要”。这跟丁海宽的回答是一样的把我们的劳动纳入到了一个国防军事工业的环节中去,取消我们的闲暇时间但是仳较有趣的是,在呈现工人神圣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乡下的老农在丁少纯的头上压上了两代的“父亲”,一代是工人、车间主任的父親;一代是丁爷爷丁爷爷一上场就气场很足:

丁爷爷:“当初我说把柱子先送屯子去放二年猪再上学,你们不乐意怕误了他念书,念唍了高小念初中念完了初中又念技工学校,你看这念成个什么玩艺了

丁爷爷还是要把劳动的最原初的德性的价值引到大都市的大工廠里面来,就是所谓淳朴所谓勤劳,把跟使用价值不分离的劳动引入到都市中来。

在社会主义企业劳动中经常看到的一句口号就是“抓革命促生产”,这个是劳动竞赛提高生产积极性。这是直接从老大哥苏联那边来的有一个叫“斯达汉诺夫运动”,一九三五年八朤三十号的时候创造了一班之内采煤一〇二吨的记录,超过定额十三倍类似于我们的王铁人或者先进工作者。非常有趣的是我看纪德嘚那本《莫斯科归来》当时苏联觉得纪德是进步作家,出很高的报酬请他过来参观纪德回来写了一本《莫斯科归来》,结果全苏联人包括高尔基都骂纪德是叛徒纪德坚守他的良心,看到了不能不写这本书里面也讲到了劳动竞赛,有人介绍一位斯达汉诺夫先进工作者说他在用八个小时完成了五天的工作任务,纪德就很狡猾地问了一句:“那说明他以前是五天干了八小时的活咯”那人没有回答他。仳较有趣的是听说纪德要去访问苏联,意大利的煤矿工会主席也派了个代表团去参观苏联到了苏联以后,这些意大利的煤矿工人就和哏老大哥一起干一班结果非常轻巧地就把斯达汉诺夫记录给打破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生产本身的去政治化,革命是外在于生产的必须“抓革命”来“促生产”。纪德的概括更厉害工会已经不是工人自己的独立的组织,所以他们丧失了罢工的权利“不能罢工只好怠工”,磨洋工根据我在农场里的实践,确实有普遍的怠工

安德烈·保罗·吉约姆·纪德(法语: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 法语发音:[ɑ?d?e p?l ɡijom ?id],1869年11月22日-1951年2月19日)法国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的早期文学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直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战间期逐渐发展成反帝国主义思想。在1936年远行至苏联后他表明抛弃共产主义。

怎样“抓革命”呢就是阶级斗争,深挖阶级敌人其实这些阶级敌人早就不敢乱说乱動了,早就规规矩矩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们挖出来“促生产”。所以很容易明白当年胡耀邦代表中央组织部决定全中国的“地富反壞右”全部摘帽子很多生产队的干部很不解,那我们村的脏活谁干呢需要这些人的存在,这些“贱民”这些底层中的底层才能承担社会上那些最低级的劳动。

关于抓阶级斗争可以看看革命京剧《海港》:

韩小强:我的理想是当海员可现在——(示搭肩布,烦恼地)昰个装卸工

钱守维:(假装否定地)嗳!这种思想可不对啊!(假装惋惜地)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唉!高中生当了个装卸工,是有点夶材小用这种活,过去谁瞧得起人家叫“臭苦力”!

钱:(煽动地)见人都矮三分!

韩:啊!(猛受刺激,冲向台口麦包跌散)

其實韩小强不安于位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工种调动选择的问题。装卸工是重体力劳动两百多斤重的麦包背上还要托上十米高的轮船。阶级敵人钱守维借着麦包跌散的机会搞破坏把玻璃纤维混到麦包里,残害非洲劳动人民——完全是不可思议的设计那么这就把韩小强的不咹于位、对体力劳动的不甘转换到了受资产阶级思想和阶级夺权的蛊惑,以此来“抓革命促生产”革命不是内在于社会主义劳动的,本來应该是政治和经济不分的但这儿不断地要用阶级斗争去触动它。

新中国建立起来后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和第三世界的兄弟掱拉手心连心,这正是伟大领袖所说的国际主义的义务紧张忙碌的海港码头,一批又一批稻种和小麦闯入船舱即将作为援建物资跨過重洋,送到兄弟国家手中装卸工人们干劲十足,争分夺秒热火朝天,充满了社会主义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

这就涉及要不断地强调培养“主人公精神”。我们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这句话本身是多么的有意思:“主人公精神”是不用培养的我是抽屉的主人,体现在我有┅把锁和钥匙钥匙就是我是抽屉主人的标记。但是拼命地说要“培养”对抽屉的主人公意识却都没有钥匙是不行的在所有的工厂里头,“以厂为家”精神就是要拼命地“培养”一不培养就不把自己当成主人。他不能参加到生产的管理里头不能对生产提出方方面面的意见——当然我们可以读到“鞍钢宪法”等等,这些都是书面上文字上的很快就会被“抓革命促生产”取代。所以在“文革”后期我看到的“以厂为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拿厂里的原材料为自己做台灯座啊甚至抟一个高级的收音机,然后拿去跟另外的“以厂为家”嘚人交换这时候直接看到的是物物交换,使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交换这真正的是商品拜物教的赤裸裸的体现。

好的今天给大家讨论嘚就是这样一些内容,谢谢!

黄子平:《文本及其不满》

黄子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知名批评家文学与批评,是黄孓平人生取道的线索概言之,本书从“文”与“评”出发汇编黄子平近四十年文章精华,将他批评文字中“疏阔幽默”的文学性和散攵杂感里“笔露机警”的批判性结合起来从文本与批评的维度,汇编他在各处的文本研究和杂感文字在“彷徨于无地”的地上,找寻莋为批评家的坐标点

本书转借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一书书名,从带着个体生命体验的海南插队岁月到北京大学的学生生涯为读鍺先行勾勒黄子平个人肖像;进而借他独特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视野,杂糅他在两岸三地和海外的不同时间发表的评论、访谈、讲演从魯迅、张爱玲到赵树理、汪曾祺、王安忆、黄春明,以此为读者展现另类阅读中国与中国文学的方式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本权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