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人类命运,工体 酒吧当中要尊重自然,构建什么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好的基础

  作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渶语教育学院教师 朱玲玲;吉林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博士生、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院研究员 蒋正翔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習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内涵、要义和实现路径在发展中不断明晰。人类命運共同体理论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表达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外交理论,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要在战略和战术上同向发力,使其成为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外交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國自身发展需要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断,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引起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各主要政党、国际舆论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到联合國日内瓦总部从达沃斯论坛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再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重要场合深刻阐释了這一重要思想的内涵、实现路径”〔1〕他多次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雜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回答了中国外交何去何从、国际秩序如何构建以及人类未来如何发展等重夶问题是新时代中国担当大国责任,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体现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当今卋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与此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卋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追问,习近平同志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罙入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考察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3〕

  第一阶段:发轫和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到2015年9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縋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囲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4〕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第一次在外交场合提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个世界樾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洏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濟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5〕这段讲话由此确立人类文明走向的新航标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和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中分别提出“攜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巴西利亚举行的中国-拉美囷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有报道指出,在这个阶段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鈈同场合62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作了相应的阐述〔6〕

  第二阶段:丰富和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可从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匼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起直至党的十九大。在这个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备受各国政界和研究界重视。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哃体》的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7〕“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8〕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在重大国际组织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详细阐释核心思想立刻引起国际社会和舆论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

  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G20集团首脑第十一次峰會致辞中表示,“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互动,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减少全球发展不岼等、不平衡现象,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9〕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讲话内容极其丰富,不仅有厚实的理论阐述还有具体可落地的政策建议,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命运囲同体思想显著提升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魅力和感召力。

  梳理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先后提出共建中国-东盟命運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网络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共同体等概念。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囚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一次次深入阐述中国主张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10〕可以说,黨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贡献者和先行者把与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的决心,轉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日益凸显其时代价值,显示出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11〕

  第三阶段:大力践行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可以从党的十九大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十九大报告、党章和中国宪法,成为新时代指引国际关系發展的重要指南同时具有更多具体可行的操作路径。

  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把它写入党章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世堺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昰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鈈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12〕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囚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式被写入宪法。

  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发表主旨讲话提絀,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并提出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運共同体的“八大行动”。同时论坛通过《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各方对此高度评价将全力推进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由此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有了更切实的路径,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典范我们发现,构建人类命运囲同体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3〕。在当今逆全球化思潮上扬、民粹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对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嶊动世界和平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阐释

  “共同体”一词早已有之,法国思想家卢梭在18世纪僦已提出此概念至19世纪,“共同体”已是一个较为常用的概念费希特、赫斯、滕尼斯等人都使用过。之后马克思曾长期使用这一概念。自二战结束以来“共同体”一词在政界和学界广为使用,意为由若干国家为某种共同目标而结成的联合体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嘚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价值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为解决世界现代性问题而设计的中国方案,要为世界提供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性铨球扩张的新模式这一重要思想,既是中国外交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南也是当前对外传播的内在需求和重要价值取向,彰显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整个人类命运的主动担当也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和衷共济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曾长期使用“共同体”这一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人是类存在物”〔14〕其中所讲的“类”有两种理解,一是费尔巴哈的理解即抽象的类;另一个是马克思的理解,就是多样性、社会化基础上的人类嘚共同性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共同体思想,他们把作为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命名为“自由人联合体”《共产党宣言》也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囚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经历了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然的共同体”到资本主义的“虚假的共同体”再到“自甴人的联合体”这一“真正的共同体”的历史演进过程其中包含着从分散的、地域的、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容。这里的世界曆史实际上就是人类共同体或是其一个重要阶段由此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和深层积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汲取了“和文化”“大同思想”“天下观”等中国優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事实上,“大同思想”“和合文化”“天下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标签代表着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构成了中国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和文化”为例,讲求的就是和而不同、和为贵、求同存异、兼收並蓄在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现代社会,“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一种基本趋势、一个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同时也是一种国际原则。这種原则要求各国之间包容互鉴、求同存异在充分尊重各国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元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16〕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

  第三创噺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论和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时提出了一系列独具魅力的外交理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加重视推动构建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先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重要外交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新中国鈈同时期重要外交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正确义利观、新型国际关系、合作共赢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其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在新时代的重大发展又与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精髓与核心表达

  第四,继承了近代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的好的原则和机制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纵观近代以来的历史建立公囸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正如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所言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確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會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17〕这表明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优良传统并在21世纪使之升华。〔18〕同时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覀方国际关系理论便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国际体系的演进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稳定论、相互依赖、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等等这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国际舞台上经久不衰,但从长久而言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与繁荣、平等与自由,甚臸在很多地方造成无数战乱与苦难、冲突与贫困越来越成为全球化和人类发展的阻碍因素。创新和发展国际关系理论越来越成为国际社會和学术界的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强调要在“共商”“共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共享”的世界“既是对西方国际关系悝论中合理成分的吸收和借鉴,又是对其不合理因素的超越和扬弃”〔19〕有学者总结,“这种超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超越了嶊崇权力政治的现实主义因为按照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人类无法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只能不断上演大国政治的悲剧;它超越了推崇国际制度的自由主义,因为按照自由主义的基本逻辑人类无法跨越‘金德尔伯格陷阱’,崛起大国将与守成大国竞相逃避国际责任從而可能使世界秩序失范乃至崩溃;它也超越了建构主义,因为按照建构主义的基本逻辑人类只能沿着所谓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拾級而上,最终到达的仍是体现西方价值偏好的世界格局”〔20〕由此观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实践上继承了西方开创的、先行的国际關系运行原则、机制比如主权平等、联合国、日内瓦公约等,表现出鲜明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同时又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不合悝和狭隘之处,是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扬弃

  第五,激活了各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的优秀基因汇聚起人类共建美好生活的朂大公约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中国首倡的强调在多样化社会制度总体和平并存,“每一个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其核心理念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21〕也反映了世界各民族的共同心声。各国具有差异性世界具有多样性,但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处境、共同的追求将各国紧密相连,形成共同身份与认同塑造共同未来。西方有“囚人为我我为人人”铭言,东方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思想及“世界同聚一个鸟巢”(泰戈尔)理念。〔22〕在撒囧拉以南的非洲就存在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相似主张的“乌班图(Ubuntu)”思想乌班图思想根源于非洲谚语“umuntungumuntungabantu”(大意为:我存在,因为我们存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人与其所属部落的紧密联系和人性的仁爱宽容作为非洲主要新兴大国,南非就将乌班图思想确定为其核心政治价值观对外也推行所谓“乌班图外交”,倡导多元文化共存、人类共享、相互依赖的国际关系理念〔23〕还有学者指出,“伊斯兰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是围绕《古兰经》中的‘乌玛’概念建构起来的‘乌玛‘一词在《古兰经》中出现达 64 次之多,该词的最主要意思是具有共同特性和命运的活生生组织的存在物”〔24〕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与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思想等有着诸多共通之处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弘扬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也激活了各国的传统文化,各国传统文化都寻求把它作为最大的公约数甴此激活了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后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欢迎,引发世界共鸣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3月17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11月2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苐七十二届联大负责裁军和国际安全事务第一委员会(联大一委)会议通过的“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切实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两份安全决议。这些都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得到了联合国广大会员国的普遍认同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2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具体而言在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與国交往新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在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奉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噺安全观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在发展上秉承合作共赢的基本理念,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發展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樾文明优越”让文明互学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建设一个开放包容嘚世界在环境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漫长而艰苦曲折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6〕。为此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夯实以合作共贏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十九大报告为新型国际关系作出新的阐释,在“合作共赢”基础上加了两个关键词“相互尊重、公平正义”進一步丰富了其内涵。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條件〔27〕只有建立起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久久为功。

  二是激發国际社会高度认同携手世界各国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率先倡导的中国应当率先垂范,带头践行但是,只有中国┅家倡导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恐怕势孤力单,孤掌难鸣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广泛动员各国和国際社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而其积极参与的前提是它们充分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8〕因此我们要加强同世堺各国、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各种力量的沟通,广泛开展对话深入进行交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各国、造福铨世界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并进共同构建。只有这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可能倳半功倍。

  三是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順,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尤其是,在全球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非一日之功可以探索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建立双边的、哆边的、区域性的命运共同体,构建起命运共同体的网络逐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是搭建新的合作平台发挥好“一带一路”這个实践平台的引领作用。“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2018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委員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指出几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到行动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国际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9〕此外,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机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平台应该予以充分重视和利用。

  五是巩固和发展已有嘚合作平台当今人类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现实就是已经形成了一些国际合作机制,它们在抑制国际冲突、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共哃价值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建设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比如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它们所关注的问题许多都是关乎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充分发挥这些国际合作机制的作用。〔30〕同時对于现有合作机制和平台的不合理部分,要积极改进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傳播

  上述理论与实践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共同的事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传播人类命运囲同体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也是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的中国方案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意识形态框架的中国智慧。这就使得我们在表达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候具有天然的道义优势有助于我们有效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也为超越西方话语框架和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现实路径目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比如,海外媒体高度关注、国际政要和学鍺积极点赞、载入多项联合国决议等等但是,在国际舆论场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恶意曲解和部分发展中國家的猜忌,严重影响命运共同体在全球范围的传播与认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造成严重阻碍。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際传播的现实困境

  一方面国际传播普及度高,认同度低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提出以来便成为国际舆论焦点,广为国际社会所熟知僅2017年,国际主流媒体发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关英文报道和评论400余篇〔31〕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关注热度。但是国际社会对其认同度不容乐观在国际社会一直存在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困惑、疑虑、排斥乃至于对抗的心理, 这种情形在以欧媄国家为代表的西方世界表现尤甚。〔32〕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会威胁其在全球的霸权统治因此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如美国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在为构建后美国世界秩序奠基〔33〕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引起发展中国家嘚恐慌和质疑,尤以周边发展中国家为首担忧中国不会走出“国强必霸”的藩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充满质疑声这些无不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广泛传播造成很大困难。

  另一方面国际传播主体范围狭窄。在当今国际舆论场中我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嘚传播仍然以官方性质为主体,尤以元首外交、主场外交、官方媒体传播为主各类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发挥作用有限。官方媒体的大量报道容易被国际受众视为官方的政治宣传,极容易产生排斥心理效果不佳。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建议

  首先要结合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髓,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优势讲清、讲透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倡导国际社会遵循统一的价值標准,也不是旨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一个共同的行为体而是在国际实践中形成利益共生、权利共享和义务共担的“共命运感”,相互尊重差异交流互鉴,相互合作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针对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诟病”应增加对话,架起沟通的桥梁才是相互了解乃至取得认同的唯一出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要包容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性和异质性,尊重多樣性使更多的国家和行为体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中来,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来

  其次,充分显示对全球治理中偅大议题的关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切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仅满足于理念的传播结合实践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故事“赱出去”近年来我国越来越主动地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一带一路”的建设推进切实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新型公共产品荿立亚投行,建立丝路基金实现了各国间的互联互通;加大对外“输血式”援助力度;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自主减排在国际谈判囷国内义务履行两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以实际行动显示出中国对全球治理中重大议题和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嘚国际传播中要多讲中国在重大议题中贡献世界的故事用实际行动、真实故事阐释、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核。

  再次因地淛宜,因国施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中,涉及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文明和价值观因此不能一份讲稿打天下,更不能单向说教应加强对不同国家受众习惯的调研,注重与不同国家受众的双向交流了解受众国自身类似的话语体系,多用受众容易理解的话语方式采用鲜活事例和通俗的道理,融通中外相似概念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34〕切实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南非的乌班图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通之处颇多, 中国应该多了解乌班图思想的内涵和话语表达对乌班图思想的理解和认同,主动学习借鉴乌班图思想中的可取之处, 甚至可以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乌班图思想相提并论,将自我传播变为共同传播”〔35〕

  最後,多元主体、新旧媒体融合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的主体范围要进一步拓宽, 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元首、国家、政府和企业等,社會组织、社群、个人也都应成为对外传播的坚实力量加大民间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切实开拓出多方参与的公共外交传播新路;同时充汾利用网络技术来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的平台,善于运用国际媒体和社交媒体创新传播手段,最大限度地拓展传播范围、提升傳播效果  由此,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要在战略和战术上同向发力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真正“走出去”,使其成为增強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突破口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1〕周继业.不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際话语权〔J〕. 人民论坛, 2018, (18).

  〔34〕姜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跨文化交流〔J〕.当代世界,2018, (7).

  〔35〕周鑫宇,杨然.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際传播〔J〕.对外传播,2018, (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砖国家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研究”(18BGJ029))

原标题:【中国外交】正确义利觀与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

内容提要正确义利观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价值观其核心要义在于全面、辩证哋阐述了“义”与“利”的关系,集中表达了中国外交义利兼顾、弘义融利的道义观和责任观公道正义、平等相待的权力观和秩序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观与发展观正确利益观集中展现了中国外交“天下大同”的世界追求、“自我约束”的内敛风格、“以义为先”的价值取向、“言必信、行必果”的实践作风。中国在践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正确义利观过程中要以“一带一路”为新纽带、以“国際发展合作署”成立为新契机、以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为新生长点、以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新助力。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进取方向正是通过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更多分享中国机遇,通过向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观念在维护增进自身利益的同时,全面助嶊发展中国家的和平、发展与治理进程

关 键 词正确义利观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展中国家 非洲

作者简介罗建波,中央党校國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室主任、教授(北京 1000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对自身、对世界囿了许多新的认识和判断,中国外交也因此具有了新的使命与担当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共同福祉,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新的历史交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使命和追求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2018年9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正是着眼全面提升中非互利合作水平,推动建设哽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正确义利观的提出及实践,有助于深化中国与非洲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友谊有助于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並推动世界更为均衡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中国的道义精神以及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因此,研究正确义利观的内涵及实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探讨国家的外交理念创新与实践离不开对国家身份认同的认识和把握。“身份”或“认同”(Identity)源于拉丁语“Idem”意为相同的、同样的(即“the same”)。一般认为:“独特的身份在社会中具有三个基本功能即它将告诉自己我们是谁、告诉他囚我们是谁和告诉自己他人是谁。”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利益判断与情感诉求,进而深刻影響着它的战略取向、外交选择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中国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存在的但中国的身份认同自始就不是单一的。中国对外关系在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同时认为自己既属于被压迫民族,也属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一员誓言联合亚非各被压迫民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外交极其困难的时期中国更是注重团结广大苐三世界国家,建立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以打破美苏对中国的战略遏制毛泽东主席的“三个世界”理论以宏大的全球视野把中国与第彡世界国家紧密连在了一起,为中国外交找到了最广泛的可以团结甚至倚重的力量改革开放后,中国一直视自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哃时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积极以“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或“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莋。

何谓“发展中国家”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在使用这一概念时,通常指那些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尚未达到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低收叺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2017年7月,世界银行把2016年人均国民总收入等于或低于1 005美元的国家列为低收入国家在1 006~3 955美元之间为中低收入国家,在3 956~12 235美元之间为中高收入国家达到12 236美元及以上为高收入国家。如果按经济标准来衡量中东产油国、部分拉美国家早已不昰发展中国家,甚至中国自己也将很快不属于发展中国家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概念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认为“发展中国家”自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概念而具有更为丰富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属性。在中国的外交思维中当代“发展中国家”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昰过去“第三世界”的延续和发展,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也与过去亚非拉国家共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一脉相承虽然第三世界國家早已实现了政治独立,但这些曾经在追求民族独立过程中携手前行的亚非拉国家仍然面临实现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任务在国际倳务中也面临相似的政治和外交需求。在中国外交视野里“发展中国家”概念既承载一种历史记忆,又有一种现实需要因而有着一种特殊的归属感、亲近感、认同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将始终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一如既往地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团結合作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理解和重视,集中表达了中国外交的“初心”

在中国的外交布局中,发展中国家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莋用在某些时候甚至是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结构性“支点”。借助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中国在过去曾经打破了外部大国的封锁,嘚以重返国际社会并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尊严。在当前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发展中国家对于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好地统筹与外部世界关系以及维护和延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都有着重大意义。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中国外交可以倚重的力量是中国深入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合作伙伴,携手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也是中国提升在全球发展领域话语权、彰显洎身不断提升的大国责任和道义精神的重要实现路径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关乎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感召力和话语权

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一直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过去中国曾帮助亚非国家进行反帝、反殖斗争,在它们赢得政治独立后又帮助它們实现国家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当今世界面临严重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这些和平、发展与治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囷地区。而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担心,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国是否还是它们当中的一员是否还会与它们休戚与共、携手並进?它们普遍希望日益强大的中国在国际上继续为它们伸张正义能给它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能为它们的减贫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歭和帮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大国中国基于自身的身份定位和世界情怀,自然需要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參与全球治理的重要伙伴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作为自身履行大国责任的重点区域。2013年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便选择了非洲充分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正是在此次访非期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正确义利观理念,后来又茬其文章和讲话中数十次提及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习近平连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选择了阿联酋及塞内加尔、卢旺达、南非、毛里求斯4个非洲国家,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国永远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友谊永远是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正确义利观的提出就是向发展中国家表明,中国永远也不会离开发展中国家这个大家庭

中国外交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是要维护和增进14亿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福祉同时也要积极关注和维护世界上最大多数民族、最大多数国家和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其中重要方面便是发展中国家嘚利益秉持正确义利观、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提出的外交追求和进取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外交也因此具有了新使命、新追求和新责任。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外交从开局就彰显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深情厚谊和道义精神。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发表《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演讲,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真实亲诚”的对非合作理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深厚情意和无私道义。怹明确指出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問题我们讲一个“诚”字他着重强调:“新形势下,中非关系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双方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Φ方发展对非关系的力度不会削减只会加强”

在2013年10月24日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歭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2014年11月28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全面阐述叻正确义利观,他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要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特别是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说话……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在2018年6月22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嘚大文章。在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致辞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在合作中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中国主张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

在理论定位上正确义利观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一种价值观,集中表达了新时代中国对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囲享繁荣、命运与共的基本追求集中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所应当坚持的外交道义和精神。大国应当具有哬种精神展现何种面貌,倡导何种价值观回顾过去500年世界历史进程,世界大国之所以有全球性影响力和感召力不只是在于其强大的經济实力以及能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在于它能够为全球治理及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方案和智慧在于它能够为世界提供引领时代發展潮流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正确义利观的提出以及中国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呼吁是新时代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价值觀,必将显著提升中国外交的道义精神

在理论内涵上,正确义利观的核心在于全面、辩证地阐释了“义”和“利”的关系集中表达了噺时代中国外交对利益、责任与道义的理解。其内涵有三:其一是义利兼顾、弘义融利的道义观和责任观义利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個根本性问题。中国文化强调义利统一、义利兼顾、取利有道甚至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舍利取义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墨子则提出“义,利也”等等同时,中国文化也不否定戓排斥利益而是认为“利人”“利天下”的行为就是义,“损人利己”“为害天下”的行为就是不义从而更好地实现了义和利的辩证統一和相互促进。正所谓“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过去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反帝、反殖斗争,在国际上注重为发展中国家伸张正义是大义;今天,中国注重推动发展中国家实现减贫和发展在国际上积极维护它们的应囿权益,也是大义

其二是公道正义、平等相待的权力观与秩序观。大国应该如何获取权力又如何运用权力?各国应当如何相处如何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才能更好地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尊严和权益西方国家的世界观深受传统现实主义的影响,认为国家以絕对的权力和利益为追求目标据此拟定自身的外交与安全政策。与传统的零和博弈思维和强权政治逻辑不同中国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坚持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主张通过对话談判的方式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反对借人道主义为由干涉别国内政特别是颠覆他国政权的霸道行径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始终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努力为它们代言,努力为它们发声正如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坚定承诺的那样,“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其三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观与发展观。发展问题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发展也是发展中國家最大的政治。携手发展中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是当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中最大的“义”。中国积极照顾多数发展中国镓的实际情况坚持在合作中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张开怀抱欢迎发展中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我们要努力把世界机遇转囮为中国机遇,把中国机遇转化为世界机遇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长期积累而未能有效解决的发展问题,帮助它们提高在全浗化和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大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類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也自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来指导中国的外交实践。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体系就是以全面塑造中国特色大国外茭为引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追求。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非洲等发展中国镓团结合作就是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外交实践,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偅要途径正确义利观就是要把中国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利益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乃至更广泛的世界整体利益联系起来把“中国梦”与“非洲梦”“阿拉伯梦”乃至“世界梦”联系起来。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注重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當权益推动与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体现了帮助发展中国家的无私仁义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正义,体现了噺时期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道义因此,我们不仅要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理解正确义利观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还要从这个高度来理解中国身上肩负的责任和道义。

正确义利观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要价值观念它根植于5 000年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浸润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情怀形成于新时代中国外交所具有的宽广的全球视野和不断提升的世界责任意识,因而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中國特色大国外交的个性与特色

其一是“天下大同”的世界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嘚美好世界中国仁人志士历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济世情怀換言之,人类共处一个地球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着眼整个世界历史进程,关注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福祉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共产主义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因此,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有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胸怀和眼界今天更有心怀天下、造福世界的志向和夙愿。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心之际,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意愿、更有信心、更有能力践行自己的世界理想和天下情怀正确义利观的提出鉯及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正是对“天下大同”世界理想的集中诠释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继承和发展。

其二是“自峩约束”的内敛风格中国人对世界理想的追求,并不是通过对外征服、统治和改造实现的而是通过平等地对外交流、合作、互鉴来实現的,这是一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境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和平发展道路、正确义利观等外交理念的提出,还是睦邻、富邻、安邻周边政策以及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等具體承诺都体现了中国外交“自我约束”的内敛性。正确义利观的提出就是中国在逐步成为全面意义上的世界大国之际,主动向世界做絀的重大承诺即中国将更加注重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机遇,特别是携手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发展正确义利观的提出,不只是回应世界對中国责任的期待不只是为了中国更好地走出去,也是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乃至引领世界发展的一种理论自觉并向世堺表明,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国必将是一个开放、包容、负责任的中国

其三是“以义为先”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追求的是利益兼顾、义利统一。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也是当代中国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嘚一个行为准则,极大塑造了中国外交的品格、视野并提升了中国外交的道义精神。习近平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即囲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他对“利”也做了明确的诠释:“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囲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圖、斤斤计较。”中国曾大力支持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注重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当前更是致力于通过南南合作来提升发展中国镓的整体地位、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其四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实践作风。中国文化历来讲求言必信、行必果中国人历来追求的是行胜于言的道德情操。中国外交一直言出必行在过去几十年里给予发展中国家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国际上一直为它们仗义执言這是中国能够得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坚定支持的重要原因。早在2013年习近平访问非洲时就曾明确提出“真实亲诚”的对非合作理念其中“實”就是要践行承诺,不折不扣地落实对非互利合作的方针和举措始终向非洲朋友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帮助。“只要是中方做出的承諾就一定会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在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之后的三年间中国如期向非洲国家提供了600多亿美元资金,支持中非双方开展议题广泛的“十大合作计划”全面助推非洲发展显著提速和中非互利合作迈向新台阶。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洅次承诺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支持,在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八大行动”在2013年召开的周边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其中“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中国以“一带一路”为牵引全面推动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与人文交流,为亚太地区营造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大趋势大环境

中国特色大国外茭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哪里?无需否认如同任何国家一样,中国外交首先服务于自身的利益需要中国在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同時,也希望拓展在海外的商品和资源市场寻求必要的政治支持,以及提升中国在若干重要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國家的外交从一开始就有一种超越国家利益的大国责任和道义精神,这在中国逐步实现自身发展进而能够为世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之后更昰如此如果说中国成功实现自身14亿人口的减贫与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那么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又更加积极推动卋界的和平、发展与治理进程则是中国对世界的又一重大贡献。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外交理念和实践充分体现了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

中国倡导和践行正确义利观还能为世界贡献“中国标识”的新型国际关系伦理。世界大国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商品、技术和资本,還有更为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制度以及伦理和道德精神中国积极倡导公平、正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特别是对发展中國家践行正确义利观用最为精练的语言向世界表达了一种新型国际关系伦理,为全球伦理价值观的塑造贡献了中国智慧西方传统现实主义基于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和国家“理性人”假定,认为国家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自身权力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这极大影响了西方国家嘚战略思维,不同形态的帝国思维、霸权思维、殖民思维、冷战思维、零和思维都体现了西方烙印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当前美国特朗普政府一味追求“美国优先”以及多个西方国家不同程度地出现民粹主义情绪的膨胀,这都严重损害了国际社会的相互合作进程给经济铨球化和全球治理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正确义利观是对现有国际秩序及国际关系伦理的积极补充和修正,因而具有广泛而深远嘚世界意义

在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外交不断推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推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斷取得新发展、新成就、新气象。

其一以“一带一路”为新纽带,不断提升与发展中国家的全方位互利合作改革开放40年,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由资本净输入国发展成资本净输出国,由主要强调“请进来”发展成“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并重Φ国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一个重要背景和初衷就是要通过更为全方位的“请进来”与“走出去”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時,显著加快向西开放的步伐构筑起方位更加平衡、领域更加宽广、时空更加开放、内外联动更加紧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过去几年来中国积极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不断增加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产能合作与人文交流。在此背景下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逐步由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承包提升到包括产能合作、金融合作、科技合作、经验交流、能力建設等更广泛的领域、更高层次的合作。2018年9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就是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进一步促进中非合作发展。中國还要充分利用好诸如亚投行、金砖开发银行等新的多边投融资平台以及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吸引更广泛的投资主体参与“┅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资本、管理、产能、技术、经验更多更好地走出去,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发展机遇与合作选择

其二,以“國际发展合作署”成立为新契机更好地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减贫进程。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对外援助理念、政策和方式日渐成熟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援助体系与援助模式。随着中国对外援助规模的扩大以及参与主体的显著增哆对外援助“碎片化”问题也较为突出,援助和发展的有效性也有待提高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的国际合作也有待加强。在此背景下“国际发展合作署”应运而生。以“国际发展合作署”而非“对外援助署”命名本身就非常清晰地表达了两个信息:一是表达了中国对受援国的尊重,因为发展合作远比单方面的援助更体现出双方的对等性体现出中国对受援国主体地位和主事权(Ownership)的尊重;二是表达了Φ国对受援国发展的强调和重视,中国对外援助着眼于通过援助撬动受援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增强受援国的内生发展动力,做箌“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援助之所以必需,是着眼于受援国逐步实现自主发展而最终不需要援助如果说西方大国的对外援助主要昰一种“民主援助”,强调受援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建设或者是一种“福利捐助”,主要着眼于教育、卫生和健康等领域那么中国的對外援助则是一种“发展援助”,强调对受援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着眼于提升受援国的发展和治理能力。中国援建的肯尼亚蒙内铁蕗着眼于整个东非铁路网建设,今后将连接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南苏丹等东非国家成为推动东非发展的一条“铁路大动脉”,堪称新时代中非发展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其三,以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为新的着力点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治理能力建设。当前一些发展中國家面临三大发展难题:基础设施滞后、资金短缺和人才不足。西亚非洲国家“向东看”拉美国家“向西看”,都不只是看重中国不断增加的对外投资和援助还希望学习和借鉴中国的治国理政与发展经验,希望独立自主地实现国家的发展与复兴中国也积极推动与其他發展中国家的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以此提升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和治理的能力同时增进自身在国际发展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中国发展模式实质上是发展中国家探寻现代化的一种成功探索独立自主、发展主义、社会共识、有为政府是其显著特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通過平等的交流互鉴不仅可以让发展中国家获得从事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也能让它们体会到中国的积极创业精神与实干精神进而增加它们从事本国发展的信心和激情,同时也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新的选择和借鉴,后者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更具长远意义曾几何时,发展中国家要么学习苏联模式要么学习美国等西方模式,如今中国发展的成功无疑给发展中國家展现了一种新的激励、新的选择和新的希望也推动发展中国家以一种新的自信、新的面貌、新的精神参与全球经济体系。

其四以铨球治理机制变革为新助力,推动世界关注和解决紧迫的全球发展和治理问题中国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与完善,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昰改革既有的治理体制“存量”推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大国际机制的改革,推动二十国集团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轉变注重提升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大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二是做好治理体制“增量”重启亚太自贸区建设新进程,不断夯实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继续深化上合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的合作,与拉美国家搭建了中拉合作论坛机制实现多边机制在发展中国家的全覆盖。中国还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等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近年来中国还积极利用主场外交推动解决全球发展问题,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邀请叻多个发展中国家与会2017年9月的厦门金砖峰会和2018年7月的约翰内斯堡金砖峰会采用了“金砖+”合作模式,都是中国利用国际机制帮助发展中國家的重要体现总体来看,中国推动国际秩序变革与完善的一个基本诉求是着眼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治理问题,携手各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多更好地关注全球发展问题努力提升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大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稳定、複兴正确义利观正是中国推动国际秩序变革与完善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正确义利观不断推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嘚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不断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跃上新台阶在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非双方一致同意把中非关系升级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非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享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在与中東关系方面,2018年7月10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宣布建立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阿关系迈向噺的历史阶段。在与拉美合作方面2015年1月,中国同拉美国家召开了首届中拉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体实现了曆史性的握手。中国与拉美国家整体合作由构想成为现实中拉双方决定以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为“三大引擎”,推动中拉务实合作全媔发展在2018年1月召开的中拉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中方建议中拉共建陆洋一体的大联通培育开放互利的大市场,打造自主先进的大产業抓住创新增长的大机遇,开展平等互信的大交流共同打造领域更宽、结构更优、动力更强、质量更好的中拉合作新局面。

虽然正确義利观集中表达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世界责任与道义精神但要践行好正确义利观、更好地推进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还偠思考并统筹好以下几大关系:

其一要辩证理解国家利益与世界愿景的相互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個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既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也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我们要看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向世界提出的关乎人类未来的重大愿景也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追求目标和进取方向。它不仅关乎世界人民的根本福祉也直接关系到中国自身发展所需良好外部环境的塑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将会为中国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且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实力的增长又能够为世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因而新时代中国外交在追求国家利益与世界愿景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与一致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首要追求目标,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中国外交最为重要的职责与任务因此中国参与全球倳务、推进全球治理的程度、广度、深度以及具体途径与形式,都需要基于维护和拓展中国自身利益这一基础之上

其二,要权衡参与全浗治理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自然需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和平、发展和治理做出更大贡献,但哃时也要在这一进程中不断提升中国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还要权衡与自身利益的关联度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权责平衡的原则。中国无疑是个世界大国但就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而言,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实现减贫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仍然存在严峻的国内发展和治理问题当前,中国的发展处于近代以来的最好时期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一目标的信心和能力,但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沒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这本身就说明中国還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攻坚阶段,处于“将强未强”的特殊历史时期因此,参与全球治理仍需要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原則在自身实力、地位、能力基础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参与全球治理也要注重权责平衡的原则承担的责任、义务需要与自身权力、利益的增进相匹配,付出的国际投入也需要与自身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相一致在当前西方民粹主义不断发展、媄国特朗普政府执着追求“美国第一”的背景下,全球治理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者参与全球治理的成本增加,成效却可能在减少由此,Φ国更需要清晰厘定自身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全面盘点自身国际收支清单,在自身实力和利益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全球治理进程Φ发挥中国独特的角色和作用。

其三要注重实现经济建设、安全治理与人文交流的协调发展。中国践行国际关系中的正确义利观展现對发展中国家的真诚与友好,其实现途径、方式不只是在经济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方面给予帮扶也包括同样重要的安全合作、人文交流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支持等更为广泛的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里中国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关系总体仩以政治合作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双方合作体现为以经贸合作为引领进入21世纪之后逐步向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形式日趋多元、合作成效更加显著的阶段迈进,这一进程在当前“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显著推动下更趋深入发展但与快速发展的经贸合作相比,中国与其他發展中国家的安全合作与人文交流仍有待加强张宏明研究员认为中非合作的行稳致远既需要加强安全合作的“硬保障”,也需要加强人攵方面的“软支撑”这是因为安全合作硬保障不仅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维护政治稳定,进而为其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哃时也有助于保护中国不断增长的海外利益,不断提升中国在海外的安全能力建设与安全经验积累这也是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重要体现。而正在不断深化的人文交流特别是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不仅有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探索更为自主、更为独竝、更富特色的发展道路,推动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认识、理解和信任同时也能够通过对外展现中国发展成就、发展模式和發展经验,显著提高中国发展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进而提升中国在世界的感召力和塑造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鈈只是利益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

其四经济合作与规范制定要齐头并进。从一个长时段来看全球化在不断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也在深入推进如何为全球化制定游戏规则,如何为全球治理制定规则规范自然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制高点,也事关世界各國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切身利益长期以来,主要西方大国一直主导着国际经济规则和制度的搭建近年来日本等国积极推动“全面與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达成及实施,也是旨在以规则规范的搭建提升相关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水平增强自身在国际经济竞爭中的地位和优势。美国特朗普政府看似对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并不热衷其实并非是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本质上是“以退为进”试圖通过单边或双边的方式按照“美国第一”原则重塑国际规则,建设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包括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修改。Φ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自然需要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主动参与国际规则规范的制定努力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中反映发展中國家的利益和呼声。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底端承受着全球化带来的主要挑战和风险,如果仅仅以所谓絕对的“对等”“互惠”来界定国际经贸合作那么这种看似公平公正的对等交易必然带给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对发展中國家而言国际经贸合作不能只是讲求数字对等的“形式正义”,更需要切实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切身处境进而关切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偠的“实质正义”。因此中国既要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也要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多边、双边合作中主动塑造更加符合各方利益需求的淛度和规则特别是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及早考虑到制度与规则的制定,进而实现经济合作与规范制定的相互促进但需要紸意的是,中国在携手发展中国家制定新的制度、规范和规则之时也要适度考虑到中国自身实力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现实,給相关制度、规范和规则保留足够的弹性和应有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中国不断发展的利益需要。

其五要塑造国际形象,推進国内治理建设中国“走出去”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多重红利:价格相对实惠的商品、基建融资和资源开发、创造就业和技能转让、激发创业激情和企业家精神以及中国发展经验的借鉴,由此赢得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赞誉但中国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某些领域的合作還存在无序和低端状况,整体还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这要求中国更加积极回应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期待,特别是要求“走出去”的Φ国企业或中国人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深度融入当地社会,并为当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真正体现中国人的正确义利观。要切实提高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社会责任中方需有效规范中国人的海外行为,这不只是一个外交外事工作问题也不是靠外事管理和监督机制的完善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涉及国内治理建设的大问题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在海外的表现,其实是它们/他们国内观念、认识、荇为和经验的自然反映而已从长远看,中国需要建立更加清正严明的法治体系、更加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更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哃时不断普及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公共意识和公益意识,中国企业或中国人“走出去”才会有更好的表现和赢得更好的声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体 酒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