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殷人,有册有典的翻译词典

Hi,这是的腾讯微博,人海茫茫相遇不易,立即登录,别错过!
  《尚书》曰:惟有殷人,有册有典。  典籍和书册是最早
正在加载...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是“唯殷先人,有典有册”的含义,不是单个字的含义_百度作业帮
是“唯殷先人,有典有册”的含义,不是单个字的含义
是“唯殷先人,有典有册”的含义,不是单个字的含义
1.《尚书*多士》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你们知道,只有你们殷的先人才有记载历史的文献典册,记载了成汤灭夏的事.典册就是书,说明了早在商初就有了记事的简册,也就是说有了书,这也是中国最古的书籍.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能够佐证《尚书》中这一记载历史文物是A.甲骨文B.司母戊鼎C.《论语》D.四羊方尊_百度作业帮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能够佐证《尚书》中这一记载历史文物是A.甲骨文B.司母戊鼎C.《论语》D.四羊方尊
A.甲骨文B.司母戊鼎C.《论语》D.四羊方尊
答案A本题考查的是甲骨文.殷墟出土的是甲骨文,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故选A.“殷人尊神”
《礼记》评论三代社会异同,指出殷人的特点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从殷虚卜辞中可以看出,殷人尊神先鬼的说法确属事实。比如杀牲祭神的数目相当惊人,有多至一次&羊百&、&羊三百&、&百牛&、&千牛&、&五十豚&、&百豕&、&犬百&、&三百犬&等。并大量用人为牺牲,其中包括有不同的邦族:羌、大、亘、奚、印等族,一次可杀多至&百羌&、&三百羌&、&千人&等。杀祭的方法有:俎、伐、戕、沈、卯等。可以看出殷人尊神先鬼达到何等程度。大体上说,殷人对,于天神有上帝、日、东母、西母、风、云、雨、雪等;于地o有社、方(四方)、山、岳、河、川等。对祖先崇拜(人称为&人鬼&的)不仅于先王、先妣有复杂的祀典,而且于名臣又有配享制度,列于祀典的受享名臣有伊尹、伊陟、巫咸、师盘等。《尚书》说:&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更直接谈到这种情况。如下我们从自然神、天神、祖先神三个方面来介绍&殷人尊神&。
  ①自然神  古人的,除日月风云就是土地山河等等。就以土地为例。古代的土地神崇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把土地当做自然神,直接向土地献祭、礼拜;第二阶段,崇拜拟人化的土地神,但在这个拟人化的土地神身上,集中着土地的自然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第三阶段,崇拜土地公,每一地段都有一个土地公,他们是该地域的管理者,其神性的主要面是社会作用,很少有自然作用。这三个阶段事实上反映着人们社会实践和主观认识的不同水平,应该说殷时代主要处于第二阶段。这时土地神的拟人化虽有较大的发展,但的地神崇拜的观念和一些祭法仍被继承、延续下来。
  殷契中的&土&字好象是土块,而&埋&字的象形挖坑将牛埋于地中;由此可推断,殷人原来心目中奉为土地神的对象就是土地本身,而其祭法也是用掩埋祭品直接向土地献祭的。这些都说,殷人的土地神祭祀中,仍保留着某种的土地崇拜成分。但是更多的则是表现为发展变化的方面。
  其所祭祀的地神是以其居住地的地神为主,所以祭祀&亳土&的卜辞就比较多。另外还有一般意义上的&土&,它不是指土地而言,而是指的祭祀对象,应当读为&社&。&宅殷土茫茫&,《史记》作&殷社&;&立冢土&,毛传&冢土,大社也&;《礼》&先告后土&,郑注&后土,社神也&,这都是土、社同义的证。古人有封土为社之说,甲骨文土字即有封土之形。&殷人以柏&,谓殷社以柏木做成。和祭于单纯的自然物的情况相比,殷人的土(社)祭显然是有所发展的。土(社)祭的方法很多,如&贞,燎于土(社)三小牢,卯二牛,沉十牛&,&壬辰卜,御于土(社)&,&癸丑卜,甲寅又宅土(社),燎牢,雨&。从卜辞材料看,&土(社)&在起初多指土地,以后则主要作为社神而被尊崇。随着王朝统治区域的扩大,&土(社)&渐次增加了地域性质。&土(社)&神的威灵可以保佑年成、降雨止风、避灾免害、保佑疆土等,已经有了相当多的人世间统治权力的投影。
  随着殷代经济发展,其经营区域扩大,殷王还要对其国家有重要意义的区域的地神进行祭祀。殷王要对全国各地的土地神一一加以祭祀是不可能的,只能对全国各地的土地神设法统祭,或者创造出一个其神性包括着广大地区的大土地神来,以节制祭祀的频繁。统祭和同类神综合为一种,是多神崇拜转化为单一神崇拜过程中常出现的一种现象。殷人祭祀的东西南北四方的土地神,可能就是初步人格化了的土地神,这种土地神不是体现于土地的自然属性,不以土地为神的主体,而是管辖着一个地区的抽象化了的地方神。
  广泛地讲,殷代自然神崇拜表面看来充满着愚昧和迷信,而实际上却凝聚着对自然现象的精细观察和冷静思索。古人认为,&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礼记》)。卜辞表,殷人对于其所瞻仰、所取财用的自然具有浓厚兴趣。例如,晴雨变化与和田猎等事关系密切,因而就屡次卜问今日、今夕、自今以后若干日、今日的某个时辰(如旦、食日、中日、仄等)是否有雨。殷人对于云的来去方向、色彩等也仔细观察并记载。卜辞的验辞常有&允雨&、&允不雨&之类的记载,以此说原先作出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些判断的正确尽管不能排除其偶然性,但主要应当说是殷人对气象长期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它是人的经验结晶,而不是神的慈悲赐与。卜辞也有姣雨即焚人以祈雨的记载,但其数量很少而且无多验辞,显然这种愚昧的祈雨方式并非殷人注目的所在。卜辞关于气象的记录,可以说是文字记录的我国最早的天气预报。殷人的这些探索尽管还笼罩在迷信的浓雾之中,但其探索自然奥秘的积极意义却不应当被忽视。
  ②天神  天神主要有帝、东母、西母等。关于东母、西母的卜辞很少,其重要性远不能和帝相比。从殷虚卜辞可以看出,殷时期已经初步完成了天上某种权威神上帝的创造,并迷信他有广泛的神力。当然这种神力还没有达到至高无限的地步,在殷时期它还被人们视为有限程度。归纳起来,上帝的神力主要有:首先,支配气象上的现象,以影响人间祸福。如卜辞中有帝&令雨&、&令风&、&令雷&、&降旱&等。这方面的作用,实际上是综合了原来人们所迷信的日、月、风、雨、云、雷等天上诸神对以为主的人类社会的影响力,并归于一个抽象的意志的作用,名之谓上帝而加以崇拜。所谓抽象,是指上帝没有象那样以日、月、风、雨等自然现象为本体,上帝不是具体的自然对象,但它却能使这些自然力发生作用。然而这些完全是帝的主动行为,而不是人们祈祷的结果。人们可以通过卜问知道某个时间里帝是否令风令雨,但却不能对帝施加影响而让其改变气象。帝对诸种气象的支配有自己的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令风令雨的帝实质上就是自然之天。如卜辞谓&帝及四月令雨&意即天到四月令雨,&帝其降旱&即天将降旱等。就气象的情况而言,帝的作用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局限。一方面是帝不能适应人世间的需要来安排风雨晴旱等气象变化,而只是一味盲目地令风令雨。有旱情时,帝不能应祈求而降雨;有涝灾、风灾时,帝也不能止雨息风。卜辞所载可以&宁雨&者有岳、土(社)等,可以&宁风&者有土(社)、伊君的配偶、方等。卜辞中从来没有向帝祈求降风降雨或止风息雨的记载。另一方面,支配风雨气象并非帝的特权。卜辞有&河其令雨&、&祈于土(社)雨&、&祈雨于岳&、&祈雨自上甲、大乙、大丁、大甲、大庚、大戊、中丁、祖乙、祖辛、祖丁十示&等记载,表河、土(社)、岳以及祖先神均有降雨的神力。至于风、雷、雾、旱等项的情况,也如此。由此可见,帝只能算是气象诸事的主宰之一,而不能算作最高主宰。
  其次,具有支配社会现象和支配社会统治者的神性。这方面的作用实际上是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的综合和升华,是人化神的作用的综合和抽象。古代各族迷信的能支配社会现象的神灵大致有:能支配人体健康与病痛的,能注定人生死的,能决定战争胜败的,能决定人们谋事的成败和吉凶的,等等。时代一般都迷信是人鬼在这些方面发生作用。例如,迷信人得病是病魔在作祟;能保佑战争得胜的是英勇善战的祖灵;出门、建筑要经过祖先的允许,不然会带来灾害等,这些都是人鬼的神性在发生作用。在殷虚卜辞中,上帝的神性中已包括着支配许多社会现象的作用,如&降■&、&降祸&、&降若&、&帝若&,征伐时的&受又(佑)&、&降官(。&等等。这些神性项目中,有些项目不完全是社会属性的作用,虽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两种神性交织在一起的综合神性,如降祸、降■等。降祸既可通过自然现象的影响来造成,如水灾、旱灾等,也可直接通过人们做事情的失败来造成,如建屋倒塌、走路迷途等。
  但是又应该看到,在支配社会现象的神力中,殷时人对上帝的看法还是有限的。比如当时祭典中常见的御祭,主要是禳除灾祸之祭。御祭的对象是包括诸母妣、诸兄、诸高祖等在内的以历代先王为主体的祖先神,以及土(社)、河等自然神。御祭卜辞多达千余例,但却无一例是御祭于帝者。显然,殷人并不认为上帝具有免除灾祸的神力。在殷代祭典的祭祀种类、祭品多寡、祭祀次数等方面,帝和祖先神等相比也有差距。关于祖先神的卜辞有15000 多条,而关于帝的仅 600 多条。就祭品情况看,殷人祭祖的牺牲、人牲常以数十、数百为限,如卜辞中有&御自、大 甲、大丁、祖乙百羌百牢&、&羌三百于祖&、&御自大丁、大甲、祖乙百鬯、百羌,卯三百牢&等。而殷人只是向帝提出问题,如会不会刮风下雨、会不会降旱降灾等,却并不奉献祭品。古人认为&润溪沼b之毛、苹蘩_藻之菜、筐_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尽管&心诚则灵&,但祭品总还是要有的。然而殷人对于帝却不奉献任何祭品。祭品情况的区别也反映了殷人对于诸神作用和重要性的不同认识。
  ③祖先神古代的祖先崇拜,主要是崇拜有功劳的人。中说:&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故有虞氏E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后氏E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人E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人E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里前半段讲有功的人。自有虞氏以下,则讲有虞氏、后氏、人、人所E、所祖、所郊、所宗为何等人物;换言之,讲虞、、、所崇拜的为何等人物。要点是有功之人被人崇拜。前面说过,殷人关于祖先神的卜辞相当之多。不要把&卜&看成轻举妄动,要知道这几乎是殷人的宪章,因为氏族家长制的进步的宗教,在观念上则表现为&后嗣逢长&。崇拜祖先的思想形态,是由自然物类的变革而来的,起始可以说是革命的。殷人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氏族,万方还在图腾信仰的时候,殷人就有了祖先的宗教,依靠这种信仰的主观因素,殷人全族出征,常战胜了■方、土方、马方等部落,因此,祖先神显然比动植物图腾的旗帜是更有力的观念武器。这样看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实在是一件事的两面,问题是在于保种延嗣和掠夺俘虏。
  那么,祖先神支配着殷人的思想,它在人类意识生活的过程中居于什么地位呢?我们只就卜辞中所表现的联想性的字句,总括地作一分析。人类蓄积了言语,进而使用联想或想象,企图对于事物实行抽象。他不仅单凭借感觉的能力而使对象物体验于主观,而且更会由于若干年代的祖先传授以及自己若干年月的记忆经历,使复杂多面的自然存在,反映而为公意所认可的抽象物。社会人类的实际生活以及他的实践的验证,经过了积累,把这些抽象的表象渐渐远离开自然对象界,成为一系列的思维运动,日趋于固定静止。这样,观念的东西和实在的东西就逐渐分家了。然而这时,观念的劳动与劳动的观念并不能分工,劳心劳力还在相结合的阶段。自然物在主观观念之中,附加了超自然物的神秘,逐渐离开自然物本身,而发生了一种支配人类的权威,因而在形式上,人类观念生产上反而好像发现了一种支配自然的权威。在这里,最初的知识是和宗教分不开的,人类对于认识的对象,也喜好用一般性的对象的认识去综合(联想的综合),所谓&愚而好自用&的意识。当他不能把握事物的实在联结点时,他却容易以全能的姿态自居,而囫囵地去把自然吞下去,要求一贯的解答。人类这时要求对自然生存的根源的了解,要求对自身命运的究竟的了解,同时经过自己反思,便拿宗教的观念解决一切。当事物支配人类而人类难以征服事物时,人类颠而倒之,把事物通过联想都以一个原因被支配于人类意识之下,这一个原因,就是殷代的一神&&祖、示、帝、天,而唯祖先神之命是&受&。
  殷代祖先崇拜有许多特点,如:祖先神是祈祷的主要对象,从上甲至帝辛共 37 王,除极少数外,绝大部分都有受到隆重祭祀的卜辞记载;祭祀时往往极力追溯传说时代的最初祖先,尽量增大祖先崇拜的范围,如所祭祀的上甲以前的先祖有戛、王亥等,其中有的还被尊为高祖;对于女性祖先的尊崇虽然不能说与对男性祖先并驾驱,但却可以说她们在祭典中也占有相当显赫的地位;殷人祭祖用牲数量多,祭典特别隆重;先祖多被分为若干组进行祭祀,如大示、小示、若干示等,分组的目的是为了遍祀诸位先祖而避免遗漏;殷人不仅尊崇王室的子姓先祖,而且也尊崇非王室的子姓先祖,以至某些异姓部族的先祖;祖先神不仅保佑殷王和殷人,而且可以降下灾祸;祭典不仅祭父、祖、母、兄,而且祭子辈;祭祀频繁,与后世&祭不欲数,数则烦&(《礼记》)的情况迥异等。
  甲骨文记载,殷人在祭典上曾经向上甲和多毓&祈羊&,向示壬、父丁、高祖等&祈禾&,向父甲&祈田&,向妣丙、妣庚等&祈生&,向祖庚&祈牛&,向大乙至祖丁十位先祖&祈雨&。这些记载表,在殷人心目中,诸位先祖曾是农作、田猎、畜牧等生产活动的能手,某些女性先祖对生育之事也颇有经验。此外,殷人还向一些先祖祷告以禳除灾害,如于祖辛&御疾&,于父乙御&疾齿&,于母庚御妇某等,可以推想殷人在祷告时一定认为某些先祖是防治疾病的能手。殷人对于这些先祖的祈求和祷告当然是笼罩在愚昧迷信气氛之中的,但却也含有某些对祖先生产和生活经验进行追溯与回顾的成分。关于祖先崇拜的作用,还应当指出,它是王朝与诸方国、诸部族联系的一条纽带。如卜辞有云:&壬寅卜&&贞,兴方氐羌用自上甲至下乙。&&癸卯卜宾贞,井方于宗彘。&&乙亥卜争贞,酒危方氏牛自上甲,一月。&&甲戌卜,禽以牛于大示用。&这几例所提到的兴方、井方、危方是跟商王朝关系密切的与国,禽是殷的强大部族。在商王朝祭祖时,他们或送羌俘、或送牛、彘以助祭。殷人的祖先有保护这些与国的职责。殷人曾向大乙为危方祝祷,也曾为郐、钺等强大部族向大乙、大甲、祖乙等先祖祈求以禳除其灾害。可以说,商王室的祖先神不仅是商王朝的保护神,而且也是诸方国、诸部族的保护神。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固然出自灵魂不灭的错误观念,但在其发展的开始阶段却较多地反映着列祖列宗与其后裔藕断丝连的关系,以及在同一地域里前仆后继进行奋斗的亲切情愫。
  如前所述,殷人在祖先神和天神的崇拜中,更重视对祖先神的崇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把祖先看成上帝的,将祖先神与天神合而为一。从现有的甲骨文中看到,殷人对上天的称呼只称&帝&或&上帝&。&帝&字在甲骨文中是花蒂的象形,&帝&即&蒂&。蒂是果实的孕育和产生者,用此象征种族绵延不绝的本根。因此,他们又以&帝&作为祖先神的别称。当他们同时以&帝&或&上帝&称呼天神时,实际上就是把天神当作本宗族的本根,把祖先神结合于天神。这样,人间的统治者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代表上天发号施令了。这种把祖先神与天神的崇拜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在具体意义上有诸多局限,所以后来为人所不取。但在抽象意义上,即赋予自然神以某种社会的属性这一点上,却对后来思想史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后来的&人道&改铸为&天道&的思想方式,可以说就发端于此。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随机中国史知识
中国历史TOP10
中国历史TOP10我们的山河
大型文学刊物《百合花》(原创)
我们的山河
●刘锁爱
  一座山。一座兀自岿然不动,以4500米的海拔高度,以一个东方巨人的英姿傲立江湖,厮守在我国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山。他的名字叫——巴颜喀拉山。
  一条河。一条美丽而洒脱的长河,一个有着120万岁以上高龄的河,一条绵延5464公里长的河,一条母性的河流,只有她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享有的名字“母亲河”。人们叫她黄河!
  山水相依,山水相恋,山河耸立!
  无论是水绕着山转,还是山围着水转。山水总是相连。有山的地方一定有水。
  黄河也不例外。
  那么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呢?《山海经》中曾有记载:“昆仑之丘……河水出焉。”黄河的源头出自哪里?一直以来被人们深信不疑。曾经有神话传说,昆仑山里神仙的居所。是天帝在下界的帝都,也是他常来游乐的地上行宫。昆仑山东北四百里,有一座悬圃,是天帝在下界的一座花园。悬圃下面有一股丝尘不染,清澈晶亮的泉水,名叫瑶水,瑶水一直流到昆仑山附近的瑶池中。这是神话中的黄河之源。
  历史对黄河源头的探究,从元代已经开始。“公元日,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一队人马对黄河的源头进行勘察和研究,他们历经跋涉到达青藏高原的宿星海,便认定“宿星海”就是黄河之源。时间轮回到康熙盛世。康熙这一代明君对山河的敬仰更有过之。数次探究河源,初识‘宿星海’,亦同样认定了‘宿星海’的河源之名。直到康熙末年,清朝对国家的地形测量与地理绘制,才探究到“宿星海”以上的三条支流应该是黄河的源头。这三条河分别叫:卡日曲,玛曲(约古宗列曲)和扎曲。但这三条支流同样以水量的大小(扎曲水量较小)无法认定黄河的正源。争议仍然在‘玛曲’和‘卡日曲’之间定夺。
  时光进行到1952年,新中国的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了黄河河源勘察队。经过大量的历史文献查阅和实地考察,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是黄河的正源。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摘自黄河三百问)。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汩汩冒涌的清流,带着母亲河的胎记,在约古宗列盆地孕育,诞生,奔跑和怒吼着一路而来!从源头向东。黄河犹如一条天河,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的垦利县注入渤海!
  黄河的童年是宁静的,是清纯的,是明澈的。那最初的模样恰似少女的一个个明眸,丢弃在她所钟爱的约古宗列美丽的盆地。绿草是她长长的睫毛;撒欢的牛羊是她成长的牧歌,巍巍的雪山为她披戴洁白的哈达;山峰上那一朵朵的雪莲,更是这女儿美丽的饰物。
  这条始于藏语“红色的河流”,曾经唱着潺潺溪水的歌谣,一路无拘无束地流来。她带着高原独特的风韵,巴颜喀拉山恒久的体温,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养育她的母体,踏上了华夏漫漫征程。
  那么,是谁给黄河染上了颜色呢?
  “黄河在她的中上游流经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许多支流的汇入,夹带了大量的泥沙,占黄河泥沙的90%以上”(摘自《黄河三百问》),至此,黄河有了名副其实的名字,有了自己的品牌和标志。她的躯体全染成了黄黄的胴体液,流入了一个民族的血脉。
  流到了中下游的黄河少了单纯,少了细语;少了恬静;少了倾诉,而多了喧泄;多了狂放,多了风尘,又几多了沧桑。她已抛弃了许许多多少女般的梦幻。撼千山,纳百川,借长风,闯九州,一路浩浩荡荡,摧枯拉朽,从天而降,出落了一个神圣的、伟大的母亲形像——母亲河。
  我们的母亲河以她浩浩的流程,荡涤着历史的尘埃;以她的高龄注视着天地宇宙的沧桑巨变;以她摇篮般的轻歌曼舞,唱出了中华的民谣;以她母亲般的博大胸襟,柔美丰沛的甘甜乳汁,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她孕育了辉煌而灿烂的华夏文明;生息和繁衍了世世代代的龙种龙族、龙子龙孙。使我们的先民早在180万年以前就顶天立地于天地之间,舞之蹈之于黄河、黄土之上,垒筑起人类文明的祭坛。
  伟人毛泽东曾经大气磅礴地指点江山:“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至此,“山河”还是“河山”二字,无论你怎样排列,她已不仅仅是一条河、一座山的组合。亦不再是简单的词组。她是一个祖国的象征;一个祖国版图的统称;一个民族的图腾。当我们的民族气节以“还我山河”“保卫黄河”的形式义正词严地喊出来时,我们的整个民族就掂出了“山河”这沉甸甸的份量。
  我们的祖先在哪里?沿着黄河去寻根。一瓢黄水浇黄泥,一笔写下了黄种人。原始文化的渊源流长,历史文明的风雨剥蚀,都不曾抹去黄河的记忆……
  望其项背,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西侯度人”,是在我们河东的芮城县境内黄河东岸西侯度遗址发现的。其中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大陆上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存中最早的代表。西侯度人的考古证明,早在1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已有人类在活动了。西侯度文化中用动物骨角制造工具和用火的资料,不仅在黄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国内其他地区和世界上也是仅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蓝田人”、“大荔人”;古智人文化——“丁村人”、“河套新人”无一不在黄河的怀抱中衍生。
  反映石器文化中新石器文化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距今3700年—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岐山文化;出现在公元前770年春秋初期的铁器文化等等……仍闪烁着特有的光泽,在黄河的历程中渲进。夏、商、周、秦、汉、唐……一代代的王朝在这条历史的长河里鼎足,立朝,建都,沉浮起落,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话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黄河像一条巨龙,在演绎着“龙摆尾”的历程中,甩出了人类早期的聚集地——河东。
  河东处于黄河的中下游,秦、晋、豫三省的交界处。是黄河的金三角地带。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它西临古长安,南与河南三门峡市接壤,是山西的南大门。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根族文化的基源。“中华”二字的出处在河东。横亘在河东大地的中条山脉和遥相呼应的西岳华山,组合了巍巍“中华”二字。“立马风陵望汉关,三峰高出白云间。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清·峻德)”。“中华”在这里耸立相信有它的历史渊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最真实有力的验证了这样的结论:三千年文明看山西,五千年文明看河东。
  河东大地随处可寻,随地可觅我们先人的足迹。在母性的河流上必然会有母系氏族部落的发端。
  在汾河和黄河的交汇处,现如今河东大地上的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北的高崖上。耸立着一座占地面积25260平方米的宏伟古祠——后土祠。祠里供奉着一位姿容清秀,皓面明眸,仪态雍容,气韵娴静的女神。人称后土圣母。传说是我们中华人类乃至世界的造物主女娲。是人类由黄泥所变的神话传说中,人类始祖女娲的化身。
  这座后土祠原建于“汾阴 ”上。是汉武帝刘彻所建。《史记·封禅书》:“武帝立‘后土祠’汾阴 丘”。“汾阴”为万荣县古称谓。那么“ ”见于史料则有、颜师古曰“以形高起,如人尻,故名……”于是汾阴 成了女娲“抟土造人”繁衍中华儿女的圣地。
  “汾阴 ”的神奇之处,在于汾河这个黄河上的最大支流,在黄河经年累月的冲击和汇流中,相交处形成了一块南北长四五华里,东西宽二三华里的狭长“河洲”。独特的地理现象,其地形隆起如高丘一般,如人的臀部,俯看河洲之臀上,形状如一个张大的女性生殖器。这里气候湿润,土厚水丰,花草芳菲,树木葱茏。适宜万物生长和人类居住。无疑这里就成了人类繁衍生息的最佳选择。既然这里土地肥沃,万物茂盛,又恰似女性生殖器的地方。传说天地混沌初开,当时大地只有一位地皇后土女娲,天皇伏羲氏嫌其孤单便从天而降陪伴于左右,天皇为男,地母为女,两者交媾。女娲怀孕。分娩时选择了温润宜人、安全僻静的“汾阴 ”完成人类十分庄严的生育使命。由于分娩的痛苦和一次只能生一个数量太少之虑。女娲决定抟土造人。于是用黄土垒起了一个个大大的土围子,里面和了稀泥,用绳蘸泥,泥点随绳甩出,变成了男男女女的人儿。(资料来自后土文化源流)
  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见于汉·应劭《风俗通》一书:“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垣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垣人也。”由此,女娲成为远古先民崇祀、尊奉的伟大创世女神。
  这虽然是一种神话传说,但我们更愿意相信一种非神话的记述。无论是远古人类还是现代人类,为了生存都曾经逐水而居。当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流经河东时,数百万年的黄土积淀,已形成了黄河流域的层岩、沙砾、黏土、方解石等混合而成的沉积物。黄土变得肥沃而厚重,坚实而胶结性很强,能形成垂直的峭壁,能支撑洞穴的顶部,也能盛产五谷,美丽而富饶。我们的先人们,我们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女娲,依河而居,在此过着穴居野处的生活。火把、石镞、长矛、奔跑、呼号、狩猎、嘶杀、繁衍、生息都在情理之中。
  在中华文明浩浩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条伟大的母亲河孕育了一位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母亲。天主滋生,地主滋养。“天主其变,地主其藏”;大地化育众生,孕育万物的功勋达到惟极境界。故而“厚德载物,没及能比”。女娲是一位功德无量的人物。传说他是较炎黄更早更远的中华最古之祖。以至上的权威掌管神州土地最尊之神。她立足汾阴,挥手于九野,繁衍人类、化育自然、炼石补天、创造和演绎着千秋万代的中华文明。
  多少年来,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只知道继承的是炎黄的衣钵,只知道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始祖。黄帝谁也,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神农炎帝传至八代榆罔时,荒淫无道,“黄帝伐之逐鹿之野(今运城盐池),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岂知“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三皇”之一,就是我们的后土娘娘——女娲。据考“神农炎帝和轩辕黄帝均为少典之后,而“少典氏”则为女娲氏。炎黄均为她的后裔并尊其为圣母。
  汾阴后土祠有碑刻《历朝立庙改祠实迹》记载:“轩辕氏扫地为坛于上,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泽岁举。”如今设在秋风楼下,坛高3.65米,长16.35米,宽17.35米的“扫地坛”砖雕匾额遗迹,最有力的佐证了,作为圣母的后人,黄帝是第一位在汾阴 上扫地为坛祭祀娲皇圣母的第一位帝王。“扫地坛”这一重要人文历史遗迹的珍贵证物的存在。正像著名学者李尤白先生指出的:“它不可辩驳的说明,在人们膜拜、祭祀的轩辕黄帝之前,还有黄帝曾经祭拜过的他自己的祖先——后土女娲。即我们始祖的始祖,亦即高始祖、曾始祖…”
  轩辕祭拜圣母之后,历经二帝二王,直至汉武、光武、唐皇、宋宗都将其作为至高的圣母祭拜。圣母的根据地汾阴 上,历史上从先设坛而后立祠,既修葺而又扩建,其后,北京的天坛亦在后土圣祠之后繁衍派生而来。由此可见,从帝王到黎民百姓,从名流贤达到文人墨客;从港澳同胞到海外侨胞,前来瞻仰拜谒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诗词歌赋,彰显后人。汉武帝歌颂后土的《秋风辞》,在他为圣母所建立的《秋风楼》里千秋万代,被人们传诵着。
  后土是土地之神。人们祭祀后土即为尊崇厚德载物的土地。古时人们把土地和祭祀土神的地方称为“社”。“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偏敬,封丘土为社。”段注:《五经异议·今孝经说》。稷,乃五谷之长,万代粮食之源。帝王祀为各神、为粮之总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而历代君王以“社稷”称谓政权和国家。发源于河东的“社稷”二字在中国历史上能够掂出它沉甸甸的份量的。
  绵延在河东大地上的稷王山和稷王庙(今稷山县境内)都在述说着这位远古时代活动在河东大地上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后稷。
  后稷是对古代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又一个人物。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后稷自幼就喜欢以种麻菽为戏,成年以后酷爱耕稼。并懂得根据土壤情况的不同而种植相应的作物。他制耒耜,除杂草,造圳田、播五谷,黎民百姓竞相效仿。尧帝继位时,便推荐他为农师,教民稼穑。尧帝禅位后,舜帝表彰了他开万世粮食之源的彪炳功勋,称他解决了黎民百姓的衣食问题,舜帝禅让后,后稷因播时百谷辅佐禹帝有功,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地区)号后稷,被推崇为田祖,遂有“后稷教民稼穑”之说。人们为他盖庙修祠,称其为“稷王爷”现如今的稷山县也因此而得名。
  那么,我们所说所食的“五谷”,又有哪几种发源于黄河流域呢?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五谷中麻、菽、麦、稷、黍,其中稷(高粱),菽(大豆),小麦的起源地在黄河流域,但又有证据表明,古代黄河流域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远不止五种。
  在长期播种的五谷中,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经过不断地观察总结,把一年中的天气变化用二十四节气来表征。这一最具科学性、实用性、通俗性地将自然现象、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况且二十四节气只适合于黄河流域,不适合我国其他地区和世界其他国家。这说明,在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是属于黄河的;是属于中国的;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是黄河流域最早的先民创造的。相传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已经有了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就是来源于夏朝。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年终置闰称“十三月”。商朝的历法称为“殷历”。
  河东素有“尧天舜日”之称。尧舜禹都曾在这里建都。帝尧的年迈之际,在这里将皇位禅让于舜。为了能够找到明君,费尽了周折。他到处选贤,其间有人建议尧帝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但他看自己的儿子游手好闲,吃酒赌钱,聚众打架,不务正业时,还是决心以江山黎民百姓为重,依然决然地将王位传给了舜。在寻找舜的过程中,他听说离他王宫不远的地方有位贤人名叫许由。便驾着一朵祥云前去拜访。谁知这位贤人拒绝王位,是一位清高雅士。尧帝三番五次登门求贤,曾对许由说:“请您接受王位吧!”许由不答应。“那么当九州长,为百姓造福吧!”许由仍然摇头不肯答应。尧帝无奈,只好离去。尧一走,许由赶忙到河边洗耳朵。这时,巢父正巧牵着一头牛来饮水,见许由洗耳朵,奇怪地问:“你的耳朵怎么了?”许由说:“尧帝让我继承王位脏了我的左耳,又让我当九州长,脏了我的右耳呐!”巢父冷笑道:“算了吧!既然怕脏了耳朵,何必到处炫耀,难道不怕脏了你的嘴?”说完,便牵着牛朝上游走去。他怕许由洗耳的水脏了他的牛嘴。原来,他比许由还清高,据说巢父孑然一身,无牵无挂,晚上就回在大树杈上睡觉,所以百姓们都叫他“巢父”。如今这条河位于河东境内的平陆曹川镇的一条山涧里,人们为这条河起名“洗耳河”。“洗耳河”潺潺的流水也入了黄河,河边上有许由和巢父大大的墓茔。他们也似乎一遍遍地聆听着历史的叙说。
  舜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当舜继位后,他创制五刑,敷布五常之教,以德孝风范治理天下,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翻阅历史,《尚书·多士》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惟有殷人,有册有典。”所谓“殷人”即殷商时期,所谓“有册有典”是指在商王朝的武丁时期,国家内部机构设置已较为健全。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出现了空前繁荣和鼎盛的局面。健全了宫内事务、田猎武事、宗教、刑罚、祭祀、农事、器械制造、庶民及奴力,文秘事务等等的管理。特别是我们迄今沿用的阴阳合历。其中的农历阴历即(阴历)。它是在夏历的基础上创造和完备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历法,现存的甲骨文中也曾有风、云、雹、雾、雨、阴这样的天文记载。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黄河。早在3000多年前,在黄河岸边的平陆,诞生了一位早孔子800多年我国第一位圣人傅说。“圣人”在儒家的经典里被称为道德智慧极高尚的人物。他原是一名奴隶,在长期的洪水泛滥治理中,发明了“版筑”(用木板夹黄土打墙),开创了我国建筑科学史上的创举,被殷商高宗武丁擢为贤相。《墨子·尚贤下》:“傅说被褐带索,佣筑于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只民。”他与殷商高宗武丁君臣对话的《说命三篇》的千古宏制,是一部治国平天下的论政大纲。他辅佐武丁励精图治,铸就了史称“武丁中兴”的盛世。延续长达110多年。在当时世界上已是最文明、最先进、国力最强盛的奴隶制大国之一。当时古代欧洲文明发源地的国家,如希腊和罗马,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那么,沿用至今的历法是不足为奇的。
  古老的河东,遍地文明,俯首即是。浅薄的言谈,当然是挂一漏万。但不管怎么说,河东自从中华有了人类起它便成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
  黄河成了一条生命的河流;一条淌着我们血脉的河流。终以她的黄染就了我们黄皮肤的民族。皇天、黄土、黄河、黄帝、黄色人种。历史的契缘将一条悠长的黄色脐带,把我们捆绑在一起。
  沿着先人的足迹,我们似乎仍能聆听到那遥远的历史的呐喊,和那回荡在黄河之上久久挥之不去的纤夫的歌谣:
  (陕西民歌)
  你晓得——
  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
  几十几道弯里,
  几十几只船?
  几十几只船上,
  几十几根杆儿?
  几十几个艄公,
  来把船儿扳?
  我也有着这样一首黄河船夫的歌谣:
  一个葫芦芦哟两个个瓢
  天底下那个黄河哟任你舀
  黄土土把你捏哟黄水水把我浇
  你问我是个谁哟
  黄帝老儿他知道
  红日头那个出哟
  白日头那个照
  你问我是个谁哟
  天子的船儿也敢摇  我们身边的这条河,上下几千年,东西贯九州。她自始至终都发出了大气磅礴,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一种精神。她凝聚了我们民族的灵魂和太多的气节。她的忧患,她的沉重,她的苦难,她的欢乐,终让历史的舟楫承载着向前进发,留下了一个个古老的、恒久的民族驿站——黄河古渡,黄河古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汉词典在线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