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摄影师讲的是金铁路讲记实摄影

热门板块:
如何评论街头摄影作品经验分享
如何评论街头摄影作品经验分享
248浏览 / 1回复
学习了!感谢好友分享!
清晰细腻、色彩自然、光影漂亮的一组精彩拍摄!
欣赏支持好友佳作!
每个回帖可获得2个Z金豆
回复本帖:如何评论街头摄影作品……
请您尊重作者尊重原创作品,回复有价值的内容
查看个人信息
每日大转盘
当前关注:纪实摄影 一段即将消失的城市铁轨_摄影_兴趣_阿邦网
推广链接:
  9月初去了趟长沙拍摄拆迁中的老街区,在幸福桥社区溜达的时候,顺着一段铁轨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车水马龙的芙蓉中路,身后汽笛声响过之后,我才知道这里还是通着火车的。
  包括长沙北站在内的这段铁轨等其他设施在规划中是将要被拆除的。我不太了解长沙北站以及这段铁路的历史,只知道火车北站曾经是长沙城的北边界。在我的家乡,由于城市的扩张,也有很多这样“阻隔交通”的铁轨,其实它们是“被放入”城市的,小时候也会经常遇到在路障后面等火车通过的情况,现在想想似乎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一辆火车头拉着几个车皮,先是在路障处不远停下等待信号,而芙蓉中路上则拉起了长长的卷闸门,路上等候的公交车、摩托车以及路人排起了队伍等候火车过街。
  每天如此,芙蓉中路的车流通畅都会受到影响,这样的情况,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必定是要被改变的,随着城市的扩张,还会有更多的事物变换地方,甚至逐渐消亡,它们或成为记忆,或被遗忘。
  那天一个住在铁路附近的阿姨问我这里是不是有什么摄影比赛,说一天已经有三十多个人来这块地方拍照了。那些人,应该是当地的民间组织吧。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从不同的角度留下更多的影像。
长沙北站以及这段铁轨,即将成为历史。既然当初没有机会记录下家乡的那些回忆,那么我也只有用相机记录下这些来得及记录的影像了。
  只用了一支35mm定焦镜头拍摄。图片1-8共8张
上一图组:
下一图组:
摄影栏目:
新手必读:
纪实摄影技巧栏目最新文章
帮手&&&& 08:56
帮手热门文章
·[]·[]·[]·[]·[]·[]·[]·[]·[]
文章打分:与纪实摄影师张新民的一席谈(1)
8月15日与张新民讨论“纪实摄影”问题的一席谈,让我茅塞顿开。
事实上,我挺喜欢张新民的纪实摄影作品。他们这一代人天生就带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论是表达主题,还是思想内涵都寄情于社会,他们始终保持着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紧张关系。他更把照相机当成是一把手术刀,对社会、对人类的善恶做无情的鞭策,一心构造着自己的理想家园。在《流坑》作品中,他选择:流坑——这个在中国土地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村庄。当成了中国最后的传统农业细胞,仔细地进行着后工业时代的解剖。这是个中国特定转形时期,农村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前的反思与考良。
张新民在后来拍摄的《农村包围城市》,更是抓住了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中的最重要的一幕。把80、90年代,失去土地、劳力过剩的农村人,如何在“城市”这个新的语境中,演绎出新的人生悲欢剧,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事实上,对于“纪实摄影”的探讨,我并不喜欢把它局限于题材之内的探讨,而倾向把它看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状态记录”媒介。特别是有关“纪实摄影”中的“人文关怀”讨论,它直接的让我对“纪实摄影”产生了极大的无奈和悲哀。2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摄影的人文关怀造就了纪实摄影的大发展、大跃进。但问题是,时间过去了近百年,我们还在探讨纪实摄影中的“人为关怀”,我觉得是件十分地可笑。回想当年,那个时代是因为没有电视、没有DV、更少有记录性的电影的条件下,才造就了纪实摄影的辉煌……,而现在媒体的多样性使照片讲述故事的能力大为降低。再说我向来怀疑:摄影的对故事表达能力。因为它与电视、电影相比缺乏时间上的“历时性”,摄影只能使被它表达的故事,更显得支离破碎……
我们看看张新民拍摄的《农村包围城市》中的主角——农民。在人口学中是“流动人口”,经济学中是“廉价劳动力”,行政学中是“人力资源”、“外来人口”,社会学是的”农民工”、“弱势群体”……至于他们作为一群“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原生态的社会状况、生存状态、表情姿势等等,照片很难做学术是的严谨表术,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加文字外别无选择。《美国社会学》杂志初期的2
0多期中,照片作为视觉资料曾被频频用以论文之中。但是后来随着社会学内部强调理论逻辑、强调社会结构功能的倾向的增强,照片渐渐地从学术刊物中消失,“眼睛看得见的世界”以及生物学、心理学等“感知”社会的途径、方法,渐渐被主流社会学所淡化。所以,今天我们所能读到的作为社会知识的“社会事实”,基本上都是用语言、逻辑建构起来的,并被各主流学科拿去演化为专业概念。而极少使用影像……
&(以上作品的摄影者:张新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摄影师讲的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