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国设丞相,将军赶集 65533,对政治制度�

2012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项复习题(含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2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项复习题(含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2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项复习题(含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专题九古代中国的经济第一部分三年高考题荟萃2011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1题)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2.(2011年海南高考3题)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答案C3.(2011年海南高考2题)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答案A4.(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2题)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答案A5.(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答案D6.(2011年江苏高考题1题)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答案C7.(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答案B8.(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答案B9.(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10.(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答案D11.(2011年海南高考5题)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答案12.(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答案B13.(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5题)《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答案D二、非选择题14.(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5题)(30分)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 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二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表1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具(B)&B/A(%)&.74&.03&.91&.81――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材料三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10分)(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12分)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2)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且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2010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10年广东卷)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解析】C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证明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疑:“庄园”一词,是不是北魏之后出现的?汉代的豪强地主没有庄园么?)2.(10年新课标卷)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的能力。通过对图表的解读,故选A。3.(10年四川卷)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回答16~17题。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答案】:D【解析】:D项错在“基本瓦解”,应为“受到一定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4.(10年四川卷)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A.葱岭B.玉门关C.大宛D.安息&【答案】:A【解析】:从于阗往西出国境应是“葱岭”,而玉门关在阳关以北,C、D两项在国外。5.(10年上海历史卷)13.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A.东晋B.南朝C.北宋D.南宋解析: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榷场在两宋时期都有,此题解题关键在于都城,都城在开封,是北宋。故选C。6.(10年上海历史卷)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商品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有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解析:此题考察的是第2分册第15课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在课文中有。选项中的日本、新罗是不能通过陆路通道过去的,必须走海路,故选A。7.(10年上海历史卷)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1课第1自然段:距今1万年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故选A。8.(10年浙江卷)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答案】B9.(10年浙江卷)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解析】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B、C三项。【答案】D10.(10年天津卷)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答案:B[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分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11.(10年福建卷)1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排除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启示】牢记论从史出原则,解体时堤防结论的偷换、夸大等陷阱。12.(10年全国卷2)13.唐高祖废汉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B.采用了新的材质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的传统D.铸造技术更精良【答案】C【解析】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故本题答案为C。2009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广东文基)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答案C2.(辽宁文综)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答案D3.(重庆文综)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芍陂&&C.通济渠&D.邗沟答案C4.(广东文基)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答案B5.(江苏历史)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答案C6.(全国卷Ⅱ)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答案B7.(海南卷)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的因为()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答案D二、非选择题 8.(全国文综Ⅰ)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材料二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一一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日)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⑶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答案⑴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⑵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大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⑶认识: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工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9.(江苏历史)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徐光启文集》卷十一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答案(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10.(安徽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答案5(1)市舶司;十三行。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可减轻百姓负担。清朝前期对外贸易因受到严格限制而渐趋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扭曲发展,具有被动性。第二部分两年模拟题汇编2011届模拟题题组一一、选择题1、(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试题)《广东新语》中说:“澄海山中有(畲族)户……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下列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的是A、以家庭为单位B、精耕细作C、刀耕火种D、生产方式落后答案B2.“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从《国语•齐语》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答案A3.(河南省卫辉市第一中学2011届高三12月月考)赋税制度是封建国家―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各级政府在对人民征收赋税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征发名目繁多的差役(兵役和徭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募役取代差役给予农民更多的人身自由便日益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列税法中能够体现这一趋势的是①汉代的“更赋”②北魏的“租调制”③隋唐的“庸”制④北宋的“募役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4.(河南省郑州市四十七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图2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答案A5.(黑龙江庆安三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考试)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利行人。”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传统是&&&()&①勤俭致富②乐善好施③注重诚信④守法经营&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答案C6.(吉林省延吉市汪清六中2011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自宋代起,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乐于接受这一经营方式&&B.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大为加强&C.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D.土地兼并造成大量无地农民答案D7.(吉林省延吉市汪清六中2011届高三第四次月考)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答案B8.(江西省南昌市铁路一中2011届高三12月月考)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的“现代增长模式”是指&①依靠资本原始积累发展&②依靠科学技术发展&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④依靠殖民扩张和倾销商品&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C9.(山东省聊城市2011届高三期中考试)元代并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答案B10.(山东省聊城市2011届高三期中考试)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欧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风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元&D.明清答案D11.(山东省宁阳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图10-2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 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答案C12.(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2011届高三12月阶段测试试题)对北宋城市经济的信息理解错误的是A.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B.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C.官府不监督交易活动&&&&&&D.经营活动是八方辐辏答案C13.(陕西省咸阳彩虹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模考)假设唐代一位商人到长安做生意,其活动中不可能出现A.其生意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B.让手下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D.在市里卖瓷器答案C14.(山东省淄博市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答案D15.(上海市十三校2011届高三12月联考)从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A.诸葛亮重视煮盐业&B.诸葛亮发展织锦业&C.曹操实行屯田&D.孙权发展丝麻纺织答案B16.(上海市十三校2011届高三12月联考)南北朝时期的民族火融合带来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①胡饼、烧烤等胡食流行&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③喜吃胡瓜、核桃、甘薯&④改变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17.(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11月月考试题)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答案D18、(2011届江西省十一县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联考)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商业区D.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夜禁的限制答案B19.(安徽省野寨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在我国古代,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答案B20.(福建省长泰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B.生产不计成本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D.国家权力的支持答案D21.(福建省福州市罗源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发生农具的革命性变革。这一变革的表现是&&& ABCD答案C二、非选择题22.(吉林省延吉市汪清六中2011届高三第四次月考)(14分)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和九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妻,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贷志》【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天下皆天父皇上帝一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保暖矣。――《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材料四】日上午,在湘潭县泉塘子镇“湖南超级杂交稻种三产田年产工程示范基地”的稻田旁,棋盘村农民陈德云这样对记者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光明日报日报道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有何特点?(2分)(2)材料二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的主要原因。(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4分)(4)材料四中所提及的两位人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具体是什么?概括指出促进我国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5)如果将上述材料作为研究资料,请你设计―个恰当的课题。(1分)答案(1)均田制。(1分)特点: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1分)(2)绝对平均主义。(1分)原因:①制度自身的局限性。②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2分)(3)含义: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涨价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2分)评价:“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但它是一个改良主义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权益,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2分)(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2分)政策和科技(2分)(5)农民与土地(1分,言之有理即可)23、(山东省淄博市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材料二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青衿士子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芒鞋淅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问之则皆千万金家也。徽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材料三《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材料四《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3分)(2)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3)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财致富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他还忽略了徽商致富的哪些历史原因?(4分)(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产生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案(1)经营商业活动;从事封建地租剥削;兴办手工工场。(3分)(2)经营商业和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投资田产,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3)勤俭,谦虚和朴实。但是他忽视了徽商利用政府给予的有利时机,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拓宽经营领域和范围,甚至足迹遍布海内外,同时讲求诚信诚实的商业理念。(4分)(4)投资田产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2分)24.(2011届江西省十一县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联考)在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又与城市的繁荣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密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材料二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原是一个“市厘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的大都会,唐代成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县。正如诗人所说:“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小邑。”连一个州的治所也不是。全国的统一,使金陵失去了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枢纽作用,运河的开通,使金陵失去优越的地理位置,缺乏经济依托的金陵地位一落千丈。而扬、润、苏、常、杭等州由于本身经济的发展和运河流经其地而成为重要的都会。――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财物力为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一一贾谊《论积贮疏》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3分),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金陵、扬州、苏州、润州、常州、杭州等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分)(3)材料三,材料四是如何看待商业以及农业与商业的关系的?(2分)各自的理由是什么?(4分)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封建文化自我封闭和保守性的大环境影响;官府的干涉和控制;手工业内部错误的竞争观念。(3分)(解析:从经济基础、政策因素和行业局限等方面分析)影响:有利工艺传承,保证工艺水平;从长远看,妨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阻碍技术推广和进步。(2分,答出两点给2分)(2)全国的统一;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2分,答出两点给2分)(3)材料三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本业”,商业是“末业”;应该大力发展农业并驱使原来从事商业的人都从事农业。(1分)(解析:明确贾谊生活的西汉时期,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应是“重农抑商”)理由:人们生产的产品有限,如果消费没有节制就会产生匮乏;从事商业的人不直接从事生产,是影响社会稳定重要因素;如果人人从事社会生产,都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则社会产品充足,社会自然稳定。(2分,答出两点给2分)(解析: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统治秩序的稳定等角度分析)材料四认为工商业也是本业,世人认为工商业是“末业”的看法是错误的。(1分)理由:工商业本来是古代圣王所规定的正当行业之一,商人又可以促进商品流通,所以工商业也是“本业”。(2分)25.(福建省长泰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与“晋商”、“徽商”等这些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之上的商帮不同的是,“闽商”是一个在封建集权与农业文明之外(或者称之为“边缘化”)的最具有商业意识、有国际视野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当“晋商”、“徽商” 成为封建集权的附庸、成为“红顶商人”的时候,“闽商”却是一帮封建王朝的“弃民”,是封建王朝“海禁”政策视角下的“走私者”。――《闽商文化的特征与现实意义》材料二到了近代,……真正具有现代意义闽商开始崛起,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因素逐渐融入福建人的血液。从19世纪末开始,闽商中涌现出一大批风云人物,包括陈嘉庚、郭鹤年等。所以,闽商帮也有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敢为人先新闽商》(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晋商”、“徽商”相比“闽商”具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特质?(2分)试结合福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分析原因。(2分)(2)近现代以来,厦门、福州曾两度对外开放。请列出厦门、福州两度对外开放的具体史实。(3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闽商帮”赢得“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的原因。(2分)(4)假如你是民国时期的闽商,想投资创办企业,你认为哪段时期最有利?为什么?(4分)答案(1)不同:“晋商”、“徽商”依附于农业文明,而“闽商”依附于海洋文明;“晋商”、“徽商”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而“闽商”更具有商业意识和国际视野。(2分)原因:枕山面海的地理环境,使福建与内省的陆上交通极不方便,而海运则成为与省外交通的特殊优势,海外贸易较发达。(2分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厦门、福州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1980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福州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3分,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3)受到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闽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敢为人先;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等。(2分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4)一战期间(1分)。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分)内因:(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①辛亥革命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③人民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④“实业救国”思潮,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推动题组二一、选择题1.(江苏省泰州中学2011年高三质量调研测试)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答案C2.(安徽省河历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土地归全国人民所有&B.获得井田的贵族拥有使用权,可以将之转让和买卖&C.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没有人身自由&D.战国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答案C3.(福建省福安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应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B.生产方式落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答案D4.(甘肃省民乐一中2011届高三历史测试卷)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牛耕的推广&B.土地私有制确立C.国家走向统一&D.分封制崩溃答案A5.(贵州省铜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出现B.周王体恤百姓C.动物祭祀D.自耕农经济产生答案A6.(广西桂林十八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则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稻北粟格局的影响&&&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C.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D.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答案B7、(海南省洋浦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答案C8.(河北省保定市2011届高三摸底统考)隋炀帝命人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愤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力,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从中可看出隋朝时候江南&&&()&A.经济较为繁荣,经济重心继续南移&B.全国知名的大人物很多&C.文化发展,文人学者云集&D.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答案C9.(安徽省河历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对这一变化起推动作用的是&()&①荒地被大量开垦&②“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③诸侯国的兼并战争&④诸侯国的变法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D10.(贵州省铜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唐代李肇所著《国史补》:“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此材料提供的信息有()①唐代形成各具特色的手工业生产中心②唐代生产的瓷器只有白瓷③唐代瓷器已经得到广泛使用④唐代陶瓷工艺已经臻于成熟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③答案B11.(河南濮阳市华龙区高级中学2011届高三摸底)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洋》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 ,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这,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答案B12.(黑龙江哈六中10-1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是一部以南宋时期民族关系为背景的武侠小说,它多次被拍摄搬上荧屏,下列剧中场景设计符合史实的是A.南宋初年,襄阳城内的铁匠普遍流行用焦炭冶铁制造武器B.杨康在发脾气时打碎了一个斗彩花瓶C.黄蓉为讨好洪七公,特意做了当地小吃烤蕃薯D.郭靖到秀水(浙江嘉兴)去接师父,得知苏、湖、常、秀有“天下粮仓”之美称答案D13.(江西省会昌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答案D14.(江西省会昌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陕西民谣:“我有一只小毛驴,……我骑着去赶集。”这里的“集”在宋代应属于A.城市&B.都市&C.草市&D.夜市答案C15.(辽宁沈阳二中2011届高三10月月考)《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I、夷、斤、幔灾钊劳痢薄郭沫若释“美金”、“恶金”分别指青铜和铁器。与郭沫若得出这一结论相匹配的历史事实是战国时期A.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B.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C.青铜高贵,宜作武器;铁器低贱,仅作农具D.青铜质地坚硬不易酸化;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答案A二、非择题16.(安徽省河历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书》七二《贡禹传》:“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筒,方 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材料二“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唐六典》)(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目的,并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及其生产经营的特点。(2)据材料二说明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传承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答案(1)生产目的: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发展情况:规模大、人数多、开销巨大&特点:官办、大作坊生产、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2)父子(家族)相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分散性;控制技术外传,提高竞争力;国家长期实行“匠户”制度等。17.(河北省保定市2011届高三摸底统考)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圩田岁岁续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图是太平州”。――(宋)杨万里《诚斋集》(圩田)虽有水旱绵可救御,凡一熟之余,不惟本境是食,又可赡及邻郡,实近古之上法,将来之永利,富国富民,无越于此。――(元)王祯《农书》庆元二年(1196)绍兴当地官员徐次铎奏:“湖田(圩田)之上供,岁不过五万余石。两县岁一水旱,其所捐所放,赈济劝分,殆不啻十余万石,其得失多寡盖已相绝矣。”――徐次铎《复鉴湖汉》淳熙十年(1183),大理寺丞张抑奏:“近者浙西豪宗,每则旱岁,占湖为田,筑为长堤,中植榆柳,外捍茭芦,于是旧为田者,始隔水之出入。苏、湖、常、秀昔有水患,近多旱灾,盖出于此。”――《宋史•食货志》隆兴、乾道之后,豪宗大姓,相继迭出,广包强占,无岁无之,……国(圩)田一兴,修筑岸,水所由出入之路,顿至隔绝,稍觉旱干,则占据上流,独擅灌溉之利,民田坐视无从取水;逮至水溢,则顺流疏新局面,复以民田为壑。――(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对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进行评价。(8分)答案正面影响:提高粮食产量和国家赋税收入,缓解部分地区人口压力,加速江南地区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5分)负面影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水旱灾害增加,农民受灾尤为严重。(3分)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政治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