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知,引自什么典籍。。。古书古籍拍卖中哪里有泓 知二字的词句

国家公务员基础知识题库大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国家公务员基础知识题库大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查看: 2310|回复: 0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55积分567精华0帖子
本帖最后由 秘书处 于
15:09 编辑
中华徐氏春秋(一)来源于网络作者:徐翎超
发布人:徐善斌
& &徐翎超查阅大量历史典籍和现代文献,历时数年收集、汇总、整理、编辑而成的《徐氏春秋》,在环球网发表后,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天涯社区、搜狐、腾讯等不少网站相继转载、分享,人气旺盛。《徐氏春秋》有十七部分组成,在环球网以“系列”的方式(之1-10)发表,人民网、新浪网等一些网站也先后以“系列”的方式(之1-26)全文转载、分享。在环球网发表后徐翎超结合网友建议、再三斟酌,将《徐氏春秋》更名为《大中华徐氏春秋》,该书有如下十七部分组成:一、血缘始祖黄帝光照千秋;二、得姓始祖若木恩泽万世;三、以仁义立国并失国的徐偃王;四、风雨沧桑,徐氏辉煌;五、绝妙楹联、门楣成为徐氏标志;六、姓氏源流;七、徐国;八、徐姓迁徙史;九、徐氏族人分布情况;十、中华徐氏堂号、名人书斋名;十一、明朝大移民;十二、明代山西洪洞移民,今日山东徐姓溯源;十三、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详情;十四、徐氏远祖风雨春秋;十五、山东东明徐氏宗谱;十六、山东部分徐姓村庄及其历史和由来;十七、徐氏龙凤榜(新浪网转载时分为:之1-10)。
& & 广大网友普遍认为:《大中华徐氏春秋》内容极为广泛、资料甚为详实,“是目前最为全面记录、展示中华徐氏风采的难得的书籍,不可不读”。& & 为进一步有效弘扬、光大中华徐氏春秋,把徐氏文化打造成中华文化的品牌。愿广大徐氏精英以新浪博客《中华徐氏春秋》作为徐氏的家园,友情互动,再创辉煌。
一、血缘始祖黄帝光照千秋:&&黄帝,本姓公孙,号轩辕氏。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前2717-前2599年)少典之子,居于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之滨,后改姓姬。其曾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因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继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此间还有了文字。黄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易·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黄帝即位据说是公元前2697年,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其生卒年份传说为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其孙高阳立,即颛顼帝。颛顼死后,黄帝曾孙高辛立,即帝喾。喾死,子放勋立,即尧。尧死,舜立,舜是颛顼的六世孙。黄帝与炎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炎黄二帝都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徐姓出于黄帝之后,早在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中已有记载:“一族出于黄帝十四姓”,但到底是出自十四姓中的哪一姓,没有明确说出。《左传》僖公十五年条亦有:“舂,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即华夏黄帝之后。《徐氏宗谱》的“世迹前述”部分言:“徐氏之先出黄帝九世孙伯益之后。”“黄帝玄孙大业公,子大费,字伯益。”在所有的徐氏家谱中,徐姓的血缘始祖都是若木,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若木乃得姓始祖(徐氏因国得姓);我们不妨上溯一下:若木的父亲是伯益,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曾祖父就是颛顼,颛顼系黄帝的孙子。故黄帝才是徐氏当之无愧的的血缘始祖。二、得姓始祖若木恩泽万世:& &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在佐大禹治水过程中功勋赫赫,故在论功行赏时,其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传到三十二世徐君偃(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六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因当时的周王(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于游玩打猎,怨声四起,徐偃王经不住各诸侯国劝说,萌生取代周天子之念,趁穆王在外游猎带兵去攻周的都城,正在西王母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车适时赶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徐偃王不忍心生灵涂炭,遂弃国出走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因其深得民心,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及时罢兵,离国隐遁,且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故徐若木为徐姓的得姓始祖(若木驾鹤西游后今葬于山东郯城县)。三、以仁义立国并失国的徐偃王在远古时期,助大禹治水有功的伯益仙逝后,禹封其子若木于徐地,建立徐国。徐国世代相传,共传44世,直到周敬王8年(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灭,历时1558年。徐国的疆域为今淮、泗一带,国都建在今泗洪境内的大徐城。至第32世,徐君偃承袭国君位,史称徐偃王。由于偃王素以仁义闻名于世,加之治国有方,故徐国政通人和,国力日渐强盛,三十六个诸侯国无不宾服。据史料记载,徐国“地方五百里”,范围涉及到淮河、泗水流域的苏、鲁、豫、皖部分地区。徐偃王自幼聪颖过人,17岁时已饱读诗书。20岁继位徐国国君后,“弛甲弋,坠城池,修行仁义,被服慈漫,视物如伤,以怀诸侯”,大力推行仁政,几年后,徐国境内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成有所用,为此民众极为拥戴他。据不少史书记载,他吧他“弛甲弋,坠城池”节省下来的军费用于修建学校,改善民生。以仁义治国,以诚信立于诸侯。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错综复杂,是一个乱世,当时没有国际公约,更没有裁军的国际组织,不少诸侯扩军备战,侍机食弱!故韩非子说:“周文王以仁义得国,偃王以仁义失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以韩非子理解,偃王是生不逢时,尽管如此,徐偃王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仁君。正因为如此,荀子在《荀子·非相》中,把徐偃王与尧舜并列。据清人《偃王志》记载,“徐国传两千年,几于夏、商、周相始终。”这一个诸侯国存在的时间,贯穿夏商周三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徐国是有史以来最悠久的王国。据史载,周王朝传至昭王和穆王时,大肆侵外,昭王南征,死于汉水,全军覆没;穆王西征,劳民伤财,,加剧了民族矛盾,加重了内部剥削,加之游离在周朝西北部边境线上的少数民族时常顺手牵羊对中原各诸侯国进行战争掠夺,周及周各诸侯国饱受其苦,周穆王虽派重兵围剿,不仅收效不大,而且还加重了各诸侯国的负担。为此,各诸侯国对宗主国周王朝的暴虐统治和沉重负担甚为不满,徐偃王就是反对宗周最强烈的国君之一。周穆王六年,徐君偃到洛阳朝见周天子。时东南有人作乱。周天子分东方诸侯,令君偃主之。同时赐其为伯。东方各诸侯,一是受周天子之令。二是觉得徐君偃仁义,是一不错的国君,跟着他有安全感,所以&贽玉帛死生之物,朝于徐”。并且有人提出拥戴其为王。君偃经不住大家再三劝说,萌生了替天行道的念头,开始称王。他是诸侯国中,第一个敢向周天子叫板称王的诸侯。君偃称偃王之后,开始营建徐国国都,把国都扩大了几倍。《地理志》记载,“故徐国,其城周十二里”。而周天子的王城也不过九里。国都建好后,偃王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偏王。他有了“欲霸上国”的野心后,徐国人开渠时,得“朱弓铜箭,以为天瑞。”献于偃王。弓箭是征伐之物。获得征伐之物,在当时许多徐国人看来,是上天把天下的征伐之权,授予偃王。当时只有周天子才有征伐的权限。而这时的徐国,因偃王大修文德,人民安居乐业,年年五谷丰登,民众如鸟趋兽集,纷纷来归。东方大小三十六国诸侯无不臣服。徐国一度从一个百里小国,变成地方数百里的中等诸侯国。徐偃王也以为自己有了称霸天下的资本。但他是想仁霸天下,或文霸天下。而周穆王又喜欢玩乐,荒于朝政,一出几年不归,徐偃王在众诸侯劝说下,发兵进攻周的都城,欲兵不血刃取代周天子,正在西王母处做客的周穆王闻讯后火速赶回,以徐偃王“僭越”称王、“逾制”建城等为由,“发楚师袭之”,眼见血流成河,生灵涂炭,徐偃王急流勇退,弃国遁入山中,民众感其仁义,争相追随,后来是山被称为“徐山”。据说,偃王临终前叹息:“吾赖于文德,不明武务,以至于此。”偃王死后,周天子复封其子宗,为徐国国君。后徐国又传十二世,历数百年,为吴王阖庐所灭。及至唐代,衢州人为偃王建偃王庙时,请韩愈作碑记。韩愈作《衢州徐偃王庙碑》云:“徐与秦俱出伯翳,而秦处西偏,而秦以武胜,虎吞诸国为雄,诸国皆入秦为臣,秦无所利,上下相害,卒偾其国而沉其宗。徐得处地中,文德为治,及偃王诞当国,除刑争末事,待四方以仁义。得朱弓铜失之瑞,穆王闻之,恐遂称受命,令造父合楚伐之。徐不忍斗其民,故走死其国。偃王之后,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而秦后,兹无闻家。非偏有厚,施仁与暴之报,自然异也。”秦以武失其国,徐以文失其国。韩愈为偃王作的碑传,也对偃王施仁义的肯定。四、风雨沧桑,徐氏辉煌:徐姓人最早繁衍于山东南部郯城至淮河流域一带,以古代徐国为源地,世居而繁衍了长达1558年,即公元前2076年建立徐国到周敬王8年(公元前512年)为吴所灭,共历44代君王。徐国退出历史舞台后,一部分徐民北迁,入今江苏徐州、山东、河南等地一带,其中尤以山东南部为最,鲁东南部更甚,即东海郡等地,世居于此。南朝齐王险所撰《姓谱》载有徐姓五个较早的郡望中就有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的东海郡。……战国时期,章禹的12世徐诜率领族人向西迁移,进入关中,继而到达甘肃肃州(今甘肃酒泉)等地。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徐诜曾做过秦庄襄王的宰相,庄襄王是秦始皇的父亲,这说明最迟在战国末年,徐诜已率族人已西迁到陕晋关中或其以西地区。以后徐姓十大郡望之一的新丰郡与此便有一定的关系。据考证:西迁前,这支徐民世居东海郡。徐诜率领族人西迁晋陕、甘肃,后因战乱这支徐民由甘肃肃州东迁至山西(迁徙的时间不详)。明朝洪武元年至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政府组织大移民,按照“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政策徐璋叔侄7人随其他姓氏东迁(因当时政府规定:“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徐璋到了政府指定的直隶大名府东明县(明称直隶,康熙八年,即1669年改为直隶省。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1949年东明县划归平原省,1952年东明县划归河南省。1963年,东明县划归山东省。)其侄儿们不知迁到了何处。秦人徐诜(徐子章禹的12世孙),西汉虢(今陕西宝鸡)人徐敖、扶风(今陕西凤翔)大儒徐业、东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徐干……就是这支徐姓人的骄傲。另一支徐国遗民南下到余水(古称涂水,今滁县的滁河一带),并在此定居下来。一支徐人向南迁徙,第一次渡过长江,定居在余杭山一带……。秦汉时除山东外,在靠近徐国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一带亦有徐姓人在活动。此后,在绵长的历史沿革中,徐氏族人因战争等因素多次迁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秦时山东人徐福带数千童男童女,去东海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这数千人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徐福被视作日本的开基始祖。明清时,徐姓已广布于中国的大江南北。自徐福东渡(扶桑)日本以来,陆续有不计其数的徐氏精英遍布世界各地。风雨沧桑,徐氏辉煌。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徐氏英杰层出不穷,胸怀大略造福万民的帝王,鞠躬尽瘁英名永垂的宰相,文韬武略决胜千里的名将,海纳百川文心潇洒的科学家、文艺家……其中有不少成了举世瞩目的伟人和巨匠,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了灿若日月的辉煌业绩。五、绝妙楹联、门楣成为徐氏标志据考,徐氏家族从古至今习惯于用彰扬、感恩先人,情系故土的楹联或眉批。以至于不论在长城内外,还是大江南北,只要见到下面这些极具标志性的楹联或眉批,就可轻松断定主人一定姓徐。1、“天上玉麟,人中骐骥”(上联典指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八岁能写文章,僧人释宝志曾抚摸着他的头顶说:“这是天上的石麒麟(古代传说中的瑞兽)啊!”梁时曾官至东宫学士,入陈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诗歌和骈文大都精巧细密,声调婉转,文辞艳丽,与庾信齐名。有《徐孝穆集》、《玉台新咏》。下联典指南朝梁东海郯人徐勉,字修仁,幼年时孤贫而好学,历官侍中、吏部尚书、中书令(宰相)等职。其博通经史,熟悉各朝典章,能尽心政事;为官清廉,家无积蓄,被人称为贤相。年轻时,曾有人说他是“人中的骐骥(良马),一定会跑千里远。”)。2、“梦徵五凤,家号八龙”(上联典指南朝梁政治家、一代宗臣,梁东海郯人徐勉,徐勉(公元466-535年),既是一位贤相,也曾是一个秘书。年轻时,他在齐朝做过镇军参军、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这些都是古代秘书性职务。萧衍建立梁朝前后,他又担任过管书记、中书侍郎、谘议参军等秘书性职务,可以说是一个老资格秘书工作者。当然,他更是一个有名的清官。史称他居官清廉、不营产业、勤于政事、家无蓄。下联典指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北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3、“南州世泽,东海家声”(上联典指东汉·徐穉,人称“南州高士”。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的“徐稚下陈蕃之榻”中的徐稚,即指此联中的徐穉。下联典指秦时集方士、战略家、政治家于一身的徐福,其携童男童女数千人渡海访仙,传说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4、“南州高士,中山首功”(上联典指东汉·徐穉,时称“南州高士”。下联典指徐达(公元1332年-1385年),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初朱元璋为郭子兴部将,往归之。从南略定远,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为军锋之冠,后为大将,统兵征战。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洪武初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5、“会烛夜绩,刻像上食”(上联典指战国齐女子徐吾。其有辩才,尝夜织,家贫而烛屡不给,欲与邻女李吾之属会烛,李辞之,徐吾责以大义曰:“夫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暗,损一人烛不为明,何爱东壁之余光,不使贫妾得蒙见哀之恩,长为妾役之事,使诸君常有惠施于妾,不亦可乎?”李莫能应,遂复与夜,终无后言。事见汉刘向《列女传.齐女徐吾》。。下联典指明·徐彪亲丧,刻木为像,日上食,出入必告。)。6、“东海家声远;南州世泽长”(上联典指徐氏郡望为东海郡。下联典指东汉豫章南昌人徐穉,字孺子,家境贫苦,靠种地生活。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然朝中多次征聘,他坚决不愿做官,当时人称他为“南州高士”。)。7、“势廊重山外;词留寿石前”(清·徐懋为徐姓宗祠撰写的通用联。徐懋,字问渠,钱塘人,以搜奇嗜古、广见博闻著称。)。8、“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此联为清代书法家徐良自题联。徐良,字邻哉,号又次居士,江苏华亭人。乾隆举人,官夔州知府。)。9、“东水源流远;海波世泽长”(佚名为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徐氏宗祠撰写的楹联。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的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10、“云烟细玩三春景;风月闲供一夕谈”(全联典指南朝梁大臣徐勉,为官正直。任吏部尚书时,曾与客人在晚上闲谈,有人来找他谋求官职,他严肃地说:“今天晚上只可谈风月,不宜涉及公事”。)。11、“中论雅能邀帝赏;曹营终抱向刘心”(上联典指东汉哲学家、文学家徐幹,字伟长,北海人。“建安七子”之。官五官中郎将文学。著有《中论》,辞意典雅,为时人所称。下联典指三国时名人徐庶,颖川(今河南省禹县)人。字元直。初与诸葛亮等友善。后归刘备,乃推举诸葛亮。操曹取荆州,从刘备南行。以其母为曹军所执,被迫归曹操。官至右中郎将。其母自缢而死,庶终身不为操设一谋。)。12、“枝斜梅态文长画;墙外杏花德可诗”(上联典指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善古文辞,书则仿米,行草尤妙。画则自成一家。山水、人物、花虫、竹石,灵气飞扬。下联典指元代散曲家徐再思,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今属浙江省)人。有《酸甜乐府》。)。13、“幼慧作小山名著;夜绩借东壁余光”(上联典指唐·徐坚女事典。下联典指战国齐·徐吾事典。)。14、“万木争荣朝燕岌;群贤毕至话桑麻”(此联系广东省蕉岭县燕岌华侨林场徐氏宗祠联。)。15、“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此联系明·徐霞客为徐姓宗祠撰写的通用联。徐霞客(1586年-1641年),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名弘祖,字振之,南直隶江阴人。著有极具科学、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16、“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此联系徐特立1939年为徐姓宗祠撰写的通用联。徐特立(1877年-1963年),原名懋恂,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湖南长沙人。早年赴日本考察教育,留法勤工俭学,参加南昌起义,参加长征。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中共中央委员。)。17、“种数竿竹能却俗;读半卷书右养心”(此联明系·徐渭为徐姓宗祠撰写的通用联。徐渭(),明代文学、书画家。)。18、“直上青云揽日月;欲倾东海洗乾坤”(此联徐系悲鸿为徐姓宗祠撰写的通用联。徐悲鸿(1895年-1953年),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抗日战争期间,屡以己作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19、“雨醒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此联系明·徐渭为徐姓宗祠撰写的通用联。)。20、“雪影半窗能共白;梅花千树只多香”(此联系明·徐渭为徐姓宗祠撰写的通用联。此联为元代诗人徐舫《月色》诗句联。徐舫,字方舟,桐庐人。有《瑶林》、《沧江》二集。)。21、“六泉嘉墨模唐本;一路深林见落花”(此联系清·徐桐华为徐姓宗祠撰写的通用联。徐桐华字峄,仁和人,清代书画家。)。22、“雅谁远移玉溪水;笔端题得春风诗”(此联系清·徐立斋为徐姓宗祠撰写的通用联。徐立斋,字公肃,清代顺治状元,官至户部尚书。)。23、“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缥迢迢”(此联系唐·徐寅为徐姓宗祠撰写的通用联。徐寅字昭梦,莆田人。乾宁进士。唐代诗人。有《探龙钓矶》二集、诗四卷。)。24、“天上麒麟,孝穆英姿迥异;人中骐骥,修仁德器非常”(全联典指五代梁散骑常侍徐陵,五代陈郯人。字孝穆,八岁能文。释宝誌摸其顶曰:此天上石麒麟也。他为文词藻绮丽,与庾信齐名,世号“徐庾体”。有《徐孝穆集》。)。25、“山河竞笑,齐喜远亲添彩秀;棠棣联芳,合歌望月增辉圆”(此联为广东省蕉岭县燕岌华侨林场徐氏宗祠联。)。26、“教子有遗经,诗书易春秋礼记;传家无别业,解会状榜眼探花”(此联为江苏省昆山市徐氏祠堂联。下联典指清代该族的徐乾学为康熙年间探花(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徐秉义为康熙年间探花,徐元文为顺治年间状元。)。27、“亭育托燕畿,佳气常浮白云观;宗支分卫水,清波远溯绕虎桥”(此联为河南省卫辉市内徐(世昌)家祠堂联。)。28、“燕岌毓英才,一脉相承弘祖德;商机传信息,双赢互利展鸿猷”(此联为广东省蕉岭县燕岌华侨林场徐氏宗祠联。)。29、“一派出鄱阳,于江于淮于河于汉;二支分皖岳,有松有柏有梓有楠”(此联为安徽省潜山县万岁山徐氏宗祠联。)。30、“千秋将相,厚德仁怀,精诚充宇宙;百代王侯,雄才博学,正气贯长虹。”(此联为安徽省歙县韶坑村徐氏宗祠联。)。31、“蓄德永千年、积厚流光,甲第更新恢祖德;书声绳万卷,蜚英腾茂,文明重启振家风”(此联为福建省德化县盖德乡凤山村儒山房徐氏宗祠蓄书楼联。儒山房徐氏宗祠分为三落大厝。中落奉祀祖先,后落为蓄书楼,该楼分为上下两层约有100多平方米,楼下是开阔场所,没有装修;楼上有一厅六房,其通道绕楼一周,宽敞明亮,至今完好,是德化县最早的民间图书馆。儒山房蓄书楼是前人私塾场所,也是藏书阅览的好地方。史上遗下这两副古楹联。史载:唐玄宗执政时,江浙一带受“安史之乱”的骚扰,时任浙江衢州刺史徐洪之子徐务,见时事日非,居无安日,于749年谋求避世,入闽深居莆田崇仁里,俗称入闽始祖。1274年17世徐浑典(儒山房)为避宋末元初战乱,从莆田迁永春旋入德化九峰山麓佛头安,即今之凤山村。21世徐永泉兄弟为奉祀17世儒山开基祖以求培育后裔,于1355年建置了儒山房徐氏宗祠蓄书楼。后于1486年、1647年遭两次兵乱焚毁,1543年、1799年族人多方集资重建,经多次修葺保持了原貌。又据史载:蓄书楼得到了杨皈肃大师的指点,并受唐·昭宗年间状元4世徐寅在莆田建景祥寺盖万书楼,广征图书、流泽奕叶的影响建造的。在建蓄书楼时,既利用自然景观又加入人的意愿,使其环境筑成状似文房四宝。门口清澈的池塘就是洗笔缸;广场边的两个水窟(一个蓄水饮用,一个洗涤之用)称为石砚;广场与水池之间建造一条石砌的步行石道,直至山尾岭,又名千二阶。岭下建立一座 5.5米高石砌实心的三层四角塔,名为文峰塔(转下联)。)。32、“想当年明眼杨公知此地产人文,爰榜儒山堂宇;乃今日继志贤孙振宏基恢统绪,仍启蓄书后楼。”(此联为福建省德化县盖德乡凤山村儒山房徐氏宗祠蓄书楼联。(接上联)文峰塔与石阶连在一起,眺望像支毛笔;徐氏宗祠蓄书楼的右边,有座山绕至前方如屏风,案外三山竞秀,插入云霄的三台山,状如笔架,又称笔架山。蓄书楼为兴办私塾、子孙阅读提供了条件。早期学子们在此学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杂字》,《四书注集》、《幼学琼林》,还书写临帖、作文对诗等。蓄书楼为各小宗祠起了典范作用,许多房族仿效在小宗祠附近设书房十多处,现在有些地方还保留着书房的称呼,如“横坂书房”、“寨兜坂书房”等等。清宣统年间,废除了科举制度后,很快在蓄书楼孕育了敦儒小学,是全县最早的小学之一,1925年在凤髻山下建了新校舍后才搬迁。各房族为鼓励学子读书,还建立了“立书田,置试租,建试寓”的制度。立书田,即奖励在学弟子的灯油租,数额不等,根据各房的基租收入情况而定。如有的上小学每人每年奖励两担谷子,上中学年奖10担谷子,大学毕业每人50担谷子,黄埔军校毕业生每年50担谷子终生受用。此制度直至20世纪40年代,有的还在施行;置试租,即供学子赴考之开支,付给足够费用;建试寓,即供学子在城里就读或考试住宿之便,亦称会馆,在德化县城有三台徐氏会馆、升卿会馆,在永春建有徐氏州试馆。现在某些房族还建立了奖学基金,鼓励学子就读,敬孝桑梓。)。33、“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黄帝陵·诚心亭里的两幅楹联,撰写者不详。)。34、“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 “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黄帝陵之冢亭柱上的两幅楹联。)。35、黄帝陵的楹联:黄帝陵山门前巨石上的“黄帝陵”为郭沫若受毛泽东所托题写,正中“轩辕庙”系1938年蒋鼎文题写,正殿的“人文初祖”为程潜题;诚心亭里有两幅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撰写者不详;碑亭内毛泽东在1937年清明节祭黄帝陵时写的《祭黄帝陵文》最为有名,祭文如下:“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混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邓小平题写了“炎黄子孙”题词碑;孙中山先生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黄帝赞”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以及蒋介石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碑亭东侧院内有江泽民为整修黄帝陵工程题词的手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李鹏为黄帝陵基金会题词的手迹:“发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新建碑廊保存有历代祭祀、维护黄帝陵庙碑石与题颂石刻68通,其中张三丰谒陵诗“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寒玉露轻。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清。巍巍凤阙迎仙岛,渺渺龙车驻帝城。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皓月古今明”很是出名。“黄陵八景”诗碑有诗一首:“桥山夜月聚风光,沮水秋风透体凉。南谷黄花开晚节,北岩净石耐寒霜。龙湾晓雾迷长岸,凤岭春烟接暖岗。汉武仙台遗世界,黄陵古柏茂穹苍”,概括了黄帝陵的美好风景。黄帝陵冢亭柱上有两幅楹联,一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一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36、“东海世家”(山东东明徐姓人家代代相传的心仪祖居地东海郡的“语宝”或门楣横批)。37、“欲父母似彭祖八百高寿,愿兄弟北张公九世同居。永言孝思”(中国当代艺术界钟馗画掌门徐翎超家中自明朝洪武年间迁居鲁西南黄河畔的东明县后世传族谱楹联及横批。上联中的彭祖是传说中的养生家。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是颛顼的玄孙,相传他历经上古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其精于养生,《庄子·刻意》曾把他作为导引养形之人的代表人物,《楚辞·天问》还说他善于食疗。不过,一人享寿竟至八百余岁,显然是不可能的。据《史记·楚世家》载:“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氏”在上古多用作宗族的称号。可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氏族,《史记》还记载了个彭姓氏族被封国于大彭等地。清人孔广森在注《列子·力命篇》“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之句时说:“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彭姓诸国:大彭、豕韦、诸稽。大彭历事虞夏,于商为伯,武丁之世灭之,故曰彭祖八百岁,谓彭国八百年而亡,非实篯不死也。”就明确说明了这种情况。但对于彭祖善于养生的种种传说历代并无异议。可以推想,由于彭祖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以此而名闻于世,于是逐渐产出彭祖享寿八百这类的传说并流布于后世。故彭祖这个氏族可以说是上古时代一个有代表性的著名长寿家族。传说,彭祖活到七百六十七岁,仍无衰老迹象,耳不聋,眼不花,背不弯,腰腿不疼。商朝君王派彩女询问彭祖长寿秘诀,彭祖回答:“欲举行登天,上补仙宫,当用金丹。其次,养精神,服草药,可以长生。”彩女又问他的身世,彭祖唉声叹气地说:“吾遗腹而生,三岁丧母,又逢战乱,流落西域,几百余年。”又说“他一生丧四十九妻,亡五十四子,屡遭忧患。”谁知又过了七十来年,有人发现他还在流沙国游玩,直至八百多岁才死。彭祖为啥能活八百多岁,而且能葬在彭村?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传说。当时,有一个叫采女的女子,也是个得道之人,懂得养生的方法,虽然有二百六七十岁,仍然象四五十岁的样子。商王把她请到宫里,特意建了一所紫阁华屋,装饰上金玉,让采女居住。商王见彭祖不肯传道,就让采女前往,希望由此得知一二。采女便来请教彭祖延年益寿的方法。彭祖告诉她:“若想登天升仙,需要吃金丹,这是太乙白日升所用的办法,但这个方法君王不能用。其次应该爱养精神,服用草药,可以长生,但却不能役使宠神·乘虚飞行。而如果不知交按二道,即使服药,也不能长生。我3岁盯,就失去母亲,又遭遇犬戎之乱,流浪西域,长达100多年,到现在已死去49个妻子,54个儿子。数遭忧患,和气已被拆伤,恐不久于少世。所闻浅薄,不足宣传。听说大宛山中有一位青精先生,已活了1000多岁,仍面如童子,日行500里”采女忙问,“青精先生是什么仙人呢?”彭祖说。“他不是仙人,仅是一位得道者。所谓仙人,或能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者驾龙乘云,上达天阶;或者化作鸟兽,游浮青云;或者潜行江海,翱翔名山。他们食元气,吃芝草,出入人间,而人却不知道,从不与俗流交接。他们虽能长生不死,但却远离人情荣乐,与麻雀化成蛤蟆没什么两样,都失去了自己的本真.我倒觉着,服吃甘脂,通阴阳,骨节坚硬,颜色和泽,老而不衰,延年久视,长存世间,不被寒温风湿所伤,不被鬼神众精冒犯,五岳百虫不来伤害身体,也不为喜怒所连累,这是最好不过的了。”之后,又教给她房中之术。采女一一领受,回来又教授商王,商王一试,非常灵验。商王就想使此术为自己独家所有。便下令。传彭祖之术的人全部杀死,又想加害彭祖。彭祖便逃走了,不知去向,商王行彭族之术,活到300多岁,面相气力如50岁的人。后来商王得到一个美丽的郑女这女子非常淫乱,商王淫荡过度,失道而死。原来彭祖和陈抟老祖两人,都在天宫玉皇大帝身边主事。一个管着诸神的生死簿,一个管着功德簿。有一天,陈抟对彭祖说:“我劳累过度,想好好睡一觉。如有要紧事,你把我叫醒。”彭祖答:“好,你尽管放心睡觉去吧!”彭祖一见陈抟去睡觉,想乘此机会到凡间游玩一番。有一天,他代陈抟更换生死簿名单,发现他的名字也在上面。彭祖一想:不好,如果我到凡间被玉帝发现了,就会很快派人把我召回。他灵机一动,把生死簿上写有“彭祖”名字的那一页纸撕了下来,捻成纸绳订在本子上,从此,这个生死簿上,再也找不到彭祖的名字,他才放心地下凡去了。彭祖流落人间,作了商朝士大夫。他先后娶了四十九个妻子,生了五十四个儿子,都一一衰老死亡,而彭祖依然年轻力壮,行动洒脱。当他娶了第五十个妻子后,就辞官不作,到处游山玩景,直到这第五十位妻子由当年的黄花闺女变成老太婆时,才定居到宜君县一个小山村。这时彭祖已八百岁了。有天晚上,夫妻俩睡在床上拉话,妻子问他:“我是快死的人了,我死后你还娶妻不?”彭祖毫不介意地说:“当然还要娶,不然谁陪伴我!”妻子又问:“你为啥一直不会衰老呢?难道生死簿上没有你的名字吗?”彭祖哈哈大笑:“我永远不会死的!生死簿上有我的名字,他们就是找不着。”妻子接着问:“那你的名字在什么地方?”彭祖一时得意说出了实情。妻子这才明白彭祖一直不死的奥秘。这位妻子死后,脱下凡胎肉体回到天宫,向玉皇大帝诉说了此事。玉帝听后恍然大悟,命差神赶快去叫陈抟老祖。谁知陈抟这时还没有睡醒,玉帝只好另派二位差神下凡去找彭祖。下联中的张公指的是:张公艺。据《旧唐书》记载:寿张县(今濮阳市台前县)张家庄村张公艺(公元577-676年),以“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处,传为千古佳话。据传说,他曾救过秦王李世民,事情是这样的:隋朝末年,李世民曾单骑到占据任城(今山东济宁)的徐圆朗的军中刺探军情,不幸被徐圆朗的人认出,围攻捉拿。李世民杀开一条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当他来到寿张县张家庄前,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独木桥,李世民身负重伤,人困马乏,不幸马失前蹄跌入水中。恰在这时,张公艺带领几个青年在河岸边习武,见一壮士跌入水中,忙叫人救起,扶到家中,给其治病养伤,并用祖传的百年堂阿胶给他调理身体,不几日李世民便恢复了健康。当时,李世民不便于说明自己的身份就起程了。李世民登上皇位后,一直没忘张公艺救命之恩。于贞观九年特赐亲书“义和广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张公艺九代同堂,子孙繁众,人财两旺,名播四方。花开叶落,岁月如梭。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不断听到张公艺及其家人九世同居的佳话,一直在想:国家颁布那么多法令,触犯刑律的人依然不少,一个家庭那么多人在一块生活,哪能这么好管理?就说皇家吧,衣食无忧,饱读诗书,仁义道德挂在口上,按说应该相安无事,可事实并非如此!父皇与两个皇叔为夺皇位,兄弟相残。由此及彼,想到自己,皇后武则天原来是父皇的妃子,自己登基后“娘”成了老婆。皇家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咋能这么和睦?然而自己登基前,包括父皇在内,历代对张公艺这个大家庭都有表彰。他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实地考察。无巧不成书,他和皇后武则天正要去泰山封禅,绕道郓州寿张县(唐属郓州)到张公艺处查访并非难事。遂于麟德二年(公元六六五年)五月,派司空英国公李绩、少师高阳郡公许敬宗、右相嘉兴县子陆敦信、左相巨鹿男窦德玄为检校封禅使,先行准备。十月丙寅,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从东都洛阳出发。十一月到达寿张地面,离张公艺家四里路的付家路口、程岗两个村庄安营扎寨。高宗武皇后驻付家路口,兵马安排在程岗村。一切妥当后,高宗带领随从官员到张公艺的古贤村去询访。张公艺闻讯惊恐万状。高宗赐坐后,说明来意,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张公艺说,九世同居人口众多,每日事出频繁,难免彼此之过,但都能以互相谅解,求大同,有小异,全家人之心,同一人之心,一人之心,为全家人之心;名利之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并且互相谦让,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及其和气致祥的优良作风,“百忍”二字是以团结在家庭这方面,代表每个人都有涵养性之意(张氏家族的百忍堂号就是以此而称)。然后张公艺陪同高宗观看了他们家庭的全部环境。张家住有四百个生活区,土地及一些财产完全归集体所有,男女服装量体统一制作。凡有探亲的妇女,无论是谁的孩子,不讲喂亲疏远,只要近在身边就携带而去,展现出一团和气的良好家风。同时,张公艺向唐高宗还介绍了其他的一些情况,高宗感慨无比,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亲书“百忍义门”、“百忍堂”,降旨敕修百忍义门,并赏赐许多锦帛,免除了其丁赋徭役。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纪念。后人据此史实,绘成九只鹌鹑嬉于几丛菊花间的图画,以“鹌”谐“安”,以“菊”谐“居”,九数寓九世之意,图名就称《九世同居》,用作合家团聚、同堂和睦的愿景。也有画一只鹌鹑栖于山石菊花旁,地上有一些落叶,以落叶谐音“乐业”,寓意“安居乐业”。据史料记载,高宗移驾张家后,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据查,百忍堂楹联:“九世同居扬天下,分居别派漂四海。一日百忍贯古今,寻源宜渡古贤桥;九世居后添吉庆,效先人多书忍字。百忍堂前古泰和,法祖德广积阴功。”、“忠孝门三朝旌表,吾思祖德行千载;念雍睦九世同居,昭古先人九世居。”、“义和广堂五十代流风未斩,忍耐传家千百年善政永留,书忍前九世同居勿忘祖德;赐黎后阖家拜受永念君恩,九世共箕裘五十代河山共寿,累朝颁纶孝千百年雨露长新。”、“横批:雍睦熏蒸;品冠三唐;三朝旌表;累代蒸赏;吾思昭古;义和满堂;百忍义门;贤至格天;贤孝门第。”40、“龙腾华夏钟灵地,徳启门庭毓后人”(中国当代艺术界钟馗画掌门徐翎超为族谱撰写楹联,上海著名书家刘震先生应邀题写。上联颂扬血缘始祖黄帝、得姓始祖若木功照千秋,德泽日月。下联说的是徐氏家族感念仁义先人伯益助大禹治水、徐偃王仁盖天下。)。41、“朝思祖德乾坤大,夕念宗功雨露深”(中国当代艺术界钟馗画掌门徐翎超家世传族谱楹联。上联颂扬血缘始祖黄帝及先人伯益德泽万民,光照千秋。下联说的是徐氏家族感念得姓始祖若木、仁义先人徐偃王。)。六、姓氏源流徐姓出于黄帝之后,早在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中已有记载:“一族出于黄帝十四姓”,但到底是出自十四姓中的哪一姓,没有明确说出。《左传》僖公十五年条亦有:“舂,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即华夏黄帝之后。在某些徐氏家谱,如《鄞东徐氏宗谱》的“世迹前述”部分言:“徐氏之先出黄帝九世孙伯益之后。”《兴化徐氏宗谱》也有类似之语,“黄帝玄孙大业公,子大费,字伯益。”早在远古时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个大部落群体。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东部的东夷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东南沿海的百越集团。徐姓与东夷集团中的重要首领少昊有着一定的渊源。东夷集团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群体。其因是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种鸟类栖息与候鸟迁徙停留的好地方。世居于此的人,自然以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处处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最后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对于这一点,从夷字的本义也可看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由此可见,夷人善射。随着东夷人对鸟图腾崇拜的不断深入,进而演化为以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和标志,再慢慢发展成姓氏。如东夷集团的四大姓偃(燕)、赢、子(燕子、小鸟)、凤(凤鸟),大约就是由此而来。少昊,赢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写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挚(也作质),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称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从少昊的名字中,同样可以看出其与鸟的关系。挚,即鸷,是一种猛禽。少昊的诞生,存在多种说法,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其中一种传说是其母女节,也称皇娥,夜梦流星人怀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长大后,成为本氏族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开始时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族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至,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于曲阜,并将所辖部族以鸟命名,分为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五个部族,在这五个部族之外,又分祝鸠、鹃鸠、鸬鸠、爽鸠、鹘鸠五个氏族,以及鹊雉、鹋雉、翟雉、鹈雉、晕雉五个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个扈氏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少昊在位期间,修太昊之法,以鸟名为官名,设工正和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在他的带领下,东夷集团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与炎黄集团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关系。比如,他收留、养育了黄帝的孙子颛顼及其部族,并决定自己去世后由颛顼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首领的职务。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寿过百岁(也有说在位百年),去世后葬于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东4公里处,呈金字塔形,底边长28米,顶边长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庙。整个陵园占地11万多平方米,有宫门、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筑组成。少昊去世后,东夷部落联盟由黄帝的孙子,二十岁的颛顼接掌。颛顼,号高阳氏,三皇五帝之一。其自幼聪明过人,相传十岁时便成为本部落首领,率族众迁往东夷集团所在地,可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令其率族众迁到东夷集团所在区域穷桑一带,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却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后,少昊去世,颛顼继位,成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不久,其将统治中心迁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阳一带,许多东夷部落也跟着内迁。迁回中原后,颛顼又继承了祖父黄帝原担任的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身兼炎黄与东夷两大部落联盟首领,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后,年近百岁的颛顼方才去世。颛顼陵遗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三相庄西1.5公里处,南北长240米,东西长一百三十余米,有宝城、享殿和廊房,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唐、宋以来,每年春秋两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统年间,一场龙卷风携沙将陵园全部覆盖。近年来随着沙丘移动,已有部分建筑露出地面。徐姓与颛顼发生关系是在颛顼之后。在所有的徐氏家谱中,徐姓的血缘始祖都是若木。据史载,若木的父亲是伯益,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曾外祖父就是颛顼。据《史记》等书记载,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鸟)落下来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大业。大业成年后,娶华夏集团少典氏族女子女华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咎陶,字庭坚。皋陶在虞舜时期,曾担任了掌管刑罚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无冤狱,以公正、正直著称。在农业方面,发明了耒、耜等农具,为东夷各氏族部落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参与了大禹的治水工程,与大禹密切合作,不争功诿过,极力树立大禹在民众中的威信。虽然他在“知人”与“安民”等治国方面功劳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时,皋陶积极推荐、扶持大禹接替舜,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大禹对他非常感激,也认为他最贤德,遂选定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予他处理政务的权力,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禅位于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伤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县)、六(今安徽六安县)一带分封给他的后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县城东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侧,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顶高6.2米,顶部平面直径4米,墓前有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墓上有黄栗树一株,形如伞盖。在墓东14米处,有皋陶祠,为前后两进四合院式。由于皋陶在当时口碑极好,影响很大,后人为纪念他,亦将六安县别称为皋陶城,简称皋城。传说皋陶有六个儿子(一说三个),长子大费(音闭)外,其余几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后陆续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国,大费,又称伯益,与父长期共同辅佐舜和大禹,居功至伟,被舜赐为赢姓,继承赢姓正统,也就是当上少昊遗留下来的赢姓部落首领。自此之后,他的兄弟,继承了偃姓,向南发展,偃姓及后来所产生的姓氏即奉皋陶为血缘始祖,而赢姓及所产生的姓氏如秦、徐、赵、黄等则奉伯益为血缘始祖,其后裔主要居留在山东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远迁西北。伯益,也被写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称益,这是因为伯本来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费。因此又叫大费、贯侯。由于原来少昊的赢姓氏族是以凤鸟为图腾,伯益被赐姓赢后,自然也就以凤鸟为图腾,成为赢姓正统: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写作繁,而繁据《离骚注》解释,为“凤皇别名也”。伯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传说伯益通鸟语,能够调驯鸟兽,“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这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期,是非常令人惊讶和信服的。伯益还发明了以卦占卜岁时吉凶的办法。他年轻时就随父亲皋陶辅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火烧林木,驱赶禽兽,这就能很快地开辟出大片平地,同时,草木焚烧后的灰烬又是肥料,这样,极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发展和农田的开垦,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吕氏春秋》等书中,还提到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凿井技术是伯益发明的。凿井技术的发明,大大扩展了古代先民们的生存空间。在凿井技术未发明之前,先民们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还要受其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先民们可以进入相对远离河湖的广大平原地区生存、发展。伯益在大禹治水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大禹治水成功后,向舜汇报时竟说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大为赞赏,将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后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同时,还对伯益说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而皂游,尔后嗣将大出。”舜的话果然没错,伯益的赢姓后裔后来分衍出徐、黄、赵、秦、江等十多个姓氏,俱尊他为血缘始祖。大禹在位时,曾打算将首领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去世后,大禹又准备传位给伯益,并在晚年授政于伯益,让他协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务。临终时遗命传位伯益。可伯益与他的父亲皋陶一样,淡于权位,在为大禹守丧三年之后,主动避让首领位置,从而使禹的儿子启顺利继位,自己则隐居于箕山之北。启禅位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由于启的这个行为彻底抛弃了氏族社会长期以来的“公天下”传统,而代之以文明社会的“家天下”。为了政权的稳固和长久,有必要对坚持过去传统的有影响和有实力的氏族势力与著名人物进行清洗和整肃,声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据《战国策》和《韩非子》记载,夏启即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待政权基本稳固后,开始进攻伯益,夏启六年,伯益被害。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隆重之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成为徐 国的国君),即今天以安徽泗县为中心的安徽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一带。自此之后,徐姓的脉络开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认的血缘始祖。徐国历夏、商、周三代皆为诸侯。周穆王时,传至32世孙徐君偃。徐君偃自幼极为聪明仁爱,17岁时已才艺过人,诗礼俱足,20岁时文武兼备,胸怀雄韬大略。继位后,更是励精图治,广行仁义,去除刑争,“弛甲戈之被,坠城池之险,修行仁义,被服慈惠,视物如伤,以怀诸侯,诸侯贽生死之物于我者,三十有六国,是共戴君为王。”其重农耕,减赋税,促商贸,廉治国,善待大众,深受百姓爱戴,国力日渐强大。时周穆王醉心于云游四方,荒于国政,往往一出就是几年,无人理政,诸侯积怨深厚。一次,徐偃王组织开挖连接陈、蔡间的河渠时,挖出一副赤弓朱箭,众人以为祥瑞,献给徐君偃。徐君偃以为这是天赐祥瑞,加之诸侯们再三劝说,遂萌生了取代穆王为天子的野心,周围的诸侯听说徐君偃得了神弓神箭,以为天赐改朝谶语,纷纷前来归附,并拥徐君偃为徐偃王,于是徐偃王更加坚定了顺水推舟“替天行道”的愿望,率领36国联军向周都进攻,欲兵不血刃取代周天子,正在昆仑山上西王母那里作客的周穆王闻讯后连夜动身,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回到周都,调军镇压。徐偃王没想到周穆王回来得这么快,眼见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审时度势,为免于生灵涂炭,激流勇退,言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由于他很得民心,跟其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周穆王见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且及早罢兵,主动隐退,萌生敬意,故封其他子宗于徐(今江苏泗洪一带),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一说后来徐偃王死于山中,另一说其到了今浙江衢州一带,老死于此。至今徐姓为衢州第一大姓,与此不无关系。偃王死后,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民众凿石为室,以祠偃王,且戴其嗣为君如初,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专门为此写了《衢州徐偃王庙碑》。楚奉周穆王之命迫使徐偃王弃国遁入山中后,徐国国力从此日渐消退,至偃王12世孙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即公元前512年最终为吴国吞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徐氏,代代相传。据史料记载,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经比较强大,形成一个方国,史书上称作徐方。由于与商人同属东夷集团,故在周灭商后的商人反叛中,赢姓之徐即使没参加共同行动,也必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周初平叛后没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随着周朝势力在东方的加强与巩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徐方的利益与生存。于是,徐方与周朝爆发了不止一次的战争,结果是互有胜负。这在先秦及后世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礼记·檀弓》篇中就记录了徐国大夫容居的回忆:“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西讨的对象必是周王朝,徐驹王可能是周初时徐国的国君,大军已到了黄河边,足见军力之强。并且,徐国国君也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种行为周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地去征讨。《史记·鲁世家》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鲁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军压境之下,徐国只得南迁,迁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国也被称作淮夷、徐夷。由于屡次兴兵,又被称作徐戎。徐国南迁后,持续较强的国力:稳定周边形势,讨伐与其不一致的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积极备战。古书中记载,周昭王“南征不复”死于汉水,大致与征伐徐、楚有很大关系。至周穆王时,正值徐偃王当政,国势大盛。据《竹书记年》记载,周厉王三年时淮夷又曾侵洛。这种态势直到周宣王年间,终于又爆发一场大战。《诗经·大雅·常武》篇就记载了这件事。周朝出征的将领有南仲、皇父、程伯休父等,“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王谓伊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族,率彼淮浦,省此徐土”,致使“徐方绎骚”、“震晾徐方”、“濯征徐方”,结果导致“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徐方来庭”。战争的结果,是徐国彻底臣服于周王朝。另据《后汉书·东夷传》介绍:“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整个东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俨然可以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成为东方之王。有关徐偃王的记载,最早出于战国后期的《尸子》与《荀子》二书。《尸子》久佚,引自他书,有徐偃王记载二条,分别为:“徐偃王有筋(古筋字)而无骨”,“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荀子·非相》篇将他与仲尼、周公、皋陶、闳夭、傅说、伊尹、禹、汤、尧、舜同列,但没说明理由,只说到:“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或作焉字)。”《韩非子·五蠹》篇中记载: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西汉初年,《淮南子·人间训》秉持《韩非子》记载为: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六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 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到了《史记》共有两处,《秦纪》中是这样记载的:“…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与穆同)王,……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赵世家》则更详细:“造父幸于周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后汉书·东夷传》:“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之后,是这样记述的:穆王后得骥艰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在后世文献如《博物志》及各类徐氏家谱中有关徐偃王的记载:偃王名诞,周昭王三十六年,徐母感瑞而有孕,足月后生下一卵,家人谓之不祥,遂弃于河边,有位姓独孤的老太太家养了条叫鹄苍的狗,将其叼回,放在床下,三天后因其污秽而被家人扔到水边,又被狗叼回。家人再想扔时,忽听中间有小儿的啼哭声,剖开一看,是个婴儿,形容端正,声气和绥。只是左手紧紧握住,直到七岁时方才伸开,手心中有特别的纹理,仿佛为“偃王”二字,因此,以之为号。这条狗后来将死时,化为黄龙,埋葬之所被徐国人称之为“狗垄”。由生卵我们可以联想到大业与契之母均是吞燕卵而有孕,徐偃王属东夷集团必定无疑,这又为徐氏出自赢姓添一佐证。徐偃王在徐姓历史上,是仅次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这是因为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各徐姓家谱中,徐偃王几乎成了仁义的代名词,导致几乎所有的徐姓家谱,如果有“姓氏溯源”,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将徐偃王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来大书特书。纵览各类徐姓家谱,便会轻松发现,徐偃王被认为是若木的32世孙,也就是说,从伯益计,到徐偃王共33世。进入春秋之后,随着周王朝的日渐衰微和政治控制力的下降,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纷纷并起,称雄争霸,征战不已,无暇南顾,而南方的楚国势力也刚刚开始兴起,尚未北上。处于这种政治真空之中的徐国,也趁时而起,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等,开始了自己的复兴道路,并不断与北面的齐、鲁等国,南面的楚国,以至后来的吴国发生战争。随着齐、楚两国的逐渐强大和互相争霸,徐国变成了两国争夺的对象。开始时,过度靠近齐国,引起楚国不满,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虽有北方齐、鲁等国军队来救,但还是失败了。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地位和国力逐渐下降,徐国的政治态度逐步向楚国靠拢。这又引起了北方大国晋国的不满,但由于晋、楚两国势力大致相当,一时难分胜负,在这种情况下,晋国接受了由楚国逃来的申公巫臣的建议,帮助新兴的吴国训练军队,以牵制楚国。据《左传》记载,成公七年 (前584年)逐渐强大起来的吴国是年“伐楚、伐巢、伐徐”。吴、楚在南方的争斗拉开帷幕,徐国力求保持中立,并与吴国保持良好关系。如吴国人北上,必须经过徐国,每当此时,徐国都热情款待。一次,吴季札经过徐时,徐国君殷勤招待,见到季札携带的佩剑,十分喜欢,形之于色。等到季札回国时,徐国君已死,季札到徐国君墓前祭扫后,将佩剑挂在墓前树上。人们不解,季札解释说:“我知道徐君喜欢我的剑,可因为我那时是使君,没能给他,但我已心许之,现在回来,人虽已故去,就挂在他墓前吧。”徐国的这种中立态度,引起楚国的严重不满。公元前538年,以楚国为首,会盟诸侯于申,会上,楚国将徐子(即徐国国君)抓了起来。那次参加会盟的有蔡、陈、许等国,还有顿、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处)以及淮夷等。楚国又乘机攻克朱方。两年之后,徐仪楚朝聘楚国传世有邻王义楚,向楚国输诚。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国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过来依附于楚国,以求自保。这样一来,又得罪了楚的宿敌齐国,公元前524年,齐便伐徐,使得徐不得不再转过来依附齐国。第二年,徐国又与宋、邾、那等结为盟国,以抵抗吴国北侵。在楚国的强大压力下,徐国最终投向楚国,这又大大激怒了楚的敌人吴国。公元前512年,吴派大军伐徐,筑防壅引水以灌徐国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12世孙,“断其发,携其夫人”逃到楚国,楚国将其安顿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40里的城父集)。徐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徐国被吞后,徐氏族人依旧秉承以国为氏,以氏为荣的传统。国破山河在,徐姓族人,一部分继续留在原地。一部分入吴,其中著名人士,如徐承当上了吴国大夫,公元前485年其曾率舟师从袭齐。一部分西迁。一部分北迁,入今山东、河南等地一带。其余相当部分南迁。开始时迁至余长,古名涂水,《读史方舆纪要》言“涂水即滁河”,也就是今安徽滁县的滁河。之后,又有一部分入渡过长江,进入苏南、浙江、江西、湖北境内。这从当地的一些地名及出土的与徐姓有关的青铜器铭文即可看出。浙江地区的杭州附近有余杭山,秦置余杭县,余与徐相通,前文已说过。湖州北有余不溪,溪上有余不亭,附近长兴有余干山,绍兴市南有会稽山,古称涂(土)山。湖北咸宁县有涂水,入江之处叫涂口,均可以为证。此外,在江浙一带还出土过若干青铜器,其中有几件可以明确考定为徐器。1979年4月,江西靖安县也曾出土过三件青铜器,可以认定为徐器。七、徐国徐国简介夏禹时,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建立徐国。其后,历夏、商、周三代,都是诸侯国之一。 国君为嬴姓。又称徐戎,亦称徐夷或徐方。传至32世徐偃王时最为强盛,疆域扩张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据史料记载,从周公旦开始,西周和徐国的战争频繁不断,徐国参与了以武庚为首的商殷残余贵族的叛乱,抵制周公的东征。徐国的驹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徐的后人为“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而自豪。鲁侯伯禽(周公旦的儿子)经常不断地与徐戎摩擦,《尚书·费誓》载:鲁与徐戎、淮夷有过激烈的战争,鲁国受到很大威胁,以至一度不敢打开国都的东门。至周穆王时,徐君偃自幼聪颖,胸有大志,随着年龄的增长博览群书,才艺过人,20岁继君位后,文韬武略,罕与比肩,加之革故鼎新,大行仁义,体恤民情,几年后国力极为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宾服,有36个诸侯国都派人向他朝贡。后来,他曾趁周王外出游玩时举兵进攻周朝都城,被周王发现后,为不使生灵涂炭,弃国遁入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山中隐居下来。周穆王感其及时罢兵,主动隐退,且民基深厚,便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此后,徐国一直延续数百年,直到公元前512年夏,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今安徽泗县)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二国依仗有强楚撑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并让二公子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时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危害吴国。这正好给了吴王出兵的口实。同年冬,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伐罪。徐国才被吴国灭掉。徐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558年,共有44代君王。其都先在今山东郯城一带,后迁都至安徽泗县、江苏省泗洪县地区。徐偃王时最为强盛,疆域扩大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彭城因徐国而改名,成为九州之一的徐州。徐国在西周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韩非子》说他地域五百里。《诗经·大雅·常武》篇说“率彼淮浦,省此徐土”。其兴亡年代: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512年。徐国世系受封之前的世系:少典黄帝昌意颛顼女修大业嬴伯益(舜赐嬴姓)受封之后:若木(夏后氏封之于徐,公元前2070年-公元2052年,在位17年。)奄延(公元前2053年-公元前2003年,在位51年。)琛(公元前2002年-公元前1986年,在位17年。)铄(公元前1985年-公元前1918年,在位68年。)泓显(公元前1917年-公元前1903年,在位15年。)亮(公元前1902年-公元前1868年,在位35年。)允迪(公元前1867年-公元前1833年,在位35年。)绛(公元前1832年-公元前1804年,在位29年。)敦(公元前1803年-公元前1783年,在位21年。)旌(公元前1782年-公元前1731年,在位52年。)颐(公元前1730年-公元前1695年,在位36年。)睿(公元前1694年-公元前1668年,在位27年。)璟(公元前1667年-公元前1624年,在位44年。)靖(公元前1623年-公元前1593年,在位31年。)云炎萧逊翀肈振关兴表常蕃蕃畅广通禐绂(可能是徐驹王,徐国强盛期的国君)徐王义楚和鲁昭公是同一时期君主徐偃王诞和周穆王是同一时期君主宝宗(嬴宗)迈修牟轨景浑恕衡监毅章禹被吴吞并后:融,殉父国难。简,周元王(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69年)时,佐越兵,以复国仇。侨,周贞定王(公元前468年-公元前441年)时为大夫。满,周贞定王时为大夫。觐,周考王时为大夫。生闵、越。闵,周威烈王时为大夫。杜,周安王时为大夫。谐,周烈王时为大夫。渊,周显王时为大夫。生垂、辟。垂,仕楚,为大夫。辟字新章,(公元前345年-公元前267年),为东鲁徐氏一世祖。可,仕楚,为大夫。诜,秦庄襄王时为宰相。世居徐州,其曾率族人西迁。生仲、矩。仲长猛议(巿)即徐福,秦著名方士、战略家、政治家,东渡日本,传说成了日本的开国皇帝。徐国文化古代青铜器出土文物,主要从商朝中、后期开始,到西周达鼎盛期。青铜器的制作标志着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现已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有大量的铭文,极其丰富的证实和弥补了传统历史文献资料确切性及不足之处。徐国有较多的青铜器出土文物。在廿世纪50年代之前,据资料就有廿四件之多,主要是日常生活、家庭、兵器等方面,例如:“徐王鼎”、“吮儿钟”、“徐髂尹钲”、“义楚钟”、“徐王义楚铺”、“王孙遗者钟”、“徐王庚儿钟”都是有铭文的。其他还有殷“徐伯鬲”、周“徐偃侯旨铭”、“徐偃王壶”、“豆形兽尊仪”、“徐宝蕴”、“大徐王寿铭”、“徐冠卑”、“环头大刀”之刀头。这些徐器大部分是徐国晚期(春秋时代)的东西,而徐国鼎盛期在西周,那时候的徐器想已在战乱中被掠夺、进献或散失,到目前为止尚不见批量出土、闻世、发现。1965年,山东费县上冶镇台子沟村出土“徐子氽鼎”,高21.5厘米、口径22厘米、重3.2公斤,铭文:“徐子氽之鼎百岁用之”,系徐子“氽”随葬之品,同时出土的还有铜箭头等。1979年4月江西省靖安县出土三件青铜器都是徐国的遗物,其中有一件铭文18字“雁君之孙徐令尹者旨型,择其吉金,自作炉盘。”炉盆就如现在火盘,雁和偃同音,古文字可以通借。1982年在绍兴发掘一座春秋大型墓葬,出土的六件青铜器中有三件铸有铭文,这三件有铭文的铜器是鼎、炉、缶。缶的肩部有—周铭文因残损未能释读。炉的底部有铭文三行其中有“徐王之”的字样。鼎的器盖与器肩各有相同铭文44字,标明徐肴尹自作汤鼎。据考古学家考证,肴尹可能是管理祭祀的官。徐器继承了商器的传统。例如:商器没有钟、只有铎,铎形状与钟已相同,但比钟小、口是向上的,有柄,执柄而敲鸣,如有铭文一般都刻在柄上。从西周开始才有口向下的钟出现,徐器“徐髂尹征”自名征城,就是考古中的句耀,句耀是铎的音变,在浙江绍兴出土有越器句镏,当系受徐器的影响。徐器也善于学习和模仿西周的青铜器制作,仰慕西周的礼制和文明。在安徽屯溪、江苏丹徒等地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不同于当时南方青铜器的制作风格,都带有棘刺类密集的变形动物纹及具有几何印纹、陶纹特点的细密花纹,徐器的中间过渡是难以否定的。徐国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从徐器铭文和徐姓家谱及杂史中得到一些印象。例如:绍兴出土的“徐肴尹汤鼎”,“肴尹”是商朝、徐国、楚国设有管理祭祀的官员。《逸周书·王会解》中有:“祝淮氏、荣氏”(注):“淮、荣二祝之氏也。”其中淮氏当系淮夷,居然当上了周王朝的巫祝,可见淮夷经济的发达带来文化的进步,不然,周王朝不可能把祭祀这一神圣的职务轻易地授给一个夷人。徐国是淮夷中代表性的国家,已经有十分明确的分工管理这方面的官员。《英山徐氏宗谱》载:第三十八世祖先徐畅,“畅仕梦为司楫,主航运之事。周昭王南征,使畅操舟事之,行之汉泽,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于南昌,报父仇也。”“司辑”是管理航运和船舶的官员,联系早先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徐偃王”条下注:“穆王时徐子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徐国居然想以航运的优势,开凿运河,其国力可想而知。徐国徐国大事记国姓:赢;爵位:侯爵,周穆王时改成子爵;国都:从北向南不断迁徙;始封此国者:夏朝禹;始祖:若木;兴亡年代:公元前2070-公元前512年;灭亡原因:被吴国所灭;史书记载:《荀子·非相篇》、《史记》(卷4周本纪)、(卷5秦本纪)、《楚辞·七谏》(沈江篇)、《春秋左氏传》(始见于庄公二十六年)等。公元前2070年,夏启杀伯益,将伯益次子若木封于徐,徐国就此诞生。太康时,徐国国君后羿逐太康,立仲康,仲康死后又自立为王,最终被亲信寒浞杀死、篡权。后,仲康之子少康崛起,打败东夷集团,夺回王位。公元前996年(周穆王六年),徐偃王率东方诸侯平乱有功,被周天子赐封为伯。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命楚国举兵伐徐。徐偃王弃国逃走,最终被追兵压迫,投海而死。周封徐偃王次子宝宗为爵,置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冬,吴国伐徐,水淹徐国。徐王章羽逃奔楚国,徐国自此失去国号。徐国君王世系图根据清朝徐时栋撰《徐偃王志》,徐国君王自若木初封徐国至章禹终失徐国,共承袭44代国君,现简化列表如下:一世:若木(因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启封其次子若木于徐地设立徐国;其长子大廉封陆国国君,后为秦氏始祖。)育3子。长子征国;次子终;三子季胜;四子简。二世:1、征国,袭徐国国君,承徐氏。2、终,封璜国国君,为黄氏始祖。3、季胜,封马国国君,为马氏始祖。4、简,封赵国国君,为赵氏始祖。三世:房(征国之后)生二子:卿、仁。四世:1、卿,封地不详。生二子:费昌、费仲。2、仁,夏代少康时承袭徐国第四世国君。生一子豹。五世:费昌为商汤侯臣;费仲为纣王侯臣。豹,夏代在杼(zhu)帝、槐帝时承袭徐国第五世国君。六世:谦,夏代帝芒、帝泄时,承袭徐国第六世国君。生二子:澄、佥。七世:澄(失考)佥(qian)夏帝不降时承袭徐国第七世国君。婢:赵氏。生四子:圭、起、晔(ye)八世:圭(失考)起(失考)晔,夏代肩帝、宣帝时,承袭徐国第八世国君。妣:曹氏,生二子:祖平,祖禹。九世:祖平(失考)祖禹,夏代孔甲帝时,承袭徐国第九世国君。妣邹氏,生一子:济十世:济,夏帝发履癸时承袭徐国第十世国君。妣:柏氏。生一子:宝。十一世:宝(公元前十七世)约商汤时,承袭徐国第十一世国君。妣:孙氏。生二子:绍、宽。十二世:绍(失考)宽,商代沃丁太康时,承袭徐国第十二世国君。妣:杨氏,生二子:舆(yu)通民。十三世:舆,商代小甲、雍巳时承袭徐国第十三世国君。妣杜氏,生二子:明、强。十四氏:明(失考)强,商代太戊时承袭徐国第十四世国君。妣:刘氏,生一子车。十五世:车,商代太戊时承袭徐国第十五世国君。妣:葛氏,生一子:能。十六世:能,商代仲丁时承袭徐国第十六世国君。妣:张氏,生一子:弘十七世:弘,商代外壬、郎甲时承袭徐国第十七世国君。妣:刘氏,二子:茂叔,瑞。十八世:茂叔(失考)瑞,商代祖乙、祖辛时,承袭徐国第十八世国君。妣:吴氏,二子:四子:侍长、元良、仲长、季长。十九世:(侍长、元良、仲长三人皆失考)季长商代沃甲时承袭徐国第十九世国君。妣秦氏:三子:并、权、世长。二十世:并、权(失考)世长,商代祖丁时,承袭徐国第二十世国君。妣程氏:一子:恭候二十一世:恭候,商代南庚、阳甲时承袭徐国第二十一世国君。妣孙氏:四子:论、详、远、同二十二世:详、远、同(失考)论,商代业庚时承袭徐国第二十二世国君。妣殷氏:一子:箨(tuo)笼二十三世:箨笼,商代小白辛时承袭徐国第二十三世国君。妣殷薛氏:二子:安、龙。二十四世:安(失考)龙,商代小乙氏时,承袭徐国第二十四世国君。妣:郝氏,三子:忠、质、琼。二十五世:质、琼(失考)忠,商代武丁时,承袭徐国第二十五世国君。妣:一子:超。二十六世:超,商代祖庚、祖甲时,承袭徐国第二十六世国君。妣:毛氏,一子:康。二十七世:康,商代厚辛时,承袭徐国第二十七世国君。妣:刘氏,一子:淹。二十八世;淹,商代帝乙时,承袭徐国第二十八世国君。妣甘氏,一子:彦。二十九世:彦,商代帝辛时,承袭徐国第二十九世国君。(忠义候,武乙列侯)。妣周氏。一子:训。三十世:训,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时承袭徐国第三十世国君,(周武王时,被封为“东平侯”)。一子绥。三十一世:绥,公元前1000年,周昭王拜为“列国候”而不受,传位诞。妣:姜氏,生一子诞。三十二世:诞,字子儒。公元前994年——前927年,享年67岁。世称“偃王”西周穆王时承袭徐国第三十二世徐国国君。妣姜氏,三子:宝宗、宝衡、宝明。三十三世:宝宗,公元前921年周共王时,被封为“颖川候”。承袭徐国第三十三世国君。生二子,仁、?。宝衡、宝明(失考)。三十四世:仁,(周司马),周懿王时承袭徐国第三十四世徐国国君。妣唐氏,二子:宠、?。三十五世:宠,(公元前884年周孝王封为大夫),承袭徐国第三十五世徐国国君。妣李氏,一子希。三十六世:希,周夷王时(公元前八世纪)封为“大夫”,承袭徐国第三十世徐国国君。妣(失考)一子虺(huei)三十七世:虺,(周大夫)承袭徐国第三十七世徐国国君。妣肖氏,一子:恭。三十八世,恭,周厉王时被封为“平王列国候”。承袭徐国第三十八世徐国国君。妣赵氏,二子:参加、畅、信。三十九世:畅,字“垂先”,周恒王“大夫”。承袭徐国第三十九世徐国国君。妣郑氏,一子:永。东周庄王时,被封为“桓王大夫”,承袭徐国第三十九世徐国国君。四十世:永,字“可行”。东周庄王时被封为“大夫”,承袭徐国第四十世徐国国君。妣,江氏,二子:起、思。四十一世:徐起(失考)。徐思,字“及思”,(公元前670年)东周惠王时举兵伐鲁,以报“娄林之役”后于周厉王时,承袭徐国第四十一世徐国国君。妣洪氏,一子强。四十二世:强,字仲理,“通大艺之文”,周襄王时,被封为“定国侯”,寿八十岁。东周襄王时,承袭徐国第四十二世徐国国君。妣程氏,子一亘。四十三世:徐亘,字长公,春秋时人,年十三时,东周歧王召问天下之道,亘王对曰:“以诛祸乱,定国家,扶万民”。于定王时承袭徐国第四十三世徐国国君。妣,孙氏,二子:章禹,徐宁。四十四世:章禹(徐国亡于其任内)徐氏源远流长,枝繁叶茂。支又分支,房又复房。后世修谱,各立世系。因此难以稽考,统一序编。下选列建阳荷源存谱,自章禹传至清光绪二十八年修谱止。44世 章禹 子融& && && && && &&&45世 融&&子简46世&&简 子侨& && && && && & 47世&&侨 子满48世&&满 子观& && && && && & 49世 观&&子闵、辟50世&&闵 子杜、贤& && && && &51世&&杜 子谐& & 52世&&谐&&子渊、越& && && && &53世&&渊 子邮& & 54世&&邮&&子可& && && && && & 55世 可&&子诜56世&&诜 子生& && && && && & 57世 生&&子仲58世&&仲 子延& && && && && & 59世 延&&子申60世&&申&&子谚& && && && && & 61世 谚&&子泊62世&&泊 子光& && && && && & 63世 光&&子静、襄64世&&静 子万秋& && && && &&&64世&&襄 子历65世 万秋 子兖& && && && && & 65世 历&&子言66世&&兖 子安仁& && && && &&&66世&&言 子敖67世 安仁 子丰、霸& && && && &67世 敖&&子乐68世&&丰(北祖)&&子明& && &&&68世 霸(南祖)&&子继武69世&&明&&子宣& && && && && & 70世 宣&&子瑞、琳71世&&瑞 子谟、师、俭& && &&&72世&&俭 子绍—自下坯迁豫章73世&&绍 子穉& && && && && & 74世 穉&&子胤、笃行75世&&超 子广& && && && && & 75世 述&&子厚76世&&广 子台、环、玑& && &&&78世&&台 子绪79世&&绪 子宁& && && && && & 80世 宁&&子祚之81世 祚之 子蓄& && && && && & 82世 蓄&&子弘—自豫章迁龙游83世&&弘 子羡之& && && && &&&84世 羡之 子恒之& & 85世 恒之 子湛之& && && && &&&86世 湛之 子孝嗣87世 孝嗣 子况、戬 、砌、会统、嘉统88世 会统 子蒸& && && && && & 88世 嘉统 子薰89世&&蒸 子伯阳& && && && &&&89世&&薰 子伯珍90世 伯珍 子君实、君敷& && & 91世 君实 子澄、文远& && && & 91世 君敷 子荣92世 文远 子士安& && && && &&&92世 荣&&子恕93世 士安 子綮& && && && && & 93世 恕&&子筠94世&&綮 子有功& && && && &&&94世&&筠 子皎95世 有功 子论、恰、专& && &&&95世 皎&&子翊96世&&论 子皓& && && && && & 96世 翊&&子仪96世&&恰 子最& && && && && & 96世 耑&&子彀97世&&最 子安素& && && && &&&97世&&彀 子涛97世&&皓 子安贞& && && && &98世 安素 子洎& && && && && & 98世 涛&&子杜99世&&洎 子永(会稽)、盛(江西)、奇(丹阳)、洪(信安)、攀(吴郡)100世&&永(会稽)& && && && &100世&&盛(江西)100世&&奇(丹阳)& && && && &100世&&洪(信安)子务100世&&攀(吴郡)& && && && &100世&&商 子彦若101世&&务 子珍、玖、珖& && & 101世 彦若 子安真102世&&珍 子回& && && && &&&102世&&玖 子围、圆102世&&珖 子张(居松亩)& & 102世 安真 子綰103世&&围 子贤& && && && &&&103世&&回 子坚、寅、褒、宝103世&&圆 子伟& && && && &&&103世&&綰 子濯、湜103世&&张 子蓁& && && && &&&104世&&坚 子崇104世&&寅 子崶& && && && &&&104世&&褒 子持104世&&宝 子& && && && && & 104世 贤&&子晖104世&&伟 子令绪、令严、令端、令化、令暹、令琛、令文104世&&濯 子(后系杭州房)&&104世&&湜 子伯冼104世&&蓁 子衡& && && && &&&105世&&衡 子元实、元鑽105世&&崇 子望、项& && && & 105世&&崶 子长叟、羲叟、谓叟、仁杰105世&&晖 子昶& && && && &&&105世 伯冼 子玉登106世&&望 子乔& && && && &&&106世&&项 子缓、权106世 长叟 子若渊& && && && &106世 羲叟 子若珲106世 谓叟 子若晦、若弼& && &106世 仁杰 子若坦106世&&昶 子郁、景& && && & 106世 玉登 子韬(江西觉溪始祖)106世 元鑽 子若徽& && && && &107世 若徽 子世重107世&&乔 子昌燧、昌言、昌赞、昌嗣、昌图107世&&缓 子皋& && && && &&&107世&&权 子仲雅107世 若渊 子世昶(居广南)&&107世 若珲 子世蕃107世 若晦 子世显、世及、世长、世昶、世良、世昌、世炎107世 若弼 子世昭、世堪& && &107世 若坦 子世圻107世&&郁 子樊(居建阳唐石、今黄坑)、奕、奭、奖、爽108世 昌燧 子惟正、惟实& && &108世 昌言&&子惟锡108世 昌赞 子惟吾& && && && &108世 昌嗣&&子惟玉108世 昌图 子惟甫、惟复& && &108世 皋&&子治108世 仲雅 子预、吉& && && & 108世 奕 子师苟(冉)108世&&奭 子师闵、师贡& && &108世&&奖 子师雄、师孟、师寿108世&&爽 子师回、师复& && &108世 世重 子惟纵、惟晋109世 惟玉 子蘖、棐& && && & 109世 惟甫 子 感109世 惟复 子唏& && && && &&&109世 师闵子涛、畴、寿、酬109世 师雄 子明远、明思& && &109世 师复 子发中、靖中、允中109世 师贡 子铉、锐、铸、铎&&109世 师复 子发中、靖中、允中109世 师寿 子宾、完& && && & 109世 惟晋 子芳、大有(后未续)109世 惟纵 子携& && && && &&&109世 师回 子刚中、时中、闳中110世&&寿 子大正& && && && &110世&&铉 子珙110世&&锐 子溉& && && && &&&110世&&铸 子旻、昞、昉、昕110世&&铎 子演& && && && &&&110世 明远 子常110世 明思 子伦、侨& && && & 110世 宾&&子元杰110世&&酬 子叔琦(居瓯宁)、叔琚(居崇安白臼里)、叔琼(居崇安黄村里)、叔瑶(居浦城)、叔佩(居浦城)、111世&&演 子良仕、良仁& && &111世 叔琦 子九的、九鼎111世&&昉 子文焕、文彬& && &111世 叔琚 子九思、九方111世&&昞 子君猷& && && && &111世 叔琼 子九华、九良111世 元杰 子直谅、直方& && &111世 叔佩 子九如、九贵、九贤111世 叔瑶 子九经、九绍、九复、九陟112世 九鼎 子、远、林、朴& && && && && & 112世 九思&&子春112世 九华 子奏& && && && && && &112世 九如 子鸾、凤、凰112世 九经 子应龙& && && && && & 113世 遹&&子多闻、多见113世&&朴 子多福、多寿、多学& &&&113世&&远 子骧、骥113世&&林 子骏& && && && && && & 113世&&春 子徵之、昌之113世&&奏 子从之& && && && && &&&113世 鸾&&子华老113世&&凤 子梦发& && && && && &&&113世 凰&&子萃老113世 应龙 子蒙叟、荣叟、清叟、文叟、愚叟114世 多闻 子默、熙、勋& && && &&&114世 多见 子职、武、成114世 多福 子佐、佑& && && && && &114世 多寿 子琛、瓉114世 多学 子琪、琰& && && && && &114世&&骏&&子安庆114世&&骧 子位& && && && && && & 114世&&骥&&子必闻、必达114世 徵之 子载& && && && && && & 114世 昌之 子感114世 从之 子幾& && && && && && & 114世 荣叟 子善安、善守114世 清叟 子善察、善审& && && &&&114世 华老 子羲114世 梦发 子义& && && && && && & 115世&&职&&子瑞115世&&成 子玮、致115世&&琰 生六子(建州东平迁建阳唐石、今黄坑)长子泰芳、居黄墩(黄坑);次子泰苗、居叶墩(麻沙叶坊);三子泰蕃、居秧墩(崇安枫坡);四子泰菲、居郑墩(水吉郑墩) ;五子泰奉、居郭墩(及建阳西门);六子泰茂、居陈墩(麻沙水南)。116世&&泰芳、居唐石即黄墩(黄坑),至光绪二十八年修谱传至138世116世&&泰苗、字以褒,于元顺帝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由唐石迁居建阳麻沙叶墩,传至140世。116世&&泰蕃、字以实,由唐石迁居今武夷山枫坡村,传至142世。116世&&泰菲、字以盛,由唐石迁居郑墩,后裔未参加光绪二十八年修谱。116世&&泰奉、由唐石迁居建阳城区,长子龙、传至140世。其中:128世佛保、佛祐迁福州。次子凤、传至143世。三子秀、传至138世。116世&&泰茂、字以荣,由唐石迁居麻沙陈墩,长子龙、传至144世。其中:118世徐 清(铭)、字希鉴迁邵武新村。127世徐进宝迁浦城。次子凤、传至139世。其中:125世徐 楚迁罗源。徐洪植迁浦城。徐洪模迁福州永福县。& &&&126世徐&&瑀迁江西。徐大荣迁南昌。徐招旺、徐佛祐迁闽清。& && && && & 127世徐延庆、字宗贤,迁浦城。徐自登、字伯俊,迁延平府学前。徐暨辅、徐有盛迁福州。徐张泰迁崇安。127世徐职官、徐宣智迁苏州。127世徐延际远迁江西洗马池。127世徐日冕迁浙江寿昌县。三子永、传至142世。其中:135世徐朝鼎迁南昌。
&& 全球徐氏联谊会文化研究会工作交流群号:豫ICP备号-1
全球徐氏联谊会(简称总会)于日在江苏常熟隆力奇宣布成立,本会宗旨:弘扬祖德,敦亲睦族,造福宗亲,和谐社会。选举产生了以徐国忠为总会长的第一届领导班子,下设理事会、常委会、监事会、文化会、商会等机构,制订了章程、工作规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书古籍拍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