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冉冉2,缅怀的意思,的意思

国旗,和太阳一起升起 冉冉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国旗,和太阳一起升起 冉冉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就是慢慢地的意思。冉冉 rǎnrǎn
(1) [gradually]∶渐进地.慢慢地.缓慢地:香气冉冉飘来|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②柔软的样子: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古乐府《陌上桑》
(2) [slowly] ∶ (副词)慢慢地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永远的丰碑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永远的丰碑
日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媒体和各省区市主要媒体,同时开展《》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每天同步介绍一位80多年历史上的优秀代表人物、革命英烈和劳动模范。《》专栏推出后,立即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时&&&&间日共收录革命先辈300多位
为回顾党的历史,永远铭记革命先辈的英名和丰功伟绩,缅怀他们的精神和风范,新闻网推出大型网上“革命先辈”纪念馆。
纪念馆共收录革命先辈300多位,如:毛岸英、、、黄继光、向警予等,通过点击首页先辈名录前的姓氏字母,可查阅全部先辈名录,大量生动详实的文字资料和珍贵的历史图片记录了他们的光辉事迹。
进入纪念馆首页,点击先辈姓名便可进入个人缅怀页面,在阅读其详细革命业绩的同时,网友在留言区还可随时写下自己的缅怀之情。此外,大型网上纪念馆还模拟祭奠系统,为网友提供了仿真的虚拟现实环境。网友不仅可在网上为先辈群体或具体个人发表缅怀留言,也可用鼠标进行“献花”、“点烛”、“上香”、“敬酒”、“鞠躬”等祭奠活动。通过网上祭奠,每位网友可以向革命先辈表达自己深深的缅怀之情。永远的丰碑是一个民族灵魂的金字塔,矗立在人类社会前行的路上。丰碑是历史长河一叶的风帆,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化的航向。丰碑是不灭的精魂,支起钢筋,筑成一个民族的品格与气质。历史的丰碑,兀立于思想的峰峦,独行在精神的荒原,神圣之光在霹雳中绽放,星光辉映,照亮人类思想的星空。积淀成一个民族的性格,为丰碑奠基。中华民族五千年古风浩荡,五千年正气长存。每临乱世大难必有英豪揭竿而起,每逢国运多舛总有雄杰扬眉出剑。一路筚路蓝缕,一路风流竞显,一路千古绝唱。满腔热血、一身,熔铸忠信义勇,百炼成钢,塑成苍凉古道凛凛长风中千年石雕如阵。那是望楚天山河破碎,长歌当哭后悲愤的旷世一蹈;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是苏武牧羊风刀雪剑十九载,归心不改的民族气节;是怒发冲冠仰天长啸,踏破贺兰山缺的得得马蹄声;是吹裂长夜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长吟;是零丁洋里望长天,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年一叹;是,“笑蜃楼气烬,无复灰燃”的酣畅痛快;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气概。龙吟虎啸,舍生取义,一幅中华民族壮丽斑斓的画卷,就是一代骁雄建功立业、树碑立传的历史。筑起丰碑那挺拔而坚实的巨构。历史长河有多么久远,丰碑之路就有多么绵长;有多么辽阔,丰碑之基就有多么宽广;根基有多么深厚,丰碑就有多么高大。巍然屹立,时空无限,那浩然正气和耿耿英魂,牵引着中华民族疾行的脚步,这就是丰碑!这是凝重的史记、飞扬的旗帜,是一个在尘土飞扬中昂首奋进的民族方阵,传承着燃烧得噼啪作响的熊熊爝火;是奔腾向前的长河上永不熄灭的航标灯,是长空雁阵高远处最嘹亮的一声长鸣,是冲破寒夜的黑冷在蛮荒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腾的一轮太阳!在险山恶水间指引先行者的脚步;丰碑是炬,点燃熄灭的灯,引来天火燎遍千年亘古长夜,在焚毁中涅盘,在浴火中永生,唱起壮歌一曲,绽放霞光万道;丰碑是旗帜,崛起于阡陌之中,聚起同志千千万。以民族大义和人民利益为指向,人不改坚贞与信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血肉之躯化作不朽的丰碑,栉风沐雨,坚如磐石。越是狂风暴雨,越是红旗漫卷、丰碑峙立。血染的忠诚、如歌的丰碑,是在阴冷潮湿的牢笼里低回,把牢底穿透的囚歌;是扬子江畔那蒙蒙江雾酿出的悲壮的船夫曲,和力的号子;是悲壮而激越的旋律伴着镣铐声,发着铿锵的节奏;是在腥风苦雨的长夜里用热血和渴盼绣成的灿烂红星和怒放的红梅,是漫山遍野如炽如炬血一般燃烧的映山红,是唱着国际歌走向阴森刑场的不屈的头颅,是在密林中悄然疾行的游击队员之歌,是目光如电、吼声如雷的大刀进行曲,是黄河大合唱撼天动地的威猛在山河间奋力奔腾的壮势!是长征组歌在二万五千里征途的一路荡气回肠,是上庄严肃穆的,是迎着曙光徐徐升起猎猎有声的共和国旗帜,是镰刀铁锤紧紧相握迸发的力的光芒!回荡在的胸腔,发出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有力度的音符。根植于千古神州的静山默土,山河无言,丰碑无字,如簇,丰碑如簇,耸起森森刀戟万万千!气贯长虹,义薄云天,前赴后继、前仆后继,丰碑在血光狼烟中熏染洗礼。那是毅然走向绞刑架的伟岸,是凛然面对铡刀的英勇,是泰然甘守牢狱的清贫,是坦然赴汤蹈火的勇猛!是饮雪餐草忾然抗日的东北联军,是浴血奋战愤然杀敌的回民支队,是笑向刀丛慨然赴义的,是视死如归在烈火中永生的背影,是托起炸药包的身躯和堵向敌人机枪口的胸膛。挺起来是一座丰碑,倒下去也是丰碑一座!、、、、、、、、、、、、……,一个名字,一尊丰碑;一串名字,一副群雕。他们的名字,与日月争辉,与山河同在,镌刻在上,飘扬在党的旗帜上,铭刻在遥迢长河葱笼大地上,苍生永记,青山不忘。
沙砾上立不起刚壁千仞,水面上浮不起。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没有丰碑,就会在风雨凄迷中失去方向,在鼓角铮鸣刀光剑影中失去斗志。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注定没有出路;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注定没有坚强的;一个丰碑坍塌的民族,注定走不远、立不久,最终心如散沙、溃不成军。缅怀先贤、告慰英烈,牢记历史、传承遗志,是民族的良心和社会的道德,是太平盛世不可忘却的记忆。看星河鹭起,雁阵长鸣,遍地英雄下夕烟,画图难足。中华民族是丰碑如林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如林丰碑的支撑。时时凝望岁月风雨中高耸的丰碑,时时拂拭时光烟尘留下的苍痕,让锃亮发光、熠熠生辉的丰碑,永驻人心、导航引路,是历史赋予的神圣职责,更是面对未来的庄严承诺。敬礼,,请接受我们最隆重的礼拜!(作者:中宣部新闻局)是精神的凝聚,思想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灵魂的金字塔;丰碑是无语的长歌,回荡在的胸膛,发出中华民族最有力度的音符。一个名字,一尊丰碑;一串名字,一条脊梁!他们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生。铭记这些英雄的先躯,激励民族的壮志;缅怀这些志士先贤,光大民族的魂魄!先进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并予指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每天固定播出!
为了配合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2]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更好地对广大共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党史知识教育。由中宣部、中组部、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统一部署,组织了由,总政治部、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政部、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侨办、侨联、中国对外友协、全国总工会等有关方面参加的专家和负责人,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电影纪录片厂等有关单位参与联合制作的《》,现由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永远的丰碑》介绍的是80多年历史上的优秀代表人物、革命先烈和劳动模范。它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大规模的、立体的党史人物报道。旨在“缅怀先贤,不忘历史;追忆英烈,以励后人”,通过介绍革命先烈事迹,生动传神地再现一批批光辉的形象,有利于教育人们不忘历史,继承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有利于激励广大党员永保先进性,增强历史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增强执政为民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对这一重要主题宣传活动高度重视。栏目一开始,多位对《》做出了重要指示,还多次对栏目名单的确定、播出内容、播出时间,以及对新闻单位的要求等等做出了重要的指示,确保了栏目的正确、正常播出。《》最早是在中央电视台每天12时的《新闻30分》栏目播出,后来经过中央最高领导提议放在《新闻联播》播出。目前,节目累计播出时间已达2000多分钟,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开办以来,挂栏目播出的持续时间最长、播出集数最多的一个节目,而且还将继续播下去。
根据中宣部领导指示,组织人力在播出版的基础上,为每个先烈和英模制作了4-5分钟的专题片,并将文字解说也一并编辑成书配套出版VCD珍藏版,以满足广大党员、干部观看、收藏的需要。第一部共计18张VCD光盘,收录专题片180集。
中华民族是丰碑如林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如林丰碑的支撑。时时凝望岁月风雨中高耸的丰碑,时时拂拭时光烟尘留下的印痕,让锃亮发光、熠熠生辉的丰碑,永驻人心、导航引路,是历史赋予的神圣职责,更是面对未来的庄严承诺。永远的丰碑,请接受我们最隆重的礼拜!
一个个鲜明的历史人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昭示着华夏儿女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革命理想和建设祖国的热情,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永远的丰碑”纪念馆在上海奠基今天是同志诞辰115周年纪念日。红军后代、上海各界群众援建“毛泽东红军小学”立项暨“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纪念馆奠基仪式上午在希望工程教师上海培训基地举行。这项活动由研究会、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办公室、纪念馆筹建上海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举办。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李良园和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伍绍祖出席奠基仪式并讲话。来自北京的红军后代代表和上海的老将军代表、老红军代表、老同志代表、老劳模和英模代表、老专家代表、老艺术家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活动。
据了解,自去年4月开展建设红军小学工程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至今已在全国募得可建90多所红军小学的经费。到目前为止,已建成红军小学、习仲勋红军小学、胡立教红军小学等十多所红军小学,其余正在立项或选址中。
筹建纪念馆的新闻引起广大共产党员和社会各界人士重视,许多共产党员在捐款后,还对如何办好纪念馆提出建议,著名的邢同和与他的团队还免费设计了纪念馆。[4]A 安业民永远的丰碑--董存瑞C 曹大骏 车耀先 成仿吾 曹渊 蔡申熙
蔡会文 曹学楷 陈理真 陈寿昌 陈海松 陈康容 陈赞贤 陈然 陈毅安 陈树湘 陈树棠 周文雍和陈铁军 陈延年 陈乔年 陈觉、赵云霄夫妇 陈原道 陈为人 陈文杰 陈潭秋
陈浅伦 李艮 陈奇
D 杜凤瑞 董健民 董振堂 董存瑞 董必武 邓萍 邓振询 邓仕均 邓华 邓发 邓恩铭 邓中夏
G 赫光 谷雄一
顾正红 关向应 谷文昌 高波 高恬波 高成山 高君宇 郭滴人 郭俊卿 郭凤韶 郭庠生
郭隆真 郭纲琳
H 贺昌 贺锦斋 郝清玉 黄君珏 黄天 黄甦 黄励 黄作梅 黄诚 黄公略 黄继光 赫光 谷雄一 胡幼松 胡修道 胡少海 何挺颖 何孟雄 何昆 李超时 何云 何宝珍 何敬平 何功伟 何叔衡 J 冀云程 嘉康杰 吉国桢 江上青 江竹筠 蒋先云 季振同 季步高
L 柳直荀 雷晋乾 梁鸿钧 梁士英 梁柏台 鲁雨亭 廖乾五 吕顺保 罗南辉 罗光燮 罗学瓒 罗世文 罗亦农
罗炳辉 卢冬生 卢德铭 林育南 林伟民 林基路 林青 林伯渠 林祥谦 李谦 李子纯 李源 陈浅伦 李艮 李灿 何昆 李超时 李耘生 李明瑞 李鸣珂 李天佑 李白 李殿冰 李翔梧 刘志敏 李竹如 李慰农 李达 李敏 李克农
李家发 李硕勋 李兆麟 李达
李子洲 刘畴西 刘天章 刘亚生 刘愿庵 刘谦初 刘英 刘平楷 刘惜芬 刘绍南 刘伯坚 刘志丹
M 茅丽瑛 麦新 缪伯英 马骏 毛简青 毛福轩 毛泽民 毛泽建 毛泽覃 毛岸英
O 欧阳洛 欧阳立安
P 彭干臣 彭明治 彭雪枫 彭湃 潘心元 潘忠汝 潘汉年
Q 瞿秋白 钱亦石 钱壮飞 邱金辉 邱少云
R 任弼时 阮啸仙
S 宋绮云 徐林侠 史砚芬 苏兆征 施滉 施奇 施洋 孙玉清 孙津川 孙晓梅 孙占元 孙炳文
T 涂正坤 滕代远 谭寿林 谭政 田位东 田波扬和陈昌甫 田守尧
W 伍先华 魏野畴 宛希先 汪铭 汪寿华 韦一平 韦拔群 武胡景 吴克华 吴运铎 吴富莲 吴光浩 吴焕先 王尚德 王文明 王青士 王良 王泰吉 王平章 袁文才、王佐 王光 王步文 王复生 王根英 王一飞 王麓水 王孝锡
王孝和 王克勤 王尔琢 王荷波 王杰 王若飞 王尽美 王德三
X 寻淮洲 宣侠父 夏明翰 肖楚女 萧永智 萧人鹄 萧华 向警予 熊雄 许包野 许世友 许晓轩 许继慎 许家朋 许建业 谢嵩 谢文锦 谢士炎 谢祥军 谢觉哉 谢子长
杨根思 恽代英 杨匏安 杨子荣 杨闇公 于方舟 杨开慧 杨殷 袁玉冰 姚喆 杨连第
杨育才 杨春增 杨崇元 颜昌颐 杨至成 俞作豫 杨松 杨石魂 袁文才、王佐 杨克明 俞昌准
Z 张思德 张太雷 赵世炎 张闻天 赵一曼 周逸群 陈觉、赵云霄夫妇 周文雍和陈铁军 周子昆 谢觉哉 赵伊坪
张叔平 周士第 周保中 张露萍 邹韬奋 张伯简 张元寿 赵基梅 朱镜我 张漫萍 朱良才 朱瑞 周以栗 曾中生
赵博生 朱云卿 曾士峨 曾日三 朱克靖 周维炯 郑义斋 周桂生 张正坤 朱锡昂 张谦光 张克侠 钟纬剑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您的位置:&&
&&2015届安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 第四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5届安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 第四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地区:安徽
上传人:QZdC****@
版本:通用
类型:期中/期末
下载扣点:1点
上传时间:
已有5014人下载该资源
2015届安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 第四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二) 【失分缘由】 答案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够全面,忽视了曲中“逆旅淹留”的江湖漂泊之苦。 答案二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够全面,忽视了“江南二老忧”所提供的信息。 【满分要点】 此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一要抓住词中的关键词语,如“愁”“忧”等,从而确定全曲的感情基调;二要仔细分析“愁”和“忧”的原因,要学会分层分析概括,比如:从“归梦”分析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从“叹新丰逆旅淹留”分析出作者漂泊的孤苦,从“江南二老忧”分析出作者对父母的担忧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 抒发了作者漂泊在外的孤苦之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父母的担忧思念之情。
要想全面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了解古代诗歌表达感情的一般特点 (1)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内敛含蓄,是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2)多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简单的。 (3)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 规范完善 2.一定要仔细阅读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段,反复咀嚼
要舍得在“读”上下功夫、花时间,不要看一眼就匆忙下笔。而应该在反复咀嚼中,找出以下关键词:
(1)层次。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段有“字”“词” “句”“联”“阕”“篇”等。除“字”“词”外,其余都能分析层次,如一联有两句,两句就是两个感情要点。每阕包含几个句子,又可分为几个层次,几个层次就是几个感情要点。一定要学会切分层次,因为切分出的不同层次往往对应不同的答案要点。 (2)诗眼。这里的“诗眼”是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如“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中的“送”“埋”。抓住这两个字眼,细细品味,就不难发现其中寄寓的情感。又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就掌握了一大半。 (3)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载体。要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我们可以借此捕捉到其中的情感。 3.注意把握情感表达的特点 情感表达有三种: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对所给的诗词,很容易看出抒情特点,尤其要留心“一联”(或“一阕”)中两者兼有的情况。 (1)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分析景中情是高考的重点,一定要练好这方面的功夫。 (2)状物句。要抓住双层的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 (3)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义。 4.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如材料是局部,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如“江风引雨”是个短语,若联系所在的句子,情感则很明显,“入舟凉”,一个“凉”字,点出了“江风引雨”带给人的心情。 5.不要忽略题外细节等辅助性信息 如注释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岭宫①词 李 洞②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③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对点演练 [注] ①绣岭宫: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修建的一座行宫,是唐代中期皇帝东巡的行宫之一。②李洞:唐末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③野棠:棠梨,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培训乐队。
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因于绣岭种棠梨。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你赏析本首诗第一、二句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句描写阳春风和日丽、满眼新绿,实际上写的是绣岭宫的荒芜。第二句,唐玄宗命栽的棠梨再无人管,“野”“尽”“飘”三字极力渲染了御地无主,梨园零散后的荒凉。景语中寄托了诗人对大唐衰朽的无限惋惜与感慨,讽刺统治者荒政误国。 1.(2012·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训练高效提能 [随堂巩固] 考点针对练 [注] ①玉花:喻雪花。 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阕表现了词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此词大概作于元丰三年(1080)中秋,时词人谪居。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谪居后的苦闷心情,有对人生虚幻与短促的感叹,有对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小人当道的愤懑,有渴望被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旅居异地的乡愁。②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而责怪新滩不解人意,不顾自己的愁苦。情感变化一波三折。 5.(2014·望江中学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 考点综合练 [注] 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叶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表现了词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词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词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2)①对朝政的不满;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③想以山水自娱;④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与痛苦。 6.(2014·马鞍山二中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陆 游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泡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1)结合词句,请说说上阕表现了词人的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历来被后人称道,说说你读这一句词表达特色方面的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分离惜别之情。以“绿树”、“长亭”交待了分别的特定环境;用感伤的“阳关曲”音乐渲染离别的气氛,羁旅感伤之情。将自己“行人”的身份与“今朝秋色”的时令特点结合起来,更增强了分离时的感伤色彩。 (2)用想象的手法(虚写,以虚写实也可);词人幻想若能得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使我不能远行,便可与朋友不必分离;表达了词人希冀与友人长在一起的愿望,更突显了当下不得不别的痛苦。 本讲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 [能力提升] 高考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为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两类: 解题技法突破 技法一 评价思想内容型 ①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②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③组织答案。 1.提炼情感主旨 技法突破 [典例1]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解析】 第一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感受诗歌情感。此诗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前六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而其中微雨、暮钟、远帆、归鸟等等,都是蕴涵沉重情感的景物,为这次送别定下了感情基调。第二步,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尾联的“无限”和“沾襟”是答题者必须关注的关键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也就打开了突破口,自然容易得出结论。 【答案】 前六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微雨”“暮钟”“漠漠”“冥冥”等词语奠定了沉重的情感基调,后两句直写相送情景,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浓重的眷恋不舍之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岁 暮①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对点演练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邻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与概括能力,首先学会读题。诗人发出的感慨是“寂寞壮心惊”,这里应该读出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为何“心惊”,且是“壮心惊”?壮心指豪壮的志愿,一般和国家民族相关。而且本诗作者是杜甫,对于他的身世经历、诗歌内容和语言风格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不读本诗也能猜出一二。二是诗人缘何“寂寞”?从这两点出发,结合诗句内容、诗下注释和作者身世筛选并概括原因即可。
本诗首联诗人交代其客居他乡,岁暮之际,听到边境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颔联写战事扩大到雪岭江城。颈联写战争的血腥和惨烈,作者对朝堂君臣发问“谁请缨”。尾联写对朝臣的忠告,真正的爱国者,是置生死于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写出了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无法为国分忧,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也是“岁暮”之人,虽想杀敌报国,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独自寂寞。综上“壮心惊”和“寂寞”都找到了原因。 答案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①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指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主旨或旨趣。 ③精心组织答案。 2.理解诗句意义 技法突破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 ①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颔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 第一步,陈述诗句的相关内容。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要将这些意象及其传达的基本内容提炼出来。第二步,明确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作者借燕子、梧桐等意象在雨中的感受来抒怀,结合注解所言“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可知,它是表达了作者怀旧、失落的感情。 【答案】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对点演练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①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 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并阐述理由和原因。 ③运用恰当的语言组织答案。 技法二 评价观点态度型 技法突破 [典例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解析】 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选择自己的观点。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之作,包含作者非常复杂的思想感情。从客观上看,诗人已到暮年,漂泊在外,穷困潦倒,且“百年多病”,所以怨愤失望之情寓于其中。从主观上讲,杜甫一直有宏伟的抱负,不因环境和条件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始终关注国事,忧国忧民。 【答案】 此题是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对点演练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烘托”(或“衬托”)的概念及作用。烘托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通过暮春落花、“泪沾巾”等意象描写,意象鲜明情感直接,是以伤春之景衬惜别之情,即悲景写悲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诗另有意思,虽然没有背景及作者的注释,但是通过题目可以判断出另外一些隐含信息。
从题目看作者是送蜀地客人,诗歌第一句“剑南”一词告诉我们写的是作者熟悉的蜀地景色。由此观之,作者和客人应为同乡。由此勾起作者思乡之情。作者写“腊前春”“雨新”等清新美丽的家乡早春景象令人怀念。所以作者说不要怪“我”送你一程又一程,因为“我”自身就是个思乡忆归的人,传达出一种盼归及分享客人归乡的喜悦之情。有盼归的喜悦,也有离别的感伤。所以对情感的理解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答案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答题规范点拨 要全面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梳理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概括。 现场典例 【考生答案】 答案(一) (2)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或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或以淡泊之语描摹闲谈心境,或表现诗人对自然的依恋、追求与热爱,或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或表达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或由灿烂之景引发诗人山川永恒、人生短暂之叹;或借缥缈凄迷之意境,透露诗人失意怅惘心绪;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或借眼前山水,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或借瑰丽壮景、盎然春意反衬悲时伤世之痛。 山水田园诗的常用技法主要表现在写景抒情的方法上: 第一,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拟人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对比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柳绿,色彩对比。 常用技法 第二,写景的表现手法: (1)白描与工笔。 白描,简单地罗列,简洁地描写。 工笔,细致入微地刻画,重彩浓墨地描绘。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初景”是初春的阳光,“绪风”是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新阳”为新春,“故阴”是已过去的冬季。“变鸣禽”意为鸣叫的鸟儿变换着种类。本诗写了初春的风、阳光、池塘、春草、弱柳、鸣禽等,一句数景,每景必以准确的字眼形容,极其细腻。 (2)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3)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 (4)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前两句是对扬州过去景物的想象描写,是虚写;第四句化用杜牧诗意,使人联想扬州当年盛况;第五句写出扬州今日荒凉破败的景象,虚实结合,寄寓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衬静,愈见其静。 第三,常用的抒情方法: (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2)乐景写哀(反衬),用欢乐的景物或场景写哀伤的心情。如“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第一句写江南美丽的风景,第二句写寒食节自己生活的悲苦;三、四句写寒食节不吃饭食的原因。文章以江南的美景反衬诗人的境况,以乐景写哀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对点演练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词中所描绘的“桑”“蚕”“细草”“黄犊”“斜日”“暮鸦”等意象构成的意境可知,叙述时抓住关键词,注意每个事物的情态和特点。(2)“愁风雨”的“桃李”和在春光中争艳的“荠菜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褒一贬,态度鲜明,也表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绝非在纯粹地写“桃李”“荠菜花”,而是和诗人的自身境遇有关,因此,所谓的“代人赋”只是托辞而已,其实是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思想。 答案 (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体可分为爱情诗和闺怨诗(包括宫怨诗)。 此类诗的主要标志是: (1)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 “亿”“望夫”“×××妇叹”“闺怨”“幽恨”“寄良人”,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如王昌龄的《闺怨》。 考点七 爱情闺怨诗 题材特征 (2)诗中常有“眉锁”“翠楼”“绮席”“碧纱”“鸳被”“相思枕”“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带有闺房色彩或带有思人韵味的凄清的意象,如张籍的《忆远》。 纵观古代爱情闺怨诗,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如杜甫的《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与元稹的《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2)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内容情感 (3)未能终成眷属的男女恋情诗,如李商隐的无题诗。 爱情闺怨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或表现夫妻相濡以沫的生活,或表现夫妻别离后的真挚思念,或表现对戍边丈夫的怀念与忧虑,或表现夫妻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主要表现幽居宫中的凄凉与孤独,宫内生活的单调、无聊和对命运的哀痛与怨恨,以及对自由、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外,还有一些诗歌借“宫怨”之名,抒发郁结于心的某种怨情。如章碣的《东都望幸》:“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表面写东都洛阳宫女无法得幸的悲哀,实则是讽刺当时科举制度的徇私舞弊,实质是“士怨”。 (3)空闺独守的思亲之怨。这类诗或写思妇空闺、思亲念远的哀伤,或写红颜易逝、青春虚度的惆怅,或写盼夫早归、夫妻团聚的渴望。 (4)情梦难圆的遗憾之怅。美好的爱情总是无法得到圆满,这类诗中表达的常常是一种不可企及而又刻骨铭心的爱恋,一种不能圆满而又至死不渝的情感,一种无法言传而又心心相印的思念,萦绕着一种怅然失落的哀愁。如李商隐的爱情诗。 (5)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死者与世长辞,生者孤寂悲凄,这类诗是痛彻肺腑的哀歌,也是夫妻真情的颂歌。或睹故物而思亡人,触旧景而生悲情,表达生死两隔的愁绪哀伤与抑郁痛苦;或追忆从前生活情景,叙述亡妻琐事细节,寄托无限哀思与怀念;或触景伤情,情染于物,表达孤独的情怀与物是人非的凄楚。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2)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常用技法 (3)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诉衷情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①。 思往事,惜流芳②,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③,最断人肠。 对点演练 [注] ①故画作远山长:故意把双眉画成长长的远山形状,表示离恨的深长。②流芳:一作“流光”,义同,均指流水年华。③颦:蹙眉,表示愁情。 (1)词的上片写离愁别恨,但词人并不直接写,而是借助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写,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的上片以形传神,“呵手试梅妆”这个细节,点出了女主人公的微妙心理。天气很冷,起床后呵手取暖,梳妆打扮,暗示了一夜思念,希冀久别之人突然回来;“故画作远山长”,只因心中充满了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画得像远山一样修长。 (2)下片写歌女内心的愁苦。首三句写她追忆往事,哀叹芳华易逝,流年似水,内心伤感不已。此三句,寥寥数语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不能自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痛楚。结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拟歌先敛”、强颜欢笑、寸肠欲断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歌女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观点品评,是指针对前人对诗歌的理解或评论进行的品评。古典诗词是经过了千百年的千淘万漉而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它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充实它留下的艺术空白。各人的经历不同,境遇不同,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不同,理解也会有差别,因此,对诗歌的评价也见仁见智,有的评述也许是恰当的,有的可能偏颇。我们如果结合原诗去认真分析前人的诗评,会从中得到启发,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去感悟、鉴赏诗歌。 近年高考试卷出现了对诗观点品评的题目,这种题型开放性强,解答的要求高,难度大。其实考生如果能熟悉这种题型的特点,把握其解题方法和技巧,作答并不困难。 观点品评题一般有两问,解答时第一答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第二答要说明理由,理由要对照题干的要求结合原诗的相关内容具体作答,两答还要兼顾,既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也不能直入分析回答第二问。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对点演练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问对第三句中的“人”是否指趋炎附势的人作出评价,实际上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首先要更好地理解诗歌才能对诗歌表现出的情感作出鉴赏评价。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居家无客相烦扰,开门便见湖光,诗歌描绘了一幅罕有人扰的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景象。作者抓住石湖美景的特色,突出描写了它的幽静。这种幽静是石湖主人的追求。姜夔本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决定了他对范成大离职归隐的认同。
所以诗中对石湖美景的赞誉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范成大做过高官,曾经权势显赫,归隐石湖后少有人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正是姜夔要歌颂的品格。对诗歌的鉴赏,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本题的参考答案列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考生的答案不必与参考答案完全一样,只要能言之成理,就能得分。 答案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1)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标题“孤雁”中“孤”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孤雁”是怎样的形象?诗人借孤雁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孤”字是本诗的“诗眼”。“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了一起,浑然天成,既写出了大雁的孤独,又写出了诗人羁留客地的离愁别绪。 (2)孤雁孤独、压抑、恐惧,在艰险的行程中,它心境凄凉,心有余悸。诗人漂泊异乡,世路艰险,通过对孤雁处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为了求仕而不得不暂离家园,为了从军服役而不得不辞亲别友,为了赴任迁谪而不得不别妻离子,为了躲避战祸灾荒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 这类诗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考点四 赠友送别诗 题材特征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此类诗常用如下意象:①柳、酒、月、水四大意象。柳(柳枝、柳条、柳丝、柳叶、柳絮等):以“柳”寓“留”,以“青”托“情”,以“缕”谐“旅”,以“丝”代“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飘沦。酒:把酒壮行,借酒浇愁,以酒劝慰。
月:一方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所以送别诗中的月总有一种寒冷孤寂的色彩。水:以水之纤柔象征离情的缠绵,以水之深淼象征离情的悠长,以水之清寂象征离情的凄切,以水之空濛象征离情无边。②草(离情之漫长)、(孤飞之)雁、清泪、骊歌(离别之歌)、灞桥、南浦、兰舟、长亭、孤舟(帆)、古道、冷雨、清猿等意象。 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时间场合,不同的送别对象,所以送别诗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主要分为四大类: (1)哀婉凄伤的离别之愁。“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凄凉惨淡的意境与哀婉凄伤的离愁别绪是送别诗中最传统的基调和最常见的情感风格。特别是在送别迁客,送别落第举子,或客中送别、病中送别、佳节送别以及乍逢旋别中更易使人产生别易聚难、前途茫然的凄怆感。 内容情感 (2)忧伤愤懑的不平之意。这类诗主要借送友自抒胸臆、一吐块垒,或借别情来明心志(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反映个人命运际遇的变化或时代社会政治的情况,多见于迁谪、归隐时的送别诗,表达失意之情、愤懑之气。 (3)激昂慷慨的勉励之情。在一些宦游(为功名而游)而别、杀敌报国而别、新官上任而别的送别中,文人士子们更是胸怀大志,俟机报国,渴望“赢得生前身后名”,借送别表达激昂高亢、蓬勃奋发的精神。如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劝勉慰藉的关切之意。这类诗劝勉慰藉与友情同在,借送别表达作者对友人关心、抚慰、牵挂、勉励之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诗人触景伤怀,常借落日余晖、明月孤帆、渡头柳絮、流水通波、江风寒雨、清猿北雁、浮云飞蓬这些意象,营造一种迷茫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意境。先写景后抒情,一般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先叙别后写景,一般叫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常用技法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大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种技法常与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起合用。例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冷色调的凄风苦雨,渲染出清冷萧瑟的送别环境,正好衬托离别的哀愁。暖色调的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使人物的感伤之情倍感沉郁。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或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或虚拟所到之地的民情风俗,或设想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情景,或设想其别后的行旅之景和愁苦心境。这些想象实质上是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4.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魏十六还苏州①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 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代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对点演练 (1)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2)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深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征战诗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维、李白、杜甫等也写过大量的边塞诗。 考点五 边塞征战诗 题材特征 其主要标志有: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诗中意象多反映边地风貌与军旅生活。 自然景观类:黄沙、白云、冰川、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雨雪、风沙等。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漠北、玉门关、黄河、沙碛、阴山、楼兰、蓟北、西山、受降城等。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刁斗、羌笛、胡笳、琵琶、战马、戈矛剑戟,斧钺弓箭等。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等。 边塞征战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 (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或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从军热情;或抒写将军出塞,驰骋疆场的丰功伟绩;或讴歌功业理想,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这类思想情感主要表现在初唐时期。 内容情感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勇敢顽强的英雄气魄;或描写豪迈从征,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大无畏的精神;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火山热海等,这些边塞风景,常常充满一种昂扬雄壮的情感基调。 (4)征人思乡的情愁。描写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与思乡的矛盾;或极写边地环境的恶劣与从军生活的艰苦,表现将士无法排遣的思乡深情;或写戍边生活的单调无聊,表达渴望归家的期望,等等。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或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穷兵黩武的政策;或极写战事之惨烈,控诉边将的无能、朝廷的用人不当;或揭示军中的不公与腐败,谴责边将的骄奢、朝廷的昏聩;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 (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和赞颂之情。 第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如修辞方面的,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1)夸张。例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常用技法 (2)对比。例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进行对比,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 (3)互文。例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4)用典。如李益的《塞下曲》:“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其中,第一句用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的故事;第二句用班超投笔从戎,封定远侯的故事;第三句引用古代晋人与姜戎败秦的故事;第四句引用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全诗用典,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第二,要立足于整体,有侧重地分析其技法。边塞征战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征战场面的描写,日常生活的撷取。其侧重点又有不同,有的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着力于意境的营造,有的立足于情感的抒发。 (1)侧重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2)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注]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 受降城:灵州城,贞观年间唐太宗曾于此受突厥降,故史家称之为受降城。 对点演练 (1)这首诗的前两句展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诗歌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纵观全诗,可以从诗中特别是末句“征人”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根据边塞诗的特点就能回答第(1)问,第(2)问主要是考查表达技巧。考生必须掌握常用的手法,并能准确分析。 答案 (1)诗的前两句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月下凄冷景色:远望回乐峰前沙地如雪;近看受降城外月色皎洁,犹如秋霜。 (2)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全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第三句写声(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管声),用的是烘托、铺垫的写法,即通过前三句的层层烘托、铺垫,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们共有的绵绵乡愁。 严格地讲,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通过记游山水以表现对美不胜收的山水景物的流连与热爱,其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其通过对山林田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其鼻祖是东晋的陶渊明。到了唐代,山水诗与田园诗常常融为一体,代表人物有孟浩然、王维。 考点六 山水田园诗 题材特征 山水田园诗表现的情感思想主要是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具体表现为三点: (1)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或描写大自然之雄奇壮丽,表达诗人宽阔心胸与高远志向;或描写山水之雄伟壮阔,展现诗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或借奔腾的江河、变幻的景物,反映诗人热爱山川风物、追求自由的精神。 内容情感 第四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一般指诗歌反映的状况或场面、诗歌的主题、诗人寄托的情感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把写作背景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并不多,即使涉及也多是开放性的题目,考生可任选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分析概括诗歌思想内容类题目设题例是比较多,不同题材的诗歌往往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那么,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根据诗歌的题材,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这样在复习的过程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考中,常见的诗歌题材大致有七种类型。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形式标志主要体现为: 考点核心探究 考点一 咏史怀古诗 题材特征 一是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人名+咏”等,如李商隐的《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陈子昂的《燕昭王》《登幽州台歌》、杜甫的《咏怀古迹》《蜀相》《八阵图》等。 二是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咏史怀古,往往是诗人借怀古伤今或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所涉及的多是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事件、古迹等。历史人物如屈原、吴王、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历史事件如马嵬事件、隋灭、项羽自刎、安史之乱等,历史古迹如废都荒台、离宫旧苑、骊山、赤壁、新亭、隋堤、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作者借古自比,或感叹历史,或影射当今。 内容情感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历览历史点滴,发表自己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观点。常常是一事一议,只发表看法,不含褒贬。如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 第二类,悲吟古人际遇,感伤己之情怀。要么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三类,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要么以古鉴今,劝诫当朝莫走老路;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表示同情。如杜牧的《泊秦淮》。 总之,对于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评判历史、借古伤己、借古讽今三个角度。 在艺术特征上此类诗歌表现为“咏史”与“言志”(抒怀)相结合的特点。咏史只是手段,言志(抒怀)才是目的。 在写作技法上,咏史怀古诗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抑扬等艺术技法。 常用技法 1.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写了几层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演练 答案 三层。第一层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第二层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三层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三层意思层层深入,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 咏物言志诗是指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类诗歌。其所咏之物可以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日月、风雨雷电、器物玩好,等等。诗中的“物”或是描写的对象,或是抒情的对象。 那么如何判定咏物诗呢? 考点二 咏物言志诗 题材特征 从表达上看,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总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而写景诗常常是写多个物(或景)。 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虞世南的《蝉》、罗隐的《蜂》《雪》、齐己的《早梅》等。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黄巢的《题菊花》、于谦的《石灰吟》等。也有一些咏物诗不是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的《山行》等。 从内容与主旨看,咏物诗大体分为四类: (1)单纯咏物。仅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色彩,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内容情感 (2)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3)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如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的道理。 (4)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咏物言志诗所言之“志”在不同主旨的咏物诗中常常有不同的说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托物言志: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2)以物比兴(比喻):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3)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咏物诗不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诗人们更注重对所咏之物的神韵、品格进行发掘,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整体构思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对比。从抒情的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常用技法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人借“菊”表达了什么感情?试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演练 答案 托物言志(或象征),借写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不高攀权贵、不慕名利而植根民间的高洁精神。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这类诗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考点三 羁旅思乡诗 题材特征 其主要的标志有: (1)诗题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孤”“寄”“行”“宿” “思”等一类能够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 (2)常见意象有月亮(见月怀人,望月思乡)、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杜鹃(叫声“不如归去”,常与哀怨、思归有关)、猿啼(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沙鸥(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孤雁、鸿雁(鸿雁传书而思乡怀亲)、浮云(漂泊之意)、梧桐叶落(飘零、孤苦凄凉)、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等。 还有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渐起、日暮时分,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羁旅思乡诗或触景伤情,“村桥原树似吾乡”;或感时生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或伤春悲秋,感慨韶华易逝;或日暮思归,“日暮乡关何处是”;或因梦寄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其思想感情大致有三类: (1)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书写漂泊无定的孤苦。借旅途所观、所闻等,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内容情感 (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3)羁旅他乡幽怨愤。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羁旅思乡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怀想,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生活的憧憬。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乐。”以乐景来衬托哀情是羁旅思乡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 常用技法 (3)对面落笔(又叫“反说”“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4)细节描写。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中摄取“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进一步将“意万重”“说不尽”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尤能表达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慎重和对故乡深深的眷眷思念,细节典型,生动感人。 (5)因梦寄情,虚实结合。羁旅思乡诗中的许多悲情都是借助梦境得以宣泄的。悲情起于理想的追求和失落,明知不可能,却还要坚持这种虚幻的梦境,以求一丝慰藉。然而梦境破灭之后带来的是更大的悲情甚至是绝望。即便如此,诗人还是惯常使用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倾诉自己的离情别绪。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①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 ①关月:关塞上的月亮。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对点演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冉冉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