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节目口号导播编导口号?

多讯道电视节目导播技术(九) - 广播电视电影技术
当前分类:
多讯道电视节目导播技术(九)
更新时间:
&&点击数:
第八章、多讯道节目制作策划及直播
&&& 第一节 电视节目策划
&&& 一、什么是电视节目策划呢?&&& 所谓电视节目策划就是对电视频道、电视形象、电视活动及电视栏目和节目的策略规划思维过程,是对电视频道及栏目和节目整体性与未来性的策略与规划。它包括从构思、分解、归纳、判断,一直到综合拟定策略、实施方案、事后追踪与评估过程。&&& 电视节目的策划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电视节目策划是一种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于一体的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和电视语言规律、运用电视技术、顺应市场法则的创造性的过程,因此电视节目策划本身是一种运用高科技的艺术再创造。&&& 电视节目的特征“三性”合一的特征:精神产品、艺术产品和信息产品科学和艺术并不是两种截然分开的创造活动,科学创造中往往包含着艺术的启迪,艺术创造中也浸透着科学的警示。在电视人创造性活动的巅峰状态下,科学和艺术融为一体,共同注解人类伟大的智慧。电视节目策划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它是以“目标”为起点,以“信息”为素材,围绕创意,展开思维活动。&&& 一般来说,电视节目策划可以分为广义的电视节目策划和狭义的电视节目策划。所谓广义的电视节目策划:指的是在一个广阔的范围内,在没有发生范例的情况下,从无到有的思维活动过程,一般指的是频道的开办和设置、频道形象包装以及特大型的电视综合活动。&&& 所谓狭义的电视节目策划:指的是在栏目或节目宗旨明确规定的情况下的节目和栏目策划,从一定意义上讲,狭义的电视节目策划从属于广义的电视节目策划,但广义的节目策划和狭义的节目策划,其策划的主体、对象、内容和环境是不同的。&&& 广义的节目策划的主体是帮助电视台的决策人及管理者的智囊团和顾问群,其对象是电视台的决策人及管理者,其内容是宏观的、全局的、前瞻的和重要的。&&& 所谓狭义的电视节目策划,具体地讲,指的是在栏目或节目宗旨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栏目和节目开拍之前,通过策划者(群)的创作性讨论和编导的精心准备,设计出节目(或栏目)的最优化、最理想的走向,使节目的质量大大提高的活动。也就是说在栏目或节目宗旨明确规定的情况下,由栏目和节目的创作者———编导牵头下的策划者(群)以把握导向、服务观众为出发点,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确定、结构的形式、声画内容的融合的最优化的思考与筛选到最后确定实施拍摄方案的活动过程。简而言之,狭义的电视节目策划是单指明确栏目和节目定位与宗旨的情况下进行的策划过程,狭义的节目策划主体是帮助具体的栏目和节目的编导的策划者(群),对象针对地是具体的栏目和节目的编导,内容是明确、具体的栏目和节目。&&& 电视节目的策划是先从狭义的栏目和节目策划走向广义的频道等大的策划活动,在电视节目中首创引入“策划”概念,并开始运用策划活动与电视节目有机结合的是电视文艺节目,是文艺节目中的春节联欢晚会和电视剧;然后,精明强干的电视广告人又使“策划”运作之大兴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真正让“策划”步入规范化、科学化殿堂的是中央电视台一套日开播的电视新闻节目《东方时空》,它以《东方时空》中四个子栏目“东方之子”、“生活空间”、“时空报道”、“面对面”的成功推出为标志,电视新闻节目的制片人把节目的策划纳入节目运作的系统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电视节目系统策划的运作机制,“策划”真正地在电视节目中确立起它应有的重要地位。在《东方时空》成功策划的基础上,在1994年又一次策划推陈出更胜一筹的栏目《焦点访谈》。对此,大多数电视人在各自不同的节目中运用系统策划的机制,很多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策划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和价值。“节目策划是灵魂”这一至理名言,正在逐渐地成为广大电视人的职共识。&&& 从1983年的除夕,全国人民的生活中会加入一台联欢晚会。现看来随着一年一年晚会的举办,它已成为全球华人除夕之夜一道必不可少的“年夜饭”,成为龙的传人喜迎中华民族第一节的新民俗和最壮观的节日庆典。从此,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又诞生了一个名牌节目,出现了一种新的晚会形式,这种数亿中国人参与的新民俗———春节联欢晚会。&&& 1982年的初秋,中央电视台的几位老导演黄一鹤、邓在军等思考着能不能在除夕之夜搞一台大型的现场直播晚会。他们在大体的可行性思索之后,大胆地向当时主管文艺工作的洪民生副台长提出了这个想法。&&& 在中央电视台历届春节联欢晚会大写真的回忆录——《难忘今宵》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1982年深秋的一个黄昏,这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时间,橘黄色的阳光下,车流如河的北京街头流金溢彩,从广播电影电视部大院里走出一位衣着朴实的汉子———黄一鹤导演。他腰杆子挺直,迈着八字脚,京城明媚的秋天他似乎“视而不见”,整个的思绪,还沉浸在台长一席话中:“老黄,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交给你搞怎么样?你要尽力把它办好。”黄一鹤导演答应了。然而,这台春节联欢晚会至于有什么样的困难,节目应该怎么搞,黄一鹤导演却没有加以过多的思索。站在复兴街头,让秋风一吹,顿时觉得有些茫然。春节联欢晚会国内尚无模式可以借鉴,台里也没有特大的演播室,节目该怎么办呢?黄一鹤导演找来了文艺界的一些朋友,朋友们“侃”的天昏地暗,晚会的形式慢慢的出来了,黄一鹤导演又请来了一个庞大的顾问班子:“侯宝林、袁世海、郭兰英、杜澎、谢添,还组织了一个精干的策划创作班子:扬勇、马季、姜昆、王景愚。晚会策划的形式出来了:&&& 第一,不搞录像,应当实况转播,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增加现场气氛。&&& 第二,开辟电话点播,让观众直接参与联欢晚会。&&& 第三,聘请节目主持人。主持人有四位,两位相声演员,马季和姜昆,一位喜剧演员王景愚,还有一位是演出电影《小花》而名扬一时的刘晓庆。&&& 第四,请中央领导出席,与民同庆同乐。&&& 经过反复的推敲、策划,台本、节目调子也基本决定了下来,晚会以小品、相声和歌舞为主,杂技、武术、猜谜语节目为辅。&&& 除夕之夜,联欢晚会意想不到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演播大厅里,掌声、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四部直播电话的铃声不绝不耳,几乎一直没有停止。1982年秋,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导演从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想法的酝酿、提案到庞大顾问班子的筹建,这其中导演和顾问班子昏天黑地地侃侃而谈,反复的推敲,就是我们电视界目前很流行的“节目策划”早期的雏型。从一定意义上讲, 1982年底的春节联欢晚会是最早成功地借用“外脑”、运用节目策划理念的电视节目,也是最早成功地运用节目主持人的电视节目。&&& 与此同时,我国的电视剧在80年代初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视剧的制作由直播演出转变到按剧本进行录像拍摄,从而使电视剧可以在整个社会广阔的空和较大的时间跨度中纵横驰骋,电视剧的品种也向多样化发展。
&&& 二、电视节目策划程序&&& 解读任务———调研与收集资料———制定策划目标———设计策划方案———实施策划方案-----收集评估反馈信息&&& 策划,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按照一定的科学的程序进行策划,也就成了策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策划要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按照一定的步骤、章法去思考问题,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做。科学的策划程序应包括解读任务、调研与收集资料、制定策划目标、设计策划方案、实施策划方案、收集评估反馈信息。这六个步骤是动态的组合在一起的,并不是孤立的。
&&& 第二节 电视节目策划原则
&&& 电视节目策划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是这些特性的发挥不可能是一种任意的行为,这种社会行为必然要遵循某种客观规律。掌握电视节目策划的客观原则是策划者达到策划目的、实现策划效益的保证。
&&& 一、策划的目标性原则
&&& 1、确立目标是策划的第一步&&& 没有目标的策划是盲目的策划,确立目标,是节目策划的第一步。策划就是有计划的设计,就是根据策划者心中既定的愿望而规划的蓝图。目标一旦确立,就成为策划运行中支配性的内容,所有的思路和行为都将围绕这一内容展开。电视节目作为一种产品、一种精神消费品,其生产目的主要是实现社会功能和自身价值,其社会功能为:教育大众、传播信息、获得知识、娱乐生活等。而其自身价值则是通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向获取实现。策划的最终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强化和提高节目的社会功能和自身价值,因而策划是对既定目标的策划,是对既定目标实现途径的策划,是对实现手段具体操作的策划。
&&& 2、实际操作中的目标修正&&& 目标为节目策划确立了方向,但是随着节目策划在具体操作中的实施,必然受到客观环境的干扰,这些干扰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无论怎样,策划者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出策划手段上的相应调整,这种调整是为了保证实现终极目标。实际操作中策划目标的调整主要有如下几种:
&&& (1)战略修正&&& 战略主要是指一种长期、全面的计划,是组织管理者对决定实现的一整套目标所设定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战略方案是节目策划者在确立策划目标之后首先需要制定的总体计划,它对于全局具有宏观的指导性。战略修正主要是一种宏观计划的全面调整。&&& 比如: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式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新闻改革。他们在每天《早间新闻》、《午间新闻》、《新闻联播》、《晚间新闻》四档新闻的基础上,又创办了6次滚动新闻播出节目,即10点新闻、14点新闻、16点新闻、18点新闻、21点新闻、24点新闻,从而使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出次数增加到12(次(包括体育新闻),实现了全天新闻滚动播出,也就是重大新闻不断重复播出并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日,中央电视台开办了早6点新闻,使第一套节目实现全天播出。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种传播战略上的改进不仅树立了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大台的形象,更顺应了国内的社会形式,起到了积极的传播效果。
&&& (2)战术修正&&& 如果说,战略是总体的计划,那么战术则是更为具体的操作措施;战略是在宏观上把握全局,战术是微观上实施具体步骤;战略规划在前,战术计划在后,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五环夜话》是中央电视台开播七年的一个体育节目,其前身是《体育沙龙》,它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的电视谈话节目,也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名牌栏目之一。2000年奥运会期间,为了配合奥运会全程转播,该节目作了战术上的临时重大调整:1、从9月15日起停播三期,直至10月6日恢复正常播出;2、在此期间开始进行受众调查,力求运用大众的力量为节目出谋划策;3、奥运会开幕前夕,《五环夜话》邀请了中央电视台网站负责人李志平先生、《北京青年报》主编王林先生以及资深电视策划人张锦力先生一起在演播室与现场观众和互联网网友就本界奥运会在网络上的报道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是该节目作的一次新的策划尝试,力求增加节目视野的多元性。这种在既定方针下的战术调整,既顺应了当时的社会传播环境,也增加了节目内容的传播时效性,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战术修正。
&&& (3)细节完善&&& 细节完善是指不作任何大的策划方位上的调整,只是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而作具体细节上的修正。一个节目从开始酝酿到完成中,重大的策划修正毕竟是有限的,大多数的修正往往都是这种策划细节上的完善。&&& 1998年,这是一个开创和成长的阶段,开播之初,自拍节目少,进口资料多,主持特点是每一期请一位专家作为嘉宾;三年后,策划者缩短了演播室部分讲解,并改为由赵忠祥一人主持。二是从1999年1月起至今,这是一个完善期,这个时期修正的特点是:缩减“野生动物”内容的比重(只占到栏目的三分之一或一半);增加自拍内容;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栏目从开播至今经历了两个完善阶段:一是从开播至安排播出系列节目;改进包装和整体编排,经过这样不同时期的修正和完善,该栏目在1999年电视节目观众满意度调查中,名列中央电视台专题栏目第一名。&&& 目前,各大电视台为了吸引受众,诸多节目纷纷开设了“周末版”,如中央电视台老年节目《夕阳红》为了迎接1999年国家老人年,特别推出了周末版《相约夕阳红》。该节目采取谈话形式,“说家长里短,道人间冷暖”成了交流的主题。另一个女性节目《半边天》的周末版则打破了平时的多种形式,以张越的脱口秀为主,旨在增加周末的轻松气氛。这些都是策划者通过对节目制作过程中具体细节的修正来提高节目传播效益的一个举措。
&&& 二、策划的创新性原则
&&& 1、创新性原则的本质内涵&&& 创新性原则是指电视节目策划者必须时刻以创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作品,以不断创新的思维模式去修改现有的节目,时刻保持节目的新颖性。
&&& 2、创新性原则的实现途径&&& (1)首先是适变求新。创新就是不断地否定过去,否定一成不变,随着事物的发展方向,随着事态的变化形式而调整自己的坐标。所以创新也是积极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人们习惯于用“集体的力量”创造效益,运用“大家的智慧”改变现状,在电视节目策划上讲究“群策群力”。这种创造心理并非不正确,但是如果每一个个体都以等待的心理状态来对待节目的创新,那么,结果是既没有挖掘集体的智能又扼杀了个体的潜能。适变求新应该力求调动群体中每一个人的积极性,焕发每一个个体的创造性,这样,新的事物才易不断出现。&&& 现在媒体节目策划制作采取的承包制、制片人制就是充分利用个体的智慧,发挥个体思维中积极的创造因素,为节目策划提供更多更好的“点子”。&&& (2)其次是勇于冒险。这种冒险不是盲目的,它是以市场调查为先决条件、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基础的冒险。&&& (3)最后是创新组合。创新并非是一种“唯新论”,只有新的东西才被认可,创新更需要一种组合意识,运用选择的眼光和技巧将过往的、现今的资料重新审核、排列,从而在组合中找到最有价值的思考方法。这就好像同样质地的布料经过不同款式的设计就会呈现出不同品位的衣着一样。这一点往往被我们的策划人员所忽视。一度,当娱乐节目风行全国,各地的电视台纷纷上马,制作者们急急策划出一个又一个综艺节目,却忽视了对原有节目的审视和思考,使得一些原本很有特点的节目被荒废了。&&& 创新组合意识就是在现有条件和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新旧资源的互补、协调而达到收视效果的最优。
&&& 三、策划的效益性原则
&&& 1、效益性原则的观念误区&&& 从中国电视诞生的那天起,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电视节目一直以“宣传政策、指导思想”为己任,担负着“喉舌”与“工具”的主要角色。这种狭隘的传播理念所产生的结果是策划与市场的脱轨。人们只将电视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只强调电视节目的社会效益和精神服务功能,而对电视的多元服务功能则认识不足。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电视节目制作者们的观念也开始改变,他们不仅追求节目传播的社会效益和影响,而且还以更大的热情开始挖掘电视的多元服务功能,追求电视节目的经济效益。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既要搞好宣传、又要搞好经营。”这一提法对匡正人们在效益性原则的观念误区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2、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双优&&& 在电视媒体产业化进程的推行中,国家电视机构的节目策划者们开始尝到了市场效益带来的甜头。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优?一般来说,在节目策划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策划低成本制作&&& 中国的电视节目历来受着“皇粮”的照顾,从未为生计发愁,淡漠的市场意识,使得策划者和制作者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本核算和控制能力低,制作资金浪费很大。在充分地兼顾了电视节目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节目制作的成本是不可或缺的竞争手段。&&& (2)策划低人手制作&&& 中国电视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电视台多,创意少;频道多,精品少;人员多,人才少;花费多,收效少。一个栏目常常养着一堆人,策划、制片、导演、记者、主持、编辑、技工、音响、司机等等,其实即使是大制作有时也用不了这么多人。复旦大学新闻教育改革课题组于1998年下半年对江淮地区10个市、县级电视系统进行的调查表明:从业人员中,高中以下学历的竟占65%,以上,新闻专业毕业生只有6%,。这个数字说明,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光靠人多是不够的,关键是需要少而精的专业人士。我们在从事节目策划时,首先要在策划报告上设定低人手制作,将人员定位设计准确,防止资源浪费;另外,我们要尽可能地采用业务专才,根据节目内容及需要选择对口的主创人手,以一当十。目前,一些颇有成效的地方电视台已经开始了低人手制作的尝试,他们抛弃了原来那种拼人力、拼财力的做法,在节目策划上采用“人财限量、不足自筹、成本核算、效益当先”的制作原则,对策划外的人员使用均采用聘用制,即自行负担。这样做的结果是,往往不但能有效地控制了资源浪费,而且还能超额完成计划。&&& (3)注重策划的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可以大大增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能性。作为策划者,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选题调研。策划者须要知道在特定的时间内,什么样的话题是观众比较感兴趣的,什么样的节目形式有可能产生好的影响。一个好的节目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慎重选题是市场调研的主要目的。二是反馈调研。反馈调研的主要功能在于直接和间接地掌握受众与市场对节目的接受心态,检验节目的策划效果,修正、调整当前的传播行为,这是目前各地电视机构都比较注重的一个方面,这种反馈调研的结果可以通过受众、市场、收视率等方面表现出来。三是同业调研。就是指同行业之间的考察研究。这种做法的价值在于策划者可以借鉴同行的经验和教训,寻找更为有效的制播方法。一方面可以防止节目策划的雷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找到突破口。&&& 足够而准确的市场信息是策划者策划节目、修正节目的重要参照依据。&&& (4)增加媒体之间的节目交换&&& 电视节目市场化进程加大了媒体之间的竞争,其主要竞争手段就是体现在节目内容的多样化和频道细分化。相对频道而言,节目是竞争的基础,节目的质量决定了频道的效益,决定了媒体的经营效果。随着数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电视频道越来越多,这无疑给节目制作增加了难度。大量的节目制作费用也加重了媒体的负担。&&& 目前购买和自制节目仍然是电视台节目的主要来源,通过交换和其他形式获取节目资源只占了为数甚少的比例。&&& 节目采取的制作形式和手段往往是取决于媒体的制作实力,一些有实力的电视机构当然可以进行一些大制作,同样,相对于大部分媒体而言,有计划、有选择地制作节目仍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在强调经济效益的今天,通过节目交流来获得更多的节目选择机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的共识。香港很多电视台播出的节目都是在与境外媒体交换节目的基础上重新策划包装而成,依然获得了不凡的收视效果。
&&& 四、策划的机动性原则
&&& 1、机动性原则要因节目类别而异&&& 机动性原则主要具有两层意思:&&& 一是策划的思路要根据节目的具体特性而有所不同。由于各类节目的性质和作用不同,在财政支出、人员调派、播出时段等方面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新闻节目历来都是政府“传递指令、宣传思想、指导生活、传播知识”的“工具”,常常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在这类节目的资源支出上可能会较为硬性;社交类节目主要以“学习知识、交流心得、培养情操、增长见识”为主,投入往往不宜过大,比较适合小规模、小投入、多形式的策划制作方法;服务类节目以咨询为主,获得市场效应的几率较高,但是这类节目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容易办得枯燥,所以策划者应该多在节目形式上想想办法,力求将节目策划得生动活泼;文艺类节目品种繁多,表现形式多样,但是往往花费较多,而且文艺类节目是各大电视台的“当家花旦”,因而在节目策划上很容易雷同,一种形式的节目打开市场以后,家家都跟着上演,这种情况常常带来“花钱看不出成绩”的局面。如何将节目办得与众不同,是策划者们应该下工夫的地方。&&& 二是策划中对特别情况的应变和处理。
&&& 2、计划外机动的实施内容&&& (1)机动方案&&& 机动方案是指第二方案、替补方案。在策划时,第一步是制订方案,方案是行动的指南。但是常常由于外界环境的制约,我们有可能无法顺利地实施方案,因而策划者在设计方案时,需要设定第二方案,也就是机动方案,以保证节目的顺利进行,这种设定在直播节目中显得尤其重要。&&& 比如策划一个访谈节目,既定的话题是有关“消费行为与权益保护”,策划目的是针对社会上种种消费观念以及消费行为予以分析。邀请的嘉宾是来自消费者协会的领导和部分消费者,但是考虑到由于某种原因嘉宾可能会缺席,为了做到双重保险,策划者又邀请了涉外酒店的主管参与节目,如果前者一旦因故缺席,那么原来的访谈就可改为有关“消费现象与消费者类别分析”的讨论。&&& (2)机动设备&&& 设备是节目制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我们保留机动方案的同时,也要相应地保留机动设备。机动设备包括摄制设备、播出设备、交通设备、通讯设备等。&&& 如在策划一个节目时,计划直播。为了防止由于机器设备的变动使用而产生的意外(另外有重大节目需要使用),策划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又安排其他机动设备,做好两手准备,即如果计划可行,节目组将使用直播车采用直播形式播出;如果有另外的节目组使用了直播设备,当天就得改用外出录播的形式,将该期节目顺延至下一期播出。其实,大部分的电视台都存在着节目多、设备少的情况,顺利地策划节目就必须合理地调配设备。&&& (3)机动组织&&& 机动组织是指时刻处于待命状态的组织,这种组织是为了应急需要而准备的。至于机动组织的规模和装备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设定。&&&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就具有阵容强大的机动组织,它有3个总制片人,3个总监制,下设4个记者组, 3个编辑组,每一个记者组和编辑组都另有一个独立制片人;记者一组有记者17人,记者二组有记者20人,记者三组有记者14人,记者四组有记者37人;编辑组共有工作人员15人;几个主持人则分别安置在不同的节目组中。这种强大的阵容与机动组合使得节目组时刻可以对各类新闻保持一种待命状态,使得他们基本上有能力抓住有新闻价值的细节和线索。&&& 当然,在媒介传播讲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优的今天,不可能每一个节目都具有这么大的阵容,而且地方电视台因为资金、人手等因素的制约,也不可能投入这么大。我们在此举例只是想说明,机动队伍对于策划中临时应对的重要性。无论规模如何,作为节目策划者应该具有机动意识和机动安排。
&&& 五、策划者的特殊知识和能力
&&& 1.法律知识与其他综合知识&&& 策划者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特殊知识和能力,一般来说,特殊知识主要包含法律知识和其他综合知识。&&& 策划者在进行节目策划时,常常需要涉及一些法律事物方面的问题,随着节目制作自由度的增加、节目内容涉及面的扩大,这些知识就越发显得重要。&&& 这种知识常常贯穿节目制作整个过程。例如对于国家机密的保守、暗访手段的运用与控制、取得信息资料的渠道与手法、对当事人的权益和隐私的保护、对节目制作抄袭手法的法律投诉等等,这些都是策划者需要拥有的特殊知识。&&& 拥有这些知识是我们运用专业知识顺利地制作节目的保证。&&& 除了法律知识外,其他综合知识还包括美学知识、伦理知识、科学知识以及各类社会知识等,这些知识将为策划者在制作节目过程中和当事人打交道、取得完整的信息资料、总结正确的理论观点以及归纳到位的信息点评提供有益的帮助。&&& 2.公关能力、交易能力、管理能力&&& 当今的电视节目策划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节目制作者,他还是节目的总设计师,是节目的灵魂,他不仅负责专业内容的节目制作,还要负责专业外的事务处理,包括广告处理、对外节目交流与合作、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核算等,所以作为当今的电视节目策划者不仅需要培养专业内能力,还需要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这里我们将这些能力总结为公关能力、交易能力和管理能力。&&& 公关能力就是一种交际能力,一种与人交往取得合作的能力。电视节目是一个复合产品,在流水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多部门、多人员的合作与协同,作为策划者须运用自身的公关能力协调各个方面,达成工作的一致性。&&& 交易能力就是让节目成品走向市场、进行流通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广告部门的特权,在节目部门独立核算、包干到户的今天,这种能力也应该为策划者所拥有。&&& 管理能力就是对财务、设备、人员的管理和安排能力。策划者要根据每期节目内容的不同需要,合理安排相应的人员、设备,并且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支出,防止资源的浪费。在电视媒体产业化、电视节目市场化的今天,策划者掌握一定的特殊技能就显得更为重要。
&& &&& 第三节& 情景剧的制作特点
&&& 多机拍摄的电视剧主要是情景剧,也称室内剧,有人也称肥皂剧,在国外主要收看对象是家庭妇女,在洗衣服干家务时看的。这时电视广告主要做一些肥皂和洗衣粉之类家庭生活的商品广告,所以被称为肥皂剧。肥皂剧往往也以家庭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所以能吸引一些不上班的人。我国的室内剧从《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开始,最具室内剧特征的节目是《我爱我家》。一般室内剧都可以做到室内搭景,多机拍摄,同期录音,现场切换,同步完成。&&& 室内剧导演在拍摄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技术要求:&&& 1、在演播室内或较大的房间内搭设拍摄场景,这是一种重新从实景拍摄拉回摄影棚的拍摄方式。它设置的场景环境同话剧和演播厅中拍摄小品的假定性环境空间是不同的,尽管所有道具是制作的,但必须做到以假乱真。也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用具。因此,室内剧的环境特征具有真实感,完全按生活中的景物设计,给人一种真实的生活空间的印象,而不是话剧式的象征性的假定空间。所以,它比演播厅上演的小品和话剧在环境上要真实。&&& 2、在灯光处理上,按一般舞台灯光的要求,将演员表演区按全景方式照亮,因为照顾了整个表演区,便于连续拍摄,灯光造型上不如一般电视剧那么讲究每个镜头的环境气氛和人物造型要求。&&& 3、在录音上,采用吊杆话筒,保证音响的质量,由于采用同期录音,演员在现场表演时,需要绝对安静,避免不相关的音响进入声音源。如果中间需要特殊效果音响和音乐,也采取直接输入调音台的办法,音响不放入演播现场,避免造成声音的混响。演播厅方式由于演员离话筒较远,声音会产生空间感和回响,室内剧通过使用吊杆话筒和无线话筒,可以避免这种现象,所以一些室内剧的语言音响音乐等声音的处理像后期配音一样干净清晰,又可以避免后期配音口型老是对不上、对不准的毛病,显得声音非常真实。室内剧的各种声音通过录音师的调音台同录像同时记录并合成完毕,这是室内剧音响上的最大优势。&&& 4、多机拍摄,现场切换。室内剧最大的优势是多机拍摄,导演通过切换台进行现场切换。电影拍摄过程中有些大场面也动用多台摄影机在不同机位、不同角度进行多机拍摄,但这种多机拍摄同室内剧的多机拍摄不同,电视导演通过导& 演切换台可以进行现场切换,录像机只记录切换的那个讯道的信号,别的机位尽管也在拍摄,由于导演没切入到合成信号中,因此录像机并未将其信号记录下来。&&& 电影多机拍摄,每一台摄影机都装上了胶片,所以可以记录多条信号,等于拍了同一场面不同角度的镜头,导演在后期制作中,可以从中选择最好的一条,也可以连续选择几条来使用。但电影多机拍摄只能节约大场面拍摄重复的次数,并不能缩短和取消后期制作。&&& 5、各种特技制作在录像的同时同步完成。转播车系统一般配备数字特技台和字幕机,字幕合成和各种简单的后期制作,如叠、淡、划像等特技技巧都可以通过特技台在画面切换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EFP方式可以将整个后期制作在拍摄过程中同时完成,这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和优势。在电视连续剧《京都纪事》的创作中,利用电视转播车完整的后期制作系统到现场录像,当一场戏拍摄完毕,后期制作也同时完成了。所以这是最具电视特点的制作方式。甚至可以借鉴国外的开放式制作方法:边编剧、边拍摄、边播出。&&& 通过电视观众的信息反馈,在后面的续集中调整故事内容和导演、表演风格,以适应观众的胃口。&&& 室内剧从本体上更像戏剧,但采用了电视的有景别变化、各个机位分镜头拍摄、导演切换的手法,在表演上要求真实自然,接近生活,同一般电视剧的表演要求基本差不多,但要求有连续性,像话剧和直播电视剧,一个段落一个段落甚至整场往下演。但也不必担心像话剧那样,演员一上台导演无法控制、中途不能停顿、一演到底的特征,导演可以随时叫停,也可以像单机拍摄那样,随时从某一个段落和镜头重新开始,既保证了拍摄速度,又可以兼顾艺术质量。&&& 多机拍摄过程中,导演要事先分好镜头,要设计好总角度和分切角度的机位图,同时要注意在拍摄过程中机位的调度。应该指出,室内剧不同于过去那种直播电视剧和晚会中现场直播时的小品,摄像机只能在观众席这边的扇面上,不能贴近演员主体(近景、特写只能用长焦镜头),主要是避免摄像突然进入导演直播时的画面。&&& 室内剧则不受这个影响,既可以用改变光轴来改变焦距,变换景别,也可以在个别特别需要的镜头上将摄像机移近拍摄主体(当然这时就不能再马上切全景镜头了),在角度切换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 第四节 新闻现场直播报道
&&& 一、电视新闻节目分类&&& 电视新闻节目按照《中国应用电视学》的划分,被分为三大类:消息类新闻、专题类新闻和言论类新闻。同时还指出电视新闻节目有狭义的电视新闻节目和广义的电视新闻节目之分。狭义的电视新闻节目通常是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消息新闻报道;广义的电视新闻节目则是荧屏上所有以传递新闻信息为任务的各种新闻节目的总称,它既包含消息类新闻,也包括专题类、言论类新闻。&&& 消息类新闻节目指的是迅速、广泛、简要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事态的新闻报道的节目形式,消息类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实现国内外要闻总汇的主要渠道,是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窗口。《新闻联播》是消息类电视新闻的代表,它天天和观众见面,传播面广、影响大,它是我国电视节目收视率最高、影响最大的节目。各省、市电视台也有类似的消息类新闻节目,它们是本省、本地区的骨干、核心节目。&&&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不仅能够迅速、简要、客观、广泛地传播,它还充分体现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真空性的特点。&&& 专题类新闻节目则是对新闻事实作详尽的有深度的报道。节目时间长,内容丰富、深刻,信息量大。选题往往是反映社会上人们关注的、议论纷纷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要求记者能在事实的基础上,对事实、对问题作出分析,以自己精辟的分析,独特的见解引起观众深层的思考。&&& 言论类新闻节目主要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发表议论,阐述道理,鲜明地提出电视台或评论者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的看法,从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它是电视新闻的旗帜、灵魂。专题类、言论类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作为舆论中心在节目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对电视记者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从电视新闻发展趋势看,专题类、言论类新闻节目是开掘电视新闻思想深度的主渠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样的分类从对新闻节目的理论研究和对问题的阐述上是科学和合理的,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分类概念是存在一定的交叉。电视新闻节目的分类应该按照《中国应用电视学》指出的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狭义新闻节目和广义新闻节目的思路发展。&&& 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到今天,在新闻的具体实践中,如从新闻选题上看也是如此,一类是解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新闻问题,如《新闻联播》、《时事纵横》(国际和国内时事:政治、经济、文化、体育)与《现在播报》、《新闻30分》、《体育新闻》(国内时事:政治、经济、文化、体育)为主,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体的新闻节目。&&& 另一类是解决“为何”的新闻问题,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它们是以解决“为何”为主。&&& 以传播新闻意义性为主体的新闻节目,许多的专题类节目和新闻言谈类节目(包括新闻评论)都在此类中。
&&& 二、电视新闻节目策划与“守门行为”
&&& 1、“守门行为”与“守门意识”&&& “守门人”实际上就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对信息传播的内容、性质、方式以及数量具有决定权的人物或者机构。现代媒体的“守门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人物或部门,它是一个监测系统,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运作体系。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守门人”的作用尤其重要,从节目资料采集到节目播出,它要受到记者、编辑、摄像、部门领导、台长、宣传部等多个部门的监测和把关。&&& 实际上,最终把关节目的是媒体的所有者,操作者只是在相应的职权范围内对节目做出调整。应该说,“守门行为”是由“守门意识”决定的,守门人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他(她)的守门行为。&&& 既然节目的最终把关权决定在媒介所有者手中,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在探讨新闻节目策划的时候涉及这个话题呢?&&& 其实,真正对新闻节目起作用的守门人只有四类:节目的所有者、采集者、制作者和播出者。&&& 节目所有者的威力与影响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媒体中都是不可低估的。
&&& 2、“守门行为”与“策划制约”&&& 当今的媒体中,策划者和守门人往往是两权集于一身,也就是说,节目策划者既要负责节目的整体制作过程,又要对节目传播内容与过程全面把关。对于新闻节目策划者而言,在进行节目策划的时候要考虑到“守门行为”的制约因素。&&& “守门行为”对新闻策划的制约因素有很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制约&&& 导向制约是指策划者要充分行使“守门权力”,对节目进行检测、加工与评估,抑制不正确的传播思想和行为。&&& 这种导向制约包含两个层次意义:&&& 一是舆论导向的制约,就是策划者要注意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和传播主题,避免原则上的错误;二是传播内容要健康,有格调,禁止庸俗、暴力、色情等反动和不健康的内容进入传播之中。&&& (2)方针制约&&& 方针制约就是策划者要根据新闻传播导向、媒体特点、节目宗旨、人员结构以及受众需求制定具体的编辑方针,并且严格按照方针的内容执行,这是策划者在工作中必须执行的基本原则。节目的策划重点、战略计划都是在这个方针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对新闻节目策划具有规范作用。&&& (3)质量制约&&& 质量制约是指新闻节目策划者要对节目制作成品的最终质量把关,根据新闻节目的质量标准来检测节目。这种质量包括内容质量和技术质量。把关内容质量,就是对一些有差错的、偏激的、失实的,甚至是有害的信息予以纠正和删剪,保证信息的正确传播;把关技术质量,就是要将一些和技术相关的误差或者不妥之处找出来,进行修正,比如摄影、音响、计算机动画上的失误,还有配音、解说、剪辑上的误差等等。&&& (4)组合制约&&& 组合制约是指新闻节目人员组合和内容组合的制约因素。新闻节目作为一种群体传播,人力资源对节目具有一种决定性的作用。人手的缺乏、人才的缺乏都会影响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播效果,作为节目策划者要尽可能地承担起协调和梳理的作用,将节目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安排妥当,做到按需分配、按能分配,做到事半功倍;新闻节目的内容组合包含多个新闻节目之间的组合和单个新闻节目内的内容组合。&&& 新闻节目内容组合具有它内在的关联性,它对新闻节目传播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节目策划者在策划节目时,要尊重新闻节目内在组合的规律和经验,将实际情况和经验规律综合起来予以考虑,就会找到更好的策划方案。
&&& 3、“守门职责”与“受众权力”&&& 进行新闻节目策划除了要了解“守门行为”对策划行为的制约因素,还要做到平衡“守门职责”和“受众权力”之间的关系。“守门职责”是指策划者在新闻节目制作传播过程中,纠正错误,使其符合传播规律和原则的责任。与其相对应的就是对“受众权力”的保护问题,作为传播主体如何在行使“守门职责”的同时再兼顾到受众利益?&&& (1)不能剥夺受众的信息知晓权&&& 知晓权是指获取信息的权力,作为受众有权了解有关新闻事件的各种真实背景资料,这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力,受众有权对新闻传播中各种不实、歪曲、失真的内容予以质疑,有权对新闻媒体实际操作中不当的行为予以揭露,传播者必须满足受众了解事实的愿望和需要,任何刻意隐瞒、掩饰事实真相的行为都是违反新闻传播原则的行为。&&& (2)要保护受众的表达权&&& 表达权又叫告知权,它是指受众“有权将他所看到的关于个人生活条件、愿望、需求和痛苦的真实情况告诉他人。凡是用恐吓手段或惩罚他保持缄默,或剥夺他利用传播渠道的机会,就是侵犯了这项权力”!。受众表达的方式有多种,可以讲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可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也可以表达个人对事件的见解、态度和看法,甚至可以对其中一些不良现象或行为予以揭露、检举和控告;受众有权对媒体新闻传播中的舞弊行为提出指责,并要求进一步调查真相。&&& (3)要维护受众的监督权&&& 受众有权对传播主体的“守门行为”予以观测和监督,以往的新闻研究中,将受众监督权力归结为“受众利用传播媒介对政府行为予以监督”,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受众不仅有权监督政府的执政行为,也有权对媒体的新闻传播行为予以监督。这种监督内容涉及各个方面,监督行为也是多种多样,可以致电、致函,也可以上访,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媒体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守门行为”和“受众权力”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从美国早期的“麦卡锡事件”到后来的“水门事件”,都是电视新闻报道史上辉煌的篇章,都是正确使用“守门职责”和“受众权力”的结果,是两者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的结果。
&&& 对期待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而言,怎样的直播报道才不再是像录播一样的直播,而是真正的“同步体验”?“人”对“事”的介入程度为多少才不至于影响新闻本身的信息传递和“客观实在性”?怎样才能使杂乱无章的现场信息实现有序化传播,并营造一个有利于受众解读的易接受语境?&&& 新闻直播报道背后一个不能不说的环节——策划,日益显示出它的力量与重要。周密、有效的操作源于成熟、完善的观念,直播策划的探讨要从直播的界定和直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不同的心理定势说起。
&&& 三、现场直播报道策划的界定
&&& 电视传播是按照时间流程进行的线性传播,而现场直播则是最能体现电视传播优势的一种最直接的新闻报道与播出方式。但目前我们使用的“直播”一词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概念。现在我们所说的“直播”有三层涵义:&&& 第一层涵义:是相对于“录播”而言的一种播出方式。即,节目的后期合成与播出同时进行。有演播室直播和现场直播两种形式。在演播室串联起来的一个个新闻报道与采访是事先摄录好的,只是在播出时与演播室串联部分作为一个新闻栏目的整体统一播出。这种播出方式在新闻节目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新闻30分》、《新闻联播》等。&&& 第二层涵义:现场的声音、图像与事件或活动的进程同步播出的形式。这一种直播旨在对事件全部流程一丝不苟的忠实记录,也被称为“现场实况转播”。例如,一场足球比赛、一场文艺晚会、一次记者招待会、人代会实况直播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记者并不直接出镜进行报道,也不能将镜头从事件转移到背景介绍上。&&& 第三层涵义:将新闻现场发生的新闻事件及新闻人物的图像声音和记者的报道转换为电视信号直接发射即时播出的一种报道和播出同步进行的方式。因此强调记者对现场的采访报道与发现,所以又有人称之为“现场直播报道”。例如,1999年“澳门回归”现场直播报道、2001年莫斯科“北京申奥”直播、日,凤凰卫视对“911事件”的直播等。&&& 关于第三种涵义的直播策划———“现场直播报道”策划才是我要讲的的。&&& 新闻现场直播策划,即在预知新闻事件即将发生时,在充分认识、预测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基础上,以受众的心理需求为依据,以同步报道播出新闻现场及相关背景材料的有机整合为内容,以达到预期传播效果为目的,对报道方式、人员组织、设备调度、摄制播出等诸多环节等进行系统筹划精心准备的过程;是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最大可能地发挥报道者的能动性对现场新闻事实以全方位、立体化的呈现,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
&&& 四、直播报道策划的必要性
&&& 首先,直播的事件往往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新闻事件,对群众的影响极大,能够全面深刻立体地报道新闻事实,无论对新闻报道还是舆论引导都至关重要。另外,由于直播报道本身的特点,也有必要进行策划。
&&& 1、事件进程突发性&&& 对受众而言,现场直播报道贵在前所未有的实现了观众与新闻事件发生时间的“零距离”收视。正在发展变化中的事件随时受到来自现场内外经济、政治、心理及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影响,任何风吹草动也许就启动了新闻事件千头万绪的动因链条中某一潜在的因素而对整个事件的发展方向发生作用。即使是预先设计好的仪式性的新闻事件的转播也存在类似的突发因素。&&& 例如,由于某新闻人物前一期活动的延迟,导致他在某一直播点上的原定讲话突然取消,如果没有预先周密的策划措施加以弥补,那么相当于原讲话—的1--3分钟的节目空白如何填补?&&& 再例如某些新闻人物对行程路线的突然改变或某些组织机构对若干活动的临时取消等等。&&& 电视直播不仅是编导、摄像、主持人等人员的协调配合,还是一个涉及演播室搭建、摄像机布位、微波发射、现场切换、临时供电等方方面面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的系统工程,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下,没有事先对新闻事件种种潜在的可能出现的变数做出科学有效的预测和足够充分的准备,任何一点临时突发的改变会成为导致整个直播失败的可能因素。
&&& 2、创作过程一次性&&& 直播节目的魅力就在于电视观众收看的电视节目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 然而对传播者而言失去了录播节目制作过程中可以对采访的新闻事实、报道角度、主题立意等反复推敲、加工删减的录制、制作、编辑、合成等分别完成的环节,也就失去了以充分的知识准备、思想准备面对新闻事件的缓冲地带。&&& 在直播中,采访、摄制、编辑、播出等一次性同步完成,记者、主持人在新闻现场目击具有原始形态的信息场,除了平时积累起来的思想体验和现场即兴的观察与机智外,面对直指自己的摄像机和身后稍纵即逝的新闻事件,几乎没有把说出去的报道收回去的可能,或是将自己的思路再重新编辑一遍的机会。如果没有事前尽可能比较充分的准备与周密的策划,就无法实现瞬间对新闻现场无效或模糊信息的果断摈弃;对无序繁杂信息的即时组织和有效传播。
&&& 3、策划的依据———传播活动策划者(以下简称传播者)与受众心理视点的分歧定位&&& 新闻直播策划是传播者以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反应为依据进行的活动。其传播效果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策划者对受众信息接收心理的理解程度、对电视叙事艺术(如何建构故事、如何保持兴趣、如何丰富信息、如何传受互动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新闻事件本体核心价值的挖掘程度等因素。&&& 当策划者在建构新闻事件现场直播的信息传播框架时,作为对重大新闻最深入最及时的报道,仅停留在WHEN(何时)、WHERE(在哪里)、WHAT(发生了什么)、WHO(谁)等基本新闻事件基本事实的呈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只有对信息进行纵向的历时性追溯和横向的共时性比较,重点在WHY(为什么)、HOW(怎么样)、WILLBE(发展、走势)等问题进行延伸、拓展,才能提高受众读解能力,保证受众更好地参与其中,这也是体现策划者观察思考理性分析能力和策划功力的重要方面。
&&& 五、两大直播题材的类型、性质
&&& 能够进入新闻现场直播策划视野的题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仪式性新闻直播报道,一类是事件性新闻直播报道。&&& 这两类题材的相同点是,首先都有真正的实实在在的新闻事件发生,这是确定报道的前提。其次,每一类题材都有引人入胜的视觉表现过程和牵动人心的兴奋点,这是确定用“直播”这种叙述方式的必要条件。另外,它与受众生活密切相关或者意义重大,这是保证直播报道收视率和明确传播价值与方向的必要件。&&& 不同的直播题材对策划者的要求和需要达到的传播效果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两类新闻现场直播题材的区别:肯尼迪遇刺的直播是事件性新闻现场直播;而肯尼迪葬礼直播就是仪式性新闻现场直播。具体来说两类直播题材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 1、从推动事件发生的原动力上看&&& 仪式性新闻是宏观或微观环境中的“矛盾”发展过程中,“统一”性矛盾的力量占据上风,呈现主要态势的结果,所以,仪式性新闻现场直播策划处处体现统一性矛盾中要求稳定,维持现状的要求。&&& 事件性新闻是宏观或微观环境中的“矛盾”发展过程中,“对立性”矛盾激化、呈现主要态势的结果,所以事件性新闻直播策划处处体现“对立性”矛盾激化,有冲突、有争议、或要求打破现状的要求。&&& 体现在生活中,仪式性重大新闻现场直播的程序是由某组织机构单独组织或者直播媒介单位参与发起的;&&& 而事件性新闻直播的原动力则可能有千百种假设。例如,美国电视媒介多次就总统遇刺题材如,林肯、肯尼迪、里根等遇刺作过直播,策划的内容,却迥然有别,因为事情的起因却千差万别:&&& 仪式性直播中的策划者显然是作为受雇于与其有同盟关系或归属关系的权力结构的舞台总监出现的,其策划行为会必然地受到来自权力机构的干预,对策划造成牵制的力量来源较明确;&&& 例如,我国的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的直播,就是一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政治行为,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为直播策划的基调、内容和方向的把握明确了的界线。&&& 事件性新闻直播中策划人与权力机构的这种关系相对趋于隐性,策划行为相对自主。&&& 而事件性直播报道中对策划者行为的干预因素往往是多边、多变的。&&& 例如,莫斯科申办奥运直播最初策划是按照历来申奥都没有公共信号的提供惯例来确定的播出形式:总演播室设在北京,由体育部牵头不同部门的7个栏目按一定编排结构有机组合,完成直播。就在临近直播时组委会才同意为直播单位提供公共信号,这样原定策划迅速调整为以现场信号为主,并把总演播室移到莫斯科。
&&& 2、从流程上看&&& 仪式性重大新闻直播的总的时间流程是预先设计好的,每一个中心点的事件性信息包括出席人物、出场时间、行走路线等基本是固定的。例如,1999年“国庆阅兵”直播。&&& 而事件性新闻直播从一开始就无法断定下一时刻会发生什么,又会有那些意想不到的人物会在意想不到的时机出来,又引导事件如何转向?例如,就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案进行的总统弹劾案现场直播报道,没有人会知道总统的官运吉凶,尤其是在几家媒体和调查公司的炒作下,新闻事件的结局更加扑朔迷离。&&& 所以,仪式性重大新闻现场直播报道的策划人更像一场盛大舞台剧的导演,每一次启幕、落幕的时机,每一个重要人物或非重要人物的登台,或者最佳机位的设置与调度等都已被排演得很娴熟。1999年“国庆阅兵”直播,从10月1日9: 50起,至12:05结束,连续2小时15分钟的全程直播策划案的细致与严格是可以用“秒”来衡量计算的,因为直播的内容本身就是固定的。例如,单位时间内经过天安门的方队数量是有着严格规定的,而每一个方队留给镜头表现的时间是33秒,所有精妙的策划就都浓缩在这33秒中。
&&& 3、从功能上看&&& 仪式性新闻直播更多地是借助一定人为策划组织的重大新闻活动,负载一种能表达统治集团价值取向和立场愿望的意向与主张,并以此形成一种能对大多数受众实行凝聚与鼓动的力量。所以,在策划的叙述方式中,新闻事件本体层面的信息表达只是为了负载更多的象征层面的信息表达。&&& 而重大事件性新闻直播往往以传递最新、最引人注目新闻事件本体信息为己任,对新闻解释层面的信息开发尤其看中。策划者所有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的信息传播更丰富、更有序,让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解读更充分、更有效。它更接近于新闻传播的最基本的功能,而象征层面的信息往往内隐,或者暂时忽略。&&& 仪式性新闻的直播的策划者往往站在新闻事件的认识终点,对大众舆论的引导是明确的,具有结论性的;事件性新闻现场直播策划者则站在对新闻事件认识的起点上,通过挖掘报道新闻事实展开过程展开真相调查;在大众舆论的引导上,不是以结论性意见,而是以对事实信息的选择性传播,来影响受众自主推论的思维逻辑来完成。
&&& 4、在表达方式上&&& 仪式性新闻现场直播报道更多的是用一种近似史诗朗诵式的激情,张扬地表现出对一种价值观(特别是受到主流阶层推崇的价值观)的拥护,其贯穿始终的气氛中更多地是在传达一种欣欣向荣和和谐美满的暗示。&&& 而事件性新闻现场直播则在新闻事件重重矛盾与悬念中展开叙述,哪里有矛盾,哪里有对立,哪里就有镜头。&&& 正如我国1999年澳门回归直播、50年国庆阅兵直播。&&& 而我国日莫斯科申奥直播、美国“水门事件”听政案直播、辛普森案追击、审判直播等事件性直播过程中充满巨大的悬念感和未来结果的不可预知性,人们的猜测和结论也不尽相同;新闻事件结束后留在人们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是意外的变数或矛盾的激化甚或对结果的质疑。
&&& 六、策划的实质———生活时空的解构与建构
&&& 策划者所有的行为都是试图让受众感觉仿佛亲临现场,但毕竟在受众与真实的现场之间还隔着电视媒介的转述。在转述过程中,发生了电视的时空观念与生活真实时空的剥离。
&&& 1、强化现场感&&& 现场感是来自于新闻事件现场的鲜活信息作用于观众而产生的新闻真实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受众减少了对真实事件由于主观想像的补充而产生的差异性,从而增加对经过电视传播者过滤的信息传播的“信任度”。&&& 除了在数量上要增加新闻现场信息采集量以外,在质量上也要截取那些新闻含量丰富的,最具现场典型的声音或画面。有时为了获得现场一个富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例如,在“钱塘江潮”的直播中,摄制组分别用航拍、50米移动轨道跟拍和地面各个角度、各种视角的固定机位以及水下一个仰角机位对钱塘江潮进行拍摄,让受众从各种角度全方位感受到大潮袭来那一刻的瞬间震撼。同时弱化了解说词的功能,大大增加了记者现场报道的比重和力度以及对现场的个性感受的表达。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参与而不是旁观的态度,让受众充分体会到真实的现场感。&&& 另外,在策划中就要为增加动态信息含量保有预留空间,例如,莫斯科“北京申奥”直播的重要负责人张斌特意对直播开始后第一个小时内的节目全部予以的开放性处理,即,既不在这段时间预留录播专题,也没有预先写好的稿子作参考,因为最新最典型的新闻事实发展变动多出现于直播开始后的第一个60分钟,虽然这样的策划思路为直播成功提高了风险系数,也为自己的现场主持提高了难度,但却大大提高了直播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现场动态信息的宽容度。
&&& 2、尽量多用电视纪实手段&&& 例如,尽量使用信息含量丰富的长镜头,而不是蒙太奇。因为长镜头更真实地保留了事实发展变化中的原生态,长镜头有利于保证信息记录的完整性,而蒙太奇则因为是对原始信息的拼接组合,有断章取义的嫌疑而让人产生不信任感。&&& 现场同期声的大量采用也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各种手段本身的使用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这些手段的使用,消解冗长信息的平面流程表达模式,凸显新闻内核,强化深度意义,让新闻事实本质真实的呈现更加理性、客观、完整。
&&& 3、瞬间记录细节&&& 细节的力量首先在于它的真实。细节虽“细”,但它的含义要大,容量要深。从生活中意外捕捉的精练的细节,例如,人物的表情、下意识动作等往往更能充分扩大视觉表现的张力,给人以独特的认识感受和审美感受。正如没有人会在同一个瞬间从空中、从水下同时观看钱塘江潮,当电视用自己特有的手段将司空见惯的生活出乎意料地解剖拆卸之后又重新拼装在一起构成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时,一种新的审美途径就被打开了——这就是电视手段对真实时空的解构与重构。现场直播策划人在这其中应努力表现的是,不仅能以特有的视听语言去说服人们,让人接受这样一个临摹于“生活真实”的“电视真实”,而且让人有理由相信“电视真实”比“生活真实”更加真实。
&&& 七、策划的过程———新闻现场无序信息的有序化
&&& 策划的过程就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即新闻现场无序信息有序化。&&& 把新闻事件的核心信息从日常生活中抽取提纯,作为中心着重表现,再把与核心信息密切相关的边缘信息,如,新闻事件发生的起因,走势、影响预测等背景信息从纷繁复杂的表象里筛选分离,依照需要播出,按特定线索或布局裁减粘贴于核心信息的周围,帮助完成核心信息的寓意表达与解读。这就是新闻现场无序信息有序化的含义。
&&& 其主要实现途径有两个:
&&& 1、从内容上进行主题单元设置&&& 每一次直播报道都有自己的主题设置。主题明确之后,所有的线索和各个小单元的设定便由此展开。即使选题相同的领域因为有不一样的主题设置,内容风格也迥然不同。&&& 以“香港回归”直播与“澳门回归”直播为例,同样是有关回归题材的报道,香港回归直播主要强调的是香港回归的政治含义,因此各个小单元的主题设置无不以此为中心展开。例如《香港的历史》《百年耻辱》《香港的明天》等。&&& 而澳门回归直播中则调整了报道方向,以经济生活报道为主。因为绝大多数内地观众没有到过澳门,为了在尽短时间内对澳门的风土人情有更深的了解,制作了一批更生活化的专题片,如《澳门的交通》、《澳门的渔港》、《澳门的土生葡人》、《澳门的文化遗产保护之成败》、《新闻人物———何厚铧》等等,同时将澳门的政治意义蕴涵在日常生活的介绍中,更容易被观众自然而然地接受。&&& 再例如,黄河小浪底工程直播和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直播虽然在题材上类似,然而却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主题:黄河小浪底工程直播在于表现中国五千年治黄史和五千年黄河文明史;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未来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在小的单元主题设计和背景介绍时,黄河小浪底工程直播报道侧重于《无怨无悔的当代大禹》、《大坝文化》、《黄河文明与五千年治黄史》等专题;而长江三峡截流直播则重在表现工程建设本身恢弘浩荡的新闻信息和“宣传三峡工程、赞十五大成就、振奋民族精神”的主题。而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直播的专题背景更侧重于工程建设运作过程的现代、科学、合理,和工程带给人的意义,因此,更像一部关于长江三峡截流的百科巨著,如,《新中国领导人与三峡》、《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空中看坝区》、《三峡工程防洪效益》、《三峡工程发电效益》、《三峡工程航运效益》等。
&&& 2、从形式上采用多种手段的组合报道&&& 电视画面、解说词、音乐、采访、同期声、特技……几乎任何艺术形式,只要你能想像的,在电视中就可以找到;而所有这些令人应接不暇的表现方式又以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整体构思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其他媒体无法企及的竞争优势。&&& 现场直播报道形式与内容的深宽容度、大信息量决定它对包括现场采访、演播室讨论、纪实片、专题片、新闻人物专访、权威评论甚至MTV等多种报道手段的兼容性;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合理编排有机整合。&&& 下面以《钱塘江潮》直播中的一个段落为例,看一看新闻信息资源的多元报道手段的组合与编排。
&&& 短短不到30分钟时间里,策划者分别以现场报道、演播室专家访谈、专题片、动画等多种报道手段,调动了多种视听手段为人们介绍了钱塘江潮形成的特殊的原因、潮涌规模、水流速度等,涉及天文、地理、民间传说等丰富的知识信息背景介绍等,为人们充分展示了以钱塘江文化作为大背景的丰富的现场信息。
&&& 八、策划的目的———营造受众可接受语境
&&& 其实,无论是“单元主题的设置”还是“多元手段的组合报道”等,都不是直播策划的目的,而只是使现场信息传播更加有序、更加系统的手段。&&& 任何手段和技巧的运用都只是促进信息流动更加通畅的渠道。策划的核心还是如何尽可能地为受众提供最丰富、最生动、最真实的信息并传达出一种富有理性和逻辑的思想。&&& 新闻现场直播播出时间长、信息容量大、主题意义深,有时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文等各个方面更专业、更深邃的背景,如何在策划中让受众的接收信息的渠道在个体知识面、理解力等都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畅通无阻呢?这就需要在策划中有意识地营造受众可接受语境。
&&& 1、叙述内容激活受众的信息文化地图&&& 有人认为既然信息冗长拖沓会引起观众反感,那么单位时间内的信息传播越密集越好。不一定是这样。现代传播心理研究表明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由于生活经验、知识阅历而沉积的一幅文化地图,每当有新的信息进入时,这些信息会自动按照“地图”的指引找到该去的位置,并在那里被分析加工和整理,补充形成新的文化地图的一部分。然而当单位时间内信息的分布过于密集,特别是陌生知识含量过高时,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席卷,许多人头脑中原有的信息地图就会丧失作用,甚至像误入亚玛逊河热带丛林里的爱斯基摩人一样迷失方向不知所措,并对信息环境充满抵触感。而能够成为现场直播的题材往往意义重大、内容庞杂,甚至涉及到一个普通人很少有机会深入了解的领域;&&& 例如,《日全食———彗星天象》直播中的天文知识、《中、俄、哈、吉、塔五国签约》直播中的复杂政治背景、《长江三峡截流工程》直播中工程构造等专业性很强的直播,就很容易让观众产生理解上的障碍。这就需要传播者在策划过程中就要把观众的理解能力着重考虑,并通过有意识的策划为他们的信息地图安插新图标。&&& 例如,按一定清晰的逻辑脉络和思想深度对专业问题、行业术语、或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等背景知识加以深入浅出的介绍等等。正像我国前总理李鹏在长江三峡截流直播期间视察中央电视台演播室时所说,“不能让百姓觉得自己是外行”。
&&& 2、叙述方式接近受众心理特征&&& 新闻直播的叙述者在文化上心理上应具有兼容性,因为他承担的首先是沟通、交流的角色。其态度应与对电视的视觉处理和受众的接收心理相匹配,——目的不在于自身的引人注目,相反,他应努力地、不动声色地把受众的视线从自身引开,直至受众的目光聚焦在对事件本身的参与上,并同步追随一段随时变化结果未知的事件而起伏跌宕、引人人胜等。&&& 也就是说,策划者要懂得讲故事的艺术。怎样让观众在长达三四个小时甚至72小时的现场直播报道过程中不觉得鼓噪、厌倦?&&& 首先,要杜绝信息冗长的平面流程表达模式,强化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以《钱塘江潮》直播为例,虽然具有直播的视觉表现优势———潮涌汹涌而来的瞬间在给观众带来的震撼与享受,但也有直播的劣势———直播中大部分时间却是在等待潮涌,而且不知潮涌在何时发生。该如何在长达数小的时间里紧紧抓住受众的眼睛而不会对滔滔江水产生厌倦呢?&&& 让我们看一下《钱塘江潮》直播开始以后从第20--25分钟内传达出的信息量:&&& 1、钱塘江潮涌是否每天都会发生&&& 2、一年中何时的潮涌水势最大&&& 3、钱塘江的源头专题介绍&&& 4、“交叉潮”现场报道点的天气拍摄条件&&& 5、“交叉潮”现场报道点机位设置&&& 在短短5分钟的时间容纳了5方面信息,中间还包括一个2分钟的小专题,即,平均40秒更换一则信息,每个信息占用时间不足1分钟,可见信息量容纳之大,节奏之快。&&& 其次,现场直播策划要根据受众心理疲劳期和新闻事件的发展设置悬念和兴奋点。例如,《钱塘江潮》直播,基本以钱塘江潮顺次经过的四次潮涌谋篇布局。但为了烘托悬念,在直播开始后不到3分钟的时间里,即,在总主持人方宏进介绍了此次直播的基本范围与任务之后,立即将镜头切入到以四次潮涌即将顺次经过四个直播拍摄点,以四名记者现场报道的形式抛出本次直播的四大悬念:&&& 悬念之一:难得一见的“交叉潮”会不会出现?&&& 悬念之二:经过延关的“一线潮”将呈现直线还是曲线的?&&& 悬念之三:“回头潮”浪涌是否能高过丁字坝?&&& 悬念之四:浪涌力量的验证———大堤上的汽车是否会被卷入江中?
&&& 观众不睹不快的胃口立即被连环锁般的四大悬念吊足了,期待中,以介绍钱塘江潮文化为大背景、中间穿插丰富的天文、地理、掌故、民俗的直播大幕徐徐拉开……这就是策划过程中不可小视的讲故事的艺术。
共有评论 0 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