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灯的身份正现在在什麼是土豪地方??

《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10——15
转载自:twcomy.pixnet.net(请用代理打开)
接下來我想談談流程與信念的關係,這和流程步驟3、4、5有關&
流程步驟:
3.感受最強時,告訴自己真相為何。
4.從中取回自己的能力。
5.越來越瞭解真正的自己。&
這三個步驟的目的,如果以賽斯書的觀點分析,就是把限制性的信念換成(幾乎)完全沒有限制性的信念──與神合一的信念。這個信念將能夠超越限制。
還記得流程這個三個步驟說了些什麼?
「我擁有神的力量並與神同在,我創造自己體驗的一切。這不是真的,全都是虛構的,是我的意識創造出來的。我現在從這項創作中取回我的能力。當我取回能力時,我覺得能力回到我身上。我覺得這股能力在我全身流動。當我感受到這股流動,我覺得自己越來越擴展,跟真實的自己越來越接近,在人性體驗中展現更多真實自我。當我覺得自己向無窮能量開放時,我是.……」
這就讓我想到賽斯在《個人實相本質》第614節說的一段話:
『你的信念可以變得像堵牆一樣,把你重重包圍起來。
首先,你必須認知有這一重圍牆,你一定要先看到它們,否則你不會悟到你是不自由的,只因你無法看出圍牆之外。(非常斷然地:)這重圍牆將代表你經驗的極限。
然而,有一個信念可打破知見上的假障,這是一種擴展性的信念,它會自動地穿破那些虛幻和抑制性的障礙。
現在,分開來寫:
自己並沒受限制。
上面這句話說明的是一個真相。你信它也好,不信也好,它就是存在。第二個觀念是:
自己是既無界限,也沒有分割的。
你所經驗到的「界限」與「分割」完全是錯誤信念的結果。再下一個觀念就是我說過很多次的:
你的實相乃由你自己一手所造。』
如果仔細比對流程和賽斯的話,會發現兩者說的都是一件事:
自己並沒有受限制、自己既無界線、也沒有分割的──這不就是無限、與神合一的信念?
你的實相乃由你自己一手所造,不就等於「這是我創造的幻覺、這是我意識創造出來的?」
然後,整個流程步驟3到步驟5,又跟賽斯提到的「三管齊下」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個人實相的本質》第619節:
「你的情緒和想像力兩者都跟著你的信念走。當某個信念消失了,那麼你就不會再懷抱那同樣的情緒,而你的想像力也轉向其他的方向。信念自動地動員起你情感的和想像的力量。
很少有純理性的信念。當你檢查你意識心的內容時,你務必要知道或認出,那些與某個特定概念相連的情感的或想像的種種內涵。要改變信念,可以藉以相反信念取代之的方法,這也還有好些不同的方法。其中一個特別的法子是「三管齊下」。首先,你要針對那個你想要改變的信念,生出一種與該信念所引起的情緒相反的情緒,此外,你要把自己的想像力轉到與受該信念所控制的想像力相反的方向上。同時,你有意地向自己擔保,那個不令人滿意的信念只是對於現實的一個概念,而非現實本身的一面。
你要明白,概念並非靜止不動的,情緒與想像左右了它們的方向,而或加強或否定它們。」
讓我們把流程和這段話加以比對與思考:
生出相反情緒──流程步驟5正是要你感受自己是無限存有時的感受:無盡的喜悅和平靜狀態。
想像力部分──流程倒是沒有強調這點。或許步驟4為取回能力所說的話本身就帶有想像力的色彩。
信念只是一個概念──過去的舊信念是虛幻不真實的:這不是真的,這一切都是虛構的,此即流程步驟3。
賽斯在這段話所提示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情緒與信念之間的關係。在賽斯的體系中,是先有信念,再產生情緒。(同樣的說法見《》)。所以,要改變情緒,最終極的其實是要改變信念:當我們認知到自己是神,是無限存有時,面對外境的種種變化,根本不需要有負面情緒:知道自己並不會也沒有被傷害,永遠平安與喜悅。
不過在這裡,賽斯也說:「很少有純理性的信念。當你檢查你意識心的內容時,你務必要知道或認出,那些與某個特定概念相連的情感的或想像的種種內涵。」意思是:信念和情緒通常最後會混合在一起,難解難分。而依賽斯的理論,這又會形成一組特定電磁模式,顯現在我們的生活。既然如此,流程和賽斯的「三管齊下」的方式,就是畢其功於一役──一次解決信念和情緒的問題!
說到這裡,我想談談「取回能力」,流程的第4步驟。
本書的拿回能力的作法確是不同於其他法門(這也是作者所強調,與其他法門相異的部分)。其他大部分各派(包括釋放法)大多要你把情緒流過去,轉變能量狀態。像賽斯說過,讓情緒自發性流動,最後情緒會自然的轉變;瑟多納釋放法是把負面情緒釋放掉、零極限則用清理……
但「拿回能力」等於直接把強烈情緒拿過來用並轉化。基於賽斯觀點,簡單說每個強烈情緒(背後由信念支撐),是有一組電磁模式。一般而言普通做法是讓能量流過,自然會消散(如果真的臣服能於自然之流的話),然後因為不再加強舊有的限制性信念模式(透過覺察、觀照或轉念等),自然會形成新的電磁模式。
「取回能力」是直接把舊電磁模式拿過來用(透過強力的與神合一信念),當下轉變,不必等新的電磁模式形成,速度會很快。因為說實在的,情緒之流往往只是我們在能量上加上了判斷(張德芬《活出全新的自己》提到的黃庭禪有類似的說法),那麼直轉變自己的信念,舊情緒所構成的舊電磁模式就直接拿來用來組成新信念的新電磁模式了,能量一點也不會浪費掉。當下直接轉換!
只是效果方面,轉換效果真的非常非常猛烈(親身經歷)。若沒深刻身心靈相關知識的人,實行流程,可能會吃不消。相較之下,其他方法慢,但卻溫和。
所以我可以理解,這也是為什麼張德芬老師《活出全新的自己》用黃庭禪取代「流程」、許耀仁老師則是用瑟多納釋放法代替「流程」來用──他們卻不約而同的沒使用本書的精華「流程」。因為,讀者如果因為使用流程而經歷更多挫折、不安、不適與恐懼(為什麼會這樣,之後會詳談),一定會以為這會是個錯誤方法,會帶領人走上錯誤道路。
但基本上,本書的概念必須從頭到尾詳細讀一遍,才能夠真正領略作者所要傳達的理念。只有在書中片段的摘錄,讀者是領會不到其中的妙處的。
說到這裡,讓我們來看看流程設計的巧妙:
這本書前面的1-8章,都是作者設計要來使你對「流程」有所信心。如果沒有閱讀前面的章節,直接翻到這一章看「流程」,普通讀者一定會覺得莫名其妙。作者花了長長的篇幅,就是要說服身為讀者的你!基本上,如果之前有接觸身心靈新時代思想的朋友,會非常快進入狀況:因為作者所說的,和新時代訊息其實如出一轍,不用作太多的信念轉換。但是如果是普通讀者,就必須一步一步照著來作者所規劃的閱讀順序才能跟的上。
以第4、5章為例,作者其實也可以不寫有關科學方面的章節。只是這樣的話,將無法說服被傳統的科學觀點所滲透包圍的現代人。而流程中與之對應的就是步驟3告訴自己真相為何:「這是我創造的幻覺,這不是真的,這一切都是虛構的。」
只有當你瞭解了第4、第5章,自己說這幾句話的時候,才會有真正的信心。
流程包含了科學理論基礎,包含了對治負面情緒的方法,也包括了與神合一的信念、還再加上幾近獨家的當下情緒能量轉換。最後第6步驟再加上感激──確認自己身為無限存有的創造力量!只是短短的幾句話,卻蘊含了這麼多東西,讓我讚嘆:流程的設計真的非常非常的巧妙!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整個流程就是一個訓練自己走向全然信任過程:信任自己是神、自己是無限存有、自己創造了自己的實相。在理智上我們也許都知道這些訊息,但要真正感受,則是另外一回事。流程就是用來幫助我們自己,全然的信任並體驗這些靈性真理。當你真正對整個存在完全的信任,整個世界就不同了!
下篇心得談的是第十章的其他部分,會更傾向閒談性質:)
請繼續收看:
寫完前面第十章前面兩篇重點心得,在這篇終於可以稍稍微喘口氣,以漫談的方式介紹其他的內容^^
作者接下來介紹了第三項和第四項尋寶工具:「迷你流程」、「讓話語具有力量和自我對話」。
※所謂「迷你流程」,其實和「流程」是一樣的,差別是:當你並未感到不適或負面情緒,卻覺察到自己的限制性信念時,請運用迷你流程。
所以迷你流程是:
1.正面迎擊。&
2.徹底感受讓你不舒服的這股能量。
3.感受最強時,告訴自己真相為何。
4.從中取回自己的能力(power)。
5.越來越瞭解真正的自己。
6.向自己和創作表達感謝。
迷你流程少了步驟1「正面迎擊」(書雖然未言明,但我想步驟2「徹底感受讓你不舒服的這股能量」自然也省略掉了)。簡而言之,迷你流程就比較是單純處理「不夾雜負面情緒的信念」問題。
迷你流程運用的時機其實非常廣,因為現今大家對於金錢的基本信念,幾乎都有很大的限制(如果你對這一點還很困惑,請回頭看本書第七章《打開你的透視力》)。例如,我們常常為了一些小折扣或特賣,四處斤斤計較──例如,為了汽油便宜幾塊,去漲價前夜大排長龍的加油站──事實上,因為等待所耗去的時間成本,絕對超過省下來的幾塊錢。或是買東西時,為了稍微便宜的特價品,放棄了自己買最喜歡的品牌……蘊含對金錢有限制性信念的例子太多了,簡直不勝枚舉。
而實際上,我們擁有多少的富足是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意識狀態的。迷你流程正是改變意識狀態的極佳的好方法!儘管我已經運用的迷你流程一陣子,但是還是會在日常生活中,時不時發現自己仍有許多大大小小的限制性信念,這時候迷你流程便能助我一臂之力,也的確讓我在能更自在而喜悅的使用金錢。
※第四項工具:讓話語具有力量和自我對話
作者建議我們:
使用的第二階段用語代替第一階段用語,改變所有構想、概念和話語——並且在這樣做時,盡可能感受真相與新用語的意義。
成本→→要求感謝&&&&&&&&&&&&&&&&&&&&&&帳單→→要求感謝
花費→→表達感謝&&&&&&&&&&&&&&&&&&&&&&經常開支→→每月定期表達感謝
價格→→被要求表達感謝&&&&&&&&&&多少錢?→→這項作品要求怎樣的感謝?
付款→→表達感謝
請注意,感謝的原文是appreciate,如我在所討論的,也含有很大程度的「讚賞」意味。另外,話語雖然很重要,但是重點來是在內心那股感謝和讚賞的感受。
接著,我想補充第十章其他一兩點心得。
作者一開始告訴我們:「在人性遊戲的第二階段,你要逐一的取回能力、智慧和富足,慢慢體會收回這一切的過程。」──這是因為,人生的設計就是讓一切萬有/存有透過整個人格結構來體驗。一下子取回能力,就會立即終止結束在這個世界的上經驗,因為已經沒什麼好玩了!記得嗎?我們是來玩人性遊戲的。
『這個過程的運作方式如下:擴展的自我指引你找到並打開令你害怕的蛋,讓你感受到蛋中的能力——也就是必須放在那裡維持限制幻覺的能力。當蛋打開了也發現能力了,接著擴展的自我開始引導你應用流程工具,在當下取回適當能力。……。一次擴展引發下了次的擴展,形式連鎖效應,最後破壞並瓦解你在第一階段建立的「限制機器」。這時候,你就從金錢遊戲徹底解脫。』
擴展的自我(Expanded&
Self)/高我/大我,在你有意識表達了「想要擴展自己」,迎接更多的無限制經驗時,就會開始安排一些事件讓你經歷並成長/憶起真相。(如果依賽斯在《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中的說法,在形成這個世界事件的「架構二」此時就開始編寫劇本了)。所以你會開始為自己吸引來一連串的事件,開始你的取回能力旅程。而這旅程真的是精彩連連。
希望心得文看到這裡的你,開使用流程吧!
(P.S.在這裡我還是強烈建議大家把這本書買回家看,要瞭解流程的詳細細節,看原書是必要的!)
我們下篇心得文見。
請繼續閱讀:
當你讀完了第十章,心中是不是有很多躍躍欲試的感覺?作者在第11章告訴我們更多關於從金錢解脫的種種。
在這篇心得文中,我想試試依順序導讀的方式,這樣的形式或許更加簡單:
※P.180&&&&&&&&&&&
「在第二階段,細節並不重要」
&為什麼細節不重要?請看,有著非常好的解釋:
『首先為你自己創造一些東西。你可以用任何自己感覺舒服的方式。它不必十分複雜;它可以是任何東西——它代表你的理想生活方式。想像一個景像:你正在做某些自己很喜歡做的事,而在那種生活方式中也獲得全面的支持。你毫不懷疑自己已獲得支持;你真的感覺那是你的生活之道。那就是你的生活之道,而一切都很不錯。了解它,視它為你的生活感受的理想精粹。
我們並非要你描繪一個一成不變的畫面。我們是在談論你所感受的生活真髓。在心中帶著那個理想的畫面,接著我會問你一連串的問題……你心中帶有那個景象或感覺嗎?
好。那麼,在這些問題上,你要誠實對待自己,而且也要這樣待我。你誠實地想一想,你是否能夠在——噢,比方說——十年之內創造出那種生活?
&&&你是否相信,你在一個月內便可那樣生活?
&&&&你是否相信,不管你所想過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你在一年之內就可以過那種生活?
A:(稍停一刻)不。
你相信自己可以在三年內做到?
A: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好。你可以確定?你真的可以這樣感覺?……一年?
A:可以,只要我全心全意那樣做。
好的。你為什麼不那樣做?為什麼一定要專注在自己所不想做的事情上?
A:我想,我認為自己必須照顧很多別的小環節。
  可是你要明白:當你做一些代表了你那個實相的振動的事情時,所有小節便都會照顧自己了。這不是說,你將不做任何事:這只是說,當你過那種精粹的生活;當你的生活與你所選擇的道路之間,形成一種同步和諧的時候,一切便都會以它們需要的形式落在那條道路上,而且會落在它所需要的適當位置上,讓你繼續做自己想做的那個人。你輕鬆自在地把所有照顧生活瑣事所必需的工具,同時吸到自己的人生之中。那就只有一整件而已。
你看,你現有的困難是在於認為:你的人生是一系列分離的想法,而不是一個同質性的事件。在這個事件之中,一切為了讓你成為你需要成為的那個人所必須做的事,都將會自然地獲得照料。那些沒有完成的事——如果你真的成為你所知道需要成為的那個人——其實都不必為此而有待完成。」
※P.181&&「在第二階段,你生活在我說的回應模式(reactive
mode)中。早上醒來等著看個人全像圖中出現什麼,覺得自己想做什麼或有什麼靈感要做什麼。」
P.184&&&&「在第一階段,你讓自己相信全像圖中有力量存在,扮演人格面具的你是駕駛,你一肩挑起把事情完成的負擔和責任。在第二階段,你完全擺脫這些負擔和責任,你把自己交給第二階段的遊戲,讓擴展的自我指引你。如果當你放手或考慮要放手時,出現不安、憂慮或擔心,就應用流程工具。反正在第一階段時,你從未掌控過什麼。在全像圖中根本沒有力量存在,一切都是幻覺。擴展的自我總是掌控一切也有力量,所以在第二階段時乾脆放手,相信擴展的自我,你只要證實真相並依據真相過活。」
這就是許多身心靈新時代書籍所說的:完全信任存在,把整個生命交託給宇宙照顧,順流/隨順而活在當下。作者教我們的正是所謂「臣服的藝術」!(關於順流、隨順的藝術,亞伯拉罕訊息《情緒的驚人力量》和《這才是吸引力法則》也有探討。)。我又聯想到約書亞訊息《靈性煉金術》中〈找到內在的平靜,全然臨在〉的一大段話:
『放開控制,努力「不做」
發自內心的創造,比出於自我的創造更為強大,而且更不費力。你不必為細節煩心,只須對一切開放—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的。
因為這份開放,你可能不時會感受到一種拉扯,也許是覺得被特定事物吸引。這個拉扯實際上是你心靈的低語,是你的直覺;當你出於直覺而行動時,你是被拉,而不是被推。你會直到在內在層次覺得適當時,才展開行動。
因為你非常習於推動,也就是用意志力創造事物,所以從小我到心靈的能量轉移對你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這個轉移極度需要「慢下來」,而且要真正接觸你的直覺之流,你必須有意識地努力「不做」,努力順其自然。這違背了許多你被教導的事和一直以來的做法。你很習慣根據你的思想和意志行事,讓思維決定你的目標,並用意志力實現。這恰好跟以心靈為中心的創造相反。
當你發自內心地生活,你會聽從自己的心而行動。你不會去思考,而是帶著警覺和開放的意識傾聽心靈的話語。心透過你的感覺發言,而不是你的思想;當你覺得平靜、放鬆、踏實的時候,心的聲音最能夠被聽見。
你的心此刻會為你指出一條路,可以通往最充滿愛與喜悅的實相。它的私語和建議並非基於理性思維,你可以透過它的輕快和喜悅的語調,而認出心的聲音。輕快是因為心靈從不強迫,它的建議沒有附加條件。你的「心靈自我」並不執著於你的決定,無論你做什麼,它都愛你。
發自內心地生活並不表示變得被動或懶洋洋。順隨事物的自然,不貼上對或錯的標籤、不逼迫事物一定要往某個方向走,需要許多力量。這是「全然臨在」的力量—全然臨在就是面對一切,然後只是看著。你也許會覺得空虛、沮喪或緊張,但不會試圖趕走這些事物,而只是用意識包圍著它們。
你並不瞭解意識真正的力量。意識由光組成,當你將某樣事物放在你的意識之中,它會因此改變。如果不以思考和你對於「做」的癮頭去約束你的意識,它會是一種療癒力量。
要發自內心地生活,你不僅要放掉過度使用心智和意志力的習慣,還必須真正信任自己。
你需要花時間學習傾聽自己的心、信任其訊息,並採取相應的行動。然而,你越是這樣做越會明白,唯有讓憂慮和懷疑臣服於心的智慧,你才會找到內在的平靜。
當你沿著這條道路前行,並進入從小我轉化到心靈的第三階段時,會第一次找到內在平靜。你將瞭解到,讓你不安和焦慮的,正是藉由思想和意志力去控制現實的強烈欲望。
當你放開控制,你就允許生命的魔法展開。你要做的就是傾聽,留意你生命裡發生的事、你對其他人的感覺,以及你的夢想和渴望。當你對自己內在發生的事保持警覺時,實相會為你提供採取適當行動所需的一切資訊。
例如,你可能意識到你的心渴望一段充滿愛、真正與對方交流的關係,如果你只是留意並接受這份渴望,而不試圖採取行動,你會驚訝於宇宙如何對此做出回應。不下任何結論,只是在你的意識之光裡保持這份渴望,你的請求將被聽見並回應。
這花費的時間或許比你預期的長,因為在特定渴望實現之前,必須進行能量轉移。但你是主人,是你能量實相的創造者,如果你基於恐懼而創造,實相會據此回應;假若你的創造是出於信任和臣服,你將會收到你所渴望的一切,甚至更多。』
請注意上面我所標註粗體字部分,事實上,這本書作者和約書亞說的其實都是同一件事:放開控制,由心出發!有趣的是,約書亞在最後說「這花費的時間或許比你預期的長,因為在特定渴望實現之前,必須進行能量轉移。」我想是這因為:電磁模式需要轉移的關係。但還記得我在第十章的分析嗎?流程可以使得時間縮短!
※P.186&&&&&&&&
「有時候當你感到不適,應用流程工具後,倍感喜悅也覺得自己擴展能力。接著,幾秒鐘、幾分種或幾小時後,你發現先前那種不適感又「回來」了。或許你覺得一樣,但是情況已經改變。絕對不是先前引發不適的事又回來,而是新的事物引發不適。每當你應用流程取回能力,能力就屬於你。你並沒有跟自己開玩笑或假裝。即使你未必馬上覺得不一樣(不過許多情況下,你會馬上感受到不同),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每次你應用流程,你就有所改變,你進入更拓展的意識狀態,對你而言一切都不同了。」
為什麼會不同呢?原因是──「你現在不是過去的結果」!請看巴夏的解釋:
「此刻,你正在把自己創造為那樣的人,他們具有來自過去的習慣性模式。你現在就又做這件事。現在又是這件事,一而再,不斷重複,可是,你不必帶著那種有關你自己的界定。
  當你願意知道,你能夠改變那個界定,而改變它即會改變如你所經驗的那個肉身實相時,你便將會了解,你的過去與你現在所正在經歷的事情根本就沒有任何——建立在某種控制方式上的——關係。
  現在不是過去的結果。你認為現在的結果是什麼,現在便是你那個想法的結果。倘若你認為,你的現在是你過去的結果,那麼那只是你所正在創造的一個效果。但你此刻就正在創造那個效果。所以,你從那個有關你現在認為自己是誰的理論,創造了所有明顯的、線形的連續性顯現,這些顯現似乎都處於適當的位置並因而產生了意義。改變那個理論,你將不會經驗任何必然涉及到支持該理論事情。那時,你只曾經驗生命的那些顯現、感覺和信念體系,它們都朝向支持你此刻就正在成為的那個嶄新理論。」
在每時每刻,我們其實都是嶄新的一個人。只是我們的意識創造連續性因果的幻覺讓我們以為自己沒有改變!
這個觀念更可以和P.188作者的另一段話配合
『在第一階段,行為和結果之間存著在因果關係的幻覺。我們讓自己相信:「如果我做X和Y,就會獲到Z。」事實上,全像圖裡根本沒有這種關係存在。換句話說,在全像圖中沒有會在全像圖裡引發結果的肇因。真正的肇因都在全像圖之外。真正的肇因就是你的意識。是能量場中的模式和你具備的能力。』&
是的,所謂物質世界物理上的因果定律,只不過是人們心中的對兩件事之間重要意義的評估而已,是被集體意識所認可的假象,事實上物理因果並不存在。其實現象界是看不出真正的因果關係的,若要在物質世界中想找某個「果」的最初原因,可以無限延伸...,所有事都可以溯源到地球存在,不是嗎?
或者區分的再細一點,真正的因果是「心因外果」(請注意:在這裡「因果」兩字不包含時間關係,只表示一種對應關係──語言有時候不能精確表現我所傳達的意思)。就是內在的意識狀態導致了外在物質世界的結果發生。每個由內心意識出發的因,皆會在宇宙中呈現並表達出來(果)。這個觀念也很重要!瞭解了這個,也會更瞭解《零極限》為何有效:所有的事,都是在內在解決的。外在環境只是內在意識狀的反映而已!
呼,打一打,發現這篇心得文篇幅又過長了。而還有好多頁沒有解析。先暫時在這裡中場休息一下吧~
休息夠了,請繼續收看&
過了中場休息時間,我們又要上路了~
※P.186、187、188
『在第二階段,你只是為了取回能力而取回能力,不是為了改變、修改或改善個人全像圖而取回能力。這是你要理解的關鍵重點』
『如果你想改變、修改或改善個人全像圖,那以你正在做什麼?你在評斷它!你在說:「我不喜歡這個。」我們討論過,評斷會讓第一階段幻覺維持現狀。所以如果你評斷某項創作,會發生什麼事呢?你強化現況,讓創作繼續存在於全像圖中。』&
『如果你應用流程,期望在全像圖中產生改變做為結果,那麼你在做什麼?你在尋求真相證據,因此你強化這項信念:「我不確定真相是不是真的。」……。當你這樣做,全像圖中不會有任何改變,你也無法取回能力或擴展。為什麼?因為你正繼續提供能量給限制你的彩蛋。』
這幾句話真的滿有禪機的。我想,這幾段話也許可以這樣解釋,比記容易明白:當你把你的焦點放在外在世界(所謂「全像圖」),而想要改善外在世界時,所採取的行動,往往出於舊的意識狀態,於是所得到的結果也和以前無異。尤其當我們張開眼睛,四處尋找改變證據時,其實反映了一個想法:我們不相信自己內在意識狀態的改變能夠反映在外在。換句話說,你沒有百分之百的信任流程(以及本書建構「流程」的背後理論基礎。),而這會使的流程無法完全發揮功效。
事實上,所謂我們想要「改善」的外在環境,有多少是出於限制性信念而產生的?絕大部分都是!當你想要改成另一個東西時,往往還是出於限制性信念!所以你仍然受限,在生活上感到動彈不得。是以,作者在P.189才會說『你所做的只是用一個幻覺,交換另一個幻覺。你所做的只是用一項受限創作,交換另一項受限創作。』『在第二階段,你的目標是發覺並真正「瞭解」,全像圖中沒有一樣事是真的,你擁有所有能力。強化幻覺不是第二階段的目標。』&
也就是我們運用流程所想要的真正的成果是:改變自己的內在意識狀態/存在狀態。我們知道,一旦意識狀態改變,外在世界也一定會跟著改變。真正的改變是一定是起於內心!在第二階段,我們不再著眼外在環境的的狀況:我們只在乎自己內心是否存在喜悅中,是否臣服於宇宙之流、與神同行。當你能夠完全以隨順模式生活時,宇宙源源不絕的供給自然會來到:因為你不再將自己和本源的恩寵狀態分開。所以外在世界不管怎麼變化,你將不會再被限制,隨時隨地都能體會豐盛之流!
※P.191
「當你進行第二階段運作,你的全像圖將會改變。你可能檢視這些改變,評斷它們變得更好。不過,真相是你的人生並未變得更好。只是變得不一樣,而且這些差異讓你只為了單純享受玩遊戲的樂趣,而進行不同的遊戲。」
其實,作者所提供的四大工具,無非是幫助我們重回更高層次的觀點:在本源/神/一切萬有的眼中,這世界的一切都是非凡的遊戲。當我們真的能夠感受的這世間萬事萬物存在的秩序和完美,就和神一樣,能夠即興的在自己的實相自由自在地創作自己喜歡的事物,快樂的嬉戲!
※P.192、193&&&&&&&&&
作者再度告訴你,外在的境遇一切都是幻覺,一切都是虛構的,是你意識創造出來的!
我得說,這個真理聽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完全體會,對一般人而言不是那麼容易。因為,物質世界的幻覺太強了!很多時候我們身陷幻覺,忘了自己擁有跳脫幻覺的能力!
※P.194-198&&&&&&&&&&&
作者告訴你「在第二階段應有何期待」:
1.期待有不舒服之感。
當我開始運用流程時,我才更覺察到自己在生活中累積了多少不愉快、不舒服的感覺。透過流程,我真的度過了好幾次情緒風暴!
2.期待發生「奇怪的事」。
這個部分和第十二章心得文有關,下篇心得文再提。
3.期待讓自己的所有核心信念受到挑戰。
其實只要運用流程、迷你流程時,就是把自己的限制信念拆除,換上與神合一、無限的信念了!
4.期待時而感覺困惑、挫折、壓力太大和喪失判斷力。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是還沒完全記起自己的身份。幸運的是,流程可以幫我們記起。
P.201&『重點&
第二階段與把事情搞清楚,邏輯或理智無關,而跟感受與直接體驗有關。了解是第二階段倒數第一名的獎項。』
也就是說進行流程時,如果遇到太多奇怪的事,別一一搞清楚。
巴夏有一段話可以和作者的話互相呼應:
『Q:你是否說過,經常分析一切可能會有害?
A:在某種意義上,你可以認清,你將常常容許同時性進入自己的生命中,並且決心不去分析它——因為分析它可能無法讓你經歷那種經驗,你將會又再把它分割為小塊,而不是讓它成為一個整體。信任吧。那是一種真知。你只要相信,一切你所見的都是同時性。沒有意外。你如何與它發生關聯正是你所需要的。簡單又明白。不過如此。
Q:如果常常是;當同時性存在,而你也照它行動,但卻沒有發生任何事情,這又如何?
&A:這是一個矛盾。你要明白,你正在設立兩個完全不同的有關同時性的觀點——一個正向,一個負向。須知道,它將永遠會以任何需要的方式來顯現。再說一次,它不一定是易於覺察的,好讓你可以利用它所顯現的樣子。因為,假如你必定覺察到某些意念,你可能便無法移向它們;你可能會固著在這個機制上。這就好像,你忽然——分析性地——沉迷於那個擁有駕車能力的概念,但卻忘記了如何進入車中開車——因為你太固著了,「嗯,這一小塊,它與那一塊的關係怎樣?它與這個的關係怎樣——怎樣,怎樣,怎樣……?」那時候,你已經趕不及赴約了。』
事實上,我們人類的自我(ego)的結構設計,本來就是用來應付這個物質世界。對於這世界為了運行所產生的龐大意識交流、資訊,要真正瞭解眾多事件的來龍去脈,是不能負荷的。那麼,請讓自己跟著感覺走吧!
P.203&&&&&&&&&&&&&&&
有一段話讓我心有戚戚焉:
『不管你幾歲,身為無限存有,你用盡所有力量、創意、發明才能、聰明機智和巧思,說服自己幻覺是真的,你跟真正的你截然不同。你殘酷地歐打自己的頭,「物質世界是真的,物質世界是真的,我的活存帳戶是真的,我的活存帳戶是真的,我的確受到限制,我的確受到限制」,直到你完全相信為止。你無情的讓自己從擁有無限能力,變成處處受限。』
幾乎我認識的每個人(不管是現實生活上還是在網路上,也包括了過去的我),似乎都真的遺忘了自己擁有無限能力,以為自己是受限的。於是,過著夢想處處碰壁的生活,每天殘酷的毆打自己的頭啊!
P204.&&&&&&&&&&&&&&
『重點&&&&&&&&&&&&在第二階段,你不主動讓事情發生或「證明成效」。你只是進行第二階段,當你這樣做時,雲霧會漸漸消散,陽光會逐漸展露,真正的你開始發光發亮。發生這種情況時,你的全像圖會自然而然的以驚人的方式自行改變。』
作者說,他的喜悅感、平靜感和滿足感大幅增加。這也和上一篇約書亞信息相呼應。就我個人體驗而言,作者說的是真的。
寫到這裡,終於到了本篇尾聲。在下篇第12章心得筆記,我想談談所謂的「轉換實相挫折期」。
請繼續收看:
在這一章中,作者開始告訴你,運用流程之後,發生在他和其他人生命中的親身經歷。我不打算詳述這些故事。只是想挑出一點有意思的小細節。心得文的其他部分,我想要討論轉換實相挫折期、或許還加上一點建議。
&※P.233&作者的客戶談到「時間是最大的幻覺」。如果你熟悉新時代思想,對這句話一定滾瓜爛熟,這是新時代裡的ABC。不過作者並沒有刻意強調這個道理,甚至把這個道理隱藏在客戶的話中。(在P.259作者也只是稍稍提到而已)。我想原因很簡單:作者要讓這本書偽裝成一般的自我激勵成長書籍──畢竟普通人聽到「時間是幻覺」可能就此打退堂鼓。也算是作者的用心良苦。
(註:我打到第十四章的心得才發現,作者在P.279有說明「時間是幻覺」的道理一整頁,是我忽略了,請大家多包涵。更詳細的解析請看)
很多人看完了第12章的故事後,原本躍躍欲試的心情會開始有些裹足不前,甚至退縮了。書中的人運用流程後,的確發生了很多奇蹟式的故事,但在這些成長發生之前,他們的個人全像圖中時常會似乎發生了一些所謂的「不好的事」或「奇怪的事」。讀到這裡的朋友就開始想:自己如果實施流程,可能會冒很多險,然後就將實施流程的念頭束之高閣。關於這一點,我想稍微討論一下。
※為何會有「轉換實相挫折期」?
&所謂「轉換實相挫折期」在新時代的論述有許多說法,有的稱作「靈魂暗夜」(《找回祈禱的力量》──不過這個詞聽來有點小嚇人)。意思是指:當你開始追求靈性成長,自我提升了一段時期之後,會碰到的一個瓶頸:你會發現,外在的境遇似乎沒有隨著你的心靈一起提升,反而發生了許多大大小小,令你充滿挫折、不安的麻煩事。而在此時,人最容易懷疑自己是否誤入歧途、書上說的是騙人的……最後自暴自棄,終止了成長歷程,又回到原來那個庸庸碌碌的自己。
&根據許多新時代書籍的描述,加上我自己的親身經驗,我認為「轉換實相挫折期」是出現頻率很高的一件事。(但請不要就此認為:沒有出現的話表示自己段數不夠。「轉換實相挫折期」也並非並然會發生)。而「轉換實相挫折期」為何會發生?有以下幾種解釋可以參考:
&第一種解釋,就是許添盛醫師的文章,:
『很多修行的人會說,當你修到一個程度,過去的業障會現前,其實並不是那個意思啦!弄錯了,完全搞錯了,而是你有了能力、有了智慧、有了愛,你開始有能力了,你累世轉世的自己,會來找你幫忙,並不是業障現前或是冤親債主來找你,不是的,累世的自己家人們來求你幫忙,當你這一輩子的自己心靈力量變強了,你安定的力量也強了,有些在夢境當中,或是你往世過去的記憶會顯現出來。』
&也就是說,過去的自己、平行實相的裡的自己,開始請你解決一些人生難題。他們的難題會跑到你的實相中顯現,而當你解決了這些困擾,也就幫助了他們。
第二種解釋,如果以信念觀點來分析,新舊信念的交接期,可能會讓你的實相裡壞事增多,但這只是暫時的效果。因為,當舊的信念離去,而新的成長信念還沒有穩固的時候,你的世界忽然沒有可以真正有效運作的信念。這時候,因為過去舊信念而生的一些事物就會開始崩落,毀壞,顯得有些糟糕。但是,只要撐過這段過度期,新的成長信念開始接手,你的世界將開始依照新信念而上軌道,一片欣欣向榮。
第三種解釋是心理學式的:當你學習身心靈,提昇自己到一個階段時,自己潛意識一些被壓抑的記憶、想法、與情緒,會開始不斷浮現。原先它們被藏起來,只有深入挖掘自己的心靈才會出現──而現在,他們開始顯化為外在事件,讓你有機會去面對並處理。
第四種是《與神對話》作者尼爾在《荷光者》一書中的解釋:
&「荷光者」步驟四
,並稱之為機會
你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乃是:將會有反面。在人們、事件和情況這三種形式的反面,將彷彿造成了一個對你說你是的每樣東西--你宣稱自己「是」的每樣東西--的阻礙。
事實上,不只是會有反面--而且反面還會增加。會比以前曾經有的反面大得多。所以,如果你以為自己以前遭遇過困難,那麼抓緊你的帽子吧!
「事情在變得更好之前,將會變得更壞」,這個事實也許不是自從你拿起這本書以來,所聽過最令人興奮的新聞。不過卻必須讓你知道--當你明白為何是如此時,萬一事情變糟了,你事實上還會很高興呢!
這全都與原則四有關
原則四&&&一旦你決定了你是誰以及是什麼,
與它不像的每樣東西都會出現在空間中。
事情就是如此,而它必得是如此。
但現在,請試著了解為什麼。要理解你即將聽到的東西,你必須清楚地看到關於「對立」的「真相」。
關於「對立」的「真相」是,它們並不存在,除了在彼此的空間裡。
那就是說,除了在一個有「冷」的環境或空間裡,否則「熱」是不存在的;除了在「矮」的空間裡,不然「高」是不存在的;除非、並且直到有一個所謂「慢」的東西,否則,甚至不可能有「快」的觀念。
在「相對的世界」( World
Relative,附帶一句,那是你們選擇度過你大半時間的世界)裡,一個東西只在相對於它「不是」(not)的另一個(another)東西時,才是它之所「是」(is)。
你明白嗎?聽起來實在有點令人困惑,但你懂了嗎?你應該好像聽到一個振聾發聵的巨大「真理」一樣!
它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去說明,在我們目前生存的狀態中,每樣東西都是相對的。
然而,當這原則運用到形而上學時,便產生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洞見。因為,如果一個東西什麼都不是,除非在一個它所不是的空間裡的話,那麼,「你」無法是「任何東西」,除非在「你」不是的空間裡。
所以,你所希望「是」的反面,將會在你希望「是」它被聽到之後幾乎立刻出現。沒錯,你的「靈魂」自己吸引了這些狀況。而「神」會給「靈魂」它召之前來的每樣東西,作為最偉大創造者之最偉大的禮物,以便靈魂能在其中實現它自己、它最高的欲望。
因此,「靈魂」會感謝神賜予那些所謂人生的條件和事件的寶物;也因此,「靈魂」歡迎所有的人生經驗,平等地尊重它們,好壞兼收,不帶任何批判。
如果你覺得你了解這個基本的人生原則所包含的觀念的話,現在回到步驟四所說的。
我們說過:「不只是會有反面--而且反面還會增加,會比以前曾經有的反面大得多。」我們也說:「當你明白為何是如此時,萬一事情變糟了,你事實上還會很高興呢!」
你會高興的理由是:你將知道--因為你將視「反面」為一個肯定和明確的記號--你是在轉化的旅程上、榮耀的道路上、更高的道途上。
現在對你很重要的是,你也要知道以一種非常真實的形而上意義
--「在隧道底有一道光。」我們談到這些負面的相對現象及效果只是暫時的,它們的目的是永遠治癒你人生的外在經驗上任何負面的感受。
在你人生的每個領域也將如此,無論你選擇「是」什麼,其反面都將出現(或你會更明顯地看出,它本來就一直在那兒!)於是,當你治癒這個「反面」--即你是誰的幻象
--而懷著堅決的焦點移入對「你真正是誰」的持續且越來越大的表達時,反對你的那個東西將不再具有任何效果,你已令它失效了。
看完了上面的解釋,更瞭解所謂「轉換實相挫折期」是怎樣發生之後,就可以思考一個問題:既然這是學習身心靈道路中普遍出現的一種現象。那麼,運用流程真的會比其他身心靈學派的方式危險嗎?
事實上,在我的時期,就隱約感覺到:每當我提升自己情緒到一個階段,生活就會開始出現一兩件反面事件──普通狀況會影響我整天心情的事件,當這樣的事件發生,我會繼續努力提昇自己的情緒,然後就安然度過下去了。也就是說,依據我的經驗,不使用「流程」,一樣會出現「反面事物」。那麼在流程中所出現的事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嘛!
&只不過,流程還是有特殊之處。如同我在所提出來的現象:流程轉換實相的速度,效果既快又猛烈。相較之下,肯定句的提升是在徐徐的漸進式提升──發生的事普通來說規模不會太大,範圍也小,相對來說就像低矮的跨欄,很容易就跳過去。而流程中出現的考驗,規模比較大,外觀上也顯得比較驚人而已。而當你以超快速度改變你的意識狀態時,周遭事物有時候很難跟上你的腳步,人性全像圖中發生很多奇怪的事,自然也不足為奇。
所以,如果有朋友想使用流程,那麼我的建議是:請多接觸身心靈知識吧。當你對新時代觀念越來越熟悉,將會對流程有更大的信心與信任,並知道流程以及流程所蘊含的道理所在。於是,當你實施流程之後,遇到「轉換實相挫折期」,生活出現很多奇怪或令你不舒服的事時,能夠堅持下去,直到看到曙光來臨!
這是你必須做的決定:穩定地待在現在的實相,持續的卡住不動;或是下定決心有所不同,運用流程。這也許需要一點勇氣。但,這會是一個非凡精彩的旅程!
如果你在實行流程過程中遇到了什麼事,也歡迎你在這裡告訴我。我或許可以幫你加油打氣,增添信心。
請繼續欣賞:
處理完我心中比較重大的議題之後,寫到這裡,終於有有一種比較放鬆的感覺::)
讓我們繼續閱讀這本書吧!
P.247&「無限透支保障」
要更詳盡的瞭解這個意象和比喻,請聽POLO老師的課「豐盛的宇宙」(由,在Jun, 2011的目錄下,一開始POLO老師就以母親的奶水比喻宇宙豐盛的供應,非常值得一聽。)。在這裡我可以說又遇到了一個同時性事件!這週才開始想把這個心得筆記系列文好好的完成,這週三POLO老師的課就剛好講到這個部分。讓我輕鬆而不費力的在這裡介紹:)
P249&「靜坐」
這可以證明,作者寫得一切其實和新時代關連很深!他日常生活中也有靜坐冥想,可見作者也的尋道之旅,一定包含了許多新時代的方法和技術。
「「跳下懸崖。信任擴展的自我會再我跳下時,適時的支援我」
關於完全信任,我想到巴夏訊息一段有關的談話:
&『當我們談到無限信任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談某種難以做到的事情。當我們說:「百分之百地信任它」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從你們那裡聽到一種集體的埋怨:「啊,不!太難了。百分之百的信任?所有人都知道那有多難!」
可是你看,你們一直都百分之百地信任某些東西。你們社會所謂的懷疑,並不是指信任的缺乏,而是對某個負向性實相的絕不動搖的、百分之百的全然確信。你一直都在使用百分之百的信任。問題只是,你信任你所喜歡的東西,還是你所不喜歡的東西。那麼,你要選擇信任那一個——喜歡的,或不喜歡的?
無論如何,一旦已經決定了你將會百分之百地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之後,那麼就絕無理由——就這個宇宙而言——對你扣押任何少於百分之百的成果。如果你百分之百地往那個方向走,你便會得到百分之百的成果。有些時候,由於你那樣界定自己,以致你會發現,即使你只做某件事情的百分之九十九,有百分之一仍未動手處理,可是那百分之一可能即足以妨礙你去經驗其餘的百分之九十九——這要看你如何安排那個界定。
百分之百的信任將永遠——我保證一定可以:我可以承諾——對你百分之百地、絕對地反映了那個實相。關於這個你界定為你最可能掌握的實相,你永遠都可獲得百分之百的反映。永遠。這個宇宙將只給你一些你說你已準備好去處理的東西。故此,一旦你說:「當然啦,因為我對這個比那個更加感到興奮:因為這是我所喜歡的,而不是另一個,所以它一定能代表我的真面目。因此,基於界定,我當然能夠掌握它。否則,我便不會想到它了。」
一旦你好像那就是事實一樣地行動,這個宇宙便會說:「好吧,如果你想要這樣,那麼這裡就是了:所有機會都在這裡了,它們正代表了你現在相信自己就是那個樣子的你,相反的就是你過去所信任的那個你。」……無論你界定自己是什麼,你都永遠可以得到一個絕對的反映——不多也不少。』
當作者決心百分之百的信任這個宇宙的富足豐盛之流時,他進入了徹底解脫點。
P.251&『我剛才描述的事跟大家說的「弄假成真」(fake it till you make
it)並不一樣』
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一般的弄假成真,只有發揮想像力,而沒有情緒和信念的完全支援──這會讓「弄假成真」的效果大大折扣……
P.253&『你可以以各種豪華形式展現自己的富足,如果這樣做真的能帶給你喜悅』
重點是「喜悅」。當你喜悅時,你才是真正的富足
&這和約書亞訊息《靈性煉金術》,〈從心所欲的輕鬆與豐盛—工作、金錢與創造力〉一文中的說法可以互相呼應:
充足的意思是「為了成為完整的人間天使所需的一切,我現在都可以得到」。活在充足之流中,意味著你對自己所擁有的感到滿足與感恩。你覺得自己被環境滋養,無論是在物質、情緒、頭腦,還是靈性層面。這就是豐盛,這就是充足。
體驗到「充足之流」,表示你可以享受自己此刻所擁有的。大家都知道,體驗豐盛是一種主觀的心智狀態,取決於情境,物質上的豐富度並不一定和你體驗到的愉悅程度有關。體驗豐盛跟金錢的富足並不相關,而是看你能否在周遭的一切之中體驗到富足。你必須自己發掘可以滿足你、讓你圓滿的那種物質豐盛。對有些人來說,這可能意味著獨居在與世隔絕的小木屋裡,盡情享受大自然;對另一些人而言,則可能代表一棟城裡的豪宅,讓他們得以享受城市的喧囂。不管是我們,還是神或聖靈,對此都沒有任何評斷。
你必須找出「充足」對你個人的意義,關鍵就在於找到那種讓你覺得快樂、讓你覺得自己活出了生命的極致的流動。那就是充足之流,你不是透過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數量,而是藉由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喜悅和滿足感而認出它來。充足是一種感覺,不是一件物品。
P.254『重點&&
每次應用流程,你就擴展、改變也確實變得不一樣,想要不同的東西。這是在第二階段活在當下的另一個原因。因為幾天後你可能就變了,當你不知道自己會變成怎樣或自己後來會想要什麼時(或創造什麼),何必替未來做打算?』
&請看我在的討論,運用流程之後,你就是全新的一個人了!所以自然的就在每時每刻活在當下。
P.255『在第二階段,你做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做和為什麼要做,以及你從體驗中獲得喜悅和樂趣的整體水準。』
這也是巴夏說的一大重點:跟隨你的興奮(Follow your
excitement!),想要更深入了解,請閱讀以下四篇文章
&P.256、257
『你可以玩任何人性遊戲、包括治療遊戲』
&很驚人的論點對吧?事實上所謂的治療也是一種幻覺!
作者真的很敢講──同樣的論點其實在零極限也有提過。既然一切都是幻覺,那麼治療當然也是幻覺!這麼純粹以高層次眼光出發的觀點,在靈性書籍中並不是主流。但是作者在這裡並不退縮,展現了高度智慧!
P.263、264&&&&&
作者再度運用量子力學說明徹底解脫點是怎麼一回事。
這幾乎是每個讀者都需要被告知的知識。因為在這個時代,沒有科學證據,我們的自我會非常不安。有了科學證據,自我懷疑才不會出來搗亂。這也是現代身心靈領域一項重大的挑戰:必須某程度上能夠有些科學理論支撐,否則聽到訊息的人會信心不足……
P.264.科學家杜威一段非常美的話我很喜歡,要打出來分享給大家:
「意識非常喜愛自己,以體驗喜悅主動給予自己祝福。如果意識不是這麼沉迷於狂喜,我相信意識會令人害怕,但是害怕只是被動旁觀者的情緒狀態,而被動並非我們能應用於意識的字眼。我們生而為人,越接近狂喜這種情緒狀態,就越接近生命的本質,因為生活就是要這樣去過。」
P.267-270&作者辦研討會的故事
和零極限裡,零極限作者和修藍博士辦研討會的故事很像對不對?這兩個故事中,都是完全依靈感和直覺的指引,進行活動。
P.276&作者再度解釋他為什麼要以這樣的順序寫這本書。他建議讀者按順序一章一章讀完,是有深刻道理存在的──這是他精巧的設計。我很感謝作者這麼用心!
本章內容還有很多精彩的地方。你會發現,作者過的生活,就是新時代書籍裡面的大師生活:完全信任放手與臣服──儘管很多讀這本書的讀者,未想到這一點。看到這裡,我確定作者是個化身為教育訓練生意經營者的大師,用他的智慧引領許多未曾注意過身心靈訊息的人,走向自我成長、自我超越之路。而我更感激他寫了這本書,為芸芸眾生指點迷津。
套句佛家的話:「功德無量啊!」
請繼續閱讀:
終於,這本書的心得筆記閱讀旅程,快接近尾聲了。儘管如此,作者沒有偷懶,還是在這一章放進了豐富的內容。就讓我繼續解析下去吧!
P.279&「未來並不存在」
之前在第12章的心得文開頭,我曾說過作者沒很著重介紹「時間是幻覺」這個概念。寫心得文再重翻第14章時,才發現自己忽略了第279頁作者的話。所以,我要在這裡更多一點說明一下這個概念。請看巴夏的兩段話:
  你要完全掌握這個重要的觀念:你從現在創造了過去,而不是相反;現在是你所曾經存於其中的唯一經驗性時間。你看著自己的任何時刻,它都總是現在;它將永遠是現在。
  它可能是現在的不同顯現,但它永遠都是現在。因此,你是從現在創造出任何所謂過去的觀念;你也是從現在創造出任何所謂而來的觀念。它可以是你所渴望的任何東西。
  當你改變現在這個你的時候,你會專注在某些屬於過去的想法上,那些想法將代表了現在的這個你。因為,那個所謂過去的想法會有很多可能顯現的方式,正如未來也會那會多的顯現方式一樣。所以,無論你現在是那一個想法,它都將會決定你如何與過去產生關聯,並且決定什麼是你所看見關於過去——以及未來——的真實的東西。
我們談過一個觀念,就是,時間中的不同片刻都是——如你們的科學家所說——分離的量:每一個片刻都是它自身的此刻的宇宙,到了下一個片刻,它已經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實相了,任何時刻,無論你決定自己是什麼,都將決定下一刻會被塑造成什麼樣子——在某個意義上即是決定你將如何經驗下一刻。一個片刻不一定與下一個片刻相連。直至你把那個必然有從一刻到另一刻的連續性的觀念,附加在那些畫面以及整套影片的上面。我們已經說過,你這一生以及很多很多世,就像一套影片一樣;一次一張,一次一個人世。
在線形時間裏面,它們似乎是一張接一張,可是那只是你肉身實相的本質罷了。
就假設而言,從放映師的角度來看,那麼所有畫面現在就已經存在了。你這一生立刻就在那裏;你的每一世,所有的畫面,立刻就在那裏。就那個假設性的放映師——他就是你的高層次自我、你的超靈——而言,任何畫面都可以在任何時刻以任何順序來觀看,儘管你認為必須依照線形時間來看。那不一定是從A到B到C……
過去和未來的都自我造出的幻覺。這道理幾乎每本靈修書都有提(賽斯書、靈性煉金術、與神對話、當下的力量、與佛對話),因為族繁不及備載,而且說明的更詳細,所以我在這裡的說明也只是點到為止啦。
P.285&&&&&&&&&&&&&&&&「靜坐者減少犯罪率這件事根本不是真的。」
作者睿智的發言又再令我驚嘆!這麼無拘無束的觀點,是在其他新時代書籍中幾乎找不到的。其他的書會告訴你:靜坐真的可以減少犯罪率,發生效果──但顯然這是從外在二元世界觀點的說法。這本書毫不妥協,直指核心真理:這一切都是幻覺!
&對我來說,這本書難能可貴的地方,就顯現在這裡。當別的身心靈書籍為了顧及讀者的接受程度,在一元和二元觀點來回跑時(一下子說一切都是幻覺,一下子又告訴你靜坐可以影響外在世界),也往往會使讀者的觀念有點迷惑,不能清楚的解析脈絡。而這本書卻從頭到尾始終如一的以至高觀點解釋一切,讓頭腦瞬間清晰的接觸真相!
P.286&&&&&&&&&&&&&&&&「是好是壞,這些故事都是我們虛構的,一切都是有利的」
P.293&&&&&&&&&&&&&&&&「正直、倫理和道德都是虛構」
這個觀念新時代的朋友應該也不陌生,舉《與神對話》P.133做例子吧(註:此處譯文與台灣版稍有不同):
人的靈魂的目的,就是去經驗所有一切——因為它能夠是所有的一切。
 如果從來不曾是下,怎麼能是上;如果從來不曾是右,怎麼能是左?如果不知道冷,怎麼能成為熱;如果否認惡,怎麼會有善:顯然,如果無物可選,靈魂將無法選擇成為某種事物。靈魂要想體驗其偉大,它必須瞭解什麼是偉大。如果除了偉大,別無他物,它就不可能做到。所以,靈魂認識到,偉大只能存在於不偉大之中。由此,靈魂永遠不會譴責渺小,而是祝福它——把它視為自身的一部分,為了另一部分的實現,這一部分必須存在。
  當然,靈魂的工作是使我們選擇偉大,選擇你最好的形象——不去譴責你所未選。
  這是一個巨大的任務,需要幾生幾世,因為你習慣於急於作出評判,認為事情是錯的、壞的或不足的,而不是祝福你所未選。
  你做的比譴責還要壞,你實際上想方設法傷害你所未選的。你想方設法毀滅它。如果有一個人、位置或事物你不同意,你攻擊它。如果一種宗教與你的宗教相悖,你宣稱它是錯誤的。如果一種想法與你的想法相矛盾,你嘲笑它。如果有一種與你不同的想法,你就拒絕它。在這方面,你錯了,因為你只創造了半個宇宙。當你拒絕另一半時,你甚至不能理解你的那一半。
另外,《靈性煉金術》〈未來由你決定-新地球〉,提到好壞正是二元性遊戲的特徵:
『二元性遊戲的特徵
三、你對於好與壞有強烈的看法:
評斷他人讓你得到一種安全感。當你將行為、思想或人分成對與錯時,生活顯得井然有序。』
當然,這個部分也是現今很多新時代朋友很難跨過的觀念(因為這是二元性遊戲的特徵嘛!)。學身心靈的朋友雖然都曾經聽過類似的道理,但往往聽到社會上某件新聞,又忍不住大肆批判(例如:那個小三搶了人家老公,真是個壞女人!)。老實說,新時代裡的有些宗派,仍然存留有許多傳統僵化的道德教條,以致於修到最後遇到了過度二元取向的瓶頸。
另外,據我觀察,其他新時代朋友很容易跨不過的話題還有:性、金錢、還有死刑。
P.294&「如果我考慮以超過特定金額的數字表達感謝,就再次引引發限制信念」
這段話說明了「流程」其實蘊含著改變信念的要素,可以證明我的解析是有所本的。
P.294&「潛意識這東西不存在」
哇!作者又講出了一個極為有智慧的話。請看賽斯和巴夏的解析:
賽斯《個人實相的本質》第614節
『話說回來,首先,你們要明白,人真正的自己並不受任何限制,也沒有任何分割可言,雖然為了說明上的方便,有些地方我會使用「自我」(ego)這個名詞,原因是你們還多少能明白在你們心目中它的含意。』
「倘若你現在想把自己分離為一個心、一個意識以及一個潛意識,你便會轉動一個將持續多年的遊戲,正如你們有很多人所已經做的一樣。你認為,你必須調和這一切自造的不同斷片,可是,創造出這些層面的卻是你。
我要讓你進入一個小小的秘密之中,那其實也根本不是什麼秘密。你其實並不具有——你們之中沒有一個人真的具有——一個無意識或潛意識的心靈。你是一個意識,一個同質性的意識。你所謂的靈或靈魂、你的高層意識、低層意識、你的心智、精神性、你的肉體意識、潛意識、無意識:這一切都只是不同的方便途徑,讓你可以避免正視你所恐懼的某種東西。只此而已。你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意識。
你創造了一些方便的隔間,可以把某些東西放置其中:你曾被教導,基於某些理由,正視那些東西是一件危險的事……為什麼?那只是你的一部分。你身上絕不可能發現,有任何東西是無法以正向方式來加以應用的。噢,對了,你可以發現很多東西,並且全都以負向方式來加以應用,可是那不是你的選擇嗎?是或不是?』
P.299&「這套遊戲不只跟金錢遊戲有關,而會擴展到你整個人生。」
作者這句話說出了「流程」的本質!我覺得,作者其實是用解脫金錢遊戲當誘餌,吸引讀者入門。事實上,他這套尋寶工具流程方法,是為了擴展我們的人生而設計的。
&最後,我從作者這麼無拘無束的生活態度,聯想到《靈性煉金術》〈人是唯一的靈性煉金師—光之工作者的真正任務〉中的一段話,在此作為結尾吧!
&『而最深切的請求是:原諒自己,並找回你的純真。你是純真、無罪的,而且一直都是。你能真正瞭解這一點嗎?如果可以,你不會再想改變世界或對抗不公;你會想要玩、想要開心,而且享受生命的每一刻,成為你之所是,並與他人分享。
當光之工作者放掉「為任何事或任何人而戰」的觀念後,將不再因為與眾不同,而遭到「外在世界」—通常是社會或其他人—的反對。你不會想改變什麼,因此就不會遇到阻力;你將知道自己是受歡迎的,你對這個實相的貢獻很有價值,也會明白你被別人所珍視。
當你完全釋放小我意識,就會知道自己將免於迫害或外在威脅。你會超越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角色;你的旅程會兜了一圈回到原處。你將釋放業力負擔,並且完全自由地去創造任何你想要的事物。』
請繼續閱讀:
終於,歷經了兩個月的時間,我的《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的心得筆記文終於邁向了最終章。現在我的心情有一種微微的興奮,一點微微的奇妙。記得剛寫心得文時時,面對全部十五章的內容,心中想說的話洶湧澎湃,不知從何說起,最後毅然選擇了分章筆記。這個旅程雖然看似有點漫長,但是卻能提供我一個將自己的感動抒發出來的好機會,所以我甘之如飴。
那麼,讓我們開始談談這一章,以及我進行流程後的所發生的一些事。
&在最後的一章裡,作者還是相當貼心的列明了他的溫馨的叮嚀。一開始他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從頭到尾看完了這本書的話,就表示我們已經決心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人性全像圖中,一些奇異又特別的事將會發生。如果撇開這一點不論(普通人也許會作者的話玄之又玄,但我知道作者說的話是真的),這一本書仍是非常精彩的靈性書籍,就我所知,看過的新時代朋友都說很棒,也啟發了他們的一些想法(例如,也有朋友想重翻賽斯書對照、有朋友想起了奇蹟課程的某些段落)。如果你的目的單純只是閱讀本書而不打算按照書的建議方式去生活,這仍是一場愉快的旅程!
然後,作者給我們進入第二階段的五大邀請:
一、耐性(Patience)&&&&&&&&&二、牢記(Remember)&&&&
&&&&&&&&三、信任(Trust)
四、感謝(Appreciate)&&&&&五、擴展(Expansion)
簡單說,作者鼓勵身為讀者的你,進行流程,並堅持下去,所有問題解答都是流程(就好像零極限裡,所有的解答都是清理)──但前提是,你要對流程有信心。而要有信心和信任。這五大點,重點大致上都已經在前面章節解釋過了。
不過關於第五點,再提起好萊塢電影的比喻,讓我想起最近讀的一本靈性小說《夢幻飛行》(Illusions: The Adventures of a Reluctant
Messiah)。《夢幻飛行》是由《》的作者理查巴哈寫的,關於作者遇到一個孤獨的救世主故事。(這部小說,也是神對話作者尼爾的在中提到,最啟發他的書之一-)。
其中有一段也是有關電影的,當時,救世主就是用電影的比喻說明人生。
「唐(救世主的名字),而且電影就像一生,對不對?」
「那麼為什麼有人會選擇不好的一生,一部恐怖電影?」
「他們不只是為了好玩才去看恐怖電影的,在走進去的時候,他們就知道會是恐怖電影了。」他說。
「可是為什麼?……」
「你喜歡恐怖電影嗎?」
「不喜歡。」
「你看不看恐怖電影?」
「不看。」
「可是有些人花很多錢和時間看恐怖電影,或是連續劇,即使其他人認為那些無聊又乏味?…」他把這個問題留給我回答。
「你不必看他們的影片,他們也不必看你的,這就叫『自由』。」
「但是為什麼有人會想要被驚嚇?或是覺得厭煩?」
「因為他們認為那是報應,因為以前嚇過別人,或是他們喜歡受驚嚇的刺激,或認為厭煩就是影片該有的樣子。你相信,有這麼多人,為了自以為正當的理由,而享受相信他們在自己的影片中是無助無依的?不對,這很難令人相信。」
「對,這很難令人相信。」我說。
「直到你了解為止,你會奇怪,為什麼有些人不快樂。他們不快樂是因為他們選擇不快樂,還有,理查,那樣沒關係!」
「我們是喜歡玩遊戲,玩得開心的生物,我們是宇宙的水獺。我們不會死,我們不能傷害自己,就如銀幕上的幻象不能受傷一般。但是,我們可以相信我們受了傷,以各種我們想望的痛苦細節。我們可以相信我們是受害人,被殺死,殺人,被好運和厄運擺佈。」
「生生世世?」我問。
「你看過多少部電影?」
「有關於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影片,有關於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影片,任何包含時空的東西都是電影,都是幻象,」他說:「但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們可以從我們的幻象裡學到許多,也玩得很開心,不是嗎?」
「唐,這種電影的解釋,你可以涵蓋得有多廣?」
「你想有多廣?你今晚看電影,部分是因為我想看。很多人選擇在同一世出現,因為他們喜歡在一起做事情。今晚電影裡的演員,也曾在其他電影裡一起合作過!這部電影之前或之後,端賴你先看過哪部而定,或者,你也可以在不同的銀幕上,同時觀賞這些電影。我們買票去看這些電影,花進場費,前提就是我們同意相信,空間和時間的逼真性,前兩者無一為真,但是,任何不想付這種票錢的人,就不可能出現在這個星球上,或任何時空的系統裡。」
「有沒有人,從來沒有出現在時空中的生命裡?」
「有沒有人,從來不去看電影?」
「我懂了。他們用別的方法學習?」
「你對了,」他說,很高興。「時空是相當初級的學校,但是,很多人留在幻象裡,即使幻象十分無趣,而且,他們還不願意燈光早點亮起。」
「唐,編寫這些電影的是誰?」
「奇不奇怪,其實我們知道這麼多,只要我們問自己就好,而不是問別人?理查,編寫這些電影的是誰?」
「是我們自己。」我說。
「演的是誰?」
「自己。」
「誰是攝影,放映師,戲院經理,賣票員,發行人?誰是目擊所有這些發生的人?誰能隨時在中場,或在任何時候,走出戲院,任意改變劇情?誰能隨意,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看同一部電影?」
「讓我猜猜看,」我說:「任何想這麼做的人?」
「對你來說,這算不算是足夠的自由?」他說。
「這是不是為什麼電影這麼受歡迎的原因?本能的,我們知道電影是我們人生的翻版?」
「也許是如此……也許不是。無關緊要,不是嗎?放映機是什麼?」
「腦子,」我說:「不是,是想像力。是我們的想像力,不論你說什麼。」
「影片是什麼?」他問。
「這可難倒我了。」
「任何我們同意放進想像力裡的東西?」
「唐,也許是如此。」
「你可以把一捲影片拿在手上,」他說:「影片已經完成了,首尾完整—開頭,中場,結尾,在同一秒,在百萬分之一秒內同時存在。影片的存在,超越了它被拍攝的時間,而且如果你知道這部電影的內容,在踏進戲院之前,你就大概知道電影演的是什麼:會有戰役和刺激,勝方和負方,羅曼史,災難,你知道這些都會在那裡。不過,為了要給電影吸引住,沈迷其中,為了要盡力享受這部電影,就必須要把影片放入放映機中,讓影片一分接一分鐘的,從鏡頭裡呈現出來……任何幻象都需要時空,才能被人經歷。所以,付了錢,拿了票,你坐下來,渾然忘懷戲院外的世界,於是,電影開始為你上演。」
是的,我們在自導自演,在自己的電影中,演出並體驗自己想要的角色,我們樂在其中。在第二階段,你將享受自己在幻象中逼真的演技,並從中獲得樂趣。
&接下來我想談談自己的應用流程經驗。
&運用流程的句子,多練習個幾次,就自然而然記起來了。熟悉之後,兩三分鐘就可以做完一回合。,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是個很快速又方便的方式。而流程所使用的句子全文的表現形式,最好把第十章所提過的每個流程的關鍵重點再確認一遍,打造你自己最喜歡的敘述句──因為有所感受,是最重要的事。
就我而言,實際運用了幾天之後,開始真的感覺有能量在身上運行,甚至在流程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感覺得到。而運行完流程之後,自己的負面情緒往往就消融了。
有發生什麼奇怪的事嗎?老實說,還滿多的。隨便舉個例好了:有一天,我想換客廳時鐘電池,結果失手打破了掛了二十幾年的舊鐘;當天晚上,我又率壞了浴室蓮蓬頭──這引發了我察覺到自己一個很大的限制性信念。有一天,我在圖書館地下室自習室遇到停電事件。又有一天,豪雨滲漏進自習室天花板,整個自習室開始漏水──同一天,換電池不到九個月的錶竟然沒電了(照理說換個電池不該撐那麼短吧),然後,前往補習班的路上,因為豪雨把紅綠燈打壞了,整個路段異常大塞車,我在車上動彈不得二十幾分鐘。
然後在今天上午,這篇筆記心得文剛寫了開頭部分時,父母邀請我同去王功漁火節遊玩。到了王功時,因為車位不足,父親的車停到草地上時,草地高低不平,結果一個車輪冒煙了。為了確認原因,花了一個小時等當地的輪胎行確認──原來是車的傳動軸壞掉,但勉強仍可以開回家,不用拖吊。我們在王功逛了一陣子,在吃了小吃之後回家。回程路上才發現:車的冷氣也壞掉了──這時候外頭溫度是33度,車裡的我們自然也揮汗如雨……
這些時刻發生時以及之後,我的心情並沒有很差,而是一種驚奇的角度觀看這些事件:這些事情真是帶點奇幻味道。而不像過去既穩定又乏味的實相,我顯然走入新的劇情了。發生的有些事會帶給我不適感,這時候我就運用流程,提醒自己:這一切都是幻覺,這是我意識所創造出來的。於是,這些奇怪的事,很快就不能影響我的情緒了。
不過,除了這些奇怪的事之外,流程讓我更加和以前停滯的生活有所不同。
&使用流程後,我才覺察到自己平常壓抑了多少不適感和負面情緒在心裡沒解決──而同時我也更加能有意識探索負面情緒背後的限制性信念。以前常常出現的背部輕微麻癢(通常是我情緒不對勁的信號),現在很少出現了。
運用流程也讓我感覺,自己內心的某個部分重見天日了。
大學以前我算是個情感豐富,容易感動的人。上大學之後的生活,讓我訓練自己,不輕易被事物感動,於是成了冷淡不輕易流淚的人。運用流程後,我發現:自己現在看到感人的文學作品時,又開始會很容易被觸動而盈滿淚水。然後,我一向對想像力不在行,而對如何復原想像力不知所措──但是最近的我想像力開始活躍起來,我又能在腦海中閃現一些影像了,我的想像力正在復甦。
&而這本書所提供的整個模型,也讓我重看以前閱讀過的新時代書籍時,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開始知道他們說的是哪一部分,並更加津津有味的以不同眼光,在舊的字裡行間得到新的靈光乍現的啟示。
也有讓我嘖嘖稱奇的經驗。例如:某天我在圖書館用電腦,隔壁的五歲小女孩居然轉過頭跟我說話,很怪吧?──這在我以前的生活發生的機率微乎其微。某天在圖書館發現了賽斯書作者珍羅伯茲的絕版童話《小王子艾米爾生命之旅》──喜愛賽斯書的我竟然會漏掉這一本好幾年又發現,真是意外的驚喜!
&還有,我在噗浪和臉書遇到越來越多新朋友,並和一些過去較少互動的網友有了共同話題。並且我發現:只要出自於喜悅的分享近況或想法,得到朋友的回應總是超過我的預期,並且讓友誼更加深了一層──而之前我常常好像只是對著樹洞在自言自語。
&我開始有動力重拾寫作──拾起這個深埋至少有十年的夢想。為自己的樂趣和喜悅而寫。於是,有了這系列心得文。本來以為,不是很熱門的書,可能沒有什麼人注意到我的心得文吧。但是寫著寫著,慢慢收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的鼓勵與感謝。這讓我驚奇又欣喜:當我知道,自己的觀點能夠解決很多朋友的疑惑時,過去對自己價值的懷疑,也慢慢褪去了。我慢慢對寫作建立起了信心,並欣喜於加入這個世界的大合奏,演奏出屬於我的音色……
&在我生活中所發生的「不一樣的事」,其實不只寫出來的這些,但我要在此收筆了:)現在我知道,人生的旅程中,還有好多的驚喜與樂趣等著我發掘~~
終於,我的心得筆記到此結束。結束,不是一種遺憾,也不是別離。《與佛對話》書中不是說過嗎?
&&&&&&&&&&&&&&「結束是一種讚美」。
&謝謝你從第一篇心得文,陪我走到最後一篇;也感激我自己,創造了這個表達的機會。現在我以讚美的心,向你說聲再會啦!
感谢不知名的博主写下这么棒的文章,也感谢自己创造了这么棒的文章,加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ff团不烧什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