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被发现比霸王龙厉害的恐龙龙是斑龙吗

人民邮电出版社优秀图书:恐龙大发现作者 动物世界
发布时间 13/01/07
  槽齿龙(属名Thecodontosaurus)是种草食性恐龙,生存于晚三叠纪诺利阶与赫塘阶,约2亿2700万年前到2亿500万年前。槽齿龙的化石大部分发现于南英格兰与威尔士的三叠纪地层。这个时期的地球气候较为温暖、干燥。晚三叠纪的优势肉食性仍为劳氏鳄目等镶嵌踩类主龙,而非刚出现的小型肉食性恐龙;而晰脚形亚目已取代二齿兽类,成为优势草食性动物。
槽齿龙特征
  槽齿龙平均身长为2.1米,高度1.2米。它们拥有小型头部、大型拇指尖爪、修长的后肢、长颈部、前肢比后肢短、长尾巴。它们是二足恐龙。槽齿龙前掌有五个手指,后脚掌有五个脚趾。槽齿龙是草食性恐龙,牙齿呈匙状,有锯齿状边缘,且位于齿槽内,这也是槽齿龙的名称来源。它们的齿骨长度不到下领长度的一半。下领前端稍微往下弯。与近晰龙相比,槽齿龙有较多的牙齿,头部较长、较狭窄。
  槽齿龙的颈部脊椎骨上有长的椎弓(Neural Arch),以及前后排列的长神经棘。背部脊推骨有强化的横突(Transverse processes)。荐椎可能有个。肩By骨宽广、弯曲,稍呈板状。肪骨有明显三角晴(Deltopectoral crest)。尺骨的横切面呈三角形。挠骨有大幅度缩小。
  虽然槽齿龙并非最早的晰脚形亚目恐龙(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在马达加斯加的未命名属),但在原始晰脚形亚目恐龙中是最着名的一属。它们起初被分类于原晰脚下目,但在2003年,耶兹与基钦的研究显示槽齿龙与它的近亲早于原晰脚类的出现。新的重建显示槽齿龙的颈部与身体比例,比更先进的早期晰脚形亚目恐龙的颈部与身体比例还短。
槽齿龙发现历史
  槽齿龙是由Henry Riley与Samuel Stutchbury在1836年所命名。槽齿龙是第四个被命名的恐龙,前三个分别为斑龙(1824年)、禽龙(1825年)、林龙年)。槽齿龙也是第一个被叙述的三叠纪恐龙。
  当理查&欧文在1842年建立恐龙总目(Dinosauria )时,他并没有将槽齿龙列人,他仅将斑龙、禽龙、林龙列人。他认为有小型领部的槽齿龙,不可能属于体型庞大的恐龙。他认为槽齿龙是种低等,有鳞片覆盖的爬虫类,与鳄鱼、晰蝎、咏头龙目、恐龙外表相似。直到1870年,欧文的敌手汤玛斯&亨利&赫青黎将槽齿龙分类于恐龙。槽齿龙最初的模式标本,与其他相关物品,在1940年遭到德国轰炸摧毁,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受害品。然而,目前已在许多地点发现化石,包括布里斯托与威尔士,该地于晚三叠纪可能是干燥环境。
  在这些新发现化石中,有一个可能是未成年个体的标本,可能属于一个不同的种。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可能是古槽齿龙(T. antiquus)的异名。
  在2007年,亚当&耶茨(Adam Yates)、彼得&加尔东(Peter Galton)以及提出一个研究,宣称槽齿龙的其中一种T. caducus属于一个不同的属,并由他们将这个属命名为Pantydracoa槽齿龙目前只有一个种模式种古槽齿龙。
动物世界图库恐龙为什么叫恐龙?
恐龙为什么叫恐龙?
09-11-05 & 发布
恐龙的英文名称&Dinosaur&源自希腊语&deinos&(意思是&可怕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    1842年,欧文Owen总结了当时英国已记述过的9个大型的中生代爬行动物,创建了恐龙(Dinosaur)这一术语(英文的原词是“Dinosaurier”,这里“Dino”来自希腊文“deinos”,意思是“可怕的”,“Saurier”来自希腊文“sauro”,意思是“爬虫”)。他主要是想概括当时已被发现的一些个体较大、像蜥蜴那样的古代爬行动物,欧文这一举动为后来研究恐龙打开了一条通道。由于我国一向有“龙”的传说,“龙”又泛指蛇、蜥蜴等爬行动物,所以在翻译时把欧文创建的拉丁文dinosauria译成“恐龙”。实际上,这里的“龙”泛指远古的爬行动物,与传说中的“龙”毫无关系。 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其实是因为一个科学家发现了恐龙以后,就觉的它好像蜥蜴,而它又非常庞大,所以叫它“恐怖的蜥蜴”。然后,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家就把它说成了“恐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历史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由来已久,只不过是当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无法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而已。  相传早在1700多年前晋朝时代的我国,四川省(当时被称为巴蜀之蜀郡)武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的动物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  恐龙名字的由来  1842年,英国古生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700多种(生物学上的物种)。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他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故事英国里丁大学的一位名叫哈士尔特德的研究人员根据从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研究结果: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在这本书里,普洛特-加龙省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龙省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普洛特-加龙省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现名斑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禽龙早出145年。因此,哈士尔特德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应该是有记录以来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编辑本段]生物学上的恐龙  恐龙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恐龙(英文:dinosaur)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已灭绝的一类陆生爬行动物(2006年版)  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2008年版)  恐龙的出现及灭亡时间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恐龙”名称的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是“蜥蜴”。恐龙复原图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  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恐龙根本就不是蜥蜴,虽然它们都属于爬行类动物。但是,在种类繁多的爬行类动物大家族中,恐龙与蜥蜴的亲缘关系可是相差得远呢!  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其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明显的羽毛痕迹(美颌龙虽然也有羽毛,但它们很原始),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食肉恐龙具有原始羽毛,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现在,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在生物学中应该分类于同一纲(即现未建成的恐龙纲)之内。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  从发现恐龙到20世纪前60年,由于对恐龙了解不足,科学家与大众媒体都视恐龙为行动慵懒、缓慢的冷血动物。但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恐龙文艺复兴,提出恐龙也许是群活跃的温血动物,并可能有社会行为的观点。近期发现的众多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的证据,支持了恐龙是温血动物的观点。但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恐龙的多样性发展  从早侏罗纪到晚白垩纪,恐龙家族适应环境因而发展迅速,使得恐龙向着多样性方向发展,恐龙的种群数目增加,使恐龙这一类具有优势,恐龙由此得以支配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龙)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动物的恐龙),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恐龙习性  最古老的爬行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夕法尼亚纪』(约3亿2000万年前─2亿8000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才能开始发育。爬行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行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从2亿4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类成了地球生态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类时代。大型爬行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梁龙和迷惑龙,是体形与体重最大的陆栖动物。霸王龙是迄今为止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与蛇颈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生态体系。  爬行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8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小恐龙。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行类,曾生存在中生代的陆地上的沼泽及灌木丛里,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其中有许多种好食肉,许多种好食草。其中发展较缓慢的种类,类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发展较完善的种类与鸟类相似。  研究恐龙的方法  研究恐龙,全凭化石。古生物学家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推测恐龙的形态及习性。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更多的有羽毛。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除了鸟及部分肉食恐龙),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恐龙都是如此)。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的生物---恐龙。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近1亿7千万年之久,最后却神秘地灭绝了。今天我们所知有关恐龙的一切,都是由恐龙化石得来的。[编辑本段]恐龙时代景象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近1亿7千万年的时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地球的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原本连成一整片的盘古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成为如今我们熟知的形态。这些地球板块漂移到全球各处后,气候环境也跟着发生了改变。在恐龙时代早期,蕨类植物构成的矮灌丛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板块漂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由于这些变迁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发生的,因此生长其中的动物依然能够很好地适应。但是由于恐龙时代中期,地壳运动加剧,使得地质活动频繁,造成了陆地气候变化。到了恐龙时代晚期,由于气候变得干冷,地球上出现了沙漠,由于地球板块的漂移,造成高山隆起,深谷下沉,板块携带大陆向不同的方向运动,使得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编辑本段]恐龙分类  恐龙属于:生物--真核域(即真核总界)---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四足超纲----蜥形纲(爬行类)----双孔亚纲-----初龙下纲—初龙死亡。  其在生物学上被列为一个总目。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要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蜥臀目  (Saurischia)、 鸟臀目  (Ornithischia)。  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十分难看。  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区别。)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   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  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体型的恐龙,例如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种巨型恐龙--------板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安琪龙。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的马门溪龙,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动物-----地震龙或易碎双腔龙等。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霸王龙是著名代表,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等也颇具名气。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rn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如:鸭嘴龙、禽龙等。  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或多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其代表有被认为居住在平原上的剑龙,被发现于坦桑尼亚的肯龙。  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白垩纪早期。例如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海拉尔龙,生活在英国的多刺甲龙。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其中有与霸王龙齐名的三角龙,温顺的食草动物原角龙等等。  肿头龙类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  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孔,这个孔在其它各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的动物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编辑本段]恐龙灭绝  在6500万年前,恐龙在短时间内全部死亡,究竟是什么让恐龙毫无还手之力的全部死亡呢?科学研究工作者至今还在研究,但始终没有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结论,因此,恐龙灭绝至今仍是待解之谜。  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传统观点:  1.可能是因为小行星撞击或地壳运动带来的火山喷发或气候变化和食物不够。  2.可能是因为地表产生变化、植物变少,恐龙不适应环境变化,无法与占优势的鸟类与哺乳动物争食物,慢慢从地球上消失了。  3.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4.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5.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由此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6.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恐龙灭绝原因新说:  1瘟疫后恐龙蛋受侵变质无法孵化  2小行星撞击地球  3哺乳动物变强,恐龙变衰  4气候变冷,恐龙无法适应  5因哺乳动物偷吃恐龙蛋导致恐龙性别比例失调,使恐龙无法繁衍下一代  6火山爆发,岩浆带来大量的有毒与对恐龙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通过大气、土壤或水等使恐龙患病最终灭绝。  7有些人认为,在远古时期,彗星撞到地球,使地表发生巨大变化,让恐龙无法适应这种环境,导致其灭绝。  其中2、7可归为一种学说,即天体撞击说。  3、5又可归为一种学说,哺乳动物进化说。  1、5也可归为一种学说,恐龙蛋遭袭说。  这些学说都有其不完善之处,因而至今尚未定论,究竟谁对谁错,孰是孰非,都需要更多的证据。  关于恐龙绝种的真正原因,自古以来即众说纷纭,但都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观点,因此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未解的谜题。  根据现有资料,共有如下学说,(有些学说已经被否认,无法一一列举)。  中生代末大灭绝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1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的很多种其它的生物头上。在这次灾难中灭绝的还有鱼龙、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等也几乎被一扫而光。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灭绝、大灾难。大灭绝的结果使得在距今约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灭绝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灭绝现象的各种理论。但是至今,关于这场大灭绝的原因科学界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  也许,这样的答案等待着我们来寻找。  在此仅将一些较为人所知的说法分述如下:被饿死,被互相残杀等等,不过现在的说法越来越多,但中国科学家考证:陨石撞击后,恐龙还存活了200万年左右。陨石碰撞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直径大约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墨西哥犹卡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那是一场可怕的灾难.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的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恐龙)与地质史(中生代)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造山运动说  有证据显示,白垩纪末期发生过一定规模的造山运动。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因此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候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食草性恐龙的灭绝使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一千至两千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气候变化说    由于板块移动,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而干燥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也可能是气候变化直接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恐龙(Dinosaur)是指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恐龙霸王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