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卷机的镜头最大开到4.0光圈 但是相机胶卷显示的可以开到1.0光圈 那么我照出来是按照怎样的

如果把眼球比做一架照相机,请你分析照相机的镜头、光圈、暗箱壁、胶卷分别相当于眼球的哪个结构.&推荐试卷&
解析质量好解析质量中解析质量差
试题解析就在菁优菁优网拥有目前国内最大、质量最高的数理化题库,免费注册后您能够:1.更快更精准地搜索试题及试卷。2.享有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如在线问答、在线训练、好题本、错题本等。&&&当前位置:
>>>人眼球结构中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_______相当于照相机的..
人眼球结构中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_______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_________相当于胶卷。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期末题
瞳孔 视网膜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人眼球结构中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_______相当于照相机的..”主要考查你对&&眼和视觉&&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眼球的基本结构:眼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眼球的结构如图眼的折光系统:&&&&外界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眼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发生折光,最后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物像,这就是眼的折光功能。&&& 晶状体的调节:在眼的折光系统中,能够改变折光度的主要是晶状体,所以晶状体在眼的调节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瞳孔的调节: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这叫作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意义在于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能够得到足够的刺激。此外,看远处物体时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看近处物体时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最,使成像清晰。
视觉的形成:&&&& 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视觉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图特别提醒:①物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而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的。②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③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易错点:1. 误认为瞳孔的大小是由睫状体来调节的瞳孔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其大小的调节是由虹膜内平滑肌收缩和舒张完成的;而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2. 误认为视觉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觉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过程:①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②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导致失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梳理:& 假性近视为什么不能配眼镜:&&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开阔的操场、空地越来越少,高楼大厦却越来越多;放学后结伴玩耍的孩子越来越少,各种补习班,特长班越来越多,于是,我们身边的“小眼镜”也越来多,而且年龄越来越小,镜片越来越厚,导致这种状况的产生,孩子的学习负担过重、休息时间过少固然是重要原因所在,但是,当孩子在视力出现异常的时候,家长在对近视的认识中存在的误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我国近视患儿在发病初期多是由于调节痉挛导致的假性近视。&&& 近视按发病机理可以分为:假性近视、真性近视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性近视,假性近视是由于眼球的调节紧张所致,是一种功能上的异常,而真性近视则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所致,是一种结构上的异常。&&& 我国近视患儿在发病初期多是由于课业负担太重或是不加节制地也看电视、用电腑等近距离用眼过度导致调节紧张的假性近视,在这一阶段,只是一种功能上的异常,这是视力下降的状况是可以逆转的。&&& 给假性近视配戴眼睛会使假性近视转为真性近视。正确的做法是:到正规的眼科医院,进行散瞳验光,检出眼睛真实的屈光度数,合理配戴眼镜。如果散瞳验光后,近视度数消失了,就说明孩子患的是假性近视,如果散瞳验光后,近视度数减少,那么减少的那部分度数就是假性近视导致的度数。&&& 假性近视既然不是真正的屈光不正,就不能用戴眼镜的方法去矫正。假性近视是由于睫状肌痉挛,调节没有放松所致,并不是眼球的前后径延长所致。近视艰镜(凹透镜)导致入眼光线避一步发散,会因此引发发眼睛的进一步调节,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本来就调节紧张的假性近视又加重了调节负担,于是促进了眼睛疲劳和近视度数发展,假性近视反而变成了真性近视。
发现相似题
与“人眼球结构中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_______相当于照相机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13931804431561556396653610162133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3309|回复: 0
在线时间0 小时万维币-70 金币0 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UID88961
幼儿班, 积分 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 积分
万维币-70 金币0 最后登录精华0帖子好友
镜头是摄影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没有镜头的相机顶多只是一个拥有着各种按钮的暗盒而已,完全失去了拍照的能力,所以长久以来在摄影圈子里面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花了多少钱在机身上,那么就应该在镜头上花掉三倍的钱,而大光圈的顶级镜头常常成为朋友们下手的首选目标或者是梦寐以求的无上佳品。在大口径镜头的行列中,还有这样一些最为稀少的镜头,他们的光圈口径冠绝全球,他们的身价也令一般人望而却步,更加令人发指的是,也许阻挡着你拥有这些镜头的所有障碍中,钱反而成了最容易解决的那个,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传说中的神器,看看他们到底凭什么能身价如此高昂。
&P&&STRONG&大光圈,有什么难的?&/STRONG&&/P&
&P&  一般来说,在旁轴机身上作出优秀的大光圈广角镜头比在单反上更容易,原因就出在单反的反光镜上,没有反光镜阻挡的旁轴镜头的后组可以无限的接近焦平面,也使得在像场,边缘畸变纠正等方面需要做的工作要稍微简单那么一点点。即便是在广角镜头设计中难度更小的旁轴系统上,21mm以下焦距的超广角镜头要做到超大光圈难度非常之大,很多焦距更短的超广角镜头甚至还会有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光圈来确保效果,比如蔡司传奇的Hologon 16mm/F8在拥有了无人能及的光学素质的同时,付出的代价是光圈最大只有F8,而且发售时还配有原厂的一片中灰渐变镜配合,用以平衡中央和边缘光量。之所以在超广角镜头中会出现这种光圈做不大的困境,简单的说来其实是由镜头这个成像系统本身的特性决定的。&/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195.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如果我们把镜头简化成一简单的透镜,那么离轴光线在焦平面上的成像的照度与沿镜头光轴入射的光线在焦平面上成像的照度比与离轴光线光轴和镜头主轴 的夹角ω余弦的四次方成正比,在光学设计中这个结论被称作Cos4法则。那么这个Cos4法则又有什么意义呢?随着镜头的焦距不同视角就要发生变化,焦距 越短视角越大,而根据那Cos4法则,随着视角的扩大到达焦平面单位面积上的光线的强度就要下降。那么如果像28mm这样的广角镜头其视角约为72度,根 据Cos4法则,视场边缘像点到达底片的光线不及视场中心像点成像亮度的50%,换句话说就是画面边缘的亮度比画面中心差至少一档光圈。&/P&
&P&  超广角镜头为了拥有无比宽广的视角,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像场亮度不平均,为了解决,或者说是缓解这个痛苦,就只能缩小光圈甚至是使用上中灰渐变镜这种特殊的滤镜了。了解了上面这些,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超大光圈的超广角镜头要么根本没有,要么有了也是天价。&/P&
&P&  所以本次的超大光圈镜头之旅,就让我们从徕卡说起。。&/P&我们前面说过,旁轴在广角镜头上的设计难度比单反要低,有不少经典光学结构都无法用于单反上,用闻名世界的蔡司Biogon和Distagon这两种结构迥异却用途类似的光学结构来举例,众所周知,Distagon 这个词来源于Distanz(距离),和Gonio(角度),由Erhard Glatzel博士(同时也是Hologon的设计者)设计,是专门用于单反相机的广角镜头光学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反望远或者叫逆焦,我们知道在旁轴测距相机上广角镜头光学设计中有着非常棒的Biogon结构,但在单反上就没法用这个结构了,原因是Biogon镜头后组镜片离焦平面太近,而单反这个地方是有个反光镜的,而且对于任何的对称式设计的镜头而言,它对焦在无穷远的时候的光学中心位置基本都在前后镜组之间,也就是说任何对称设计的35MM镜头最后一片镜片和焦平面的距离都远小于35MM,那反光镜的活动空间就没有了,要想让镜头后组和焦平面之间空出一个反光镜活动的位置,就必须使用特殊的光学设计将整个镜头的光学中心后移,甚至可以后移到最后一片镜片的后面的空气中。和简洁优美而又无与伦比的Biogon相比,Distagon在像质上并不差,但付出了结构更复杂,体积也更大,加工和装配精度要求都更高的代价。无论是35mm相机也好,中画幅也好,大画幅也好,最出色最优秀的广角镜头无一不是对称结构的,比如号称中画幅之王的广角哈苏903SWC,整个机身都是围绕着镜头来设计的。
&TABLE height=50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1 width=100 align=center bgColor=#000000 border=1&
&TR bgColor=#ffffff&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865885.gif& border=1&&/TD&&/TR&&/TBODY&&/TABLE&上为C/Y卡口的Distagon 21mm/2.8,下为G系统的biogon 21mm/f2.8&/TD&&/TR&&/TBODY&&/TABLE&&/P&
&P&  在目前仍在产旁轴用广角镜头领域,徕卡是目前绝对的王者,徕卡于日发布推出M系列最新的几款超大光圈镜头,Summilux 21/1.4 ASPH即是其中视角最广且光圈最大者&/P&
&P&  从12月开始销售,官方推荐价格为5000欧元,实际价格要稍微便宜几百块钱。&/P&
&P&  该镜头采用2枚非球面镜片,7枚异常部分色散镜片,10片8组的镜头结构。装在M8系列的相机上,获得的焦距相当于28mm。最短摄影距离0.7m,最大摄影倍率0.034。可使用series VIII的滤镜。&/P&
&P&  徕卡采用7枚异常部分分散镜片,在色差修正方面相当用心,并且采用了Floating(浮动对焦镜组)系统,近距离摄影的表现应该会相当出色。&/P&
&DIV class=c&&IMG alt=&& src=&http://img.//images/1517876.jpg& width=500 border=0&&/DIV&
&P&主要规格指标&BR&镜头型号: Summilux 21/1.4 ASPH& &BR&发布日期:
&BR&厂家推荐价格: 5000欧元&BR&卡口类型: 135MF &BR&适用卡口: M &BR&镜头结构: 10/8& &BR&非球面镜片数量: 2 &BR&ED镜片数量:&& &BR&镜头焦距(mm): 21.0 &BR&最大光圈(f/): 1.40 &BR&最小光圈(f/):&& &BR&等效135焦距(mm):&& &BR&视角(°):&& &BR&光圈叶片:&& &BR&最大放大倍率: 0.034 &BR&最近对焦距离(m): 0.70m& &BR&外观尺寸(DxL)(mm): 70.00x77.00 &BR&重量(g): 580&/P&
&P&&STRONG&佳能EF24/1.4L&/STRONG&&/P&
&P&  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老话说:“广角的尼康,长焦的佳能”,这句话在尼康(促销产品 主营产品)的Nikkor 300/2ED IF和佳能的EF24/1.4L面前被击的粉碎。&/P&
&P&  EF24/1.4L的光学设计来自于闻名遐迩的FD 24/1.4 ASPH SSC,这支镜头是独一无二的,它也是做到F1.4的大光圈之后焦距最短的镜头,没有之一,而且在大光圈下依然保持了优秀的成像,这非常的不容易体现了佳能在光学设计上的卓绝功力,名副其实的佳能的骄傲(如此看来佳能的骄傲真是太多了……),它采用了11片9组的光学设计,其中包含1片非球面镜和一片超低色散镜,镜头全重550g。&/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320.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这支镜头在最大光圈时锐度不算太好,边缘分辨率下降很明显,但是色彩的过渡,反差,层次和焦外是一流的,收缩光圈到F2.8之后锐度就相当好了,广角镜头其他的弱点,比如抗眩光,变形等,使用这支镜头时都可以完全不用考虑,你只用专心做好一件事,拍照,就可以了。&&/P&
&P&  这支镜头的颜色偏冷,这和佳能镜头一贯的色彩表现不太一样,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不过跟颜色还原偏暖的佳能EOS D系列数码单反相机来说配合起来相得益彰,在 弱光下使用时,对于气氛的描画和还原相当精妙,给人的感觉是冷中略微带些艳丽,颇有些“黯淡里的光辉”的意思。&/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321.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如果硬要给EF 24/1.4 L找个缺点的话,那只能说作为一支广角镜头,它稍微有些重了,另外,镜后对焦却没有后组保护镜片的设计使得它稍微有些容易进灰,除此之外,它是完美的。佳能广角有此一头足以,不必总惦记着味道不太一样的EF 35/1.4 L,买CZ那支吧。&&/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322.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STRONG&尼康&/STRONG&&STRONG& AF28/1.4D&/STRONG&
&P&  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提起尼康(促销产品 主营产品)AF28/1.4D了,可是每次说起来,都会觉得很令人激动,如果要投票选择一支镜头来代表尼康,那么我想,80%以上的票会齐齐的指向这支“尼康的骄傲”AF Nikkor 28/1.4,这也是尼康唯一的一支能与莱卡LEICA SUMMICRON M 28mm f/2.0 ASPH在光学素质上相提并论的镜头(注意哦,别和Leica R 28/2.8 Elmarit搞混了,虽然莱卡镜头个个都是好东西,但是相比之下Elmarit还是要稍微差一点点)。&/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858812.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AF Nikkor28mmf/1.4D是继承Nikon &Noct& 称号的镜头(还记得NOCT 58/1.2不,回顾请点这里),镜头光学结构是使用了一枚&研磨非球面缫片&和夸张的DOUBLE CRC(浮动对焦镜组 注1)的11片8组。其中的那枚&研磨非球面镜片&, 生产成本极为高昂,Nikon舍得使用这种镜片的镜头极少,代表性的有:Noct Nikkor58mmf/1.2S,Nikon AF Zoom Nikkor 20-35mm f/2.8D,最令人发指的当属 double CRC,一般镜头使用一组CRC就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像质改良效果,因此这两支镜头是少数被Leica拿来跟自家镜头做比较的&出色镜头&(另一只是佳能的EF24/1.4L)。&/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858818.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所谓的Double CRC实际上就是该镜头的最后3组镜片在聚焦时相互“独立”运动使对近距离聚焦时镜头仍能保持较高的成像质量。如果把这28/1.4拆开就会发现,其实这3组镜片是以倒数第二组为基础做非等间隔运动的。机身马达通过小螺丝刀传过来的力通过一“行星减速器”带动倒数第二组运动,它的运动又通过一在镜筒壁上的“空间曲线齿轮”带动镜筒壁旋转;镜筒壁的旋转再通过另外两个“空间曲线齿轮”传递给两个精密丝杠来分别带动倒数第3和第一组镜片做“独立”运动。从而实现所谓DoubleCRC,从动两组的直线运动距离大约是主动组的90%左右,这只镜头内部机械结构复杂装配异常困难,要求精度非常高。&/P&
&P&CRC:近距矫正系统(CRC)是尼康一项最重要的对焦发明,它可以使到于近距离对焦及增加对焦范围时,提供卓越画面质量。有了CRC系统,镜片便会构成“浮动镜片”的设计,对焦时每个镜组都会独立移动,这样可以确保就算在近距离拍摄时仍可以有最优良的光学表现&/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858819.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这是尼康唯一的采用如此复杂机械结构的民用镜头,装配过程中的公差配合要求到2μ以内。这样的公差要求就使得装配过程变成了一种折磨,在自动化的今天这样的镜头还是只能自己动手(自动)装,所以在日本有人称此头为“百变妖”就是因为其为纯手工装配,天下没有完全一样的两支头,当然,差异基本只存在于理论上,几乎没人能从照片上分辨出来两支28/1.4有什么区别,都是一样的优秀。&/P&
&P&&STRONG&35/1.4的最强者:Summilux-M ASPH 35/1.4&/STRONG&&/P&
&P&  先插播一段八卦,大家都以为35mm这个焦距的镜头最大口径是F1.4?其实不久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看到了这么一个东西……&/P&
&P&  TV-Nikkor 35mm F0.9是为电视行业设计,用于拍16mm画幅电视,还有L39罗口的型号,存世数量非常稀少,有钱也买不到,恐怕见都见不到。&/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414.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415.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在35mm焦距镜头中,35/1.4这个档次的好头非常多,几乎是各家都有出产,佳能有EF35/1.4L,尼康有手动的AIS 35/1.4,蔡司有传说中的Distagon 35/1.4,美能达有令人念念不忘的35/1.4G,而徕卡,则有这堪称顶级中的最顶级者 Summilux-M ASPH 35/1.4,如果你沉迷于35mm焦距镜头中无法自拔,那么没有接触过徕卡Summilux-M ASPH 35/1.4将会成为一件很奇怪的事情。&/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348.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在摄影器材的世界里,徕卡是高质高价的象征。蔡司可以凭着自己卓绝的光学设计能力而用普通的材料和光学加工手段就能达到很高的光学素质,而徕卡则完全不同,一方面,徕卡的光学设计能力也不弱,更有一部分镜头会委托蔡司代为设计,另一方面,徕卡会选择使用最好的材料,加工工艺并且全部采用手工装配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双重的顶级手段保证Summilux-M ASPH 35/1.4真正成为傲视群雄的35/1.4镜头!&/P&
&P&  Summilux-M ASPH 35/1.4有两代,90年代初期生产的初代采用了2片非球面镜,研磨镜片和装配的难度非常大,因此产品的质量不稳定,像质也没有太出彩的地方,在生产了很短的时间之后就悄悄的没了音信,到了94年徕卡大张旗鼓的推出了新的9片5组设计的Summilux-M ASPH 35/1.4,这枚在徕卡镜头中也堪称最强的王者!&/P&
&P&  Summilux-M ASPH 35/1.4可以说毫无缺点,它相较于中生代的徕卡, 其边缘画质在细节上提升许多, 而且在大光圈时即有极佳的表现, 它同时保有中生代镜头柔细而绵密的特色, 又不若最近ASPH的鲜锐度。 确是一支相当有味道, 丰富层次感, 画质一流的镜头, 特别是在阴雨天的表现, 与老镜相比更有明显的不同。&BR&&/P&
&P&50mm焦距的镜头被称为标头,可能是最为普及的镜头种类了,虽然它相对结构简单和比较廉价,但却也是出现超大光圈镜头最多的一个门类了,在50mm焦距上,F1.0都算不上是最大,光圈更大的变态数不胜数,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佳能在1961年为旁轴的Canon7配套的50/0.95(下图第一个),但这根本算不了什么,更牛的还有Rodenstock(罗顿斯德) 的 Heligon 50mm/f0.75投入过小规模量产(下面的那个蓝眼睛,机身是尼康S3),如果加上特制型号的话,蔡司在1966年为NASA专门设计的Planar 50/0.7镜头(下图第三个),它搭载在阿波罗计划中的绕月探测卫星上用于拍摄月球背面的地形和地貌,因此在用料和制作上不惜工本,得到的成像质量也是相当惊人的,可以说远远超出我们一般人的想象力极限,嗯,还没完哦,尼康(促销产品 主营产品)曾经也出品过定制的Nikkor 50/0.7,最后,还有蔡司给NASA单独做的50/0.65,不过这个是给哈苏机身用的。&/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355.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356.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358.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好吧,上面这些镜头基本上都属于有钱也买不到的,看看就行了,还是回到人间来吧。&/P&
&P&  在单反相机用的50mm超大光圈镜头中,佳能在1987年配合EOS系统的第一代EOS650发售而推出的EF50/1.0L无疑是能用钱买到的最大光圈的单反用50标头了,但佳能开发它的主要目的其实是炫耀研发能力,佳能最早将萤石镜片用于光学系统中,对于设计大口径的镜头有一套成熟且先进的技术,造就了这支到目前为止135单反可更换镜头中相对口径最大的怪物。说它是个怪物一点也不假,72mm的口径(对比一下,EF 50/1.4 是52MM口径,著名的佳能小白是77mm),接近1KG的重量(985g),镜头后部还特地做了个收口,否则根本没法塞进机身卡口里面去。以炫耀为主要目的开发出来的这支镜头也属于天价之列,售价折合人民币17000左右,在市场上流通数量很少。&/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382.jpg& border=1&&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383.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而且就成像质量来说,50/1.0在最大光圈下的锐度远不如它的同门师弟EF 50/1.4,实在有负它脑袋上挂着的红圈和“L”。但是,F1.0的超大光圈使得这支镜头的营造气氛能力和在弱光下拍摄的能力绝对无出其右者,很多时候也许你就差那一档光圈就可以记下最后一抹微弱的余辉吧。&/P&
&P&&&& 佳能在前年末的时候又发布了EF 50/1.2,新品售价达到了人民币13000块,果然是黑死人不偿命的价钱,但是,研磨非球面镜片和改进的新玻璃材料的应用使得这支镜头的光学表现达到了完美的极致,它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点贵,可以忘记那只50/1.0了,半档光圈而已。&/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384.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而在旁轴系统中,徕卡号称夜之眼的几代NOCT镜头无疑是霸主中的霸主,到目前为止,徕卡一共推出了三代:年产的 Noctilux 50mm f1.2 ASPH,1976至今的Noctilux 50mm f1.0 ASPH ,在去年发布的Noctilux 50mm f0.95 ASPH。&/P&
&DIV class=c&&IMG alt=&& src=&http://img.//images/1517986.jpg& width=500 border=0&&/DIV&
&P&  徕卡最新发布的新款镜头NOCTILUX-M 50mm f/0.95 ASPH奠定了顶级镜头设计的新里程碑。它继承了1975年徕卡推出的著名NOCTILUX-M 50mm f/1镜头30余年在光学领域里无可匹敌的地位。萃取徕卡百年光学、机械技术之精华,汇聚最新科技结晶,最终突破(促销产品 主营产品)1:1的光学极限。&/P&
&P&  徕卡NOCTILUX-M 50mm f/0.95 ASPH提供了独特的影像效果。在未明显增大镜头尺寸的情况下,革命性地提高了徕卡镜头的速度。徕卡M 50mm f/1镜头全开光圈时极浅景深的特点让许多用户迷恋,并被应用于摄影创作中。NOCTILUX-M 50mm f/0.95 ASPH镜头不仅继承了前代产品的独特魅力,与前款镜头不同的是在收缩光圈后光学品质甚至可以与2004年推出的被评为最高标准的LEICA SUMMILUX-M 50mm f/1.4 ASPH镜头相媲美。渐晕和变形也再次获得改进。&/P&
&DIV class=c&&IMG alt=&& src=&http://img.//images/1517995.jpg& width=500 border=0&&BR&(点此查看大图)&/DIV&
&P&  LEICA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为8片双高斯结构。为了确保高品质,两个镜片表面采用了非球面处理,全部在索姆斯工厂进行复杂的研磨和抛光以达到理想的尺寸和形状。5枚为局部反常折射镜片,其中3枚为高折射率镜片,因此价格昂贵(每千克此种玻璃的价格大约是银价格的两倍)。近距离时优异成像质量还得益于一片浮动镜片的应用,对焦时最后的镜片组不断改变与光学系统中其它部分的相对位置。尽管LEICA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拥有更快的速度和卓越的影像品质,但仍提供了E60滤镜螺纹和可伸缩、锁定的遮光罩。同新款SUMMILUX-M 21mm和24mm f/1.4 ASPH镜头一样,新NOCTILUX-M 50mm f/0.95 ASPH镜头必须被精密加工,只允许极小公差。定位中心和校准镜片新方法的应用正是为了实现该目的。LEICA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于2009年2月开始销售,厂方建议售价8000欧元。&/P& 85mm镜头中F1.4是个比较常见的口径,比如蔡司的85/1.4,尼康的85/1.4等等,能到F1.2这个大光圈的就比较罕见了,蔡司曾经出过一个85/1.2的限量版,现在是不光买不着甚至连见都见不着,市场上能够买到的恐怕就只有佳能的EF 85/1.2L了,当然,本着搅混水的原则,再跟大家介绍一支古老的,神秘的,但是令人发指的85mm超大大光圈镜头:Repro Nikkor 85mm F1.0,貌似很多朋友压根没听说过尼康(促销产品 主营产品)还有这么一手吧。这支镜头其实是个工业用制版镜头,用于把图纸或者资料翻拍到胶片上,尼康设计了不止一支这样的制版镜头,特点是像场平坦没有暗角和畸变,分辨率较高,这些镜头的设计给尼康带来的经验是无价的,直到现在,尼康的光刻机也稳坐全球第三把交易,nikkor镜头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392.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焦距: 87.5mm&BR&最大光圈 f/1.0&BR&最小光圈 f/8 &BR&镜头构造 12片8组&BR&放大倍数 0.9X - 1.1X&BR&标准波长 400 - 650 milli-micron&BR&暗角 0 %&BR&变形 0.0000 %&BR&分辨率 200 lines/mm&BR&图片尺寸 24mmX36mm (43.2mm circle)&BR&工作距离 224mm&BR&重量 640 g&/P&
&P&  变态参观完了,我们说说正事吧,EF 85/1.2 L USM是85mm焦段光圈最大的一支镜头了,不光在佳能,而且在整个135单反系统里都是无出其右的大光圈,这支镜头采用了8片7组的设计,其中包含1片非球面镜,不过重量却达到了创纪录的1025g,拿来打架都足够了。这支头非常有特色,和其他的佳能镜头都不一样,它非常的锐,即使是在最大光圈F1.2下都已经足够锐利了,这时候景深极浅,但只要在焦点范围内的被摄物无一不是丝丝入扣的清晰,这点和一贯更注重色彩和层次的佳能镜头不太一样。&/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396.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这支镜头的特色有两点:其一是画面色彩的对比度很高, 高的色饱和度令人满意; 且二是焦内成像的清晰度很高, 和别的镜头在此光圈下拍的片子相比, 很难相信是在f/2.8下拍的(相同的物距), 可能以为是f/4甚至更小光圈下拍的. 奇怪的是, 清晰的焦内成像丝毫无损那柔美的焦外成像. 你可以想象这色彩饱和, 清晰的焦内画像, 是何等的美妙吧?&/P&
&P&  操作性上这支头表现只能说是一般,由于采用了金属镜筒和全玻璃镜片(有些镜头镜片是树脂的,故而比较轻),这支镜头的对焦速度比一般的定焦要慢一些,USM似乎并未给它带来高速的反应,但手感是完美的,粗大的对焦环,冰冷的镜身,握在手里,真有一种“夫复何求”的满足感。&/P&
&P&&STRONG&Sonnar T* 1.8/135 ZA&/STRONG&&/P&
&P&  在135mm这个焦距里,Sonnar T* 135/1.8 ZA是诸多镜头中光圈最大的一支。按照惯例,在这个焦距的镜头中也有一个变态存在,那就是尼康的Simlar-F 180mm F1.5……&/P&
&P&  我们知道它生于何年,却不知道它用于何事;我们知道它姓甚名谁,却不知道它本是何物,这支迷一般的镜头生产于昭和17年也就是公元1942年,这只重达4.5KG的Simlar-F 180mm F1.5绝对震撼人心,对于特殊年代出产的背景,那时候还叫日本光学机械株式会社的尼康(促销产品 主营产品)也许到死也不会说出其中的秘密。小编不负责任的猜测一下,这很有可能是一支用于航空侦察照相的镜头。&/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402.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八卦终了,下面说正题。&/P&
&P&  Sonnar T* 135/1.8 ZA, Sonnar(松纳)结构的历史开始于1932年,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发展,松纳结构在中长焦和超长焦望远镜头中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反差和锐度上面相比最初的产品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最基本的光学设计却一直变化不大,是能够和百年天塞相提并论的经典光学结构。&/P&
&P&  Sony SAl Sonnar T* 135/1.8 ZA发布于2006年6月,这也是蔡司在135系统上的第二只松纳结构的135mm镜头,第一支是contax系统的手动镜头T* 135/2.8,光圈比这个小一档半(contax还有一支135/2,不过是Planar结构的),为了实现自动对焦能力和更好的光学素质,这支SAl Sonnar T* 135/1.8 ZA使用了包含两片ED镜片在内的8组11片的复杂光学设计,除了松纳结构本身就擅长的高反差高饱和的色彩之外,还做到了史无前例的大口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要知道出于保证像场均匀度的考虑和限于相对简单的光学结构(C/Y卡口的sonnar 135/2.8结构是5片4组),之前的松纳镜头口径是很难超过F2的。SAl Sonnar T* 135/1.8 ZA尺寸是88mm*114mm,滤镜口径77mm,9片光圈叶片,最近对焦距离0.72m,镜头材料选用了货真价实的玻璃和金属,所以全重达到了惊人的985g,没把子力气还真的很难端稳它。&/P&
&P&  老实说,蔡司之前生产的那支C/Y卡口的T* sonar 135/2.8 给我的印象并不是特别好,应该说那是支很有性格的镜头,它在锐度和反差上都不是特别出色,亮点是浓郁的色彩和细腻的背景虚化,应用的范围只限定在人像这一点上,曾经买来把玩了半年,最后还是忍不住给卖掉了。索尼在去年推出 SAl Sonnar T* 135/1.8 ZA这支镜头的时候,小编看到性能参数之后着实的惊讶了一下,前面曾经说过,松纳结构光圈很难做大,主要限制就是大光圈下难以保证像场的均匀度和边缘分辨率,蔡司在镜头设计上一向比较严谨,把原本结构简单的松纳做成了11片8组也差不多算是投下了血本(当然,最后还是要fans们买单的)。&/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49365.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SAl Sonnar T* 135/1.8 ZA用在APS幅面的机身上的时候等效焦距差不多是200mm,不喜欢佳能的人至少在200/1.8这个焦段上有了EF180/1.8 L之外的选择。&/P&
&P&  Sonnar T* 135/1.8 ZA入手感觉就是凉冰冰沉甸甸的一大坨(985g呢,能不沉嘛),即便是安装在拥有更强力对焦电机的a700上,对焦速度也不能算快,勉强过得去,就是噪音有点刺耳,我甚至无端的觉得这个头是不是用石墨作为润滑材料的啊,怎么一点用润滑脂的温婉感觉都没有。Sonnar T* 135/1.8 ZA的全金属镜筒宽大舒适,上面还专门刻了细密的防滑纹,握上去稍微有点刺刺的,但极为舒适,冬天带手套操作也不会产生不便,传说中蔡司在镜头中选用的润滑脂都是能在-35度低温下也能保证润滑效果,不会凝固的品种,所以北方(促销产品 主营产品)的和喜欢户外的朋友选择蔡司镜头应该能避免气温太低冻住光圈叶片无法拍摄的悲剧吧。SAl Sonnar T* 135/1.8 ZA拥有在这个焦段里非常罕见的大光圈,所以在a700的取景器里的视觉感受也是相当舒适的,明亮又清晰,和a100比起来,就像是一个大近视眼做了lasik之后重见光明的那一瞬间的感觉:世界居然如此清晰。&/P&
&P&  Sonnar T* 135/1.8 ZA拥有着松纳结构特色的浓郁和高饱和度的色彩表现,蔡司的天才设计又弥补了松纳结构锐度相对较差和像场不够均一的缺点,使得这支镜头在全开光圈的情况下就具有相当高的锐度,层次和反差也很不错,非常清晰和通透,尤其是色彩过渡的层次非常好,整个画面都呈现出蔡司镜头所特有的空气感和立体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9片光圈叶片组成的圆形光圈赋予了这支镜头如梦似幻的焦外成像,色彩犹如化开了的奶酪一样油润柔和又不松散,再加上等效200mm左右的焦距,特别适宜于拍摄人像。&/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49366.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Sonnar T* 135/1.8 ZA的色彩偏向温暖,在暗部和弱光环境中会强调一种淡蓝色的调子,曝光准确的话,画面是非常耐看的,就是说在某一个区域里投入的注意力越多,就能看到越多的东西,让人感觉细节层出不穷,这支镜头的平衡性非常好,在反差相当大的环境中,高光部分不溢出,暗部也能保留足够的细节,明暗的层次都不会损失太多,这是很不容易的,蔡司在光学设计上100多年的功力果然非同小可。&/P&
&P&  最后说说缺点吧,即使是配备了更强对焦驱动电机的a700在驱动SAl Sonnar T* 135/1.8 ZA时速度也算不上迅速,不过对焦精度还是相当不错的,镜头转动时那种声嘶力竭式的噪音有些令人抓狂,这支镜头MF的手感极好,把相机开到手动档,轻轻转动一下,那种顺畅的感觉又从指尖直达心里了,闭上眼睛,那种感觉像极了我所熟悉的Contax 手动蔡司镜头。&/P&
&P&  SAl Sonnar T* 135/1.8 ZA是一支很有性格的镜头,在最大光圈时着重于表现背景的虚化和颜色之间的过渡,相对来说,锐度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了,而收小两档光圈到F4时,它能带给你锐不可挡的表现,而且边缘锐度相对于中心下降的并不大,我们建议拿到这支镜头的朋友在每一档光圈下都能好好的试拍几张,找一档你最喜欢的,用好它。&/P& EF 200/1.8 L USM推出的很早(1989年),因此在镜身按钮的设置上和现在新出产的L头不太一样,不过这个镜头身上所背负的传奇色彩也是其他镜头所没有的,不仅是在佳能EF镜头群中绝无仅有,包括在日系各厂中也是极为罕见,它是哈苏实验室MTF测试中的第一名,作为一支口径达到了1.8的望远镜头,它能够力压技术极为成熟的标准镜头和中焦微距镜,这种出色程度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已经是不够的了。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858837.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EF 200/1.8 L USM采用了12片10组的设计,重量达到了划时代的3Kg,加上不是IS型,没把子力气还是带上脚架玩吧,对于大多数爱好者来说,能见到这支镜头的机会微乎其微,能摸到它也最大的可能性也只是在器材展会上,05年停产之后,想摸到就更难了,前段日子ebay上曾经出现了一支9新的2手,结果被几个人相互抬价,最终以4300美元卖出,与新品价格相差无几了。&/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858839.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EF 200/1.8 L USM是佳能比较早推出的EF镜头之一,同期的其他产品有不少是这种光圈巨大,用料巨好,参数吓人的怪物,比如我们曾经提到过的EF 50/1.0L,佳能一方面为了炫耀自己的光学设计功力,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展示EF镜头卓绝性能的意思在里面,不过跟缺乏实用性的EF 50/1.0不同,EF 200/1.8 L 仅仅展示了几个样片就成了广大用户心中的梦幻之镜,那么它到底牛在什么地方呢?&/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858842.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1.8的大光圈带来了完美的背景虚化能力,8片叶片组成的圆形光圈也使得焦外呈现出柔和相互浸润的特性;收缩光圈到F 2之后镜头的锐度和反差同步提升,但是在色彩和层次上也没有过多的损失,依然层次丰富,过度自然,这支镜头不宜收缩太多光圈拍摄,一方面像质在收缩一档的情况下已然是最佳,令一方面,收缩光圈就失去了F1.8背景柔美的意义了,这是一支用MTF曲线所不能完全评价的镜头,尤其是在色彩上,它的第2,3,5片镜片都是UD镜片,在降低残留色差的同时,在色彩还原上也有上佳的表现,通俗来讲,就是非常讨巧。&/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858838.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如果各位有机会能见到一支EF 200/1.8 L USM 并且亲手试拍一下,看到照片的那一刹那,相信任何人都会被它的表现所征服。&/P&
&P&&STRONG&AIS Nikkor 300/2 ED IF&/STRONG&&/P&
&P&  尼康在民用镜头领域的开发和投入都比佳能要差些,表现在一些顶级镜头要么空缺,要么就跟在佳能后面出,比如尼康(促销产品 主营产品)一直没有35/1.4,50/1.2,85/1.2这样规格的自动对焦镜头,不过在某一段时间,尼康在民用镜头领域其实是小小的牛B了一把的,大约是在80年代中前期,其中最具说服力的镜头莫过于我们要提到的这个AIS 300/2 ED IF。&/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416.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AIS 300/2 ED IF在1981年推出,直到现在,它也是300mm镜头中光圈最大的,全重7.5kg,光学结构为11片8组,其中包含3片ED镜片,而且每个镜片空气接触面上都采用了当时还是非常先进且昂贵的NIC镀膜(Nikon Integrated Coating),不惜工本的制作方式使得它在F2时的锐度依然超越了Nikkor 300/2.8在F2.8时候的锐度,非常了不起。&/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418.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AIS 300/2 ED IF全长339mm,最粗处直径183mm,像是个小胖子,采用了直径为52mm的后置滤镜,最近对焦距离4m。AIS 300/2 ED IF标配一个型号为TC14C的1.4x增倍镜,可以使它变成420/2.8来使用,另外标配了型号为CT300的携带铝箱。AIS 300/2 ED IF开始生产流水号为182121,结束时是182561,理论上讲一共生产了450支,开始定价为29000美元一支,不过到现在存世多少也很难讲,这东西既无价,也无市。&/P&
&P&  如果说你非常喜欢300mm这个焦距的镜头,那么AIS 300/2 ED IF是你的首选,也是最后的选择,它是你唯一的选择。&/P&
&P&  宾得也曾经有过300/2这个规格的镜头的设计,但是,一直没有投产过。&/P&
&P&  在这个焦段里,还有一支镜头非常值得一提,这就是1998年蔡司发布的适用于中画幅哈苏200的Tele-superachromat 300/2.8。这支镜头出自蔡司之手,光学质量自不待言,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生产方式,和普通的镜头开发流程有很大的不同。它根据哈苏的要求来设计和生产,蔡司毋庸置疑的拥有设计此类镜头所需的技术实力,但是蔡司认为生产此种镜头所需光学材料非常特殊,加工难度也非常高,因此需要哈苏先确定一个订货量,才好为这个订单单独订购特殊的玻璃材料,据说蔡司在最终拿到玻璃之后需要做专门的检验并据此确定镀膜工艺的细节。&/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419.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这些特殊玻璃材料的配方和工艺是蔡司的机密,一度被传的谣言满天而且神乎其神。整个镜头的生产持续了数年之久,蔡司在确保最后一个订购用户也拿到镜头之后宣布说由于玻璃制作殊为困难,这支镜头恐怕此后很难再产。哈苏订购的数量大约是300支,全部预定一空,二手转让价格被炒到了15万人民币以上,但最大的困难在于,没人愿意割爱,根本是有价无市。&/P&
&TABLE align=center&
&TD&&IMG alt=&& src=&http://img.//images/974420.jpg& border=1&&/TD&&/TR&&/TBODY&&/TABLE&&/P&
&P align=center&&&/P&
Powered by
CBS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万维家电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649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机胶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