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组织理论中国2014 年3月刊杂志购买

第三代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建构(《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5期)
视力保护色 -
第三代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建构(《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5期)
更新时间:
第三代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建构
摘&& 要:文章从社会发展脉络中爬梳出学习共同体的三代面貌:第一代学习共同体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面貌出现,主要由教育领域的学者为先锋,将教育与学习视为基本人权,政府应提供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并且营造一个适合全民终身学习的环境。第二代的学习共同体以知识经济和创意经济的面貌出现,主要由经济领域的学者为先锋,将教育与学习视为营造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与手段,政府应提供人民必要的教育与学习,强化人力资本的素养,培育具高度创意产业能力的人才,以提升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繁荣指数。第三代学习共同体以公民社会和幸福社会的面貌出现,主要由社会与心灵领域的学者为先锋,将教育与学习视为营造公民社会与促进人类幸福的重要措施,政府必须考虑人民的幸福感作为施政的核心理念,并且以建设公民社会作为维护人民幸福感的最佳保证。
关键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知识经济;创意经济;公民社会;幸福社会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4)05-0003-06
作者简介:林振春,男,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教授(台北&& 10610)。
学习共同体是什么?英文翻译就是learning community。以前译成“学习小区”,或是“学习社群”。相类似的名称还有“学习区域”、“学习城镇”、“学习城乡”或“学习城市”。无论何种名称,都来自同一个思想渊源,那就是强调学习权利的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但是学习共同体还有另一个概念,那就是共同体,是社会的组成单位,也是学习城市的另一种样貌,因此也会受到其他学术领域的关注。
澳洲学者肯恩斯(P.Kearns,2011)认为学习城市的发展可分成三个年代:
1.第一代的学习城市是从终身学习的观点出发,希望每个城市在终身学习的社会中扮演推动市民终身学习的功能。因此几乎都是由终身教育的学者极力倡导,如龙沃斯(N.Longworth,2006)等人,利用各种国际组织,宣扬终身学习的理念,蔚为国际风潮。学习城市乃是鼓动城市治理者建设学习设施、营造学习环境、形塑学习文化,让民众享有便捷有效的学习机会。
2.第二代的学习城市乃是从知识经济的观点出发,各城市普遍面临经济社会的困境,反过来期以学习扮演促进城市繁荣、社会安定与个人实现的关键角色。强调唯有建构学习城市,才能提升城市竞争力,并有效解决现代城市普遍遭遇的经济社会转型难题。此时的学习城市推动者,不再只是终身学习领域的学者专家,也有其他学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加入。如2001年,Larsen在OECD 的资助下针对欧洲五国制定学习城市计划,提出学习城市的定义:“学习城市乃是将创新和学习置于城市发展的核心,经由结合终身学习、创新以及创意地使用信息科技,以寻求经济的永续发展。”(Longworth & Osborne,)强调发展学习城市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将工业经济转型成知识经济。
3.第三代的学习城市,肯恩斯以从事多年学习城市推动执行、咨询等经验的反思,认为第三代的学习城市必然要涵括机会城市、友善城市、安全城市、健康城市、文化与创意城市、绿色生态城市、全球化与在地化特色城市。也就是超越经济资本,进入永续发展与回归人本精神的都市生活空间。
肯恩斯的说法有其实务观察为根据,此种观点引发研究者的好奇,学习共同体是否也可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革?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厘清各种不同的学习共同体论述,爬梳其思想源流、理论观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推动策略等层面的相同性与相异性,并评析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与理论缺陷,为开展第三代学习共同体铺陈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第一代学习共同体的演进
(一)学习共同体1.0版——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 Lifelong Education )的理念并非一个全新的观念,东西方的文化传统中皆可以轻易找到相关的说法,不过真正推动终身教育此一理念,并欲使之制度化,则是1960年代的事。1965年12月,联合国教科科文组织( UNESCO )在巴黎召开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曾建议:“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之间,实施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整体而统整的教育过程,是为终身教育的理想。”教育学者郎格兰( Paul Longrand )在这次会议中,首先提出“终身教育”一词。此一理念除强调教育必须水平与垂直统合外,更重视生活本身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历程,个人必须进行系统性、目的性、持续性的学习,充分发展潜能,以适应急遽变迁的现代社会。
1972年,UNESCO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委员长法尔(Faure,1972)提出“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的报告书,将终身教育视为教育政策的主要观念,指出未来教育革新的主要观念与指导原则,就是终身教育。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与鼓吹,终身教育的理念广为流行,成为全世界教育改革的动力。
(二)学习共同体1.1版——终身学习
1973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出版《回流教育:终身学习的策略》(Recurrent Education:The Strategy of Lifelong Education) ,强调教育制度的有机性,应让有工作经验的个人,得到充分的机会返回学校接受教育。同年,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The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发表《迈向学习社会》(Towards a Learning Society)报告书,以现实的观点,对发展迅速的美国高龄化现象提出“学习社会”的理念,指出未来的学习将由封闭的学习转为开放的学习。
终身学习主张个体在一生中的任何生涯阶段皆要不断进行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哈珊(A.Hassan,1996) 认为终身学习的目标在于:1.帮助个人发展;2.强化民主素养;3.开展小区生活;4.促进社会融合;5.达成发展、创新、增进生产力以促进经济成长。黄富顺(1996)认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相近,只是观点不同:终身教育从教育的观点出发,强调一生中教育活动的持续与整体规划;而终身学习从学习者的角度着眼,强调个人学习活动在一生中持续地发生和做有意义的安排。只是学习一词的涵盖面较广,包括有组织与无组织、有意与无意的学习活动,所以终身学习较终身教育更容易被民众所接受。
(三)向学习共同体2.0版转变
加拿大学者罗宾逊(K.Rubenson,1997) 认为第一代的终身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社会情境导致终身学习理念的产生。因为过于理想与乌托邦化,敌不过经济情况的改变,使得终身学习在实务上推动困难,因此到了1985年,终于遭到扬弃,乃进入第二代终身学习的理念。他特别比较了这两代终身学习理念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1.第一代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态:传统的人道主义,乌托邦主义,生活各层面的民主化理念,社会生存的竞争,降低社会不平等。
2.第二代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态:全球经济学的观点,植基于新自由价值体系,重视市场导向,不关心平等的问题。
罗宾逊认为未来终身学习的发展,仍然只会将“平等”和“效能”视为补充性的角色,但是也宣告经济发展将取代终身学习,成为影响学习共同体建构的主要因素。
(四)第一代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第一代学习共同体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如下七个方面:
愿景:学习社会。
目标: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
核心理念:学习乃基本人权,政府应提供人民终身学习的环境。
学习内容:身心发展,职业晋升,社交生活,艺术品味,灵性发展。
学习方法:阅读,听讲,教室上课,囤积式学习,背诵学习,模仿学习,师徒制学习,自主学习,自我导向学习,冥想学习,直觉学习,隔空学习。
推动策略:学习机会普遍,学习信息流通,学习资源整合,学习管道多元,学习成就认证,学习典范表扬。
绩效指标:学习人口增加,学习活动普遍,学历提升,就业能力提升,国际学习能力评比名次提升,学习成为居民的生活型态。
三、第二代学习共同体的演进
(一)学习共同体2.0版——知识经济
早在1960年代初期,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便已宣称“新社会”的来临,他在《后资本主义社会》(1994)一书中说:“现在靠传统资源,也就是靠资金、劳力、土地,愈来愈赚不了什么钱,最主要的资源是信息和知识。”明白揭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莱斯特·梭罗撰写新书《知识经济时代》(齐思贤译,2000),以完整的论述架构,将知识与经济直接挂钩,简单明了地跨过“知识就是权力”这种抽象概念,直指“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是财富的新基石,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致富契机。
1996年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报告,认为以知识为本位的经济即将改变全球经济发展型态;知识已成为生产力提升与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随着信息通讯科技的快速发展与高度运用,世界各国的产出、就业及投资将明显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自此而后,“知识经济”即普遍受到各国学者与政府的高度重视。
曲绍卫及杜长明(2000)则指出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为:
资产投入智力化:资产投入不再以资金、设备、土地、建筑物、原料等有形资产为主,而代以智力的水平及智力开发程度的无形资产。
产品型态知识化:产品以高度知识密集为其特征。
经济市场国际化:全世界成为一个广泛而又实用的市场体系。
生产效益高效化:企业经由知识的集约和创新,生产出效益较高的产品。
经济管理网络化:经济管理依间接的信息化管理,经由建构“网上管理”体系,利用数据化、系列化、程序化及组织化系统,有效协调,控制生产的运作。
运作机制规律化:加强法制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创新经济化:唯有知识不断创新,经济才能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化:知识经济,将创新与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人口紧密结合,避免对自然资源的威胁,而使经济永续发展。
当世界进入21世纪,各种事务变化快速,知识暴增,信息一日千里;相对的,知识半衰期也在加速,企业、政府及民间团体掌握愈多的信息者,竞争力就愈强,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学习。
既然知识经济的核心在知识,唯拥有知识、丰厚知识、创新知识、运用知识,才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那么知识从何处来?知识的来源是学习。累积丰厚知识者,才有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是需要学习的,而且是不断地学习。个人如此,组织如此,共同体亦如此。
(二)学习共同体2.1版——创意经济
自英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渐次提出创意立国或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创意产业已经被提到了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战略层面。
佛罗里达(R.Florida,2005)认为,“创意时代”(creative age)已经到来。他从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出发,把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分为农业经济时代(A)、工业经济时代(M)、服务经济时代(S)、创意经济时代(C)四个时期。在创意时代,一国的经济不再主要是由其自然资源、工厂生产能力、军事力量,或者科学和技术构成。在创意经济时代,竞争双方围绕一个中心:一国能动员、吸引和留住具有创意才能的人才。因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也不是信息,而是创意。他设计了一套衡量创意经济发展的指标,由才能指标(talent index)、科技指标(hightech index)、宽容指标(tolerance index)组成。他认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城市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宽容性和创造性所吸引而来的创意阶层。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特别强调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经济行为是根植于网络与制度之中,以嵌入性、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核心概念为理论工具,强调社会和文化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性。
创意经济理论特别突出了社会、文化环境中包容、信任、同情性的一面。一个具有开放的和低门槛的城市在吸引创意人才和人力资本时具有截然不同的优势,从而可以产生和吸引高科技产业,实现城市经济繁荣。
(三)学习共同体的竞争力
学习共同体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成长和生产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个现代化过程,发展成功的共同体通常具有下列优势(刘宜君,2004):
1.透过信息基础建设与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的设立,作为提高城市学习能力的基础,以利于迅速创新和技术的开发。
2.容易获得充裕的人力资本,以及稳定供应的合格劳动力,有利于吸引外国投资和发展新产业。
3.提高共同体的经济开放程度与参与全球市场的能力。
4.容易获得先进的生产服务,如战略规划、技术咨询、商业化和出口、研究与开发、专业的金融服务等。
5.有竞争力的城市或区域,易与中央政府和民间组织,以及其他国家的城市形成合作网络,获得更多的发展支持与合作机会。
6.创造市民优质的生活质量与激发潜力。
(四)第二代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第二代学习共同体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如下七个方面:
愿景:知识经济社会。
目标:营造一个人人就业,产业发展,经济繁荣,全球竞争力的社会。
核心理念:学习扮演促进城市繁荣、社会安定与个人实现的关键角色。
学习内容:知识管理,企业管理,信息管理,创新管理,文创产业。
学习方法:视听学习,网络学习,团队合作学习,行动学习,制约学习,体验学习,标杆学习,论辩学习,探索学习,模拟操作。
推动策略:强调知识管理,团队合作学习,产官学资源整合,关键企业主的参与,学习科技的运用,网上学习资源的汇流,系统动力模型的采用。
绩效指标:共同体竞争力排行,人均指标,人力资本素质,经济产能,智慧产权数量,创意产业产值,创意阶级,网络与云端平台等。
四、第三代学习共同体的萌芽
(一)学习共同体3.0版——公民社会
Larry Diamond(1994:5)认为,公民社会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场域,这场域是自愿的、自发的、(大体上)自给自足的,独立于国家之外,并且被法律规范或有共识的运作规则所约束。不同于一般社会,公民社会是由一群公民用集体方式,在公共场域中表达他们的利益、热情和意见,交换信息,达成共同目标,向国家争取权利,并监督政府施政。
陈其南(1992)认为,公民社会理念中有两个中心思想,一个是强调公民参与,另一个是公民社会体制的条件。
1.公民参与的意义
公民参与的意义有四:
公民参与是公民资格与共同体意识的落实与实践,主要涉及维持共同体的存续、各个团体间的合作与互助,以及从事公共沟通以解决争端等政治和社会行动。
公民参与有赖于公民的积极行动,参与公共行动或公共事务的解决,并于行动和对话过程中,培养和他人的友谊、感情和同袍爱,了解他人的想法,学习和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凝聚成强有力的生命共同体。
公民参与是一种人的主动性的发挥,除了使共同体能够自主解决本身所产生的问题与需求外,也能促使政府所实行的措施和政策,更符合共同体的真正需求。
公民参与乃立基民主的理念与程序,在个体认同共同体公益的原则下,以分享社会正义的观念和趋于普遍良善的关照下,所实践的一种政治或社会行动。
2.公民社会的要求
公民社会的要求有三:
成员必须将其党派、省籍与民族的血缘、地缘和党缘关系界定为次要的身份隶属关系,而以同一生命共同体的公民资格,作为第一优先的行事准则,透过契约与规章的关系,结合成一个具有高度共识的集合体。
公民社会的体制,在精神上已经排除像党国体制和民族国家主义等可能导致全体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倾向。因为公民社会的理念是建立在共同体自主自律的基础上的,走彻底的社会民主路线。
公民社会的体制在本质上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必然落实在不同层次的共同体团体中,而非中央极权的形式中;法治也不是单靠政府机构公权力的伸张,而是经由共同体团体的自主自律来维系。
3.公民社会的特征
公民社会的特征是公民参与的普遍、公共责任的分担、公共利益的优先、普遍良善的关照与公民资格的确立。第三代学习共同体应培养其公民具备下列五项能力:
(1)能积极参与共同体的各项活动。
(2)能勇于分担社会的公共责任。
(3)能以公共利益为优先。
(4)能对社会上各族群表现普遍良善的关照。
(5)能积极实践个人的公民资格。
(二)学习共同体3.1版——幸福社会
在中国大陆,幸福社会是指政府在施政的过程中注重人民的幸福体验,关注民生,通过各项措施,使人民都能够过上幸福生活的一种理念。到2012年10月底,已有百余城市将“幸福社会”设定为其施政目标。幸福社会正逐渐取代“GDP”,成为政府追求的新目标,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2013年联合国发布一份最新报告,通过对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和评比,丹麦居全球最幸福国家榜首。丹麦幸福指数高与其社会组织的方式有关,丹麦有许多公共服务、有税金支持的免费教育和医疗、还有高福利的社会体制,这些使得丹麦人有安全感,生活幸福。
王霄(2012) 提出幸福社会的概念具有六个分析维度:关照个人幸福,也是普遍幸福;关照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关照道德的,也是制度的;关照个人的,也是社会与政府的;关照主观感觉的,也是客观标识的;关照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结合的。幸福社会的构成包括六个具体内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道德观;善良和谐的思维与伦理规范;民主法治的政治制度;公民参与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的公共服务;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他认为唯有真正明确这些概念,做实这些具体内容,才能使以主观性很强的幸福所标称的社会实体具有实在性和进步性。
Thing(2004)综合老子的学说,将心理幸福感分为六个层次,从基本到最高层次,依序为物质条件的满足、情感状态、自我概念、生活目标、智能及灵性。这个层次论在某个程度上与Maslow的需求层次论相仿(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感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超越性及灵性成长的需求)。
(三)第三代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第三代学习共同体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如下七个方面:
愿景:公民社会、幸福社会。
目标:营造一个做事有质量,生活有品味,行为有品德的和谐永续社会。
核心理念:学习扮演促进个人自我实现,启动社会良性发展的系统功能。
学习内容:生存能力的学习,生活能力的学习,生态能力的学习,生命能力的学习。
学习方法:服务学习,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行动反思学习,标杆小区学习,实践学习,旅游学习。
推动策略:学习理念的宣传,领导人才的培育,学习团队的筹组,学习活动的举办,学习资源网络平台的建构,多元多核心推动机制的启动。
绩效指标:幸福社会的永续发展机制,地方知识体系的建立,创意学习文化的型塑,生活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小区意识与社会凝聚力,发展合作共营的地区创意产业,国际公民素养提升,社会安全体系健全,社会包容与社会资本累积。
五、未完的旅程
学习共同体必然因应社会变迁与人类发展成长而不断进化,第三代学习共同体还会继续改良出新的版本,未来的发展任务可考虑下列四项:
(一)建构地方知识体系
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就是地方知识的生产和地方知识体系的建构,主要表现在下列两方面:
1.强调本土知识的生产:从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为知识生产能力。
2.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从学习成就认证发展为生命能力证照。
(二)营造创意学习文化
第三代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就是开放思维、实验精神、勇于冒险和反省学习,表现在实务做法上便是强调跨界交流,与打造具创意的学习文化,主要是下列两方面:
1.强调跨界交流:从学习资源整合发展为学习云端的策略联盟。
2.建构创意学习文化圈:从创意生活共同体发展为创意学习文化共同体。
(三)建设永续发展环境
永续发展社会的核心在于品德的强调,扬弃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不只不能伤害其他物种,也不能破坏地球生态环境,因此落实在第三代学习共同体中,就必须强调下列两项:
1.发展地方特色生活品牌:从创意学习文化发展为幸福生活美学。
2.培育全球化的“三品牧羊人”:从爱乡爱土的地方公民发展为世界公民。
(四)形塑友善宜居城乡
第三代学习共同体竞争力的核心不是输赢的比赛,而是赢得全球人士喜爱的竞赛,让所有人都能获得亲切的对待,让共同体人民都乐于与全球各地的人民交流生活方式,而成为第三代学习共同体的最佳表征,其表现在下列两项上:
1.营造多元包容的学习共同体风格:从消除社会排除发展为多元融合。
2.建构交流生活方式的机制:从观光旅游城乡发展为友善宜居城乡。
本文从社会发展脉络中爬梳出学习共同体的三代面貌:第一代学习共同体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面貌出现,主要由教育领域的学者为先锋,将教育与学习视为基本人权,政府应提供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并且营造一个适合全民终身学习的环境。第二代学习共同体以知识经济和创意经济的面貌出现,主要由经济领域的学者为先锋,将教育与学习视为营造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与手段,政府应提供人民必要的教育与学习,强化人力资本的素养,并且培育具高度创意产业能力的人才,以提升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繁荣指数。第三代学习共同体以公民社会和幸福社会的面貌出现,主要由社会与心灵领域的学者为先锋,将教育与学习视为营造公民社会与促进人类幸福的重要措施,政府必须考虑人民的幸福感作为施政的核心理念,并且以建设公民社会作为维护人民幸福感的最佳保证。
[1]王如哲.知识经济与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2]汪国新.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 ——一种新的成人学习方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3]汪国新.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策略[J].职教论坛,2012,(3).
[4]曲绍卫,杜长明.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John H.创意经济——好点子变成好生意[M].李璞良译.台北:典藏杂志社,2003.
[6]林振春.从全球化观点看本土小区发展新趋势[Z].都会小区新风貌——“从理念到行动实践”研讨会专题演讲稿,2002.
[7]林振春.小区学习[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8.
[8]林振春.社会教育专论[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11.
[9]高希均.知识经济的核心理念[A].高希均,李诚主编.知识经济之路[C].2000.
[10]陈其南.公民国家意识与台湾政治发展[M].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
[11]黄富顺.以终身学习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J].成人教育双月刊,2001,(61):26-35.
[12]Peter Drucker著.后资本主义社会[M].傅振焜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4.
[13]莱斯特·梭罗著.知识经济时代[M].齐思贤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2000.
[14]刘宜君.提升城市竞争力治理途径之研究[J].政策研究学报,2004,(4):47-80.
[15]Diamond, L. ( 1994). Rethinking Civil Society: Towar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5),4-17.
[16]Florida, R. (1995). Toward the Learning Region. Futures: The Journal of Forecasting and Planning, 27(5): 527-36.
[17]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Perseus Books Group.
[18]Florida, R. (2003). 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 Perseus Books Group.
[19]Landry, C. (2000).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ion.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20]Larsen, K. (1999). Learning Cities: The New Recip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OECD Observer, Summer: No. 217-218: 73-76.
[21]Longworth N. (2006). Learning Cities, Learning Regions, Learning Communities: Lifelong Learning And Local Government. N. Y.: Routledge.
[22]Longworth, N., & Osborne, M. (2010). “Six ages towards a learning region- A retrospec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45(3), 368-401.
[23]Kearns, P. (2011).澳洲学习型城市政策与发展[Z].2011台北市学习型城市愿景国际研讨会。台北市:台北市政府。
[24]Rubenson, K. (1997). Two genera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 Paper present& at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ult Education Research & Its Journal. Hong Kong: Caritas Adult &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
[25]Thing, B. L. N. (2004). The Tao of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A Chinese Way of Looking at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via Taoism.
[26]UNECSCO(2005).Towards the knowledge societies. Paris:UNESCO.
责任编辑:程方生&&&&&&&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of Third Generation of Learning Communities
Lin& Zhenchun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viewpoints of learning communities from the first to the third generation. The first generation focused on lifelong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The pioneers were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e opportunities of learning were emphasized as human rights. The government was expected to provide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o create a lifelong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all people. The second generation emphasized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creative economy. The pioneers were mainly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 Education was regarded as important strategies and means for globally competition. The government was expected to provide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human capital, to cultivate talent people for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o enhance the prosperity index of learning community. The third generation advocated civil and wellbeing society. The pioneers were scholars from social and spiritual fields.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was to build civil society and to promote the wellbeing of mankind. The core policy of government was to increase the the government was expected to build civil society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implement of the core policy.
Keywords: life-long education;life-long learning;knowledge economy;creative economy;civil society;wellbeing society
上一篇:&&下一篇:&&
文章作者:
 |  | 
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 国家教育部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河北省教育厅 山西省教育厅 内蒙古教育厅 辽宁省教育厅 吉林省教育厅 黑龙江省教育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江苏省教育厅 浙江省教育厅 安徽省教育厅 福建省教育厅 山东省教育厅 河南省教育厅 湖北省教育厅 湖南省教育厅 广东省教育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海南省教育厅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四川省教育厅 贵州省教育厅 云南省教育厅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 陕西省教育厅 甘肃省教育厅 青海省教育厅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
本站子网站 江西高等教育网 江西职教成教网 学前教育网 江西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江西语言文字网 江西教育装备网 江西电教馆江西高校出版社 江西教育电视台江西教育期刊社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江西教育国际合作中心
江西省政府各厅局 江西省人民政府 民声通道网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科技厅 财政厅 质量技术监督局 外事侨务办 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煤炭安全监察局 江西旅游局 体育局轻工行业办 卫生厅 江西省审计厅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外国专家局 计生委 江西统计信息网 交通厅 文化厅 档案局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江西农业信息网 广播电视局 国税局 建设厅 林业厅 民族宗教事务局 地方税务局 国防科公办 江西省水利厅 新闻出版局 国资委 人防办 国土资源厅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小企业局 妇联 电力公司 气象局 江西省红十字会 江西政法网 通讯管理局 江西省水利厅 江西省残联 法制办 江西省邮政局 地震局 江西省公安厅 环保局司法厅 有色金属行业办 工商行政管理局 工业经济联合会 民政厅 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粮食局 减灾委员会
省内教育网站 南昌教育网 九江教育网 景德镇教育网 萍乡教育网 新余教育网 鹰潭教育网 赣州教育网 宜春教育网 上饶教育网 吉安教育网 抚州教育网
高校网站 南昌大学(含医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 赣南医学院 宜春学院 井冈山大学 上饶师范学院 九江学院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科技学院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南昌师范学院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东华理工学院长江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理工学院 江西警察学院 景德镇学院 新余学院 萍乡学院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 九江职业大学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艺术职业学院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上饶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赣西科技职业学院 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 江西枫林涉外经贸职业学院 江西省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南昌市职工科技大学 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网站 共产党员网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中国基础教育信息网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网 中国信息化网站 中国教育资源网 中国教育信息网 中国铁路网 应届生求职网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江西热线 大江网 信息田园网
本网站由江西省教育厅主办,江西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制作维护。联系方式:0地址:南昌市红角洲赣江南大道2888号江西教育发展大厦 严禁复制、镜像。备案序号:赣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习型组织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