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长深刻反思一下自己过去家庭教育的得失设想今后家庭教育的&#奔跑吧兄 655333;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家庭教育手册14
家庭教育手册13
如何拒绝不同阶段孩子不合理要求
时间:&&来源:&&作者:
  常有这样的场面发生:人来人往的大商场里,有小孩子赖在玩具柜台前哭闹,一旁的父母在面子大失之下,不免心烦意乱地“赏”孩子一记巴掌;宾客满堂的时候,孩子却倒地撒泼,一屋子人尴尬之余,父母把孩子拖进了小房间,关起了“禁闭”……
  其实,孩子的这些“叛逆”举动往往是周围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一方面,现时代物质资料大大丰富,不仅孩子,连大人都难以抑制被刺激起来的购物欲;另一方面,家长的溺爱也助长了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气势,最后,只能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看来,为了培养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形成自己选择的观点和习惯,家长是时候收拾起威信“狠心”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了,具体到办法上,有以下一些建议:
  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同的拒绝招式
  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当然也有不同的拒绝招式。
  0-2岁 直截了当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语言功能还不完善,如果父母对他讲比较复杂的道理的话,孩子可能会听不明白。
  所以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应采取的拒绝方式是直截了当的体验式。如直接对孩子说“不可以”或是对他摇头。当孩子有危险举动,例如去拿打火机玩的时候,父母就要马上制止,甚至可以给宝宝一点小苦头吃,如取消孩子下午的甜点心等。
  2-4岁 冷处理
  2~4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第一个“反抗期”。这个时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经常和大人“闹独立”,叛逆性十足。
  对这个时期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尽量避免采用强硬的处理手段。
  “冷处理”是对付这阶段孩子不错的办法。当孩子大吵大闹的时候,你可以不去理睬他,等事后双方都冷静下来了,再同他讲道理。如果孩子是在公众场合撒泼的话,父母可以先把孩子拖回去,再进行冷处理。这样做对孩子的自尊心起到了保护作用。
  4-6岁讲道理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特征上处于一个过渡期,正从“自我中心”发展到认识周围的环境事物。同时,孩子在语言上的智能也有了相当的提高。
  父母这时就可以采取“讲道理”的方式来同孩子沟通了。
  坦白而简单地向孩子说明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来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注意别对孩子说谎或说得模棱两可。
  “冷处理”的方式也同样适用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冷处理之后再晓之以理,最后别忘了给孩子一个爱的表达来抚慰他。
10种教子态度诠释
时间:&&来源:&&作者:
  1.支配———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温和。
  2.照管过度———幼稚,依赖,被动,胆怯。
  3.保护———不善于交际,亲切,情绪安定。
  4.溺爱———任性,反抗,幼稚。
  5.迁就———无责任心,不服从,爱攻击,粗暴。
  6.忽视———冷酷,爱攻击,情绪不安,创造力强。
  7.拒绝———粗暴,冷淡,企图引人注意。
  8.粗暴———执拗,冷酷,爱逃跑,独立。
  9.专制———依赖,反抗,情绪不安,以自我为中心,大胆。
  10.民主———独立,爽直,协作,亲切,善于社交。
如何说话才能贴近孩子的心
时间:&&来源:&&作者:
  如果父母开口就是下命令———
  “你应该……”(你应该用功学习、你应该收拾房间)
  “你不能……”(你不能出去玩、你不能变发型)
  就说明父母自视是孩子的领导,当领导说话,孩子只能接旨服从。
  而孩子们都渴望被当成大人,受到尊重时才能与父母理性沟通。因此,“领导”型父母在亲子沟通上常会吃闭门羹。
  换一种语气就会有效多了:
  “我建议你可以考虑……”(我建议你找个时间收拾房间)
  “我提醒你,……可能有……坏处。”(老妈提醒你,剪那个发型可能会让老师有意见)
  这样如顾问般的开口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受到尊重,同时也能表达父母的关心之意,一举两得。怎样讲话才能不让孩子有被训斥的感受,同时又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呢,不妨可以尝试将“你不准出去”,换成“老妈提醒你,总出去玩可能会影响到功课。”孩子听起来也许就没那么反感了。
  因此,聪明的父母要做顾问,而不是做领导,才能贴近孩子的内心。
教育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时间:&&来源:&&作者: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相信多数中学生都读过这首《蝴蝶》,这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于1916年写下的。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家、文学家、哲学家。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胡适认为“做最上等的人”才是成功的,他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成为社会精英。这也许是现在许多家长的育子观吧,作为家长,您可以反思一下,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自己是不是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在一个班要赶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的最高一排。功课要考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当然,这是胡适的话。今天的为人父母者,在当年的胡适身上,恐怕不难窥见自己的影子。
胡适是一个优秀的人,但一定不会是一个好的教育家,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家长。胡适的小儿子在美国读书期间,不禁没有成为“上等人”,反而差点因嗜赌如命被关进大狱。年纪稍大一些的胡适对妻子说过这样的话:“你对儿子总是责怪,这是错的。我现在老了,稍稍明白了,所以劝你以后不要总是骂他们。”但愿今天的家长不要再走胡适的老路,在此,我建议各位家长多学习一下另一位曾被人民称为“民族魂”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
相信鲁迅先生的大名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但对于鲁迅先生的子孙辈,大家却并不一定都知道吧。鲁迅逝世前,立下遗嘱: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鲁迅先生宁可自己的儿孙做一个能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也不要做徒有虚名、华而不实的人。鲁迅的儿孙也真正实践着他的遗愿:儿子周海婴一生捣鼓他的无线电,孙子靠卖爆米花度日。大家想想,作为鲁迅的后人,他们要做一个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是一件多么轻而易举的事情。让孩子靠自己生活、为自己生活,鲁迅的这种教育理念值得学习。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的这种观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对现在的家长朋友们也非常有借鉴意义。其实,鲁迅先生的这种育子观念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做最好的自己”。所以,我特意将这句话送给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送给那些盼望自己孩子成为钢琴家、书法家、音乐家、美术家的家长,不要再强迫你的孩子按照你设想的方式成长了,只要孩子将来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好了,只要孩子能够做最好的自己就好了。
怎样在孩子面前树立你的威信
时间:&&来源:&&作者:
一: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再比如请孩子给家长做一件事情,可以这样说:“你能帮我把那件衣服拿来一下吗?”而不要说“把那件衣服给我递来。”如果孩子帮你做了,你还要记得说一声“谢谢”。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心情会很愉快,而且也很愿意听家长的话。
  二:多引导,少训斥。
  家长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成人一样,不要有一点错就总是板着脸指责他,而是应该委婉地指出来,尽量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其实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是自尊,他就会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反而会比赤裸裸的训斥效果好得多。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原则问题,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这样的态度比打骂责备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三:多和孩子交朋友,少窥探孩子的“隐私”。
  很多孩子都特别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而家长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相借此了解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想,担心孩子有什么事瞒着家长,有利于及进教育。家长的想法没有错,因为孩子毕竟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引导的。但是,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解孩子吗?有!那就是多和孩子交朋友。家长平时应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
如何深入地理解孩子
时间:&&来源:&&作者:
国王惟一的儿子得了一种怪病,他把自己臆想成一只大公鸡,一天到晚蹲着跳来跳去,嘴里咕咕地叫着。仆人送饭来,他也不用筷子,只用嘴啄,一边啄,一边说:“咕咕咕,好吃!好吃!”
国王告示全国,无论男女老少,地位如何,只要能将王子莫名其妙的病治好,他愿意分出一半江山。
几天后,一位年轻人来应征了。国王看他一副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样子,便也不敢抱太大希望,但好歹死马当作活马医,让他试一试好了。
年轻人去见王子。他一见王子,便也蹲下来,大叫道:“咕咕咕,我是一只大公鸡。”王子很开心,见到了同伴,也兴奋地说:“咕咕咕,我也是一只大公鸡。”
于是王子和年轻人又笑又闹地滚在了一起。王子用嘴啄米,年轻人也跟啄;王子在沙土里打滚,年轻人也跟着滚;王子蹲在一条木板上睡觉,年轻人也跟着一起睡。
就这样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就在国王对年轻人的一派胡闹忍无可忍时,奇迹出现了。
这一天,年轻人先是咕咕地和王子说了半天话之后,随手拿起杯子喝水,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低头去吸。王子很好奇,也试着拿起杯子喝水,发现这样的确比较方便。
王子高兴了,于是处处开始模仿年轻人的动作。就这样,年轻人很巧妙地一步一步把王子重新引回了人的世界。
年轻人所用的就是深入理解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不乏成功的事例。
与自己的子女相处,最可怕的莫过于双方“相对无言,默默无语”或是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这常常是因为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闸门,在父母长年累月的抱怨与指责中关闭了。此时欲捅开心墙,与孩子建立新的心灵通
道,父母必须用自己的诚意与智慧,在与孩子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再搭建起感情的桥梁。
还有一个故事:几个僧人围坐着聊天,其中一个人说:“智贤,你很聪明,说说世上什么最有价值?”“忠告”,智贤不假思索地答道。另一个人想了想又问;“世上什么最没价值?”智贤又答:“忠告。”
大家于是笑他,智贤忙解释说:“忠告被人接纳时,它是吐出的无价之宝,而不被接纳时,它就一钱不值。”
这个故事引人深思。
懂得如何启发是教人的一大艺术。——阿米尔
家长与孩子沟通需要掌握的要领
时间:&&来源:&&作者:
&&&&&&&1:密切亲子关系我们家长应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地让孩子明白父母始终是关心和接纳他们的。最重要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相互信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切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2:培养聆听习惯
  孩子也需要倾听的对象,所以家长要让家里时时刻都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会来找父母商谈。要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利用共进晚餐的机会,留心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
  3:学会平行交谈
  父母用平行交谈的方式跟处于青春期的子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回应。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父母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会求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在交谈中,还要注意从事情到关系、从事情到感情、从一般到特殊等原则,从而实现孩子与父母之间什么话都谈。
  4:只做孩子的顾问
  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应做孩子的顾问、盟友,而不要做经理人。家长学会做顾问,学会聆听,提出建议而不插手干预,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感觉更轻松。
  5:给孩子留下属于自己控间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不擅入他们的房间,不从偷看他们的日记,不问他们不想说的事。
  6: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有时,孩子实在不愿与父母交流,那父母就可以把不想或不能直接向孩子说或不中听的话写下来,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流,孩子静下心来就会听家长讲话了。
  7:不要无所不问
  父母提问过多,很难使孩子讲心里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咄咄逼人,不要什么都问,如果孩子愿意告拆你,那你一定要认真听他说话,并将它视为礼物,加以珍视。
  8:表露矛盾
  在同一段时间,孩子可能对父母又爱又恨。但是,父母对孩子这种感情的二重性,通常是很难接受的。因此,父母应该学会接受孩子身上存在的双重感情,对孩子所表露出来的双重感情也不用担忧。
能改变孩子一生的五句话
时间:&&来源:&&作者:
第一句话是: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我们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坏的习惯。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让我们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
  注解:要会“装”,要持续的、不间断的“装”,装久了就成了真的了,就成了习惯了,比如准时到会,每次都按时到会,你装装看,你装30年看看,装的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
第二句话是:生命是一种过程。
  事情的结果尽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过程更加重要,因为结果好了我们会更加快乐,但过程使我们的生命充实。人的生命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死亡,我们不能因此说我们的生命没有意义。世界上很少有永恒。体验也是丰富你生命的一个过程。
  注解:生命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你自己赋予你的生命一种你希望实现的意义,因此享受生命的过程就是一种意义所在。
第三句话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
  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直截了当就把事情做好。我们有时需要等待,有时需要合作,有时需要技巧。我们做事情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障碍,有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硬挺、硬冲,我们可以选择有困难绕过去,有障碍绕过去,也许这样做事情更加顺利。大家想一想,我们和别人说话还得想想哪句话更好听呢。尤其在中国这个比较复杂的社会中,大家要学会想办法谅解别人,要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很成熟,很不错,你才能把事情做成。
  注解:如果你在考试题,一定要答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如果你在走路,从A到B,明明可以直接过去,但所有人都不走,你最好别走,因为有陷阱。在中国办事情,直线性在很多地方要碰壁,这是中国特色的中国处事方式。
 第四句话是: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我在滑雪的时候,最大的体会就是停不下来。我刚开始学滑雪时没有请教练,看着别人滑雪,觉得很容易,不就是从山顶滑到山下吗?于是我穿上滑雪板,哧溜一下就滑下去了,结果我从山顶滑到山下,实际上是滚到山下,摔了很多个跟斗。我发现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停止、怎么保持平衡。最后我反复练习怎么在雪地上、斜坡上停下来。练了一个星期,我终于学会了在任何坡上停止、滑行、再停止。这个时候我就发现自己会滑雪了,就敢从山顶高速地往山坡下冲。因为我知道只要我想停,一转身就能停下来。只要你能停下来,你就不会撞上树、撞上石头、撞上人,你就不会被撞死。因此,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高速前进。
家长示范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
时间:&&来源:&&作者: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是人类的希望。
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民风、世风,皆起于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道染缸。
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宁,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为了家庭的和睦美满,我们每一位家长理应承担起的神圣使命。
孩子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每天都在自己的眼中留下父母的形象。拿出孩子用心灵拍摄的“照片”看一看,有些父母的形象是光辉的,高大的;但也有一些父母的照片不那么“光辉”,不那么“高大”。
过去,农民的儿子看到父母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洒大地,自己便学会了吃苦耐劳;老百姓的女儿每天看到母亲缝补浆洗,日夜操劳,便学会了关心体贴,勤俭持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潜移默化,这样“润物细无声”。
还有一些年轻的父母,一下班回家便只想着疯狂地娱乐,有的甚至每晚把饭桌当牌桌,把客厅当赌场,全然不顾在一旁做作业的孩子。难怪有些孩子形成了“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不想学习,不思进取。这些能都怪孩子吗?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潜移默化,这样“润物细无声”。
当我们指着孩子的鼻子,大喝“你给我看书去,不许看电视”时,自己却靠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不时发出开怀的大笑,这能让孩子安心看书吗?
当你自己一边玩着麻将一边指责孩子懒惰、贪玩、不刻苦时,你想没想过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有的孩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半躺在沙发上,两脚放在茶几上。你注意观察一下,这很可能就是他爸爸坐沙发的姿势!
孩子的目光像永不停息的雷达,每时每刻都在注视着大人的言行举止。孩子自身也每时每刻在模仿着大人的习惯行为。
你想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孩子的言谈举止反映的正是家长的形象。
家长自身的行为在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不要以为只有家长有目的同孩子谈话时才是教育孩子。家长在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着孩子。家长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和来客握手,怎样对待朋友和坏人,说话时的表情和举止,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不过我们自己不注意罢了。
为孩子营造最佳的成长环境
时间:&&来源:&&作者:
好的环境激发孩子的潜能,不良的环境弱化孩子的潜能。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父母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
创造良好的环境上。
【教子现场】
江涛是家里的独生子,家庭经济条件很优越,但他的父母对他很“苛刻”。家里条件那么好,江涛却从不穿名牌,也不大手大脚花钱,而
是跟同学结伴骑自行车去上学,放学后还要“顺便”买菜回家,平时还帮妈妈做家务。
江涛的学习成绩一直居班里中等水平,父母对此并不十分在意,他们更在意的是孩子是不是成长得健康快乐,是不是学到了很多有意义的
东西。父母对江涛的爱好很尊重。江涛喜欢音乐,父母就在他生日时送了他一把吉他;他喜欢足球,世界杯期间父母就允许他在不影响休息的
情况下收看比赛;而江涛对的喜爱,则得益于他跟父亲的外国朋友打交道的经验。在这样宽松自由的家庭中长大,江涛的童年和少年生活
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江涛说,他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不是因为自己拥有有钱的父母,而是因为自己拥有智慧的父母。他说:“父母给我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一
些最基本的做人的格调。”
【专家解析】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家庭环境对
孩子的身心发展所打上的烙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终生难以磨灭。
环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是立体化的“三维教材”。就像变色龙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改变不同的保护色,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形成不同
的个性。成功的一定要给孩子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和有利的条件,这是孩子快乐进取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孩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推动孩子智力的发展。父母对孩子智力启蒙的深浅,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二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
身。如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饮食习惯、学习习惯等。三是促进孩子身体的发育。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父母来创造,孩子的身体更需要父
母来照料。四是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良好的习惯,就会产生不良的行为。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一个家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打架,孩子容易走极端,要么性格暴躁,要么怯懦成性。
一个家庭如果父母终日呼朋唤友,喝酒猜拳,那么孩子也容易贪恋酒桌。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良好的文化环境;第二,真挚的情感环境;第三,舒适的物质环境。良好的文化
环境是指一个积极向上、追求上进的富有文化色彩,或者崇尚知识、崇尚文化的环境;真挚的情感环境主要指父母及亲友对孩子真挚的爱心和
这种爱心的正确表达方式;舒适的物质环境主要指能为孩子提供使其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基础。其中,前两点是一种软环境,同时也是最为重
要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孩子成长成材的必要条件。父母要想培养出聪慧的子女,就必须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议父母的妙招】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孩子的心灵是洁白无瑕、天真纯洁的,他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就会被造就成什么样的人。父
母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就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支招一:建立舒适、温馨的物质环境
&&& 方法示例
彭伊林是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她成绩好,性格开朗,对人有礼貌,还非常讲究卫生。在学校,老师夸她是个好学生,在家里,邻居们都
夸她是个好孩子。很多父母都十分羡慕彭伊林的妈妈,纷纷向彭伊林妈妈请教:你们是如何教出这样的好孩子的?每当这时候,彭伊林妈妈什
么都不说,而是邀请那些孩子的家长来自己家里做客。那些父母看到彭伊林的家有着十分舒适温馨的好环境,都会有所感悟。
一次,彭伊林获得了全国作文大赛的一等奖,在媒体采访彭伊林妈妈的时候,她说:“我教育孩子没有什么妙招,无非是尽我的所能为女
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而已。从女儿小的时候,我就按照孩子身心成长的不同阶段来布置家里的环境,才有了今天身心健康发展的彭伊林。”
&&& 操作提示
家庭物质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虽然不起决定作用,但却有不可轻视的影响。父母应当特别注意室内的整洁,东西放置有条理,还应尽量宽敞
,宁可少购置家具,少摆设一些装饰品,尽量给孩子多留一些活动空间。整洁有条理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会使孩子感到心情愉快,同时还有
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习惯。
支招二:建立温馨、和谐的精神环境
&&& 方法示例
朱晓峰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的家庭十分温馨,爸爸妈妈非常和睦恩爱,同时对爷爷奶奶也都十分孝顺。家里有什么重家务,爸爸总是
抢着干。妈妈做了好吃的,也总是先想着老人和孩子。他们对朱晓峰也十分疼爱,凡事都会征求朱晓峰的意见。朱晓峰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
,感到十分温暖和自豪,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
&&& 操作提示
良好的家庭风气,是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的、无形的教育,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首
先要搞好与长辈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搞好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要爱护子女,对孩子尊重、信任,尽量不板面孔,不随意呵斥、打骂等,
以平等的、*的、朋友式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建立起新型的*的家庭关系。
支招三:创造勤读、好学的学习环境
&&& 方法示例
点点刚出生不久,妈妈就开始给她念书。起初,她总是喜欢玩弄书皮,揉搓书页。可妈妈一点都不生气,甚至让她抱着书睡觉。就这样,
点点长到一岁的时候,便开始沉迷于读书了。
她特别喜欢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静静地听妈妈给她读儿童故事,到她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她就常常喜欢手里歪拿着一本书,装着样子给
家里的小狗讲故事。
&&& 操作提示
家庭不只是休息的场所,也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有条件的话,尽量给孩子安排单
独学习、休息的房间,以免看电视、会客等活动干扰孩子。
孩子房间的布置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灯光要柔和,书桌高矮要合适。墙上张贴陶冶孩子情操的格言、图片,备齐必要的学习用具等。
书架更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有些书籍孩子一时看不懂,但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知识,追求知识的品质。
方法四:根据孩子选择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顺应孩子的天性
孩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父母只有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才会少一些困惑,多一些明智;孩子也才会少一些挫折,多一些
【教子现场】
欧阳欣欣的父母高兴地去女儿的学校参加元旦联欢会,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女儿在舞台上的表演。但实际上他们不仅在台上没有看见女儿
,在台下也没有找到。原来,欧阳欣欣的父母去年参加了联欢会后,看到别人家孩子出色的文艺表演节目,感觉很好,于是要求女儿也要进行
这方面的训练,还告诉女儿说下次联欢会上,一定也要表演节目。
在文艺方面没有天赋的欧阳欣欣,不管如何训练都找不到感觉。但父母为了让她拿名次,强迫她学一个对成人来说都算得上高难度的舞蹈
。她害怕表演时会出丑,所以就没有参加联欢会演出。为了躲避父母,她没参加联欢会,偷偷地跑开了。
【专家解析】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总结的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古人就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人来施以不同的教育,以此获得
理想的效果。而现在有些父母对因材施教却缺少深刻理解。他们想让孩子出人头地,希望孩子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取胜,强迫孩子学这学那,
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这其中的原因是父母没有注重孩子的自然天性,不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没有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
认识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今天,大多数父母已懂得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许多父母想方设法、省吃俭用,为子女添置设备
,让孩子去学钢琴、学书法、学舞蹈、学……常见于媒体的很多关于“天才儿童”的报道,让人们对这些孩子的表现感到吃惊。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去做音乐家、演奏家、舞蹈家。很多孩子可能根本对音乐、书法、舞蹈就没有什么兴趣,父母的强迫反而
造成孩子的逆反,甚至导致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
同样是孩子,在智力、性格、等各个方面会存在着不同的特点。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自身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顺应孩子的
自然天性,采取适合孩子自身特点的方式,因材施教,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有认真分析孩子的智力结构、兴趣爱好、性格偏向等,采取适合孩子特点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孩子发挥出自己的特长,逐渐改善先天的
不足,健康地成长。
【建议父母的妙招】
父母从孩子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避免教育的盲目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养,才能使孩子扬长避短
,为孩子打造最佳的成长模式。
支招一:发现孩子的优势,赏识孩子的长处
&&& 方法示例
鲁海峰是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被同学说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的各项体育成绩在班里都是第一,而学习成绩却总是一塌糊涂。
鲁海峰知道自己天生脑子不太灵活,因此有些自卑。在如今分数就是一切的观念下,鲁海峰的父母却不这样看待。他们认为体育成绩好的孩子
同样有出息,所以,他们总是鼓励鲁海峰发展体育强项,让孩子把长处尽量发挥出来。
一次,鲁海峰参加学校运动会,报名的各项比赛都拿了第一,为此父母鼓励他努力锻炼,以后考体校,将来进国家队,参加奥运会比赛。
父母激励的话语增加了鲁海峰的信心。他不再有自卑的,每天充满着希望去刻苦锻炼,果然在鲁海峰上初二时,由于其长跑成绩突出,被
直接选入了省体校。
&&& 操作提示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长处,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不管这个优势在一般的观念中是不是具有很大的价值。哪怕别人都不抱希望,父
母也应该鼓励孩子。只要孩子具备他人没有的强项,孩子就有了他人不具备的竞争力。
支招二:不强求孩子练特长
&&& 方法示例
萧萧的父母勒紧裤腰带,四处筹款,为儿子购置钢琴后,便如监工一样督促孩子苦练,剥夺了孩子所有的娱乐时间。渐渐地,萧萧开始厌
恶弹钢琴,他痛恨父母不尊重自己的意愿,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剥夺了自己应有的权利。
有一天趁父母不在家,萧萧挥锤砸毁了钢琴键盘,父母回到家后他还威胁父母说,如果再强迫他继续练琴,他就要用刀剁下自己的手指。
父母看到这种与最初期望相违背的后果,心里充满痛苦和无奈。
&&& 操作提示
父母不要仅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强求孩子去发展什么特长,也不要过于性急地去训练孩子。父母急于训练孩子,会打乱孩子兴趣爱好的临
界期,使孩子永远地失去某种能力发展的可能,因为反复的、强迫的刺激将使孩子产生厌恶情绪。
支招三:根据孩子的性格选择教育方式
&&& 方法示例
骏骏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他天生敏感,动不动就伤心落泪。骏骏的父母知道不能对儿子采取严厉批评的教育方式。一次,骏骏考试时因粗
心造成丢分,父母却没有指责他,而是心平气和地拿出卷子,帮骏骏一起找原因,并且劝告他以后考试时要细心,做完后要认真检查。还告诉
他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讲述名人战胜挫折的故事。骏骏在父母的培养下,越发的聪明可爱。
&&& 操作提示
有的孩子敏感多疑,有的孩子争强好胜,有的孩子懦弱退缩,有的孩子勇敢坚强……父母应该根据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采取恰当的教育
方式,使孩子能够愉快地接受,这样才会获得好的效果。
支招四:不生搬他人的教子经验
&&& 方法示例
林清华成绩一般,他的父母最初比较注意监督他的学习,后来听了很多家长的教子经验,说他们根本不用管孩子,而孩子的成绩依然很好,还说孩子如果天生是学习的料,大人根本不用费心管教等。于是,林清华的父母对他的学习的监督开始放松了,林清华的成绩不久就下滑很
林清华的父母这才认识到此法运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不合适。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他们又开始监督林清华的学习,一有空就陪着林清华学
习,帮助他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久,林清华的成绩又提升了上来。
&&& 操作提示
听信别人对孩子的教育经验,生搬硬套别人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父母要善于根据孩子的特点去摸索相应的教育方式,只有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孩子才会不断进步。
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时间:&&来源:&&作者:
父母和孩子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只有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进行和完成。父母与孩子的亲密沟通,实际上是父
母与孩子心灵的碰撞。
【教子现场】
司菁菁跟同学打架了,一身是伤地回到家。司菁菁的父母把她拉到一边,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她打了一顿,然后才问她为什么跟别人打架。
司菁菁人小脾气拧,不管父母怎么问,就是一声不吭。司菁菁的父母看着孩子不说话就生气了,又把司菁菁骂了一顿。
第二天,妈妈接司菁菁放学,去得有点晚了,回家的路上,妈妈边走边问:“今天怎么不高兴啊?”司菁菁回答:“不理你!”妈妈没把
这事儿放在心上。后来,又有好几次类似的事情发生,“不告诉你”、“不想说”就成了司菁菁的口头禅。
【专家解析】
沟通是最主要的手段。父母想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和孩子进行沟通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沟通父母可及时发现、了解孩
子的问题,以正确的方法给予引导,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在家庭中,亲子关系较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顺畅,孩子往往不需要父母督促而主动地学习、上进。相反,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不
管父母怎样教育,结果都是“恨铁不成钢”。并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有心结,亲子沟通的障碍导致孩子产生了逆反。例如上述案例中的
妈妈,就是不善于跟孩子进行沟通。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
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地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来一只老鼠,吓你一大跳。
”成功的父母,能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并成功地引导孩子的思想。这样的父母,不仅能达到引导孩子行为的目的,还可以教养出有主见的
孩子的心里总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如今的社会,也给孩子提供了更多了解外界信息的途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等,所以
现在的孩子无论是生理方面,还是方面,都很早熟。可是孩子还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分辨能力,这时,就非常需要父母为他们指点迷津,释
与孩子沟通之前,父母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和孩子沟通,沟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事实上,父母和孩子沟通,是为了促进与孩子
之间的关系,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去教育孩子,激励孩子,帮助孩子实现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就等于教育
成功了一半。
【建议父母的妙招】
沟通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毕竟父母与孩子在年龄、、思想及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相互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
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只有掌握与孩子交谈的艺术,做孩子的朋友,才能使两代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支招一:尊重孩子,蹲下来同孩子讲话
&&& 方法示例
胡烟芬有一对可爱的儿女。一天,当一家人一同去超级市场时,四岁的儿子罗非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胡烟芬在车门口蹲下来,
两只手握住儿子的双手,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儿子,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的,对吗?”罗非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了汽车并
挨着姐姐坐下了。
又有一次,大家一起去公园玩,罗非和姐姐跑跑跳跳,到湖边去看戏水的鸭群时,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大眼睛里滚动着,马上要
流出来了。这时,胡烟芬又很自然地蹲下来,亲切地对儿子说:“你已经是个大男孩了,绊一下是没关系的,对吗?”这时,孩子一下子就收
住了眼泪,然后自己玩去了。
胡烟芬谈起自己的教育方式时说:“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亲就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我们认为,孩子也是独立的人,只因为他们比我
们矮一些,所以我们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
&&& 操作提示
父母蹲下来,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对孩子的事情认真又亲切的态度。同时,父母可以
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孩子,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大声呵斥。
这样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是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与合作精神,也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
自己的问题或缺点;同时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听而不闻或产生逆反。这虽是一种很具体的教育方法,却
体现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的关系的教育观念,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父母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支招二: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 方法示例
王强向妈妈说高兴的事,妈妈会产生共鸣,例如王强告诉妈妈他在学校里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妈妈会称赞他说“噢,真棒,下次你会做得
更好”;王强向妈妈诉说不高兴的事,妈妈会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例如当王强告诉妈妈他今天在学校跟同学打架了,还吃了亏,非
常气愤地说明天要怎样报复时,妈妈会让他对着他的娃娃练一通拳击,然后说“打人也会手痛的吧,明天你告诉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助吧”;
当王强向妈妈说着她不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在她很忙的时候,妈妈也会捺着性子听,还不时地用“嗯”、“噢”、“是吗”等词语,表示自己
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这样,不仅使王强更乐意向妈妈倾诉,而且提高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学会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
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
当孩子要与父母沟通时,父母不妨先坐好,停下手上的工作,安静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断他的话,全神贯注地倾听,不左顾右盼。这等于
告诉孩子:你是我重视的,我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一切。如果父母这样做了,孩子一定会对父母说出他埋藏在心底深处的话。
支招三:用爱温暖孩子的心灵
&&& 方法示例
孔凡江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情绪总是很不好。父母说什么他都不爱听,叫他做什么他也不愿去做,而且不说明缘由。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
,妈妈想到孩子可能有了什么烦心事,也可能是处于叛逆期,所以没有对孩子盲目批评,而是放下父母居高临下的架子,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谈
心,说:“儿子,最近有什么事吗?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妈妈都会与你一起分担的。”
孔凡江看到妈妈这样对待自己的暴躁,感动地说:“妈妈,我就是没有原因地心烦,没有别的事,你不用担心。这些天对你们的态度不好
,请原谅。”孔凡江的妈妈听儿子这样说,知道儿子是处于青春成长期,于是给儿子讲起了自己那时的情况,并告诉儿子:这个时期人人都有
,很快就会过去的。鼓励儿子多参加活动,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孔凡江在妈妈温馨话语的鼓励下,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又变回以前那个
乖巧的孩子,并且比以前更懂事,更体贴父母了。
&&& 操作提示
爱是阳光,能唤醒沉睡的种子;爱是雨露,能滋润干涸的心田。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
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爱则不能称之为教育。”
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构筑一个爱的池塘,用爱来温暖孩子的心灵。当孩子表现出色的时候,父母的爱就是由衷的赞
扬,能够给孩子快乐;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父母的爱就是最好的鼓励,能给孩子信心;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父母的爱就是无限
的温暖;甚至当孩子调皮的时候,父母的爱就是无声的批评和无形的约束。
支招四:孩子的事情要跟孩子协商
&&& 方法示例
郝红霞是个美丽的小女孩,乖巧听话,人见人爱。郝红霞虽然听话,但也有自己的主见,之所以很少与父母的意见相左,表现得听话懂事
,是因父母对与她有关的事情,都与她平等商量,所以每一件事情都进行得很顺利。
一次,爸爸想给郝红霞报兴趣班,就同郝红霞商量道:“爸爸看很多孩子都报了兴趣班,也想给你报一个,你是怎么想的?”郝红霞摇摇
头说:“我不想报,报了兴趣班就没有时间玩了。”“不会的,爸爸帮你报一个你喜欢的、能在其中体验到快乐的兴趣班,不是报很多的班,
你看呢?”郝红霞听爸爸这样说,低头想了一会儿,高兴地说:“行啊,我喜欢唱歌,你给我报个歌唱班吧。”就这样,爸爸与郝红霞把这件
事情确定了下来。
郝红霞的父母经常这样,有关孩子的任何事情都与孩子商量,从不勉强孩子做她不乐意做的事,所以孩子都很乐意去做,并且完成得都很
&&& 操作提示
父母若想让孩子听话,使用暴力或者命令的方式,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只有蹲下来,与孩子商量,听取孩子的意见与看法,才能取得孩
子的认可,孩子对父母要求的事情才能够愉快地完成。
家长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时间:&&来源:&&作者: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十三四岁时,总和父母对着干,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这段时期能持续2-3年。精神分析理论学家把青少年这段时期称为“仇亲期”。在这一时期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似听非听,或者一边做其他事一边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个招呼,取得孩子谅解。
2、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要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孩子的意见。
3、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发言。尊重孩子会使孩子尊重自己,教训常常带来反感和对立,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4、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明确指出他们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
5、家里的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与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做出决定,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
  另外,父母在日常行为方面也应注意以下几点:要做出好榜样。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如果自己要抽烟,就无法说服小孩不吸烟。青少年一般都是根据别人的行为而不是根据言词来学习和评价别人的,当然也包括评价自己的父母。孩子做的事,不要每件都指手画脚,许多事可以放手让他去独立进行。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如采取激烈的方式就易产生隔阂或加深隔阂。尊重孩子的隐私权。父母拆孩子的信件、看孩子的日记有时会引起孩子情绪对立,父母应该用关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对任何事都要保持冷静,避免做出过分的反应。即使是一次偶然的过火行为,也容易在感情上留下长期的裂痕。
以身作则给孩子树榜样
时间:&&来源:&&作者: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对孩子有着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人生的好榜样。
&&& 【教子现场】
柳丁杰跟妈妈一起上街,碰到了邻居刘叔叔,柳丁杰不仅没有对刘叔叔打招呼,甚至看也不看,刘叔叔招呼他,他只是勉强回答,十分没有礼貌。回家之后,妈妈把柳丁杰叫到身边,严厉地对他说:“丁杰,妈妈发现你对刘叔叔讲话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就是记不住!”
柳丁杰顶嘴说:“妈妈你不能怪我,虽然你总是教我要尊老爱幼,可你从来没有尊重过我奶奶!我都记得!”妈妈听了柳丁杰的话,刹那间脸红了。
&&& 【专家解析】
要对子女进行成功的教育,父母应先做出榜样,正如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所说:“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模仿源。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因此,面对天真的孩子,父母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终生模仿的样板。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发展和品性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孩子不仅在总体上模仿他们父母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往往继承与父母相同的个别有害于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如吸烟或运动锻炼等,并且往往男孩的生活方式常常与父亲的生活方式更为相似,而女孩则更可能模仿其母亲的行为。
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和父母朝夕相处,日夜为伴,尤其未成年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模仿性最强,而这时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威信最高。他们认为父母的一切言谈举止都是最标准、最美好的,对父母的一切言行都有强烈的模仿欲望:父母的走路说话、待人接物、欢乐与痛苦等,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努力去模仿,无论好坏都照单全收。这种影响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其作用也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
父母的言谈举止,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从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没有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父母自己就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要求孩子积极进取、勇敢拼搏,父母也要率先示范。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建议父母的妙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来自父母的垂范。父母的好榜样将为孩子铺就成功的道路。
支招一:“言教”,更要“身教”
&&& 方法示例
台湾著名学者、年过八旬的柳北岸先生不但精神矍铄,而且记忆力好得惊人。谈起童年趣事,他一桩一桩说得眉飞色舞;聊及旅行趣闻,他一件一件讲得兴高采烈;说起读书心得,他更是一则一则说得兴味盎然。思路之清晰,描绘之生动,着实令人自叹不如。他的儿子蔡澜先生这样评价父亲:“父亲不老,只因他终生读书。”
谁来为孩子消逝的童年买单
时间:&&来源:&&作者:
减负的口号喊了那么多年,可孩子们真的减负了么?没有。每当我们形容起一个孩子的幸福快乐时,常会用到“无忧无虑”这个词。可如今,孩子们真的无忧虑吗?近日,一名9岁女孩因为不愿意上特长班,向父母写下保证书:“我自愿不学钢琴、电子琴、二胡、舞蹈等多样,还包括绘画、武术,我长大后不怨妈妈、爸爸。”这是她3年换了6种特长后,还是没兴趣的无奈之举。(据11月3日《重庆时报》的报道)
快乐的童年和“不负责”:孰是孰非?
  童言无忌,孩子能写出这样的保证书,让人感受到孩子对真正幸福童年的渴求,但令人难以接受的,却是相关专家的评价:认为父母若默认这种行为,就是对孩子未来不负责的表现。不知道所谓的“不负责”是基于怎样的逻辑,难道说让所谓的“特长学习”占据了孩子整个童年就是负责任了吗?
  当我们固执于给孩子怎样未来的思考中时,一些专家似乎忘却了孩子们有权利珍视他们宝贵的童年。童年的宝贵,不仅仅在于人一生中只能经历一段这样的时光,更在于“童年”这个字眼几乎成为我们社会的稀缺资源。孩童理所应当享受他们的童年,寻找那专属于他们的无忧无虑,和玩伴间的欢声笑语。但是,这种需求却没有在社会上达成共识。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与“未来”相比,“童年”是无足轻重的。甚至家长给孩子机会还原他们的童年,还要担心未来孩子的埋怨,还要被所谓专家指责为“不负责”。
消逝的童年根源在根深蒂固的功利思想
  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到:在文化的传播中,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在国内,童年同样面临着“消逝”的命运,然而,这种消逝不仅来源于文化传播,更多的来自于我们家长甚至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功利思想。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教育思想影响下,中国大部分孩子从一出生起,便失去了享受童年的机会。开始为“出人头地”做着他们的人生预热。他们的童年被兑换成“特长学习”,他们背负着“未来”的包袱,似乎毫无选择的余地。
  专家质问:“一个9岁的孩子,怎么能让她自己承诺,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呢?”一个9岁的孩子当然不能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但是他们至少能对自己的童年负责,也正是因为孩子只有9岁,才拥有选择如何度过童年的自由和资本。
  看到这份稚嫩的“保证书”,那些热衷于特长培养的家长们,是否想到了另外一个版本的保证书:父母帮我选择了学习特长,我失去了宝贵的童年,长大后不怨父母。如果功利的教育观注定剥夺了孩子们享受童年的权利,谁又能给孩子们消逝的童年写一份保证书呢?正是这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好”、“对孩子负责”等种种“爱的束缚”,加上应试教育的体制所限,让孩子没有了童年,这也是导致各类精神疾病年轻化的重要原因。有快乐的童年孩子才有美好的未来,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健康快乐的童年吧。
孩子诉苦,家长该心疼还是该保护
时间:&&来源:&&作者:
林妈妈与我分享了她遇到的一个问题,6岁的林是个典型的乖孩子,放学回家跟妈妈说,在学校被好朋友lily欺负,并且郑老师还用书拍了自己两下。这件事让她觉得很苦恼,是该让林再也不要和刘玩了?还是冲到学校“教训”一下老师呢?
如今,孩子们从小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呵护,家长们更是唯恐他们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但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生理、发生着巨大变化,受到学习、交往或情感方面的挫折很正常,林就是因为遇到了挫折,才有了情绪波动。一位美国儿童卫生专家曾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氛围不当是孩子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当孩子产生挫折感的时候,家长过分的保护,容易使孩子产生被动逃避,胆小孤僻乃至不能独立正确处理事情的,这种会一直影响孩子的未来。
事实上林愿意与妈妈沟通这件事,首先应该得到妈妈的肯定和表扬,营造轻松的家庭沟通氛围是化解孩子挫折情绪的关键。妈妈要以平和的心态,去与林、老师或其他人进行沟通,了解事情的真相至关重要。然后,结合自己在工作或生活中克服困难的实例告诉林,与之分享战胜困难后的快乐,在林心中建立榜样形象,给孩子激励,减少林对挫折的恐惧感,逐步培养林豁达看待和面对挫折的能力,同时也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要发挥特有的优势
10:09:39 原文地址:
母亲和孩子在一起,大多是进行一些温和的活动。而父亲则喜欢选择一些较剧烈、带冒险的活动和孩子一起玩。拿抱孩子来说,母亲更多是是小心翼翼地搂抱,生怕孩子有闪失。而父亲的方法则多种多样,把孩子高高地举起,或把孩子抛起来接住。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却会受到孩子的喜欢。
  父亲不会像妈妈那样细心周到。他不会时时刻刻盯着孩子,在第一时间满足他的需求,甚至会对孩子的问题、困难“熟视无睹”。比如,孩子骑车摔倒时,母亲常常会跑上去问:“摔到哪里了?到医院去包一下。”为父亲却会无视孩子伤口,说:“爬起来!下次要注意。”正因为父亲的“粗心大意”,给了孩子自己调整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主动适应、锻炼自我、尝试错误与自主更正的机会。
  中父亲的“狠”
  父亲不会像母亲那样心慈手软。孩子一旦出现越轨行为,母亲大多是在嘴上讲大道理而在行为上纵容,而父亲则会用很刚性甚至可以说“暴力”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只要这种“狠”不过度,只要这个“狠”有理由,对孩子的行为规范就是有好处的,至少能让他记住教训,以后自觉遵守规则、懂得规矩。
  中“粗”、“狠”正是父亲式教育的好处,这是母性教育所不能赋予孩子的财富。所以,父亲要正视自己对孩子的重要性,认识性别差异带来的教育差异,在教育上和母亲相互协调、取长补短。
谁触犯了家长言论禁忌
时间:&&来源:&&作者:
  我们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把孩子的发展当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不是健康的。
  “你看看人家谁谁谁!”
  这种比较对孩子价值观确立是一种极大的干扰。
  “没时间管你,不挣钱怎么过日子啊?”
  名人言:“没有时间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抽时间和孩子相处是教育最大的前提。
  “宝宝,爸爸不听话,打他!”
  孩子小时候是不辨是非的,父母不应该随便利用孩子开类似玩笑。
  “进了前三名,妈妈给你买……”
  考砸了惩罚,考好了奖励,会助长孩子的功利心。
  “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这会破坏和妨碍孩子的公正心和民主意识成长。
  “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谁管得了你啊?”
  此类方法会让孩子感到愧疚。
  “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
  把愿望强加于孩子,会让孩子心生怨意。
  “你怎么这么笨?”
  反复的言词否定,无异于毁灭孩子的自信。
  “如果爸爸妈妈离婚,你要爸爸还是要妈妈?”
  孩子会因这样的问题产生恐惧,一定会考虑自己跟谁,但结果更糟,因为他发现跟谁都很痛苦。
家庭教育智慧语录24条:
1.在亲子关系中,作为强势群体的父母亲,若能在亲子冲突中多反思一下自己的责任,孩子也许就会更加体谅你的难处,更容易依赖你,从而也就更乐于接受你的教诲。相反,如果只是高高在上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只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2.家长一定要记住,一个心理受到的打击的孩子必然会变成一个毫无作为的人。如果说得不到鼓励的孩子如同久旱的秧苗,那么,一些不但没有得到鼓励反而时常受到打击的孩子,只会变成渴死的枯草。除了对孩子的错误提出指责,也要给他们相应的鼓励。
3.当一个孩子告诉父母“我感到难受”、“我很失望”时,粗心的父母往往会一笑了之。他们会说:“小孩子嘛,能有什么失意的感受呢?”“别淘气了,你没有什么可失望的。”然而,既然成年人有失意,那么,孩子也有。因为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成年人在失意的时候需要别人的帮助,难道孩子就不需要吗?当然也需要!
4.一个人是否幸福往往取决于这个人有什么样的性格。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始终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一个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他们不仅是在身体方面慢慢长大,心理上也在一天天地变化。为人父母,千万不要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的身体上,而忽略了孩子成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心理的成长。
5.引导孩子不要轻易地去怀疑自己的朋友,各种猜测和疑虑都会加大朋友间的裂痕。应该相信,只要是真正的朋友,彼此之间有着真正的友谊,彼此就不会有绝望的时候。
6.如果孩子的眼睛是太阳,那么他看到的也是太阳,如果孩子的眼睛是黑暗,那么他看到的也是黑暗。教育孩子看待人生和社会,一定要有辩证的思维、科学的态度,不能追求完美无缺,不能求全责备。
7.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作用。自信心是孩子学习成功的精神支柱,是孩子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甚至比智力教育更为重要,许多时候,孩子学习不好,往往不是智力问题,而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8.孩子的自卑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错误的教育方式及孩子抗挫折比较低造成的。当一个孩子被自卑心理所笼罩,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因此,家长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指责,让孩子在实践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并从成功中体会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本领的,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9.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只体现在身体上和智力上,也体现在心理上。一棵小树苗,只浇水施肥而不见阳光就难以长成参天的大树。尊重对于孩子,就好比阳光对于小树苗一样。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是无法长成父母期望中的参天大树的。
10.心的高度影响跳的高度,教育孩子时要培养他超越自己的能力,突破自我设限的高度。只要他的意念不屈服,他就有可能突破障碍、恐惧,达到自己心的高度。
11.真正有智慧的人能综观全局,以宏观的眼光考虑大事,也能通晓利害的关键所在,胸怀宽广,不囿于蝇头小事。让孩子专心致志地埋头于手中的事,而不为无所紧要的事情所困扰、打断,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豁达。
12.成见是阻碍人们形成正确认识的大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会以证据和事实说话,客观地、中肯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绝对不能心有成见。
13.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家长教育孩子时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然后再给予。千万不要盲目追求虚名,看到别人给孩子什么就给自己的孩子什么,很可能那并不是他所需要的。
14.当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时,要让孩子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某一方面很出色。而事实上,每一个人,至少有七种基本的智力方面的技能,如:数学逻辑、语言、音乐、空间、身体动觉以及两种类型的个人理解力,即我们理解别人以及处理自己的梦想、恐惧和烦恼的能力。或许孩子不喜欢写作,却可能在设计上很有天赋或者有能言善辩的口才。
15.父母不应该把孩子看得过于弱小,因为没有哪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是弱小的。在成人的心中他们或许只是孩子,力量微不足道,但在他们自己看来,自己和成人无所区别。这就是孩子的自尊和自强。
16.对权贵和名流的盲目崇拜,只能给孩子带来两种结果:对自卑心的安慰和对自尊心的亵渎。所以,让孩子从小就“站着”,而不是“趴着”去仰视那些大人物。这种自信心与健全的人格会为孩子的一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只有会尊重自己的人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17.人在没有压力的时候,就能轻易地做好一件事。而当人被压力包围时,一件很简单的事也会被自己弄砸。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应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而应让一切自然和谐地发展,并让孩子从中体会到快乐。
18.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能重新开始,不能从头改写。为过去哀伤,为过去遗憾,除了劳心费神,分散精力,没有一点儿益处。当孩子做错一件事时,不要一味地责备孩子,要引导孩子分析过去的错误,寻找原因,并从错误中得到教训——然后再把错误忘掉,重新奋起,积极地去做下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希望在未来。
19.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当他们受到伤害时,都期盼着得到父母的爱。所以,父母无论工作多繁忙,生活多不顺心,在孩子面前都要克制,都不要伤害心灵。
20.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战胜困难的心理支撑。有了这种支撑,就不会感到孤单,就不会失去自信,就能给孩子以信心和力量。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安全感,做孩子心目中的保护神,让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成为他不屈的信念和依靠。
21.“高高地举起你的左手”,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一片阳光雨露般的爱心和由爱生出的技巧。被重视、被关爱是一种催人向上的重要力量,对成长期的孩子尤其是这样。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掌握爱的艺术,给孩子以尊重、信任、宽容和一个愉悦的心境。一个不懂得适当表达爱的家长可能会毁掉孩子美好的明天。
22.孩子的恐惧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来源于没有自信心。只要建立起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感觉,那可恶的恐惧心理自然会消失掉。父母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逐步积累,相信不久后你的孩子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23.在你听孩子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了吗?你是不是也习惯打断孩子的语言?很多家长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在孩子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事情前,就按照大人的经验大加评论和指教。如果不懂孩子的话,就请听他说完吧,这就是倾听孩子的艺术:听话不要听一半;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到孩子所说的意思上。
24.当孩子心中怀有怨气的时候,父母沉默有时能够帮孩子更好地发泄这种怨气。有时,父母也要做子女的听众,把子女的话听进去,不仅是尊重儿女的表现,也是进一步沟通的必经之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宝网首 6553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