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的最大值中的极限,顶点,最大值。它们的关系是什么?区别又是什么?求别贴定义概念谢谢。最好举例。

二次函数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二次函数[èr cì hán shù]
在中,二次函数最高次必须为二次,
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的基本表示形式为y=ax?+bx+c(a≠0)。二次函数的是一条对称轴平行或重合于y轴的。二次函数y=ax?+bx+c(a≠0)的定义是一个二次。如果令y值等于零,则可得一个。该方程的解称为方程的或函数的。外文名quadratic function简&&&&称二次函数函数图像抛物线函数表达式y=ax?+bx+c(a≠0,b、c为常数)交点式y=a(x-x1)(x-x2)常用作图方法五点法顶点式y=a(x-h)?+k(a≠0,a、h、k常数)学&&&&科数学,物理顶点坐标(h,k)
在大约前480年,古巴比伦人和中国人已经使用配方法求得了二次方程的正根,但是并没有提出通用的求解方法。前300年左右,欧几里得提出了一种更抽象的几何方法求解二次方程。
7世纪印度的婆罗摩笈多是第一位懂得用使用代数方程的人,它同时容许有正负数的根。
11世纪阿拉伯的花拉子密 独立地发展了一套公式以求方程的正数解。亚伯拉罕·巴希亚(亦以拉丁文名字萨瓦索达著称)在他的著作Liber embadorum中,首次将完整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传入欧洲。
据说施里德哈勒是最早给出二次方程的普适解法的数学家之一。但这一点在他的时代存在着争议。这个求解规则是(引自婆什迦罗第二)一般地,把形如y=ax2+bx+c(其中a、b、c是,a≠0,b,c可以为0)的叫做二次函数,其中a称为,b为,c为。x为,y为。右边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顶点坐标 ,交点式为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的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 和 。
注意:“”不同于“”,不能说“二次函数是指变量的最高次数为二次的多项式函数”。“”只是一个数(具体值未知,但是只取一个值),“”可在实数范围内任意取值。在中适用“未知数”的概念(、中是未知函数,但不论是未知数还是未知函数,一般都表示一个数或函数——也会遇到特殊情况),但是函数中的字母表示的是变量,意义已经有所不同。从函数的定义也可看出二者的差别,如同函数不等于函数的关系。[1-2]1.二次函数是,但抛物线不一定是。开口向上或者向下的抛物线才是二次函数。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为直线 。[3]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的顶点P。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 。当 时,P在y轴上;当 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a|越小,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可巧记为:左同右异)
5.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抛物线与y轴交于(0, c)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当 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
当 时,函数在 处取得最小值 ;在 上是减函数,在 上是;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函数的值域是 。
当 时,函数在 处取得最大值 ;在 上是增函数,在 上是;抛物线的开口向下;函数的值域是 。
当 时,抛物线的是y轴,这时,函数是,解析式变形为y=ax?+c(a≠0)。
7.定义域:R
值域:当a&0时,值域是 ;当a&0时,值域是 。
:当b=0时,此函数是;当b不等于0时,此函数是。
⑵若a&0,则抛物线朝上;若a&0,则抛物线开口朝下;
⑶顶点: ;
若Δ&0,则与x轴交于两点:
若Δ=0,则与x轴切于一点:
若Δ&0,与x轴无;
②顶点式: 此时顶点为(h,t)
此时,对应顶点为 ,其中, ;
③交点式:
与x轴交于 和 两点。y=a(x-h)?+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h,k)[4],对称轴为直线x=h,的位置特征和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的图像相同,当x=h时,y最小值=k.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
例:已知y的(1,2)和另一任意点(3,10),求y的。
解:设y=a(x-1)?+2,把(3,10)代入上式,解得y=2(x-1)?+2。
注意:与点在中的不同,二次函数后的中,h&0时,h越大,图像的离y轴越远,且在x轴上,不能因h前是就简单地认为是向左。[2]
具体可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当h&0时,y=a(x-h)?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y=a(x-h)?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k的图象。[5] [仅限于与x轴即y=0有交点时的 ,即b2-4ac≥0] .
已知与x轴即y=0有交点A(x1, 0)和B(x2, 0),我们可设 ,然后把第三点代入x、y中便可求出a。
由一般式变为交点式的步骤: ()
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a的可以决定开口大小。a的绝对值越大开口就越小,a的绝对值越小开口就越大。
f(x)=f[x0]+f[x0,x1](x-x0)+f[x0,x1,x2](x-x0)(x-x1)+...f[x0,...xn](x-x0)...(x-xn-1)+Rn(x)由此可引导出的系数 (y为截距)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2]
欧拉交点式:
若ax?+bx+c=0有两个实根x1,x2,则 此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 。方法1:
已知上三个点,(x1, y1)、(x2, y2)、(x3, y3)。把三个点分别代入函数解析式y=a(x-h)?+k(a≠0,a、h、k为常数),有:
得出一个,就能出a、b、c的。
已知上三个点,(x1, y1)、(x2, y2)、(x3, y3)
利用,可以求出该二次函数的为:
与X轴交点的情况:
当 时,与x有两个交点,分别是(x1, 0)和(x2, 0)。
当 时,与x只有一个,即 。[2]
当 时,与x没有。x的是( )[2]在中作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可以看出,在没有特定定义域的二次函数图像是一条永无止境的。 如果所画图形准确无误,那么二次函数图像将是由 平移得到的。[2]二次函数图像[6]二次函数图像是图形。对称轴为直线
对称轴与二次函数唯一的交点为二次函数图象的P。
特别地,当b=0时,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是顶点的横坐标(即x=?)。
a,b同号,对称轴在y轴;
a,b异号,对称轴在y轴。[2]二次函数图像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h,k)。
当h=0时,P在y轴上;当k=0时,P在x轴上。即可表示为顶点式y=a(x-h)2+k(x≠0)
, 。[2]a决定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二次函数图象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越小。[2]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0,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因为对称轴在左边则对称轴小于0,也就是- b/2a&0,所以 b/2a要大于0,所以a、b要
当a&0,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因为对称轴在右边则对称轴要大于0,也就是- b/2a&0, 所以b/2a要小于0,所以a、b要异号
可简单记忆为左同右异,即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当a与b异号时(即ab&0 ),对称轴在y轴右。
事实上,b有其自身的意义:二次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处的该二次函数图像的函数解析式()的斜率k的值。可通过对二次函数得到。[2]常数项c决定二次函数图像与y轴交点。
二次函数图像与y轴交于(0,C)点
注意:顶点坐标为(h,k), 与y轴交于(0,C)。[2]a&0;k&0或a&0;k&0时,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有2个交点。
k=0时,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只有1个交点。
质疑点:a&0;k&0或a&0,k&0时,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无交点。
当a&0时,函数在x=h处取得最小值 =k,在x&h范围内是减函数,在x&h范围内是增函数(即y随x的变大而变大),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向上,函数的是y&k
当a&0时,函数在x=h处取得最大值 =k,在x&h范围内是增函数,在x&h范围内是减函数(即y随x的变大而变小),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向下,函数的值域是y&k
当h=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这时,函数是[2]对称关系
对于一般式:
①y=ax2+bx+c与y=ax2-bx+c两图像关于y轴对称
②y=ax2+bx+c与y=-ax2-bx-c两图像关于x轴对称
③y=ax2+bx+c与 关于顶点对称
④y=ax2+bx+c与y=-ax2+bx-c关于原点中心对称。(即绕原点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图形)
对于顶点式:
①y=a(x-h)2+k与y=a(x+h)2+k两图像关于y轴对称,即顶点(h, k)和(-h, k)关于y轴对称,相反、相同。
②y=a(x-h)2+k与y=-a(x-h)2-k两图像关于x轴对称,即顶点(h, k)和(h, -k)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同、纵坐标相反。
③y=a(x-h)2+k与y=-a(x-h)2+k关于顶点对称,即顶点(h, k)和(h, k)相同,开口方向相反。
④y=a(x-h)2+k与y=-a(x+h)2-k关于原点对称,即顶点(h, k)和(-h, -k)关于原点对称,横坐标、纵坐标都相反。
(其实①③④就是对f(x)来说f(-x),-f(x),-f(-x)的情况)[2]五点草图法又被叫做五点作图法是二次函数中一种常用的作图方法。
注明:虽说是草图,但画出来绝不是草图。
五点草图法中的五个点都是极其重要的五个点,分别为:顶点,与x轴交点与y轴交点及其。
Ps.仅是草图,正规考试会扣分在初中数学中,要求采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图像。
其做法与五点法类似:【以 为例】
x  ……-1-0.50122.53……
……73.51-113.57……先取顶点,用虚线画出对称轴。取与x轴两个交点(如果存在)、yy=2(x-1)^2-1轴交点及其对称点(如果存在)和另外两点及其对称点。
Ps.原则上相邻x的差值相等,但远离顶点的点可以适当减小差值
2、依据表格数据绘制函数图像,如图特别地,二次函数(以下称函数) ,
当y=0时,二次函数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以下称方程),即
此时,函数图像与x轴有无交点即方程有无。
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的根。[7]
1.二次函数y=ax2,y=a(x-h)2,y=a(x-h)2+k,y=ax2+bx+c(各式中,a≠0)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它们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如下表:
y=ax2(0,0) x=0
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得到y=a(x+h)2+k(h&0,k&0)的图像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就可得到y=a(x+h)2+k(h&0,k&0)的图像
在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平移抛物线时,可以简记为“上加下减,左加右减”。
因此,研究抛物线 y=ax2+bx+c(a≠0)的图像,通过配方,将一般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可确定其顶点坐标、对称轴,抛物线的大体位置就很清楚了。这给画图像提供了方便。
2.抛物线y=ax2+bx+c(a≠0)的图像: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b/2a,顶点坐标是(-b/2a,[4ac-b?]/4a)。
3.抛物线y=ax2+bx+c(a≠0),若a&0,当x ≤ -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 ≥ -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若a&0,当x ≤ -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 ≥ -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y=ax2+bx+c的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
(1)图像与y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0, c);
(2)当 时,图像与x轴交于两点A(x1, 0)和B(x2, 0),其中的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 另外,抛物线上任何一对对称点的距离可以由 (A为其中一点的横坐标)
当 时,图像与x轴只有一个切点;
当 时,图像与x轴没有公共点。当a&0时,图像落在x轴的上方,x为任何时,都有y&0;当a&0时,图像落在x轴的下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
5.抛物线y=ax2+bx+c的最值:如果a&0,则当 时, ;如果a&0,则当 时, 。
顶点的横坐标,是取得最值时的自变量值,顶点的纵坐标,是最值的取值。
6.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或已知x、y的三对对应值时,可设(表达式)为一般形式:
(2)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像的或对称轴或极大(小)值时,可设解析式为顶点式:y=a(x-h)2+k(a≠0)。
(3)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时,可设解析式为两根式:y=a(x-x1)(x-x2)(a≠0)。[2]1.要理解函数的意义。
2.要记住函数的几个表达形式,注意区分。
3.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等,区分对称轴,顶点,图像,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增大)(增减值)等的差异性。
4.联系实际对函数图象的理解。
5.计算时,看图像时切记取值范围。
6.随图象理解数字的变化而变化。 二次函数考点及例题
二次函数知识很容易与其他知识综合应用,而形成较为复杂的综合题目。因此,以二次函数知识为主的综合性题目是中考的热点考题,往往以大题形式出现。[2](1)对二次函数概念理解有误,漏掉不为0这一限制条件;
(2)对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存在思维误区;
(3)忽略二次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
(4)平移时,弄反方向。[2]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ax?+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2]一般式:y=ax?+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k[抛物线的顶点P(h, k)]
交点式:y=a(x-x1)(x-x2)[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B(x2,0)的]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 ,1.是。对称轴为直线
对称轴与唯一的交点为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
当 时,P在y轴上;当 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的开口方向,|a|决定抛物线开口大小。
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a|越大,则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有1个交点。
5.常数项c决定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交点个数
Δ=b?-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b?-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b?-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2][8]软件——。几何画板画出的抛物线图象
注意: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纠错 关闭纠错
纠错 关闭纠错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高中知识点总结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高中知识点总结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高中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 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2.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 注意下列性质:
5.德摩根定律:
4. 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的取值范围。
6. 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7. 对映射的概念了解吗?映射f:A→B,是否注意到A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中与之对应元素的唯一性,哪几种对应能构成映射? (一对一,多对一,允许B中有元素无原象。)
8. 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9. 求函数的定义域有哪些常见类型?
10. 如何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义域是_____________。
11. 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注明函数的定义域了吗?
12. 反函数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一一对应函数) 求反函数的步骤掌握了吗? (①反解x;②互换x、y;③注明定义域)
13. 反函数的性质有哪些? ①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②保存了原来函数的单调性、奇函数性;
14. 如何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取值、作差、判正负) 如何判断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15. 如何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值是( ) A. 0
D. 3∴a的最大值为3)
16. 函数f(x)具有奇偶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是什么? (f(x)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注意如下结论: (1)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奇函数的乘积是偶函数;两个偶函数的乘积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奇函数的乘积是奇函数。
17. 你熟悉周期函数的定义吗?
函数,T是一个周期。)如:
18. 你掌握常用的图象变换了吗?注意如下“翻折”变换:
19. 你熟练掌握常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了吗?的双曲线。应用:①“三个二次”(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关系——二次方程②求闭区间[m,n]上的最值。 ③求区间定(动),对称轴动(定)的最值问题。 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由图象记性质!
(注意底数的限定!)利用它的单调性求最值与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区别是什么?
20. 你在基本运算上常出现错误吗?
21. 如何解抽象函数问题? (赋值法、结构变换法)
22. 掌握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了吗? (二次函数法(配方法),反函数法,换元法,均值定理法,判别式法,利用函数单调性法,导数法等。) 如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23. 你记得弧度的定义吗?能写出圆心角为α,半径为R的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吗?
24. 熟记三角函数的定义,单位圆中三角函数线的定义
25. 你能迅速画出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吗?并由图象写出单调区间、对称点、对称轴吗?(x,y)作图象。
27. 在三角函数中求一个角时要注意两个方面——先求出某一个三角函数值,再判定角的范围。
28. 在解含有正、余弦函数的问题时,你注意(到)运用函数的有界性了吗?
29. 熟练掌握三角函数图象变换了吗? (平移变换、伸缩变换) 平移公式:图象?
30. 熟练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和诱导公式了吗?“奇”、“偶”指k取奇、偶数。A. 正值或负值
31. 熟练掌握两角和、差、倍、降幂公式及其逆向应用了吗? 理解公式之间的联系:应用以上公式对三角函数式化简。(化简要求:项数最少、函数种类最少,分母中不含三角函数,能求值,尽可能求值。) 具体方法:
(2)名的变换:化弦或化切 (3)次数的变换:升、降幂公式 (4)形的变换:统一函数形式,注意运用代数运算。
32. 正、余弦定理的各种表达形式你还记得吗?如何实现边、角转化,而解斜三角形?
(应用:已知两边一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边求角。)
33. 用反三角函数表示角时要注意角的范围。
34. 不等式的性质有哪些?答案:C 35. 利用均值不等式:值?(一正、二定、三相等) 注意如下结论:
36.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都掌握了吗? (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数学归纳法等) 并注意简单放缩法的应用。(移项通分,分子分母因式分解,x的系数变为1,穿轴法解得结果。)
38. 用“穿轴法”解高次不等式——“奇穿,偶切”,从最大根的右上方开始
39. 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要注意对字母参数的讨论
40. 对含有两个绝对值的不等式如何去解? (找零点,分段讨论,去掉绝对值符号,最后取各段的并集。)证明: (按不等号方向放缩)
42.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常用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可转化为最值问题,或“△”问题)
43.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0的二次函数)
44. 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46. 你熟悉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吗? 例如:(1)求差(商)法
解: [练习](2)叠乘法
(3)等差型递推公式[练习](4)等比型递推公式[练习](5)倒数法
47. 你熟悉求数列前n项和的常用方法吗? 例如:(1)裂项法:把数列各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之和,使之出现成对互为相反数的项。
解: [练习](2)错位相减法:(3)倒序相加法:把数列的各项顺序倒写,再与原来顺序的数列相加。[练习]
48. 你知道储蓄、贷款问题吗? △零存整取储蓄(单利)本利和计算模型: 若每期存入本金p元,每期利率为r,n期后,本利和为:
△若按复利,如贷款问题——按揭贷款的每期还款计算模型(按揭贷款——分期等额归还本息的借款种类) 若贷款(向银行借款)p元,采用分期等额还款方式,从借款日算起,一期(如一年)后为第一次还款日,如此下去,第n次还清。如果每期利率为r(按复利),那么每期应还x元,满足p——贷款数,r——利率,n——还款期数
49.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依据是:分类相加,分步相乘,有序排列,无序组合。(2)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 (3)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组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
50. 解排列与组合问题的规律是: 相邻问题捆绑法;相间隔问题插空法;定位问题优先法;多元问题分类法;至多至少问题间接法;相同元素分组可采用隔板法,数量不大时可以逐一排出结果。
如:学号为1,2,3,4的四名学生的考试成绩
则这四位同学考试成绩的所有可能情况是( ) A. 24
D. 10 解析:可分成两类:(2)中间两个分数相等
相同两数分别取90,91,92,对应的排列可以数出来,分别有3,4,3种,∴有10种。 ∴共有5+10=15(种)情况
51. 二项式定理性质:(3)最值:n为偶数时,n+1为奇数,中间一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且为第表示)
52. 你对随机事件之间的关系熟悉吗?的和(并)。(5)互斥事件(互不相容事件):“A与B不能同时发生”叫做A、B互斥。(6)对立事件(互逆事件):(7)独立事件:A发生与否对B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53. 对某一事件概率的求法: 分清所求的是:(1)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常采用排列组合的方法,即(5)如果在一次试验中A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A恰好发生
如:设10件产品中有4件次品,6件正品,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从中任取2件都是次品;
(2)从中任取5件恰有2件次品;
(3)从中有放回地任取3件至少有2件次品; 解析:有放回地抽取3次(每次抽1件),∴n=103 而至少有2件次品为“恰有2次品”和“三件都是次品”(4)从中依次取5件恰有2件次品。 解析:∵一件一件抽取(有顺序)分清(1)、(2)是组合问题,(3)是可重复排列问题,(4)是无重复排列问题。
54. 抽样方法主要有:简单随机抽样(抽签法、随机数表法)常常用于总体个数较少时,它的特征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系统抽样,常用于总体个数较多时,它的主要特征是均衡成若干部分,每部分只取一个;分层抽样,主要特征是分层按比例抽样,主要用于总体中有明显差异,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和平等性。
55. 对总体分布的估计——用样本的频率作为总体的概率,用样本的期望(平均值)和方差去估计总体的期望和方差。 要熟悉样本频率直方图的作法:
(2)决定组距和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率分布表; (5)画频率直方图。如:从10名女生与5名男生中选6名学生参加比赛,如果按性别分层随机抽样,则组成此参赛队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56. 你对向量的有关概念清楚吗?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在此规定下向量可以在平面(或空间)平行移动而不改变。 (6)并线向量(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7)向量的加、减法如图:(8)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向量的分解定理)的一组基底。 (9)向量的坐标表示表示。
57.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2)数量积的运算法则[练习]答案:
58. 线段的定比分点※. 你能分清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外心、内心及其性质吗?
59. 立体几何中平行、垂直关系证明的思路清楚吗? 平行垂直的证明主要利用线面关系的转化:
线面平行的判定:线面平行的性质: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60. 三类角的定义及求法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θ≤90°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0°≤θ≤90°(三垂线定理法:A∈α作或证AB⊥β于B,作BO⊥棱于O,连AO,则AO⊥棱l,∴∠AOB为所求。) 三类角的求法: ①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②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的角。 ③计算大小(解直角三角形,或用余弦定理)。[练习] (1)如图,OA为α的斜线OB为其在α内射影,OC为α内过O点任一直线。(2)如图,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对角线BD1=8,BD1与侧面B1BCC1所成的为30°。 ①求BD1和底面ABCD所成的角; ②求异面直线BD1和AD所成的角; ③求二面角C1—BD1—B1的大小。(3)如图ABCD为菱形,∠DAB=60°,PD⊥面ABCD,且PD=AD,求面PAB与面PCD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
(∵AB∥DC,P为面PAB与面PCD的公共点,作PF∥AB,则PF为面PCD与面PAB的交线……)
61. 空间有几种距离?如何求距离? 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间距离。 将空间距离转化为两点的距离,构造三角形,解三角形求线段的长(如:三垂线定理法,或者用等积转化法)。
如:正方形ABCD—A1B1C1D1中,棱长为a,则: (1)点C到面AB1C1的距离为___________; (2)点B到面ACB1的距离为____________; (3)直线A1D1到面AB1C1的距离为____________; (4)面AB1C与面A1DC1的距离为____________; (5)点B到直线A1C1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
62. 你是否准确理解正棱柱、正棱锥的定义并掌握它们的性质? 正棱柱——底面为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正棱锥的计算集中在四个直角三角形中:
它们各包含哪些元素?
63. 球有哪些性质?
(2)球面上两点的距离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为此,要找球心角! (3)如图,θ为纬度角,它是线面成角;α为经度角,它是面面成角。(5)球内接长方体的对角线是球的直径。正四面体的外接球半径R与内切球半径r之比为R:r=3:1。
答案:A 64. 熟记下列公式了吗?(2)直线方程:
65. 如何判断两直线平行、垂直?66. 怎样判断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比较。 直线与圆相交时,注意利用圆的“垂径定理”。
67. 怎样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
68. 分清圆锥曲线的定义70. 在圆锥曲线与直线联立求解时,消元后得到的方程,要注意其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0的限制。(求交点,弦长,中点,斜率,对称存在性问题都在△≥0下进行。)
71. 会用定义求圆锥曲线的焦半径吗? 如:通径是抛物线的所有焦点弦中最短者;以焦点弦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
72. 有关中点弦问题可考虑用“代点法”。答案:
73. 如何求解“对称”问题? (1)证明曲线C:F(x,y)=0关于点M(a,b)成中心对称,设A(x,y)为曲线C上任意一点,设A'(x',y')为A关于点M的对称点。
75.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有哪些?注意讨论范围。 (直接法、定义法、转移法、参数法)
76. 对线性规划问题:作出可行域,作出以目标函数为截距的直线,在可行域内平移直线,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角函数的最大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