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钛子校2013快乐过寒假七年级级语文2013年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3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含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3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含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3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含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5 Y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 (44分)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0分) &&& 发绺&&&&& 脸jiá&&&&& zǔ咒&&& 憎恶&&& nüè待 &&& tuí唐&&&&& jiàn赏&&&& 确凿&&& kān察&&& zì情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4分)&& 变幻莫测&&& 心情如水&&& 轩然大波&& 熔为一体&& 貌不惊人&& 迷迷糊糊&& 轻装淡抹&&& 水光山色&&& 当之无愧&& 力排众议&& 初露头角&& 相辅相陈3、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不能自已&&&&& 人声鼎沸&&& 人迹罕至&&& 相得益彰4、名句默写。(10分)(1)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 ▲&&& ,成为最知心的人,&&&&&& ▲&&&&&&&&& ,――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2)前面是一条路,&&&& ▲&&&&& ,&&&&& ▲&&&&&& ,继续前进。(3)曲径通幽处,&&&&&& ▲&&&&&&& 。(常建《&& ▲&&&& 》) (4)&&&&& ▲&&&&&&& ,但余钟磬音。(5)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 ;也不必说&&&& ▲&&&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油蛉在这里低唱,&&& ▲&&& 。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日,太阳照常升起,天没有“崩”,地没有“裂”,洪水没有“滔天”,“世界末日”谣言不攻自破,被证实是一个耸人听闻的超级大谎言。B、由此观之,除了问责之外,当务之急还在于查明事实、积极整改,以有效措施防堵学生午餐“营养”流失漏洞,确保孩子们的营养餐能按时、安全、足量。C、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分析形势、谋划未来,要“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这样才能患得患失,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D、素质教育渐为“成功学”教育所侵蚀。然而,纯真善良的孩子的心灵,是不应该被“名和利”充斥的,教育理念的变革势在必行。 6、 下面画线的三个句子在表达上都有不恰当的地方,请加以修改。(3分)①12月20日,东海县启动“冬日送温暖 社会大救助”,②号召全县人民行动积极起来,对全县流浪乞讨人员、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帮扶,让他们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此次“冬日温暖 社会大救助”活动中,全县公安、城管、教育、卫生和青年志愿者们,将积极加入救助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弱势群体行动中来,在春节前联合开展拉网式集中救助专项行动,备足棉衣、棉被、食品、药物,对全县辖区内的车站、广场、桥洞、风景区等公共场所进行全面巡查,③领导街头生活无着人员接受救助,护送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安全回家,用他们的爱心、热心,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为流浪群体送温暖、为社会和谐送春风。7、 名著阅读(9分)(1)阿廖沙童年的好朋友是& ▲&& ,外公叫他& ▲& ,他最后是& ▲ 死的。(3分)(2)《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___▲___、大闹__▲____ 、真假__& ▲&&&& ____、& 三借____▲_______ 。(3分)(3)在《革命烈士诗钞》的阅读中,我们被___▲__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忠肝义胆所震憾;也被“鉴湖女侠”__▲_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凛然壮志深深感染。(两处均填人名)(2分)二、阅读与理解(46分)(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5分)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8、三、四句写景气象壮阔,既有实写,又寓想象。说说你对这一点的理解。(3分)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莞,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选自《宋史》)10、解释文中带下划线的字的意思。(4 分)①习:&&&&&&&&&&&&&&&&&&&&&&&&& ②发:&&&&&&&&&& ③虽:&&&&&&&&&&&&&&&&&&&&&&&&& ④明日:&&&&&&&&&&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每归私第,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12、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4分)13、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4分)(三)阅读《一面》节选,完成14―17题(11分)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是的。”我低低地说。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下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15、作者写道:“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是凭什么作出这个“断定”的。(3分)16、“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中的“竹枝似的”换成“细长的”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17、阅读下文,说说文中 “千千万万”的“青年男女”在得知鲁迅死讯时的感情,结合上文,探究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3分)&&&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 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郁达夫《怀鲁迅》节选)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23题。(14分)访兰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出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欢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9、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20、简要分析第1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2分)&&&& 21、第2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22、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4分)&&&& 23、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三、表达与交流(60分)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我们忘不了的出名和不出名的人,他们或者清纯、活泼、靓丽,令你崇拜;或者勤劳、淳朴、守责,令你敬重:或者热诚、创新、立业,令你羡慕;或者沉默、善良、正直,令你景仰……请你从生活中去寻找一下,以《忘不了他(她)》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写真事,诉真情,内容完整,字迹清晰;&&&& (3)不少于600字。&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1―4题:略&&&&&&&&&&& 5、C6、第①句在句末添加“活动”; 第②句将“行动”和“积极”互换位置;第③句将“领导”改为“引导(劝导、劝说)”。(找出一处并修改正确得1分,其他方法修改正确也可。共3分)&&&&&&&&&&&&&&&&& 7、略8、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一“坼”一“浮”,一实一虚,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3分)9、忧国忧民。(2分) 10、熟悉&&&& 打开&&&& 虽然&&& 第二天& (4 分)11、(1)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来读,一读就是一整天。(2)赵普脸色不变,跪下拾起撕碎的奏折,退朝回家。&& (共4分)12、为治国而勤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而奏荐人才。&& (4分)13、(1)宋太祖悟出了赵普的良苦用心,由此也悟出了其所荐之人必定是个可用之才。(2)说明太祖是个偶尔固执,但最终仍会明辨是非的君主。& (共4分)14、鲁迅先生要以一元钱的低价卖给我两本我渴望已久的书。 (3分。意对即可)15、内山老板叫“他”出来解难。 (2)“他”的外貌特征不平常――身体瘦弱但精神极好。(3)“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极慈爱和诚恳。(共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16、不好。“竹枝似的”令人想到骨瘦如柴,更能突出鲁迅先生瘦的程度;能更有力地表现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共2分。每点1分。判断不占分) 15.文中“千千万万”的“青年男女”在得到鲁迅死讯时的感情是“悲愤”(悲痛愤怒)的。因为从原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对追求进步的青年非常关心爱护,所以青年朋友们在得到鲁迅死讯时非常悲痛;又因为文中写道:“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可见鲁迅所处的环境极其险恶,这对他的健康定有不小的影响,现在鲁迅死了,所以青年们禁不住愤怒了。(共3分。感情1分,原因2分)19、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2分)20、父亲喜爱兰草并不是为了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2分)21、描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3分)22、“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的品格的敬仰,同时一个“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4分)23、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质,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3分)X() 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5 Y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201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版)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万金二中第二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8分)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A.收敛(liăn)& 倜(tì)傥&& 倘(shàng)若& 菜畦(qí)B.衣襟(jīn)&& 讪(shàn)笑&& 懒惰(duò)&&& 骊(lí)歌C.抽屉(tì)&&& 沼(zăo)泽&& 迸(bèng)出& 木屐(jī)D.忧郁(yù)&&& 瞬(shùn)息&& 涉(shè)足&& 长吟(jīn)2.标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4分)①这是荒圆,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②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涨着,声音是低哑的。(&&& )③蓝色的烟雾像云似的弥慢在这些黑树之间。(&&&& )④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燥,养不过夜的。(&&& )3.《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反复出现“硬着头皮”,根据文中的语境,换成四字格的书面语,可以是:(填序号)(4分)& ①“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①__________&& ②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②__________ & ③“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③__________& && ④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④ __________& & A、鼓足勇气&&& B、大着胆子&&& C、振作精神&&&& D、顽强勇敢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3分)(1)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__( A.严格& B.严厉& C.严肃),后来却好起来了。(2)他觉得非常__(A.悲痛& B.哀痛& C.悲哀),因为自己长得那么丑陋,而且成了全体鸡鸭的__ (A.嘲笑& B.嘲弄& C.玩弄)对象。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戈宝权译的《普希金诗集》,作者普希金是俄国著名诗人。B.《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含义丰富,既指指夹竹桃花的败落,又暗示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还指“我”长大成人,语带双关,涵义十分丰富。C.《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是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6.联系语境,解释词语有误的是(&&&& )。(2分)A.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秘密)。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没有味道);雪一下,可就两样了。C.天之涯,海之角,知交(知心的朋友)半零落。 D.“闯练,闯练(走出家庭,到生活中去锻炼),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7.文句填空(5分)⑴____________________,云从窗里出。⑵《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3分)&&& 顾欣,一个22岁的阳光男孩,充满了生机与梦想。然而,不幸从天而降,白血病夺走了他的一切,连同生命。在他离开人世前的28小时,他以口述的方式托朋友在网上发表了一纸“绝笔”信――“谁来拯救我的父母”。那是把心揉碎了吐出的文字:“世上不幸的人不止我一个,我想通了生死,所以我不遗憾。只是感恩于父母,心里反复想,没有了我,他们该怎么继续活下去。”许多读到信的人落泪了,数百人在网上跟帖留言。其中一位网友这样写道:“不能不为之动容,不能不为之流泪。同龄的孩子们,想一想自己吧,想想父母的含辛茹苦,不要再让他们担心,不要再让他们伤心!”请你也写一段话跟帖留言:&&&&&&&&&&&&&&&&&&&&&&&&&&&&&&&&&&&&&&&&&&&&&&&&&&&&&&
9. 请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3分)情谊是诗。“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送别董大时真诚的劝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18分)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11、第一段文字如果改为“我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急忙赶回家去”,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4分)
12、“我”进入家门之后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些情景预示着什么?(4分)
13.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与“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分)
14.“我”听到爸爸辞世的消息时,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镇定”和“安静”,你能理解这种反常的现象吗?(4分)
(二)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不必说碧绿的的菜畦,光滑的的石井栏,高大的的皂荚树,紫红的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15.文中划线句能否将“紫红的桑葚”与“碧绿的菜畦”对调,为什么?(3分)
16.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百草园中的景色,也回忆了童年时一些有趣的活动。请仿照示例概括活动的内容。(3分)翻断砖;――――――;& ――――――;――――――――。17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语言简洁,却很有表现力,请选择角度进行赏析。(3分)
18.谁不曾有过童年,谁不曾有过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趣。请举出一则童年趣事与大家分享。(5分)
三、文言文阅读(20分)《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9 本文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和韩愈、柳宗元、 &&&&&&&&&&&&& 、&&&&&&&& 、苏洵、苏辙、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3分)2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21、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泯然众人矣。
③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2、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____”;其三,从方仲永本身来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号内填原文)(3分)23、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2分) &&& 四、作文(40分)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的有时很多,有时又很少。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则只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有的人渴望成长不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最需要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你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成功、快乐、付出代价等),然后完成作文。题目:成长,需要&&&&&&&&&&&&&&&&& 要求:抒写真情,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月考试卷 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
您现在位置: →
试题名称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
如果您在点击时出现“找不到网页”或“无法连接服务器”的错误提示,则表明你的IE需要设置,方法如下:
打开IE浏览器,点顶上菜单栏中的“工具——Internet选项——高级”,找到“用UTF-8发送URL”这一选项,把前面的勾去掉。
这个勾必须要去掉,否则很可能导致您无法正常下载!!
2013---2014年度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温馨提示: &&&&&&&1、请用黑色水笔或钢笔答卷,不得随意涂改,不准使用涂改液,保持卷面整洁。2、请认真填写好班级、姓名、座号。3、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为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荫蔽(&&&&)&&姊妹(&&&&)&&&搓捻(&&&&)(&&&&)&&瘫痪(&&&&)(&&&&&)&2、选出无错别字的一项:(&&&)(2分)A&&寒战&&祷告&&截然&&各得其所&&&B&&徘徊&&&渔塘&&榆钱&&自做主张C&&分岐&&捶打&&憔悴&&翻来腹去&&&D&&严历&&&挨凑&&诀别&&小心冀冀3、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5分)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富予人们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但是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叮咚,在他听来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偕的音乐;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铺就的最美最好的图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1)这段话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错别字: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错别字: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2)在这段话中有一个病句,请在文中用“﹏﹏”画出,并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文中横线处填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排比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默写诗句:(6分)⑴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⑵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过故人庄》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作者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朋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外名著阅读:(6分)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那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1)这首诗出自____________(书名),作者是现代女作家______,原名____________,其作品以宣扬____________著称。(4分)&&(2)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口语交际:有人说:“爸妈生了我,就有责任把我抚养长大,我享受他们给予我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请阐述你的看法,观点要鲜明。(100字以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35分)【一】古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1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1)尊君在不(&&&&&&&&)&&&&&&&(2)太丘舍去(&&&&&&&&)(3)&陈太丘与友期(&&&&&&&)&&&(4)&元方入门不顾&(&&&&&&&)(5)&相委而去&&(&&&&&&&)&&&&&(6)&下车引之&&&&(&&&&&&&)8.翻译下列句子。(4分)(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陈太丘与友期》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一)秋天的怀念(11分)史铁生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1、&第1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B、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C、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12、第3段“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是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2分
&按关键词搜索相关试题&& (特别说明:关键词之间的逗号是全角的“,”,不是半角的“,”)
上一个『』&&nbsp下一个『』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3七年级上册英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