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说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心蓦然涌起一种`潭空人心的旷达

古诗文阅读。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
练习题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选出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次北固山下(停泊)B.猛浪若奔(奔跑)C.负势竞上(争着)D.望峰息心(平息)2.选出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许:一百许里/先生不知何许人也B.转:千转不穷/峰回路转C.绝:猿则百叫无绝/虽杀臣不能绝也D.反:窥谷忘反/始一反焉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为人所欣赏,请选择一个角度说说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从《次北固山下》中找出一句与“天山共色”有类似感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上面的诗文,面对山水,涌起的情感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属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找答案上)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与朱元思书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古诗文阅读。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
翻译句子、
古诗词鉴赏、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语文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和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比较而来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一、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二、词汇特点: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例如:相较于白话文的词以双音节词为主,文言文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考点名称:
文言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文言实词特点:
第一,单音节词占多数。
如古代说&冠&,现在说&帽子&。古代说&汤&,现在说&热水&。
第二,词义有所变化。
①所指范围扩大了,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江河。古代的&脸&只指面颊,现在指整个面部。②所指范围缩小了,如&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臭味。&亲戚&古代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现在只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外亲。③意义完全不同,如古代的&走&相当于现在的&跑&,古代的&羹&指带汁的肉或肉汤,现在通常指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④意义只有细微的差别。如&购&古代指悬赏征求,&甚&古代主要指厉害、严重。
第三,一词多义比较普遍。
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词的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一个是本义,其余的是引申义。本义就是一个词本来的意义,引申义是指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掌握了词的本义,就能以简驭繁,事半功倍。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读&zhāo&,义为早晨,所以引申为&朝(ch&o)拜&,如&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义;由朝拜又进一步引申,指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如&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一般说来,古汉语辞书中所列的第一个义项往往就是它的本义,其他的则是引申义。
第四,有通假字。
要确切地掌握某个文言实词的含义。
一是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文言词义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不能用今天的词义来解释文言实词。
二是要把一个词语放到具体的上下文中去辨析,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定其含义。三是要勤查工具书,最好是先确定它的本义,再看看这里用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这样日积月累,多读多记,自然就能对文言实词具有较丰富的知识。
虚词与实词:
虚词是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反之则为实词,也就是考试时经常考到的那些,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推敲实词含义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
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文言实词释义九法:
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
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1. 从字形推词义。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2. 从通假字推字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
例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
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词义。
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
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
5. 凭对文推词义。
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6. 凭上下文推词义。
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
例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
7. 随文引申推词义。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
例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
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
9. 用析句法推词义。
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
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实词的分类: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
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
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例如:
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
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五)代词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饲。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可分三种:
第一人称指说话一方,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或&咱们&。第一人称指听话的-方,单数用&你&,敬称用&您&;复数用&你们&,敬称用&您几位&、&您诸位&。第三人称指说话和听话以外的第三方,一单数用&他、她、它&,复数加&们&,&它&不指人而指物。
&我们&和&咱们&的用法并不完全一样。&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双方,可以称为&包括式&,&我们&和&咱们&在同一场合出现,&我们&只包括说话人在内的若干人,排除听话人,可称为&排除式&。例如几位客人向主人告别时说:&我们走了,咱们再见吧。&但是,普通话&我们&可以是&排除式&,也可是&包括式&。例如:
①你以为妈怕穷么?怕人家笑我们穷么?
②王先生,你放心去吧,过几天我们一定去看你。
例①&我们&是&包括式&,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例②是&排除式&,不包括听话人。&咱&有时相当于&我&,有时相当于&咱们&。
人称代词:我、咱、你、您、他、她、它、我们、咱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自己、自个、儿、别人、人家、大伙儿、大家、彼此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哪会儿、多会儿、几、多少、怎样、怎么、怎么样、多
指示代词:这、那、这儿、这里、那儿、那里、这会儿、那会儿、这些、这么些、那些、那么些、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这么、那么
考点名称: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系指一个词语有多种涵义的情形。一词多义有时是因该词为多义词,有时则是使用者有意误导。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如
1、小明走了一天了
&走&可解作&走路&或&离开&。
2、巴豆不可轻用
&轻用&可解作&使用低剂量&或&轻易使用&。
3、阿嬷,你要哪片音乐光碟?我烧给你。
&烧&可解作&烧录&或&烧给死者&。
初中常见一词多义举例:
一、安:怎么(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二、卑:身份低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①周全、详尽。(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如: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四、被:同&披&,穿(如: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①鄙陋、目光短浅(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出身鄙野(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六、毕:全部(如:群响毕绝《口技》)
①迫近,接近。(如: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如: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①马鞭。(如: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如: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①长度。(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如: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如: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排行最大(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头领。(如: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①相当、配合(如: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②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一词多义总结:
故:1、旧知识(温故而知新)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3、原来(两狼之并驱如故) 4、所以(故余虽愚)
少:1、一会儿(少时) 2、 稍微(意少舒)
去: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意:1、心情(意少舒)2、 神情、态度(意暇甚) 3、 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4、 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暴:1、突然(屠暴起)2、 同&曝&,晒。(游者皆曝日中)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 2、 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为: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做(为学)3、 是(此不为远者小) 4、 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 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资:1、天资、天分(吾资之昏《为学》) 2、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 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 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恃:1、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 2、子何恃而往《为学》)
顾:1、回头看(颀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颀《世说新语》) 2、 反而(颀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之:1、往、到(吾欲之南海《为学》) 2、的,助词(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学: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2、 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 敌人(盖以诱敌《狼》)
前: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市: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 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射:1、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2、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欲:1、想(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2、 将要(行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3、愿望(从民欲也)
著:1、附着、加在(定伯便担鬼着肩上《宋定伯捉鬼》) 2、接触(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宋定伯捉鬼》)3、同&着&穿(著我旧时裳)
是:1、判断词 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 2、代词 这样(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所: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2、&所&与&何&组成偏正在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寻: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2、 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乳: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 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绝:1、隔绝 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2、 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 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 参与(又何间焉)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 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犯过失(人恒过)
贤: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2、 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 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 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 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杂然: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 交互错杂(杂然前阵《醉翁亭记》)
许:1、赞同(杂然相许(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隆中对》)
主:1、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 2、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
出:A发、起(方其出海门)B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C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逝:1、流逝(逝者如斯夫)2、去、往(随波而逝)
文: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3、彩饰(舍其文轩)
穹:1、天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2、高(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容: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2、神色(视端容寂)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足:1、脚(蛇固无足)2、画脚(子安能为之足)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4、足以(以中有足乐者)
缀:1、点缀(缀以珠玉)2、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相: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谓曰)
谓:1、说(谓为信然)2、对(谓先主曰)3、是(太守谓谁)4、认为(予谓莲)5、商量(舍人相谓曰)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子:1、夫子、先生、老师(子墨子闻之)2、您(愿借子杀之)3、儿子(子又生孙)
为:1、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2、制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3、刻有(为人五)
臣:1、秦汉以前一般人称呼自己时也可谦称为&臣&(北方有侮臣者)2、大臣(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靠(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
义:1、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2、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3、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请: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2、请求(曹刿请见)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争:1、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2、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3、召见(于是见公输盘)4、拜见(子墨子见王)
轩:1、有篷的车(舍其文轩)2、高起、高(中轩敞者为舱/互相轩邈)
所以: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寂:1、平静(视端容寂)2、寂静(寂寥无人)
夷:1、平(船背稍夷)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3、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曾:1、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2、同&增&,增加3、尚、还(曾不盈寸)
谢:1、请问(使君谢罗敷)2、道歉(长跪而谢之)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徒:1、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3、同伴(日与其徒)
使: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2、出使(使于秦)3、使者(使子为使)
谋: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卒:1、士兵(卒买鱼烹食)2、最终(卒于鲁也传之)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欲:1、想要(欲至宛市)2、愿望(从民欲也)
下:1、攻下、攻克(蕲下)2、向下(日光下澈)3、往下走(下见小潭)
乘:1、同坐一辆战车(公与之乘)2、一车四马为一乘(车六七百乘)
骑:1、骑兵j&(骑千余)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
自:1、自己(并自为其名)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闻:1、听说(余闻之也久)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可:A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B可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清:A清凉(水尤清冽)B 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居:A过了(居十日) B 停留(不可久居)
隶:1、属于(世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靠近(有泉翼然临于泉上者)3、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4、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5、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考点名称:
翻译句子: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
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如: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①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②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③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洁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④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⑤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及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文言文翻译题易混易错知识点:
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 以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做到&字词一一对映,句式应有体现, 句子没有语病, 句意没有改变&。
但是, 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学生在答题时常在一些易错易混点上出错, 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分, 主要的易错易混点有:
一、专有名词, 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 遇到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 可不作翻译, 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 也不用翻译, 但有的同学偏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错误译文:永乐人在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参考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错因分析:句中犯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永乐&是年号名词。
二、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
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
例: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错误译文:当时陶侃为闲官,周访举荐他为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以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妻。
错因分析:本句犯了该译不译,文白掺杂的毛病。句中&为&是动词,应译为&担任&,&以&为介词,应译为&把&。
参考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三、今古异义, 以今义解古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
例: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错误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夫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错因分析:此句中的&夫人&是古今异义,应为&众人&。
参考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错误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就见到了自己的亲信。
错因分析:&亲信&应为&亲近信任&,犯了盲目地以含义替代古义的毛病。
参考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皇帝亲近信任。
四、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错误译文:谥号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原因是,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错因分析:&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译为&用来做什么&,也可译为&因为&。本句结合语境应为&用来做什么&。
参考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五、该补不补, 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 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错误译文:我喜爱他,不会背叛。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
错因分析:句子中省略了成分,翻译时没有补出,造成句子不通顺。
参考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六、该调不调, 语序混乱
在古汉语中常用倒装句, 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 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 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 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错误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向刘尚靠拢转移到江的南岸,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错因分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调整语序。
参考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中考试题中的保留项目。目前高考采用的是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分值一般为10分。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又存在哪些答题误区呢?
一、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四、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考点名称:
  古典诗词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产生的各种诗词体裁形式,相对应的是现代诗歌词。
  古诗词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古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词题材分类: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
  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4、送别诗: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古诗词鉴赏技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四)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修辞手法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六)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古诗词常见知识考点: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词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古诗文阅读。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