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桐计划是梧桐吗?

&梧桐(Firmiana simplex)为梧桐科梧桐属的落叶乔木,高可达
15米。原产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北起河北,南至广东、广西,东自台湾,西至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梧桐树干通直,树皮光滑,皮色在幼龄时为翠绿色,老龄期为灰绿色。树冠枝叶繁茂,浓荫盖地,是我国传统的庭院树种。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评曰: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人家斋阁多种之”。梧桐自古就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传说,因而种梧桐引凤凰,使梧桐成为吉祥嘉木,数千年来为国人所爱之。
&&&&&&&&&&&&&&&&&&&&&&&&
&一、梧桐名考&&&&&&&&&&&
&1、梧桐与桐
&梧桐一词的植物名称,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约是在春秋中叶汇编成集的《诗经》中,《诗经》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约500多年的社会现实。《诗经·卷阿》篇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以后在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著的《淮南子》中,也提到过梧桐,《淮南子·说山训》中比喻刚柔之理时谓:“梧桐断角,马牦截玉”。东汉许慎(约58—约147)撰《说文解字》在《说文·木部》释“梧”字时,注释为“梧桐木”。自汉以后,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梧桐的描述。
&但是古藉中,除提到梧桐这个名词外,还有关于“桐”的记述。西汉初,记录上古史料的《尚书》载:“徐州厥贡,峄阳孤桐”。《诗经》云:“树之榛栗,椅桐梓漆”,“其桐其椅,其实离离”。西汉戴圣编《礼记》,在《月令》篇中谓:季春之月“桐始华”。关于古藉中所指的“桐”,是否即为今称之梧桐,还是包括另有名为“桐”的其他树木?后人有许多诠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释“梧”字时,称梧为“梧桐木”。同时又释“桐,荣也”,“荣,桐也”。据此似在东汉时,桐与梧桐已被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树种。但西晋郭璞(276—324)注《尔雅》,称:“荣,桐也,即梧桐”。东汉高诱(205年在世)注《吕氏春秋》的“桐始华”时云:“桐,梧桐也,是月生叶,故曰始华”。郭璞与高诱当时都认为“桐”即“梧桐”。而三国(220-265)时陆玑撰《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疏“梓椅梧桐”条目时,则云:“椅今人云梧桐也,则大类同而小别也。桐有青桐、白桐、赤桐”。晋以后,对“桐”的更多注释,认为古称之“桐”,其实包含了梧桐及其他名为“桐”的植物。南北朝陶弘景(字隐居,452-536),云:“桐有四种”,即“青桐、梧桐、白桐、岗桐”。南北朝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533-544年成书)中,在梧桐种植的条目下,记有青桐、白桐。北宋苏颂()修《图经本草》在叙《桐》一项时,称“其类有四种”,即青桐、梧桐、白桐(又名椅桐、黄桐)、岗桐。同时又叙述了“江南有赤桐”、“紫桐”、“岭南有刺桐”。北宋陈翥()于宋皇佑二年(1050)成书的世界最早论述桐树的专著《桐谱》,记述桐树有六种,分为白花桐、紫花桐、油桐、刺桐、梧桐、真桐(赤贞&&
桐),并在《类属第二》卷,开卷明言曰:“桐之类非一也”。
&关于“桐”名的考证,自晋以后,已根据植物性状将梧桐与其他称桐的植物有了区分。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五有《种槐、柳、楸、梓、梧、柞》的章节,在梧桐条目下明确记实了青桐即梧桐,云:“实而皮青者曰梧桐,按今人以其皮青号曰‘青桐’也”。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梧桐与桐分别列为二个独立的条目。李时珍除了明确叙述了梧桐的形态特征,医用药性外,对“桐”也作了较详细的诠释。李时珍曰:“桐华成筒,故谓之桐,其材轻虚,色白而有绮文,故谓之白桐”,又曰:“白桐冬结似子者,乃是明年之华房”。并释“桐”名谓:即故称之“白桐、黄桐、椅桐、荣桐”,同时还首次提出了“桐”即俗谓泡桐的释名。同时纠正了古人以荣、椅为梧桐的错误。曰:“陆玑以椅为梧桐,郭璞以荣为梧桐,并误”。此后,明王象晋的《二如亭群芳谱》在梧桐条目的附录中称:“白桐,一名华桐,一名泡桐”。明方以智()的《通雅》亦注释“椅桐、荣桐、白桐,即泡桐也”。清·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亦将桐与梧桐分别在卷33,卷35列为二个条目。在释“桐”时,称:“桐,本经下品,俗呼泡桐”。
&至此,可以确定古称之“桐”,是包括梧桐在内的多种名为桐之植物的泛称,但从古籍对“桐”的性状、用途等描述看,古称之“桐”大都是指玄参科的泡桐,(paulownia &fortuei)。陈翥《桐谱》,虽未提到泡桐一词,但实际介绍的内容乃以泡桐为主。今人曾雄生为《桐谱》写《桐谱提要》中称:“《桐谱》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桐树(泡桐)的著作。中国有着悠久的植桐经验,早在《诗经》、《书经》中就多次提到桐”。另外古籍中提到的岗桐,《群芳谱》释谓:“岗桐,一名油桐,一名茬桐,一名罂子桐,一名虎子桐”,则应是大戟科的油桐(Aleurites &fordii)。刺桐、赤贞&&&&&&
桐在《桐谱》、《图经本草》与嵇含《南方草木状》等书籍中都提及,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又名山芙蓉为豆科植物。赤贞&
桐(Clerodendron &japonicum)又名贞桐、百日红为马鞭草科植物。
&2、梧桐的异名
西汉《礼记》载:“畅,臼以掬,杵以梧”,东汉《说文解字》释梧为“梧桐木”。明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释:“梧者东方之草,春木也”,“梧桐春荣,阳木也”。
&榇 &&《尔雅》释木谓:“榇,梧”。郭璞注“今梧桐”。古称空棺为榇,李时珍《本草纲目》对梧桐释名曰:“《尔雅》谓之榇,因其可为棺”。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云:“梧桐,又曰榇梧”,又名“榇皮”。
&&《齐民要术》云:梧桐“按今人以其皮青,号曰青桐也”。北宋陆佃()《埤雅》释:“今以梧桐皮青,号曰青桐也”。
梧桐皮青如玉。唐白居易(772-846)《云居寺孤桐》诗曰:“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北宋司马光()诗《桐轩》云:“朝阳升东隅,照此庭下桐”,“疏柯青玉耸,密叶翠羽蒙”。
&&唐杜甫(712-770)诗《暮归》“霜黄碧梧白鹤栖”。“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诗“凄凄把翠梧”,上官仪(?-664)《奉和过旧宅应制》诗:“翠梧临凤邸”。
传说凤栖梧桐而称梧桐枝为“凤条”。晋陆机(261-303)《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曰:“假翼鸣凤条,濯足升龙渊”。南北朝庾肩吾(约520年前后)诗:“桐横栖凤条”。唐段成式(?-863)《酉阳杂俎》记:“历城房家园,齐博陵君豹之山池,其中杂树森竦&&
,曾有人折其桐枝者,公曰:何为伤吾凤条,自后人不复敢折。”。
庭植梧桐,秋风吹,索索有声,报入秋矣。宋陈师道(号后山)诗:“风梧有先声”。
唐韦应物(737-791)《新秋夜寄诸弟》诗“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李中(约947年左右)《新秋有感》诗:“门巷凉秋至,高梧一叶惊”。梧桐在早秋最先落叶,高耸的梧叶漂落,知秋至也。宋苏东坡亦称梧桐为“高梧”诗曰:“露叶耿高梧”。
唐罗邺(约877年前后在世)《秋怨》诗:“梦断南窗啼晓乌,新霜昨夜下庭梧”。宋陈师道诗:“庭梧自黄殒,风过成夜语”。
唐宋时以梧桐为嘉木,植于庭院,庭中有井故有井梧、井桐之称。唐杜甫(712-770)诗:“清秋幕府井梧寒”。南宋陈詠(号景沂)《全芳备祖》(约1225年完稿)载古诗:“井梧栖灵凤”,洪适()诗:“井梧摇落先霜尽,衣杵凄凉带月闻”。翁元广(生卒年代不详)诗:“才破繁华海棠梦,又惊摇落井梧时”。
&井桐、金井梧桐&&
唐王昌龄(698-756)诗:“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李白(701-762)诗:“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白居易(772-846)诗:“郁郁井上桐”。宋欧阳修()诗《桐花》:“猗猗井上桐,花叶何衰衰”,钱惟演(1022年前后左右)诗:“秋意先侵玉井桐”,陆游()诗:“桐引新枝出粉墙,金井梧桐辞故枝”。
《汉书·西域传》载:西域鄯善国(楼兰)“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同、白草”。朱起凤撰《辞通》释谓:“胡与梧同音、借用。同乃桐字之省。
&&北齐颜之推(531-591)之《颜氏家训》载:“或有讳桐者,呼梧桐为白铁树,便以戏笑耳”。
&唐雍陶(约846年前后在世)诗《孤桐》:“疏桐余一干,风雨日萧条,岁晚琴材老,天寒桂叶凋”。
&&梧桐因焦尾琴故事而得名。唐陈标(831年前后在世)七言律诗《焦桐树》:“江上烹鱼采野樵,鸾枝摧折半曾烧。未经良匠材虽散,但得知音尾已焦”。
&梧桐在我国各地亦有许多地方名称,常以其皮色、用途、果实形态等命名。如又名耳桐(福建、湖南)、青皮树(广西)、桐麻(四川)及瓢儿树(四川、湖北)、调羹树(江西)、大梧桐、青皮梧桐等。
&梧桐科梧桐属的植物,世界约有15种,我国原产3种,除梧桐外,还有海南梧桐(F. hainanensis)与云南梧桐(F. major)。
清吴应枚(康熙时在世)撰《滇南杂记》描述了云南梧桐的特征。称:“永昌(今云南保山县)有梧桐子,比中州者形颇长,大者几可当莲实,过永昌亦不可得”。一般梧桐种子直径为6-7毫米,云南梧桐种子直径达8毫米。
二、梧桐传说—梧桐引凤凰及其它
凤栖梧的典故
&梧桐引凤凰的传说,最早文字记述见于三千年前《诗经·大雅》中的《生民之什·卷阿》篇。诗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诗经》的《生民之什》是西周时期,王室贵族歌颂周朝始祖后稷与早期帝皇功绩的作品。其中《卷阿》篇是周成王三十三年(公元前1082年),成王游弋卷阿(指蜿蜓曲折的山岗)时,随臣对成王的颂美诗。诗寓有规劝成王求贤、用贤之意,亦以凤凰栖梧桐,喻为贤人汇集。以后又见于战国时庄周(庄子)(约前369-前286)所著《庄子》(《南华经》)的《外篇·秋水》,其中有一段记述庄子之友惠子(惠施,约前370-310)在魏国为相,当时庄子从宋国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开封),惠施恐庄周欲代惠相位,在国内搜查三日三夜。后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宛鸟
雏(凤凰类),子知之乎?宛鸟
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礼泉不饮”。东汉郑玄(127-200)为《诗经·卷阿》作笺。亦曰:“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西汉韩婴(前157年前后左右)撰《韩诗外传》谓:“黄帝即位,凤乃止于东园梧树上,食竹实,没身不去。”晋郭璞(276-324)《梧桐赞》:“桐实嘉木,凤凰所栖”。出自梧桐引凤凰的典故之后,皇家宫苑,民间院落,都以梧桐为吉祥嘉木,普遍种植之。
春秋时吴王建梧桐园,南北朝时梁代任昉(460-508)撰《述异记》谓:“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旧园也,一名琴川”。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4年)越灭吴,后人有《梧桐园》诗咏道:“桐花香,桐花冷。生宫园,覆宫井。雨滴夜,风凉秋。凤不来,吴王愁”。此即南宋范成大()著《吴郡志》所云:“梧宫秋,吴王愁也。”
东晋十六国时先秦皇帝苻坚(338-385)据长安(今西安)阿房城,时长安民谣曰:“凤凰凤凰止阿房”。“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唐刘餗(742年前后左右),撰《隋唐嘉话》记“唐初宫中少树,孝仁后命种白杨,谓何力曰,此树易长,三数年间宫中可得阴映,何力一无所应,但诵古诗云:‘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意谓此是塚墓间木,非宫中所宜种。孝仁逐令拔去,更树梧桐也”。梧桐民间种植的记载,亦多见于古人留下的诗词中。晋傅咸(239-294)《梧桐赋》记述了门前列行植桐引凤之盛观,赋曰:“美诗人之攸贵兮,览梧桐乎朝阳,蔚菶菶以萋萋兮,郁株列而成行,夹二门以骈罗,作馆寓之表章,停公子之龙驾,息旅人之肩行。瞻华实之离离,想仪凤之来翔”。宋徐积()七言绝句《华州太守花园》描述官贵花园之植桐引凤的情况,诗曰:“南园花谢北园开,红拂栏干翠拂苔。却是梧桐且栽取,丹山相次凤凰来”。明高启()五言律诗《梧桐》,表述了民间庭院内井旁植桐的习俗。诗曰:“井边双玉树,高洁自生凉,影散秋云薄,声喧夜雨长,疏英飘碧簟,乱叶响银床,绿绮谁能斫,持将奏凤凰”。
2、焦尾琴的传说
梧桐与焦尾琴的故事出于《后汉书·蔡邕传》,传载:邕“在吴。吴人有烧桐以爨(cuon音窜,意为烧火煮饭)者,邕闻火裂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从此“焦尾”、“焦桐”常为琴或上等乐器的同义词。后人以梧桐为琴材,晋郭璞《梧桐赞》云:“爰伐琴瑟,八音克谐。歌以永言,雍雍喈喈。”唐李颀(742年前后左右)《题僧房双桐》诗亦云:“青桐双拂日,傍带凌霄花。绿叶传僧磬,清阴润井华。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但古代称之桐,实为多种名桐植物的泛称,蔡邕所述能作琴材之桐可能为泡桐,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已作注释,云:白桐(泡桐),“成树之后,任为乐器。青桐则不中用”。
3、一叶知秋的成语
成语“一叶知秋”是喻察物知时,以小明大,以细微推发展。典故原于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云:“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宋司马光《梧桐》诗曰:“紫极宫庭阔,扶疏四五栽。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载:“遁甲书云:梧桐可知月正闰,岁生十二叶,从下数一叶为一月,有闰则十三叶。视叶之处,则知闰何月。立秋之日,如某时立秋,至期一叶先坠,故云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4、《梧桐雨》与唐明皇的故事
《梧桐雨》,为元代白仁甫(1276-?)根据白居易(772-846)《长恨歌》编写的杂剧。
全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全剧讲述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剧情第一折先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於七月七日在长生殿梧桐树下盟誓情结。后因安禄山作乱,马嵬坡兵变,杨贵妃被迫自缢。第四折平乱后,明皇返京,思妃入梦,为秋夜梧桐雨惊醒。剧中唐明皇道白曰:“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又被他惊觉了”。接着唱道:“长生殿那一宵,转回廊,说誓约,不合对梧桐并肩斜靠。尽言词絮絮叨叨”。剧终时李隆基愁对夜雨,梧桐叶飘落,又唱道:“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由于这一剧情的发展,“梧桐雨”一词则成为凄切愁闷之代词。
附图二幅均出自明代版本的《元曲选》与《古杂剧》的插图。
5、梧桐纪年
梧桐纪年,出于明李渔(年)的《闲情偶寄》,由于梧桐幼树主干的年生长量,常在1-1.5米以上,顶芽生长优势很强,主干通直,少分枝节疤,树皮的木栓层脱落,树干表面光滑。刻字纪年,字迹可随树龄而增大,许多年后乃可清淅辨认。李渔云:“梧桐一树,是草木中的一部编年史也,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花木种自何年?为春几何岁?询之主人,主人不知。询之花木,花木不答”。“梧桐不然,有节可纪,生一年纪一年。树有树之年,人即纪人之年,树小而人与之小,树大而随之大,观树即所以观身”。“予垂髫种此,即于树上刻诗以纪年,每岁一节,即刻一诗”。“犹记十五岁,刻桐诗云:“小时种梧桐,桐叶小于艾。簪头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大复何怪。迟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哉”。“此予婴年著作”。“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然则编年之说,岂欺人语乎?”
三、梧桐的庭院配植
梧桐为阳生树种,是喜温暖湿润气候的落叶大乔木,其在年生长期中,春季发叶较迟,秋季落叶最早。树干通直,节间长,分枝少每年呈阶状轮生。顶芽的顶端生长优势强,新梢侧芽一般不萌发,故不耐修剪。生长寿命有百年以上的记载。根带肉质状,喜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耐干旱,怕积水,不耐盐碱。
梧桐树姿优美,翠叶疏风,绿柯庭宇,古人常栽植于庭前、窗前,及大门旁。我国古代著名造园文献,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云:“青桐有佳荫,株绿如翠玉,宜种广庭中”。魏晋时夏候湛(243-291)《桐赋》曰:”有南国之陋寝,植嘉桐乎前庭”。南北朝宋·谢朓(464-699)诗《游东堂詠桐》:“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余。叶生既婀娜,落叶更扶疏”。唐李贺(791-817)诗:“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宋吴儆()诗:“庭前两梧桐,浓绿涵清辉”。都描述了自汉后梧桐在庭院栽植状况。古时科举试场正门称为龙门,列植或群植梧桐的情况也很盛。南北朝时齐·王融(468-494)《桐树赋》“梧桐生矣,于邸岫之曾隈,仪龙门而插干,伫凤羽以抽枝”。梁·沈约(441-513)《桐赋》:“龙门之桐,远望青葱”。唐李频(约860年前后在世)《题长孙桐树》“一去龙门侧,千年凤影移”。
梧桐在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中还常与翠竹互配。唐李伯鱼的五言诗《桐竹赠张燕公》,不仅表明了古人庭院喜桐竹配植的景色外,还寄托着引凤栖梧食竹的祥端。诗曰:“北竹青桐北,南桐绿竹南。竹林君早爱,桐树我初贪。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渐。栖食更如此,余非凤所堪”。唐羊士谔诗“萧条梧竹下,秋物映园庐,”也反映了古典庭院的梧竹配植情况。元代丁鹤年()《题凤浦方氏梧竹轩》诗云:“凤鸟曾闻此地过,至今梧竹满丘阿”。元人郯韶(1341年前后在世)吴兴人(今浙江湖州)善画,诗《碧梧翠竹堂》云:“去年种桐树,绿叶高云凉。今年种新竹,已与梧树长。幽人读书生高堂,夜闻天籁鸣笙簧。下堂仰视明月光,照见鸟啼金井傍。鸟啼在何处,双飞向桐树。枝头哑哑传好语,明年结巢凤来住。”同代人于立认为郯韶重梧而略竹,又作《梧竹谣》曰:“凤来住高梧,枝高梧叶老,秋风明月吹,夜夜栖啼鸟。不如池边竹千尺,露叶霜筠照寒碧。今年结实苦未多,明年实多凤来食。”明陈继儒()对庭院梧竹配景又谓:“凡静室,前栽碧梧,后栽翠竹。前檐放步,北用暗窗,春冬闭之,以避风雨,夏秋可以开通凉爽。然碧梧之趣:春冬落叶,以舒负暄融和之乐;夏秋交荫,以蔽炎烁蒸烈之威。陈继儒又有四言诗曰:“高梧修竹,静者之居。风飘不鸣,梦亦清虚。客至有酒,客去有书。披裘种花,蹑屐采疏”。碧梧翠竹的配植手法,乃中国古典庭院植物配景术之一。苏州的世界文化遗产明代园林——拙政园,中部有“梧竹幽居亭”。亭的匾额“梧竹幽居”由明代文徵明()所书。亭内悬挂清代赵之谦()撰写出的一付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碧梧高大挺拔,翠竹偃仰纷披,同为高洁形象,意境盎然。赵之谦的对联,更写出了亭前清风明月,竹梧弄影,动静对比的诗情画意。
梧桐庭园种植,不仅碧叶青干,绿荫浓密,蔚然大观,而且皓月当空,清影扶疏,风雨吹打,厥响清越,另有一番情趣。宋刘小山诗“睡起秋声无觅处,满偕梧叶月明中”,元代郑允端()《梧桐》诗曰:“梧桐叶上秋先到,索索萧萧向树鸣。为报西风莫吹却,夜深留取听秋声”.清高士奇()撰《北墅抱瓮录》云:“梧桐修柯,碧叶纡径之内,种之成列,绿阴蔚然。晓雨夜月时,幽响滴沥,清影扶疏,秋声秋色,尽在于是”。
梧桐通常用种子播种繁殖,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青桐九月(农历)收子,二三月,作一步圆畦种子。……当岁即高一丈……明年三月移植于厅斋之前”。梧桐生长期有梧桐木虱(Thysanogyna &limbata)为害,木虱的分泌物,犹如飞絮。北宋寇宗奭著《本草衍义》(1116)载:“梧桐四月开嫩黄小花,一如枣花。枝头出丝,坠地成油,粘渍衣履”。明文震享《长物志》称梧桐“生棉者”均是古代对木虱为害状的记述。
四、梧桐的应用
梧桐木材纹理直,质地轻而韧,少翘裂。为琴瑟乐器、家具、箱板等用材。古亦为棺木用材。《群芳谱》称:“其木无节,直生,理细而性紧”。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可为棺,《左传》所谓:桐棺三寸是矣”。梧桐木含大量粘液质“刨成薄片,可浸出粘液,作为刨花(水),供泽发用”。梧桐树皮“纤维洁白,可用以造纸和编绳等用”。古籍另载有用梧桐华绩布,是“桐华”还是树皮纤维未详考。《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哀牢(今云南盈江县一带)……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碨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三国时陆玑谓:“今云南牂牁人(今贵州瓮安县一带)绩以为布,似毛布”。东晋王璩(346年前后在世)撰《华阳国志》,记述古代巴蜀地区历史、地理、风俗状况。称:“益州(今四川成都)梧桐木,其华采如丝,人绩为布,名曰华布”。
&梧桐子可炒食或榨油。后魏贾思勰云:“子于叶上生(注——此处之叶应指果皮),多者五六,少者二三也。炒食甚美。味似菱芡,多啖亦无妨也”。明李时珍曰:梧桐“其花细蕊,坠下如醭,其夹长三寸许,五片合成,老则裂开如箕,谓之橐鄂,其子缀于橐鄂上,多者五六少或二三,子大如胡椒,其皮皱。”“人收炒食。味如菱芡”。又王象晋曰:“桐子微炒,布包少许,砖地上轻轻板之,简出仁,未破者再板,陆续收取”。古人常好以果物与茶叶同用沸水泡饮,称为“注茶”或“沏茶”,也称“点茶”。明文震享《长物志》谓:梧桐“其子亦可点茶”。
梧桐茎、叶、花、果、种子均可入药,历代本草均有记述,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木白皮,治肠痔,叶治发背,子治白发,小儿口疮”。现今科学分析知梧桐“花、种子,甘、平;根、叶,苦、凉。花叶清热解毒;种子健脾消滞;根除风去湿。”其药用成分“嫩叶含少量β-香树脂素及其乙酸脂,三十一烷和β-谷甾醇。叶含甜菜碱,胆碱及芸香甙。树皮含羽扇豆酮,二十八醇,并含一无色化合物。种子含脂肪油,为不干性油,其酯酸有苹婆酸,另含咖啡碱”。梧桐的药用功效可“补气养阴,明目平肝乌须发”。“花鲜品捣烂涂患处治头癣秃疮(癞痢头);树皮煎浓汁温洗治脱肛;嫩叶煎汤代茶治高血压。种子烧存性,研细末,蜂蜜调涂,治口、舌炎;鲜花捣汁涂患处,治外伤、火伤、丹毒”。
《The History of
Phoenix_tree Planting》
Phoenix&&_tree&&&
history of planting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当您在选购苗木时,可能会因&如何挑选出高质量的苗木&而困扰。今天沭阳天晨苗木…在上一篇中,沭阳天晨已经从阳光和温度两个方面为您介绍了如何养护室内花卉,下面沭阳天晨花卉养植专家将继…  可能是因为七夕将至,最近听到好多人在谈论着众多花儿的花语。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丁香、玫瑰、百合、向日…  有一种现象,就是好多国槐被黑色虫子&咬伤&,这种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酷热难耐的夏日,满墙浓郁的爬山虎,是众人羡慕的天然降温空调。但是它让人欢喜,让人忧。喜欢它的遮…  无论是看见或者是听见香樟这个名字,我都会想起夏至未至,想起那个整年被香樟树遮掩的城市,还有发生在…
米径:8-10cm
公司名称:
沭阳天晨苗木场
沭阳天晨苗木场
发布时间:
别名:梧桐树、桐麻。
产品类别:落叶乔木类
形态特征:青桐树可高达12m,叶为掌状,3~7裂,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果实成熟时分裂。
产品特点:青铜树生长快,树干光滑,叶大优美。
产品习性:青铜树喜光,适生于肥沃、湿润的砂质壤土,喜碱。萌芽力弱,一般不宜修剪。
繁殖方法:播种繁殖、扦插繁殖、分根繁殖。
产品用途:青铜树为栽培于庭园的观赏树木,木材适合制造乐器,树皮可用于造纸和绳索,种子可以食用或榨油。
青桐小苗图片
生长旺期时的青铜树图片
请看我们的服务介绍
首先我基地是当地最大的苗木供应商,绿化苗木种植面积高达十万亩。各种灌溉工具、运输工具等都一应俱全。品种多、规格齐全。
另外您不用担心数量不够白跑,因为我们有专业的人员帮助采购需要外调的苗木,可以大大减少您因为到处寻找苗木而花费的大量时间,和不必要的烦恼。
起苗、装车的运输团队图片
专业的运输团队:大家在购买苗木之后,最担心的就是怎样才能更好的运送到目的地呢,这是客户们所考虑的,同样我们也为客户考虑到了。如果您购买了我们的苗木,专业的运送队伍有丰富的经验,既节省时间,又不会耽误种植的最佳时期,并且我们的苗木还会带有土球,为了保障苗木不会有意外情况。
如果遇到这些问题,我们为您提供方法
解决问题:我苗木基地不仅为大家解决苗木的需求,而且种植经验丰富,本网站免费为大家提供苗木嫁接、养护、病虫害防害技术,或者有遇到其它问题,可以来咨询我们,这里就是本着客户的需求,来为大家服务。
商家提醒:因季节变化原因,各种绿化苗木的价格可能有所变动,如果您有需要,请来电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桐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