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卿卿我我”为结束语的是哪首歌的歌词

浙江卫视上的 爱情连连看节目中 男嘉宾选人喊停之后,女嘉宾上场时的音乐叫什么?13节目中,歌词中有lala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B1A4-Hey Girl,
其他类似问题
爱情连连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浙江卫视上的 爱情连连看节目中 男嘉宾选人喊停之后,女嘉宾上场时的音乐叫什么?13节目中,歌词中有lala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B1A4-Hey Girl,
其他类似问题
爱情连连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浙江卫视上的 爱情连连看节目中 男嘉宾选人喊停之后,女嘉宾上场时的音乐叫什么?13节目中,歌词中有lala_百度知道
&华语流行乐
浙江卫视上的 爱情连连看节目中 男嘉宾选人喊停之后,女嘉宾上场时的音乐叫什么?13节目中,歌词中有lala
分类:华语流行乐
谢谢,http,//www,//www,,com/ptv/vplay/2016385,html
3分27秒时的音乐,letv,
提问者采纳
B1A4-Hey Girl,
没完没了的叫
音频/歌曲共享
其他类似问题
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 最后选定10位女嘉宾上场时的背景音乐是哪...
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背景音乐
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的背景音乐
问一下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节目,10位女生上场时放的背景音...
浙江卫视电视节目《爱情连连看》中当男嘉宾打开第一位女嘉宾的背...
更多相关问题&&
爱情连连看的相关知识
爱情连连看50女嘉宾都叫什么
求爱情连连看的背景音乐全部的
《爱情连连看》节目中的插曲?
爱情连连看最帅男嘉宾是谁
爱情连连看50女嘉宾资料
更多关于爱情连连看的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一首情歌歌词是“**的情最美”,求歌名
十月三号天天兄弟出场音乐
往时更有痴红颜,得意得时交欢唱。这句话意思是什么?
我喜欢的小两口歌音乐
歌词里面含有“的情最美”这一句是六个字
分手一个多后今天他突然送给我两首歌一首是最清晰的声意 还有一首是...
难首歌曲里有普罗旺斯和樱花草这些词
望月刘紫林唱的这首歌的歌词是什么意思
求高手帮我做一个完美伴奏.
有一首歌里面有一句甩掉你的高跟鞋 这首歌叫什么
露水红言最后的歌叫什么
(你是我最痛爱的人)这首歌纪念谁的呀?
你却陪她去看最新的电影是那首歌歌词
哪能找到末次见面的伴奏啊,跪求~~~
有一首歌歌词是酸甜苦辣的人生才是七彩的
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
还没有百度账号?立即注册
精彩知识在知道
关注知道日报微博,时时拿好礼!
真相问答机,我们一起粉碎流言!
关于H7N9的常识与误区
爱知道,解答你的青春期困惑
&201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百度知道开放平台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上传者:lnszoc
来源:秘书乐园
上传时间: 8:06:00
如果您有原创文章,请上传到本站,本站按5元/篇出售,如果有人买,收入全部归您.
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美好家园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 2005年12月11日,中办、国办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本文从对旌德县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入手,阐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分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振兴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对策
Develop the Rural Culture, and Build a Better Home ――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On the Socialism New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bstract : &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lthoug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ural economy was a tremendous development, farmers basically solved the problem of food and clothing, but the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slow, the rural cultural life relatively poor, not only constrain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ural,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incomes of peasants, is also restricting the overall building of a comfortable society in the process.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s sixteenth on new development practice, based building society, a harmonious society strategic height, a strategic plan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rural to rural cultural building new and higher demands.   The CPC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off, township wind civilization, the village of his clean, democratic management, solid steady advance new socialist rural construction. Township wind civilization, the idea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and to ensure the spirit of motivation, energetically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new rural culture is a key element of building new rural areas. December 11, 2005,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 office, and State Council office also introduce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n the further strengthening of rural views," to solve the " difficulty of reading, watching a drama, seeing the film, listening to radio and watch-
ing television " outstanding issues made full deployment. The Jingde County in the rural culture from the investigation with the status quo,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behind the new rural culture, and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a series of new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constructiv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 new rural construction, culture, the status quo, causes, suggestions
一、引言 ―― 新农村建设需要文化来助阵
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文化更是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目前很多地区的农村文化相对贫乏,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由于文化生活的贫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污染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加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而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中,我们看到的是对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要求。也就是说,所谓新农村,不仅仅是农村经济的一翼突进,而是农村整体文明的腾飞。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使农民彻底摆脱贫穷,走上小康之路。农民除了拥有较为富足的物质生活之外,还要拥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当前农民的普遍需求是求富裕、求安定、求健康、求教育、求文明、求民主,而在个别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的引导,赌博、求神拜佛等不良活动大行其道。农村生活奔小康,文化却拖了后腿。有的农民戏称现在是“饱了肚子,空了脑子”。农村的文化发展状况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民热切希望拥有自已的“文化之家”和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为农村经济和农民群众科技致富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农民是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离开农民,建设新农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建设新农村要充分依靠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只有培养出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忘了我们的父老乡亲。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三)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强劲动力
要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设施问题。广播、电视、电影尤其是互联网等现代文化传媒手段,为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条件,对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产生极大的作用。因此,必须不断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便捷、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要求的文化设施,迅速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其次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干部考核指标,纳入政府行政和社会管理的整个过程,使得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真正做到统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全方位地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逐步改变农村文化馆、文化站的落后状况,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打造好农村特色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农村更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各地都具有浓郁的特色文化。要挖掘整理农村特色文化,做好各地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形成当地“文化品牌”,不断丰富“特色文化”的内涵,提升各地的文化形象。要以民间传统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好各类文化资源,扶持农村文化市场的发育,培育地方文化品牌,打造“名村”、“名乡”、“名镇”。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和优惠,逐步培养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打好农村特色文化不仅对继承传统文化是一大促进,而且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给新农村赋予了新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二、旌德县基层农村文化现状概况
(一)农村基层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他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在物质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和丰富化的今天,农民的文化需求较之以往有什么样的变化?农民的文化生活现状怎样?带着这种种的思考,我们实践小分队在县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分别于7月24,25日前往三溪镇、白地镇,带着我们精心设计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问卷,顶着酷暑,深入基层走访农户。请两地的一些农民对问卷中所涉及的十几个相关问题给出书面回答,试图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对当地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生活现状有总体上的了解。&&& 白地镇地地处旌德西大门,是一个具有很浓文化氛围的古镇,全镇总人口1.3万余人,集镇人口3500余人,30至50岁的青壮年占全镇人口的35%。三溪镇位于旌德县北部,2000年被评为宣城市文化先进乡镇,1999年成为省文化厅 “杜鹃花工程”示范点,2003年省委宣传部“双百工程”示范点。&&& 我们实践小分队向白地镇和三溪镇的农民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93%。
● 新农村渴望新文化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比较了解的,在回答“你对新农村建设了解多少?”时有54.4%的人选择了解一点,22%的人一般了解,7%的人表示非常了解,但还有16.6%的人一点也不了解。
白地镇一位村民对我们说:“过去我们吃不饱,但可以经常看到电影和戏,还不要出钱。现在我们富裕了,文化生活却少了,假如没有电视,真不知道怎样打发日子。现在的党政领导是管大事的,什么是大事?我们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是大事。”一语道出了农民渴求文化的心声。这体现出,目前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的文化生活仍然十分单调:一是看电视,二是打牌,三是庙宇祭祀。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这也反映在了我们的问卷当中:当被问及“你认为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吗?”这一问题时,高达86%的农民群众认为国家应抓住建设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 文化生活基本满意
在回答“对目前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的基本评价”时,47.3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基本满意”、24.5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满意”,28.1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满意”。这说明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要想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各级政府、文化等相关部门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同时,它也离不开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建设。
对“当地有无文化站(室)等活动场所”的问题,94.7%的被调查者回答当地建有文化站(室);其中41.7%的人认为参加文化站的活动还是相当方便的,30%的人选择还可以,只有28.3%的人认为不方便。
在就“是否经常参加文化站所举行的活动?”调查中我们发现,53.33%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参加” ,23.33%的被调查者表示“偶尔参加”文化站(室)等组织的活动,另有23.33%的被调查者表示“没参加过”。
由此反映出当前文化站在繁荣当地农村文化生活中还是发挥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农民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还不高,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尚有待焕发;同时映射出一些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着“重设施建设,轻活动开展”的现象――文化设施建好了,如果很少组织活动或开展的活动不对当地农民的胃口,就很难吸引更多的农民。
● 文化需求多元化,参与热情待提高
在“日常文化娱乐生活主要有哪些?”的17个选项(可以多选)中,参与调查的农民的选择是多元化的。其中,75%的被调查者不约而同地选了“看电视”一项,这充分说明当今社会电视极高的普及率和它在包括农民在内的百姓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60%的被调查者选了“看报”或“看杂志”、11.7%的被调查者选了“上网”、38%的被调查者选了“听广播”,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电视、报刊、网络、广播这四大媒体被当地农民作为获取信息、文化娱乐的主渠道,这种选择顺序与城市居民的喜好大体一致,这方面城乡日益趋同。
此外,33.3%的被调查者选了“看演出”、18.3%的被调查者选了“唱卡拉OK”,这说明歌舞、戏剧、曲艺等文艺节目同样深受农民喜爱,在欣赏专业演出的同时,一部分农民也乐于通过唱卡拉OK来展示自身的才艺。调查显示,“打麻将”或“玩扑克”也颇受一些农民喜爱,分别占到了58.3%和22%。其实,棋牌活动在城市同样活跃。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以防不健康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我们要正确引导、加强监管,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遏制赌博之风。
●“四难现象”明显好转
我们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四难”现象也做了调查,发现“四难”现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已有明显好转,我们的统计结果表明:
“四难”都没有的占43%,最突出困难的是看戏难占33.3%,其次是看书难占25%,看电影难第三占17.4%,收听电视广播困难的只占10%。其中农民突出反映的是看科技、农业方面的书籍比较困难。相关部门应在今后的“三下乡”活动中加大送科技下乡的比重。据调查全县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57.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四难”的问题,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
&● “咱农民自编自演的戏最好看”
面对“更喜欢哪种文化娱乐活动”的问题,2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外地或城里的文艺团体送戏下乡”,5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当地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2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能够亲身参与的活动”。这反映出当地农民主要通过文艺院团送戏(演出)下乡或民间剧团走村串户的演出,来亲近和欣赏舞台艺术作品。在采访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当地农民对专业院团送戏(演出)下乡的渴盼,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文化部门和专业院团“送文化下乡”天地广阔,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在古城村,我们看到的现象令人鼓舞。
深受农民欢迎的古城村合作社,除拥有养猪协会、养鸡协会等五六个农民互助组织外,还有一支军乐宣传队。村长罗道贵告诉记者,当初为了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我们试着搞农民自己的文艺宣传队,没想到一下子就吸引了20多名有表演天赋的农民参加。
村里有什么喜事,乐队马上就组织节目,义务演出。有打鼓的,有吹军号的,有吹萨克斯的,非常热闹。乐队队长兴奋地告诉我们,他原来有头疼的毛病,晚上睡不着觉,现在白天文娱活动多了,一到晚上就能睡好觉,头也不疼了。
三溪镇马镇长告诉我们,每年春节前夕县里都要为农民送“文化大餐”,过去的做法是草草组建一个临时班子,抽调一批文艺骨干,开上“大篷车”送文艺下乡。而县里送去的“文化大餐”却往往不合农民的口味,农民并不很领情。后来,县里换了一种思路:第一,取消领导致辞;第二,节目以“平民文化”为主,贴近乡土农村生活;第三,大量吸收本乡本土的农民演员,让农民自娱自乐,还舞台给农民,减少甚至不要专业演员。结果大大出人意料,农民积极参与,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一大早就赶来看演出,场面十分火爆。
马镇长说,虽然许多农民都是第一次上舞台,唱的水准自然比不上专业演员,可是这毕竟是农民自己的文艺,更重要的是农民在这种参与中找到了体面和自尊,许多人激动得流泪。因为不管饭,交通费用也是自理,每场演出后,县里就给每位农民演员发20元的生活补助,可他们坚决不要。他说,每年的文艺下乡活动只有一次,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现在,三溪镇不少村子建起了自己的乐队,文化站的苏站长也会定期的去给他们指导,帮助他们进步。&马镇长说:“这是一支永远不会走的文艺队,当我再次走进这些村子的时候惊奇地发现,村民的精神面貌变了,家庭和睦了,村子也有人理事了。”
●仅仅把文化送下乡是不够的
毋庸置疑,送演出下乡确实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要看到,上至市里的文艺团体下到县里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演出团,各种级别的大小明星下到基层,演上几场就走了。演员们来了,给农民带来的是“见真人看明星”的满足,演员们走了,带走的是农民对下一次演出的期盼。
我们的问卷结果显示:农民对各项“送文化下乡”活动虽然参与积极,但是参与的面不广。其中送电影下乡23.7%,送图书下乡15.2%,送科技下乡10.5%观看送来的演出26%,义务写春联19.2%,义务诊疗10%。有关部门应在以后的活动中多多开展真正适合老百姓胃口,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的活动,如演出,电影等。
其实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你送什么,农民就接收什么,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选择余地都不大,针对性不强,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尤其是对那些走出过家门、见过世面的年轻农民来说,送到乡下的文化太不解渴了。一位冯姓青年农民告诉我们,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数都有出门打工的经历,已经适应了城市的文化生活。虽然现在回到了农村,但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已经与上一代人不同。他希望农村的文化建设应该重点把有着特殊经历的年轻人作为对象来考虑。
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农民们迫切希望,文化下乡能够――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我们在问农民“送文化下乡”活动还存在哪些不足时。得到最多的回答就
是时间太短,次数太少,占到了78%,其次是缺乏自身能够亲身参与的活动和送来的文化不适合老百姓的胃口,但分别只有11.7%和8.3%。由此可见时间太短次数太少还是农民群众抱怨的主要内容。
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遍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种”下去的文化火种,正日益影响和带动着农村文化的发展。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的受惠者,更应该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
(二) 基层农民群众文化十盼
我们实践团队冒着酷暑,顶着骄阳,走进了本地部分农村,就群众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看法和期盼进行了专题调查。提起这一话题,农民们有牢骚、有理解、更有期盼。归纳起来人们对基层文化建设有十盼,因为只有我们知道农民需要什么才能更好的给予他们什么,才能更好的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好。
●基层农民群众文化十盼
&一盼有好的电视节目。目前,基本上农村家家都通了有线电视,频道虽然不多,但一打开大部分是打打杀杀、卿卿我我,阔老爷、少太太,“耀眼”的选美大赛和各种离奇的广告,而真正像《刘老根》、《圣水湖畔》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剧目不多。&&& 二盼有好歌曲。人们盼望有更多振奋人心、群众易接受、好听、易学、易懂、内容新的大众歌曲。现在一打开电视,一放收音机,一听录音带,大都是什么哥呀妹呀的,要不就是呜哇喊叫的“刺耳乐”,农民风趣地说:“现在心脏病人多,都是这些东西搞的鬼。”&&& 三盼有自己的活动阵地。乡镇机构改革后,文化站原有的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大都变了性质,有的有房屋没设施,成了空架子,有的干脆挪做它用。&&& 四盼基层活动有“正头香主”。对群众文化活动,各级政府领导应该给予关心、引导、支持和帮助。文化站应该名符其实。&&& 五盼经常搞一些有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群众也叫“开眼界活动”。因为上档次的活动,靠群众自发组织还很难办到。地方财政困难是事实,关键看有限的资金往哪方面倾斜。群众说:“少吃几顿饭,能建个文化站。换个普通车,添置设备新又多(对文化站设施的投入)。”&&& 六盼正规艺术团体多下乡群众盼那些台风正派、演出认真、内容健康、乡土气息浓的正规团体下乡演出。&&& 七盼有自己的宣传队。农村有一大批能歌善舞,能吹、打、弹、拉,能编会导的艺术人才。政府部门应该有人把这些人才很好地组织起来,培养壮大乡土文化新军。&&& 八盼基层文化站有专业干部。现阶段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较低,不专业。群众想搞文化活动,找个辅导教师,简直就像淘金一样难。&&& 九盼群众文化要有力度。考核各级领导政绩应把群众文化工作列为重要内容,应实行目标化管理,动点真格的。&&& 十盼有正气压邪的生活环境。在城镇、农村应充分发挥宣传窗、板报、广播、图书室、活动室的独特宣传作用。用这些阵地来阻止、削弱、抵制封建迷信和各种歪风邪气的泛滥。
(三)基层文化站,三大难题凸显后劲不足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常常听文化站长说“农村文化工作难搞”。难,道出了农村文化的尴尬,难,并不是文化工作本身难,而是文化机制运行艰难。现有的文化机制从建国初延续到现在,一切依旧,这样的机制在五六十年代不是将农村文化工作搞得红红火火的吗?那时只听文化站长说累没有说难的呀。
到底现在的农村文化工作难在哪儿呢?我们带着这一疑问,展开了我们的走访调研,在这一过程中,“空壳文化站”、“人才断层”、“内容陈旧”等字眼频频出现于基层文化工作者之口。他们表示:“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好,农村文化工作恐怕后劲不足。”我县10个乡镇农村文化设施状况如何?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形式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我县农村文化站进行了调查。  
1、阵地不稳,设施落后,硬件不姓“文”
(1)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少
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全县10个乡镇,建有文化站7个。1990年以前乡镇共有影剧院,电影院12个,到2002年底还剩影剧院3个,且大部分年久失修,有的还不归文化站管理或已挪作他用。如白地镇影剧院已改为商店等。
(2)农村文化站工作难以开展,作用减弱
全县部分乡镇文化站一年到头,根本无法举办一次农村文化活动;有的乡镇一无文化专干,二无文化办公活动场所,“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章子”的现象很普遍,有的还是“一无牌子、二无桌子”,如我县云乐乡、孙村乡、蔡家桥等乡镇根本就没配备文化专干,更没有牌子和桌子。部分乡镇虽已配备文化专干但基本未从事文化工作,而是被分流,从事其他工作。这种状况在全县农村乡镇约占1/3左右。
(3)县文化局失去了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撤区并乡扩镇和机构改革之后,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对原文化专干县财政每年拨付500~1000元不等,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补足。这一简政放权事实上大部分乡镇并没有真正接受,相当一部分乡镇文化专干只能拿县财政给的500~1000元。造成这种状况,乡镇无人管,县级文化部门从行政上也管不了,仅仅是业务上的培训。鉴于此,县文化局一无人事任免权、二无财务监管权。在我们调查时有3个文化专干向我们说道道:“不管是两边管、还是文化局垂直管,关键是要有人管,希望有人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我们不愿失业,更不希望农村文化如此衰败下去”。
(4)农村文化产业凋零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乡镇招商引资,开发的项目是工矿企业、超市等,和文化挂不上钩,有的乡镇为了盘活现有文化资产,准备将部分影剧院转让、租赁,改造成仓库、办公室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国有文化资产的流失。一方面政府对文化的投入有限,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不断的消失、挪作他用,造成恶性循环。
2、队伍涣散,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
(1)文化专干不专职
&全县共有文化专干10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专干文化程度的仅1人,有初级以上专业职称的仅2人,有文化专业特长和一定组织才能的也只有30%左右。如我县10名文化专干中,2名是由电影放映员转任,2名是安置的复退军人,3&&& 名是招工顶职的“子弟兵”,3名是其他岗位转过来的,实际上,一年到头能开展一些文化活动的只有3人,有4人基本未从事文化工作,文化专干作为农村群众文化的专职工作人员,应该有60%以上的时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而在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原定的10名文化专干,在这约有40 %的在岗人员中,基本上没有从事文化站本职工作,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政府其它的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一旁,视为他活。
(2)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明确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仿宋_GB以上的文化站对自己的职责、任务是什么,一年要干些什么工作不知道;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而是要文化站兼任其他工作,使得文化专干不可能再考虑文化站的本职工作;由于人财物事四权均下放县级文化部门管不了。&& 省市相关文件对乡镇宣传文化站的主要任务作出了一些规定,在县一级就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或者说没有协调好。如乡镇的文化市场管理,文化站是管理主体还是协助管理一直不明确,文化专干对此一直莫衷一是,造成农村文化市场管理错位。
3、经费短缺,创收无门,文化站无法运转。
(1)人头经费严重不足
全县除三溪解决较好外,其余都在500~1000元之间,70%的乡镇未将不足部分纳入乡镇财政预算,使乡镇文化专干生计难以维持,无心干工作。目前文化站还无法和市场经济接轨,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财政对文化站实行脱钩断奶,只能造成文化站工作开展困难。
(2)业务活动经费严重短缺
我们调查中了解到90%以上的乡镇对文化站的办公经费、业务经费、活动经费都没有进财政预算,文化站的业务经费几乎等于零。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乡镇收入大幅减少,文化站要开展活动,完全靠拉赞助,四处讨钱。
(3)文化站属于体制改革的“怪胎”
由于体制原因,文化站既不是乡镇政府的直属部门,又不是县文化局的派出机构,成为乡镇可有可无的单位,我县除三溪等极少数乡镇文化站自成一体外,大多数乡镇将文化站作为包袱。重视文化工作的乡镇,将行政工作能力强的文化专干安排兼任政府其他职责,享受乡镇其他干部同等待遇,不重视的乡镇将文化专干作为包袱甩开。特别是宣传文化站与广播站合并后,这一机构就撤消了,其工作职能也就自然消除了,群众文化工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群文活动日益匮乏。
三、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由于文化公共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电影少、广播少、书报少、文体活动少、出门旅游少,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
&&& 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
三是文化项目难引进。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不少扶持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并且有大量专项资金扶持农村文化建设,诸于我县农村文化体制、设施、人才、阵地等方面的问题,好机会经常擦肩而过;
四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农村修庙宇、看阴阳宅风水盛行,神汉巫婆仍在活动,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买码赌博、扳跎子、小偷小摸、打架斗殴吸毒等现象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当地的农民跟我们说过这样的话:“农村文化生活太单调,法律意识淡薄,农闲时,农民三五人聚一起,一局一两块、三五块地打麻将,不干这个,干啥?有的农民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打得头破血流,有的家庭为赌博妻离子散,小偷小摸现象也时有发生。加之基层管理松散,唉,真是难办!所以,现阶段,广大农村急需有一种能够结合农村特点、适合农民口味、不能收取费用,让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四、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
设施基础薄,贫富不均。各地经济条件不一样,财政又切块包干,各地的文化基础千差万别。有的乡镇虽穷但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基础设施齐备,活动条件富足;有的乡镇富了口袋,贫了脑袋,文化基础设施奇缺,文化阵地破旧不堪。各地文化站经济也是天壤之别,有的有固定场所,气派堂皇,有的却无立锥之地;有的文化站有现代化的歌舞厅、图书馆、游艺厅、网吧……有的站只有几张破旧的书橱和几本落满尘土的书。真使人不敢相信,这是并存于二十一世纪文化设施。&&&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工作摊子大,效果不佳
农村文化网络瘫痪,文化站一般设在集镇,涉及面不广,村文化室因诸多因素,常常是流于应付;文化市场混乱,且娱乐市场相对集中于集镇,民艺演出市场在农村游荡,逃避管理,常引起一些消极影响;如此广袤的农村,众多嗷嗷待哺的饥渴农民,区区几名文化干部怎能手提肩担把文化送给每位父老乡亲呢?
2、干部队伍少,水平不齐
农村文化干部队伍走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兢兢业业地为群众服务,为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的推移,知识高速更新,科技迅速进步,文化干部原有的知识结构老化,宣传手段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文化站一般一站一人,面对面广量大的农村文化,面对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显然无能为力。
文化工作位虚薪低,人心思迁。农村文化站下放乡镇管理,是深化改革的需要,但新旧交替之际,特别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薄弱和各种历史的原因形成文化落后,多数农村乡镇没有财力扶持文化事业,因此下放以后难免给群文工作带来影响。一些基层文化干部工作没有保障;专干不能专职,因此许多人尽管有特长,有能力,也有积极性,但很难施展。尤其是工资待遇太低,工作条件十分简陋,很多基层文化干部产生了悲观情绪,有的说,搞文化工作是“路走对了,门进错了”,出现人心浮动、人心思迁的倾向。
3、工作对象多,认识不同
农村文化顾名思义主要对象是农民,我国一亿多文盲绝大多数是农民,尽管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他们在解决温饱后必然对文化提出要求,在报纸、电台中常能看到,听到他们对文化的呼唤,但也有一些群众受社会上经济至上、拜金主义思潮影响,一心扑在钱眼里,忽视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文化活动不但不参与,反而抵制、反对。
4、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管理部门和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政府领导农村经济建设远远强于领导农村文化建设,存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倾向。九十年代后,农民生活从“温饱”进入小康,“富而思文,富而思乐”,“天下和静在于民乐”,为政府和文化工作者提出新的使命。近几年,先后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培养出一批文化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应当看到,虽然近年来在执政为民理念指导下,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给予了高度关注,为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生产上的困难,如通村公路、最低生活保障、再就业工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但总体上来看,这些关注和救助主要是经济上、物质上的,而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则相对不够。还存在着“过冷”和“过热”的现象。一种情况是“过冷”:有的乡镇领导为了经济建设,为了GDP的上升,把有限的财力大部用于经济建设项目上,无暇顾及农村文化生活。
5、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镇乡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担负着服务农村文化的职能。目前我县的镇乡文化站发展困难,巩固率不高,30%的文化站已经名存实亡,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镇乡、街道党政领导思想意识存在偏差,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二是取消农业税后,财政困难,对文化建设无力投入。
我国早在“六五”时期就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目标至今尚未实现。据调查,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县没有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有的有名无实,只挂牌子而无馆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很不平衡。
6、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 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文化站需要的专业人才进不来,空出编以后一般都是被政策性安置退伍军人或领导关系户所替代。其次,文化站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也很少管理,或者说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好几个而县文化局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位虚薪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部分专干年薪扣除“五金”(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生育保险金、工伤保险金),就没有什么钱了,有的还要倒贴钱工作,因此文化专干很寒心,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源于思想认识滞后。在诸如如何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国家兴办与民间经营相结合道路的问题上,在如何大力发展电影专业户、演出专业户、图书专业户、文化娱乐专业户等问题上没有认真动脑筋、想办法,因而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镇财政对文化站实行脱钩断奶,只能造成文化站的瘫痪。乡镇文化站得了“贫血症”,都在带“病”坚持工作,急需输血。
五、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采取更为有利的措施,更新的发展思路,创新内容与形式,开创农村文化工作新局面。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们建议:
1、提高认识,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前提,是提高各级领导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行使职能的重要内容,明确各级政府是农村文化工作的责任主体,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负有重要责任,充分发挥国办文化机构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的领导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软”,只重经济建设不重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使得农村文化工作被虚化。二是“偏”,在文化整体工作上,又只重城市不重农村,只重在城市里建设博物馆、大剧院等标志性建设,不重在农村开展春风化雨的文化活动。
对此,各级领导要统一认识,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制订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明确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建立党委、政府农村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搞好综合协调。群众团体要努力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关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重点文化工程,要加强专项监督检查。&
同时,要切实加大对农村的文化投入。目前,各地正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应借此机会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大投入。
2、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在农村文化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是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在“四基”建设中,基本阵地建设是第一项内容。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涵盖了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场所与流动文化设施几个方面。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农村文化阵地的重要途径。
县(区)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室是农村基层重要的文化设施网络和活动阵地。2002年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以我省为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初步构建起县(市、区)、镇(乡)、村三级农村文化设施网络。到2004年底,全省有县级图书馆78个,占全省县级数的87 %,总面积21.1万平方米,平均3012平方米,馆舍在2500平方米以上的图书馆有27个,占现有馆总数的39%,馆均藏量13.9万册;县级文化馆87个,占全省县级数的96%,总面积17.3万平方米,平均1991平方米,馆舍在2500平方米以上有27个,占现有馆总数的31%;乡镇文化站1290 个,占乡镇(街道)总数的 81%,设施面积总计 84万平方米,平均650平方米,其中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有374个,藏书总量达719.6万余册;村级文化活动室3000余个。到2005年底,全省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中心329个。&&&  实际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最难点是位于农村最基层的自然村。自然村往往聚族而居,相比乡镇更为封闭。虽然乡镇建有文化站,但有的乡镇下面有几十个、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村庄,农民更需要的是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生活。所以,要巩固农村文化阵地,避免农村文化土壤“板结”,在充分发挥乡镇文化中心对村落文化建设的导向、辐射、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心下移,深入农户,扎根在村落,发芽在村落,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规模适当、设施良好的村级农民文化园、文化活动室,培育文化特色示范村,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同时,把农村文化机构建成综合性的文化载体,扩大文化机构智能。
目前,文化站办公经费困难、设施落后的现状与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不相适应,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把文化站专项活动经费列入年度预算。设立购置图书专项资金。解决镇乡文化站藏书量少、借阅人多的突出问题,满足广大农民求知、求技、求富的迫切需要,使文化站图书室成为广大农民自学成才的没有围墙的校园。设立文化站发展事业基金,为文化站设施建设提供稳定的财政保证。设立文化员办公经费,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体系,解除文化员后顾之忧,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文化员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其中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借国家、省在“十一五”期间加大扶持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机遇,改造维修和兴建农村综合文化站,切实加强群众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完善必要的设备和装备,强化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
(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争取国家、省的扶持和市政府出台以奖代补办法,实现全县村村建有水泥篮球场及其配套的健身设施。到2010年,全县要消除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空白的乡镇。
(3)乡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抓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鄂州基层中心建设,十一五期间争取上级的扶持,建立农村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协作网络。使全县各个乡镇都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单机中心。
3、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扶持,加大向上争取资金上力度,争取落实农村文化建设项目建设资金。二是县委、县政府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大政府投入机制,设立不低于一定比例的文化专项扶持资金,实行按项目拨款,以奖代投,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体应以县乡两级财政为主,纳入财政预算,逐年递增。同时要引入市场投入机制,形成投入机制的多元化。投入项目重点应放在文化站办公用房、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室)、影剧院以及其他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对于公益性的文化基础设施,乡镇政府要加强管理和利用,坚决防止和纠正文化设施被变卖、挤占和挪用等现象。&&& 要牢固树立农村文化工作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把文化工作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切实抓好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搞好“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看电影难等问题,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快速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
4、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文化体系,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 从根本上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要求我们要立足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大力构筑农村文化体系。
&&&&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全市的农村文化工作,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市直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镇级成立文体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配备工作人员和基层文化辅导员,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大院。经过这样的努力,最终形成市、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 同时搞好文化体制改革要按照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原则和江泽民同志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在文化系统内部进行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通过强化内部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扶持社会需要的文化行业。加强对镇乡、街道文化管理工作领导,注重镇乡、街道文化干部能力的提高。重视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探索“以文养文”、“以文补文”、“文博结合”、“文旅结合”的有效办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5、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人才战略是根本,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政府投入是基础,人才战略是根本。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政府投入,就没有阵地设施,在没有阵地设施的地方,即使有再多的文化能人,其文化活动也不可能有声有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个浅显的道理是大家都懂的,反过来说,政府投入再多,没有钟爱文化且具有文化专长的人去组织引领,其文化的发展也是短命的。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也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力量。文化人才是文化得以发展繁荣的根本,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人才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体制机制的改革,政策措施的制定,首先应考虑到有利于稳定人才、培养人才、吸纳人才,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与党同心同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一流文化人才,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关系到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壮大。几十年来,基层文化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文化工作有起色、文化活动开展经常的地方,必定有一些有专长有组织能力且钟爱文化的同志在那里积极工作,反之,政府投入再多,如果没有热心文化的同志在那里工作,其文化活动也是搞不好的,政府出资建设起来的阵地也会丢失或垮掉。所以,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人才战略是根本。
&&& 实施人才战略,就要广泛吸纳人才。在人才使用问题上,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的考核评价标准,坚持从业资格准入的门槛,坚持末位淘汰的人员进出机制,打破地域、行业、身份界限,采取公开招考、择优录取的办法,广泛吸纳优秀文化人才进入基层文化岗位,不断为农村基层文化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以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
实施人才战略,就要注重培养人才。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方面,我们要始终坚持德才兼备、创新为重、业绩至上的工作理念。既坚持人才使用上的专业化,又包容人才个性的多样化,既肯定人才工作上的成绩,又理解他们工作中的曲折乃至失误,既充分利用人才的专长抓工作,又采取岗位培训的办法全面提升其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氛围。
实施人才战略,就要稳定留住人才。文化人才的稳定是文化事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当前,农村基层文化战线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是:人才奇缺,后继乏人。一方面,文化站在岗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大多数有学识有专长的青年人更愿到城市去发展,而有学识有才华的城市青年又不愿到农村工作,另一方面,乡镇文化站转制后,退出事业编制、退出财政供养、实行“以钱养事”,由于待遇无保障、工作不稳定因素,不仅有专长的青年人不愿到乡镇干文化工作,现有的部分文化专职人员也人心思走,连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到乡镇文化站工作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因此而破灭,可见,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文化体制改革浪潮迭起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基层文化工作者安心生活和积极工作的宽松环境,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特别是对于长期工作在基层的文化人,不能因为体制的变革和“以钱养事”而导致他们老无所养。宽松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二者都不可偏废,只有当基层文化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保障,创造愿望& 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才能稳定队伍、留住人才,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才会更加突飞猛进。
6、按照“三贴近”原则,多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改造农村落后文化,出路在于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才能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农村有了文化生活才谈得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没有文化活动,死水一潭,“文化垃圾”就流不出去,污染就无法清除。当前,一些农村落后文化甚至是腐朽文化沉滓泛起,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健康文化活动缺失,造成农民精神空虚。尤其是随着农村科技的发展促进生产工具的革新,农民的劳动时间相对减少,空闲时间相应增多。由于农村缺少文化生活,绝大多数农民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劳作、吃饭、睡觉及其他习惯的生活琐事中循环往复。农民生活单调,精神空虚,一些带有封建迷信、愚昧、颓废、庸俗色彩的落后文化伺机而入就毫不奇怪了。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势必去占领,文化阵地永远不是真空。因此,要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就必须开展经常性的农村文化活动。
可以采取以下活动:
(1)组织农村文化“月月有”活动。该活动以乡镇为单位组织,主要有歌舞戏曲、书画摄影、体育比赛等多种形式。活动内容以反映农村、农业、农民为题材,以表现农村小康建设成就和农民的新风貌为重点。每月每乡镇至少组织一次活动。
(2)组织农村文化巡礼活动。农村文化巡礼活动,以乡镇为单位。根据节目数量安排场次组织比赛,地点尽可能设在乡镇或村组,并组织农民观看。以乡镇为单位组队参加区级比赛,也可以乡镇所辖企业冠名组队。由各乡镇从比赛中选拔一台节目在选定的地点进行比赛,从中挑选一台节目参加全县农村文化巡视文艺比赛颁奖晚会的汇报演出。
(3)组织文化“三送下乡”活动。文化部门将认真总结几年来文化下乡的经验,动员和鼓励文化单位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经常下乡,为农民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继续联合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在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4)引导组织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活动。根据我县农民的传统习俗,充分利用民族民间节庆日、农闲、集市,开展花会、庙会、灯会等文化活动。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要开展经常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改造农村落后文化,必须着眼于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内生机制的生成,着眼于实现农村文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充分挖掘农村现存的文化资源,不断赋予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和崭新面貌。实践证明,只要始终注意把体现时代性和富于创造性贯穿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三贴近”原则,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就可以促进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和有效地改造农村落后文化。
7、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鼓励民间资金办文化,不断增强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活力。要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优惠措施,让政府,单位、社会、个人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文化事业建设力度,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要不断优化文化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凡是政策、法律允许兴办的文化产业,我们要引导社会积极兴办;凡是法律允许给予的优惠政策,我们要毫不保留地给予。坚决杜绝对从事文化产业的单位、部门和个人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积极为他们保驾护航,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让从事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企业和个人有一定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但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的管理和引导。要根据文化市场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民间艺人管理制度》、《文化市场管理制度》,加强对民间艺术团体和民间艺人的管理,加强对民间艺术经营活动的监管,确保民间艺术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同时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农民群众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民间各种文化资源,引导人们开展“屋场文化”,满足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需求。
8、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
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无论如何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重点捐助文化站(室)、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逐步改变农村文化馆、文化站的落后状况,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可由捐助者直接交付农村,也可由民政部门、人民团体和有关民间组织负责组织发送。鼓励权利人许可基层文化单位无偿使用其作品或录音录像制品。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9、要注重结合,整合资源
各相关部门要在充分协调下,用足用好有关政策,主动给予行业业务指导。镇乡(街道)在文化阵地建设中,要通盘考虑,注重资源整合,提高利用效率。可根据实际需要,“一室多用”同时挂设科普辅导站、职工俱乐部、民兵之家等牌子,把文化阵地建设工程与村部建设工程、农村小康健身工程、“五五普法”等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资源整合、成果共享、功能多样、效用最大的目的。
10、勇于创新,拓宽思路,促进先进文化的内生机制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工作,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从文化理论创新,到体制机制、工作方法创新,文化部门要在工作中坚持抓重点、抓亮点、抓难点,上下联动,形成声势,全面提升文化工作的档次和品位。创新性的文化生活,就是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崭新的面貌,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具有民族性和大众性基础上还要赋予其时代性和科学性。这就需要文化创新,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手段创新。就是永远让农民群众怀着新奇、幻想和希望去体味文化生活的真正涵义,就是让他们永不停止的脚步去努力追求、开拓和进取。只有针对不同传统文化的具体特点,用适合不同传统文化特色的手段对其加以挖掘、整理、利用,才是符合实际的,才是农民群众所欢迎的,才能促进先进文化内生机制的生成。
六、结束语
经过我们的实践与调研,我们深深的认识到:在一定意义上说,农村文化的相对落后,是制约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更要充分地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把农村文化建设好、发展好。
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接受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实地考察、调研与实践可以进一步的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资料:
1.《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2.《安徽省“十一五”农村公文化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3.《岳阳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及对策》郑一夫
4.&新华网―新农村建设专题频道
5.《中国文化报》新农村文化建设专题
&&&&&&&&&&&&&&&&&&&&&&&&&&&&&&&&&&&&&&&&&&&&&&&&&&& &&执笔人:唐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首歌里有这句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