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证寒证易水寒什么意思思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题库
本试题来自:(2007年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单项选择:一、A1型题
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阴盛格阳的证候是( )A.假热证B.假寒证C.寒热错杂证D.实热证E.实寒证正确答案:有, 或者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 )A.阴病治阳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阳中求阴E.寒者热之答案:有,单项选择题:()"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 )A.阳虚B.阴阳两虚C.阳胜D.阴虚E.阴胜答案:有,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最新试卷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热门试卷GSP认证阴凉柜药品一览表
共找到 0 条 GSP认证阴凉柜药品一览表
GSP认证阴凉柜药品一览表供应分类导航
医疗器械相关类别
相关分类导航: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严匡华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中医药治疗
“真寒假热证”和“真热假寒证”
浅谈体温与热证
  在临床上往往借助体温表来客观地观察病人是否发烧及发烧的程度。一般情况下,体温升高多属中医热证,在临床用药中使用寒凉类清热药,往往能起到药到病除,热退身凉,使之恢复正常。但是,有些疾病,虽然体温升高甚至达到40℃,它并不纯属中医之“热证”,如“气虚感冒”,“阳虚感冒”及某些“真寒假热证”,若仅以体温升高为据,妄施寒凉,则祸不旋踵。下面通过老中医的病案来谈谈体温与热证这个问题。&1 湿温案  七七事变前,施今墨老先生治疗一陈姓病人,男,50岁。农历五月间,感染湿温,西医诊断为肠伤寒,住医院两旬,高热不退,精神萎顿不堪,返家服中药,犀、羚、膏、黄、连、芩、知、柏、十香、紫雪、至宝、安宫莫不备尝,迁延月余,脉由洪滑转濡缓,而体温迄未平静,上午、下午或夜间,仍有升至38℃左右,口干强饮,舌苔垢厚,大便始燥涩,后见稀溏,小便量少,不能食,间作呕逆,不寐汗出。邀施老诊治,遍阅前服各方,详察脉症,至再至三,以为开始治法,初无错误,继进寒凉太过,遂由热中转为寒中。此病属于正虚阴亏、脾胃寒凝、虚热外浮之证。先固本元,复津液,温脾胃,退虚热,药用人参、党参、茯苓、白术、姜炭、附片、萸连、五味、山药、桔、半、建曲、肫皮、白芍、灸甘草等味出入为治。数服后,病人津复神旺,热退身和。&2 胸膜炎  1978年6月间,李统华老中医会诊一患者,年18岁,该年元月因低热咳嗽住某医院,经X线胸部摄片,诊断为“左下胸膜炎”,伴少量积液,长期应用抗痨药、抗生素等,胸水大部分吸收,形成包囊性积液。6月12日。突然高热畏寒,头痛剧烈,经X线胸部摄片:则两肺有均匀、弥漫的细小颗粒状病灶,左肺部分有不规则的透明区,体温39.8℃,心率100次/分。血液检查:白细胞7800/mm,中性73%,淋巴26%,单核1%,血沉20mm/小时,西医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合并急性粟粒性。治以链霉素、利福平等,效果不显。精神萎靡,食纳极差,呼吸急促,时值炎夏,身覆厚被,面色㿠(huang)白,形瘦神疲,唇舌俱淡,舌根黄而润,脉细数无根。  据以上症情分析,患者为肾阳虚,阴寒内盛,阴极似阳之真寒假热证。治宜急温少阴,益气养血。  处方:附子15g,干姜9g,肉桂1g(冲),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2g,陈皮9g,半夏9g,茯苓12g,当归9g,甘草3g。6剂后,体温降至36.8℃,头痛消失,换盖薄被,食纳稍增,继服药一周,体温降至正常。但仍食少腹胀,上方加代代花10g、麦芽15g,作善后调理。&3 化脓性扁桃腺炎  李统华老中医1979年11月间治一化脓性扁桃腺炎,年41岁,男,发热,咳嗽,咽痛已8天。某医院诊断为化脓性扁桃腺炎,以庆大霉素、磺胺及中药清热解毒之剂治疗,咽痛不减,体温不降,时值初冬,天未大寒,而患者身穿皮袄,外披大衣,面色苍白,测体温39℃,扁桃腺肿大化脓,但其周围粘膜色淡,舌质淡,苔薄白多津,脉细数无力,据其病情分析,其素体阳虚,感受寒邪,使阴寒更甚,寒在骨髓,故重衣不知暖,体温升高阳虚浮越,热在皮肤,扁桃腺肿大化脓其粘膜反见淡白,知为虚阳上浮所致;咳嗽乃肺感寒邪失于宣肃,它如面色,舌脉之象也为阳虚之征。治宜温阳健脾,引火归元,止咳化痰。  处方:党参15g,白术15g,干姜10g,肉桂10g,补骨脂15g,菟丝子15g,陈皮10g,半夏10g,杏仁12g,款冬花15g,紫苑10g,百部15g,甘草3g。仅进1剂,即咽痛止而热退,大衣脱去,效不更方,继进2剂而愈。  通过以上病例分析,我们看到治法上,对其体温升高不但没有用寒凉药,反而用温热药进行治疗,达到了热退身凉、疾病康复的效果。究其原因,上述病例实属真寒假热证。是由于阳虚阴寒内盛,阳浮越于外,热在肌肤。因此通过运用温阳法,而达到了阳复寒去、引火归元的目的。如果我们在临床中,若不辨体质,对于阳虚重症患者,则其体温升高,概投清热之剂,妄进芩连、石膏、紫雪等无疑为雪上加霜,愈亡其阳,而起到反作用。  在临床上,对体温升高原因的准确辨证是治疗用药的关键。首先要辨别体温升高,是由于热证造成的,还是由于真寒假热造成的。对于热证造成,我们会很容易辨别,临床表现为:壮热,面色红赤,口渴喜冷饮,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用寒凉清热药进行治疗。而对于真寒假热证的辨别,当从外部的形色舌脉中求之。如望其面色白或晦暗,或面红如装;望其口舌生疮,然疮面周围不红或微红,口润不渴或渴喜热饮,溺清便溏,咯痰稀薄,呕吐痰诞,妇女带下清稀等多为真寒假热证。在辩证中,尤当注重舌象。临床经验证明,凡舌质淡白、淡蓝、暗蓝或舌体淡胖有齿痕;舌面湿润或津液欲滴者,患者反而体温升高,多为真寒假热证。其中,舌红无苔多津,口不干渴者,为虚阳上浮,生发之机不足而致;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苔薄白或白腻,状似缺津而口不干,或黄腻苔,舌质淡而多津者当属寒证,在真寒假热证的施治中,只有温扶心肾阳气,方能阳复阴退,化险为夷。刘维君(天津市津南卫生学校 300350)赵玉霞(天津中铁十八局中心医院
300350)&真寒假热要细辨&&&&&&&&&&&&&&&&&&&&&&&&&&&&&&&&&&&&&&&&&&&&&&   真寒假热多为内科杂病辨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在皮肤疮疡中,无论是教科书,还是文献杂志,有关真寒假热的辨证论治实属鲜见。然而师承制的教育,从导师辨证求因的临床经验中得到学习,现不揣陋见、雏论如下。  某女患乳腺炎3周,经多种抗生素及清热、凉血、解毒汤剂治疗均无效果,体温维持在38℃左右,左乳房肿胀,可及8厘米×10厘米大的硬块,皮色淡红,有轻度疼痛;周身倦怠,面色苍白,少气懒言,手足不温,白细胞总数13×10^9/升,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21,单核细胞0.01,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数,王玉章教授用阳和汤化裁,方中不仅有熟地、白芥子,而且还有肉桂……。第一剂药服后,患者不觉手足发凉了,心也不慌了,第二剂、第三剂、第四剂病情明显好转、乳房肿胀消退、疼痛止,体温正常,白细胞总数7.2×10^9/升,上方稍做变动,再进2剂,一切恢复正常。  以阳和汤治愈急性乳腺炎,其根本在于紧紧抓住疮疡中真寒假热的辨证,审其因,论其治,奏效甚快。  王玉章教授从医50裁,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博览古籍,精通经典,不仅擅长中医外科、皮肤科、肿瘤科的治疗,对于内、妇、儿科的疑难杂症的论治上也有较深造诣,他时常教诲我们:辨证施治至关重要的是善于识别假象,区分真伪,临证中症状表现往往是十分复杂的,诸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阴极似阳,阳极似阴和“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之类假象,定要审清辨明,不可忽视。以上病历,从常法来说治疗乳腺炎离不开清热、凉血、解毒,而患者所表现的征候却是阳气不足:面色苍白,手足不温,精神倦怠,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数,乳房肿胀、硬块等非实热之象;乳虽疼但不重,体温虽高但始终在38℃左右,局部炎症虽明显但皮色淡红……这些征候表现均属阳虚、阳气不达,乃阴胜格阳于外;寒、虚则为本病之本,当投回阳救逆益气之剂。  王老反复强调,皮外科疾病,形于外而实发于内,临证不能只为外在表现,重要的是整体观念,要全面审察病情,分析内在因素,切不可将经典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皆属于火”的论述,盲目指导临床,而应知常达变,善于在虚实夹杂、寒热疑似的情况下,仔细辨析,审因论治。  患者女,19岁,学生,面部潮红肿胀、疼痛3周来诊。述3周前面部出现红斑、肿胀、灼热,曾在某西医医院诊为慢性丹毒,给予青霉素、先锋4号、磺胺类药物治疗1周,无效,服清热凉血解毒汤剂10付,亦无明显变化,且症状越加严重,遂来门诊治疗。检查:颜面以左颊部为著,潮红肿胀,灼热,白细胞总数14×10^9/升,中性细胞0.80,嗜酸性细胞0.02,淋巴细胞0.18,面色不华,手足冰凉、酸麻、胀木,畏寒喜温,周身倦怠,身体羸瘦,腹胀便溏,舌质淡,舌苔薄而暗,滑润、体胖齿痕,脉象弦滑,但按之沉细且弱。西医诊断:慢性丹毒。中医辨证为脾阳不足,寒湿凝滞,复感风邪。治以健脾益气,温化寒湿,佐以凉血疏风。方药为党参10克、云苓10克、白术10克、苍术10克、怀山药10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姜竹茹10克、白茅根20克、荆芥6克、丹皮10克。水煎日服2次。服上方4付后,面部红斑肿胀明显消退,局部已不灼热,手足温度恢复正常,腹胀好转,大便成形。再进3付,诸症均安,化验正常,告痊愈。  本例慢性丹毒,热证;但从整体观念分析病因,面色不华、手足冰凉酸麻胀木,畏寒喜暖,周身倦怠,身体羸瘦,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而暗湿润,体胖齿痕,脾主肌肉,脾气虚,肌肉不荣,阳气弱,抗邪力差,不仅容易感受外邪成疾,而且一旦邪淫肌肤也羁留不泄,难以驱邪外出。颜面灼热、肿胀为阳气虚张所生,阴寒于内,格阳浮越于外(即阴盛格阳)虚火炎上之故,妄投苦寒、清凉、泄火剂,不仅肿胀难消,病症不瘥,反而伤脾败胃耗气,病情越加严重。而王老以参、苓、术、草四君子健脾益气,山药补脾益肾,炒莱菔子、姜竹茹、陈皮、木香和胃化寒湿,佐以白茅根、丹皮、荆芥凉血祛风消肿以治其标。  疮疡中真寒假热辨证的表现:面色不华、两颧嫩红似如脂染,唇色淡白;神志躁扰不宁,似阳证之状;但精神萎颓,形体倦怠;语声无力,气息微弱;口渴但不欲饮,或喜热饮;身觉发热但欲得衣被;咽喉疼痛但不红,无明显炎症;排泄物无臭秽气味;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舌质暗淡,舌苔暗黑而滑润或有齿痕;脉象时为疾数、弦滑之形,但按之无力或濡细欲绝,胸腹扪触不灼热。皮肤疮疡可见:红斑色偏淡红,而非煅红焮肿焮热,丘疹多呈苔藓化,肿胀弥漫,水疱存在,色不鲜红,多为瓷白色,结节颜色与肤色相适、疼痛不重;溃疡疮面晦暗,肉芽不红活,分泌物多,但无臭味或如粉脂,四肢疾患温度偏低或手足冰凉,酸麻胀木,活动不便;妇人白带清稀无臭味;男子遗精、早泄或阳萎。   治疗原则:苦泻心经、直折火热之药当以禁慎;补益气血、扶正驱邪之品为其总纲;调和脾胃、护卫后天之剂视做首选;回阳救逆、引火归源之法亦无殃也。  我国著名老中医赵炳南教授对疮疡中真寒假热证候概括为十六个字,即“上火下寒,上实下虚,水火不济,阴阳不调”,其治疗原则以“调和阴阳、中和气血、健脾益肾、扶正驱邪等为其大法。&发热与体温升高的辨证关系& 日 家庭医生报 2001年第42期&  发热是病人的主观生物信息,体温升高则是检测所得的客观理化信息,皆疾病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现象。从临床角度看,发热与体温升高、主观与客观之间,既有同一性,亦有矛盾性。&&&& 在实热证中,发热与体温升高,多具同一性,即病人自觉发热,测其体温亦升高,二者往往成正比例关系,即发热越甚,体温越高。如伤寒病病人自觉发热,恶热,体温多在39度以上。但有少数实热又不尽如此,如有些感冒病人自觉发热,而测其体温却不高,这类病人,虽其体温不高,还是得从发热论治。&&&& 在虚热证中,发热与体温升高,多呈矛盾性,即病人自觉发热,测其体温却不高,或仅有低热,或体温反而偏低。其中阴虚发热者,多自觉五心烦热、潮热或盗汗,而体温不高或仅有低热;而阳虚发热则多自觉身热而肢冷,或体温偏低,病人反欲得衣、被或向火取暖。《伤寒论》中有“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就是对此类阳虚发热真寒假热证的论述。&&&& 因此,临床辨证用药时,既要注重发热与体温升高的同一性,又要找到与体温升高的矛盾性。因为一则中医的热证,与其体温升高并不完全等质;再则,临床所用清热药,如金银花、连翘等对应于发热、热证,而非以体温高低为标准。(王刚佐)&注1:真寒假热——真寒可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假热:面赤,身热,口渴,脉大;但仔细分辨可见面虽赤,但仅颧红如妆,时隐时现,身虽热,而反欲盖衣被,口虽渴,但不欲饮或不多饮或喜热饮,脉虽大,但按之必无力。其病机为阴盛于内、阳格于外。
真热假寒——真热可见:高热烦渴饮冷,口鼻气热,咽干,甚则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假寒:四肢厥冷,脉沉;但仔细分辨可见四肢虽冷,但不恶寒,反恶热,且胸腹必灼热,脉虽沉,但必数而有力。其病机为阳盛于内、阴格于外。参考文献:&&中医诊断学&&第七版&注2:假寒真热——望诊:本证证见面色晦暗,但目光炯炯有神,唇红焦裂,神志昏愦,但形强有力,扬手掷足,苔质白厚,但苔质干燥或黄燥起刺,或苔黑而干燥,舌质红或绛。问诊:口渴引饮喜冷,身寒不欲进衣被,或手足厥逆。虽为"寒象"但实是内热壅遏、郁而不伸之故。闻诊:证见气热声粗,声音洪亮,口臭喷人,大便秽臭。切诊:证见脉沉细微,但按之有力,腰腹灼热,按之蒸手。
假热真寒——望诊:本诊证见两颧色红如妆,嫩白带红,唇淡色白,有时烦躁,但精神委靡,形态倦怠,舌淡苔黑而滑润。问诊:虽见口渴,但索水不饮或喜热饮,身虽热反得衣被,咽喉痛但不肿。闻诊:证见气冷息微,言语无力大便无热臭。切诊:本证证见,脉细数或细微欲绝,重按无力,如热邪鼓荡血流加速,应是脉象有力,现已是重按无力,实乃寒邪闭凝。
以上仅是我的几个观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还得见证拆证,又如闻诊(如大便则很难做到)。 &注3:&真寒假热证
证名。阴寒内盛而外见热象的证候。即阴证似阳。因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阳证似阴也。盖阴极反能躁热,乃内寒而外热,即真寒假热也。假热者,水极似火也。凡病伤寒,或患杂证,有其素禀虚寒,偶感邪气而然者;有过于劳倦而致者;有过于酒色而致者;有过于七情而致者;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昧者见之,但认为热,妄投寒凉,下咽必毙。不知身虽有热而里寒格阳,或虚阳不敛者,多有此证。”其证口虽干渴而不喜冷,即喜冷饮亦不多,或大便不实、先硬后溏,或小水清频,或阴枯黄赤,或气短懒言,或色黯神倦,或起倒如狂而禁之则止,或斑如蚊迹而浅红细碎,脉沉细迟弱,或虽浮大紧数而无力无神。真寒宜温,用四逆汤、八味丸、理阴煎、回阳饮等方。参见真热假寒证、阴证似阳等条。
真热假寒证
证名。内热炽盛而外见寒象的证候。即阳证似阴。因内热过盛,阳气闭郁不能外达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凡伤寒热甚,失于汗下,以致阳邪亢极,郁伏于内,则邪自阳经传入阴分,故为身热发厥,神气昏沉,或时畏寒,状若阴证。”其证又见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六脉皆沉滑有力,则为阳证真热。内实者,宜择用三承气汤,潮热者以大柴胡汤解而下之。内不实者,以白虎汤之类清之。至于杂证之假寒者,或为畏寒或为战栗,以热极于内,而寒侵于外,寒热之气两不相投,因而寒栗。察其内证,或为喜冷,或为便结,或小便热涩,或口臭躁烦,脉滑实有力,当以凉膈散加芩、连之属,使内热既除,则外寒自伏。参见阳证似阴、寒热错杂证条。
注4:&▲表里:机械分割无实际意义   八纲中的表里两纲主要用以辨别疾病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过程。
  表证是指部位在肌表,病势较浅的证候,一般指六淫侵袭,从皮毛口鼻进入 机体后产生的许多症状,如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头痛、身痛或全身不适、
舌苔薄白、脉浮等等。不难发现,这些均属伤风、感冒现象。许多传染性疾病初 起都有这类表现,但我们能说这些传染病只有表证而无里证吗?
  里证是相对表证而言的,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病势较深,如有高热,口渴 喜冷饮、烦躁、谵语、舌红、苔黄、大便干燥,或伤脾胃发生腹痛、吐泻等。总
之,里证的表现多种多样,分类上是以脏腑的证候为主。但这些证候又都是表证、 里证皆存在,以胃肠型感冒为例,既有里证也有表证;即便是皮肤病,也存在里
证。   任何脏腑的疾病都有里证、表证两种表现。只是有些疾病以外部证候为主,
有些以内部证候为主,有些内外证候都明显。因此,把疾病分为截然不同的表里, 是把机体割裂开来,是机械而形而上学的分类方法。
  ▲虚实:最终还应分清寒热   虚实是指人体的强弱和正气的充足与否,同时也说明疾病的盛衰。从字义看,
虚是空虚衰弱,实是充满充实;从内容讲,虚证和寒证是阴证,实证和热证是阳 证。历史上把虚和寒、实和热联系在一起,把有形的、固体的东西看成实证,把
无形的或是寒象看成是虚证。但从临床实际来看,如果在诊断上能够明确是否存 在血瘀、痰结、虫积、肿物等等,也就无须再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在诊断上不
用虚证和实证的描述,同样能进行治疗。虽然在诊断上往往讲虚寒、实热,但实 际上虚证中有寒有热,实证中也是有实寒和实热之分。虚证和实证并不能辨别寒
象和热象,只有鉴别出寒象和热象时才能给以温凉寒热的药物进行治疗。   尽管“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用药的一个基本法则,但要具体应用,必须
分清清寒热。若只知道虚,而不分虚热或虚寒,又怎样补法?假若只知实,也不 分实热还是实寒,又怎么泻法?而且,不论补或泻都有一定的条件,即便需要补,
也得明确是清补、平补、温补还是热补;若是泻也得搞清是微泻、缓泻还峻泻。   无病不虚,只是虚的程度有区别,有的虚在某某部位,有的虚在多处,或是
虚在全身。所以无论新病久病都有虚的基础,若无虚的原因和病理根基,也不会 患病,因此没有必要单列虚证这一纲。
  而提出实证这一纲也不过是想说明有无异常现象。实证的出现有虚的基础, 没有虚怎么会产生所谓的实证。既然诊断的目的在于治疗,虚实对中医的治疗又
无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两纲没有必要作为指导治病的纲要。   ▲阴阳:是寒热表象的基础   《素问·调经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又云:“阴之所生,本在 五味。”又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处而为固也。”又云:“阳化气,
阴成形。”   《素问·痿论》篇:“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又云:“阳盛则外热,
阴虚则内热。”又云:“热为有余,寒为不足……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素问·调经》篇又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
内寒。”   《素问·逆调》篇云:“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素问·痹论》篇又云:“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其热者,阳气多, 阴气少。”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水火是阴阳的标志和象征,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的调 节;五味是阴的基础,是阴产生的根源;阴成形,阴是气之本,有阴才有精气,
阴不足则无气;无阴则无阳,有了阴才有阳化气,阳的功能之一就是保卫外部, 使肌肉固密,抵御外邪。
  随着阴阳盛衰的变化,机体的组织代谢也会发生改变。阴气虚则阳气盛,阳 盛则又生热象,阳气虚则阴气盛,阴气盛则生寒象。因此,阴阳是发生内外程度
不同的寒热现象的基础。   ▲寒热:辨证中的关键因素   由于阴阳的变化,产生了寒热的现象,即阴阳是因,寒热症状的表现是果。
寒证是指新陈代谢低下,气血衰弱;而热证是新陈代谢较为旺盛,气血较为充足。 寒热的症状与各种疾病有关,更与患病的程度不可分割。有的病属于寒证,有的
病属于热证,有些病是寒热夹杂。临床上常用色诊的方法确定寒热,而后确定治 疗原则。《内经》讲的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就是根据寒
热确定治则。可见辨别寒热是关键的关键。   寒热症状的表现大致如下。寒证:怕冷且易受阴天、刮风、寒冷等天气的影
响,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偏低;脸色略淡,或有色素沉着;眼睛淡白,眼神正常无 分泌物;鼻子从鼻根到鼻尖色正常,或有少量褐斑,无分泌物,或有清稀或白色
鼻涕;口唇正常或略淡,口腔黏膜淡白,咽峡部色正常;舌正常或淡嫩,苔薄白, 或白腻;后背怕冷,或胃部怕冷,或胃凉怕风,怕吃冷食硬物,喜热饮热食;大
便正常或清稀不成形;受凉则胃痛或腹痛,四肢划痕不明显,腱反射正常或略减 退。血压正常或偏低。
  热证:怕热,或有热感,易烦躁,不喜近热;易头痛,眼睛或较红,有分泌 物;鼻尖或较红,或有白稠涕,或黄鼻涕;口唇有匍行疹,口腔黏膜较红或有溃
疡;咽后壁较红或有较红滤泡,咽峡红肿;舌质较红,或有裂纹;苔薄黄,或厚 或腻。颈及全身淋巴结或大,或肿痛。胃部有灼热感,喜吃凉食冷饮;便秘,或
肛门灼热,或下坠;小便时尿热或疼,睾丸肿痛,四肢反射偏亢进、腹部四肢划 纹较显著而红;血压正常或偏高。 二 影响舌苔形成的全身及局部因素
  (一)厚苔:
  1、发热感染:发热是引起舌苔增厚的重要原因之一。迪氏认为可能是由于发热使机体代谢增加,舌血流增多,导致舌乳头增生;另机体失水唾液减少,舌自洁作用消失,形成舌苔。丹氏认为酵母菌生长最适温度41℃,体温升高,酵母菌繁殖速度成倍增长,在舌面堆积成苔⑴。
  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周小青等对183例不同舌苔进行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检测表明,黄厚苔和白厚苔均较正常薄白苔增大,提示厚苔交感系统活跃⑻。
其机理:交感神经兴奋时唾液粘稠性增高而致舌苔增厚;情绪紧张使口腔及消化道酸度增高,而念球菌易在酸性环境中增殖;植物神经系统过度刺激或胃扩张可反射性使舌血管收缩,此种相对
缺血使舌表面上皮脱落变平而发生舌苔⑴。
  3、脏腑功能状态: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减退时,舌苔上皮细胞营养受到障碍,产生异常代谢,引起舌苔变化,味觉减退,致舌苔增厚⑴。
  4、舌自洁作用减弱:舌的自洁作用包括咀嚼、谈话及唾液分泌等因子。咀嚼食物伴有吞咽活动,对舌有磨擦作用,促使舌苔脱落清除。发热脱水、神经紊乱,使唾液减少,病后食减或进软食流质,舌机械摩擦减少,自洁作用减低,舌苔变厚⑴。钟天等研究术后舌象变化,发现非腹部手术,未禁食或禁食不超过1天者,舌苔多无变化,腹部手术、禁食超过3天则出现白厚腻苔⑼。
  5、PH值变化:黄厚苔或白厚苔病人的唾液PH明显低于正常舌苔。其机理:酸性环境,氢离子游离增多,有利于细胞间隙中正离子与细胞膜表面糖链末端负电荷互相吸引,增加细胞间粘着力,使厚苔形成⑶。
-   6、其它:吸烟、饮酒可使舌苔变厚,饮酒对于舌苔影响大于吸烟⑽。口呼吸时常有舌苔,有人解释因空气流通量增加而加速酵母菌的繁殖⑴。
  (二)剥苔
  1、维生素缺乏:舌乳头萎缩患者多有多种维生素缺乏⑾⑿。维生素作为细胞氧化还原的重要辅酶,其缺乏可导致细胞内氧化和能量代谢障碍,使舌乳头萎缩⑴。有学者认为酵母菌的生长需要维生素B,若此维生素缺乏,则酵母菌即不能繁殖而无苔⑴。另有报道作为抗氧化剂的维生素E与舌乳头萎缩有关⒀。
  2、微量元素减少:缺锌可致舌乳头萎缩⒁。陈连起对不同舌苔唾液元素检测,示剥苔患者唾液锌与铁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薄白苔⒂。唾液是血清锌铁的排泄途径之一,排泄异常引起体内缺乏锌铁,另锌能拮抗游离铁的增高,缺锌可使游离铁增多⒃。锌铁与体内的多种酶的合成及活性有关,其缺少可致舌上皮氧化代谢障碍而不能正常成熟,变性坏死,形成剥苔⑶。
  3、 精神因素: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光剥苔》花剥苔》黄厚苔》白厚苔》正常,提示交感神经活跃程度,剥苔》厚苔》薄苔⑻。
  4、ph值变化:剥苔患者的唾液ph高于正常人,可能是口腔内碱性环境会减弱细胞间的粘合作用,而有利与剥苔的形成⑴。
  5、其它:各种贫血影响细胞内呼吸,消化道功能障碍阻碍了必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舌粘膜萎缩⑴。其他因素如酒精的慢性刺激⒄、手术、心血管疾病、肿瘤⒅⒆。。
  (三)黄苔:各种因素造成局部丝状乳头增殖及局部的着色⑴。
  1、发热、感染:发热致机体脱水,舌自洁作用减弱,丝状乳头延长,加上局部的炎症渗出及微生物的作用,形成黄苔。
  2、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舌上皮异常代谢,舌苔增厚,成为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局部微生物的产色作用,亦是舌苔变黄的原因之一。
  3、消化道返流物质的沉着或吸附:此类物质以动物类食物的消化产物为主,如二氧化硫,机体异常状态的产物,如炎症产物,
致病菌代谢产物,如毒素。黄苔的程度与返流物的多少成正比。   (四)黑苔:一般为疾病加重和恶化的表现
  1、各种原因导致的丝状乳头的的延长:如高热、脱水、急性慢性炎症、毒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⑴。
  2、局部着色;黑色成分来源有认为系霉菌或其他产色微生物的增殖和产色染成的⒇。也有认为是由于血色素、蛋白碎屑或烟草崩解产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⑴。
  三、有关舌苔机理的其他研究:   (一) 细胞化学;吴正治等对117例的7种常见舌苔的G-
6PDH,LDH\\MDH\\ANAE,ACP,-SH,RNA定性定量研究,认为舌苔上皮的细胞 化学变化可能是不同病理舌苔形成的内在原因(21)。
  (二)
免疫学:马伯龙等对30例正常舌苔和98例异常舌苔实验,显示舌苔异常组的溶菌酶含量极显著低于正常组,而SIgA,IgG含量极显著高于正常组,表明异常舌苔形成过程中,机体免疫十分活跃(22)。另有学者从红细胞免疫水平研究舌苔形成中的免疫反应⑶。
  (三)
血清学:张远炎等研究提示薄黄苔、黄厚苔、白厚苔、腻苔的形成与血清胃泌素含量正常或偏低有关(23)。另有报道胰腺的外分泌功能越低,舌苔越厚。环核苷CAMP,CGMP及其比值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舌苔⑶。
  四、舌苔与疾病
  (一)中医察苔辨证:由于舌苔与中医的辨证理论紧密联系,临床上某一苔色的出现,就可能代表中医的某一证型,亦能提示某种治法⑴,察苔在护理中对服药方法与饮食亦起重要作用(24)。
  (二)中西医结合察苔辨病:即一苔与一病的某一阶段病势相联系(舌质同参)⑴。   1、
急腹症:如肠梗阻,白苔示性质为单纯性不全性;白厚腻苔多为完全性; 白黄厚腻苔多为绞窄性;灰黑苔多为绞窄性伴脱水酸中毒⑴。
  2、消化道肿瘤:食道癌多黄腻苔,肠癌多白腻苔,胃癌多为花剥苔⑶。
  3、:厚腻苔肝功能多不稳定(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薄苔肝功 能多稳定(25)。
  4、心血管疾病:急性心梗早期(24小时内)43.98%的人在舌前部可出 现红色椭圆或长椭圆的平坦斑块的,其上无苔或少苔且干燥少津(26)。高
血压分期,Ⅰ期多薄黄苔,ⅡⅢ期多白腻苔,黄腻苔(27)。   5、代谢疾病:糖尿病患者(红舌)苔薄干燥常见,舌乳头多有中心性萎缩⑶。---
6、神经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病患者多厚腻苔,随治疗好转,可逐渐转为白薄 苔﹙28)。--- 7、早期妊娠诊断:88%可出现滑苔(60%暗舌)(29)
如果你经常为又厚又腻的舌苔发愁,并且受到口腔异味的困扰,那么见到市场上出现的那种叫做“刮舌苔器”的小玩意儿,你一定会非常想买来尝试一下。且慢!还是先听听专家对那种小“小玩意儿”的看法吧。
发表于: 12:08
应该设置转载!
应该设置转载!
游客(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电信ADSL的网友)
严匡华大夫的信息
严匡华大夫电话咨询
严匡华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近期通话:
今天的化验报告
病人:赵云、女
2岁,今年5月
我是施**。我
骨穿检查为血小
皮疹已一个半月
7月24日发现
上个月二十来号
网上咨询严匡华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严匡华大夫提问
严匡华的咨询范围:
各种血液淋巴系统疾病的个体化中西医结合综合诊治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包括
一.红细胞疾病: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IDA)、巨幼细胞性贫血(MA)、恶性贫血(PA)、再生障碍性贫血(AA)、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各种溶血性贫血(HA)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包括温抗体型AIHA(WAIHA)和冷凝集素病(CAD)及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PCH)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如蚕豆病、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等,红细胞增多症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特发性红细胞增多症(IE)、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SE)、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RE)、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和原发性家族性先天性红细胞增多症(PFCP)等,高铁血红蛋白(MHb)血症,硫化血红蛋白(SHb)血症,卟啉病,先天性转铁蛋白缺乏症(CAT)等。
二.白细胞疾病: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各类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与PDGFRA或PDGFRB或FGFR1重排相关的髓系/淋系肿瘤、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IHES)、类白血病反应(LR)、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IM)、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M)、白细胞增多待查、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MBL)等。
三.血小板疾病(thrombopathies)和出血性疾病(bleeding disorders):血小板减少症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TP),血小板增多症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综合征(TTP-HUS),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如巨血小板综合征(BSS)、血小板无力症(GT)、储藏池病(SPD)和血小板第3因子(PF3)缺乏征,过敏性紫癜(HSP),单纯性紫癜(PS),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等。
四.血栓栓塞性疾病(TED):血栓前状态(PTS)、易栓症、静脉血栓栓塞(VTE)如深静脉血栓(DVT)、动脉血栓栓塞(ATE)如肺(血栓)栓塞(PE或PT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抗磷脂综合征(APS)等。
五.其他血液淋巴系统疾病:急性造血功能停滞(AHA)、Evans综合征、淋巴增殖性疾病(LPD)、包括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又称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在内的各型淋巴瘤、Castleman病(CD)、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多发性骨髓瘤(MM)、重链病(HCD)、轻链病(LCD)、轻链沉积病(LCDD)、淀粉样变性、POEMS综合征(又名骨硬化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MF)、骨髓坏死(BMN)、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名HLH)、恶性组织细胞病(MH)、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CUS)、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IRH)、血色病(HC)、全血细胞增多待查、全血细胞减少待查、淋巴结肿大待查、急慢性淋巴结炎、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脾肿大待查、长期发热待查(LFUO)、血液病急症、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等。
六.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和细胞治疗: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如骨髓移植(BMT)、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脐血移植(CBT)、自体移植(auto-HSCT)、异基因移植(allo-HSCT)、半相合移植(Haplo-BMT)、清髓性移植(MA-HSCT)、非清髓性移植(NST,又称为小移植mini-transplant)和微移植(micro-HSCT)的开展实施,以及移植并发症如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肝窦阻塞综合征(SOS)、间质性肺炎(IP)等的甄别处理;各种细胞治疗如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和与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等。
七.风湿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强直性脊柱炎(AS)、干燥综合征(SS)、多发性肌炎(PD)/皮肌炎(DM)、系统性硬化病(SSc)、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风湿性多肌痛(PMR)、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成人Still病(AOSD)、痛风、骨关节炎(OA)、复发性多软骨炎(RP)、抗磷脂综合征(APS)、银屑病性关节炎(PsA)、结节性脂膜炎(NP)、系统性血管炎(SV)如肉芽肿性血管炎(GPA)、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G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结节性多动脉炎(PAN)、白塞氏病(BD)等等。
八、小儿血液病如小儿白血病、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AIL)、自身免疫性淋巴增殖综合征(ALPS)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唇亡齿寒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