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钦明一个旅有多少人人

文思院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文思院[wén sī yuàn]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文思院是唐后期设置的一个制作机构并为五代两宋时期所沿置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文思院的性质职能和职官设置都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文献记载非常之少所以很少有人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朝&&&&代唐宋掌管官员文思使
自从法门寺地宫发掘以来由于出土的一些金银器上刻有文思院字样的铭文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于是才陆续出现了一些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从内容上看这些成果均局限于唐代文思院且仅涉及了文思院的职能对其机构性质和职官设置没有涉及更不用说五代两宋时期的变化情况了而且还存在不少错误有鉴于此笔者对其进行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研究以考察其自唐后期设置以来至五代两宋乃至于明代长达八百年的发展变化情况关于文思院的始置时间史籍记载得非常清楚所谓唐武宗好长生久视之术于大明宫筑望仙台势侵天汉上始即位斥道士赵归真杖杀之罢望仙台大中八年复命葺之右补阙陈嘏已下抗疏论其事立罢修造以其院为文思院唐会要长安志等书也有与此相同的记载可见唐宣宗大中八年854为文思院的始建时间当不存在疑义问题在于初建的文思院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机构?其因何而得名?关于这些问题宋人曾经做过许多讨论现将其结论罗列如下
高承事物纪原卷7文思院唐
有文思院盖天子内殿之比也其事见画
断然非工作之所而宋朝太平兴国三年
始置文思院掌工巧之事非唐制矣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8载考工
记植氏掌攻金其量铭曰时文思索
故今世攻作之所号文思院
江休复嘉祐杂志曰文思院使
不知从何得此名,或云量名待时文
思索或说殿名聚工巧干其侧因名日
文思院按照事物纪原的说法唐代的文思院只是宫中的一个内殿并非制作机构直到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才设置了制作性质的文思院这一说法明显是错误的已为出土的大量金银器铭文所证实具体资料将在后面详述宋朝在太平兴国三年确实设置过文思院之所以称为初置那是因为五代后期一度废去了文思院宋朝建国之初没有这一机构故日初置高承所说的见于画断的文思殿此书又名唐朝名画录唐人朱景玄撰写据此书记载唐代画家程修己尝画竹障于文思殿此殿早在大明宫兴建之初就已有之唐高宗龙朔元年661曾命许敬宗许圉师上官仪等人在文思殿编修瑶山玉彩一书可证明之此殿直到唐末仍然存在朱全忠强迫唐室东迁时在洛阳宫中又建造了一座文思殿并为五代各朝所沿袭至后晋天福七年942才改名为崇德殿这就说明文思殿与文思院属于两个不同的机构事物纪原将两者误以为一同时也证明了并非如有人所说的唐代不一定有文思殿至于文思院的得名上引青箱杂记认为来自于考工记的时文思索一句而嘉祐杂志兼采了当时流行的两种说法而不加以取舍这是一种谨慎的态度已有的几篇关于文思院的研究成果多采用了前一种说法笔者认为并不妥当关于时文思索一句,宋人林希逸在考工记解一书中解释说时文者古之贤王也犹诗曰思文后稷也时思皆起语也古有文德之君思索之深信至其极能为此嘉量也时文思索是刻在量具上的话因此林希逸的解释也不能说不当问题是唐代的文思院并不制造量具其不过是设在皇宫内廷的一个制造金银器的机构所造金银器也全部归内廷使用采用这种意思来命名这一机构未免有些驴唇不对马嘴宋代的文思院兼造度量衡关于这一点后面还要详论因此宋人在解释文思一词时自然会联想到考工记上的这句话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用到唐代则明显不对了笔者认为文思院的命名很可能因为其位于文思殿之侧的缘故也就是上面所列的第二种说法前面已经提到文思院是在唐武宗所建的望仙台的基础上改置而成的望仙台位于大明宫内而文思殿正好也在大明宫内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考证清楚它们的具体位置估计两者相距不会太远至于文思殿之得名笔者认为取自于钦明文思一语出自尚书·尧典是古人盛赞唐尧的一句话高宗时曾在这里命人编修瑶山玉彩一书计500卷此书为类书需要查阅抄录大量图书因此此殿很可能藏有大量的典籍是宫中又一处藏书之所故取名文思也未始不当更何况以文思为殿名并非始于唐代早在隋代就已有之因此文思二字,并非仅有时文思索一种解释.
有人说望仙台位于南郊上面的引文已经明确记其在大明宫内唐会要卷50亦载始会昌中武宗好神仙之事于大明宫筑台号日望仙论者也引用这段文字但是却截去了半段话新唐书·武宗本纪载会昌五年正月己酉作仙台于南郊……六月甲申作望仙楼于神策军旧唐书·武宗本纪亦载五年春正月己酉朔敕造望仙台于南郊坛……六月丙子神策奏修望仙楼及廊舍五百三十九间功毕从作望仙楼于神策军一句看望仙楼及廊舍显然修建在神策军驻地附近凡研究唐史者皆知神策军并不驻扎在长安城南郊而是驻在城北内苑之中其中右神策军驻在西内苑左神策驻在东内苑史念海先生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第89页唐大明宫图将望仙台绘在月华门内绫绮殿以南的位置上这里距左神策军驻地最近唐敬宗时曾发生过张韶为首的叛乱叛贼杀人宫中敬宗急忙避入左神策军可见其距宫中是最近的大概望仙楼等建筑是由神策军承建的位置又距左神策军甚近新唐书编撰者追求文省事增反倒容易使读者产生歧义上引两唐书只是记载了要在南郊建台但却未记载是否建成估计可能因其位置选在南郊坛即祭天的圜丘之傍违反国家礼制遭到群臣反对所以才改在大明宫内其所制造的刻有文思院造铭文的金银器在法门寺出土的共计8件此外1990年在山西繁峙县出土了一件银盘刻有咸通十三季文思院造一尺二寸银白成圆合盘一具,重壹拾斤展计壹佰陆拾两贯打造小都知臣陈景夫判官高品 臣刘虔诣副使高品臣高师厚使臣弘悫等字样1977年在西安还出土了1件唐代银铤刻有乾符六年内库别铸重卅什两文思副使臣刘可濡文思使臣蛙内库使臣等字样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文思院乃是一个主管金银器制造的机构包括对银铤的铸造在内这是就文思院职能性质而言从政治性质的角度看唐代的文思院则属于内廷机构这不仅体现其机构就设置在宫廷内而且从主管官员的身份看也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众所周知唐后期朝廷行政机构分为南衙与北司两个系统北司系统指以神策中尉枢密使为首的内诸司使系统这个系统各机构的主要官员都由宦官充任其职权除了部分本来就属于内廷事务外主要来自于对南衙系统的侵削在文思院设置之前宫廷所需金银器均由掌冶署或中尚署所辖的金银作坊院负责制造它们均隶属于少府监其中后者的设置始于何时史书缺载成书于开元时期的唐六典一书也没有记载估计其设置至少应该在开元之后大大晚于掌冶署金银器的制造最初应该由掌冶署负责金银作坊院设置以后则转由其负责从唐六典记载的中尚署的职能看其并没有金银器制造的职责当是金银作坊院设置后才把这项职能转移过去的金银器制造不论是由掌冶署还是由金银作坊院负责都是在南衙系统内部转移文思院设置后南衙系统便彻底失去了这一职能而转到了内诸司使系统这种转移倒是完全符合唐后期行政权力转移的趋势
那么文思院到底是否是内诸司使系统的一个机构?前面我们已经论证了其就设在大明宫中除此之外其长官文思使也是由宦官担任的,这是其属于内诸司使系统的最关键的要素从法门寺出土的金银器上的铭文看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
摩羯纹蕾纽三足银盐台刻有 成通九
年文思院造涂金盐台一只并盖共重一十二
两四钱判官臣吴弘悫使臣能顺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杂带银香炉底成
通十年文思院造八寸银金花香炉一具并盘
及朵带环子全共重三百八十两匠臣陈景
夫判官高品臣吴弘意使臣能顺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咸通十年
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
匠臣邵元审作官李师存判官高品吴弘悫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成通
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罗子一副全共重卅
七两匠臣邵元审作官臣李师存判官高
吴弘悫使臣能顺
素面云头银如意成通十三年文思院
造银白成如意一枚重九两四钱打造作官
臣赵智宗判官高品臣诣副使商品高
师厚使臣弘悫
如意柄银手炉成通十三年文思院造
银白成手炉一枚并香宝子共重十二两五钱
打造都知臣武敬容判官高品诣副使
高品高师厚使臣弘悫
迎真身纯金钵盂文思院准咸通十四 年三月廿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金钵盂一枚
重十四两三钱打造小都知臣刘维钊
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臣虔诣
使左监门卫将军臣弘悫
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文思
院准成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
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两
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打造匠臣安淑
郧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
臣虔诣使左监门卫将军臣弘悫从以上铭文看文思院设有使副使判官等官职这些官员是否都是宦官呢?需要略加分析任文思院使的有能顺吴弘悫与前引唐代银铤上所刻的王彦珪共计3人能顺与王彦珪因为铭文中没有更多表明其身份的信息还不好论定但是吴弘悫无疑是一个宦官其在咸通十年前担任文思院判官时铭文中明确记其为高品这是唐代宦官阶层中的一种等级身份日本学者对此曾有过深入地研究至于其后来担任的左监门卫将军一职虽为南衙十六卫中的军职但在唐后期通常均由宦官兼任几乎成为一种通例既然吴弘悫是宦官身份与其同一时期担任同一职务的能顺与王彦王圭两人应该也是宦官身份任副使者有高师厚刘虔诣加上刘可濡,也是3人其中高师厚与刘虔诣两人无疑是宦官身份因为他们都有过高品的头衔担任判官的先后有吴弘悫王全护两人前者为宦官身份至于后者也可能是一个宦官因为唐朝规定三品以上官可以给紫金鱼袋如果达不到三品可以赐给紫金鱼袋但却有所限制唐朝前期的情况不再复述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规定三十考职事官四品散官三品然后许衣紫……如已检校四品官兼中丞先赐绯经三周年已上者兼许奏紫……公事寻常者不在奏限从这一规定看直到唐后期对赐紫金鱼袋仍然控制很严而且还规定公事寻常者不在赐给范围之内王全护的职事官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判官而文思院也不过是一个制造类事务性机构其判官肯定属于公事寻常者而其却能服紫佩金鱼袋因此肯定是一个宦官因为在唐后期宦官阶层势力膨胀皇帝也多有偏袒赐金紫者比比皆是至于文思院中的其他人员是否是宦官还不好论定从已知的其他内诸司使机构的情况看有宦官身份的也有不是宦官的尤其是文思院所辖之工匠绝大数应该不是宦官综上所述基本可以认定文思院应是唐后期新出现的一个属于内诸司使系统的机构其长官及主要职官均为宦官身份顺便提一下,在西安出土的唐代银酒器中有的刻有宣徽酒坊的字样有人认为是金银作坊院的制品笔者认为应是文思院的制品以西安西郊出土的银酒注为例其铭文中有匠臣杨存实等造监造番头品官臣冯金泰都知高品臣张景谦使高品臣宋师贞等字样品官也是唐代宦官中的一种等级身份故以上诸人除杨存实外其余均为宦官酒坊为掌管宫廷酒醴酿造和供给的机构其长官称酒坊使也是属于内诸司使系统的机构之一因为职能的限制其所用酒具只能由专门机构制造故引文中提到的宋师贞的官职决不是酒坊使是否是金银作坊院使呢?应该也不是因为金银作坊院属于南衙系统的少府监管辖故不可能置使并由宦官来担任唐朝自开元以来别置中尚使以检校进奉杂作多以少府监及诸司高品为之唐长孺先生认为中尚使为内诸司使之一并且一直相沿未废那么这里所提到是否是中尚使呢?我们认为也不是因为前面已经论到自文思院设置以来金银作坊院的职能便被其取代唐朝决不可能同时设置两个职能相同的机构而且还都在内诸司使系统内这件银酒注的铭文中明确记其为咸通十三年六月制造此时文思院早已设置因此这件银器肯定是文思院制造的而中尚使只能负责原中尚署的事务即掌供郊祀之圭璧及岁时乘舆器玩中宫服饰雕文错采珍 丽之制了后梁取代唐朝后遂于开平元年907五月改文思院为乾文院后梁此次对文思院的改名并无任何实际意义只是出于不愿再沿袭唐朝机构旧称的心理就其职能而言,并无丝毫的改变反倒造成了一些混乱于是又在开平三年十一月恢复了旧称毋五代文思院仍然设在大内之内所不同的是文思院使不再由宦官充任而是改由士人充任后唐庄宗灭亡后梁后宠信宦官皆给赡优厚委之事任以为腹心内诸司使白天祐以来以士人代之至是复用宦者浸干政事文思院使也不例外又重新委任于宦官庄宗死后唐明宗即位压抑宦者于是又以武臣充任文思使如朱弘昭太原人也少事明宗为客将明宗即位为文思使从而开了宋代文思使专任武臣之先河可能罢废不置了于是在太平兴国三年重新设置了文思院隶属于少府监关于宋代文思院职官设置情况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九之一载监官四人以京朝官诸使副内侍三班充别有监门官二人亦内侍三班充文思院职官仍然有宦官充任表明其虽然隶属于外朝之少府监但尚未完全摆脱内廷机构的性质这是唐代文思院内廷性质残余影响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性质便愈来愈淡化了另据上引之书职官二九之二记载熙宁三年诏文思院两界监官立定文臣一员武臣一员,并朝廷选差其内侍勾当官并罢这一段史料可以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文思院的监官其实是上下两界各二员前引之书记载了监官的总数却脱漏上下两界字样其二明确废去了宦官担任文思院职官的传统另以文臣武臣顶替其职这是政府企图消除其内廷性质的一次尝试不过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尚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据宋史·职官志五载元丰元年1078又诏文思监官除内侍外令少府监同议选差崇宁三年诏文思院两界监官立定文臣一员武臣二员并朝廷选差其内侍干当官并罢说明不知何时又恢复了内侍可以充任文思院职官的旧制于是才有了崇宁三年的这次罢废从此以后不再以宦官充任文思院职官使其彻底摆脱了内廷机构性质的最后一点残余
上引史料中所说的监官三员应该是上下界各三员所谓文思院旧系分上下界两院监官各三员……监门官二员其中监官文臣一员武臣二员可证其是但是却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即文思院的监官何时由上下界各二员变成了各三员?关于这一点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九之一有明确记载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四月四日三司上言东西两坊杂料三千十?余作并入文思院委是繁重乞添差京朝官一员通管上下界从之这段文字在朝官二字之后少了一个各字即增加京朝官各一人充任监官以加强对上下界院的管理除了检查物品出入外对于文思院所雇人役均要把名单报送监门官,每日点名放入之所以设置二员是因为文思院分为上下界两院的缘故
文思院在时期还有一些变化灭亡后高宗仓促南渡机构草创文思院便不再分为上下界院而是合而为一致使弊端丛生于是遂在绍兴三年1133又重新为分上下两界院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在这一年将文思院由少府监划归管辖同时又规定文思院上下界监官并从本部辟差从在京的文武官员中选任监官到由差任表明文思院监官的地位又有所下降了再一个变化就是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并礼物局入文思院圆礼物局负责制造正旦生辰礼物及对外遣使所需之礼物除此之外绍兴三年将绫锦院铸印司并入文思院说明文思院作为一个制造部门事务越来越繁杂机构也逐渐膨胀了关于宋代文思院的下属作坊宋会要辑稿职官之二九之一有详细记载领三十二作……又有额外一十作原系后苑造作所割属共计42作另据咸淳临安志卷8文思院载:领作卅二又有额外一十作至熙宁九年东西坊杂料凡三十余作悉并焉前一书所记应是前期的情况再加上熙宁九年1076增加的三十余作总数应为62作其下属吏职计有匠二指挥手分2人库经司花料司门司专知官副知秤子库子各1人此后吏职数量还有所变化除了工匠和吏员外还有巡防兵士若干人
以上论述了宋代文思院的机构及职官设置情况下面谈谈其长官的情况虽然仍置有文思使一职通常并不过问文思院之事文思院的具体事务由两界院监官管理直到绍兴六年才正式设置了提辖官一职作为文思院的实际长官但是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九之六载直到嘉定四年1211时仍然是居长者不领其事,为属者专其权……姑以文思院言之凡所制造出入监官自专而辖长若无闻焉于是在这年七月有人上奏请求授给提辖官实际掌管文思院的权力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可见长期以来文思院的实际权力掌握在监官们手中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宋朝为了加强皇权有意驾空诸司长官的政策所造成的弊端也是宋制之最不可取者正因为如此自宋初以来虽然有文思使的设置却不许其过问本司之事那么文思使在宋代到底属于何种性质的官职呢?关于这一点著名史学家胡三省明确指出文思使宋以为西班使臣以处武臣即作为武臣一种迁转之阶初犹有正官充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或领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如折惟昌咸平二年九月破言泥族焚其器甲车帐俘斩甚众以功领富州刺史改文思使折惟昌便是以正官充任文思使用来表示其官阶之高下文思使在唐代为宦官充任的内诸司使之一延至宋代亦有以宦官充任此官者如宦官邓守恩宋真宗时任修河钤辖因修河有功自如京使迁文思院使宦官李舜举熙宁中以文思院使领文州刺史带御器械宦官高居简在宋神宗时,以文思使领忠州刺史实为遥领刺史这种情况的出现遂导致了文思使与文思院完全脱钩成为一种与文思院毫不相干的官阶此处就不再详述了
关于唐代文思院的职能前面已经论到了即掌管金银器的制作至宋代仍然沿袭了唐代的这一职能但却有许多发展变化职能较之唐代要复杂得多当然这一切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因为文思院职掌复杂多变所以连清代学者都说文思院使不详所掌关于宋代文思院的职能文献通考卷60文思院条说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彩绘素装钿之饰以供舆辇册宝法物及凡器服之用可见宋代文思院在设置之初职能就比唐代更为广泛所造器物主要是供宫廷及在京诸司之用其所分的上下两界院实际上是一种制作分工规定上界负责金银珠玉等器 物的制造下界负责铜铁竹木杂料等器物的制造两界院之所以有这样的分工主要是出于防弊之需要使贵重物品不致于流失贪污所以在时两界院各自有独立的场地相距稍远并制定了严格检查及登记制度南渡以后事出仓促两界院只好暂时并为一院一俟局势稳定政府遂于绍兴三年又恢复了上下两界的旧制为了防范监官贪赎甚至有人提出请两界监官厅廨舍毋得与本院邻墙皆以防弊欺也尽管如此仍不能杜绝贪赎亏损的发生所谓至淳熙亏陷官缗钱以万计银两以千计监临窃取工食缗钱,月以百计事发因偿多不及五分之一早在时期文思院所掌之职事便已逐渐开始膨胀了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将原归太府寺掌管的度量衡制造并入了文思院从此以后各地官府所需度量衡器皆由文思院制造或者以文思院颁给的度量衡标准样品尺寸由各地制造通常是文思院制造度量衡标准样品后校定明用火印颁降诸路诸路转运司依省降样制造当然在京诸司所用的度量衡则必须是文思院所制同时禁止私造私卖度量衡违者抵罪民间所需斗秤升尺令文思院制造并出卖时期文思院的发展最为迅速绍兴三年铸印司并入文思院这种合并是合理的因为文思院本来就负有制作玉册金宝之责朝野类要卷1对此有详细记载所谓册者条玉为之红线相联可以卷舒字皆金填之或谓玉以研石代之所谓宝者印章也并文思院供造当然这里所谓的宝是指皇室所用的印章百官之印则不能这样称呼否则便是僭越文思院既然有这样的职能将铸印之事并人亦在情理之中如建炎时镇江府因战乱失去了官印长期以来以观察使印代之淳熙十二年1185上奏朝廷命文思院铸印一钮赐之绍兴三年,还将绫锦院并人文思院文思院本来就负责给皇帝后妃制作服饰冠冕包括皇子的服饰制作亦在其内如绍兴三十二年十月礼官言皇子邓庆恭三王遇行事服朝服则七梁额花冠貂蝉笼巾金涂银立笔真玉佩绶金涂银革带乌皮履若服祭服则金涂银八旒冕真玉佩绶绯罗履袜诏文思院制造便是一例绫锦院掌绫锦绢之织造将其并人文思院有利于统筹兼顾方便生产实际上文思院制作的服饰不仅仅限于供给皇室也负责一些特定的服饰或者丝罗类物品的制作如绍熙元年1190太常寺奏请祭祀秀安僖王的祭器祭服由文思院制造提供得到了宋光宗的批准另据武林旧事卷2立春载是日赐百官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罗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袱头之左人谢其实文思院为朝廷诸司所造的物品还很多现将绍兴六年正月文思院奏报的所造物品清单罗列如下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九之三载
本院所造天宁天申功
德疏金镀银轴销金复帕缥带学士院取
造绫罗纸及应抛降料造御炉内司应奉旧用
镀金名件祗候库依格支赐班直行门等诸
色浑间金镀银腰带,国书匣合盒铸节
度承宣观察使以上牌印依法式合用镀金画
造随身宝册缕金缥子……
综上可见文思院所造物品不仅复杂多样而且也不仅限于为宫廷制作朝廷诸司所需物品凡需要统一制造的也多由文思院负责在宋代任命官员所用的告身均以绫纸制成由官告院掌管然绫纸的制造却由文思院负责绍兴五年三月五日言 据文思院下界申见承官告院牒诸色官告万数浩瀚系告青白丝线带子系用机织造阙少人匠织造不前今相度乞将封赠并从黄告除四品以上及职事官监察御史以上并用丝线带子其余官依造空名官告料权用碧绿绫带子充代每五十条为一料其合用工料令户部量审支给候将来告命稀空日依旧从之文思院不仅仅制造捆扎告身的丝带绫纸本身也是由其织造的殿阁词林记卷20载绍兴间由于官告院拥有的绫纸图案简单易于伪造下文思院别织花样还一个事例淳熙十三年李叔永时任侍郎因其父被追赠为太子少师私命文思院工阎谅以销金绫纸为告被御史弹劾李叔永利用自己为文思院上司的便利条件违制超规格为其父织造绫纸,自然是要受收罚处的文思院除了织造绫纸外剃度僧人所使用的度牒也是由文思院制造的关于这一点在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九之二有明确记载就不多说了众所周知钱币的铸造是由铸钱监负责的但是样钱的铸造却是由文思院负责的清波杂志卷2蔡京二事条有旋闻下文思院铸钱样一句可证其事又据岳珂捏史卷3载秦桧在相位颐指所欲为上下奔走无敢议者曹泳尹天府民间以乏见镪告货壅莫售日嚣而争因白之桧桧笑日易耳即席命召文思院官未至趣者络绎奔而来亟谕之日适得旨欲变钱法烦公依旧夹锡样铸一缗将以进入尽废见镪不用约以翌午毕事院官不敢违唯而退夜呼工鞴液将以及期富家闻之大窘尽辇宿藏争取金粟物贾大昂泉溢于市秦桧利用文思院掌管样钱铸造的职能放出朝廷将要改变钱法铸造夹锡钱的风声富家担心如此一来物价必然上涨于是纷纷拿出现钱抢购商品,一举改变了商品销售壅滞现钱流通不足的问题除了满足宫廷及政府对相关物品的需求外有时还要承担一些额外任务如宋真宗时社会风气奢縻服用寝侈不惟士大夫家崇尚不已市井闾里以华靡相胜屡禁不止于是在大中祥符兀年1009二月诏日金箔金银线贴金销金间金蹙金线装贴什器土木玩之物并行禁断非命妇不得以金为首饰许人纠告并以违制论寺观饰塑像者赍金银并工价就文思院换易可见文思院是负有这方面的制造之责的宋仁宗时江州地方官上奏说当地的太平兴国真君观中神像所戴的金冠被贼盗走请下文思院更制绍兴十七年1147宋高宗曾令文思院制造鞍鞯以赐交耻王李天祚则文思院亦有制造鞍鞯之责另据记载在绍兴三年并入文思院的机构还有皮场事材场东西八作司等皮场即皮剥所也原隶于太仆寺所谓皮剥所以掌鬻官私倒毙牛马之事其可为军器之用者拨赴本所事材场掌计度材物前期朴斫以给内外营造之用可见其掌管的是木材的砍伐与储备以供宫廷及在京诸司营造之用东西八作司掌京城内外缮修之事事材场与东西八作司原来均隶属于将作监由于其职事之间关系比较密切故一并转归于文思院管辖综上所述可见文思院已经从唐代一个职能比较单一的机构至宋代已发展成为管辖着众多机构,拥有许多职能且事务繁杂的综合性制作机构从单纯为宫廷生活服务发展到为整个官僚系统服务的重要机构从内廷性质的机构发展为外廷事务性机构的全部过程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文思院对后世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为辽明等朝所承袭据辽史卷48百官志四记载其中京置有文思院并有文思使的官职亦置有文思院其制多与宋同元朝虽然没有文思院的设置却一度使用过宋文思院所制的小口斛以宋一石当今七斗故也是则元之斗斛又大于宋也也置有文思院与宋朝一样隶属于置有文思院一人副大使一人为正副长官所不同的是明代的文思院副大使地位较低分别为正九品和从九品其地位与宋代的提辖文思院不可同日而语宋代以此官为储才之所其品阶视所带寄禄官而定任满外补则可以为知州或杂监司内补则为寺监丞或为秘书省官宋光宗后地位虽然有所下降外补时至少也可为通判之类比之明代无疑要高出许多正因为明代文思院使地位低下甚至一度以工匠为副如帝践位甫逾月即命中官传旨用工人为文思院副使自后相继不绝一传旨姓名至百十人时谓之传奉官这里所谓的帝指明宪宗能获得任命者自然皇帝宠信之人这些都是明制与宋制的不同之处此外还要说明是明代由于中官弄权舞弊将手伸到了文思院干预其事务致使文思院冗员甚多虚耗资财贪污盗窃成风引起朝中清议的极大不满迫使皇帝数次下令裁汰冗员整顿院务然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清朝建立后在许多制度上仿效明制但却没有再设置文思院,这恐怕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现文思院位于西安市65号陕西省文物总店一楼主营仿唐金银器欢迎光临
文思院造鎏金朵带银熏炉神宗熙宁三年1070定制以文武臣各一人为监官元丰改制归少府监初随少府监归隶置及监官置职掌同以文思使为长官改置文思署复称文思院属都水司主管进行舆辇册宝法物和各种器服所需金银犀玉金彩绘素等之制造和供应事宜设副使领其事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全后魏文 -- 卷二十二
◎ 张渊渊,仕苻坚,官爵未详。又仕姚兴父子,为灵台令。姚泓灭,仕赫连昌,为太史令。太武平统万,复为太史令,迁骠骑军谋祭酒。  ◇ 观象赋(并序)《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又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然则三极虽殊,妙本同一;显昧虽遐,契齐影响。寻其应感之符,测乎冥通之数,天人之际,可见明矣。夫机象冥缅,至理幽玄,岂伊管智所能究畅。然歌咏之来,偶同风人,目阅群宿,能不歌吟?是时也,岁次析木之津,日在翼星之分,阊阖晨鼓而萧瑟,流火夕叹以摧颓,游气眇其高搴,辰宿焕焉华布。睹时逝怀川上之感,步秋林同宋生之戚,叹巨艰之未终,抱殷忧而不寐,遂彷徨于穷谷之里,杖策陟神岩之侧。乃仰观太虚,纵目远览,吟啸之顷,懔然增怀。不览至理,拔自近情。常韵发于宵夜,不仕咏歌之末,遂援管而为赋。其辞曰: 陟秀峰以遐眺,望灵象于九霄。(陟,升。遐,远。九霄,九天也。)睹紫宫之环周,嘉帝坐之独标。(紫宫垣十五星在北斗北,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宫中,天帝位尊,故言独标也。)瞻华盖之荫蔼,何虚中之迢迢。(华盖七星,杠九星,合十六星,在大帝上。迢迢,高远之貌。)观阁道之穹隆,想灵驾之电飘。(阁道六星在王良东北,天帝之所乘摄,灵驾之所由从。电飘,疾也。)尔乃纵目远览,傍极四维,北鉴机衡,南睹太微,(四维,四方之维。机衡,谓北斗星。太微宫十星,在翼轸北。)三台剥耙运列,皇座ぁぁ以垂晖,(三台凡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极太微。皇座一星在太微星中。剥啊ⅳ·。皆星光明之貌也。)虎贲执锐于前阶,常陈屯聚于后闱。(三台谓之太阶,虎贲一星在下台南,故言前阶。常陈七星,如毕状,在皇座北,皆宿卫天帝前后,备非常。阐门,宫中之门也。)遂回情旋首,次目文昌。(文昌七星,在北斗魁前,别一宫之名,皆相位次也。)仰见造父,爰及王良。(造父五星,在传舍河中。造父,周穆王御。死,精上为星。王良五星,在奎北。王良者,晋大夫,善御,九方湮之子。良一名邮无正,为赵简子御。死,精托于星,为天帝之驭官。)傅说登天而乘尾,奚仲托于津阳。(傅说一星在尾后。傅说,殷时隐于岩中,殷王武丁梦得贤人,圜画其象,求而得之,即立为相。死,精上为星。乘尾,在龙驷之间。奚仲四星,在天津北,近河傍。太古时造车舆者,死而精上为星。水北曰阳,在河北,故曰津阳也。)织女朗列于河湄,牵牛焕然而舒光。(织女三星在纪星东端,牵牛六星在河鼓南。世人复以河鼓为牵牛。)五车亭柱于毕阴,两河侠井而相望。(五车三柱,都十四星,在毕东北。在宿北,故谓之阴。两河,南河、北河。六星侠东井,东西遥相对,故曰相望也。)灼灼群位,落落幽纪,设官分职,罔不悉置。(灼灼、落落,皆星光明希疏之貌。群位,谓天设三公九卿之官,皇后嫔御之位。分,谓分其所司,而各有所典。罔,无。悉,尽。言无不尽备,官职亦有之也。)储贰副天,庭延三吏。(储贰,谓太子一星,在帝座北。三吏,三公星,在太微宫中也。)论道纳言,各有攸司。(论道,谓三公坐而论道。纳言,谓尚书献可替否)将相次序以卫守,九卿珠连而内侍。(大微宫十星,皆有上将上相次将次相之位。九卿三星在太微庭中,行列似珠之相连而内侍。)天街分中外之境,四七列九土之异。(天街二星,昴毕间,近月星,阴阳之所分,中国之境界。天街以西属外国,旌头毡褐,引弓之民皆属焉。天街以东属中国,萆鹬士冠带之伦皆属焉。四七二十八宿,角、亢,郑国兖州;氏、房、心,陈国豫州;尾、箕,燕国幽州;斗、牛,吴国扬州;女、虚、危,齐国青州;营室、东壁,卫国并州;奎、娄,鲁国徐州;胃、昴、毕,赵国冀州;觜、参,魏国益州;井、鬼,秦国雍州;柳、星、张,周国洛阳、三河;翼、轸,楚国荆州。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经历,地有十二州,王侯之所国。方土所出之物,各有殊异不同者。)左则天纪、枪、ⅰ⑸闾帷⒋蠼牵二咸防奢,七公理狱。(天纪九星在贯索东,天枪三星在北斗杓东,天⑽逍窃谂床东北。摄提六星侠大角,大角一星在摄提间。二咸:东咸四星在房东北,西咸四星在房西北,此星主防奢淫诌佞之事。七公七星在招摇东,接近贯索。贯索为天狱。刑狱失中,则七公评议,理其冤枉。)库楼炯炯以灼明,骑官腾骧而奋足。(库楼十星在大角南。骑官二十七星在氐南。骑官典乘,故曰腾骧也。)天市建肆于房、心,帝座磊落而电烛。(天市二十四星在房、心北,帝座一星在天市中心。)于前则老人、天社,清庙所居。(老人一星在弧南,常以春秋分候之。天社六星亦在弧南。清庙十四星在张南。)明堂配帝,灵台考符。(明堂三星在太微西南角外,灵台三星在明堂西。)丈人极阳而慌忽,子孙ィィ于参。(丈人二星在军市西南。星在南方,故称极阳。慌忽,谓星细小,远邈难见。《老子》曰:「忽兮慌兮,其中有象;慌兮忽兮,其中有物。」子二星,在丈人东。ィ,小貌。孙二星,在子东。《诗》云:「ィ彼小星,三五在东。」此之谓乎?)天狗接狼以吠守,野鸡伺晨于参墟。(天狗七星在狼北,野鸡一星在参东南。天市中街,主警怖,故曰吠守。鸡能候时,故曰伺晨。)右则少微、轩辕,皇后之位,嫔御相次,尊卑有秩。(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南北列,白衣处士之位。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有皇后嫔御之位,尊卑相次,皆秩序之也。)御宫典仪,女史执笔。(御宫四星在钩陈左傍,此星主典司礼仪、威容步趋之事。女史一星在柱下史北。女史记识昼夜昏明,节漏省时,在钩陈右傍。)内平秉礼以伺邪,天牢禁愆而察失。(内平四星在中宫南,有邪媚之事,以礼正之。天牢六星在北斗魁下,有过失则惩其愆也。)于后则有车府、传舍,匏瓜、天津,(车府七星在天津东,传舍五星在华盖上,匏瓜五星在丽珠北,天津九星在匏瓜北。)扶匡照曜,丽珠佩珍。(扶匡七星在天津东,丽珠五星在须女北。丽桂、衣珠、佩珍,后夫人之盛饰。其星主皇后之服也。)人星丽玄以闲逸,哭、泣连属而趋坟。(人星五星在车府南,丽,附;玄,天。言人星近于闲逸。《易》曰:「日月星辰丽于天。」《石氏经》曰:「人星优游,人乃安宁。」,哭二星在虚南,泣三星在哭东。坟墓四星在危南。哭、泣星行列趋向坟墓,故曰连属。)河鼓震雷以糍昕模腾蛇蟠萦而轮菌。河鼓十二星在南斗北,此星昏中南方而震雷。《易》曰「鼓之以雷霆」此之谓也。此星主声音,故曰糍昕模腾蛇二十二星在营室北,形状似糍晟撸故曰轮菌。于是周章高眄,还旋辰极。(辰极,北极。)既觌钩陈中禁,复睹天帝休息。(钩陈六星在紫宫中,天皇大帝之所居。诸宫别馆及天床星,皆是休息寝卧而游也。)渐台可升,离宫可即。(渐台、离宫皆天宫台之名。渐台四星在织女东足下。离宫六星与营室相连。言天帝或升渐台而睹,或就离宫而游。即,就也。《礼记》曰「即宫于宗周」也。)酒旗建醇醪之旌,女床列窈窕之色。(酒旗三星在轩辕左角,天设置酒官为饮燕之事,故建牙旗为标。女床三星在纪星东北端,奉侍天王之女。侍卫天王,必有《关雎》窈窕之美,无妒忌之心,乃可侍卫天王左右,故言列窈窕之色也。)辇道屈曲以微焕,附路立于云阁之侧。(辇道五星在织女西足,屈曲而细小,故言微焕也。附路一星在阁道傍,言天帝出入由阁道附路。豫防败伤,故言天帝立于云阁之侧。)其列星之表,五车之间,乃有咸池、鸿沼、玉井、天渊、建树、百果、竹林在焉。(列宿之外谓之表。咸池三星在天潢东,鸿沼二十三星在须女北,玉井四星在参左足下,天渊十星在龟星东南,建树、百果星在胃南,竹林二十五星在园西南。)江河炳著于上穹,素气霏霏其带天。(江,天江星。天江四星在尾北,言天江星乃炳然著见于天上。素气者,天河白气。素,白。霏霏然,带著于天也。)神龟曜甲于清冷,龙鱼ゼ光以英连。(神龟,龟星也,有五星在尾南。龟知来事,故称神。在河中,故言清冷。鱼龙,谓鱼一星,在尾后河中。尾为龙宿,故言龙鱼。此星在河中,以鱼星之映,水有光曜也。)又有南门、鼓吹,器府之官,奏彼丝竹,为帝娱欢。(南门、鼓吹二星在库楼南,翼西南。器府三十二星在轸南。器府典掌丝竹之事,以娱乐天帝也。)熊、罴绵络于天际,虎、豹傥煜而晖烂。(虎、豹、熊、罴四星在狼星傍。)弧精引弓以持满,狼星摇动于霄端。(狼一星在参东南,弧九星在狼东南。《星传》云:「天下兵起,则弧弓张天。」)其外则有燕、秦、齐、赵列国之名。(外,谓列宿之外,复有诸国之名。齐一星在九坎东,赵二星在齐北,郑一星在赵北,越一星在郑北,周二星在越东,秦二星在周东,代二星在秦南,晋一星在代南,韩一星在晋西,魏一星在韩北,楚一星在韩西,燕一星在楚南。诸列国之名,凡有十二星也。)雷电霹雳,雨落云征。(征,行也。雷电六星在营室南,霹雳五星在上公西南,云雨四星在霹雳南。)陈车策驾于氐南。天驷骋步于太清。(陈车三星在氐南,房星一名天驷。)园、苑周回以曲列,仓、廪区别而殊形。(天园十四星在苑南,天苑十六星在昴、毕南,天仓六星在娄南,天廪四星在昴南,言形象殊别不同也。)内则尚书、大理、太一、天一之宫,(尚书五星在紫微宫门内东南维。大理二星在紫徽宫中。太一、天一各一星,相近,在紫宫门南。)柱下著术,传示无穷。(柱下史一星在北极东。)六甲候大帝之所须,内厨进御膳于皇躬。(六甲在华盖下,内厨二星在紫宫西南角外。)天船横汉以普济,积水候灾于其中。(天船九星在大陵北,积水一星在天船中。)阴德播洪施以恤不足,四辅翼皇极而阐玄风。(阴德二星在尚书西,四辅四星侠北极。播,布。洪,大。玄,天也。阴德之官,必有阳报。夫阴施阳报,自然之常数,贫穷困死,生民之极艰。以至困乏□死,遭阴德之终。故穷者不希周恤而惠与自至,施者无求于报而酬答自来。斯乃冥中之理,大象岂虚构其曜哉?四辅星既翼佐北极之枢,又能阐扬天帝之风教,故言阐玄风也。)恢恢太虚,寥寥帝庭。(恢恢、寥寥,皆广大清虚之貌。《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帝庭,谓太微宫也。)五座并设,爰集神灵。(五座,谓太微宫中五帝座也。黄帝灵威仰位东方,赤帝赤放位南方,白帝白招矩位西方,黑帝汁光纪位北方,黄帝含枢纽位中央。五帝各异,并集诸神之宫,与之谋国事。《孝经·援神契》曰:「并设神灵集谋。」此之谓也。)乃命荧惑,伺彼骄盈。(荧惑常以十月、十一月入太微,受制伺无道之国,故曰伺彼骄盈也。)执法刺举于南端,五侯议疑于水衡。(太微南门,谓之执法。刺举者,刺奸恶,举有功。五侯五星在东北。东井为水衡,辨疑狱,五侯议而评之也。)金、火时出以成纬,七宿匡卫而为经。(金、火,荧惑、太白也。七宿,谓一方七宿。天文谓五星为纬,二十八宿为经,故举金火七宿为言,则五星二十八宿可知也。言五星出人,伏见有时,不常出也。)囔顷牌洳㈥祝粲若三春之荣。(言星辰布曜,若春日之荣华也。)睹夫天官之罗布,故作则于华京。(言天官罗布于上,王者法效于下。《论语》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也。」)及其灾异之兴,出无常所。(言灾异出无常宿,随其善恶而处之。假使郑国有事,则变见角、亢也。)归邪缤纷,飞、流电举。(如星非星,如云非云,谓之归邪。夹以微气,故称缤纷。飞,飞星也。流,流星也。飞星与流星各异,飞星焱去而迹绝,流星迹存而不灭。电举者,似焱电长。)妖星起则殃及晋平,蛇乘龙则祸连周楚。(《春秋》鲁襄公十年春正月戊子,妖星出于婺女,见于申维。婺女属齐,申为晋分。梓慎见妖星出,知晋侯以戊子日死。蛇乘龙,谓襄公二十八年,岁星次天津,于玄枵十五度,在虚下。岁星主木,位在东,体合房、心,故名龙。虚在坎,坎子位,次玄枵,龟蛇之类。岁星失次,行虚之外,出其下,故曰蛇乘龙。龙位寿星,宋、郑之分。梓慎见蛇乘龙,知饥在宋、郑。然裨灶以为周王及楚子皆死。二人推变不同,所见各异。梓慎、裨灶,古之良史也。)或取证于逢公,或推变于冲午。(逢公,齐邑,姜之先。言逢公死时,亦有此星见,梓慎推星,以此方之,知晋平公将死。冲午,谓虚宿对午。午为张、翼,张、翼周楚之分,裨灶占知周王、楚子死,故言推变于冲午。)乃有钦明光被,填逆水府,(昔尧遭洪水,填星逆行入水府。《书》曰:「钦明文思,光被万邦。」)洪波滔天,功隆大禹。(言洪水既出,尧命鲧治之而功不成,乃复命禹治而平之,禹有济世之难,治水之功。《书》曰:「洪水滔天。」又曰:「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此则冥数之大运,非治纲之失绪。(言尧遭洪水,致填星逆行之异,非不德所致,此乃运数应尔也。)盖象外之妙,不可以粗理寻,重玄之内,难以荧燎睹。(言玄理微妙,不可知见也。)至于精灵所感,迅逾骇向。刑轲慕丹,则白虹贯日而不彻。(昔荆轲慕燕太子丹之义,入秦为刺客,虽至精感上,而事竟不捷。)卫生画策,则太白食昴而ゼ朗。(昔卫先生为秦画策于长平,昭王疑而不信,太白有食昴之变。)鲁阳指麾,而曜灵为之回驾。(鲁阳,古之贤人,以手麾日,能再回也。)严陵来游,而客气著于乾象。(昔光武为白衣时,与严陵相厚善,及登帝位,陵来入见,太史奏曰:「客星犯帝座。」光武诏曰:「乃严子陵,非客。」)斯皆至感动于神牛诚应效于既往。尔乃四气鳞次,斗建辰移。虽无声言,三光是知。(言四时代谢不常,每月斗移建一辰,天无声言语止以星辰见变谴,以示人也。)星中定于昏明,影度以之不差。测水旱于未然,占方来之安危。(孟春正月,昏参中,旦尾中。仲春之月,昏弧中,旦建星中。季春之月,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孟夏之月,昏翼中。旦婺女中。仲夏之月,昏亢中,旦危中。季夏之月,昏心中,旦奎中,孟秋之月,昏建星中,旦毕中。仲秋之月,昏牵牛中,旦觜Δ中。季秋之月,昏虚中,旦柳中。孟冬之月,昏危中,旦七星中。仲冬之月,昏东壁中,旦轸中。季冬之月,昏娄中,旦氐中。冬至之日,建八尺之标,影长一丈三尺五寸也。夏至之日,影长一尺六寸也。影长为水,影短为旱。)阴精乘箕,则大飙暮鼓,西南入毕,则淫雨滂沲。(阴精,月也。东北失道入箕则多风。移而西南,失道入毕,则多雨。雨三日为淫雨。《诗》曰:「月丽于毕,俾滂沲矣。」《书》曰:「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此之谓也。)譬犹晋锺之应铜山,风云之从班螭。(言云从龙,风从虎,同气相求,同类相应,蜀山崩而晋锺鸣也。)若夫冥车潜驾,时乘六虬。大仪回运,万象俱流。(六虬,六龙。《易》曰:「时乘六龙以御天。」此皆是天回运转。)北斗俄其西倾,群星忽以匿幽。(幽,暗也。)望舒纵辔以骋度,灵轮浃旦而过周。(望舒,月也。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周天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一日一夜运转过周一度。浃,匝也。至旦晓而过匝,故曰浃旦而过周也。)尔乃凝神远瞩,晒目八荒。察之无象,视之眇茫。状若浑元之未判别,又似浮海而睹沧浪。幽遐迥回希夷,寸眸焉能究其傍。(凝神,精不动也。言极远傍视,茫然若造化之始,元气未分,似浮海远望而不见其边。《论语》曰:「乘桴浮于海。」《老子》曰:「听之不闻其声,名曰希;视之不见其形,名曰夷。」)于是乎夜对山水,栖心高镜。远寻终古,攸然独咏。美景星之继昼,大唐尧之德盛。(《瑞应图》曰:「景星大如半月,生于晦朔,助月光明。」当尧之时,有此星见,故美尧之德能致之也。)嘉黄星之靡锋,明虞舜之不竞。(昔舜将受禅于尧,先有星见,圆而无锋芒。言舜当用土德王天下。星见而无芒角者,示揖让而受,不以兵事争竞也。)畴吕尚之宵梦,善登辅而翼圣。(昔太公未遇文王时,钓鱼于嫦,夜梦得北斗辅星,神告尚以伐纣之意。事见《尚书·中侯篇》也。)钦管仲之察微,见虚、危而知命。(昔管仲与鲍叔牙商贾于南阳,见三星聚虚、危之分,知齐将有霸主,遂共戮力,来投齐地也。)叹荧惑之舍心,高宋景之守政。(当春秋时,荧惑守心,景公不从史韦之言,荧惑退舍,而延二十年。)壮汉祖之入秦,奇五纬之聚映。(昔汉祖入秦,五星聚于东井,秦之分。)尔乃历象既周,相佯岩际。(相佯,倘佯也。《尚书》曰:「历象日月星辰。」)寻图籍之所记,著星变乎书契。览前代之将沦,咸谴告于昏世(言先代之君将沦亡,天必告灾异之徵也)。桀斩谏以星孛,纣簋荒而致彗(夫景星见则太平应,彗、孛作而祸乱兴,天之常也。昔夏桀无道,斩关龙逢而极恶,孛星见,汤伐之,放于鸣条之野。殷纣设炮烙之刑,彗星出,武王悬之白旗也)。恒不见以周衰,枉蛇行而秦灭(昔鲁庄公十年夏四月,恒星不见,自是以后,周室衰微。枉矢出,蛇行而无尾,自昔项羽入关,有此变。见《汉书》)。谅人事之有由,岂妖灾之虚设。(言天以冥应,玄象为变,要由人事,岂妖灾而已。)诚庸主之难悛,故明君之所察。(言庸君暗主,玄象谴告,不能改行自新以答天变。贤君明主则不然,见天灾异,惧而修德也。)尧无为犹观象,而况德非乎先哲。(夫唐尧至治,犹历象璇玑,窥七政,况德不及古,而不观之乎。《魏书·张渊传》,又见《十六国春秋》六十九。无注。案:「张渊」《北史》作张深,《文选·月赋注》引作「张泉」,皆避唐讳。《初学记》一略载此赋,作宋张镜。《隋志》有《宋新安太守张镜集》十卷,岂此赋又见《张镜集》邪?疑《初学记》「宋」字误。)◎ 崔宏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魏司空林六世孙。仕秦,为苻融阳平公侍郎,领冀州从事,管征东记室。徵为太子舍人,不就,左迁著作佐郎。历苻丕征东功曹。苻坚亡,慕容以为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道武以为黄门侍郎,迁吏部尚书。赐爵白马侯,加周兵将军。明元时拜天部大人,进爵为公。泰常三年卒,赠司空,谥曰文贞。  ◇ 国号议三皇五帝之立号也,或因所生之土,或即封国之名。故虞、夏、商、周始皆诸侯,及圣德既隆,万国宗戴,称号随本,不复更立。唯商人屡徙,改号曰殷,然犹兼行,不废始基之称。故《诗》云「殷商之旅」,又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此其义也。昔汉高祖以汉王定三秦,灭强楚,故遂以汉为号。国家虽统北方广漠之土,逮于陛下,应运龙飞,虽曰旧邦,受命维新,是以登极之初,改代曰魏。又慕容永亦奉进魏土。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国,斯乃革命之徵验,利见之玄符也。臣愚以为宜号为魏。(《魏书·崔玄伯传》)◎ 崔浩 浩,字伯渊,小名桃简,宏长子。皇始中,为通直郎。天兴中,给事秘书,转著作郎。明元即位,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泰常中,袭父爵白马公。东宫建,以为右弼。寻拜相州刺史,加左光禄大夫。太武即位,以公归第。始光中,进爵东郡公,拜太常卿。神壑校加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进司徒。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坐修国史忤旨,并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夷族。时年七十。  ◇ 册封沮渠蒙逊为凉王昔我皇祖,胄自黄轩,总御群才,摄服戎夏,叠曜重光,不殒其旧。逮于太祖,应期协运,大业唯新,奄有区宇,受命作魏。降及太宗,广辟崇基,政和民阜。朕承天绪,思廓宇县,然时运或否,课硭恼牛赫连跋扈于关西,大檀陆梁于漠北,戎夷负阻,江淮未宾,是用自东徂西,戎轩屡驾。赖宗庙灵长,将士宣力,克翦凶渠,震服疆犷,四方渐泰,表里无尘。王先识机运,经略深远,与朕协同,厥功洪茂。当今运锺时季,僭逆凭陵,有土者莫不跨峙一隅,有民者莫不荣其私号,不遵众星拱极之道,不慕细流归海之义。而王深悟大体,率由典章,任土贡珍,爱子入侍。勋义著焉,道业存焉。惟王乃祖乃父,有土有民,论功德则无二于当时,言氏族则始因于世爵。古先帝王,褒贤赏德,莫不胙土分民,建为藩辅,是以周成命大公以表东海,襄王锡晋文大启南阳。是用割凉州之武威、张掖、敦煌、酒泉、西海、金城、西平七郡封王为凉王。受兹素土,苴以白茅,用建冢社,为魏室藩辅,盛衰存亡,与魏升降。夫功高则爵尊,德厚则任重,又加命王入赞百揆,谋谟帏幄,出征不怀,登摄侯伯。其以太傅行征西大将军,仗钺秉旄,鹰扬河右,远祛王略,怀柔荒隅,北尽于穷发,南极于庸岷,西被于昆岭,东至于河曲,王实征之,以夹辅皇室。又命王建国,署将相群卿百官,承制假授,除文官刺史以还、武官抚军以下。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跸,如汉初诸侯王故事。钦哉惟时,往践乃职,祗服朕命,协亮天工,俾九德咸事,无忝庶官,用终尔显德,对扬我皇祖之休烈。(《魏书·沮渠蒙逊传》。崔浩之辞也。)  ◇ 议军事表昔汉武帝患匈奴疆盛,故开凉州五郡,通西域,劝农积谷,为灭贼之资。东西迭击。故汉未疲而匈奴已敝,后遂入朝。昔平凉州,臣愚以为北贼未平,征役不息,可不徙其民,案前世故事,计之长者。若迁民人,则土地空虚,虽有镇戍,适可御边而已,至于大举,军资必乏。陛下以此事阔远,竟不施用。如臣愚意,犹如前议,募徙豪疆大家,充实凉土,军举之日,东西齐势,此计之得者。(《魏书·崔浩传》)  ◇ 上《五寅元历》表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孝经》、《论语》、《诗》、《尚书》、《春秋》、《礼记》、《周易》。三年成讫。复诏臣学天文、星历、《易》式、九宫,无不尽看。至今三十九年,昼夜无废。臣禀性弱劣,力不及健妇人,更无馀能,是以专心思书,忘寝与食,至乃梦共鬼争义。遂得周公、孔子之要术,始知古人有虚有实,妄语者多,直正者少。自秦始皇烧书之后,经典绝灭。汉高祖以来,世人妄造历术者有十馀家,皆不得天道之正,大误四千,小误甚多,不可言尽。臣愍其如此。今遭陛下太平之世,除伪从真,宜改误历,以从天道。是以臣前奏造历,今始成讫。谨以奏呈。唯恩省察,以臣历术宣示中书博士,然后施用。非但时人天地鬼神知臣得正,可以益国家万世之名,过干三、皇五帝矣。(《魏书·崔浩传》)  ◇ 上疏赞明寇谦之受神诰事臣闻圣王受命,则有大应。而《河图》、《洛书》,皆寄言于虫兽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对,手笔粲然,辞旨深妙,自古无比。昔汉高虽复英圣,四皓犹或耻之,不为屈节。今清德隐仙,不召自至。斯诚陛下侔踪轩黄,应天之符也,岂可以世俗常谈,而忽上灵之命。臣窃惧之。(《魏书·释老志》。崔浩独异寇谦之言,因师事之,授其道术。于是上疏,赞门其事。)  ◇ 注易叙国家西平河右,敦煌张湛、金城宗钦、武威段承根,三人皆儒者,并有俊才,见称于西州。每与余论《易》,余以《左氏传》卦解之,遂相劝为注。故因退朝馀暇,而为之解焉。(《魏书·张湛传》)  ◇ 食经叙余自少及长,耳目闻见,诸母诸姑,所修妇功,无不蕴习酒食。朝夕养舅姑,四时供祭祀,虽有功力,不仕僮使,常手自亲焉。昔遭丧乱,饥馑仍臻,饣ナ吆口,不能具其物用,十馀年间,不复备设。先妣虑久废忘,后生无所知见,而少不习业书,乃占授为九篇,文辞约举,婉而成章,聪辨疆记,皆此类也。亲没之后,值国龙兴之会,平暴除乱,拓定四方。余备位台铉,与参大谋,赏获丰厚,牛羊盖泽,赀累巨万。衣则重锦,食则粱肉。远惟平生,思季路负米之时,不可复得,故序遗文,垂示来世。(《魏书·崔浩传》。浩母卢氏,谌孙女也。浩著《食经叙》。又《北史》二十一)  ◇ 论诸葛武侯承祚之评亮,乃有故义过美之誉,案其迹也,不为负之,非挟恨之矣。何以云然?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僭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险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魏书·毛修之传》)  ◇ 广德殿碑颂肃清帝道,振慑四荒,有蛮有戎,自彼氐羌,无思不服,重译稽颡,恂恂南秦,敛敛推亡,峨峨广德,奕奕驶汀#ā端经·河水注》三。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树碑,勒宣时事,碑颂云云。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之辞也。碑阴题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遐等从臣姓名。)  ◇ 女仪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一作「进」。)履韦蔑于舅姑,践长至之义也。(《御览》二十八,又六百九十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有多少颗牙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