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仁君子远看给人的印象是严肃,近之后什么的,求原话

孔子说的“君子”是“真君子”吗?
在《论语》里可以看出,孔子很崇尚“君子”这一理论,大家好好琢磨过“君子”吗?孔子的《论语》用三十一条孔子的语录来定义“君子”,我浏览了一下论语,对于他的“君子”理论总结出几个特点,并举相应的例子。先说明一下,为什么我谈的是教育却要谈孔子在政治上的观念呢?第一,孔子的教育主要是想培养奴隶社会晚期优秀的国家干部,而他貌似以把学生培养成“君子”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那我们就很有必要来探讨一下这个标准,也很有必要探讨一下他定标准的思维模式。第二,更有必要讨论一下,这种思维方式是否可以应用于现在?是否原封不动的用呢,还是换一种方法用?或者反其道而行之?
  他论述君子的特点。
  老把自己的政治梦想强加给别人。
  来看看几句孔子的论语:
  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翻译:君子关注道德成就,小人物关注田产房屋;君子关注道德原则与法律规范,小人物只关注个人实惠。”
  我从三个角度来说这句话。
  一:孔子为什么那么关心“道德成就”呢?因为他想在政治上有所,这点事众所周知的吧。政治的作用对象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作用方式是“体制建设”。孔子谈到的“德”主要是想作用于人,而“刑”则是体制,也是为了作用于人。当他讲的东西被认可甚至被采纳以后,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梦想了,这么来看,“德”和“刑”是不是和他的梦想息息相关呢?一个人的梦想能算是他追求的一种自身利益吗?非要将“利益”等同于“金钱”吗?既然孔子自己也是追求利益的,那他凭什么去说“怀土”“怀惠”的人是“小人”呢?大家都一样有各自生活在世界上的意义,难道就因为追求不同、梦想不同他就有权去用“小”这类鄙视的字眼去形容和指责那些和他追求不一样利益的人吗?他凭什么把自己的政治梦想强加给别人呢?注意,我不是反对有政治梦想,而是不应该把自己的个人梦想强加到别人身上。更何况,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很多东西不是某一个人能说了算,比如,假如我现在觉得某条法律不公平,那么,我能去改吗?我关心了“刑”,可是起什么作用呢?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才是最实际的,至少那不会给别人和社会添麻烦。在古代,也许只有从政才能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吧,但是现在,实现价值的渠道很多,做科学家,做名医,做企业家,做导演,做音乐家,做律师等等,很多很多,而且不同的职业对于素质要求也不一样,也就是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义”和“利”,我们不违背行业或者自己所该扮演的角色里的“义”才是重点(行业是合法行业),也就是“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既然“义”会有不同,那么,我们在教育里面,是否应该试着去创造一种能容纳更多的特点的人的教育环境,舆论环境,是否非要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不同的人呢?这样的标准能制定出来吗?如果能制定,那应该是哪一部分人说了算呢?那部分人说了,一定能被执行和认可吗?如果制定不了确切的,是否至少应该有一个舆论引导的方向?
  二:“小人”为什么“怀土”“怀惠”?“怀土”的除了地主应该主要就是农民了。不管是哪一方,土地都是他们活下去的根本,既然是活下去的根本,那么他们能不关心吗?“怀惠”的不一定是商人,可能是任何人。人类早就有了交易行为,尤其在货币出现以后,更加加速了这一种行为的发展,并且交易在人类生活中日益重要。试问,你认为你在孔子眼中是“小人”吗?他以“怀土”“怀惠”来标注出“小人”的特征,那在今天,你心里想要“房”想挣“钱”吗?如果机器猫用时光机把孔子带到现在的21世纪,你认为孔子会是什么反应?让孔子在现代社会生活个两三年,又让机器猫把他送回去,你认为他又会有怎样的感悟?也许看到这里,你会说孔子指的是官员中那些不关心“德”“刑”,而只管自己“土”“惠”的人,这样的人,孔子称其为小人,那可能是政治立场不一样,那时奴隶社会晚期封建社会初现,不管是官员还是王族,争的不就是土地吗?所以,重点并不在于孔子在政治上的对手是否关心“土”“惠”,而在于怎样能让他们为国效力,确切的说,应该是怎样为王室效力,用心理学原理解释就像是“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一样,重点不在于铃铛本身能否让狗分泌唾液,而在于实验者让铃铛和什么东西建立连接,让狗在听到铃声的时候能做出预期反应。孔子一味提到“小人”只关心“德”“刑”,那么,如果有完善的机制,强有力的执行力,能引导他们的利益心理而为王室效力是不是才是重要的呢?注意,我不是为“小人”翻身,而是为孔子对“小人”下定义的思维方式来说,他说的不是对,而是不全面。“小人”这个词到现在,基本上定义和那时候有很大不同。
  三:这句话在现代社会更加不成立,现在的人“刑”和“惠”都得怀,但未必要像孔子那天天天去操心。现代社会,房子,工作,金钱,人的基本权益,人际关系等等已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须品了,就像内裤和牙刷。世界上本没有牙刷,本没有内裤,但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试问:你还能接受长期不用牙刷和不穿内裤的生活吗?古代,不开心就可以隐居,现在你以为土地是可以随便开采的?你以为住房用地不需要审批?批了你自己能盖?盖了以后呢?你怎么维持生活?刀耕火种?古代社会的刀耕火种是在群居社会下进行的,所以,他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工,从而劳动所获得的产品也出现差异,而人类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这样,便产生的交易,交易带动货币产生,人类便一步一步的走到今天。社会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不光是需要“怀刑怀惠”也要“怀德怀刑”,你会去关注你自己的经济利益,社会基本权益,情感需求,也会去关注社会舆论导向,会去关注新的政策和法规,因为这些东西不再是停留在某一个群体的事情的层面上,而是关系到每一个人。不知道大家对这个“关系到每一个人”有多少理解,举两个极端的例子,如果现在社会舆论导向是“女人都不应该出来工作”,那么,这个社会的女人和男人即将面临什么呢?女人人生价值就被局限了,而男人必须承担更加繁重的社会负担。假如现在国家说“要闭关锁国”,你那么你认为你的生活又会有什么变化呢?最起码,互联网变成了局域网,你能接受现在的互联网变成局域网的生活吗?
  我并不是要把“君子”和“小人”拉到一个平面上,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朝代“君子”这个词语的定义日渐多元化和具体化,也就是,到我们现在认为的“君子”和孔子最初提的“君子”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比如,像唐朝的狄仁杰这样的人,他肯定被认为是君子,那么像,人们心目中就开始出现更多具体的榜样,而且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出现不同的榜样,甚至民众身边一些做人比较“好”的人也会被称为“君子”。我也不是意在说“君子”是伪。
  在《论语》里,说君子的有“强加自己政治梦想”的句子,还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什么非要把“利”和“义”对立起来呢?一个是物质形态,一个是意识形态。
  第二,孔子的仁爱比较浅薄,并且喜欢带着感情色彩去看待和处理事物。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看完这句话,也许很多人一开始,就要为孔子这种精神感动,在13岁第一次读《论语》的这句话时,我觉得他讲的很有道理,但是到我17岁的时候,我完全认为他这么说是不对的。首先,孔子就犯了一个错。就是把“兵”“食”这两种物质形态的东西和“信”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放在一起对比筛选。学过唯物主义哲学都知道“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说到这里,想起一些人老喜欢问别人如果“爱情”和“金钱”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一个的问题,如果该问有一个正确答案或者说最合理的答案,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假设法求证。第一:假设选“金钱”,难道有了钱,你一辈子可以不恋爱?相反,有了钱,你更会去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当然,精神方面的追求不光是爱情,但其中也包括爱情。第二:假设,你选了“爱情”,那么试问,当你们有了小孩,孩子要上学,需要钱但是你没有的时候,你会不会感到那句“我爱你”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你拿什么来爱?也是想通过这个例子说一个问题:学生说学生懂,考试能考高分,但是会不会用,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凡是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懂”这个道理,但是他们很多还是会问别人“爱情重要还是金钱重要的问题”,并且依旧会把很多难以比对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和物质形态的东西放在同一个平面进行比对。
  其次,孔子敢在第一句那么轻松的说“去兵”,我有点无语。他可是处在春秋战国,当时各国陷入一种备战状态,局部战争已经逐步涌现。在那样的情况下,去兵?自己的国家都被侵略了,人民生命安全都处于被威胁的状态下,你跟民众谈“食”?那些“食”连给民众当祭祀品都轮不到,肯定被侵略的人抢走。当人民面临你“去兵”这种重大失误而导致国破家亡的时候,孔子敢跟民众去谈“信”?即使没有侵略者,就能“去食”?你去掉粮食,人民都饿着肚子,你敢跟那些民众谈“信”?那些饥民把你活煮了充饥都敢。把“食”去掉,国库空虚,不光饥民大增,当时官员和仕者俸禄不保,尤其是当军队供给不足的时候,即使将士个个抱着必死的决心战斗,试问,饿着肚子,你有多少胜算呢?“信”是建立在对方有所为的条件下,“信”是不能单独出来谈的,光是谈“信”那跟吹牛有什么区别。他在谈论政治的时候总是喜欢把政治架空。也许你要说孔子在他很短的从政期间并没有做他所说的“去食”“去兵”的假设,仅仅是理论假设。那假设能实施吗?君主会同意他实施吗?理论?就因为是理论,才更需要发现他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的弊端,人类因为理论错误而导致的实践错误还少吗?孔子的本意非常好,但是他仅仅把重点放在一个人内心的出发点是否好,而不注重实际上自己的思想给别人给社会带来的是什么。也就是,他注重主观出发点而不注重实际效用。既然是一种思维模式,那么,这样的思维模式不会局限于某一种行为,而是会被运用于方方面面,包括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孔子这种把政治架空的简约的管理思维模式,深感无语。如果管理的核心思想走简约唯美的路线,那管理方式就会变成野兽派的路线,管理对象受到的管理就会变成朦胧的印象派,到头来,涉及管理的每一方都会成为错误理论的受害者和牺牲品,“管理是最严肃的爱”(牛根生说的一句经典),孔子好像不怎么懂得这个道理。孔子很多“仁爱”措施都比较空泛(不怪他,毕竟在两千多年前有这觉悟已经不错了),“君子”根本没有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他说的“圣人”等等,更加虚无缥缈,有影而无实,他自己说过他从来没遇到过“圣人”,那么建立这么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到最后沦为浮夸的载体,当然,最后还是成为了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吧。孔子纵使百般仁爱,他的想法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实行,根本无法真正有效的去实施,或者即使实施更多的教育措施,舆论引导,那也都是事倍功半的,并且容易陷入一种形式主义,最后就会像鲁迅的《高老夫子》那样,满口仁义道德,用于约束他人,自己则人前一个样子,人后一个样子。不是说没有人做得到,而是他的很多说法是不符合人的最基本人性的,再加上被解读的人不断想象。那么,为什么当时的人那么信任孔子,后人如此膜拜孔子呢?之前说过孔子的生活环境和性格了,他确实是一个诚恳而善良的人,这在心理学里面可以用“晕轮效应”来解释,就是当你接触到一个人,他某一个方面打动你的时候,你很容易觉得其它方面一样“好”。孔子很诚恳或者善良或者其他品质打动你,你容易把给你印象好的那些品质的感觉复制到他的别的性格或者能力上去,比如,你认为孔子是一个为天下着想的人,对于他的行为,你更多的相信他是处于好的目的,于是,你就会忽略它的行为的实际效用。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大部分女人眼中,自己的恋人很完美,至少在婚前是很完美的,你相信他会成功,你相信他的承诺是真的(也许因为他跟你约会从不迟到),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有能力去兑现给你的更多的承诺,就好像“婚”掰开来看就是“女”“昏”,女人昏头的时候就结婚了,当然,不是所有结婚的女人都昏头,但确实有一部分是糊涂着结婚的。
  《论语》里记录,孔子说,看一个人过去的言行能看出他的为人,但是,当有人提到“周朝”末期的种种不是时,孔子却回避,反而说起什么“过去的事情”就不要计较了,之类的说辞。
  第三,把君子从人性中脱离出来。
  这一点,在很多句子里都有体现,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大概是:“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我看完这句话,甚至在想,是不是在孔子春风得意的时候说的,或者在鄙视政敌的时候说的。我一点也不觉得孔子“坦荡荡”,他连别人“怀惠”“怀土”都接受不了,试问,他到底是自我感觉“坦荡”在哪里了?
利益争锋而已吧。小人“欲念”多?人类本来就有七情六欲,我不相信孔子没有性欲,这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戚戚”也是人的正常反应。如果做“君子”需要以放弃人性的最基本需求为前提,那么这是否难以普及教育,也难以真正意义上实施呢?最终变成口号和虚言。
  第四,不从实际情况出发来思考问题,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味。
  要把人性看作一块橡皮泥,你可以对它施展力气,但是你再使劲,橡皮泥只会改变形状而不会被你捏碎或者捏小,体积是恒定的。
  在《论语》里,有一处好像说到,他某个学生没有做好某件事,然后孔子就说是学生没有尽力。我们不能直接知道当时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但是试问,孔子难道实现了他自己想做的所有事?理论永远要为实践服务,所有的标准和评价条件要和现实相切合,否则,那些都是阻碍社会的东西。
  这个就太多例子了,他的学生也直接说过,孔子指的君子其实就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过度固执于某一个标准或者某种并不包罗万象的价值观念,久而久之就会变得狭隘,因为他很难接受那些和自己主观意识冲突或者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即使科技进步了,我们在道德观念上不让步,那么,科技只会不断的被牵制,创新的阻力也必然大大增加。
  懦弱。
  孔子虽想为政,但是却不站在君王的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一味说些根本不会被君主采纳的东西,我不清楚孔子到底去过哪些国家,不过他好像一直仕途不顺。至于鲁定公用孔子一事,怎么说呢,因为鲁定公本身就笨,孔子比他当然要精明得多,但是之前晏婴就不那么看孔子。而后来的卫灵公呢,本身就是好色且不明是非的人,别人在他耳朵旁边说几句孔子的不是就监视孔子。孔子政治不顺,不光是他个人原因,更多的是环境因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孔子说君子远看是严肃,近了以后是和蔼。求原话_百度知道
孔子说君子远看是严肃,近了以后是和蔼。求原话
这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听其言也厉,埂堵塾铩ぷ诱拧不知是否为你所需要的原文。,望之俨然,「君子有三变,子夏曰,即之也温,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