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杀手穿越之倾城天下之泪电影写论世界普遍联系与人类感恩情感的形成

难得糊涂的喜欢 | LOFTER(乐乎)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难得糊涂 的喜欢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273dec_a76842',userId:2701067,blogListLength:30};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10 新闻类和传记类文本阅读1
文字介绍,需要完整内容请下载!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09 论述类和普类文本阅读1
一、(14届吉林长春高三第三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铁血柔情林觉民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
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
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举童子试,厌恶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
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
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
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
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
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林
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
,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
,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
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
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
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
,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
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
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
,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
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
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
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
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
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
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
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
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
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
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
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
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
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
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
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
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
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
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
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
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
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
、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删节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
了满意的妻子,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
B、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并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
的妻子,这期间还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C、起义前夕的一天,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
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D、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
饱满,并且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性。
E、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
命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小题2】林觉民的“铁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传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认为,林觉民明知“此举必败”,却义无反顾的投身光复的事业,是为天下
人谋福;但也有人认为,他置父亲的期望于不顾,抛下妻儿,连家人都不能感受幸福
,何谈天下!对此,你怎么看?结合文本,说说理由。(8分)
E项3分, C项2分,B项1分
①加入同盟会,不惜牺牲亲情,为革命积极奔走;②怀着杀身成仁的决心,参加广州起义
;③面对敌人的审讯大义凛然,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从容赴死。
后一段在结构上和前面的段落没有直接联系,所以重点在内容作用的分析,这段是
对林觉民就义前的描写,正侧面相结合表现传主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的情感。
二、(14届陕西西安中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林巧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女性,
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近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
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
女性两种角色。
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
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
,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林巧稚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一是因为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二是因为她亲手接生了
5万多婴儿,虽然她自己从未有过孩子。每一个林巧稚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
秀丽的英文签名:林巧稚的孩子。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
第一声啼哭。”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难怪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原协和医
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
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300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见了。”
1921年协和医院落成,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的林巧稚正是在这一年考入协和。192
9年,林巧稚毕业,入时有5个女生,3人坚持到最后。林巧稚业异并热心公益,得
以留校任职,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也因此与协和医院签下了不近人情
的聘书。林巧稚怀着矛盾的心情接下这张光荣的聘书,也接下一纸枷锁。曾有说法认为
林巧稚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
情也不了了之。林巧稚去美国进修时,也婉拒了芝加哥大妇产的挽留。1940年林巧
稚回国,不久升任妇产主任,她又创了个纪录: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直到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生劝她休息,她说:“
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
价值便是治病救人。”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
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批评。林巧稚曾说过,“我的惟一伴
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无兴
趣。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
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这
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林巧稚谢绝了好意。她就要在协和守着她的病人。
随着协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老协和知识分子首当其冲。
林巧稚的社会威望和她的政治积极性反差强烈,理所当然是“重点改造对象”。工作组派
她的生给她讲形势、谈理论,劝导她“揭发美国人的文化侵略”。林巧稚想不通,“美国
人办医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
与共产党女干部的接触,让林巧稚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好感。有一天,一个穿灰色列
宁服的妇女来协和挂号找林巧稚看病,林在问诊中了解到,这名患者1927年生过孩子,
因为躲避国民党抓捕不能在大医院就诊,孩子夭折,自己也不能再生育,长征中又落下
许多病根……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林对她更增添了同情和敬
佩。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夫人张洁清来协和生孩子的时候,林巧稚经常和她聊天,但并
不知道张的身份。
林巧稚与周恩来夫妇、彭真全家的交往,使她对共产党人和新政府有了新的看法。她
的“思想动态”被工作组敏锐地捕捉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来到协和,亲自给林巧稚写了
100多页习体会和思想小结。林巧稚在协和大会上代表教授发言,没有采用吴晗写的报
告,她回顾自己在协和不问世事一心从医教书30年,现在她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
”。言辞朴实恳切,在场许多老协和人流下眼泪。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林巧稚对周恩来说,一个
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入党恐怕不便。周恩来
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文革”中,林巧稚推着四轮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工作她都做
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文革”结束后,林
巧稚已近80岁,体质逐渐衰弱。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
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
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的病床上走向人生终点。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
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节选自2012年《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从厦门女子师范毕业后,林巧稚又考入协和医院,在习八年后留校任职。林
巧稚在协和医院成功地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第一个中
国籍女主任。
B、像林巧稚这样的老协和女医护人员凭借着对工作的坚定信念和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大都终身未婚,像特蕾莎修女一样以爱心坚持工作。
C、协和医院能接纳女性医护工作者,在20世纪上半叶已算是开明之举,所以它对住
院女医生和女护士提出的工作就不许结婚的特殊要求虽不合情也是合理的。
D、文中写道林巧稚与邓颖超、张洁清有意的交往后,自己对共产党人有了好感,说
明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她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
E、文革期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里仍然一丝不苟地做着医护工作,说明她对医院和
患者的感情没有因政治运动而改变。
【小题2】林巧稚热爱自己的工作,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三条。(6分)
【小题3】单纯倔强的个性使得林巧稚对政治一无所知又毫无兴趣,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
【小题4】林巧稚对政治毫无兴趣,可她却曾拒绝过美国芝加哥大妇产的挽留,这是
否矛盾?请结合传记谈谈你对林巧稚的理解和评价。(8分)
然是“重点改造对象”。林巧稚在协和大会上代表教授发言,没有采用吴晗写的报告
,她回顾自己在协和不问世事一心从医教书30年,现在她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
国”。林巧稚对周恩来说,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她是虔诚
的基督徒,入党恐怕不便。
三、(14届黑龙江大庆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
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
1998年,巴金对前来采访的赵兰英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
这一郜作品。”赵后来对此的评述是:“我感觉得出,这不是虚伪,而是清醒。这就是作
家巴金。”对于巴金1999年的这句言说,上海大历史系教授朱勤的理解是他晚年的亮
点所在。这是巴金的巴金。被人们一演再演的《家》《春》《秋》他并不放在艰里。而这本《随
想录》他看得那么重,因为这是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反思的一个起点啊,此前的作品则几乎
是一条左翼文延续线。而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
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的作者、复旦
大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对巴金作过访谈。据他回忆,巴金第一句话就说:“到现在我还
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我写作是业余的。”陈思和当时就问他:“那么你认为最重要的是
什么呢?”巴金说:“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对社会进步做点实际工作。”
如果联系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出巴金始终是一个持有坚定理想和信仰的人。他的
理想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社会秩序,他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社会的安际
工作,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到后来(1930年代)、巴金发现现实离自己的理想很远很远,
只得将自己的悲愤、绝望、痛苦,通过文表达出来。所以他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
是一种文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只是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后来当
作为文家的巴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时候,他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少过。
对此陈思和曾经在这部传记中写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于他
的人格的完满,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他自己想从事的社会革命的事业,离他一步步地
远去,而他不想做的文的事业,却使他功成名就。文地位越高,他就越痛苦;越痛
苦,他的文创作就越有个性。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了巴金独特的写作道路。
陈思和说:“记得在那次采访中,我故意问他,如果你从事实际革命,恐怕你也做不
到现在这个成就。还不如从事文创作,能够对那么多人都产生过影响。”巴金笑了,说
:“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从事点实际的工作。”陈思和对巴金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巴金从
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他写作主要是发泄他达不到理想
的悲愤,所以他觉得这是空洞的东西。而《随想录》则不同,对巴金来说,这是一部对实
际生活产生了效应的书,是一部直接推动了社会理性、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反思历史的
《随想录》不但使晚年的巴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创作高峰,他由此而表现出来的高尚
的人格也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对此,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在中国文
史上县有里程碑意义,即标志着新时期文结束了夸饰时代,进入了说真话的时代;标
志着文真正进入了关心人、尊重人的时代。
但近年来,术界对《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和成就开始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比如美国哈
佛大东亚系教授李欧梵先生认为,《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作一些感性
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
革命”。李欧梵说,人们为《随想录》这部作品所震动,多数是因为他在写作中所体现出的
人道主义情怀。
社院哲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认为,说真话是最基本的品德,但在中国往往是最难
的事,所以比起那些靠说假话求官获利的人,尤其是相比于那些漠视苦难和不公正、粉
饰现实的作家,巴金非常令人尊敬。
“即使如此,巴金仍然值得尊敬,”李欧梵说,“这样一个纯真的人,一直做一个好人
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
【相关连接】
①巴金自1978年底到1986年8月,历时八年,写完了《随想录》。这部四十二万字的巨著
,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已心灵的无
情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这是巴金高度的精神自觉和时代自觉的体现。(百
②《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
理想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百度知道)
③我想《随想录》是一个以文形式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书……它与新时期国
家意识形态存在某种方向上的一致性。
(胡景敏《巴金与国家意识形态》)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围绕巴金晚年写的《随想录》,借赵兰英、朱勤、陈思和等人对巴金的评价
,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B、对《家》《春》《秋》等有巨大影响的文怍品,巴金并不放在眼里,而对《随想录》却
看得那么重,这表现了巴金的理想信念。
C、说巴金的写作“不足一种文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是因为在巴金先
生看来,文剖作并不是他想做的实际工作。
D、本文大量引用对巴金的采访、研究者的话,目的是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作者所表
达的观点建立在有理有据、无可辩驳的理论高度之上。
E、本文涉及到的“巴金”内涵不同:传媒热点中的“巴金”指的是作为文家的巴金;
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
【小题2】对文题“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章倒数二、三段,引用徐友渔和李欧梵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小题4】巴金为什么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请结
合材料,就巴金的人生理想及文创作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分)
对自己的看法,还要注意筛选掉一些自谦之词。就是别人的评价,也应注意这些评
价是在什么语境中产生的,在脱离了这一具体的语境后,这些评价应该怎样来表达。
四、(14届甘肃张掖高三三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逆境中的华罗庚
从建国之初,华罗庚教授就一直担任着数研究所的所长。他为数所的发展不遗余
力,培养人才呕心沥血,数所取得的每一项可以在国际上站得住脚的重大成果,都与
华先生的亲力亲为密不可分。“文革”中,一个南方来的中教师说“相对论违反毛泽东思
想”,并且他还有自己的实验数据来“推翻‘相对论’”。而他的无稽之谈,竟然获得了中国
院‘革委会”的大力支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逆境中的华先生,
不顾安危,坚持真理,运用他那杰出的数能力和自己独创的方法,而严格的逻辑
推理,重新推导出“相对论’的基本结论,证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真理。华先生异常
坚定地说:“爱因斯坦批不得!”他或许希望能够尽力去阻止那些只能令国际社会耻笑、
国家声誉受损的荒唐事情的发生。
袁传宥是个自数的高中毕业生,华先生头一次见他,出了一道题:能否在任何的
平面凸域中找到一个点,使得通过该点的任何直线划分凸域成面积之比介于4:5与5:4之
间的两部分?袁传宥经过数天苦干,终于解决了华先生的问题,先生有些意外:“你找到
的点与我不同,我想到的是凸域的‘重心’,但你找到的点比‘重心’更好,因为它保证了
至少有通过它的三条直线都是均分凸域的。”华先生很谨慎,又找出几本英文、德文有关
“凸体几何”方面的书籍查阅,然后说:“你证明了一条新的定理,我看就叫做‘三线共
点六均分凸域定理吧!”华先生自己一生都在研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数分支,他也经常
谆谆教诲与指点生:不论是纯粹数,抑或应用数,首先必须鉴别哪些是有生命力
的数,是值得下工夫研究的方向。他常说:“新的教方法与观念,常常比解决数问
题本身更重要。因为它们有更普遍的作用和意义,并将数引向深入发展。”先生不仅重
视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归纳与提炼解决问题的想法与方法。他指导、教授青年习数
的方法也独特,常常是从引导他们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从中观察、启发、调动青
年生的数创造潜能。他给青年生们提出过的思考问题太多了,通俗而深刻,每个题
目都可以引申出一篇数的大道理,一套数的方法,一段数的深文大意。诸如:每
个人的阳历生日与阴历生日的还原周期,发射火箭落点的计算,韩信暗点兵问题,圆周
率的近似逼近,古代堆垛术问题,蜂房形状结构的数等等,不胜枚举,无一不显现着
这位天才大数家的勤于思考,善于联想,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与众不同。
“文革”中,他身处逆境,虽无力拨乱反正,但仍然谆谆教导青年者“数论”如何重要
,使他们不随波逐流,不迷失方向,华先生对否定“数论”十分不以为然,他说:“‘数论
’虽然是很抽象的理论,可它非常有用。能不能把它派上用场,那要看自家的道行。自家
没有本事,反怪罪‘数论’,滑稽!”华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经成功地运用“数论
”方法破译日军密码。在搞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兵工署署长请先生帮忙破译
日军密码。先生说:“需要给我几份你们近日截获的密码原文。”看过截获的日军密文,
先生以他那过人的智慧、对“数论”的精通、对数字的敏感和对密码原理的洞察力,极快
地发现了日军密码的秘密:从明文变换到密文的加密过程,日军使用的原来是“缪比乌斯
函数”!采用“缪比乌斯函数”的反函数,密文立即被还原成明文,日军密码被先生成功破
译。先生给生袁传宽讲的破译敌军密码的故事,立即激发了袁传宽对“密码”的兴趣
并潜心研究。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的两位电机工程的者迪费和海尔曼联名发表
了一篇重要的论文《密码的新方向》,把“密码”的研究与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
们建立的新方法所依赖的理论还是“数论”,华先生的先知先觉能不令人惊叹?20世纪90
年代,袁传宽在美国参与了大里的“络与信息安全”研课题,袁传宽运用近代的“密
码”的理论,研究开发实用技术,颇有成绩,研究成果获得了三项美国专利。
依靠薪火相传,天才与大师在前面开山辟路,开拓奠基,引领潮流,世代传递。
正如先生曾经说的:“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生
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
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摘编自袁传宽《逆境中的华罗庚》)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革时期,华罗庚面对一个中教师对“相对论”的怀疑,重新推导出“相对论”的
基本结论,证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真理。
B、华罗庚自己一生都在研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数分支,“强大生命力”就是指数
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他反对纯粹的数研究。
C、华罗庚给青年生们提出思考的每个题目都可以引申出一篇数的大道理,一段
数的深文大意,显现着这位天才大数家的勤于思考。
D、美国斯坦福大的者和中国者袁传宽在“密码”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是受到
华罗庚先生创立的“数论”研究的影响。
E、本文通过对处于逆境中的华罗庚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家的博
大胸怀以及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关爱青年的伟大精神。
【小题2】作为家的华罗庚,对的严谨和预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
【小题3】华罗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6
【小题4】文末作者说:“依靠薪火相传。”华罗庚先生就是一位伟大的实践者,他是
怎样传承薪火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
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课标卷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
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
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先提
出观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作具体的解释。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五、(14届山东师大附中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18分)
“一代演员”于是之
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我立即赶到
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开到首都剧
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
但天佑是之,他奇迹般地逃过一劫。不过身体每况愈下,由失忆而失语而失去感知,
很快就离不开医院的二十四小时护理。李大姐每天下午到病房去陪老于,老于无语,只
然而,李大姐是坚强的。她1月20
日晚七时许打来电话,平静地对我说:“老于今天下午5时19分走了,已经商定不去八宝
山,就照你的建议,24日火化前先把灵车开到人艺转一圈,让老于与剧场告别。”
于是之和首都剧场,但愿这能成为一个让一代代戏剧人感奋的戏剧童话。清华的梅校
长有言:“大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剧场何尝不是因大师而放出异彩!
日,香港话剧团在首都剧场演出《倾城之恋》,演完谢幕,剧团艺术总监
毛俊辉动情地在台上对观众说:“香港话剧团能在首都剧场演出,瀑感荣耀,因为伟大的
于是之、朱琳、英若诚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艺。”
于是之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演戏,是日的《茶馆》告别演出。老于后来写
了一篇文章,倾吐了他的感受。他自觉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却又偏偏受到了热烈欢呼,
整篇文章成了他的“忏悔录”。最后他这样写道:“卸装完了疲倦极了,剧院用车送我回去
。在首都剧场门口,没想到还有观众等着我。千不该,万不该,再疲倦也应下车和他们
告别,但我没有这么做,一任汽车走去,每想起这件事来,我总谴责自己。”
老于在这里故意隐瞒了一个细节:在车上还坐着我和剧院一位年轻干部,车开到门口
时见有一群观众等着,那位年轻干部怕老于体力不支,便招呼司机“别停车”,司机说:
“不停车还不容易。”老于立即轻声说了一句:“可我们就对不起观众了。”车里一片沉默
。我想,老于是有意识地略去这个细节的。
有次我送老于一张贺卡,上边写着:“祝你健康!因为除了健康之外,你什么都不缺。
”他回答我说:“我还缺文化。”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
他有篇文章叫《幼纪事》,劈头就是这样一句:“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
。”文章里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也记述了一位与他同住那个大杂院里的老郝叔
,文中一段深情的文字就是献给这位苦命的洋车夫的:“老郝叔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
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就化为乌有。他奔波一世
,却仿佛从未存活过人间。”
后来剧院排演《骆驼祥子》,于是之主动申请扮演剧中的洋车夫老马,他从内到外地描
摹他心中的老郝叔,老马的那场篇幅不大的戏,成了全剧的华彩乐章。通过老马的舞台
形象塑造,他给“无碑无墓”的老郝叔,在舞台上立起了一座丰碑。
《幼纪事》曾入编中小语文教材,于是之作文,大俗近雅,很耐读,而他的书法更
受人称道。l985年他给我写了个条幅,用汉碑体写了“宁静”两字,下边用行书作跋:“道
明同志嘱书,录石门碑以求正,汉碑初,有辱所命,企谅。于是之。”他为什么要写
汉碑呢?因为其时他准备在谢晋筹拍的《赤壁大战》中演曹操,他知道曹操当年是写汉碑的
于是之在《一个演员的独白》中说:“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的形象,美术
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而于是之所创造的程疯子、老马、王利发、魏勒
等角色,就是“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黄宗江先生著文谈于是之,标题是“一代演员”。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这个崇高称号的
日,病中的契诃夫与托尔斯泰,就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
论。托尔斯泰持肯定态度,契诃夫持怀疑态度,我当年写《契诃夫传》写到这一段时,只
是不持立场地作了介绍。听到于是之死讯后,我突然想认同托尔斯泰的想法:人,死后
因为灵魂还存在而获得永生是可能的。
日17时19分,于是之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于是之的新的生命又开始了
(节选自《演员于是之》,王宏韬、杨景辉编,有删改)
【小题1】文意第五段引用了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六、七两段中,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小题3】文中说“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于是之对文化
的不倦探求,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小题4】作者认为,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一代演员”这个崇高称号的。请联系全文谈谈
你对“一代演员”内涵的理解。(6分)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相关的语段进行分析,一般要从内
容和结构上两方面作答。在内容上,要理解毛俊辉的话是从侧面衬托于是之杰出的艺
术成就与巨大的艺术影响,同时起到真实可信的效果。在结构上,承接了第四段的最
后一句“剧场何尝不是因大师而放出异彩!”引出了下文于是之在首都剧场的告别演出
,要答出过渡段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六、(14届广东惠州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金钱可以买什么,不可以买什么
桑德尔:Apple出新品的时候,往往需要排队才能买到。假设你想买iPhone,又不愿
排队,雇了一个人帮你排队。这种做法有问题吗?
观众:我认为错误。别人排队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买到产品。这种做法会摧毁人们
排队的目的。
桑德尔:你排队的目的是什么?
观众:先到先得。这与钱无关,这是原则。
桑德尔:如果你排队,就要等待,这从经济角度讲很没有效率。如果有人愿意为你排
队,你也愿意花钱让他排队,为什么不呢?
观众:从经济上讲是这样。但道德层面说不通。
桑德尔:谁认为花钱雇人排队是合理的?
观众:Apple商店、黄牛、买家等,不同身份主体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问题。
这种情况下可以把道德先放一边。
桑德尔:大多数人认为iPhone是个消费品,有观众用道德来谈论这个消费品,很多人
不同意。您能否给出别的例子,来说明排队等待的道德更重要?
观众:比如中国的火车票。如果人们认为可以雇人排队买iPhone,那就意味着同意黄
牛在春运时候的做法。
观众:我觉得黄牛的做法是可以的。这就是自由市场,同时还能带来就业——替人排队
桑德尔:谁认为黄牛是错误的呢?
观众:火车票和iPhone不一样。iPhone是由企业生产的商品,而火车票依赖于每个人
缴税而建立的火车站和线路存在。
桑德尔:现在我们探索另一个事项,进入交通大的权限。假设一下,交大将90%的
录取率用于正常录取,留出10%的录取率给有钱的生。而交大则用这笔钱打造更好的教
育环境。有多少人赞成把10%的录取率进行拍卖?
观众:如果我是被录取的90%中的一分子,我可以享受交大的新设备、新大楼。那么
对于我、校方和花巨资入校的那10%而言,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观众:中国最著名的大都会得到政府的支持,而这些钱是来自于纳税人的。所以我
们应该有公平进入大的权利,并公平地享有教育资源,这就需要公平的准入。还是应
该有录取标准。
桑德尔:既然设置了标准,那就意味着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进入大了,而只有
高分的生才可以。
观众:参加高考就必须接受相应的结果,进不了交大就得承认自己的不足。
桑德尔:如果10%的大席位被拍卖,谁捐钱多谁可以入,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观众:对没钱的家庭是不公平的。
桑德尔:那为什么考试考不好的生就要承担无法进入交大的结果呢?
观众:通过捐款得到10%那部分席位,并不是生自己得到的机会,很可能是父母帮
助他得到的,是依靠别人的劳动成果。
桑德尔:有人不赞同大拍卖席位,因为对穷人不公平。除了公平因素,还有其他反
对拍卖大席位的原因吗?
观众:校是非营利组织,所以办不是为了赚钱。如果给钱就能进入大,就会因
为生源复杂而影响办质量和校声誉。
桑德尔: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谈到了钱可以买什么,不可以买什么;也讨论了市场
和钱是不是应该来主导这些物品的分配。支持自由市场的人重视经济效率,认为应该可
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反对者认为,在钱主导一切的世界中,会出现不公平现象。一个
特别有意思的观点是,有时候买卖可以改变物品本身的属性,甚至可以让它贬值。比如
拍卖大席位,可能就改变了大和大席位本身的价值,可能腐蚀了入权本身的意
哪些物品可以买卖,哪些不能呢?我们也不能单纯只想到经济效益问题,也很有必要
考虑道德、伦理意义。有些事物是超越商品的,比如生命、健康、教育、法律等。当我
们谈论市场思想或者市场价值时,我们应该先思考,买卖行为是否会腐蚀这些事物的价
值。市场是很有效率的,但我们真的愿意生活在一个任何东西都可以自由买卖的社会中
(节选自日《文汇报》登载的哈佛大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上海交通大
的一堂讨论课实录)
【小题1】请分点简述桑德尔在本节课中表露的主要观点。(4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什么?(5分)
【小题3】关于黄牛在春运时候的做法,文中出现了两种对立意见。如果你参与辩论,会
怎样反驳你所不同意的那一种意见呢?(6分)
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探究文本中的某
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七、(14届福建厦门高三3月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她永远只有6岁
她6岁生日时收到17万份礼物,包括来自澳大利亚的两只小袋鼠和一名随行饲养员。
截至1941年,饱受经济危机之苦的美国公众共计花费4500万美元购买以她为原型的7款秀
兰娃娃。“望子成星”的好莱坞妈妈们把砖绑在孩子的头上,为了让她们和秀兰邓波儿一
自1934年拍摄歌舞片娃《起立欢呼》之后,6岁的邓波儿成了好莱坞红极一时的明星。
仅此一年,便拍摄了10部电影,并以此“不朽的惊人的巨大成就”获得奥斯卡特别奖,成
为有史以来唯一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孩子。
1935年到1939年,她都在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明星之列。事实上,她56个发卷的金色
卷发、不笑时都有的甜美酒窝、胖嘟嘟红扑扑的小脸几乎成了美国人的精神慰藉,在电
影院看看这个小天使唱唱跳跳,就能暂时忘掉大萧条和希特勒。媒体赞她是“大萧条中的
—抹亮色”,罗斯福总统在炉边谈话中感慨:“只要我们国家还有秀兰o邓波儿,我们就会
没事的。”
没有人希望邓波儿长大。具有远见的福克斯公司1934年把她的年龄从6岁改成5岁,并
抹去了她3岁时曾在舞蹈校受训的经历,这朵“好莱坞保护叶下洒满露珠的小花”无忧无
虑的童年点亮了很多美国人的生活。
而实际上,邓波儿几乎没有真正的童年。3岁上舞蹈校,3岁半参演第—部系列剧,
4岁半参加第一次面试。“我是秀兰o邓波儿,”她对导演说,“我受过很好的指导。如果您
想用我,请告诉我什么时间和该穿什么衣服。”
每个工作日她都要戴着56个发卷入睡。在嘈杂的片场练就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使
她能够同时收听两个广播节目而互不打扰。她懂得如何与最善于抢戏的老戏骨争镜头,
也知道如何天真地避开记者不怀好意的提问。
1939年,福克斯公司依然让她穿着娃娃裙拍摄了《小孤女》。当身体的曲线代替了头发
的曲线,她失去了吸引力。《华盛顿邮报》刻薄地嘲笑她,“秀兰开始发胖,十一岁时骨节
嘎嘎响,生活就是这样。”
—切光环都在离她而去:观众受不了他们最爱的小宝贝已经长大的事实,男演员难以
和这个几年前还在膝头玩耍的小女孩儿逼真地谈情说爱。1950年,22岁的邓波儿正式退
邓波儿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入政界。尽管她在参加加州第十一国会区补选时曾试图淡化
自己的过往经历,却依旧铩羽而归。她无奈地认识到,即便自己已经40岁了,“我在他们
心中的形象还是那个6岁的邓波儿”。
1969年,邓波儿出席联合国大会,这一次,童星秀兰为她打开了一扇门。来自所有国
家的代表都觉得已与她相识已久,这让她在联各国的工作顺利却不轻松,“如果我做得不
好,小秀兰帮我打开的门就会关上”。她每天只睡5小时——读书到两点,七点继续工作。
晚年的邓波儿依然收到大量来自粉丝们的邮件,坐在电脑前的人们被那个洋娃娃般的
小萝莉萌化了,就和70年前坐在电影院里的人们一样。“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以为我还是
只有6岁。”秀兰说。
她于日逝世,终年85岁。她活在42部电影里,活在3个子女和无数影迷的
心中。此外,这个永远的童星还以另一种形式被记住——款以她名字命名的经典鸡尾酒。
这款“秀兰o邓波儿”没有酒精,面向孩子,为了让他们体验一回当大人的感觉。
(选自《中国青年报》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福克斯公司抹去邓波儿曾在舞蹈校受训的经历,让她的童年显得无忧无虑,是
为了迎合观众的情感需要。
B、媒体、观众和同行都无法接受邓波儿长大了的事实,失去了吸引力的她迫于无奈
只好选择退出了演艺舞台。
C、邓波儿参加加州补选铩羽而归,表明那时美国观众渐渐淡忘了这个曾给他们带来
慰藉的童星,揭示了炎凉的世态。
D、晚年的邓波儿仍然收到大量粉丝的邮件,她洋娃娃般可爱的形象在络时代依旧
深入人心,对此邓波儿倍感欣慰。
E、能让孩子体验当大人的感觉,既是“秀兰o邓波儿”鸡尾酒的独特之处,又暗含作者
对邓波儿人生际遇的理解。
【小题2】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3】六岁成名的经历对邓波儿来说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试题分析:C项中并非“那时美国观众早已淡忘”,而是她6岁的形象太深入人心,观众难
以接受她长大的事实,“揭示炎凉的世态”也于文无据;D项“对此邓波儿倍感欣慰”有
误,应是略显无奈
八、(14届山西太原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大同书局出版了一本名为《革命军》的小册子,作者为年仅
十八岁的青年邹容,书前并有章太炎作序。由于此书宣扬反清思想,向来鼓吹反清革命
的《苏报》特地刊文介绍,并获得广大回响。然而对清政府来说,此举不啻叛国行为,于
是派员前往逮捕邹、章二人。
据章太炎于坐牢期满出狱、东渡日本后所撰的《邹容传》记述,当时他正在整理社事
务,且“志在流血”,所以不肯离去,坐等巡捕前来捉拿。而邹容原本已从后门逃跑,躲
在一英国传教士住所,但听说章太炎被捕下狱,立刻到衙门自首。
后来,这对忘年之交以平民的身份与清政府在上海租界法庭当庭对质,痛斥朝廷的腐
败。虽然清政府想以“毁谤朝廷”“大逆不道”“图谋不轨”的罪名将他们凌迟处死,但在强
大舆论的压力与租界当局的干预下,只得分别判处邹、章二人两年及三年徒刑。审讯结
束后,章太炎与邹容被送回牢房,不想沿路观者如堵,章太炎见状,即高声吟道:“风吹
枷锁满城香,都市争看员外郎。”回到牢里,他还与邹容互吟诗相赠。不久,邹容因无法
适应狱中恶劣的环境而病逝,章太炎则刑满出狱,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宝座后,曾聘章为总统府高等顾问。章太炎看出袁有称帝野心,拟
效方孝孺故事,执丧杖,穿麻衣,痛哭于国门,以哀共和之将亡,为同人所劝阻。然而
“章疯子”的名声,由此传开。
章太炎就是这样喜欢特立独行,当听到有人说他是“疯子”和“神经病”时,他非但不以
为忤,还赞成对方的说法,自认是神经病,且希望他的同志、朋友,都能带点神经病。
他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时,曾有过一段演讲:“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
,就能想亦不能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
。所以古来有大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
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神经病。近来传说某某有神经病,某某也
有神经病,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出现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
了,这才是要不得呢!”
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龙泉寺时,因愤怒而绝食以示抗议。由于正逢隆冬,滴水
成冰,绝食两天后,他又冷又饥,躺在床上已奄奄一息。门人朱逖先、吴承仕、钱玄同
等闻讯,纷纷跑去劝他进食,但从早到晚,不管大家怎么劝说,章太炎都摇头不理会。
就在无计可施时,吴承仕突然灵光一闪,问:“您比祢衡如何?”章太炎两眼一瞪,哼
声道:“祢正平(祢衡)怎么比得上我?”吴承仕于是告诉他,刘表欲杀祢衡,但自己不想背
罪名,所以将弥衡送到黄祖那里,让他下手当恶人;如今袁世凯比刘表更厉害,因为他
不需利用黄祖那样的人,就可让先生(指章太炎)自己把自己杀了。龙泉寺软禁中的章太
炎一听,赶紧从床上翻身坐起,斥道:“这是什么话!”众门人见状趁机苦劝,并拿出荷包
蛋等章太炎爱吃的食物,终于让他恢复了饮食。
胡适所著的《中国哲史大纲》,是中国最早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书籍。书出来后,胡
适特地送一本给章太炎,并在封面里写上“太炎先生指谬”,署名“胡适敬赠”。其中“太炎
”和“胡适”二词右边都加条黑线,表示是“人名”。然而,章太炎不懂新式标点符号的应用
,所以看到自己名字旁的黑线,即骂说:“何物胡适!敢在我名上胡抹乱画!”继而发现“
胡适”两字旁边也画一黑线,这才笑说:“他名字边也有线。就彼此抵消了。”
章太炎晚年居住上海时,离家五十公尺之外,即找不到路回来。偏偏他又记不得自家
地址,只能沿途问人,其问法是:“我家在哪里?”被问到的人,常当他是疯子。某次,
他从南京返回上海,由于家人记错班次,没接到他,他只好雇一辆马车,并告诉车夫说
:“到我家里。”车夫无法,只好在街上穷兜,转了半天才被家人寻获。此外,章太炎也
不会用钱,只知一张钞票可用一次。所以他叫佣人买烟一包,给五元大洋;儿子想买大
衣,他给五元大洋;后来要在苏州盖房子,他也只拨了五元大洋。
(选自《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民国成立后,章太炎自日本返国,担任孙中山的总统府枢密顾问。宋教仁遇刺后,
因参与讨袁活动而被袁世凯禁锢。]924年脱离国民党,并在苏州设立“章氏国讲习会”
,从此以讲习为业。“九一八事变”后,积极赞助抗日运动。后病逝于苏州。(《承认自己
是“神经病”的章太炎》)
②在《革命军》中,邹容开宗明义的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
阶级民主国家,并为这个国家定名“中华共和国”。(《历史上的今天》)
③《革命军》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孙中山赞誉它“为排满最激烈之言论”,“能
大动人心,他日必收好果”的作品。当时《苏报》主笔章士钊著文说:《革命军》“诚今日国
民教育之一教书也”。可见其宣传鼓动力量之巨大。(《历史上的今天》)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苏报案”中,章太炎因为志在流血,所以才坐等巡捕前来捉拿;而邹容到衙门
自首,是因为听说章太炎已被捕入狱。
B、章太炎在审讯结束后回牢房的路上,见围观的群众很多,于是高声吟诵诗句,这
样做是因为他想唤醒民众反清的意识。
C、章太炎对别人称自己为神经病非但不以为忤,还自认就是神经病,是因为他认为
只有特立独行的人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成就大问、大事业。
D、章太炎性格开通,并不固执己见。听到劝说有理便停止绝食,看到书中胡适的名
字旁也有黑线便怒气平息,就体现了这一点。
E、邹容在他的《革命军》中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国家,得到了包括章太炎在内的许多革命志士的积极响应。
【小题2】本文是章太炎先生的传记,但文章开头为什么却写了邹容之事?请结合全部材
料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你认为作品中章太炎的哪些革命行为可能让人们觉得他是“神经病”?(6分)
【小题4】当章太炎听说别人称他为神经病时,他并不以为忤,并自认是神经病。请你结
合对“神经病”内涵的分析,谈谈你对章太炎的这种态度的看法。(8分)
试题分析:C项3分,E项2分,
A项1分。A项中“志在流血”,原文前有“且”字,表明这是原因之一。B、“唤醒民众意
识”无依据。D、“看到胡适的名字旁也有黑线便怒气平息”与“性格开通”和“不固执己
见”没有关系。
九、(14届陕西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高三三模)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留得清气满乾坤
①忽闻孙犁先生辞世,一阵痛惜过后,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产生。静下心想,心中无
声地冒出王冕那题画诗中最后的两句:“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②在我热爱继而从事文来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读到孙犁先生的作品。先是他那种风
格独具的小说,他的乡土情感与真诚的人民性,那种风格一如白洋淀里的水光荷影,明
亮透彻;后来便是他的散文随笔,亦是一样的清纯;其练达的文字,尤具古典文的功
力,仿佛荷叶上的颗颗露珠,晶莹闪烁。孙犁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史上自然居位甚高。
那么,他身后给我们留下的除去作品本身,还有什么呢?
③我至今还记得他在鞍山道那两间老式平房,一排书柜从中隔开,外边待客,里边起
居。房子几乎没有什么装饰。方桌上一个圆圆的水仙盆,用清水养着十来枚各色的雨花
石。那清澈而沉静的水与石头上不变的花纹,便是他个性的象征。记得他每收到外边寄
来的刊物,则用裁刀在一边整齐裁开。取出刊物后,收起空信封,以便反过来再用。
④他不爱热闹,自然更不善应酬,与人谈话时也是说得少。他很少谈外国作家。当时
我想,可能是“文革”才过不久,老人们心有余悸,尤慎于言吧!然而他从不苟合时污,
不迎合权势,绝不写那种低眉折腰或是为虎作伥的文字,这在那个充斥着政治淫威的时
代是极难做到的。由此看,不正是一种坚硬的骨气支持他这个外表懦弱的知识分子周身
不染地度过了那风雨十年吗?
⑤他不喜欢世俗的纷争与打扰,他甚至更喜欢寂寞一些,逢事辄必退避三舍。但是他
又不会对社会的症结视而不见,往往忽出一纸言辞犀利的檄文;他既出世又入世。前者
出于他的天性,后者出于他的社会良心。而其前者应视作为人高洁,不落俗;其后者则
是他思想原则上的黑白分明,刚正不阿。
⑥孙犁先生的处世是有距离感的,它的美也是讲究距离感的。即便是他写那些抗战
时代的小说,对自己十分投入的生活,也保持一种审美的距离。审美距离的最终成果是
审美的升华,这也是他那些名篇今天还很迷人的关键。同时,距离使他冷静,深入,不
被激情误导,所以孙犁的作品不煽情,不造势,不媚俗;看似很淡而实际很深。他用生
活本质的情感与美征服人。能使他如此自信的写作,来源于他为人为文的真实、透彻与
⑦他的生活与写作始终在自己的“人文绿地”里。从未有过大红大紫,鼓乐喧天,众星
捧月,骑龙驾虎。他活得安静,自我,孤独,从容。他活在任何圈外,甚至在文坛外。
离开文坛却不离开文,这才是他选择的一种活法。别人都知道他怕人打扰而与他拉开
距离。他与外部的联系只有依靠信件而非电话。但评价一个作家的生活最终还是要看他
的作品。他终生守住自己的个性,也就守住了自己的文。孙犁的寂寞才是彻底的、不
打折扣的、真正的寂寞,不是拿清高作为卖点的假寂寞或者伪寂寞。他拿自己的一生证
明了自己的天性与个性,最终才完成了自己。
⑧他给文坛留下的既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性格。把这种风格与性格合在一起,便是
孙犁的文空间。孙犁是当代文坛特立独行的“惟一”。他是不可模仿也无法模仿的,这
便是他至高的价值。也许我们的理论界过于钟情于种种舶来的新潮,对孙犁的空间远远
没有开掘。而且,在今天市场化中充满世故与故事的油腻腻的文坛艺坛中,由于孙犁这
种为人为文的存在,我们觉得清气犹在,呼吸起来,沁人心脾。
⑨文的一代先贤去了,历史的巨手把一个文时代一下子翻了过去。这一代人中有
多少昔日的才俊与文豪,都已化为一片虚幻。站在历史的面前,我们深深感到无奈与茫
然。谁也无法把过去的时光拉回来。
⑩但历史也不会空空而去。孙犁的一代不是把美好的有特殊意义的东西留给了我们?
我们因他们而骄傲。我们会珍惜他们留下的一切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孙犁的作品被人们热爱,他用生活本质的情感与美感动人,本文用细腻的笔触,
自然流畅的语言与行文结构,形成与之相契合的质朴、自然、冲淡的艺术风格。
B、不苟合时污,不迎合权势,不写低眉折腰或是为虎作伥的文字,正是源于孙犁骨
C、作者撷取孙犁养雨花石这一细节,主要表现孙犁高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情趣。
D、孙犁的“寂寞”和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寂寞不一样,这反映出他安静从容的生活态度
和不媚流俗、恬淡高洁的伟大人格。
E、冯骥才在文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文人形象,既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孙犁
先生的文成就,又略写了他的文人操守。
【小题2】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只留清气满乾坤”中“清气”具体含义。(6分)
【小题3】文章中孙犁“选择了一种活法”,请联系全文概括这种“活法”
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4】“孙犁的一代”留给了我们哪些有特殊意义的东西?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
谈你的看法。(8分)
十、(14届河南郑州外国语高三冲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华莱士1823年生于布里斯特耳运河附近小城镇埃斯克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少年时就
迷恋植物方面的书,从18岁起便开始做植物标本。达尔文1831年乘“贝格尔”号环球旅
行归来用通俗读物的形式写的《一个博物家的航行日记》,是他爱读的一本书,正如华
莱士给贝兹的信中写的那样,他喜欢这本书的一切内容:无论是叙述的内容也好,还是
叙述本身的风格。他还阅读了《创造的痕迹》,物种起源问题使他感兴趣。在读了达尔文
《航行日记》的描写,他强烈向往能亲自看看热带的大自然。他在累斯特校任教师后,
同另一个年轻教师亨利·贝兹一起于1848年乘帆船出发到巴西去,开始了从亚马逊河河口
到里奥内格罗河汇流点的游览,并在一起工作了两年。他后来又去马来群岛度过了八年
时光,走遍了全岛,对大自然进行了多年的考察,这为他后来很好地描写马来群岛的博
物提供了材料。
当华莱士还在马来群岛工作时,就同达尔文有过信件来往,这是由华莱士在1855年伦
敦《博物年鉴和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的。这篇文章叫作《控制新物种出现的规律
》。文章所涉及的问题非常接近达尔文当时也在进行研究的问题。华莱士试图解决物种是
从哪里以及怎样产生的问题。华莱士根据自己当时已有的丰富的个人经验和文献史料(
其中占显著地位的是达尔文的《航行日记》)得出结论:同种的大批动物居住在同一个地
方或邻近的地方,也就是“相近性是同地理分布密切相连的”。他在古生物方面也得出结
论:同一个地质时期或相邻的地质时期的生物,以及在同一个地区遇到的生物彼此非常
接近。他把总的结论表述为下列不太清楚的规律:“每个物种的出现在地理上和年代上是
同非常接近它的物种和先于它存在的物种的出现相一致的”。第二个结论说:“物种是按
照先前的物种的结构形成的”。由此可见,华莱士很明显非常接近生物进化的思想。
关于论文的命运,华莱士曾在1856年10月从苏拉威西写信问过达尔文。使华莱士感到
不快的是,报刊上对论文却毫无反映。达尔文给他写了一封非常亲切的回信,信中指出
,他对华莱士在《年鉴》上发表的那篇论文,几乎每一个字都同意,并且补充说,他已经
对怎样区别物种和变种的问题研究了20年,但是这个题目太大了,在信中不便详谈。18
58年1月4日,华莱士给自己的朋友贝兹写信说:“我非常高兴收到达尔文的来信,他在信
中写道,他对我那篇论文几乎每一个字都表示同意。他现在正准备他的关于物种和变种
的巨著,他用20年的时间为这一巨著搜集了资料。既然他证明了自然界中在物种和变种
起源之间没有任何差别,他就可以使我不再关心这些而把自己的假说写下去,或者可能
使我得出另一个结论,但是,在任何情况下,他的事实都将供我使用,我也可以对这些
事实进行研究”。
正如华莱士自己所讲述的那样,日,他到达了安波那岛以北的一个小岛
——特尔纳特岛,在这里,他患了严重的疟疾,在疟疾发作时,他无法工作,他考虑了各
种问题,特别是他早已从事的物种起源问题。他此时想起了他在12年前读过的马尔萨斯
的著作和马尔萨斯这样的想法:不幸、饥饿、疾病和战争妨碍着人的繁殖;他把这种解
释用于动物。于是就明白了,动物中适应性好的就有活下去的可能,适应性不好的就要
绝灭。他立刻感觉到,这种想法解决了物种起源问题和生物的适应问题。他把这种解释
同博物家拉马克的观点和《创造的痕迹》的解释加以比较之后,看到他的这种解释比其
他那些解释更合乎情理。当天晚上,疟疾发作过以后,他把自己的思想大致写了出来,
他还把它誊写了两个晚上;从而得到了《论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类型的倾向》这篇论文
。华莱士把它寄给达尔文,希望把“生存斗争”原则用于物种起源问题,这对达尔文和他
本人来说,都是新鲜事。
毫无疑问,达尔文在他所有的信中,无论对于生存斗争原则,还是对于最适者保存下
来的原则,都只字未提。而华莱士是在脱离达尔文的情况下独立得出这些原则的。但是
,生存斗争原则在生物著作中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因为德坎多尔、赖尔和其他人都
谈到过它。物种自然绝灭也是赖尔创立的。可是,重要的是把这个原则运用于新物种的
形成。只有相信在变种和物种间没有原则性差别,变种能够变成物种,才能做到这一点
。但是,关于这一点,华莱士在第一篇论文中只字未提。而达尔文给予华莱士的正是这
一思想,华莱士在给贝兹的信中提到的达尔文那封信里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
华莱士在第一篇论文里论述的只是物种,而在第二篇论文里,就明确地论述到能够转变
成更高级的个体的变种,从这一点来看就十分清楚。这种思想对我们来说显然是很重要
的。要是我们认为,不愿接受进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普遍相信物种只是在一定的狭小范
围内才发生变异。可见,一般认为自然选择的思想是华莱士完全脱离达尔文独立得出来
的,这种看法必须在某种限度内说,因为关于物种和变种之间没有原则性差别的思想,
则是达尔文提供给华莱士的。
(摘编自阿·德·涅克拉索夫(俄国)《达尔文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莱士少年时就很爱读达尔文的《一个博物家的航行日记》,这使他对物种起源
的问题很感兴趣,从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达尔文是他的启蒙老师。
B、华莱士在1855年伦敦《博物年鉴和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控制新物种出现的规律》
,其中他试图解决的问题就是达尔文正在解决的问题。
C、达尔文在回复华莱士的信中说怎样区别物种和变种,这样的题目太大了,在信中
不便详谈。这其实是他刻意找的托辞,回避谈论自己的理论观点。
D、华莱士在患了严重的疟疾之后,顿悟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他的这一
思想是在脱离达尔文的情况下独立得出来的。
E、华莱士把“生存斗争”原则运用于新物种的形成,这是他独立创造的,但这种独立
也是有限度的,因为许多博物家都谈过生存斗争的原则。
【小题2】华莱士是怎样研究得出“适者生存”的观点的?(6分)
【小题3】“这种看法必须在某种限度内说”,指的是什么意思?(6分)
【小题4】根据全文,探究生物界为何把生物进化论不命名为“华莱士进化论”,而命名为
“达尔文进化论”。(8分)
士1858年才写出自然选择的论文,而达尔文已经用了20年的时间为这一问题的解决
搜集了大量资料;④华莱士得出自然能选择的观点,是在相信达尔文证明了的自然界
中在物种和变种起源之间没有任何差别的前提下得出的。(答对一点给2分)
十一、(14届吉林长春吉大附中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思乡,为什么不回家?
1990年,世纪老人张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
作的《思乡曲》。深沉美的旋律响起时,张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1岁时去法国,1928年入巴黎音乐院习小提琴,
他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此,马
思聪演奏小提琴时,王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
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
战歌》的文章,鼓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曲
子取材于曲调质朴而美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
跑马只能向前,寓意无法回故乡。后来,马思聪又给《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
延绵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
加了励志社乐队。那时,他虽然已是著名音乐家,仍然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劳
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活动,还亲自在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抗
日寇的侵略。
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
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新
中国建立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
主席。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思聪的儿子
马如龙回忆,父亲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是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时,父亲被人
们称为‘老周(周恩来)的宠儿’,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重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叛国投敌分
子”。此后,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0年,但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曾说
:“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而祖国只有一个。”他拒绝申请
政治避难,不去领难民救济金,靠创作和演出来维持生活。他在与好友的见面和通讯中
,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他在美国时的音乐创作,
几乎全是中国题材。他晚年花费大量精力创作的歌剧《热碧亚》,也以少数民族的生活为
题材。直到去世前一年,他还给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写信说:“我们都已步入晚年,在
个人来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完几个作品,也算是我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上所尽的
一点微力。”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国的土地。《
思乡曲》结尾的追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亦是马思聪一生最难解的情怀。
日,马思聪辞世。他的夫人在他书桌上发现了一篇未完成的音乐遗作,
题为“思乡”。
(有删改)
①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的工作环境。我作为一个中国人
,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指“文化大
革命”)所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马思聪《我为什么离开中国》)
②《思乡曲》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深沉美的旋律表达了一种浓郁的思乡情绪
;第二部分变奏,展开,以激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第三部分用更加抒情的旋律表达
了一种绵延不绝的怅惘。(新浪博客)
③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
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徐迟《祭马思聪文》)
④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叶浅予《为马思聪饶舌》)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思乡曲》催人泪下,这是因为曲子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抗战
时期人们对故乡深沉的怀恋之情。
B.北平的和平解放,给马思聪带来了参加大量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的机会,这让他
意气风发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做贡献。
C.新中国建国之初,在周恩来的信任下,马思聪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
时期也是他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
D.马思聪认为,“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发生的悲剧远远超过了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幸,
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
E.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撷取了马思聪人生的若干片段,记述了他热爱音乐、热爱祖
国的事迹,表现了一位音乐大师的伟大人格。
【小题2】写张良听《思乡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马思聪是一个怎样的音乐艺术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为什么说“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十二、(14届云南昆明高三复习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语言界的一代宗师——吕叔湘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留英国的吕叔湘没等业结束,于1938年初提前回国。当
时家乡江苏已沦陷,吕老与流亡到湖南的家人会合后,转道云南,在云南大文史系任
副教授,教英语。著名者施蛰存约他给《今日评论》周刊写文章。恰好早几天,吕老看
到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说,每个句子总要有一个主词,觉得这种说法不全面。考虑
再三,他就写了《中国话里的主词及其他》,这是吕老的第一篇有关汉语语法的文章。19
39年暑假开后,系里给他加了一门中国文法课。这时候,王力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中
国现代语法”的讲义已经印出来了,他在教课中遇到一些问题,想找王力先生商讨,可是
王力住在越南河内从事汉越语的研究,只好自己琢磨钻研。1940年暑假后,吕叔湘离开
昆明,迁居成都,任华西大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是针对胡适
和王静如的文章写的,他们说“们”是从“俺、您、喒”的韵尾-
m变来的,吕叔湘发现这个结论恰好把演变的历史颠倒了,引了许多材料加以说明。
吕叔湘是一位道道地地的人,非迫不得已,一般不参加社会上的种种应酬,而是潜
心研究问。吕老治态度严谨,他的著作处处体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作风。无论
是长篇巨著,还是一二千字的短文,都要逐字逐句地仔细推敲,从不马虎敷衍。现在一
些从事语言研究的人不屑于写一些小文章,认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上世纪80年代
,吕老在一家大报上看到把“风花雪月”错写成了“风花秋月”,于是他写文进行纠正。他
在《龙虫并雕琐谈》里也曾指出,小文章其实更难写。和他同一时代的者,如叶圣陶、
王力、朱德熙等大家都有这样的术精神。
吕老从1952年起直接参与了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不辞辛劳地为推进现代汉语语
音、语法、词汇的规范化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他和丁声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
》迄今已发行四千多万册,成为各国人民习汉语、研究汉语的最重要的工具书。
“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现代汉语词典》这一宗旨的确立,和吕老有着极大
关系。“主编”一词在如今的出版界是个水分最大的名号,有些如雷贯耳的大者的名字
,一年之内不知道要出现在多少大型丛书、套书的版权页上。其实业内人士都清楚,一
年之内要出这么多书,即使有三头六臂也是忙不过来的,他们所做的也许仅仅是审读一
遍样稿而已。而吕老当时从组建编辑室到一条一条仔细审稿定稿全部亲力亲为。吕老说
:“要编好一本辞典,就要收集大量资料。比如编《现代汉语词典》,就收集了上百万张卡
片的资料。要对资料进行全面、认真地分析、综合,工作相当繁杂。”在吕老等大师的带
领下,编辑人员花了三四年的时间,才完成《现汉》这一浩大的国家工程的试印本。
北京大汉话语言研究中心陆俭明教授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吕先生几乎每天
都在词典编辑室工作,中午饭就是自带的馒头、咸菜加开水,晚上还在家加班到深夜。
编写工作采取流水作业法,层层把关,吕先生和他的继任丁声树在《现代汉语词典》整个
编纂过程中言传身教,创立了一种人们称之为《现代汉语词典》风格的标准词典编纂风格
。”第一版面世后,吕叔湘先生依然关注着语言的最新发展,强调词典要跟上时代需求,
不断地及时地进行修订。在一篇文章中,吕老谈道:“我最近做了一件有点傻气的事情,
把日到26日的《文汇报》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查出有32个词语是《现代汉语词
典》里没有收的。”这一年他已经79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吕叔湘)说,编词典是“名山事业”,需要找到一些真正的“字迷”。字迷是什么
?他们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宝贝啊!英国是一个产生字迷的国家,他们的《牛津词典》系
列举世闻名。法国也是一个重视字迷的国家,有词典以来,他们出过各类词典达2万多种
。(俞晓群《吕叔湘:那22封关于(读书)的来信》)
②“文化大革命”后退还他几万元,他全都拿出来设立青年语言奖金。前几年,商务
印书馆出版丁六卷本的《吕叔湘文集》,他又将这笔可观的稿酬全部捐给了家乡江苏的教
育和其他公益事业。(李行健《素朴平淡才是真——痛悼吕叔湘老师》)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纠正朱自清先生文章中说法的错误,吕叔湘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有关汉语语法
的文章:而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则是为纠正胡适等人的错误而写的。
B.吕叔湘先生曾因为报刊上一个成语的使用错识写过文章,而有些者不屑于写这
样的“小文章”,吕叔湘先生曾经写文章对这种认识进行批评。
C.为了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规范化方
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D.现在的一些者担任“主编”只是挂个名号,很少参与图书的编写工作。这与吕叔
湘先生主编《现代汉语词典》时始终亲力亲为有很大的差距。
E、吕叔湘先生认为,编撰词典意义重大,关乎文化传承:编撰词典要跟上时代的步
伐,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及时修订。
【小题2】从文章第一、二段看,吕先生“严谨”的治态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3】陆俭明教授认为,“《现代汉语词典》风格”就是“标准词典编纂风格”。请结合材
料,解释“《现代汉语词典》风格”的具体含义。(6分)
【小题4】“治严谨”是吕叔湘先生大师风范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吕叔湘先生的大师
风范还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确定其正误。题中
,A项,“纠正朱自清先生文章中说法的错误”说法不妥。B项,“吕叔湘先生曾经写文
章对这种认识进行批评”的说法与原文不符。C项的说法强加目的关系。
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地开检测分类汇编—病句专题
1.(2014届湖北孝感高中9月调研)下列各
语言基础知识+语言运用
训练一 [语言基础知识+扩展、压缩]作1
训练二 [语言基础知识+选用
⊙3年考点列阵
|考点列阵|仿用、变换句|连贯|图文转换|
|3年语用 |式(含修辞)|||
复习《赤壁赋》
复习目标:
1.象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理解景物描写之
1.语意性病句。
语意性病句指句子的意思表达不确定、不明白,通常称为“有歧意”,主要指“表3
1.语意性病句。
语意性病句指句子的意思表达不确定、不明白,通常称为“有歧意”,主要指“3
第五章 自然类
第一部分 六年高考题荟萃
2009年高考题
一、(09年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专项训练四 [语言基础知识+语言运用]
一、语言基础知识(9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
专项训练十一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3
专项训练十三 辨析并修改病句
1.(2013·辽宁五校联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专项训练一 [语言基础知识+语言运用]
一、语言基础知识(9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3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2014-
2015年高二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3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安徽省肥东县众兴中年高二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人类建筑起于木构,这已被中西方建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2015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下列各组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3
宝鸡中年度第一期高三期中考试
命题人:杨金钟审题人:王斌钧
说明:1、2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倾城之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