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潮汕站会馆办过报纸

汕头都市报数字报_汕头经济特区报社大华网
02版:市情街事
02版 市情街事
03版 市情街事
汕大图书馆有个潮汕文献资料宝库
记录“八二风灾”的图册是珍贵历史资料。
罕见的海外潮剧宣传海报由华侨捐赠。
特藏室文献大多数是漂洋过海从世界各地淘回来的。
&&常常听一些专门从事潮汕文化研究的学者说起,在汕头大学图书馆里,有一间潮汕文献特藏室,里面能够找到罕见、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在这个宝库里,有数万种文献从世界各地漂洋过海来到汕头。去年,图书馆工作人员又从海外淘到不少珍贵文献资料。日前,记者带着好奇来到汕头大学图书馆,在图书馆特色文献服务部主任金文坚老师的带领下,探访了特藏室里的珍奇“宝贝”。&&数万种文献漂洋过海来汕头&&走进汕头大学图书馆,浓浓的书香气息弥漫着馆内每一处角落。从旋梯直上三楼,一眼就看到“特色文献服务部”,门口的“温馨提示”注明了开放时间和借阅规则。迈入特藏室,迎面摆放的书架上,有侨批、潮剧唱片封和潮州歌册的影印件,潮味十足,让人有如走进了潮汕文化大观园。&&汕大图书馆历来十分重视潮汕地方文献与海外潮籍华侨华人相关资源的收藏、开发和服务,积极推进潮汕文献共建共享数字化建设,致力于潮汕区域地方文献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朝着建设成为一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潮汕文献咨询中心的方向努力。&&去年,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多种方式,从海外淘回了一批新“宝贝”,充实了特藏资源。目前, 潮汕特藏资源中有图书17,976册(11,554种),潮汕地方报刊289种,侨批原件2.6万余件,民间契约3000余件,潮剧音像资料3600余张,其中胶木老唱片约600张,还有潮州歌册200余种,800多册。&&200余张相片记录“八二风灾”&&金老师一边向记者介绍特藏室情况,一边小心翼翼地将特藏室珍贵藏品找出来一展风采。其中有清朝宣统年间汕头出版的《图话新报》,这本距今100多年时间的出版物是吴南生老先生慷慨捐赠的。还有1896年外国传教士编著的《旧约·创世纪》,这是一本用潮汕话注音的经文,保存完好,市面上十分罕见,也是由收藏者赠送给图书馆的。&&在众多“宝贝”中,一本封面印刷中英文字体的《汕头台风水灾图》进入记者的视线。金老师介绍说,这是一本记录了潮汕“八二风灾”实况的相片集,里面有210张珍贵历史照片,反映了当时台风过后的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包括路面、码头、公园、银行、收容场所等,有心人将冲洗出来的照片分门别类,每四张贴在一张纸上,还在纸上空白位置用潮汕音标注了照片说明。如今能够从照片上清晰看到近百年前的崎禄路、太古码头、台湾银行、存心善堂旧址和礐石公园等。&&华侨捐赠海外潮剧宣传海报&&这些年,不少潮籍知名人士捐赠了不少价值较高的文献资料,罕见的海外潮剧宣传海报就是其中之一,特藏室目前收集到的海报约有200多种。&&记者看到,这些海报几乎都是彩色印刷,双面印制。海报上除了潮剧主演介绍,还有剧情和剧照,可见潮剧这朵南国奇葩在世界各地灿烂绽放,搭建起一座传播潮汕文化的重要平台。 &&本报记者 方晓旻 摄影报道
document.write('');|||||||||||||
泰国潮州会馆
  泰国潮州会馆是世界上会员最多、组织规模最大、下属机构繁多的潮人同乡组织,该馆成立于1938年,在泰国、东南亚乃至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潮州人移居泰国大约始于南宋末年,清代以后移民人数猛增,至近代侨居在泰国的潮人约四百万。在漫长的岁月里,潮人与泰国人民彼此通婚,相互融合,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佛教),有着相似的习俗,尤其是工夫茶、大锣鼓、潮剧在泰国极为风行。泰国政府对待华人(包括潮人)视同本国国民,给予充分生存、发展的机会,潮人相继落地生根,加入泰国籍的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他们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休戚与共,竭尽国民之义务。泰国潮州会馆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发展起来的。
  在创建潮州会馆之前,潮人已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慈善机构,如1899年建置的潮州义庄(即墓园),1911年创建的报德善堂。这些机构本着仁爱济世的精神,救死扶生,安置贫苦。虽然它们也起到联络乡亲,团结互助的作用,但毕竟不能等同于同乡组织。到1936年秋,侨领蚁光炎、陈景川、廖公圃、郑午楼等55人倡议成立潮州会馆,并着手进行筹建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日,泰国潮州会馆成立。
  潮人在泰国除建立统一的潮州会馆外,大大小小的潮人同乡组织,星罗棋布,遍布于泰国各地。
  泰国潮州会馆建馆半个多世纪,在兴办福利、推动社会经济繁荣、促进中泰亲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业绩斐然。
  潮人在泰国各行各业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如泰国实业界五大家族中,有三家是潮州人,他们是陈弼臣(陈有汉之父)、郑午楼和李木川。这三位实业家是泰国金融界的巨头,拥有或控制泰国最大的几家银行(盘谷银行、京华银行、泰国第一银行)和数以百计的大企业、大公司。此外,知名的潮籍实业家还有陈黉利家族、谢国民的正大集团以及黄作明、杨海泉等。这些工商业巨子,其中许多人不仅是实业界的领袖,而且也是潮馆或十县同乡会的首长,他们对泰国经济腾飞、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正如泰国前总理克立亲王所说:“泰国的繁荣,华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血汗,尤其是潮州人。”潮人热爱居住国,热心举办公益福利事业,潮馆起到号召和组织的作用,因此多次受到泰国政府的嘉奖。
  中泰建交以后,潮馆多次联络十县同乡会组成代表团回国观光、访问、考察,又捐款修建学校、医院、体育馆等。同时极力促进了中泰两国的科技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使两国的友好关系得到发展。每当祖国出现自然灾害时,潮州会馆、十县同乡团体以及各界潮人都热心募集财物,救济灾民。
  潮馆另一业绩是收集整理文史资料,弘扬中华文化。在1972年和1977年,潮馆先后成立了两个专门机构。整理华文报纸,分类装订,加以保存;编写史书,征集书画工艺品和文物,对保存文物、史料和工艺品意义重大,使潮人后代从这些文物、书刊中。汲取先贤们艰苦创业的精神,使之发扬光大。(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编辑:Shine】
分享到:4.49K
??????????
??????????
??????????
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 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为便于交流,潮汕民艺网(简称潮艺网)启用纯数字域名: 和 ,原来域名:、 、
同时保留,并启用服务电话,客服邮箱不变。
汕头埠第一份白话报纸——《潮州白话报》
录入时间: 14:27:00
&&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日,上海申报馆印行出版了一份通俗白话新报,取名《民报》。《民报》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份白话报刊。它是以社会底层老百姓为读者对象,为了让这些文墨不深的读者易于读懂报纸内容,除了用白话行文,每句之间特意空一格(即断句),人名或地名还用直线标出。故只消读过一两年书的人,便基本能阅读此报。《民报》虽然没出多久即告停刊,但作为白话报的星星之火,不久便在中国新闻传媒界引燃。  甲午战争前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为了宣传民族救亡,鼓吹维新变法和实现“开通民智”的主张,极力在文体上进行改革,开始创办白话报刊。  1897年上海的《演义白话报》,1898年无锡的《无锡白话报》,便都以白话文形式,介绍西方的科学文明、民主思想,宣传爱国思想。特别是日在上海创办的《中国白话报》,明确宣传反帝爱国,反对“和平”改良,鼓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独立共和的政府”。所刊文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深受读者欢迎。报纸热销于北京、广州、香港、西安、成都、武汉等全国大中城市。虽然出版不到一年便停刊,仍是当时出版的白话文刊物中影响最大的一种。  《潮州白话报》创办于日(光绪廿九年癸卯十一月初一),跟上海的《中国白话报》创办时间刚好相同。当时汕头埠虽然已有《岭东日报》、《?江报》等报纸,但都不是白话报。《潮州白话报》的创办,成为汕头埠最早的白话报纸。  《潮州白话报》社址设在存心善堂后座,创办人曾杏村,总编撰杨守愚,编辑有庄一梧、赖淑鲁、曾练仙、蔡树云、钟楚白、蔡惠岩、王慕庵等,后又增林伟侯(国英)、林少韩(绍琦)。 报纸设有“论说”、“潮州新闻”、“中外新闻”、“教育”、“传记”、“曲本”、“歌本”、“小说”等栏目。总代派处在育善街岭东日报社。  《潮州白话报》的内容不仅有关注本地的经济、实业(如《论潮州有天然地利惜潮州人未能实力兴办》),地方教育及妇女教育(如《潮州新教育议》、《论女学堂当趁紧举办》),还有小说连载(如《最新爱国英雄记》,歌本连载(如《豪杰姻缘》、《儿女英雄歌》和曲本连载(如《山西风水案》、《印度寻亲记》)等。我们从《潮州白话报》所设的栏目及各期内容目录,可看出其对地方经济、文化的关注和对民众教育的重视。特别是设立曲本和歌本这种潮汕妇女最普遍、最通俗和最喜爱的读唱形式栏目,独具特色,使报纸读者群定位更贴近广大普通民众。报纸因此亦颇受读者喜爱,每期销数达二千多份。  《潮州白话报》自日至日,8个月共出版了十一期,其中第十、十一两期合刊出版。“本报于十一月朔日出第一期同人订定本年内共出三期其第四期定于明年正月十五日接续凡定阅者全于出第二期后均一律先收报资本报始得按期照寄也特告”。从这则潮州白话报社刊登于光绪癸卯年底《岭东日报》上的广告来看,其出版日期不是选在初一便是选在十五,自癸卯年十一月初一日至甲辰年正月十五日,两个半月出版四期,猜其出版频率应是半月报。但自第五期后,常常拖期出版。具体可能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不过我们从《岭东日报》上刊登该报甲辰年四月廿二日(日)第八期目录预告广告前端的一段话:“本社同人前因学界纠葛社稿凌乱未能编辑致不能应期出报负慙之至兹于本月底前准出第八期先将目录预告于后”可略知端倪,报纸逾期出版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内部编辑人员因学术等观点不同而致拖延报纸的编辑出版,甚且导致第十、十一期合刊出版后便停报。
评论功能已经关闭!
潮艺网 ©
制作维护: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黄茂如风波未平,郑开德浮出水面――深国商乱象背后潮汕大佬知多少
日&&&&&&来源:&&&&&&作者:⊙记者 郭成林 辛茹
    ⊙记者 郭成林 辛茹     深国商的乱象是从2008年底起陡然进入市场眼帘的。此前十多年,鲜有人关注这家“无足轻重”的公司――股本小市值不足20亿、2001年起便玩起了一年微亏一年微盈的财务游戏、公司股权结构复杂、信息披露少且内部人控制情况严重……  直到2008年11月,黄茂如的恶意并购首次使乱象对外掀开朦胧一角。此后一年,公司先后被曝光的问题层出不穷且越来越多。其间,国商原管理团队、马来西亚和昌父子、黄茂如、郑康豪、郑开德等多股势力轮番参与其中,利益格局神秘而复杂,外人实难以观其全貌。  要探究深国商内幕,公开切入口只有两个。其一是公司最主要的资产――位于深圳中心区黄金地段的“烂尾楼”――晶岛购物商城;其二则是公司内外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一方面,市场传闻各方力量垂涎深国商股权的原因正是因为晶岛的存在,甚至有人推算该项目价值已远超公司20亿左右的市值。但据调查,目前仍笼罩在晶岛上空的迷雾至少还有四个:其一是工程款、地价款谜团及其背后的资金流向,其二是施工方身份与各方的关联关系,其三是预售证未办及房产证难产悬疑,其四是高管换班所隐含的真实意图。  另一方面,据记者调查,晶岛项目施工方实际为深圳最大包工头郑开德,其与公司潜在控制人郑康豪同为广东汕头市潮阳人,而郑康豪之父郑世进为世界郑氏宗亲联谊会主席。  眼下,茂业国际、渤海物流的沉默隐射黄茂如“失踪”事件仍未有最终定论。而郑开德的浮出水面,又为深国商带来了更多质问:“两郑”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黄茂如在深国商的利益棋盘中扮演何种角色?如何解释晶岛项目底价拿地却“天价”施工?与郑开德颇有渊源,又同为潮汕帮一员的唐大进任职深国商新任总经理又意味着什么……  相关报道详见封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潮汕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