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凤歌曲花好月圆歌曲 启发意义

似水流光四十年:我心目中的徐小凤(转)_华语歌坛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4贴子:
似水流光四十年:我心目中的徐小凤(转)收藏
(一)&
  &
  &
  凤兮凤兮,吉祥来仪。&
  &
  南国盛夏,岁在乙酉,年近花甲的殿堂级歌者徐小凤在香港红磡体育馆连开二十三场“金光灿烂”演唱会(包括8月14日的补场),是华语歌坛继2003年凤飞飞三十五周年演唱会和2004年许冠杰“继续微笑”演唱会之后的又一大盛事。早在1995年农历年开完十八场演唱会后,徐小凤就暂别香港舞台,一休十年之久。除了1997年的“回归之夜”晚会和国庆晚会出席献唱之外,她在香港娱界罕有露面,此后在千禧之年远曾赴美国大西洋城,登台演唱三场以飨海外歌迷,旋即又归于退隐状态。一晃又是五年过去,如今甫告重登舞台,立时掀起抢票热潮,四度加场都难以满足观众愿望,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其备受欢迎的强劲势头真可谓一时无两。&
  &
  2005徐小凤“金光灿烂”演唱会已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人们热切期望着这只不过是一个省略号,衷心希望徐小凤在带给人们久违的精神享受和真情感动之后,不会又一次退隐久休。在这二十三天里,不知从哪里涌出那么多的观众,象过节一般奔赴红磡,不少歌迷连看多场,与心目中真正的歌者进行着有笑有泪的至诚交流。徐小凤没有请固定嘉宾,每晚她都以饱满的状态面对万余名热情的观众,一人唱满三个小时,亦歌亦舞、又说又笑,调动气氛、掌握节奏,这对歌者的体力和精神、经验和素质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从化妆准备到完场开会总结,再与等候在外的歌迷相见,多要凌晨一点才得离去,时间跨度更长达六、七个小时,徐小凤以将近花甲之年,二十三天基本上晚晚如此,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因此,演唱会水平偶有起伏,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她多年来已习惯了退隐休息的家居生活,一旦复出,与十几年前全盛期相比或有不及,也完全可以理解。事实上,要在这般马拉松式的演唱会中,在这四面人山人海的巨大舞台上,每晚都保持稳定的高水准,放眼歌坛(无论通俗还是民族、美声),没有谁能做得到。徐小凤也不能,但她拼尽全力为观众奉献最佳表现,以丰富的经验和老艺术家的素质,从容应对舞台上出现的任何意外,多次将失误和险情化于无形。&
  &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第七场因“失声”而“腰斩”演唱会的事件。类似情况在二十年前曾发生过一次,当年是整场演出完毕,徐小凤对不满意歌唱水准,主动提出以最佳状态为观众免费演出一场。这次情况要严重得多,徐小凤开场就表示声音状况不理想,要请观众多多包涵,唱至一半时已感到再唱下去效果只会越来越差,甚至有“失声”的危险,既对不住观众也无法向自己交代,徐小凤毅然决定中断演唱,免费为观众加补一场。事后有观众表示小凤就是假唱大家也理解和支持,但主办方称,徐小凤本人绝不同意这样做。不欺场,这是敬业艺人的底线,老艺术家对观众、对艺术都抱以真诚的态度,也懂得尊重自己、珍视艺术声誉。对于小凤的断然决定,广大观众抱以热烈的掌声,然后静静离去,没有抱怨没有责怪,有的只是理解和疼惜、支持和爱护,更有大量关心她的乐迷守候在场外,直到深夜。第二天各大报章对此事均有集中报道,多是对小凤身体表示关切、对她的决定表示理解。这样的爱护和珍惜,是对小凤四十年用心歌唱、与乐迷息息相通,真诚为艺、真诚为人的最好报答。&
(二)&
  &
  四十年前的1965年底,即将年满十七岁的徐小凤参加了第一届“香港之莺”歌唱大赛,并于次年以翻唱白光的一曲《恋之火》而在两千人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并获得唱片合约,从此有了“小白光”的美名。1968年,徐小凤正式加入仙乐斯舞厅,开始其夜总会和歌舞厅的赶场演唱生涯,并频下南洋参加俱乐部巡演。此后得到名指挥文就波先生的提携,于1970年开始灌录唱片。&
  &
  四十载风雨飞渡,徐小凤那浑厚低沉的嗓音,雍容大度的气派,高贵庄重的造型,优雅大方的举止,谦和平易的作风,从容沉着的态度,受到了几代人的喜爱和敬慕,也得到姚莉、吴莺音、白光等前辈歌后的肯认和赞许。她是天生一派大姐风范,早在八十年代就被歌坛同仁和乐迷亲切地称呼为“小凤姐”,她跟“阿姐”汪明荃、“肥姐”沈殿霞一样,是香港演艺界几十年来的金字招牌,也是香港市民心声永远的代言人。屹立歌坛四十载,发行唱片超过六十张,经典好曲数不胜数,人品作派有口皆碑,徐小凤可谓是巨星中的巨星、常青树里的常青树。她雍贵的歌衫金光灿烂,大气的台风光芒万丈,面如满月带春风、发似波浪卷云鬟,明眸含笑、柳腰微摆,她是天生的大家作派,浑身散发着旧时贵族的风韵,就那么往舞台上一站,那压场的气度与魅力无人可比,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更是仪态万方,象征着那样一个有歌有舞、繁华无限的时代。她却又从容庄重得好,没有沾上流行的轻浮与俗艳。&
  &
  徐小凤不像罗文、国荣、百强和阿梅,不是那种天生就是为了舞台而到人世走一遭的明星艺术家,但她同样有着极好的舞台感。生活中她是端方持重的,慢慢说话、慢慢做事,舞台上她却是诙谐风趣、妙语连珠,气氛营造得活泼热烈,而又不失分寸。她也常会开些很俚俗甚至很香艳的玩笑,但不会让人觉着突兀或失礼。正如《徐小凤的漫漫长路》一文中有位香港音乐人所说,小凤在MTV中穿着波波裙跳探戈,推倒年轻舞伴,舞台上霓虹闪烁,如果换成别的歌手,就会觉得舞台设计俗气,但她站在那里,给人感觉就像是到了百老汇或者百乐门。的确是这样,看她的歌唱特辑,有时抛个眼风、做个手势、摆个姿态,要换了别人就会觉着“骚”,甚至觉得“妖”和“邪”,但她不会,因为她的整个感觉有一股正气,非常大方,她镇得住。演唱会上与歌迷和嘉宾的互动,她随时会就着特定情境,自然随意地说说笑笑,甚至也会说些很江湖、很搞怪的话,但再是俚俗的玩笑,都因着她恰到好处的处理而不显得过分。而这些,正是以她大方正气的形象、优雅沉稳的风度为前提和底色的。
(三)&
不同于那些能歌能演、还能主持的多栖明星,徐小凤是单凭歌艺就在艺坛风云中屹立不倒的艺术家。她亦曾自谓缺乏表演天赋,一辈子只懂得认真地歌唱。她就这么一唱几十年,唱出了无数听众的心声,成为一个时代的声音,成为深入全球华人世界的声音。&
著名的凤迷网站“徐小凤全球歌友网”()刊出网友撰文《恋之火燃亮四十载,唱尽人间悲欢离合》,总结徐小凤歌声之所以恒久动人,最少有以下三个理由:第一,她独特的低沉磁性声线,像醇酒一样年份越久越好,音色迷人,歌声扣人心弦,优雅非凡;第二,她吐字清晰(尤其粤语),行腔造句顺畅自然而富有感情,强弱对比的效果处理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第三,她发音准确,呼吸控制到极高境界(很难听到她的呼吸声),表现出一流的“技巧”。而且她举行演唱会,唱的是中外名曲,包括粤曲、京剧、黄梅调、越剧、客家山歌、山西鼓乐、国语时代曲、中国地方民歌小调、日语艺术歌曲、马来民歌、英语金曲……她歌路广阔,演唱会又保持与录音室一贯水准,更添上不少让人大呼过瘾的“神来之笔”。&
在另一个凤迷网站“忘不了的徐小凤”()上,歌迷们纷纷自发撰文一谱心曲,或叙事、或抒情,或表达对她的深深爱意,或抒写因她的人她的歌而引发的生活趣事、人生感想;更有不少歌迷大量翻唱小凤名曲向她致敬,汇成了洋洋大观的“好歌送给小凤姐”专栏,其中被翻唱得最多的当然是《顺流逆流》、《婚纱背后》、《随想曲》、《不了情》等经典名曲,但也不乏《秋风秋雨》、《重逢是个梦》这样少人知晓却格调极高的作品。&
徐小凤拥有无数个人金曲,风格多样、雅俗兼备,难易不等、修短各宜,因而常能激发起人们的翻唱兴趣。数十年来翻唱小凤歌曲者,真是数不胜数,兹罗列如下:《风雨同路》(叶丽仪、黄杏秀、甄妮、黄耀明、雷安娜、刘雅丽、吕珊、刘凤屏、陈慧琳、何韵诗),《随想曲》(许冠杰、甄妮、谭咏麟、钟镇涛、张国荣、陈百强、梅艳芳、夏韶声、肥妈),《顺流逆流》(罗文、蔡国权、区瑞强、谭咏麟、张德兰、梅艳芳、尤雅、吕珊),《无奈》(邓丽君、周润发、周华健、刘雅丽、张伟文、陈慧娴),《风的季节》(梅艳芳、黎瑞恩、刘雅丽、李慧敏、张伟文),《喜气洋洋》(罗文、谭咏麟、Twins等英皇歌手),《人生满希望》(关正杰、谭咏麟、甄妮),《大亨》(叶丽仪、张国荣、黄耀明),《婚纱背后》(刘雅丽、吕珊、郑秀文),《三分,七分》(谭咏麟、薰妮),《漫天风雨》(张国荣、刘德华),《漫漫前路》(关正杰、陈慧琳),《星光的背影》(林子祥、吕珊),《深秋立楼头》(区瑞强、吕珊),《电话》(许冠杰),《城市足印》(叶丽仪),《旧事随梦去》(关正杰),《风里的呼唤》(关正杰同曲异词《小小一个家》),《谁又欠了谁》(张国荣),《情比雨丝》(梅艳芳),《叹息》(《梅艳芳》)《双城记》(王杰),《人似浪花》(何国禧),……&
此外,香港的吕珊、广州的古璇等人都是以翻唱小凤歌曲起家,张凤、陈汝佳等人在八十年代都曾有过“广州徐小凤”的美称。顺便一提,去年离世的优秀歌手陈汝佳,以男声翻唱小凤歌曲,颇能得其神韵,被称为“多情的徐小凤”。他的演绎我个人感觉比刻意模仿小凤的古璇要强不少。&
(四)&
徐小凤自己属有无数经典名曲,却还敢于自我挑战,演唱别人名曲,二度创作多能再翻新境,甚至胜过原唱,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翻唱顾媚的《不了情》、汪明荃的《勇敢的中国人》和许冠杰的《浪子心声》,此外还有郑少秋的《誓要上刀山》,关正杰的《雪中情》,林子祥的《在水中央》,谭咏麟的《爱在深秋》和《忘不了你》,叶倩文的《晚风》,童安格的《谁能预言》(粤语版《一张倾心的脸》),费翔的《我怎么哭了》(粤语版《何年何月》)等等。&
另外一些翻唱基本上能做到不输于原唱,如翻唱许冠杰的《铁塔凌云》,罗文的《爱情的代价》,仙杜拉的《啼笑因缘》,薰妮的《风中的微笑》,陈丽斯的《问我》,辛尼哥哥的《音乐与歌唱》,欧阳菲菲的《热情的沙漠》、《火鸟》和《向往》,梅艳芳的《似水流年》,张德兰的《午夜吉他》,黄莺莺的《云河》,甄妮的《细雨蒙蒙忆当年》,尤雅的《一帘幽梦》等等。不过,徐小凤的翻唱并非如邓丽君那样十全十美、无可挑剔,当然这跟选曲有关系。小凤翻唱作品还是有逊色于原唱的,只是数量很少,比如翻唱邓丽君的《难忘的初恋情人》,风格明显不对路;翻唱潘秀琼的《情人的眼泪》,对歌曲的理解和诠释有所不及,唱得有些哑了,整曲风格显得过于滞重;尤其翻唱齐豫的《答案》和《橄榄树》(粤语版《幸福途》),可能是小凤所有翻唱中最失败的,她真是不适合唱齐的歌。不过,徐小凤敢于将人民艺术家郭兰英洋溢着革命热情的《南泥湾》翻唱成愁绪无端的《重逢》,将新青年崔健苦闷呐喊的《一无所有》翻唱成彷徨无奈的《真爱又如何》,既有勇气,也算得上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徐小凤与邓丽君曲目相同的多首演唱,基本上能分庭抗礼,比如《月亮代表我的心》丽君版当然是绝唱,小凤版却也别开一重生面;她们都翻唱过周璇的《天涯歌女》和《何日君再来》、李香兰的《恨不相逢未嫁时》,唱出了不同年龄段的风格,可以说各有千秋,至于翻唱白光的《叹十声》和吴莺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应该是小凤更适合一些;小凤还唱过丽君的《何处是归程》、《旧梦何处寻》,以及《炊烟升起》的粤语版《每日怀念你》、《酒醉的探戈》的粤语版《抹点愁》,都不逊色于原唱,个人更喜欢小凤的演绎;李香兰的《夜来香》,在丽君唱来就是那种缠绵醉人的圆媚明润,小凤84特辑中和林子祥合唱此曲,她唱的部分那真是温厚雅气,有着旧时落寞贵族那般沉沉的典雅,没人比得了;至于《不了情》、《雪中情》、《浪子心声》等,那小凤超过丽君绝对没得说。&
很有意思,两大歌坛传奇人物,丽君只翻唱过小凤的《无奈》,小凤却翻唱丽君名曲多首,其中就有风格不合、明显逊色于原唱的《难忘的初恋情人》,是否可以这样说,丽君比较谨慎,风格不对路的作品不会轻易尝试;小凤在拓展歌路上更为踊跃,率意而为、勇于尝试。反映到为人上,也许丽君也是比较矜持、细心的,小凤则显得率真、随意,粗枝大叶,放得开。&&
(五)&
徐小凤翻唱过大量三、四十年代的老歌,尤以白光作品为多,如《叹十声》、《如果没有你》、《未识绮罗香》、《魂萦旧梦》、《恋之火》、《假正经》和《什么话》等,别的还有周璇的《天涯歌女》、《花好月圆》和《钟山春》,吴莺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我有一段情》和《听我细诉》,姚莉的《秋的怀念》和《桃花江》,李香兰的《恨不相逢未嫁时》和《三年》,龚秋霞的《秋水伊人》、黎莉莉的《妹妹我爱你》,崔萍的《今宵多珍重》和《南屏晚钟》,张露的《静心等》,凌波的《郊道》等等,虽不敢说超迈前辈,但因着其嗓音的饱满壮实、能收能放,气息的沉稳绵长,也多能唱出自己独特的声情韵味来。比如在众多版本的《明月千里寄相思》中,小凤版可说得一个“中”字,沉着平实,不喜不愠、不怨不伤;《三年》一曲,小凤唱得是深沉而大气,不煽不露,非常得体;小凤版的《恋之火》、《如果没有你》和《假正经》,跟原唱比起来,少了白光式的“野”与“浪”,多了小凤独有的“壮”与“正”,不过白光的风格更符合歌曲的要求,那种浪劲儿真是独此一份;但小凤版和潘秀琼版的《未识绮罗香》,就跟前辈有得比。&
人说蔡琴是老歌翻唱终结者,这就是不懂得那些老歌的风神和韵味了,蔡的翻唱固然有其精巧、到位之处,本质上却是新潮时尚之风包装起来的伪古典,她的那种“旧”和“雅”是做出来的,而且她唱得有点儿“闷”和“板”,听着感觉憋得慌;小凤和老潘身上天然带出一派旧时风情,那般雅气的闺阁风韵是从身体里淌出来的,她们俩才是真正传神地诠释和传递出了那样一个夜夜笙歌的旧时代韵味与风致。蔡琴与徐小凤、潘秀琼都唱老歌,但气质上的区别就好比机械制品与手工艺品,完全是两种感觉。&
总的来讲,徐小凤歌曲是典型的“大路货”,受众面很广,既有大量易于传唱、为人喜闻悦听的歌曲,也有很多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之作,内容极其丰富,风格异常多样,从儿女情长到家国情怀,从小桥流水到大漠风烟,从民生俚俗到古典神韵,从劲歌热舞到散板慢曲,或持重从容,或酣畅淋漓,或情深款款,或壮怀激烈,总之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其歌迷从童稚少年到耄耋老人,从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到名门显族、商政要员,具有极为广泛的代表性。&
(六)&
今次演唱会上,三、四十年代上海滩五大歌后之一的“银嗓子”姚莉前辈以八十五岁高龄亲自登台,轰动全场;九十八岁的前辈词作家陈蝶衣老先生亦到场观赏,堪称乐坛佳话;特首曾荫权先生率一众高官的莅席,尤为香港歌坛罕有之事,亦足证小凤姐地位之超然;许多普通观众参与现场表演,小凤跟大家都有良好的互动,气氛活跃、热烈而又不失礼数;演艺界一众顶级人物纷纷到场观摩致贺,不少人更登台担任嘉宾,同场献艺以示支持,包括“阿姐”汪明荃与罗家英,“肥姐”沈殿霞,“大侠”郑少秋,四十年前的“影迷公主”陈宝珠,老辈歌手杜丽莎、林子祥、薰妮和关菊英,歌坛“校长”谭咏麟,“大哥”成龙,七十多岁的老辈演员李香琴和胡枫,“肥妈”玛丽亚,“好姨”薛家燕,资深演员、导演、主持人许冠文(“歌神”的长兄),著名艺人钟镇涛,资深曲作家黎小田,大众情人刘德华,八十年代的著名影视艺人戚美珍、黄韵诗和石修,偶像实力歌手黄耀明、李克勤,音乐人伦永亮等,更晚的就还有九十年代红星陈慧琳和当红艺人Twins、容祖儿等人,其中阿姐和肥妈都是两次担任嘉宾,阿B更是三次担任嘉宾,与小凤友情之深不言而喻。阿姐、家英与小凤三人手牵着手绕场高歌一曲《万水千山总是情》,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幕,三位年近花甲、见证了香港演艺界几十年沉浮变迁的老朋友、老艺术家,万水千山、风雨同路,就这样一路走来,真是让人好生感慨;还有与小凤并肩歌坛三十载的阿Lam林子祥,在小凤“失声”第二天即到场力撑老友,薰妮、关菊英两位久不露面的七十年代老歌手,在小凤嗓子不适的时候演唱多首经典金曲、鼎力相助,都充分体现出他们老一辈歌者之间那种相互扶助、彼此敬重的深厚情谊。&
可惜“小妖”陈百强、“大妖”罗文、万千宠爱的张国荣、芳华绝代的梅艳芳,这四位天生属于舞台、用炫彩光华燃尽一生的艺术家,在年的十年间先后离世,与小凤一时瑜亮的歌中女神邓丽君1995年逝世,到今天也已整整十年了,如果他们都在,都出现在小凤演唱会上,那该有多么好。记得百强生前曾说过,他特别喜欢的那首《等》,原是最想与小凤姐合唱的,可惜一直没能如愿;在1988年国荣的“百事巨星演唱会”最后一场压轴大戏上,许冠杰与徐小凤先后现身,他是激动得又跳又跪又打滚儿,握住两位巨星的手乱叫“阿爸、阿妈”,三人并合唱《随想曲》圆满谢幕;还有1992年阿梅入行十年的“飞跃舞台十载情”演唱会,她也穿起堪称小凤经典歌衫的波波裙,与小凤姐合唱《风的季节》和《似水流年》,前一首是小凤名曲,阿梅当年就是翻唱此曲而在歌坛横空出世,后一首则是阿梅经典,国荣、老谭、小凤先后都有翻唱,两代歌后的这两首合唱,有着非常的纪念意义;同样是1992年,丽君与小凤在亚视“选美”晚会中合唱《戏凤》,这是两位天皇巨星仅有的一次合作,留下的影像资料极为珍贵,其中有一张照片,丽君略带羞涩和欣然的笑,捧着话筒投入地唱着,小凤侧身微微抬起下颔,含笑望着她,好似长姐骄傲又欣慰地看着备受万众尊宠的小妹一般……想起这些,心头好生难过。&
原以为徐小凤这次演唱会要特别安排纪念单元的,最好是歌神阿Sam能够出席,与小凤合唱罗文的《几许风雨》,丽君的《漫步人生路》,国荣的《沉默是金》,百强的《一生何求》和阿梅的《似水流年》。毕竟罗文是她老友,丽君与她同期出道又一直齐名,国荣、百强、阿梅是与她有着特殊缘份的晚辈,在演唱会上翻唱他们的歌以示怀念,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小凤没有这样做,她没有把演唱会搞成追思会。其实这些年已有不少艺人在演唱会上这样安排,歌神去年也不例外,小凤却没有沿袭这不成文的惯例。现在看来,她的做法有她的道理。思念,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把它存在心里就好了;何况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对他们的随风而逝,小凤也许早已释然,早已经不再放不下了罢。&&
(七)&
在他们那一辈老歌者中,徐小凤出道之早,仅稍晚于许冠杰(1964),与邓丽君(1966)基本同时,比罗文(1967)、郑少秋(1967)、谭咏麟(1968)、凤飞飞(1968)、苏芮(1968)、叶丽仪(1969)、汪明荃(1969)、刘文正(1971)、甄妮(1972)、林子祥(1975)这些传奇人物都要早,比黄莺莺(1974)、费玉清(1974)、张国荣(1976)、陈百强(1977)、齐豫(1978)、陈淑桦(1978)、蔡琴(1979)、潘越云(1980)、叶倩文(1980)、梅艳芳(1982)、罗大佑(1982)、林忆莲(1983)、陈慧娴(1984)、张学友(1984)等人更是早了整整一两代;她演唱了中国第一首粤语歌曲,号称广东歌(粤语歌)之母;她还是获得香港乐坛最高奖——金针奖的首位女歌手(1989,同年又获颁“香港艺术家年奖”的“歌唱家奖”),此前获得该奖的个人歌者只有香港流行乐的开山鼻祖许冠杰(1985),其后获得该奖的著名歌者依次是罗文(1991)、林子祥(1994)、邓丽君(1995)、谭咏麟(1996)、阿梅(1998)、国荣(1999)、张学友(2000)、汪明荃(2004);徐小凤迄今已在红磡万人体育馆开了近一百六十场演唱会,仅次于老谭,是香港女歌手中开演唱会场次和观众人数最多者,其中1992年七、八月间在34天之内连开43场,打破了许冠杰于年初告别演唱会上刚刚创下的37天内连开41场的纪录,并一直保持至今(许冠杰去年创下的44场演唱会纪录,是跨年份在八个月中分四次所开同一系列演唱会场数的总和)。&
跟同时代的歌者罗文、甄妮、叶丽仪、关正杰等人不同,徐小凤不是靠电影电视主题曲而红起来的,她是独此一家的前粤语时代歌者。四十年的演唱生涯,她横跨了好几个时代,而在每个时代里,她都不是领军人物,也从来不是最为光彩耀人的明星,她没有自己经营的歌迷会,获得的金曲奖数目远非最多,也没有歌迷如潮汹涌的轰动效应,她不是偶像型歌手,既没有绯闻,也不出风头,从不靠取巧作秀吸引观众,甚至连演唱会宣传都很少花力气去做;她只是从容地唱、忘我地唱,唱尽人间悲欢离合,唱过岁月春夏秋冬,单凭歌艺实力吸引乐迷,稳处歌坛第一线长达二十五年,并一步步升至超然的尊荣位置。&
徐小凤一向低调示人,来去自然、不着痕迹,默默上进、悄然淡出,她没有搞过光荣引退、告别舞台之类的活动,今次演唱会也绝不是什么“复出”,因为她从来就没有大张旗鼓地引退过,此番登台亦没有搞声势浩大的宣传,她既不会事先向媒体散布嘉宾名单,以广发英雄帖的方式吸引观众,更不会通过遍邀当红的年轻偶像助阵来拉拢年轻歌迷,她也没有像人们曾经以为的那样,会翻唱时下流行的歌曲,以表明自己还能紧跟时风潮流,从而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愿望。她避免了这一切,仍然保持了一贯的低调作风,她沉得住、稳得住。《随想曲》中的歌词正是她心声的吐露——“前望我不爱独怀旧,名利我可以轻放手,是我的虽失去他日总会有,不惯全力寻求”,虽然“内心也经过喜与忧”,最终渴盼的却是“无欲无求”。正是因为如此,不少大牌明星都视小凤姐为敬重的对象和学习的楷模,从她的作人到她的为艺,包括一代巨星张国荣、梅艳芳、赵雅芝、黄耀明、童安格……徐小凤正是以自己低调稳健的作风,和蔼可亲的态度,平实淡然的处世风格,专一真诚的敬业精神,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大批优秀作品和高层次的艺术品格,在香港演艺圈享有崇高的声望,受到了众多艺人的敬仰和广大听众的爱戴。“世事如棋”,“人似浪花”,几十年沉浮聚散、浪奔浪涌,徐小凤辛勤耕耘、默默奋斗,惯看“漫天风雨”,历经“顺流逆流”,成功地从流行音乐歌手进升为歌唱艺术家,成为香港殿堂级歌者的代表,成为香港人的骄傲。&
大浪淘沙,拍岸千堆雪,一代歌神许冠杰,一代歌后徐小凤,作为数十年香港流行乐坛男女两众的首席代表,堪称香港流行音乐的最高象征。同时代的歌者先后谢幕、安享晚年,晚一辈的歌者纷纷以死亡的方式告别歌坛和歌迷,年辈再晚的歌手更无可能再续香港流行音乐曾有的辉煌,在这青黄不接、花果飘零的时候,早已成为象征和活化石的许、徐两位,有如定海神针、中流砥柱,顽强顶住了岁月、体能、心理的压力和商业、声誉的压力,在这个早已不属于他们的时代中辉煌再创、光芒万丈,真是让人百感交集,感佩又怅惘。&&
(八)&
徐小凤自己属有无数经典名曲,还勇于演唱他人名曲,二度创作多能再翻新境,甚至超越原唱。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翻唱顾媚的《不了情》。老辈歌者顾媚是香港著名曲作家顾嘉辉的姐姐,徐小凤初次入行所参加的首届“香港之莺”歌唱大赛,顾媚即是评委之一,要算是小凤的座师了。《不了情》一曲自顾媚首唱以来,先后有过不下二十人的演绎,包括邓丽1966年“香港之莺”大赛评委顾媚、蓝娣等人&君、凤飞飞、罗文、梅艳芳、叶倩文、费玉清、潘越云、蔡琴……,都是名家,其中徐小凤的版本最称经典。&
还有1983年演唱会上徐小凤翻唱汪明荃的《勇敢的中国人》,那般正大悲茫的气象远非阿姐所能到,有意思的是,当年徐小凤的《随想曲》在呼声很高的情况下败于阿姐《勇敢的中国人》,但小凤的翻唱却达到了原唱所没有的境界。不过两人挺要好,1987年在阿姐从艺二十周年的纪念演出《万水千山廿载情》中,两人合演《粱祝》的《十八相送》。阿姐自己有粤剧功底,没有戏功的小凤反串山伯,却也有板有眼,合作得很出色。2005年这次演唱会前阿姐专门给小凤做了很长的访谈,两位大姐级艺术家谈从艺历程、谈感情和人生、谈有趣的人和事,欢笑和辛酸都在平实的叙说中娓娓道来,给予后辈很多启迪。&
《浪子心声》是许冠杰的经典名曲,在1994年冠杰踏入歌坛三十年的同仁致敬大碟中,收录有徐小凤和邓丽君的翻唱,非常有意义。阿姊说冠杰的版本最好,因他本来就有点行到山回路转、笑看云淡风轻的浪子气质,歌声中常有漂泊的感伤,但又总保持着合度,总能在情深之后淡然一笑,那真是传统诗教的好注本——温柔敦厚,哀而不伤;阿姊并谓小凤唱得亦有一种看得透脱的风味;相形之下,丽君就略逊一筹了。我的看法却是小凤甚至还要胜过冠杰少许,她是那般遍历沧桑、惯经风雨的宠辱不惊和镇定自若,有一种厚重的沉定。&
徐小凤翻唱郑少秋的《誓要上刀山》,慷慨刚健的大侠之风,比男声更为壮实、更显正气;翻唱关正杰的《雪中情》,稳重端庄地叙说着亲情的安慰和至诚的诺言,比“正气杰”的原唱更为温厚。此外还有林子祥的《在水中央》,谭咏麟的《爱在深秋》和《忘不了你》,都是各人的经典名曲,徐小凤却以比原唱还要原汁原味的演绎,将歌曲诠释得更为深沉、幽微,更耐细品。至于叶倩文的《晚风》和《黎明不要来》,童安格的《谁能预言》(粤语版《一张倾心的脸》),费翔的《我怎么哭了》(粤语版《何年何月》)等等,徐小凤也都翻出更深更大的意境。&&
(九)&
除了上述极为出色的再度演绎外,徐小凤还有一些翻唱基本上不输于原唱,比如翻唱许冠杰的《铁塔凌云》,仙杜拉的《啼笑因缘》和《美好的星期天》,陈浩德的《劲草娇花》,翠碧的《痴情泪》,罗文的《爱情的代价》,薰妮的《风中的微笑》,陈丽斯的《问我》,辛尼哥哥的《音乐与歌唱》,张武孝的《分飞燕》,欧阳菲菲的《热情的沙漠》、《火鸟》和《向往》,梅艳芳的《似水流年》,张德兰的《午夜吉他》,甄妮的《细雨蒙蒙忆当年》,尤雅的《一帘幽梦》,黄莺莺的《云河》,高凌风的《泡菜的故事》,等等。&
不过徐小凤的翻唱并非如邓丽君那样十全十美、无可挑剔,当然这跟选曲有一定关系。邓丽君的翻唱确实做到了绝大多数超越原唱甚至取代原唱,少部分至少能跟原唱平分秋色,仅有个别曲目略显不及。徐小凤逊色于原唱的也有一些,只是数量不太多,比如翻唱邓丽君的《难忘的初恋情人》尤其是《千言万语》,风格明显不对路;翻唱潘秀琼的《情人的眼泪》,对歌曲的理解和诠释有所不及,唱得有些哑和生,显得过于滞重了,而事实上潘的原唱根本是不可逾越的;翻唱潘迪华的《爱你变成害你》,唱得太过正气和大气,与原曲那百转千回的风流意思不甚相契;翻唱齐豫的《答案》和《橄榄树》(粤语版《幸福途》),可能是徐小凤所有的翻唱作品中最失败的,她真是不适合唱齐豫的歌。&
不过,徐小凤将老一辈歌唱表演艺术家郭兰英洋溢着革命热情的《南泥湾》翻唱成愁绪无端的《重逢》,将新时期摇滚青年崔健苦闷呐喊的《一无所有》翻唱成彷徨无奈的《真爱又如何》,既有勇气,也算得上成功。&
《草原之夜》的原唱是中国五、六十年代四大男高之首的朱崇懋先生,朱老用柔和温润的音色、沉静深情的吟诉,轻轻叙说着恳挚的思慕,唱出了真诚的爱恋和高尚的情操,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度。另外三位,楼乾贵先生我不知道有没唱过,孟贵彬先生唱得慰帖细致,臧玉琰先生则是温柔甜美,也各臻至境,绝非任何后来者所能比。此后老歌唱家胡松华、姜嘉锵都唱得各有特点,还有李双江、吴雁泽也在不同时期有过翻唱。徐小凤的演绎,在流行歌手中已是佼佼者了。&&
(十)&
徐小凤翻唱过大量旧时代老歌,尤以白光歌曲为多,如《恋之火》、《如果没有你》、《叹十声》、《未识绮罗香》、《相见不恨晚》、《寒夜的街灯》、《怀念》、《魂萦旧梦》、《秋夜》、《假正经》、《狂恋》、《让我走》、《墙》、《天边一朵云》,等等。其实徐小凤这位“小白光”跟老白光的区别还是蛮大的,首先题材和歌路上就比白光广阔太多,声音的厚度和力度也为前辈所不及,而且在演唱风格上,不同于白光慵&
懒佻达的野性低沉,徐小凤充含着的是一种苍茫醇厚的正气。&
徐小凤的老歌翻唱曲目,还包括有周璇的《天涯歌女》、《花好月圆》和《钟山春》,吴莺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我有一段情》和《听我细诉》,姚莉的《秋的怀念》和《桃花江》,李香兰的《恨不相逢未嫁时》、《夜来香》和《三年》,张露的《静心等》、《什么话》和《曼波迷》,黎莉莉的《妹妹我爱你》,龚秋霞的《秋水伊人》,&李湄的《卖馄饨》,张仲文的《叉烧包》,葛兰的《我要你的爱》、《我爱恰恰》和《说不出的快活》,静婷的《月儿弯弯照九州》、《蓝与黑》和《月光小夜曲》,崔萍的《今宵多珍重》、《南屏晚钟》、《心恋》和《俩相依》,凌波的《郊道》和《访英台》,方静音的《香蕉船》和《卖汤圆》,舒云的《黄昏放牛》,以及潘秀琼的《你是春日风》、《意乱情迷》等等。虽不能说一定超迈前人,但因着其嗓音的饱满壮实、醇厚,气息的沉稳绵长、能收能放,也多能唱出自己独特的声情韵味来。&
比如众多版本的《明月千里寄相思》中,徐小凤的演绎可说得一个“中”字,沉着平实,不喜不愠、不怨不伤。小凤版的《如果没有你》和《假正经》,少了白光式的“野”与“浪”,却多了自身独有的“壮”与“正”,当然白光的风格更合乎作品本身的要求,她那种浪劲儿真是独此一份。但小凤版和潘秀琼版的《未识绮罗香》就跟前辈有得一比,白光是百无聊赖的凉怨,老潘在孤苦的苍寒中又保有一种自珍自重,小凤的演绎则使得歌曲本有的怅伤也带上了绵厚的意味,没有嗟怨,只有温融的沉沉回忆。还有白光的《恋之火》,自翻唱此歌出道,小凤一唱就是四十年,每唱味道不同,就不是前辈可以比拟的了。《三年》一曲,小凤唱得深沉而大气,展现出的是一位知礼的、庄矜有度的妇女形象,把衷肠难诉、至愁无语的落寞处理得不煽不露、若远若近,甚是得体,她一贯是这样平实地吐叙着,从歌曲感情本身出发而不卖弄花巧,体现出很高的音乐修养;蔡琴那个慢版就太过煽情,她是过于感动自己了。&
人说蔡琴是老歌翻唱的终结者,这是对那些老歌的风神和韵味没甚么感觉的说法。蔡琴的演绎确有其别具匠心的精巧之处,但本质上却是新潮时尚之风包装起来的伪古典,她的那种旧和雅是刻意做出来的,透着商业味儿的“假”,而且什么歌都唱成了一种调调儿,听得人感觉挺憋闷。小凤和老潘身上天然带出一派旧时风情,那般雅气的闺阁风韵是从身体里淌出来的,她们俩才真正传神地诠释和传递出了那样一个夜夜笙歌的旧时代韵味与风致。蔡与徐、潘都是翻唱老歌的行家,但气质上的区别就好比机械制品与手工艺品,完全是两种味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徐小凤与邓丽君曲目相同的多首演唱,基本上能分庭抗礼。比如《月亮代表我的心》,原唱陈芬兰没有唱红,邓丽君却将它唱成了千古绝唱,此后不下二十人有过演绎,徐小凤那一版尤能别开一重生面,唱得沉着、淡定、超然,已化出了世间迷情之外。她们俩都翻唱过周璇的名曲《天涯歌女》,周有娇滴滴、水灵灵的甜味儿,邓诠释的是温柔和痴情的美好,徐则托出一片善良和诚挚的心怀;《何日君再来》,邓、徐分别唱出了不同年龄段的风格,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李香兰的名曲《恨不相逢未嫁时》,在丽君唱来就是那种小女子的清怨与自怜,小凤却温厚涵容得好,自有一种温暖的自我宽慰在其中,虽然仍隐含着沉到心底的愁绪和伤情,毕竟能化开去,总之是团裹在超然的厚意里边了。还有翻唱白光的《叹十声》,丽君的演绎合乎歌曲的意境,而吴莺音的那曲《明月千里寄相思》,当然数小凤唱得更为到位。&
、&
徐小凤还翻唱过邓的《何处是归程》、《旧梦何处寻》,以及《炊烟升起》的粤语版《每日怀念你》、《酒醉的探戈》的粤语版《抹点愁》,都不逊色于原唱,我个人更喜欢徐的演绎。李香兰的《夜来香》,邓丽君的演唱就娇含着缠绵醉人的圆润清媚,徐小凤1984年录影特辑中和林子祥的合唱,唱得真是温厚雅气,有着旧时落寞贵族那般沉沉的典雅,又中正醇和又雍容持重,没人比得了。至于《不了情》、《雪中情》、《浪子心声》等曲,那小凤超过丽君绝对没得说。&
很有意思,两大歌坛传奇人物,丽君只翻唱过小凤的《无奈》,小凤却翻唱丽君名曲多首,其中就有明显逊色于原唱的《难忘的初恋情人》和《千言万语》。是否可以这样说,丽君比较谨慎,与自己风格不合的作品不会轻易尝试;小凤在拓展歌路上更为踊跃,率意而为、勇于尝试。反映到为人上,也许丽君也是比较矜持、细心的,小凤则显得率真、随意,放得开。&
总的来讲,徐小凤歌曲是典型的“大路货”,歌路广阔,受众面广,既有大量易于传唱、为人喜闻悦听的歌曲,也有很多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之作,内容极其丰富,风格异常多样,从儿女情长到家国情怀,从小桥流水到大漠风烟,从民生俚俗到古典神韵,从劲歌热舞到散板慢曲,或持重从容,或酣畅淋漓,或情深款款,或壮怀激烈,总之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其歌迷从童稚少年到耄耋老人,从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到名门望族、商政要员,具有极为广泛的代表性。&&
(十二)&
今次演唱会上,三、四十年代上海滩五大歌后之一的“银嗓子”姚莉前辈以八十四岁高龄亲自登台,与小凤把手欢晤,轰动全场,姚莉前辈坦言自己是小凤的歌迷,让小凤惊喜不已,全场更是欢声一片;九十八岁的前辈词作家陈蝶衣老先生亲临观赏,堪称乐坛佳话;特首曾荫权先生率一众高官的莅席,尤为香港歌坛罕有之事,亦足证小凤姐地位之超然;许多普通观众参与现场表演,徐小凤跟大家都有良好的互动,家常的对话和玩笑、活跃的观众点歌环节,气氛热烈而不失礼数。&
演艺界一众顶级艺人纷纷到场观摩致贺,不少人登台担任嘉宾,同场献艺以示支持,包括“阿姐”汪明荃与罗家英,“肥姐”沈殿霞,“大侠”郑少秋,四十年前的“影迷公主”陈宝珠,老一辈歌者杜丽莎、林子祥、薰妮和关菊英,歌坛“校长”谭咏麟,演艺圈“大哥”成龙,年逾古稀的老演员李香琴和胡枫,“肥妈”玛丽亚,“好姨”薛家燕,资深演员、主持人许冠文(歌神的长兄),著名影视歌老艺人钟镇涛,资深曲作家黎小田,大众偶像刘德华,八十年代著名影视艺人戚美珍、黄韵诗和石修,偶像实力歌手李克勤、偶像另类歌手黄耀明,著名音乐人伦永亮等,更晚的就还有九十年代红星陈慧琳,以及时下当红艺人Twins、容祖儿等人。其中阿姐和肥妈都是两次担任嘉宾,阿B更是三次担任嘉宾,与徐小凤友情之深不言而喻。&
在所有的嘉宾上台环节中,阿姐、家英与小凤三人手牵着手,绕场高歌一曲《万水千山总是情》,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幕。三位年近花甲、见证了香港演艺界几十年沉浮变迁的老朋友、老艺术家,万水千山、风雨同路,就这样一路走来,真让人联想多多、感慨无限。还有与小凤并肩歌坛三十载、友情深笃的阿&Lam&林子祥,在小凤“失声”第二天即到场力撑老友;薰妮、关菊英两位久不露面的七十年代老歌手,在小凤嗓子不适的时候演唱多首经典名曲、鼎力相助,在在体现出他们老一辈歌者之间那种相互扶助、彼此敬重的深厚情谊。&
(十三)&
??&
可惜“小妖”陈百强、“大妖”罗文、万千宠爱的张国荣、芳华绝代的梅艳芳,这四位天生属于舞台、用炫彩光华燃尽一生的艺术家,在年的十年间先后离世,与小凤一时瑜亮的歌中女神邓丽君逝世至今也已整整十载,如果他们都在,都出现在小凤演唱会上,那该有多么好。&
记得百强生前曾说过,他特别喜欢的那首《等》,原是最想与小凤姐合唱的,可惜一直没能如愿;在1988年国荣的“百事巨星演唱会”最后一场压轴大戏上,许冠杰与徐小凤先后现身,他是激动得又跳又跪又打滚儿,握住两位巨星的手乱叫“阿爸、阿妈”,三人并合唱《随想曲》圆满谢幕;还有1992年阿梅入行十年的“飞跃舞台十载情”演唱会,她也穿起那身小凤招牌歌衫——白底黑点的波波裙,与小凤姐合唱《风的季节》和《似水流年》,前一首是小凤名曲,阿梅当年即以翻唱此曲在歌坛横空出世,后一首阿梅经典国荣、老谭、小凤先后有过翻唱,两代歌后的这两曲合唱,有着非常的纪念意义;同样是在1992年,丽君与小凤在亚视“选美”晚会中合唱《戏凤》,印象中这是两位天皇巨星仅有的一次合作,留下的影像资料极为珍贵,记得有一张照片,丽君略带羞涩和欣然的笑,拈着话筒投入地唱着,小凤侧身微微抬起下颔,含笑望着她,好似长姐欣慰地看着备受万众尊宠的小妹一般,为她感到高兴和骄傲……想起这些,心头好生难过——他们都不在了。&
原以为这次演唱会要特别安排纪念单元的,最好歌神许冠杰能够出席,与小凤合唱罗文的《几许风雨》、丽君的《漫步人生路》、国荣的《沉默是金》、百强的《一生何求》和阿梅的《似水流年》。罗文是她年岁相近的老友,丽君与她同期出道又一直齐名,国荣、百强、阿梅是与她有着特殊缘份的晚辈,演唱他们的歌曲以表怀念,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徐小凤没有这样做,她没有把演唱会搞成追思会。其实这些年不少艺人的演唱会都有类似安排,歌神去年也不例外,徐小凤却没有沿袭这不成文的惯例。她的做法也有自己的道理。思念,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把它存在心底就好了,不必在形式上造作强为;何况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对他们的随风而逝,小凤也许早已释然,早已经不再放不下了罢。&&
(十四)&
在他们那一辈老歌者中,徐小凤出道之早,仅稍晚于许冠杰(1964),与邓丽君(1966)基本同时,比罗文(1967)、郑少秋(1967)、汪明荃(1967)、谭咏麟(1968)、凤飞飞(1968)、苏芮(1968)、叶丽仪(1969)、刘文正(1971)、甄妮(1972)、黄莺莺(1974)、费玉清(1974)、林子祥(1975)这些传奇人物都要早,比张国荣(1976)、陈百强(1977)、齐豫(1978)、陈淑桦(1978)、蔡琴(1979)、齐秦(1979)、潘越云(1980)、叶倩文(1980)、梅艳芳(1982)、罗大佑(1982)、林忆莲(1983)、陈慧娴(1984)、张学友(1984)等人更早了整整一两代;她演唱了中国第一首粤语歌曲,号称广东歌(粤语歌)之母;她还是获得香港乐坛最高奖——金针奖的首位女歌手(1989,同年又获颁“香港艺术家年奖”的“歌唱家奖”),此前获得该奖的个人歌者只有香港流行乐开山鼻祖许冠杰(1985),其后获得该奖的著名歌者依次是罗文(1991)、林子祥(1994)、邓丽君(1995)、谭咏麟(1996)、阿梅(1998)、国荣(1999)、张学友(2000)、汪明荃(2004);徐小凤迄今已在红磡万人体育馆开了近一百六十场演唱会,仅1989年徐小凤从金庸手中接过乐坛最高奖——金针奖&次于谭咏麟,是香港女歌手中开演唱会场次和观众人数最多者,其中1992年七、八月间在三十四天之内连开四十三场,打破了许冠杰年初的告别演唱会刚刚创下的三十七天之内连开四十一场的纪录,并一直保持至今(许冠杰在去年创下的四十四场演唱会纪录,是跨年份在八个月中分四次所开同一系列演唱会场数的总和)。&
跟同时代歌者罗文、甄妮、叶丽仪、关正杰等人不同,徐小凤不是靠电影电视主题曲而红起来的,她是独此一家的前粤语时代歌者。四十年的演唱生涯,她横跨了好几个时代,而在每个时代里,她都不是领军人物,也从来不是最为光彩耀人的明星,她没有自己经营的歌迷会,获得的金曲奖数目远非最多,也没有歌迷如潮汹涌的轰动效应;她不是偶像型歌手,既没有绯闻,也不出风头,从不靠取巧作秀吸引观众,甚至连演唱会宣传都很少花力气去做;她只是默默地挥洒汗水、辛勤奋斗,在漫长的歌艺生涯中勤勤恳恳走好每一步。&
名曲《每一步》既是徐小凤努力耕耘的写照,也唱出了港人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精神:“曾踏过艰辛的每一步,仍然前去、仍然闯,不理几高;耳边的风声响,像似歌声鼓舞,努力为要走好我每步。/行尽了许多的崎岖路,还前去才能知,境界更高;名利似有还无,要想捉捉不到,岁月在我身边笑着逃。/道路段段美好,总是血与汗营造,感激心中主宰,每段道路为我铺。但愿日后更好,我愿永远莫停步,我要创出新绩,要用实力做旗号。/明日再要走几多路,谁人能计、谁能知,天有几高。凭自信努力做,要得到的终得到,以后就算追忆也自豪。”她就这样从容地唱、忘我地唱,唱尽人间悲欢离合,唱过岁月春夏秋冬,凭歌艺实力吸引歌迷,稳处歌坛第一线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并一步步升至超然的位置。&
白光之外,歌艺上影响徐小凤较深的,当是今已八十有四的“鼻音歌后”吴莺音了。吴莺音首唱的名曲,许多都被后人一再翻唱,其中《明月千里寄相思》和《我有一段情》最为著名。她的轻轻哼唱系以鼻音行腔,低吟浅斟,每个字音都如蜻蜓点水般往上拎着又朝下坠着,富有弹性地满含着矜媚的情韵,其风格可称之为优游婉转、缠绵幽靓。不过在艺术造诣上,吴莺音跟白光是不能相比的。&
广为传唱的《明月千里寄相思》,据说吴莺音本人并不喜欢,但其演唱很好地传达出闺中人的相思之意,端凝自持、不失度。徐小凤的翻唱当年在大陆风行一时,风格就更显持重雍和,有所思有所怀,而又不失于伤,是一种静穆从容的气象。蔡琴那一版就是乐感还不错,行腔吐字都很会经营,发挥了其一贯的舒缓悠扬、婉曲深长的特点。黄莺莺也有过翻唱,好似水面荡桨一样,又如书法中左一撇右一捺般很有韵律,唱得中规中矩,意境也很完整。&
1997年,年逾古稀的吴莺音还与静婷、崔萍、刘韵三位祖母级歌者一起,在香港联袂举办“金光灿烂耀舞台”演唱会,白头歌会,老而弥健,歌艺不减当年。三年后,吴莺音年告别舞台演唱会轰动全港,前往捧场的潘秀琼、谢雷、青山等歌者皆年近六十,年纪最幼的尤雅也将近半百,他们都是吴老的后辈。弹指间又是五载挥却,黎明晖、龚秋霞先后逝世,跟吴莺音同一级别的国语歌时代重镇,大概也就只有姚莉、扶桑李香兰和远在美国的欧阳飞莺了罢。&
比吴莺音要晚上近一轮的潘迪华,也有着极富特色的中音。她曾在国荣主演的《阿飞正传》中扮演阿飞养母,在《花样年华》中扮演房东太太,一定是她身上自然流淌出来的那种端庄矜贵、优雅华美的旧上海风韵,使得王家卫两度请她出山。&
潘迪华很早就在国外歌舞厅跑场子,以酒馆歌女的形象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华人歌者。她通过中曲西词的形式将很多中国民歌小调和国语时代曲推介到西方,同时传唱回大量欧美及东南亚歌曲,并用各种语言灌录唱片,在那个热衷异国风情的年代里备受欢迎,有着“香港夜莺”的美名。&
她有美声功底,低音够沙够沉,高音够亮够劲,既饶有旧时代华靡的优雅气息,又洋溢着浓浓的洋味儿和麾登时尚感。《春》、《是梦是真》、《我要你》都有烟熏火燎的妖靡之气,别具韵味。一曲《爱你变成害你》,更唱得百转千回、迭宕自伤,我听过的数首翻唱,惟潘秀琼和罗文可与媲美,连徐小凤都不能匹敌。小凤太“正”了,带着些风骚意味的作品,就没有罗文演绎得那么当行本色,比如《卡门》。&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好月圆歌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