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情怀”词义正词严的意思思

纳闷、哑然、悲悯苍生这三个词语的意思_百度知道
纳闷、哑然、悲悯苍生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哑然 yǎrán  形容沉默不语   哑然无声   哑然 yǎrán  形容笑声   哑然失笑 悲悯情怀就是指对外界,对他人,对生命,有种怜悯的情怀。心系苍生,关心他人。懂得付出,知道感恩苍生  cāng shēng  指百姓
【拼音】 nà mèn
【英文】[ feel puzzled,wonder]
【意思】感到疑惑不解。
【近义词】:疑惑、奇怪
【反义词】:明白
【详细解释】
因为怀疑而发闷,对事情不解的意思。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又是在家纳闷,无可奈何!”《红楼梦》第二六回:“ 宝玉 不解何意,正自纳闷。” 巴金 《寒夜》二八:“他两手托腮,一个人对着校样纳闷。” 茅盾 《子夜》八:“尤其使他纳闷的,是想不通以后应该怎样去‘做’公债。”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只有清香似旧时:陆游诗词情话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只有清香似旧时:陆游诗词情话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作&&&&者吴俣阳ISBN978-7-定&&&&价32.80出版时间2012-6&开&&&&本16版&&&&次1
“新花间派掌门人”吴俣阳深情解读陆游:沈园一梦,半生戎马转瞬空,也信美人终作土,此情谁与共?  陆游“儿时万死避胡兵”的坎坷经历,激发了他深刻的爱国之情,心怀天下的他却难一展抱负,最终只落得个“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然,“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唐婉,那个融入放翁生命里的女子,却也让放翁为她一生怨悔。1、陆游深情凄美的情诗和谜一般的传奇人生深得广大读者喜爱,在年轻女性读者中知名度很高。陆游本人既是诗人同时又是情痴,身份与人性之间的矛盾造就了极为浪漫和深彻的爱情故事。尤其是他与唐婉的那段令人嗟叹的爱情传奇更是被后人附会成经典戏曲,在中国民间有着深远的影响。
2、市面上目前有不少关于著名诗人诗词解析的作品,但唯独缺乏以陆游以及他那个时期的南宋诗人为主人公的诗词解析作品,本书的出版将填补出版史上的一个空白。同时,陆游等南宋诗人脍炙人口的悼亡诗在读者中有着很高的知度名。
3、与市场上等同类关于诗人的诗歌鉴赏书相比,本书不是简单地对诗人的诗歌进行全面赏析,而是一本关于诗人生死爱欲的名副其实的人生传记。本书结合其最脍炙人口的众多情诗,第一次用小说故事的形式演绎其传奇人生和凄美爱情,用诗一样的文笔进行优美灵性的叙述,读之满口生香,古典味道浓郁。
4、大宋民间传说和长安风土人情的立体展现,带领读者进入神秘宋朝的腹地之中。[1]第1章 泪痕红浥鲛绡透
1.水乡绍兴2.寂寞沈园3.游园惊梦4.一怀愁绪
第2章 扶床踉跄出京华
1. 吴盐胜雪2.淮水情恨3.风雨大宋4.汴京遗恨
第3章 零落成泥碾作尘
1.情痴江南2.刹那红颜3.花恋红尘4.香冷梅残
第4章 西风挟雨声翻浪
1.西湖情泪2.落花影单3.宁德怀想4.晚香丹荔
第5章 醉听风雨拥蓑眠
1.立马吴山2.铁马秋风3.买断烟波4.柳暗花明
第6章 满身花影索醉扶
1.水流云散2.南山痴月3.海棠花影4.泪洒西陵
第7章 只有清香似旧时
1.海棠梦魇2.羯鼓唤花3.月照清愁4.清香似旧
第8章 曾是惊鸿照影来
1.断云幽梦2.惊鸿照影3.梦落沈园4.幽梦匆匆
[2][1]吴俣阳,原名吴小军,江苏东台人,现居北京。可以说他风花雪月,可以说他浪漫多情,就是这样一个男子,从温柔里固执地搏杀出来,于文字江湖中,占着一座山,唱着一首山歌,更将心田流出的清泪涓涓,汇成江南晚暮的春水行云,悒悒流向天涯。
11岁开始创作长篇小说。2000年进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学院作家班深造。曾出版畅销书《相见何如不见时:仓央嘉措情诗传奇》《只缘感君一回顾:千古第一情痴元稹的诗与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风流才子元稹诗传》《李煜词传:一种销魂是李郎》等。其文风温婉,清新淡雅,以倾世才华和悲悯情怀掀起新一波古典诗词阅读热潮,颇得花间词派余风,被年轻的女性读者推为“新花间派掌门——中国最美诗词解析第一人。”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以悲悯情怀观照人生
(原作者:李东华)顾文的散文取材十分广泛,一节小小的废旧电池都能让他浮想联翩,下笔成文。题材虽无所不包,主题却基本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就连上文提到的那节小小电池都能让他想到人生如梦,想到老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①,而且这中间的逻辑推演毫不牵强附会。所以在他的笔下,无论是直抒生命的小品文,还是旅途中的沉思以及对世相人物的描摹品评,无不显现出他对人生求索的热情和执著。早在1992年,顾文就出版过《神秘的东方之周易与人生智慧》(广西民族出版社),可见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热爱和熟稔。从他的散文中能看出儒释道传统文化对他心性的滋养和润泽,这是他创作的一个背景,是沉淀在他的文字底部的一座冰山,他的散文只是冰山之一角。正因为有了这个背景,他的那些短小活泼看似顺手拈来的才不是随意轻飘的,正如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说的:“溪涧之水的浪花是轻佻的,但倘是海水,则看来虽似一般的微波粼粼,也仍然饱蓄着洪涛大浪的气象。”顾文的散文不是无根漂泊的,它有一个坚实的精神故乡,是有底子的。我认为这个“底子”是不能忽略的,是解读他的散文的前提和钥匙——他的“修辞立其诚”的创作态度、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无处不在的悲悯情怀、温柔敦厚的文风,无不折射出这样一种精神之光。
顾文从一个乡村的放牛娃到自治区政协常委、地级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其仕途不可谓不成功。他的这种身份,让刚刚看到其作品的读者,会不自觉地把他的创作归于“官员写作”。一个官员能够舞文弄墨,既颐养了性情,又给人以文化素养高的印象。因此在从政之余忙里偷闲出版一两本书,也是这些年流行于官员们中间的一种风尚。顾文自称“写作是一种自娱。就像抽烟”。这种夫子自道,更强化了我刚读他的文章时的偏见。细读之后才发现,除了年轻时候,写作曾是他叩响命运之门的敲门砖——和他同龄的很多中国作家,尤其是从农村走出去的作家,在创作之始,除了对文学的爱之外,大都源自于这样一种直接的带有功利色彩的动力——他绝大部分的创作,并非是自娱自乐,也非附庸风雅,而是他的一种生存方式。换言之,他的写作姿态是相当庄重和认真的,在一个浮躁和油滑之风盛行的时代,这种质朴和诚实的姿态是其作品最大的魅力之一。
用世俗的标准衡量,顾文算得上事业有成,但他并不是一个流连于温柔富贵之乡,被困于名缰利锁之人,他有他的境界和人生追求,他是个有灵魂的人,就必须面对灵魂安顿的问题。在《你可能是我》一文中②,他这样写道:
生活如意,美女如云,鱼水床笫;随从一大帮,个个雄如虎,有势又能恃势;出门有车马,甚至能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一展人生风采……
但最后也得如瘦狗,哼哼地咽完人生最后一口气。
可能,那一口气有金碧辉煌包装着,有脂粉佳丽侍候着,有许多抽噎悲歌欢送着……
但毕竟还是最后一口气,还不能变成第二口。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最大生存困境,此外还有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各种磨难。“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这样焦灼的终极追问,在他的作品中不绝于耳。《生活是什么》、《再说生活》、《生活是一个变数》……单看这些题目,就知道顾文的兴趣所在,思考的确是他的生命常态,而散文创作如同蚌壳,含着他对人生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思索,蚌病成珠,最后他撒落给读者的,是他思想的珍珠。所以他说:“人生是什么?我常拷问自己。”③ 我觉得写作之于顾文,是他用来解决精神疑难的最便当的武器。这应该是他几十年来对写作执迷不悔的最重要的理由吧。
在这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年代,很多日常生活都是匆匆而过,如风行水上,在人们的记忆中轻浅地拂过,不留一丝痕迹。顾文既然是受儒家文化熏染的作家,其生活态度当然是“入世”的了,对俗世生活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兴趣,是他为人为文的特点之一。他很多的散文就是把仓促消逝的岁月记录下来,留给自己也留给读者慢慢品味、咀嚼、自省。文学世界有着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节奏和速度,在现世中一闪而过的东西,包括头脑中电光石火般的念头,在文学作品中都可以从容展现,你大可以驻足停留,看作者怎样对一些稍纵即逝的富有意味的瞬间细致入微地铺排开来。顾文的眼光是敏锐的,他常常于常人习焉不察之处挖掘素材,让人读后产生一种陌生的熟悉感。一般人谁会去注意一个摆地摊的女人,就算去注意,也不会仔细分辨这一个地摊女人和另一个的差异。可是细心的顾文在廉州逛街时,却发现一个地摊女人与众不同,让他发出了“把地摊的职业,做成一个赚钱的行当,可能不难,但把摆摊的职业,做得尊贵、悠闲和自足,就不易”的赞叹,挥笔写下了《地摊女人》,让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地位卑微的地摊女人,在他的笔下光彩照人,获得了尊严和尊重。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顾文在很多的散文中充满了自省的勇气,他很严厉地审视和叩问自己的心灵,我想写作也是他洗涤灵魂,砥砺意志,不断使自己的人格得以升华的一种方式。在《近来生活》一文中,作者写自己和妻子在喝早茶的时候,碰到一个多年未联系的远房亲戚,这位亲戚并不知道他的生存状况,问他:“你有做吗?”作者写道:“我一愣,心还轻轻地颤抖。我没有想到她会这样问我。从她的问话中我大概能体会出她的生活境况。”虽然亲戚困窘的生活现状并非是他的责任,但他还是惭愧自己对亲戚们关心不够。接着,作者又写了一个老同学跟他借钱,他因为手头紧没有借给她。而另一位老同学想找他帮忙办一件事,因为他来的时候作者正在午睡,作者便没有让他进屋,而是让他把材料从门缝里塞进来。虽然这都是些无可厚非的小事,但却折磨得作者睡不好觉。他这样反省自己:
……我感到自己很卑鄙。该出手时没有出手……我知道我已经是河床里的卵石,几度沉浮,生活的激流把自己磨砺得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了!心也像卵石般硬。④
很多人对自己的缺点即使不是百般粉饰,也会秘而不宣,他们高高地举起了手术刀,却往往是去解剖别人,而很难对准自己的病灶。很少有人会像顾文这样“自曝其丑”,这流露了他纯朴率真的性情和善解人意的天性,也正符和儒家“吾日三省吾身”的倡导。这显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钻研和热爱,并非是出于知识上的炫耀,而是修炼一种君子人格的理论上的储备。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来,顾文的散文不是靠技巧“做”出来的,而是从他的内心流出来的,饱蘸着他真挚而厚重的。司马长风在评论钱钟书的《围城》时,曾经说衡量文学作品有三大尺度,他把“作品所含情感的深度与厚度”放在了首位⑤。细细品读,确实能够感受到顾文对生命、对人类的爱,是深沉而真切的,是浓得化不开的。
说顾文的散文情感浓烈,并不是说他的散文是壮怀激烈或者浪漫慷慨的,相反,他的情感如同冰层下的春潮,一种冷静克制之下的蓬勃的或者伤怀的涌动。顾文对人生的态度是不粘不滞的,这源于他采取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观察人生的距离。他在《浮生小记》的自序中一上来就说:
如果你在离地球一万米高空的飞机上,或者在卫星轨道上,回望我们这片眷恋的土地,你会感觉:人生是渺小的,甚至是默默无闻的。离近一点的时候,看人兴许还像小狗;离得更远的时候,人比蝼蚁更小,甚至可以忽略了。
如果我们在同一厅堂之内,同一片土地之上,也许——我们感觉人生了不起,了不得,甚至是你死我活。为争一口气,为辩一个理,为得一份利,甚至为一点点所谓面子……
站在不同的距离看人生,将得到不同的结果。一个人选定了一个什么样的距离对待人生,他这一生将在这种人生观之下,显现出它独有的人生历程。顾文自己又是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距离来观照人生呢?我感到他既不凌虚高蹈,居高临下地对芸芸众生发表一通空洞的见解,也避免陷入琐屑的现实生活的泥淖——离得真实的人生太远,完全不把红尘中的是是非非当回事,看破人生,斩断一切欲望,那就只能当和尚或尼姑了;贴着人生太近,太把人当一回事,太把尘世中的一切当回事,则难免跋涉于世俗中而难以免俗。(原作者:李东华)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距离观照人生,这需要一个恰如其分的“度”。俗语说“无度不丈夫”,顾文是一个讲究“度”的人。在《中餐西餐》中,他开头第一句就干脆利落地提出:“凡事要有度。”⑥ 让我们来看他的人生阅历,他毕业之后回家,给生产队放了一年牛,三年之后,当了家乡的老师,因为编撰了一本《贫下中农政治夜校课本》,引起县上的注意而到了乡镇工作,之后,又因为一篇散文《南珠新史》被编入1978年版的广西教材高一课本中,从而命运又发生了变化,从乡镇来到了县城。再后来,他走上了仕途,成为一个地级市的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这样的人生历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打拼的酸辛,顾文比起一般人,会对人情冷暖、世事变迁有着更丰富和更深入的体会。但是,顾文始终追求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讲究中庸之道,所以情绪上没有大起大落。对于人生,他既不是充满浪漫的激情,因此他的文字不是慷慨激昂式的。他也不因自己在俗世功成名就而沾沾自喜,亦不因人生的无常而看破红尘。从《宁静的馈赠》中⑦,我们看到即便是遭遇了丧亲之痛,他也只是选择和妻子躲到一个无人打扰的小楼里,静静疗伤,而并非呼天抢地号啕大哭或对命运做激愤之语。
前面已经讲过,他的散文充满对人生的思索和追问。尤其是占很大比重的充满睿智之语的小品文,更是对很多人生问题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顾文却并不凭借匪夷所思的素材来吸引别人的眼球,更不用虚空的道理训诫人。他是把生活放在放大镜下细细观察,从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凡间小事生发出很多高妙的见解。颇切合禅宗所说的砍柴担水,无一不是道。虽然写的是小事情,思考的却是大问题。因为写的是身边琐事,会让读者感到亲切好读,因为思考的是大问题,也让读者不至于陷入逼仄狭窄的思想空间。
顾文是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观照人生的。曹文轩曾说过:“文学正是因为它具有悲悯精神并把这一精神作为它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才被称为文学,也才能够成为一种必要的、人类几乎离不开的意识形态的。”⑧ 顾文的散文之所以能够呈现出现在的艺术风貌,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由他的悲悯情怀所决定的。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话。顾文对他笔下的人物是怀有慈悲心肠的。所以,他的散文很少有尖刻决绝之语,哪怕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他也会笔下留情。他在《生人妻》里写了一个离过婚的,周旋在两个男子之间,和他们都保持夫妻关系的女子小可。小可曾经是被作者认定为最讲义气、最有品位的女人。当他知道了小可背后的后,他先是为生活的荒诞感到“胆战心惊”,言辞间流露了些微的厌恶感。但悲悯情怀让他拥有大度的心胸,让他能在愤怒之时仍然保持理性的判断。虽然小可的行为让他发指,他仍然理智地写下这样的文字:
小可绝不是那种随便可以放低的女人。她(感到)不如意的男人,可能金山放在那里,她也不动心。但如果她需要,她可以调整心态也未可知。后一点是她比那些言情女人的高明之处。但这高明又有什么错呢?
人首先是生存。生存,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是第一位的。⑨
小可的所作所为并不符合作者的道德准则,但是,他没有简单地举起道德的大棒,在纸上轻而易举地就把小可干掉。他的宽容使站立在读者面前的小可,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风流成性和心计很深的女人,在情感面前,她也有她不为金钱所动的高傲的一面,所以她的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择一定有她的苦衷和不得已,虽然作者没有写出来,但这个女人的形象却是耐心寻味,值得读者琢磨的。一个令人齿冷的女人,他都没有放弃把她放到复杂的生存环境里去考量,去体味和挖掘她心之深处的苍凉和无奈。顾文对人物的体贴和厚道,于此可见一斑。
顾文不是那种对人性要求很高,挑剔苛刻的人,他对人类自身的性格缺陷总是抱有一种理解的同情。比如在《近来生活》中他写到多年未联系的老同学突然电话频频,而且还盛邀他们全家赴宴,但他清醒地知道:“老同学的情谊也是因‘需要’才有温度和湿度长出芽来。”原来老同学有求于他。这样带有功利性质的同学情谊,在一般作者的笔下,也许就成了被嘲讽的对象,但是顾文特别能体会别人内心的苦,想到老同学无职无权在当地备受欺负,想到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求生的艰难和挣扎,他非但没有责怪之情,还不求回报地认真帮忙,并对自己态度的不够热情而充满忏悔之情:“为什么说话不委婉些呢?人家听了肯定很难受。”
正因为顾文的这种善解人意,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栩栩如生,特别传神。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物印记,这些人大都是叱咤文坛的著名作家和学者,有陈建功、蒋子龙、李国文、陈忠实、陈祖芬等。顾文是北海人,在一次北海举办的“京津港文化名人北海笔会”中,他和这些作家学者相遇相识。这样的活动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暂,所以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不可能深入,由此印象而写就的人物肖像,很容易流于浮光掠影,尤其是写大名鼎鼎的人物,更免不了成为一曲没有个性的充满溢美之词的赞歌。顾文的令人赞叹之处是,他的目光的敏锐,抓取人物的典型特征可谓是“稳、准、狠”,所以相交时间虽短,顾文却能抓住每个人的与众不同之处,画下了他们决不与人雷同的画像。他这种倚马立就之才,当然还是离不开他用心、用真情设身处地体会他人的品格的支撑。尤其都是文化人,他和他们之间更有一种同声相求的默契和心心相通。李国文在《北海有顾文》中赞道:“在他的笔下,写人的,透出温馨的情怀,写事的,多有精到的见解,写景的,往往有其独特的感受,而写他和我共同熟悉的那些文学界的,我常常会发出会意的赞叹。他不仅善于观察,而且善于共鸣,他不仅用眼睛扫描整个世界,更着力用心灵体会人物精神。”⑩我觉得“善于共鸣”四个字是对顾文的相当中肯的评价。顾文像一名优秀的演员,擅长深入将要扮演的角色的内心,与之心弦共振。如若不是有一颗善意的体贴别人的心,他又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
顾文写蒋子龙,一上来就先声夺人:“当我从蒋子龙那双眼睛里,读到一些无奈和深藏在疲倦的智慧中的苍凉的时候,我内心颇为震撼。”其实不独作者震撼,读者看了也不免大吃一惊,对于一个声名赫赫的大作家,人们就只看到他表面的风光,怎么会想到他也有“苍凉”和“无奈”的时刻呢?顾文却撇开人云亦云的老套子,偏要写“大作家也有大作家的难”。因而一个个性十足的蒋子龙就立体地站立在我们面前。顾文是善于用一两个字就点出一个人的相貌或性情的特点的,比如他写蒋子龙的眼睛“很亮,看东西很准”,写到这里他拿蒋子龙的眼睛和陈祖芬的眼睛一比,在比较中每个人都凸现出自己的个性来了。陈祖芬看世界当然也很准确,不过她的眼睛里还带有一种“天真”。而蒋子龙“则带了一种穿透力。用广东话说是看东西看过‘骨’”(11)。
他写陈建功,着力在“建功是一个经历了苦难,却能给人以甜蜜,经历了荒诞,却能给人实在的人”(12)。他写李国文,强调的是“他不争一日之长短,他也不负一日之长短”(13)。他写陈忠实,说他是“富矿,是一块表面粗糙的不惹眼的玉王”(14)。他写本地同行冯艺,只用“笑佛”两字就把他的精神气质全部烘托而出(15)。……顾文写人,是深得《世说新语》之妙的,用词简短,但境界全出,画出了一个人的“骨”。
顾文的文字风格是其人格的延伸。他的谦谦君子之风和率真的性情,决定了他文风的温柔敦厚和真挚诚恳。顾文的散文如同一个温厚的大哥,和你推心置腹、侃侃而谈,不矫情,不造作,虽然从坎坷曲折的人生一路走来,累计了很多的生存经验和生存智慧,博取杂收的阅读,也让他学识丰富,但他不卖弄,不掉书袋,没有把历史变成自己写作的后花园。他也不拽文,用着平易淡雅的文字和你谈心,解你困惑。说到底,顾文的散文创作一方面是自身心灵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也愿意和读者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他是心里装着读者的作家。苏雪林在《徐志摩的散文》中曾经这么评点徐志摩:“读了志摩的文字,就好像亲自和志摩谈话一样,他的神情、意态、口吻,以及心灵的喜怒哀乐,种种变化,都活泼泼地呈露读者眼前,透入读者耳中,沁入读者心底。换言之,就是他整个的人永远活在他文字里。”(16) 把这话借过来评价顾文的散文也是很恰切的。(原作者:李东华)顾文在那些哲理色彩很重的絮语体小品文中,毫不隐瞒地把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袒露给读者。他在释、道等等许多方面都有许多心得,但他不会囫囵吞枣地拿些高深莫测的思想吓唬人,也不会清谈一些玄之又玄的对现世人生毫无帮助的大道理。他所讲的都是从一己之经验出发,以一颗敏慧善感的心灵体会到人类普遍的烦恼和困苦。顾文从不对那些尘世的小小的烦恼不屑一顾,相反,他乐意把自己的学识用在解决这些日常难题上,因而他的这一类文章,也颇有些实用色彩。对于处于困惑中的尘世间的红男绿女,是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的。比如《说话的学问》,会教你如何在会议上避免发表陈词滥调,如何学会聆听和引导别人说话(17); 而《缘分与机会》则教人及时把握稍纵即逝的缘分,因为人生无常(18) ……这些都是贴着真实人生的感悟,带着生命的体温,氤氲着人间烟火的气息,都是有感而发,绝无装腔作势之嫌。
顾文对待他人是诚挚的、宽厚的,对待自己却是内敛隐忍的,表现在语言上,就呈现了一种含蓄克制的风格。前面提到的《宁静的馈赠》一文,虽然作者并没有明确地写出为什么伤痛欲绝,而且始终没有放纵自己痛快淋漓地痛哭一场,以求放松和解脱,但是,我们分明感知到了他拼命压制的悲伤的逆流。从艺术的角度讲,声嘶力竭,肝肠俱裂,那种不加控制的情感的恣肆和泛滥,虽可能一时,却难以深入人心,并具有历久弥新的感人魅力。一个成熟的作家总能凭理智调度感情的涌动,使得内心的悲怆委婉曲折,达到一种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顾文正是有着这样艺术自觉的作家,在《宁静的馈赠》里,我们能看到他在夕阳下独自徘徊的惆怅和疼痛,看到他眼睛里泪壳将破未破,拼命忍住的坚忍的表情。在波澜不惊的文字里,他的痛苦也穿透了我们的内心。这种辗转反侧、欲说还休,的确比直抒胸臆更具一种深长的魅力。
说顾文温和,并不是说他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没有原则的老好人。从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温和应该是源自他宅心仁厚和后天不懈的修炼。虽然文字并非是剑拔弩张、犀利张扬的,但是,顾文还是有真性情的有话直说的人,这一类的篇章也相当地体现出了他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在他的散文创作中,游记部分是占很大比重的。旅途是最容易考验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意志品格的,顾文也就在旅途中,发现了很多值得一说的事情。比如国人在吃西餐时,不懂礼仪,多吃多占,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讲礼貌,每每提到这些,顾文的文笔就比较罕见地有了棱角和锋芒,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深情,也就在文字中一览无余了。顾文有一篇《记忆中的一些北海人》,就是对家乡人进行“挑刺”,比如家乡人普通话不标准了,排队时有人插队了,看上去有点求全责备的意思,但其实也正是他对北海人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正如他自己在文中所说的:“说了许多北海人的‘坏话’,有点‘吃里爬外’。但我想以此引起北海人的注意,尽量的真善美。”(19) 这就是顾文,假如他偶尔笔锋犀利起来,那绝对不是要对谁恶意中伤,他的批评永远是忠恳的。
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总是无处藏身。你的才情、见识,境界的高低,总能被读者从文字中辨识出来。尤其是散文,更能看出一个作家的胸襟的宽阔与否,用心的真纯与否,学识的渊博与否。散文当然很讲究写作技巧,但沉溺于眼花缭乱的技巧终究是危险的,如果没有思想和情感的支撑,总会流于贫血和淡漠。我想,顾文的散文创作,虽然没有花枝招展的靓丽外表吸引人,甚至有些篇章因为过于朴素而不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住读者的眼球,但他的情感是真挚的,灵魂是有依傍的,文字是有阅历的。他的散文是一锅清淡的汤,用着几十年的岁月的小火,慢慢地炖出来的,一入口感觉是淡的,带着微微的涩,但品咂之后就能觉出它的滋味的绵长,一如窖藏多年的美酒。 ■
① 顾文著:《电池、生活及其他》,选自散文集《浮生小记》,51页,香港银河出版社,2007(以下引文出自此书不再标明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②④⑩(17)(18) 见《浮生小记》,266、209、378、39、56页。
③ 《再说生活》,见《浮生小记》,13页。
⑤ 司马长风著:《钱钟书的〈围城〉》,见《百年经典文学评论》,368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⑥ 《中餐西餐》,见《浮生小记》,36页。
⑦ 《宁静的馈赠》,见《浮生小记》,204页。
⑧ 曹文轩著:《小说门》,212页,作家出版社,2003。
⑨ 《生人妻》,见《浮生小记》,261页。
(11) 《子龙,子龙》,见《浮生小记》,300页。
(12)《我说建功》,见《浮生小记》,95页。
(13)《李国文印象》,见《浮生小记》,311页。
(14)《“白鹿原”上的智者——作家陈忠实印象》,见《浮生小记》,312页。
(15)《冯艺印象》,见《浮生小记》,320页。
(16)苏雪林著:《徐志摩的散文》,见《百年经典文学评论》,137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19)《记忆中的一些北海人》,见《浮生小记》,142页。
(李东华,供职于中国作协创研部)(www.niubb.net)欢迎您转载分享,并保留本站链接地址;如需在文中注明原作者或者删除这篇由网友热心分享的文章,请附具体文章标题、作者邮件联系bianji爱特niubb.net。
||||苏ICP备号-1——|的阅读与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扩词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