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阴历阳历对照表十月初四换作阳历十一月十五号是那年

日农历多少号,阴历二零一三年十月一日阳历多少号,农历日是什么日子?
公历日(农历二零一三年十月一日)的基本信息
请选择公历(阳历)日期:
<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2013<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option value="年
123456789101112月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日
公历日期:公历日(阳历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三日),星期天
农历日期:农历癸巳年十月初一日,2013年农历十月一日(蛇年)
阴历日期:阴历日(二零一三年十月一日)
相关链接:【】【】
公元日(2013年农历十月一日)小贴士:
问:阳历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三日是农历多少号?
答:农历日(癸巳年十月初一日)
问:公历日阴历多少号?
答:阴历二零一三年十月一号(号)
问:农历号公历多少号?
答:公历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三号(阳历号)
问:公历日是星期几?
答:公历日是星期天
问:公历日是2013年的第几天?
答:公历日是2013年的第307天。
问:2013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答:2013年是平年,全年有365天。
问:2013年公历11月3日是什么星座?2013年农历十月一号是什么星座?
答:公历日(农历2013年十月一号)是天蝎座。
公历2013年十一月三日(2013年阴历十月一日)相关链接
【公历2013年11月农历阳历表,二零一三年十一月阴历阳历对照表】
赞助商链接
【公历农历表,农历阳历表,阴历阳历对照表】农历_百度百科
?中国传统历法? 收藏 查看&农历[nóng lì]
农历是长期采用的一种这种历法安排了以指导中国劳动人民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实际上农历与是不同的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又有等名称农历是中国目前与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虽然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的一种并非只按周期制定历法的阴历除了清明节是按照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制定的以外中国其他传统节日是以阴历制定的至今的国家和民族多仍庆祝农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外文名The lunar流行地域汉字文化圈
农历又称夏历汉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其年份分为和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二个普通月另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三十天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12个朔望月为一年的天数比约差十一天所以设置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那么每年的平均日数就接近365.2422日置闰规则为以不含二十四节气之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0.368=368/即125个回归年的话正好余出46个朔望月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产生19年7闰的规律此外附加以反映的变化特征指导农业等事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的成分
旧历老历阴历也是指农历但旧历老历只是相对新历即公历而言并非正当称谓而事实上是按月亮的变化来安排的历法与农历含有阳历性质的事实不符应该弃用
农历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因为其历法规则大致相同
后国民政府沿用清朝的但加进格列历即公历内容每年颁发的历书称为&某某年历书&公元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改称国民历国历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法内容不变但改用公元纪年即完全采用格列历同时并用旧历[1]
人民日报的报头日历从日创刊后长期称用夏历后来从文革时期的1968年元旦开始改用农历从1980年元旦开始去掉农历两字只标示及旧历月日但近几年来不少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仍然将中国传统历法称为农历农历之称是文革产物应予纠正[2]
使用夏历称谓的原因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夏五月改为太初元年以立春正月即夏正为岁首除极短时期外一直到清朝约二千年间都用夏正因而一般叫做夏历[1]另有人认为夏历是时使用的历法是古六历之一历法规则与农历不完全相同此名字也不合理
使用汉历称谓的原因夏历相传创始于完善于汉代加之主要是汉族人使用以至于刚建立时都把此历称为汉历详见清康熙御制汉历大全
关于农历的纪年方法
清朝的时宪历采用帝王一帝一年号如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
清朝末年于1903年8月署名无畏发表黄帝纪年论一文提出废除以帝王纪年的传统方式采用提出一个民族必须追溯自己的起源振奋民族精神首先就是要唤起国民对中国历史的重视被称为人文初祖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祖先因此应以黄帝纪年[3]黄帝纪年是唐代学者推演出来的他穷其半生精力研究并注释史记在卅卷的一书中提出了黄帝纪年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等革命派团体仍沿用了黄帝纪元不过将黄帝纪年元年从黄帝出生改为黄帝登基的年份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率先在公文中采用黄帝纪元以宣统三年1911为黄帝纪元4609年随后各省革命军政府的文告勋章钱币都使用黄帝纪元连在扬州举事的草莽英雄孙天生张贴的布告也是大汉黄帝纪年[3]
辛亥革命成功后有代表提出黄帝纪年不利于与国际通行的历法相衔接遂决定改用西历阳历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黄帝纪元的使用至此为止[3]1912年起采用民国纪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止上文有说明而台湾地区依旧使用
另外清朝被推翻后皇帝年号被废除国民政府没有保留黄帝纪年在夏历上固夏历只剩下干支纪年这一选项并沿用至今但干支纪年一直为中的部分并以立春为岁首我们翻开任何一本皇历都能看到干支年份的变更不在正月初一而在立春建寅之日[4]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夏历和干支历的混淆现象一直以来均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要求恢复黄帝纪年的建议毕竟干支纪年只是60年的周期循环式纪年加上也只是180年而黄帝纪年是连续递进式的纪年在此点上优越性明显我国在采用西方公元纪年的同时有必要采用自己的带有特色的传统纪年方法[5]中国的历法与采用阴阳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和阴阳历农历作为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时期从纪年到末期启用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隋唐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思想等有所作用如末期的和的法等
以前的古代中国以366天为一岁用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已经有和的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初期开始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技术责成等人议造汉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称呼此历为之后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历代所颁布的历法均与汉历太初历大同小异由此知当下使用的这套历法规则基本沿袭汉代的汉历太初历而与汉代以前的夏历等是有较大差异的
成立后采用西历或并用在成立时继续使用以纪年但中华民国历仍以1912年为元年尚在等地区使用史记·历书有夏正&殷正&周正&之分这就是战国秦汉时代盛行的三正论[1]建正意为阴阳历以哪个月建作为其一年中的第一月份的起始位置月建是指以十二支纪月到北宋时基本形成完整的吋期人们把日南至即的一个月叫做子月在子月之后顺次为丑月寅月……在子月之前逆次为亥月戌月……[1]于是夏代的岁首是寅月商代的岁首是丑月周代的岁首是子月[6]秦代相信有三正论以夏商周三代的三正交替是事实还杷它引伸起来改以十月为年始但有人认为三正交替不是历史事实[1]到了汉代武帝元封七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一般都是用夏正建正在阴阳历上的用法是这样的当把农历的正月置于寅时往后的月份依次排列二月便大概和卯对应三月大概和辰对应其余类推
一般所谓是指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有人认为月建是指农历月的大小而言所以有大建和小建的谬称[1]从而又把正月建寅等错误地解读为农历正月等同于寅或干支历的寅月事实上月建是等分的按一年365.25日算共历30.4375日而1个只有29.530589日这一辰就差了几乎1天这十二辰合起来差了将近11天[6]那相差出来的天数又怎么办这就是阴阳历需要设置闰月的原因了日月年的定义和周朝的制度是分不开的因此夏历受到了当时周朝制度的影响下面我们进行逐一的介绍我们这里的时间月相计算以东经120度中国为准黄经是在黄道坐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值共分成360度在这个系统天球被黄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太阳移到黄经0度为春分移到黄经90度为夏至移到180度为秋分移到270度时为冬至
朔日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的那一天叫朔日
平朔用朔望月的平均长度计算没考虑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缺点含有真正的朔的当天有时可能会出现在前一月的最后一日晦日廿九日或卅日有时会出现在初二
定朔计算考虑了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将含有真正朔的当天作为每月的开始平气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平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15.22天定气计算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定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不一样短的只有14天长的达16天
冬至日冬至交接时间所在的那一天就叫冬至日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冬至日当天或冬至日前的那个朔日定为子月初一起点注意起点和算命不同
建正年首月份所说的建正就是夏正夏历正月建寅[子月为11月]
殷正殷历正月建丑[子月为12月]鲁历同殷历
周正周历周朝历正月建子[子月为正月]
秦正秦历颛顼历正月建亥[亥月为正月]
置闰农历1个月就是1个朔望月月的平均天数≈29.53059天农历一年12个月≈354.367天但是1回归年≈365.2422天这样农历一年比回归年少≈10.866天农历≈2.71771年就比回归年少1个月如不调整过不了几十年就会出现冬夏倒置为了让农历年平均天数等于回归年农历≈2.71771年必须设一个闰月置闰规则请看历代农历编历规则
节气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清朝公元1644年以前用平气计算清朝公元1644年以后用定气计算
可分为阳历阴历三种
阳历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根据阳历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合理指导农业等事
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等于29.5306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这种历法实用价值太小现除外已弃置不用了
阴阳历我国的农历属于此类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涨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
历书记载历法等相关信息的出版物如书而电子历书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新的载体在古代日的定义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其中以太阳离地平线最远的一个时辰为子时相当于北京时间23:00~1:00但是农历中一天始于子正00:00而非子初23:00
月策与置末规则朔日为每月起点初一日朔日月初一日到下个朔日下月初一日有多少天这月就有多少天有30天为大月有29天为小月唐朝公元619年以前用的是平朔唐朝公元619年以后用的是定朔
年策与置闰规则以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寅正十一月上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到下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有12个月就不置闰上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到下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如有13个月就要置闰以上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后的第一个没中气月设为闰月在几月后面就称闰几月 例如2032年农历冬至月到2033年农历冬至月之间有12个月就不置闰2033年农历冬至月到2034年农历冬至月有13个月就必须置闰在2033年冬至月11月后的第一个无中气之月就是2033年冬至月后的第1个月就定为闰月它正好在冬至月子月[11月]后所以就叫闰子月闰11月
农历借用60组干支来纪年方法是这样的
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例如1929年是己巳年1930年是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这里必须明确指出市面上的很多年历月历在干支纪年方面是笼统标注的如2014甲午年等农历的干支纪年严格来说从正月初一到除夕一般翻看日历和报纸则可以看到这一点
干支还用于农历纪月自秦代就已经确立了正月建寅的原则农历如遇闰月闰月不标记干支不过干支纪月已经比较少用
在干支纪日方面因为干支纪日以每一天来计算因为我国农历使用并不曾间断干支纪日在古代广泛用于历史记录现今成了考古的重要工具1 由西元年份推算
公历年份数减3除以 10 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 的余数是地支
(2010 - 3) mod 10 = 7所以天干是庚
(2010 - 3) mod 12 = 3所以地支是寅
2积日的计算用于月份的计算
把当天和日星期日的差称为积日当年的1月0日换算为积日可以用年份减去1900得到的年数被4整除所得商数作为 y(D4)余数作为y(M4)y(M4)为零的年份是公历闰年积日是
D(1) = 1461 * y(D4) - 1
y(M4)不为零的年份是公历平年积日是
D(1) = 1461 * y(D4) + 365 * y(M4)从1900年开始的第m个朔日的公式是
M = 1.6 + 29.5306 * m + 0.4 * sin(1 - 0.45058 * m)
这个公式的误差在0.2天左右计算前一年冬至的积日F(0)并用F(0)计算冬至所在的m及其朔日M(0)就可以推算冬至的农历日期冬至所在的农历月份总是十一月计算下一个中气F(1)和下一个朔日M(1)如果F(1)&M(1)那么该月就是上一个月的闰月并把这个中气作为F(2)以后的中气朔日和农历月份也这样确定先给节气进行编号从近日点开始的第一个节气编为0编号如下及其相应的月份如下
0 小寒腊月 6 清明三月 12 小暑六月 18 寒露九月
1大寒腊月 7 谷雨三月 13 大暑六月 19 霜降九月
2立春正月 8 立夏四月 14 立秋七月 20 立冬十月
3雨水正月 9 小满四月 15 处暑七月 21 小雪十月
4惊蛰二月 10 芒种五月 16 白露八月 22 大雪冬月
5春分二月 11 夏至五月 17 秋分八月 23 冬至冬月
把当天和日星期日的差称为积日那么第y年1900年算第0年第x 个节气的积日是
F = 365.242 * y + 6.2 + 15.22 * x - 1.9 * sin(0.262 * x)
这个公式的误差在0.05天左右农历和是相互独立的系统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不需要参看农历
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已确定二十四节气是中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西汉初年制定的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以没有的月份为调整了太阳周天与纪月不相合的矛盾后来该历法经由西汉末刘歆改造而成三统历[7]又历经多个朝代的改进基本形式没变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0101立春0201惊蛰0301040105010601小暑07010801白露09011001立冬小寒等12个节气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满0502夏至0602大暑0702处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三百一十五度春季开始是为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草木开始萌芽农民开始播种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立春过后太阳黄经三百三十度的位置是为雨水雨水本来是指冰雪融化成水农民历书说门指壬为雨水时东方解冻冻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时节正是万物欣欣向荣草木萌生的时候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雨水过后太阳过黄经三百四十五度的位置是为惊蛰约在公历每年的三月五日前后惊蛰伏中的昆虫这时节已经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共莺鸣叫鸟儿高飞春雷是这节常见的自然现象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太阳过黄经零度是为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芒种小暑冬至则处于各个季节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上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4月5号扫墓太阳过黄经十五度的位置时即为清明约为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清明含有天气明朗空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太阳过黄经三十度位置农民布谷后望雨是为谷雨约为公历上四月二十日前后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丰沛的雨水灌溉滋润俗语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成长
夏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四十五度位置夏季开始是为立夏古谚有云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是多雨的季节传说古代君王常在这一天到京城外迎接夏天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小满太阳过黄经六十度位置是为小满约为公历每年五月二十一日前后小满正当是农历四月中下旬这时候田里的稻谷和麦子等农作物渐渐结穗看来丰实饱满的样子就等待成熟庄稼人眼见辛勤与努力即将有了丰收于是把这个节气形容成小满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太阳经过黄经七十五度位置即为芒种约为公历每年的六月五日前后这一节气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天气相当炎热麦类等芒作物成熟大部分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芒种接近端午节
炎热的夏天来临至有极的意思这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太阳过黄经九十度位置是为夏至夏至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过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太阳过黄经一百零五度位置是为小暑小暑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太阳过黄经一百二十度的位置是为大暑大暑是一年最热的节气
的开始太阳过黄经一百三十五度秋季开始即为立秋立秋是节气迈入秋凉的先声因为大暑过后夏去秋来时序到了立秋表示酷热难熬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舒适的秋天就要来临了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太阳过黄经一百五十度位置暑气渐消是为处暑秋季已到夏天的暑气将要慢慢消退了但有时也会热得如炎夏即所谓的秋老虎大概是夏季的回光返照因此炎热程度不亚于盛暑因此称为处暑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太阳过黄经一百六十五度的位置是为白露约为公历的每年九月七日前后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昼夜平分太阳过黄经一百八十度太阳过赤道位置是为秋分秋分是象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一百八十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进入了凉爽的秋季所谓的一场秋雨一场寒
露水已寒将要结冰太阳过黄经一百九十五度夜寒水气渐凝结成霜是为寒露约为公历的每年十月八日前后民谚常说寒露麦霜降豆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太阳过黄经二百一十度位置是为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公历每年的十月二十三日前后
冬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二百二十五度时序开始进入冬天所以叫立冬古谚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
开始下雪太阳过黄经二百四十度位置气候寒冷逐渐降雪为小雪约为公历每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前后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寒冷的冬天来临至有极的意思这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太阳经黄经二百七十度为冬至冬至日刚好是太阳照射在南回归线上所以北半球的日间最短夜间最长冬至过了之后太阳照射的光线又向北回转渐渐接近北半球的地面日间就渐渐加长相对的夜间渐短
气候开始寒冷太阳过黄经二百八十五度的位置是为小寒冬至过后天气日趋寒冷小寒时节虽冷但还不算是最冷所以就称为小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太阳过黄经三百度气候严寒是为大寒时序已到了隆冬天气变得非常寒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所以这个节气为大寒农历即农业上使用的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来决定的即以含的月份为一月以含的月份为二月以含的月份为三月以含的月份为四月以含的月份为五月以含的月份为六月以含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的月份为八月以含的月份为九月以含的月份为十月以含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确定历年历月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
七个闰月安置到十九年当中其安置方法是很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设置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设置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古六历
-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公元前104年- 84年
- 东汉85年- 220年曹魏220年-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263年干象历 - 东吴223年- 280年
- 曹魏西晋东晋237年- 444年北魏398年-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509年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589年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517年
玄始历 - 北梁412年- 439年北魏452年- 522年
正光历 - 北魏523年- 534年东魏535年- 539年西魏535年- 556年北周556年- 565年
历- 东魏540年- 550年
天保历 - 北齐551年- 577年
天和历 - 北周566年- 578年
大象历 - 北周579年- 581年隋朝581年- 583年
开- 隋584年- 596年
大业历 - 隋597年- 618年
- 唐朝619年- 664年
麟德历 - 唐665年- 728年
大衍历 - 唐729年- 761年
五纪历 - 唐762年- 783年
正元历 - 唐784年- 806年
观象历 - 唐807年- 821年
宣明历 - 唐822年- 892年
崇玄历 - 唐893年-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年- 955年
调元历- 后晋939年- 943年?辽朝961年? - 993年
大明历 - 辽994年- 1125年
钦天历 - 后周956年- 960年北宋960年- 963年
- 北宋963年- 981年
干元历 - 北宋981年- 1001年
仪天历 - 北宋1001年- 1023年
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1065年;1068年- 1075年
- 北宋1065年- 1068年
奉元历 - 北宋1075年- 1093年
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1102年
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110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1135年
统元历 - 南宋1136年- 1167年
干道历 - 南宋1168年- 1176年
淳熙历 - 南宋1177年- 1190年
会元历 - 南宋1191年- 1198年
- 南宋1199年- 1207年
开禧历 -1208年- 1251年
淳佑历 - 南宋1252年
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1270年
成天历 - 南宋1271年- 1276年
大明历 - 金朝1137年- 1181年
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1280年
授时历- 元明朝1281年- 1644年
- 清朝1645年- 1911年在1645年以前农历使用各月之后出现闰月的概率相等之后使用各月出现闰月的概率变为不相等以下是1645年至2644年一千年间各闰月的统计
另有计算表明2262年将会再次出现闰正月3358年将会首次出现闰十二月闰十二月初一日对应公元日这个历月只有立春节气
以下是年共六千年间各闰月数量的统计
闰月 出现次数
10月 150次
12月 39次农历的第一个月按照习惯称为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为和但冬月已经很少用了表示气候寒冷的成语就是从此得来字面意思即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农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第十一天至第二十天以及第三十天直接用天数记录如农历的一月十五日称为正月十五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日当天晚上称为称为腊月三十第二十一天至第二十九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日亦有些将之说成念日如农历的一月二十二日称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由于它和农业生产紧密的联系所以从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来表示下面是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注意卯月等十二地支纪月以及季春等孟是第一的意思仲是第二季是第三农历存在闰月所以不能用此类称谓均为的专用月称[1]
以花命名的农历各月份的诗意别称--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十一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腊月--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此外农历月份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的别称一由于农历是定历历月使用定朔所以每年的同一历月的天数并不确定不方便统计天数
二历年长度有353日354日355日383日384日385日6种并且不利于统计年长
三干支循环周期60过短不方便较长时间的区别也不方便记忆
四置闰不透明闰月不确定
早在时科学家就已经发现阴阳历岁年错乱四时失位并尝试改历他见前朝的旧历法是以十二次的月亮圆缺做为一年的标准虽经多次小改革但仍显气朔交争且岁年错乱四时失位且又算数过程繁琐故沈括便决心首先废除先圣王所遗留下来以十二朔望月为一年的阴历年法之历算法而改以二十四个节气的定年法但墨守成规的司天监庸官皆大力反对因此不但对于沈括之才能十分嫉恨且纠合起来进行阻挠又多次借故上告神宗言沈括的不是后来此新历法虽实行不久便又被修改掉但此新历法直至七百多年后的1855年被所颁布为使用而延用至今后又传至英国而英国至今仍用此法以统计农业气候和农事生产的依据[8]然而事实上十二气历和天历皆起源于干支历[7]一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没 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二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最小不易随意改动
三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四阴阳合历最体现汉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
五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一由于单个公历历年365或366日)比农历历年平年354或355日闰年383或384日更接近于回归365.2422日所以从具体日期反映季节的角度看则公历比农历更加准确
二每年公历的日期比农历的日期都要固定
三公历比农历要简单得多但农历的制定包含阴与阳符合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在今天看来当时的产生是中国古人为了掌握农务的时候简称农时长期观察天文运行的结果中国的农历之所以被称为阴阳合历是因为它不仅有的成份又有的成份它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作出了两者对农业影响的总结所以中国的农历比纯粹的阴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阳历实用方便农历是汉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确巧妙常常被中国人视为骄傲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历阳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