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在我幼儿园小朋友读书的小朋友,现在上小学出事故死亡了,为什么要我幼儿园小朋友证

《早期阅读与幼儿教育》之心理学对早期阅读诠释殷靖娴&早期阅读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为早期阅读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一、对阅读的理解&&&&&&&&&&&&&&&&&&&&&&& 心理学家认为,语言时人类特有的,有系统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包括一系列规则的声音符号系统,即口头语言,以及代表这些声音符号的视觉符号系统,即书面语言。其中对声音符号的运用就是听和说,对视觉符号系统的运用就是读和写。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系统中获得含义的过程,而书写则是借助书面语言与他人沟通的过程,阅读和书写是阐释和传达文字含义的两种行为方式。安德森等人曾经形象地将阅读行为与交响乐地表演相比较,认为这两者之间有三点相似:第一,和交响乐表演一样,阅读是一个整体性地活动,包括了许多小技能,如区分字母、辨别词语,但每次使用一个小技能时,却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地阅读,只有将各种小技能能畅通、有机地结合起来才算是真正地阅读;第二,成功阅读来自长期的练习,正如演奏乐器一样。事实上,这样的练习贯穿与人的一生。第三,正如音乐的乐谱一样,同一篇文章可以有多种理解。对文章的解释是由阅读者的背景、阅读的目的和阅读的环境决定的。在《心理学大辞典》中,阅读被定义为&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或意义的过程,即把来自文字等符号的视觉信息与来自读者头脑中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比较、预测、判断、推理和整合从而理解文字等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这个定义强调了个体的原有经验是阅读理解的基础,主动的态度保障了阅读的持续,还需要个体掌握文字,这样才能够从中获取信息。它即使一个人接收、加工书本上的信息的&自下而上&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选择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对阅读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自上而下&的过程。心理学为我们模拟了一个成年人阅读的过程:首先是视觉系统接收文字信息,然后在大脑中进行一个快速而复杂的处理过程,大脑的语言中枢和思维中枢都会参与其中,之后,他才能获得刚才阅读到的那段符号的意义。
文摘《先把力所能及的事做好》殷靖娴&&& 有一个年轻人,有一天在逛集市的时候,看见一位老人摆了个捞鱼的摊子。老人向有意捞鱼的人提供渔网,捞起来的鱼归捞鱼人所有。这个年轻人一时善心大发,他想:&我要把这些鱼都捞起来,全部放生。&于是,年轻人蹲下去捞起鱼来,可是,他一连捞碎了三张网,连一条小鱼也没捞到。年轻人见老人眯着眼看自己的狼狈相,心中似乎还在暗自窃笑,便不耐烦地说:&老大爷,你这网子做得太薄了,几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鱼又怎么能捞得起来呢?&老人回答说:&年轻人,看你也是念过书的人,怎么也不懂呢?&老人接着意味深长地说:&当你心生意念想捞起你想要的那么多鱼时,你考虑过你手中的渔网是否真的能够承受吗?追求不是件坏事,但是要完全了解你自己呀!&年轻人不服气地说道:&可是我还是觉得你的网太薄,根本捞不起鱼。&&年轻人,你还不懂得捞鱼的哲学吧!我看到你好几次都捞到了鱼,但每次都因为你捞得太多,以致于网破鱼漏!&&这就如我们所追求的事业、爱情、金钱都是一样的。当你沉迷于眼前目标的时候,你衡量过自己的实力吗?&&& 我的感悟:目标越大,得失越大,挫折感也就会越大,人生之苦不都是这样的吗?我们应该放弃那些大而美丽的目标,选择伸手可及的目标!比如认认真真做好保育工作,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活动。立足当下,做好当下的工作,才能获得进步,获得收货。
倾听的力量&&再读《指南》有感龚丽静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语言领域,我发现语言的发展目标更细化、更明确。从&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方面入手结合了3-4岁,4-5岁,5-6岁,各个不同年段的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出了不同年段段孩子的不同教育建议,清晰地排列出不同年龄段的目标,并附上教育建议,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能一目了然地发现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实行的措施,帮助大家有效进行实施。良好的倾听能力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前提,也是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对语言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指南》中语言领域明确指出:&注意倾听对方讲话&、&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就拿我带的中班幼儿来说,通过开学初的观察,我发现有的幼儿学本领时坐不住,东张西望;有的幼儿没有举手的习惯,爱插嘴;有的发呆,眼睛根本不注视老师;有的幼儿听的坚持性不够,容易受外界影响,还爱影响同伴;还有的幼儿倾听的兴趣有侧重,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听其他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讨论时,还没有听完老师的要求,便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当别人发言时,有些孩子缺乏耐心,着急地插嘴、代替回答;通过学习我在营造倾听氛围、激发倾听兴趣、融倾听于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施进行反思:一、树立榜样、营造安静、认真的倾听氛围老师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们在发言的时候,我觉得老师首先要带头倾听,决不在他们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在孩子发言的过程中,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不打断他们的回答。当然,营造一个宽松、安静的倾听氛围也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幼儿更加愿意参与学习活动。选择一些语言优美、语句通顺、孩子感兴趣的优秀儿歌、故事、童谣、谜语等,孩子对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在听的过程中往往会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我们可以在孩子听之前先给孩子讲清听的目的,或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二、在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同时,鼓励幼儿愿意说要想孩子愿意说,良好的班级语言环境尤其重要,让墙饰成为幼儿的爱好点。墙面本来是静态的,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墙饰动起来,幼儿进入语言角后经常对着墙饰进行研究,这样一来,孩子们有了学习的爱好,语言能力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交流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最能激发幼儿的谈资,为此,我们每周一开展星期天趣事的早谈活动,每个孩子&每一周&都有&一谈&的机会,锻炼孩子的会话能力。提供让每一个孩子在集体面前说话的机会,在发展幼儿语言表达和表现的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我们还开展故事娃娃活动,鼓励孩子在集体面前讲一些短小的故事,并设立&故事娃娃&的小标签,比一比谁拥有的故事娃娃多。三、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幼儿倾听习惯我在组织幼儿活动的时候总是设计形象有趣的情节来吸引幼儿,培养他们倾听的良好习惯。记得在组织语言活动《癞蛤蟆的生日》时,我针对故事里面的角色设计好情景,先是出示指偶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紧接着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进行演绎。这时,我发现幼儿深深地被老师的生动有趣的表演所吸引,幼儿产生一种愿意继续听下去的愿望,最后我还改变了以往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主动参与表演,将讲故事改为表演游戏,使活动既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从中又培养幼儿良好的听说习惯。作为幼儿教师,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爱学习、会学习的明灯,让他们能在浩瀚的知识天地中自由翱翔。千万不能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或是园林工人的&修剪&技能,让所有的孩子&超前生长&或是&千篇一律&。
摘读《指南》解读中班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戴毓英摘读:《指南》中科学探究部分共有条目标:目标科学态度: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目标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目标科学知识: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中班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表现为:参与探究,开始解释和概括。中班幼儿和小班幼儿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中班的幼儿能够认识当前所看到的事物背后的一些联系。他们可以进行比较,发现相同和和不同,也在试图进行一些概括,甚至能够解释一些事情,但是这些解释只是从事物表象上的联系来解释,往往不能揭示事物之间的一些本质联系,不能达到对事物内在联系的认识。所以中班幼儿还处在思维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什么是问题,什么是答案,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还不能完全分清。这就需要老师给他们一个引导,由老师提出问题,由老师带领孩子进行科学的探究,这样他们才能从探究的过程中有所发现,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通过以上的摘读内容,让我对之前的家长开放活动《蝌蚪和青蛙》教案进行了反思,由孩子来提出&你想了解小蝌蚪的什么问题?&似乎有些不适合,确实在教学中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也没有针对性,比较局限于画面给与的启示和限制,如果教师事先设置好问题的框架或表格,让孩子来填选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更符合中班孩子的思维特点。
& &&&&&&&&&&&&&&&&&&&&&&&&&&&&&&& (学习摘记)教师要永远对孩子有新发现&&&&&&&&&&&&&&&&&&&&&&&&&&&&&&&&&&&&&&&&&&&&&& 沈亚萍翻开珍藏的记忆,有我与孩子们许许多多值得回味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有一番感悟,愿与幼教同仁分享。&  那是我带的一个大班,班上转来一个叫晨晨的男孩。他的到来让班上&热闹&了许多。游戏时,他不是把这个小朋友的积木抢走了,就是把那个小朋友给推倒了。一次,活动区游戏结束了,晨晨从活动室门口往自己的座位走,他一边走一边不停地与别人进行&主动交流&,引起一连串告状声,&老师,晨晨揪我的辫子&,&老师,你看晨晨又打我了&&&一路走来,他共招惹了个人。面对众人的非议,他却兴奋得不亦乐乎。&  与此相反,别人主动与他交流,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无论你叫他还是和他说什么,他都像没听见一样,根本不理会你。爸爸妈妈更是拿他没有办法,每天放学妈妈都要紧紧地拉住他,否则必定要开展一场&老鹰捉小鸡&的追逐,稍不留神他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有一次,他回家时又跑丢了,被同班的家长从大街上领回来&&&  从晨晨妈妈那里我了解到,晨晨的父母从外地来京做生意,平时很忙。由于家里无人照管,晨晨常常被带到生意场上,而那里都是成人,与他交流的方式就是&逗&他。这种生活经历使他把&招惹&别人当作交流。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自己对他人的一种表示亲近的游戏。同时,由于父母忙于生意,没有时间关注他、与他交流,致使他我行我素,成了一个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孩子。然而,进了幼儿园,又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交流方式造成了许多不愉快。妈妈怕他受委屈,来我园之前已帮他转过个幼儿园了。&  晨晨的生活经历让我理解了他的种种行为表现,怎样让晨晨接纳我这个新老师,愿意和我说话呢?我开始注意观察他的兴趣爱好,我发现他特别喜欢动物,班上的动物角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一天,我见他在院子里很专注地蹲在地上看着什么,走过去才发现,他正在观察一只背着食物的小蚂蚁,专注的神情让我不忍打搅他,于是,我也和他静静地看起来。看到他总是在小蚂蚁行进的路上设置障碍,我随手递给他一片小树叶,他把叶子放在小蚂蚁面前,小蚂蚁爬上去,他兴奋地告诉我&沈老师,快看!快看!它爬上去了!&我赶紧问他&小蚂蚁在干什么呢?&&小蚂蚁的家在那里,它背着粮食回家,我想看看他是不是能爬过障碍物!&&好真是一个有趣的想法,你说他爬过树叶还认识家吗?&我由衷地问他,他用少有的真诚态度坚定地说:&我说他一定会回家的。&我说:&那我们一起看看!&于是,我们又一起静静地注视着小蚂蚁的行踪。小蚂蚁翻过树叶,径直爬回了家,晨晨又一次兴奋地冲我叫起来:&沈老师快看!快看!它真的回家了。&为了使我们的谈话在他的兴趣点上不断延续,我又提出:&你知道小蚂蚁在地下的家是什么样的吗?&他说:&是不是一个洞?&我有意不置可否地说:&你想看看吗?&晨晨一连说了好几个想看,于是,我们开始约定,让他按我画的图纸回家找一个糖浆瓶,为蚂蚁准备新家,明天我们再一起捉蚂蚁&&&  这就是我和晨晨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我和他第一次有了情感上的交流。此事以后,他对我不再是置之不理,但是,对他不感兴趣的事情,仍然需要我反复说,他才会有回应。&  针对他喜欢动物的特点,我们又约定:请他把自己心爱的小乌龟带到班上,我向他学习喂养小乌龟的方法,并请他照顾班上的小动物,这样就有了我俩之间每天交流的内容和时间。为了解决他不愿回应他人的问题,围绕照顾动物,我刻意每天不定时请他教我喂乌龟,或者叫他过来和他玩一个小游戏、教他一个小魔术。开始,由于他不知道我叫他为什么,每次总要叫好几遍,于是又有了另一个我俩之间的约定,每次我都会问他,下次我叫你几声你才会理我?他告诉我:七次、五次&&然后我们会拉钩确认,然而每次他都会以少于我们认定的次数来回应我,及时鼓励和肯定又使我们之间的约定中的次数明显减少,这种游戏的方式使晨晨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发生着变化。渐渐地,他学会了回应别人。&  随着我和晨晨之间情感的日渐加深,他越来越愿意亲近我。为了使他能学会与人交流的方法,尽快融入小朋友的游戏中,我们又常常作为游戏中的母子,一起出入娃娃家、商店、医院,我时时会为他能参与到小朋友的游戏中出主意&&&  就在我沉浸在晨晨进步的喜悦中时,一天活动区游戏,他与小朋友之间又发生了不愉快,我想就此事和他单独聊聊,就叫他过来,不成想他又像以往那样,仿佛根本没听到,自顾自地在教室中转来转去。我想一定是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但还是想看看他在转什么。只见他在这个活动区看看,那个游戏区瞧瞧,看着他无所事事的样子,我更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我压住心中的一丝不满,迎过去问:&晨晨,你在做什么?&晨晨真挚地对我说:&沈老师,我想找一把椅子给你坐。&&为什么要给我找椅子呢?&&我想你坐着说话不累。&晨晨简短的回答让我感动也让我惭愧&&&  基于晨晨的过去,当我看到他转来转去的时候,主观地断定他老毛病又犯了,事实上,他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回应我,他&转&的目的是出于关心我,同时,为了不影响小朋友的活动,找到一把可以搬出来的椅子,他才转了一个区又一个区。这些都说明晨晨已经开始关注和关心他人了。&  我庆幸自己没有流露出内心的那一丝不满,如果没有那一句询问,而是出于主观判断误解了他,错将孩子的好意当故意,错将进步当退步,那将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怎样的阴影?!同时,我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他转的原因是什么了。&  这件事过去了很多年,但是始终让我铭记不忘,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发现是教育的开始。发现让我了解了晨晨的兴趣爱好,使我和晨晨之间有了独有的话题和共同关注的事情,并使他能在自己的兴趣点上感受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快乐。发现让我找到了教育的时机和切入点,在共同照顾自然角的过程中,晨晨学习着关注和满足他人的需要。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和性格上的差异,需要我们有目的地主动发现,发现他们的需要和进步,发现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新的发现会使我们对孩子有新的感受和新的认识,也会使孩子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应该永远有新的发现。&  做老师的要善于走出思维定势,摆脱经验束缚,学会发现。
小班自然角里的&家园互动&沈亚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间的内容应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自然角的创建有助于幼儿获取有关自然的科学信息、直接经验,并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认知和概念。自然角的创建给孩子带来的价值无可厚非。那么,如何创设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自然角,使之不仅让孩子感兴趣,更让幼儿家长共同关注呢?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一、利用多种途径,让家长了解自然角创建的重要性。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所谓的家园合作即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发展孩子的主体,双方互相了解、配合、支持、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自然角的创建也包括其中,应遵从平等、互助、尊重的原则吸引家长参与到自然角的创建中来。我们在创建自然角之前,在&家长园地&布置有关自然角创设的教育专栏,如《小班自然角启蒙活动初探》、《浅谈在自然角中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美丽的自然角&等文章和图片,让家长了解自然角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然后通过&校信通&、邀请参观等形式,向家长介绍班级自然角的创建情况,以及需要家长提供的帮助等。使家长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班级自然角创建过程中。二、教师参与引领,让家长明确自然角创建的目的性。开始自然角的创建,教师并不急于让家长配合带任何物品,而是先在自然角饲养了小金鱼、小甲鱼,引起幼儿和家长的共同关注。在了解自然角价值的基础上,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家长更明确了小班自然角的特点。他们知道自然角内的物品种类不宜过多,以饲养要求不高、不易死亡、常见、典型的小动物为主。家长们会很主动地参与到自然角的创建中来。有一次,张志晨的妈妈看见有一个金鱼缸还空着,细心地她发现饲养的小动物里缺少小乌龟。在放学时,及时的带来了一直可爱的小龟。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们为孩子创建了内容丰富的自然角,有快乐的小金鱼、调皮的小螃蟹,还有可爱的小乌龟&&让孩子们对自然角兴趣十足。家长愿意将他们的热情关注到幼儿的身上来,教师要进行适时的正确引导。三、组织多种活动,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让家长带各种动植物来丰富自然角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大地发挥自然角的教育价值,调动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我们组织了种植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和家长都付出了劳动,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亲子种植活动。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种植1粒大蒜籽。第二天,许多孩子都高高兴兴地将种好大蒜籽带来了,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骄傲和自豪。我及时在他们的盒子上贴上了标记,让不认识字的孩子们,很容易地就找到属于自己的标记,找到自己种植的大蒜。有一些家长没有及时参与活动,但面对孩子的埋怨,也显得自责不已,及时和孩子一起补上了这份&作业&。看到孩子的笑脸,家长乐开了怀。亲子观察活动:我的蒜宝宝。每天早上,孩子们都会先到自然角看看大蒜。通过观察与比较,孩子们发现有的盒子里泥土已经干了。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会小心翼翼地给自己的大蒜浇上小半杯的水。放学后,孩子们也会急冲冲地拉上家长,去看看大蒜有什么变化。看着大蒜叶子长得越来越长,孩子们就会进行比较。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我的大蒜怎么还没长出来?&&我的大蒜为什么没有他的长?&&&家长们也从中感受到了自然角带给孩子们的变化。亲自品尝活动:大蒜真香啊。在大蒜长到一定高度,我们又向家长布置了&作业&。家长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孩子一起采摘&劳动果实&,并制成菜肴让孩子们品尝。第二天,老师会让孩子介绍,&你的大蒜做成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妈妈把大蒜放在面条里&&奶奶把大蒜放在汤里&&&这不仅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了成功,更让孩子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四、认养动植物,保持家长关注的持续性。在寒暑假期间,我们还邀请家长和孩子领植物、动物回家。在新学期开学时,再将它们带来,比一比动、植物有什么变化。带有目的性的&认领&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让家长投入更多的关注,从而拓展了自然角的教育外延和内涵。开学不久,许芷婷的爸爸看到自然角里可爱的小金鱼之后对我说:&老师,我们放假时带回去的大龙虾,一直养到现在。婷婷很喜欢,每天都要去看好几次,还不时地提醒我们给龙虾换水。我明天就带来!&我听了之后,很感动。第二天,婷婷就捧来了金鱼缸。我给婷婷和她的家长都发了&小红花&,她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在家长参与自然角创建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1、整齐美观&&体现废物利用。由于自然角有了家长的参与,就避免不了种植器皿的多种多样。为了创设整齐美观的自然角,我们充分进行了废物利用。正如种植大蒜以前,我就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样的种植器皿&&酸奶盒。此外,我们还利用食用油的空桶,制作了发芽盆,既安全又美观,还便于幼儿观察。孩子人手一份的器皿运用这些废旧物简单易得,还可在上面做可爱的装饰。2、利于比较&&体现幼儿年龄特点。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种子发芽实验时,教师应选择易生长、易照顾、体积较大的植物,如土豆、红薯、芋头,姜等;在亲子种植时,教师应选择同一种植物,而且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植物,如大蒜、葱、蚕豆等。相同的每人一份种植物,既满足了小班孩子&唯我&的欲望,又便于孩子进行比较。3、植物的安全不可忽视。在自然角的创建初期,一些家长会带来一些观赏性较强的盆景。教师应引导家长有目的地进行选择,要考虑幼儿的安全。小班的幼儿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免不了用手去触碰。如各种颜色的仙人球、仙人掌、这类带刺的植物绝对不能摆放在自然角。此外,对于有毒的花卉,如夹竹桃、夜来香等也禁止自然角出现。 自然角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是亲近自然的最好途径,如何让这扇窗外的风景引人入胜、美丽迷人并非易事。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可见,只有家园的互动合作,才可能带给儿童最好的经验。家长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家长资源也是一片沃土,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创建,一定能给孩子一片绿色而富有生机的自然之林。&
&&& 区域活动中的几点反思沈亚萍推荐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自愿、自发的游戏,是我们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活动形式。那么,如何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的一扇门呢?在实际工作中,我又这样几点反思:  1、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确把握。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的主导式指导的。也就是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  2、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孩子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当孩子用橡皮泥在捏一个苹果时,不要去问:你在干什么呀?捏的是什么呀?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不能推动的活动,反而会影响孩子)  3、要体现的隐性指导。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在活动区中,如果的指导太突出,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有时反而会限制、影响的活动。比如在指导创造性游戏时,当面对孩子的无所事事,老师此时的适时引导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老师的隐性参与指导要适度,只要达到引发、深入游戏的目的即可,不必长时间参与游戏,尤其是对中大班孩子。而且这种长时间的参与还会影响对其他孩子的观察和指导。  此外本身还应该注意指导个别孩子时的音量,尽量不要影响其它正在活动的幼儿。(向大家推荐一段文字:区域活动基本以自然观察为主,要做到:静心、细心与耐心。静心是尽量不打扰幼儿自然的行为过程,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细心是注意捕捉幼儿行为表现中的有益和其发生的时间、背景等,必要时可做一定纪录。耐心是不要怕多花费时间,观察有时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获得一些有价值的资料。观察是教育的先导,只有充分观察、了解幼儿,教育指导才能有更好的针对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适应、满足的发展需要,一个成功的者,首先是一个善观察者。)  4、材料提供的层次性。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不同,因此材料投放要兼顾每个层次幼儿,不能都简单,也不能都复杂,要为不同水平的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成功的条件。比如区操作材料、益智区投放的拼图等都应该体现层次性。  &多给孩子一点空间&是我们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在具体指导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灌输。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教的欲望太强、太主动,必然使学习变得被动。确实如此,如果老师教的多多的,填得满满的,孩子们就失去了自由的空间。反之,当离开了的视线和关注,孩子们的主动性、探索性就会多一些。  幼儿的自主发展需要有自由的活动空间。让我们一起为幼儿创设、提供这样的空间,而不是占有。为了幼儿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这里引用一句专家的话语大家共享:在面前,我们不妨&被动些&、&迟钝些&。
&表达的途径& 陈颖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来,学校以多种形式组织我们学习。每次学习,我都觉得能从字面上理解框架内容的意思,但在这次组织《参观小学》的活动中,我对《指南》的解读又有了新的感悟。比如:《指南》中语言领域关于表达有几个目标,分别指向讲话与书面表达。分别是:&听与说&子领域的&目标2: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和&阅读与书写准备&子领域的&目标3: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平时,我们更习惯用口头语言表达来衡量一名幼儿的表达能力,却因为幼儿年龄小,不具备书写能力,所以忽略了他们的书面表达培养。而事实上,幼儿的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同样的一件事情,有些孩子能够主动、有条理地讲述另外一些孩子则可能词不达意,甚至一些孩子不愿意用言语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只凭借幼儿讲话的水平就判断他(她)没有表达的意愿,或者表达能力差,显然是不够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因此,我们组织幼儿参观小学校园之后,没有象往常那样请他们说一说参观的见闻,而是给了孩子两种表达的途径&&说与画。幼儿都在参观过程中获得了直观体验,但选择的表达途径却不相同。有的孩子乐于口头表达,迫不及待地讲述着在小学校园看到的种种见闻;有的孩子更愿意在画纸上呈现自己的参观体验。每个孩子都主动地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表达着参观的感受。当幼儿绘画之后,我再与他们个别交流画中的内容,那些平时不发言的孩子也能把自己的画讲述得清清楚楚。比如:奕玮画了两幢高楼,根本没有小学和幼儿园建筑物的典型特征,但她这么解释:&幼儿园有三层楼,小学有四层楼。&原来她关注的是楼层。平日寡言的昊昊画的幼儿园与小学的主建筑上,分别有醒目的哭笑脸标记与大钟、小青松标记,说明他关注到了细节。彦淇画的两张桌子边分别写了数字&6&、&2&,表示幼儿园的桌子边坐6人,小学的桌子边坐2人;他还画出了幼儿园有滑梯、小学有高高的篮球架。同样表示桌子边坐的人数不同,清宇在一张桌子边点了6个点,一张桌子边只点了1个点,用点子表示人数。表征的方式也不相同。虽然一些孩子使用的表征符号很简单,如果不解释,我也不知所云,但通过他们的解读,我就能从一些稚拙甚至混乱的画面中了解到孩子独特的想法。《指南》精练的语言背后包含着许多深意,我们唯有通过实践运用反复学习、理解,才能更加了解幼儿,善于反思自己,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教育理念,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 戴明&&& 小的时候我是个书迷,只要书捧在手里,常常读得废寝忘食,现在读书的时间少了,但是生活还是缺少不了它,现在包里总是喜欢塞着书,走到哪里,有了片刻闲暇,就可以拿出来翻翻,这样,零零星星地积累,居然也看了些书。&&&&&&& 今天儿子睡了,我就可以做些事了,看看书吧,这段时间我在看《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是一个旅居美国二十余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中国学者写的,因为有过中国教学的经历,就更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东西方教育的不同,发现许多各自的闪光点和需要自己努力改变和思考的地方。与以往其他教育教学类的书籍不同的是,这本书理论讲得不多,它是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来反映美国教育的,因此读来象是读小说,轻松惬意,但是又发人深省,让人回味和思考。&&&&&& 记得其中有封信写了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名叫瑞秋,他是一个盲童,美国的教育法规要求各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可能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正常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的在普通的教室里与有正常能力的孩子一同学习和升学。因此在这个普普通通的教室里发生了关于这个孩子和这个环境相容的一幕幕,老师从一个盲孩子身上发现了他出类拔萃的语言能力、想象力以及通过异常发达的触觉很快地适应环境的能力,给予相应的教育,以至于来校学习的老师根本分不出哪个是盲童,他们还有针对性地制作相应地教具,比如用不同质地的材料来做配对游戏等,让这个盲童象一个正常的孩子那样学习生活,象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成长,我觉得作者的一段话讲得非常精彩:&&&&& &看着瑞秋和其他孩子一起快乐地成长,我倒觉得自己从瑞秋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改变了我对&残疾人&的看法。一提到&残疾人&,人们通常注意到的是他们不能做,不会做的事情,并根据那些他们不能和不会做的事情把他们归到另类,使得&残疾&一词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与&无能&和&落后&成为同义。在衡量残疾人得能力时,人们常常以那些没有残疾的儿童能做什么和会做什么为标准,这其实是不公平的&&&&&&& &如果我们能够把心胸放宽一些,眼光放远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在自己周围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他特有的长处是值得我们认识和学习的。自从认识了瑞秋后,在讲课中提到残疾儿童时,我们不再称他们为&能力落后的儿童&而改用&不同能力的儿童&一词,因为我从和瑞秋的交往中学到,&残疾儿童&补偿自己的生理缺陷的能力实在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我觉得:不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都有他们的潜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因材施教,把眼光放在挖掘孩子的长处上,那教育成功的几率就会更大。&&&&&& 其中的故事很多很多,让我思考得很多很多,平平凡凡的小事中蕴涵着真理,让我感动,只恨自己笔拙,心中的激昂,到了笔端就剩下干巴巴的几个字,还是把书推荐给大家,有空的时候不妨自己去看看,确实是一本好书。
读《幼儿教师个成功的教育细节》&&关注细节,才有真正的教育 戴明到京东网上去帮儿子买书,无意当中看到了这本书《幼儿教师个成功的教育细节》,便买了来,读过之后,感觉收获颇丰:这本书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十分贴合实际,也写的很生活化,往往用一些实例来说明问题,同时给我们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建议,对我们日常的幼儿工作有实际的帮助作用。这可能源于本书的作者,格温斯奈德可特曼并非属于理论大于实际的学院派教育家,她本身就是从事幼儿教育第一线工作多年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致使本书的内容不是单纯的教条式,而是贴近生活与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书,同时她的观点又都是以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关于儿童成长学习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的,列如:布鲁纳杜威、皮亚杰以及维果茨基等等。所以这是本真正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好书,是一本对家长和教师都有价值的工具书。本书着重介绍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建立积极有益的家园关系两个方面的书,在第一个板块中,分成几个章节:一&咿呀咿呀&&&有效地与幼儿交流;二&你怎么就不能规矩点儿&&&管教和惩罚是不一样的;三&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形象,帮助他们掌握与别人相处的艺术。第二个板块,我们该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第一步帮助家长与幼儿做好上学的准备,以便让幼儿更快、更好的接受幼儿园的生活与氛围,今天我教小班,对于我来说,其中很多方面给了我一些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一些老师容易忽略的细节,书中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提示;第二部份与家长建立一种团队合作关系,在教师帮助幼儿家长的同时,得到家长的帮助也是十分重要的,与家长成为朋友,更有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第三步充分利用家长见面会,平时与家长的交流都是很短的时间,所以家长见面会就成了,很有效的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桥梁。虽然这些事情我们一直在做,但是看了此书之后,你会有更多思考和感悟,回想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在某些细节之处,可以做得更好。&& 本书中的每一章都是以一小段导言开头,之后是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的后面都附有名为小贴士的建议和请读者自问的几个问题,每章都有小结,这样的记述方式,使文章内容条理分明且又生动有趣,读者会有一个正确的角度去读这本书,书中的小故事更是贴近生活,更生动的让我们掌握了幼儿教育的技巧。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篇章是,【不妨试试问问自己】,因为,在日常工作中都是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模式,不妨试试中的内容,对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导航作用,可以让我们的日常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又充实,真正的可以把书中的理论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展现本书的价值。而【问问自己】则常常可以引发自己的深思,看过每章的内容后特别喜欢看一下作者留下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写照,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至于怎样处理和解决问题,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经验,分析研究这些问题,从而改善与优化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这些点点滴滴都汇成细语,集成智慧,作者将她们的经验与我们共同分享。老子也说过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我感觉这本书最主旨的地方就在于&细节&二字,只有关注到了细节,才有真正的教育,从别人的细节中,你会感受到,中外的教育是非常相通的,国外老师的观察角度,国外老师关注的细节,将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提示。
教师要永远对孩子有新发现沈亚萍(推荐)翻开珍藏的记忆,有我与孩子们许许多多值得回味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有一番感悟,愿与幼教同仁分享。  那是我带的一个大班,班上转来一个叫晨晨的男孩。他的到来让班上&热闹&了许多。游戏时,他不是把这个小朋友的积木抢走了,就是把那个小朋友给推倒了。一次,活动区游戏结束了,晨晨从活动室门口往自己的座位走,他一边走一边不停地与别人进行&主动交流&,引起一连串告状声,&老师,晨晨揪我的辫子&,&老师,你看晨晨又打我了&&&一路走来,他共招惹了个人。面对众人的非议,他却兴奋得不亦乐乎。  与此相反,别人主动与他交流,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无论你叫他还是和他说什么,他都像没听见一样,根本不理会你。爸爸妈妈更是拿他没有办法,每天放学妈妈都要紧紧地拉住他,否则必定要开展一场&老鹰捉小鸡&的追逐,稍不留神他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有一次,他回家时又跑丢了,被同班的家长从大街上领回来&&  从晨晨妈妈那里我了解到,晨晨的父母从外地来京做生意,平时很忙。由于家里无人照管,晨晨常常被带到生意场上,而那里都是成人,与他交流的方式就是&逗&他。这种生活经历使他把&招惹&别人当作交流。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自己对他人的一种表示亲近的游戏。同时,由于父母忙于生意,没有时间关注他、与他交流,致使他我行我素,成了一个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孩子。然而,进了幼儿园,又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交流方式造成了许多不愉快。妈妈怕他受委屈,来我园之前已帮他转过个幼儿园了。  晨晨的生活经历让我理解了他的种种行为表现,怎样让晨晨接纳我这个新老师,愿意和我说话呢?我开始注意观察他的兴趣爱好,我发现他特别喜欢动物,班上的动物角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一天,我见他在院子里很专注地蹲在地上看着什么,走过去才发现,他正在观察一只背着食物的小蚂蚁,专注的神情让我不忍打搅他,于是,我也和他静静地看起来。看到他总是在小蚂蚁行进的路上设置障碍,我随手递给他一片小树叶,他把叶子放在小蚂蚁面前,小蚂蚁爬上去,他兴奋地告诉我&沈老师,快看!快看!它爬上去了!&我赶紧问他&小蚂蚁在干什么呢?&&小蚂蚁的家在那里,它背着粮食回家,我想看看他是不是能爬过障碍物!&&好真是一个有趣的想法,你说他爬过树叶还认识家吗?&我由衷地问他,他用少有的真诚态度坚定地说:&我说他一定会回家的。&我说:&那我们一起看看!&于是,我们又一起静静地注视着小蚂蚁的行踪。小蚂蚁翻过树叶,径直爬回了家,晨晨又一次兴奋地冲我叫起来:&沈老师快看!快看!它真的回家了。&为了使我们的谈话在他的兴趣点上不断延续,我又提出:&你知道小蚂蚁在地下的家是什么样的吗?&他说:&是不是一个洞?&我有意不置可否地说:&你想看看吗?&晨晨一连说了好几个想看,于是,我们开始约定,让他按我画的图纸回家找一个糖浆瓶,为蚂蚁准备新家,明天我们再一起捉蚂蚁&&  这就是我和晨晨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我和他第一次有了情感上的交流。此事以后,他对我不再是置之不理,但是,对他不感兴趣的事情,仍然需要我反复说,他才会有回应。  针对他喜欢动物的特点,我们又约定:请他把自己心爱的小乌龟带到班上,我向他学习喂养小乌龟的方法,并请他照顾班上的小动物,这样就有了我俩之间每天交流的内容和时间。为了解决他不愿回应他人的问题,围绕照顾动物,我刻意每天不定时请他教我喂乌龟,或者叫他过来和他玩一个小游戏、教他一个小魔术。开始,由于他不知道我叫他为什么,每次总要叫好几遍,于是又有了另一个我俩之间的约定,每次我都会问他,下次我叫你几声你才会理我?他告诉我:七次、五次&&然后我们会拉钩确认,然而每次他都会以少于我们认定的次数来回应我,及时鼓励和肯定又使我们之间的约定中的次数明显减少,这种游戏的方式使晨晨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发生着变化。渐渐地,他学会了回应别人。  随着我和晨晨之间情感的日渐加深,他越来越愿意亲近我。为了使他能学会与人交流的方法,尽快融入小朋友的游戏中,我们又常常作为游戏中的母子,一起出入娃娃家、商店、医院,我时时会为他能参与到小朋友的游戏中出主意&&  就在我沉浸在晨晨进步的喜悦中时,一天活动区游戏,他与小朋友之间又发生了不愉快,我想就此事和他单独聊聊,就叫他过来,不成想他又像以往那样,仿佛根本没听到,自顾自地在教室中转来转去。我想一定是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但还是想看看他在转什么。只见他在这个活动区看看,那个游戏区瞧瞧,看着他无所事事的样子,我更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我压住心中的一丝不满,迎过去问:&晨晨,你在做什么?&晨晨真挚地对我说:&沈老师,我想找一把椅子给你坐。&&为什么要给我找椅子呢?&&我想你坐着说话不累。&晨晨简短的回答让我感动也让我惭愧&&  基于晨晨的过去,当我看到他转来转去的时候,主观地断定他老毛病又犯了,事实上,他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回应我,他&转&的目的是出于关心我,同时,为了不影响小朋友的活动,找到一把可以搬出来的椅子,他才转了一个区又一个区。这些都说明晨晨已经开始关注和关心他人了。  我庆幸自己没有流露出内心的那一丝不满,如果没有那一句询问,而是出于主观判断误解了他,错将孩子的好意当故意,错将进步当退步,那将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怎样的阴影?!同时,我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他转的原因是什么了。  这件事过去了很多年,但是始终让我铭记不忘,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发现是教育的开始。发现让我了解了晨晨的兴趣爱好,使我和晨晨之间有了独有的话题和共同关注的事情,并使他能在自己的兴趣点上感受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快乐。发现让我找到了教育的时机和切入点,在共同照顾自然角的过程中,晨晨学习着关注和满足他人的需要。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和性格上的差异,需要我们有目的地主动发现,发现他们的需要和进步,发现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新的发现会使我们对孩子有新的感受和新的认识,也会使孩子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应该永远有新的发现。 
&表达的途径陈颖好文分享活动中,顾鹰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发表于《幼儿教育》的一篇文章,是关于《指南》中对语言教育的解读。她最后谈到一点困惑,是讲目前的语言教学活动都对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孩子更有利。有时,老师的提问只有那些举手发言的孩子回答了,而大多数默默无闻的孩子被动地在听,没有得到语言锻炼的机会。她的困惑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从瑞吉欧的&儿童100种语言&角度来说,也是因为看到了儿童的能力特长不同,具有不同的多元智能,所以才设计活动,让特点不同的孩子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可能是言语的表达,可能是肢体的表达,可能是绘画的表达,可能是手工的表达,等等。如果这样说,语言教学活动可能要给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孩子一些机会,也许是通过两两交流分享一个观点,也许是通过小组共读激发他表述的勇敢,也许是利用绘画、动作等让他把对故事、诗歌等作品的理解用另一种途径表达出来。有时,我们怕课堂纪律乱,而忽略了孩子内心想表达又不敢表达的矛盾心情。久而久之,老师也沉浸在一节课的顺畅上,忘记了顺畅的背后是只对一些孩子有呼应,而更多的孩子在陪衬。
读书摘记&&美术(三)[& 密 璐]&幼儿美感的特点&&直观性幼儿由于受到自身年龄、知识、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只对那些具体直观的审美对象产生兴趣并进一步萌生美感。我们可以&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感染幼儿,触动幼儿的情感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存在于个别、活生生的事物之中,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唤起幼儿的美感,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愉悦。&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例子,孩子们对色彩鲜艳的图书、漂亮的衣服、新奇当玩具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引起他们愉快和喜悦的情绪,这说明幼儿在欣赏美的事物到时候具有直观性。幼儿美感的特点&&表面性幼儿生活范围相对狭窄,社会经验缺乏,对事物的感知往往都是停留在表面上,因而他们对事物表面的、简单的形式美很容易感受到,而对于那些内在的、复杂的形式美就难以把握。例如,给幼儿看一些色彩鲜艳的毒蘑菇,他们只能从表面上感受到这是一种很美的东西,但是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觉察到这些蘑菇的危害性。幼儿这种把握内在的、复杂的形式美的能力要到幼儿后期才可能得以发展。幼儿美感的特点&&多样性幼儿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对美的认识。如他们可以用唱歌、舞蹈、演奏乐器等形式来感受音乐内容,认识到音乐中旋律和节奏的美;他们可以通过能手绘画、泥塑、手工等活动来感受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和线条;他们可以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如童话、儿歌、故事等文学样式,利用看、听、说、角色表演等艺术手段来体验文学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幼儿美感的特点&&行动性3&岁幼儿的思维正处于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因而,幼儿在认识美的事物时,往往通过动作、表情、语言或活动去实现,以整体、形象或直觉的方式去把握。他们更喜欢去看、听、摸,并借助这些直接的动作去感受美、欣赏美。对此,我们成人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励幼儿更好地表达,不应过多地限制。
读书摘记&&美术(二)&密 璐&&&有些时候,孩子在埋头于一件事情,但在大人们看来这件事情是不足为道的。比如,孩子们会花费两个小时的时间做一个泥人,而我们看到的结果知识毫无规则可言的小泥块而已。孩子们把太阳涂上绿色,把海水涂成红色,喜欢敲击桌子、碗、盘子,并乐此不疲,大人们对这些游戏并不在意。孩子们对这些大人们认为不足为道的事情之所以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是因为这些游戏所带来的体验,正是扩充着幼儿世界的发展体验。这种发展体验引导这他们对生活中的没的事物的探寻和追求。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美和美感的内涵历史上对美的探讨和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歇过,但一般认为,定义没的本质要从揭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入手,具体来说,美应该是&在人的客观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人们可以欣赏的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美的、生活美和艺术美。自然美指的是自然事物的美,如我国壮丽的山河,大自然中各种花草、动物等,它们都以美的形态呈现在人类的视野中;生活美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美,如那些经过人类加工过的建筑或园林;艺术美是指艺术家们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电影等。总的来说,美的事物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力的生动体现。而美感是人们在对美的事物审美过程中所发出来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因为是一种个人独有的情感方式,所以具有个人直觉性,此外这种体验还带有愉悦人心的效果。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状态,这就需要成人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增加他们的美感体验,进而能够转化为幼儿自身的情感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欣赏艺术作品。对自然美的发现幼儿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界丰富的事物和现象给了他们形成美感的源泉,教师应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感受和欣赏美的事物。如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体验其中的美。尽量带幼儿到户外去,与幼儿一起观赏蓝天白云、花草虫鸟等,一起倾听自然中各种好听的声音,如鸟叫声、虫鸣声、流水声、松涛声等,发现周围环境中的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幼儿感受、欣赏、观察和发现美的事物的特点。如引导幼儿观察常见动植物以及其他物体的颜色、形状、形态等;引导幼儿感知声音的音色、强弱、快慢等,想象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或想象声音像什么,等等。总之,&幼儿从很小开始就接触自然,最初从观看个别的具体自然物开始,再扩大到观赏一定范围内的自然的景物。随着幼儿理解能力的提高,视野的扩大,逐步提高幼儿领略自然美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提高他们审美能力。&&
读书摘记&&美术(一)&密璐&幼儿对色彩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眼中色彩几乎是全部世界,他们用色彩与世界对话、交流,用色彩表达内心情感。我国学着丁秀玲对学前儿童的色彩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进行了研究。其结论如下:1.幼儿在色彩三个层面的审美感受上存在着差异性。幼儿的色彩视觉效果感受性最强,色彩的情感体验和象征效果感受则相对较弱。2.幼儿的色彩审美感受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特别表现在幼儿对色彩的情感意味和象征意义的感受上。3.幼儿在色彩审美把握上存在着较明显的个别差异。幼儿彩色画活动是指幼儿综合运用油画棒、水溶性炫彩棒、水粉等多种工具和材料,结合新颖独特的形式,用色彩大胆表现事物及内心情感的一种绘画活动。幼儿彩色画不同于一般成人的色彩画,它并不限定使用某种特定材料和工具、不收种种技法要求的束缚。它是幼儿综合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用丰富的色彩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想象或者观察到的事物,进而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主观性、游戏性、随意性和装饰性等特点。因此,幼儿彩色画实践中注重丰富幼儿的色彩审美感知,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受大胆选择色彩,进行色彩联想、色彩表现和创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小朋友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