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是圣人毛 话是拦路虎吹毛求疵的意思思

话是拦路虎 衣是渗人毛 解释!!_百度知道
话是拦路虎 衣是渗人毛 解释!!
话是拦路虎!衣是渗人毛
麻烦解释一下,谢谢!!!
提问者采纳
从“单田方评书常用词”中找到这句谚语,意思是:讲话不妥当会误事,如有拦路虎阻挡;衣服穿上身如同人身上的皮毛,好看又暖和。
其他类似问题
拦路虎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帜帆名下邂逅什么意思 - 教科目录网 - 文学艺术的天堂,欢迎你的光临!
帜帆名下邂逅什么意思
水利工程与海洋工程专家简介征集【有奖活动】 - 水利与海洋工程 - 土建水利 -
零点花园 文献代理,学术交流,统计年鉴,基金标书 - Powered by Discuz!
水利工程与海洋工程专家简介征集【有奖活动】
帖子12570&积分100&金币42680.5 &贡献值1031 &最后登录14-11-20&
水利工程与海洋工程专家简介征集【有奖活动】
& & 为了更好的促进水利工程、海洋工程相关学科的会员加深对本学科及其相关研究方向的了解,促进大家交流,现长期举办“水利工程与海洋工程专家简介”有奖征集活动,要求该专家必须是某一专业、学科或者某一研究方向有较大影响力的著名学者、两院院士、国外的泰斗、大师、长江学者等。请尽可能的将专家的生平简介、突出贡献、研究方向、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出版或发表的相关作品列出,有照片的鼓励上传照片,根据上传的质量情况,每上传一位奖励5-15金币,请大家多多参与!
下面我举个上传格式的示例,供大家参考!
seasky 大大辛苦了!&& 09-7-28 17:00
帖子12570&积分100&金币42680.5 &贡献值1031 &最后登录14-11-20&
本帖最后由 seasky 于 09-7-28 17:54 编辑
严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水利和海岸工程专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严恺,,男,1912年8月出生,福建闽侯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利和海岸工程专家。曾任河海大学名誉校长,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38年获荷兰德尔夫特(Delft)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师学位。年任云南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工程师。年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并被聘为当时的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在中央大学设置的水利讲座。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简任技正,并先后兼任设计组主任、宁夏工程总队总队长、研究室主任等职。年兼任河南大学水利系教授、系主任。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并被聘为上海市公用局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置的港工讲座。1951年被政务院任命为塘沽新港(现在天津新港)建港委员会委员。1952年起历任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建校委员会副主任、副院长、院长,现为名誉校长。1956年兼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院)所长。1955年兼任江苏省水利厅厅长。1973年被聘为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技术顾问。
  长期参加长江三峡工程的技术咨询工作和论证工作,工程开工后被聘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顾问。1996年任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专家顾问组组长。
  (一)1958年起承担并主持国家重点项目《天津新港回淤研究》,进行了大规模的现场观测、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基本弄清了泥沙来源、细颗粒泥沙远移规律和港口航道回淤过程,为解决天津新港严重回淤,建成深水大港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的研究工作,使我国在这方面的科学技术居于国际先进地位。
  (二)长期负责长江口航道整治的科研工作。最近主持提出的长江口南支北槽整治方案,开辟-12.5米深水入海航道,将使5万吨级海轮和第三、第四代集装箱船全天候驶入上海港,为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创造条件。这项工程的第一期工程已于日正式开工。
  (三)多年致力于珠江三角洲的整治研究,提出《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对珠江三角洲的治理方针、防洪、排涝和降低地下水位,潮排潮灌,联围筑闸等作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整治规划意见,特别是关于“水沙西调,保护广州,保护伶仃洋海域”的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在整治工程的实施中逐步得到体现。
  (四)担任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指导组组长,经过8年对我国长18000公里海岸带进行的综合调查,为我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这项调查研究成果获得199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五)在钱塘江和福建省沿海采用一种新型的斜坡式海塘和海堤,对防御涌潮和台风风浪袭击取得良好效果,并在福建省莆田和浙江省慈溪分别建立风浪与海堤相互作用和保滩促淤实验站,为制订海岸防护国家规范提供了科学依据。
  (六)主编完成《中国海岸工程》和《海港工程》两部专著,前者被评选为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
  (七)1995年被国际水利学研究协会(iahr)授予荣誉会员称号,1996年获首届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日4时26分,一代水利大师、河海大学名誉校长、两院院士严恺教授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严老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水利建设和教育事业。他最为人称道的,不仅是他对于水利科研和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更在于他严谨、朴素、一身正气的高尚品德。
  深恶痛绝公款吃喝
  严恺教授最痛恨公款吃喝。虽然党中央三令五申不准公款吃喝,但在很多地方却令不行、禁不止。只是这样的事如果碰到了严恺教授,必然要碰一鼻子灰,轻者落个自讨没趣的尴尬下场,重者必遭先生当头棒喝。即便是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严老也会以只吃几筷蔬菜、一碗面条或拿几个馒头就走的方式来表示反对。渐渐地,就有人认为他只吃素不吃荤。其实严老并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他年轻时在欧洲留学养成的习惯恰恰是肉食为主,多吃水果,很少吃蔬菜。而他在私人交往中,也会请别人吃饭喝酒。
  有一次,时任国家教委分管出版社工作的司长、严先生的学生沈有益同志去看他,他很高兴,他们回忆往事谈兴很浓,让人感受到严老亲切随和的一面。但后来谈到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时,严老却突然激动起来,他大声指责一些地方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现象,严厉地说:“报纸上说公款吃喝一年要花掉几百个亿,为什么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却发不出?真是岂有此理!为什么有的地方干部如此胆大妄为?真是太不像话了!国家教委管不管?!”严老的一席话,令满座为之动容。严老如此深恶痛绝公款吃喝现象,不仅是他疾恶如仇的刚烈性格使然,更是他一贯忧国忧民情感的真实流露。
  一生诠释河海校训
  1982年,华东水利学院迎来了建校30周年庆典,严老挥毫写下华东水利学院纲领中的纲领——《十六字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
  后来,严老多次申述《十六字校训》的含义,他说:“水利是艰苦的事业,所以,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生活上一定要艰苦朴素。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是严肃认真的,不能马虎,所以还要严格要求,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取得独特成就。”
  严老亲手拟就的,不仅是河海大学的校训,更是他一生都躬身实践着的、为人做事的准则。
  1952年,严恺教授受命自上海交大来到清凉山山脚,创建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身先士卒,披荆斩棘,在草棚搭建的校舍中给学生上课,在新辟的简陋运动场上与学生一起参加全校运动会的竞走项目。严老以身作则、严谨踏实、与学生打成一片的作风,在华东水利学院建院初始便有口皆碑,在河海大学几十年的发展史中,更是被一代代河海人传颂和继承。
  熟悉严老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件老羊皮布面旧大衣,还有一块形影不离的旧怀表。南京冬天气温低,严老便常穿着那件已经褪色又很重的旧大衣,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别人建议他换一件呢大衣或轻裘大衣,严老不同意。原来,这件大衣是他上世纪三十年代从荷兰留学回国,参加黄河中上游测量地形时穿的,冬天在野外测量,没有这样厚重的大衣不能御寒。几十年过去了,他一直舍不得丢。而他的旧怀表,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欧洲学习时买的。严老主持召开过成百上千次会议,每次会议开始,他第一个动作就是把怀表从身上取下,放到自己桌子前,以便严格掌握时间。
  一份特殊的出差费用表
  多年来勤俭节约的习惯和刚直不阿的个性,使得在严老身上常常有很多令常人“匪夷所思”的事例。
  有一次严老出国参加学术交流会,出国人员按规定标准要领取一定的费用,水电部发补助2390法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另发生活费2304法郎。严老那次出去实际花费住宿850法郎、用餐30.6法郎、地铁12法郎、零用80.8法郎、合计972.4法郎。回国后,他向国家上交了3720法郎。在这份特殊的出差费用表上,他这次出国不但未花国家一分钱,反而给国家“赚”了1000多法郎外汇。严老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兼任所长时,对该所的奖金一分不要,工资以外的收入一概不收,凡推辞不了的,他都作为特殊党费上交。
  严老在西安参加一个大型的项目鉴定会时,需要每人自交伙食费1元。会议结束后,主办方摆下盛宴。严老问及原因,说是伙食费结余。他当即朗声责问:“只交1元,哪来的结余?!”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1988年初夏,当时的江阴县想建一个港口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想请严老出谋划策,对这一重大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当他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向严老谈了设想后,没想到这位大名鼎鼎的水利专家一听就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后来,严老与几名专家一连去了几次,认真搞勘查、选港址、作规划。临走时当地政府过意不去,送上了礼品,严老明确拒绝了。后来县长跑到南京将毛巾被等礼品亲自送上门,把严老气坏了:“你们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说不要就是不要,要是谈工作,可以;要是送礼,马上就走!”县长见严老为这点东西发这么大的火,感到很惭愧,赶紧把东西都带回去了。
  1988年初夏,地处长江之滨的江阴市想搞一个港口,建几个码头,在改革开放中一显身手。他们登门请中国科学院院士 严恺 教授为这个重大决策进行科学论证。这位大名鼎鼎的水利专家一听就爽快地答应下来,他与几名专家一连去了两次,认认真真搞勘察、选港址、作规划。
  深受感动的江阴人只能把感激之情表现在餐桌上。第一天,严老望望餐桌,皱着眉头拿了两个馒头,夹几筷菜独自回了宿舍。主办者想:“是不是大专家吃惯了高级筵席,看不上我们这里的玩艺儿? ”于是第二天的菜更上了一层楼。哪知严老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而且打天窗说亮话:“钱要用在刀刃上,哪能为吃喝一掷千金!”主办者这才恍然大悟。
  严老一行临走时市里送来了礼品,可严老一改常态,竟拒人于千里之外。江阴的同志又把礼品送上门去。这可把严老气坏了:“你们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说不要就不要。谈工作,可以;送礼,马上就走!”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商品经济的浪潮冲出着每个人道德的、心灵的、“堤坝”,人人都面临严峻考验。“堤坝”发出碎裂声响者有之,“堤坝”轰然倒塌者有之。而严恺教授的“堤坝”却“我自岿然不动”──他不愧是中国人坝委员会主席。
  严恺教授奉献给长江的最优美的抒情曲在长江中游。
  1970年,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马,严老担任工程技术委员会顾问。
  1973年,基辛格访华,在中美建交紧张谈判的间隙,周总理向基辛格发出了一个试探性的友好动议:派一个水利考察组到美国。言者有心,听者有意。由严老担任组长的考察组迅速成行。
  考察组成员的视觉、听觉集中在以下一系列问题上:船闸的规模、布置与通航条件、闸门与启闭机、水利枢纽的航道淤积、溢洪道闸门与消能防冲、鱼道、大坝导流截流……他们充分吸取国外在大型水利工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然后运用自己的学识,提出了解决葛洲坝工程有关难题的方案。1981年,当葛洲坝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时,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给严老颁发了奖金,并专函致谢。
  昂首矗立的葛洲坝,成了年轻的共和国雕塑于长江之上的一大景观;然而,葛洲坝工程不过是三峡配套工程中的一环。
  对于三峡工程,严恺急──三峡工程成了他有生之年未竟之业中梦绕魂牵的最重要一项。他参加了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的全过程,是工程上马的积极主战派。
  作为三峡工程航运与泥沙、生态与环境两个专题预审专家组成员,他与专家同行为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992年九十月间,严恺教授凭借他在国际水利界的威望,再次访美,介绍长江三峡工程,为消除误解奔走呼号,为引进外资,牵线搭桥。
  作为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顾问,严老多次赴三峡工地参与技术及其审查工作。
  他终于看到自己多年夙愿已经步出蓝图,正在变成现实。
  1991年农历大年初一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登载着严恺教授《羊年春节寄语海外学子》一文。他在文章中说:“五十多年前我在欧洲留学……那时我在国外的心情,你们现在恐怕很难想像。一方面对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忧心忡忡,寝食不安;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国外到处受到歧视,日子很不好过。好不容易完成学业回国,想为国家献出自己绵薄之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真是困难重重,几无再武之地……”
  1936年夏,在柏林举办的第十一届奥运会正在进行。看台上,在荷兰留学、利用暑假到柏林学习德语的青年学子严恺如同掉在冰窖里。参赛的中国代表团人数倒也不少,一百多号人,可上赛场,就全军覆没!能怪运动员吗? 国弱民也弱!一位看客注意到这位青年人,问道:“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我看你像日本。”那位看客的“抬举”深深刺伤了严恺。他的脸憋得通红:“不,我是中国人 ! ”说罢愤然离座。
  抚今思昔,严恺教授怎样不感慨系之呢?
  他说:“春节就要来到了,不禁又使我想到远在异国、为祖国繁荣昌盛勤奋学习的海外学子们。他们身在国外,一定很关心国内的情况,一定很关心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这一座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继1992年 4 月全国人大审查通过后,又经过两年多的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准备工作,已于日开工了。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整治方案也已得到国家计委主持召开的鉴定验收会通过。这一方案一旦实现,5 万吨乃至10万吨级的巨轮将能进入长江口,直驶南京港……以上这些工程建设,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给予我们莫大的鼓舞,特别是作为水利工作者,更是大显身手的难得机遇。”
  “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未了情,奔涌着严老心头的激昂一腔的希望……
发表论文:
  1 严恺.黄河下游各站洪水流量计算方法之研究.水利委员会季刊,1945,2(3).
  2 严恺.河槽过渡曲线之规划.水利,1946,14(4).
  3 严恺.潮汐问题.华东水利,1951,1(1).
  4 严恺.水利科学研究的几个方向.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57(1).
  5 Yen Kai.Problemy Zamulania Newego Porta Tan-ku.TeChnikai GoSpodarka MorSka,Gdansk,N.6,1958.
  6 严恺.天津新港回淤问题.新港回淤研究,1963(1).
  7 Yen Kai.Some Aspects of Coast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 China.ProCeedings of 17th CoaSt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Sydney,Australia,March 1980.
  8 Yen Kai et a1.Coastal and Estuarine Sedimentation Problen1s inChina.Proceedings of 3rd Internationa1 syn1posium on RiverSedimentation,JaCkson,Miss.U.S.A.March 1986.
  9 Yen Kai.Development of Harbour Engineering in China.Proceedings of 2nd Chinese-German Symposium on Hydrology and Coastal Engineering,Universlty of Hannover,June 1987.
  10 Yen Kai.Coastal and Port Engineering in China.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and Port Engineer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Beijing,Sept.1987.
  11 严恺.有关水资源的几个问题(在河南省水利学会的学术报告).河南省水利学会通讯,1985(22).
  12 严恺.希望全国关注的几个水利问题(在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现代化,1986(7).
  13 严恺等.中国海岸带调查取得初步成就.海洋开发,1987(2).
  14 Yen Kai.The Three Gorge Project-A Multipurpose Project for the Rational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在丹麦、斯里兰卡等国所作关于三峡工程的报告,1987—1989.
  15 Yen Kai et a1.Beach PrOfile Change under Varying WaveC1imate.ProCeedingS of 21st CoaSt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Malaga,Spain,June 1983.
  16 严恺等.中国沿海自然港址及其利用现状.水道港口,1989(2).
  17 Yen Kai et a1.Some Sediment Prob1ems of Si1ty Coast and Estuaries.Proceedings of 4th 1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Sedimentation,Beijing China,1989.
  18 Yen Kai.Investiga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Yangtze EStuary.Proceedings of the 22nd Coast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Delft,the Netner1andS July,1990.
  19. The Internationa1 DireCtory of Distinguished Leadership.American Biographica1 1nStitute,2nd Edition,1989,PP.clxxv and 589.
  20. 薛鸿超,严恺.二十世纪中华科技精英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出版专著:
1. 《指点江山展宏图 中国南水北调》
【作 者】严恺主编
【丛书名】现代化热门话题丛书
【形态项】 199 ; 20cm
【出版项】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
【ISBN号】 7- / TV68
2. 海岸工程
【作 者】严恺主编
【形态项】 702 ; 26cm
【出版项】 海洋出版社 , 2002
【ISBN号】 7- / P753
【原书定价】 198.00
3.海港工程
【作 者】严 恺主编
【形态项】 715 ; 26cm
【出版项】 海洋出版社 , 1996
【ISBN号】 7- / U65
【原书定价】 $98
4. 水利词典
【作 者】严恺主编
【形态项】 1030 ; 19cm
【出版项】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94
【ISBN号】 7- / TV-61
【原书定价】 98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帖子1106&积分55&金币9707.7 &贡献值3 &最后登录14-11-19&
 张光斗,男,水利水电工程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12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熟(今属张家港市鹿苑街道)。1934年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1936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3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抗战爆发后,弃学回国,先后在资源委员会龙溪河水电工程处任设计课长和壤渡河水电工程处主任。1943年去美国坦河流域局和垦务局任工程师。1945年回国任资源委员会全国水电工程总处设计组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水工结构教研组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同年,任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主任。1958年任水利电力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1960年任清华大学高坝及高速水流研究室主任。1978年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兼任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研院院长。1981年当选为墨西哥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哈斯国际奖。1983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1978年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水利学报》主编。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总主编。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建设工作,任黄河委员会、长江委员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技术顾问。负责人民胜利渠渠首工程设计。参加官厅水库、三门峡工程、丹江口工程、二滩水电站、隔河岩水电站、葛洲坝工程、三陕工程、小浪底工程等设计。
   张光斗1912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熟县鹿苑镇一个贫寒家庭。1924年小学毕业后,到上海南洋大学附中学习,后经交通大学预科升入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习结构工程。1934年秋天张光斗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
  到美国后,他先后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七七事变”给了张光斗极大的震动,他毅然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国参加抗日。他说:“国将不国,我心何安。”解放前夜,在华工作的美国水电工程师力邀张光斗“逃离沉船”,赴美工作。然而他回答:“我是中国人,是中国人民养育了我,我有责任建设祖国,为人民效力。”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曾多次下令,让张光斗把自己多年参与查勘、积累的水电资料送往台湾,可他就是不肯。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张光斗巧施“掉包计”,将假资料交了出去,20大箱真资料藏到地下保存。解放后,他将这些资料全部捐赠出来,成为国家“一五”期间水电建设的重要依据。
  在新中国规模空前的水利水电建设中,张光斗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造诣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张光斗就意识到水利理论教学的贫乏,他钻研、摸索了一套教学大钢,率先在我国开设了水工结构专业课,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水工结构》教材,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开创了水工结构模型实验。
  60年代,他花费了大量精力,搜集国内外资料,结合实践经验,编写了《水工建筑物》一书,然而未及出版,“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辛辛苦苦写就的几百万字的书稿在混乱中散失。多年之后,年老的他每日伏案,重著此书,相继于、1999年出版了《水工建筑物》上、下册和《专门水工建筑物》共3部学术巨著。
  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密云水库告急。为了抢险加固,北京市委急召在外地的张光斗火速回京。张光斗连夜赶到密云水库工地。当时张光斗还处于受审查、受批判的逆境中,他被告知:“这次加固工程的设计你要负责,但不准在图纸上签字。”在蒙受如此不公正待遇的恶劣环境中,他每天奔波在大坝工地,爬上爬下检查施工质量,对设计图纸一张一张地仔细审查,提出意见后交给“负责人”签字。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为人民工作的,不是为哪一个人工作,让我签字也好,不让我签字也好,总之我要对人民负责。”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张光斗是60多年来三峡工程规划、设计、研究、论证、争论,直至开工建设这一全过程的见证人和主要技术把关者。
  1993年5月,张光斗被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聘任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审查核心专家组的组长,主持了三峡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在汇集10个专家组、126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他慎重研究,反复推敲,逐字逐句地核定最终审查意见。
  三峡工程开工后,张光斗担任国务院三峡建委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他每年至少两次来到三峡工地的施工现场进行检查与咨询。2000年末,耄耋之年的张光斗又一次来到三峡工地,他为考察导流底孔的表面平整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硬是从基坑攀着脚手架爬到56米高的底孔位置,眼睛看不清,他就用手去摸孔壁。之后张光斗在质量检验总结会上极力坚持修补导流底孔,以确保工程质量。在场的人们望着脚穿套鞋、头戴安全帽的老人瘦弱的身影,一个个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张光斗是个“工作狂”,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拉瓦西到长江中上游的葛洲坝、三峡,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他的身影频频出现。
  已经年过九旬的张光斗每天早上六时半起床,吃完早饭,就要步行到办公室,进门第一件事情是浏览当天的报纸和信件。在办公室里,他用王大珩院士给他特制的高倍放大镜阅读全国各大水利水电工程发来的资料,每天还要阅读大量来自国内外的文献材料。遇到新出现的问题,他马上就会给有关部门打电话或写信,提出建议。如果问题特别重大,他还会去搜集大量资料,拿出充分论据,写成文章投寄有关部门与报刊,甚至上书中央。
  张光斗毕生为祖国水利事业操劳奋斗,功勋卓著。但2000年蓝旗营的院士楼建成时,他说什么也不肯搬进去。他说我的住房条件很好,新房还是让给年轻的院士吧。2000年以来,他在国内国外屡屡获得大奖,并被人们称赞为“当代李冰”。对这些荣誉,老人看得很淡。他说:“我感到很惭愧,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点事情,感到受之于人民多,为人民工作得少。”
主要成就与贡献
 一、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四川负责自行设计下清渊硐、桃花溪、仙女硐、鲸鱼口等我国首批小型水电站。40年代中期,修建上清渊硐、古田溪等中型水电站。为三峡、钱塘江、柘溪、翁江、岷江等八处水电地址进行勘测工作,收集了大量资料。首次估计我国蕴藏水能资源为2亿5千万千瓦,为我国水电建设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培养了人才。
  二、20世纪50年代初,负责承担黄河下游人民胜利渠的渠道工程,进行选址、引水渠和进水闸布置、进水闸结构设计等。建成后,安全、高效运行多年,使新乡地区成为全国有名的高产灌区,而且为黄河下游开堤建闸引水开创了先例。
  三、1958年,负责设计密云水库,采用高砂砾坝薄壤土斜墙,深覆盖层混凝土防渗墙和防渗帷幕,土坝坝下导流廊道等创新技术,是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混凝土防渗墙等后来为国内广泛采用。水库工程一年拦洪,二年建成。多年来,防治了潮白河下游洪水,成为北京市主要供水水源,受到党中央、水电部、北京市的赞誉。
  四、1965年,负责设计渔子溪水电站,采用有底孔的高拦河闸,地基做混凝土防渗墙,既能汛期泄洪排卵砾石,又能非汛期形成调节水库。进水闸位于凹岸,有上下两进水口,汛期下口进水,经沉沙池入引水隧洞,非汛期上口进水,迳入引水隧洞,隧洞长7000米,直径7米,大部分是不衬砌的,下游端为垂直调压井,斜高压隧洞,进入地面厂房,有许多技术创新。
  五、1961年发现并参加整治丹江口工程贯穿性裂缝的加固设计,在上游坝面设钢筋混凝土墙,用创新技术,取得成功,安全运行多年。
  六、1973年,参加葛洲坝工程设计,提出修改枢纽布置,加大二江泄洪闸,以减小大江截流水头。加大左侧电站,利于前期多发电;两岸设船闸,利于静水通航,动水冲沙。这一布置为顺利截流、安全运行,创造了条件。提出为砂页岩软弱地基上修建深齿墙混凝土闸坝。为闸坝及护坦下采用抽排减压设施、二江泄水闸新型结构、电站厂房留上游槽适应岩层地应力释放变形、船闸结构等提出创新建设。葛洲坝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七、1988年,为隔河岩150米高混凝土拱坝修改设计。由于拱坝两岸上部50米岩基软弱,不能承受拱坝推力,把坝上部50米做成虚拟斜拱坝,支承在两岸下部坚硬岩基上,坝下部为拱坝。这一创新设计,解决了复杂工程问题,自运行以来,情况安全良好。
  八、参加荆江分洪闸、官厅水库、大伙房水库、三门峡工程、五强溪水电站、东风水电站、二滩水电站、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龙滩水电站等设计,对枢纽布置、结构设计等,提出创新意见,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保证工程安全可靠,得到有关单位赞誉。
  九、1982年,为墨西哥几座大坝工程提出咨询意见,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被墨西哥工程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
  十、1989年,与陈志凯高工合写《我国水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上报党中央和国务院,得到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陈云同志批示采纳。后来,党中央把水利与能源、交通等并列,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光明日报把此项建议评为当年最有价值的科学技术建议。
  十一、50年代初,参加创建河川水工建筑物及水电站专业,建立水工建筑物和水电站建筑的学科体系。编写了国内较早的《水工结构》教材,出版了《水工建筑物》专著。发表了多篇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论文。
  十二、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创建水工结构实验室,在我国较早进行结构模型试验,如流溪河拱坝、响洪甸拱坝等结构模型试验,解决结构问题。发展了腹拱坝新坝型,得到了实际工程的应用,取得经济效益。进行拱坝抗震、岩基稳定等研究,在拱坝抗震理论上有所突破。在国内一级学报上发表20余篇论文,其中“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及其在坝工建设的应用”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老骥伏枥 弟子五千
  90年代初开始,经他数年的辛勤努力,每日伏案疾书数小时,克服年老视力上的困难,手持放大镜重新著书立说,才相继于1992年、1994年、1999年出版了《水工建筑物》上下册和《专门水工建筑物》三部专著,以此作为他对祖国工程教育事业的再次奉献。
  到1994年,经十多年的努力,随着国家工程技术的发展和需要,张光斗与王大珩等六人向党中央国务院上书成立中国工程院,终于得到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国工程院。张光斗被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张光斗等人又向中国工程院建议,设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咨询项目,得到工程院的同意和国务院的支持,成立了由钱正英任组长,张光斗任副组长的项目综合组,组织43位两院院士,300多位专家,历经两年的工作,提出了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提出了总体战略,得到国务院领导和水利部的重视。
  1999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钱正英任组长,张光斗任副组长,每年两次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年近九十的老人在工地还爬脚手架、下基坑,对工程质量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位工程建设者,经过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三峡工程质量逐年不断提高。
  张光斗历来非常重视教学工作,经常走上讲台。老教授对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和深入浅出的透彻讲解,使听课的学生深受感动和教育。张光斗执教50余载,学生逾5000,许多人已在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国家水利水电事业的栋梁之才。
帖子12570&积分100&金币42680.5 &贡献值1031 &最后登录14-11-20&
谢世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谢世楞 ( -),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出生于上海市(浙江省慈溪市人),1956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水利系港口工程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工作,1979年至1981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荷兰德尔伏特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进修,成绩优异。现任现任交通部技术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高级技术顾问、教授级高工,天津市规划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亚洲和太平洋海岸工程会议理事。
谢世楞院士从事港口工程设计工作五十年,完成设计100多项,其中有国家重点及大中型项目40多项,业绩卓著,先后获得国家优秀设计金、银质奖和质量银质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交通部优秀设计一等奖2项;交通部科技进步奖2项;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项;并有1项发明由中国专利局授予了发明专利。在荷兰进修期间提出的直立式防波堤前冲刷公式,多次在国际会议和刊物上被推荐使用,已被实际工程应用和推广,称之为谢氏理论和公式,并纳入交通部防波堤规范以及美国《海岸工程手册》;提出的淹没情况下半圆型防波堤上的波浪力计算公式,已在长江口整治工程中被采用,有良好效果。他曾论著60余篇。曾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等称号;长期受聘为天津大学教授,并担任港口海岸工程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为天津大学港口海岸工程和工程力学学科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1986年他被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 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1992年被天津市科委授予&海岸动力及海岸工程设计专家&称号
· 1994年被建设部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 交通部技术顾问
· 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 天津市规划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
· 2000年6月被天津大学聘为&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帖子12570&积分100&金币42680.5 &贡献值1031 &最后登录14-11-20&
谢鉴衡 --著名泥沙专家 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个人简介  
& &&&出生日期: 日
  出生地:湖北洪湖
  工作单位: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士
  研究方向:中国河流泥沙及治河
  称号:国内外著名泥沙专家
  职务、兼职:历任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工程系主任、副院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水利部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水电部三峡工程研究及论证泥沙专家组副组长,《泥沙研究》杂志主编,《国际泥沙研究》、《水利学报》《人民黄河》杂志编委等职。
  1946年,未读过高中的谢鉴衡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他选择了后者,学土木工程专业。在这里,他遇见了我国著名泥沙专家张瑞瑾先生。
  1950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
  1955年11月在原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部水利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并回母校工作,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
  1961年11月一1963年5月赴越南水利学院、越南水利科学研究院任专家;
  1964年回国后,除从事教学工作外,他还潜心投入到河流泥沙运动力学、河流演变学、河流模拟等理论研究;
  1956年至1965年的10年间,他带领同事、学生5次从黄河中游孟津小浪底到入海的河口800多公里的沿途实地考察,每次都长达一个多月,其艰辛无法言述。其中最险最苦的是黄河口的考察。1965年秋,为了摸清黄河口泥沙运动规律,他从海上逆水闯入河口,没几分钟,河流摆走它处,谢鉴衡在搁浅的船上无路可逃。被困第三天,忽闻水声,河流奇迹般地又摆了回来,他才因水得救。他一次次不顾生命危险为黄河水“号脉”,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反复分析和实验研究,谢鉴衡得出了理论论断和治理黄河的措施。
  1970年起,谢鉴衡把研究的重心转向了长江。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在长江上兴建的一座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有很多技术问题首次碰到,也没有经验可借鉴。其中泥沙淤积问题,大江截流问题、软弱地基问题被称为当时世界性三大难题。
  1971年起,谢鉴衡带领他的同事们对葛洲坝船闸引航道冲沙难题进行了长达8年的技术研究。8年里,谢鉴衡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他都是全心投入研究。他多次来到宜昌,来到葛洲坝,来到施工现场,针对葛洲坝的地形地貌确定冲沙闸的最佳方位,制定兴建冲沙闸的最佳方案。1971年至1978年8个春秋,谢鉴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反反复复地研究,得出了被张瑞瑾教授概括为“静水过船,动水冲沙”的解决方案,不但确定了最佳冲沙时间和冲沙历时,更为葛洲坝工程的整体布置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979年至1980年谢鉴衡主持宜昌工地葛洲坝坝区泥沙模型的试验研究工作,在极为复杂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刻苦攻关,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船闸的回流淤积、异重流淤积及坝区河势规划等重大技术问题。 1981年秋,葛洲坝三江航道冲沙闸首次启闸冲沙,仅用12个小时便清除了淤积在引航道上的300多万立方米泥沙,实际效果与谢鉴衡实验结果完全吻合。这一成功,为他研究举世瞩目的三峡泥沙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工也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2年,谢鉴衡受国家科委和水电部委托,组织协调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技术攻关,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身为国家科委长江三峡泥沙专家组副组长的谢鉴衡心中十分清楚: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工程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难题。三峡泥沙问题比葛洲坝更为复杂重要。有人说泥沙问题是修建三峡大坝的拦路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的确如此,大库容、高水位、高流速的巨大工程,解决泥沙问题是一个重大技术难题。而对三峡工程能否长久使用、黄金水道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重庆港是否会变为死港等诸多事关泥沙的重大问题,谢鉴衡一次又一次地作了艰苦卓绝、深入细致的调查、实验、分析、提交了一份又一份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报告。
  谢鉴衡带领科技人员用原型观测,数学模型计算,实体模型试验,与已建工程类比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并经过与国内外众多的著名泥沙同行的多次研讨与审议,得出明确的结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根据实体泥沙模型试验成果,谢鉴衡认为:三峡工程建成30年内,不论是坝区或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均不会对航运和发电造成不良的影响。水库运行数十年后,累积性的泥沙淤积在特殊干枯的水文年份,当水库降落至最低水位时,可能对变动回水区航道和港口作业造成不良影响,但可以通过优化水库调度、航道整治和港口改造加以解决。坝区泥沙淤积对航道和发电的影响,通过采用优化建筑物布置和设置防淤、排沙、冲沙等工程措施解决。
  1984年11月,谢鉴衡在江轮上向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鹏汇报了三峡水库变动回水泥沙冲淤对航道影响及其解决途径,并提出长江上游实现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改造生态环境,减少长江泥沙含量,同时在长江上游的干流,建设一些大型水库,拦截部分泥沙,减少三峡水库的入库泥沙量。
  1985年5月,谢鉴衡在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扩大会上再次谈了解决三峡水库变动回水泥沙冲淤对航道影响的看法,提出了对三峡工程蓄水位方案的新建议,倍受中央领导重视。
  1986年7月,谢鉴衡在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讨论会上提出了泥沙“蓄清排浑”的观点,就是利用三峡水库巨大的入库水量,通过大坝设有的23个低高程、大尺寸的泄洪深孔,在每年汛期水库水位维持在145米时,将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库外,实现“排浑”;汛末,来水中含沙量降低,水库蓄水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实现“蓄清”。他的这一观点,使大家达成共识。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中国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专业的创始人之一
  上世纪60年代,获湖北省科学大会奖
  1991年获国家科委、水利部、能源部颁发的“七五”攻关有关三峡工程泥沙研究的个人荣誉证书
成果、贡献
  代表性论文 : 《非均匀沙分级起动规律研究》、《水库坝前冲刷漏斗平衡形态的数学模拟》、《黄河下游河床变形长期预测数学模型的研究》。
  编著的《河流泥沙工程学》,《河流模拟》,《中国泥沙研究》(英文版),《河床演变及整治》,《河流泥沙动力学》等教材,广泛用于教学、研究等领域,其中《河流泥沙工程学》是中国仅有的一套完整的泥沙工程学教材,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谢鉴衡在河流泥沙运动学、河床演变学、河流模拟等理论问题上卓有建树,为长江葛洲坝、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黄河中下游及河口治理等重大水电工程泥沙问题的解决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三峡工程论证泥沙专家副组长,参与并领导了三峡工程问题的研究,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关于黄河演变的理论研究及治理思路,在几十年的治黄工作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谢鉴衡是一位严格的教师。曾有一位在职研究生,临近毕业,硕士论文不太令人满意,谢鉴衡与他讨论了多次,直到毕业,谢鉴衡对论文还是不太满意,随即要求这位学生延长两个月毕业。后来,这位学生找到了谢鉴衡的夫人罗国芳老师,说想回单位工作,准备不读了。“那怎么行,你还得把论文弄好再说。”夫人说情也不行。
  谢鉴衡关爱学生就像一位慈祥的父亲。他的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患病后无钱上医院。谢鉴衡知道后,与夫人一起带上钱送这位学生到医院治疗,还几次专程去医院看望。
  谢鉴衡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一线工地上,总是话不多,闲话更少,一般不跟身边的人聊天。不了解他的人,有点怕他;而了解他的人,还是怕他。因为一谈到专业问题,如果出了什么纰漏,他总是会跟你一点一滴地指出来,绝不含糊其词 。他的学生李义天在博士论文中对书本上的挟沙力公式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谢鉴衡对此则持不同看法,为这个问题,师徒二人前后讨论了十多次。有一次,两人甚至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来讨论,虽然他们讨论的这个问题只是李义天论文中的一个小问题,但谢鉴衡仍不轻易放过。
  谢鉴衡象蜡烛一样,用自己的燃烧去照亮每一颗智慧的心灵。他培育的桃李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教育的学生不同种族、不同肤色,遍及世界各地;他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人。现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水利水电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水利学院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长江流域水沙产输及其环境变化耦合机理”项目首席科学家李义天就是他的得意门生;现为越南河内水利大学副校长的陶春学也是他钟爱的弟子……。2005年3月,他的学生捐资设立了“谢鉴衡河流工程教育基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帖子1396&积分88&金币1182.1 &贡献值0 &最后登录11-11-16&
本帖最后由 anderson88 于 09-7-30 16:06 编辑
这才是真正的泰斗
  黄万里 (-)
  黄万里是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之子。1937年从美国学成归来,先后在四川、甘肃、东北从事水利建设。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期,他从黄河实际情况出发,批评苏联专家的规划和设计,反对在三门峡修建大坝。1957年,因发表短篇小说《花丛小语》针砭时弊,被打成右派。黄万里历经磨难,22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重返讲台。本书收集资料历时2年完成,力争还原历史、再现黄万里这位中国水利界马寅初陈寅恪式悲剧人物的风貌。
  二○○六年八月二十七日是黄万里教授去世五周年、八月二十日是九十五岁冥诞的纪念日。黄万里教授反对建设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和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并不是因为他是头长反骨的人,而是源自其水利的基本理念和对中国水资源的正确评价。
  没有院士头衔的学科泰斗
  在中国,大家都以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在又有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都是最有学问的人,要是两院院士,那更是了不得了。事实是,在中国,最有学问的科学家,他们都不是院士。原浙江大学校长、后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教授,原清华大学水利系黄万里教授,他们都是中国最有学问的科学家,但都没有院士的头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给中国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巨大问题,现在大家都有认识——错批马寅初,“多生几亿人”。当时和马寅初教授有同样意见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但是在政治高压下,能坚持自己观点、敢于说实话的,只有马寅初教授一人。
  黄万里教授生前曾说过:“我对三峡工程的意见,屡屡上书中央,先后六次,屡挫屡上。我要求中央领导给我三十分钟的时间,听我汇报就可以把问题讲清楚,可惜无此机会。当年三门峡还让公开辩论七天,现在没有人和我辩论,杂志上也不刊登我的不同意见,我是看不到三峡建成后的后果了。你们还能看见,帮我记着看看,但愿我的话不要言中,否则损失太大了。”
  一九五七年,黄万里教授舌战群儒七天,反对建设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难道别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不知道泥沙会在水库淤积这个最简单的道理?黄万里教授被打成右派,失去了教书的权利。一九九二年后,黄万里教授六次给中央领导写信,陈述长江三峡大坝工程永不可建的道理。难道别的科学家就不知道泥沙砾石首先是在水库尾部淤积,会淤塞重庆港,会加大水库的水力坡度,会淹没重庆部分市区这个最简单的道理?历史已经证明了黄万里教授在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的观点是正确的,并且正在证明着他对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观点也是正确的。可惜他的正确理论没有因为三门峡大坝工程的彻底失败和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错误而树立起来,中国政府还在继续错误的水利政策。
  在中国,要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除了有学问还不够,还要讲真话,不怕政治和学术上的打压,坚持反对错误的决策,甚至要冒着生命的危险。马寅初教授和黄万里教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没有院士头衔的学科泰斗,是斗士,是英雄!
  中国水生态环境到如今这个地步的原因
  对于黄万里教授对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和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意见,读者了解比较多。对于他的水利理念和水资源的评价,大家了解得比较少。要了解黄万里教授的水利理念,要从中国水生态环境谈起。
  中国现在的水生态环境如何?有人曾这样总结过:患水多(洪涝灾害),患水少(旱灾),患水脏(污染严重)。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女士重复了这句话,便成为官方的版本。其实水生态环境的现状是:河流正在和已经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湖泊在消失或是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海洋污染严重,地下水过量开采和受严重污染……一句话,水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面临死亡的威胁。
  那么中国五十多年前的水生态环境又是如何呢?江曾经说过,他在上海上大学时(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九年),苏州河的水还是干净的。胡也曾经说过,他小的时候经常在泰州城河里游泳。可见那时的小生态环境比现在好许多。
  为什么经历了五十多年后,中国水生态环境会有这样悲惨的结果?原因之一“不听黄万里的话,毁了中国的母亲河”。如今中国水生态环境的现状将危害子孙后代。水利理念的错误,对中国水资源的错误评价,导致了错误的水利措施;错误的水利措施,破坏了水生态系统。中国的水利是江河湖泊开发过度而保护不足。有人把百分之十五作为自然河流开发的上限,英国的水资源学家罗宾.克拉克则认为,自然河流开发程度百分之五——十,不会发生问题。欧洲河流开发程度一般都保持在这个标准之下。中国的河流,开发程度有超过百分之一百的,如黄河、海河、辽河等,开发程度越高,患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就越严重。近年来,在长江的开发速度加快,二○○六年长江被列为世界上受破坏最严重的河流。这种对水资源的掠夺性的开发,来自于“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的恐慌和对自然的过分要求。
  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吗?
  在中国,一谈到水资源,就会冒出这样的论点: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这个论点构成了中国许多水利工程的理论基础,比如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大西线调水工程等等。
  什么是水资源?如何计算和评价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张光斗先生在《我国水资源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和陈志恺合作)一文中,将水资源定义为该地区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总和。根据这个定义,中国的水资源为二八一○○亿立方米,总量占世界六分之一。但是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占有量是世界的四分之一,亩均占有量是世界的四分之三。根据张光斗先生的这个定义,对中国各河流流域、各省市的水资源进行了计算。这个水资源量的计算也就成为国家众多重要决策的基础。
  为了解释这个水资源的定义和计算是错误的,在这里先提两个最简单的问题,请读者思考。第一个问题是,北京和上海比,哪个城市的水资源多?第二个问题是,江苏和新疆比,哪个地区的水资源多?
  根据上述定义,北京的水资源总量是四十点八亿立方米,而上海的水资源总量只有二六点九亿立方米,北京的水资源总量比上海多一三点九亿立方米,约是上海的一倍半。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为三七五点七立方米,而上海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二○一点二立方米,北京的人均水资源比上海多一七四点五立方米,是上海的一点八七倍。新疆的水资源总量是八八二点八亿立方米,而江苏的水资源总量只有三二五点四亿立方米,新疆的水资源总量比江苏多五五七点四亿立方米,约是江苏的二点七二倍。新疆的人均水资源量为五七七三点七立方米,而江苏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四八○点九立方米,新疆的人均水资源比江苏多五二九二点八立方米,是江苏的十二倍!(刘昌明、何希吾等:《中国二十一世纪水问题方略》,以上资料为一九九六年数据)
  人们常在报纸和杂志上看到这样的数据: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水平的八分之一,是世界水平的三十分之一。但是为什么不报道,从同样的水资源计算出发,上海的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水平的十二分之一,是世界水平的四十五分之一?人们知道新疆是干旱地区,有许多沙漠,而江苏是水乡,河流湖泊众多,怎么可能江苏的水资源少,条件差,新疆的水资源反而多,条件反而好?
  如果张光斗先生的水资源的定义是正确的话,那么中国需要的不是南水北调,而是北水南调了,因为南方的上海比北方的北京更缺水,江苏比新疆更缺水。更没有从长江通过五条渠道(东线、中线各一条,西线三条)向北方调水的道理,因为不但上海、江苏人均水资源量少,就是安徽、湖北也在全国水平之下。
  “中国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大国”
  一反“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的观点,黄万里教授在《增进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途径》和《论降雨、川流和水资源的关系》中提出:
  “我国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大国,其时空分布也较合适。这可以从水文气象原理、实测有效雨量和引用川流,及人口实用水量统计几方面来证明。我国在各地区耕地上无霜期内所利用的有效雨量与引用川流量所合成的水资源总和,在全球为第一,所谓第六位是指剩余的川流。”
  黄万里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了水资源定义的三大错误:第一:只计算地表径流和地表径流形成的地下水,而忽略降水的作用;第二:忽略水和热、光、土壤等条件的空间和时间的组合;第三:忽略客水的作用。
  黄万里教授在《增进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途径》一文中通过中国和欧美的对比,给读者一副清晰的图像:
  “我国东部平原是广阔的可耕地,在北纬二十度到四十五度之间近海降水量自二千毫米向北递降至五百毫米。北京处北纬四十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有六百毫米左右,对比西欧北纬五十度上下的西欧各国首都,巴黎六百毫米,伦敦、柏林、华沙、莫斯科五五○毫米,大致相近,主要是由于我国大平原的纬度较低之故,而北纬四十度的马德里也只有四二五毫米,再南上海增至一千毫米,香港、广州约二千毫米,雨量之多更非欧洲各国可比了。至于东京有一七五○毫米,因它原属岛国;美洲西岸的温哥华有一○五○毫米,旧金山只有五二五毫米,大陆中部的丹佛只有三百毫米,东岸的纽约则有一○七五毫米,因其濒临大海,地近半岛之故。印度德里处北纬二十八度,也只有六五○毫米。美国南部的新奥尔良濒海,北纬三十度,稍北于我广州,也只有六五○毫米。所以,对比世界各地,我国的水量是丰富的,主要是地理位置,濒海地纬较低,至于比纬度相近的各地雨量也较多,则另有其他原因。”
  笔者居住的德国莱茵——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之一,人口密度和中国长江三角洲相仿,年降雨量和北京相仿,同属于半湿润地区,却不曾有如北京的缺水情况。虽然北京是中国最“缺水”的地区,北京二○○○年的人均生活用水每人每天三二二升,是德国一二九升的二点五倍。
  北京地区的降水量为九十九点九六亿立方米,而计算为水资源的只有四十点八亿立方米。在中国用水的三大项目(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中,农业是最大一项,就是北京也是如此。降雨对于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一部分被农作物和植物吸收然后蒸腾,这是农业用水的一个大头,虽然未形成地表径流,但这也是水资源一部分。
  黄万里教授指出,中国的降水大部分发生在夏季气温高、作物盛长的时期,而很少发生在冬季有霜期,作物不生长的时期,这就是水资源年内分布得合适。对比与华北平原同纬度欧美国家,降雨在年内分布比较均匀,冬季降水不少,但在有霜期,农作物不生长。所以在这些国家农作物只有一年一熟。而中国的水、热、光、土壤条件的结合,可以一年两熟。所以说,我国水资源不但总量丰富好,而且年内合适的不均匀分布也好。当然黄万里教授也指出了中国春夏交际之时,降水不足的缺憾。
  水资源条件是人类文明产生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人类在别的星球上寻找生命,首先是寻找在那里是否存在水。非洲埃及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那里是尼罗河三角洲,水资源条件好,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但是按照张光斗先生的水资源定义,那里的水资源条件是世界上最差的。开罗年的年降雨量只有三毫米,无法形成地表径流,所以水资源总量为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为零。但是,埃及文化怎么能在这个水资源总量为零的地方发展呢?正如黄万里教授所指出的,依赖的是尼罗河的流水。“尼罗河长约五千公里,其流域面积极广大,相当于埃及地区和尼罗河三角洲不知要大多少倍。按阿斯旺导出的年流量可以代表开罗下游三角洲的水资源。这些水都是从外地来的,称客水资源。”
  再看北京,当初北京被选作京城,是因为北京的水资源好。北京大学地理系侯仁之教授对此有专门的论述。当初皇帝看中的是靠近永定河的这个有利区位。评价北京水资源条件,不能不谈永定河的水资源,不能不谈客水资源。现在北京供水的很大一部分依靠密云水库。评价北京水资源条件,不能不谈潮白河的水资源。没有永定河,当初北京就不会被选作京城;没有潮白河,中央政府可能早就迁都别处了。
  最后看看上海,上海市政府要把上海建设成世界的经济金融中心,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上海的水资源好。按照张光斗先生的水资源定义,上海水资源条件比北京还差许多,这个世界的经济金融中心怎么打造?评价上海的水资源条件,不能不谈客水资源,也就是长江、黄浦江等河流的水资源。
  政府推卸责任让百姓怨天
  黄万里教授正确地指出:“当地年降水量是主水资源的指标,它乘以地区的面积就是主要水资源量;而从外地引来的径流乃是客水资源。其量决定于外地的水文条件,两者皆不可废。必须指出的,决定客水大小的仍是外地的年降水量,它总是水文条件的主宰。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是,不仅主水——年降水量充沛,而且客水也丰富,主要是由于客水的乘雨面积大于主水面积的几倍。因此,本地降水不够,尽可引用河水。”
  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吗?回答是否定的。就是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来看,中国和德国的情况基本一致。是错误的水利理念,错误的水资源计算,导致了错误的措施,以致造成患水多(洪涝灾害),患水少(旱灾),患水脏(污染严重)的局面。那么为什么要高喊“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呢?这是政府推卸自己的责任,让老百姓去“怨天”,而不要“怨人”的最后途径。
  黄万里奔走疾呼:三峡工程不能建!不能建!!!
  序:1960年9月,三门峡大坝建成,大坝下闸蓄水。工程总投资预算为13亿元,而工程总结算时实际耗资达40亿元。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相当于四十座武汉长江大桥的造价。特别是从1959年以来,中国进入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济发展出现大倒退,一些农村出现饿死人现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三门峡工程跟原子弹试验工程一样,得到中央政府财政上的特别优先保证。如果把这40亿元用来购买救灾粮,至少可以获得800亿斤粮食,这些粮食足以挽救几千万中国人的生命。
  整个三门峡工程造成的损失据估算不下百亿(相当现在的一千亿以上),还涉及到40万多农民从渭河谷地被迫向宁夏缺水地区移民,其中15万来回迁移十几次,给他们造成了人生中难以想象的惨剧,连国务院派去视察的高官都为之落泪,说:“国家真对不起你们!”
  日,在度过了22年半的右派生涯后,黄万里终于获得了右派“改正的决定”。决定只有短短几行,称:“黄万里同志原划右派问题属于错划。经中共北京市委批准予以改正。恢复政治名誉,恢复高教二级教授的工资待遇。”
  经历了20多年的冤屈镇压,黄万里仍没学会看政治风向表达学术观点。从上三峡大坝的消息传出后,黄万里就先后给众多国家领导人上书,不遗余力地反对在长江三峡上建大坝。
  他认为:从自然地理观点,长江大坝拦截水沙流,阻碍江口苏北每年十万亩的造陆运动;淤塞重庆以上河槽,阻断航道,壅塞将漫延到沪州、合川以上,势必毁坏四川坝田。目前测量底水输移率尚缺乏可靠的手段,河工模型动床试验在长期内长段落中尚欠合理基础,只可定性,不能定量,不足以推算长江长期堆积量。故此而论,长江三峡大坝永不可修。如果是为了发电,可在云贵湘鄂赣各省非航道上建大中型电站,它们的单价低、工期短,经济效应比三峡大坝发电要大四倍以上。就流域经济规划而言,也应先修四川盆地边缘山区之坝,如乌江电站等为宜。
  此外,从国防的角度看,大坝建起来后无法确保不被敌袭,也很不安全。黄万里预言:“三峡高坝若修建,终将被迫炸掉。”同时,他还指出,公布的论证报告错误百出,必须悬崖勒马、重新审查,建议立即停止一切筹备工作,分专题公开讨论,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198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三峡工程进行论证,黄万里教授没有被邀请参加工程论证。黄万里数次给中央领导人和政治局,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家监察部写信,痛述三峡工程的危害。要求中央决策层给他半个小时的时间,陈述为什么三峡工程永不可建的原因。但是这些信件都泥牛入海无消息。
  黄万里晚年病重昏迷中仍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日,他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在既有三门峡和阿斯旺的前车之鉴、国内也存在众多反对意见的背景下,三峡工程议案于1992年被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以1767票通过,反对177票,弃权664票,赞成票数之少,在人大历史上是空前的。 
  国家机器需要“标准件”,“独立思想者”如黄万里教授者流,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纷纷落马,或被弃置不用,形成了人才选拔上的“精英淘汰制”,这就为好用听话的“标准件”入选创造了条件。经过“文革”对文化、道德的摧残,急功近利的技术思维逐渐占据上风,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门峡工程不足四年就现世现报,水利工程逐渐变成了“水害工程”。在难以逆转的生态灾害形成之后,如何恢复生态,能否拆除这个废物,就成了谁也负责不了的“老大难”。谁又能够想象,将来三峡工程正式退休以后,后代子孙该如何为它老人家送终?
  黄万里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如今三峡工程竣工,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今年4月份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
  “今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236.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个。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今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
  特使手记:事实胜于雄辩,2008年南方的雪灾已经足以说明一切!
能否再补充一些其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研究方向、个人成就、出版著作等方面的内容&& 09-7-30 16:43
帖子1106&积分55&金币9707.7 &贡献值3 &最后登录14-11-19&
黄万里,我来补充一点儿
黄万里(日-日),中国水利、水文学专家,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黄万里祖籍江苏省川沙县,是黄炎培(父)和王纠思(母)的第三个儿子,1911年出生于上海,2001年因肺癌逝世于北京清华园。
1924年黄万里入无锡实业学校学习,1927年进入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1932年毕业。1933年任杭江铁路见习工程师,参与江山江铁桥的建造。1934年赴美留学,1935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37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工程博士学位,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1945年在南京出任水利部视察工程师。1947年至1949年4月出任甘肃省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1949年3月,赴香港。1949年4月至上海,5月辞去兰州职务,经广州到香港。1949年9月到沈阳,出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1950年6月回到唐山交通大学任教。1953年被调至清华大学任教。在随后的年间,他编写了重要的学术专著《洪流估算》和《工程水文学》。
1955年4月,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动工。同月,中国水利部召集学者和水利工程师70多人就已开工的黄河三门峡水利规划方案进行讨论。在当时流传“圣人出,黄河清”的言论下,黄万里是唯一反对建造三门峡水库的与会者,并与其他专家在会上进行了七天的辩论。
日,黄万里在清华大学校刊上发表散文《花丛小语》,被毛泽东批示“这是什么话?”,并在《人民日报》以“什么话”为标题发表。“什么话”也被作为以后《人民日报》刊登供批判的右派文章的专栏题目。1969年被下放江西鄱阳湖劳动,1974年被揪回清华大学批斗,并在此期间完成《论治理黄河方略》。日被清华大学党委“平反”。1998年,黄万里被清华大学获准给研究生授课。
黄万里主张从江河及其流域地貌生成的历史和特性出发,全面、整体地把握江河的运动态势;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把因势利导作为治河策略的指导思想。他的这一理论,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他一生坚持反对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及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但他的治黄策略及对于三峡工程的意见均未被决策者采纳。在被“平反”以后,他多次向中共中央总书记去信,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没有得到国务院任何答复;他又向中纪委举报国务院对他的申诉置之不理的行为违宪,但也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江河无情人有情——中国著名水利学家黄万里教授生平 黄且圆
江河万里——记水利专家黄万里 曾昭奋
花丛小语 黄万里
三门峡工程争辩史料
黄万里教授抱憾辞世,中国再无人反对三峡工程 戴晴
我所知道的张光斗和黄万里
三门峡:大坝下的回忆
黄万里为其老师罗忠忱教授所撰祭文
无人为三峡工程错误决策承担责任王维洛
帖子270&积分10&金币362.5 &贡献值1 &最后登录14-11-17&
本帖最后由 yuxma 于 09-8-8 15:24 编辑
男,1932年12月生于上海,祖籍宁波,汉。
1953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本科后留校任教,分别于1953年、1960年、1980年及1983年任水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并在1955年-1966年期间担任港工实验室主任,1978年-2001年担任海动研究室副主任。1986年至今任博士生导师。1981年~1982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Texas A&M大学海洋工程系做研究工作。1990年-1994年任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副主任及学术委员会委员,1994年至今任上述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1年至今为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1993年以来先后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大连水产学院兼职教授,大连舰艇学院客座教授。1987年以后先后担任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海洋学报及海岸工程三杂志编委,中国海洋平台顾问编委,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执行编委。1998年至今任辽宁省(及大连市)海洋学会常务理事。1990年国际海洋工程师协会成立后为特邀会员,1996年-1998年为该协会董事局董事。
  李玉成长期从事海洋及近海工程的研究,对波浪与水流的相互作用,桩柱和直立堤所受的波浪力以及新型防波堤结构等海洋流体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直墙破波波浪力和系泊浮体动力响应方面提出了新的分析计算方法,在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并为行业规范所采用,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提出和发展了波浪在水流和地形联合影响下变形及破碎的线性和非线性理论及计算方法,首次提出不规则波破碎指标,解决了缓坡和极平缓坡上的波浪变形计算方法,为行业规范采用,先后获国家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他还提出桩结构波浪水流力的系统计算理论及方法,为行业规范采用,并获部科技进步奖2项。近几年和中交水规院共同研发了新型梳式防波堤结构,在大连大窑湾岛堤工程中成功应用,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他先后获国家科技奖6项,部委科技奖9项,8项成果为行业规范采用,发表论文127篇,著作6本。2002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专家。
帖子270&积分10&金币362.5 &贡献值1 &最后登录14-11-17&
邱大洪  
教授,日生,海岸和近海工程专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教科委科技委结构与材料工程学部组长。1992年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历任大连工学院讲师、教授、土建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土建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海洋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海洋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专于港口工程设计和海岸工程流体力学,曾担任大连新港、大连渔港设计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参加“钢筋混凝土多用平台可行性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编有《波浪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工程水文学》(下册)教材。
  主要工作经历:
  1. 大连工学院(学)土木系和水利系助教,讲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2. 大连工学院(水利系副教授,研究室主任,。
  3. 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水利系,土木系教授,研究室主任,1980-至今。
  4. 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至今。
  研究领域:
  波浪及其与海工建筑物的相互作用。
  主要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波浪及其与海工建筑物的相互作用。
  主要出版著作和论文:
  波浪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高教出版社。
  关于波浪及其与海工建筑物的相互作用方面发表论文50多篇。
  主要科研成果
  近年来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有:港口工程结构新型式,浅水性波浪及其对工程建筑物的作用,波浪在海床内引起的渗流与工程建筑物的相互作用。与他人合编的“港及港工建筑物”一书于1958年出版,编著的“波浪理论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专著于1985年出版,该书交通部专业优秀教材二等到奖。在我国最大的渔业基地——大连鱼港的设计中任技术负责人。我国第一个10万吨级油轮码头——大连新港的设计中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该设计获全国优秀设计奖。他主持、组织和参加的原教育部五所院校承担的国家攻关项目“钢筋混凝土多用平台可行性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帖子270&积分10&金币362.5 &贡献值1 &最后登录14-11-17&
本帖最后由 yuxma 于 09-8-9 10:43 编辑
滕斌,长江学者, ,
主要学历及工作经历:
  2.1: 大连理工大学港口工程专业本科学习
  4.12: 大连理工大学水工结构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6.9: 大连造船厂船舶技术研究所助理工程师
  9.7: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3.8: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讲师
  3.1: 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博士后
  6.9: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1996.9-至今: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2001.9-至今: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杂志编委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杂志编委
  国际近海和极区工程师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研究课题):
  近年来主持了下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
  1.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海洋结构系统在波浪中非线性响应的实时模拟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新时期海洋高科技中的水波动力学问题研究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比例边界有限元方法在水波问题中的应用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回转体上的三阶波浪力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三维顺应式结构上的二阶波浪作用力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英国皇家学会联合资助项目:非线性波浪绕射的数值模拟(与英国牛津大学皇家工程院院士Eatock Taylor教授合作)
  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1.波浪与深水结构物非线性作用的时域模拟
  2.港内系泊船舶非线性运动响应的数值模拟
  3.波浪与锚泊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响应的研究
  4.波浪与超大型浮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构弹性响应的研究
  5.波浪与海岸透空结构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6.海岸结构物周围基床演变的研究
  7. 波浪对海底管线周围冲刷的研究(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程亮教授联合招生)
  出版著作和论文:
  著作:
  李玉成、滕斌,2002,波浪对海上建筑物的作用,海洋出版社。
  主要论文:
  1. Teng B, Ning D Z and Zhang X T, 2004, Wave radiation by a uniform cylinder in front of a vertical wall, Ocean Engineering, Vol31, No. 2, pp.201-224.
  2. Teng B, Zhang X T and Ning D Z, 2004, Interaction of oblique waves with infinite number of perforated caissons, Ocean Engineering, Vol31, No. 5-6, pp.615-632.
  3. Teng B and Kato S, 2002, Third order wave force on axisymmetric bodies, Ocean Engineering (Pergamon Press), Vol. 29, No.7.
  4. Teng B, Cheng L, Liu S X and Li F J, 2001, Interaction of water waves with a semi-infinite elastic plate, Applied Ocean Research (Elsvier Press), Vol. 23, No.6.
  5. Teng B and Dong G H, 2001, Numerical examination of third-order wave force on axisymmetric bodies, Int. Jour of ISOPE, Vol. 11, No. 4.
  6. Teng B, Zhao M and Bai W, 2001, Wave diffraction in a current over a local shoal, Coastal Engineering (Elsvier Press), Vol.42.
  7. Teng B and Kato S, 1999, A Method for Second-order Diffraction Potential from an Axisymmitric Body, Ocean Engineering (Pergamon Press), Vol. 26.
  8. Teng B and Eatock Taylor R, 1995, Application of a Higher Order BEM in the Calculation of Wave Run-up on Bodies in a Weak Current, Int. Jour of Offshore and Polar Eng., Vol.5.
  9. Teng B and Eatock Taylor R, 1995, New Higher Order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for Wave Diffraction/Radiation, Applied Ocean Research (Elsvier Press), Vol.17.
  10. Teng B and Kato S, 1996, Prediction of Wave Drift Damping by a Higher Order BEM,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of Japan, Vol.179.
  11. Teng B and Li Y C, 1991, The Wave-Current Force Spectrum on Inclined Cylinder, Ocean Engineering (Pergamon Press), Vol.18.
  12. Teng B and Li Y C, 1990, The Linearization of Drag Force and the Error Estimation of Linear Force Spectrum, Coastal Engineering (Elsvier Press), Vol.14.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图片可以以附件的形式上传&& 09-8-9 10:36
零点花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
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相应的处理,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979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毛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