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北美大地—天生狂野北美配乐中的一段插曲,就是片子后半段候鸟迁徙的时候有一段音乐其中几段歌词是if

来自子话题:
看完了我只是在想。&br&菜籽油的故事导演应该请昆汀,百公斤撞锤压出油,师傅各各眼神坚毅,汗水在结实如铁的肌肉线上游走,应景的背景音乐应该是《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师傅们伴随着“嘿、哈、嗬”的喊声将撞锤打向楔子,这一个过程必定是慢速剪辑,油花四溅的声音要突出来,如果允许的话动漫化处理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参考《杀死比尔1》)。&br&挂面的故事导演应该请张艺谋,来自黄土高原的艺术气息在80年代是中国电影表现中国特色的主要元素(参考《黄土地》、《红高粱》),狂野、粗犷、充满了野性和生命,在挂面的老一辈工艺传承与现代化年轻人生活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对张而言,设计一个小型的戏剧冲突再利用色彩的变化而娓娓道来。&br&潮汕小吃的故事导演应该请王家卫,港味电影独有的普通话味,穿街入巷的素色镜头,几句台词、几个眼神、几段出彩的旧时流行音乐、一些忧郁而神秘的人,也许阿哲在撬开牡蛎的时候的台词应该是:“为什么要笑的这么开心呢?你马上就要进别人的胃里了。”接着,出现一段画外音:“看见他笑的这么开心,我很难过,说到底,他总归不过是一个兴高采烈的牡蛎。”
看完了我只是在想。菜籽油的故事导演应该请昆汀,百公斤撞锤压出油,师傅各各眼神坚毅,汗水在结实如铁的肌肉线上游走,应景的背景音乐应该是《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师傅们伴随着“嘿、哈、嗬”的喊声将撞锤打向楔子,这一个过程必定是慢速…
来自子话题:
1. 对于知乎所有“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什么什么”类问题,都可以用一句话准确的回答:In general, they don't give a shit.&br&2. 该类问题里的“外国人”估计主要指“西人”或“白人”,然而,对于非洲、亚洲其他地区(包括日韩)的人来说,还是一句话:In general, they don't give a shit.&br&3. quora上类似“如何看待中国的什么什么”“中国如何看待我们的什么什么”类问题,门可罗雀。&br&4. 一直非常好奇“中国人”为什么如此渴望被“外国人”点赞?&br&5. 问:为甚么他们不给吾一个shit呢?&br&答:因为他们总体而言还是比较 happy with their own shit 的。&br&6. 广告语:be happy, 'cause it's your own shit.&br&7. 俗话说,人至贱则无敌,像我这样的从未放弃治疗却总也治不好的,会这样彰显个人品味:&br&&img src=&/561bd70ecf516d88a2023953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18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561bd70ecf516d88a2023953_r.jpg&&&img src=&/75ec57b28eb4e7aa57c8eb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18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75ec57b28eb4e7aa57c8eb_r.jpg&&&br&注:原问题为《外国人如何看待舌尖上的中国》,此答案仅针对原问题。
1. 对于知乎所有“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什么什么”类问题,都可以用一句话准确的回答:In general, they don't give a shit.2. 该类问题里的“外国人”估计主要指“西人”或“白人”,然而,对于非洲、亚洲其他地区(包括日韩)的人来说,还是一句话:In ge…
来自子话题:
「致敬」和「抄袭」的区别,我想大概致在于「致敬」的部分,并不是新作品的精髓所在,即使剪掉「致敬」的内容,仍然是一部非常完整和优秀的作品,「致敬」只是作为一个彩蛋,供发烧友娱乐的小惊喜。&br&&br&以周星星和刘德华主演的《赌侠》为例,片中数次出现周润发此前所演《赌神》出场的BGM和派头,最后周本人还真的客串了几秒赌神本尊。很赞,但没有也没关系,这就是「致敬」。&br&&br&而「抄袭」则是以原作为骨架而展开的作品,新作品如果去除掉「抄袭」的内容,便会溃不成军,成了没骨头的一滩烂泥。&br&&br&以《爱情公寓》第四季第4集为例,这一集讲的是陆展博在两栋楼之间想跳又不敢跳最后终于打破心障一跃而过。这很明显是照办某热门美剧的剧情,如果抽离这个「跳楼」的桥段,那整个这一集就不用拍了,因为其他所有的剧情都是围绕着「跳楼」而做铺垫的。这就是「抄袭」。&br&&br&4月28日补充:&br&&br&有朋友评论说爱4那个例子不准确,因为那一集最后把原版的跳楼瞬间放进去了,我的看法是:&br&&br&爱4那集确实把美剧里的重放了一下,因为这一集抄的实在太赤裸裸,太彻底了。前三季已经在抄袭问题上饱受争议,这里如果不以「致敬」作为掩饰的话,编剧知道肯定又要被骂出翔来。我觉得不能将这个例子归为「致敬」,因为从剧情到台词甚至分镜头,全都是假致敬真抄袭,根本就没有一丝自己的东西。至于放出原版镜头,我只能说,这不叫「公开致敬」,这叫「明着抄」。
「致敬」和「抄袭」的区别,我想大概致在于「致敬」的部分,并不是新作品的精髓所在,即使剪掉「致敬」的内容,仍然是一部非常完整和优秀的作品,「致敬」只是作为一个彩蛋,供发烧友娱乐的小惊喜。以周星星和刘德华主演的《赌侠》为例,片中数次出现周润发…
来自子话题:
算是个业余的烹饪爱好者,同时我是留学生。只能说舌尖2 拍的情怀太棒太棒了。 &br&&br&给美国朋友看,他们都很感兴趣,原来中国菜是这样的。&br&当然也会有因为不了解所以显得很白痴的问题例如:你们都不用机器榨油么,你们都不用机器收割么....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大多还是惊叹纪录片的纯粹。&br&作为一个两年没回家,想家迫切无比的留学生,看舌尖2第一集就让我热泪盈眶。&br&是那一段关于路菜的解说。&br&那不光是易于保存的食物,同样也是主人家乡的味道。&br&这一句话说出来,配着炒腊肠的滋拉声,我的眼泪应声而落。&br&&br&发现跑远了&br&其实就像很多人回答的那样&br&舌尖2里的菜式除了心传那一集,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土家土做的&br&味道未必精致,只是食材的新鲜程度难免让人食指大动&br&就像香菇和笋子,带着泥土的芳香,那是我等游子根的味道。&br&&br&-----------------------------------日-----------------------------------------------------------&br&听了留言回去看了下第一季&br&&br&感觉舌尖一更多像是正统的纪录片,“不矫情,不做作”&br&&br&但是就像某位答友说的,就算没看过第一季,看过第二季回去再看第一季,感觉也依然没那么强烈&br&&br&虽然第二季做作的不行,但是前几集拍出的那种韵味还是有的&br&&br&虽然真的想吐槽的话,槽点也是特别多的(譬如每个故事都要单独拍一下故事中出现人物的那单纯的笑脸就让我感觉很膈应)&br&&br&但是回头细细咀嚼一下,就算是拍成舌尖一的那种写实客观的风格,在说道路菜或者什么的时候,我依然会感动的不行,吃货的人生就是这样,就像我上面写的,我是那种见到好吃的真的会口水分泌加速到咽口水咽很大声的人,我的乡愁和味道是紧密相联的。&br&&br&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算是每一集都被我拉着陪我看的女朋友也没有像我一样哭成傻X。我是在那字句中和想象的味道中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孩童时代等待姥爷端上我最喜欢的菜的那刻期待,,回到了合家团圆的时候大人们的推杯换盏,我和弟弟为了羊肉串在饭桌上互殴的年纪。&br&&br&决定明天做肉片烧茄子吃,并拍照传回家给姥姥姥爷看。&br&&br&另: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就有200+的赞,你们对我真是太好了。&br&&br&-----------------------------------------------------早起之后的再补充-------------------------------------------------&br&&br&&br&到底是第一季好还是第二季好这个问题,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br&&br&我想表达的,只是对食物的感情和对家乡的思念而已&br&&br&所以在我眼里看,这两季都是真的很用心拍的纪录片,做作与否都不能否认在每一个镜头里摄制人员的心血和汗水&br&&br&只记得当年刚出国时候,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不认识,一个月之后才坐公交晃了一个半小时去了最近的mall,就在food court吃了一份中式快餐。现在已经不能再嫌弃的酱油扬州炒饭,那是出国后第一次吃到米,第一次想家,第一次掉泪。&br&&br&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因为东西不在了,人才会念着那些好。&br&---------------------5月28日更新------------------------&br&&br&看了日报上对舌尖总导演的专访,有点感慨,趁着热乎写下来。&br&&br&靳锦突出了一个词,味道。我才反应过来这个词是有多妙。&br&&br&味道是道,五味的平衡,口感火候的掌握,是需要大量熟练练习的经验,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以及更多。&br&&br&做菜也是要投入心力的@谢熊猫君 写过这个材料换做那个行不行,这个步骤换成那个下行不行,在考虑这些的时候他就在思考,怎样才能得到他想要的口感味道以及效果。&br&&br&说回到心力,当年追女神的时候每天中午在图书馆包天啃书的时候,中午几个朋友都会带饭,女神厨艺没那么好,我就变着法儿卯足了心思的做好吃的然后带给她吃。室友女友就很惊奇我连续做了将近两个月的午饭便当,每天两到三个菜,味道好还不重样是怎么做到的。现在想想当时也真有热情,每天都是抱着这是人生大事的心态在做菜,每道菜里也都是满满的感动。后来女神跟我讲,感觉自己太好追了就那些吃的就被领走了。我笑而不语,她又怎么会知道为了一个炒饭我都提前准备两天,蒸好的米饭放到冰箱里,蒸了三锅米才达到我心中米饭所含的水分以及软硬程度。&br&&br&这才叫所谓的用心做好菜。&br&&br&&br&然后再说下所谓爱国主义教育的吐槽。&br&&br&食物说到底也只是食物,没有丰满的人物和故事来支撑,那又有几个人真的会看呢?更何况,啥是爱国主义教育也还有待商榷,知乎上有相关的答案,感兴趣的可以移步去看看。对于多次提及的中国人的什么什么,我更愿意用文明以及文化的角度去解读,这也给了我更多不一样的享受以及感动。
算是个业余的烹饪爱好者,同时我是留学生。只能说舌尖2 拍的情怀太棒太棒了。 给美国朋友看,他们都很感兴趣,原来中国菜是这样的。当然也会有因为不了解所以显得很白痴的问题例如:你们都不用机器榨油么,你们都不用机器收割么....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大多…
来自子话题:
我觉得1亿的进账算保守的了。很喜欢《舌尖》这部纪录片,也跟题主一样对其商业运作模式很感兴趣,于是上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我能看到和估算到的情况,欢迎各位进行补充。&br&&br&1. &strong&影片发行收入&/strong&&br&
由于《舌尖2》是央视自己投拍的纪录片,因此没有电视发行的收入,影片发行收入主要来自于网络发行及海外发行。&br&&br&A.
爱奇艺购得《舌尖2》的全网首播权,具体价格没有透露。以爱奇艺2亿购入《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和湖南卫视综艺节目、腾讯2.5亿买下《中国好声音3》、乐视1亿拿下《我是歌手2》的价格作为参考,《爸爸去哪儿2》网络独播权价格超1亿无压力,按照每季12期来计算,网络独播权价格平均833万/集。这次爱奇艺买的只是《舌尖2》的网络首播权,《舌尖2》的电视冠名收入大概相当于《爸爸2》主要冠名收入的20%,我们就按照20%计算好了,160万/集,7集就是1140万的网络版权费,这还不算其他视频网的网络播放费呢。&br&&img src=&/fbebb2ea1d2a9906ad56cad27fe0d13a_b.jpg& data-rawwidth=&862& data-rawheight=&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2& data-original=&/fbebb2ea1d2a9906ad56cad27fe0d13a_r.jpg&&&br&B.
据艺恩咨询报道,在2013年年初,《舌尖2》已在一次国际影视节目展上启动了首轮海外版权销售,单片销售额就达到了3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0万),创造了近些年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舌尖1》当年创下单集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全季175万)的销售纪录,目前已经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覆盖领域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br&&br&2. &strong&电视台冠名/广告收入&/strong&&br&据报道,苏泊尔、四特酒分别花了4532万元和4399万元,成为《舌尖2》的全媒体合作伙伴,合计8931万,不含其他片中插播广告收入。&br&&img src=&/04d1046db00fbcce9dad2c_b.jpg& data-rawwidth=&555& data-rawheight=&2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5& data-original=&/04d1046db00fbcce9dad2c_r.jpg&&&br&3. &strong&天猫《舌尖2》跨界营销收入&/strong&&br&4月17日,天猫宣布旗下的天猫食品天猫食品成为舌尖2独家合作平台,同步首发每期节目中的食材和美食菜谱,舌尖2摄制组还将为同步上线的食材把关,舌尖2开播期间,双方合作的体验页面也在天猫食品同步上线。这个跨界营销真是绝顶赞,一下为全国广大吃货节省了大量按图索骥的时间,直接把相关产品送到边看节目边流口水的食客面前。粗略统计了一下,第一期节目中出现的雷山鱼酱,仅节目播出至今3天时间,两款产品销售额已达12万元,西藏林芝出产的一款蜂蜜,销售额达15万元。我们假设节目开播到结束期间,每期节目相应推出5款相关产品,每款产品日均销售额为2万元,共7周49天,所有相关食品的总销售额最少将达到3400万的规模。假设《舌尖2》收取10%的销售分成,舌尖2最少也有340万进账。&br&&img src=&/98e744aaae266ccb0cec_b.jpg& data-rawwidth=&802& data-rawheight=&5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2& data-original=&/98e744aaae266ccb0cec_r.jpg&&&br&4.&strong&图书/音像制品授权收入&/strong&&br&以《舌尖上的中国1》出版的图书为例,不算那些打擦边球的,衍生出的相关授权图书多达6种。其中纪录片文案直接转成图书的,售价50元/本,据统计,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累计销量超过60万册,登上2012年非虚构类畅销榜TOP20。按照一般8%的版税计算,仅一本同名图书版税收入超过240万。音像制品属于鸡肋,收入可忽略不计。&br&&img src=&/305dd4d98ddde3ecd920547_b.jpg& data-rawwidth=&983& data-rawheight=&2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3& data-original=&/305dd4d98ddde3ecd920547_r.jpg&&&br&5.
&strong&其他收入&/strong&:&br&一档好的影视节目,往往能带动拍摄地的旅游热度,地方旅游局、文化局也愿意提供补贴,鼓励剧组到当地取景,争取带来后续的旅游相关收入,通常能给节目申请高达百万级的补贴。咱们看节目的时候别忘了数数舌尖剧组跑了多少个地方……&br&&br&综上所述,《舌尖2》1亿多的进账,绝对是妥妥的~~~
我觉得1亿的进账算保守的了。很喜欢《舌尖》这部纪录片,也跟题主一样对其商业运作模式很感兴趣,于是上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我能看到和估算到的情况,欢迎各位进行补充。1. 影片发行收入
由于《舌尖2》是央视自己投拍的纪录片,因此没有电视发行的收入,影片…
来自子话题:
在外企混了这么多年,陪老外吃饭还真没少吃。基本上HQ(就是总部,皇上身边,说HQ显得国际范儿)来人视察就要陪着吃一顿。老外还是很接翎子的,director以上级别的不用说了,全是人精,吃完抢着买单比中国人还熟练,就算一般的工程师经理什么的,来个一两次也明白了,吃完饭自觉掏信用卡,一边掏一边说:“Thank the company, don't thank me.” &br&&br&所以我总结老外对中餐的态度基本分以下三种:&br&无比狂热的:极少数。通常以欧洲人或者老公/老婆是华人/华裔的为主。欧洲人其实比美国人要开放,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见啥都觉得好吃。接待过一个德裔美国人,吃川菜,那天不知道为啥所有菜即使以川菜的标准衡量都特别辣,我和作陪的两个中国人(其中还有一个湖南人)都跪了,美国人没事,咣咣猛造,最后拿起一个碗说,这酱还有没有,再来点儿。我一看,桌子上摆的那罐调味的油辣椒,被这哥们吃完了。&br&以前还听人说过,我们公司一帮欧洲人,意大利波兰立陶宛哪的都有,跑到上海搞推广活动,活动结束庆功宴点了一桌子虫子,什么蚂蚱蝎子知了的,一起去的中国人都要吐了,这帮老外甩开腮帮子大嚼,还问中国人要不要来点,“嘎崩脆,鸡肉味”。&br&还有,每年专挑九月份来上海吃crab sperm的老外我就不说了??&br&&br&不咸不淡的:大多数。出于礼貌人家跟你出去吃顿饭,客随主便。可你这主也不能太随便了。牛蛙、动物内脏就别点了,带骨头的鸡和鱼也不受欢迎。一般的炒菜和汤比较受欢迎,中式点心也很国际主义。老外大多数都吃得很少,每道菜象征性的吃两筷子(插一句,美国,特别是硅谷的老外,筷子都用得不是一般的好),象征性的夸一句“It's good”,总之是宾主尽欢。偶尔尝鲜还可以,天天吃中餐你能要了人家的命。&br&&br&无法下咽的:个别人,不过真有。多见于美国南部白人。美国白人,尤其是南部白人,其实是很保守的,很多人真的除了薯条汉堡牛排别的什么都不吃。甚至接待过一个老外事儿逼到喝水只喝瓶装水。我们去一个很高档的中餐馆吃饭,服务员倒的水他不喝,我们说服务员倒的也是瓶装水,他坚持要见到那个瓶子亲手打开才肯喝。另一类是印度人。99%的印度人都是素食主义者,安排他们吃饭很麻烦,尤其是不同宗教信仰的印度人忌口的东西还不一样。碰到过一个连豆腐都不吃的印度人,真是整个人都斯巴达了。不过他们其实也很可怜,中餐即使是炒青菜对他们来说也太油腻了。几个印度人来中国出差,基本顿顿都只吃一口米饭。据说后来他们再来出差就直接带方便面过来了??&br&&br&故事说完了。其实饮食习惯各国各地差异极大,就算同在中国,南北方互相都看不顺眼,更何况是不同国家。中餐真的没有有些人想象的那么风靡。有些外国人乍吃中餐觉得很惊艳,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外国人都吃得很清淡,中餐的浓重口味让他们觉得很有吸引力。但是让他们天天吃顿顿吃,他们多数会觉得受不了。话说回来,西餐也很好吃。日本就不提了,我在美国吃过的牛排,在挪威吃过的三文鱼,在马来西亚吃过的喇萨,在泰国吃过的冬阴功汤??都是久久不能忘怀的美味。我是个国际吃货,能欣赏各国各式美食。但是在国外呆超过一个星期,我就开始无比怀念土豆丝和炒空心菜。我是如此,想必外国人对中餐,也是如此。
在外企混了这么多年,陪老外吃饭还真没少吃。基本上HQ(就是总部,皇上身边,说HQ显得国际范儿)来人视察就要陪着吃一顿。老外还是很接翎子的,director以上级别的不用说了,全是人精,吃完抢着买单比中国人还熟练,就算一般的工程师经理什么的,来个一两次…
来自子话题:
耕读传家&br&&br&&blockquote&孝文和孝武一人背一捆铺盖卷儿回到白鹿村。因为学生严重流失,纷纷投入城里新兴的学校去念书,朱先生创立的白鹿书院正式宣告关闭,滋水县也筹建起第一所新式学校——初级师范学校,朱先生勉强受聘出任教务长。看着两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儿子归来,白嘉轩好生喜欢,有这样两个槐树苗儿一样壮健的后人顶门立柱,白家几辈受尽了单传凄苦的祖先可以告慰于九泉之下了。当晚,自嘉轩手执蜡烛,把两个儿子领到门楼下,秉烛照亮了镌刻在门楼上的四个大字&b&“耕读传家”&/b&,又引着他们回到院庭,再次重温刻在两根明柱上的对联&b&:耕织传家久,经书济世长。&/b&白嘉轩问儿子:“记下了?”两个儿子一齐回答:“记下了。”白嘉轩又问:“明白不明白?”两个儿子答:“明白。”白嘉轩坐在厅房的桌子旁说:“明白了就好。明日早起把旧衣裳换上,跟着你三伯到地里务庄稼去。”两个孩子都顺从地答应了。白嘉轩告诫说:“从今日起,再不要说人家到哪儿念书干什么事的活了。各家有各家的活法。咱家有咱家的活法儿。咱只管按咱的活法儿做咱要做的事,不要看也不要说这家怎个样那家咋个样的话。”&br&
by陈忠实---《白鹿原》&/blockquote&
耕读传家孝文和孝武一人背一捆铺盖卷儿回到白鹿村。因为学生严重流失,纷纷投入城里新兴的学校去念书,朱先生创立的白鹿书院正式宣告关闭,滋水县也筹建起第一所新式学校——初级师范学校,朱先生勉强受聘出任教务长。看着两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儿子归来,白…
只说说历史人文类的&br&&br&NHK:&br&&br&a 叙述风格比较呆,甚至可以说很刻板,尤其是那种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全是一个调调;&br&&br&b 视觉体验一般,很少弄真人再现或3D再现,就算弄了,也非常简单。如果没特别的材料支持,要么将画面切到主持人(如果有的话),你就看着主持人嘚吧嘚,好像在看新闻联播似的,要么就一直显示相关文献的照片或字幕,顶多弄个非常简单的流程图,配上旁白把这段顶过去;&br&&br&c BGM制作有非常专业的团队,如加古隆等大师级Composer;&br&&br&d 有些像学术专著,会搜集很多照片、文献等,且标题都会以字幕形式显示出来;如果是再现、电影、音乐或新闻片段,一般也会加字幕说明;&br&&br&e 系列片的OP制作极其精良,总体水平可以甩其他国家纪录片n条街,如映像の世紀、JAPANデビュー、NHKスペシャル「日本の群像」、明治Meiji、プロジェクトX?挑戦者たち?、中国~12億人の改革開放,代入感与感召力可以让你的肾上腺素瞬间飙升。&br&&br&BBC:&br&&br&a 视觉体验很好,经常有真人或3D场景再现桥段;&br&&br&b 主持团队比NHK强大,且主持人及学者、采访对象在表达能力和镜头感上也明显优于日本人;&br&&br&c 风格相对NHK要轻松些,不那么呆,且很多样化,具体看制作团队。&br&&br&大陆:&br&&br&a 非常喜欢弄真人场景再现,但很少加字幕说明,再现水平也乌七八糟的,参考国产电视剧水平,演员“演技”极高,一看就是演的,是假的;&br&&br&b 非常喜欢插入电影片段,但很少加字幕说明,即使有,也只是说这是电影片段,至于是哪部,看编辑心情;&br&&br&c 很少弄原创音乐,基本靠偷过日子,以日美OST为主要盗取对象(凤凰一讲抗日战争场面基本必用川井宪次sama的七剑战歌;一到悲情桥段,马上就是Morricone的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或Amapola;一说中国那号称“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必是故宮~至宝が語る中華五千年~的Palace Memories或末代皇帝David Byrne的Main Theme;至于久石让同志,他已经摇手示意别说了);&br&&br&d 基本是一面倒,不是没自己的态度与价值判断,一切跟着红旗走,安全第一,一定会预设前提,就是片面宣扬中华文明优越论、民族主义或沙文主义;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宣传片或广告片;&br&&br&e 独立制作的作品至少在立场与态度上相对自由些,不过,在电视上是看不到的,原因,你懂的。
只说说历史人文类的NHK:a 叙述风格比较呆,甚至可以说很刻板,尤其是那种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全是一个调调;b 视觉体验一般,很少弄真人再现或3D再现,就算弄了,也非常简单。如果没特别的材料支持,要么将画面切到主持人(如果有的话),你就看着主持人…
来自子话题:
12点开始看真是折磨(就是想等超清嘛。。。)&br&&br&这一集说实话不像第一集那么打动我,但是最后10分钟还是让我眼角划过&strong&一滴泪&/strong&。&br&&br&我更喜欢深刻点的 &strong&╮ ( ╯ _ ╰ ) ╭&/strong&&br&&br&这一集名字叫 &strong&心传 每一个人物的身边都有一个人用心传授技艺给他们。&/strong&&br&&br&&strong&挂面:&/strong&&br&&br&&blockquote&长辈最在意的莫过于给孩子留下点什么,物质是有限的,手艺是自己的。&br&&/blockquote&&br&&strong&老去的一代挂挂面为了生存,但年轻人的思维却变了。&/strong&&br&&br&我们会觉得我可以干其他我喜欢的事情啊!我为什么要学这么LOW的技能?&br&&br&导演已经在里面回答了我们:&br&&br&&blockquote&就像那些动人的故事,听过千遍也不厌烦。&br&&/blockquote&&br&
就如那些美味的菜肴,吃过万遍也会思恋。&br&&br&老人往往不是让子孙们学习如何学会以年轻人看来腐朽的一套东西。&br&&br&而老人所望:&strong&希望子孙能继承中国几千年文化中最精髓的技艺:勤劳,坚韧,隐忍。&/strong&&br&&br&&strong&苏式糕点:&/strong&&br&&br&从这一部分看得出,这一季的中心远离&strong&舌尖&/strong&偏向&strong&中国。&/strong&&br&&br&师徒关系与血缘关系一样在美味的传承中起了很大的作用。&br&师徒中,有的就是严厉的教学,与刻苦的训练。阿苗的师傅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为的就是有人能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br&&br&说点题外话:为什么选择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阿苗作为主角?在一开始的自述中:&br&&br&&blockquote&像他们说的,女孩子嘛,不用那么努力,然后找一个好点的婆家嫁了,我觉得还是自己挣的钱用的比较踏实。&br&&/blockquote&这句话的语气,没有抱怨,没有愤世嫉俗。有的只是对梦想的坚持,对自己人生的诠释!!&br&&br&在中国,男尊女卑的情况还是存在,女人为了家庭,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却失去了自己去赢得人生价值的机会。&strong&痛&/strong&。&br&&br&&strong&潮汕小吃:&/strong&&br&&br&2000多年前的生蚝传承下来,在一家100年的老店里面继续传承。&br&&br&这一部分,重点在于&strong&改变。&/strong&&br&&br&&blockquote&高速发展的中国人们对新事物的追逐更加急迫。是坚守传统?还是做出改变?&br&&/blockquote&&br&阿哲给了我们答案。&br&&br&&strong&第一次改变:&/strong&从一个大学生毕业,回到老家。开始第一次洗盘子,到厨艺增长。&br&&br&&strong&第二次改变:&/strong&改变了几千年的耗烙固定做法,又让大家眼前一亮。&br&&br&就如提起,扬州的评书人,在结尾,师徒聚餐,儿子也能流利的来上一段。也许以后他不会从事这个职业但是他已经得到评书中最大的乐趣,也如父亲,&strong&听见儿子读出自己背诵了一辈子的词句&/strong&。&br&&br&&br&&br&&strong&铲刀帮:&/strong&&br&&br&这部分是画龙点睛。&br&&br&&strong&从整集看来,妈妈背着婴儿采集蕨根,到孩子帮忙挂面,到阿苗的领悟中,再到二人的五代为厨,终成一代宗师。&/strong&&br&&br&&strong&技艺的传承。&/strong&&br&&br&厨艺不是一蹴而就,是年复一年的刀工,火候的淬炼。&br&&br&————————————————————————————————————&br&&br&心传,传承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美食;传承的也是中国在几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最美好的品德:&br&&br&&blockquote&&strong&处事的修养,为人的境界&/strong&&/blockquote&&br&像李伯荣在厨房中说的那样:&strong&我们这个本事一定要多练,不练,功夫不回来。&/strong&&br&&br&在中华土地上的每一厨房中,都有一些人,默默地传承着中国最传统的文化,也在默默隐忍地走放着成为大师的每一步。&br&&br&到最后,厨房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缔造者。&br&&br&而又岂只在厨房呢?&br&&br&敬上
12点开始看真是折磨(就是想等超清嘛。。。)这一集说实话不像第一集那么打动我,但是最后10分钟还是让我眼角划过一滴泪。我更喜欢深刻点的 ╮ ( ╯ _ ╰ ) ╭这一集名字叫 心传 每一个人物的身边都有一个人用心传授技艺给他们。挂面:长辈最在意的莫过于给…
来自子话题:
这个我可以回答呦。&br&&br&舌尖第二季第三集,有个飞鱼,你们还记不记得?就是在台湾的一个离岛兰屿上的飞鱼,这个据说因为镜头是直接用的BBC的被网友抨击了好久。&br&&br&去年交换生快结束的时候,和 &a data-hash=&a8e31fbfe1d24cee932e& href=&/people/a8e31fbfe1d24cee932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展小明& data-tip=&p$b$a8e31fbfe1d24cee932e&&@展小明&/a&我们两个人去兰屿待了三四天,那会儿刚好是兰屿的飞鱼季,吃飞鱼当然是不能错过的事情。&br&&br&之前在知乎上有许多问题,其实我都是想拿兰屿来回答的,比如说之前那个中国比较小众又好看的地方。兰屿真的是非常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兰屿是距离台湾岛最远的一个离岛,地处台湾与菲律宾的交界处,先来看下地理位置吧,这个岛在哪里呢?&br&&img src=&/a26799fafc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26799fafcc_r.jpg&&黄色标记处即为兰屿岛,这个地方几乎未被开发,岛上有两千多户居民,据当地人称他们使用的语言与菲律宾某少数民族语言一致,至于具体是哪种语言,我也不是太明白。&br&这个小岛原始到什么程度呢?因为距离台湾太远,所以这里便被当做是台湾用来放核废料的地方。&br&据说,这个小岛是全台湾唯一一个没有7-11的地方,台湾的其他几个离岛像小琉球,绿岛,澎湖我都是没有去过的,也没有具体去考证。&br&岛内是有一些现代化的东西的,不过我台湾大哥大的手机到了那边会几乎没有信号,即便是中华电信信号也相当微弱。这个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你拿着中国联通的手机,跑到了国内的一些地方,发现完全没有信号。而即使是中国移动的手机,在那里也只能收到一丁点的信号。&br&但岛内的交通工具是机车与汽车,汽车不多,大多数人的通行工具都是机车。岛上只有两条公路,一条环岛路,一条穿山路。&br&至于其他的现代化必须存在的东西就是一家邮局,一个加油站,除此之外,你甚至连一家纪念品商店都找不到。能找到的只是偶尔一家小商店,卖点小面包零食等。&br&&br&上一张美景图。拍摄相机为尼康D5100,基本上没怎么修过图。那天拍出这张照片我也惊呆了。&img src=&/1ca13fb657ba62182e1aeb031bbd9cba_b.jpg& data-rawwidth=&4928& data-rawheight=&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28& data-original=&/1ca13fb657ba62182e1aeb031bbd9cba_r.jpg&&&br&&br&其实拿来回答哪里的海比较蓝那个问题也不错。&br&&br&好了,我知道其实你们关注的是吃的……&br&&br&&img src=&/cfb6ac240a66c9aef6c8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cfb6ac240a66c9aef6c8_r.jpg&&&br&&br&我们在岛上待了三天,尝试了几种用飞鱼做成的食物,有飞鱼炒饭,煎飞鱼以及烤飞鱼。&br&&br&当时给飞鱼拍的照片找不到了。我晚上再找找看能不能上下图,飞鱼炒饭是一个大陆嫁过去的新娘开的参观那里吃到的。这位女士原是大连人,嫁过去有十几年了。那顿炒饭,给我的感觉其实飞鱼肉并不是太多。炒饭本身的味道也比较淡,由于没有什么太惊艳到我的,所以味道我现在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全凭记忆回答。&br&&br&不过煎飞鱼的味道是很棒的。鱼肉很嫩,因为我自己是内陆人,所以其实到沿海地方吃鱼的时候总会抱着一种希望。这里的飞鱼就属于那种没有辜负我的希望。即便是对于鱼的做法有点粗糙,也不会有腥味。上边撒了一些盐,但是鱼香味仍然能保留下来。总之如果去兰屿玩的话,飞鱼是挺值得一试的。&br&&br&烤飞鱼,因为是和盐酥鸡一起吃的,我是实在比较喜欢盐酥鸡,所以忘记了味道…………&br&&br&&br&其实去兰屿玩,吃是其次,重要的是美景。这里是我在台湾见过的最漂亮的海,因为本身知名度相对台湾其他地方来说并不高,所以游客也不是特别的多。我推荐各位,如果有机会去台湾玩的话,在时间够的情况下,一定要去兰屿待个两三天。&br&&br&唔,急着吃饭了,先写这么多吧。后边还有第一季里有黑撒出现的那个,我也可以写的。&br&&br&—&br&&br&然后说回西安吧,其实西安的小吃我&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果我来你的城市旅行,有哪些美食是不可错过的?&/a&我之前写过一个回答。舌尖上的中国里出现了关于泡馍这个,我就说说泡馍好了。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不太同意舌尖上的中国里关于泡馍那个「大小不一的形状的模块」的描述。就我自己的认知经验看来(从祖上家里就是做餐饮的,目前家里也靠这个营生,家里至少有七八个厨师。)泡馍应该是黄豆粒大小是最好的。&br&&br&很多人不懂西安人对于泡馍为什么如此热爱。其实,一碗泡馍从拿到馍再吃到嘴里的那一刻起,是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的。&br&&br&在吃泡馍前,你需要将一个完整的饼均匀的掰成黄豆粒大小的馍粒。这掰馍的过程,是极其考验人的耐力的。如果是两三个好友相伴在一起,倒也罢。聊聊说说,半个多小时也就是能掰好。但如果是你一个人去吃这碗泡馍,掰馍其实是一个很需要禅力的过程。在这中间,你需要一直的盯着馍看,目的是将每一块都掰的差不多大。除此之外,你的双手被站着,不能干任何工作。只能重复的进行这一个掰馍的过程。旁边桌的那个男人端着他的那碗泡馍,不一会儿就解决掉了。然而你只能饿着肚子,眼巴巴的看着他吃。鼻子里传来的是整家店里泡馍的香味。你还不能急,你越急,就会发现这馍掰的是越慢,你只能一下,一下的掰。等确定已经掰的差不多了。再喊服务员过来,拿你的馍过去冒。&br&&br&而你如果掰的个头过大,味道如不进去,嚼起来就像是啃干饼一样。你如果掰的过小。端上来的整碗泡馍都是馍渣。看起来就让人没了欲望。而只有这黄豆粒大小是正合适的,你吃下的第一口,才明白你吃的不是泡馍。你吃的是你掰馍的这半个多小时,是你的耐心。这一碗泡馍,是你禅定的物化。&br&&br&&img src=&/38cea9d1c3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38cea9d1c3_r.jpg&&&img src=&/cea9573daa67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cea9573daa67_r.jpg&&&img src=&/6f230e6d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6f230e6d_r.jpg&&个人觉得电视里边掰的过大。像下图这种应该算是掰的还不错的。&br&&img src=&/f075add5f697d6296ed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f075add5f697d6296edb_r.jpg&&&br&&br&剩下的话,舌尖里其实还是吃过其他的一些的。不过因为我不是当地人,所以也就把空间留给其他的知友啦。选择兰屿的飞鱼拿来说是确实这个地方比较小众,选择泡馍是我是当地人比较了解。
这个我可以回答呦。舌尖第二季第三集,有个飞鱼,你们还记不记得?就是在台湾的一个离岛兰屿上的飞鱼,这个据说因为镜头是直接用的BBC的被网友抨击了好久。去年交换生快结束的时候,和 我们两个人去兰屿待了三四天,那会儿刚好是兰屿的飞鱼季,吃飞…
来自子话题:
有同学说纪录片摆拍很正常,比如厨师从买菜到成品呈现,这个我承认&br&也可能是我少见多怪,与自然的这种纪录片摆拍,我接受不了&br&---------------------------------------------------------------------------------&br&树高40米,一致&br&攀爬方式都是用藤条,一致&br&都是爬了一半,家人来了,一致&br&&br&CCTV的,给我感觉,摆拍的可能性很大,掏蜂窝的时候,感觉不像是40米高度,并且掏出来的蜂巢上面,不带蜜蜂,下面人吃的时候,也无蜜蜂骚扰,感觉有点怪异&br&BBC的,可以看到人在40米高处的镜头,取下来以后,仍有大量蜜蜂围绕着飞&br&&br&如果是摆拍,sorry,这一期的导演,这是low到家了&br&纪录片,不是电视剧
有同学说纪录片摆拍很正常,比如厨师从买菜到成品呈现,这个我承认也可能是我少见多怪,与自然的这种纪录片摆拍,我接受不了---------------------------------------------------------------------------------树高40米,一致攀爬方式都是用藤条,一致都…
来自子话题:
-&br&&br&饮食相关的综艺节目、纪录片,以及戏剧节目,&br&我们一般把它视为「治愈系」的产品。&br&&br&生活不顺,抚平心灵创伤来的。&br&&br&-
-饮食相关的综艺节目、纪录片,以及戏剧节目,我们一般把它视为「治愈系」的产品。生活不顺,抚平心灵创伤来的。-
来自子话题:
片子结构散乱,导演功力不足,但是料都是好料。&br&看了前半个小时,就觉得代入太深。&br&&b&满满都是阶级斗争即视感&/b&&br&一个屌丝&br&不好好学习&br&就进富士康&br&好好学习&br&就进高考补习班&br&考完了,学文科,就像片中广州的律师,“首先是要生存,生存不下来谈什么生活”,56岁就退休的广州本地大妈(政府或者事业单位的吧)花一个小时吃早茶&br&学理科,艰苦一点的专业,就是国家电网巡线员,在山河之间穿梭,喝凉水吃窝窝&br&不艰苦的专业,留在北京,就是互联网苦逼技术产品运营,吃地沟油,熬夜加班战天斗地。&b&租给我们房子的上海人在寻找健康素食,北京人要去大理回归自然&/b&&br&出国读PhD,30岁前都要孑然一身,万一有非分之想要勾搭女神,被称为北美猥琐男&br&也有想得开的,滚回家乡过点安逸生活,一无本钱二无人脉,领着清水衙门的死工资,不交房租也差不多月光,只好在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while…wend…&br&……&br&&b&我是不是太偏激了?&/b&&br&作为一个四线城市国企职工家的孩子,看到毛坦厂中学给孩子送饭的母亲,视觉错乱,这就是我的母亲啊,操劳一生,奉献国家,护肤品就是大宝,夏衣几十冬衣几百。家里没有多少钱,但是母亲倾尽所能让我吃好,一天三顿,从不凑合,十年如一日。&b&印象中的食谱有薄荷炒鸡蛋、海带排骨、鱼块炖豆腐、豌豆鸡丁、干炸带鱼。&/b&父亲支持我看书,书刊杂志费用从不计较,零花钱却异常控制。他们从来不抱怨,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上周给家里通电话,母亲说工资又涨了300,感谢国家,感谢共产党。从前我会告诉他,这是你应得的,国家卡大鱼留小鱼。现在我只会说,恩,感谢国家。&br&看到讲台上那个神态夸张的老师,恩,这活脱脱就是我当年的班主任。浩浩荡荡的学生大巴中,也曾经有我这样的一个。当年高考,全省百万考生,只有不到两万能上211。我是幸运的一个,但是到了大学,发现宿舍里竟然属我家境最好。清一色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孩子。屌丝理工科学校,本科毕业就是&b&茫茫旷野,找油找矿,枕石饮冰。前辈们吃方便面落下老胃病的大有人在。&/b&或许有些油二代矿二代可以进个清闲的单位。&br&考研来北京,单枪匹马考北大,专业第二被专业第六挤掉,第六是从某老师的办公室笑着走进面试教室的。&br&屌丝,又想怎样呢,到了另外的研究所,修仪器,备样品。毕业后前途渺茫,对口单位皆是衙门,想进都要提前打招呼,读博还要再博三四年。出国,专业又不是CS,MSD,导师又不是长江杰青,学了一身屠龙绝技,回来还是默默青椒,工资从5K拿起。(当然也有完全凭借个人能力去外企做技术和在单位做科研成功的)&br&人生能有几个五年?&br&所以,只好投身互联网,英雄不问出处。&br&所以,&b&只好吃煎饼果子、叫宫保鸡丁饭&/b&,四目向屏,左键右鼠。&br&四十年前,我这样的人叫着“造反有理”,现在我们只能想着拼命挣钱。知乎上的圣母和男神不要喷,我是屌丝,我感受到的恶意多一点,我没有想过要将这恶意加倍返还,只想让我的儿子女儿跟你们一样优雅。&br&……&br&前半小时过后,片子节奏舒缓下来,心情也平复了不少。&br&最后一句“夜眠不过六尺,日食不过三餐”, &a data-hash=&a737be37c31505& href=&/people/a737be37c3150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咖喱鸡& data-tip=&p$b$a737be37c31505&&@咖喱鸡&/a&说的很好,“强力的豹尾”。但是这强力的豹尾可以平复那些优雅而焦虑的人们,对于我们这样三餐无定、十年奋斗也未必能交上首付的屌丝来说,只是一句强力的嘲讽。
片子结构散乱,导演功力不足,但是料都是好料。看了前半个小时,就觉得代入太深。满满都是阶级斗争即视感一个屌丝不好好学习就进富士康好好学习就进高考补习班考完了,学文科,就像片中广州的律师,“首先是要生存,生存不下来谈什么生活”,56岁就退休的广…
来自子话题:
这部纪录片我也非常喜欢,看了好多遍。每每看时,内心深处的感动都被唤起,温暖充盈至眼眶。也很纳闷,为何一部讲述食物的片子为何有如此力量,感人至此。我想,最关键是它的出发点就与其他单纯展现美食的片子不同。它的出发点是&b&人&/b&。&br&&br&现在连选秀节目都强调故事的重要性,可见唯有“人”方才能够打动人心。“舌尖上的中国”的执行总编导任长箴说:“我要拍的不是食物,而是人,食物只是切入口,人才是核心。”她这一理念在七集片子中处处可觅。&br&&br&&blockquote&在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里,她记录下远洋船长林红旗没有收获时承担的压力;她让观众看到,单珍卓玛因为没采到好松茸而无比焦虑的脸,告诉观众卓玛和妈妈在夏天两个月松茸季节里每天凌晨三点出门,走11个小时的山路挖松茸,挣五千元;她拍挖藕人天未亮就划船去湖里挖藕的身影,“我家孩子上学的钱,盖房子的钱都是挖藕挣的”。&br&&/blockquote&&br&正是如此,&舌尖上的中国&不单单展现了食物的魅力,同时展现了食物背后寻找它们,创造它们,享用它们的人的故事。人的力量让食物除了色香味,还增添了许多额外的厚重感,增添了更多的除了“吃”以外的意义。当我们看到挖藕人满是淤泥的腿;当我们看到小姑娘踏着晨露在天还未亮时去山里采松茸;当我们看到朝鲜族姑娘金顺姬回家跟妈妈学做泡菜,再回京时,家里冰箱里装满了临走时妈妈准备的的家乡土特产;当我们看到在北京的摄影师白波和家里人一起包饺子,他一脸幸福地说,谁家面都没有他妈妈做的焖面好吃。我相信,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食物,我们看到的是人,是食物背后,人赋予他们的情怀。&br&&br&&blockquote&当我们在香港大澳,经历四代人的百年老店郑祥兴虾铺里,76岁老人郭少芬看着老伴的遗照,回忆过去50多年里和老伴一起做虾酱的日子,夕阳在已经废弃不用的虾膏木桶上一寸寸滑过。&br&&/blockquote&&br&当我们看到这里,谁不动容?谁能不热泪盈眶?&br&&br&当提及第二集”主食的故事“,我现在仍能记起老黄那张充满皱纹又憨厚老实的脸。他拉着自己家里做的几百个热气腾腾的黄馍馍,骑一辆破旧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吆喝声高亢又嘹亮。他骄傲的向人们讲他自家的馍馍多么好吃,卖的多么快。淳朴的脸上笑容止也止不住。在小镇喧闹的集市上,他不急不缓,那是一种对生活的满足。&br&&br&我相信你我虽然没吃到那香喷喷的黄馍馍,但那份香甜已然感受得到——那是幸福的味道。我想,这便是”人“的力量了吧。&br&&br&最后,用任长箴的一句话作为这篇答案的结尾:&br&&br&&blockquote&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舌尖上的中国》&/blockquote&
这部纪录片我也非常喜欢,看了好多遍。每每看时,内心深处的感动都被唤起,温暖充盈至眼眶。也很纳闷,为何一部讲述食物的片子为何有如此力量,感人至此。我想,最关键是它的出发点就与其他单纯展现美食的片子不同。它的出发点是人。现在连选秀节目都强调故…
来自子话题:
&p&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舌尖2看到相逢这一集才终究找到了1的感觉,本该就是把镜头还给食物,发掘食物背后的故事,而2的前几集就是找一群有故事的人再让他们做几道菜,本该从食物的视角演绎人文,而不是为了人文娇柔造作把煽情变成恶心。辣椒与花椒的相逢,塞北口蘑与江南竹笋,开封与杭州的渊源,西餐与上海市井的碰撞,上海知青再到新疆大盘鸡,台湾眷村牛肉面发掘到四川自贡牛肉,盐井人与老兵,老兵与大陆家属,食物的相逢是人的团圆,食物的迁徙是人的别离。从食物挖掘文化历史,从餐桌咀嚼人生百态,相逢这一集浑然一体毫不做作。对比上一集中出现的母亲为照顾女儿学琴,甚至奶奶病重也不回家探望这种毁三观的恶俗价值导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酸甜苦辣,这才是舌尖上的中国该体现的原汁原味。&/p&
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舌尖2看到相逢这一集才终究找到了1的感觉,本该就是把镜头还给食物,发掘食物背后的故事,而2的前几集就是找一群有故事的人再让他们做几道菜,本该从食物的视角演绎人文,而…
来自子话题:
作为苏州人 来说一说&br&苏州的面 就这一碗面 就看出这一季的舌尖是多么的差 我指的是针对美食 哪怕拿出人文 这一季在苏州面和苏州糕点上也是远远不及格的&br&&br&1. 苏州的面的博大精深 光光面汤上面的葱就有重青
免青和正常三种 看到之前有人说是蒜 简直TMD胡扯 苏州面上面蒜叶。。。简直了
汤的多少分为正常 紧汤 拌面三种
面又分第一碗 硬面 正常和烂面
也就是如果你有特殊要求 需要一个个指明。 苏州的面馆比较有名的 朱鸿兴 东吴面馆 陆振兴 陆长兴 近水台, 就别扯什么同德兴 观正兴了。面的浇头 也就是上面的菜 20-30种很正常。 还可以配姜丝青菜。&br&&br&苏州人喜欢吃这碗面基本是喜欢到了骨子里 我祖上是北方的 还有北方的亲戚 他们来到苏州 觉得这面没熟而且像糖水一样甜 简直没法吃。这就是差异 就和我去了西安 去了回民街 几乎没怎么吃是一回事 中国太大 没有什么是必然好吃的。&br&&br&2. 说说糕点
好吧 舌尖挑了个名气最大 苏州人最不去的一家 得月楼 只能说 这广告不错啊 那个小兔子现在卖到40一个了 谁去吃?&br&苏州的糕团绝壁厉害到不行,但是黄天源 万福兴你连提都不提 真是无奈了。我是吃着糕团长大的 我记忆中最最好吃的 都是菜市场里最最老的师傅做出来的 黄天源一般买来送人 因为名气大 口味SO SO 啦 我想这就是舌尖这一季可悲的地方。 他并没有真正认真的去研究每个地方真正的美食 而是偷懒去找了最有名的,最玄乎的,最有故事的,最悲情的。
作为苏州人 来说一说苏州的面 就这一碗面 就看出这一季的舌尖是多么的差 我指的是针对美食 哪怕拿出人文 这一季在苏州面和苏州糕点上也是远远不及格的1. 苏州的面的博大精深 光光面汤上面的葱就有重青 免青和正常三种 看到之前有人说是蒜 简直TMD胡扯 苏州…
来自子话题:
挑了一个没人回答的关于河殇的问题。&br&&br&1、技术层面讲,河殇制作不严谨,有常识错误,爱对一个还没论证充分的问题下结论,也喜欢给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下定义。&br&&br&2、河殇当时影响非常大,一个原因是高层有意为之,另一个原因是自六八年以后全球范围内年轻人和知识分子又重新活跃起来,很幸运我们这个时候已经改革开放,所以中国当时也算是符合全球大环境的一个小气候。&br&&br&3、这部政论片的制作人员很值得尊敬,作为知识分子,很有勇气。日后也算坚定地守卫了自己的信仰。&u&做学问,学问不足不严谨不要紧,要紧的是做学问要勇敢。&/u&&br&&br&4、它的全名是《河殇-中华文化反思录》,共六集《寻梦》《命运》《灵光》《新纪元》《忧患》《蔚蓝色》。探讨话题十分广泛,从黄河的自然地理变迁到当代的治理工程,从传统价值观对知识分子的评判到当代知识分子遭遇的灾难,从传统文化带来的荣耀到对传统文化中科学理性缺失的反思,还有近代中国风云诡谲的政治现实。&br&&br&以上的讨论其实放在今天并不新鲜,在当时传播水平不高、灾难刚过的环境下却有启蒙的作用。&br&&br&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br&&br&&b&最有份量的讨论是关于黄河对民族性格的塑造和影响&/b&,&b&即便片中讨论的很不充分也缺乏逻辑,但真的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b&&br&&br&直到现在,中华文明中的黄河文明一直是官方正统,并且极力弘扬的文明,而长江文明,还有未形成学说的三星堆蜀地文明,边疆民族地区文明都只是黄河文明的补充。&br&&br&中国自古以来也都是以民族主义立国的国家,这并不是立国者可以左右的事情。从汉代开始,无论统治阶级多么想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文化始终是汉文化,这一发端于黄河流域的文化从秦入蜀地时期开始就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黄河文明恰恰是孕育这一文化的土壤。创造黄河文明的民族的性格,也深深影响这这个文明孕育的文化。&br&&br&&b&河殇中提到,我们的民族性格中有一种逆来顺受的基因。&/b&这种基因是因为我们祖先想要驯服黄河这个水患频发的巨龙未成功,反而被其驯化的结果。民间说“不到黄河不死心”,应该说的就是见了黄河,人才明白灾难是什么、苦难是什么、人不能改变的是什么。在人与黄河的较量中,人败了,所以也认了,“敬鬼神而远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往往是先民对于自身局限的认识,也是胆怯的表现。&b&从此我们这篇土地缺乏的是发现“人”价值的土壤,&/b&时至今日,人文主义在这片土地依然极端贫乏。发现不了“人”,德先生从何谈起,第六集《蔚蓝色》所提倡的理念,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困境。&br&&br&人类文明的初期,大都是与江河对话的时期,对话越激烈,文明成长越快。&b&中华文明肇始于治水,从此“河”(古黄河的专称)贯穿了整个文明的历史,甚至测量国泰民安的指标都是“河”清不清,太平盛世的别称是“河清海晏”。&/b&咸丰黄河改道,天下再一统就是百年后了。&br&&br&因为黄河治理需要依靠的人力、物力对于封建社会来说过于庞大,因此我们民族的对外展现凝聚力比同时代的其他民族要强很多,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我们的教科书中说到我们为什么是单一制而不是联邦制国家时,也认为治理河患是很重要的历史渊源。但这也是历史负担,&b&河患治理动员的力量过于庞大,使我们的社会治理长期需要一种专制态势,而这种态势很早就为我们的文化所认可,成为我们文化难以剔除的的一部分。&/b&&br&&br&有一个小片段,说的是我们国民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对输赢的反应过于低等。这和黄河流域发生的长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战争有关&b&。有一个有趣的事实,农耕文明对黄土高原统治力强的时期是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的时期,也是河患比较凶猛的时期,而游牧文明对黄土高原统治力强的时期生态保护的很好,河患相对较轻。&/b&因为耕作导致的水土流失加上修建长城、城池对树木的砍伐比起放牧对生态的影响更为恶劣。&br&&br&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战争,导致我们的民族性格趋于封闭而且忧患意识很强,同时民族自尊心、荣誉感很强。封闭会导致退步,退步会导致自卑。现在我们的民族性格最突出的就是自卑,自尊心太强,举个例子吧,毫无必要地强调我们有五千年壮阔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b&实际上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很好的,不过只需要两样东西,凝聚力和认同感,将自尊心、荣誉感抛弃吧,它只会让我们像个怨妇。&/b&&br&&br&河殇第二集里,一个作家讲了一个故事,两个河南小伙子十七八岁,当兵还是逃荒离开家乡,一别就是半个世纪。七十多岁无牵无挂了,特别想回一次家,回到河南老宅,当天晚上抱着一罐家乡的泥土哭了一整晚,后来走的时候就带了这一罐土。&br&&br&片中是为了批判缺乏冒险精神、安土重迁的农耕文明讲了这个故事,但这个故事触动挺大。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我很理解这两个老人。西安有个旧地名叫做道北,意思是火车道北边,这个地方就是逃荒到陕西的河南人在西安的聚居地,贾平凹的《废都》中对于道北有过很形象的描写。直到世纪之交,道北人以吃苦耐劳为名,西安城里做苦力的大都是道北人。他们的逃荒到外地的心酸我难以体会,只是在电影《1942》花枝最后和儿子离别的时候,塞给小孩一个牌位,说:拿好先人的牌位,记住啊儿,老家是延津。我也不知道这是一种伟大的感情,还是一种卑微的感情。&br&&br&也许这就是黄河塑造了民族对于苦难的承受力。史书中常见“天大饥”,这三个字每次出现的背后就是一次流民迁移。而在人口未超过封建社会生产能力的时候,人迁移的原因不是饥荒,而是洪水。&b&河患造成人对居无定所的迁徙状态的担忧,也塑造了民族浓烈的乡土情怀。&/b&&br&&br&关于知识分子的问题。片中提到,河南南阳,张衡和张仲景在历史上都是著名的自然科学家,论起名气,可能张衡更胜一筹。可是张仲景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死后,张衡的很寒酸,在南阳石桥镇一方农田的角落里,而张仲景修了祠堂,墓碑上写的是“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br&&br&上文提到,在驯服黄河中我们反而被驯服了,文化中缺少对“人”价值的发现,治理河患使我们的文化不得不认同了专制,千里读书为做官也是自然而然的。&br&&br&&b&什么是知识分子,我觉得秦晖教授在《转轨二十年再回首里》里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探讨很好很好。引用一些——&/b&&br&&br&&blockquote&他们具有社会正义感和道德责任感,希望通过社会变革用法律途径解决旧制度的弊病,他们参与游戏的本意,是追求一种“反政治”的平衡,从未想过自己做皇帝,也不愿意卷入摧毁文明的暴力革命中。在激进主义和民粹主义的革命大潮面前,这些人就会急流勇退,思想立场发生转变,趋向保守主义,从解放现实的世界观转入拯救灵魂的“内在论”。&/blockquote&&br&如果追溯封建社会时期,我们发现我们的知识分子就是文人,研究的都是故纸堆。我们的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文字,彼得海斯勒说的好,整个国家的文化都被文字占据着(大意)。用当年明月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只要他们符合当时天下正统提倡的准则,就可以了。从这个角度看,汉文化的文人传统是很优秀的,凡是统治阶级接受正统汉文化价值观不妄加解释,民族便不会退化,可惜宋以后,统治者便不再用正统汉文化提倡的价值观治国了。&b&从文化角度讲,汉文化被注释了,从此只见注释不见正文。&/b&如果上文觉得我用文化、文明名词过于宽泛,希望现在可以看到具象。&br&&br&为什么说宋以后统治者没有接受正统汉文化,打个比方,不读论语,读于丹,不读资本论,读三个代表,宋以后统治阶级把原典全部换成了注释。&b&汉文化要在唐宋、两晋南北朝寻。&/b&这和黄河文明有什么关系。汉、唐、宋,黄河流域都是政治文化中心,换句话说,&b&古代中国的辉煌都在黄河边上发生的,祖先有黄河文明,我们有什么。&/b&&br&&br&&b&悖论产生了:创造了民族的辉煌又制造了民族糟粕的都是这条河吗?&/b&&br&&br&&b&否,不在于这条河。不要看我们推到了什么,而要看我们建立了什么。君不见新文化运动到现在快一百年了,我们建立了什么。&/b&&br&日&br&-&br&『做学问,学问不足不严谨不要紧,要紧的是做学问要勇敢。』一句调侃引来这么多人批评,那我就标出来,不想改了,挺有意思的一句话,有那么多人来解读了。&br&长期以来这答案不过几个赞,最近这都怎么了。我这是评价片子,很肤浅,不深入,评论里诸多小白用户问的问题太高深了。&br&请慎重评论,风力已经走了,别回复人家了。我删了一些不友善评论,不要问为什么,有权利,就是这么任性。&br&软广:&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政府性基金都有哪些?各类政府性基金收入怎么归入财政? - 颜惑的回答&/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一个完备的财税制度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有什么样的效果? - 颜惑的回答&/a&&br&日&br&-
挑了一个没人回答的关于河殇的问题。1、技术层面讲,河殇制作不严谨,有常识错误,爱对一个还没论证充分的问题下结论,也喜欢给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下定义。2、河殇当时影响非常大,一个原因是高层有意为之,另一个原因是自六八年以后全球范围内年轻人和知识…
来自子话题:
答错地方了,贴过来&br&&br&刚刚看完第二季第一集,谈一下我的一派胡言。&br&&br&和第一季相比,涉及到人文的东西更多了,&b&也更加侧重突显普通百姓生活的辛勤&/b&。&br&&br&为了自己的弟弟,白马占堆仅凭着一根藤条,一柄短斧独自登上40米高的树去捕获蜂蜜。&br&&img src=&/cecfca405af6_b.jpg& data-rawwidth=&996& data-rawheight=&9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6& data-original=&/cecfca405af6_r.jpg&&&br&期间,树下的弟弟,父亲焦急张望。&br&&b&和第一季所不同的是,第二季开始出现了更多的令人紧张的背景音乐&/b&,以衬托生活的艰辛甚至是危险。&br&&img src=&/29fbb5c0d4d11006ecee0_b.jpg& data-rawwidth=&742& data-rawheight=&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2& data-original=&/29fbb5c0d4d11006ecee0_r.jpg&&&br&&img src=&/3cfb46f9fd25d_b.jpg& data-rawwidth=&1068& data-rawheight=&9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8& data-original=&/3cfb46f9fd25d_r.jpg&&&br&四川的养蜂人老谭,来到千里之外的秦岭养取槐花蜜,然而雨季却提前降临,不得不一筹莫展地坐在家里。&br&&img src=&/527d6a585a93ca93d20d03bb0773ff28_b.jpg& data-rawwidth=&1350& data-rawheight=&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50& data-original=&/527d6a585a93ca93d20d03bb0773ff28_r.jpg&&&br&&br&秦岭北麓,麦客。很可能是中国最后一批职业割麦人,伴随着背景音乐中雄壮短促的鼓点,俨然就是一群在和机械收割,和现代化生活斗争的战士。&br&&img src=&/ab5fef0f0a4_b.jpg& data-rawwidth=&1338& data-rawheight=&9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8& data-original=&/ab5fef0f0a4_r.jpg&&&br&然而,他们的阵地却面临失守...&br&&img src=&/6213adde583d_b.jpg& data-rawwidth=&1318& data-rawheight=&8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18& data-original=&/6213adde583d_r.jpg&&&br&他们只能挣到每天200元,面对顾主“现在最高的收割机才100块钱”的诘问,他们显得是那么的窘迫无奈,而此时却响起了欢快的唱曲...&br&&img src=&/4b4bae70e4cce5daabfbf_b.jpg& data-rawwidth=&1124& data-rawheight=&8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4& data-original=&/4b4bae70e4cce5daabfbf_r.jpg&&&img src=&/2f11f62d30e39893eac0dd_b.jpg& data-rawwidth=&1322& data-rawheight=&8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22& data-original=&/2f11f62d30e39893eac0dd_r.jpg&&&br&夜幕下,戏子旁,他们的脸上浮现出令人不忍猜测的表情&img src=&/7b162fa333e_b.jpg& data-rawwidth=&1336& data-rawheight=&8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6& data-original=&/7b162fa333e_r.jpg&&&br&&br&贵州省东南部,苗族女孩,盼父母。&br&&img src=&/3960eb5efe564aa0d663c7a_b.jpg& data-rawwidth=&1128& data-rawheight=&8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8& data-original=&/3960eb5efe564aa0d663c7a_r.jpg&&&br&只是短短的半个月,父母又要外出。期间他们做的菜,倒不如下面的这一句话,一个表情留给我的深刻——&br&6100万个留守儿童,相当于英国的人口总和。&br&&img src=&/c98cfdfa59a5_b.jpg& data-rawwidth=&980& data-rawheight=&8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0& data-original=&/c98cfdfa59a5_r.jpg&&&br&青椒鱼酱,不仅是食物,更是承载着对儿女对父母的思念,父母对子女的牵挂。&br&&br&尽管早已尝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可他们仍然对油泼辣子的辣情有独钟&img src=&/7e9a22b265f4bd2dd75eb_b.jpg& data-rawwidth=&1028& data-rawheight=&9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8& data-original=&/7e9a22b265f4bd2dd75eb_r.jpg&&&br&&br&家乡的食物,不能改变天气,却能一扫他们心头的阴霾&br&&img src=&/8de38fcfda1cfd_b.jpg& data-rawwidth=&1054& data-rawheight=&7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4& data-original=&/8de38fcfda1cfd_r.jpg&&&br&白马终于有惊无险地摘得蜂蜜,和家人一起享受这美食。甜蜜在舌尖,亲情在心上。&br&&img src=&/ce8db959c62b0b002d9069_b.jpg& data-rawwidth=&1046& data-rawheight=&8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6& data-original=&/ce8db959c62b0b002d9069_r.jpg&&&br&&img src=&/a96fe2a9933216bdc173db_b.jpg& data-rawwidth=&1038& data-rawheight=&8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8& data-original=&/a96fe2a9933216bdc173db_r.jpg&&&br&&br&&b&“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b&&br&&br&&br&总的来说,第二季透过食物更多的挖掘社会,生活,亲情。从第一集看,也更煽情些。&br&&br&文笔之粗糙,思路之混乱,见谅
答错地方了,贴过来刚刚看完第二季第一集,谈一下我的一派胡言。和第一季相比,涉及到人文的东西更多了,也更加侧重突显普通百姓生活的辛勤。为了自己的弟弟,白马占堆仅凭着一根藤条,一柄短斧独自登上40米高的树去捕获蜂蜜。期间,树下的弟弟,父亲焦急张…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虽然张发财比较不正经,但鬼点子还是很赞的。&br&既然是突出中国,势必需要中国元素。但在这个中国元素用烂的前提下,需要斟酌「中国」的体现,但又不能过于明显显得粗糙廉价,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红,比较烂大街的元素如前几年的祥云。&br&饮食可以挖掘的最直观的元素就是食材,途中纵向的黑线是典型的农耕场面。旁边的竹简则是最妙的画龙点睛,一来极具中国元素,二来和稻田的关系巧妙的结合,之间的关系稍作观察即可看出门道。不直白,又结合水墨的手法突出了农耕社会以及中国元素。是很棒的创意,嗯,以上都是我胡说的。
谢邀。虽然张发财比较不正经,但鬼点子还是很赞的。既然是突出中国,势必需要中国元素。但在这个中国元素用烂的前提下,需要斟酌「中国」的体现,但又不能过于明显显得粗糙廉价,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红,比较烂大街的元素如前几年的祥云。饮食可以挖掘的…
来自子话题:
今天正好赶上看第一集。和第一季比起来,更加富有人文关怀了。&br&记得第一季有一个老爷爷过生日,还有一集介绍过一个没人传承的老手艺,但是都完全采用旁白,尤其爱特写各种食材。&br&第二季明显更注重故事性和中国社会问题了,比如爬树取蜂蜜的西藏小伙,留守儿童。中间有很多对话,比如养蜂夫妻和做煎饼老夫妇之间调侃的话语,更加轻松,更有趣味性了。&br&其实我看的时候还蛮感动的,而且作为一个家住秦岭山的陕西学生,许多场景都让我感触良多,养蜂的油菜花田,面食,麦客,不停强调的为儿女生活稳定而辛劳的父母。&br&把民风节目做成了民生节目。我钟情那个旁白的醇厚嗓音,配上那些鲜亮的食材佐料和人文或是自然风光,简直太诱人了。看着看着都会对中华美食文化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而第二部更多的是对坚韧朴素的普通人的敬畏感。&br&中学喜欢看各种卫视综艺,上了大学反而喜欢看新闻纪实类的,光听央视朗诵六十周年国庆阅兵时歌颂祖国回顾历史的稿子都能哭一会……第二部舌尖,都看的我一阵阵的鼻酸。&br&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略反感这样,好容易在央视出了个客观点趣味点的介绍民俗风情的节目,也被各种煽情的调子占据了…我也看不清这样的改变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这话说的不太恰当,反正表达的就是那个意思…&br&不过我还是喜欢看…&br&…~…~…~…~…~…~…~…~…~…~…~…~…~…&br&第一次得到这么多赞,不由自主接着写啦,哈哈哈&br&第二集心传 感觉播了之后评价两级分化还蛮大的,竟然有人较真,用脚踩油好脏哦,更无语的是有人回复这个人说你就配吃地沟油。喂!重点不在这里好吗~&br&手艺的传承,在现代机械化浪潮袭来时,有一部分人没有舍弃手工作业,比如榨油,做挂面,舌尖的说法是 在追求利益和效益的今天,这些也许是对祖先智慧的最好继承。心传不仅是手艺的传承,还有生存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液里的勤劳和坚守。&br&后来讲的两个故事我比较有感触。&br&比如汕头学生阿哲,大学毕业,职场受挫,回到家乡,“心传”父亲的手艺,经营自家小店,做传统小吃蚝烙,也添加新食材做新的料理。阿哲的一天讲了潮汕美食,讲了一个普通大学生的后毕业时代,他刚回到家学那个“比高数题还要难的”雕萝卜花,脸上有汗水还有茫然苦恼,后来做出的菜被夸奖又露出会心的喜悦,最后他用青年的创新思维,给老菜品添加新花样。不仅是传承,还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做菜要如此,作为一个在就业难今天的大学生在就业观上更要如此。&br&另一个故事是一个点心厨师,20岁女生,高中辍学,弟弟上学,当厨师养家,“心传”师傅手艺。江南的小点心个个精致讲究,她每天用厨房剩下的食材一个人练习,最后获得师傅的认可。作为一个同是20岁的姑娘,我很是佩服她,她很坚韧,有思想也有毅力。&br&这一集比上一集更“舌尖上的中国人”,这一集注重的是食材的继承者们,他们传承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中国文化。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很多的一类人,他们在各自的境遇中不骄不躁,不咸不淡的生活着,辛苦艰辛都挡不住他们对传统手艺的继承,更挡不住他们对生活的满满希望。从这方面说,舌尖与上一季相比,文化宣传的味道更赤果果了,附加的社会价值更大了。
今天正好赶上看第一集。和第一季比起来,更加富有人文关怀了。记得第一季有一个老爷爷过生日,还有一集介绍过一个没人传承的老手艺,但是都完全采用旁白,尤其爱特写各种食材。第二季明显更注重故事性和中国社会问题了,比如爬树取蜂蜜的西藏小伙,留守儿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美大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