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多少种花叫朱文顺

中国反特故事片
《铁道卫士》下集 1960经典怀旧反特故事片
《铁道卫士》上下集 1960经典怀旧反特故事片
  抗美援朝期间,美帝轰炸鸭绿江大桥阴谋破产后,派遣特务马小飞潜入我东北,同暗藏的特务吴济春勾结,指使特务徐福祥颠覆我军用列车未遂后,又将徐暗杀灭口。我公安科长高健发动群众展开反特务斗争,从而发现了马小飞和吴济春的勾结。为了弄清敌人的阴谋,高健冒充被我逮捕的特务顾野平,打入敌特内部,并让铁路服务员何兰英充任特务的报务员,掌握了敌人的活动计划和全部名单。马小飞和吴济春阴谋在三处同时破环我铁道运输线,我公安部门在敌人破环前采取了行动,高健与特务马小飞在列车上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排除了马安入定时炸弹,使我军用列车胜利通过长岭隧道,把大批军用物资运往朝鲜,给予美帝以更沉重的打击。
   1960 长春电影制片厂
导演:方荧
演员:印质明、周文彬
人民的巨掌B 反特故事片
人民的巨掌B 反特故事片
叙利亚内战:中国制造“红箭”-8反坦克导弹
美军将测最新反导弹 明言专打中国航母杀手
美军将测最新反导弹导弹 明言专打中国航母杀手
反特故事片:熊迹 1977
反特故事片:熊迹 1977
电影名:熊迹
  导 演:赵心水
  编 剧:巩卓
  主 演:石维坚 李默然 邓书田 顾岚 浦克
  上 映:1977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彩色
  类 型:剧情片
  熊迹 (1977)故事梗概
  在我国北方某地国境线上,发生了一起越境敌特被我击毙的案件。公安局侦察科长李欣等奉命赶到现场,他们认定敌人搞的是双线派遣,另一特务已潜入境内。潜入的特务沿途布雷,老魏爷在追捕中触雷负伤。李欣奋不顾身跳崖排雷,跟踪追击敌人。潜入江城的特务,冒充转业军人,化名周英杰,与潜伏特务“紫貂”挂上了钩。“紫貂”通过“熊钟”这个联络工具,控制着代号叫“银狐”的特务康一挺,巧妙地指挥周英杰的活动。“紫貂”通过周英杰,与某国驻我国大使馆以外交官身份出现的间谍取得联系,又通过康一挺,借“八一四”战备工程总工程师夏明非之手,把周英杰安插在该工程当汽车司机。为了搞清敌人活动的来龙去脉,李欣以“安全检查员”身份,深入到“八一四”工程里去。“五一”游园会上,李欣以“上司”身份从康一挺口中知道敌人“上司”的代号叫,“紫貂”,同时知道敌人已把窃听器通过夏明非带到了市委战备工作汇报会上。市委会被窃听,公安战士们都很着急。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李欣假扮“紫貂”,出现在去北京送情报的康一挺面前,追回了装有录音带的“熊钟”。长城脚下,李欣又假扮“银狐’i康一挺,与谢尔丘克等周旋,掌握了破案线索。李欣等深入调查,证实了“紫貂”就是前特种物资局长姚秉章,而“熊钟”则是12年前某国间谍彼得洛夫离开江城时送给姚秉章的特殊“礼物”。一场战斗打响了。李欣等首先团结了夏明非,接着又利用姚秉章急于看到《纪要》文本的心理,巧妙地为他安排了作案机会。姚搞到文件后,正自鸣得意,我公安战士早严阵以待,一番搏斗后,活捉了周英杰,拿获了间渫谢尔丘克、沃洛诺夫,潜伏特务“紫貂”姚秉章也得到应有的下场。谢尔丘克、沃洛诺夫被驱逐出境了,但12年前离开我国的某国间谍彼得洛夫又被派回北京,斗争仍在继续……
中国反特故事片,老反特战斗电影故事片,中国反特故事片720p mp4下载
中国反特故事片相关推荐
更多“中国反特故事片”搜索结果
优秀反特故事影片《黑三角》.〔上部〕〕,〔北影1974年出品〕
优秀反特故事影片《黑三角》,〔北影1974年出品〕,影片通过我方公安人员侦破和截获“110号人防工程”机密的经过,表现了我公安人员的机智,勇敢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较高的警惕性,同时以反面反映了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企图时刻存在。
编剧:李英杰,导演:刘春霖,陈方千 主演:雷明,张平,凌元
《心花路放》首款预告片【 徐峥
诅咒解说 中国风席卷全场 悟空大杀特杀
猴子这个英雄可以说各项能力都非常出色。有突进、爆发伤害足、CD短、持续输出能力强、有自保技能,并且大招还是一个可移动的AOE伤害及团控。在路人局中可谓锋芒毕露。今天特意把他推荐给大家!
反特故事片:无形战线
杰森斯坦森主演《蜂鸟特攻》 中国预告片
硬汉归来,用爱救赎
中国再次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
中国军网报道,日,中国在境内再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中断拦截技术极高,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日本进行过类似实验,有网友认为其意义不亚于中国原子弹的实验。这些设备都应该是一个大国应该具备的军事能力。我国一直在以我为主,按部就班的稳步发展。
剧场版『鲁邦三世 次元大介的墓标』特報第2弾
大史记”之中国足球队的故事
【神吐槽绘图故事】你脖子上的我的头【反犬作品第二部】
【偶是小飞酱~同时也是反犬的空间~负责发布其原创视频】和朋友们在一起很快乐哈~支我俩原创的朋友 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国产老电影 反特故事片 虎穴追踪A 1956
国产老电影 反特故事片 虎穴追踪
片名:虎穴追踪
  片种:故事片
  出品地区:中国大陆
  出品年代:1956
  出品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
  解放初期,某城市,潜伏特务头子崔希正,乔装成万隆山货栈的经理,指挥手下进行破坏活动。女特务资丽萍在他的指使下打入工商界,伺机偷窃情报。
  我公安人员李永和化装潜入敌特组织内部,消除了崔希正对他的怀疑,逐渐取得了崔的信任。
  工商局夏局长警惕性不高,思想麻痹,崔借机和夏局长拉关系,送礼,通过资丽萍将特务名册隐藏在夏家,李永和经过艰难的侦察,终于找到了特务名册,掌握了敌人的情况。
  从台湾派来的特务孙士高非常狡猾,他发现名册里没有李永和的名字,遂化装成公安人员,用计策试探李永和。李永和机智应对,取得了孙士高的信任。
  根据李永和掌握的情报,我公安人员将敌特组织一举歼灭。
  主要演员 印质明 赵联 高钧 李景波 向隽殊
  导演: 黄粲、陈怀皑
  编剧: 应慈、伍桂林、王玉堂
  摄影: 聂晶
  录音: 袁明达
  美工: 董萍
  作曲: 王博、娄彰后
经典反特故事片《黑三角》(1)
二十几年前的经典反特故事片,影片“扑朔迷离,惊心动魄”。除了郎井田这个从一开始就大摇大摆做特务的角色外,无论是凌元的角色还是劳力扮演的特务头子都是在影片的最后才露出特务的狰狞面目,让人悬着心一直在猜谁是特务。片中所营造的悬疑、恐怖气氛非常成功,《黑三角》门后的那双鬼眼,不知让多少小孩吓得睡不着觉。影片通过我方公安人员侦破和劫获“110号人防工程”机密情报的密码的经过,表现了我公安人员的机智、勇敢和广大群众头脑中较高的警惕性,同时也表明反动派时刻准备颠覆社会主义的企图。
【我是传奇2欢乐季】神吐槽绘图故事《我的良心被狗吃了》【反犬作品第一部】
中国厨师的美国警察故事
国民党立法委员慷慨激昂痛批反服贸!没有中国大陆台湾早就垮了!
国民党立法委员慷慨激昂痛批反服贸!痛批台独!没有中国大陆台湾早就垮了!为了一个一辈子不可能完成的台独梦来伤害台湾!
DotA极限反杀Top10特辑—单车武士
血腥神灵杀戮时刻!BGM:1.walk away 2.wake me up
【绘图故事】他的脑袋被驴踢了【反犬】
温馨感人的优秀青年的速成攻略系列,新浪微博 @反犬TDog
铁道卫士 反特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0年
铁道卫士 反特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0年
〖朝鲜〗反特故事影片《 绝不留下悬案》;〔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2011年摄制〕
讲述破获“白玫瑰”间谍网的故事。
“中国好爸爸”张亮和天天的故事 爸爸去哪儿
优秀抗战反特故事影片《古刹钟声》,〔下部〕;〈长影1958年出品〉
优秀故事影片《古刹钟声》,〔上部〕;〈长影1958年出品〉;导演:朱文顺;主演:庞学勤,田烈,陈克然,李希达。
中国反特故事片最新添加
中国反特故事片相关推荐应博友之需求,贴一个“满映”演员训练所第一期学员名单
男学员:王宇培,索维民,王文涛,郭绍仪,王福春,张奕,孙晶,崔德厚,戴剑秋,宋来,高翮,侯志昂,李林,刘恩甲,杜撰,呼玉麟,何奇人,曹敏,董波,曲传英,姚文秀,赵成巽
女学员:张敏,郑晓君,林丽,侯飞燕,孙季星,于琦,季燕芬,夏佩杰,孟虹,王影英,曹佩箴,梁影仙,邱影侠,璐璇,吕静珍,杨慕秋,刘春荣,李惠娟,王丹,赵爱苹
张奕已于2006年去世。
杜撰和李雪娜的女儿和外孙女曾联系过我,我尽我所能满足了她们的一个心愿。
刘恩甲是满映演员在香港影坛最成功的一位,主演过许多名片。
张敏也就是凌元于今年去世。
郑晓君于1998年去世。
曹佩箴是年龄最小的一位。在一部坊间可以找到的满映电影【迎春花】中有过演出,建国后曾工作在北京电影学院,已去世。
·金像奖一直在坚守香港电影的传统,它最认同的电影多是传达香港本地情怀,抓紧香港文化主流脉络,沿袭香港电影的区域独特性和领先性,引发香港电影人内心最切实的共鸣。从这方面来讲,【狄仁杰】的落选合乎情理,而【打擂台】的胜出并非冷门。
孙红雷在【战国】中的表演很失败。这种风格的表演,王志文显然更适合一些。一个优秀的演员并不是万能的,即便是赵丹也演不好“青山恋”,阮玲玉也演不好富家小姐。个人的性格、特长、阅历和天赋是不一样的。坚持并不断提高自己最擅长的表演风格,未尝不是最佳的选择。这方面,日本的笠智众做得最好。
自编笑话。20多年前,几个电影学院毕业生不得导演要领,回校请教。某教授逐个传授锦囊妙计:“艺谋,你把雅的往俗里讲。”“凯歌,你把小的往大里讲。”“壮壮,你把实的往虚里讲。”“何群,你把假的往真里讲。”几位得计,满意归去。随后,【红高粱】【黄土地】【猎场札撒】【凤凰琴】相继问世。
偶看电视,【借枪】的编剧竟是林黎胜。回想起他十年前导演的那部电视电影【我爱长发飘飘】。倒不是他那部电影习作有多精彩,而是他有本事把韦玮青春无匹的魅力发挥到极致,一个人就撑起了整部电影。少女韦玮的气质有点像【重庆森林】里的王菲,且更胜一筹。韦玮感谢那部电影吧,那是你的青春纪念册。
二战后的东欧文艺小品,在特殊的政治体制下,在新旧思潮的转换之中,在天才崩燃和青春无忌中,呈现出人类电影史中最迷人、最耐玩味的情调格局,甜蜜美好中混杂着迷茫、压抑、纠结、无奈、敏感和心痛。比较典型的有波兰斯基的【水中刀】,米洛斯福尔曼的【金发女郎之恋】和伊斯特凡萨博的【爱情电影】。
这二十几年,最令我难忘的女明星是谁?在我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倩影:伊琳娜雅各布和辛树芬。这两朵中外影坛的奇葩,都怒放三次,而后散落天涯,了无芳踪。前者在【两生花】【红】【云上的日子】中惊鸿一瞥,后者在【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中刹那芳华。她俩都只存在于电影中,与俗世绝缘。
鲍勃迪伦的上海演唱会,唱了一首北京演唱会没唱的歌曲【Things Have
Changed】。10年前,正是凭借这首歌曲,他获得了惟一一次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我有幸看过那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直播。鲍勃迪伦当时并未到现场,通过直播信号在大屏幕上为观众演唱了这首歌。永远难忘他半死不活、孤魂般的演唱。
国内引进的荷兰电影很少,唯一有印象的是【阿姆斯特丹的水鬼】。以此就武断荷兰电影水平不过尔尔的话,就大错特错了。过去二十五年,荷兰获得过三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分别是【袭击】、【安东尼亚一家】和【角色】。而我更最心仪保罗范霍文的早期荷兰作品,那几部奇作为好莱坞电影提供了无穷的灵感。
10多年前,观看捷克电影【科里亚】,震撼。上国外网站查找评论,多是褒奖之词。然而捷克本国影评人的英文评论,对此片并不买账,大意是这片很一般,捷克电影比它强的太多了。当时并不以为然。随着近年不断欣赏捷克电影,方知此言不虚。七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国,竟能出品如此众多传世巨作,值得深思。
观众是水,电影工业是水轮机。水流大了,电流和电能充沛,电影工业的门脸——金鸡奖颁奖典礼自然也就流光溢彩了。今年的金鸡奖颁奖典礼又进步了,显然从奥斯卡颁奖典礼借鉴了不少。这倒是其次,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给予电影给予电影人给予观众更多的尊重和关怀,感动是货真价实的。大多数奖项也体现了公正公平的原则。
一边看,一边写,拉拉杂杂的写了6000多字,又看了遍重播,总算写了这篇博客,发布得太晚了,典礼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杂事缠身,博客已经很久没更新了,用户名和密码都快忘了。也不知有没有人看。就当是自言自语吧,纯属是个人可资玩味的情趣。
先说说总体的不足吧,细节的优缺点后面逐个说。一是时间有点长,印象中可能是历届颁奖时间最长的一次。电影颁奖典礼不是春晚,金鸡奖不是奥斯卡,还不具备大规模商业运作的格局。二是宣读获奖名单时,获奖人和获奖影片应该一起说,只宣布获奖人,观众一头雾水。三是多人获奖和集体获奖的颁奖环节,发表获奖感言的人应该做自我介绍,要不谁知道你是谁呀?好了,先说到这儿,下面逐个扯一扯。
·开场舞蹈不错,作曲、编舞和舞蹈团都是张艺谋的御用班底,果然“奥运”味和“谋”味十足。“大使”邓超的表现还算中规中矩,舞蹈毕竟不是他的专业。古代公子的味道差了点。
·张国立出场,当然不用说,这是中国最好的电影颁奖典礼主持人,大气,沉稳,自然,亲切,睿智,幽默,渊博,得体,老道。有他在,大伙都放心。
·最佳女配角颁奖。颁奖一开始,就掀起了高潮。奖项给了岳红。时间过得太快了,二十几年前,她风华正茂,一身戎装领取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的画面历历在目呀。我想金鸡奖既是对她在《走着瞧》中表演的认可,也是对她二十几年来献身艺术、超越自我精神的肯定。这二十几年,她确实不容易,癌症,婚变,事业低谷等等困境统统遭遇了,她顽强地走了过来,拨云见日,与近些年的中国电影史何其相似!与其说这是中国电影界对岳红的褒奖,不如说中国电影对自己二十多年来的不平凡历史做了一次扬眉吐气的总结。这一刻,我流泪了。这是一个真正热爱中国电影的人此时最酣畅的真情流露。
·最佳男配角颁奖。这是五十七岁的王学圻第一次获得金鸡奖。印象中,他还是那个在《黄土地》中风尘仆仆、踽踽独行的汉子,始终不温不火,不徐不疾,和中国电影一路走到了今天。他的“十三燕”光芒四射,大大提升了《梅兰芳》的档次。哎,我一直在想,《梅兰芳》要是拍成倒叙就好了。很显然,王学圻的口才远不如他的表演,获奖感言没有说到点上,稍有遗憾。【立春】中的焦刚也有资格获得这个奖,他的表演映射着弱势群体的灵魂。
·最佳科教片颁奖。颁奖嘉宾石兰自我介绍是石凌鹤的孙女,意外。石兰过去也是个偶像级的演员,在【青春无悔】、【青春冲动】、【大鸿米店】里惊鸿一瞥后一转眼褪化为中年的暗淡平庸,可惜。电影圈到处都是世系传承呀。让我想起前几年的金像奖颁奖,黎姿上台,张口就说,我的爷爷黎民伟,我的奶奶林楚楚,我的伯父黎铿……
·最佳纪录片奖。这个奖体现了金鸡奖的公正。【决战太原】的历史感悟和人文精神在【筑梦2008】之上。金鸡奖没有应景,可贵。
·终身成就奖,秦怡。这是一位生活中演主角出彩,艺术上演配角出彩的艺术家。都说她在银幕上配角演的多,其实不然,她是上影主演电影最多的老艺术家之一,且不说解放前的【忠义之家】、【遥远的爱】、【母亲】、【失去的爱情】,解放后她主演过【两家春】、【摩雅傣】、【马兰花开】、【浪涛滚滚】、【北国江南】、【红色的种子】、【青山夕照】等十多部作品,都是第一主角,远比同期齐名的白杨、张瑞芳、王丹凤多。但也不得不说,她缺乏演绎主角所必要的个性魅力和愈燃愈烈的情感贯通能力,造成要么片红人不红,要么浮云掩月的尴尬状态。倒是几个配角,比如【女篮五号】的林洁,【铁道游击队】中的芳林嫂,【青春之歌】中林红,【海外赤子】的中林碧云,她的卓越才情和绝代芳华方赋予角色动人的魂魄,使其不愧于二十二大影星的至高荣耀。说来也巧,秦怡的经典角色都与“林”有关,五行多木呀。说说正题吧,奚美娟的朗诵是完美的,解说词的撰写是精彩的,片花的剪辑是流畅的,配乐的选取是得当的。美中不足的是,秦怡的上台有点早,应该在电影生涯介绍之后上更为恰当。让全场观众多站了好久。
·毛阿敏和陈楚生演唱环节。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陈楚生不能说唱的不好,我也很喜欢这个歌手。但显然他的唱法并不适合这种大气磅礴的颁奖典礼,而且为他挑选的歌曲也不恰当,以他的年纪,很难唱出老电影歌曲的韵味。我知道选择陈楚生有商业运作和受众群体的考虑,但给他节目的安排并不恰当。跟毛阿敏合唱最佳的人选是郑钧,他前几年出过一张怀旧歌曲的唱片,大多是老电影插曲,很不错。毛阿敏的唱功已经臻于化境了,无可挑剔。各唱几首歌曲后,男女歌手应以一首二重唱电影插曲结束。想起几年前,王菲和张学友在金像奖上的演唱,真是双璧合辉。这个环节的镜头安排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陈楚生唱【黑三角】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时,【黑三角】的演员曹翠芬就在下边坐着,应该给个镜头,多少可以弥补点曹老师未得金鸡奖的遗憾;毛阿敏唱【庐山恋】时,也应该出现张瑜的现场特写呀,明明是来了的。
·张国立的串场。这是他本次颁奖典礼最出彩的部分。在缅怀致敬溯源之余顺便调侃了一下自己和冯小刚,火候拿捏得刚刚好。我猜这几句词是出自张国立本人之手。说两句张国立,他的优势和劣势都是太聪明了,什么角色都可以信手拈来,从容应对。但往往这种百事通达的睿智,让他很难俯下身来,真正融入到俗世洪流中,准确拿捏到人性深处的无奈和孤独。
·最佳导演处女作奖。颁奖嘉宾姜宏波一上台就说了谎,她的表演处女作是【电影往事】吗?显然不是,她是在回避,还是在讨好呢,不得而知。获奖导演李大为是个有来头的人,他的母亲是大名鼎鼎的北影女导演刘国权,上一环节演唱的毛阿敏曾主演过刘国权的两部电影【疯狂歌女】和【女明星秘史】。这个母子档近年在电视剧领域叱咤风云,【金粉世家】系列和【倾城之恋】都是黄金强档作品。再八卦一下,李大为的初恋女友是蒋勤勤。第一次当电影导演,李大为就做了一次极端理想主义的冒险,即便在冰冷的票房之上摔得粉碎也在所不惜。勇气可嘉。但他如今还缺乏驾驭自己野心的功力。这个人驴互变的题材,如果让姜文拍,效果肯定更好。
·最佳美术片奖。开奖嘉宾龚雪和喻恩泰,搭配的并不合适。迟暮美人龚雪还是比较温吞,而喻恩泰骨子里其实是闷骚的,耍宝搞怪并不是他的强项,正如他并不适合做主持人一样。所以两人配合表面上噱头十足,其实并不搭调,总有那么点别扭。1977年出生的喻恩泰讲述的崇拜龚雪故事应该不是他的故事,他青春期那段,1953年出生的龚雪阿姨早已远渡重洋了。这个故事听起来更像开奖词撰写者的个人经历。最佳美术奖授予【马兰花】,就是“风吹雨打都不拍”的“马兰花”,跨越五十年,伴随几代人记忆的“马兰花”。抛除电影本身品质之外,金鸡奖的评委在集体怀旧。
·最佳戏曲片奖。郑大圣导演的【廉吏于成龙】拿到了这个奖。主演尚长荣是尚小云的儿子,京剧花脸界稳坐头把交椅。这个片子对戏曲片的传统程式做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获奖在情理之中。上影已经二十几年没拍戏曲片了,再不拍,真有些对不住黄佐临、吴永刚、张天赐、谢晋们开创的上影戏曲片基业。郑大圣的外公黄佐临和父亲郑长符都是戏曲专家,母亲黄蜀芹也拍过戏曲人物的传记电影,因此他有责任和资格传承上影戏曲片的血脉。注意到,开奖嘉宾王馥荔给了郑大圣一个拥抱。想起,三十年前,她和黄蜀芹一起跟随谢晋导演拍过【天云山传奇】。
·最佳数字电影奖。就是原来的最佳电视电影奖。管虎、郑大圣、周伟等人都曾获得过这个奖。颁奖嘉宾高希希也是从电视电影阵营走出的著名导演,依然记得他当年导演的电视电影【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和【劲舞苍穹】。本届获得提名的几部电影大多在电影频道播放过。有的看过片段,有的完整的看了,失望多于惊喜,已经体味不到与【上车,走吧】、【王勃之死】、【情不自禁】近似的情怀了。本届获奖的作品是李灌洪导演的【走四方】。同样是开封方言电影,同样是草根的幸福追求,陈大明的【鸡犬不宁】要更胜一筹。
·最佳儿童电影奖。开奖嘉宾是两位“星”女郎张雨绮和徐娇。最不成功的一个开奖表现。徐娇的天真、顽皮、灵性完全被张雨绮的狭小心胸、哗众取宠和自以为是给扼杀了。张雨绮就像把握不住【长江七号】赋予的大好机会一样,把握不住金鸡奖颁奖典礼这个无价的舞台。这个奖给了【走路上学】,讲述的是傈僳族少年溜索上学的感人故事。说起怒江上的溜索,我想起了阿城的著名散文【溜索】,很短的篇幅,对这种惊险的交通方式有极为生动犀利的描述。从【寻找成龙】的落选,我再次看到金鸡奖的进步。不过成龙是可以欣慰的,即便是在那里失之东隅,却在这里收之桑榆。【走路上学】的主题歌正是成龙大哥演唱的。
·终身成就奖,于蓝。尽管江姐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我仍然认为于蓝的最佳表演作品是【林家铺子】。那个结尾的长镜头是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用赵丹的话讲,于蓝在一个镜头里就把整部戏掀向了高潮。那既是于蓝的生活积累和情绪记忆的高度浓缩,更是她感悟无常生命的神来之笔。个人认为,她是新中国女电影演员的最杰出代表。她的身上,绚丽绽放着新中国最佳编导拍档夏衍、水华的天才火花,优雅散发着中国电影红色经典的本原魅力,酣畅流淌着跨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超卓气质。水银灯下,她那张银幕下平凡的脸上刻满中国女性特有的贤淑、坚韧和豁达,光彩照人,动人魂魄;银幕之外,她的人生经历丝毫不输于任何一部她主演的电影,人格魅力与银幕形象达到高度统一,从而缔造出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生。在这个可喜可贺,可欣可慰的光辉时刻,我们已经不在乎于蓝说些什么,她瘦弱的身躯早已奏响新中国电影历史的最强音。颁奖人谢铁骊给了于蓝一个深情的拥抱,格外让我感怀,拍摄于50多年前的【林家铺子】,水华的副导演正是谢铁骊。这部电影也影响了谢铁骊的创作风格,几年后,他独立导演的【早春二月】,风格气质一看就师出水华。
·情景诗【十送红军】。一场沙画艺术表演。很有创意,视听效果都很震撼。显示出组织策划者开阔的时尚视野和敏锐的市场感觉。这不是沙画大师苏大宝和小提琴大师盛中国的第一次合作了,去年两人合作过【梁祝】。两人的配合够完美的了,假唱的合唱显得有点画蛇添足。
·最佳电影音乐。开奖嘉宾三宝提到了【嘎达梅林】和他的母亲作曲家辛沪光,但没有提到母亲也是江西人,可能是疏忽了。获奖者王黎光。从他的获奖感言中,可以感觉到这是个有故事、有信仰、有情商、有大局观的爷们。早年听过他作曲的【天上有没有北大荒】,曲中流淌的知情情结,忽而如涓涓细流,忽而似惊涛骇浪,真的是荡气回肠呀。后来听【天下无贼】的片尾曲【知道不知道】,低诉轻回,细语未央,心头再次一震。王黎光说,金鸡奖是主流的时代精神,金鸡奖是艺术的美学追求,金鸡奖也是大众的审美情趣。——这个大龄青年讲得多好呀。
·最佳录音奖。开奖嘉宾富大龙说最佳录音奖是最重要的奖项,让我一愣。听他说了一通牵强的解释,让我一笑。这段开奖词不管是谁写的,还是蛮符合富大龙风格的,深沉有余而底蕴不足。如果最佳录音奖在1930年代颁发,他的话还是有道理的,发明“三友式”电影录音机并担任电影录音师的司徒慧敏配得上这些赞美。倒是我喜欢的演员颜丙燕的一番话说的恰到好处,幽了李雪健一默,还化解了尴尬的气氛。个人认为,在录音技术有重大突破之前,这个奖颁给哪部提名影片都说的过去。关于富大龙,我再多说两句。他从影很早,二十多年前就主演过曾获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的【少年彭德怀】。而这部影片正是于蓝任职儿影厂厂长期间主抓的重要项目。如果在刚才终身成就奖的环节能提到这部影片和富大龙,给富大龙一个镜头,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佳美术奖。开奖嘉宾陶泽如发表迟来20年的获奖感言,显示了颁奖典礼组织者的精巧安排和良苦用心。老陶也精炼得当地完成了任务。获奖者余麦多不容易,他是电影学院78级美术系的。他的很多同学都改行当了导演,比如让他获奖的【铁人】导演尹力,比如给他颁奖的导演何群,还有霍建起、戚健、冯小宁、韩刚等等。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他能在电影美术这个不受重视的行当里坚持27年,难得。
最佳摄影奖。开奖嘉宾鲍起静今年拿了金像影后,让我着实激动了一番。三十年前,她扮演的婵娟和“白发魔女”练霓裳都是我儿时的银幕偶像。她的父亲鲍方是江西人,弟弟鲍德熹是奥斯卡最佳摄影,因此由她开这个奖再合适不过了。最佳摄影奖给了吕乐。他的同班同学张艺谋、侯咏、肖风、赵非、顾长卫、梁明、穆德远、张黎都拿过这个奖了,轮也该轮到吕老师了。
·舞蹈【跨界】。跟开场舞蹈一个班底,一个风格。节目长度控制得很好,这种助兴节目就应该短小精悍。张国立的串场词很到位,起到了承启作用。
·最佳女主角。和上届一样,又下了个“双黄蛋”。千万别跟我说什么优质鸡下双黄蛋的托词,只有吃了转基因饲料的鸡才下双黄蛋,吃绿色饲料的笨鸡绝少发生这种事。蒋雯丽在【立春】中的表演是中国银幕上极为罕见的品种,自我形象的颠覆摧残和寄魂重生的人物塑造达到互融互促、交相辉映的境界。她以唱针般的敏感和准确,细细划过如你我般卑微草根的心灵唱盘,悠悠发出哀婉动人的人生咏叹。毫无疑问,她已体现出中国女演员最贯通的气场和最丰沛的才情。蒋雯丽是属于大银幕的,她在电视剧中的表演多少有些心不在焉。周迅在【李米的猜想】中的表现也算动人,但给我的印象还是那个很会演戏的周迅,而蒋雯丽这次的过人之处在于她就是“王彩玲”。非常欣赏周迅在颁奖礼上直面尴尬年龄的率真。对了,组织者安排颁奖嘉宾时考虑有欠周全,颁奖嘉宾朱旭是蒋雯丽导演处女作的主演,老爷子也刚与蒋雯丽从釜山电影界载誉归来。安排他给另一位获奖者周迅颁奖,令人不解。
·最佳男主角。金鸡奖总是给那些大智晚成的非等闲壮年们以一夜花开的惊喜。中国影坛的好戏之爷们太多了,能不能出来凭造化。吴刚的造化不错。过去这二十几年,他大多数时间陷落在他媳妇岳秀清的光环之下,心态平和之余也憋着口气。不过说真的,即便是现在,我也认为他媳妇演戏的能耐比他大。时也运也命也。这几年,吴刚算是讨得个好彩头,先后和曹保平、陈凯歌、尹力、姜伟这样的重磅导演有了合作的机会,他真的不负老天眷顾,角色个个演得活色生香。可以说,老吴这几年的“遍地开花”托起了“铁人王进喜”,让幸福的雨点终于落在了自己头上。相比而言,另一位影帝候选张涵予只有两年前“独放一枝”的“谷子地”,对金鸡奖评委们脑细胞的冲击略显单薄。老吴的获奖感言太煽情了,让我想起多年前耳熟能详的几个词“理想,情操,爱情”。
·李玟演唱环节。唱【卧虎藏龙】主题歌时,如果在大屏幕上策划一个中国武侠电影的回顾,从胡金铨到徐克,从张华勋到何平,从李安到张艺谋,而不单单是炒冷饭的【卧虎藏龙】片段,是不是会更有震撼力?
·最佳编剧奖。开奖嘉宾郑洞天和马伊俐居然是中学校友,典礼导演组功夫做到家了。获奖影片【高考1977】是提名影片中编剧硬伤最多的一部。这个片子,题材不错,切入点不错,演员表演不错。但主要人物的逻辑安排都不到位,性格塑造也有失丰满,编剧难脱其咎。实在搞不懂较为公正的本届金鸡奖评委为何在这个奖项上集体脱线,难道是在搞平衡吗?这个奖应该颁给【立春】的编剧李樯。
·最佳导演。冯小刚。个人认为,什么时候冯小刚导演真正摆脱了深刻的自卑感,他才有资格成为中国的电影大师。当然了,自卑感与钱无关,人家冯导演不差钱。
·评委会编剧特别奖。【清水的故事】编剧程晓玲。这是一个让人击节叫好的评奖结果,说明金鸡奖评委不会忽视每一个弱势群体的智慧精华。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让我对昨日辉煌今日凋敝的农村题材电影重拾信心。
·评委会特别奖。【八月一日】。情理之中,意料之中。
·最佳影片奖。【集结号】和【梅兰芳】。两部电影貌似形态各异,实则相似多多,都是有关尊严的电影,都是多段式的叙事结构,都犯了前紧后松的毛病,都有一种文化观或文化思考的语焉不详。这固然与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有关,但更与创作者或者说导演的精神气质难脱干系。简单点说吧,一个书读得太多,书卷气足,难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另一个书读得太少,烟火气浓,自然“好行小慧,言不及义”。个人认为,这两部电影代表不了中国电影两年来的最高专业水准。即便我们日益远离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年代,但心中断不能忘却中国电影的传统情怀。我心目中的最佳影片是【立春】。
·歌曲【映山红】。歌曲选得不错,戴玉强和陈思思也唱出了气势,把典礼推向了高潮。但细节上仍有不足,比如应该给明振江厂长一个镜头,毕竟【闪闪的红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代表作之一。说起江西老区题材的电影,【闪闪的红星】并不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翠岗红旗】、【党的女儿】、【红孩子】更具有典型性。如果在典礼的某个环节,以联唱的形式推出这几部电影的插曲【我们的生活我们爱】、【兴国山歌】、【共产儿童团歌】,配以电影片段和于蓝等人的镜头,场面会更煽情。
·交接电影节会旗。可以再短点。
·主题曲【绽放】。歌曲写得好,有江西民歌的神韵。邓超的演唱让我对他刮目相看,全才啊。但一台晚会,有两个压轴歌曲,观众情感难免不连贯,值得商榷。
1981年,日本影评家佐藤忠男第一次见到了中国的大师级导演桑弧。之前他看过桑弧或编或导的【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哀乐中年】,推崇备至。初次见面,桑弧留给他的印象是淡然和寡言。作为世界上研究小津安二郎的头号专家,佐藤理所当然向桑弧推荐了当时并不为绝大多数中国电影人所知的小津。桑弧没有说什么,事情也就过去了。
一年后,佐藤再次遇到桑弧。桑弧主动告诉他:“小津的电影,我看过了。”践诺,而惜字如金。
这段往事,佐藤忠男后来记录在自己编写的【中国电影百年】中。言语中,难免有几分得意。毕竟,他既是小津电影的研究者,也是小津电影的推广者。能给桑弧这等级别的巨匠打开一扇窗户,怎么说都够得上一个谈资。
然而,事情真是这样吗?
还是把时间推回到1944年吧。这一年,佐藤忠男14岁,还没有写过一篇影评;桑弧时年27岁,推出第一部导演作品【教师万岁】。当年11月出版的【春秋】杂志,发表了桑弧为【教师万岁】写的创作杂谈。正是在这篇文章中,桑弧信手拈来般提到了小津的两部早期作品:【我们要爱母亲】和【父亲在世时】,并对其叙事技巧略加评述。看得出,桑弧对小津电影很熟,但并不以为然。桑弧真正欣赏的外国导演是刘别谦。顺便说一句,桑弧的这篇创作杂谈写得气象阔大,厚重无比,不输他的黄金搭档张爱玲。
38年后,桑弧不会忘记小津,也并未改变对小津电影的评价。他用平和的小津方式给了佐藤忠男一个满意的交代。
桑弧导演的谦和是出了名的。谦和的背后,是力量。
谢晋没有御用演员,这一点跟布列松有类似的地方。谢导过世后,张瑜说她曾参与过三部谢晋导演作品(【春苗】、【青春】、【啊!摇篮】),是与谢导合作次数较多的演员之一。没错,张瑜是幸运的,姜文、陈冲、潘虹也不过一次呀。我知道,还有几位演员跟谢导合作过三次或三次以上,他们是牛犇、方超、于明德、高博、冯奇等人。而与谢导合作次数最多的演员,很可能是上影厂的老演员韩涛。
说起韩涛,大多数影迷会觉得陌生。名字陌生,形象应该不至于太陌生。我说两个,一个是【李时珍】里的包乡绅,一个是【羊城暗哨】里的陈医生。想起来了吧,哪部戏里,他都是攒眉苦脸的样子,很少见他开心的笑上一次。论演技,那是一点都不含糊,可以称作“硬里子”了。说起来,上影厂像他这样的“硬里子”真不少,邓楠,于飞,董霖,丁然,夏天,齐衡,史原……,哪一个不是抢尽主角风头?
1948年到1949年的两年间,谢晋在上海大同公司任职,先后为吴仞之、郑小秋、何兆璋等人担任助理导演和副导演,期间拍过的作品有【哑妻】、【欢天喜地】、【几番风雨】、【二百五小传】、【望穿秋水】等。没有想到,除郑小秋导演的【二百五小传】外,韩涛出演了其余四部电影,更令我意外的是,他不是第一男主角就是第二男主角,与建国后专演配角甚至龙套的情况大相径庭。
1951年,谢晋作为长江影业公司的一员,首次担任导演,与其他三位导演共同导演了一部电影【控诉】。谢晋导演生涯的领路人之一何兆璋担任编剧,而另一位编剧的名气更大,就是中国话剧的先驱,后来成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的朱端钧。在本片中,韩涛第五次与谢晋合作,扮演一位老教授,与前几部比,角色分量逊色了很多。
1953年,谢晋进入上影厂担任导演,10年间拍了近10部影片。我看了其中的几部,也查了一些资料,韩涛应该没有参与过上述影片。韩涛最后一次参与的谢晋作品,是1965年出品的【舞台姐妹】,扮演一位法官。龙套角色,演员表上名都没有。【舞台姐妹】后,韩涛再也没有在银幕上出现过。
粗略一算,韩涛作为演员,最少与谢导有过六次银幕合作。算不算是个记录呢?
昨天晚上,看了电视录播的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对我来说,算是提前过节了。那么多熟悉的面孔,台上的,台下的,风采依旧。尽管他们当中没有一个认识我的,还是倍感亲切。没有这些执着的电影人,就没有中国电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电影在进步,中国电影的颁奖典礼也在进步。我知道,这台晚会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向你们致敬。按照惯例,我这个忠实的观众还是要胡言乱语一番,算是一家之言吧。正好凑成了13点,如果有不对之处,就当我是个13点吧。
1.&颁奖典礼比开幕式强。开幕式像【同一首歌】。
2.&两年的中国电影,翻来覆去奖励的就这几个片子,有点乏味。
3.&侯佩岑伶牙俐齿,巧舌如簧。不懂中国电影。
4.&经纬落落大方,举重若轻,做足功课,又进步了。
5.&徐静蕾的主持不如博客。相对文字来讲,语言不是她对外交流的最佳工具。
6.&三个人加一块,不抵一个倪萍。电影颁奖典礼对主持人的要求不一般,需要有真情,需要有头脑,需要有特色,需要懂电影。
7.【疯狂的石头】、黄渤、徐娇受委屈了。
增加缅怀环节,如何?过去一年逝世的孙道临、石羽、刘钊、李唐、谢衍等人应该用一个短片给予缅怀。
9.&假唱真的很假,百花奖颁奖典礼的观众真的不像春晚观众那样好糊弄。
终身成就奖陈强环节。主持人介绍词欠严谨。陈强可不是演了一辈子配角,从没演过主角的演员。即便是一般影迷,也知道他主演过新中国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稍资深点的影迷,还知道他主演过【白衣战士】、【一件提案】、【三年早知道】等等,都是第一主角或主要角色。
终身成就奖袁乃晨环节。可以做得更完美。如果请著名配音演员徐涛介绍袁老生平,是不是会更好?一来徐涛是新一代配音演员的领军人物之一,由他介绍中国译制片之父既是致敬也是传承。二来徐涛早在少年时代,就曾主演过袁乃晨导演的影片【向阳院的故事】,跟袁老颇有渊源。有噱头,有惊喜,岂不更好?还有,怎么对袁乃晨的故事片导演生涯只字未提?
还是袁乃晨环节。观众起立的时间太长了,主持人和舞台监督火候把握得不好。成龙大哥够意思,从头至尾都站着,由衷地鼓掌致敬。
结束曲,【但愿人长久】,歌选得不错,应时应景。但编排上有欠缺,气氛烘托的不好。我设想了一个场景,很好实现:由八位演员演唱,分为四组,渐次出场。第一组徐娇和张一山,第二组雷庆瑶和姚晨,第三组谢霆锋和成龙,第四组刘晓庆和秦怡。除第一组是少年演员外,其它各组都是上一代演员梯次带下一代演员。原因有三:一是代表几代中国电影人薪火相传,二是每组都有实力唱将,可以解决组内演唱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三是电影节本身就是电影人的节日,最后的环节应实现电影人的联欢和狂欢。老中青几代人演唱,演唱水平是其次的,临时排练即可。重要的是可以带动气氛,带动观众,带动老中青少几代演员,最大程度烘托中秋节的气氛和电影代代相传的主题。
大约是七年前吧,长影为三位老艺术家浦克、王启民、尹升山合办寿宴,颇为隆重。我偶然看到这事儿的新闻稿,随手查了查三位大师的资料。巧得很,他们都曾供职于伪满洲国的文化机构,尹升山曾是伪满洲国宫内府乐队的乐手,而浦克和王启民来自“满映”。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留意“满映”的历史点滴。“满映”是伪满洲国的电影机构,全称是“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从1938年到1945年,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拍摄过108部故事片(很抱歉,我一部都没看过,听说坊间有一部【迎春花】有盗,尚未找到)。这些打着“娱民”、“国策”旗号的电影,充当殖民主义者宣传工具的本质可谓众目昭彰,艺术质量相当粗劣,不用说,东北沦陷区的老百姓对之视若敝屣。“满映”的电影活动,历史已有公论,我就不再赘述。这里单表表“满映”出身的新中国电影人。在中国电影史上,这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一方面,“满映”培养和造就了他们的电影技能,给了他们谋生之术;而另一方面,这段不堪回首的从影史成为他们心中无法抹去的阴影,让他们在几次政治风暴中深受其苦。公平的说,他们都是正直善良的电影人。当初加盟“满映”的初衷很简单,无非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明星梦的向往,要知道,那时候他们大多还是十几二十岁的孩子。随后在逐渐看清殖民统治者的险恶居心后,他们开始觉醒和抗争,并最终选择了正确的队伍,从而成为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和重要力量。
&&&&&&&&&&&&&&&&&&&&&&&&&&&&&&&&&&&&张奕
看过【开国大典】吧,不知大家对屈武的扮演者有没有印象了?如果没有,那看过【两宫皇太后】吧,皇上老师的扮演者也是这位老先生。如果还没有,那我没招了,最近二十几年,这位老先生演过二十几部影视剧,也就这两个角色还算有点知名度。老爷子老有所为,倒也自得其乐,虽然他偶尔也会想起多年前他在“满映”当大明星的日子。他叫张奕,是“满映”重要的男明星之一。“满映”的演员分为多个等级,张奕是副参事级干部演员,属于最高级别。在“满映”的八年间,他拍了二十多部戏,其中有十部是主演,代表作是【黑脸贼】。建国后,张奕一度离开电影界,从事话剧表演,直到1980年才重返大银幕。前几年,年过八旬的张奕写了一本回忆录【满映始末】,很有资料价值。
&&&&&&&&&&&&&&&&&&&&&&&&&&&&&&&&&&&&&&
&&&&&&&&&&&&&&&
&&&&&&&&&&&&&&&&&&&&&&&&&&&&&&&
【寂静的山林】
&&&&她是我的哈尔滨老乡,入“满映”前是位电车售票员。“满映”的演员,绝大多数都是自家培养的。1937年11月,第一期演员训练所开学,录用了43名学员,上面提到张奕就是第一期中的佼佼者。而夏佩杰是21名女学员中的一个。在“满映”的女演员中,夏佩杰资格老,但级别较低,属于雇员。八年间,她甘当配角,很少有抛头露面的机会,风头都被她的明星老公浦克抢去了。解放后,夏佩杰在长影接着当配角,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演了几十个“大姐”、“大嫂”、“大娘”形象,光我看过的就有近二十个,印象最深的是她在【党的女儿】中扮演田华的二姐。1991年,夏佩杰病逝。
&&&&&&&&&&&&&&&&&&&&&&&&&&&&&&&&&&&&&&
&&&&&&&&&&&&&&&
&&&&&&&&&&&&&&&&&&&&&&&&&&&&&&&&
【寂静的山林】
相比夏佩杰,第一期女学员中的郑晓君要风光得多。还没毕业,就在“满映”第一部电影【壮志烛天】中扮演女主角,一夜成名。从此片约不断,先后在【大陆长虹】、【真假姊妹】、【都市的洪流】、【家】、【胭脂】等影片中担任女主角。郑晓君容貌出众,加之自幼习武,身手矫健,堪称亦动亦静,因此观众缘相当不错,影迷们丝毫不吝惜对她的赞美之辞:“满洲之花”、“满洲最漂亮的女演员”、“南湖女侠”、“古典美人”。1942年,郑晓君主演完【雁南飞】后,到上海发展,真的“雁南飞”了。然而,“满洲之花”并不适应外滩的水土,不久即告凋零。建国后,郑晓君先在北京从事话剧活动,1952年进入长影,演过几个不起眼的配角,1978年离休。我看过郑晓君在“满映”期间的电影剧照,相当养眼,不虚盛名。然后看她十几年后在【寂静的山林】中的银幕形象,失望至极。很难将眼前的中年妇女与当年的“古典美人”扯上干系。一朝春尽红颜老呀。
&&&&&&&&&&&&&&&&&&&&&&&&&&&&&&&&&&&&&&&&&凌元
对,就是她,“呱呱叫的水鸭子”。【黑三角】中的女特务连同她阴险的双眼和冰棍的叫卖声已深深嵌入我的记忆,永难磨灭。凌元的原名叫张敏,从影前是长春市的一名助产士。“满映”演员训练所的第一期女学员中,20岁的张敏算得上老大姐了。在“满映”第一部电影【壮志烛天】中,张敏扮演一位老母亲,为她一生的银幕形象定下了基调,从此与“花旦”、“青衣”之类的角色基本绝缘。张敏是“满映”级别最高的女演员,也是有影响的女演员之一。抗战胜利后,张敏先是参加护厂运动,后来又参与创建了东北电影公司,名字也由张敏改为凌元。解放后,凌元先后在长影和北影任演员,除了【黑三角】,她的代表作还有【平原游击队】和【锦上添花】。凌元目前已年过九旬,仍活跃在银屏之上,可敬可贺。
&&&&&&&&&&&&&&&&&&&&&&&&&&&&&&&&&&&&&&
小时候,对【党的女儿】中那个留港式中分的叛徒印象深刻,恨之入骨。多年后,当我在家人面前提起这个人时,我的姑姑几乎脱口而出“马家辉”。呵呵,地球人都认识他呀。再后来,知道“马家辉”叫李林。他是黑龙江省巴彦人,后搬家到哈尔滨,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李林是“满映”演员训练所的第一期学员,与张奕同期。与张奕相比,李林的演员级别要低一些,属于第二级别的干部演员心得。八年来,主演名单上几乎见不到他的名字。抗战胜利后,李林和众多“满映”同事一起参演了【松花江上】,扮演日本工头。后入北影当演员。李林堪称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力最旺盛的反派演员之一,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除【党的女儿】的“马家辉”外,还有【钢铁战士】、【虎穴追踪】、【地下尖兵】等片中的角色。到了七八十年代,观众仍能在银幕上看到李林的坏相,最经典的莫过于【黑三角】中的郎井田。1992年,李林病逝。
&&&&&&&&&&&&&&&&&&&&&&&&&&&&&&&&&&&&
&&&&&&&&&&&&&&&&&&&&
&&&&&&&&&&&&&&&&&&&&&&&&&&
&&&&【寂静的山林】&&
上世纪五十六年代,长影有位较活跃的演员,名叫侯健夫,先后在【内蒙古人民的胜利】、【民主青年进行曲】、【吕梁英雄】、【新儿女英雄传】、【古刹钟声】、【前哨】、【炉火正红】【烽火列车】等十余部影片中扮演配角。个人认为,侯健夫留短髭的形象比较帅,就像【怒海轻骑】中那个高大帅气的潘司令。没想到,侯健夫也是“满映”出身,而且是第一期演员训练所学员,那时他叫侯志昂。他在“满映”主演的影片不多,戏份较多的只有【胭脂】和【园林春色】。1943年底,侯志昂离开“满映”到华北电影公司当副导演,后来又在“中电三厂”和北影当演员,1955年底调长影剧团工作。另一个没想到的是,侯健夫英年早逝。1962年,他在上班途中遇车祸罹难,年仅42岁。侯健夫也是哈尔滨人,从影前曾在哈尔滨道外同记工厂当学徒,后又当过铁路职员。
&&&&&&&&&&&&&&&&&&&&&&&&&&&&&&&&&&&&&
这些年,看过的国产黑白电影不少,一二百部总归有了。所有这些电影的摄影师中,我认为无人能敌王启民。不信,你去看【独立大队】。看完后,你会明白北京电影学院为什么把它列为教材影片。摄影太讲究了,用王启民自己的话讲:“远景取其势,近景取其质。”用导演王炎的话讲:“既有逆光,也有侧逆光;拍摄出的人物既有剪影又有半剪影,很经看,也很耐人寻味。”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开拍前,王启民已经为数百个镜头各画了一张草图,也就是说他早已将每一幅画面、每一个机位、每一处用光烂熟于心。而我认为,比【独立大队】更牛的是林农导演、王启民摄影的【兵临城下】。摄影机刻画人物群像,这部电影算是登峰造极了。言归正传吧,王启民原来叫王福春,从影前是长春一家银行的职员。他不但是“满映”第一期演员训练所学员,而且是“满映”第一部电影【壮志烛天】的男主角。作为“满映”早期最红的男明星,他先后主演过5部电影。1940年,由于嗓音出问题,王福春放弃了演员工作,自降等级,改学摄影,几经磨练,终于在1944年成为最早独立拍片的中国摄影师。建国后,王启民任长影总摄影师。值得一说的是,王启民的导演水平也相当了得,出手不多,一部【人到中年】够了吧。从银行职员到大明星,到大摄影师,再到导演,王启民的人生,处处都是华丽的转身。
&&&&&&&&&&&&&&&&&&&&&&&&&&&&&&&&&&&&&&
&&&&&&&&&&&&&&&&&&&&&
&&&&&&&&&&&&&&&&&&&&&&&&&&&&&&&&&&&&&
【松花江上】
1938年3月,“满映”演员训练所招收第二期学员,这批学员中没有出现大明星,较知名的有女演员王丽君、叶苓、张晓敏,男演员张书达。男学员中还有一位后来成了“满映”导演,他叫王则,与张敏是“满映”鸳鸯谱中的一对。1944年,因反满抗日,惨死狱中。1938年4月,“满映”演员训练所又招收第三期学员,共49人,周凋就是其中之一。他出身于辽宁昌图的农民家庭,成年后在沈阳当英语教员。在第三期学员中,29岁的周凋是年龄较大的一位。从1940年起,周凋开始担纲主角,先后主演过【患难交响曲】、【家】、【黄河】、【黑脸贼】等影片,形象多变,在“满映”演员中算得上戏路较宽的一位。抗战胜利后,周凋先后在“长制”、“北影”、“长影”当演员,1956年1月病逝。在“满映”有影响的演员中,周凋是去世最早的一位。
&&&&&&&&&&&&&&&&&&&&&&&&&&&&&&&&&&&&
&&&&&&&&&&&&&&&&&&&
&&&&&&&&&&&&&&&&&&&&&&&&&&&&&&&&
& 【新局长到来之前】
浦克的从影史,几乎就是长影的历史。此言应该不虚。我们知道,“满映”是长影的前身,而浦克是“满映”最有影响的明星之一。抗战后,他又先后在东影、“长制”、长影担任演员,即便是在北影工作过几年,参演的也大多是东影的电影。粗略算了算,浦克拍过的电影有七八十部,说他是长影最高产的演员之一也不为过。他原名浦聿方,青年时在沈阳一家商店当学徒。1938年5月考入“满映”演员训练所第三期,同年底开始演配角。1941年,在【荒唐英雄】中首次出演主角,从此星运亨通,主演了【镜花水月】、【歌女恨】、【迎春花】、【绿林外史】等影片,其中【迎春花】的女搭档是“满映”最著名的女明星李香兰。李香兰称浦克双目传神,演技高超,是“永远的青年”。解放后,浦克堪称长影演员的旗帜,产量高,演技高,级别高,威望高。很多观众比如我,都是看浦克电影长大的,直到现在还难以忘怀【向阳院的故事】中的石爷爷、【英雄儿女】中的朝鲜老大爷。“二十二大明星”中,浦克本应占有一席之地,据说就是因为他的“满映”经历,才遗憾落选。近些年,重看或补看长影的老电影,总是能看到浦克,印象最深的是【新局长到来之前】的张局长。浦克的演艺生涯一直持续到世纪之交,2006年病逝。
&&&&&&&&&&&&&&&&&&&&&&&&&&&&&&&&&&&&
&&&&&&&&&&&&&&&&&&&&&
&&&&&&&&&&&&&&&&&&&&&&&&&&&&&&&&&&&&
【寂静的山林】
与王心刚配戏的女演员,有人称之为“刚女郎”。那么,最佳“刚女郎”是哪一位?王晓棠?抑或祝希娟?我心目中,二者皆不是,最佳“刚女郎”非白玫莫属。换句话说,王心刚与其他女明星的银幕交流都是体制内的,唯有在【寂静的山林】中与白玫的对手戏才是入情入理,无牵无绊。第一次看到白玫的银幕形象,最吸引我的是她的双眸,顾盼传神,风情万种,完全是京剧花旦的风范。后来一查资料,她果真是京剧演员出身。她本名白玫珍,早年在北京学习京剧,1938年加入华北电影公司,主演过京剧故事片【苏生】。后经“满映”女明星李明介绍进入“满映”,很快成为一线女明星,先后主演【有朋自远方来】、【如花美眷】、【龙争虎斗】、【黑痣美人】等十多部电影,有“妖艳美人”之誉。
“满映”后期,地位最高的女演员有两位,一位是张敏,另一位就是白玫。解放后,白玫除继续演员生涯外,主要从事配音工作,先后为【流浪者】、【蝴蝶梦】、【卖花姑娘】等300余部译制片配音。白玫和王启民是长影美满夫妻的代表,从“满映”时代相识结婚起,一起走过60年,直至1999年白玫去世。两人有过两次银幕合作,一次是“满映”时代的电影【晚香玉】,另一次是【甲午风云】,王启民担任摄影,白玫扮演慈溪太后。
&&&&&&&&&&&&&&&&&&&&&&&&&&&&&&&&&&&朱文顺
&&&&&&&&&&&&&&&&&&&&
&&&&&&&&&&&&&&&&&&
【寂静的山林】工作照。左起:朱文顺,白玫,王心刚,包杰
“满映”的电影风格如何,我无从考证,但看过【寂静的山林】后,我斗胆认为,这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满映”风格电影。起初,这完全是一种突发奇想,因为在这部电影中我嗅到一股气息,与我在哈尔滨的古旧日式、俄式建筑中感受到的气息别无二致。后来随着我对这部电影的了解,逐渐认证了我的论断。你看,【寂静的山林】的导演朱文顺,摄影包杰,演员白玫、郑晓君、贺汝瑜、侯健夫、李林、浦克、夏佩杰等人都是“满映”出身的电影人,建国后,恐怕没有哪一部影片比【寂静的山林】有更多的“满映”标签。朱文顺是辽宁金县人,生于1920年,从小学会一口流利的日语,甚至连日本民谣都能唱。凭着这一特长,1938年进入“满映”。先任剧务助理,后任导演助理。1940年,他与周晓波成为第一批独立拍片的中国导演,独立拍摄了【谁知她的心】、【她的秘密】、【劫后鸳鸯】、【豹子头林冲】、【芝兰夜曲】等十部电影。抗战胜利后,朱文顺先是协助金山导演【松花江上】,并担任了一个角色,后又独立导演了【小白龙】。解放后,朱文顺长期在长影工作,先后导演了【神秘的旅伴】、【寂静的山林】、【古刹钟声】、【两个小八路】、【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等二十多部电影,影片类型五花八门,有文艺片、战争片,也有反特片、儿童片。无论拍摄什么类型的电影,朱文顺都非常注重商业因素,注重票房,凡是他导演的电影,大多具有不俗的娱乐性和流行元素。1995年,朱文顺病逝。
&&&&&&&&&&&&&&&&&&&&&&&&&&&&&&&&&&&
小时候,看过两部【青松岭】,一部1965年出品的,一部1973年的,情节都淡忘了,只记得当时流行的一首儿歌与影片有关:“钱广赶大车,给我捎点货……”后来才知道两部影片的导演是长影著名导演刘国权。刘国权也是“满映”出身,跟朱文顺有所不同的是,在进入“满映”前,刘国权在上海有过一段短暂的演员经历。1940年11月,刘国权加入“满映”作导演助理。1942年,首次导演了【黑痣美人】,次年又导演了【碧血艳影】。1943年11月,刘国权离开“满映”,陆续在山东、天津、北京等地从事影剧活动。解放后,刘国权先是担任译制片导演,我们熟悉的译制片【夏伯阳】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他的杰作。1955年,他调任故事片导演,先后导演了【黄河飞渡】、【女跳水队员】、【青松岭】等十多部影片。1979年病逝。
&&&&&&&&&&&&&&&&&&&&&&&&&&&&&&&&&&&&
满映的导演大致分五个档次,一是副参事级导演员,二是职员级导演员,三是职员级导演手,四是准职员级导演手,五是雇员。中国导演中,只有张天赐是副参事级导演员,比朱文顺还高一个档次。张天赐的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是台北人,1909年出生。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都电影艺术研究院导演系。1938年,醉心中国电影的张天赐回国发展,进入“满映”。“满映”派他到日本东京日活公司学习一年,学成归来后担任副导演。1941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先后导演了【黑脸贼】、【白马剑客】、【百花亭】等多部影片。抗战胜利后,张天赐在“长制”工作,导演【哈尔滨之夜】。解放后,张天赐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主要从事戏曲片导演工作。1992年病逝。
&&&&&&&&&&&&&&&&&&&&&&&&&&&&&&&&&&&
提到聂晶,大家首先会想到【小兵张嘎】。是啊,夕阳下的白洋淀泛起金光,映照在嘎子黝黑的脸上——多么美好的画卷哟。在我心目上,中国黑白电影摄影师,除了王启民,接下来就是聂晶。您可能不知道,两人同出一个师门,以师兄弟相称。后来,一个是长影的总摄影师,一个是北影的总摄影师,私下里密切来往,交流心得。寻根溯源,聂晶也出身于“满映”。他的原名叫聂允中,辽宁锦州人。1940年7月,“满映”演员训练所第四期开学,次年3月结业。招生时有训练生27人,结业时只留下13人,其余均被淘汰。聂晶就是13个幸运儿之一。当了一段龙套演员后,聂晶觉得得有门赖以谋生的手艺,于是转入摄影科,从此开始一段传奇的摄影之路。聂晶担任摄影的故事片很多,【小兵张嘎】和【青春之歌】是其中的重要代表。然而,令人有些意外的是,聂晶本人最满意的作品并不是以上两部,而是一部不为人所知的戏曲片【野猪林】。
&&&&&&&&&&&&&&&&&&&&&&&&&&&&&&&&&&&&
1940年底,“满映”决定把演员训练所扩大为综合性艺术学府,名曰养成所,从只培养演员拓展为培养各项技术人才。第一期学员于1941年3月开学,共计54人。其中演出科(导演)中有位学员,日后成为中国电影科研界的泰斗,此人正是马守清。马守清的电影人生丰富多彩,很难总结归纳。当然了,主要成就还是在电影科研领域,但我们也不应该忘了他最初是名出色的摄影,曾担任过【留下他打老蒋】、【预防鼠疫】、【白衣战士】等影片的摄影师。后来又多次担任新中国重大庆典活动纪录片的摄影工作,称得上又红又专了。2006年,马守清病逝。
&&&&&&&&&&&&&&&&&&&&&&&&&&&&&&&&&&&&
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的美术师刘学尧也是“满映”养成所第一期学员,他是“满映”最早独立工作的中国美术师。后来他成为长影总美术师。说起来,长影的总摄影师王启民和总美术师刘学尧早在“满映”时期就合作过,这部电影名为【晚香玉】,是“满映”最后一部古装片。更巧的是,两人的妻子也同时出现在这部影片中,片中的第一女主角是王启民的妻子白玫,而第二女主角正是刘学尧的妻子寒梅。寒梅是“满映”后期的知名女星,跟刘学尧同为哈尔滨人。不幸的是,由于家庭出身问题,寒梅屡受迫害,于1956年凄然离世。刘学尧的其它作品还有【上甘岭】、【党的女儿】等。
&&&&&&&&&&&&&&&&&&&&&&&&&&&&&&&&&&&&&&&
1942年1月,“满映”养成所招收了第二期学员,学制两年,于1944年1月毕业。李光惠是这期学员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他是美术科的学员,毕业后从事放映工作,1945年改学摄影。在东影和长影期间,李光惠拍摄的故事片有【内蒙古人民的胜利】、【平原游击队】、【红孩子】等。1975年,李光惠开始做导演,第一部影片是与陆建华合作导演的【黄河少年】。在1979年,他与齐兴家合作导演并担任摄影的【吉鸿昌】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写下他电影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
“满映”出身的知名电影人中,有两位是遭遇车祸身亡的,一位是侯健夫,另一位是张翚。张翚也是“满映”养成所的第二期学员,毕业后在“满映”担任摄影手。在东影和长影期间,张翚先后拍摄了【怒海轻骑】、【未完成的喜剧】、【达吉和她的父亲】、【冰山上的来客】、【朝阳沟】等10多部影片。1972年,54岁的张翚突遇车祸身亡。
&&&&&&&&&&&&&&&&&&&&&&&&&&&&&&&&&&&&&
&&&&&&&&&&&&&&&&&&
&&&&&&&&&&&&&&&&&&&&&&&&&&&&&&&&&&&&【寂静的山林】
1942年12月,“满映”养成所招收第三期学员,1944年12月毕业。这期学员共72人,贺汝瑜是其中之一。解放后,他先后在北影和长影做演员。贺汝瑜做了一辈子演员,参加了数十部影片的拍摄,几乎没有演过一个主要角色。但很多观众仍对他独特的表演风格倍加推崇,尤其是对他在【刘三姐】中扮演的莫管家念念不忘。1987年,贺汝瑜突发脑溢血去世。
&&&&&&&&&&&&&&&&&&&&&&&&&&&&&&&&&&&&&
&&&&1942年,张天赐在关内古北口外景地拍摄一部古装片【黑脸贼】,主演是大明星张奕。为了赶进度,拍摄工作夜以继日连轴转。有天,劳累过度的张奕在拍摄现场晕倒。有位跑龙套的小伙子把他抬下来并精心照料。为报答这位龙套演员的救助之恩,张奕在张天赐筹拍下一部电影【白马剑客】时,特别推荐这个小老弟扮演主要角色。这个小老弟也不负众望,演的非常出色。这个小老弟名叫于景霖,据张奕晚年回忆,于景霖是“满映”养成所第三期学员,但我查了一些资料,并未看到他的名字。于景霖后来成了大导演,名字也改了,叫于彦夫。于彦夫的导演生涯长达半个世纪,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作,五十年代的【芦笙恋歌】,六十年代的【自由后来人】,七十年代的【创业】,八十年代的【黄山来的姑娘】、【十六号病房】,哪一部不是时代主旋律?他还是名出色的编剧,吕班导演的【新局长到来之前】即出自于彦夫的手笔。
&&&&&&&&&&&&&&&&&&&&&&&&&&&&&&&&&&&&&&&&
难道于洋也是“满映”出身的演员吗?没错,听我从头说起。他本名于延江,出生在山东龙口,1936年随母亲闯关东来到吉林省吉林市。1938年,于延江的大哥于延海考入“满映”演员训练所第三期,与浦克、周凋等人是同期学友。那年年底,老母亲放心不下大儿子,于是带着三儿子于延江来到“满映”找大儿子。谁知于延海此时已离开“满映”进关了。大儿子没找到,干脆就不走了,母子俩在“满映”旁边落了脚。于延江的母亲靠做棒子面大饼卖给那些独身演员来维持生计。1941年,“满映”导演周晓波拍摄影片【园林春色】。11岁的于延江被导演看中,扮演一名农村孩子。于延江第一次演戏就显露出不俗的天赋,深得导演欣赏。从此,于延江又陆续演了几部“满映”电影,成了小有名气的童星,其中在【好孩子】中担任第一主角,在【爱的微笑】中也是主要角色。光复后,于延江先是加入了东影,后因来不及随东影撤退而留在长春,加入金山领导的“长制”当演员。几经周折后逃离国民党统治下的长春,来到兴山与东影会合。在兴山,凌元、于彦夫等人都改了名字,于延江也想改名,立志开始全新的生活。陈波儿听说后,对于延江说:“听说你要改名?我看就叫于洋吧!怎么样?因为你长得也挺洋气的!”从此,“童星于延江”成为历史,而“于洋”开始在中国电影的大海里破浪远航。
&&&&&&&&&&&&&&&&&&&&&&&&&&&&&&&&&&&&&&
&&&&&&&&&&&&&&&&&&&&&&&
&&&&&&&&&&&&&&&&&&&&&&&&&&&&&&&&&&&
【松花江上】&&&&
需要说明一下,老影星王人美有个哥哥也叫王人路,但此王人路非彼王人路。这个王人路原是哈尔滨的著名话剧演员,走上银幕时已是“满映”后期。王人路在“满映”主演的电影并不多,有资料可查的只有张天赐导演的【百花亭】。但王人路的名气丝毫不逊于那些大明星。何以为证,试举一例:东影撤退时,于洋没跟上大部队,不幸被捕。一个国民党警察认出了他:“你演的电影我看过!你认识王人路吗?”于洋当然认识,因为王人路经常到于洋母亲那里买菜团子,把于洋当小弟弟看。警察建议于洋请王人路当保人。于是第二天,于洋就被王人路保了出去。“长制”成立后,金山筹拍第一部电影【松花江上】,在寻找男主角人选时,浦克推荐了王人路。王人路果真演得很成功。也正是在拍摄这部电影时,王人路摔断了腰椎,从此病退上海,瘫痪在床。尽管如此,王人路在解放后仍拖着瘫痪的身体参加了一部电影的拍摄,即白沉导演、孙道临、上官云珠主演的【南岛风云】。在此片中,王人路扮演一位游击队伤员,镜头很少,一句台词也没有。1978年,王人路去世。
&&&&&&&&&&&&&&&&&&&&&&&&&&&&&&&&&&&&&
&&&&&&&&&&&&&&&&&&&&&&&
&&&&&&&&&&&&&&&&&&&&&&&&&
【松花江上】中的莽一萍与朱文顺
长影1956年出品的反特片【虎穴追踪】中,有两个女特务形象,一个是叶琳琅扮演的资丽萍,一个是莽一萍扮演的米如珍。相比之下,还是莽一萍的表演更具说服力,给观众的印象也更深刻。1929年出生的莽一萍加入“满映”时年仅15岁,那时她叫莽依萍。次年即在【紫丁香】中担纲主演,但该片因“满映”垮台未能完成。“长制”阶段,莽一萍在【松花江上】担纲主要角色。当时年方18的她扮演女主人公的母亲,形象、神态、语调、肢体语言均非常符合人物年龄。那时她的艺名是依萍。这部戏中,31岁的浦克扮演爷爷,27岁的朱文顺扮演父亲,而年已29岁的张瑞芳扮演女儿。解放后,莽一萍在北影当演员,由于形象关系,扮演的角色多是反派,除了【虎穴追踪】,她在【前哨】中也扮演了一个女特务形象,同样深入人心。1990年,莽一萍病逝。
&&&&&&&&&&&&&&&&&&&&&&&&&&&&&&&&&&&&&&&
1942年,“满映”的编导演们利用拍片间隙,排演了一部话剧【遥远的风沙】,观众踊跃,几乎场场爆满。这部话剧的编剧是张英华,导演刘国权,主要演员都是当红的明星,有浦克、张奕、张敏等人。1944年,因为这部话剧,张英华被日伪以“思想犯”的罪名逮捕。一年后才获释。张英华早年在日本攻读电影剧作专业,回国后入“满映”任脚本员。主要成就在话剧和文学创作方面,并没有电影剧作搬上银幕。1945年,张英华受中共地下党委派,团结进步职工,成功完成了护厂工作。同年10月,东北电影公司成立,张英华当选为总经理。这时,他的名字已改为张辛实。解放后,张辛实主动要求离开领导岗位,改做导演工作。他导演的影片有【花木兰】、【关不住】、【羌笛颂】、【祭红】等。1984年病逝。
&&&&&&&&&&&&&&&&&&&&&&&&&&&&&&&&&&&&&&&&包杰
原名包万勤,1942年入满映担任摄影助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摄影师。解放后的十几年中,包杰堪称朱文顺的御用摄影师,为朱文顺执导的【寂静的山林】、【牧人之子】、【烽火列车】【南海的早晨】、【冰雪金达莱】等片担任摄影师。2002年去世。
&&&&&&&&&&&&&&&&&&&&&&&&&&&&&&&&&&&&&&
1941年入“满映”。本人在【龙套的最高境界】中对他有过详细介绍。1999年去世。
&&&&&&&&&&&&&&&&&&&&&&&&&&&&&&&&&&&&&&
&&&&&&&&&&&&&&&&&&&&&
&&&&&&&&&&&&&&&&&&&&&&&&&&&&&&&&&&&&&&&
【松花江上】
1944年入“满映”制作部录音科,当一名录音助理员。1947年,在【松花江上】扮演一个日本鬼子,从此一发不可收,几十年中扮演了十个日本鬼子形象,人称“鬼子王”。1994年去世。
&&&&&&&&&&&&&&&&&&&&&&&&&&&&&&&&&&&&&&
1942年,与于洋等人一起出演过一部反映学生生活的“满映”影片【爱的微笑】。解放后,李唐是北影演员,几十年来多是担任默默无闻的配角。年轻时他的形象和演技并不突出,反而是步入中老年后的几部戏比如【甜蜜的事业】、【骆驼祥子】、【爱情麻辣烫】、【大城小事】等给人印象颇深。尤其是后两部戏中的儒雅老人形象,在近期中国影坛独树一帜。2008年,李唐悄然离世。
&&&&&&&&&&&&&&&&&&&&&&&&&&&&&&&&&&&&&&&
“满映”养成所第一期技术科(录音)学员,解放后担任【上甘岭】、【甲午风云】、【兵临城下】等数十部影片的录音工作,曾任长影总录音师。
&&&&&&&&&&&&&&&&&&&&&&&&&&&&&&&
阎德魁 孙景明 文玉璋
“满映”养成所第一期技术科(摄影)学员,毕业后担任“满映”摄影手,解放后在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等单位担任摄影师。
【小城之春】诞生60周年的春天,主演石羽走了。
2月25日午夜,我又一次把【小城之春】的碟片放在碟机里,这个动作我大概重复过100次了。于我来说,欣赏【小城之春】,起初是仪式,后来是慰藉,如今已成了下意识。我真正热爱中国电影,是从【小城之春】开始的。
片名推出,作曲黄贻钧的中国风甫一响起,黑白斑驳的影像顿时有了生命。韦伟踩着不变的步伐来了,一顿一摇的,死灰般的寂寥和惆怅在她梦呓般的独白中弥散开来……真的困了,我很快进入半梦半醒状态……朦朦胧胧间,传来崔超明的声声呼唤:“少爷,少爷……”我知道,石羽就要出场了。努力想睁开眼睛,徒劳。于是,沉沉睡去,到底没有看见他。
第二天,北京的朋友告诉我,石羽走了,就在前一天。不会吧,难道昨天的偶然真的是某种征兆?难道他的离世真的被我感应到了?无论如何,这算是我与石羽,与【小城之春】的缘分吧。多少年了,在我心目中,石羽永远是那个羸弱的中年人,站在破败城墙上,目送远行的朋友。微风吹过他脚下的荒草,时间在他耳畔匆匆流逝。如今,他目送的故人不会再回来了,他也走下了城墙。我的心中只剩一座空城。
我对石羽扮演的戴礼言有天然的亲近,无论是家国巨变后他的麻木和无力感,还是他卑弱人生中的自弃和自尊,都于我心有戚戚焉。【小城之春】是费穆的精神自传,戴礼言和章志忱就是他两个飘荡的灵魂,在某个春天某个小城里的断壁残垣中邂逅,既暗自争斗,又都退避三舍。矛盾重重的费穆最终让戴礼言灵魂附体,于是该来的来,该去的去,小城重归和谐;或者说,戴礼言就是费穆自己,【小城之春】是他的一次超时空自我拯救,他试图让十年前的自己回到未来,化身医生章志忱,帮他摆脱现时的疾患,但终究没有找到回春的良药。从这种意义上说,戴礼言是【小城之春】的灵魂。五位演员中,石羽同样是灵魂。并不是因为他是唯一的名角、大演员,而是他精心营造的角色“气息”无比准确,无比真实,混杂着书腐气、草药气和冬天残留的朽气。正是这种“气息”沉淀为灰色的颜料,为费穆以虚喻实的水墨山水铺就写意的底色。有时我会猜想,换个演员演礼言,会是怎样?不敢想象。何止是石羽,【小城之春】的五位演员都是不可替换的,她就是春天红的花,他们就是春天绿的草,当然了,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石羽的电影生涯,不止一部【小城之春】。他之前和之后的电影,我几乎都看了,老上海时期的【天堂春梦】、【八千里路云和月】、【艳阳天】,建国后的【风暴】、【樱】、【第二次握手】,都没有超越戴礼言的角色。即便如此,也绝对异于寻常,比如汤晓丹导演的【天堂春梦】,他是男一号,和蓝马、上官云珠这样的戏精飙戏,丝毫不落下风;还有【风暴】,他扮演反派,同样驾轻就熟,连主演金山都自愧不如。石羽是这样的演员:无论在哪部戏里,他永远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一定是最出色的演员之一。我还觉得,石羽在电影表演方面的潜力远未释放,凭借独特的气质和天才的领悟力,他完全可以成为落拓、迂执文人的最佳代言。遗憾呀,年轻时,他应演方鸿渐,壮年时,他该演孔乙己。
石羽并不是主流电影演员,尤其是建国后主要从事戏剧表演并长期担任行政管理工作,极少触“电”。但电影界依然给予他足够的尊重,远的不说,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的华表奖颁奖典礼上,他和汤晓丹、顾也鲁、舒适、王为一等几位九十以上资深影人通过电视发表祝福感言,何等荣耀,何等威望。然而刚刚过去的话剧百年,石羽却被忽视了。不仅未见与他有关的纪念活动,连篇像样的人物专访和电视专题都没有。如果有,算我孤陋寡闻。毫不夸张的说,石羽是中国话剧界的泰斗,是中国话剧的先驱和拓荒者之一。还是回到73年前吧,1935年,曹禺第一部也是最优秀的话剧作品【雷雨】在内地首演,21岁的石羽作为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的一员参与了演出,扮演鲁贵。当时的评论认为他是表现最出色的演员之一;再回到1939年,另一位话剧巨人老舍第一部话剧作品【残雾】在重庆首演,刚刚加入中国万岁剧团的石羽扮演杨茂臣,时年25岁。能同时参与曹禺和老舍话剧处女作首演的演员,世上能有几人?1942年,郭沫若的话剧代表作【屈原】在重庆首演,演员阵容空前鼎盛:金山、白杨、顾而已、张瑞芳、周峰、丁然、施超、苏绘……28岁的石羽扮演主要角色之一、屈原的弟子宋玉(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帅哥)。演出引爆山城,主要演员功不可没。郭沫若欣然为石羽题诗:宋玉悲秋情调哀,人生一憾是多才。奈何风色分王庶?长恶谀辞自此开。抗战时期重庆的话剧活动是中国话剧史上颇为浓重的一笔,石羽是其中最活跃、最出色的演员之一;1950年,解放后老舍第一部话剧作品【方珍珠】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36岁的石羽担任导演。石羽作为话剧艺术家,与老舍先生渊源颇深,除导演这部【方珍珠】外,还先后参加过老舍先生的【残雾】、【国家至上】、【西望长安】、【全家福】等话剧的首演;1958年,金山编导的话剧【红色风暴】在北京首演,44岁的石羽扮演反面人物白坚武。话剧上演后轰动全国,北影厂于次年将其搬上银幕,更名为【风暴】,石羽仍扮演白坚武。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金山曾高度评价:“不温不火,却深刻揭示了人物内心活动。”1980年,青艺重拍夏衍名剧【上海屋檐下】,时年66岁的石羽再次扮演36岁的男主人公林志成,荣获观摩演出荣誉奖。不难发现,如果把五十年来石羽华丽的艺术瞬间串成线,就是半部中国话剧史。
说到这儿,忍不住提一提刚刚过去的话剧百年。相比中国电影百年庆典,去年的中国话剧百年纪念活动实在差强人意,在某些环节上充满了误读、曲解、偏见、荒唐和无知。在这里,我不想探讨话剧百年的历史文化意义,只是以粗懂话剧史常识者的角度说上两句:中国话剧百年,不是某所剧院的历史,不是某几位经典话剧参与者的回顾史,不是当今某些话剧明星的成名史,而是整个中国几代话剧工作者的百年艺术实践。我们不该遗忘那些天津、上海、香港、台北、武汉、哈尔滨、辽宁、广东等地卓有成就的话剧艺术团体,不该遗忘那些低调做人却有卓越艺术成就的话剧艺术家们,比如石挥、蓝马、魏鹤龄、陶金、舒绣文、王秋颖、钟景辉……当然还有石羽。可悲的是,本应隆重庄严、激动人心的话剧百年庆典就这样带着遗憾草草结束了;可笑的是,话剧百年的话剧舞台,唱主角的是那些以低能呱噪换廉价掌声的所谓先锋话剧、恶搞话剧。算了吧,台上的跳梁小丑们,洗洗睡吧,还没弄懂什么是现代哪,就饶了后现代吧。话剧表演,这是门专业,是需要在戏剧学院老老实实学上四年的。有时间,建议你们去看看石羽、舒绣文们是怎么演话剧、演电影的。人虽走,影像还在。
再说说国家话剧院发布的讣告。这篇讣告,有关石羽生平的介绍不全面,也不专业。首先不必写“曾与赵丹、白杨、金山等同台演出”字样。客观的说,石羽在话剧方面的整体成就高过赵丹、白杨,在电影方面的整体成就高过金山。如写新闻报道,提及上述字样尚可,毕竟赵丹等人的知名度高于石羽,这么写,可以提高读者的关注度;而作为讣告,文字则应更严谨、更洗练、更公正,上述字样实属多余,不如写“曾在曹禺、老舍、费穆等人的多部作品中担任主要角色。”其次,讣告提及的石羽主要话剧作品不全面。准确的说,石羽的主要话剧作品应包括他的表演和导演作品。在讣告中,没有提到石羽最著名的表演作品【屈原】和导演作品【方珍珠】,殊为遗憾。另外,讣告中提及的电影作品是【小城之春】和【八千里路云和月】。【小城之春】无可厚非,但【八千里路云和月】并不是石羽的代表作,他在片中连配角都不算,属于龙套了。不如换成【天堂春梦】或【风暴】。很显然,这篇讣告的作者对于自己剧院的前副院长缺乏足够的了解,概括提炼能力也不敢恭维,从而造成讣告的水准与中国顶级话剧团体的地位不太相称。好在石羽宽厚豁达,相信天堂里的他看罢后,一定是一笑而过。
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着石羽,总觉得有他在,中国的电影和话剧领域就多了份厚重,江南小城城墙上那苍凉的背影也多了份坚韧和希望。凡是有他出演的电影,哪怕是跑龙套的【夜店】和【革命家庭】,我都看了又看,静静欣赏,静静体味岁月流逝、青山依旧的感动。
石羽选择在这个春天与我们告别,我心怆然。中国又少了位顶级的表演艺术家,那部电影、那座小城、那个春天的道德之美从此不见完美的现实版本。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人间的悲喜剧还将一幕幕上演,中国话剧也从此开始书写没有石羽的新百年史,而我,对这一切,已经不再感兴趣了。
“最爱老影星陈强”博友:
您好!欢迎您光临我的博客,谢谢您对我的鼓励。这个博客的所有拙作,纯属我的业余爱好,平时写着玩,写完后存在电脑中,又怕电脑崩盘,于是粘到网络上,不系统也不专业,您见笑了。看得出,您是老电影的专家,提出的问题很资深,也很有挑战性。说实话,我感觉自己欠缺回答这些问题的资格,毕竟我不是电影圈内的人士。但是您的真切之情,让我无法推辞,只好硬着头皮,就我所知道的一些情况与您交流,不当和不全面之处,请您见谅,也请光临博客的诸位老师指正。
第一个问题:【球场风波】的演员温锡莹(1920),崔超明(1918),钱千里(1915)是否确实健在?如都健在,可否给我一些确切的新闻资料。
答:据我所知,三人都健在。关于钱千里的近况,您可登陆江平导演的电影网博客/blog.php?do-showone-tid-1594.html,那里有精彩的介绍文章。崔超明原在上影,后来去了长影,晚年定居广州,前几年接受过几次电视采访,看上去身体尚可。在舒晓鸣著【石挥的艺术世界】中,有崔超明专访的详细资料。温锡莹参演和配音的电影,我看过不少,很欣赏,但一直无缘看到有关他近况的新闻资料。
第二个问题:【编辑部的故事】饰演陈主编的老演员吕齐的年龄,近况?
答:人艺老演员吕齐生于1925年,今年83岁。年事已高,基本不登台了。偶尔参加社会活动,去年【编辑部的故事】中老刘的扮演者张瞳去世后,吕齐接受过记者的采访,回忆老友和同事的生活点滴。
第三个问题:香港女演员陈云裳的近况?
答:准确的说,陈云裳是上海老演员,她的银幕黄金年代是在上海渡过的,我看过她主演的【木兰从军】、【家】,形象气质俱佳。息影后,陈云裳移居香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张善琨的盛邀下,她在香港短暂复出过。最近几年她的新闻很少,倒是她的丈夫——著名医学家汤于翰博士的义举屡见报端,汤博士近年连续为家乡宁波出资捐建了几所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陈云裳默默在背后支持,功不可没。
第四个问题:老演员汤化达,夏天,铁牛,李恩琪,柏李,赵明,陈立中是否还健在?
答:夏天于2005年去世,柏李于2007年去世。李恩琪年过九旬,非常健康。铁牛前几年患上了中风,不知近况如何。陈立中和汤化达的近况,我不太了解,但去年我看过陈立中的电视采访,与银幕形象相比,变化不大。我不知道您说的是哪个赵明?老演员中,我没听说过赵明这个人。可能您说的是【三毛流浪记】和【铁道游击队】的导演赵明吧,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第五个问题:除了老兔崽子先生所说的21位90岁以上老演员外(后11人为我所提供),是否还有健在的九旬老戏骨?
答:我知道的,还有几位:出演过【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影片的陈立中(1916年生),出演过【小兵张嘎】等影片的陈志坚(1917年生),出演过【东进序曲】等影片的李恩琪(1917年生),出演过【阿混新传】等影片的吴媚媚(1918年生),老来红的北影演员黄素影(1919年生),此外,还有香港的老演员石坚(1913年出生),他是早期黄飞鸿电影的第一反角,还曾在【射雕英雄传】中扮演过裘千仞。另外,您提到的21位90以上老演员中,韦伟的年龄可能有误,据韦伟自己说,她生于1922年。并非某些资料所说的1918年。
顺便说一下,我也非常喜爱老影星陈强。最欣赏他在【三年早知道】中的表演,“赵满囤”的形象超过了“黄世仁”和“南霸天”。
&&&&&&&&&&&&&&&&&&&&&&&&&&&&&&&&&&&&&&&&&&&&&&&&&秋风
&&&&&&&&&&&&&&&&&&&&&&&&&&&&&&&&&&&&&&&&&&&二〇〇八年二月二十四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有几个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