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客房控制系统增加一个住8人,减少一个住9人,原来几个房

某校组织学生夏令营,订了几间房,如果再增加一间房,则每个房恰好住8个学生,如果减少一间房,每个房间住9明学生,问这个学校原来订了多少间房
某校组织学生夏令营,订了几间房,如果再增加一间房,则每个房恰好住8个学生,如果减少一间房,每个房间住9明学生,问这个学校原来订了多少间房
解:设这个学校原来订了X间房。
(X+1)X8=(X-1)X9
8X+8=9X-9
&9X-8X=8+9
&&&&&& X=17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转:进一步舒缓转售组屋需求
新措施禁永久居民出租整间组屋
进一步舒缓转售组屋需求 新措施禁永久居民出租整间组屋
李静仪 杨漾 黎远漪 杨萌 ()
  组屋转售市场持续炽热,政府从即日起推出新措施进一步舒缓需求,包括禁止拥有组屋的永久居民出租整个组屋单位。另外,新的执行共管公寓(Executive Condominium,简称EC)项目的发展今后也将受到限制,以确保中等收入国人继续负担得起EC。
  这是政府在短短半年内再次限制永久居民出租整个组屋单位,以确保这类买家购买组屋是用来自住,防止有人借此赚取租金或者当成投资。
  建屋发展局在去年7月11日起收紧条例,当时规定只有不曾出租过组屋的永久居民屋主,才能在组屋过了三年至五年的最低居住年限后获准出租整个单位,出租期限从原本的最长三年改为一年。
  从即日起,永久居民屋主即使住满最低居住年限后也不能出租整个组屋单位,在条例生效前已获准出租组屋的屋主在租约到期后不能再续约。目前获准出租整个组屋单位的永久居民屋主约有2300个。
  此外,永久居民今后也不能再同时拥有组屋和私宅,已拥有组屋的永久居民若购买私宅,得在半年内出售组屋。若私宅还在兴建中,屋主须在新屋取得临时入伙证(TOP)或法定完工证书(Certificate of Statutory Completion)半年内卖掉组屋,视何者为先。
  永久居民向来只能在公开市场购买转售组屋,而且不享有津贴。目前约有4万9000个组屋单位的屋主是永久居民家庭,占总组屋数量的5.8%。同时拥有组屋和私宅的永久居民则约有1200个。
组屋贷款条例收紧 是确保组屋自住原则
  另外,新组屋和转售组屋的贷款条例也将收紧,金融管理局从即日起,规定向银行或金融机构借贷的买家每月偿还贷款比例(Mortgage Servicing Ratio)不可超过每月总收入的30%;向建屋局借贷者,贷款与月入比率顶限则从40%降低到35%。
  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在记者会上说,上述两项新措施是要进一步强调组屋应该是买来自住的原则,他也相信禁止永久居民出租整个组屋单位等条例将有助抑制转售市场不断攀升的需求。
  他说:&转售组屋买家往往会向银行贷款,而不是直接向建屋局借贷,我们欢迎(金融管理局)收紧贷款条例,因为过度借贷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另外,从今年7月1日起,购买屋契少过60年的组屋买家,在申请建屋局贷款和使用公积金购买组屋时,也将同私宅一样受到限制。
EC发展受管制
  至于近来备受争议的EC项目,今后EC每个单位最大总分层面积(strata floor area)不可超过160平方米,新项目的额外私有空间和天台也将被视为总建筑楼面(Gross floor area,简称GFA),发展商也得为这些空间支付发展费,其他非有地住宅发展项目也将受影响。
  此外,政府也规定,新EC项目的双钥匙单位以后只能卖给多代同堂家庭。从政府售地计划中标得新EC地段的发展商也只能在标得地段15个月后或有关项目地基工程竣工后(视何者为先),才能够把项目推出市场销售。之前已成功标到地段的发展商不受影响。
  许文远说,上述措施是要让EC计划&回到正确轨道&上,他已提醒发展商不要忽略了政府推出EC是为了让家庭收入低于1万2000元者也负担得起共管公寓的用意。
  近来发展商纷纷推出超大EC单位,价格也屡创新高,在不久前推出销售的淡滨尼&超级EC&CityLife@Tampines更是叫价205万元,引起各界关注,有些人也质疑建屋局是否应继续推出受津贴的地段让私人发展商兴建EC。
  不过许文远昨天强调,EC是为新加坡人而建的,是用来&保护&新加坡人能以较低价格拥有私人公寓的&好计划&。
许文远:EC是确保国人低价买公寓的&聪明计划&
  发展商在去年一口气推出十个新执行共管公寓(Executive Condominium, 简称EC)项目,不仅掀起疯狂热潮,更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但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强调,EC是为新加坡人而建,是确保新加坡人能以较低价格拥有私人公寓的&聪明计划&。
  许文远昨天在记者会上说:&EC其实是不错的计划。EC就如同私人公寓,但首五年到十年专留给新加坡人住。
  &它由私人设计师设计、私人发展商建造,但因首五年至十年设有拥屋权的限制,因此这些地段推出给发展商竞标时,发展商其实是以比一般私人公寓地段便宜三四成的价格买下这幅地。&
EC价格五年至十年后 会上升至私宅水平
  也正因此,所省下的费用能让新加坡人受益,以较低廉的价格购买EC。
  许文远进一步解释:&因为外国人与本地永久居民在(EC建成后)最初五年不能购买EC,所以它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确保新加坡家庭(能够拥有公寓)的计划。
  &我们是以这种方式来帮助中等和中上收入的家庭能以低于市场、低于私人公寓的价格,购买公寓。在购买EC五年至十年后,它的价格也会上升至一般私人公寓的水平。
  &我们有12年至13年推出EC的经验,数据也确实证明如此。&
  去年,发展商一口气推出十个新EC项目,共5615个单位,创下历来最高纪录。
  叫价205万元、位于淡滨尼中心附近的CityLife@Tampines超大EC单位,在去年12月29日推出销售短短一个多小时内就找到买家,其他20多个售价超过100万元的大单位也被抢购一空。
许文远(左)认为,新一轮降温措施可缓解目前组屋转售市场出现的需求上涨现象。他同时向新加坡人保证,每个人都能&居者有其屋&。右为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叶振忠摄)
榜鹅东区补选期间推出新措施?
尚达曼:课题已研究了几个月
  政府在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推出大幅度降温措施,但这段时间又适逢榜鹅东区补选,不禁让人对这两起事件产生联想。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否认了补选在这方面的影响。
  尚达曼说:&我们已花了好几个月来研究这个课题,过去一年来,我们关注着市场的走势,所以想看看去年最后一季的市场表现数据。几个星期前,新措施的框架其实已拟定好,只是不断地在调整。直到最后一季的市场表现数据出炉后,大家觉得已作好了降温政策出台的准备。&
  尚达曼强调,政府非常关注私宅和组屋转售市场的价格回升现象,因此这次推出的降温措施比起以往,意义更显著。除了推出一些&非常规措施&外,也紧缩贷款限额。他说,政府将在市场形势走软后再对措施进行评估。
许文远保证: 每名国人都能 &居者有其屋&
  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相信,新一轮降温措施可缓解目前组屋转售市场出现的需求不断上涨现象。他同时向新加坡人保证,每个人都能&居者有其屋&。
  他说:&市场最终要按照供应与需求的规律运作。永久居民虽只能购买转售组屋,但他们的确占了总买家人数一个相当大的部分。如果我们有能力抑制需求,供需失衡的问题应该可以进一步缓解。&
  政府昨天第七次推出房产降温措施,永久居民不能再出租整个组屋单位,在购买私宅后六个月内须出售组屋,同时缩紧贷款与收入比例顶限。
  在之前多轮措施的影响下,被视为转售组屋市场晴雨表的溢价中位数(median COV)从2011年底开始逐步下滑,去年首两季都保持在2万6000元,似乎让人看到组屋转售市场降温的迹象。不过这项数据去年第三季反弹至三万元后,涨势持续到年底。
  建屋发展局日前公布去年第四季组屋转售价指数的预估数据。上一季组屋转售价指数上涨2.5%,是过去一年来的最高涨幅。指数也攀升到历来的新高,从去年第三季的197.9点,涨至202.9点,首次突破200点大关。
新住宅只是暂时供需不平衡
  许文远指出,政府近年来加大力度兴建新住宅单位,目前供需不平衡只是暂时现象。他说:&目前,本地有20万个组屋和私人公寓单位正在兴建当中,这是相当大的一个数目。而这些新单位将在未来两到四年间完成,所以现在的供需不平衡到时应会有所改善。&
  现阶段的住宅单位供应出现暂时短缺,价格也越来越高,有些人担心他们永远无法实现拥屋梦。许文远在记者会上再次向国人保证,即使人口不断增加,政府也将有足够的房屋供应,让每个人都能居有其所。他也希望通过这次推出的措施,尽快协助市场达到供需平衡。
  新一轮的措施主要针对永久居民,但目前也有不少国人同时拥有组屋和私宅,并把整个组屋单位出租。至于日后是否也会限制新加坡人出租整间组屋,许文远表示将采取观望态度。
若买超过一房地产 买家须准备更多现金
  购买房地产时能借的贷款额将随贷款与价值比率的收紧及首期付款额增加而减少,让人在买第二套或更多房地产时须掏出更多现金。
  购物者能向金融管理局批准的金融机构申请的贷款额是跟房子价值挂钩。目前,手上还有一份或更多未还完房贷者,如果购买第二套或更多房地产,贷款与价值(Loan-to-Value)比率都是在60%以内。比率越低,申请者能贷的款额也就越少。
  为遏制一些人在自住之外又买多一套或几套房地产做投资,政府宣布通过两大管道提高购买者须缴付的现金,新措施都在今天生效。
  其中,贷款与价值比率将收紧,如果是购买第二套房地产,这个比率降低到50%以内,如果是购买第三套或更多房地产,这个比率限制在40%。
  如果贷款期超过30年,或者购屋者打算缴付贷款至65岁以后,贷款与价值比率顶限更进一步收紧至只有30%(第二套房地产)或20%(第三套或更多房地产),也就是买家得支付至少八成的现金。
  同时,买家须以现金支付的最低首期付款(down payment)也提高,手上有超过一份未还清房贷的个人购买者,现在须缴的首付是估价限额(valuation limit)的25%,比之前的10%增加许多。估价限额是屋价或估价中较低者。
  已经还清房贷者如果再买第二套或更多单位,所须支付的首付仍然是5%,如果贷款期超过30年或打算缴付贷款至65岁以后则是10%。
  那些贷款向发展商直接购买执行共管公寓(EC)或购买组屋者,将不受新措施影响。
  据本报日前报道,本地持有超过一个房贷者比率近年增加,从2007年7月的9.66%增加到去年截至7月的12.54%,约5万5701人;在超过一个房贷中,包括组屋贷款的人数比率也同时从16.46%提高到18.41%,即1万零255人。
《联合早报》(编辑:梁嘉芪)
转:新一轮房地产降温措施出台
新一轮房地产降温措施出台
  政府昨天多管齐下,通过收紧贷款、提高印花税、限制组屋出租等条例,为组屋、执行共管公寓、私宅和工业房地产市场推出新一轮降温措施。
  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和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昨天傍晚临时召开记者会,宣布了这一系列降温措施。但是,他们都强调政府采取自2009年以来的第七轮降温措施,并非要&拖垮市场&。
  从今天起,外国买家的额外买方印花税(Additional Buyer&s Stamp Duty,简称ABSD)将从之前的10%增至15%。原本不受买方印花税影响的购买首间组屋或私宅的永久居民,以及购买第二套私宅的新加坡公民,现在也都得分别支付5%和7%的额外买方印花税。
  至于购买第二套或更多住宅的永久居民,以及购买第三套或更多住宅的新加坡公民,现在也都一律得缴付10%的买方印花税,大幅高于目前的3%。
  在组屋市场方面,政府也推出措施,以进一步舒缓市场对转售组屋的需求,这包括禁止拥有组屋的永久居民出租整间组屋,若购买私宅就得在半年内出售组屋。
  非首次买家的房屋贷款顶限(Loan-To-Value,简称LTV,即贷款占房价比值)也进一步调低,而他们购屋的现金房贷首付也从之前的10%剧增至25%。
  购买私宅和购买新旧组屋的贷款条例也收紧,规定向银行借贷的买家每月偿还贷款的比率不可超过月入的30%。向建屋发展局贷款者的偿还比率则从40%降至35%。
  新的执行共管公寓(Executive Condominium,简称EC)的发展也将受到限制。EC项目的双钥匙公寓日后只能卖给多代同堂家庭,而且每个单位的最大面积不可超过160平方米。
首次介入工业房地产领域
  此外,所有私宅和EC项目内的额外私有空间和私人天台,也都将视为额外可建筑面积(bonus GFA),发展商须为此支付费用。
  政府昨天也破天荒介入工业房地产领域,向短期内转手套利的买家实施卖方印花税(Seller&s Stamp Duty,简称SSD)。如果他们在一年内卖出,必须缴付相当于售价15%的卖方印花税;第二和第三年内卖出,则分别须缴付10%和5%。
  针对这次紧急出台降温措施的缘由,两位部长均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目前的低利率大环境和本地房价持续攀升的趋势。
  尚达曼指出,亚洲人的财富正在增加,人民收入也在提高,因此新加坡依然是个稳健、安全及具有吸引力的市场。目前本地房市的旺热并非来自&投机&,而是新加坡人真正的&投资&需求,购买第二套或更多房产的国人,占了新私宅单位销售的一半。
  &因此,政府必须推出两种不同的措施来为市场降温。一是周期性的暂时性举措,另一则是长远的结构性调整措施,可能是永久性的。这两种不同的措施在短期内将朝向同一个方向,就是为市场降温。&
  他说:&只要市场已经冷却,价格趋软,我们就会重新检讨暂时性措施。这包括额外买方印花税、所有住宅的房屋贷款顶限以及最低现金房贷首付等。&
  尚达曼认为长远的结构性调整,如对永久居民购买组屋的限制及针对&夹心层&的执行共管公寓的新措施,以及将每月偿还购屋贷款比率限定在收入的30%等,则将不会在短期内检讨。
  他说:&房屋价格已经偏离了经济基本面,如果政府之前没干预,我们现在已经陷入困境,处在一团真正的泡沫中。&
  降温措施一出,买家昨晚蜂拥至发展商的示范单位,要赶在今天新措施生效前获得选购权。相信许多房屋代理也彻夜赶工,为客户获取或提前行使选购权。
&降温措施是一场大海啸&
  房地产代理公司博纳集团(PropNex)总裁伊斯迈甚至形容政府这轮来势汹汹的降温措施简直是&大海啸&。
  &这不像过去的降温措施,一段时期只调整一方面,这次简直是场大海啸,而正如任何一场海啸,它需要很长的时间复原。&
  为了让发展商有时间消化新一轮降温措施对市场的影响,市区重建局昨晚也宣布把原定下星期二截止的裕廊西一幅私宅地段招标活动展期至本月29日。这可能是预见发展商不会在新一轮降温措施出台后立即投标,但无论如何,市场已将这项招标的结果视为新一轮降温措施影响程度的第一块试金石。
今天生效新措施
● 额外买方印花税(Additional Buyer's Stamp Duty)全面增加5%到7%
● 首次购屋永久居民和购买第二个住宅的公民也得支付买方印花税
● 已有一份未付清房贷者及非个人购买者的房屋贷款与价值比率(Loan-To-Value)下调
● 非首次申请房贷者最低首期付款现金
从10%调高至25%
● 向金融机构借贷者:最高贷款与收入比率为30%
●向建屋局借贷者:最高贷款与收入比率从40%降到35%
● 永久居民不能再出租整间组屋
● 永久居民购买私宅后六个月内须出售组屋
执行共管公寓
● 新单位总分层面积限制在160平方米
● 新建双钥匙单位只限多代同堂家庭购买
工业厂房:
● 若在三年内转售,卖方得支付5%到15%印花税
《联合早报》(编辑:梁嘉芪
[转帖] 七个最佳出手买房时机
第一个最佳出手买房的信号:媒体上或生活中发现有房企破产、倒闭,合并重组出现的报道,或有房企老板(非中介公司)逃跑或跳楼,员工集体要工资的新闻出现时。市民可等2-3个月再出手。
  第二个最佳出手买房的信号:中央政府再出台更优惠的鼓励老百姓买房的政策。这样的政策出台,预示之前的优惠政策没起多大的作用,但要等新政策实行至少1个月以后,市民可考虑出手。
  第三个最佳出手买房的信号:用自己8-10年左右的家庭总收入计算,能买到自己相对比较合适的住房(按照平均标准,不做不切实际的想法).
  第四个最佳出手买房的信号:在公开的信息上看到有拍卖公司刊登的银行拍卖楼龄1-3年的新普通住宅的信息,在你工作、生活的周围经常听到有人供不起楼了或找人卖楼了,中介那里1-3年楼龄的新房卖盘明显增加且价格比去年低(说明他在亏损甩卖).
  第五个最佳出手买房的信号:在你工作、生活的周围听不到或很少听到有谁再想炒房子了。
  第六个最佳出手买房的信号:有土地和房产方面的政府官员大量落马后,再等至少2-3个月。
  第七个最佳出手买房的信号:参加团购买房,开发商给的团购价格已相当优惠时。这时可毫不犹豫出手,因为你迟疑别人不会迟疑。
【转】新加坡私宅市场未来三年()走势预测
新加坡私宅市场未来三年()走势预测日
本人(狮城阿嚏)过去几年一直关注和看好新加坡组屋(HDB,相当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和中国的房地产,对于新加坡的私宅市场关注不多。2009年本人曾经对于新加坡HDB未来3年涨40%进行了大胆而准确预测。年中国刺激计划出台,本人极力看好中国一线和二线的房地产市场,劝大家赶快跑步进场。2010年和2011年,本人又对于新加坡汽车COE(拥车证)的走势进行了准确预测。随着新加坡新移民羽翼丰满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投资新加坡私宅(Privateproperty)市场,本人也开始对新加坡私宅感兴趣,并对新加坡私宅市场未来三年(2012年-2015年年底)走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如下。
新加坡的人口增长与房屋增长新加坡2010年批准的pr(永久居民)的数量是29265人,2011年批准的pr的数量是2年批准的公民的数量是1年批准的公民的数量为 15777。而在2008年则批准pr数量为79167人,批准公民数量为20513人。所以这两年的趋势是批准的pr的数量在大大减少,而批准的公民的数量则相对稳定。到2011年年底,新加坡的 人口达到5.26百万,其中公民和pr则为3.81百万。所以1.46M(百万)为其他类型的外国人。
以下为新加坡人口增长2005年(4.26M),2006年(4.40M),2007年(4.58m),2008年(4.83M),2009年(4.98M),2010年(5.076M),2011年(5.183)。2011年年底则是5.26M。新加坡人口6-7年增长100万。保守算,每年至少增加10万。
再看新加坡公民和pr人口的增长,2005年(3.47M),2006年(3.53M),2007年(3.58M),2008年(3.64M),2009年(3.73M),2010年(3.771M),2011年(3.789)。2011年年底则是3.81M。新加坡公民和pr人口人口6-7年增长34万。即使控制,保守估计未来几年每年也会增加3万人。
这增加的人口需要住房。再看住房的增加。从hdb年报上看,2011年3月底,新加坡有HDB住房901971套(包括出租和已经卖给个人的)。2011年,新加坡大约有27万各类私人房产。所以,新加坡住房总数就是90万+27=117万。HDB这两年已经加速建房,大约是每年25000套。而对于2013年,目前的计划则是有2012年的2500套减少到2万套,说是为了防止供过于求。而私人房产的供应每年大概是15000套左右(包括了EC),波动比较大。所以,每年增加的房产数量就是=4万套。这不是保守估算,这是从各方面获得的数据得到的,比较精确。而且,即使这几年加速盖房后,其实3年后才可能进入市场产生冲击。所以未来3年,每年的真正房子的增加的数量只会比4万少,而不会多。
好了,我们可以看看究竟供需是不是平衡了。先说每年3万人口的公民和pr的增加。就算3万人增加是每年1.5万个家庭的增加。4万的住房供应是没有问题的。再看每年10万总人口的增加,除去PR和公民,纯外国人增加7万。每3个人住一套房子,还需要2.3万住房才能满足要求。所以1.5 万(给新增的公民和pr),另外的2.3万给新增加的外国人。基本上供需平衡。换句话说,新加坡目前建房速度基本上赶上了人口的增加速度。新加坡对于2009后房价的快速上涨其实并没有采取极端措施,如大幅度增加供应。增加供应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上。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未来10年,大量HDB进入40年的年龄,成为旧楼。70年代,是新加坡HDB大量建房的年代。那时每年建3-4万套十分平常。如果拆掉这些房子重建,目前的建房速度就远远不够了。如果保留不拆,新加坡的HDB将迅速老化。目前看,新加坡还没有说是要拆掉这些老房子。HDB这些年也越来越小,5房在近期的BTO的比例也越来越少,6房(Executive)已经10多年没有建了。这些都不是一种好的趋势。也给私人房产提供了炒作的机会。
从满足最基本的居住需求而言,本人感觉新加坡未来几年供需平衡,如果人口政策和住房政策没有大的波动,估计房价不会波动特别大。当然房价除了住房需求外,还应该考虑其他因素,如经济,收入等等,尤其是私宅市场,由于有多重属性(居住和投资),分析是就要考虑其他因素。
新加坡家庭收入增长这几年新加坡的工资增长是这10年来最快的时期,大学生的起薪已经是3000左右了。而其更重要的是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引进的PR和公民有着更高的学历甚至收入。我估计新加坡的平均收入由于年轻人收入的增加而会在未来几年一直以较快速度增加。2012年3月,一个新闻就是Punggol住HDB的家庭有30%的家庭收入超过了9000新元。Pasir Ris住HDB的家庭中有35%的家庭收入超过了9000新元。这些家庭都完全在未来有能力买私人房产,目前的障碍可能是他们所住的HDB还在5年锁定其内或者这些年轻的家庭还没有攒够首付。
展望未来几年能够买私宅的,他们大多已经在低点购入的HDB。随着HDB价格的上涨和收入增加,每月那点还款对于这类家庭影响越来越小。随着5年解禁期(有的只有1年到3年)的陆续来临,和把首付凑足,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加入到买私宅的大军中去。同时,由于房价上涨的示范效应,以房养老成为了这些人的信条。新加坡拥有二套房人的比例将大大增加。这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其实,政策的制定者们应该去积极迎合这种趋势,而不是一味地打压和限制。所以,即使房价上涨,能够买得起condo的人口比例是在增加,而不是减少。换句话说,新加坡的condo价格相对于新加坡人的收入而言是很合理的。只是人们买不买和能不能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能不能买得起的问题。
政府调控新加坡几轮的调控使买房变得越来越难,尤其是投资性买房和买第二套房。特别40%首付,使很多家庭不得不多攒很多年的钱。但是,调控并不能阻挡他们拥有私宅的梦想,只是把梦想推迟。
奇怪的是,一轮轮调控的出台,新加坡并没有在供应上增加很多。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的供应也就是满足增加的人口的基本需求而已。调控在打压需求,如果不增加供应,结果就是把需求向后延。就有些像汽车的COE,需求在增加,而政府却不增加供应,或者增加不够,所以COE越来越高。住房政策也在朝着这个趋势迈进。本来是临时的调控措施,如买房和卖房的印花税将成为永久性措施。印花税减少了炒作,却使人们认识到了房产的价值,更加不轻易卖房,所以其实是使买房变得越加的困难。
经济与利息这轮牛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低利息造成的。目前市场上找到1.1%左右的贷款并不困难。而私宅租金的回报在3.5%-4%之间很正常。这种差价使贷款买房出租成为了赚钱的工具,更不必说房地产本身的升值了。据报道现在可以贷多达50年了,这样,即使年轻人也不必担心还不起月供。贷款买房非常合算。有人担心利息的上升。但是上升往往是经济转好的表现,比如美国和欧洲经济转好,利息上升,这时可能新加坡经济更好。当经济一片繁荣时,人们就有了更好的持有能力。
未来(年底)三年新加坡私宅走势预测基于以上分析,本人认为私宅的价格将在未来三年继续攀升,不停地挑战一个又一个高度。
首先,私宅的价格将呈现慢涨稳涨的格局。这几年供应大了,可是由于印花税,导致放出市场出售的私宅并没有那么多。由于卖家持守能力很强,从而增加了价格谈判的砝码。买家只能出高价追高才能买到房子。买家的追高将导致成交价一直上升。而供过于求的局面正如前面分析的根本不能形成。房价上涨将成为主旋律。
其二,目前可能是美国和欧洲经济最坏的时期了。任何经济的复苏都有可能使新加坡经济走上增长快车道。新加坡的股市目前在3000点左右,也可能已经到达这些年的底部了。未来上升空间远大于下跌空间。同样,欧洲债务危机可能也见底,虽然坏消息不断,但是已经不大可能再坏下去了。未来几年股市可能会走出低谷,持续上升,从而使股市投资者获益,从而推动房地产投资的信心。
其三,新公民和PR在未来几年将大批量突然进入买私宅的时期。不要忘了,新加坡人口6-7年增长100万。这100万年轻人有着一定的消费周期。大量新公民和PR是在2002年后来新加坡的。2005年后陆续拿到PR和成为新公民,2007年后开始拥有HDB。大多数在1-5年内如果锁定期不能投资私宅。未来3年,这些新公民和PR羽翼丰满,收入稳定,大批量进入投资私宅的阶段。他们的父母由于要考虑到新加坡养老和居住,使买私宅的投资性需求转变为刚性需求,也使他们买私宅的决心更大。就像几年前()新移民推高HDB价格一样,未来几年这些新移民会蜂拥推高私宅价格。这是因为新加坡审批的新移民往往具有相似的年龄阶段,相似的背景和工作收入,这些人做事总是蜂拥而至。这些人或者在中国的房地产上赚了钱,胆子更大,实力更雄厚;或者错过了中国的机会,对于新加坡房地产的投资意志更加定,更不惜血本。如果说蜂拥买HDB是这几年,那么蜂拥买私宅那天将在未来几年形成。
其四,新加坡虽然减少了移民数量,但是本人认为相对于新加坡的目前的土地供应,目前的3万左右的移民速度还是过大的。或者说,土地供应还是保守的相对于移民的速度。2011大选前后调整移民政策,从近期的舆论看,新加坡似乎会维持这些年的移民接收速度。也就是说,移民的大门并没有像很多人大选前所担心的那样关闭。移民接收速度和建房速度的博弈将使房价在未来继续攀高。本人认为,增加的新移民往往处于买房年龄,而中国新移民有国内四个甚至八个家长做后盾,购买力甚至超过同龄的新加坡人。同时独生子女一代面临抚养老人问题,追高私人房产价格成为这些人别无选择的选择。通过印花税打压需求是没有用的。
其五,从房价周期看,2012年正在已经完成了这轮周期的底部确认。从2009年大反弹,到2012年房价基本持平,房价涨幅大降。2009年3月到2011年是3年上涨期,2012年是调整期。一个周期结束,下一个周期悄悄来临。遗憾的是,这个周期调整并不充分,没有能通过私宅房价的下跌来完成和确认本轮周期。本人认为主要是因为新加坡没有采取极端政策对付房价上涨,极端政策包括关闭移民大门和大幅度增加供应。也碰巧赶上了低息时代。这样一个周期就静悄悄的在2012年结束了,同时也酝酿着新一个周期的来临。未来3年将是新的房地产周期。
其六,本人大胆预测从2012年到2015年年底,私宅市场会持续慢长。2012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可能私宅涨2%。2013年可能股市会很好,全年私宅起稳,涨8%。2014年可能再涨8%,2015年在犹豫中再涨6%。这样算下来,从2012年到2015年底,私宅市场可能还有近26%的上涨空间。下次大选前后是一个政策调整周期,届时可能会有政策调整,如进一步关紧移民大门,结束这轮上升周期。
投资新加坡私宅的区域我们知道,从2009年到2012年,新加坡近几年大众私宅的价格上涨速度超过了传统中央区域和9-11邮区的价格。本人认为这种趋势未来三年还会持续。主要原因:1)政府要分散居住和分散市区功能,从而使以前只有在市中心有的设施和购物中心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2)郊区的建设速度远大于传统的市区,市区正在变旧,而郊区日新月异;3)郊区私宅的上涨速度高正是新移民买房的风格,他们没有年幼住所谓成熟社区而需要离父母近的负担,买房时哪里新哪里便宜买哪里的。4)传统中央区域和9-11邮区是一种非常狭隘的城市分工,可能是英国人在时划分的,是既得利益者忽悠年轻人的,随着城市扩大,地铁和交通改善,这种划分对于年轻人,尤其是新移民没有任何意义。5)买方印花税沉重打击了外国人的投资需求,使外国人比例最高的中央地区首当其冲。
所以,我认为新移民如果未来几年投资新加坡私人房产,应该选择一些热点地区。Jurong一带本人历来看好,这几年涨得本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不过,JurongEast的发展还要一点点刺激人们的神经,使Jurong私宅继续上涨。Jurong私宅价格将向West Coast一带私宅价格看齐甚至超过。West Coast一带没有地铁规划,填海的结果使这个地区离海越来越远,未来上涨空间有限,应该避免。东北部的Punggol一带一直是政府发展重点,目前还在建,一旦购物中心建成,将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加上水道和非常时尚的规划,未来上涨潜力很大,目前开盘很多,选择多,正是进入的好时机。Woodsland也是未来的发展重点,尤其是Thomson地铁建设和到马来西亚的高速铁路将使这个地区新闻不断,目前仍然价位还比较低,值得关注。ChaoChu Kang缺少新闻,DowntownLine地铁没有修到,很可惜。LRT建得不是很好。不过未来汽车转换站可能会建成室内带空调的。所以,只有Chao ChuKang地铁一代还不错。东部当然也有很多热点,尤其是东部Downtown Line经过的地方。新加坡这1-2年可能宣布新2020年后地铁规划,任何新线路的宣布都可能使沿线成为投资热点。
投资新加坡私宅和投资中国房地产同时,新加坡HDB还有上涨空间,如果可以买,当然比私宅有更好的性价比,当然应该先拥有,越大越贵越合算,这是政府的福利。尤其是Executive(6房),已经成为了绝版,值得珍藏。未来三年,中国不出意外,收入,租金和房价都要继续涨,涨幅可能继续超过新加坡,本人尤其看好二线有和要有地铁的城市。投资新加坡私宅的好处是低息,低首付和较高的租金回报。投资中国的问题是不容易贷款,而好处是租金和房价未来几年会继续上涨,上涨幅度会超过新加坡。而且中国房地产总价还是比新加坡condo低很多,在新加坡500万人民币买的私人房产是极其普通的郊区旧房产,而500万人民币在中国大多数二线城市中心能够买好几套好房子。在新加坡,5万人民币/平方米不是什么好房子,好一点的位置都不是这个价格。而在中国一线城市市区不过3万多人民币/平方米,在很多二线城市1万人民币/平方米还可以买到非常市中心靠近地铁的高档住宅。所以,中国房产进入的门槛要低。中国无论买房和租房大多数是刚性需求,新加坡的condo则投机性强。而且中国的房地产这些年设计更好,2梯2户和南北通透很普遍了。新加坡的condo普遍楼间距过近,噪音大,阳台和飘窗过大,其实没有好到哪里。当然,这并不影响新加坡condo的升值,赚钱就是硬道理。中国房地产和新加坡房地产是不存在竞争关系的。
结束语投资私宅风险远大于HDB,新加坡的私宅投机气氛严重。没有人非要住私宅不可,私宅成了纯粹投机的工具,租给外国人使租金波动很大。同时,过度的借贷使新加坡人对于利率及其敏感。任何风吹草动,如外部经济的变动,新的危机,利率上升,都会使房价掉头向下。同时,政策面风险更大,新加坡政府可能随时会大幅度增加供应,新加坡也会突然收紧移民大门。突然的政策调整也会使许多人一夜间失去买房资格。所以,及早入场和量力而行非常重要。以上都是本人(狮城阿嚏)预测甚至猜测,2012年的8月的今天,欧洲的金融危机还在继续,美国还在经济放缓中挣扎,中国经济已经显著放缓,新加坡又在检讨人口和各项政策,未来充满不确定,预测未来很难。投资私宅是一生重大决定,并需要准备好长期持有,请自己三思而后行。&转自:
关于美国房产市场的投资分析
由于次债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导致美国的房产市场从2007年急速下降,失业率一度彪升,最高曾达到10.2%. 萧条的楼市对于美国的群众及其发展商来说是一场灾难。但对于海外投资者来说,更多的是机遇。这个淘金浪潮你抓住了吗?为何说是机遇?如何投资抓住良机?众所周知,次债危机源起不良贷款。次债危机时期,不计其数的中小型发展商及次级贷款者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不计其数的抵押房产被银行强制拍卖。拍卖成交价格为市场价格的30%-50%。2万美金就可以在美国投资一栋别墅,带花园,车库,永久产权。这不是在做梦. 你动心不动心?当然这个便宜不是谁都能捡,首先需要和银行打号关系。一旦有便宜捡的时候才会首先获得信息。其次呢,风险控制能力,位置,买了以后如何维护。不在美国的我们如何遥控操作,让我们的房产为我们创造收益,如何在法律方面保护自己。这些都是一门学问。
&现房例子,4万9美金包干。包括过户费用,律师费用,中介费。房子简单的装修,热水系统,厨房系统,简单家电等。如果想要出租,公司帮你管理2年,不收取任何管理或者中介费用,每个年保证8%的资金回报率。你还在等什么?美国楼市已经回温,供应已经不多,欲买从速!可联络+65
询问更多美国现房资料
讨论帖:昨天10点新闻“新加坡房价决不可能跌回从前”
昨天10点半新闻&新闻眼&,采访了多位新加坡地产和投资公司的专家,大家一致认为,新加坡房价肯定不会跌,更不可能跌回从前的低价。过去5年组屋升了80%,公寓升50%。投资店屋和工业地产的收益最大。新加坡过去5年人口增加17%,房屋供应只增加2.6%。。。。。。。。。。。。。每平方尺地价加200是房屋成本价,还不包括利润,目前开发商拿地成本高,不可能赔钱卖。除非发生大的国际经济事件,否则房价决不可能跌。转自:
新加坡治堵: 一张车牌30万人民币 街头没交警(组图)
乌节路上的收费闸口,高峰时段到闹市要收"买路钱"。柳扬 摄
记者在新加坡陆路交通局采访。
新加坡最早指挥交通的"翅膀人" 柳扬 摄&  在新加坡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件事:一位喝过酒的司机自知不能开车,便在停车场睡了一觉,只因发动机开着,结果醒来发现被判定为酒驾,遭遇重金罚款和监禁。为了确保交通安全,治理交通堵塞,这个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天价的拥车证,高价过路费、严格的惩罚措施等等,使得新加坡很少堵车,道路上更是看不到警察。
  1 新加坡街头看不到交警  在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的展厅里,陈列着一组具有浓重时代标示的交通物件,第一个便是被称为Rattan Man的人物雕塑,身着黄色制服头戴黑色警帽,最引人注目的是背上一对机械翅膀,只要拉下手上的线,那对红白相间的机械翅膀便随之张开或者合拢。这类似交通警察的人在上世纪初期的新加坡街头随处可见,行人和车辆就在这对翅膀的指挥下随时前行或者停止。  如今的新加坡街头早已不见&流动交通灯&,甚至交通警察也仿佛销声匿迹。扬子晚报记者在当地采访的七八天里,从未在大街小巷见到交警,唯一一次在一条小巷子里看到骑着摩托车给违停的汽车贴罚单的人,经了解,还是陆路交通局合作公司的专业贴单员,并非交警。&  但就这样一个看似无人指挥的城市的交通,却比那满街翅膀人的时候要流畅得多。当地的司机师傅对于堵车的概念就是道路交通时速在20公里/小时的时候。&  新加坡被称为&地球上的一个小红点&,714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只是南京市的九分之一,但是常住人口却是南京的六成以上,不但如此,每年要接待上千万的旅游者。&
  2 高峰时开车到闹市要交&买路钱&  扬子晚报记者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五点到六点之间,来到乌节路上邵氏大厦和ION百货所在的十字路口,这是个类似南京新街口的地方。在路口,无论是公交车还是摩托车井然有序,顺流而过,没有抢道的情况,道路顺畅,无堵车和车辆停滞的状况。  道路上方一个醒目的ERP标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个电子闸道的收费系统被一些新加坡司机称为&笼门&。凡是有车辆通过,屏幕上就会显示对该车辆的收费状况,如摩托车0.25新币,小型汽车0.5元,出租车0.5元等等。而这个数字也在根据道路的拥堵情况而在实时的变化中。对于驾车人来说,经过这个闸口后,都会听到啪的一声响,意味已经从车辆对应的卡中扣钱成功。  为了体验上班族的回家路,记者尝试在五六点钟穿梭了一趟东西向的出城道路,跟市中心相比,路上车速有所减慢,但并没有出现车辆需要走走停停地等待或者挪动的情况,在最拥堵的路段依旧能达到20公路/小时的车速,在道路上依然可以看ERP收费闸口以及上面不停变换的收费价格。  陆路交通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钟志扬告诉记者,公路电子收费系统强调&即用即付&的原则,要求那些选择在繁忙时段使用拥挤道路的驾车者付费,以减少车流量,确保交通顺畅。&  当地的一些驾驶员告诉记者,为了节省行车费用,往往不会在高峰时期通过车流量大的道路,宁愿选择从外围绕行。而当初设置这个系统的时候,虽然需要花费更多的费用,但是只要能够保证道路通畅,节省的时间和汽油等费用,依然觉得值得。&  不过事实上,对一些上班族来说,这个系统也带来一个麻烦,比如说有人选择错时上下班来减少通过ERP的费用,而提前到岗和推迟回家影响了正常的休息。
  3 买张车牌要花30万人民币&  同样是控制车流量,新加坡还有一招也广为流传,就是高昂的拥车证,据说上海的高价车牌就是借鉴于此。  今年4月5日的《联合早报》的一则消息让新加坡当地准备购车的人绷紧了神经。有消息称,中小型汽车拥车证上涨了2000元,报5.8501万元新币,创下15年来最高价位。这就是说,对于一个想要买车的人来说,仅一张许可证就要花接近6万块新币,合到30万人民币,比不少车辆本身要贵上很多。  不过在新加坡,有钱不一定能够买到拥车证。因为城市汽车容量基本饱和,政府发放拥车证数量的多少得视每年报废车辆的情况而定,报废的车辆多,拥车证就多;报废的车辆少,拥车证就少。拥车证价格也并非一成不变,通常由政府部门先定价,然后由各汽车销售行来投标竞买(因为每辆车必须有一个拥车证才能卖出去),然后再连同汽车一起卖给想买车的人。在拥车证市场,根据汽车的类型和排气量大小,不同的汽车拥有不同的拥车证价格。&
  4 司机酒后停车场睡觉被判&酒驾&  在新加坡的交通管理中,还不断引入新的科学技术,比如在新加坡科技公司采访中,记者得知,该公司开发了一种系统,就是新加坡街头1万多辆出租车都装上了一种类似GPS的设备,设备可以实时采集出租车的行驶线路以及车速,以此推断出新加坡街头道路拥堵状况,并将该信息发布到网络上。车主只要付费便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等终端,登录查看这一信息,从而获得最优化的道路驾驶线路。在新加坡陆路管理局的展厅里,最后一部分是对未来的展望,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新技术在交通方面的运用,比如不久后,人们就可以通过手机等终端查阅家门口这班巴士或地铁到站的时间,以便更加合理地安排行程,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听人讲起这样一则&冤枉事&。一名新加坡公民自知喝了酒不能驾车,便跑到停放在停车场的汽车里睡觉,估计是觉得太热,发动了马达开启了空调,结果被来往的人发现报了警,警察最终以酒后驾驶定论。而这位司机,没有开动一公里,却得了这么个罪名,不但被扣分罚款,还被判了监禁。  这事听起来冤枉,却足以见到新加坡在交通方面严格的处罚力度。在百度上搜索新加坡交通处罚,问的最多的问题是&处罚力度狠吗?&答案则统统都是&相当狠&。&  在新加坡,交通违规者除了要交罚款外,还可能面临被吊销驾照甚至坐牢的处罚,按规定,司机闯红灯、不系安全带和乱停车等违章行为都将被扣分或罚款;酒后或在药物作用下驾车的司机除被扣分和罚款外,还会被判处6个月以下监禁;多次违章者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  虽然难得看到交警,但新加坡街头有很多&电子眼&,时时监督着所有的开车人。每个司机在两年中共有24分,根据规定,开车时打手机扣9分,闯红灯一次扣4分,不系安全带除扣4分外还要被罚款120新币,酒后或在药物状态下驾车者除了扣分外,还会被处以新币的罚款和6个月以下监禁&&当24分被扣完后,驾照将被吊销,想重获驾照,除了要等上一段时间外,还要观看交通事故教育片、参加一定课时的再培训班、重新考试。
  记者感悟  互动影院中获得相互理解
&  新加坡的陆路交通管理局是个类似中国交通部的政府机关,里面开设了一个有趣的科技展厅,接待市民参观。其中的互动影院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坐在舒适座椅上,屏幕上显示着未来交通的状况,你可以像决策者那样通过手边的按键来做出选择,比如若要缓解交通拥堵,是修更多的道路好还是限制车辆数比较好?观众们中大多数人的意见将会被采纳,其结果则会被呈现在屏幕上。  不过无论你做出哪种选择,最终每一种选择的后果都会被分析比较,好处和坏处一目了然。这是简单的民主过程,但在这个充当决策者的过程中,你会更加充分地理解政府选择的这些治理交通的措施,更能够明白遵守交通规则和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对于这个社会,对于我们的子孙和未来有着怎样的意义。转自:&
媒体访新加坡保障房:3月薪水够首付 产权99年(图)
[提要] 的小郭夫妇完全没有做&房奴&的感觉:他们的这套房屋总价19万新元,按照新加坡政策可以用公积金或者现金来支付10%的首付款。所以,小郭夫妻俩自掏的首付还不到两万新元,这对于月薪共 7000元新币的两人来的,只是三个月的薪水而已。在新加坡,绝大多数年轻人并没有此类烦恼,他们大可以去寻觅感兴趣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喜欢的姑娘而不必担心对方嫌弃自己没房
  绿地草坪、各种公共设施是组屋必备的。 
&  这幢漂亮的房子是三十年前建造的。
  从组屋里看出去风景极佳,可见地理位置之&黄金&。
  记者(右)在组屋配套中心采访。
 扬子晚报记者走进新加坡 探访&居者有其屋&的奥秘  新加坡华丽&保障房&,小夫妻三月薪水就够首付,公积金足够还贷
&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土地面积仅为714平方公里(约为南京的1/9),人口518万。新加坡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以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新加坡是继、和香港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也是东亚第四富裕地区。由于面积很小,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城可谓是寸土寸金。在这里,卖到12万新元(约合60万人民币)一平方米的私人公寓毫不稀奇,这个数字即使是对富裕的新加坡平民来讲,也是难以承担的。那么,新加坡人是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呢?这就要归功于政府提供的&组屋&了。
  1 小夫妻三月薪水够首付 公积金足够还贷还有政府补贴
  新加坡的民用住宅房地产市场由&政府组屋&和&私人公寓&两部分组成,前者类似中国的经济适用房,由政府投资修建,价格由政府统一规定,以低价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阶层,产权为99年。  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新加坡政府共修建了96.8万余套&组屋&,目前约84%的新加坡人居住在&组屋&中,其中绝大部分人是自有产权。  扬子晚报记者在采访第一天就遇到了刚刚拿到&组屋&的四川姑娘小郭。小郭在新加坡留学,后来嫁给了当地人。她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自己拿到的组屋是一套三房公寓,实用面积大概65个平方米,离她工作的地方有20分钟车程。  &一间是我们的卧房,一间客房父母过来可以住,还有一间先做书房,以后有了宝宝就改造成儿童房。&同样的房子,国内的小夫妻可能负担就很重了,但小郭和先生却完全没有&房奴&的感觉:这套房屋总价19万新元,按照新加坡政策可以用公积金或者现金来支付10%的首付款。所以,小郭夫妻俩自掏的首付还不到两万新元,这对于月薪共7000元新币的两人来的,只是三个月的薪水而已。  当问及还款压力的时候,小郭说,银行的贷款利率是2.5%,每个月还500多元,&用公积金还就够了&。而且,按照规定,住进组屋的小郭夫妻还能得到政府额外补贴的2万新元。&如果我也是新加坡公民的话,这个补贴额可以达到3万新元。&小郭说。
  2 走进&组屋小区& 你完全想象不到这就是&保障房&  扬子晚报记者这次采访用车的司机温师傅,在上世纪80年代就拥有了第一套自己的组屋。现在由于城市出新,旧组屋面临拆迁,温师傅被安置进了位于市中心锦茂路的新组屋里。&这可是新加坡总理口中的&最佳位置&!&  听了温师傅的话,记者的好奇心一下子起来了:这不就是我们说的&拆迁安置房&吗?  周末早早起来,坐上温师傅的车,先去看他的老组屋。车一边开,心里一边想:这个已经30多年的房子,恐怕已经很老旧了吧?没过多远,就看到了这个叫&女皇镇&的小区。一个漂亮的游泳池映入记者眼帘,温师傅说,这个泳池是小区的&配套&:&周边的居民来游泳,一次只要1新币(人民币5元)。&  温师傅居住的楼是一栋外表刷了白色、柠檬黄和橙黄三种颜色的小高层,仅看外表,很难让人相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据介绍,新加坡的组屋每七八年会重新粉刷一次,不仅如此,政府还会定期制定组屋区更新计划,包括修补混凝土剥落、更换污水管、增设电梯等等。  楼下是划了车位的露天停车场,间或长着一些高大的树木和草坪,有外籍劳工正在给草地浇水。楼与楼之间的空地上,则设置了一个小型的儿童游乐场所。  温师傅告诉记者,这房屋最早是岳父的组屋,有60余平方米的使用面积,3室2卫1厅1厨。因为太太舍不得离开,自己上世纪八十年代按照市场价格花了大概4万元从岳父手里将其买下。现在过了30年后,市场价格也才20多万。  三年前,政府对此地提出了拆迁计划,在附近不远的地方建新组屋,在付赔偿金的基础上以优惠的价格卖给这里的居民,并承诺所有的居民都搬进了新房后,再将原来的组屋拆除。
  3 新加坡人最盼拆迁 因为&安置房&位于最黄金的地段  温师傅对于搬迁到锦茂路的住宅非常满意。屋子实用面积达到92平方米的组屋,五房,位于风景颇佳的22楼,在新加坡的楼房中,楼层越高价格越高。目前这套房屋的市价有50余万,但温师傅当初买下只花了36万。&扣掉政府的赔偿款,只花了我和太太的公积金账户里不到10万块钱。&  在温师傅现代简约风格的书房里,记者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旁边绿树成荫的山景。附近还坐落了一片私人公寓,售价是组屋的好几倍,但是无论是教育配套还是社区服务,跟组屋区都没有差异。  &在新加坡,老百姓都特别盼望政府来&敲&房子。&温师傅说,因为这意味着你不仅能改善居住条件,还能额外赚上一笔钱。  在建屋发展局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新加坡,很多组屋都在非常优越的位置,如丹戎巴葛的&摩天组屋&,所在的区域称为新加坡的外滩一点也不过分。在这里,不仅能够将新加坡城一览无余,也能够看到著名的圣淘沙岛和周边如画的海景。新加坡政府把这块黄金地块拿出来,发展政府组屋,也表明其意图在未来仍然大力推行政府补贴的居住模式。&  虽然目前锦茂路的房屋早已经全部建完,很多居民也已经入住,但是发展局的工作人员依然要在服务中心工作6个月,接受住户们对各种问题的反馈,并及时协调解决工程质量问题,有一点小细节瑕疵,都会要求施工方返工。
  记者感悟  记者是一名出生于普通工薪家庭的80后,深知在江苏这样的沿海地区的城市里买房意味着什么,那可能是倾父母之毕生所有,也可能要搭进未来二三十年之所得。而在新加坡,绝大多数年轻人并没有此类烦恼,他们大可以去寻觅感兴趣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喜欢的姑娘而不必担心对方嫌弃自己没房。目前,江苏乃至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兴建保障性住房,而中国的保障房制度也是在比选新加坡等多国的基础上建立的。记者真心希望各地政府能完善相关措施,让我们在发力现代化的征程中,惠及更多的江苏人。转自:
中国政商寻求安全感掀移民热潮 不知名小岛也走俏
一些移民律师发现,申请外国公民身份的中国人最近出现了增长,这些人主要是寻求保护家人和财产安全的商界和政界人士。移民律师们认为,这一趋势与人们对中国政治环境不稳定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有关。  驻香港的移民律师哈维(Jean-Francois Harvey)说,中国寻求移民的人肯定在大幅增加。  北京,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前排队等候递交签证申请的中国公民。近几年中国寻求移民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国的人逐渐增多,新近出现的这股移民热潮就是这一趋势的最新发展。申请投资移民是中国人移民海外的方式之一。在2011财政年度,向美国申请投资移民的人中75%来自中国。  向美国申请投资移民(即寻求获得EB5签证)的人之所以出现激增,一定程度上是受美国国内政治形势的推动:投资移民项目将在9月份被国会重新审议,不过在此之前提交的申请仍然有效。  根据美国投资移民项目的规定,申请者和其直系亲属要想获得美国的永久居留权,需要在美国至少投资100万美元并创造出10个全职工作岗位。如果在农村或高失业率地区创造就业岗位,投资要求可以减少到50万美元。  对于究竟有多少中国人寻求移民海外以及这些人的具体身份,人们了解得很少。但中国人的移民需求催生出的一个产业的业内人士说,他们发现,在中共高级官员薄熙来被免职之后的几周里,移民申请的数量在增多。薄熙来事件增加了今年秋季中国领导层换届之前人们的不确定感。  哈维和其他律师说,要他们帮助办理移民事宜的客户很少透露想要移民的理由,因此很难说薄熙来事件是否助推了中国的移民潮流。  的移民律师李克伦(Richard Kurland)说,政治形势加重了人们的焦虑感,富人们纷纷寻求获得外国签证。他说,自己发现最近几周咨询移民事宜的人有所增加。  加拿大曾是人们喜爱的移民目的地,但该国的投资移民计划至少在7月份之前已不再接受新的申请,为的是能有时间处理以前积压下来的移民申请。由于手头积压了大量申请,加拿大移民部门处理中国人移民申请案所需的时间已超过三年。根据加拿大开出的移民条件,申请移民该国的人实际上需要向加拿大地方各省提供80万加元(合81.1280万美元)的五年期无息贷款。  加拿大推迟接受新的移民申请已导致中国富人将寻找移民目的地的目光投向了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美国国务院(State Department)一名官员最近说,已有大量移民申请涌向美国移民机构,这导致广州的移民申请出现了积压。  由于申请可获美国永久居留权的EB5签证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两年,帮助中国人将资金转移出国的行当正在为中国富人寻找更多可以移民的国家。香港的律师哈维说,甚至有人向他咨询移民去加勒比海小岛国圣基茨和尼维斯(St. Kitts and Nevis)这类鲜为人知的国家以及保加利亚的方法。  哈维说,过去两周里,他为中国人代办了16宗移民圣基茨和尼维斯的申请,而以往他通常每月只会办理一两宗这类移民申请。  一位圣基茨和尼维斯的政府官员说,根据该国的投资移民计划,要获得该国公民身份,要么需向该国政府的主要开发基金糖业多元化基金(Sugar Industry Diversification Foundation)最少捐资25万美元,要么在该国购买一处最低价值45万美元的房产。  这名官员说,要获得圣基茨和尼维斯护照需等上六个月至一年。圣基茨和尼维斯并不要求投资移民必须住在这个国家,并且一旦接受某人的移民申请就会将本国护照邮寄给申请人。这位官员说,迄今为止圣基茨和尼维斯接纳的中国移民不足20人,其中许多人并未移居到这里。  哈维说,圣基茨和尼维斯的官员们预计很快就会发现中国人对移民该国的兴趣增加了。他说,由于打算移民圣基茨和尼维斯的中国人只是上个月才大幅增加,所以该国官员们尚未感受到这波移民热潮。 &   网编:Auspicious 转自:
一个有趣的分析,权当学习了
最近,一群好事者,做了一件不受欢迎的事, 他们把从2Q2011 到1Q2012的买卖房者和他们的投资行为做了一个不记名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论大大的震撼 : 如果你在这期间卖掉了你的房子, 恭喜你, 你有70%的可能是投资场上的成功者, 如果你在这期间入场买了房子, 抱歉, 也许你有70以上的可能是投资场上的失利者。&
看官且慢!!别激动 & 这里的房屋买卖是排除了刚需的情况和豪宅的交易的 & 刚需是生活必需品, 就如柴米油盐, 价格变动也要买, 是多少好坏的问题,而不是 yes or no的问题。而豪宅是消费品, 和名车,名表类似, 价格的敏感性不高。 且听俺慢慢道来。&
4月, 若干投资机构( Citi,PhillipCapital, Kim Eng)都发表了房地产研究报告, 用了大量的数据,结论是&看跌!&
看官会奇怪, 1Q12, 量价齐飞, 屡创记录, 为啥会看跌? 会不会是有意cool down市场的阴谋?
DTZ和另一个研究机构, 不约而同的发表了数据, 用中国人民喜欢用的环比和同比1Q12的投资性房产销售都下降了50% 或以上 ( 3.7b 1Q12 对7.4b 4Q11及8.6b1Q11), 怎么和报纸报道差那么多呢?&
其实, 所有的报告都对, unit sold 增加, psf增加, 及总销售下降都是事实, 但所有的报告里都习惯性或有意的忽略了总销售面积和总销售量的关系。如今的情况是
1) Unit sold 增加
2) PPSF( price persquare foot) 增加
3) PPU( price perunit) 降低
4) APU (areaper unit) 降低
5) 非中心区增加, 中心区降低
6) 总面积降低
7) 总销售金额减少
如何解读这种现象? 合理的推论是: 1)人们的通胀预期和恐惧增加;2)价格承受能力接近极限 3)炒家实际上已经全身而退了。&
研究报告,基于数据和逻辑, 是不是一定准? 未必! 意外总会发生, 问题是意外发生的几率有多高。按逻辑思维,还是赌运气呢?这是一个问题!&
现在的2bedder和3bedder 只有过去的一半左右甚至不到,算是水平提高吗?&
那麽, 为什么房产销售还是旺热呢? 原因如下:&
1) 过去几年流动性增加造成的通胀预期
2) 低利率环境会维持几年。
3) 对QE3的期待(事实上, 看官不见, 有很多&投资人士&&金融界人士&和&地产界人士&实际上是在盼望总体经济数据更差些? 这样QE3就来的快些&他们好从老百姓那里多刮些)
4) 租金仍然可以维持在较高水平
5) 没有其他的投资渠道(或者认为其他投资渠道不可靠&输过, 哈哈)
6) 认为新加坡的房产价格和香港比还有30%的空间, 认为可以涨到和香港一样,甚至更高, 因为新加坡比香港还宜居
7) 政府宣传要逐步提高本地的收入水平,及总人口。
8) 4年以后经济会好转, 到时候TOP就无需付SSD(所以现在旺的都是新盘)&
房产旺热的积极因素之一是 & 实际上锁住了部分流动性, 限制了CPI的涨幅&
看官, 您的看法呢? 如何决策在您自己手里!&&
FT: 最大房地产统计网站: 港人买屋须存款28年
()(台北讯)全球最大的房地产统计网站&好房志&(Global Property Guide,下称GPG)的最新调查指出,在香港、上海、北京、新加坡、台北这五大亚洲城市中,香港居民位列&买屋痛苦指数榜&首位,须不吃不喝28年才可望存下买房款,相比之下,台北的房价已算&最超值&。  据GPG统计,过去五年来,上述亚洲五大城市的平均房价涨幅达44.2%至143%,其中,新加坡房价高居亚洲第一,每坪(约3.3平方米)接近200万元(新台币,下同,约8万4500新元),香港每坪均价也达160万元,台北平均53.9万元,上海在45万至55万元之间,北京的平均价位则在40万至45万元之间。  该统计又将房价算入各地居民收入水平,来衡量房价与当地居民的收入关系,也就是将购屋总价除以家庭年所得的倍数,检视了亚洲五大城市的房价竞争力及当地居民对房价的负担比重。结果发现,香港的&房价所得比&达28.09,意即香港人必须不吃不喝28年才能买房,名列&买屋痛苦指数&第一名。  上海自1998年商品房开始销售后,房价一日千里,从每坪几千元,一路涨到现在每坪45至55万元,直逼台北房价,也让上海人必须不吃不喝21.06年才能买得起房。房价所得比第三高的是北京,为18.75,新加坡则是16.49,排名第四位。虽然台北人对要不吃不喝16.47年才能买得起房怨声载道,但竟然已经是五大城市中的&最宜居城市&。  分析指出,近五年来虽受到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房地产应声下跌,但美国采取货币宽松政策,再加上中国崛起,全球热钱流至亚洲,富豪购买力大增,造就了亚洲不动产市场持续发烧。因此,这五大亚洲城市的房产在过去五年&只升不降&,其中上海涨幅最大,高达143%,香港达96.57%,新加坡与北京也分别上涨64.04%与59.12%,台北也有44.2%的涨幅,但已是五大城市中涨幅最温和的地区。转自:
FT: 中银报告显示:千万富翁境外投资多为子女教育
千万富翁境外投资多为子女教育 22.65%的千万富翁境外投资为子女教育,海外移民投资占比18.11%  昨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联合中信银行发布《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12》,研究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数量达118.5万人,其中22.65%的千万富翁境外投资为了子女教育,海外移民投资的占比18.11%。  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布局海外,以求多元化投资需要的满足。当前高净值人群境外投资的目的以子女接受国际化教育居首,占比22.65%。其次是为了分散风险、保障财富安全而进行的投资,占比19.60%。  财富的传承问题涉及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这成为高净值人群的关注焦点。他们对子女海外留学规划的关注逐年提高,希望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子女能够接受国际化的精英教育,其中最为重视的是外语能力。  为海外移民进行的投资所占比重为18.11%。此前胡润报告显示,14%的千万富豪已移民或者在申请移民当中,还有近一半考虑移民。国务院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中也有数据称,14%财富超过六千万元以上的中国富豪已完成投资移民,没有海外资产的高净值人群中,也有46%正在考虑移民。 (记者苏曼丽 实习生楼赛玲)&   网编:Auspicious 转自:
FW: 曾渊沧博士: 郊区与小型公寓价已太高
曾渊沧博士提醒投资者,选择郊区或是小型的公寓要三思。这些公寓的价格已经上涨不少,并被开发商包装成&豪宅&。不过,他认为这些都只能算&假&豪宅。  香港城大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主任曾渊沧博士提醒新加坡投资者,若买私宅投资,仍以第9、10和11区为佳,选择郊区或是小型的公寓要三思。这些公寓的价格已经上涨不少,并被开发商包装成&豪宅&。不过,他认为这些都只能算&假&豪宅。  本地房地产价格近年上涨不少,因而新发展项目的房子越建越小,以保持在人们的&可负担范围内&。曾渊沧博士说,以前1200平方英尺的公寓可能有三个卧房,而现在,发展商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将其打造成拥有4个卧房的单位,甚至是&4+1&。以武吉知马路上段最近推出的公寓为例,每平方英尺的价格已经达到1400元左右,买下这样一套的公寓价格不菲,听起来有4个卧房,感觉也不错,很像豪宅,可是这只能算是&假&豪宅。  他说,&除9、10和11区外,其他地段的公寓都只能算是发展商打造出来的&假&豪宅,买之前要三思。&他举例说,香港在年间,也曾经出现很多这样的&假豪宅&,公寓内每个卧房的面积都很小,地点也较偏远,但被发展商打扮成豪宅。当时这类公寓的价格上涨很快。不过,待金融危机过后,房地产价格反弹时,这些&假&豪宅难涨回原本的价格。可是那些坐落在太古城或是山顶的真豪宅,虽然也经历了价格大幅下跌,但如今是越&豪&越涨,很受大陆富豪的青睐。&长期来看,新加坡也会是同样的情况,越是高档的私宅将越受欢迎。&他指出,这是因为穷人和富人的两极化日益严重,富人舍得花大价钱买地段好,供应量不多的豪宅。
额外买方印花税 是暂时性措施  曾渊沧认为,新加坡政府近期推出额外买方印花税(简称ABSD)的房市降温措施,控制外来移民数量,将取消&金融投资者计划&(Financial Investor Scheme),这些都会减少外国买家的数量。不过,他说:&我想这些政策都只是暂时性的。长期来看,政府还是欢迎富裕的外国人,不可能把&财神&挡在门外。&等外国买家再进场时,相信仍选择以第9、10和11区为主的真豪宅,他们也大多会选择平方尺的单位。  此外,金融服务专业人员协会前主席梁实轩昨日在投资展览会举办的座谈会上也指出,从房地产投资的回报来看,富裕人士钟情的独立式洋房最高,其次是建屋局曾停建多年的二房和三房式组屋,而小型公寓位列最后。  梁实轩、曾渊沧博士,以及新加坡证券投资者协会研究公司总裁陈一帆、N2N公司首席技术分析师李欣京、CMC Markets客户经理赵寅受邀出席了2012年投资展览会举办的座谈会,并针对房地产、证券投资等发表各自的看法。  为期两天的投资展览会上周末在新达城举行,这个已连续举办了六年的活动吸引了超过1万5000人参加。它由《商业时报》和新加坡报业控股子公司智科(亚太)资讯中心(ShareInvestor)联办。  &转自:
FT: 私宅价格居高不下 现在买房将成“大闸蟹”?
政府在最近两年五次推出房地产降温措施后,今年第一季总体的私宅价格终于下跌,这也是近三年来第一次的季度下跌。然而,总体的私宅价格只是微跌0.1%,而市区外的大众私宅价格还是继续攀升,即将在碧山推出的私人公寓,预示价每平方英尺高达1700元至1800元。  新加坡的市场情绪牛气冲天,涨风凌厉,拥车证越过8万元,烧鸭店的&秘方&要价也高达200万元,这与外界及本土的阴霾经济前景是冰火两重天。
私宅价格七年涨81%  尽管政府多次出手为房地产市场降温,但是屡压不下。如果你是在2004年开始物色私宅,并期望在价格下跌时进场,那你可能到今天还是望屋兴叹。市区重建局的私宅价格指数显示,在2004年至2011年期间,私宅价格上涨了81%,其中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虽然曾下调4.7%,但还是远比2004年高,并且在接下来几年又急速回升。
即将在碧山推出的Sky Habitat私人公寓,预示尺价为1700元至1800元,分析员认为这是天价。(何炳耀摄)
  眼看资产价格居高不下,有些投资者担忧价格会进一步上扬,按捺不住而冲进场。对这些投资者而言,今天的资产价格可能是明天的新基准或底价,接下来的价格只有比现在更高,而不会出现显著下调。换句话说,今天的高价位,已变成新常态。然而,也有一些投资者却只相信,经济会有周期,升久必跌,价格越高,泡沫越大,离开破裂的日子就越近,那又何必在今天的高价位进场而明天将成为被套牢的&大闸蟹&!  目前的资产价格,到底是随时将会爆破的泡沫,抑或是富裕社会的新常态?这是许多伺机进场的投资者感到困扰的问题。然而,在炽热的市场,总会出现混乱的信号。因此,看淡与看好的投资者及分析员,持有各自的理由,对市场走势展开了牛熊之争。  在推出降温措施时,政府经常重申其目标不是要整垮房地产市场,而是要确保房地产市场不会脱离经济的基础面。但是,在什么价位及何种情况下,政府才会出手干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判断的问题。  泡沫一般是指资产价格在投机者的炒作下,远超过该资产的实际价值,直到市场无法支撑时,泡沫就破裂。问题是,资产的实际价值不是一个绝对值,它受供需关系及市场的负担能力左右,而供需关系又受市场流动资金、利率、政府的土地政策,以及市场情绪影响。
私宅价高是新常态?  新加坡稳健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提高及外来人口的急速增加,推动了房地产的需求,对房地产市场是利好因素。在2004年至2011年的八年间,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72%,从1905亿元增加至3268亿元,人口也在同期增加100多万,去年总人口达518万。此外,新加坡致力发展为环球都市及财富管理中心,吸引了不少外来移民,刺激了私宅的需求量。人口结构的改变及社会富裕,被视为支撑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新常态。
1997年,在碧山推出的Bishan 8私人公寓,售价每平方英尺1100元,在当时算是天价。(萧紫薇摄)
低利率加强发展商持守能力  同时,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及低利率,再加上欧元区的债务问题,也使外国资金涌入本区域,推高了新加坡的资产价格。虽然利率不可能长期处于低水平,但是低房贷利率在新加坡已经持续一段时间,而美国联储局主席伯南克表示,美国的低利率将维持至2014年。因此,低利率及市场充沛的流动资金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投资者将这个现象视为理所当然。  &市场内流动资金很多,大家不知道要把钱放在哪里。&发展商佳之地地产董事总经理梁俊辉最近在一个房地产项目热卖后,作出上述评论。  在负担能力方面,新加坡家庭的每月平均劳动总收入在2011年是9618元,比2004年增加53%。在2011年,劳动总收入最高的30%家庭,每月平均家庭总收入至少1万2306元,而最顶层的10%家庭则达2万7867元。此外,在新加坡家庭总资产中,房地产约占47%,而金融资产如现金、银行存款及公积金占53%,这些金融资产一部分可转投房地产。实际上,由于银行存款利息这几年来远低过通货膨胀,不少投资者为了保值或是求取更高的回报,转向房地产投资。  房地产发展商的创意及持守能力,也缔造了房地产高价位的新常态。在房地产价格节节攀升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买家能负担得起,发展商缩小私宅的面积,推出500平方英尺以下的&鞋盒公寓&,估计到了2014年,将有3800个单位的鞋盒公寓完工。虽然这些公寓的尺价偏高,但由于面积大幅度缩小,所以单位售价还继续保持在人们的&负担范围内&。今年第一季推出的私宅,中位数面积是667平方英尺,远比2010年第二季的1141平方英尺小得多。  此外,低利率环境也加强了发展商的持守能力,扶持房地产的价格高位。有发展商宁可将私宅出租,待价而沽。尽管发展商批评政府的降温措施过于严厉,但是他们在政府的土地投标或是集体出售项目的竞购及出价,反映出他们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继续上扬的高度信心。最近集体出售的实里达花园地段及大庆阁,成交价都比业主叫价高出两成。此外,有发展商为买家缴交房地产印花税,削弱了政府降温措施的力度。因此,有不少投资者相信,房地产价格下不了。
房价面对政策风险越来越大  对房地产市场持熊市看法的人指出,居高不下的房价面对政策风险越来越大,两年来政府已经推出了五次房地产降温措施,在供应及需求方面双管齐下,以打压房价的升势。政府是最大的地主,通过释放更多的土地,增加供应。政府也加速增建政府组屋及执行共管公寓,并提高申请者的入息顶限,以缓和私宅的需求量。在压抑投机及需求方面,政府分别在2010年开始征收卖方印花税,并在去年12月开始征收额外买方印花税,外国买家需缴付10%的额外印花税。  国家发展部在宣布征收额外买方印花税时指出,&在股市行情不稳定及利率持续低下的情况下,新加坡的私宅继续吸引本地及外国投资者。然而,过度的投资需求将使房地产周期的波动更大,从而提高我们的经济及银行体系的风险。&  不少房地产分析员认为,如果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政府很有可能推出更严厉的降温措施,因为房地产市场牵动整个经济及金融体系,也容易引起民怨。去年中,在淡滨尼推出的私人组屋Centrale 8,五房式的预示价88万元,引起公众哗然。政府不久后宣布,冻结私人组屋的售地计划。针对鞋盒公寓的火红销售,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吁请投资者进场前要&睁大眼睛&。
70%新私宅尺价千元以上  在负担能力方面,新加坡家庭月均收入从2004年至2011年虽然增加53%,但是房地产价格在这段期间则上升了81%。在四五年前推出的大众私宅,三间卧房的公寓一般售价在六七十万元,目前同等面积的项目已超过100万元。今年1月份发展商推出的新私宅项目中,超过70%的尺价在1000元至1500元之间,不超过1000元的单位只占24%。  在供应方面,市区重建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私宅的潜在供应量高达7万7089个单位,是该局在1999年开始收集相关资料以来最多的一年。其中,4万9551单位正在建造,在接下来两三年竣工;另外2万7538个单位已获得书面或临时批准,正在筹划中。政府在这个时候收紧外来移民政策及提高外国买家的购屋成本,将可能削弱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并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
高峰期进场 十年后仍亏钱  另一方面,建屋局在去年推出2万5200个单位的预购组屋,是十年来的新高。该局今年将继续推出另外2万5000个单位的预购组屋,对大众私宅的需求量会有一定的影响。  从私宅价格过去的走势来看,房地产总的价格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而上升,因此不少人认为只要有持守能力,即使在高价位进场,房地产投资最终还是会赚钱或是至少能保值,毕竟,要抓准低买高卖的时机,谈何容易。然而,市区重建局的私宅价格指数显示,如果你在1996年的高峰期进场,直到2009年,你还是亏钱。到了2010年,房地产价格才越过1996年的高峰,增加12.5%。不过,2010年的通胀率比1996年上升了21%。因此,从房地产获得的12.5%升幅,不足以抵销通胀率,也谈不上保值。  1997年7月,在碧山推出的Bishan 8私人公寓,售价每平方英尺1100元,在当时算是天价。即使这几年房地产市场旺热,该公寓的转售价在15年后的今天才回到原价位。该公寓最近的一宗交易是一个1195平方英尺的单位,售价130万元,平均尺价是1088元。  历史似乎在重演,即将在碧山推出的Sky Habitat私人公寓,预示价是每平方英尺1700元至1800元,不少分析员认为这是天价。这个公寓的买家是否会比Bishan 8的买家幸运,或是也要等上15年?  现在还是进场买房的时候吗?副总理尚达曼几天前在国大的一个论坛上回答这个问题时说:&再等一段时间。&不少房地产分析员认为,如果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政府很有可能推出更严厉的降温措施,因为房地产市场牵动整个经济及金融体系,也容易引起民怨。转自:
FT“为何选择在新加坡求学”
卓越的教育中心--新加坡是一个环球校园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是从英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中发展而来的,既推崇因才施教的教育方针,也致力于培育精英人才。
新加坡政府所推行的双语政策(英语/马来语/华语/淡米尔语)和所设立的一系列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课程,是新加坡教育体制的有力后盾。双语政策和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体制使学生们能获得相关的技术和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立足,开创更灿烂的明天。
新加坡政府学校优异的教学水平在国际上是有目共睹的。第三届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结果显示,大多数新加坡学生的数学和科学的平均成绩都超出了国际水平。新加坡的学生在国际竞赛中也有优异的表现。例如,在世界辩论赛(英语)和世界奥林匹克比赛(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中,新加坡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淘汰其他国家的参赛队伍,获得最高的奖项和荣誉。在大学教育方面,新加坡除了拥有3所国人引以为豪的本地大学外,还吸引了10所拥有雄厚工业基础的世界级的高等教育学府在此设立卓越的教育和研究中心,其中有欧洲知名的INSEAD,享誉全球的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和美国重要的商校之--芝加哥大学商学院 (University of Chicago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即使你自学校毕业,加入工作行列之后,仍有许多校外进修的良机。新加坡所提供的专业培训和基础技能培训项目受到广泛的认同。你还能参加由管理学界的专家如Michael Porter所主持的研讨会,也可出席由专家主持的演讲会。
FT:通往新加坡的新丝绸之路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 尤里&本德尔  每年中国都有数以百计的私人银行家聚集在上海虹桥,学习财富管理的基本知识&&这里和这座烟雾笼罩的城市的其他地区看上去别无二致,毫无特色可言。在上课间隙,学员们急急忙忙地交换过名片后,边吃牛肉面边闲谈。他们的话题常常会转向中国迅速增多的富人喜欢移民去哪里。而目前最热门的目的地无疑是新加坡。  但这个一度被邻国贬斥为地图上一个&小红点&的热带弹丸之国,能否继续其快速转型之路,打造&东方苏黎世&,取决于三个问题的答案:新加坡能够以多快的速度重新自我定位,以迎合新市场?该国银行能否应对一个更加国际化的客户群?以及监管部门能否保持清廉的名誉?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中国区私人银行业务负责人Sherrie Dai证实:&新加坡正准备迎接中国富裕客户的大量增长。&Sherrie Dai出生自上海。  随着香港和中国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内地的富人们认为香港离内地监管机构的视线范围太近了,而无论是从文化上还是从地理上讲,瑞士又都太远了。&新加坡同属亚洲文化,我们将看到大量中国人为了高质量的学校而移民到新加坡,&Sherrie Dai表示。  这些说法得到了专业服务公司普华永道(PwC)的研究支持。普华永道预测,到2013年,新加坡将取代瑞士,成为全球领先的财富管理中心。目前,新加坡的金融机构总共管理着1.4万亿新加坡元(合1.1万亿美元)的客户资产。  根据胡润研究院(Hurun Research Institute)与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联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14%的高净值人群希望移民,将资产转移至国外。在他们看来,相比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传统安全港,新加坡正迅速成为热门的移民目的地。  这些白手起家的富豪,纷纷追随北京出生的动作片明星李连杰(Jet Li)的脚步,利用新加坡的一项颇受争议的金融投资者计划申请移民。李连杰最近成为新加坡公民,并在新加坡购置了一处价值2000万新元的房产。根据该计划,富裕的移民者实际上可以通过投资至少1000万新元、将之交由一家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监管的金融机构管理,来换取新加坡国籍。  通过这项国籍计划筛选中国私人客户的新加坡银行发现,它们必须提高为这些新客户提供的服务标准。&如果客户要去台北,我们会询问他是否需要新台币,并为他安排专人接机,过关时走机场快速通道,直接上一辆等候的豪华轿车,&新加坡星展银行(DBS)财富管理部主管陈淑珊(Su Shan Tan)表示。她俨然已成为新加坡的一位媒体名人。但她补充称,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在机场休息室内随时供应唐培里侬香槟王(Dom P&rignon)&。  品牌咨询公司The Partners首席执行官吉姆?普赖尔(Jim Prior)表示,这些引人注目的消费已经将新加坡很多地区变成了供富裕游客享受的高端品牌主题乐园。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他们在乎的不仅仅是自己购买的品牌,还有购自哪里,&他表示。&在新加坡滨海湾(Marina Bay)的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店购买商品,要远远比在家附近购买同一种商品更能彰显身份。这不仅仅是追求物质,更是彰显对西方时尚的鉴赏能力。新加坡也许比不上巴黎,但在文化方面比上海接近西方许多。&  对于新加坡星展银行和其他银行而言,这些新客户的消费习惯与既有的国内客户形成对比。&新加坡已经批准建设一家进入全球最大行列的赌博中心,那里只对外国人开放,这让你一下子看出他们想吸引的客人是谁,&理财咨询机构Scorpio Partnership管理合伙人塞巴斯蒂安?多维(Sebastian Dovey)表示。&这是个针对中国的项目,旨在和澳门展开竞争。&  在这些度假地工作的低薪工人许多都是来自中国内地,新加坡当地人抱怨,这些新来者的英语水平太差。但富裕游客们的主要抱怨是,新加坡人的汉语说得不标准。  &他们听不懂我们说的是什么,因为我们的口音、语调和发音不像上海和北京居民那样标准,&一位祖籍中国的高级政府官员表示。&中国人能原谅西方人不会讲汉语,但对那些看起来应当会讲汉语的人会非常挑剔。&他手下的政府雇员在沟通时使用的是&新加坡英语&&&一种马来语、汉语和英语的混合体。  银行也需要努力改善其快速增长的客户关系经理队伍高级语言技能欠缺的状况。据悉,分不清&看跌&期权和&看涨&期权的中国客户,曾因为银行人员听不懂他们用汉语做出的指示而遭遇亏损。这正是新加坡资深政治家李光耀(Lee Kuan Yew)呼吁恢复&双语制&的原因之一。李光耀曾以总理身份治理新加坡长达30年之久,在1965年带领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淡马锡控股(Temasek Holdings)设立的财富管理学院(Wealth Management Institute)也在着力解决语言能力欠缺的问题,并计划最终从中国引进教师。淡马锡控股是一家政府所有的投资公司,持有一些上市公司的大量股份。  财富管理学院首席执行官Cynthia Teong对于所肩负的提高私人银行竞争水平、并确保银行从业者回绝不正当资金的使命怀有信心。实现这一点的手段是实施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制定、通过强制性考试加以贯彻的行为规范。  新加坡当局一直尤为关注扫除不当销售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猖獗行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曾有许多客户提出投诉。不过1995年初被认为是新加坡短暂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段时间,当时驻新加坡的交易员尼克?李森(Nick Leeson)进行的交易舞弊行为,导致巴林银行(Barings Bank)倒闭。&巴林银行事件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丑闻,&瑞士私人银行瑞士宝盛(Julius Baer)新加坡分行首席执行官林伟民(David Lim)表示。&从那时起,我们就有了一种&决不能再发生&的态度。我们也大幅修正了银行的经营方式。&  在国际集团工作的银行业者,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可能会阻断新加坡成功故事的潜在政治影响。他们曾密切关注美国和欧洲对瑞士施加压力、迫使欧洲的私人银行做出巨大的让步。由于金融业对新加坡经济十分重要,因此,林伟民补充道,&我们必须要确保,当我们在2020年回顾过去时,会认为曾经取得的成就很牢固&。  林伟民说,这不仅需要通过有效的监管来实现,还需要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利润丰厚的投资策略。&现在是新加坡的关键发展阶段。我们已经有了数量可观的银行。下一个问题是,我们能为客户提供什么?仅仅有滨海湾的好风景还不够。投资组合的表现要和风景一样好才行。&  税收透明可以帮助新加坡揭开下一个新的篇章。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决定吸取瑞士的教训,将逃税定为刑事犯罪。  除了这些监管上的变动之外,新加坡政府还主张重新调整新加坡的发展方向。渣打银行亚洲私人银行业务地区负责人拉杰什?马尔卡尼(Rajesh Malkani)表示:&新加坡的银行过去面向南方,现在我们要面向全球。对于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取代瑞士,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显然,我们正在迈出重大的步伐。&  译者/何黎转自早报网: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客房服务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