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驱使特里萨嬷嬷修女帮助别人

谁知道特里萨修女的生平简介?
谁知道特里萨修女的生平简介?
特里莎修女1910年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因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影响,她18岁时离开家乡来到印度,投身于慈善事业。1949年,特里莎修女在加尔各答创立了慈善机构——“慈善会”,并且以此为基地,在印度开展救助孤儿、穷人、老人和麻风病患者的慈善工作。
特里莎修女先后在印度和其他国家创办了50余所学校、医院、济贫所、青年中心和孤儿院。她曾先后获得印度尼赫鲁奖金、美国约瑟夫·肯尼迪基金会奖金和罗马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和平奖金,并获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
日,特里莎因心脏病在加尔各答逝世,享年87岁。
提问者 的感言:还不错,楼上的帖子字数也太多了,,谁要去看啊。。
其他回答 (4)
特里莎修女1910年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因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影响,她18岁时离开家乡来到印度,投身于慈善事业。1949年,特里莎修女在加尔各答创立了慈善机构——“慈善会”,并且以此为基地,在印度开展救助孤儿、穷人、老人和麻风病患者的慈善工作。
特里莎修女先后在印度和其他国家创办了50余所学校、医院、济贫所、青年中心和孤儿院。她曾先后获得印度尼赫鲁奖金、美国约瑟夫·肯尼迪基金会奖金和罗马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和平奖金,并获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
日,特里莎因心脏病在加尔各答逝世,享年87岁。
1910年,特里萨修女生于马其顿一个富裕的家庭。12岁时萌生了做修女的愿望,18岁远赴印度受训成为修女,27岁发终身誓愿并升任女修道院院长。自38岁起,她开始了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为赤贫者、濒死者、弃婴、麻疯病人服务的生涯。在她的心目中,穷人比富人更需要尊严,穷人在价值的等级中至高无上。40岁时,建立“仁爱传教修女会”。她获得过多个国际性奖项,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这位身材矮小、广受爱戴的修女,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贫民区学校
1948年,38岁的特里萨修女离开爱尔兰的罗瑞托修道院,来到印度加尔各答。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了罗瑞托修女穿着的蓝色的道袍,改穿印度平民妇女常穿的白色棉纱丽。
特里萨修女是在车站后面的贫民窟展开工作的。这里到处是破烂不堪的小木屋和衣衫褴褛的脏孩子。有一天,一个说孟加拉语的小孩,向特里萨修女要东西,这个孩子只有一条腿,而且断肢处还在流血。特里萨修女准备取药给他包扎时,小孩却说他想要吃的东西,边说边做出吃东西的样子。此时她身上只有五个卢比,于是很抱歉地对小孩说:“我是个穷修女,我只能替你包扎伤口。”正准备帮他涂药的时候,小孩突然抓过药品,叫着“这个给我”,便拄着拐棍向贫民窟跑去。想了解究竟的特里萨修女紧跟着小孩跑进一个小窝棚,窝棚里面漆黑一片,隐隐约约地可以看见木板上躺着一个妇女,在她身边还有一个婴孩和一个约五岁的女孩,三个人骨瘦如柴,目光呆滞,非常虚弱。她用孟加拉语与他们交谈,知道了小孩叫巴布,八岁了,那个妇女是他的母亲,患有结核病,窝棚里的另外两个小孩是他的弟弟妹妹。特里萨修女只能把她所带的维生素丸给了他们,那妇人十分感激,向她行合掌礼,并说:“这里边还有生着病的老妇人,也请你看看她。”特里萨修女听到这句话,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为什么穷人会有那么善良的心?自己患着病,还关心着别人呢!
践行良知——特里萨修女的仁爱
  我饿,不是要食物,而是要和平,一心一意的和平
  我渴,不是要水,而是要和平,消除战欲的和平
  我赤裸,不是因为失去衣服,而是因为那些身上失去了美丽尊严的人
  我无家可归,不是因为无瓦遮头,而是因为没有一颗明白、照顾、爱护的心
  ——特里萨修女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乞丐》中曾有这么一个故事:当“我”遇到一个年老体弱、衣衫褴褛、肮脏丑陋的乞丐时,并不有呵斥、鄙弃,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没有走,而是握着那只肮脏的手道谦“不要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乞丐同样握住“我”的手,“没关系,兄弟,”“这也多谢了。这也是施舍,兄弟。”特里萨修女和“我”一样,把爱心分割成一枚枚金币,送给那些穷人们。我想人性最根本的渴望,是获得别人的尊重。特里萨修女以自己一生的精力去履行自己对天主的虔诚,对人类的关爱。特里萨修女因此被称为“穷人的圣母”“二十世纪真正的另类”等,或许我们从她的人生经历中找到我们人类最为渴望和关注的东西——良知、爱,还有虔诚。
  一九一O年八月二十七日,在马其顿的斯科普里的一个阿尔巴尔亚人家庭,诞生了一个女孩,名字叫做艾格妮丝·巩霞·博杰舒。她就是后来建立“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并于一九七九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特里萨修女。
  童年时代的艾格妮丝是一个活泼可爱又多愁善感的小天使。谁也没有想到她后来走上了传教之路。她只是顺着自己的天性成长。也许仅仅是她生活在天主教的氛围之中,经常到教堂去做弥撒,经常阅读一些像《亚西西的圣方济各》之类的书籍。每当遇到一个前去领取施舍的穷人,每当了解一些修女的善举,这些教都给艾格妮丝的心灵带来不小的冲击。
  当那些从孟加拉的恒河三角洲和喜马拉雅山所传来的消息时,一种想去参加救助受苦受难者的念头萌生了。艾格妮丝向家人表白自己的决定后,家人感到很惊讶,但是家人拗不过她执着而又固执的个性,不久,她就被送到印度的孟加拉传教区(加尔各答)的罗列特修道院。而那一年艾格妮丝才刚刚满十八岁。
  当时的加尔各答又是怎样一个地方?
  加尔各答——一个恶梦般的城市,政府部门为这个拥有一千五百万人口的大都会登记了成千上万个贫民区,每个人只有两三个平方米的生存空间,在泥泞的大路上,在污涂四壁的陋巷间,到处都陈列着被打上了霍乱或天花标记的,被饥饿和伤病无情残害不成样子的躯体,在那些暴露的伤口上,一群群苍蝇徘徊着。在那溢满的垃圾箱中,不时传出可怜的弃婴发出的微弱的呜咽声……
  为了蓄积在心中的理想,艾格妮丝就这样踏上了传教之路。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城市,面对那些被认为是“多余的人”和“被遗忘的人”,她只有从一点一滴干起,一九三一年艾格妮丝发愿修女,并改教名为“特里萨”,以致于后来长达六十多年的传递爱的过程与路上,她这个名字是和尊严、仁爱、怜悯连在一起的。在加尔各答,没有金钱、没有居所,没有经受过护士的训练,没有经历过社会工作的实践,但她却有一个肯定的感觉:天主和我在一起,这是他的工作!
  因为带着一颗充满爱的心,一颗对天主虔诚的心,特里萨在自己路上艰难而又幸福的跋涉着。办贫民学校、募捐;为那无家可归的孩子建立“儿童之家”;为那些流落街头的贫困者和垂死者建立“临终关怀院”……在离垃圾堆几米远的地方,一些穿着白色道袍的女人发现一副鬼一般的骨架,那几乎是一副嶙峋的,被纸一般的人皮裹着的骷髅,他还有一丝气息残存,但蛆虫已经开始侵蚀他的肌肤。白袍女人把老人们搬进一间盖了荫蓬的大堂,喂他进食,清洁他凄凉的、黏满便溺的身体。一位年老的女人正从他的伤口里拨去蛆虫。
  “你怎么能够忍受我的臭味?”那衰弱得要死的人轻轻地喘道。因为面前这个女人的行为使他目瞪口呆。
  “比起你身上的痛苦,这根本算不了什么。”照顾他的女士回答。
  其中有一位老人,在临死前拉着特里萨修女的手低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这是特里萨和她的修女们的一个很平常的镜头而矣。在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你都找不到特里萨修女在这项工作上所显示出的那种精神——一种对那些身处苦难频监死亡的人的无条件尊重。这是一种对西方中产阶级价值原则强有力的针砭和置疑。宗教行为在特里萨修女的眼里是一片神奇与圣洁的土壤,她用来培植爱心,给每一个需要爱与关怀的人。
  “爱人,像我爱你一样。”这是特里萨和她的修女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仅这么说,更重要的她们也是这么做的,而我们呢?面对街头那些病残者的乞讨,面对贫困地区的渴望眼神,我们又似乎活在另外一个世界。同类间的漠视也许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最大悲哀,特里萨修女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她是有这种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和负罪感,并能排除一切私欲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事业中去。特里萨修女的博爱,已经超越了国界、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种族歧视。是一种真正平等意义上的爱,它体现了人性之光,正因我们这个社会还存在战争、死亡、经济危机,各种病症和伤害,我们仍需要张扬爱心,就像特里萨修女给千叶茂林的赠言:“各位,请随时记住这里有许多困苦的人,请记住他们痛苦的模样,这绝不是夸大其辞,在各位的四周也许有许多等着你们付出爱心的人们。请各位伸出手去帮助他们,这是我唯一的希望。”
  我欣慰,世界上还有特里萨修女这样平待博爱的人,把自己的爱和温暖撒到那些阳光无暇顾及的地方和人身上。让那些被污辱被损害被歧视的人,还有那些即将去天国的人重新获得做人的尊严和荣誉。
特里萨修女1910年生于土耳其人统治下的马其顿。12岁萌生做修女的愿望,18岁远赴印度受训成为修女,27岁发终身誓愿并升任女修道院院长。38岁开始了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为穷人服务的生涯,所服待者均为赤贫的人……在她的心目中,穷人比富人更需要尊严,穷人在价值的等级中,至高无上。40岁建立“仁爱传教修女会”。获得过多个国际性奖项,1979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她一生追求财富以外的价值,博爱,执著,微小。
日,特里萨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她的父亲是个杂货商,家境并不富足,但父慈母爱,手足亲睦,她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成长起来。7岁时她进入一所公立学校读书,不久就皈依了天主教。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她回忆说:“在12岁时,我就意识到我有一个使命,就是去帮助穷人。我想做一名传教士。”  18岁那年,特里萨加入洛雷托修女会。这是一个属于印度加尔各答大主教管辖的修女团体。1928年,这个组织安排她到加尔各答的圣玛丽教会学校教书。1946年,特里萨乘火车前往印度东北部山区大吉岭。沿途那些贫瘠的村庄,那些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穷人使她震惊。她“仿佛听到了一个声音在对她呼喊:‘为穷人中最穷的人服务吧!’”她决心离开与世隔绝的教会学校,去帮助社会上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
等待您来回答
宗教领域专家特里萨修女传
1910年,特里萨修女生于马其顿一个富裕的家庭。12岁时萌生了做修女的愿望,18岁远赴印度受训成为修女,27岁发终身誓愿并升任女修道院院长。自38岁起,她开始了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为赤贫者、濒死者、弃婴、麻疯病人服务的生涯。在她的心目中,穷人比富人更需要尊严,穷人在价值的等级中至高无上。40岁时,建立&仁爱传教修女会&。她获得过多个国际性奖项,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这位身材矮小、广受爱戴的修女,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 日,被称为全世界穷人之母的著名慈善家特里萨修女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87岁。 就这样走上传教之路 特里萨原名艾格妮丝&巩霞&博杰舒,她诞生在马其顿的斯科普里的一个富裕的阿尔巴尼亚人家庭,那一天是日。在她高中毕业那一年,有一天教区的神父到她家里,为罗列特修道院的修女们前往印度加尔各答布道而募捐,顺便给艾格妮丝讲起修女们在印度布道的种种情形。与神父的这次长谈,点燃了特里萨长久积蓄在心中的意念:&一定要到印度去,为那里的穷人做点事。&不久,艾格妮丝就被送到印度的孟加拉传教区(加尔各答)的罗列特修道院。那一年,她刚刚年满18岁。 后来艾格妮丝离开修道院来到位于加尔各答一所美国医疗传教会开设的大医院里,花了半年时间学会了本应花两年时间才能掌握的基本卫生知识。回到加尔各答之后,特里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掉蓝色的修女袍,换上印度平民妇女常穿的白色粗布棉纱丽。为了时刻记住自己的职责,她特意在纱丽的肩上绣了一个十字架,又用三条蓝色的布条缝在廉价的纱丽边上。 特里萨设计的这种纱丽,后来成为修女们最喜欢也最常穿的制服。特里萨就穿着这样一身独具一格的修女服,在加尔各答声名最臭的贫民区开始了她的慈善生涯。从此以后,在当时被称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的大街小巷,只要有穷人的身影,人们就会看到穿着白色纱丽的特里萨出现在他们的身边。 为黑暗中的人群点燃希望的明灯最初特里萨和修女们帮助穷人、收养弃婴并建立&儿童之家&的善行并不是广为人知的,在她们为那些流落街头的贫病者和一些只能再活几个小时的垂死者建立&临终关怀院&之事被广泛报道以后,全世界人民才知道在印度的土地上,有一个对所有穷苦人都无条件尊重的特里萨修女。 特里萨产生创建&临终关怀院&的念头也是偶然的。 那一天特里萨去巴特那医院开会,路过车站的广场边时,看到一个垃圾桶里有个老妇女在痛苦地挣扎并呻吟着。她赶紧近前,发现老妇女浑身爬满了蚂蚁和老鼠,头上被老鼠咬了一个洞,伤口布满了苍蝇和蛆虫,特里萨不顾一切地抱起这个老妇女,直奔医院。 虽然特里萨后来救愈了这位老妇女,但这件事对她震动很大,联想到每天早晨都有人推着车子像清理垃圾一样在街道上收集那些贫苦人的尸体,特里萨开始频繁奔波于加尔各答市的各个部门。 在市卫生部门的帮助下,特里萨终于在因供奉印度教女神卡里而著名的卡里寺院,找到了她的&临终关怀院&的理想场所。之后没用半天时间,修女们就送来了几十位最贫困、最痛苦的病人。其中就有一个老人在住进来的当天晚上就去世了。临终前,这个老人拉着特里萨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你,修女。& 特里萨创建的&临终关怀院&于1952年8月正式成立,大门口挂着一块写着&尼奴玛鲁&希尔德&的牌子,其孟加拉语的意思就是&清心之家&。迄今为止,特里萨所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已在100多个国家设立了500多家慈善机构和场所,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从中得到了帮助。 特里萨所从事的慈善事业在全世界影响重大,她一生因此获奖无数,而且遍及几十个国家。当她于日走完87岁的人生历程时,印度政府特地为她举行了在印度只有总统和总理才有资格举行的国葬。
特蕾莎修女() 生于南斯拉夫,37岁正式成为修女 1948年远赴印度加尔各答 且于两年后正式成立仁爱传教修女会 竭力服侍贫困中的最穷苦者 一九七九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一九九七年九月葬于加尔各答 特蕾莎只是一位满面皱纹、瘦弱文静的修女。1979年9月,当她去世时,印度政府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了哀伤的眼泪。他就是被誉为&活圣人&的特蕾莎修女。1979年授予她的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词说:&她的事业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单个人的尊重&&最孤独的人、最悲惨的人、濒临死亡的人,都从她的手中接受到了不含施舍意味的同情,接受到了建立在对人的尊重之上的同情。& 她被视为&贫民窟的圣人&,世人亲切地称她为 &德雷莎嬷嬷&。 她1910年出生在南斯拉夫境内的一户阿尔巴尼亚农家,那一带一直为贫穷、混乱和民族战争所困扰,她小小年纪就开始思索人生,12岁时感悟到自己的天职是帮助穷人,17岁时发了初愿,到爱尔兰的劳莱法修女院学习,随后到印度大吉岭受训。27岁时发誓终身愿成为修女。此后,她放弃在女子学校和修道院做老师的优雅生活,向教会请求批准辞职,走出修道院的高墙,来到世界上以贫民窟多且脏而闻名、被印度总理尼赫鲁称为&恶梦之城&的加尔各答,走进那些不避风雨的贫民窟,置身在贫困者中间。她在那里开办了一所学校&圣马利亚中学,让那里较大的孩子受教育;她从美国医疗遣使修女那里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医学常识,然后到患病者的家中去医治他们。她亲手握住快要在街头横死的穷人的手,给他们临终前最后的一丝温暖,让他们含着微笑离开这个残酷的世界。她亲吻那些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医疗资金。她给柬埔寨内战中被炸掉双腿的难民送去轮椅,也送去生活的希望。她细心地从难民溃烂的伤口中捡出蛆虫,她亲切地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 自1952年开始,德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街头遍寻垂死者,她和她修道院(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修女,将爱心和慰籍分别带给400万被舍弃街头的人。但出乎意料的是,有过半数的人,在德蕾莎修女等人的悉心照料下,日渐康复了。 特蕾莎修女自己也是一个穷人,她的生活朴实无华,但同时她又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他拥有爱、给予爱、收获爱。特蕾莎修女清醒的认识到,居高临下的给予,接受者会有被施舍的屈辱感觉,这对一个人的尊严是极有害的,他可能导出苦涩的敌意,而不是和谐与和平。在街头,这个瘦小的修女亲手握住快要横死的穷人的手,给她们送去临终前最后一丝温暖;在医院,这个受着病痛折磨的修女亲吻着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医疗资金;她给柬埔寨内战中被炸掉双腿的难民送去轮椅,也送去生活的希望;她细心的从难民溃烂的伤口中捡出蛆虫,帮助他们减轻痛苦。她曾动情地说;&我们做的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特蕾莎修女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好像母亲给孩子讲故事,没有花招,没有卖弄,有的只是一颗直白坦率的心灵。她微笑者说,让我们记住这一点:没有人不需要关爱,我们要总是以微笑相见,尤其是在微笑起来很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微笑。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戴妃热爱慈善事业 与特里萨修女成挚友
中国网 .cn  时间:
中新网8月22日电 综合媒体报道,慈善工作在英国前王妃戴安娜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她广泛参加了国内外的慈善活动,她是多个慈善组织的赞助人或主席,这些组织包括治疗患病儿童的伦敦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专门治疗癌症的皇家马斯登医院。她还是帮助无家可归人员的组织Centrepoint、全国艾滋基金会、防治麻疯病任务的代言人。在她的一生中,她曾经一度担任了100多个慈善组织的代言人。
戴安娜还曾多次出访北非,访问慈善医院、学校、慈善机构、筹款活动,使她出访地的许多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她海外出访的地点还包括安哥拉、澳大利亚、波斯尼亚、埃及、印度、巴基斯坦和许多欧洲国家。戴安娜王妃就多个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利用自己的高知名度来为慈善组织作宣传和筹款。她是一位真正的人道主义者,这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所有曾见过戴安娜的人都记得她的热情和她对他们所遇到困难的真心实意的关心,她对慈善工作非常投入,经常花非常多的时间来听取人们的故事和问题。她具有一种让所有人感到自己很特别的能力,尤其是那些容易受到伤害的年轻人,他们被她的热情和爱所打动。她1984年成为帮助容易受到伤害的儿童和年轻人改变生活实现梦想的慈善组织巴纳多斯的主席。她在谈及她在皇家布奥姆顿医院的工作时称:“我一周三次去那里,花4个小时的时间和病人们在一起,拉着他们的手和他们交谈。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活下来,一些人会死去,但是他们在那里都需要爱。我试图在那里帮助他们。”戴安娜1992年2月参观了特里萨修女在印度加尔各答专门为重病和垂死人员开办的慈善医院,她和医院里的所有50名病危人员见了面。她不久在罗马,随后在伦敦和纽约见到了特里萨修女,两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戴安娜理解她在公众眼中角色的力量,她用这种影响力改变人们对许多重要议题的看法,她对自己支持的所有事业都非常投入,尤其是那些诸如HIV/艾滋病患者、麻疯病患者、那些生活遭到地雷严重影响人员“不受人欢迎”议题。她勇于谈这些问题,通过积极参与来展示她对这些被社会边缘化人群的支持。戴安娜1997年1月站在安哥拉雷场的照片曾成为全球各地媒体的头条,它在今天仍让人们感到鼓舞。当她面带微笑并用质朴的语言谈论HIV时或者和艾滋病病人握手时,她帮助减少了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整个世界注意到了这一点。(毕远)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 麦琪
版权与免责声明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读《仁爱一生:特里萨修女传》有感
  “在尊严的问题上,自己和他人处于相同的方位。  看重自己的尊严,一定看重他人的尊严,反之亦然。尊严,在互尊中映现。我郑重地整理自己的衣襟,是为了向对面的人表示恭敬;我向对面的人轻轻鞠躬,也正是在证明自己是世界的贵客。  这种互尊,如镜内镜外”。&
选自余秋雨作品——《汉堡残稿》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穷人圣母:著名慈善家特里萨修女
作者: 李亚 
北京青年报
  日,被称为全世界穷人之母的著名慈善家特里萨修女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87岁。
  -就这样走上传教之路
  特里萨原名艾格妮丝·巩霞·博杰舒,她诞生在马其顿的斯科普里的一个富裕的阿尔巴尼亚人家庭,那一天是日。因为当时的马其顿还是土耳齐人在统治着,所以在斯科普里这座城市里,清真寺的尖顶和天主教的教堂并存共峙。居住在这里的阿尔巴尼亚人信奉天主教的不多,但艾格妮丝的父母不仅都是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并且热衷于在全世界传播天主教。艾格妮丝就是在浓郁的天主教生活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在她高中毕业那一年,有一天教区的神父到她家里,为罗列特修道院的修女们前往印度加尔各答布道而募捐,顺便给艾格妮丝讲起修女们在印度布道的种种情形。与神父的这次长谈,点燃了特里萨长久积蓄在心中的意念:“一定要到印度去,为那里的穷人做点事。”当艾格妮丝表白了自己的决定后,不仅得到了父母的同意,还得到了罗列特修道院院长的支持。不久,艾格妮丝就被送到印度的孟加拉传教区(加尔各答)的罗列特修道院。那一年,她刚刚年满18岁。
  后来艾格妮丝在一位耶稣会修道士的辅助下,加入爱尔兰修道会,这使她有机会来到都柏林修道会总部,接受为期一年的训练。结业后,特里萨被派到印度加尔各答圣玛利亚修道院的学校教书。按照教规,成为终身侍奉天主的修女需要经过两次发誓。1931年,艾格妮丝第一次发誓时,自取教名“特里萨”,以此纪念被称为传教圣女的法国加尔默罗会修女圣·特里萨。在圣玛利亚修道院的中学里,特里萨讲授地理和历史课长达17年之久,最后成为学校校长。
  长期接受教会思想影响的特里萨,自称她于日在一列前往大吉岭的夜班火车上得到了耶稣基督的启示。她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我听到一个声音,要求我放弃一切,跟随基督进入贫民窟,以便我能在最穷的穷人当中服侍他。我知道这是他的意思,我要照办。”然而,加尔各答的大主教最初拒绝了特里萨离开修道院的请求。特里萨没有气馁,一年后再次向大主教提出自己的请求,并向罗马提出了申请。这一次很快就得到了答复,教皇庇护十二世赞扬了她的想法很好,同意她到穷人中去生活。
  特里萨永远也忘不了日这一天,她独自一人站在修道院外边,没有金钱,没有居所,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清晰而坚定的声音响在耳边:“天主和我一起去,这也是他的工作!”
  -为黑暗中的人群点燃希望的明灯-
  离开修道院后,特里萨来到位于加尔各答沿恒河的一所美国医疗传教会开设的大医院里,花了半年时间学会了本应花两年时间才能掌握的基本卫生知识。回到加尔各答之后,特里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掉蓝色的修女袍,换上印度平民妇女常穿的白色粗布棉纱丽。为了时刻记住自己的职责,她特意在纱丽的肩上绣了一个十字架,又用三条蓝色的布条缝在廉价的纱丽边上。特里萨设计的这种纱丽,后来成为修女们最喜欢也最常穿的制服。特里萨就穿着这样一身独具一格的修女服,在加尔各答声名最臭的贫民区开始了她的慈善生涯。从此以后,在当时被称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的大街小巷,只要有穷人的身影,人们就会看到穿着白色纱丽的特里萨出现在他们的身边。
  最初特里萨和修女们帮助穷人、收养弃婴并建立“儿童之家”的善行并不是广为人知的,在她们为那些流落街头的贫病者和一些只能再活几个小时的垂死者建立“临终关怀院”之事被广泛报道以后,全世界人民才知道在印度的土地上,有一个对所有穷苦人都无条件尊重的特里萨修女。特里萨产生创建“临终关怀院”的念头也是偶然的。那一天特里萨去巴特那医院开会,路过车站的广场边时,看到一个垃圾桶里有个老妇女在痛苦地挣扎并呻吟着。她赶紧近前,发现老妇女浑身爬满了蚂蚁和老鼠,头上被老鼠咬了一个洞,伤口布满了苍蝇和蛆虫,特里萨不顾一切地抱起这个老妇女,直奔医院。虽然特里萨后来救愈了这位老妇女,但这件事对她震动很大,联想到每天早晨都有人推着车子像清理垃圾一样在街道上收集那些贫苦人的尸体,特里萨开始频繁奔波于加尔各答市的各个部门。在市卫生部门的帮助下,特里萨终于在因供奉印度教女神卡里而著名的卡里寺院,找到了她的“临终关怀院”的理想场所。之后没用半天时间,修女们就送来了几十位最贫困、最痛苦的病人。其中就有一个老人在住进来的当天晚上就去世了。临终前,这个老人拉着特里萨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你,修女。”
  特里萨创建的“临终关怀院”于1952年8月正式成立,大门口挂着一块写着“尼奴玛鲁·希尔德”的牌子,其孟加拉语的意思就是“清心之家”。不久特里萨又创办了以救助麻风病人为主的“麻风病康复中心”。
  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仁爱传教会。特里萨也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仁爱传教会基地。迄今为止,特里萨所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已在100多个国家设立了500多家慈善机构和场所,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从中得到了帮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82年,当她得知黎巴嫩贝鲁特一所前线医院有60余名巴勒斯坦弱智儿童处在生死关头时,她便冒着生命危险赶到那里,劝说以色列军队和巴勒斯坦游击队暂时停火,使她进入医院,把那些儿童一一抱上车,转移到安全地带。当时有一名随行的西方记者在后来的报道中写道:“她那因为孩子们得救了而显出的自豪神情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我曾经和许多国家的总统、女王有所来往,但却从来没有像那天那样对一个人如此敬畏。”
  -身后殊荣,遗爱与人类-
  为表彰特里萨修女致力于解除贫困促进和平所作出的努力,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把1979年度的和平奖授予了这位身高不足1米5的矮小修女,并在授奖时这样赞美她:“最孤独的人、最可怜的人和快要死了的人都得到了她的同情与帮助,而这种同情与帮助不是以恩赐的态度,而是以尊重人的与生俱来的尊严与价值为基础的。”在接受奖金时,已经69岁的特里萨修女恭谦地说:“作为我个人,这份奖金我受之有愧;今天,我以全世界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的名义接受这份荣誉!”
  特里萨所从事的慈善事业在全世界影响重大,她一生因此获奖无数,而且遍及几十个国家。当她于日走完87岁的人生历程时,印度政府特地为她举行了在印度只有总统和总理才有资格举行的国葬。前往参加她的葬礼的有2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政府要人,其中包括三位女王与三位总统。在特里萨的葬礼上,加尔各答大主教说:“或许她给我留下的最重要启示就是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相关连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搜狐短信推荐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里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