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运输石头200公里是真假学园4否

  我们是襄渝铁路建设老民兵,说说当年我们修路的经历  记录者按:日前偶然的机会在武汉市黄陂区(以前称黄陂县)农村见到几位老人,都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修筑襄渝铁路的老民兵。以前知道部队官兵修建襄渝线(人数23.6万),不了解也有59万民兵参与了建设,其中湖北民兵14万。这几位老人年纪都在六十岁以上,最长者七十多岁。通过他们的讲述,了解到当时筑路的一些基本情况。黄陂当时有两万多人参加襄渝线建设,如今在世者还有一万多人。网上搜索,关于湖北民兵筑路的信息很少,几乎没有。百度百科“襄渝铁路”词条用很大篇幅记述了铁道兵的情况,但对民兵只有半句话一带而过。  襄渝铁路当时是一项秘密国防工程。全线桥隧密度占正线全长46%,其比例长期是中国铁路桥隧长度占正线长度比例之最,修建过程极为艰难。(前两年竣工的宜万铁路桥隧占线路总长的73.97%。)老民兵们当初几乎是义务劳动。施工条件简陋,生活条件恶劣,受伤、致残、死亡情况时有发生。许多人是带着伤病返回家乡的。如今他们年长者很多都已去世,在世者也已至暮年,生活也没有保障。这些建设者是国家的功臣,他们的功绩不应该被忘记。看网上资料,陕西、四川、重庆对筑路民兵发放补贴。湖北尚待政策出台。  此次前后采访了六位老人。以下文字照他们的口述原样记录,不作任何修饰和更改,只是将讲述内容按主题集中,对原话次序加以调整,部分地名及人名隐去。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参加修襄渝线的大体经过  老人甲:  1969年10月,我们相应国家号召去鄂西北、陕南修建襄渝铁路。襄渝铁路是战备铁路。当时我们去是队里抽调的。各个生产队下指标,我们村(自然村)去了四个人。我是第一批去的。自己带被窝行李和基本生活用品。从汉口坐火车到丹江口,坐了一个白天。然后坐船沿汉江而上(先是在丹江口水库里走),到郧西县的羊尾。郧西县今天属于十堰市,往西就是陕西安康的白河县。我们坐的是轮船,不大,象汉口长江轮渡那样的船。坐到羊尾下船。这里江水浅了,不能走船,我们就步行,到目的地走了二十多里路。  当时我们黄陂县是一个民兵团,有两万多人。我们公社是一个营,有一千多人。我们是四连,我是一排排长。包括两个大队几个村子一共四五十人。我们营长是xxx。除了黄陂,其他县的民兵也很多,有孝感的,黄冈的。我们跟其他的县的民兵没有什么联系。  我们在郧县、郧西县和陕西的白河县,建桥,打隧洞。郧县胡家营那边有几个桥就是我们建的。那一带都是山,胡家营一带有些平地。  从去到结束,前后是三个年头,实际上干了一年半左右。71年过年以后回来的。我们是分期分批回来的。回来以后,很多人又参加了其他的劳动,象滠水改道工程,还有以后的水电站。71年底这段铁路通车了。  老人乙:  我是1969年10月去的。去的时候坐火车到丹江口,然后转船到郧县的茅店(音),到目的地的时候天黑了,没有睡处,我们三四个人一挤,在山坡上坐了一夜。那边都是山,没有平地。坐的时候手要扯着后面的草才坐得稳。要炸炮才能炸出一片平地。没有厕所。解手的时候挖一个坑。  我们当时在木瓜沟,木瓜公社。(郧县木瓜沟,在郧西县羊尾以西的汉江南岸。)  老人丙:  我是第一批去的,69年9月。我没有结婚,是家里的独子,有姐妹。当时我父亲把我送到中学,流眼泪把我送走。  老人丁:  我是家里的独子,还不是去了。我是司机,主要负责开车跑运输。那些年我还跑过房县、神农架等地。  老人乙:  当时的口号是,三线工程,要让毛主席睡好觉,要把帝、修、反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抢回来。也有另外一个提法,要把刘、邓反党反社会主义(集团?)的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都是不停工的。  老人丙:  从没有休息过,一年到头在工地上。过年也没有休息,在工地上过年。
  初到当地的情况  老人甲:  我们第一批过去的任务是搭棚子。当时很苦,到山里砍柴火,砍竹子。背一根竹子要走很远。住的棚子,竹子做支撑,将油煤毡一钉,可以防雨。  老人丙:  砍竹子,先遣部队去搭棚子,给后来的人住。一般是背一棵竹子,有的背两棵。见到山羊,比较小的那种,成群结队的。听到过狼嚎叫,但是没有见过。因为山陡,树可以从山顶丢到山脚下,下了山再往回背。  我当时住在陈家台(和羊尾对面)。  老人乙:  砍竹子,搭棚子,把泥巴糊成墙。粗一点的竹子劈开,做成板子,在上面睡。吃的灰面坨子,放在钵子里一蒸。我是连长,年纪大一些,年轻人干活时对我有些照顾。  老人丁:  竹子搭的床,大家一起睡。  老人甲:  为什么会死人呢?有的是塌方打死的,有的在山谷睡觉,山上有野兽或者人踩动了石头,大石头滚下来把人打死。  我们营死了一个人,但不是施工的时候死的,是休息的时候出去玩,去的时候没有下雨,回来的时候山洪暴发,溪水暴涨,在水里淹死的。我们老家这里地比较平,不知道山里是那个样子。  老人乙:  县里规定,走路的时候要三人同行,因为山上随时可能会有石头滚下来,怕有人死了没人知道。  老人戊:  那边的蚊子快有蜻蜓大。我夹了几个蚊子在信封里寄回来。  老人甲:  郧西的农民很苦。有个说法,叫郧西三件宝,红苕、玉米、龙须草,吃的主要是红苕、玉米。我们开始去住在老百姓家,很苦。都是山,这边对着那边叫人,听得应,但走过去要二三十分钟。路是斜的,挑担子要带一根棍子,歇息的时候要拿棍子撑着才能够歇。  老人已:  当地没有多少商品意识。我们在路上买柿子,柿子摆在路边卖的。我问他们多少钱一斤?他们说你们吃,随便吃。我们吃完了给了二十块钱,他们却不找钱。我们就带了一车人去吃,吃完了还是二十块钱,他们没有找我们再要钱。  老人乙:  我们吃饭,洗碗剩下的饭渣子,在槽子里,当地人半夜把槽子里的水放干,把渣子捡回去吃。  老人丙:  当地老百姓生活很苦,吃的苕片、黄豆,到了结婚凭结婚证才领到三斤大米。我们淘米,米渣滓倒在水沟里,当地合作社的社员,捡回去吃。
  建桥梁开隧道的情况  老人甲:  后来就是架桥。我们到河里拉鹅卵石,浇筑桥墩子用的。我是工班长,排长,也是风枪手。我们连架了两座桥,建完了桥就报喜。我们民兵连木工、铁匠、机械工都有,干活比较出色,部队里要从我们连抽走一百多人跟他们去修路,我们团里不肯。  当时各个公社的是有分工的。天河(公社)去的是打洞,我们是架桥。天河的女的比较多,进度上不去,经营里协调,我们就去帮忙打洞。当时死了很多人。滠口、鲁台都死了不少人。  老人乙:  我们连队去了是做桥墩。当时不用钢筋,用水泥,用片石混合了水泥往上倒。用片石代替钢筋。做完了以后在沙沟打洞。。(网上搜索,沙沟现在是郧县胡家营的一个村。)打洞三班倒,很危险。  为什么危险呢?做桥的时候,四米高的模板,用人工捣固,石头要用绳子吊到上面去,绳子断了,石头掉下来,就可能打到人。有一次五六个人一起捣固,石头掉下来,打在腿上腰上,还好是轻伤,没有重伤。  桥墩一层四米,四层十六米。  老人戊:  我当时负责捣固。现在捣固用振动棒,当时用的铁签子。  老人已:  我们一开始去建桥墩,部队佩服我们,部队一次打六米高的,我们开始也是打六米,后来一次打八米,再以后十米,十二米。一个白天一个晚上做完,技术越来越高。我们的模板做得好。我们的连长被请去他们部队演讲。  老人甲:  打洞比架桥危险。石洞打炮,部队指导我们技术。我们连队两百多人一起打洞,为了加快进度,除了两头打洞,也从上边往下先打横洞。用风炮打洞。先用发电机充气,一个气机带三四个风枪。一个洞是分两次打的,先打下洞,再打上洞。不能开始就打一个大洞,洞打大了容易塌方,小的不易塌方。第三步落中槽。打上洞的时候,隔一二十米远,钻个漏斗,上洞的石头土方渣子通过漏斗放下去,从下洞运走。  我们公社有个罗xx,当时头被石头打了。襄渝铁路通车的时候团里派代表去剪彩,他作为我们营的代表去的。  打洞的人四班倒。修桥的三班倒。放炮的时候拿着手电筒进去,洞里是黑的。用烟点引信。我当时就负责放炮。一个工班是一个排,三十多人,多的六七十人。一个工班一天能掘进1.5米。  老人丁:  进洞六小时一班,整队入场。一班出来要吹一两个小时的风,因为有瓦斯,气味难闻。我们出来就休息,吃,睡。  老人乙:  还有一次打洞的时候,边墙塌方。打洞是四班倒。这一班有三四十个人做,那天望着墙发裂。头一班就发现了。我跟着做两班没有下班,发现墙上的灰在往下撒,担心要塌方,我就叫大家赶紧撤出来。人还没有撤完墙就塌了。我在最前头,在边上,幸亏当时xx湾的xxx,排长,看着我,把我提起来一抓,一甩,甩在推土的车上。没有受伤。得亏了他,否则我可能就完了。  老人戊:  洞里黑洞洞的,拖炭渣子的车子倒车卸货,没看见我在后头,一下子倒在我脑袋上。我大声喊,没人应。所幸戴了安全帽,没有受伤。  老人已:  我做调度员,专门安排车子。矿车出来进去我调度。有一次矿车出来,掉了东西打在我额头上,缝了八针。  洞里放炮以后进去排险,渣子就往下掉。几百门炮,十个一捆,一个人放三门,炮一响哨子一吹就出来。炮放了以后,我们调度员、安全员就进去排险。拿五节电池的手电筒进去,照不多远。有一回洞里的电线被炸破了,我一捏就一阵麻,倒在水里半天起不来。从此以后我不敢摸电。  打洞的时候,有一次,姚集一下子死了四个人。早上进洞,一放炮,不一会就塌方,死了四个。打洞的时候没有脚手架,没有支撑。  老人丁:  我们来之前,听说在白河,部队里一个连,打隧道全部埋进去了。  老人丙:  挖洞的时候经常有塌方的危险。洞内昏暗,灯光不明,只有36伏,石头松动垮下来就可能伤人。六指的李xx是十连的指导员。施工用的日本进口的风机,风力大,风管的接头脱落了,把一两吨重的石头吹起来,他正在睡觉,石头砸在头上当时就死掉了。  老人戊:  死了人没有抚恤金。用白布一缠,放在棺材里,车队运回来。那棺材做得大。六指有个宋xx,十几吨重的大石头掉下来砸到他身上,身体劈成两半,只有半边耳朵在。脑袋拿白布一缠。
  生活、娱乐和医疗  老人甲:  那时候算工分,37.5元一个月,要交给大队21元,剩下的16.5元归自己过生活。当时一天生活五六角钱。还要买基本生活用品,这钱是剩不下来的。  过年过节就是加餐。  老人丙:  生活用品,全部从那16.5元中开销,全部自费。当兵的都是国家发,我们全部自费。  老人丙:  那边生活很差。吃就是吃青菜。要吃肉,当地的黄肉,已经霉了,吃了就拉痢疾,吃一个抬一个。  老人丁:  这里喂猪,吃的是草,三年长不到一百斤。所以猪肉不好吃。有时从老家各个公社运腊肉去。没有菜咽。那时黄陂属于孝感地区,孝感一共有48台车管生活物资运输。我在车队。先用火车运到丹江口。后来通火车能运到白浪了。运煤,菜,大米,当地大米都没得吃的。  老人乙:  过年就加餐,加得一个菜。连队不开工,营里有演出,很热闹。说是加一个菜,不是放在盘子里,把鱼肉倒在一个脸盆里,大家的筷子都在里边杵。老家公社送的鱼肉到工地慰问。  有一次吃肉,肉是坏的,全营的人都拉肚子。严重的就到团部去治。前后影响了个把月。  我们当时穿球鞋,当地人羡慕得不得了。当地人用龙须草做鞋,一年四季都穿。  老人乙:  那时揩屁股纸都没有。擦屁股用石头,扯一把草揩。连报纸也没有。老家是有的。女同志也没有现在的卫生巾,用纸用棉布。  老人丙:  有句话叫:乡里人生得苦,石头瓦片揩屁股。用石头,不能用尖石头,要用圆石头。  那边放一场电影,要放三天假。因为群众住得散,要通知。当地人还不认得全国粮票。那时永久自行车在黄陂凭票供应,那边没得路走,没有钱买,放在商店里都能放锈了。  老人丁:  白河县城是沿着汉江建的,很小一点,后来搬了。不准我们出去,要出去逛街,要一堆人一起出去。现在的白河县城大得多了。  老人乙:  医疗方面,团里有医疗队,营里有卫生员。当时有句话,红汞碘酒,搽了就走。大病要到团部,要走几十里路。  卫生条件很差,人都是沿着沟住的,住的地方都是放炮炸出来的。吃也在沟里,屙也在沟里,卫生当然不好。  老人丁:  去那边做事的基本是男的。有女子连,宣传队。一个营有一个直属排宣传队。在洞里演出,唱,跳忠字舞。十七八岁的姑娘伢,第一批去的,能唱能跳的留下来,不能唱不能跳的就回来了。  娱乐,团部放电影,营里演出。  老人丁:  林彪事变的时候,在洞里开会,部队守着洞口,不开完会不准出来。上中农还不让进去开会,成分高一点都不让进。开会的内容不传达。  没有报纸,没有收音机。
  和家人的联系及家里的情况  老人戊:  跟老家的联系,只有写信,一个月一封信。  老人丁:  我当时已经结婚了,有一个小孩,我走了以后几个月,我媳妇又生了老二。家里老人有病。  老人乙:  当时按工分吃饭,我们家里五个小孩,只有我爱人招呼。老家生活艰苦。我们村(自然村)在整个大队是收入最差的队。我是大队书记。  我是连长,五更半夜在工地,很少写信回家。附近村里有残病的回来,就给我带个口信回。有人回来又回去,到我家看看,带来我家里的消息。  老人戊:  我是独子,老人在家里没人照顾。当时我的未婚妻过来招呼我的老娘。  老人丙:  靠写信跟家里联系。  和当地人的联系和情谊  老人丙:  不准谈恋爱,不准带当地的姑娘回来。去是多少人回来也要是多少人。我们这边生活条件比较好些,要是准谈恋爱,带回来的姑娘多了对当地不好。  老人丁:  木瓜公社来慰问我们,记得给我们送过豆腐。还有年轻的姑娘伢演出,二十岁上下,应该是年轻老师,给我们唱歌。我们那时候都年轻。我们四连的最怪物(淘气),撩那些姑娘伢。她们从我们营到别的营去演出,去的时候我们开玩笑,回来经过我们这里我们又开玩笑。有时候我们也帮当地老乡在地里干活,改造田。我们曾把我们老家的谷种子送给他们。  老人丙:  以后几十年我们一直跟当地没有联系。有时很怀念那里,希望能再去走一走。
  附录:百度百科“襄渝铁路”介绍  襄渝铁路起点位于襄阳站,由襄阳北站离开襄阳铁路枢纽经老河口东站、谷城站、武当山站、十堰站、白河县站、旬阳站、安康站、紫阳站、万源站、达州站、渠县站、广安站、华蓥站,经由北碚站介入重庆铁路枢纽,终点到达重庆站全长915.6公里。(其中襄阳-老河口东与汉丹铁路共轨)   这条铁路横贯鄂、陕、川3省,东与汉丹铁路、焦柳铁路两线衔接,中与阳安、宝成铁路相通,西与成渝、川黔两线相连,是联络中国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对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该线襄阳至莫家营段56公里,1960年建成通车。新建铁路正线长859.6公里,由铁道部第二、三、四勘测设计院和电气化工程局设计,铁道兵担负施工。参加施工的铁道兵部队有8个师、2个独立团,另有铁道大桥工程局、电气化工程局和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民工。全线东西两段分别于年开工,中段于1970年第1季度开工,1973年10月接轨通车。1975年11月至1979年12月分别交付运营。日襄渝铁路复线工程完工,北京到重庆可朝发夕至。   东(北)起焦柳线上的襄阳站出岔向西引出,襄阳北站至老河口东站段与汉丹铁路共轨。从湖北襄阳市出发经老河口市、谷城县、丹江口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十堰市、郧县,进入陕西省;过白河县、旬阳县、安康市、紫阳县,进入四川省,经万源市、达州市、渠县、广安市、华蓥市,最后进入重庆市。襄渝线是继宝成线、川黔线、成昆线后第四条出入四川省及重庆市的通道,特别是由中原入川,为加强川东地区、重庆市与湖北等省的联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襄渝线贯通了达成线,达万线。是东进四川,重庆的重要道路。  襄渝铁路起自襄阳,经莫家营、谷城 、十堰、白河、旬阳、安康、紫阳、万源、达县,全长915.6公里。这条铁路横贯鄂、陕、川3省,东与汉丹、焦枝两线衔接,中与阳安、宝成铁路想通,西与成渝、川黔两线相连,是联络中国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对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   该线襄阳至莫家营段56公里,1960年建成通车。新建铁路正线长859.6公里,由铁道部第二、三、四勘测设计院和电气化工程局设计,铁道兵担负施工。参加施工的铁道兵部队有8个师、2个独立团,另有铁道大桥工程局、电气化工程局和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民工。全线东西两段分别于年开工,中段于1970年第1季度开工,1973年10月接轨通车。1975年11月至1979年12月分别交付运营。   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建设大西南的号召,经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于1965年12月勘测设计,确定线路由襄阳至成都,称襄成铁路。1968年初,中央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作出了先修渝(重庆)达(县)铁路、缓建成(都)达(县)段的决定。1969年底,中央确定渝达、襄成两线合一,称襄渝铁路。同年12月29日,周恩来总理召开会议,研究加快铁路建设问题。铁道兵司令员刘贤权、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司令员何辉燕参加了会议。会上决定襄渝铁路于1972年铺轨通车。   襄渝铁路东段为鄂西北丘陵低山区,中段为秦岭巴山区,西段为四川盆地丘陵区。铁路横穿当山、白云山,走经华蓥山、中梁山,在仙人渡、旬阳、紫阳3跨汉江,9跨东河,7跨将军河,33次跨后河,在北碚跨嘉陵江。沿线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悬岩峭壁,地势险峻,地质复杂。全线桥梁716座,隧道405座,桥高隧长,多线隧道13座,最长的1685米,最高桥墩76米,工程任务艰巨。施工条件差,尤其是陕西境内,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物资缺乏。300公里长的铁路沿线没有公路,没有电力,施工初期,工程和生活物资主要靠肩挑背扛。  在襄渝铁路线上有一道奇观,那就是各式各样的铁路桥。这些桥有大有小,还有造型独特的钢梁桥。这些多姿的铁路桥是连接铁路运输大动脉的锁链,更是贯通湖北、陕西、重庆三省市的“彩虹”。襄渝铁路沿线多是重叠连绵的山峰,群山之间,碧绿清幽的江水急急东流,一座座的铁路桥横架在急流险滩之上。一座座桥下江水湍急,桥影如月映在水中。行走在高高险险的两座大山之间,眼前便会出现一座气势宏伟的桥-紫阳汉江大桥,这座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铁路钢梁桥横跨在汉江上,桥高70.5米,长437米,大桥两边还设有宽宽的人行通道,就像一道彩虹连起了汉江两岸。   襄渝复线的新紫阳汉江大桥也在忙碌的施工中。长时间地停留在紫阳汉江大桥上,山清水秀的紫阳城尽收眼底。静坐在铁道边,乘上列车继续向大巴山深处行进,领略着“险隘连千里,秦塞路难行”的奇观。山势更加巍峨,铁路就像一条绸带从群山险峰中穿越,悬崖峭壁处处林立,险峻峥嵘随处可见,有些车站不得不建在桥上。桥是襄渝线上的风景,更是大动脉的脊梁,也是襄渝铁路的支柱。襄渝线上的一座座铁路桥屹立在山间,跨越着河流。正是它们把江河的北岸和南岸、东岸和西岸连在了一起,使线路两侧不相干的大山牵起了手,这些多姿的铁路桥为铁路运输事业奉献着光和热,也在襄渝线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气吞山河的筑路之战 ──安康民兵修建襄渝铁路纪事  ---------陕西党史网文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一段国人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亿万劳动者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创造共和国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璀灿的亮点。襄渝铁路、阳安铁路就是继红旗渠、两弹一星之后的又一辉煌标志。   30载春秋转瞬即逝,当一列列钢铁巨龙在安康大地奔驰的时候,我们为铁路建设者肃然起敬!我们同样有理由为另一支筑路大军——安康民兵的奋勇拼搏而呕歌。 决 策 使 命 1968年3月,珍宝岛发生激烈枪战,使中苏交恶、论战经年的紧张关系陡然升级,4600公里边境线剑拔弩张。面对外来战争威胁和西方封锁的严峻挑战,毛主席提出加快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全国大体划分为三条战线,有可能爆发冲突的边境为一线,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大工业、国防工业、科研基地为二线,位于祖国腹地的大西南、大西北为三线。本着“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导思想,国家决定把国防工业、重工业、科研基地向三线迁移,并提出“三线建设,铁路要先行”。  1969年,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说:“襄渝铁路可以下决心了”,毛主席表示赞同,并说:“三线建设要抓紧”,“投资不足,可以把我的工资和稿费拿去用,交通不便,可以骑毛驴去。”同年11月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确定修建襄渝铁路。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十二师、六师、十师、十一师、十三师奉命开赴安康。  1970年8月,陕西省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军区共同组建代号为“2107”的陕西省工程建设指挥部,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安康军分区、安康县革命委员会、安康县人民武装部联合组建“2107”工程办公室,负责承办民兵抢修铁路工作。 为保证襄渝铁路和陕南三线建设顺利进行,1970年8月,中央批准修建阳安铁路。陕西省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军区共同成立代号为“1101”的陕西省工程建设指挥部,辖东、中、西三个分指挥部,安康县革命委员会、安康县人民武装部成立“1101”工程建设指挥所。同年10月8日,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安康军分区向全区人民和民兵指战员发出《关于抢修襄渝、阳安铁路的动员令》,10月31日,“1101”东线分指挥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全地区动员20万民兵参加抢修阳安铁路的思想动员、组建、任务划分及兵力部署、生活供应、物资准备等事项,确定11月中旬派先遣队进入工地,做好准备工作,11月下旬开始分批上路,12月上旬全线施工。   襄渝铁路,是我国继战备铁路、成昆铁路后连接西北、中南、西南、华中的国家一级铁路干线。东起湖北襄樊,经十堰、安康、达县到达重庆,穿越鄂、陕、川三省,全长915.6公里。襄渝铁路陕西段系指安康地区的白河、旬阳、安康、紫阳4县,全长约300公里,其中安康县境64.55公里。 阳安铁路用以连接宝成、襄渝两条铁路干线,西起宝成线的汉中阳平关,经勉县、汉中、城固、西乡、石泉、汉阴到安康,全长360公里,其东线西起镇巴新渔坝,东至安康,全长120公里,其中安康县境32.889公里,有隧道、明洞35座20.2公里,大桥39座6980米,中小桥47座1920米,各种涵洞、管道337处8290米,大小车站11个,路基正、站线土石方1100多万立方米。   日,“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发出《民兵动员管理办法(试行草案)》,对参战民兵的组织,规定“在原属地、县、区、社、队的基础上采取部队编制形式编成民兵团、营、连、排、班,一般以14-16人为一个班,3-4个班编为一个排,3个排编为一个连,3-5个连编为一个营,男女民兵分开组编”,同时,对人员配备、领导设置、卫生机构、领导关系、政治工作、工程管理和物资材料供应、生活物资供应和管理、工资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来自社队民兵每人每月34元,其中用于本人伙食费15元,生活零用6元,其他13元由民兵团(连)统一交本人所在生产队,由生产队根据工地介绍情况按同等劳力计工分,参加生产队集体收入分配;来自社队的铁、木、石、瓦熟练技工每人每月40元,工资支出比例与上述相同。日,省计委在给“2107”工程指挥部的复函中,同意将民兵工资作分级分等调整,即一级工每人每月33元,二级36元,三级38元,技工不低于42元。民兵伤亡抚恤问题按中央内务部、劳动部1954年6月《关于经济建设工程民工伤亡抚恤问题的暂行规定》执行。《办法》执行时间为日。
  日,安康县革命委员会向全县人民发出关于抢修襄渝铁路动员会,同月,县动员城关等12个区的民兵参战。同年6月26日,“2107”工程指挥部将安康县第一民兵师所属4个团(2.5万人)与镇坪、平利团、旬阳第4团共3.5万人组成第二民兵师,配属铁道兵5761部队(11师)施工,师长郭邦振(安康军分区副司令),政委董鸿飞(安康县人武部政委、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   日,国家计委在《关于加速襄渝铁路建设会议纪要》中指出:“陕南5条公路的建成对促进襄渝铁路中段全面展开施工是一项带有决定性的任务,要抓紧施工,力争早日建成通车。”这5条公路就是安(康)旬(阳)、旬(阳)白(河)、恒(口)紫(阳)、紫(阳)巴(镇巴)、渔(镇巴新渔坝)紫(阳)公路,安康县民兵分别担负恒紫公路44公里、安旬公路29公里及其他相关任务。在恒紫公路施工中安康县共出动民兵6472人,完成路基土石方201万立方米,防护工程1.8万立方米,涵洞150道,桥梁7座。八一基建团从八一水库转战安旬公路施工中,共组织民兵7776人,完成路基土石方126万立方米,防护工程8372立方米,涵洞90道,桥梁11座。   在抢修襄渝铁路陕西段施工中,安康县共动员民兵5.3万人参战,他们与铁道兵部队、学生连、兄弟县民兵并肩战斗,团结协作,战胜成千上万次塌方,克服重重困难,至日全线接轨通车的3年中,完成遂道35座,桥梁41座,涵洞4000余米,路基土石方1000余万方,以及挡墙、护坡、排水沟、道碴、房建等任务,胜利完成襄渝铁路陕西段5761部队管区63公里的主要施工任务。 知 难 而 进 阳安铁路东段,西起镇巴县新渔坝,东至安康县城,全长120公里。安康县参战民兵为第一民兵师下辖的14个团、104个营、679个连、2403个排、6665个班,其中女民兵20030人,编为667个排、2041个班。上路民兵最多的1971年达92258人。1970年12月至1971年12月,全县民兵承担阳安铁路东段43公里正线路基、两个车站、 157座大小桥涵和7座桥梁的施工任务。   襄渝、阳安两条铁路安康县参战民兵最多为14.5万人,占当时全县民兵总数151591人(其中基干民兵83993人,普通民兵67604人)的96%,是同期全区10县参战民兵总数一半还多。为加强技术力量,全县还从水利等系统抽调专业技术骨干40余名,培训技术人员990人,其中土技员49人、测绘40人、砌工119人、石匠188人、铁匠46人、木工158人、炮手120人、篾匠150人、电工60人、风抢手60人。还修改工程14处,桥涵变更工点65处,节约水泥463吨、木材500立方米、钢筋20余吨、资金200余万元、劳力10万个。改烧木材为烧石炭,全县平均节约劳动力达7.000个以上。改革工具160件,提高工效1至10倍。   1970年寒冬,由民兵组成的筑路大军,顶风冒雪,爬山涉水,陆续进入工地。铁路沿线党政部门发动群众,掀起全面支援三线建设热潮。许多社员把好房让给民兵住,有些刚结婚的夫妇,腾出洞房住房,有的宁愿住牛棚。安乐公社超额腾出房屋510间,保证了2700名民兵住房。此外,半个月支垫资金3209元,木材30立方米,青竹、毛竹4300斤,麦草20万斤。  民兵上路时还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据1971年不完全统计,民兵自带工具30万件,配备用料3271立方米,架子车11910辆,其它工具133.8万件。五里区民强营罗发莲,将其父母的棺材料35根和建房木料16根,支持工地搭桥;大河营女排长李林珍,夫妇参战,孩子有病,弟弟不幸去世,坚持施工不回家。铁二团民兵张银元、龚如春,注意勤俭节约,利用休息时间扫水泥700余斤,炸药200余斤,拾木料5立方米,被评为“勤俭节约”标兵。永红团(叶坪)民兵排长王从秀,推迟婚期,弟弟参军,父亲病故不回家,坚守工作岗位。五里区建民营张全珍发现仓库失火,冲进库房,抱着正燃烧的炸药箱迅速转移,抢救了国家财产。铁二团加强连、排长,共产党员胡成选,为战友输血200毫升,仍坚持施工不休息。   新华公社是安康县最偏远的一个公社,全社只有5个大队,1497人,其中劳动力350人。1970年底民兵上三线后,留下人员苦战10天10夜,白天抓收种扫尾,为三线战士送粮1.5万斤,晒干菜5000多斤;晚上打着火把修造水田10亩。至1971年元月,全社上襄渝线106人,上阳安线季节民兵306人,是上级分配名额208名的两倍。全社群众当好三线后勤兵,田湾大队为三线准备木桶20多担,木盆数10个;二队熊统云一家无偿为三线打草鞋150双,带动全社户户打草鞋,支援三线民兵;田湾一队队长张前玉听说三线阵地缺锅、缺水瓢就把自家的献出来;新光大队社员张永贵听说三线缺蒸笼,就自带干粮,把自家的蒸笼送到工地;为方便三线战士生产生活,社、队、干部组成慰问团,把各种干菜、肉油、灶具、工具、火柴、辣子、油豆腐干等1800多斤的物资,步行200里送到工地,三线战士十分感动,决心加劲苦干,报答乡亲。 富坪、富强千余名师生主动上山割葛条8500斤,送到工地及时解决缺绳困难。 广大民兵奋战三线,不忘农业生产,他们针对农业生产季节的特点,合理分配任务,科学组织施工,在春、冬农闲时集中大批民兵上路完成路基土石方工程,农忙时组织季节民兵参加生产,使之两不误,施工中注意及时抢修因施工毁坏的农田水利设施,利用工休、节假日就地支农,从而密切了关系,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  1971年“三秋”大忙时节,阳安线东段累计出动民兵、机关干部11223人次,挖红苕1890亩,拔黄豆182亩,种麦子、栽油菜1442亩,整地追肥45亩。送肥7万斤,送公粮13180斤,受到当地农民的广泛赞扬。 奋战在千里筑路工地的10万民兵大都是世代务农的庄稼汉,他们凭着对祖国的忠诚,对党的热爱,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去谱写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升华。
  浩 气 当 歌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首始于20世纪50年代响遍全国的安康紫阳民歌,喊出了安康人民的豪迈,道出安康人民的志气。在三线建设的伟大战役中,安康民兵就是靠着这股意志与豪情,经受住血与火的考验,战胜征程上的千难万险,在安康史册上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浩气长歌。   要在短短的3年时间修建这两条铁路,对于特资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的新中国无疑是十分艰巨的。而且这两条干线经过的地区与蜀道天险极为相似,这里的地质情况复杂,存在着塌方、滑坡、溶洞、地下水、崩塌、泥石流等多种潜在危险因素,70%的桥、隧长度比例全国罕见,工程的困难程度不难想见。先期开工建设的5条公路,沿线爬高山、垮深谷、穿峭壁、越险滩,地势险峻,地质复杂,人烟稀少,交通极为困难。如恒紫路上的望河垭,渔紫路上的光棍梁,海拔米,山高坡陡,气候恶劣,变化无常,有的地段两岸岩石直立,高达200米以上,中间是仅几尺宽的湍急河水,当地民谣称“抬头只见天一线,底头一看水如箭,两边怪石耸云霄,猿猴欲渡愁攀援。”  王忠定同志生前所在的一师四团四营十九连就参加了抢修恒紫路的艰巨施工。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大战三山五沟,征服了艰难险阻,战胜了马家山25000立方大塌方这个“拦路虎”,保证了全段“6.25”胜利通车。转战襄渝铁路后,这个连承担了开挖岚河隧道平行导的主攻任务,他们不怕牺牲,顽强作战,首创平行导月掘进157米的优异成绩,先后战胜了大小数百次塌方和一尺多深的地下水,在胜利完成1447米平道开挖后又以月进度91.3米的成绩夺得全团下导开挖的最高纪录。全连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12人荣立个人三等功,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69人加入共青团。   拥有54名女基干民兵的安康县民兵独立团“铁姑娘排”,平均年龄18岁,1969年冬建排后的两年中,连续参加重建安康八一水库、抢修安旬公路和修筑襄渝铁路3个战役,多次出席县、地、省和兰州军区“积代会”,被省革委会、省军区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70年7月从八一水库建设工地转战安旬公路后,奋战42天达到公路初通;1971年元月接受修筑襄渝铁路任务坚决要求进入隧道作业,她们克服生活、气候、技术等种种困难,迅速掌握各项技术,80%的人学会打风枪,工班进度由0.3米、0.6米提高到1.3米,赶上和超过兄弟连队进度。1971年她们提出“春节不回家,工地闹革命”的倡议得到几十万三线民兵的响应,推进了工程进度。转战襄渝线时,全排战士有车不坐,背着背包急行军几十里赶到旬阳县石砦坡,她们自己动手,筑地基、打土墙、砍木料,在一片光坡上自建房屋;在隧道内出碴时,有的姑娘因体弱劳累昏倒,醒来后又跑到工地干,在隧道施工中,她们打了5000多石眼,放了5000多炮,从未发生过事故。她们用自己的行动树起“半边天”的楷模,她们是名符其实的拥有铁 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力量的“铁姑娘排”。   青 春 无 悔   襄渝铁路陕西段险竣艰难至极,大量的破碎地表和变质岩,占据半路江山,处处危崖深切,沉积浸蚀断陷。泥石流、地下河、山体移动滑坡,隧道塌方冒顶,施工中危机四伏,到处险象环生。打通这条战备大动脉,需架桥梁117座,大小隧道177个,灌注上千条边坡地沟和涵洞,全线仅有9公里平面路基,线路穿云破雾,畏途艰险。尤其是全段4个最长最危险的隧道都在安康县境内。它们是岚河隧道,长3400米,号称襄渝线第一长隧;西沟梁隧道,长3100米,为襄渝线第二长隧;月河隧道,长2800米,襄渝线第四长隧;长枪岭隧道,列为襄渝线危隧之最。重大事故大多发生在襄渝铁路施工中,岚河区5块石隧道仅有1000多米长,由于地质复杂,在1972年的4-6月先后2次发生严重塌方,共夺去6名民兵的生命。三线建设期间,全县参战民兵共牺牲254人,其中襄渝铁路达221人,为阳安铁路的3倍,伤残2220人,其中襄渝铁路伤残1737人,阳安线(含恒紫路)为483人;重残108人,其襄渝铁路为73人,是阳安铁路的2倍。  民兵一师四团四营十九连三排副排长王忠定同志就是在抢修岚河隧道中英勇牺牲的。日凌晨,在岚河隧道的平行道内,王忠定和本排32名民兵正在紧张工作,3点左右,离王忠定135米的第5横道口汽油失火,隧道里的胶皮通风管、高压线和橡皮水管着火燃烧,放出大量有毒气体,浓烟滚滚,扑向正在工作面上施工的民兵。王忠定发现烟色异常,连忙通知正在施工的民兵,在情况万分紧急时,他临危不惧,竭尽全力指挥大家往外冲,12名民兵在他的指挥下迅速撤离,安全脱险,而王忠定等22名民兵(男民兵15名,女民兵6名,学生1名)未能撤出,被毒气烟熏窒息而死。王忠定,安康县向阳区(今石转)洪山公社前进大队第二生产队人,1965年入团,1969年参加抢修恒紫公路,1970年10月转到襄渝铁路施工。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满腔热情,脏活、重活、危险活他总是扑在前面,进洞总是第一个,撬危石、排险情他主动承担;出洞他走在最后,点炮、洗风枪他抢着干。他牺牲后,1971年12月被追认为中共党员,1972年10月,省军区为他追记一等功,他66岁的父亲擦干眼泪,又把他18岁的妹妹王忠菊送到王忠定生前所在连队去完成他未竞的事业,襄渝铁路参战民兵中迅速掀起“学习王忠定,修好襄渝线”的热潮。 独脚民兵尤邦才,在1971年的一次施工中右脚造成粉碎性骨折,从膝盖以下作了截肢手术,伤口刚一痊愈,就向党支部请战要工作。先在工地包炸药,从连队到工地,要过沟爬坡,他记不清摔了多少次,伤口痛得钻心,有时甚至是爬到工地上,依然和正常人一样上下班,完成任务,最后达到一天包药960多公斤,工效提高一倍半,荣立个人三等功。 五团一营的千余名民兵,全是由十几岁的城里娃组成。
  1970年5月由城关镇领导带队,步行百余里赶到平头山,配合部队伐木、修路,充当开路先锋,从此,三线建设的千斤重担便落上他们那尚显柔嫩的肩头。他们睡的是稻草地铺,吃的大多是高粱、玉米和青稞面,定量不够常用无油水煮的萝卜、南瓜、干白菜充饥。参加罗家塘、新庄子隧道开挖3天一小战,5天一大战,隧道掘进,打边墙,出道碴,搅拌混凝土,几天几夜连轴转。一百斤的水泥,几十斤的大毛石、混凝土,男娃女娃一样扛;汗水、雨水、水泥、沙土混合在一起,浑身上下都是泥浆,整个成了泥人,就象能移动的兵马俑。战士哈金钟在一次施工中不幸被缆绳绞断三根手指头,5天后他带着刚愈合的伤又顽强地返回连队要求工作。当食堂采购员,一只手不能捆菜、上肩,他就用牙咬着捆,遇到大战苦战,连队风枪手不够,他立马顶上去,风枪猛烈震动,伤口破裂,泥水灌进伤口,他痛得昏倒在洞内,醒来后又继续战斗,因而荣立三等功。  5年艰苦岁月,五载青春年华,献给最壮丽的事业──国家建设,城关营的战士们无怨无悔。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钻研技术、提高工效在广大民兵中蔚然成风,王忠定同志生前在排里保管工具和材料,他极端负责,每一颗钉子,一只镙丝,一节导火索都十分爱惜,一次他发现一位战士往一个炮眼里多装3斤炸药,他硬是给抠出来包好留作下次再用;一天晚上清点工具时发现少了一辆架子车,他摸黑找了几里路,直到找回丢失的架子车他才休息。很多工地工具坏了自己修,缺乏木料上山砍,筐子不够自己编,没有机器土法干;茨沟民兵团承担一座中桥,万事俱备,就缺抽水机,为不影响工期,他们就肩挑人抬脸盆端,土法抽水一起上,日夜奋战不停歇,终于按时挖好基础,修成中桥。不少民兵学会了识图、勘测,仪器不够就用土法找平,在深挖高填时,作业面小,缺少工具,取土弃土全靠肩挑人背,他们研制出“土火车”、旱船、滑丝、翻斗车等运输工具,提高工效十几倍;在修筑桥涵中,为了解决缺乏木料问题,民兵战士发明出“土牛骑木马”、“土牛骑石头”和“土模预制拱圈”等施工技术,解决工作急需。   三线民兵的生活十分艰苦,住的岩石砭,四面透风,遇到频繁转移时常常是天当被、地当床,低头驱蛇虫,抬头看月亮。虽说是每人每月定量45斤,补助食油二两,但粗粮占60%,而且大多是高粱面、高粱米、红苕片,红苕片常有发霉变质的,高粱带皮,加工粗糙,陕南人本来就吃不惯,加之隧道温度高,湿度大,洞内硝烟很浓,对民兵身体有很大影响,洞内作业常有民兵因饿、病而晕倒,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拼着命去工作,力争铁路早日建成。 在长达5年的三线建设中,安康县参战民兵创造出无数个奇迹,涌现出成千上万可歌可泣的先进事亦和先进人物,他们是时代的功臣,人民的骄傲。   斗转星移,沦桑巨变,历史的车轮又把我们带入21世纪。追昔扶今,尽管气势恢宏的三线建设的政治、军事意义与当年决策者的初衷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它对全国铁路交通网络的科学布局,对处于贫困、封闭、落后状态的大西南、大西北的开发与带动,对四个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经历了三线建设战斗洗礼的广大军民的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积极探索精神的培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客观上为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创造了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形成西部大开发的第一波高潮。
  顶起,以后会关注的,  楼主,打个小广告,如果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群:,  小女子感觉这里面氛围比较好,高手也多,  呵呵,也有美女佳人,感觉很有趣,一起讨论历史呢哦
  汉宜铁路今天通车,第二条出川的大通道建成了。
  很难得的史料。  楼主有心了,  楼主辛苦了。
  难得,这么详细的资料,楼主辛苦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品运输车每公里运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