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女友玩三天住明光市柳巷镇,帮忙给规划下旅游的路线哈。

工资的秘密+辟邪山东公务员考试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Pages: ( 11 total )
工资的秘密+辟邪
多么仁慈的上帝~首先,去美国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次,美国男人亦需甄别,中国男人亦有不随波逐流者。
要敢于不修边幅~
买房记=900) window.open('/14305_2.jpg');" style="max-width:900" onload="if(is_ie6&&this.offsetWidth>900)this.width=900;" >
一句“坚持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一下子吓住了我。在这句话昭告天下的前一天,我正好在为买房之事奔波,亲眼目睹了新国五条影响下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之火爆。早年炒股票时,股市流行听党的话就能挣钱。哪房地产市场呢?至今我参加工作已经已二十多年了,我的住房和购房史,也可作为观照中国人住房和房地产市场的一个缩影,从中也可以成为理解那句近乎玩笑的“坚持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势头”的一个小小的注脚。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的生活是从住集体宿舍开始的,结婚时在北京大兴黄村的郊区,租了农民两间狭窄的平房当婚房。工作五年时,终于在大兴黄村分到一套不到60平米的小两居,这才算有了自己的可以稍微认真布置一下的家。虽然按分数排,我还是可以排到,但为了保险起见,太座瞒着我给单位负责分房的人送了两瓶醉流霞还是京都。总之,我算顺利地分到了自己在北京的第一套房。这套小两居是我第一个工作单位的,地址就在单位附近,虽旧且小,周围都是同事熟人,倒也温馨。后来我转到北京市区工作,两口子都在城里上班,其时公交尚不发达,来回奔波,耗尽心力,我学会了站在公交车上睡觉的本领,这个本领至今让我受益无穷。但我对在北京市区拥有一套房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后来我和太座在寒冷的冬天,占用了大舅哥的一间平房,暂栖于崇文门附近的胡同。我学会了在大杂院里与各式老北京交流相处,也知道了大杂院生活的欢乐与悲苦,那是不人道的悲苦。但人们就这样坚忍地过着活着。因为工作关系,单位后来给我在附近安排了一间宿舍,是平房顶上用铁皮搭建的临时建筑,正好可以放得下两张单人床。周围房间,全是单位的职工,食堂服务员、清洁工和理发室的理发员。冬天之寒冷,自不用说,楼上一敲门,全楼都听得到,更是让人苦恼。但毕竟离单位近,偶尔,我和太座也会借此歇脚。后来,终于赶上单位分房,我分了套小二居的旧房子,大约不到70米,地段很好。我把第一个单位分我的在大兴的房子退还了原单位,彻底与清理了与原单位的官方关系。曾有人说我傻,我完全可以占着这套房子不退的,类似的情况当时很多。但我们没有这样。无论如何,我内心深处都很感谢这套黄村的房子,它是我在北京住过的第一套楼房,给过我许多温暖和快乐。住在城里楼房的日子,免了来回奔波,我也算过上了当年考大学所梦寐以求的生活在北京的梦想。神奇的是,连我的哮喘竟然也在这套房子里已近乎自癒的方式基本消失了。我的父母第一次跟我们居住在了北京市区的楼房里,我的孩子出生在这里。这套房子分房的时候,也是公房改革开始的时候,按照有关要求,我们以低廉的价格买下了它。虽然这价格今天看来非常之低廉,但我们还是按照首付一部分,剩余的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没法子,我的父母是农民,我的兄弟是乡镇企业的工人,他们也无力帮我们,我们双职工当时的工资水平,实在有限,只能借银行的钱来帮忙。至此,我在北京工作已快10年了。后来我也离开了原单位,有了孩子,老人帮着带孩子,家里就愈益局促了。其时我认识了一个老乡,当年做了一个很有名的二手房公司,他一直认为房价会下跌,当然,政府也是这样说的。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当然,也跟我们没实力有关,我们一直没有考虑换套房。不过,我后来才知道,从投资和自用的角度看,我们错过了北京房地产价格的最低点。我认识的一些人,那时借钱买了房,就靠这房,后来他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我的一个朋友后来告诉我,当年他做生意挣了钱干嘛,“向过去的地主学习,有钱就买房买地,买黄金”,这两样业余爱好,也成就了他后来成为真正的天使一般的人。而我听了房地产业名家的话,继续带着全家居住在那套小房子里,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太座的抱怨越来越多,我们也去看房了。不过,我对房价有些瞠目。比如我现在住的房子,当年看房时,是期房,3700多一米,首付二十余万。好家伙,我一个拿工资的,旧房贷刚还完,哪拿得出这笔首付来啊!我断然摇头拒绝。后来我辞去了公职,去了一个商业性机构,工资第一次超过了我家太座,上了5位数,太座再提购房事,其时房价已经比原来高了许多。出于对自己未来的信心,我同意再买套房。找人商量来商量去,心里盘算来盘算去,决定离岳父家近些买套面积大一些的二手房,也可方便互相照顾。托中介在我们认可的地方寻摸,看了许多地方后,太座看中了一套房,位置就在我们当年看过而我付不出首付的楼盘,不过,已是二手。对方开价其实不高,不过,首付还是吓住了我。我不同意,觉得一旦买了这房,生活的压力太重了。太座看我犹豫,有些不高兴。我气哼哼地走了。在单位开会中,接太座短信,说签了。我顿感血往上冲,从会议室出来,就跟太座发脾气。我怎么能付得出这笔钱呢!太座也不高兴,说不用你管,你的任务就是签字,钱我自己去筹。结果,太座把家里所有的存款搜罗,又分别跟我弟弟、我同学和一位堂侄女借了些钱,把首付给付了!搬进去后,我再也没嘀咕什么。没过几个月,北京的房价就像坐了火箭一般,蹭地又上了一个大台阶。从此,我在家里再也抬不起头来。我去广州工作后,太座辞了工作,在家专司照看孩子。同学朋友聚会,聊起房子事,几乎都成了我太座和她闺蜜们对我的批斗会,说这几年她在家带孩子,可这套房子,给你省了多少钱,又挣了多少钱!别以为你多读几本书当个总编就怎么着,要真听了你的,你还挤在东直门那间破房呢。哼哼。。。。。。我只能默默无语,同时缴出当家作主的权力。2009年,因为一些特别的情况,我把原来购买的公房卖掉了,价格正好也是一个波段的中间,当时也是在说房地产价格到顶了,当时那么好的位置,出租的价格都还比较便宜。我办理卖房手续的时候,正好赶上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要求遏制部分城市房地产上涨过快的势头前后。不幸的是,在我刚把它卖掉,过了春节没多久,价格又往上直窜,再也没有回过头过。而国务院遏制部分城市房地产上涨过快势头的声音,言犹在耳。我一直用当年购房的价格来安慰自己,免得自己后悔。每年春节我们都回老家过年,我老家父母的房子,宽大和空旷,但冬天很寒冷,夏天闷热蚊虫多。虽然改造也费了些心思,但在北京生活惯了的太座和丫头还是不习惯。住宾馆,我又不同意。太座与我商议在老家买套房,但我顾虑父母的感受,不同意。一两年间,故乡的房价又上了个台阶。今年春节回家,母亲也建议我们,如果条件允许,就在湖塘买套房吧。就春节几顿饭间,太座和她的朋友们叽叽喳喳一碰,就委托她的朋友帮我们物色一套小户型二手房。春节回京没几天,故乡的朋友便给太座电话,约她回去看房,很满意,不过价格也比当初高了不少。几个人商量之后,很快决定,把定金付了,并电话追我,尽快回老家敲定签字。我们踏上返乡旅程的周日,正好国五条颁布,要对二手房交易的差价收20%的契税!网上一片骂声。到故乡,故乡的朋友告诉我们,幸好头天赶回,要是工作日回,肯定办不完手续了,上班办手续的人,一定是人满为患!故乡熟悉税务的朋友也给我们算了笔账,若此举实行,契税将是原来的8倍!办手续的时候,果然是人满为患,故乡的朋友带着我们,来回奔波,终于在工作日完成了全部手续。在朋友家吃饭的时候,朋友再次跟我开玩笑说,朱总,以后你就专心做你的杂志写你的文章,你们家里的事还是听大姐的吧,你看她决策多雷厉风行,多英明啊。我哑口。其实,家里大事的决定权,我早已交出了。要是一直听我的,我都很难想象,我们今天生活的状态。连续看走了几次眼,自己还有什么脸面决定这些事?我还能对政府调控房价的政策抱有信心么?
2017,戴Google Glass的一天大家好。我姓马,叫马侬,是一名毕业不久的互联网从业者。之所以兴高采烈地打下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刚入手了一台新款的谷歌眼镜。港行,发顺丰,包邮,赠膜,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智能眼镜已经出现好多年,其实我也可以选择其他品牌的产品。比如苹果的iGlass 4s。最近在各大公交站点的广告牌上总能看到iGlass的广告,三年前他们标榜iGlass“重新定义了眼镜”,现在他们说iGlass 4s是“迄今为止最快,最好的iGlass”。嗯,也是最薄、最长和最贵的。同样很有竞争力的产品是诺基亚的Glass 920 。这家公司一直以自己的镜片防摔、防磨、防压、防坐、防爆炸而居功自傲。但是说实在的,除了特种部队,谁又真的需要那些功能呢。同样在考虑之列的还有三星的Galaxy Note2。但是三星总是随镜附送一只笔,我一直不明白这是用来干什么。其他还有索尼的Xperia Glass ,HTC的Glass One ,甚至华强北出品的八心八箭32色自由变换带激光发射器的山寨Glass我都一一研究过。最后,在综合考虑了价格、款式、重量(毕竟这是眼镜),以及装逼性之后,我选择了这款Google Glass 第三代,人送外号谷歌三皇孙,俗称三孙子的智能眼镜,开始了我的新生活。今天是星期天,家里给安排了一场相亲,和姑娘约在了国贸附近的星巴克,我决定好好捯饬捯饬,届时戴着我新买的眼镜闪亮登场,既清新脱俗又亲切自然,还可以顺便聊一聊我的职业,努力把自己和谷歌这种牛逼公司联系起来,在姑娘面前长长面子。这样的计划多么令人开心。主意已定,我便睁开了眼睛,下午1:40,这是一个出门觅食儿的好时间。洗漱完毕之后,我庄严地戴上我的Google Glass 望向窗外,它显示:“视觉分析结束。500米内空气质量:雾霾,指数678。光照强度:中级。建议使用:口罩,眼镜布。”我满意地笑了,在我的城市,2013年之后就没有不戴口罩上街的人了。我穿好衣服出门上街。我租住的地方离市区较远,属于不发达地带。即使是这样,也能看到路上的行人几乎人人佩戴了智能眼镜。这个城市的网络还是那样,时好时坏,还有死角。我前面走的一伙小姑娘,几个人一直闷头走路,遇到信号差的地段才简短地交谈几句,等信号好了又开始在眼镜上敲敲打打,各自关心各自的了。出门走了几步,眼镜提示我:“路线设定结束。最便捷路线56公里。前方200步左转,2路公交车王屯站,请28站后下车。”同时开始了实景3D导航。可我一看时间,不行,来不及了,于是挥手拦了一辆出租车。坐在副驾上,我心不在焉地想着一会儿的相亲。现在的汽车中控台大都不安导航,司机都戴智能眼镜,自带导航功能。有些高端车型把导航换成了影音系统,后来发现也是浪费,因为乘客都戴着眼镜呢,谁也顾不上看那玩意儿,最后大家都拆了省事。车到地方了。下车前我还和司机“深情对视”了一会儿。不是我们哥俩相互之间有意思,而是我在用NFC通过支付宝钱包向他转账。好吧。一场新的相亲,一段新的开始。我打理了一下头发,还特地擦了擦今天的重头戏Google Glass ,迈进了星巴克的大门。一进门我就慌了。全是眼镜。各种红光蓝光指示灯闪成一片。现在星巴克蹭网的人再也不用手捧着iPad、Kindle作沉思状了。现在他们都戴着眼镜直挺挺地坐着,像盲人一样目视前方,镜片上面光怪陆离。手里的咖啡要摸索着送到嘴边。不是因为他们看不见,而是因为坐直了有助于信号更好地接收,剩下的则是因为懒。我低头靠近门口的签到机,眼镜里立即提示:“国贸星巴克,目前店内54人,剩余座位12,网友评价最好的座位在二楼靠窗第三桌。活动信息……”为了让姑娘好找,我选了一楼的位置,点了东西后开始观察店里的情况。“豆瓣同城”提示我说今天这里是一个街拍活动的汇合地点。于是我开始注意身边的姑娘们都长得什么样子。这下可坏了,新下载的应用“留几手打分王”开始一刻不停地往外蹦提示:“0分,滚。负分,滚粗。负无穷,镜片无法承受这种摧残。拒绝打分,对不起请关注人类……”只有一个姑娘气质比较高贵,Vertu的眼镜蓝宝石镶边儿,一款无线充电眼镜盒很是抢眼,LV的logo明晃晃的亮。这姑娘被一伙男女众星捧月般围坐在中间,估计是找来的模特。旁边的男人们脸红心跳,一手扶着眼镜,一边为了变换拍摄角度摇头晃脑地扭动着身躯,全然进入忘我的境地。店员也不好阻拦,就算说了禁止拍照也会被百般抵赖,索性视而不见。我也趁姑娘回头的时候拍了一张,随后“淫淫网”的“图谱搜索”功能提示我:“面部分析结束。施露露,女,23岁,长江商学院毕业生。常出现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人体育场北路、巴黎、河南驻马店。高频话题:亲、干爹、么么哒。你们有1个共同好友……”正看着呢,突然叮咚弹出一条广告:“想搭讪美女?大铁棍子心理诊所情感专家王大夫教你如何破解情感难题。大铁棍子心理咨询,让您一插到底!”我刚想挥手删除,突然叮咚又一条:“专业代理各种奢侈品A货,Vertu智能眼镜最低只要499。专业品质,值得信赖……”现在的广告真是精准。也难怪,谁让谷歌其实就是个广告公司呢。正寻思着,身旁有个哥们勇敢地朝那姑娘走了过去,想必是要出手。不过这家伙运气不好,没几句话就让人家给了白眼,败下阵来。饮食男女,搭讪被搭都是常事,更何况现在“眨眼间”就能对别人的身高体重兴趣爱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可好感这东西还真就不是张口就来的,古人说“天时地利人和”毕竟有些道理。智能眼镜刚出来那会儿,大家追求设计简洁有科技感。现在,人们喜欢戴加长加宽的镜片彰显身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遮光贴膜,一出门满大街都是黑超,扑面一股浓郁的三线明星气质。社交应用层出不穷,一个男人,通过位置、声音、NFC、面部识别转瞬之间就可以锁定他目之所及的全部女人,1分钟的时间让打分应用帮助他筛选出所有符合喜好的7分以上的姑娘,5分钟的时间用来浏览他感兴趣的个人信息,10分钟的时间对症下药地发出几十条“打招呼”,只要20分钟这个男人就可以坐享其成地收获把身边的、路过的、听到的、看到的陌生美女变成好友的喜悦。就像我现在的这间咖啡店,上下里外的人们貌似一本正经地坐着,站着,喝着,聊着,其实他们之间发生联系的维度已经复杂到不可描述。当两个人对坐而视,我不知道他们在透过谁的眼镜看谁的眼睛。正寻思着呢,旁边有个说起话来摇头晃脑的哥们突然吧嗒一声,眼镜掉地上了。傻X,这年头谁还用摇一摇啊……这时,我约的姑娘来了,看到我之后她笑了一笑,一边走过来一边摘掉了自己的眼镜。我想我因为这个动作爱上了她。
公积金上海往事=900) window.open('/medias/549.jpeg@400x600');" style="max-width:900" onload="if(is_ie6&&this.offsetWidth>900)this.width=900;" >公积金制度的诞生为上海房改提供了“钥匙”。 1990年代,住房公积金制度在上海诞生,其背景是房改缺钱。上海的独立运作,使这项制度发挥了巨大功效。但这项脱胎于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却妥协于中国特色的改革,在推广至全国之后,渐渐弊病丛生。当年的上海方案起草者感慨,“大大落后于时代发展”。为房改而生中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最早在上海试点成功,之后向全国推广。但后来形成的模式和制度已经与上海创建公积金制度的初衷大相径庭。1990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成立了一个有17人参与的住房研究小组,研究如何推进上海的住房改革。当时在上海计委研究所任副所长的戴晓波,兼任这个小组的方案组组长。他回忆说,上海当时的住房问题使朱镕基面临很大压力。朱的前任做上海市委书记时,上海每年建成住房面积约470万平方米,而朱主政上海时,这一数字降低了100万平方米,老百姓怨声很大——“朱镕基把钱都投到工业中去了,不考虑老百姓住房了”。朱镕基指示住房研究小组首先搞清楚,为什么产生100万平方米的缺口。调研下来的结论是,国有企业“利改税”红利消失后,没有钱给职工盖房子。上海市当时100万平方米的住房建设资金缺口约8亿元,筹措到这8亿元,上海的住房问题就能解决。但当时财政吃紧,住房研究小组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解决住房短缺问题。1990年年初,朱镕基曾去香港、新加坡考察其住房制度,回来后让住房研究小组也前去取经。于是,戴晓波等人在香港考察了10天,由现任香港特首梁振英陪同。之后又在新加坡考察了一周公积金制度。回国后,小组起草了《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后于日开始实施,其内容概述为五句话,“推行公积金,提租发补贴,配房买债券,买房给优惠,建立房委会”。“五句话中,四句都是钱。”戴晓波是这个方案的主要起草者,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朱镕基当时提出,之前改革走不通,核心问题是钱的问题,因此这个方案“着力点是搞钱”。设计该方案时,戴晓波测算当时上海全市职工工资总额每年是50亿元,按照新加坡公积金模式,若个人交工资的5%,企业也补贴5%,可筹措5亿元;其次,上海的职工住房租金当时是一年1亿元,为促使职工买房,将租金提高一倍,可再筹措1亿元;8亿元缺口还剩下2亿元,上海想的办法是分到房者每平方米须购买500元债券,共可筹集2亿元。为鼓励市民购买债券,朱镕基还带头购买了上海住房债券。五句话中,“买房给优惠”是指公房出售,但当时房租太便宜以至于人们不愿意买房,因此方案设计时没有将此笔资金计算在内。为什么当时上海的住房改革必须公积金先行呢?因为之前中国住房商品化改革走过的几条路都已被证明走不通。一条是提租。1980年代,政府由于不堪承受福利分房的建安成本而有意推动住房商品化时,最大的困难是房屋租金太低,老百姓不愿意买房。于是有人提出将房租涨8-10倍、工资涨一倍的“双到位”方案,逐渐解决资金短缺和建立商品房市场。这条思路由于对国家的工资成本冲击太大而没有实施。到1987年,宏观经济增速下降至负增长,时任国务院总理决心启动住房改革,激活房地产市场,提出让老百姓购买自己的第一套房。1988年,国务院成立住房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计改革方案,并启动了烟台、唐山、蚌埠三个城市的综合配套改革。当时提出的主要方案是“提租补贴”等公房出售方案,但由于没有信用贷款体系,老百姓也没有存款积累,房子还是卖不出去。此外,中国还在蚌埠和威海试点过住房银行。而上海住房研究小组成立后,一开始也想学日本搞住房银行。但由于蚌埠和威海城市规模较小,且不是金融型城市,住房银行在两地的试点没有做起来,中央也不允许再建第三个住房银行。这条路不通之后,上海还曾设想过搞住房信托基金,但当时恰逢很多基金出事,中央对信托基金管得非常死,不同意上海搞住房信托。最终,新加坡公积金模式成为上海乃至于全国住房改革取得成功的突破口。摸索出来的改革上海公积金制度建立的初衷,并非仅限于住房公积金,而是想在解决住房问题后,逐渐过渡到新加坡模式下兼具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功能的公积金制度。因此,1991年上海公积金中心成立时,称谓中并未冠之以“住房”二字。且为了便于今后协调全市社会基金运作,其行政编制也定为厅级单位,挂靠在市政府办公厅下,人员由建设交通委党委代管。而天津等省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大多是挂在房管局下面的处级编制。这其中还有一段插曲,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黄菊一开始曾希望将社保基金也纳入到公积金中,缴存比例从个人、单位各5%提高为7%,其中4%搞住房改革,3%归社保。但这一方案难度很大,因为当时社保是由财政负担的统收统付机制,属于劳动保障系统,而住房属于建设交通委、房管局系统,两个系统同时搞改革,风险太高。“两个胖子同时挤一辆改革的公交车,可能谁都挤不上去。”戴晓波说。朱镕基权衡后决定,1991年先上住房公积金。1992年上海又另启动了社保基金。一开始,上海公积金并不被人看好,这从公积金中心寻找代收代缴机构的故事中可见一斑。当时公积金中心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铺设收取公积金的渠道网点,戴晓波等人测算此方案的成本为1%,即收100元支出1元成本;另一选择是委托其他机构代收。新加坡公积金是委托邮政系统代收的,因此戴晓波“打着朱镕基搞的项目的旗号”,首先去跟邮政谈。上海邮政当时亏损,闻听此事后当即同意,开出的条件是收取1.2%的手续费。戴晓波问这个比例的依据是什么,对方答,按公积金每年5亿元的规划收取额度,其1.2%是6000万元,而上海邮政当时每年的亏损额正好是6000万。戴晓波认为此条件太苛刻,因为新加坡付给邮局的手续费才1%,且上海人口当时是新加坡人口的两倍多,规模效应更大。于是他去找工商银行谈,工行行长当即拒绝,“天方夜谭,我们贷款都拉不到,你们凭空就能收上来钱?”于是戴又去找建设银行。当时建行由于刚被政府收回之前的财政资金代管资格,少了一大笔存款,一听说公积金有一笔钱需要代管,很动心,开出0.8%手续费的条件。最后时任建行总行副行长王岐山与朱镕基谈判,签下了排他性协议。于是,建设银行上海分行承担了上海全市公积金账户的设立工作。房地产信贷部主任顾浩钟说,账户设立工作启动仅仅两个月,建行就为全市四十多万个职工开设了账户,到1995年底,已经归集资金77.18亿元。公积金做大之后,在一次会上,工行一位人士还质问戴晓波,“你写文章说公积金人人都能归集,只看谁的成本低,那为什么上海只给建行做,不搞多家竞争?”戴晓波回应,“很简单,搞方案的时候,你要追求完美,但实际上真正做一件事时,你要妥协,不妥协的话,事情做不出来。”1991年至1996年,戴晓波任上海公积金中心的核心部门资金处处长,他任职期间,公积金中心筹措了大量建房资金,解决了上海住房短缺问题。第一年公积金中心筹集到5亿元,第二年猛增至15亿元。至1996年,资金储备达到100亿元,其中50亿元来自公积金的积累和增值,50亿元来自旧公房出售。这笔资金除用于建房外,还投向了土地储备和旧城改造。上海城市化过程中,很多企业迁出市区,用土地归还公积金借款,使上海市中心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土地开发建设。这批房源入市后,公积金的钱转而用于老百姓的购房贷款上。当时上海房价不过二十来万元一套,公积金第一次面向个人贷款的额度便达到10万元一户。虽然中心将“收支平衡”而不是“增值”作为公积金运作目标,但成立之初的5年,上海公积金的年增值率仍高达30%以上,戴晓波介绍说,这是因为当时上海公积金的投资收益高。他回忆说,赚的最多的一块投资是股票,当时公积金大量买入法人股,支持企业上市的同时也获利丰厚。上海模式的异化上海公积金当时能够较为自由地进行投资运作,是因为其独立性。当时公积金中心只对一个由专家、元老组成的房委会负责,上海市政府支持基金的独立运作。1999年之前,财政部、央行等也曾试图成为其主管部门,但都被上海方面顶了回去。据说,当时的财政部长曾与上海争论,财政部认为公积金是财政资金,上海则坚持公积金是工资收入,工资发放之后就是个人的,绝对不是财政资金。而央行则认为公积金中心放贷收息,算是银行,应受其管理。戴晓波则反驳道,公积金并非住宅银行,而是一种类似于工会基金的“会”,在江浙一带,“会”是一种可以计息的民间互助资金池。公积金的钱是在银行开户存储的,而且公积金中心不具备银行四大功能——储蓄、贷款、结算、汇兑中的任何一种,其存贷业务都是委托银行办理,如何能认定它是银行呢?上海房改及公积金试点成功以后,中央决定在全国推广上海经验。1997年,国务院宣布取消住房分配,启动住房市场化改革,同时在全国推行公积金制度。1999年《条例》颁布实施,上海公积金中心也适用于该条例。在此之前上海模式的灵活投资、独立运作经验均不再被允许。在中央,时任国务委员李铁映主管公积金一事,他当时碰到两个难题。一是公积金中心应该铺设到哪一级政府,上海作为大城市,成立一个公积金中心具有规模效应,但如果全国推广,需要测算成本收益比。当时发现,在一个县级市搞公积金的管理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最后在三百多个地市级以上城市设立了公积金中心。第二个难题是公积金的理财风险。公积金要抵御通胀、保值增值,必须进行投资理财,同时又要风险最小化。债券本是风险较小的投资渠道,但当时债券市场非常混乱,多次发生卷款潜逃事件。彼时西部一些城市公积金出事被查后,也要求中央严查上海公积金,但均未查出问题。这源于戴晓波等深知公积金管理责任重大,实行了严格的风险管控流程,比如严格执行“见券见人见钱”纪律,动用资金需要5个人签字等。此外,机构设置上专设了一个信息处,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IBM400,负责核对每一个账户,来制衡公积金运作部门资金处,到年底信息处的账和资金处的钱必须一致。戴晓波回忆,当时上海公积金结余部分曾投资国债,若非谨慎操作,也差点酿成大祸。当时上海的国库券通过市财政局下属的一家证券公司发售,业务负责人也是一位处长,和戴晓波是老朋友。公积金中心向该公司购买了2亿元国库券,这位处长让戴把这笔债券就寄放在证券公司,他出具保管单。但戴晓波拒绝了这个提议,他派了辆面包车,动用一个班的武警警力,把这笔债券装车运走了。后来这位处长被发现将托管在那里的国库券重复出售,10亿元额度卖出去二十多亿元,且将多余资金进行违规投资,几年后遇到宏观调控投资亏损,无法兑现债券而案发被捕。也是基于风险管控和规范使用的考量,此后公积金制度向全国推广时,决策者选择了从严的多头管理制度:财政部、住建部和央行三方共管,上海也随后被纳入多头管理体系。但这其实与上海模式南辕北辙。戴晓波认为,公积金制度如今“大大落后于时代发展”,主因也恰是体制上管得太死。1996年,戴晓波选择淡出公积金中心,赴任计委另一岗位。现在,56岁的戴晓波任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他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年上海公积金中心在基金功能创新方面,只有小规模的改进,比如增加了资金归集面、调整贷款方向等,但“所有的调整都是在1.0版本上的1.1、1.2的升级,不是版本上的更新”,他希望公积金能从一个住房基金升级为一个社会化基金。
一个淘宝卖家交税的故事=900) window.open('/attachment//4728Bm2t.jpg');" style="max-width:900" onload="if(is_ie6&&this.offsetWidth>900)this.width=900;" >
用一个小故事,来介绍一个小卖家的创业经历,以及要交多少税。把税务那些专业的款项,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本故事是我自己YY的,纯属虚构,如果雷同,那是缘分。小胡26岁,大学毕业后作为一名北漂,在北京工作4年,有了十来万的积蓄。小胡遵纪守法,勤奋踏实,聪明好学,经常帮助老奶奶过马路,还被所租房的小区评为十大文明青年。更难得的是小胡追求上进,一直希望有自己的事业,为社会的发展祖国的腾飞做出自己的贡献。小胡想起自己的家乡是服装之都,于是找亲戚朋友借了10来万,加上自己的积蓄,注册了公司,在淘宝上开了个小店,卖男装,还注册了个小品牌。自从开了淘宝小店,小胡热情高涨,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没有周六周日,没有国庆五一假期,连女朋友都没有时间找。他把所有时间学习做生意,学习淘宝运营,关注淘宝动态,也关注了淘宝鬼脚七的微信和微博,成长相当快。后来还招了四五名员工帮他一起做,小公司搞得有模有样。一天凌晨,他在日记本上写了一行字:绳命,在于奋斗!到年底了,小胡开始盘点全年数据,小店总共销售额达到了100万。小胡还兼职学了点财务知识,快速的计算起成本:人力成本10万元。包括自己在内,6名员工,成本包括工资、社保、住房公积金等,公司的支出是整体工资的1.4倍。房屋租金和硬件成本10万元。一百多平方的房租,办公、库房、住宿都在一起。还有电脑硬件、网络宽带。已经很节省了。营销运营成本10万元。基本上是销售额的10%。包括了买直通车,淘客扣点费用。小胡说开店开始不卖钻石展位,没钱投入。由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柳巷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