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概括四大名著做肚子时出现的问题

一篇文章总结人从出生到100岁死亡,每一个年龄用一句话概括_百度知道
一篇文章总结人从出生到100岁死亡,每一个年龄用一句话概括
比如:46岁:开始有了心跳的感觉。麻烦告诉我这篇文章的名字以及内容,谢谢!
提问者采纳
一生不过如此 开心些,人生不过100岁 最近一期杂志上,有篇文章叫《从睁开眼到见到神》,用轻松调侃的方式为人生从1到 100岁的每一年各拟一句话。其实这种玩法的始作俑者,是一本英文书“This book will change your life”,作者是两位年过三十的在伦敦从事广告创意的人Ben Carey 和Henrik Delehag。我看到的这篇中国版,是杂志编辑想象了一个普通中国人可能碰到 的情况,改写了一套。刊登于最近一期《第一财经周刊》 预备……开始: 0岁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 1岁 我就是不讲话,不让大人们轻易知道我在想什么。哼哼。 2岁 发表第一篇论文《论走路》:还是手脚并用更稳当一些…… 3岁 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女生(男生)?她(他)和我不一样。 4岁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拂绿水,红掌拨清波……我的苦难人生就这样开始了。 5岁 我讨厌每个人都过来摸我一下表示喜欢,我讨厌回答几岁了这个问题。 6岁 上学,我很忙。 7岁 老师说的为什么和爸爸妈妈说的不一样?一定是爸爸妈妈错了。 8岁 我应该有些自己的奢侈品,原来的那些太土了。 9岁 第一次翘课。 10岁 “隔壁班上的那个女孩(男生)为什么还没有经过我的窗前……” 11岁 褪字灵真是个好东西,但学会模仿爸爸签字好像更重要。 12岁 升初中,真的从现在开始就能决定我一生的走向吗?那要不要列一个清晰版的人 生计划? 13岁 每天都在发育。女生在妈妈陪伴下买了第一个Bra,男生突然开始自己洗内裤。 14岁^%^$##%$@#$*&(*()&%^&^%……!!其实不过是拉拉手而已。 15岁 小学里最要好的朋友,有的已经失去了联系。 16岁 成为有身份的人。男生偷偷用了父亲的刮胡刀。 17岁 人生里“第一次”最密集的一年。 18岁 成年。有投票权。啊,还有高考……它的重要性和决定性是过了好多年才发现 的。虽然当时已经被这重要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19岁 新世界展开了,我可以无法无天了。被叫“叔叔”或者“阿姨”。 20岁 重新思考一下人生,可以给过来人讲自己的传奇故事了。 21岁 无所事事的一年,也是最容易被忽略和忘记的一年。或者,这一年就该被浪费 掉? 22岁 我赚钱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3岁 一个人住在北京(上海……),还不错哦。很多东西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 24岁 对本命年充满忌惮,随时准备倒更大的霉。 25岁 懒得跳槽了,有什么区别呢? 26岁 学会了用“呵呵”来表达自己不一样的看法。 27岁 啊,那些运动员的年龄,居然比我还小。 28岁 远大前程,终于找到了得心应手的感觉。 29岁 父母帮忙付首付,自己付按揭的第一套房。第一次婚姻。该为家族负责的事,在 这一年似乎应该都搞定才行。 30岁 曾经可怕的年龄,也就这么着就来了。 31岁 事业不错,生活也不错,但不舒服的是,富豪榜上也有比你年轻的人了。 32岁 计划开始繁殖。 33岁 抓住青春的尾巴。 34岁 发现有些事情不是你通过努力就能做到的。 35岁 突然想起来,多年以前那个35岁退休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了。 36岁 理解了为什么妈妈当年会觉得你是如此天赋异禀,因为你也如此看自己的孩子。 37岁 挠挠七年之痒。 38岁 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 39岁 奔4,但已经不恐慌了。 40岁 四十不惑。就是说,任何事情都要自己解决了,你没有资格也不好意思再去请教 别人了。 41岁 看孩子写作业,这些题怎么还是那么讨厌。 42岁 毕业20年聚会,男生最大的能耐还是把自己的肚子搞大。 43岁 孩子问题好像是遇到的问题中最棘手也是最没把握的。 44岁 去健身房的目的不是为了肌肉或者减肥,而是更多考虑自己的心肺功能问题了。 45岁 中年危机,找到心跳的感觉。 46岁 事业有成,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 47岁 孩子的个头超过自己。 48岁 发现眼睛居然不近视了。 49岁 琢磨了一年如何与孩子沟通的问题。 50岁 结婚20周年纪念,一起度一次假。只是因为孩子住校了。 51岁 去陌生城市开拓一个新市场。很激动兴奋,就像有很多未知的东西等在前面。 52岁 同学又聚会,为早逝的同学默哀。交流最多的是健康问题。 53岁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54岁 公共汽车上,很意外有个孩子给你让座。 55岁 儿子(女儿)要出国了。 56岁 做的所有事,终究还是要放下的。 57岁 父母随时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 58岁 越来越絮叨了,更年期。 59岁 做了很多退休的计划,这一年过得可真快。 60岁 退休。早上一起床就手足无措,若有所失。 61岁 认识了许多新朋友。 62岁 见一对陌生的同龄夫妇,与他们一起探讨了儿女结婚的事宜。 63岁 参加孩子的婚礼。 64岁 搬到另一个城市与孩子同住。 65岁 能记得住电视里每个电视频道的号码。 66岁 告诫自己不要太操心孩子家里的事,但总是管不好自己。 67岁 很迫切地希望有孩子的孩子。 68岁 终于有了自己的爱好。 69岁 不会再搬家了。 70岁 得了一场病,写了遗嘱。 71岁 终于有了孩子的孩子,溺爱他(她)。 72岁 同学聚会,发现少了些人。 73岁 想应该把自己一生记录下来。 74岁 记忆力狠狠衰退了一下。 75岁 早晨醒得越来越早。 76岁 和儿子(女儿)争执,第三代应该如何教育。 77岁 不再抱怨了,世界不是我们的。 78岁 与朋友谈论最多的是各种疾病。 79岁 坚持每天了解新闻,知道别人在讲什么东西。 80岁 其实一辈子还是挺满意的。 81岁 量身高,发现比年轻时矮了3公分。 82岁 孩子越来越多地把我当作要照顾的孩子。 83岁 重写一遍遗嘱,只不过是叮嘱继承者一定保管好这些东西。 84岁 “我居然活到了84岁。” 85岁 随身带着卡片,上面记着姓名健康状况还有住址和联系电话。 86岁 很久远的事都想起来了,但身边发生的事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87岁 有时会想有关尊严的问题。 88岁 他们以为我真的什么也不清楚了。 89岁 拒绝轮椅,坚持每天出去走几分钟。 90岁 对那些说“看不出您90岁”的人报以微笑。 91岁 最后一颗牙齿掉了。 92岁 接受不做任何事——已经没有人放心让你做任何事情了。 93岁 接受轮椅。 94岁 孙子(女)用他(她)的第一个月的工资给我买了礼物。 95岁 已经不再关心具体的日期了。只是下意识地问“今天是几号?”一天问了10次。 96岁 上一次出门是什么时候? 97岁 在床上,完成所有活动。像很早很早以前。 98岁 又一次几乎触摸到死亡。 99岁 等待。 100岁 我走了。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在这里,给大家讲讲我的感情经历吧,这次的吐槽只是诉说一下个人的感受,只为说明一句话,我迷糊中得出的_百度知道
在这里,给大家讲讲我的感情经历吧,这次的吐槽只是诉说一下个人的感受,只为说明一句话,我迷糊中得出的
在这里,给大家讲讲我的感情经历吧,这次的吐槽只是诉说一下个人的感受,只为说明一句话,我迷糊中得出的一句话:爱情是玩不起的,恋爱固然美好,而太早就恋爱,会失去对爱的认识。高二的时候,和以前的初中同学相恋了,短短几天,我成功让她答应做我的女朋友。她已经不读书了,我们交往不到一个月,她就要去工作了。我计较喜欢成熟一点的女孩,而她仅仅大我一岁。我们异地恋了,她在另一个地方工作,我们的联系由多到少,一直是我主动联系她,她偶尔联系我。有几次,她以年龄比我大而和我分手,说我还在读书,不想打扰我。我被她的话左右了一段时间,后来我醒悟了,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爱情的付出是不需要回报的,所以我心里想,既然如此,我还是愿意偶尔给她电话,关心问候,然后挂断电话,只因为我想听听她的声音。高三的时候,我平静下自己的心,只是偶尔想着她,过年的时候,她居然回来了,甚至来找我。我对她的激情,一下子复燃了,只因为她的拥抱很温暖。后来再次分开,她又去工作了,我继续读书,所以我们电话,继续联系,没想到,她又以年龄比我大为由,又想拒绝我的关心问候。我真的无语了,我静下心来克制自己不要想她太多,导致我看书的风格从武侠小说电影换成了看心理书,做人道理之类的书。渐渐地,对她的感情克制到了我能接受的范围,也就是我能够不被感情左右的范围。后来我才发现,其实不是这样,而是她还不想恋爱。直到我高中毕业,本来能够去找她,而她却出了车祸。不知道是因为同情,还是爱情,我选择了陪她度过难关,。她在医院的这段时间里,只有我,仅仅是我才能逗得她开心,因为我想分开她痛苦的情绪。我们就从她出事的这天起,有着情侣一样的联系,不像以前那样爱理不理。感情渐渐地好了,她的伤也恢复了,我的生日到了,她来大学找我,陪我过生日。她说,她的经期过了两天,和她在一起,我的脑袋失去了理智,那夜,我第一次做。爱。我偷偷的放了钱在她包包里,第二天,她回去了。真的没想到,一个月后,她跟我讲,怀孕了。我听了,很震惊,我很高兴,我做爸爸了,可我更担心,这个孩子不能要。我还在读大一,才21。我的学费是家里人出的,我的生活费也是家里人出的,我们交往,甚至我家里人还不知道。太早了,我醒悟了,真的太早了,恋爱太早,其实,是浪费时间,惩罚自己。我错了,一切都是我的错。克制不住,闯了大祸。我想了一个星期,我考虑到太多的问题。我根本无法让她幸福快乐,我读完大学,还要三年,而三年花费的巨额还是由家里人出。就算我出了社会,工作一年,也没那么容易养活家人,因为我已经长大了,出了社会的我,父母早已经白发苍苍。既然如此,我不能结婚,还在读书,没经济没本事,就不要这个孩子。根本伤不起。我把我的零用钱,都给了她,让她和最好的朋友去人流。我在大学,受到约束,不是想出就出的。我曾怪我自己,恨自己为何会如此懵撞。我真的不想伤害她,不想见到她痛苦。想到未来的生活会多么艰难,我考虑了整个星期,终究要和她分手。我是男人,还有学业要完成,我怎么能够让女人等?我等的起,女人青春宝贵,她等不起,我不能连累她。大家彼此都还年轻,或许,我们根本还不懂爱。我不能保证!三年后我还爱着她,既然不能保证,我选择放手。我不能保证出社会后有能力让家人过得安稳,所以,我选择放手,和她分手。要想家里人生活过得去,我必须工作两年以上。而那时候,我27了,她根本等不起,我不会和她冒险的,我的内心已经决定,不要牵连她。她是个好女孩,会更加幸福,一定会!我最清楚自己此刻的心情,我深信,我事业无成,无法让亲人过有质量的生活的时候,我不会结婚。我知道此时的我做了这样的错事很龌龊。我想听听各位的想法,好吗?谢谢你们!
提问者采纳
忍不住吐两句,过了两天就中了也太强了,如果是你的种,这这样也太不负责任了吧,没怀孕分就分了,也没什么说的,怀上了你又分,还想让她理解你,你能理解她吗,你能站在她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吗,说了这么多还把自己说的多光荣似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好,好臭的一个屁,还不想牵连她,把她肚子都搞大了你已经牵连她了,已经伤害她了,既然你说她是个好女孩,我想比起有质量的物质生活她更需要你的疼爱你的关心,在她最需要你的时候你确拍拍屁股走人,走的时候还在说:**我是真的爱你,我是为了你好,我不想牵连你,我不想看到你痛苦,离开我你会更幸福……,说这些话的时候你还能再理直气壮点吗,说到这我想骂人,我想文明上网还是算了,过了20也不小了吧,国家法律为什么会以18岁划个线,是告诉你过了18你就不是小毛孩了,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把人家肚子搞大了就不管了,说你自私就便宜你了,出现问题出现矛盾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两家人在一起合计合计,看能不能把孩子生下来,人流对女人伤害太大,能生下来尽量生下来吧,实在不能就做了吧,以后更要爱她关心她,你对她的伤害是抹不去的,那也不是分手就能解决问题的,家里能出钱供你上学难道就不能供她儿媳儿孙生活吗,两个字概括“借口”已,我是没看出来你是怎么爱她的,只是在床上么,做完了还给钱,什么时候给不行非要等到你爽完了给,这就是你对她的爱你对她的尊重,我表示无语什么叫有质量的生活,在一线城市有大房有好车好大量存款是么,既然不是富二代三代谁能保证谁以后会怎么样怎么样,不扯蛋么,不过我知道一个对自己任何事不负责的人以后也不会怎么样怎么样,更何况一个上了大学都还停留在一个懵懂的阶段,如果你一辈平平庸庸你真的能做到不婚吗,你敢保证吗,自己心里清楚就好,另外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别说你姓曾)就敢保证离开你她会更幸福,在怀上你的种的时候你就能这样对她,你还奢想谁来给她的更幸福呢。我还想说一点,早点谈恋爱也没错,没什么应该不应该,那是人正常的一个阶段,我和我对像高一开始,经历过大学,毕业,工作,到现在差不多八年了,准备第九年结婚,好的夫妻感情都是经营出来的,懂不?再和你说都是浪费了,不少不雅的词你都能很好的诠释了,哥累了,不想吐了也不想说你了,好自为之吧
哥说的对,这是我的借口吧。我知道自己很龌龊,我比不上别人,责任心不强。
我也表明,我要是再花家里的钱,真的是不应该了,父母已经白发苍苍了,你或许过得生活好,也许你不用考虑经济问题,而我们呢?我能拿出的,还是借来的钱人流!!!我能做什么呢?各人命不同,不能无法无天,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机会和足够的时间。怀了就生?这个负担,我承受不起啊。这个不仅是她不可磨灭的伤,也是我心里前所未有的折磨!分了,对我和她,定然利大于弊。
祝福哥幸福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亲!俗话说!成家立业!
我想听听我这么想,这么做的方法对不对。你能给我建议吗?人多,脑袋瓜子好使,或许你说的对我有帮助,谢谢你
使劲挣钱!一也谈恋爱!节约花钱!两不误
你很自私,换位思考吧
我懂,她此刻的心情一定不好受。未来的事情,我真的说不准。分手后,我不会再接触爱情了,工作之后,假若她未结婚,再重新打算...
我同学他哥,高三生子,女的因此不能上大学,现在孩子6岁,生活挺好的,既然别人可以,你就不要伤害她
我不认为我能和您同学哥那样能吃苦,少数人里我扛不起这样大的生活压力。我祝福他们
如果你真的爱她,就等到自己出人头地的时候再去娶她,加油,相信你会成功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已经赞过此文了。
你知道一句话的意思吗?
原作者:googlebooks
发表时间:浏览量:2578评论数:44挑错数:0
译者按:本文来自《The Semantics-Pragmatics Boundary in Philosophy》中的《Assertion》一章。鉴于本文谈论的内容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并不是非常熟悉,所以我将采取一种全新的方式。我会摘取某些关键段落直接翻译,也会在中间穿插一些议论,让文章变得活泼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能理解别人对我们所说的某句话的意思。然而有些情况下却并非如此。假设你是一个宅男,你好不容易追到一个女朋友,当她说“我肚子疼”的时候,你建议她“喝热水”,结果招致了她怒气冲冲的反问:“你让我喝热水有几个意思?”这个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一句话可能有好几个意思。
那么,哲学家是怎么看待一句话有好几个意思这个问题的呢?我们就来看看Robert Stalnaker是怎么说的吧!
A proposition-the content of an assertion or belief-is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world as being certain way. But for any given representation of the world as being a certain way, there will be a set of all the possible states of the world which accord with the representaion-which ARE the way. So any proposition determines a set of possible worlds.
一个命题——一项宣言或者一个信念的内容——是对世界的某种特定表象方式。但是对于任何特定的表象方式来说,会有一系列与表象相一致的可能的世界。这个表象方式是如何的,可能的世界就是如何的。因而任何命题都决定了一系列的可能的世界。&
这句话看起来还有点抽象,是不是?简单地说,一个女孩子说“我不跟你好了”,说明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她不会跟你好的。其二是她准备跟你好。当然后面一种可能性大些。如果她是以准备和你好的态度来说这句话的,那么她在可能世界中就打算和你好。
然而,如果一句话有无限多的意思,我们就无法领会任何语言了。对于哲学家来说,这也不利于他们建立思维模型。因而有些时候需要用某种方式来限制意思的数量。
Supposing for convenience of exposition that there is just a small finite number of possible states of the world, we might represent a proposition by enumerating the truth-values that it has in the different possible worlds, as in the following matrix: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假设只有少量的可能世界,并列举出一个命题在不同的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如下面的矩阵所示:
i, j and k the possible worlds-the different possible sets of facts that determine the truth-value of the proposition.
i、j、k都是可能世界——代表了由不同命题所决定的真值条件。
其实很简单,对吗?这位哲学家举了一个例子,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体验到当一句话出现好几个意思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
Let me give a simple example: I said You are a fool to O'Leary. O'Leary is a fool, so what I said was true, although O'Leary does not think so. Now Daniels, who is no fool and who knows it, was standing near by, and he thought I was talking to him. So both O'Leary and Daniels thought I said something false: O'Leary understood what I said, but disagrees wit Daniels, on the other hand, agrees with me about the fact(he knows that O'Leary is a fool), but misunderstood what I said. Just to fill out the example, let me add that O'Leary believes falsely that Daniels is a fool. Now compare the possible worlds, i, j and k. i is the world as it is, the world we are in. If we ignore possible worlds other than i, j and k, we can use matrix A to represent the proposition I actually expressed. But the following TOW-DEMENSIONAL matrix also represents the second way that the truth-value of my utterance is a function of the facts:
让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对O'Leary说你是个笨蛋。O'Leary是个笨蛋,我说的是真话,尽管O'Leary本人不这么认为。现在丹尼尔,不是个笨蛋,他恰好站在一边,以为我正在对他说话,无辜躺枪。这样O'Leary和丹尼尔都觉得我说的是错的。O'Leary理解了我的话,但是不同意我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丹尼尔同意我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他知道O'Leary是个笨蛋),但是误会了我说的话。为了让例子更加完整,请容许我补充一个条件,就是O'Leary也觉得丹尼尔是个笨蛋。现在比较这些可能的世界,i、j还有k。i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就是我们所在的世界。如果我们无视除了i、j、k之外的世界,我们可以用上面的矩阵来表象我实际想要表达的命题。但是下面的二维矩阵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象了我的言论:我事实上想要表达的意思的真值条件是一种函数。
The vertical axis represents possible worlds in their role as context-as what determines what is said. The horizontal axis represents possilbe worlds in their role as the arguments of functions which are the propositional expressed. Thus the different horizontal lines represent WHAT IS SAID in the utterance in various different possible contexts. Notice that the horizontal line following i is the same as the one following j. This represents the fact that O'Leary and I agree about what was said. Notice also that the vertical column under i was the same as the one under k. This represents the fact that Daniels and I agree about the truth-values of both the proposition I in fact expressed and the one Daniels thought I expressed.
矩阵的竖排表象的可能世界是作为语境出现的——这些语境决定了事实上我说了什么。而矩阵横排表象的可能世界是这些命题所表达的函数的自变量。这样不同的横排表象的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什么被表达了出来。注意,横排i和横排j的真假值是一致的,这意味着O'Leary和我在言说内容上达成了一致看法。再看竖排i和竖排k的真假值是一致的,这意味着丹尼尔和我关于我事实上说出的和丹尼尔认为我说出的达成了一致。
就这样,由于立场和理解的不同,对一句话产生了这么多种可能的看法,这是不是很有趣呢?那种能够把人说的话的意思置入新的上下文,从而使之产生不同含义的词汇,叫做“算子”(operator),哲学家卡普兰称之为“妖怪”(monster)。由于这个调皮的妖怪,可让哲学家们颇费了一番脑筋。
相关译文来自无觅插件
我今晚回去好好读一下,充满了好奇~~~
炫色马蹄莲
我今晚回去好好读一下,充满了好奇~~~
谢谢~么么哒~~
好家伙矩阵都用上了!
前些时不是还有一篇关于傅里叶变换的文章吗?
没准还要用到卡诺图呢:)
好家伙矩阵都用上了!
前些时不是还有一篇关于傅里叶变换的文章吗?
没准还要用到卡诺图呢:)
查了一下卡诺图:)以前还真不知道这个东西。感觉卡诺图是把真假值量化了,我觉得这个东西对于模糊逻辑学来说应该有用。
可以参考这个排版哈,http://article.yeeyan.org/view/
是不是女人觉的男人都像“呆子”?奇怪的是,这种思维(说话)方式,咋形成的?
虽然我不是学哲学的,但是我看着你的摘要和论证觉得有点奇怪,我得想想是哪里奇怪。
EvergreenHomeland
可以参考这个排版哈,http://article.yeeyan.org/view/
是不是女人觉的男人都像“呆子”?奇怪的是,这种思维(说话)方式,咋形成的?
哎,一不小心露出了女性中心主义的一面(*^__^*)
排版很好,谢谢推荐~~
虽然我不是学哲学的,但是我看着你的摘要和论证觉得有点奇怪,我得想想是哪里奇怪。
奇怪之处在这里:我的例子中的语义转移并不是算子造成的。
EvergreenHomeland
可以参考这个排版哈,http://article.yeeyan.org/view/
是不是女人觉的男人都像“呆子”?奇怪的是,这种思维(说话)方式,咋形成的?
我试了,改不了,只是字体变大,行间距也变大而已?
独眼一点五
@EvergreenHomeland 我试了,改不了,只是字体变大,行间距也变大而已?
,发扬光大一下哈。
操作步骤是,
1. 在Word里,先用表格排好译文。
2. 喀嚓一下,连同表格一齐拷贝出来。
3. 在译文栏里,粘帖上去就可以了。
我做了个例子,请看。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79
EvergreenHomeland
@独眼一点五
@ronnie01 ,发扬光大一下哈。
操作步骤是,
1. 在Word里,先用表格排好译文。
2. 喀嚓一下,连同表格一齐拷贝出来。
3. 在译文栏里,粘帖...
我知道了,我是用分栏排的~~
EvergreenHomeland
@独眼一点五
@ronnie01 ,发扬光大一下哈。
操作步骤是,
1. 在Word里,先用表格排好译文。
2. 喀嚓一下,连同表格一齐拷贝出来。
3. 在译文栏里,粘帖...
多谢热心的指点~!这会去煮饭了,等会弄~~
EvergreenHomeland
@独眼一点五
@ronnie01 ,发扬光大一下哈。
操作步骤是,
1. 在Word里,先用表格排好译文。
2. 喀嚓一下,连同表格一齐拷贝出来。
3. 在译文栏里,粘帖...
我做好表格之后,编辑页面上显示分成两块了,但是提交以后只能显示一行字,下面是很大的一块空白啊~~
独眼一点五
@EvergreenHomeland 我做好表格之后,编辑页面上显示分成两块了,但是提交以后只能显示一行字,下面是很大的一块空白啊~~
不会吧,把整个表格都选中,贴过去。
怎么会是空白,有没有参考页面?
独眼一点五
@nicogu 奇怪之处在这里:我的例子中的语义转移并不是算子造成的。
我想我觉得奇怪是因为,我不确定“由于立场和理解的不同,对一句话产生了这么多种可能的看法”这句话是否准确地概括了作者的见解,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的理解业余了。
仔细看作者举出的矩阵,是的,这个矩阵中包含i,j和k三个世界,命题“O'Leary is a fool“在三个世界中似乎有不同的真值。但我们看,作者在举出这个矩阵之前,写道:
I said you are a fool to O'Leary. O'Leary is a fool.So what I said was true. 这就是说,“O'Leary is a fool符合事实”实际上是生成矩阵的前提,矩阵中的真假实际上不是在判断O'Leary是不是fool,而是O'Leary is a fool是否符合事实。由于作者已经设置事实为“O'Leary is a fool”(可怜的O'Leary,这是招谁惹谁了),所以i is the world as it is, the world we are in. j is the world that O'Leary thinks we are in(可能世界有悖事实).and k is the world Daniels thinks we are in.
作者实际上不是要提出具有均等可能性的可能世界,而是在承认有fact的前提下,展开矩阵,所以在作者的论述中,实际上有一个可被认知的actual world。(待续)
EvergreenHomeland
@独眼一点五
不会吧,把整个表格都选中,贴过去。
怎么会是空白,有没有参考页面?
/qymeyjbslsbfvyd,传到百度去了,一张是编辑时的样子,但是提交以后就不是那个样子了。。。。呜呜呜~~
又试了一下,参见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79
麻烦的地方在于,控制列的宽度。
你仔细看,就会发现,最后一列有个最小宽度的,避免被挤没了。
应该是可以的,那篇译文,也就是两天前发布出来的。
1.要么自己好好排版
2.要么让那篇文章的译者给你讲讲咋排的。
PS:如果在新的译文发布系统里,如果把夹带的“表”过滤掉了的话,我也没辙了。
@独眼一点五 我想我觉得奇怪是因为,我不确定“由于立场和理解的不同,对一句话产生了这么多种可能的看法”这句话是否准确地概括了作者的见解,...
首先对如此认真的阅读、缜密的思考要赞一个~~~
我也不是哲学系的哈~~大家就按照逻辑来说话,不要先预设谁是什么系的、占有了多少话语权。
你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是你推论成立的一个关键步骤:
“I said you are a fool to O'Leary. O'Leary is a fool.So what I said was true. 这就是说,“O'Leary is a fool符合事实”
请问,为什么只要是“我”的看法,就是符合事实的看法呢?实际上,这个真假值表中,我的看法也只不过是语境之一而已啊。
EvergreenHomeland
@独眼一点五
又试了一下,参见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79
麻烦的地方在于,控制列的宽度。
你仔细看,就会发现,最后一列有个最小宽度的,...
又仔细看了一下你的回帖,感觉我的问题说不定在于我用的是WPS。
之前没来得及写完整,这回贴个完整的~~(头几段和上面的一样~)
仔细看作者举出的矩阵,是的,这个矩阵中包含i,j和k三个世界,命题“O'Leary is a fool“在三个世界中似乎有不同的真值。但我们看,作者在举出这个矩阵之前,写道:
I said you are a fool to O'Leary. O'Leary is a fool.So what I said was true. 这就是说,“O'Leary is a fool符合事实”实际上是生成矩阵的前提,矩阵中的真假实际上不是在判断O'Leary是不是fool,而是O'Leary is a fool是否符合事实。由于作者已经设置事实为“O'Leary is a fool”,所以i is the world as it is, the world we are in. j is the world that O'Leary thinks we are in(可能世界有悖事实).and k is the world Daniels thinks we are in.
作者实际上不是要提出具有均等可能性的可能世界,而是在承认有fact的前提下,展开矩阵,所以在作者的论述中,实际上有一个可被认知的actual world。
命题X在actual world中要么为真要么为假,必须先判定命题X是否为真,然后才能展开矩阵,or,矩阵不能在命题X未获判定真假的情况下展开——这潜在地意味着,即使在某个特定人看来命题X不符合事实(F in j),在矩阵展开前就已被判定为真的命题X也不会真的不符合事实(still T in i)。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你信,或者不信,事实就在那里,命题是否符合事实,不全由你所信。举一个例子,“从悬崖跳下去会摔死”以common knowledge而言符合actual world中的事实,因此该命题在actual world中为真。如果某人由于某种不可知的原因(比如他相信自己是跳跳神附体)不相信该命题为真,该命题在他那里就是F,然而,如果他敢试试从悬崖跳下去,他还是会摔死。
作者在文中还举了一个例子——a metal bar到底是1米长、2米长还是3米长。现在有一appropriate authority(目测这可能是Austin那里来的,确保speech act felicitous的条件之一)说它是1米长。实际上,作者认可说,也说不定这个权威的说法是错的(说不定“我”的看法是错的),这bar可能既不是2米,也不是3米,也不是1米,而是1.01米——然而即便命题X被认作真实际为假,你得承认这bar必有一个可丈量的长度,这长度可为人把握,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样,说“bar的长度是1.01米”为真才能意味着“bar的
长度为1米”为假。
判定命题是否符合事实,不会限制多元视角的形成,只会限制胡说的形成。如果你的世界中有一种长度单位叫做苹果,8苹果相当于我们的世界中的1米,则对你来说命题“bar的长度是1米”可能不知所云,但“bar的长度是8苹果”是真命题——我们所用的丈量系统不同,并不导致bar实际变短或变长,使用苹果丈量单位的你,当然有继续使用苹果丈量单位的权利,而且我很高兴地发觉我能和你共事,只要我们能发现8苹果差不多等于1米。但是,如果某人和我同样生活在以米为度量单位的世界,bar的长度以标尺丈量结果而言是1米,那么某人若坚持说bar的长度是半米——这就有很多可能了,比如某人是fool,或者某人故意歪曲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上面说的“从悬崖跳下去会摔死”、“bar的长度是1米”都是在讨论物理事实,文章当中还有一个例子说的是事件的发生(一只山羊进了屋),真正麻烦的是那些证真证伪都需要花些力气的命题。哲学基础基本是零的我之所以关心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希望我们能有理由说,“大屠杀曾经发生”可以证真,而且已经被证真,如果这个命题在某些人那里为F,说明那些人要么是fool,要么是故意歪曲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欢迎指出我的业余看法中的错误~~
@独眼一点五 之前没来得及写完整,这回贴个完整的~~(头几段和上面的一样~)
仔细看作者举出的矩阵,是的,这个矩阵中包含i,j和k三个世界,命题...
“命题X在actual world中要么为真要么为假,必须先判定命题X是否为真,然后才能展开矩阵,or,矩阵不能在命题X未获判定真假的情况下展开”——我认为你可以从反方向来验证自己的这个说法。那就是先预设“OL是傻瓜是错的”为真,然后你仍旧能画出这个真值表。
另外,哲学一般研究的是思维模型这样的一类东西。也就是说,在经验世界中某个命题的真假,是哲学管不了的。否则就会产生足不出户,在屋里推算一下就能明白各种真理的“神算子”。这显然是违背科学的,也是违背了哲学为自己划定的界限。说到底,哲学就是一种工具,它不会告诉你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你提到的米尺(a metal bar)也是分析哲学中的一个经典例子。通过这个例子,也根据你自己的论述,也能看出作者想要讨论的是“真值条件应该是什么”,而不是“什么命题具有真值”。所以你对米尺的解释很到位,但假设有人会认为米尺是半米,这样的人就不归哲学家管,而归精神科医生管了。
过分解读,麻烦就是这么来的。。。
独眼一点五
@nicogu “命题X在actual world中要么为真要么为假,必须先判定命题X是否为真,然后才能展开矩阵,or,矩阵不能在命题X未获判定真假的情况下展开”——...
.第一段你说的是对的,关机后我想到“必须先判定命题X是否为真,然后才能展开矩阵”这句话有问题。不过,“矩阵不能在命题X未获判定真假的情况下展开”大概是对的,每个可能世界都对命题X是否符合事实进行判断,矩阵的展开是建立在对命题-事实关系的不同理解之上——但更重要的是,I said you are a fool to O'Leary. O'Leary is a fool.作者没有写I think O'Leary is a fool.而是写O'Leary is a fool.,这说明作者是将O'Leary is a fool.作为事实来论述(我们必须假定作者作为语言哲学家能够精确地写句子,他精心选择了该句的表述)。同样地,在山羊进了屋的例子中,作者在后文用了the fact来指称山羊进了屋这个事件,这也说明,作者并不是不可知论者。在我们这个actual world中生活的人,也能够对文章最后的那个holmes并不存在的例子进行判断,能够辨识哪个符合actual world的事实——正如作者所说,context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捣那么多乱。
我觉得文章中实际已经潜在地讨论了“什么命题具有真值”,符合actual world中的事实的命题就具有真值,而且作者显然认为actual world中的事实是可被认知的。
另外,我猜很多哲学家折腾哲学,至少部分是为了理解经验世界。这篇文章的作者显然也关注经验世界,山羊进了屋看上去与理解经验世界没什么关系,但“发言者明知发言不会为受言者认同,却仍然发言,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显然与经验世界有涉,躲在你说的哲学界限里大概是答不出来的。
你说如果有人认为米尺是半米该归精神科医生管,这个说法照你说的是很不科学的,因为正是你自己主张“我”的看法可能有错,而有人认为米尺是半米实际也可能对应多个世界。你判定认为米尺是半米的人归精神科管,不正是因为你把命题与经验世界中的事实相照互,不正是因为你认为“米尺是1米”这个命题具有真值吗?.
@独眼一点五 .第一段你说的是对的,关机后我想到“必须先判定命题X是否为真,然后才能展开矩阵”这句话有问题。不过,“矩阵不能在命题X未获判定...
这样说吧。。。看一个哲学家的文章,很容易陷入这种无边无际的思考。但是看两个哲学家辩论,你看别的哲学家抓什么点,就知道实际上他们想说的是什么了~~~assertion是篇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下面我可能会出一些它的“周边产品”,以及作者本人也出了“续集”,敬请继续关注。
独眼一点五
@nicogu 这样说吧。。。看一个哲学家的文章,很容易陷入这种无边无际的思考。但是看两个哲学家辩论,你看别的哲学家抓什么点,就知道实际上他们想...
嗯没错,我确实不知道作者是在什么语境下讨论这些问题的,所以我说的都是些在我关注的范围内(我的context内)看到的东西(text)。
我还挺想了解一下生成这篇文章的讨论背景(网上搜不到,那本书里貌似也也没有导论的样子)和驳论续论,所以很期待你的译介~
@独眼一点五 嗯没错,我确实不知道作者是在什么语境下讨论这些问题的,所以我说的都是些在我关注的范围内(我的context内)看到的东西(text)。
所以我说的都是些在我关注的范围内(我的context内)看到的东西(text)
-------------------------------------------------------------------
活学活用帝啊~
放心吧驳论好多呢~~这本书就这篇最出名了~~出名的表现是被各种批驳,引起了好多争议:)
独眼一点五
@nicogu 所以我说的都是些在我关注的范围内(我的context内)看到的东西(text)
-------------------------------------------------------------------
活学活用帝啊~
哈哈人怕出名猪怕壮,治学莫怕驳论多~~
“译者按:本文来自《The Semantics-Pragmatics Boundary in Philosophy》中的《Assertion》一章。鉴于本文谈论的内容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并不是非常熟悉,所以我将采取一种全新的方式。我会摘取某些关键段落直接翻译,也会在中间穿插一些议论,让文章变得活泼起来。”
这篇文章谈论的内容对于普通读者岂止是“不是非常熟悉”,而是太专了!
文中,&我事实上想要表达的意思的真值条件是一种语言功能。&一句,哪来什么语言功能,function是“函数”,另外,argument是“自变量”。
“译者按:本文来自《The Semantics-Pragmatics Boundary in Philosophy》中的《Assertion》一章。鉴于本文谈论的内容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并不是非常熟悉,所以我将采...
谢谢!我是被语用学(pragmatics)和语义学(semantics)的交叉给误导了,认为function是和语用学有关的“功能”。但是此处显然取数学上的意思比较合适。
@独眼一点五 哈哈人怕出名猪怕壮,治学莫怕驳论多~~
The core idea of two-dimensional semantics is tha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the extension of an expression depends on possible states of the world. First,the actual extension of an expression depends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actual world in which an expression is uttered. Second, the counterfactual extension of an expression depends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counterfactual world in which the expression is evaluated.Corresponding to these two sorts of dependence, expressions correspondingly have two sorts of intensions, associating possible states of the world with extensions in different ways. On the two-dimensional framework, these two intensions can be seen as capturing two dimensions of meaning.
二维语义学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一个表达的外延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法,怎样理解取决于不同的可能世界。首先,一个表达的实际的外延取决于说出那个表达的实际世界的特征。其次,反事实的表达的外延,取决于这个表达在其中求值的那个反事实世界的特征。与这两种先决条件相一致,表达相应地具有两种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外延取值下的两种可能世界相对应。在二维框架下,两种不同的内涵可以获得两个维度的意义。
These two intensions correspond to two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of possibilities. In the first case, one thinks of a possibility as representing a way the actual world might turn out to be: or as it is sometimes put, one considers a possibility as actual. In the second case, one acknowledges that the actual world is fixed, and thinks of a possibility as a way the world might have been but is not: or as it is sometimes put, one considers a possibility as counterfactual. When one evaluates an expression relative to a possible world, one may get different results, depending on whether one considers the possible world as actual or as counterfactual.
不同的两种内涵,对应着思考不同可能性的两种方式。在第一种情况下,人们会把可能性当做表象现实世界将会如何发生,或者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说,人们会把可能性当做现实性。在第二种情况下,人们认为现实世界是确定的,于是把可能性当做“事情本可以如此,但没有如此”,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把可能性当做了反事实性。当人们求出和可能世界相关的外延的真值的时候,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取决于人们认为可能世界是事实的,还是反事实的。
David J. Chalmers,The foundations of two-dimensional semantics&&
找到一段支持你的论点的句子哈~
独眼一点五
@nicogu The core idea of two-dimensional semantics is tha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the extension of an expression depends on possible states of the world. First,the actual extension of a...
进一步wiki了一下,找到http://en.wikipedia.org/wiki/David_Chalmers,不过下面这段我不是很明白结论是怎么出来的@ @ Anyway,这个是真的超出了我的了解范围~~
the words,&Water is H2O&are taken to express two distinct propositions, often referred to as a primary intension and a secondary intension, which together compose its meaning.[7]
The primary intension of a word or sentence is its sense, i.e., is the idea or method by which we find its referent. The primary intension of &water& might be a description, such as watery stuff. The thing picked out by the primary intension of &water& could have been otherwise. For example, on some other world where the inhabitants take &water& to mean watery stuff, but where the chemical make-up of watery stuff is not H2O, it is not the case that water is H2O for that world.
The secondary intension of &water& is whatever thing &water& happens to pick out in this world, whatever that world happens to be. So if we assign &water& the primary intension watery stuff then the secondary intension of &water& is H2O, since H2O is watery stuff in this world. The secondary intension of &water& in our world is H2O, and is H2O in every world because unlike watery stuff it is impossible for H2O to be other than H2O. When considered according to its secondary intension, water means H2O in every world.
@独眼一点五 .第一段你说的是对的,关机后我想到“必须先判定命题X是否为真,然后才能展开矩阵”这句话有问题。不过,“矩阵不能在命题X未获判定...
然后,上面的那种说法招致了《Assertion》作者Stalnaker的激烈反抗。他这段不是明着说Chalmers的,但是我觉得就是说Chalmers的。另外他在后面一点的地方提醒Chalmers要反思我们平时使用的语言,那种语言是不够精确的。
Speakers make assumptions about what their addressees know or believe about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as well as about what their words mean and what the relevant contextual
parameters are relative to which their words will be interpreted. These assumptions will influence what they choose to say, and how they choose to say it. Since the speaker will normally presuppose that he is speaking (and that the addressee knows this), the possible worlds compatible with what is presupposed will be possible worlds in which the utterance event in question takes place, and in which it has a meaning and a content that may be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 and content that the utterance has in the actual world. In a case where the addressee knows that the utterance event has taken place, but mishears it or misinterprets it, the content of what is said, and sometimes even the words that are uttered, will be different in possible worlds compatible with what the addressee believes than they are in the actual world. Cases where someone is ignorant or mistaken about the content of an utterance will be cases where the propositional concept for the utterance, relative to the relevant possible worlds, will be a variable one: the function will determine different propositions relative to different possible worlds. An example: The policeman has stopped a driver, and after examining his driver's license, says, &your license says you need corrective lenses, but you're not wearing your glasses.& The driver responds, &I've got contacts.& The policeman replies, &I don't care who you know, you have to wear your glasses.& The proposition expressed in the actual world by the driver's utterance &I've got contacts&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oposition expressed by that utterance in the possible worlds compatible with the policeman's beliefs.
说话者们预设听话者们知道他们正在说些什么、他们的话有什么意思、与他们所说的话会在什么样的语境参数下被理解。这些预设将会影响他们选择说些什么、怎样去说。鉴于说话者在正常情况下会假设他正在说话(并且听话者也知道这一点),与这种预设的情况相契合的可能世界,就是我们要考察的这个言语行为实际发生的那个世界。在听话者知道言语行为发生了、但是却听错了或者理解错了说的话(或说话内容)的情况下,就会与听话者们相信他们所在的那个世界不同。这样听话人就不是在现实世界。听话者忽视或者弄错了言语行为的内容的那些情况,也就是命题当中的那些概念随着不同的可能世界变化的那些情况。这个函数将会根据不同的可能世界决定不同的命题。举个例子:一个警察叫住了一个司机,检查了驾照之后说:“驾照说你必须佩带正确的眼镜,但是你却没戴眼镜。”司机回答道:“我有眼镜。”在现实世界中,司机所说的“我有眼镜”和与警察的信念相适应的可能世界中所表达出来的真正命题,实际上是不同的。
-------------------------------------------------
我认为在Chalmers的论述中,一个语义函数只有两个值,不是零就是一。而Stalnaker的论述中,这个函数不只有两个值,因为它实际上有两个变量。一个变量决定了命题的真假值,还有一个变量决定了命题表达的内容。而且这两个变量不是相互孤立的。但是你和Chalmers都使用了同一个方法,你们把真假值代入到命题中,然后去验证,这不是真假值表的运作方式。
独眼一点五
然后,上面的那种说法招致了《Assertion》作者Stalnaker的激烈反抗。他这段不是明着说Chalmers的,但是我觉得就是说Chalmers的。另外他在后面一点的...
Assertion Revisit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wo-Dimensional Modal Semantics
Author(s): Robert C. Stalnaker
上面一段的出处,先加上再说。
@独眼一点五 进一步wiki了一下,找到http://en.wikipedia.org/wiki/David_Chalmers,不过下面这段我不是很明白结论是怎么出来的@ @ Anyway,这个是真的超出了我的了...
这段是关于孪生地球的,请看百度百科:/view/6671136.htm?fr=aladdin
@独眼一点五 进一步wiki了一下,找到http://en.wikipedia.org/wiki/David_Chalmers,不过下面这段我不是很明白结论是怎么出来的@ @ Anyway,这个是真的超出了我的了...
这段文字和他们俩关于二维语义学的争论我觉得关系不是那么大。因为他们两个人就是在普特南的这个观点生效的情况下进行讨论的。这个观点不能和他们之间产生碰撞,因为他们已经接受这个观点了。
独眼一点五
@nicogu 这段文字和他们俩关于二维语义学的争论我觉得关系不是那么大。因为他们两个人就是在普特南的这个观点生效的情况下进行讨论的。这个观点不...
《意义之意义》存了很久,一直都木有去看= =&&我惊奇地发现我存的《意义之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不是孪生地球那个人那篇。在仔细看Assertion Revisited那段之前,我能不能打个岔——仅从百度百科那个词条来看,用孪生地球这个例子来讨论意义会不会有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上哪儿去找一对隶属不同语言、形态相同、而所指不同的词呢?我觉得肢体语言中倒有显然的例子,比如在不同文化中,摇头可能指向不同的意思,但是这样的一对词?完全想不出来。.
Since the speaker will normally presuppose that he is speaking (and that the addressee knows this), the possible worlds compatible with what is presupposed will be possible worlds in which the utterance event in question takes place, and in which it has a meaning and a content that may be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 and content that the utterance has in the actual world.
“鉴于说话者在正常情况下会假设他正在说话(并且听话者也知道这一点),与这种预设的情况相契合的可能世界,就是我们要考察的这个言语行为实际发生的那个世界。”
我感觉上面的译文似乎与原文有出入?
独眼一点五
然后,上面的那种说法招致了《Assertion》作者Stalnaker的激烈反抗。他这段不是明着说Chalmers的,但是我觉得就是说Chalmers的。另外他在后面一点的...
能不能定义一下“这个函数不只有两个值,因为它实际上有两个变量。一个变量决定了命题的真假值,还有一个变量决定了命题表达的内容。”中的两个变量,或者给一个例子?
他们讨论的本来就不是现实生活,就好像另外一个经典的用来思考意义问题的例子“圆的方”以及“没有长度的棍子”。这些与其说是例子,倒不如说是思维实验。这些实验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释经验问题,而恰恰是为了把日常语言中的经验成分挤掉,取得更加精确的实验结果。
Since the speaker will normally presuppose that he is speaking (and that the addressee knows this), the possible worlds compatible with what is presupposed will be possible worlds in which the utteran...
Since the speaker will normally presuppose that he is speaking (and that the addressee knows this), the possible worlds compatible with what is presupposed will be possible worlds in which the utterance event in question takes place, and in which it has a meaning and a content that may be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 and content that the utterance has in the actual world.
“鉴于说话者会很自然地假设他正在说话(并且听话者也知道这一点),与这种预设的情况相契合的可能世界,就是我们要考察的这个言语行为发生的那个世界,以及与这个言语行为在实际世界中发生的情况下,有着不同意义和内涵的那个世界。”
--------------------------------------------------------
更正如上。
@独眼一点五 能不能定义一下“这个函数不只有两个值,因为它实际上有两个变量。一个变量决定了命题的真假值,还有一个变量决定了命题表达的内容...
我认为就是主楼里面的那个例子。另外一个变量他是用索引词去设的,索引词可以理解为我们平时说的代词,代词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指代对象。一个变量是真假值,一个变量是索引词。
@独眼一点五 能不能定义一下“这个函数不只有两个值,因为它实际上有两个变量。一个变量决定了命题的真假值,还有一个变量决定了命题表达的内容...
不是我故意漏译的,感觉那句漏的话似乎对你很有利的样子。。但是“鉴于说话者会很自然地假设他正在说话(并且听话者也知道这一点)”这个条件,在无辜躺枪的O'L童鞋那里其实不成立。因为他不是说话人预设的听话者。他所“知道”的并非事实。我只是翻译到中间去响应了一下大自然的召唤,回来之后就把这句漏了。。咔咔我没有那么卑鄙啦。。。
独眼一点五
@nicogu 不是我故意漏译的,感觉那句漏的话似乎对你很有利的样子。。但是“鉴于说话者会很自然地假设他正在说话(并且听话者也知道这一点)”这个...
@@木有要说你漏译啊。好吧我得说,我更关心怎么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会得到运用的语言现象,其实 &I've got contacts&这个例子也很日常,照语言学家的角度看,这实在只是一词(contact)两义,实际上交警和司机也是在共同语境下说事,歧义来自且仅来自词的两义。我觉得如果语言哲学家们想讨论一句话(乃至一个篇章)在不同的听话者那里的真假值,那么倚赖一词两义的例子恐怕是不够的,恐怕需要一些更大的单位来讨论认知差异。以及我怀疑语言哲学(尽管我对此几乎一无所知,对语言学的了解也很有限)是否真能找到一个远离日常(远离经验世界)的点来讨论言语行为——这问题其实在文化研究那块讨论了无数遍,事实是我们从来不能脱离塑造了我们的discourse来说话,虽然我们其实可以反思它。好吧,其实我不确定我是不是还follow了你= =
@独眼一点五 @@木有要说你漏译啊。好吧我得说,我更关心怎么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会得到运用的语言现象,其实 \&I\'ve got contacts\&这个例子也...
文化研究和语言哲学,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虽然都能从其中挑出有趣的部分~但文化研究的那种远离经验,和语言哲学的远离经验,也不是一回事。如有文化研究的论文翻译,欢迎艾特我讨论~~
万古杂志中文项目负责人
Copyright & 2014 yeeyan.org&&|&&&&|&&
北京译言协力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证号&&京公网安备99号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句话概括骆驼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