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2010年8月2日“四十二式太极剑岁农民工硕士重当农民工”

[置顶]《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吧诽却2rd
一犹记得十七八岁的时候,我在师范院校里读书。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语文老师面色严肃地批评了我们这些乡下学生,说我们满脑子充斥的是小农意识——因为我们在作文中过于哀伤怜惜于父母赚钱供读的不易。这种调调实在不该化为笔下的东西。她还补充一句:你们现在也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了,干嘛视野还放不开?当时听到自己一下子就“被知识分子”,我心里为之一惊,不曾想自己已经跨进知识分子这一层了;也为此顿生自豪之情,觉得既然都已经是知识分子了,那就应该要有知识分子的作派,还在那里为故土伤情,为父母的辛劳哀三叹四,层次太低,实在不该。知识分子,心中当然要有大格局。时至今日,我才发觉当时的年轻,被说一句“是知识分子了”就热血沸腾,忘乎所以,也只有那时候干得出来。作为一名受了点高等教育的人来说,都可以把自己当成是一名知识分子来看待。知识分子在如今看来,是那么的平常普通,绝无自豪之处。何况,知识分子也有高低之分。这种高低之分,基本上是以学识与能力、担当的道义来作为标准。那些学识渊博、勤于治学、胸怀天下的知识分子,当属高级;那些学识短浅、怠于治学、以私己之利而行苟狗之事的知识分子,当属低级。你自称为知识分子,顶多也就是个中低级知识分子。但是照我看来,并非拥有文化知识的一分子便都佩称得上是“知识分子”。真的称得上知识分子的人,应该要有担当社会的责任感和精英意识。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责任感和精英意识这两方面,显得极为不对等。换言之,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而精英意识却极度膨胀。这两者的失衡,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民众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因为精英意识的膨胀,很多专家成为了利益集团的鼓吹手、遮羞员,专家也被戏称为“砖家”,意思很明显——挨砖头的家伙;因为责任感的缺失,很多的教授学术上粗制滥造、甚至学色交易,教授也被戏称为“叫兽”,意思也很明显——只会嚎叫的野兽。还有很多官员,基本上已经忘记自己也是知识分子的事实,更是把精英意识发挥到极致——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普通百姓莫敢近之。作为知识分子,有一种精英意识是不错,但是,也不能太过分。没有社会责任感,精英意识就会与事实、与实世脱节。更可气的是,有的人有知识,有精英意识,就是成不了知识分子。此话怎讲?且看一例。曾经看到一则报道,说常德有个四十出头的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地努力,终于考到了博士学位。应该说,真打实干,能拿到博士学位的人,知识水平不可说不高。但是,他面临一个残酷的事实——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亲戚朋友到处托关系,给他找,他不是嫌工作工资太低,就是嫌工作环境太差,与博士水平不相匹配。所以,经常干了几天就辞职。最后是没人再愿意帮他找,他自己也宁可赋闲在家,贫穷落迫。我想,这不是他膨胀的精英意识在作怪是什么?如果有一点责任感,那怕是家庭的责任感、生活的责任感,也不至于顶着博士的光环找不着工作。在骨子里,是他的精英意识在作怪。认为,自己有知识有文化有水平,工作应该是精英的待遇,非精英待遇,吾不往也。看起来像是有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骨气,实则是脱离现实,愚不可及。前一段时间,有新闻报道说硕士去当卖猪佬了,引起了舆论一片哗然。还有北大才子卖猪肉、清华才子卖烧烤等等,这消息层出不穷。现在甚至已经不能成其为新闻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当代的这些读书人,已经认清了现实。精英意识可以有,但是必须从立足于社会的第一步做起。意识代替不到行为,意识感召不了社会。有精英意识和成为社会精英,那还隔了十万八千里。只有带着精英意识去把实事干好,履行社会角色应有的责任,才算是知识分子的正途。孔子早年还当过仓库管理员,用他自己的话说“吾少也贱”,也不影响他后来成为至圣先师。要是碰到像现在的一些精英意识膨胀的家伙,他肯定会在心里傲慢地说:吾学也厚,岂能干鄙事?不管你学识多高,猪肉卖好了,也能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也正因为你有才识,卖起猪肉来也肯定会不同凡响。你会成为卖猪肉当中的精英,也承担起了服务民众的一份社会责任。还有一类,以为有了知识,就可以成为精英。于是拼了命地往知识分子的方向发展。结果还是什么也改变不了。网上报道过,蹬三轮车的、当保安的、当农民工的,拼了好几年的性命,读书考学位,以求“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没错,作为一种爱好,充实一下自己的精神生活也未尝不可。但是妄想通过读书考个学位,再来拿着学位乞求改变命运,我觉得不大靠得住。在知识普及、经济唱戏的时代,文凭虽说是工作的敲门砖,但更像是一种个人门面。正因为大家都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文凭已不像过去那样能唬住人。更何况你这种文凭还是半路出家得来。改变自己命运,更多的是靠为人处事的能力和智慧,而非靠那一点死知识,更不是靠那一纸文凭。所以就出现了后面的跟踪报道:四十二岁农民工硕士重当农民工。&&&&&&&&&&&&&&&&&&&&&&&&&&&
二提到知识分子,我们可以列出一大堆名单。由古至今,各行各业,无所不包。可是,不管怎么样,对于其所怀的精英意识,大抵却是相同的。不管其本人愿不愿意承认。在这种精英意识的暗示下,他们自视清高,心怀伟业,“以百姓为刍狗”,以安邦定国为己任。也正是如此,他们总是一副跃跃欲试、择机而事之相。中国的知识分子,常常把世态国情分成两类:治世与乱世。治世则入朝为官,乱世则寄情山水。与此而对应,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便有了入世与出世之分。但不管是入世也好,出世也罢,精英意识从未改变。入世者,因仕途平坦,则率经天纬地之才,以享荣华;出世者,因怀才不遇,则敛扶国济民之志,淡泊隐逸。一般说来,前者是积极的价值观,后者是消极的价值观,但背后却是精英意识的一张一弛。但是,在本人看来,除开这两种形态外,还有一种生存形态,也反映了精英意识的能动力量。这种生存的形态,我称之为“救世”。如果说入世出世的生存方式包含有一种知识分子“识时务”的狡黠,那么,救世则有“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挽民族于危难之时”的英雄气概。***当年“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便是对此最佳的注脚。还有比***更早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大批知识分子,也是如此。真正的精英知识分子,头脑是清晰睿智的,心胸是广博坦荡的,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责任的担当方面是有机融合的。我之所以说中国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不对等,是因为出世的多,入世的少;混世的多,救世的少。有的知识分子貌似入世,其实质却是一种出世的隐士心态。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汉朝名臣东方朔就是这么讲的。他自认为自己是一名大隐于朝的人士,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他在朝廷言行怪诞之谜,其实是换了形式的另一种明哲保身。像东方朔这般的知识分子,应该不在少数。只不过,隐于朝野的方式各显其智,各有千秋。欺上瞒下、阿谀谄媚、尸位素餐、亦步亦趋、马首是瞻、惟命是从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大隐于朝的技术手段。这其中,恰恰反映的是社会责任感的淡泊。知识分子在自持精英意识的同时,请不要忘记社会的责任感。这应该才是“精英意识”的实质。这种精英意识的获得应该不难。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就谈到了苏格拉底对于培训精英的见解。他的起点,竟然是怎么驯狗。好的狗,对敌凶狠,对主人温顺。把这两种对立的品性培养到知识分子身上,基本上就可以成社会之精英。但是要搞清楚谁是主人,谁是敌人。如果搞不清,就会导致对敌温顺,对主人凶狠,祸国殃民的苟当也就产生了。我们的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既然如此,那社会责任感,就是把民众当主人,把维护民众的利益作为一种责任感。这其中,穿插有诸多的与民众对立集团的博弈。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精英,他必定不会放弃批判的精神。而这一点,在西方世界对知识分子的定义中占有很大成分。我们这里,因为存在郎咸平教授所提到的“权力傲慢”,所以鲜有这种氛围。这也就导致很多现象,明知是不好的,却没法改变;很多决策,明知有不妥,却也只能强行实施。批判辨论的声音出不来,权力意志就会***民意,权力集团就会搜刮民利,才会有三门峡水电站的祸患突现,才会有高铁的大跃进,才会有民众的不堪其负甚至是某种程度的牺牲。(2011年8月17日作)
30plc.vicp.net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快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