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色戒 电影完整版》的主要内容

您(@)目前可用积分:11011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贴]你看的《色戒》删过了吗?
2683 次点击
2:40:00 发布在
你看的《色戒》删过了吗?曹瑞涛
  李安导演的戏我只看过一部,就是《卧虎藏龙》,不过总觉得片名不太对头,这片应该叫《功夫》才对,至于周星驰的《功夫》,似乎更配《卧虎藏龙》的名字。后来又发现李安带坏了张艺谋,正是他向老外显摆祖上的“轻功”,才撩得《十面埋伏》里的大内高手们放着平地不走,非要在竹子上跳来跳去,搞得中国人和猴子一般。  据说《断臂山》拍得很深沉,可我偏偏对同性恋不感兴趣,又听人风传掏大把银子去剧院看的大抵有同性恋倾向,更不敢看了。这次又来了《色戒》,第一次听到它的大名,是个同事教唆着谈恋爱的年轻人买两张《色戒》的票去请女友,说话时的表情真让人看了恶心。回去上网一查,倒是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本能》。  《本能》来到中国时,我还在大学里规规矩矩地读书,学校后门的小影院左一家、右一家,天天偷着放;身边的同学,也左一个、右一个,天天偷着看。我没钱,也没胆,只瞧着他们一个个小心翼翼地出去,回来时兴奋地高谈阔论,可听来听去,发现没几个人在讲故事本身,话题总是围着那几分钟“世纪大战”转个没完。  时代毕竟进步了,现在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地行动。光明正大地买张票进去,出来时遇到第一时间采访的记者,大大方方对着镜头,一张口就是:“失败,真失败!”失败在什么地方呢?原来里面的“色”进影院之前就被审查人员先给戒了,许多人一心为看男一号、女一号在床上拧成麻花似地为艺术献身,结果拧麻花没看着,顿觉钱被骗了,一肚子激情变成了满腔怒火,直对电影审查制度而去:“中国电影早就该分级了!”“把我们当孩子看待,这是典型的家长专制作风!”“我们要看全版的《色戒》!”……  以前我家里头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的《三言》、《二拍》,里面每每出现“此处删去百把字”之类的话,现在终于可以看到足本的《三言》、《二拍》了,补上那删去的百把字后,整个作品的文学价值似乎并没有提高,要说感想,也只有两个字:“下流”。其实自《色戒》公演之前,公演之时,公演之后,大部分人言谈的中心,也只不过是些一样下流的东西。  “性”的确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这并不等于说严肃地看等待“性”,就是把做爱的场景公开出来让大家看,这样做并不能体现出对“性”真正的尊重,倒真有些下流!劳伦斯也常写“性”,但在读他的书时,总有些感动,因为他很少去描写男男女女怎么动物般交合的过程,而是在写人们的心理,或者说他实际上是在写“爱”。《三言》、《二拍》里的性描写,是赤裸裸的肉欲,那里的文字并不将人的性提升到爱的层面。  在《色戒》前期的宣传里,许多的炒作,很象是把《三言》、《二拍》里删得话补出来,然后再把实在的镜头空出来,等着人们去电影院把它们补上。于是,李安、影评人、宣传媒体,还有广大观众,集体合作,形成了大批观淫的队伍。当人们去看《007》时,他们往往是去看美女,看枪战,看车子怎么在空中转上七八圈,很少有人关心故事情节,有什么可关心的呢,反正007总会赢。然而,这本向张爱龄女士表示敬意的片子,首先做的却是制造出一大批观淫者,进入影院的很多人抱着看《007》一样的心态,不是故事情节,更不是思想,而是要看赤裸裸肉体的性!结果,不幸得很,审查人员没有配合,引起一片愤怒。  其实,不论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张爱龄,我们可以说她小资,说她塑造的人物歧情、变态,但我们却不能说她没有教养,更不能说她下流,因为她的笔是含蓄的,她知道什么地方应当停下来。在张爱龄的小说里,她引我们看到一幕幕灰色的人生,体会到加倍抑郁的生存状态,但她总不引我们去观淫,这是她的分寸所在。  电影分级要不要?当然是要的。把一部片子(比如《云上的日子》)剪得支离破碎好不好?当然是不好的。但是就在我们指责影视审察制度时,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许多人走进影院时的动机,反思一下电影宣传时的那些诱惑,反思一下把性赤裸裸展现出来的作法。  前些日子,时尚之士见面时还在问:“你看《色戒》了吗?”估计现在他们该是这样问:“你看的《色戒》删过了吗?”唉,张爱龄女士何辜啊!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倚栏读简]
[啃咸菜谈天下]
[zhaohua021]
[flyingprotos]
[凤凰来仪]
[可挟风雷破之]
[梦幻舞台]
[七岩野史]
[sixiang81]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26:14 &&
霍乱年代的人性――为《色?戒》提供两部投敌者的影片作为参考 崔卫平   以张爱玲小说改编的李安电影《色?戒》,提供了一个投敌者的生活情境,它为人们如此不熟悉,接受起来也如此缺少思想准备。多年前人们在银幕上熟悉的这类人物,通常是脸谱化概念化的。1978年张爱玲在台北《中国时报?人间》上,回应对于小说《色?戒》的批评,曰:“小说写反派人物,是否不应当走进入他们的内心?”她这一问的确是一个挑战。但是如果问题早已经不是能否深入这些人的内心,而是如何去描绘和展示这些人的内心,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类似的主题在其他电影中是怎么处理的,从而取得一些参考系数。  八十年代初在中国公映过一部名叫《靡菲斯特》的影片,导演为匈牙利三位拥有国际影响的导演之一伊斯特万?萨博(又译绍伯),1981年出品,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同样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原型是纳粹时期红极一时的德国戏剧演员格斯特夫?古鲁丹斯,他被认为迄今德国现代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演员,科根是他在影片中虚构的名字。这位演员在第三帝国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不仅是公认的首席男星,而且担任了国家大剧院的经理,应该算是一个在政府部门中身居要职的人物了。因此,与沦陷区的普通民众不一样,他是一个投靠者。  尽管他主要活动在戏剧舞台上,但是他的这个社会身份仍然十分重要:他参与了一桩巨大的罪行,帮助促使了杀人机器的运转(起码是润滑了它)。这个基本事实如果不是别人强加给他的,就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有关这个人生疑点的方方面面,构成他主要的“人性事实”:他如何生活在豺狼虎豹当中?如何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他是否承受什么样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个人良心还是外部权威?于其中他的人性是如何扭曲的又是如何保存的?他是否因为自己的人性扭曲,而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受迫害者,与那些在集中营惨遭杀害的人们一样?是否觉得因为自己人性的沦陷,而需要寻找一个女性来拯救自己――在全民族沦陷之际,让自己这样的“少数人”先行得到拯救?  这样一部有关投敌者人性的故事,就不是一个得到救赎的故事,而是一个走向沉沦的故事,没有比一个敏感自觉的灵魂坠入深渊的过程,更加复杂精微的了。影片之所以大受欢迎,也在于它没有弄成一场道德法庭的审判,而是紧贴着原型人物的实际状况和心理逻辑,作出令人信服的解剖。所谓人性的细微,并非只能存在于关上窗帘之后的双人床上;而解剖者的细微,更并非只有在抛弃了外部世界的光线和尺度之后。  1930年纳粹赢得大选消息传来,科根先生在睡大觉。头天晚上他与别的女子度过令他困倦不已。他的婚姻是他个人野心的产物。他有一个不可抑止的欲望,那就是成名,而他也的确拥有非同寻常的巨大才艺。这种人可以视为人类中的尤物,身怀绝顶才华,唯一需要的是释放自己能量的舞台,生在那个年代算他命运不济。但是既然遇到了那个时代,他就不能从其他人类成员中排除出去,而是要与所有人一样经受人世间的磨练。  妻子将他从睡梦中唤起。这位生在德国贵族人家的女子,家庭给予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大是大非面前发挥了作用,她不能忍受那种野蛮。他们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科根认为:“我是演员,关我什么事。我早晨上剧院,晚上回家。”妻子不依不饶:“当自由面临威胁时,我们需要选择”。科根则拿着手里的莎士比亚剧本喊道:“这就是我的立场”。1933年国会纵火案发生,科根正在布达佩斯的外景地拍摄一部古装片,他听说后脸上露出十分惊愕的表情,对于政治他实在一窍不通。妻子在法国就地流亡。科根得到了回国的“承诺”,他决定返回德国,“我需要德语,我需要德国”,一切仿佛合情合理。  他在舞台上扮演《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我是幽灵,所有创造的都值得毁灭,一切都是破坏与罪恶,只剩下我的真实要求”,这样的台词他念起来正好得心应手。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纳粹政府总理在剧院包厢里,接见了这位冉冉上升的天才之星。所有的人都看见了这一出,他与那位总理之间长时间握手,他向那位总理深深鞠躬。这就足够了:一个艺术家以这种方式表达了他的效忠。而对于政府总理来说,他所需要的也就是这点公开的认同。  舞台上的靡菲斯特越来越精彩了。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知道,什么叫做把灵魂抵押给魔鬼,也知道这种抵押所带来的回报。那是一种他须臾不能离开的那种东西――说起来其实简单,虚荣心的满足而已。这并非了不起的缺点,用我们这里的话来说,也可以说是“人性”吧。但是他的朋友们却在展示另外一种“人性”,他们的表现让科根的人性一再面临敲打和考验。  他们是马卡拉斯与欧根,几年前他们同样籍籍无名,在小地方汉堡从事自己喜欢的戏剧,将他们的社团命名为“革命剧社”,排练和演出一些左倾戏剧。马卡拉斯最早分离出去,因为他相信纳粹的胡言乱语,在他看来那是一种民族的新希望所在。而欧根则始终坚持原先的立场,他们看起来一个“右”,一个“左”。但是随着形势的严峻,左右两派的两位年轻人走到同样的反法西斯的道路上来。马卡拉斯拿着反对专制统治的呼吁信让科根签名,并当面责问科根:“怎么能够忍受得了纳粹的专制?”欧根暗地里散发传单,呼吁同胞们起来反抗。科根则依据他们与自己的私人关系的远近来判断此事。与马卡拉斯的相处始终令他不愉快,他将马卡拉斯告发了;而欧根与他私人感情始终密切,他运用自己的身份前往政府办公室求情,引得那位政府总理大声咆哮:“你为什么要管这些事情?”结果马卡拉斯被枪杀,欧根在狱中自杀。  在结识妻子之前,科根还有一位女人,那是他的舞蹈老师,母语为德语的黑人女性,影片伊始,便是这二人的激情演绎,当年在中国放映时,想来它们也属于被删部分。科根与她的关系一直没有断过,但此时她的麻烦与犹太人差不多,只有躲起来不出门不被发现。科根继续与她幽会,但她幽闭的存在,既不提示科根人性的复杂性,也不为科根提供人性拯救的机会,而是说明了科根对于这种现实无动于衷,他仅仅关心他自己。终于在一个夜晚,黑人女教师被秘密遣送出境。科根因投靠而“偏安”的处境进一步凸现。  这之后他们在巴黎还见过一面。情人见面,黑女人并不帮助掩饰他灵魂的枯萎:“你的眼神怎么这样空白?”他还见了久别的妻子。妻子谴责他宣誓效忠,他声辩道“我没有宣誓,只是动动嘴。”妻子指出他的“莎士比亚只是他们用来证明自己还没有那么坏”,因而所谓站在莎士比亚一边只是“自欺欺人”,他喊道:“总有人留在德国,不能整个民族都移民,艺术应当在一切之上。”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看,不能说他说的都是假话,但是他照例吃了一名英国记者的一巴掌。在巴黎街头他独自踯躅,反问自己:“我在这里干什么?”他又一次面临可以逃离虎穴的选择。在发表了一通美化纳粹德国的演说之后,他选择返回。  当国家剧院经理并非他自己的意愿,甚至是没有选择的。委任他的人掌握了他的一系列材料,包括他早年左派戏剧活动,他所隐藏的黑女人,并劝其与流亡的妻子离婚。在严厉威胁之后,将那个高位赋予他,他无话可说。他又结婚了。政府的那位大人物带着花篮前来祝贺。他完全成了他们其中的一员。但他内心的嘈杂一直没有停止:“我可以做经理吗?我可以吗?我能够吗?我必须吗?这是我的任务吗?我可以令自己有用吗?我可以帮其他人吗?若可以,我应该吗?”他继而出演哈姆莱特,将那位内心犹豫的人物演绎得出神入化。  影片的结尾令人震撼。当我提醒周围朋友国内公映过这部影片时,有人将这部影片整个忘掉了,单单回忆起那个场景。政府首脑为了奖励他的出色合作,新造了一个大剧院给他。在巨大的深深的舞台上,打着几束极强的亮光,它们四处追踪着科根,照亮他委顿的身躯和苍白的灵魂,他扭动着身体踉踉跄跄想回避,想躲开,但是无处逃遁,那是来自外部历史也是来自内在良心的逼人审视。  李欧梵先生也写了一篇关于《色?戒》的文章。他提到其中的一个镜头与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奇的那部《随波逐流的人》(The Conformist)有惊人的相似,那便是邝裕民等几个学生刺杀老曹的场面,可惜内地观众无缘看到全貌。有时候导演为了向自己心仪的某位大师致敬,故意在自己的影片中放进某个类似的镜头以表心意,不知李安是否有这个意思。贝尔托卢奇拍摄于1970年的这部影片,表面上有许多元素与李安的这部相似:通敌者、背叛、刺杀,,但是基本旨意与李安的这部大相径庭。  影片改编自意大利小说家莫拉维亚(1907――1990)的同名小说,1950年发表,与张爱玲完成小说《色?戒》初稿同期。但是这位莫拉维亚先生在40年代中的经历完全不同。1941年莫拉维亚出版了小说《化妆舞会》,将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某个拉美国家,实际上却对纳粹统治下丑陋的意大利现实竭尽讽刺挖苦。书报检查官将审稿的差使直接交给了墨索里尼本人,心智愚钝的统治者开始以为这不过是一部幽默剧放行通过,后来发现真相,恼羞之下禁止该书,并不准莫拉维亚再发表作品。墨索里尼倒台之前,莫拉维亚上了黑名单,流浪在外过了九个月难民生活。  这是一部探讨“普通法西斯”如何产生的影片。一个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并不面目狰狞,如何就成了纳粹积极分子。主人公克莱里奇是一个主动投靠者,他由双目失明的朋友伊塔罗介绍,自愿加入秘密警察组织,他的上司对他的简历感到很满意:“公务员、一流的学历文凭”,展示着一个远大的前程。直觉也告诉这位上司,面前的这位年轻人之所以加入,有着完全不同与他人的动机。有人是因为钱,有人是因为恐惧,他不属于这两者。他也不是少数信仰法西斯主义的人。不管如何,他的决心是十分坚定的,表示他一旦能够加入,则会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8:30:53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31:28 &&
影片拍得比较花哨,多用象征、讽喻手法,现实与回忆相交替的叙事方式,真实与幻境相对照的拍摄风格,给这部影片抹上许多诡异的色彩。其间大量篇幅描绘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表面上看来是“颓废”,其背后是“幽闭”与“恐惧”,人们只适合呆在自己的家里,关上门可以做自己愿意的事情,但是与外部世界切断了联系。克莱里奇的父亲呆在精神病院多年,每时每刻处于惊恐不安之中,他身后高大的男护士随时可以用父亲本人的长衣袖将他捆起来;母亲整天半裸着躺在床上,被毒品和情欲所控制,不能动弹。克莱里奇的未婚妻是一个轻浮女子,无聊之至,与家庭一个60岁的朋友保持秘密性关系六年之久。  影片的摄影师斯托拉罗谈到处理这个“高度幽闭恐惧症的”和“独裁的”年代,他们使用了不同的摄影方法:室内是写实的,给人真实的感觉,而一旦移至户外,便通过光影线条分明来造成一种幻境的效果,那不是人们自己的世界,他们是被阻隔这一边。显然这是一种沦陷区的生活,而不是一种“人性的”与“文化的”生活。有人在文章中提到李安的这部色戒如何“还原历史真实”,而那段历史最大的真实,不应该离开“沦陷区”这个基本事实。  回忆的线索不停地展开,事实渐渐浮出水面。当克莱里奇13岁的时候,曾经经历过一次同性的性骚扰,他开枪将对方击倒在地。开枪杀人成了他心头的重负,他感到自己从此与别人不一样,感到与这个世界及他人相分离。于是,重新加入到一般人们的生活中去,过一种正常的生活,是他梦寐以求的。与那个轻浮的中产阶级女子结婚与选择加入组织,是同时的也来自同样的动机――他要当一个正常人,他需要给自己与别人造成一种他是“正常的”印象。  他带着新婚妻子赴巴黎度蜜月时,也带着另外一桩险恶的任务:联系上流亡此地的意大利哲学教授奎德瑞,并设法杀死他。奎德瑞是克莱里奇上大学时的老师,差点做了他论文的指导教师。法西斯甚嚣尘上之后,教授选择离开祖国,并在法国组织抵抗运动。他离开同学们最后说的话是:“我已思考完毕,现在开始行动了。”  当年的师生,如今一个是法西斯分子,一个是反法西斯分子,教授还是如常地接待了他。他们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是柏拉图的洞穴理论。那是教授当年在课堂上的拿手好戏,学生倒背如流:“设想有一个洞穴形式的地牢,里面的人从小在那里长大,他们都被铁链锁住,只能面对洞穴的内壁。在他们后面远处,有一道火光,在火光与囚徒之间,有一堵墙……”这个描绘再次点出了当年意大利人们的实际处境:他们身体是被锁住的,眼睛所看见的,不过是墙上的幻影。  在得知教授在乡间别墅的地址之后,学生毫不犹豫地告发了自己的老师,于是就出现了李欧梵教授认为与李安《色?戒》十分相似的那一幕。通过参与别人的阴谋和罪行,渺小的克莱里奇觉得自己终于被社会所认同和接纳。  而当墨索里尼的头像被推翻在地,这位克莱里奇先生马上变脸。那位领他加入组织的朋友伊塔罗再次引路(由瞎子充当向导是巨大的讽刺),将他带到当年骚扰他的司机身边,那位同性恋居然没有死掉。克莱里奇觉得受了极大的愚弄,觉得自己这些年的日子都是由这件事情造成,于是他有理由将它们彻底推翻,将自己的生活归到他人的名下,其中的责任也由他人承担。他在大街上突然发作,向路人高喊这个司机是“法西斯”,是“杀害奎德瑞教授的凶手”,他也翻脸指认身边的瞎子引路人也是“法西斯”,而唯独自己与法西斯没有任何关系!他再次逃脱了。世态变了,他又做回新环境中的正常人,唯一他是不带菌的。  影片结尾的含义与上面提到的那部《靡菲斯特》非常接近。那是一个洞穴场景:克莱里奇颓丧地坐在街边的铁栅栏上,背后是街头的火光,火光映红了他的脸,他试图将头转过来,看清自己身后的情境,但是不可能。火光映照之下,他在经历着一种新的煎熬,那就是他自以为真实的,为之付出代价及让别人付出代价的,其实只是一些完全幻觉的东西。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对所作所为进行反省的立场,而不是简单地肯定自己“人性”的事实。  当张爱玲在提出为什么不可以写“反派人物”内心的质疑之后,她举例:“杀人越货的积犯一定是自视为恶魔,还是可能自以为也有逼上梁山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当然这位杀人犯可以这样看待自己,但那不一定是真实的,别人也不一定必须顺着他自己的眼光这样来看待他。贝尔托鲁奇这部影片反复引用柏拉图的洞穴隐喻表明,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及对世界的看法),有时候就如同这个隐喻中所描绘的火光中的囚徒,眼前出现的仅仅是一些幻觉而已。  其实说到底,“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叙事也都是当代叙事。有关历史的任何表述,都放进了当下人们自身的眼光和立场。张爱玲那样去处理郑苹如是这样,李安执意这样去理解张爱玲也是。蜂拥进电影院里的人们,都从银幕这面大镜子中,照见了许多自己的欲望真实。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32:25 &&
电影《色戒》的漏洞与补丁 李多钰
 李安被各类奖项青睐,归功于他有一对跨文化的眼,一颗作者的心,和一双大片的手……  关于李安,我们必须了解的三言两语  今年又顺利擒下金狮的李安已经是史无前例大满贯式的电影得奖专业户。从第一部电影《推手》斩获金马开始,李安两擒金熊,两擒金狮,奥斯卡也不在话下。  李安被各类奖项青睐,归功于他有一对跨文化的眼,一颗作者的心,和一双大片的手。  李安对复杂人性与强大社会文化之间的交锋的持续关注,是惟一的,他的双眼可以洞穿各种地域、历史文化的复杂面具,直达人类共通的情绪与内涵。他不仅能看懂古典中国、古典英伦,甚至绿巨人这样的漫画人物,都有内心的解读。  而他对待双眼感知的这种内涵,并不仅仅是呈现,他坚持要感同身受,用苦行僧式的方式,对矛盾进行从里到外的体验与关照。对大部分已经成名的导演,尤其是商业上已经获得成功的导演来说,很少有人还会像他那样为一部片子交出自己的全部体验。  李安同时又有专业的电影制作功底,他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各种电影技术为我所用。当他用最贴切的镜头讲述那些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矛盾与挣扎时,没有人能够抵挡那种基于个人体验的理解的快慰。在由卢卡斯、斯皮尔伯格们开启的大片当道、技术统治一切的电影时代,李安真正做到了技术为我所用,用技术来最熨贴地抒发人文关怀,而不是用技术来堆砌刺激与暴力。李安不仅能恰当地使用当今技术派们推崇的大片技术,他还能成功地把历史上一切优秀导演的优秀技术成就拿来。《卧虎藏龙》拿的是胡金铨,而《色戒》有浓郁的希区柯克色彩,但是当这些色彩整体呈现在银幕上是,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这是李安的电影。  要命的是,李安虽然堪称最文艺的大导演,却并不像大部分文艺导演那样,走那条不为大众所知的幽曲个人路线。他不仅是得奖专业户,还是票房灵药,除了《冰风暴》票房表现一般外,几乎每部片子都能取得不俗的卖座成绩。所以李安又是有史以来最大众的文艺导演。  关于《色戒》,人们在争论什么?  李安不乏争议,因为他并不惮于切入最先锋的人文话题,他行走在先锋和庸常之间的一条羊肠小径上。《色戒》之前,所有的争议在细腻愉悦的观影体验后,最终会汇集到对李安的认同上来。惟有《色戒》,跟以往的观影过程恰恰相反。在最初的震撼与认同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色戒》中一些隐秘的漏洞,以及那些漏洞所带来的并不舒适的观影后果。人们从最初的一片叫好,开始议论纷纷。  国内对《色戒》的评论目前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激赏,第一批刚刚观影后的媒体人态度基本一致,对《色戒》(甚至李安亲手剪裁)表示高度评价;第二阶段是有人开始提出疑惑,主要集中在对王佳芝(注一)放弃谋杀的因果追寻上,以及张爱玲原著与李安改编的优劣,《色戒》是不是张爱玲的自画像,郑萍如(注二)与丁默村(注三)的恩怨纠缠;第三阶段,一些专家正式提出对《色戒》情节漏洞的质疑,崔卫平为此打了前战。  《色戒》的情节漏洞,最根本的,是易先生(注四)作为汪伪特务头子,竟然对身边出现的这些来历奇特的学生不做任何调查,调查身边人的真实身份似乎是特务工作的基本素养。要调查这些学生,以易先生的网络显然易如反掌。影片最后交待易先生的副官其实早就知道真相,更加是个大漏洞,因为易先生喜欢王佳芝,就不戳穿王佳芝的身份,这实在很不像职业特工的做派;  漏洞之二,是谋杀手段的单一。枪击,在香港是枪击,在上海还是枪击,最后还要改在公共场合枪击。永远不改策略,一定要用同样的手段刺杀易先生,这个组织显得过于执拗,非常幼稚,不合常理。另外,王佳芝后期与易先生的个人接触非常多,自己下手恐怕容易得多,手段也完全无须枪击一种;  漏洞之三,王桂枝作为被牺牲者,从与组织接头开始,她交给组织转寄的信被焚毁,其命运已经被写定了,对她有特殊好感的邝裕民一定要找到王佳芝,把她牺牲掉,没有合理的动机;  漏洞之四,王佳芝的家世背景交待太少,导致观影者对她娴熟地在学生与贵妇之间转换身份很难理解;  漏洞之五,王佳芝第一次看钻戒不感动,为何第二次看就感动得连命都不要了,难道只是因为这颗6克拉的粉红钻镶嵌了一些碎钻后,显得更好看?……  如此等等,这些漏洞,和最终观影后的阴郁心情加起来,导致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忿忿不平。  不能用情节电影的标准来衡量心理电影  《色戒》产生情节漏洞的根本原因在于,张爱玲的原著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情节剧。与张爱玲的其他作品相比,《色戒》的情节性非常弱,类似于道听途说加个人经验的想象。有人把这部小说抬得非常高,甚至说是张爱玲小说的最高成就,很不负责任。《色戒》是一部无法自圆其说的作品,张爱玲写了很多年,当然想写进自己的经验,但是胡兰成(注五)和丁默村完全无法进行经验类同的转化,所以她最后虽然写成了,却并没有那么高妙,和一个虚伪文人的一段悲凉的爱情无法自圆其说,也无法嫁接中统、汪伪特务的切身经验。  总体而言,张爱玲是一个被高估的作家。张爱玲作品中弥漫的苍凉之意归根结底并不能深刻地抓住时代行为模式的主线。她是一个具有超强想象力与经验复制力的作者,但是毕竟是一个时代的旁观者。她的边缘精神与小情小调只能说明她是一个有特色的作家,而不足以证明她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是张爱玲有一种妖异的力量,能够用她边缘的精神把她苍凉的情绪渗透到你的内心。李安显然就是陷入了张爱玲的意志陷阱。  李安在《色戒》这样一个并不完满的小说上要架构一个逻辑圆满内容充实的孤岛时代,本身就是一件超越个人经验的事情。他拍得非常辛苦(有人说他的辛苦来源于香港制作团队的不够专业,这当然只是原因之一),现在看来,他最大的困境即是来自于对张爱玲意志无法挣脱的诱惑。李安试图最深刻地理解张爱玲和她讲的这个故事,于是他开始为各个出场的人物做各种解释与定义,敷衍出一些看似合理的前因,推导出看似合理的结果,最终形成了这样一部心理氛围浓郁的电影。《色戒》的漏洞,其实也缘于李安的一颗作者心,他试图理解他的对象,而不是重新解构建造他的对象,最终他只能在一个并不完善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如果不去细思量情节,《色戒》的心理氛围营造是一流的,很少有观众在观影后能很快抽离那种氛围,大部分人被深深震撼。李安的理解力确实是一流的,他将个人的经验、张爱玲的经验以及剧中人的经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浓得化不开的个人情欲与社会角色的矛盾对峙氛围。  让我们重新回到剧中,看到王佳芝独自坐在电影院的黑暗里,周围是肃穆的人群,没有人看到,她入戏太深,泪流满面,情不自已。  王佳芝的体验大致可以替换成李安的体验,或者我们每一个对人生充满文艺想象的老中青的体验。李安,没错,看到那个镜头的时候,我突然很自然地把王佳芝的形象替换成了李安,那个对电影痴迷不悔而今已进入中年危机的人,对于世界的狂想,已经退化成纯粹个人的体验,与世界相安无事地拥坐在同一片黑暗之中,在黑暗世界的宿命中饮泣;或者,当他偶然被世界选中,登上了万众瞩目的舞台,面对那无边的黑暗,也只能尽可能地按照导演的要求让自己投入到预设的情境之中,力图让自己感动那些黑暗中的人,力图让别人的故事照亮自己的人生。但是,“我心不死”,黑暗中那支撑人生的仅属于自己的一滴泪和一个人在哪里?人生角色令人绝望的固定与虚妄,内心渴望赤裸交流的欲望与痴狂充满悖论地交织在一起。  毫无疑问,看完《色戒》,能体会到,李安处于人生的极大困惑之中。所幸,他深沉地展现了他的困惑,并让每一个有类似体验的人感受到了他的表达。他用这种切肤的表达深深刺中自己的内心,并让观影者随他一起疼痛。没有人能够抵挡李安的赤诚,如果李安与其他登上世界舞台的导演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一直在赤诚地表达着自己对人类的关照,他的表达中充满了慈悲与同情,而那慈悲与同情中有他自己的血和泪。  《色戒》的无数漏洞,如果用心理电影的补丁去补,也许算得完满吧,我们无法否认,我们被李安感动了。  不过,用佛家的说法,李安的慈悲仍然停留在菩萨级的慈悲。李安的十年电影梦,梦到张爱玲的《色戒》,应该是告一段落了,对自我的表达已经走到尽头。下一个十年,李安能否突破自我,寻找到黑暗世界之外的真正大光明?那时候也许才是他真正炼成金身之际。■  注释:  注一:王佳芝,《色戒》女主角,香港爱国女大学生,为刺杀而接近易先生并成为其情妇,但在计划即将成功之际对易先生动了真情,功亏一篑后自己也赔上性命。  注二:郑萍如,《色戒》女主角原型,浙江兰溪人,父亲曾加入孙中山同盟会,母亲为日本名门闺秀。  注三:丁默村,《色戒》男主角原型,湖南常德人,曾任汪伪政府中央常委、社会部部长、最高国防会议秘书长等职,集党政军权于一身,1946年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  注四:易先生,《色戒》男主角,汪伪政府情报机关首脑。  注五:胡兰成,浙江嵊县人,曾任汪伪政府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法制局长,1944年与张爱玲结婚,1947年离婚,于1981年在东京病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32:50 &&
戒之在色?李大卫   李安是称职的管理人。世界上很多东西要管理,不限于人和钱。搞艺术先要管理好风格这种资源,就象打拳的套路和厨师的备料。拍过《卧虎藏龙》跟《饮食男女》的导演长于此道,也由此斩获颇丰。于是有人照猫画虎。既无巧手,还偏要为无米之炊,把花里乎梢的旧食品袋往席面上一摊,管这叫“视觉盛筵”。有个清汤寡水的电影,抠门得连一碗阳春面都舍不得上,居然叫《夜宴》。  但李安最近有点灰头土脸。《色?戒》公演后饱受苛评,在威尼斯获奖也有争议。倒是一家左派报纸事前对姜文表示期许,还把他形容成中国的马龙?白兰多。《纽约人》的影评家雷恩建议观众把本片掰成两截:喜欢古装片(旗袍算古装)的看前半段,想看三级片的可以赶后半场。这还算客气的,只是讥讽剧情转折的生硬。该片故事的不近情理处来自小说本身的单薄,而改编者面对先天不足的原作,又显得太过愚忠。在电影院坐了半天,发现该戒的倒不是色,而是我们的一种恶习,遇事先把女人拉出去牺牲掉,再发些红颜祸水之类的感慨。  《色?戒》的好处是渊博但不事张扬,一个个细节熨帖着我们对故事所处时代的想象。我指的不是指场景的复制,而是对经典风格的援引。片中充满上世纪中叶流行的“黑色片”元素:阴雨、陋巷、百叶窗遮暗的室内空间、带霓虹灯的暗淡街景、不断闪回的叙述、受人性弱点驱使的人物行为。南京路那家电影院门口贴着希区柯克的《深闺疑云》海报,也可算是双重意义上的点题。就算是家杂货店,管理得井井有条就是本事。再说也不是所有人都会一面观片,一面回忆施坦贝格的《不名誉的女人》(奥地利女特务刺探俄国情报),或是麦尔维尔的《阴影部队》(法国抵抗组织处决叛徒)。  可导演显然在向我们暗示什么。梁朝伟那副汉弗雷?鲍嘉式的阴郁眼神,还有抽烟的姿势,不时把我拉回历史,电影的历史。于是问题来了:印象中鲍嘉是银幕上扮酷的始作俑者,角色多是面对堕落世界单打独斗的侦探,而那个老易只会象蜘蛛一样藏在暗处,牵纵权力网络。这本该是个复杂得多的人物,可结果却单薄得不象来自小说,而是少男漫画。至少我看不出他沦为汉奸的动机,跟老蒋的人不合,被日本人捏着了短处,还是身败名裂也要呆在上海滩?  汤唯演绎的女主角也是个看不懂的角色。她为什么参与行刺?出于爱国心,冒险天性,还是孤身弱女子对集体的依赖?她看着更象个有些心机的性感小猫,而不是密谋者。黑色片中常见的“致命女人”,从来是以情欲为饵,驾驭男人于股掌,而非相反。她们也会在故事终结处走向毁灭,但这并非依循情节发展的逻辑,而是好莱坞向海斯法案妥协的结果,属于舆论导向问题,用天网恢恢的古训昭告世人,以儆效尤。  操控女主角的,岂止是情欲。她是个再穷也要去戏院的影迷,于是落了俗套DD那些老电影里的女刺客,肯定会在行动半途爱上自己的目标,捕猎与被猎的关系,就此宾主易位。王尔德有句老话:生活模仿艺术。艺术里的生活更要模仿艺术;何况是电影这样一种自以为是的艺术。单凭这一点就该知道,鼓吹大众文化改良社会的学界诸公,恐怕是脑子进水了。  正是这一点,使女主角更象待嫁时的包法利夫人,只是住在大城市,也赶上了大时代。可背景再大,也顶不掉她的小家气。王佳芝这个名字透露出的消息,说明她断然不是搞暗杀的料。换了张爱玲自己,也不会把胡兰成诱入伏击圈送死。凭她那点庶出小姐的刻薄上进,加上身逢末世的肤浅虚无感,怎么会有为国锄奸的冲动。成天对镜自恋,却写不象自己。一个流行文人和福楼拜这种号码的作家,差别大了。艾玛?包法利就是后者自我观照体会的结果,固有“包法利夫人即在下”之说。  有评论说李安就象小说原作者,对于身跨两世界的处境别有会心。不同世界的相遇没什么稀奇,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全球化”早已成了人人会喊的口号。问题是相遇的过程当中或之后,究竟谁占有谁,谁操控谁,就象《色?戒》里那对男女。这个世界的运转,更多是本着丛林原则,而不是市场准则。  很多人看了《色?戒》,议论最多的是作为殖民地的上海。由此看来,该片唯一的主角是一座过去时态的城市,而上述人物做为龙套,纵有欠缺亦无大碍。成为上海的影象发言人,这是一件很多导演努力过的事情,只是他们词汇贫乏,讲起故事结结巴巴,就象外语系的新生。李安的成就是为一种叙事定调。这是个晦暗的调子,而且有继续流行的趋势。据说王家卫也要重拍黑色片经典《上海来的女人》。毕竟世界正进入一个悲观的时代。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33:20 &&
性的力与量:我看电影《色,戒》沈睿
  李安的电影《色,戒》讲了好几个故事:爱国学生在日据时期热血演戏救国还不够,还要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亲自杀个把敌人的盲目冲动故事;单纯的女学生假装老练的麦太太当女特工施美人计接近汪国卫政府特工头目本要杀他结果被他杀的青春生命毁灭的故事;从没有男女过却以身试性结果性欲从无到有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女性性欲觉醒成熟导致毁了自家性命的故事;一男一女在一个已经在毁灭的时代、或用张爱玲的话说,“更大的毁灭”就要到来的时代,邂逅相遇,身体交织竟导致温柔缠卷的从性到爱的故事。  这性于这男人,本是一段艳遇,本是这个男人多少次艳遇的一次DD电影里说,曾与他有关系的女人,两个都被杀了,但是在那个险象环生的时代,这性竟成了这冷鸷的男人的唯一温柔的暖色,他逢场作戏竟渐渐地动了真情;这性于女人,本是一个任务,本是有目的的,可是这个没有经验的年青女人在性的引诱、诱惑、性的惊险与快乐之中,渐渐不能自拔,竟假戏真做,真的动了情,真的肉和灵都感到了易先生。悲剧就这样注定了。如果这是在一个平和的时代,这种悲剧,女人有目的的接近一个官位职权重要的男人为某种利益或自己的利益结果假戏真做了,男人也动了些情,但是事发之后,男女或和解或分裂,本比比皆是,不必到了死人丧命的地步,但是,这是一个人人都活得惊恐万状如履薄冰的时代,政治斗争你死我活,毫无商量。王佳芝死在易先生的手里,死在自己的情色欲望里,易先生也差点完蛋在自己的情色欲望里。  性的力到底有多大?竟能让一个老练的沉默的阴骘的男人易先生马失前蹄?性的量到底有多强?竟让一个天生的演员王佳芝演着演着忘了自己是在演戏?在众人的众目睽睽之下DD同学朋友谍报组织上级领导易太太和那些女眷的DD“虎视眈眈”之下(张爱玲原话)DD演戏竟演得走了神走了板也走了性命!性到底有怎样的力与量?在我看来,李安以这部电影考察的就是这个问题,探索的是性的可能度。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的名字是《色、戒》,李安的电影的英文翻译成Lust,Caution, 这个翻译很有意思。lust,强度的性欲望DD很容易理解,可是Caution呢?要警戒什么呢?我看张的小说,并没有什么lust,虽然有那么一句或许也可以说成是lust:“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不过这句话读起来,与其说王佳芝有lust,不如说做了之后有种努力完成任务的快慰。张爱玲继续写王佳芝的感觉: “跟老易在一起那两次总是那么提心吊胆,要处处留神,哪还去问自己觉得怎样。回到他家里,又是风声鹤唳,一夕数惊。他们睡得晚,好容易回到自己房间里,就只够忙着吃颗安眠药,好好地睡一觉了。”这哪里看得出来男女纵情欢畅的影子?  就从这两句暗示出发,李安的电影完全走了另外一条路,竟把这并不满足的性经验变成了电影的中心,探索性的力量。张爱玲的原著,写性写爱似乎都不够,王佳芝的心理转变也过于突然。“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从完成任务到爱,之间过渡不够,我看张的这篇小说,虽说是她的短篇压轴之作,读起来给人感觉是匆忙,写得遮遮掩掩的,语言也没有她从容时的才气DD不过张的晚期作品,连散文都算上,晚期时都失了才气的光泽。  李安的电影在原著提供的环境、人物的基础上,走了另一条路:这个电影不是关于汉奸和爱国者之间的超越或没有政治立场的爱情,完全不是关于情,而是仔仔细细地看性,看性的力与量:看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不同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不同的目的,走到一起,由于身体的摩擦,由于身体的温暖,由于性DD不是出于爱的性,而是纯粹的性行动,这性的摩擦,甚至是暴力的摩擦,怎样暖和了这两个男女冰冷的脚和手,他们本来是为不同的目的走在一起的,并没有情的成分,但是这身体的摩擦和温暖最后居然也微微地暖和了他们的心。从这点看,电影中的性爱镜头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性爱中的暴力也是必需的,性爱中的尽情的毫无忌惮的方式也是必须的。  情本是王佳芝的动力。王佳芝本来是因为对邝裕民蒙蒙胧胧的情才加入邝组织的地下小组的,可是这稚嫩的情只鼓胀还没有发芽就委顿了。王佳芝为了宏伟的杀敌目标要初试云雨,本来是希望和邝裕民做,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刻,邝却没有自告奋勇,王家芝手脚冰凉,与那个貌不惊人的有嫖妓经验的梁闰生试了。杀敌计划破产。易先生消失了。突发的杀人事件使王家芝不仅手脚冰凉,心也冰凉了。从香港到上海,四年后再相见,王佳芝还是喜欢邝裕民的,情再次鼓舞她,她同意再次扮演麦太太,就因为这清晰的喜欢邝裕民的情,当然也有对自己色彩单调的生活的逃避。扮演阔太太,好像也真的过着阔太太的生活,那种亮丽的色,也未必不是一种诱惑。  性改变了王佳芝。王佳芝要演的是没有情的性:要与易先生真枪实刀地上床做性。本来她还要扭捏一番的,但是易先生没给她扭捏的机会。易先生的第一次也许是很突兀,很暴力,很野蛮。但是这种野蛮,暴力和突兀也是人作为动物的原始的力量,是被人类的文明掩盖起来的人的生存的力量。王佳芝像牺牲品一样被抓了过去,易先生在看似野蛮的性行为中显示出强壮勇武的雄性的力,雄性征服的力度和力量。王佳芝被征服了,被雄性征服了,被雄性的力量征服了。在纯粹的性DD性行为性欲望性摩擦里,王佳芝冰凉的手脚暖和过来,冰凉的心也暖和过来。当她站在日占区的日式娱乐场所那里给易先生唱“小妹妹似线郎似针,穿在一起不离分”时,一个飞跃已经完成了:他们两个人,在家国都沦亡的时候,在“家乡啊,北望”的时代,身体的交叉让他们感到温暖,感到“患难之交恩爱深。”虽然对患难的立场两人完全不同。易先生是患难制造者日本的帮凶,也是中国患难的制造者之一;王佳芝是患难的反抗者,是救国的勇敢女青年。但是针线的性隐喻如此明显,性成为连接他们的纽带。他们已经成了针和线,穿连在一起。他们都动了真情了。性爱改变了王佳芝,使她对终于表达了爱情的邝裕民说:“太晚了,你太晚了。”易先生的“蛇”-他的雄性象征,不仅进入了她的身体,也进入了她的心。  性是孤僻冷酷生活在恐惧中的易先生的唯一感觉自己存在的方式。他本来就是从性出发才与王佳芝调情的。他本来也不想怜香惜玉,只想发泄与满足。性是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他的暴烈的带有性虐倾向的性行为,是人的性欲在特定的压抑的环境下更加强化的结果,看起来更像是兽欲而不是人的性欲。但是,人的性欲不就是人的兽欲吗?谁能说我们人类与兽类相距多远?我们本来就是兽类的一种,我们的兽欲能用道德来判断吗?易先生的兽欲是他感到自我存在的方式。在这种存在中,他是一个纯粹的男人,一个雄性,而不是那个时时刻刻都要警惕和恐惧的特务头子。通过女人的身体,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男人,是一个强壮的男性。而通过他的性的力与量,王佳芝感到了自己是个女人。通过那闪闪发光的钻戒,王佳芝感到自己是一个被男人呵护的女人。她为了这个感觉,把易先生放走了,自己也搭上了命。性,以不同的形式给他们的生命带来了意义,也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命运。  世界电影中不乏爱情改变了人的故事,这种故事多得都数不过来了。而性改变了人,改变了人的命运的故事却是不多。李安以哲学家的目光看性,通过这个紧张、惊险、缠绵的故事探索性的力与量,性的力量与生命的关系,结论也许我们都不陌生,但是过程却是千回百转。电影《色,戒》好看,比张爱玲的故事还好看。  11/5/2007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37:29 &&
李安的推手,饮食男女都很不错.我在小学就看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44:51 &&
还以为你有没删的呢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47:10 &&
只看了删掉的那段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0:55 &&
老夫硬盘里AV700多部,干嘛要看这半调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5:19 &&
不过,用佛家的说法,李安的慈悲仍然停留在菩萨级的慈悲。===呵呵,李安是当然地慈悲吧,要不,捺泄搞A片地还有饭吃~~~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8:49 &&
戒色,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版块主题总数:2644259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4427 / 昨日发帖:37143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贴]你看的《色戒》删过了吗?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色戒汤唯电影完整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