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棉厂附近的成都七中初中部是几中

往事回忆 目前感思 学习体会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真实表白
字号:大 中 小
文革旧事目录
  这里记的是过去的事情。今天再看这些,可能觉得匪夷所思。但这是历史,而历史是不该忘记的。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天津国棉二厂政治野营日记  
(日~2月1日)
写在前面的话  在北京军区舟桥85团天津赤土农场劳动锻炼,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是我人生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傅政委,郭小贵营长,邓贵山连长,褚振中排长的为人,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终生不能忘怀。
  金钟河畔赤土农场的两年生活,是宁静的、和谐的、明媚的,是田园式的。赤土农场是没有腥风血雨,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刀光火影,没有游街、戴高帽子、坐喷气式,没有早请示晚汇报的圣地。它是不知道忠字舞为何种模样的大舞台。它是一块悠闲的乐土。它是有娱乐,能打朴克,还可以吃粽子和月饼的世外桃园。赤土农场更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接班人的训练场,是真正的接受工农兵再教育、转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旧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占全国人口98%的人民大众服务的坚定信念的培训基地。赤土农场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的大学,是育人的大学。
  这里记录的,是真实的历史。是作为一名群众,在群众运动中,被运动过来,又运动过去的一点真实记录。它记载着在最没有人性的时代,最有人情味的一段生活。
  在日记最后一天的最后一段,浸透着当时那最没有人性的印记。它仅仅是印记。是一场打倒一切的“革命”给一个自命为还有些许“独立思考”能力青年人留下的印记。在那样一个时代,无论你怎么独立,你都不可能不鹦鹉学舌地重复着别人的话。在南去上海串连的火车上,我和陆龙根、黄承骥、王敏芝、黄娟娟等,曾经阻止过北京红卫兵小将用皮鞭抽打黑五类子女,在北京大学院内,和丁人林、陆龙根等人曾经用人墙保护过张承先,……我一直是自诩不在运动中犯错误的。我一直自认为别人需要写一个星期检讨交待,而我是只需写一个小时就可以把罪孽交待完的清白人;一直自认为别人用一个星期检写讨交待,而我却用一个星期差一个小时的时间,被派遣到稻田水渠中摸鱼,给连队改善生活的清白人。但是就这样一个清白人,却在日记的最后一段,还写了那么多没有人性的话,那么多数典忘祖的话,那么多和我今天的思想格格不入的话。
  人的记忆是很怪的,它总是抹去那些和自己无关的东西。而有些东西,那些人性的东西,是挥之不掉的,想忘都忘不了。这里记的许多内容,许多谈话我都记不得了,但总忘不了我的师傅张淑兰老大姐。
  有些东西,随着时间流逝,渐渐被打磨,被修正。象浊水,平静下来之后,水自是水,浊物自是浊物。
  我爱书,两间房子,四壁都是书,中青年时期工作三十年的工资,除了吃饭,所有积蓄,都花在书上了。但我从不唯书,书都是为我服务的。“玩书也会丧志”,这是我初中的话。这话在国棉二厂得到强化,今天仍不放弃。
  初中看《水浒》,记住“替天行道”,在国棉二厂说“为工人阶级服务”,写《周易参同契通析》时说,“天不言,假我之手言之”,讲《员工激励》时说,“企业为员工,员工为企业”。这其中的万变不离之宗,是我毕生之所追求。
  我一生胆子最小。大概是二岁的时候,一杯开水,泼在前胸,烫出一大片水泡,从此再不敢毛草,能躲就躲,一生都不好斗。天生就和《老子》的“不争则无不争,无为则无不为”有缘。对“斗争哲学”总有三分怀疑,总是不由自主地就能找出不都是“一个消灭一个”的案例。但我却摆脱不了“斗争哲学”对我的影响,我有时会伤老师的心,伤亲人的心,伤朋友的心,伤爱我的人的心。这也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顽疾。这是我天天都在努力去掉的东西,是我天天都在努力克服的缺点,是我天天都在努力割除的顽疾。我每天都在想,多一分慈悲心,多一分温情,多一分体贴,我们的世界会更温馨,更令人眷恋。我知道,这个世界没有错,别人没有错,错的只是我自己。人不该生病,生病都是自找的。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永远要增益我所不能。
  我一生最大的转变,就是从崇洋到怀中。从小学开始,我都是学西学。小学的算术自然,中学的数理化,大学的英文,都是西学。但我骨子里,是中国的。三岁的时候,外公教我背的是《诗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是中国文化。西学改变不了我的思维方式,改变不了我的生活方式,改变不了我的民族情结。赤土农场是我十七年读书生涯的一个转折。它使我接触了针灸,学习了针灸,运用了针灸。我学了十七年的西学竟然不能解释针灸!我开始对西学解释和说明世界的能力产生怀疑。自此愈演愈烈,不能自已,成了今天的局面。日记最后一段那样推崇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大概是我人生上最后的一次了。
  有感于市面有太多虚假的报导,早就计划退休后,要把我一生的资料都整理出来,作为历史的见证,给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作参考。但从未想过要从过去手写的文字入手,从未想过要把过去文字拿出来,因为我受不了电脑录入手写材料的蜗牛速度,如其录入这些材料,还不如我新写来得快。为了整理在上海所作《员工激励》报告的录音,我装上了语音录入软件。发现我能说多快,它就能写多快。识别率不低于文字光学扫描的识别率。杭三八在1971年曾经寄给我一份《毛主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谈话纪要》(日)。是她手写的,长达22页。我一天就把它录入完了。因此我就转而开始录入一些昔日的重要手稿,因为这是历史,这是没有被改动的历史。这本日记是用四个半天录入的。我满意这个速度。&
  这里记的是过去的事情。今天再看这些,别人看这些,可能觉得匪夷所思。但这些珍贵的历史史料,这些一字未改的历史史料,记载着我成长的历史,也折射着我们共和国的历史。而历史是不该忘记的。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大 名:&&[]&&[注册成为和讯用户]
(不填写则显示为匿名者)
(您的网址,可以不填)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论坛热点推荐
查看: 2613|回复: 0
巨资建设的六大国棉厂今何在? 郑州棉纺业的四个年代
主题帖子kiss
级别:大江舰队上尉, 积分 10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486 积分
级别:大江舰队上尉, 积分 10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486 积分
立即注册,与更多好友畅游大江!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 O, w! q1 L9 Q1 H# k
郑州棉纺业的四个年代  * i8 x: D9 G" @. P& E' W
□本刊记者石破发自河南郑州* y2 ?: _) J8 J
& &1920年代,民族资本家的失败试验6 a4 z+ y5 f- r' d
  提起郑州棉纺业,不能不提穆藕初。他是郑州近代纺织工业的奠基者。! O9 b5 b9 ?( a: O% ]
  1920年代,此人大名鼎鼎。当时的毛泽东将他归为国内主要派系之一的“新兴商人派”,瞿秋白在文章中批判过他,1943年他辞世时,董必武、冯玉祥、孔祥熙、杜月笙等人给他送挽联。他是1920年代中国四大“棉纱大王”之一,后来弃商从政,当过国民党政府工商部常务次长。+ b+ I& {' x# A& {9 m9 k
  1920年之前,穆藕初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德大纱厂、厚生纱厂等,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后来他来到郑州,看到这里“地当中枢,陕西、山西两省所产棉花之由彼东下者,为数甚巨;且其地介于京汉、陇海两路线之间,东西南北四路畅运,交通便利,销场甚广……”(穆藕初:《五十自述》,下同)穆藕初不由得动了心:如果能在这里创办纱厂,不但能就近采购原料,供应广阔的内地市场,且郑州、上海两地工厂联为一气,原料、金融互相调剂,岂不是相得益彰?' f& U, J5 S( W" N
  当时的郑州,周围地区盛产棉花,棉质优,纤维长,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岛、济南及汉口等地大纺织厂、洋行及棉花商号的采买人员,均派人来郑坐地收购,于是,郑州便成为棉花集散地。仅火车站周围的福寿街、苑陵街等为买卖棉花服务的专业打棉花包厂就有几十个。
  1919年,穆藕初联合几家沪商,集资200多万两白银,成立了郑州豫丰纱厂股份有限公司。因穆氏是发起人,股金最多,故被股东推为董事长兼总经理。
  1920年,位于郑县豆腐寨(即现在的郑州市布厂街)的豫丰纱厂建成投产,这是30年后一跃成为新中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的郑州市第一家近代纺织厂。全厂有职工4170人(这个数字在现在也是大型企业了)。
  在棉花主产区建立大型纺织厂,尽量摆脱对进口原料的依赖,30年后的毛泽东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应该说穆藕初的思路还是超前的,他对豫丰纱厂投入的心血也最多,可惜他的运气不好。! L: {% ]( r& z7 B: |0 u5 J
  皖直战争后,紧接着是奉直战争,郑州屡屡成为两军必争之地。战斗时,对方常以豫丰厂的两支高高的烟囱为发炮定向目标,虽幸未毁,但有关银行、钱庄对豫丰大起戒心,纷纷催款,致使豫丰金融发生极大困难。这还不算,不管哪路军阀占领了郑州,都要住进纺织厂,吃喝拉撒全要管,让穆藕初大感头痛。这种情形之下,郑州豫丰倒是跟上海总部“联为一气”了,可不但没能“相得益彰”,反把上海总部拖累得岌岌可危。4 ^7 _9 H$ k+ c& l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洋商,特别是日商在中国市场的飙进。棉纺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实业,而穆老总认为中国棉业唯一的劲敌就是日本。+ l# {$ o" T6 C
  当时的日本纺织巨子,成群结队来到中国,组成联合企业,开工生产,利用中国低廉的土地、人力资源,减少制造费,避去进口税,快刀直入,所向无敌,把中国纱厂冲击得难以立足。&&O% p* K. Z# z( ^&&k5 n+ f, Q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人在中国经营的纱厂仅数家,纱锭数约10万枚左右。数年之内,纱锭数激增至150万枚,竟然达到了中国纱锭一半的规模。) J& m7 w. J4 F5 ?1 Q&&C/ Y# s7 ~: E
  豫丰纱厂开工后的第三年,旧中国棉纺业的好日子就走到了头。由于洋纱、洋布充斥市场,加上该地区长期战乱,造成豫丰纱厂销售不畅,亏损严重。穆藕初曾一度将工厂租给美商“慎昌洋行”;1934年天津中国银行加入股本,占豫丰纱厂股权的90%以上,由中行派人直接管理。穆藕初在郑州实践的纺织梦,早早地收了场。
  4年后,命途多舛的豫丰纱厂又遭致命一击。抗日战争爆发后,豫丰纱厂数次遭到轰炸,多数厂房被炸毁,来不及搬走的4000余枚纱锭,都埋在了废墟内。情势逼迫之下,豫丰纱厂只好内迁重庆,改名为“豫丰和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厂”,它就是解放后的国营重庆第一棉纺织厂的前身。
  1948年,郑州解放。翌年7月,又一个上海浦东的棉纺企业老板悄然来到了郑州。跟他的老乡穆藕初相比,这个小老板可算得上寂寂无名;他那设在郑州地主家大院里的“利民纱厂”只有120个纱锭,也远不能跟“豫丰纱厂”相提并论。0 P* R5 p5 M0 N
  可惜的是,这个小老板的运气也不好:郑州这里虽然人多,也很想穿好衣服,但大都穷得要命,哪里有钱买布?利民纱厂开工没几天,就维持不下去了,工人吃饭都成了问题;加上刚刚解放,到处都在打土豪,分田地,小老板害怕共产党批斗他,就丢下工厂、工人,一个人跑了。
  这个小老板,之所以几十年后还会被人提起,是因为他从上海带来的120名员工中,有一个后来成了河南纺织界最有名的人物,她的名字叫盛婉。; O+ e6 c: B- U
&&195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的纺织奇迹3 C&&j' P0 t: U# A8 C' {5 U) K
  在上海利民纱厂时,盛婉是个13岁就进厂的童工,因为爱跟老板“搞搞震”,闹罢工,因此学徒3年,被厂里开除过3次。她到河南来时,也才十五六岁。利民纱厂的老板跑了,政府接管了企业,给员工发了路费,多数遣返回原籍了。盛婉回到上海后,当过街道妇联主任,又到上海一些小纱厂打临时工。7 G&&~&&k' Z* I5 s% |
  1951年,郑州市政府想重开豫丰纱厂,想起了盛婉他们这批熟练工人。河南省劳动局给盛婉等人去信,说你们是在河南失业的,应该还来河南,由政府给你们安排就业。11个姐妹就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从上海重又来到河南。
  在失业工人学校学了一年,第二年,盛婉等人被分配到豫丰纱厂。市政府在被日军炸剩下的旧厂房里,安装了3万枚新纱锭。1953年,豫丰纱厂复工,它就是后来的郑州市国棉二厂。
  在豫丰纱厂复工的这年,即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全国财经会议。在讨论纺织工业的发展问题时,他同意纺织工业部汇报中提出的分析,并且认为计划方案中提出的纺织工业发展还可以再大一些。他说:“不是180万锭,也不是250万锭,而是300万锭。”4 S! S7 U* }) ^7 ~1 P0 z0 t
  在这次会议上,中央人民政府确定在京广线沿线及以西靠近产棉区的北京、西安、郑州、石家庄4个地方同时发展纺织工业。这4个城市,加上原有的邯郸、咸阳两地,后来被称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 c3 Q- v" D5 J
  那真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各地都在热火朝天搞建设。郑州市西郊的1万亩荒地上,国家投资1.76亿元,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一口气建成了5家国营全能大型棉纺织厂,这个“纺织城”的面积比当时的郑州市区还大。它的南边,国家投资铺设了陇海铁路专用线,把五大棉纺厂与全国各地联结起来,原料源源不断地运来,产品输送天南海北。, m1 \8 Y. @4 ?& ^+ {+ S
  然而,1953年的郑州,除了在废墟上复工的“豫丰纱厂”,以及两家外地老板投资的小纱厂之外,纺织业可以说毫无基础,跟一张白纸差不多,但这难不倒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人民政府,一声令下,从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调来了1万多名技术工人、管理干部,还从云南等省份招来了失业工人。国家又投入巨资,在郑州纺织城一口气建起了4所纺织院校,建起了与棉纺企业相配套的大型印染厂、纺织机械厂、纺织器材厂;主要为纺织工业配套和服务的机构、设施,如河南省纺织管理局医院(现在的郑州第四人民医院)、河南省工人文化宫等,也在纺织区南边陆续建成。当时的郑州号称拥有10万纺织大军,1959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比建国时的1949年增长460倍,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
  西郊第一座棉纺厂建成后,因其规模大于已收归国营的豫丰纱厂,政府便将其命名为“郑州市国棉一厂”,将豫丰纱厂改名为“郑州市国棉二厂”,以后陆续在西郊建成的棉纺厂,建成一家,命名一家,依次为郑棉三、四、五、六厂。
  因为是计划经济时期,为了省事儿,郑州与北京、西安、石家庄同时建起的棉纺厂,用的都是同一张图纸。" [+ I1 M. p$ E* Y' E8 Z( I8 {
  每建成一家棉纺厂,这些厂的新工人都要到郑棉二厂培训、实习。培训完一批走一批,工人们都把二棉戏称作“母鸡厂”。盛婉就是在这个时候脱颖而出的。她是这个“母鸡厂”里带徒弟最多的“母鸡”,三四年间,光跟她签了合同,手把手带出的徒弟,就有600多名。% g) F' i6 `* t
  1953年3月,苏联国家元首斯大林去世,盛婉记得这个日子,是因为她恰好在那个月得了肺结核。因为她带的徒弟多,很受领导重视。厂里从苏联弄来的“雷米风”药,一共12支。" n8 ]0 y* p& h. i' p
  盛婉感动得天天流泪。病好后,厂里派她去新乡华新棉纺厂,跟一位劳模学习新的工作法。
  这种新的工作法,是青岛棉纺厂的纺织女工郝建秀创造的,名为“郝建秀工作法”,它的主要诀窍是掌握规律,分轻重缓急,因此看的纱锭多,线头接得快。
  摸索一段以后,盛婉把单项动作连续起来。比如接一个细纱的纱头,有8个动作,她就把这8个动作连贯起来,这样动作就更快了。1956年纺织行业全国比武,盛婉2.5秒钟接一个头,1分钟接20多个头,速度最快,被誉为“闪电式接头法”;而且她一个人看5台车,2000个纱锭,创造了两项全国第一。回到郑州以后,盛婉到处表演,推广自己的技术。
  当时的国内纺织行业,很多劳模都走上了政治舞台,比如创造“郝建秀工作法”的青岛棉纺厂女工郝建秀,受过毛泽东主席表扬的咸阳棉纺厂“赵梦桃小组”的吴桂贤等。赵梦桃去世后,新华社记者去“赵梦桃小组”采访,询问赵梦桃的生前事迹,小组里的其他组员都是老实人,平时光知道干活,见了记者只会哭,只有吴桂贤初中毕业,有文化,把赵梦桃的先进事迹讲得非常精彩,记者听了满意,领导听了也满意。后来开报告会,下面坐几百人,她照样讲得头头是道。厂领导就将吴桂贤任命为“赵梦桃小组”的新一任组长。吴组长从此走上政治舞台,“文革”期间官至副总理,“文革”后又回到了咸阳棉纺厂。/ e&&E$ k* K! u9 c
  跟她们相比,盛婉不曾这么位高权重过,但她也是河南省工业界响当当的人物。盛婉是中共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会议代表、全国人大第四、第五届代表,河南省总工会副主席。
  中共九大召开之前,河南省的造反派夺权,批斗盛婉,说她是“假劳模”、“黑劳模”,派人顶替她去北京开会。九大会议上,周总理问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河南不是有个盛婉吗?来了没有?”刘建勋说:“她站错队了。”周总理说:“站错队,再站过来就行了嘛。”" l0 [: d3 l+ y' c7 O" Y& d1 M6 i, ]
  自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郑州棉纺行业的生产就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1976年,许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亏损严重。全系统仅完成工业总产值37003万元,实现利润1560万元,分别比1966年降低35.1%和87.4%.
  计划经济时期,是物资短缺经济,从1954年9月开始,上至党中央主席,下至纺织厂工人,都得凭布票买布。这期间,郑州的几家大棉纺厂赫赫有名。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那时候,海南岛的军长就曾住在豫纺大厦,等着纺织厅长批给他几包棉布,好回去做军服。应该说,在当时,郑州棉纺业为全国人民的穿衣盖被作出了贡献,它是适应那个时代的产物,也较好地完成了那个时代赋予的使命。" z7 a% s( X6 a# x* D! M
&&1980年代,奶酪不知不觉间被拿走了
  1980年代,国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逐步提高了企业自销比例。1983年12月,持续了近30年之久的凭布证买布的制度宣告终结,产品市场放开了,但政府对民营纺织企业的设立限制还很严,对整个纺织行业的规模控制也较紧,因此,老牌国有棉纺企业得以焕发朝气,争奇斗艳,无处不飞花。; X9 t8 J# @1 J% x$ Z
  郑州棉纺织行业经济效益最好的是1981年,这一年它的工业总产值达到7.1亿元,利润12302.7万元,税金9463万元。
  那时的几大棉纺厂一带,是郑州市最繁华的地方。有人说郑州市政府建在西郊,就是为了方便对棉纺企业的管理。因为当时郑州市没什么大企业,主要就靠6家棉纺厂创造效益。0 @/ E; k&&I4 x/ d
  1980年代初,天然气引入郑州,首先保证供应几大棉纺厂及其家属区。1990年代,第一批享受到集中供暖的还是棉纺企业的职工家属楼。- o" H, b5 W3 r9 N2 y9 M
  棉纺企业的职工工资,普遍高于郑州其他企事业单位,甚至比国家干部都高。很多转业军人,也要求分到纺织厂,因为每个月能多拿3块钱。郑棉四厂的厂长赵雅颂,每开职工大会,经常爱讲的两句话,一句是:“机器一响,黄金万两!咱不说‘黄金万两’吧,反正机器一转就是钱!”另一句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意思是产品甭管孬好,生产出来都不愁卖。
  棉纺厂需用女工多,而当时社会上就业机会不多,郑州六大棉纺厂红红火火,名气很大。0 B&&H& E" Q3 L&&h
  女孩子能当纺织女工,都觉得很光荣,很自豪。郑州市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妮儿,妮儿,快点长,长大以后进纱厂。”
  但在这辉煌的背后,改变在悄悄来临;郑州棉纺业的奶酪,在一点、一点地被拿走。) D4 v/ m5 V$ G$ }
  郑州棉纺业的奶酪是谁放在那里的?是国家放的: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纺织企业的生产计划均由国家统一安排,生产出来的纱、布,由国家统购统销。5 ~1 v! x9 {2 I) Z
  从1978年开始,中国改革开放,要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家不准备继续往这里放奶酪了。/ M, M4 ]" E5 }0 V1 N7 t" {8 ^) R- J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
  吊诡的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初期,即1980年代,郑州棉纺业没有立即衰弱下去,反而还是郑州市纺织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1979年至1990年,它完成的工业生产总值比前30年的总和还要多。# V8 R! `# ~' k
  它带给地方政府、棉纺企业一个假象,就是奶酪仍然在这里,总是会在这里,一切都没改变,我们也用不着改变。; x5 V" ~$ @9 _* n% E, k
  然而,改变的迹象,不能说没有显露。《经济日报》将郑棉三厂与石家庄国棉二厂的对比,就是一个启发。& R" W/ X. O* u
  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发:“今天,《经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郑棉三厂与石棉二厂横向对比结果:产值1∶1.21,利润1∶2.6.30年前同一张图纸设计,30年后何来如此差距?”
  据说当时的郑棉三厂厂长听到广播后非常震惊,因为郑棉三厂一直是全省工业的排头兵,经常受表扬,从来没受到过批评。
  《经济日报》的报道,给了郑州棉纺业一记当头棒喝。郑州市纺织系统立即挑选技术、管理精英,先后组成21批350多人,去石家庄对口学习。回来后,又模仿石家庄棉纺业投入技改巨资。从这一年到1990年的“七五”计划期间,郑州棉纺业用于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的投资,平均每年1亿元,超过历史最高记录。
  然而,据河南省纺织信息协会秘书长李秀明在一篇文章中说,因为郑州棉纺企业的技改起步晚,引进少量技术设备,又不配套;落后的技术装备,又导致产品质量差,品种少,档次低,消耗高。
  以布机台时产量为例,石家庄5.99米,郑州仅有4.91米;吨纱用工,石家庄24.15工,郑州高达30.49工。
  虽然意识到了,但没有充分意识到;虽然采取了行动,但没有充分行动起来。
  计划经济造成了企业的行动惰性,总是完全被动地等着情况自己发生好转。他们不愿承认,郑州棉纺企业再也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美好时代了。
  1990年,由于市场疲软,原材料紧缺,纺织品价格不到位(从这时起,对于任何一次外部危机,郑州国有棉纺业都缺乏抵抗能力),郑州棉纺织行业7、8月份出现大面积停产、半停产。这一年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17家预算内国营企业实现利润8448万元,比1989年下降45.37%.
  1995年至1997年,郑州棉纺行业3年连续亏损达1.6亿元,亏损面达97%,陷入空前困境。
  从此,郑州棉纺企业营业状况逐步衰落。偌大实业一蹶不振。, e8 j: l0 d, t
&&2000年代,敢问路在何方?
  “上个礼拜,我回了一趟二棉,”日,72岁的盛婉在家里对记者说,“一看那个厂,哎哟,惨得很!又回到解放前一样,马路不平,电灯不明,连个职工澡堂也办不下去了……”7 C5 E' D4 E" Q3 P3 ]* V2 y& r&&e
  郑棉二厂已于1998年破产,后被嵩岳集团收购,改名为“郑州豫丰纺织有限公司”(又用回了解放前的名字),今年1至4月份,该厂亏损603万元,是目前六大棉纺企业中日子过得最艰难的。& w: K# |2 I6 w# w
  进入2000年代后,郑州棉纺企业已经溃不成军。原来的优势,或已不复存在,或者变成了包袱:( f7 I5 W8 a0 i$ U3 g
  原来的数万名熟练工人,是郑州纺织战线的生力军,现在,1980年代之前进厂的职工,基本上全部退休了,六大棉纺厂的退休职工占到了在职职工的40%多,并以每年一两千人的速度递增,在职职工快要一个养一个了。' v" f$ \7 i' P! Z& a
  原来纺织行业的职工收入最高,自从1994年工资制度改革后,郑州的棉纺行业10年没有涨过工资,职工月工资普遍在400~600元。# t# R7 i0 o* \0 ^
  原来纺织行业招工最容易,郑州青年男女哭喊着要进纱厂,1986年后,郑州人谁都不想来纱厂了,车间里换成了清一色的农协工。因为周边的民营棉纺厂,相应级别的工人工资至少是他们的两倍,新工经常是招招走走,进进出出,每年不停地流动。1 q8 N, d/ Y&&Z# Z6 L1 y. H8 L
  原来郑州棉纺行业的设备占有优势。2005年,国内无梭织机占行业内各种织机的比例是7%,而郑州只有4%,新型纺纱机、喷气纺机的拥有量几乎为零。- m, X1 ~- P1 x) r" m6 J
  原来郑州国棉厂不愁原料,由省棉麻公司统一供应。后来国家放开棉花经营,谁都可以买了,棉花价格非正常上涨的情况经常发生。棉花的购买成本占综合棉纺厂生产成本的70%,占单纺厂生产成本的90%.如果哪一年棉花大丰收,供应充足,棉纺厂的形势就好;一旦棉花欠收,棉纺厂就招架不住了。“看到棉花价格下来了,前年是1.85万元一吨,去年是1.1万元一吨,得赶紧买呀。”李秀明说,“但是,手里没钱呀,信用度在萎缩,银行不给贷款,就买不成棉花;买不成棉花,机会就抓不住,只能干着急。”
  眼看着机会就在面前,却跑不动,抓不住,有心无力,还有比这更让人沮丧、更让人难堪的情景吗?
  在这个竞争性市场上,你抓不住的机会,其他同行抓住了,就意味着你要进一步向下沉沦。
  以前搞技术改造,是国家投资。后来政策变了,由企业自己贷款搞改造。自己从银行贷款,还本付息搞技改,弄好了还能往前走,弄不好就背上了“技改包袱”。
  “七五”期间,郑州棉纺行业向石家庄学习,大规模搞技改。其他企业都是全面改造,唯郑棉五厂上了一条牛仔布生产线,郑棉六厂搞了一个毛纺车间。应当说,他们的技改思路还是比较超前的,但是没有操作好。五棉上的牛仔布是又粗又厚的那种,很快技术就落伍了。
  后来时兴的轻薄面料,他们根本做不了,一下了债务就背上了。/ t4 X8 `: Y; u& A6 J1 ?9 `' T
  1997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纺织行业作为国企改革和解困的突破口,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郑州市也成立了“纺织行业调整协调领导小组”。
  当时,郑州棉纺织行业现有的53.7万枚纱锭中,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的就有24万枚。3年“压锭减员”中,除郑棉五厂、六厂“政策性破产”外,一、二、三、四厂各压了2万枚纱锭。政策规定每压1万锭,政府给多少补偿费,这钱后来给得不利索了;压锭后,每家企业减掉几百名职工,交给政府,政府亦不接收,令企业自行消化。3年一过,谁也不提什么“压锭减员”了。" F/ |&&e- S4 E. q
  事实上,由于两年以后,中国加入WTO ,中国纺织工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棉纺织业的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加快,棉纺企业都突破了“总量控制”的政策规定,新增了大量的生产能力,才保证了供需的基本平衡。表面上,国家还在对棉纺行业实行总量控制,实际上早已失控,新增加的纱锭数远远超过了1997年之前的规模。6 @& @9 a# ?+ ^" A& a
  当初,国家决定“压锭限产”,目的之一是敦促企业更新设备,提高自动化水平。然而,郑州棉纺企业普遍资金严重匮乏,落后纱锭砸掉了,又没钱买新的,一下子就把企业砸得个半死不活。
  中国加入WTO 是一个机会,纺织品取消限额又是一个机会……对这样的机会,郑州棉纺企业已经麻木了。“手中无网看鱼跳”,再好的机会,跟自己都没多大关系。
  目前,郑州棉纺企业干部、职工普遍的心态是:计划经济时期,郑州几个棉纺厂利润的55%都要上缴,50年来为国家积累资金70多亿元,等于给国家赚回了三四十个这样的企业了。&&A2 A; H* i2 b1 g9 k+ |
  “郑州市政府应该出面,跟信达、华融、东方等几家资产管理公司协调,把我们的债务缩水,或者干脆让他们把账核销了。政府其实不吃亏,因为你已经拿走了百分之三四百的收益了。”+ p& F/ O7 a2 S/ j9 f1 O
  这种做法并非没有先例。2002年,杭州实行“净菜上市”,原国有棉纺企业遗留的历史包袱由政府一手揽过,企业卸掉了重担,轻装上阵。0 [: B9 ?# v" @4 X& v
  同年,石家庄市政府出面,筹措80亿元资金升级改造纺织工业,欲将石家庄建成全国重要的纺织基地。# f% n' i0 {: C9 F&&T0 e
  而郑州市政府尽管也为企业想了不少办法,但总显得有心无力。有个业界人士跟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1 Q5 m5 b0 d% r% a7 P+ x+ ]: A! }
  “前几年有一次,政府下来调研,市长亲自带队。调研会上,我们提到资金问题,市长当场表态:银行要为棉纺企业解决贷款问题!我们一听,第二天赶快去找银行,银行领导问:”谁说给你们贷款了?‘我们说市长刚说过。’谁说的你找谁!‘我们只好还去找市长,市长说:“我都说过了,你还来找我?’”- F0 e- ~6 B&&J3 R6 a
  几乎所有的条件都不利于郑州棉纺业摆脱困境,浴火重生,而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问题。& n+ o$ z$ ?4 G
  纺织业是国内最早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工业领域之一,也是国内非公经济比重最大的行业。从1990年代开始,河南省的南阳、许昌、安阳等地民营纺织企业也迅速崛起,与郑州的国有同行抢夺纺织基地的交椅(可以说,河南其他城市民营纺织业的兴起,也是郑州国有棉纺业衰退的原因之一)。但是,郑州的民营纺织业始终起不来,因为它们面前横亘着6座国有棉纺企业的大山——郑州庞大的国有纺织体系,成为阻滞本地纺织业非公经济成长的重大障碍;而这六大国有棉纺厂的产权改革,直到1998年,才由郑棉二厂的“破产重组”拉开序幕。
  在这方面,石家庄的纺织行业又一次走到了郑州同行的前面。
  1991年3月,石家庄在市属纺织企业基础上联合组建了常山纺织集团。之后,石市棉纺企业改革的力度步步加快。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7月在深交所上市,募集资金6亿元,为集团公司的改造发展奠定了基础。7 f4 U+ H/ s* i1 S# @" ?: w' m1 G
  同样是1991年,10月份,在河南省领导的推动下,郑州成立以国棉一、三、四、五、六厂和郑州印染厂、色织印染厂为成员的嵩岳集团,其初衷是“强强联合”,“建成一个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集团,成为带动郑州经济发展的‘大江论坛,江西人的网上家园大江论坛,江西人的网上家园大江论坛,江西人的网上家园大江论坛,江西人的网上家园大江论坛,江西人的网上家园大江论坛,江西人的网上家园大江论坛,江西人的网上家园大江论坛,江西人的网上家园’”。
  政府把几家棉纺厂当年应缴的税收返还给他们,作为嵩岳集团的开办费。1 d5 O0 W% F% ]4 H! |% I
  然而,有的棉纺厂并不情愿加入嵩岳集团——本来就是竞争对手,硬捆到一起不说,上面还多了一层婆婆!6 x' [8 j' e# B& b. `+ a1 i! K
  嵩岳集团的人都是从各个成员企业抽调的,工资都是由成员企业发的,企业也不乐意,作为补偿,就把几个厂的厂长都弄成了嵩岳集团副总。但各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还是各搞各的,互不相干……嵩岳集团后来的定位,变成了代表国有出资人来管理企业,类似于以前纺织工业局的职能。, M' w3 ?, f: ~&&Q" `5 ?
  嵩岳集团的成员企业本来不包括郑棉二厂。但1998年3月,二棉破产,同年8月拍卖,因为底价过高,无人举牌,政府安排嵩岳集团“整体收购”了它。
  在此之前,嵩岳集团旗下的郑州印染厂已经破产。1999年,郑棉五厂、六厂双双“政策性”破产。这两个厂的债务大概有5亿多元,破产后无债一身轻。拍卖会上,这两家企业也是因为保底价过高,无人喝彩,3次流拍。但国有企业还是转成了民营企业——五棉变成了“豫欣纺织品有限公司”,六棉变成了“瑞龙纺织品有限公司”。企业就地重组,职工身份置换,该发的经济补偿金没有发给职工,直接算是职工入股——大家都当上股东了。
  但是,没有战略投资者的加入,企业还是没钱。而这几家棉纺厂,偏偏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河南有钱的企业不多,买不起它,南方企业不愿意来买。一家棉纺企业的干部对记者说,郑州几家棉纺企业也经常接触外来投资者,每年都洽谈,各种方案都设计过,但“人家得保证赚钱,才会过来”。& y( }* U! G7 F) G4 x+ f* E3 G
  在目前条件下,解决资金问题的一个可行办法,是将6六大棉纺厂搬迁至郑州市郊或其他棉区,将原有厂址土地的使用权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河南省纺织信息协会秘书长李秀明是这一方案的积极倡导者,他将其称之为“宝地生金”:
  “你生产的东西,在城区能生产,在郊区也能生产,在城区成本多高啊,你把这个地皮卖了,得着优惠政策,拿着地皮差价去新的地方投入,那边再给你优惠政策,拿这些钱去搞设备改造,不比在这里苦熬,把血液都熬干了好?舍不了孩子打不住狼呀……”8 q4 m2 c$ D7 P, O4 [- \
  李秀明举例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纺织企业已经迁出了城区,无锡与咸阳棉纺厂的搬迁也在规划之中。他为这个方案呼吁了10年,其间还有省长批示,郑州市政府也研究过多次,今年还把棉纺企业的搬迁正式写进了政府文件,几家棉纺企业的领导、职工也渐渐接受了搬迁的可能性,但到底怎么搬?能不能搬得成?至今仍是一本糊涂账。* y* T* Y* S/ [7 H
  有人认为:“关键是这几个厂仍然是国有资产,企业厂长都是上级任命的。他稳稳当当弄几年,退休算了,冒那个风险干啥?”, S5 w: F+ ^: W0 ^8 n' t&&h, l% Q+ y- S
  但在企业领导人看来,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搬一个厂跟新建一个厂差不多,好多因素在制约。“其他地方的企业有搬好的,也有本来好好的,一搬就搬死了——什么先例都有。”
  今年1至4月份,省内55家大型纺织企业,按照利润总额排序,嵩岳集团以销售收入3.54亿元,利润负727万元,排在第54位;紧挨着它的是原郑棉五厂,现在的豫欣公司,销售收入1155万元,利润负765万元;原郑棉六厂,现在的瑞龙公司销售5483万元,利润负121万元,排名第48位。这样的效益,甚至比“文革”期间,生产受影响最严重的1976年都不如。
  去年以来,郑州市召开7次专题会议,反复研究斟酌本市棉纺企业的改革改制方案。今年,市政府将嵩岳集团及中原制药厂的改革改制列为“全市国有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改制的整体思路,是引进战略投资者,搞股份制公司,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据说郑州市已经下定了决心,“今年棉纺企业的改革一定会有所突破!”
, , , , , , , ,
景瓷网特惠价:¥268元
工艺:贴花釉中
方式:只需0元预约参与抽奖
奖品:电信版iPhone6
美女与瓷器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中山陵附近景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