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南极科考站船 出海补贴

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 -
“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 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由设计,建造,作为法人单位以“专业运行、开放共享”的管理模式运行。“科学”号在技术和建造方面整合了当前考察多学科、多领域的先进装备和集成,可进行高精度长周期的动力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等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保真取样和现场分析,被称为“海上移动实验室”。
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 -
o 日,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 o&日,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在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开工建造 o&日,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在武汉下水并命名为“科学”号 o&日,“科学”号交接仪式在青岛举行 o&日,“科学”号在青岛首航。
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 -
“科学号”科考船 “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船长99.5米、宽17.8米、深8.9米,排水量约4600吨。在12节航速下,续航力15000海里,最大航速可达15节。在海上自给自足可航行60天,定员80人。船上配有先进的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系统,能够抵御12级大风。 探测与实验系统“科学”号配备了七大船载科学探测与实验系统,包括水体探测、大气探测、海底探测、深海极端环境探测、遥感信息现场印证、船载实验、船载网络等。此外,船上还搭载了高精度星站差分定位系统、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多道数字地震系统、缆控水下机器人(ROV)、电视抓斗等多种国际先进的探测设备,具备高精度长周期的动力环境、地质环境、、、等综合海洋观测调查能力。
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 -
“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将重点用于西太平洋及周边海域科考,可为中国提供海洋地质、生物与生态、大气等综合科学考察信息 。重点解决大洋环流系统与气候变化、海洋动力过程与灾害、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大洋生态系统与碳循环、洋中脊与大陆边缘热液系统及地球深部过程、深海海底油气资源形成机理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
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 -
作为中国未来10年~20年海洋科学考察的旗舰船,“科学”号考察船将显著提升中国海洋综合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为开展远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能力支撑。 事件中国科学号科考船在冲绳海槽作业遭日舰阻挠冲绳海槽位置 中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日抵达作业区,对冲绳海槽热液区的热液喷口、周围海域物理化学环境,进行现场原位观测和取样分析。日本共同社报道,巡逻船12号和13号连续两天发现“科学号”,在冲绳县久米岛附近、所谓的日本内开展疑似海洋调查活动,那霸海上保安总部说,日方巡逻船要求“科学号”停止活动,称未经允许不得在日本专属经济区开展调查活动,但中方未作回应。 延伸阅读冲绳海槽是边缘,位于和之间,大部分深度逾1,000米,最大深度2,716米。冲绳海槽把中国的钓鱼岛列屿和琉球群岛分开。日,外交部表示,中国政府决定向设立的提交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由此中国在东海的大陆架自然延伸到冲绳海槽。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07:18:05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 -
“科学”号“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船长99.5米、宽17.8米、深8.9米,排水量约4600吨。在12节航速下,续航力15000海里,最大航速可达15节。在海上自给自足可航行60天。船上配有先进的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系统,能够抵御12级大风。装配的升降鳍板、侧推加盖及翻转机等设备,均为国内首创。
“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 -
“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将重点用于西太平洋及周边海域科考,可为我国提供海洋地质、生物与生态、大气等综合科学考察信息。这艘先进的科考船,还将成为我国深海远洋科考探测研究平台。
“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总工程师于建军介绍,“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建成后,将成我国综合性能最先进的科考船,与发达国家已建和将建的科考船处于同等水平。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表示,“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将大大提升我国海洋科考观测能力与研究水平。
“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 -
科学号考察船该船于&日下水,日进行了倾斜试验,~20日进行了海上航行试验。各项测试结果表明,该船设计和建造十分成功,不仅空船重量、快速性、操纵性、噪声振动等主要性能全部达到设计要求,而且船舶综合布置、快速性指标、抗风稳性、电站负荷、船舶油耗、定位能力、动力系统的可靠性、生活环境舒适度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型船的水平,获得了船东的较高评价。据了解,该船将于今年9月正式入列,开始参与海上科考活动。
日,中国最先进海洋科考船“科学”号启航赴西太平洋,执行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相关科考任务。“科学”号长99.8米,宽17.8米,总吨位4711吨,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60天,被称为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科学”号首航仪式在青岛中苑码头举行。
“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 -
中国科学号科考船在冲绳海槽作业遭日舰阻挠
中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日前抵达冲绳海槽,考察深海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而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声称中方船只连续两天进入了日方所谓的专属经济区,要求中方停止科考。
“科学号”12号清晨抵达作业区,对冲绳海槽热液区的热液喷口、周围海域物理化学环境,进行现场原位观测和取样分析。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12号和13号连续两天发现“科学号”,在冲绳县久米岛附近、所谓的日本专属经济区内开展疑似海洋调查活动,那霸海上保安总部说,日方巡逻船要求“科学号”停止活动,称未经允许不得在日本专属经济区开展调查活动,但中方未作回应。科学号“科学”号考察船在西太平洋布设200公里深海潜标日,我国最先进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圆满完成西太平洋科学考察航次,顺利返回青岛奥帆基地码头。在这个科考航次中,我国首次在大洋成功大规模布放深海潜标阵列。“科学”号考察船圆满完成在西太平洋的一次科考航行,航行中布放了总长度近200公里的深海潜标。这些潜标和船上的设备对在西太平洋关键海区开展了系统的物理海洋、海面气象、海气边界层、高空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光学与微波遥感等多学科综合观测和实验。航次成果将进一步深化对西太平洋海域水文、气象等要素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认识。中科院海洋所称这次航行的主要任务时研究气候变化规律。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27:27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您的位置:
我向阳红16号科考船被撞沉的幕后原委
发贴人:218.75.241.*发贴时间:【】[]
&& ()&& ()红16"号考察船雾沉东海&&&国家局东海分局所属红16号船是1981年由上海沪东船厂建造的,1988年对动力系统和电子系统进行了大规模改装,1992年11月~1993年4月为执行大洋多金属结核调查任务,再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装,新增了先进的调查仪器设备。&& ()&& ()&& ()&& ()&& ()&& ()&& ()&& ()&& ()&& ()&& () 该船系钢质结构,双层连续甲板,采用双柴油机推进,双桨可调,双舵,并具首部侧推装置满载排水量4440吨,最大航速18.47节(34公里/小时),续航力10000海里,抗风力12级&&&日清晨,浙江舟山群岛海域薄雾缭绕,海面像蒙上了一层面纱这个季节正值冷暖气团在东海交汇的时期,海雾阵阵由南向北袭来,整个海上雾气鳎芗燃&&&此时,我国国家局"红16"号科学考察船,为执行大洋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任务,刚于5月1日从上海港启程前往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预定作业海区行进&&&当考察船行驶在北纬29°12&、东经124°28&海域,时针指在5点5分的时光,剧烈的震动使船舱里的物品纷纷落地,船上所有的人都被惊醒了!随后,"嘎、嘎"的钢板撕裂声让人惊心,紧随着更剧烈的震动发生了!此时船上的报警信号铃只响了两声就中断了&&&  5分钟后,海水向船舱猛涌,船只开始加速倾斜,以极快的速度下沉,在确定船只无力自救时,船长发出了"弃船"的命令,大家迅速往海里施放救生艇,由于右舷已严重变形破损,悬挂在这里的第2号和第4号救生艇已撞坏,无法使用,人们自发地赶到左舷,用太平斧砍下了第1号和第3号救生艇,以及两个橡皮救生筏&&&在5点25分船长最后离开了考察船,与其他106名船员和科考人员登上了救生艇,5点37分全体人员默视着为我国科学考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红16"号考察船,船尾向下,船头朝上急速地沉没在我国东海从被撞到沉没总共32分钟6时50分获救的107名船员和科技人员全部登上银角号轮,而住在直接被撞部位的222舱室的于、孟今伟和一位医生经事后多方查索一直下落不明&&&  5月2日上午8时50分刚完成为勘探二号拖航任务,停靠在浦东外高桥救助码头的远洋救助船轮接到上海救捞局的紧急通知,要求速去接应红16号船遇险人员9时25分轮同银角号取得联系,得知对方船位在北纬30°24&01&P、东经120°47&09&P&&&由于银角号船拒绝改驶中国港口的要求,仍在朝东北方向航行,轮全速追赶,5月2日23时10&,轮已驶近银角号船,但银角号船仍未停车,轮以慢速双方保持1海里距离继续前进5月3日中午银角号船仍以一级危险品不能靠泊为由继续航行,经有关方面反复交涉,银角号船长同意第二天上午在韩国济州岛西南海域交回红16号船人员&&&5月4日10时20分两船航行到约定海域10多分钟后轮靠上外轮左舷,10时45分第一批遇险人员通过跳板登上轮10分钟后107名遇险人员全部安全登上轮,10时57分轮驶向回国航途,5月5日9时半,轮返回上海港,受到专程从北京赶来的国家局领导、上海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热烈欢迎和慰问国务委员宋健代表国务院发来慰问电表示亲切慰问,并向3名遇难人员表示深切哀悼&&&  这次科学考察船沉没,是建国以来罕见的事故事故的起因是一艘3.8万吨的塞浦路斯籍"银角"号货轮,不顾雾天在繁忙航线上航行的规则,从侧面向"红16"号船右舷撞击,该轮巨大的船鼻如一把利斧插入考察船的机舱,瞬时机舱进水,主机失去动力,连第3声警钟因电源中断而未拉响,就迅速沉没造成近亿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向国际有关组织承诺的大洋锰结核的考察任务,并有3名科考人员,因舱门变形无法打开而与船体沉没海底,这是多么沉痛的代价&&&  "红16"号考察船是1981年建造的,排水量4400吨,最大航速19节,续航力达1万海里,抗风力12级船上装有先进的通讯导航设备,以及各学科的实验室和仪器,可在除极区以外的大洋海域进行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该船自建造以来,已5次赴太平洋进行多金属结核资源的考察任务,并多次在我国近海执行科考工作,是国家局40余艘公务船中的骨干船按船上配备的先进导航设备,在雾区航行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对方违反雾区航行规则,当发现科考船在其前方时仍未采取回避措施,导致酿成这次船毁人亡的惨祸&回忆起这条船,现在还觉得她漂亮4400吨,线条优美,停在国家局东海分局浦东高桥码头,紧贴着雄伟的红10号,犹如一对柔情蜜意的情人跑起来又快又稳,可以高速到达目标区;低速性能又好,可以拖着考察设备慢慢游弋在八十年代,那是世界顶级配置的科学考察船,不要说实验室了,在刚脱离"先生产,后生活"模式的新船里,生活非常舒服里边的首席科学家舱室,比宾馆不差乘这条船出海,大家都是很羡慕的当时的红16号,几乎专业搞大洋勘探了坏也就坏在"羡慕"这两个字上&&&红16号1993年沉没在济州岛附近,当地水深好像只有80来米其实呢,据传闻,这应该是一起责任事故&&&简单的说,当时出海考察是有补贴的,红16号是新船,舒服,又老是跑西北太平洋,停靠夏威夷,有美金可拿,所以参加大洋考察是美差美差就要轮流去,这也是咱们国家的惯例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红16号的船员队伍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在东海分局系统内轮换如果我记忆不错,这一年是轮到了宁波的四大队为主临时的船员队伍,未经磨合,对船舶也不熟悉,船未出港,隐患已经埋下了&&&这条船上不但装备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多频海底扫描系统,二所带上了深海专用的海底照相机(听说是3000万元进口了两台,出去调查跑丢了一台下水的时候好好的,拖上来就只剩下钢缆了,这是剩下的一台)由于经常要在远离航线的海区作业,船上的航行保障系统也是第一流的,除了航行的雷达系统,还装备了自动报警避碰雷达,是进口的第一流设备&由于赶路,晚上起雾的时候,船速并未合理降低进入济州岛海域,当地是传统渔场,有许多小渔船作业,为了防止被大船撞击,这些渔船多数装备有雷达反射器(在桅杆上,三角锥形)红16号上的避碰雷达,只要发现一英里内有回波,就会嘟嘟地叫个不停,值班船员听得心烦,竟然把避碰雷达关闭了!这是祸害的开始&&&凌晨四点左右,"银角"号液化石油气船出现在雷达屏幕上,值班员作了记录,但并未改变航向按照道理,四点半左右还应该记录一次"银角"号的船位,一旦发现"银角"号两次船位的连线指向雷达中心位置,就要立即考虑碰撞的可能性,看惯矢量图的朋友,应该一说就明白了但直到五点,红16号没有改变航向航速,银角号也没有&五点五分,银角号从浓雾中出现,两船相距只有约200米,我船向东南,对方向东北,正在沿直角方向冲向灾难的汇合点&这时候的一般惯例,是双方向右舷转向,各自从对方的船尾通过但是不知为什么,也许是我们太靠近对方船头,也许是对自己的机动性和速度有信心,红16号打了左舵,企图从"银角"号船头加速通过,而这时"银角"号正在向右转向,正好在双方的新航线上形成了致命的交点4400吨的考察船被3.8万吨的大船撞击,连对方的甲板也看不见,在腰部被"银角"号球鼻艏冲进挑起,形成一个大洞"银角"号主锚因为紧急刹车向前荡过来,那么一大个铁钩子撞进上层舱室然后又荡出去,正好扫过两张高低床,大洋协会一位官员,中国建设银行(贷款单位)一位干部在睡梦中当即牺牲&&&撞击发生后,"银角"号立即退出一海里外停船,这一退,原来被她的球鼻艏堵住的大洞立即进水,十来分钟就沉下去了&&&事件发生后,我们对"银角"号多有指责,但是按照海上避碰规则,它的责任是不大的首先小船让大船是惯例,他不变更航向航速不能说错;其次,她急速退出导致了我船加速沉没,有责任,但是她装的是液化天然气,在运载危险易爆货物时,应该首先防范连锁爆炸,在被撞船舶有可能爆炸燃烧的时候,她迅速退开应该是正确的说到失误,有一个问题我不明白,为什么直到撞船,双方都没有用16频道联络一下呢?&最后的索赔好像也不成功&&&为了这件事,当时的总指挥,东海分局******,第一次南极考察的英雄船长张志挺好像被撤职,陈局长也背了处分&当时随船的是负责大洋勘探主要任务的二所,最后一个含泪的笑话出在他们这里为了减少科研经费支出,课题组可以多分一点奖金,勘探设备竟然都没有参加保险,一家伙沉下去,无法补偿,真真是亏煞老本&向好友推荐本贴:&&&& 标题:《我向阳红16号科考船被撞沉的幕后原委》&&&& 地址: .cn/Article/200906/showp1.html
发表您的评论
点评字数 0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间接导致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社区,请向管理员举报不良帖子
?举报邮箱: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号科考船举行首航仪式 将赴冲绳海槽考察
核心提示:
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8日下午起航赴西太平洋。
  我科考船赴冲绳海槽考察
  8日,“科学”号首航仪式在青岛中苑码头举行
  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8日下午起航赴西太平洋,执行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相关科考任务。
  航次首席科学家李超伦说,“科学”号此次搭载了46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将开展先导科技专项“深海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项目海底热液系统相关研究,对冲绳海槽热液区的热液喷口周围海洋物理、化学环境进行现场原位观测和取样分析。
  按照航次计划,“科学”号将于4月10日抵达目标海域,并开展地球物理调查、地质和生物取样等海上调查工作,预计5月2日完成第一航段任务。
  “科学”号长99.8米,型宽17.8米,总吨位4711吨,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60天,由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建造,在技术和建造方面整合了当前海洋基础科考多学科、多领域的先进装备和信息技术集成,被称为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新华社)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极科考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