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现代诗诗宣告的大意意思

诗歌理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诗歌理论
诗歌理论:是诗与歌的活动领域中联系实际推演出来的写作概念与原理,也是人格理想的生态表达,是从对生活现象的推测、演绎、抽象或综合而描述出的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现象的性质、作用、原因或起源的评价、看法、提法或程式;是诗与歌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诗性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诗歌的知识体系。属&&&&性写作概念与原理分&&&&类多种流派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只就一般的看法,一般称为古诗和歌辞与名称。对诗歌的写作技法和表达提供系统性的知识。相辅于诗歌本身在诗者的角度来于外界的感受和定性。在某一理论的过程中,融合着诗的意味,此意味是主观的。是能够深入浅出的概述一段时期以来诗歌的走向,指导并得到越来越多为诗歌而鞠躬尽瘁的人的完善和帮助。相比于盲目和个人意识,这样更具有说服性。诗歌流派及其理论:(1)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徐志摩、闻一多等为代表的&新月派&,以及2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2)20世纪30年代以为代表的&现代派&,以及以、彭燕郊、牛汉、曾卓等为代表的&七月诗派&;(3)20世纪40年代以穆旦、杜运燮、郑敏等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4)20世纪50年代以纪弦为代表的&现代派诗群&;(5)20世纪50年代以覃子豪、钟鼎文和后起的余光中、罗门、蓉子为代表的&蓝星诗群&;(6)20世纪50年代以洛夫、张默和痖弦为代表的&创世纪诗群&;(7)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杨炼、多多、、江河、舒婷等为代表的&朦胧诗群&;(8)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海子为代表的&神性写作&,以韩东、于坚等为代表的&他们诗群&,以及以周伦佑、杨黎等为代表的&非非诗群&;(9)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欧阳江河、西川、翟永明、王家新、臧棣、西渡、桑克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写作&,以及90年代中后期以、徐江、侯马等为代表的&民间写作&;(10)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以莫非、林童、树才、娜夜、卢卫平、路也、唐诗、刘文旋、马永波、谯达摩等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写作&;(11)21世纪初以朵渔、尹丽川、沈浩波、南人、巫昂等为代表的&下半身写作&;以及以安琪、格式、马策、赵丽华等为代表的&中间代写作& (12)21世纪初至今以、易道禅等为代表的“世界精神”派,将诗歌及其理论融入了世界文明的内核与灵魂的升华感知。(13)21世纪初至今,以王雪莹、解非、古筝、沈蓝、姚园为代表的“女子智灵性诗歌”写作, 倡导当代女性诗歌的写作要以女子的“智”与“灵”来创作出具有诗学品位与美学品位于一体的智灵性诗篇。关于诗歌领域的问题,说到诗歌理论这几个字的时候,往往有很多争议。实际上,对诗歌的认识,是确实需要的。这不随一些诗歌作者的说法而改变。我们说,诗歌的作者,可以不认识诗歌,或者说,不更多地认识诗歌,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不再更广泛地认识诗歌了。事实上,对诗歌的认识,是没有停止过的。
说诗歌理论妨碍诗人,这是说诗歌理论具有规范性质。实质上,好的诗歌理论并不是对诗人的写诗进行规范,并没有强制地影响。好的诗歌理论,是试图对诗歌进行认识,对诗歌的产生发展,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知。在这一点上,并不与诗人的写诗构成什么极端的矛盾。
诗歌,即使是中国的现代汉语诗歌,发展到现在,也一百多年了,有认识的必要,有将认识系统起来的必要。这个认识,不是专门来强制所有的诗人都必须来做的。也就是说,号称诗人或者别的什么名号的人,可以加深对诗歌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系统化,也可以不加深认识,不将系统化,就这么简单的问题。
为什么有人常常仇视诗歌理论呢?在诗歌作者,读者,编者等方面,是有不同的原因的。作者方面,对诗歌理论的看法,往往以为诗歌理论就是规范,就是约束,而不了解诗歌理论,无论是什么样子的理论,都一律拒绝了解,这是错误的办法,诗歌作者,可以加深对诗歌的认识,也可以就目前自己对诗歌的认识而充分自信。这没什么问题的。如果说,要求所有的诗人都要对诗歌理论非常熟悉,才能进行诗歌方面的创作,那可不一定成立的
问题的关键大约不是诗歌理论不好,或者诗歌理论干涉诗人的写诗,不是这样的。我私下里以为,很大可能是这些诗人以为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已经是最完美的了,所以不用再了解更多的东西了。就这个方面的观念,排斥对诗歌的更广泛的认识,这是很可能的。
读者方面,有的仅仅是以为诗歌理论是对具体的一首诗歌作品的解读,这是将赏析,或者评论,或者批评,当成了诗歌理论,这是对诗歌理论认识上的极端不足。诗歌理论,所对诗歌的比较系统的认识,并不妨碍大家继续认识诗歌。
读者和诗歌发生的关系,可以只是看作品,也可以是只看批评,或评论,或赏析,至于诗歌理论,大约,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现在,对诗歌理论的概念,是需要清晰的。
至于编者,自己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来判断诗歌的好恶,这是常有的。对诗歌理论的了解不多,那么,这就最终导致所谓的权威影响力的下降。这也是需要有一个深入的对诗歌的认识,甚至更为系统的对诗歌的认识,也即上升到诗歌理论的程度。◎ 中国现实主义
中国现实主义包括20世纪50年代起至70年代的近二十多年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的广大诗人群。这一类诗歌以歌颂为主,通过写实和抒情等艺术手法,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代表诗人:李瑛、郭小川、公刘、张志民等。
◎ 新现代主义
新现代主义,也称为现代派诗群,于1953年由纪弦所创办的《现代诗》季刊。《现代诗》成立之后,在这个基础之上,纪弦提出了现代派的自由诗运动口号,并大力推动新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发展。 新现代主义是1930年的中国现代派诗群的延续,同时也标志着台湾现代诗歌运动的崛起
代表诗人:纪弦、郑愁予、杨唤、林泠等。
◎ 蓝星诗群
蓝星诗社是余光中等于1954年成立的现代诗歌文学团体,并逐渐形成了蓝星诗歌流派。蓝星诗社出版了《蓝星诗刊》、《蓝星诗页》、《蓝星年刊》等诗刊杂志,以发展个性提倡乡土文化等为写作宗旨,以诗歌来体现出生活态度和面对现实的艺术价值观念。 蓝星诗社的成立对台湾的诗歌文学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代表诗人:余光中、覃子豪、钟鼎文、罗门、蓉子等。
◎ 创世纪诗群
创世纪诗社由洛夫、张默、痖弦于1954年发起,诗社成立之后开始出版《创世纪》诗刊。《创世纪》诗刊的出现,团结了一批台湾诗坛的现代诗人,形成了创世纪诗群诗歌流派。 创世纪诗社曾经是台湾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现代诗歌文学团体,在1960年成为“超现实主义”的集聚地。
代表诗人:洛夫、张默、痖弦等。
20世纪7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大批的优秀青年诗人。他们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进行挑战,先后大量发表了当时无法让“正规”诗坛接受的充满新风格的诗,他们通过创作诗歌来反思人的本质问题,以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因此,“提供历史的见证”也就成了“朦胧诗”的最终主题。
1985年11月出版的《朦胧诗选》收集了这些诗人的作品,这也是朦胧诗派一词的来源之一,朦胧派也往往被称为今天派。
代表诗人: 食指、北岛、杨炼、舒婷、顾城等
◎ 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出现于70年代末,白洋淀是当年无数的知青下放点之一,地处河北,离北京较近。因此白洋淀知青点中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背景优越能够接触西方文学作品的高干子弟知青。他们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活动,逐渐形成了白洋淀诗群。
代表诗人:芒克、多多、根子等。
◎ 中国新现实主义
中国新现实主义形成于70年代末,在民间的朦胧诗派在地下自发地发展的同时,官方的《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上出现了一大批写实的诗歌作品,逐渐形成了中国新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中国新现实主义以写实主义反映社会现实的歌颂性诗歌作品为主。
代表诗人:叶延滨、流沙河、傅天琳等。
◎ 新边塞诗派
新边塞诗派诗歌出现于80年代,新边塞诗派诗歌的形成是以《绿风》诗刊为刊载媒介发表诗歌的诗人群不断壮大的结果。
新边塞诗派以诗歌作品描述新边塞风情,歌颂西部精神为主。
代表诗人:昌耀、杨牧、周涛、章德益等。
◎ 莽汉主义
莽汉主义由李亚伟、万夏等于1984年成立,是一种以反传统文化为特征的诗歌流派。莽汉主义抛弃风雅,主张对生命意义的还原,反对以诗歌的方式对世界进行主观的美化。
1986年莽汉主义作为诗歌团体组织终止了活动而宣告解散。
代表诗人:李亚伟,万夏,胡冬,马松等。
◎ 整体主义
整体主义作为诗歌流派由石光华、宋渠、宋炜、杨远宏等诗人于1984年成立。整体主义诗歌创作方法认为人的本质意义在于存在和整体的关联之中,只有整体才是有意义的存在实体,诗歌的创作是将整体主义思想运用到诗歌文学实践中去。1989年之后,整体主义的活动逐渐停止。
代表诗人:石光华、宋渠、宋炜、杨远宏等
◎ 海上诗派
海上诗派是孟浪、王寅、陈东东、刘漫流等在上海成立的现代诗歌流派。 海上诗派一词的由来是“上海”的倒置,即“海上”。其用意是暗示一种对孤独的诗性表达。海上诗派的诗歌作品集有《海上》、《大陆》、《城市的孩子》、《广场》、《作品》等
代表诗人:孟浪、王寅、陈东东、刘漫流等
◎ 圆明园诗派
圆明园诗派的形成起因于圆明园诗社,圆明园诗社是黑大春等诗人于1984年在北京成立的现代诗歌文学社。
圆明园诗社成立后出版《圆明园》诗刊,圆明园诗派强调诗人的个性化创作,而且并没有象其他诗派那样明确地建立属于自己的诗歌理论体系。
代表诗人:黑大春、雪迪、大仙、刑天等。
◎ 丑石诗群
1985年《丑石》诗歌民刊在福建霞浦成立,最初的《丑石》是不定期出版的油印诗刊,刊载的作品基本上是霞浦的地方诗人。
《丑石》诗刊经过不断地发展之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诗群流派,同时也从地方发展到福建以至于全国,成为全国性的民间诗歌刊物,曾被誉为中国五大民间诗报刊之一。丑石诗歌网在2003年成立,形成了规模更大的丑石诗群。
代表诗人:汤养宗、谢宜兴、刘伟雄、叶玉琳、伊路等。
◎ 新乡土诗派
“新乡土诗派”运动是1987年由江堤、彭国梁、陈惠芳等湖南诗人发起的诗歌运动。新乡土诗派在描写风土人情艺术手法的基础之上,以家园乡土文化为诗歌的精神源泉,创立了自己的诗歌风格。在新乡土诗歌运动的十多年历史中,他们出版了《世纪末的田园》、《家园守望者》、《新乡土诗派作品选》等新乡土诗派的诗歌刊物和作品,以及各种个人诗歌作品专集。
代表诗人: 江堤、彭国梁、陈惠芳等
◎ 非非主义
非非主义诗歌运动,中国现代诗歌艺术流派之一,于1986年5月创立于四川西昌--成都,由周伦佑、蓝马、杨黎等人为首发起。流派的理论和作品主要刊登于由周伦佑主编的《非非》杂志和《非非评论》报上,此外,1994年非非主义理论及作品专集《打开肉体之门/非非主义∶从理论到作品》出版。《非非》杂志从1986年至今,共出版了九卷,每卷30万字至40万字不等。
非非主义倡导“想入非非”的写作意境,其写作倾向是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但他们对诗歌的目的性始终是鲜明的。非非主义诗人注重语言实验,强调语言还原,强调对声音的前文化探索,对语言符号的前文化探索,它恰恰不注重语言符号的文化含义,不主张在诗中“谈”出什么“意义”。
代表诗人:周伦佑 杨黎 蓝马 海男 万夏等。
◎ 信息主义
信息主义起源于网络诗歌。诗阳于1993年初起通过电脑网络创作和发表诗歌,逐渐带动了其他诗人的加入,在两年后形成了有规模的网络诗歌运动。1995年,诗阳创立了历史上首份中文网络诗刊《橄榄树》之后,与其他网络诗人一起从事诗歌创作理论的研究,认为网络诗歌写作具有虚拟现实的网络文化特征,并试图以信息论对网络诗歌的创作实践进行诠解和干预。1998年诗阳在发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诗歌系列作品之后,正式提出了两类信息主义诗歌的创作理论。信息主义在21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诗阳在时代诗歌网上创办了《信息主义》等诗刊。
代表诗人:诗阳、九歌、诺然、克莱尔、遨笛等。
◎ 灵性诗歌
2001年北京《诗刊》的编辑、蓝色老虎诗歌沙龙等诗人提出了灵性诗歌的写作概念,第二年他们推出了灵性诗歌的创作理论。
灵性诗歌认为,诗歌写作是“灵”和“性”的结合,它们的存在意义在诗歌之上。 灵性诗歌的主要活动空间是哭与空诗歌论坛。
代表诗人:天乐、蓝野、于贞志、周公度、王珍等。
◎ 新江西诗派
从2002年开始,在谭五昌、滕云等主编的《新江西诗派》和其他江西诗刊为主的诗刊周围,团结了一批有自己的诗歌写作标准和审美规范的江西诗人,逐渐形成了新江西诗派。 新江西诗派在部分地继承和发展原江西诗派创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诗歌建构理论和艺术内容。作为以江西地方性的诗歌流派,相同的历史背景和乡土文化使得他们更容易地发掘诗歌作品的共性并找到创作实践的突破点。
代表诗人:谭五昌、滕云、牧斯、三子、程维等。
严格地说,第三代诗人不是属于某一个诗群的流派而是泛指前朦胧诗人之后出现的一大批诗人,又称“新生代”,以1986年10月的“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为结体标志。第三代诗人是在82年以后与朦胧诗人脱离时逐步形成起来的;他们在诗歌的创作手法上依然受到前朦胧诗人的影响而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后现代主义的写作原则,反英雄反崇高及平民化是他们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一。
代表诗人:京不特 默默 孟浪等。
◎ 他们诗群
1985年春,酝酿了一年的《他们》出版。在诗坛引起巨大反响。《他们》的创刊成为第三代诗人崛起的重要标志。其领军人物于坚、韩东也成为“第三代”的代表性诗人。
代表诗人:于坚 韩东 丁当 陆忆敏 杨克等
◎ 神性写作
2003年8月提出,以“首届中国神性写作者作品展”为标志性事情,该流派主要的诗写宗旨认为,诗意的本质是一种宇宙真理,诗的理想就是最大程度和范围内表现这种真理的存在。无论是诗的架构还是诗的内容,形式是宇宙规律的再现,内容是哲学和宗教统一于最高的诗艺——绝对宇宙精神,绝对宇宙真理。因此,诗意也是永恒的。2011年3月初版《神性写作丛书》10册,《神性写作》七卷,《神性诗学》三册,煌煌巨著,赫赫史诗。代表诗人:亚伯拉罕·蝼冢,海上,陈肖,霄无,贾勤,施玮,梦亦非等。
◎ 盘峰论争
—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市作协,《诗探索》,《北京文学》在北京平谷县盘峰宾馆联合召开“世纪之交:中国诗歌创作态势与理论建设研讨会”,引发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论争与交锋,简称为“盘峰诗会”。会后,创造性不够且思维比较简单的诗人们,迅速站队成为了一大景观,两个敌对情绪非常浓的阵营形成了。即: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
◎ 知识分子写作
知识分子写作是诗人西川、陈东东、欧阳江河等在1987年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青春诗会”时提出来的。西川认为,他之所以提出知识分子写作的概念,一方面是希望对于当时业已泛滥成灾的平民诗歌进行矫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表明自己对于服务于意识形态的正统诗歌和以反抗的姿态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朦胧诗的态度。 欧阳江河则认为知识分子写作是抗议的主题被耗尽,群众写作时代过去之后,一种有语境与语言策略的考虑、寻求阶段性活力的诗歌实践。 他们认为,诗歌的创作首先应该是一种对文学艺术负责的写作态度,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诗歌语言的精密处理,正确发挥各种写作技术的艺术效果,从而准确地表达诗歌的主题。
代表诗人: 西川 欧阳江河 翟永明 王家新 臧棣等。
◎ 民间写作
民间写作的概念是1990年作为与“知识分子写作”对抗的概念而提出来的,代表着一类与知识分子写作创作实践完全不同的诗歌写作方法。 民间写作的诗人们认为,写作应该在口语化的基础上发挥常用的不受任何规范约束的语言的、甚至是地方方言的优势,描述直接的生活经验和客观的原生存在。对于民间写作诗人们来说,民间写作是口语化的写作,是对现代诗歌中原有的那些理论体系结构的否定。
代表诗人:于坚、韩东、伊沙、徐江、侯马等。
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的对立,也导致了第三条道路写作诗群的出现。
◎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的兴起是以1999年12月出版的《九人诗选》为标志的。
“盘峰诗会”是当时的大环境。另一个促成“第三条道路”出现的小环境是“龙脉诗会”。标志着中国诗歌的思维模式和标准模式的彻底变革,即由长期以来的二元论向多元化的转变,莫非的《反对秘密行会及其它》,树才的《第三条道路》,谯达摩的《我的诗学:1999年冬天的思想》,这三篇文章明确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诗学主张,成为“第三条道路”最初的诗学文献。可视为“第三条道路”的宣言。
代表诗人:莫非、树才、谯达摩等。
“中间代” 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部分诗人、他们既没有参加“第三代”诗歌运动,也没有机会参加早期的网络诗歌运动。他们独具个性的诗歌写作、精彩纷呈的诗歌文本,已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诗歌的精神高地。“中间代”的出现,是一种与诗歌运动相对独立的分类法。“中间代”不是新一轮的诗歌运动,它是一代诗人对自身诗歌写作的“现身说法”与“自我证明”,是一个宽泛的代际概念。
提出“中间代”概念的首倡者为安琪、远村和黄礼孩等人,并著有两千多页的《中间代诗全集》。
代表诗人:安琪、赵丽华、马策、格式、黄梵等。
◎ 下半身写作
2000年7月沈浩波等发起创办《下半身》同人诗刊,并写下《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一文。从此“下半身写作”不断扩大成为诗歌流派,并不断引起诗界争议。所谓下半身写作,指的是一种坚决的形而下状态,“下半身”强调的是写作中的“身体性”,其实意在打开身体之门,释放被压抑的真实的生命力。他们认为,他们已经与知识和文化划清了界限,他们决定生而知之,用身体本身与知识和文化对决。对于他们自己来说,艺术的本质是唯一的——先锋;艺术的内容也是唯一的——形而下。
代表诗人: 沈浩波 尹丽川 李红旗 南人 朵渔等。
垃圾派出现于2003年3月,创始人是皮旦(老头子),出版有《北京评论》网刊。垃圾派的三条原则是“第一原则∶还原、向下,非灵、非肉;第二原则∶离合、反常,无体、无用;第三原则∶粗糙、放浪,方死、方生。” 垃圾派是继“下半身”之后另一个引起争议的诗歌群体,在网络诗坛上有“北有下半身,南有垃圾派”的说法。
代表诗人:皮旦 管党生等
◎ 荒诞主义
2001年底祈国、飞沙、远村、牧野、张小云等成立“荒诞主义诗歌实验小组”,荒诞主义诗派诞生。《荒诞诗工厂》于2002年成立。荒诞主义诗人认为,荒诞诗歌就是表现存在之荒诞的诗歌。 荒诞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有:失控、反常、偏离、幻镜、发呆、越界、戏仿、拟物等。在荒诞主义者眼里,事物原本无所谓美与丑的分别,相应的诗歌要给所有的词以平等的待遇,荒诞是存在的本质,人类的活动是在自以为理性的非理性中进行的;对荒诞的书写在于寻找荒诞中的意义,也就是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是力图对被控制下的生活进行还原。
代表诗人: 祁国 飞沙 远村 牧野 张小云等
◎ 橡皮写作
废话诗歌是杨黎的命名。是八十年代“口语诗歌”及非非主义的延续和发展。杨黎认为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官话、套话、假话,诗歌就是让我们说人话。人话常常被人称为“废话”。在这种观念下,于是产生了“废话诗歌”。这显然是和时下知识分子及学院派诗歌那种以修辞、形而上思想为主的诗歌的反拨,崇尚当下、平易、直白。废话诗歌和下半身及后来的垃圾派是有差别的,它更在乎语言的表达方式,而不是表达的内容。废话诗歌一出现就备受争议,也被称为口水诗,多数诗人尤其学院诗人对它都有不屑和鄙夷的表示。不过许多年轻诗人看到这种写作的亲和力,相互影响,形成一股不小的势力。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橡皮写作”。
“梨花体”谐音“丽华体”,因女诗人赵丽华名字谐音而来,因其有些作品形式相对另类,引发争议.又被有些网友戏称为“口水诗”。赵丽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现在,赵丽华的诗歌风格和仿制她诗歌风格的诗歌,被人们称为“梨花体”。自2006年8月以后,网络上出现了“恶搞”赵丽华的“赵丽华诗歌事件”,网友以嘲笑的心态仿写了大量的口语诗歌,更有好事者取“赵丽华”名字谐音成立“梨花教”,封其为“教主”;文坛也出现了“反赵派”和“挺赵派”,引起诗坛纷争。
◎ 女子智灵性诗歌
创建于日(纪念与缅怀林徽因女士)。
创建者:王雪莹、解非。
诗学理念:倡导当代女性诗歌的写作要以女子的“智”与“灵”来创作出具有诗学品位与美学品位于一体的智灵性诗篇。“女子智灵性诗歌”是一个大的诗学理念,“大”到运用诗性的“智”与女性的“灵”来创作的每一位女诗人,不建“帮”,也没有“派”。只是构建一个诗学界和谐向上的女性诗歌文化的氛围,本真地呈现出一个女诗人的智灵性潜质,让诗歌的生命与女诗人的生命于一体来立足于大地,沐浴永恒之美的光照“在神性中站出自身”(海德格尔)。
代表诗人:王雪莹、李轻松、林雪、古筝、沈蓝、姚园、解非等。
◎ 天问诗歌公约
为纪念中国新诗诞辰90周年,由《诗歌月刊》下半月刊编辑部、撒娇诗院、清水洗尘诗歌论坛、天问文化传播机构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让诗歌发出真正的声音”主题诗歌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天问诗歌公约:
第一条 每个诗人都应该维护诗歌的尊严。
第二条 诗人天生理想,我们反对诗歌无节制的娱乐化。
第三条 诗人必定是时代的见证。
第四条 一个坏蛋不可能写出好诗。
第五条 语言的魅力使我们敬畏,我们唾弃对母语丧失敬畏的人。
第六条 没有技艺的书写不是诗歌。
第七条 到了该重新认知传统的时候了!传统是我们血。
第八条 诗人是自然之子。一个诗人必须认识24种以上的植物。我们反对转基因。
签名人 (以姓氏笔划为序):车前子、叶匡政、冯晏、芒克、老巢 、宋琳、张清华、树才、梁小斌、莫非、桑克、默默、潇潇、潘洗尘。(二○○七年一月二十七日)
◎ 第三极文学运动
第三极文学运动是继第三条道路诗派之后最新出场的一个文学流派的总称。酝酿于年,首倡人为刘诚。日,正式发表《第三极文学运动宣言》倡导以神性写作对抗兽性写作(身体写作、欲望写作、废话写作、色情写作、贱民写作)的极其鲜明、毫不苟且的强硬立场。第三极文学的基本标准是,向上、尖锐、有益;第三极文学运动的口号是:自我建构、自我阐释、长期存在。第三极文学运动及其神性写作理论,全方位参与时代精神重建,有可能突破诗歌和文学的边界,成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的先声。第三极文学运动的出场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拉开了神性写作与兽性写作正面冲突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次大分裂已成事实,其文学史意义不容低估。
代表诗人:刘诚、南鸥、老巢、古岛、十品等
◎ 地震诗歌
日,四川省汶川发生八级地震,面对灾难,各大诗刊杂志争先发行“地震诗歌”专号,网络诗歌也纷纷结集出版,一时间诗歌界掀起了一股诗歌写作大潮。1、《怎样欣赏英美诗歌》,[美]劳·坡林著,殷宝书编译,北京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版。——其实原书名为《Sound and sense—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声音与意义——诗学概论)》,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入门书,它从什么是诗、如何读诗,如何写诗、如何欣赏诗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作了生动的讲解,虽然讲的是英美诗歌,但对学习广义的诗歌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2、《写诗十二课》,流沙河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版。全书从选题、结胎、立足、搭架等12个方面,详细地讲解了如何构思写作一首诗,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
3、《诗的技巧》,谢文利、曹长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10月北京第一版。这是一本比较全面、详细的诗歌入门书。
4、《学诗十二忌》,王燕生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很薄的一本书,从写诗忌讳的12个方面谈写诗。因为作者是诗歌编辑,此书是从来稿中普遍存在的不足讨论诗歌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5、《现代诗技艺与传达》,何锐、翟大炳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这是一本比较新的书,有点不像入门书了,但此书对所谓的现代诗的表达技巧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对理解和学习现代诗也有很好的帮助。[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雪的现代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